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采购的风险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采购的风险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采购的风险管理

篇1

所谓的风险简单说来就是指在一种特定的环境和时间内,人们期望达到的目标与实际出现的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异性[1]。一般情况下,人们对风险的理解有两种:第一种是强调风险表现出来的不确定行为;另一种是强调风险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损失。风险管理是个人或社会组织用来减小风险带来的消极影响的决策过程,利用识别风险、估测风险以及评价风险,并且在这种基础上选择出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并对他们进行优化组合,有效控制风险,对于风险带来损失的后果要进行妥善处理,这样就能做到投入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安全保障。

1 企业采购物质时采用风险防范措施的重要性

及时供应给企业原材料以及相关设备是企业顺利进行生产活动的根本保障,生产型企业主要是通过物资采购这一重要渠道才能和资源市场取得联系[2]。所以,企业能否正常进行生产与物资采购的安全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并且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物资采购占据着关键性的地位。除此之外,通过科学核算材料成本实现企业控制经营成本的目的是物资采购的核心内容之一,物资采购的这一核心内容使得它成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以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所以,企业有效地防范物资采购中的风险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进行物资采购的过程中有效实施风险防范管理措施能够保证原材料采购的合理性,同时也能够保证将质量合格的材料供应给企业生产,并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这样就有效的降低了断货或者是缺货的风险。同时,在进行物资采购的过程中对风险进行防范管理有利于企业控制物资采购的成本,可以降低企业经营的总成本,使企业能够提高收益,从而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所以,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有效地防范管理物资采购中的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在物资采购的过程中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的相关措施

2.1建立一支高效专业的采购队伍

目前,有一些企业没有对培养物资管理人才这一工作内容形成重视,觉得采购是一种十分简单的工作,不管是谁都可以胜任。但实际上,采购可以说是具有极强专业性的一项工作。只有专业的物资管理人员才可以更加深入的看到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并能够及时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思路,从而使采购中的风险得到有效防范、使采购成本得以降低,最终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2在企业中应该制定物资采购战略

企业在进行采购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带有长远性、全局性以及指导性的基本运作方案就是企业的物资采购战略。一般情况下包括五种战略:进货方式战略、订货谈判战略、选择供货商战略、采购发生战略以及采购品种战略等。企业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目标明确的采购战略有效地制定出来。采购风险管理机制一定要和采购的战略方向形成一致,要有助于采购战略目标的实现,并且要依据采购战略框架将控制风险的相关措施制定出来。

2.3一定要对采购风险进行科学分析,针对主要风险确定风险管理措施

一般来说,没有固定的模式来分析风险,分析风险主要经历3个阶段:识别风险阶段,在这一阶段就是要将采购中潜在的风险以及风险点找出来;评估风险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评估所有的风险,并将采购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找出来;控制风险阶段,在这一阶段风险管理者将会运用各种方法以及措施来减少或者消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事件,或者减少发生风险事件后带来的损失。方法主要有:回避风险、控制损失、转移风险以及保留风险等[3]。如果企业中的管理层不能对采购风险进行仔细以及全面的分析,即使能够发现物资采购中的主要风险,也很难找出形成风险的根源,那么,制定出来的风险控制措施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企业应该科学全面的分析物资采购中存在的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物资采购中的主要风险。

2.4要制定出有助于企业和供应商合作的采购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对物质采购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的最关键之处就在于和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将这种关系长久保持下去,很多人都对这一观点形成了认同感。这就需要企业一定得具备有效判断供应商资质的能力,准确的将优质的供货商筛选出来,并且和这些优质的供货商建立起长期的战略联盟,在进行审计以及监督等采购活动时,不能对数量以及价格等因素过于纠结。

3 结语

在企业当中,物资采购部门是基本职能部门之一,不仅能够有效满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料的需求量,同时还能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企业在面对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的同时,还要应对自身特点造成的不良影响,在面对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企业将会更加频繁的产生物资采购风险问题,这将会严重阻碍企业的生存以及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以及业务素质,对于供货商以及市场的具体情况要进行严格的把握,从而做到对采购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使采购成本得以有效降低,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水平。

参考文献

[1] 曹旭. 企业防范物资采购风险略论 [J]. 现代经济信息 .2012(15),231-233

篇2

采购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企业产品的开发、质量的保证具有重要的作用。采购作为企业成本支出的重要形式,关系着企业的经营发展和企业的利润收入,加强对采购工作的管理是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我国当前的采购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我国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了促进我国企业采购的创新和发展,应该对当前的企业采购形式进行创新和改善,借鉴优秀的采购管理,提高我国采购供应链的管理效率。

1大宗物资集中采购的现状及问题

1大宗物资集中采购的现状

自2004年开始实施采购战略以来,各大公司在进行物资管理的过程中,运用了集中采购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并且其效益性和规范性都得到了一定的加强。当前,公司的集中采购管理工作主要是实现对采购工作的规范性和完善性的管理,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在对企业管理工作进行规范的过程中,公司主要是对工程物资进行集中采购,并且提出了物资采购管理规范、招投标管理方法和合同管理办法等,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实现了对采购工作的指导,确保采购工作的顺利完成。[1]

2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存在的问题

各大公司在运用集中采购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公司的采购金额、采购量和采购次数呈现逐年增加的情况,集中采购管理问题凸显,这些采购管理问题的出现,对公司的采购管理效率和采购管理成本等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问题。

第一,采购集中度不高是当前企业采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由于签约集中度与企业制定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二,集中采购物资的需求和使用准确性相对较低,公司在利用集中采购时,与实际的预期出现一定的差异,呈现出计划使用量与实际使用量不一致的情况,不能实现与采购计划的有效协同。第三,人员队伍不健全,人员过少,不能满足企业采购的需求。第四,采购审批的流程过长,审批的环节较多,造成审计的时间较长,导致采购的效率下降,采购工作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2]

2大宗物资集中采购的风险管理措施

1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风险应对水平

首先,需要对当前的物资集中采购制度进行完善,企业当前的采购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企业的发展要求,应该结合企业当前的实际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对企业的效益成本进行有效的分析,结合公司的具体采购情况,加强对企业的集中采购,完善企业的集中采购目录建设工作。同时还要将企业以前以数量分配为主的管理形式进行改变,改成以工程标段和金额为主的方式,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需要加大对奖惩机制的实施力度,改进集中采购管理的行为,在企业内部设计考核目标,提高对废弃物资的使用效率。对于物资浪费现象,应该做好处理工作,加大惩罚的力度。最后,应该从制度上明确采购的内容,需要在根源上改变公司的不规范情况,对该种现象加以重视,更好的分清责任。[3]

2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降低集中采购风险管理

首先,需要加强对企业的集中化管理,以便能够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按照相关的采购需求,制定好采购的标准制度,以便能够按照制度的相关要求,结合模板进行需求的填写。其次,应该对采购风险非管理的相关流程,加强标准化的管理水平,一旦出现制度不完善的情况,应该按照相关的标准加以解决,促进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再次,要加强对物料编码的标准化管理,能够实现对企业物资的集中采购,加强对企业物资的有效管理,除了应该对企业的名称和各项编码进行规定的过程中,为了加强对企业各项物资的管理工作,还需要对其规格和功能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更好地实现对物料编码的完善。最后,还需要对企业各项采购工作的行为加强控制,实现对标准采购工作的减少或者杜绝,降低集中采购的风险。[4]

3加强信息化管理,增强风险应对能力

首先,需要对当前的信息化系统功能进行不断的完善,促进库存管理模块和采购管理模块的不断完善,在加大采购部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强化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的物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对企业各项库存信息的收入库情况进行仔细的记录工作,严格控制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实现标准化的管理形式。其次,还需要对库存物资进行

定期的清点工作,明确企业当前的物资情况,并将其记录好的物资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当中,实现对企业物资的不断完善,以便更好地提高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实现对库存系统的合理使用。最后,企业管理部门在进行采购需求提交时,为了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应该通过减少电子清单使用情况的形式,运用标准化的采购形式,进行采购信息的完善,以便更好地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促进信息系统的合理使用。

4加强风险人员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主观因素

首先,应该加强对各部门的风险管理人员进行不断的调整和管理,实现对各管理部门人员的不断调整,应该将该部门的人员调到业务量较多和人员较少的部门,以实现对各部门的合理管理。其次,应该加强对各部门人员的事务管理,将一些复杂的事项交给技术高的员工,将一些简单的事项交给专业能力较弱的员工,以便更好地提高管理部门人员的工作效率。

5提高综合管理水平,降低集中风险发生的概率

首先,需要了解大宗物资的集中管理水平,以便实现一体化的配送服务,通过将物流直接入库和减少采购时间的形式,提升物流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物流与采购效率。其次,需要对企业的物资自检水平进行深入的分析,加强对物资的管理能力,实现对检测工作的管控能力,确保物资管理水平。最后,采购部门要做好精细化管理工作,对采购的数量和采购的标准,应该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管理,以便有效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和采购质量。[5]

3结论

在企业进行采购的过程中,要对企业的采购效率和采购成本等进行有效的分析,以便加强企业的大宗物资集中化采购风险的管理。本文主要是针对企业集中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公司的实际采购情况,提出加强风险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罗宗平谈建筑施工企业的大宗材料物资集中采购管理[J].山西建筑,2015(11):248-249

[2]王青大宗物资集中采购信贷管理的初步设计[J].财经界:学术版,2015(22):127-128,135

篇3

1.国企电力公司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存的的风险分析

采购风险其实指的就是公司在采购物资的过程中,因为一些其他的因素,造成所采购进来的物资没有达到项目的要求。给公司工程项目的正常实施带来一定的风险,这些不良因素总和就称之为采购风险。在公司电力物资采购时,因为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会给项目带一定的风险。在目前,电力物资采购时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如图1所示:

1.1数量风险

国家电力公司是非常,在基建、生产与销售方面等都尽量做到零库存。在目前,电力公司在物资采购时,通常实行的是“以销订购”的方式,也就是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从而决定物资采购的数量,这样的做法可以很好地做到零库存,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了库存的积压。可以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从而提高公司项目的经济项目。但是,这种方式虽好,但也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数量风险,因为有很多的电力设备需要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去生产,所以,一般电力设备的生产周期是比较长。如果在采购时,物质数量不足,将会给整个项目工程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1.2质量风险

在电力物资采购过程中,也存在着质量的风险。其质量风险指的就是厂商的提供的物质质量没有到达到一定的标准。造成公司所购进的物资达不到项目设备的要求。购进的物质又不能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从而给整个项目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1.3价格风险

是指由于市场原材料价格波动、关税、汇率等发生变化对所采购的物资价格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成本控制,增加支出,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利益。

对于电力公司而言,一个工程的确定需要需要非常长的时间,从签订合同到交货需要很长的周期。但是,随之相关的物资采购市场不是一尘不变的。如果在工程交货时,物资的市场价格与所订立合同中的价格相关过大,不管高与低,都会给物资采购过程造成影响。

1.4资金风险

在电力设备采购中,存在着一定的资金风险。资金风险其实就是在采购中采购资金的安全与汇率所造成的风险。在日常的电力物资采购中,通常是依照实际的需要与供货商的要求,在结算方面,不得不采用一定比例预付款的方式。但是,这种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如果供货商没有按照规定来提供物资,或者是因为其他一些因素,将会使公司处在一个非常不利的状态。

1.5运输风险

在目前,电力项目设备所需的物资类型有很多,采购地点也没有受到限制,如今,交通便利,对于采购地点可以说是全世界。但是,在采购过程中,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大,所以,在电力项目设备采购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运输风险。

2.应对电力项目设备采购合同的风险措施

2.1加强对物资采购过程中监督

全过程的监督, 是指从计划、审批、询价、招标、签约、验收、核算、付款和领用等所有环节的监督。重点是对计划制订、签订合同、质量验收和结账付款4个关键控制点的监督,以保证不弄虚作假。全方位的监督,是指内控审计、财务审计、制度考核三管齐下。科学规范的采购机制, 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物资采购价格,提高物资采购质量, 还可以保护采购人员和避免外部矛盾。

2.2要把好合同签订关

对于物资的采购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合同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了解经济合同的相关条款,在签订合同时,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当出现违约时,要知其违约责任与后果。在签订合同时,需要经过双方的协商,认真订立供销合同,尤其上是采购物资的数量、技术要求、价格、运输、包装等方面,应作明确的规定,同时,在签订相关合同时,应准确运用相关术语,这样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2.3加强对物资采购招标与签约的监督

检查物资采购招标是否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行为发生;是否对供应商进行调查,否每年对供应商进行一次复审评定;悖于政策、法律,避免合同因内容违法、当事人主体不合格或超越经营范围而无效;审查合同条款是否齐全、当事人权利义务是否明确、有否以单代约、手续是否具备、签章是否齐全。

2.4要明确合同对方的授权范围

篇4

0 引言

大型工程项目结构功能复杂、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建设规模庞大、实施地域广阔、参与方众多,从而使大型工程项目采购面临巨大的挑战和风险。现阶段对大型工程采购管理主要集中在施工阶段采购的成本控制,对风险的考虑较少而且风险管理者更多的是在应对风险而不是防范风险。本文在采购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TOPSIS评价方法对大型工程采购风险进行管理,对采购风险的影响进行分类,针对不同采购风险进行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从被动应对大型工程采购风险变成主动控制采购风险。

1 大型工程项目采购风险管理过程

大型工程项目由于涉及范围广、运行管理复杂,具有一次性的实施经历、不确定性的实施环节。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必须对工程项目采购中的风险进行科学管理,风险管理过程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监控三个方面。

1.1 大型工程项目采购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过程主要包括风险的识别和评价两方面。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的基础,大型工程项目采购风险的识别是指项目负责人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对项目采购活动中的可能发生的客观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同时对风险的性质进行评估。风险识别的工具和方法比较成熟,主要有文件审查、图解技术、风险检查表、专家判断法等,这些方法可以确定大型工程采购风险的范围以及类别,而且可以通过图解技术编制风险检查表快捷、简便的识别采购风险。

风险评价是对已识别风险后果的评定过程,并按照风险对项目目标潜在影响进行分类。另外在工程采购风险管理过程中,重复进行风险评价还可以获得风险后果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TOPSIS评估方法对工程采购风险进行分析评估。首先采用熵权法确定风险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基于TOPISIS评估方法,同时考虑已识别的风险与最好期望和最差期望之间的距离,对已识别的采购风险影响进行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具体步骤

如下:

1.1.1 评价指标值的归一化

设工程项目采购过程中,风险共识别出m个风险因素,使用n个评价指标对风险进行评价,以xij表示第i个风险的第j个指标的评价值,则相应的指标评价矩阵A为:

1.1.2 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在数学方法中,熵是利用概率论来衡量信息不确定性的一种测度,它的值越大,表示数据的分布越分散,数据本身的不确定性越大。由于工程采购的风险具有明显的随机性,本文将采购风险指标的评价信息用熵值ej表示,ej的值按(3)式取得:

计算Ti的值即为各个已识别风险的TOPSIS的评价值的大小,其中0?燮Ti?燮1,Ti值越大表示与最好评价集合越远,离最差评价集合越近,风险越大。然后工程项目采购风险团队就可以对潜在风险进行分类,进而可以对项目采购风险进行应对。

1.2 大型工程项目采购风险应对

工程采购风险应对是根据TOPISIS评估分析的结果,提出采购风险的处理意见和办法的过程。根据工程采购风险分析的结果,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采购风险管理,风险分析的值,具有类似正态分布的特点,Ti的值主要分布在0.5附近,结果有三种可能:一种可能是风险评价值Ti>0.9,这个概率极小,可以认为这个风险因素对工程采购影响极大,造成的损失一般会大大超出项目业主的容忍程度,或者业主无论采取任何措施都无法避免可能发生的重大的损失,应主动考虑改变物流目标和采购方案,从而规避风险;一种可能是风险评价值Ti?燮0.1,这个概率也极小,可以认为这个风险因素对工程采购影响极小,可以忽略不考虑;另一种可能是评价值1

1.2.1 当0.7

此时识别的工程项目采购风险发生的概率低,但导致的损失比较大。风险分担的目的就是在不降低风险发生概率的前提下,工程采购团队很难应付这种风险时,借助一定的工具将一部分风险损失转移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或者保险公司,第三方企业必须要有能力控制和处理其所承担的风险。在转移风险的过程中,必须让第三方物流企业获得所承担的风险相匹配的利益。

1.2.2 当0.5

风险减轻就是通过使用成熟的运输、仓储系统等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设立意外开支准备金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对于已知风险,采购团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以控制以减少风险;对于可预知风险,可以采取迂回策略,将每个风险减少到项目利益相关者可以接受的水平;对于不可预知的风险,应尽量使之转化为可预知或已知风险,然后加以控制和处理。

1.2.3 当0.3

也称为风险自留,此时识别的工程采购风险后果不是很严重。这时采用风险所产生的费用可能大于不采用风险应对所造成的损失。这时工程采购团队可以自己承担风险导致的所有后果。

1.2.4 当0.1

此时的风险较小,工程采购团队可以在确保工程项目采购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下,可以分配更多的资源以保证风险成为项目获得利益的机会。这是面对风险的积极策略,利用风险的目的在于确保采购目标肯定实现而消除与风险有关的不确定性。

1.3 大型工程项目采购风险监控

大型工程项目采购风险监控是指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期间,根据采购管理计划,对采购过程中的风险事件实施的控制活动。具体措施是定期将工程采购计划工作和实际已经完成的工作进行比较,从而找出两者之间的偏差,然后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再次评估,分析偏差发展的趋势,对偏差较大的采购子项目制定进一步的风险监控程序,进行风险的动态控制,进而确保大型工程采购计划的顺利完成。

2 结语

大型工程项目的采购风险管理渗透到工程建设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建立和完善大型工程项目的采购风险动态控制体系,十分必要。本文在TOPISIS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型工程项目进行采购风险的分类,对于最大限度的降低采购过程中的风险,保障工程项目进度目标的实现,提高项目决策科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峤.大型工程建设项目招标采购机制的风险研究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8).

篇5

企业风险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风险是事件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综合,包括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等要素。其次,风险与机遇二者在数量及性质上成正比例的辩证统一关系,机遇蕴含于得到有效管理的风险之中。

2.采购风险。采购风险通常是指采购过程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包括人为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具体来说,如采购预测不准导致物料难以满足生产要求或超出预算、供应商群体产能下降导致供应不及时、货物不符合订单要求、呆滞物料增加、采购人员工作失误、供应商之间存在不诚实甚至违法行为,这些情况都会影响采购预期目标的实现。

二、采购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充分认识所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手段和方法,予以防范、控制和处理,以最小成本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

采购风险管理可分为四个阶段:

(1)对采购风险的识别。对企业或供应链面临的潜在各种风险进行归类分析,从而加以认识和辨别。即确定何种风险可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并以明确的文档描述这些风险及其特性。风险识别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应尽可能地全面识别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对风险进行分类和归纳是风险识别中常用的方法。根据积累的风险数据和信息,特别是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数据集合风险管理知识库,可以较为完整地开发和编制企业风险检查表。检查表的好处是提高了风险识别过程的效率。特别是企业进行大量类似项目时,完全可以开发一套通用的风险检查表,以提高风险识别过程的速度和质量。

(2)对采购风险进行分析。即评估已识别风险可能的后果及影响的过程。风险分析可以选择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方法,进一步确定已识别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并根据其影响对风险进行排序,确定关键风险项,并指导风险应对计划的制定。风险指数体系是一个有效的风险分析模型,主要用于表征整个企业的风险程度。该体系根据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结果,运用数学模型计算得到一组量化的风险指数,从而实现对企业风险的量化反映及横向校核,并监控风险管理的绩效。

(3)对采购风险进行应对。即针对企业面临的风险,开发、制定风险应对计划并组织必要的资源着手实施,目的是有效控制风险,避免风险失控演变为危机。风险应对计划包括企业当前及未来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别,针对各类风险的主要应对措施,每个措施的操作规程,包括所需的资源、完成时间以及进行状态等。风险应对计划形成之后,企业应通过风险管理体系确保计划启动时所必需的人力、物力等资源。

(4)对采购风险实施监控。即在风险管理全过程中,跟踪已识别的风险,监控残余风险及识别新的风险,确保风险应对计划的执行,评估风险应对措施对减低风险的有效性,并形成风险监控报告。风险监控是企业风险管理生命周期中一种持续的过程,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风险不断变化,可能会有新风险出现,也可能有预期风险消失。

三、防范物资采购风险的对策

1.建立与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素质。建立减去物资采购的内部制度与程序,并不断完善,相关人员要严格按相应的文件执行采购行为;加强对员工尤其是采购业务人员的培训和警示教育,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增强法律观念,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做到依法办事,有章可循,不断培养企业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能力,从根本上杜绝人为风险的存在。

2.加强对物资采购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全过程指的是物资管理的所有环节,包括计划、审批、询价、招标、签约、验收、核算、付款和领用等过程。重点是对计划制定、签订合同,质量验收和结账付款四个关键控制点的监督,以保证不弄虚作假。全方位的监督是指内控审计、财务审计、制度考核三管齐下。加强对物料需求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的审计,做好合同鉴证审计,做好对合同台账、合同汇总及信息回馈的审计,加强对物资采购合同执行中的审计,加强对物资采购绩效考核的审计等方面。3.建立健全风险控制系统。首先,建立健全预警系统,通过对风险值较大的要素设定警戒值,进行重点监测,及时发现征兆,准确的预报风险。例如,对主要原燃料库存就可设定警戒库存量,当低于这个库存时必须实施应急措施。其次,建立全面的应急系统,这是一旦风险发生后企业可以启用的应急措施。应急系统一般采用备选方案的形式预先准备,当风险发生后,企业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与之对应的应急措施进行实施,以便及时补救,变被动为主动,使风险损失降为最小。

篇6

设备采购,风险控制,风险管理,问题与现象,手段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S618文献标识码: A

1.分析我国设备采购工作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1 我国设备采购工作的现状。设备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构建的基础因素,设备的优良直接影响着我国企业工作的好坏,因此企业设备采购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设备的采购需要专业的采购人员去设备生产企业进行洽谈,为企业采购质量优异的设备是采购人员的信条,如果企业设备采购人员进行资金贪污,会给企业的设备使用造成相当严重的影响,所以加强对企业设备采购工作的管理与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1.2 对各种重要设备的采购工作管理不严格,导致在工程中出现设备问题。各种设备设施是我国各个工程施工的核心之一,对施工设备的采购工作直接影响着我国工程的顺利施工,并且影响着采购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某些大型工程的施工设备往往都是大型的,精密的,昂贵的,所以对设备采购工作的加大与管理工作要加大力度,并由专业的管理型人员来进行操纵与控制。但是现如今在我国的设备采购工作中,并没有做到精准的监督与管理,导致采购的设备是存在问题的,不能够正常使用,严重影响了设备在工程施工中的正常运转,影响了企业的信誉与发展。

2.分析我国设备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2.1设备采购部门的设备记录存在问题,采购人员虚报设备价格,以设备的高价骗取企业的资金。在我国的设备采购贸易中,资金是企业给采购部门所提供的金钱支持,保证了设备采购部门在采购过程中能得到企业的补偿与资助,但是现如今却出现利用高报价来获取过多的采购资金的现象,这是非法的,应该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在利用采购设备来进行贪污的现象中,却体现了我国企业对设备采购部门管理的漏洞,对采购设备价格的记录,需要的是有科学的准确性,这样才能对企业的采购资金起到公正的作用,也能切实管理采购设备的种类与数量。但是现如今我国国内企业的采购工作的管理部门经常出现设备记录混乱,设备信息查找困难的问题,这样下来的采购设备记录就会出现漏洞,被不法人员所利用,虚报设备价格,大肆骗取企业的采购商品资金,严重的将影响到采购设备的市场秩序,对我国的设备采购贸易造成相当坏的挫折与影响。所以由企业对设备采购人员进行管理,进行设备记录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得到改革。

2.2我国应对设备采购贸易管理的法律不完善,让骗取资金的人有空可钻。对于设备采购贸易的骗取资金现象,主要体现在我国的采购资金的使用中,骗取企业的巨额采购资金,不法分子通过谎报采购设备的总价,骗取巨额采购资金,是骗取资金现象的主要手段。设备采购贸易管理法律不完善是导致采购部门骗取资金成功的根本原因,在我国的设备采购贸易管理法律中,对采购工作的规范模糊,资金标准不明确,影响了法律的正常使用,而且在企业法中,采购设备并没有被单独分离出来,对管理我国采购工作的管理来说是一项难题,是让采购人员在企业资金盗取方面有机可乘的主要原因。所以现在亟需进行对于我国设备采购贸易管理法律的完善,减少设备采购贸易中骗取资金现象的发生。

2.3监督管理部门内部收受贿赂,监守自盗,让骗取资金活动有机可乘。骗取资金活动之所以频频发生,从主观上讲,主要是企业公务人员经不起诱惑,收受贿赂,为骗取资金分子大开方便之门。设备采购部门的部分违法官员由于贪欲,与外部企业勾结,进行群体骗取资金,恶化了采购设备部门的整体性。由于不法分子对企业监督员工的行贿,在骗取资金方面有监督部门对不法分子的偏袒,放行,是导致我国企业采购中骗取资金现象严重的另一问题,要加强采购设备部门中受贿现象的打击力度,对不法分子的犯罪行为要严厉打击,全方位封杀。正是由于这些腐败分子的存在才给骗取资金活动提供了条件和滋生的土壤。

3.探究加强设备采购管理的手段与措施。

3.1重视设备采购工作的款项与条约,按照企业合同要求的设备标准来进行采购。在企业设备采购工作中,合同的内容首先要包括设备型号,设备的新旧,设备交货时间以及对设备的要求,设备保修时间,技术资料交付时间,材料和设备供应责任,拨款和结算,质量保修范围和质量保证期,双方相互协作等款项,在企业设备采购工作合同中要着重注意的是设备采购工作的采购水平与采购标准,表明对企业设备采购的设备标准有一个正规的要求。其次要注意企业设备采购工作合同从签订到履行是一套完全的程序,双方当事人在这个程序里有着各自的权利与必须的义务,也要做好承担责任的准备。但是以前的中国合同法中并没有完善责任的法律法规,当下现行的合同法对责任的追究添加了条款,为我国企业设备采购工作的合同管理法完善了基础。在合同中对资金的处理问题一定要慎重,在企业设备采购期间严谨按照签订的工作合同的步骤进行处理。

3.2健全招标制度,选择优秀设备供应单位,保证设备采购工作质量。在进行设备采购工作的前期,必须要进行采购工作的承包招标会,并且对于竞标成功的设备供应单位进行项目合同签订。设备供应单位的整体实力在项目工程招标竞标的作用至关重要,优秀科学的设备质量记录也能体现出设备供应单位的整体能力,所以在竞标的过程中要发掘优秀的设备供应单位,这就必须要完善招标制度中的招标文件编辑,要保证招标文件的信息完整,对竞标单位的设备供应能力考核全面,保证优秀单位的承包,保证设备采购工作的可靠性。

3.3对设备采购人员的工作与设备使用相挂钩,实行权责制度。对我国企业现有的设备采购制度进行改革与优化,我国现有的设备采购制度仍与企业的经营制度有相吻合的地方,所以要保持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方式进行设备采购工作改革,首先需要变革的就是采购制度,对企业的设备采购人员实现权责制度,将设备的使用与企业采购人员的工资相挂钩,保证设备采购的整体科学性,能够保证设备采购资金预算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在设备采购制度中实行权责制度也有利于设备采购资金能够得到最优化的使用,能够增加企业设备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在企业设备采购业绩评价中为公正的评价提供了客观的证据事实,运行设备采购权责制度更能使设备采购人员所上报的财务报告可信度增高,使他的综合业绩评价会更客观更全面,而且对于企业的设备采购制度的完善来说,不实行权责制度,设备采购工作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很低。

3.4建立健全设备采购工作中的监督制度。设备采购中的监督管理工作是设备采购部门的一项重要的、特殊性工作,在此岗位的管理人员尤其是负主要责任的工作人员,必须对设备采购监督质量工作的立场坚定,忠于企业,责任心强,警惕性高,应变能力强。并且,要具有较高的监督质量控制知识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以及工作人员对于监督管理的应用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设备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必须注重相关人员的调配,尤其是在人员安排上,必须充分考虑监督质量管理的特殊性,确保设备采购监督质量管理队伍的纯洁性和高素质,不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及业务培训,推动我国设备采购企业的监督质量控制的进行与管理。

4.结束语:

设备采购贸易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一个贸易方式,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必须要保证采购设备管理工作的公正性,减少恶性骗取设备资金情况的出现,对采购单位来说,骗取资金是能够大幅度的增加企业的收益,但是这是违背我国监督法律的,是必须要得到遏制的。企业设备采购的监督部门要注意对采购资金管理的手段与力度,政府要出台相应的采购骗取资金管理法律与政策,协助采购监督部门的管理,从根源上遏制骗取企业采购设备资金的现象,推动我国设备采购贸易经济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少波,张培林,刘铁鑫,戴航.CIM模型在高速设备投资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9(03)

[2] 刘强,江涌鑫,齐玉宏,鲁晓阳.境外石化工程项目中健康、安全与环境风险管理与案例分析[J]. 现代化工. 2009(10)

篇7

油田企业由于受其生命周期长,涉及面广,一次性投资额大,且其成本具有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因此完善油田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意义巨大。胜利油田某采油厂以系统节点精细管理为依托,以内部控制与专业管理结合为基础,将全面风险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不断规范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积极构建“体系健全、运行有效、效果良好”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确保油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各项措施能够落实到位。

一、构建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营造风险管理环境

首先,公司层面,在内控管理委员会和系统节点组织运行体系的基础上成立了以企业负责人为组长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程序等事项,确定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围绕生产经营总体目标,依托系统节点,以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控控制体系为切入点,全面梳理各类风险,构筑风险管理防线,尽可能地降低各类风险,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其次,横向上,以系统节点各专业系统为基础,按专业分工成立了勘探开发、安全环保、设备管理、电力管理、作业管理、材料管理、生产运行、财务资产管理、法律风险管理、廉洁风险管理等17个风险管理专业子系统。纵向上,企业内部二、三、四级单位也相应成立了全面风险管理机构,明确相应的风险管理职责,分专业、分层级负责各自的风险防控工作;第三,分不同层面利用网络等多种媒介,积极倡导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全体干部职工风险防范意识,按照规范流程运作,从上到下营造了良好的全面风险管理氛围。

二、梳理节点风险点,明确风险防控目标

全面风险管理的关键是找准风险点,识别风险因素,评估分类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加以防控。首先,在采油厂已建立的“三个层级、四个体系”的系统节点基础上,分18个专业系统从不同层面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入手,对已设置的63个一级节点、184个二级节点、539个三级节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重点分析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形成了分系统到节点的风险管理网络。其次,针对梳理出来的风险点和分公司风险清单进行了认真比对,按照重要程序和风险系数确定了油气勘探、成本管理、投资管理、HSE管理、资金管理、物资采购、法律事务、资产管理、税务管理、制度管理等十九项重要业务为采油厂一级风险管理重点,针对19项主要业务相关的重点环节和岗位进行了风险问题排查和评估,找出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合理设置内控权限,重点加以防控。财务资产管理系统分成本、预算、资金、资产管理等岗位进行了风险因素排查,编制了岗位风险排查表,明确了涉险职责、业务环节、风险表现、主要产生原因、风险等级以及防控措施。

三、强化内部制度体系建设,落实风险防控责任

倡导风险管理理念,在修订采油厂新版内控手册的过程中,将“三重一大”制度融入采油厂《内控手册》,进一步细化权限分工,同时制定符合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办法》等,明确风险防范职责,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次,以系统节点为基础,分系统和专业全面梳理采油厂在用的内部管理制度,结合管理实际,规范预算管理、修理费管理等多项业务流程,降低风险;第三,分财务管理、计划投资、物资管理等系统建立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风险防控目标责任制度,明确相应的风险点、防范目标和责任,如财务资产管理系统建立了财务科长、财务主办、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基建投资管理等岗位风险防控目标责任制度,明确了相应岗位的风险防控目标、风险点、责任和防控措施,初步形成以风险管理为中心,以业务流程为手段、以经营管理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为主的风险防控制度体系。

四、强化业务流程过程防控,降低各类风险发生

全面风险管理要围绕采油厂战略目标及经营管理目标,要求全体员工共同参与,通过执行风险管理流程,实施有效风险防控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贯穿于采油厂的各种管理和经营活动之中,才能收到实效。为有效降低各类生产经营风险,采油厂立足各项业务流程强化过程防控。首先,以系统节点和“指标提升年”活动等为契机,通过优化、完善指标管理和运行机制,将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管理、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管理、过程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多项工作配套联动,突出重点环节,规范运作,互相促进。如通过系统节点管理,将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的月季度穿行测试、精品目标流程培育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全面风险管理真正融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提高防控实际效果。其次,在业务层面围绕“财务预审批、计划投资决策、物资采购管理、货币资金支付、关联交易结算”五条主线,从项目立项、预算安排、市场准入、质量监督等方面入手,重点把好“招投标、合同签订、结算付款”等关键环节和“价格、质量”两个重要节点。第三,积极完善采油厂风险库,确保各节点风险更新及时、应对措施得当,为风险管理目标提供合理依据。

篇8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设计不严格,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如下:(1)会计基础性工作未认真执行,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指导;(2)权力与义务不统一,有时出现权力滥用的情形。个别管理人员可能利用职务之便,钻法律的孔子,获取不正当利益,或私自挪用拨款、政府专项资金、公款等,给机构造成损失;(3) 资产管理缺乏制度规范,产生账面价值和实际资产不相符问题,给单位带来资产流失。

1.2 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备

目前,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对本单位的业务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环节事先设立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而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导致该单位无法及时预见、识别财务风险,更无法及时予以控制和防范。此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尚未有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风险决策机制,由此导致参与制定财务决策和财务规划的利益相关者范畴不明确,财务决策效率低下,风险控制难如人意。

1.3 必要的财务监督不到位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监督管理机制主要以内部监督为主,即依靠相关规章制度等硬性规定的强制作用,极少依靠外部力量,如法律、道德、市场、文化等的约束力,而我国目前法律体系建设的不完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造成法律约束力很难发挥应有作用。此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更多关注的是财务的核算,因此缺乏自查力和有效的自我监督。

1.4 岗位设置不合理

由于受单位核定编制的限制,财务管理人员数量有限,且岗位设置不合理,很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跨岗兼职的问题。相关业务人员、会计人员、监督人员没有做到岗位分离,容易出现单位内部人员工作混杂、职责不清的现象,由此使得财务风险发生几率增加。

2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缺陷的原因分析

2.1 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各项财务工作要想顺利有效地进行,离不开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就目前情况看来,一些单位的领导以及财务人员对防范财务风险的意义还未明确,风险控制意识较为薄弱,从而不能正确处理发展与管理的关系,更缺少对财务风险的正确把控。如有的人认为,只要会计核算中心清楚财务问题就行了,真的出现问题和自己毫不相干,由此剥离了财务管理的整体性问题;有的人则单纯地认为财务风险管理只是财务部门需要掌握的,因而造成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实行的一支笔审批制度也常常流于形式。

2.2 会计核算中心与机构内部缺少必需的沟通

沟通不畅影响了对财务风险及时有效的掌控和管理。行政机构作为会计核算单位的主体,财务管理功能保持不变,不能认为只要实行集中核算,财务管理机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各单位应与会计核算中心保持沟通交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联系和监督,共同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会计主体单位与会计核算部门不统一,双方联系沟通不到位,极易造成账物分离的资产管理现状,即会计核算中心只管账不管物,核算单位只管物不管账,产生账物不符也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单位财务风险整体控制的有效实施。

2.3 个别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当前我国财务管理工作尚欠完善、重要性还未能完全体现出来,所以对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远不及企业单位来得严格;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信息化则带来了管理观念的更新和变革,许多事项的规范及其具体落实离不开具有较高水平的管理人员,这对矛盾无疑会影响财务风险管理的实际效果。

3 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构建

3.1 明确会计岗位职责,实现相互牵制

行政事业单位首先要完善岗位职责,实行以职定岗、以岗定责,增强各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更好地履行自身责任,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需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完善激励竞争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紧迫感。此外还应强化学习机制,鼓励财务管理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据此,会计岗位设置应当符合以下几点要求:1)各会计岗位要保证职责明确;2)各会计岗位要保证分工明确;3)会计岗位应当与本单位内部管理和会计业务相适应;4)各会计岗位要保证不定期考核;5)各岗位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

3.2 增强风险意识,明确风险控制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相关领导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合理有效地安排财务工作,并周期性地开展风险防范工作,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明确风险控制目标,确保总体目标与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相协调,确保内外部、尤其是各部门之间实现真实的信息沟通,包括编制和提供真实的财务报告;确保单位有关规章制度及为实现业务目标所施行的主要措施落到实处;保证管理的有效性,提高业务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确保财务工作所涉及的资金核算、资金支付、资产管理等各方面工作与会计基础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相一致,财务管理工作所形成的财会信息能够符合会计准则所要求的及时性、真实性、明晰性、可比性,从而为上级部门及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3.3 加强财务监督工作

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监督机制应该是交叉使用、有机结合的监督模式,因此只有建立内部财务监督和外部财务监管合作机制,监督才能发挥实效。所谓内部监督,通常需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监督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二是确保资产的安全,包括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固定资产等;三是严格控制成本和费用;四是监督业务活动运行情况,其目的在于促进财务管理规范化,确保资金发挥最佳效用。当然,为了建立合理有效的财务监管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必须重视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将市场监督、管理层监督、上层监督、有关部门监督等各种监督统一起来加以综合运用。国内行政事业单位还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通过现代科学技术,逐步构建财务风险检测、评估、预报系统。把掌握的横向数据与纵向数据进行比较,对实际财务工作汇总潜在的风险作出反应,将可能产生的财务问题消弭于萌芽状态。

3.4 健全财务危机管理机制

在行政事业单位遭遇财务危机时,当务之急是先仔细研究危机发生的原因,判断是由内部工作原因还是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然后根据原因找出措施,以防止同样的问题重复出现。在建立健全单位财务危机管理机制时,首先需要激发相关人员参与财务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保证其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其次,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型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与强化,财务风险管理要素系统需要根据内、外部相关情形的变化而随时做出调整,财务风险管理过程需要依据实际情况不断加以优化,简而言之,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必须经得起考验,尤其是当外部环境发生剧烈波动的时候。

3.5 强化预算管理力度

3.5.1 保证预算编制的严密性

部分预算管理问题,在预算编制时或已埋下隐患。有些单位认为这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因此只让财务人员参与其中,很少考虑其他部门特别是业务部门的共同参与,由此造成所编制的预算与各部门实际情形不符,甚至相去甚远。因此要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一是要尽早启动,使得同预算编制相关的各个部门有充裕时间进行酝酿;二是应经过几上几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保证预算编制能最大限度地切合单位内各部门的实际运行情况。

3.5.2 加强预算支出的执行力度

预算支出,简单来说就是相关业务部门完成工作时发生的资金、人力和物力耗费。各业务部门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做到勤俭节约,照章办事,尤其是在处理三公经费问题上,必须防微杜渐。对于违反财务规定的事例,核算部门要遵循法律法规,及时向负责人报告;对于情节严重者,纪检监察部门则应追根究底,严惩不贷。当然,对各业务部门的资金使用绩效,也应该进行有效监督和考核评价。

3.5.3 加强预算执行中后期的跟踪检查

篇9

二、风险财务管理的特点

1.涉及内容较广

由于风险财务管理是由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相结合而成,所以与其他管理进行比较,风险财务管理所涉及到的内容更广。风险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据占主导地位,决定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方向,同时,提高了企业对于风险管理和防范,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收益。

2.理财观念科学

以往企业财务并没有关注到风险的防范方面问题,忽视了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的存在,这与企业只关注追求实际利益是分不开的。但企业往往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回避风险又是更加不可能的,风险恰好是与收益共同存在的。在激烈的市场经济浪潮中,在弱肉强食的竞争环境里,只有不断前进企业才能带来希望。风险财务管理,树立了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理财观念也更加的科学化,其明确地认识了企业风险的存在,又建立并完善了防范风险的相关措施,这使得风险财务管理更加适应了当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3.管理内容完善

以往企业财务管理主要集中表现在对资金的规划、筹集和对资金的使用和控制方面,企业风险管理主要针对资金方面。而风险财务管理不但对以上内容进行管理,还对一些具体的确定性指标内容进行有效管理,风险财务管理所处理和面对的很多内容普通都具有不确定性。

4.管理方法先进

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主要的经营指标和相关数据都比较复杂和具有不确定性。然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则具有完善地、系统地先进科学管理方法。只有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能力,才能有效实施企业风险财务管理,解决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内容,加快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企业风险财管管理体系的构建结构

1.加强企业人员综合能力

构建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体系,应当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质量。提高管理者综合能力,不但可以提高企业内部环境建设,还可以在市场竞争环境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拓宽企业经营和市场地位。与此同时,加强对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对员工进行素质道德教育和相关职能培训,可以在企业进行风险财务管理过程,确保其有效实施,确定风险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实施效果。

2.建立并完善内部和监督制度

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并以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作为企业的基本风险管理制度,作到合理化、确实化。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经营的监督,防范风险的发生。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不但依靠企业管理者的能力,还要依靠企业的完善监督体制。完善的企业监督机制,可以对企业起到有效的、合理的监督,特别是针对企业高级管理者的监督,可以起到防范企业非法现象的发生,降低企业内部管理经营风险的存在。

3.确保信息体系畅通无阻

在企业进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过程之中,企业财务工作人员要严格确保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并保证会计信息体系的畅通无阻。确保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有效的、最准确的风险财务管理信息。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信息体系,确保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构建并监督企业相关会计信息。加大会计信息体系的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度,使其真正的可以让企业所用,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4.打造合理企业审核体系

构建企业风险财务审核体系过程中,企业要建立并完善内部审核流程,确保企业风险管理信息和数据的安全性,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准确分析和处理。企业应当成立董事会、监事会等监督组织机构,实施派驻制并授予派驻人员相关权利和职责,让派驻人员与相关部门之间在工作方面保持平行关系,实现管理、监督两分开。打造合理的企业审核体系,监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实施风险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营收益。

5.完善企业内部文化建设

篇10

(一)企业内控体系中对财务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足

内部控制体系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部分企业已经根据相应的管理需求逐步在对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建立和完善。但是,国内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大都习惯于借鉴西方国家企业管理中的成功案例,其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个体的适用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其中一个方面表现在企业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上更加倾向于传统的粗放式的管理办法,更多地关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的内控,尤其是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视程度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同时,企业管理过程中,一些企业的领导认为财务工作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这就使得企业实际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中缺乏对风险管理的必要认识。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无法上升到企业管理的高度,很难起到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层面的财务风险,甚至于即使财务部门做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流程,由于企业管理层面制度的缺失,财务风险防范措施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

(二)企业内控制度中对企业资金资产保障内容有待完善

对于一些企业来说,虽然根据企业的发展和政策的要求相应地建立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但由于制度本身尚未完善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着极大的漏洞,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在企业资金资产等方面,企业的内控制度中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各部门资产的利用和保管、企业物资出现损坏和丢失、企业生产浪费现象?a生等方面缺乏细致、具体的规定,导致了企业内控制度在适用上存在着极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企业的内控制度难以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预防和规避,为企业的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三)缺乏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财会信息真实性难保障

目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是防止财务风险发生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企业中尚缺乏有效的财务信息披露机制,导致了财务部门在进行预算管理、成本控制、会计核算等工作过程中受到人为性影响的风险在不断增加。企业部分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为了扩大自身利益,对财务部门的会计信息、数据等进行人为的干预,导致了会计信息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因此,企业在进行管理决策时受到不真实的财会信息的影响,往往会做出过度投资、盲目扩大生产等决策,导致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风险因素的上升。

(四)企业审计体系的建立有待完善

目前,一些企业由于受到部门和岗位编制的限制,在企业中尚未形成独立的审计部门,导致了企业管理和财务部门的问题无法及时被发现。由于缺少了刚性的审计管理体系,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财务风险控制之间缺乏了有效的相互沟通机制,内控制度在财务风险管理中执行的情况无法得到有效的反馈,同时对财务风险管理中发现的问题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分析、控制、修正和完善。

三、基于财务风险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策略

(一)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环境建设

对于当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财务风险管理失效的问题,企业应首先加强对财务风险内控环境的建设工作。在企业中通过风险宣传、讲座、报告会等形式,让企业的管理者和基层岗位职员都能够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的危害和内部控制在财务风险中的管理作用,并让企业整体都能够尽快参与到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中去,改变企业以往单纯被动靠制度约束执行的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其中,企业管理者尤其应尽快将财务风险内控管理工作同单纯的企业财务核算工作区分开来,将财务风险管理思想上升到企业战略的决策高度,实现风险管理同企业管理的统一。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全面、有效地起到对企业整体财务风险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加强企业对风险因素的敏感性和风险发生后的应对能力,从而保障企业的资金、资产等各项安全。

(二)加快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

制度是企业实现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管理基础。因此,为了保障企业财务风险内控的有效执行,应加快对内部控制体系中财务风险管理相关制度的完善。首先,在财务内控制度中,应尽快引入轮岗制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根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对财务本部门的各个职位进行分工并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规范流程,降低人为性因素导致企业财

务风险发生的可能。其次,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应完善制度执行的标准、依据,通过严格的量化式管理,确保财务风险内控管理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确保内控在企业投融资风险、资金使用风险、利益分配风险等相关方面的管理作用及决策监督效力。

(三)推进财会信息化建设,建立实时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

为了保障企业财务风险内控管理的有效进行,内控管理工作应同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以信息化、网络化、云计算为基础的综合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将企业的决策、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结合起来。在信息化的平台上,企业财务部门能够更加及时地对企业资金使用的凭证及资金的流向进行严格的审查。同时,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实现对财务部门资金使用情况的披露,保障企业每一笔资金使用都公正、透明,加强了企业对资金使用的控制力度。通过信息化平台的财会信息披露,能够方便企业财务部门和企业管理者尽快发现企业经营和发展过程中潜藏的财务风险因素,以便企业能够及早应对。

(四)强化企业内控监督制度,发挥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篇11

一、企业并购及并购中的财务风险

(一)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是并购企业的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基础上,为获取竞争优势而进行的以公司合并、资产收购、股权收购等形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来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行为。通常企业的并购有兼并和收购两种方式。企业并购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规模经济、交易成本、价值低估和理论等的研究和发展。其中规模经济有利于降低企业总成本使企业的资金更具流动性。而价值低估使并购企业能够以低廉的价格收购目标企业并为己所用。

(二)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因为公司财务分配不合理,融资不恰当使得企业的收益不增反减。而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受并购定价、融资和支付等方面的影响,这些选取的不合理会给企业财务方面带来威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并购事实上也是企业风险的扩大。企业并购可能会使企业的资金吃紧,融资的成本上升,企业的价值下降等。所以企业在进行并购时,一定要仔细衡量以上的每个过程,做好决策使风险降到最低。当然,企业并购是机遇还是风险,取决于分析和决策的好坏。

二、降低企业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理智的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分析计算,从定价方面降低风险

这要求收购方对目标公司有足够的了解,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所以并购公司在并购前应调查和研究好目标企业的战略战策、财务、人力资源、税收等等。这些内容的研究和调查离不开专业的并购团队。因为只有他们有相关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经验能够为收购公司提供较为客观的价值判断。当然通过不同的评估方法可能会得到不同的价格,所以并购企业应根据并购的动机制定出一个合理价格区间。

(二)合理的对不同的融资渠道进行搭配,从融资方面降低风险

并购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不仅要满足能够为企业提供足够资金的条件,还应使融资的成本最低而且风险较小。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先对各种融资的成本(企业为获得资金而投入的代价)进行比较。成本越低越有利于企业发展。但实际上公司并购时的融资方式不可能只有一种,这时的他们之间的分配就成为了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一般我们通过对资金成本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并算出该种分配方式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加权平均成本率越低说明融资方式分配的越合理。当然在选择融资时也要考虑实际情况,一般应先选择企业内部积累,主要因为阻力小,风险小。其次是选择银行等进行贷款,主要因为速度快,保密性好而且成本低。最后在考虑发行有价证券进行融资。当这些都考虑完全并进行比较后一个低成本、低风险的融资分配方式就会显示出来。

(三)恰当的选择支付方式,从支付方面降低风险

可供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有现金支付方式、债务方式和股权方式等。而这些支付方式各有各的优缺点。并购企业在选择支付方式的过程也就是在回避风险的过程。除了短期能看出来的风险,支付方式风险还可能是潜在风险。所以在确定支付方式时既要考虑分散即期风险,也要考虑到化解潜在风险。

(四)解决企业在并购债券与流通性上的风险

在企业并购完成后,很容易降低资金的流动性,导致企业缺乏有效融资、急需偿还债务,这都会影响企业对于市场变化的反映能力,削弱其调节功能。为此,并购企业可以与目标企业开展财务资源的整个活动,从财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源管理、财务机构管理等方面进行整合,对企业的税收、债务、资产进行优化,减少企业的资金损失。此外,还要保持企业具备一定的资金流入,尽量控制企业的资金流出,为企业提供空间,缓解企业在债务偿还与资金流通上存在的压力。企业并购完成后,企业的规模增大,对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压力同时增加。因此,增强企业管理的风险意识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对于并购企业而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会相对大一些,这就要求进行企业并购的决策者要有足够的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控能力。

三、结语

总之,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由定价、融资和支付三个方面造成。本文重点分析了这三个方面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法,希望在企业并购时,能够给企业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黄慧萍.企业并购的财务分析及风险衡量[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5).

篇12

企业管理;风险管理;财务风险;内部控制

一、财务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

财务风险是企业市场环境中各项经营风险的集中表现形式,也是风险的具体货币化表现形态。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投资风险、资产结构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等几个方面。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是多重性的,既包括经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金融环境等外部因素,也受到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和企业现金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下降和有效地控制,加强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是实现当前环境下财务风险管理的基础。内部控制管理理论作为现代科学企业管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企业内部监督、减少企业管理决策上的失误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实际上同企业的风险管理是分不开的。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对企业内部管理的优化和调整能够保障企业财务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使得企业的资金、资产和生产资源能够得到更加科学的配置,从而降低企业各项财务风险的发生。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对当前经济环境下各种财务风险的防范和规避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二、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控体系中对财务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足

内部控制体系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部分企业已经根据相应的管理需求逐步在对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建立和完善。但是,国内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大都习惯于借鉴西方国家企业管理中的成功案例,其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个体的适用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其中一个方面表现在企业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上更加倾向于传统的粗放式的管理办法,更多地关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的内控,尤其是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视程度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同时,企业管理过程中,一些企业的领导认为财务工作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这就使得企业实际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中缺乏对风险管理的必要认识。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无法上升到企业管理的高度,很难起到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层面的财务风险,甚至于即使财务部门做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流程,由于企业管理层面制度的缺失,财务风险防范措施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

(二)企业内控制度中对企业资金资产保障内容有待完善

对于一些企业来说,虽然根据企业的发展和政策的要求相应地建立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但由于制度本身尚未完善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着极大的漏洞,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在企业资金资产等方面,企业的内控制度中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各部门资产的利用和保管、企业物资出现损坏和丢失、企业生产浪费现象产生等方面缺乏细致、具体的规定,导致了企业内控制度在适用上存在着极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企业的内控制度难以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预防和规避,为企业的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三)缺乏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财会信息真实性难保障

目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是防止财务风险发生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企业中尚缺乏有效的财务信息披露机制,导致了财务部门在进行预算管理、成本控制、会计核算等工作过程中受到人为性影响的风险在不断增加。企业部分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为了扩大自身利益,对财务部门的会计信息、数据等进行人为的干预,导致了会计信息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因此,企业在进行管理决策时受到不真实的财会信息的影响,往往会做出过度投资、盲目扩大生产等决策,导致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风险因素的上升。

(四)企业审计体系的建立有待完善

目前,一些企业由于受到部门和岗位编制的限制,在企业中尚未形成独立的审计部门,导致了企业管理和财务部门的问题无法及时被发现。由于缺少了刚性的审计管理体系,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财务风险控制之间缺乏了有效的相互沟通机制,内控制度在财务风险管理中执行的情况无法得到有效的反馈,同时对财务风险管理中发现的问题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分析、控制、修正和完善。

三、基于财务风险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策略

(一)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环境建设

对于当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财务风险管理失效的问题,企业应首先加强对财务风险内控环境的建设工作。在企业中通过风险宣传、讲座、报告会等形式,让企业的管理者和基层岗位职员都能够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的危害和内部控制在财务风险中的管理作用,并让企业整体都能够尽快参与到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中去,改变企业以往单纯被动靠制度约束执行的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其中,企业管理者尤其应尽快将财务风险内控管理工作同单纯的企业财务核算工作区分开来,将财务风险管理思想上升到企业战略的决策高度,实现风险管理同企业管理的统一。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全面、有效地起到对企业整体财务风险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加强企业对风险因素的敏感性和风险发生后的应对能力,从而保障企业的资金、资产等各项安全。

(二)加快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

制度是企业实现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管理基础。因此,为了保障企业财务风险内控的有效执行,应加快对内部控制体系中财务风险管理相关制度的完善。首先,在财务内控制度中,应尽快引入轮岗制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根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对财务本部门的各个职位进行分工并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规范流程,降低人为性因素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其次,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应完善制度执行的标准、依据,通过严格的量化式管理,确保财务风险内控管理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确保内控在企业投融资风险、资金使用风险、利益分配风险等相关方面的管理作用及决策监督效力。

(三)推进财会信息化建设,建立实时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

为了保障企业财务风险内控管理的有效进行,内控管理工作应同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以信息化、网络化、云计算为基础的综合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将企业的决策、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结合起来。在信息化的平台上,企业财务部门能够更加及时地对企业资金使用的凭证及资金的流向进行严格的审查。同时,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实现对财务部门资金使用情况的披露,保障企业每一笔资金使用都公正、透明,加强了企业对资金使用的控制力度。通过信息化平台的财会信息披露,能够方便企业财务部门和企业管理者尽快发现企业经营和发展过程中潜藏的财务风险因素,以便企业能够及早应对。

(四)强化企业内控监督制度,发挥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作用,在企业财务部门之外,企业应单独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并指派专门人员进行岗位负责。通过审计监督作用,定期、及时开展对企业财务部门工作中存在风险隐患和财务漏洞进行审查和管理活动,并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漏洞和相对薄弱的环节,责令有关部门尽快进行整改和修订,保障企业财务及资产的安全,将风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

四、结论

可见,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是非常大的。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企业市场环境下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承受的多种风险的具体货币表现形式。因此,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为了提高企业经营回报率、实现企业稳固的发展形势,加强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了当前企业经营和发展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篇13

1 企业财务风险的概述、表现形式及类型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财务风险,而完全消除风险是不可能的;同时,企业财务风险还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度量性。

由上图可知,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在企业的资金筹集阶段,存在着到期不能还本付息、分配股利等资本成本的风险;在资金投入阶段,存在着不能取得预期投资收益率的风险;在资金耗费阶段,存在着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上的资金耗费量超过社会平均消耗量的风险;在资金回收环节中,存在着产品销售出去后货币资金不能及时收回的风险;在资金分配阶段,存在着资金的流入与流出不均衡,分配结构不合理等风险。根据以上不同环节的财务风险表现,可将企业的财务风险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资金回收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类型。

2 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及意义

财务风险是在企业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不确定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是企业在对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的认识基础上,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各类财务风险进行预测、预防、控制和处理,以最低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而形成的管理体系。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为企业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有利于企业开展风险防范,企业在市场环境中,若不能充分认识市场存在的风险,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市场变化的规律,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必然加大。有利于企业稳定地进行财务活动,保证企业的资金周转顺畅,保障期资金流转的安全性以及保证企业赢利。

3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企业在其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对滞后的财务管理体系。长期以来,经营权与所有权的不分离是我国的企业在日常管理中的普遍存在的,导致企业经营者的权力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中,领导者的意思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以及手段没能得到合理的运用,缺乏对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的运用,引起了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混乱,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还保持相对落后的状态,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2)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一些企业在其投资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企业的投资决策缺乏程序规范,常常都是由企业的高层领导负责和决定;其二,企业投资项目对于长期的市场风险预测很少考虑,受短期利益的吸引较为明显,在出现市场风险时,企业的现金流量受市场波动的直接影响,很容易导致企业的财务危机;其三,企业在筹资和投资结构上存在较多的问题,一些企业主要通过债务融资的方式,多为短期借款,这种筹资和投资方式给企业的财务运行带来很高的风险,很可能导致其资不抵债。

(3)企业对内部监管的能力不强。从整体上看,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内部监管机制的制约,缺乏资金监管,企业的资金利用率较低,缺乏对应收、应付账款有效的控制,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坏账、呆账数量,甚至导致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以致发生财务危机。

3.2 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1)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企业财务活动的外部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外部条件,是企业难以改变的财务决策外部约束条件,涉及范围很广,这些因素都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活动却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2)失误的筹资决策。第一,筹资规模不适当。企业需要的筹集资金的数额应当依据自身的生产经营规模的大小来确定,规模大则筹资就要多,倘若投资规模大而筹入资金过少,企业就很可能因此而失去良好的获利机会和预期的收益,甚至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以至于导致财务危机。第二,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在企业的筹资总额中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的比例不恰当,借入资金比例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对企业收益产生负面影响而形成的财务风险。第三,筹资方式及时间不妥。可供企业选择的筹资方式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有各自的缺陷,选择不恰当,就会增加企业的额外费用,减少应得利益,影响资金周转而导致财务风险。

(3)资产的流动性差。资产的流动性是指企业的资产能够变为现金并能够保持其购买力的一种能力。资金匮乏、“三角债”严重等这些问题是资产流动性差主要的表现,也是导致企业资产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原因,如果企业不能够以适当的价格变现资产就很有可能导致资产流动性风险。

(4)公司治理因素的影响。公司治理主要解决公司内部的监督、激励和风险分配等问题,也是相关利益主体相互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制度安排,通过财权安排机制来实现内部财务激励和约束机制,这些都与财务风险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