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网络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般来说,教学条件多指直接能看到的、能使用的教学设施。如画室、录音室、摄影棚、影视非线性编辑室、网络产品实验室、媒体实验室以及其他数字媒体器材设备等,它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资源。从学科特点来看,它是一门基于对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和视觉设计手段综合运用的实践性学科,该特征也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点所在。
2.师资团队
师资队伍是构成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学科带?^人的综合素质、科学合理的梯队结构、双师型目标的教师发展等诸多方面。由于数字媒体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因此对于教师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也是非常高,他们是此专业能够保持良好、持续、长久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原则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我国目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实际,借鉴其他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我们在专业建设中必须客观比较其发展的优点和缺点,由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是新兴专业,加上其资源的有限性,因此在专业方向开发上,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选择地重点建设主干方向和特色方向。
2.适度超前原则
由于教育具有周期长、见效慢、影响久远的特点,再加上数字媒体技术的更新速度快、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复杂等因素,在建设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时,无论是教学设备的建设还是教师团队的建设,都必须着眼于未来,正确处理好其与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其发展具有适度的超前性。
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策略
1.概念创新是培养竞争力的核心
专业设置创新是专业准确定位和概念创新的首要问题。
概念创新的第一要素是课程整合创新,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已陆续形成四种不同的基本课程模式:学科中心课程、问题中心课程、能力中心课程和活动中心课程。
概念创新的第二要素是创新教学理念与手段,开发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可以尝试导师制,由导师组负责某一班级或某一专业方向的学生,通过与导师的交流,使同学能更全面迅速地了解和把握自己专业的整体框架,明确个人发展规划,更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开展分层次教学,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
篇2
最近我们对全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根据调查,泰州市技能人才队伍呈现如下特点:1)技能人才分布构成失衡。技能人才在传统的机械、化工、电子等行业多,在新型的医药、高新技术、数字媒体艺术和第三产业分布较少。2)技能人才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在泰州,与数字媒体艺术有关的产业门类最多的是室内设计和广告设计两大类,而在这些企业中的员工大多都是中专、大专毕业。这些企业的员工真正从名牌大学毕业,有一定学术和科研能力的学生少之又少。而这一短板将成为泰州地区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瓶颈”。3)技能人才总量不足,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不适应市场需求。在新经济类的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和其他第三产业中技能人才比例更低。在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领域高级技能人才的严重不足,将阻碍我市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 数字媒体艺术产业技能培训滞后
与上海有中科上影数码培训中心、IDMT环球数码媒体科技有限公司、GA游戏教育培训基地、水晶石、火星时代等着名的数字媒体艺术培训机构相比,我市相关的培训机构少的可怜。在高校中只有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三所高校开设了动漫、网络游戏、设计等相关的培训课程,且具有一定的实力。在泰州地区,纯粹的电脑培训机构中,名气最响的是博日电脑培训学校,但是我们通过浏览官方网页的介绍,无论是师资还是学生的整体素质,离水晶石、火星时代等国内一流的电脑培训学校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培训力量的滞后,使得泰州地区数媒产业的人才供需产生了一个断层。一边是泰州地区相关产业的人才迫切渴望得到培训或是再教育,进入泰州(如数码领海公司、大地装饰等企业)或是长三角地区相应的工作岗位,以提升工资待遇或拓宽自己事业发展的方向;一边却是泰州地区滞后的数字媒体艺术技能培训力量,使得大多数的本市相关人才只能去附近的上海、苏州、南京参加培训与再教育,以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1.3 数字媒体艺术产业衍生品市场有待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产业门类涉及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游戏软件、动漫艺术、网络媒体、时尚艺术、影视制作、品牌、工艺品制作等。而泰州在现阶段主要以室内设计和广告设计为主,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可以和国内相关行业一争高下。但是在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其他方面涉足不多,或是规模比较小。在数字媒体艺术产业衍生品上就更是匮乏了,万达广场内的影城算是不多的亮点,但是这个亮点在苏南等城市早已普遍存在。动漫玩具专卖店,自主设计的服装品牌及专卖店,动漫乐园,主题公园等数字媒体艺术的衍生产品在泰州较难见到踪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与泰州一江之隔的常州,却将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衍生品开发的有声有色。动漫嬉戏谷、恐龙园、春秋乐园是常州主打的三张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名片。数字媒体艺术产业衍生品的开发,不仅提升了常州在江苏乃至全国的名气,而且还拉动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改革转型,促进经济更加平稳、健康发展。
2 发展泰州市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优势
泰州市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产业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尚处在发展阶段,但是泰州发展相关产业的条件却是得天独厚的。
2.1 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
泰州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沿岸,是江苏“淮扬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地理位置临江近海、水陆交通便捷,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苏中入江达海的5条重要航道在此交汇,江阴大桥成为泰州与上海、苏南连接的快速通道,328国道、宁通高速公路、宁靖盐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以及新长、宁启铁路在泰州境内纵横交错,成就了泰州承南启北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上海、苏州、无锡、常州这些地区的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基地相对来说比较成熟,泰州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区位优势,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引进高技术人才,快速发展自身的数字媒体艺术产业。
2.2 文化资源丰富,独具地方特色
泰州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千百年来人文荟萃,名贤辈出,施耐庵,郑板桥,梅兰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境内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现存古遗址,古建筑、古石刻数百处,其中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的有134处,包括千年古刹光孝寺,安定书院,明代园林日涉园,始建于南宋的“江淮第一楼”望海楼以及梅兰芳纪念馆,郑板桥纪念馆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可以给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设计源泉(例如动漫设计中的人物角色,网络游戏中的场景、故事等)。
2.3 市政府规划、政策大力支持
《2012—2015年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提出泰州将来文化产业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都非常有利于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和基地的发展:
(1)发展目标:以实施“1210”工程(“一核”、“两带”、“十大园区”)为重要抓手,到2015年,建成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其中新增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2~3个,形成3~5个百亿级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企业(集团),其中上市公司力争2~3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番,达到10万人以上;文化产业增速高于GDP和服务业增速,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重点任务:紧紧围绕“一核、两带、十大园区”的规划建设,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传媒出版、文化用品制造、广告会展、娱乐休闲、文化演艺、文化培训等重点产业,确保文化产业发展各项目标顺利实现。
2.4 初步建立了“产学研”的模式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与泰州市海陵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及数码领海公司在共建研发平台、人才培养、项目申报等方面已经展开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的特长,希望通过互相合作实现共赢。双方还签署了《泰州市海陵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3 泰州市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意义
3.1 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产业是发展文化创新产业的必然要求
进入21世纪以后,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突出现象。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球兴起是知识经济条件下城市产业和消费升级的必然趋势,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不仅直接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而且也通过创意设计、品牌培育、营销策划等手段提高制造业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带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领域的高端产业,对传统文化的创造和改革,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才能使我国的文化产业与时俱进,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们国家的手机用户居于全球之首,也正因为此,我们在手机彩铃、短信等移动内容方面在全世界也走在了最前面,而随着这个平台的不断扩大,意味着未来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中国的网民也在迅速的发展,我们相信,互联网可能就会是下一个最大的创意产业的平台,互联网的出版、教育等产业将会是创意产业下一步发展的一个亮点。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潜力,早已引起了泰州市政府的重点关注。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第七章中重点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而数字媒体包括了图像、文字以及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以及传播形式和内容的数字化,即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和分发的数字化过程。其范围涉及影视制作、动画创作、广告制作、多媒体开发与信息服务、游戏研发、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人工智能、系统仿真、图像分析、虚拟现实等领域,并涵盖了科技、艺术、文化、教育、营销、经营管理等诸多层面。就其主要应用领域进行分析后不难看出,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发展对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计算机软硬件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思维、工作、教育以及受教育等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在教学领域中,互联网与计算机的新概念、新技术、新环境被不断的引入。网络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以及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1][2],教学方式的改革也逐渐的显露出重要性。为此,本文结合网络教育的特点,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Web的互助式学习平台。
二、研究依据
网络环境下互助式学习应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的功能,形成网络教育为先、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互助交流为核心的学习平台的新模式,其学习平台的建设必须遵循实用化的原则,必须符合开放性、通用性、系统与平台无关性等要求,而且应当易于实现、易于部署、易于维护和易于扩展[3]。因此,我们考虑该信息平台应基于MVC模式,采用B/S浏览结构,系统总体由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用户界面文件三部分构成。
三、系统设计
3.1 系统架构设计
在系统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我们考虑该信息平台基于MVC模式,采用基于B/S结构三层架构。三层架构的优势在于: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可以很容易的用新的实现来替换原有层次的实现,可以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性,有利于标准化和各层逻辑的复用[4]。
三层架构包括: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时他的所见所得。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5]。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业务逻辑层在体系架构中的位置很关键,它处于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中间,起到了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也即是说它是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有关,很多时候,也将业务逻辑层称为领域层[6]。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更新、查找等。有时候也称为是持久层,其功能主要是负责数据库的访问,可以访问数据库系统、二进制文件、文本文档或是XML文档。简单的说法就是实现对数据表的Select,Insert,Update,Delete的操作。
3.2 系统设计流程
此系统主要包括留言插入、回复留言、审核留言、留言管理、课程论坛的实现、用户管理六个模块,系统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四、系统实现
4.1 数据库的设计
针对所设计系统中数据存储的问题,对几种数据库进行了比较,根据数据量的大小以及数据的特点,最后决定采用sql数据库来实现数据的存储。
本文所设计的系统采用sql2000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库名为cmxEduTecDb,集中对数据进行存储,并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用户表tb_user和留言表tb_messages,分别进行用户和留言数据的存储。其中针对留言表建立了留言、回复留言、审核留言、留言管理、课程论坛的实现等功能;针对用户表建立指定管理员、取消管理员、用户管理功能,以方便对留言的管理。
4.2 各模块的实现
本文中设计的网络环境下互助式学习平台主要的模块有:
(1)留言的插入模块,它主要负责将用户的留言存储到数据库中,以便以后的查询和管理。
(2)留言的回复模块,它主要是回复访问者的留言,同时也会更新父留言的回复数。
(3)留言的审核模块,它主要是审核已经的留言,审核未通过的留言将不会显示。审核可通过单个或批量审核来实现,删除也可以通过单个或批量进行删除。
(4)留言的管理模块,它主要实现留言的浏览和删除,删除流言可通过单个或批量删除来实现。
(5)课程论坛的实现模块,课程论坛可以从相应的课程进入,该论坛中的留言都是与本课程有关的留言。
(6)用户管理模块,主要有指定管理员和取消管理员两部分,管理员的作用就在于对留言进行管理,同时也可对用户进行管理。
五、结束语
本文利用Java技术,以互助式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为实例,全面地剖析了一个基于Web的互助式学习平台设计与实现过程,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架构和技术路。提出用Java+JSP+sql2000框架来开发互助式学习平台,该平台具有实时、灵活、互动和交互性强等特点,目前已投入使用并初见成效;同时该平台还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对于设计开发类似平台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毅.基于网络环境下现代远程教育学习中心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6.
[2]张新曼,精通JSP-Web开发技术与典型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孙鑫.Java Web开发详解[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篇4
A Research on Strategic Construct of Informationiza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GUO Ming-jing
(Faculty of Mathematic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uzhou 344000, China)
Abstract: Informationization is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t present. Cloud computing is the effective technology for making use of resources at this stage to speed up the pa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national institutions for informationization and problems existed, discusses the role of cloud computing will be applied in teaching, research and school management of institutions,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 computing proposes the strategy for informationization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uld accelerate the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pace of informationization, and promote the process informationization throughout the education.
Key words: storage-pool; cloud-comput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formationization
高等院校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高等院校信息化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现高校校园网络化、管理科学信息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以达到教学科研现代化。高校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而以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为代表的先进计算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必将推动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的建设步伐。
1 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
1.1 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现状
根据2005年由复旦大学牵头,全国17所高校共同参与讨论的《中国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的成果和2005年公布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情况如下:
1) 校园网络建设已具一定规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国内高校几乎都已建立校园网;综合类、理工类、文体艺术类高校的校园网建设情况总体较好,高职院校的校园网建设也已经达到较高普及率。高校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等已经基本上全部联入校园网,多数高校的教室也提供了校园网接入环境。
2) 目前学校信息化的驱动首先来自于教学要求。提高图书资源、电子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对师生员工的服务质量;帮助学生和教师获得更多的学习与教学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学习交流空间;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帮助教师和科研人员获得更多的科研信息;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加强学校基础数据的管理等是当前高校信息化实施效果的主要体现。
3) 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冲击,网络教学新模式开始引起不同领域专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高校的正规教育里,信息技术进入传统的课堂,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取代了“黑板+粉笔”,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有效。除此之外,信息化还带来大量网络教学的新模式,如网站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型学习、兴趣学习、互动学习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模式相比,不仅形式新颖,还引进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1.2 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信息化建设使高校计算机设备需求增长幅度加剧问题。根据2005年公布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315所高校中,平均每所学校接入3665台计算机,综合类高校平均每所高校接入计算机数量为7280台,其中用于教学、科研、管理的计算机数量为3293台。此后10年里,全国近千所高等院校还要继续进行信息化建设或实施更新改造,围绕着教育信息化的各种需求出现爆炸式的增长。
2)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资金问题。促进高校的信息化,政府责无旁贷。国外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费用往往是学校财政中的一笔常规预算,像基本的电费、取暖费一样。但在我国,到目前为止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还没有常规预算,大都来源于一些项目款,如211、“十五211”等,也有学校靠自筹资金或社会赞助。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大量设备和软件系统更新与高校财政上的捉襟见肘的矛盾,导致高校只能以牺牲性能为代价地节省[3]。
3) 高校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不够高、应用效果不够好。学校在系统维护投入、信息化人员培训投入方面不理想。备份和灾难恢复机制方面的意识淡薄,导致高校数字资源共享和利用的安全性和连续性无法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应用效果仍低于学校和师生员工对信息化的需求。
2 基于云计算的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策略
教育信息化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在信息传输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实现:覆盖全面化、性能最优化、规模最大化、费用最低化;同时还要满足教育网络所需要的:实用性、稳定性、安全性、技术先进性等多方面需求[4]。这些目标的实现,从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的角度上看起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大的投资才能够完全实现,使得教育信息化进程相当的缓慢。而采用云计算的模式可以有效地利用、整合现有的硬件资源,降低软件的采购成本,在有限的资金和时间条件下加快院校网络建设及应用。
2.1 云计算概念
云计算,是2007年第4季度兴起的一种商业计算模型。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云”(Storage Pool)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云计算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的网络服务。云的特点有:1) 云具有相当的规模,一般由数十万台服务器构成,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2) 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3) 云计算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4) 云计算具有通用性,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5) 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6) 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用户按需购买,无需负担日益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维护成本和更新费用;7) 云可以采用极其廉价的节点设备来构成[5]。
云计算最简单的涵义就是将运算能力提供出来作为一种服务,企业或个人可以透过网络取得。使用者所需的数据,不用储存在个人计算机上,而是放在网络的"云"上面,在任何可以使用网络的地方就可以使用。云代表了规模庞大的运算能力,由服务供货商建造大型机房,提供各种软件应用,让用户随时使用媲美超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与最新应用软件,同时间却不晓得服务器的位置或数据的所在,就像是天上的云一般,虚无飘渺又抬头即见。
2.2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策略
1) 搭建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办公系统。基于云的高可靠性和通用性,将所有的应用程序统一安装在云端(服务器端),用户只需通过浏览器工具访问服务器即可实现各种软件的使用和文档的编辑,用户的文件数据可以在服务器端备份。首先,文件数据的集中存储提高了高校网络数据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避免了重要教学和科研资源的丢失,减少了重复存储,节约有限存储空间和成本;其次,应用程序统一部署在服务器端,便于网络管理人员统一管理和维护,免除了终端用户各自购买安装和更新软件的工作;最后,由于系统及应用软件都安装在服务器端,客户终端计算机设备的要求很简单,库存的旧机器只要能够运行浏览器工具的都可以再利用,节省了大量的终端硬件、软件采购成本。
2) 建立廉价的大型高性能分布式数据中心。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实验课程和科研工作对实验室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远远超过了高等院校数据中心设备更新的速度,导致现有的服务器无法满足信息处理的需求。通过云计算,可以将大量中低端的服务器,甚至是已经闲置的服务器资源组合起来,利用集群和分布式计算软件工具,使每台计算机完成的少量计算综合在一起实现大量复杂计算处理功能,加快实验的完成时间和质量,提高实验效果,加快高校科研步伐。
3)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云计算构建方式。例如,多个院校联合建设,共同享有云计算应用服务。因为云计算的扩展性非常强,多个院校可以将各自现有的硬件资源共同加入到一个“云”中,减少单个院校的资金和时间上的投入,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单个院校可以租用“公共云”(谷歌、亚马逊和IBM均有公共云),按照使用的流量和应用情况,支付相关的费用,并享用专业的管理维护服务,免去了独立设置专业的数据中心维护人员的成本;有实力的院校也可以聘请专业公司替自己搭建 “私有云”,独享云计算的服务。
4) 构建网络化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实现多样化的网络教育模式[6]。基于云计算的通用性和虚拟性特点,可以支持不同应用,使各种格式数据资源,如教学视频、课件资料等能够轻松实现不同设备终端(如,手机、PDA或笔记本电脑)之间的共享,使得高校可以开展多种网络教学新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所需的资料,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符合信息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7]。
3 结论
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对21世纪的我国高等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对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针对性的提出了将云计算应用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文章结论是:高等院校应该选取合适的云计算构建方式,实现高校现有设备的再利用,数字资源的高度共享和安全可靠,提供多样化的网络教育模式,加快高校教学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推动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总而言之,云计算在技术和应用上将会日渐成熟,院校管理者需要尽快做足准备,便能安享云计算服务所带来的灵活性及效益优势。
参考文献:
[1] 李勇,刘文云. 高校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06(3):141-143.
[2] 任友群,程静.高校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制订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6):50-52.
[3] 熊才平.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2(9):9-12.
[4] 李文英,张立新.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及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7(10):71-75.
篇5
二、发展高校艺术教育的特殊意义与独特价值
“从艺术教育宗旨来说,艺术教育是通过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心灵,来塑造健全而完美的个体人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影响,它帮助人们创造和美化自己的人文环境并使人类文明得以继承、创新和繁衍。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作用于人类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正是通过艺术教育,把大学生作为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发挥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实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1]艺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融合了众多学科的精华,而且具备了单一科学不具备的审美功能及综合效应。
1.艺术教育是提高高校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艺术教育中含有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它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艺术教育以艺术为媒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典型艺术形象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艺术本身所具有的道德功能决定了艺术教育的这种作用。它的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将能够避免道德教育抽象说教的形式,通过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动情的欣赏对学生发生作用,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兴趣。在感受的同时引起思考,唤起共鸣,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对哲学、道德伦理内容的表述未免会有些枯燥化。即使是生动的话题也会被抽象化,很难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然而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正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启迪人、感染人的巨大力量。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演绎,对勇于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向往爱情这样的主题有了明确诠释。影片《大绝战》、《亮剑》等艺术作品,使我们当代的大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先辈们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进行的可歌可泣的奋斗,激发出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这些生动的艺术形式克服了道德教育的刻板强制性,以形象化的形式感染鼓舞着学生,学生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高尚道德情感的熏染和陶冶。
2.艺术教育是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直接动力
艺术教育能够让学生将多门不同类别的学科融合在一起,并辐射其他学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能够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水平,在训练大脑、展开时空想象上都会产生极有利的作用。这些早已被许多伟人和名家的经验和论述所证实。爱因斯坦说,“如果没有我早年接受的音乐教育,无论哪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李政道博士说,“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这枚硬币就代表了文化”。大量实践证明经常参与艺术活动会使学生反应敏捷、接受力快,专业各科成绩更加突出。艺术教育不但能促进智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创新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最突出的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维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加强艺术教育,可以有效发展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当代科学家们认为“艺术与科学”在根本上是相通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要求我们把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艺术教育可以不同程度地促进人的各种智能和各种思维能力的和谐均衡发展,通过艺术教育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无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
3.艺术教育是促进美育培养的和谐元素
以美求真是艺术教育的目的所在。艺术教育可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它通过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悦的形式,使学生在美感的作用下感知强烈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北京大学教授董学文就认为,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的教育,或者简明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艺术教育使美育的目的得以实现。艺术教育中丰富的授课形式和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使美育教育更加形象化。艺术教育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在教学课程中可以融合多门学科,促进学科之间交流。传统艺术课程教学中,除了艺术流派、风格的介绍外,还可以加强学生与传统文化的接触,引导从感性认识提高到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价值评判层面上。在艺术史的教学中可以溶入历史背景、宗教特征、审美心理等内容。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宾的《不期而至》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作品的视觉风格,而且了解了这些作品所体现的生活时代。从一部《霸王别姬》,我们看到了中国几十年的沧桑巨变,领略了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艺人生活,引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现代的大学教育,需要的是一种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对促进和强化高校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这种独特的功能是其它教育所无法取代的。
三、提高高校艺术教育质量的有效对策
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提高了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但针对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还应提出相应有效的对策,逐步建立完善的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
1.加强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和文化艺术社团的发展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规定了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应面向高校全体学生,形式内容应丰富多彩,包括文化艺术讲座、大学生艺术节、文艺晚会以及各类艺术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艺术生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与课外实践的有效结合。[2]普通高校一般都设有各类学生艺术社团,应充分发挥高校学生艺术团的特殊作用。提高学校整体的艺术层次,活跃校园文化艺术生活,扩大艺术实践的参与面,真正推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向纵深发展。实现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的持久开展,充分发挥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在普通高校中应有的影响和作用。如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自创办初期就开设京剧课程,成立了“京剧文化艺术团”,京剧已经成为该院校园文化的一个特色。十多年来,该院以京剧艺术教育为突破口,“教育唱戏,国粹立行,文化立院”已成为学院发展的基本思路。京剧进校园在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陶冶青年人情操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目前,学院的京剧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学院与社会交流的桥梁、对外形象的品牌和办学特色。为了响应中央提出的“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要求,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共同主办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央芭蕾舞团曾在兰州多所大学举行了精彩演出,中央芭蕾舞团的老师向大学生介绍了有关的芭蕾知识,并进行了芭蕾课堂练习展示。随后,艺术家们表演了《天鹅湖》、《茶花女》、《二泉映月》等剧目片断,让大学生们领略了高雅艺术的独特魅力,对构建高雅校园,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非常有益。
2.完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整合艺术教育课程结构
为了完善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可以有规划的有机整合课程结构。如在低年级时可进行艺术实践和欣赏等课程教学,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高年级学生可侧重美学理论或艺术评论的课程教学,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要体现出高校艺术教育“人文性、多元性、广泛性”的特点。在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应强调不同艺术门类、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相互渗透,促进多门学科的沟通和融合。各高校结合实情,公共必修课中可设立1~2门的美育或艺术教育课程,如《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等。同时保留目前的选修体制,将艺术类课程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的一个类别,提供给大学生选修。在艺术课程类别上,要尽量覆盖音乐、影视、美术、戏剧、文学等几大艺术门类;在课程层次上,应尽量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次;在课程形式上应多样化,体现学校特色和个性。如理工科大学可以开设艺术与科学互相交融的课程如《科学与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综合性大学则可以开设文化底蕴雄厚的课程如《中西美术史》、《艺术哲学》等。复旦大学对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乃至教学检查、评估,是紧紧围绕着发展学生审美能力为核心目的展开的。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把艺术教育看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基础。把公共艺术课程规范为三大类,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见下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