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会实践的作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政治教学的进步
教师也是大学政治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发展与方向。因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素质的进步。具体来说,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再次成长、不断进步,从而为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能量。
一方面,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施教能力。要积累社会实践教学所需的创造性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师就必须掌握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技能和技术,即对教材和各种教育素材的加工、吸收和精选的能力,组织教学过程的能力,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精选后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能力等。
篇2
1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1.1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众多企业和部门越来越重视的一项能力。我国的大学生因长期接受传统教育,习惯于被动接受,缺乏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课堂上,接受的最多的是理论知识的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差。在社会实践中,学生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必须制定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措施。2015年7月,武汉轻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英山电子商务公司进行参观学习。在学习公司网络营销模式的同时,他们积极和公司的管理层进行探讨,根据自己平时知识的积累,对于该公司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整理成文,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认可。英山的社会实践结束之后,团队并没有随之解散,他们利用学习所得参加了全国“互联网+”比赛,取得了湖北省银奖的好成绩。从上述实例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成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师。
1.2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制定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
当前各个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学们也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部分同学对于自己的专业进入社会后到底能干什么心存疑问,自己的兴趣爱好都不是很明确,所以他们制定的规划大多是自己的模糊想象。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真正深入到了企业,了解企业需求,知道了专业方向,明确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所需具备的能力,这样有利于他们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1.3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当今社会是一个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团结合作在工作中显得十分重要。很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都会把应聘人员分成几组,考验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可见良好的团队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必不可少。现在的大学生已经都是“90后”,他们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很少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一项任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期间和同事相磨合,就能培养这种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这也是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关键因素。
1.4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深入到企业中跟其他员工一起工作,没有特殊待遇,使他们近距离地了解社会。在实践中,他们在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学生在校的最大疑问就是学的知识最后能在哪里得到应用,除了老师上课教的知识之外应该自学什么内容,所有问题在社会实践中迎刃而解。这样大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学会在变化莫测的社会工作中灵活运用自己的头脑和知识。实践能力提高了,步入社会时的胜算更大。
2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学校不够重视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社会实践的相关课程,但学校的重视度不够。学校只是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但是对于学生参加的结果并无反馈,大部分学校都是交一份社会实践报告、有单位盖章就可以了,学生有没有真的参加实践并不追究。这就导致许多学生找单位盖章,抄一份报告交差,使社会实践失去了意义。另外,大多学校主要精力都放在校级、院(系)级社会实践小分队上,为小分队联系单位,组织考察。但这种都会流于形式,学生学不到跟专业相关的知识,能力上提升不大。
2.2学生的认识度不够
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专业以后会对应什么样的工作,大学学习的意义是什么。这就造成他们本身对社会实践不重视,只是把它当作学校给的一项任务来完成,没有亲身经历过实践就不懂得它的重要意义。还有一部分学生认识上有偏差,认为社会实践就是为了挣钱,在工作中怕吃苦受累,使社会实践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2.3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
企业更多考虑的是经济效益,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到实习的学生身上。企业在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时同样会担心由于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不足,无法较好的完成工作任务而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更多的情况是企业想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身上获取更多的价值,把他们当成廉价劳动力,学生在车间里挥汗如雨,不但学不到知识,更会对自己的专业前景失去信心。
3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措施
3.1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度
在思想上要加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任课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普及相关知识,介绍专业前景。定期请一些优秀毕业生和在校生交流一下他们社会实践的经验,加强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其次,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和校外的比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知道了知识在哪方面应用,才会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3.2与校友企业合作,联手开办社会实践基地
校友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资源,一般情况下他们的企业与学生的专业对口,校友既有对学校的热爱,又有对学弟学妹的深切关怀。可以与校友企业合作,开办社会实践基地。近年来,武汉轻工大学机械学院充分重视这方面的建设,一方面,校友企业冠名在学院开展比赛,为同学们提供动手的机会,另一方面,带领学生到企业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3完善对社会实践的考评体系
假期的社会实践对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活动,绝不能让其流于形式。学校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进行严格的评价考核。社会实践的考评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对于弄虚作假的学生予以批评教育。除写社会实践报告外,还应要求学生附上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图片、视频等,并且由学生实践的企业单位对学生在实践期间的表现打分。此外社会实践实行学分制是保证此项活动高质量完成的重要条件。
作者:康玉超 杨守鹏 陈健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凤,吕王勇,屈婷.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与就业关系的探讨[J].理论前沿,2015(13)
2雷启洪.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结合的有效途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7)
篇3
篇4
(一)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学会观察、试验和操作,从而进一步掌握和所学专业相契合的知识。就酒店管理专业本身来说,其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科,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国家社会经济以及区域酒店产业发展相适应。将社会实践融入到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能够进一步朝着应用性和技术性的方向发展,扩大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对于学生主体来说,这种方式的存在能够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的掌握,这也遵循新时期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原本就是不可分开的,社会实践教学当中主要包括:生产劳动、专业劳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科研实践等环节。开展实践教学无疑是希望能够在客观上帮助学生掌握更为灵活的知识,对于职业技能有一个更深层次上的了解,从而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的工作能力。在实践教学之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加强,使得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层面上来。
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从人才发展的角度上来看,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学生培养的过程当中,理应注重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帮助学生学会系统化地掌握现代酒店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就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状况来看,大多倾向于专业基础课程,并且关于专业基础课程的评价所占据的比重也很大,相比之下,专业技术课程所占据的比重就会相对偏小。此外,从类别划分上面来看,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很多都是本科院校的一种压缩,因此,其具有较大程度上的盲目性,也缺乏针对性,很多时候并不能够和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相契合。从教材方面来看,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材也相对较为空洞枯燥,很多时候只能停留在关于一些定义的阐述上面来,却并不能够和酒店发展的现状相结合。众所周知,在实践教学体系当中,教学管理机制是不容小觑的组成部分,也是保证整体教学效果的重要元素。由于高职院校管理者与教师重视力度不够,所以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应留在传统的层面上,没能够建立起来较为完善的配套设施。
(二)师资状况有限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较晚,所以很多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都是“半路出家”,也就是说,存在一部分教师其原本是教授其他专业的,在后期进修或者自修了酒店管理专业。如此一来,就可以说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很多都来源于院校内部当中,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从师资力量整体上来看,很多教师都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化培训,因此缺少实践经验,而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也就不能够将一些技能展现给学生看。此外,诸多学校都没能够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师资培养机制,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进修不能够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培养渠道,使得很多教师实际体验较少,知识结构的更新速度也不能够跟得上酒店行业发展的速度。
(三)校内实验室建设与使用存在局限性
很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实验室无非是一件模拟客房或者一个模拟餐厅,但是从运作规模和软硬件等方面来看,都不能够和真正的酒店相比,所以也就并不能够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与此同时,对于现有的实验室利用效率较低,低值易耗品开支较大,一般专业实验室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才会开放,所以利用率很低。
(四)校外实践教学不够完善
现阶段,校企合作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得到实践与锻炼的机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企业始终以盈利为目的,不可能完全按照学校预先设计好的实习计划来对于学生进行培养。因此,存在一些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为了能拥有一些实习基地,只能被迫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计划,使得学生实习的岗位单一,层次较低,学生对于实习也提不起兴趣来。
三、酒店管理专业优化社会实践的主要对策
(一)优化课程管理体系
关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以必要的社会调查为基础,注重对于酒店行业发展状况的分析,最大程度上保证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和较大的使用价值。具体来说,对于原有的存在重复或者是分散性的课程进行归并或者是整合,对于教学进程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当积极采取工学交替的模式,尽量减少一些演示或者是验证性的实验,增加一些具有仿真性和模拟性的训练,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
(二)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
首先,高校应当为教师的深造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将专业教师送到酒店当中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从而将教师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认识和操作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来。其次,还可以利用这一行业的社会资源,建立健全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这也是一种低成本、见效快的好办法。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聘请高层或者中层酒店管理人员到学校当中来担任客座教授,定期来校现场指导和授课。
(三)建立校内模拟性实训基地
在硬件设施方面,应当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基地能够促进教师学生在观念和思想上面发生转变,并且帮助学生提供更多的管理岗位实习的机会。长此以往,不仅能够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还能够使得教师和学生早日进入到角色当中来。为了保证校内实训目标的实现,学校应当自主参与到经营和管理当中来,严格按照学校所制定的教学计划来进行作业,安排好实习实践和内容,使得学生朝着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四)加强校企合作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还应当尝试推行学生预就业的方式,将校外教学实习基地逐渐发展成为校外教学实习和就业的基地,从而为毕业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这样一种模式,一些酒店能够从实习生实习阶段,就对于学生进行相应的试用和考察,将来在其中择优录取。此外,预就业模式将学校与企业的供需有效结合在一起,学校培养全部都源自于企业的需求,而企业也会全身心帮助高职院校培养人才。
篇5
社会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社会活动的总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和特长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同时提高自我、全面发展的活动过程。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其核心是自主就业的能动力和职业发展的潜力,主要包括毕业生自身所具有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身心素质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是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能够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素质能力。
2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2.1 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完善自我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的环境优越,对社会的看法过于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通过社会实践,走近社会、接触具体工作,弥补了书本知识的不足,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在暑假期间到市政服务中心进行实践,作为普通行政助理,该如何使用复印机、传真机、电脑提高工作效率;作为会计该如何使用电算化的系统和软件,这些操作能力光靠理论教学是抽象的,需要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去尝试去掌握,为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大学生的理论知识相对丰富,但实践动手能力却差强人意。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局面,需要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来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思维活动程度被极大激化,更有利于巩固、理解课堂所学的专业理论,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进而提升创新思维能力,这些综合素质的提高事实上就是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2.2 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调查数据显示,部分毕业生由于受到家庭、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择业时过于注重用人单位性质、薪酬标准、工作地点环境等,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问题。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提前体验社会、了解用人单位需求、接触现实世界,在适应的过程中总结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在找工求职的时候,能主动结合自身的专业、兴趣、性格等,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定位自身,并有较为客观正确的心态看待求职及具体工作中的挫折,及时调适自己,客观分析,冷静选择,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2.3 社会实践有利于缩短大学生的社会化历程
高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要强化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社会实践是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环节,它能验证、巩固、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提前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具备的能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速知识向能力的转变,达到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高校广泛开展的社团活动、教学实习、勤工俭学、假期实践等社会实践活动,能让他们看到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合理调节自我期望,纠正自我意识偏差和失误,缩短与现实社会的距离,同时会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种亲身感受和体验,全面接触和了解就业环境、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掌握基本技能、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角色,能减少大学生在就业时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等情况的发生。
此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和不同的人接触或者协作,要参与组织安排工作、协调管理工作、处理应急突发事件,各司其职,大学生经过磨炼,提高了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等,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自己的就业竞争力的有用人才。
实践证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锻炼中收获越多,就业准备越充分,就业竞争力越强。一些用人单位特别青睐学生干部,其实就是看中了学生干部在校期间的社会工作经历及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社会适应性锻炼。
3 大力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2012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86.4%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73.0%的人认为“大学生实践时间短,流于形式”;62.7%的人认为“学校缺乏对大学生实践的指导和支持”;58.8%的人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功利性强,与宣传报道或评奖挂钩”;54.4%的人认为“大学生自己联系实践单位有困难”;52.8%的人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过于盲目,针对性差”;39.6%的人认为“社会实践存在安全问题,学校的压力大”。大力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社会、学校、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3.1 社会高度重视,确保社会实践有序有效开展
首先,政府要充分意识到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作用,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指导和帮助高校建立各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有效化。
社会各界尤其是用人单位对于高校安排的大学生见习、实习、寒暑假的兼职体验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要接受认同,并且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给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工作机会,对在岗位上的实习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指导和培训。使得在校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够真正认识到行业前景,岗位要求,有计划有针对地全面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3.2 学校注重引导,加强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和监控
篇6
目前,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普遍呈现出一种困难趋势,从而动摇了高等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根本地位和作用。目前大学生普遍就业困难的问题有着特殊的根源和背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全盘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然而主要的产业被固定在国际分工底层,技术含量低。因此,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是新增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加上我国的技术研发和创新产业缓慢,使高端就业岗位与毕业大学生人数相比显得不足。[1]上述原因强调的是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适应,属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外因。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到今天则将教育政策和教育资源都倾向于建设世界知名大学,建设国内知名大学,[2]从1999年开始各大专院校强调办学规模、科研能力和学科综合度,使本身就紧张的教育资源运用于扩大规模和抓项目上,招生数量超过了自身的培养能力,在教学环节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则少下功夫。而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完全遵循市场经济模式,企业用人单位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在用人时多希望招聘到马上能上岗的工作人员以减少培训成本。而学生和老师则经常关在校园内,只注重理论而脱离了瞬息万变的社会,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下的人才需求。[3]因此,在我国教育重视理论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在招生,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环节中采划形式,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普遍较差,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人才与市场需求不相符才呈现出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并付诸实际行动,社会多元化的劳动力需求也为大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因而在校园内一些学生忙碌经商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称之为“实践”,但是此类实践者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以追逐经济利益为目标,完全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实践(做小生意)起来将牺牲的上课时间不计入成本之内,并且到处宣扬读书无用论,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良好学风的形成,自己也失去了文化优势。这类人在专业要求的岗位上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更不喜欢到农村、小城镇等地方就业。因此笔者认为这类人无法就业是因为在学习期间缺乏正确的实践观,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其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前提下进行,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将实践活动变成了一种简单的劳动行为,最终导致自己失去了特长而无法就业。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实践应严格遵循实践观,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首先,要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其次,要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从而形成新的认识,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与论证,形成更高层次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更好地进行。最终要在实践中形成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总结新的认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素质符合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才能使大学生成为岗位的佼佼者,使高校教育继续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充足的动力。
二、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普遍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有每年一次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在暑期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基层,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特色开展以文化、科技、卫生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深入到农村将先进的科技文化送到基层的同时,也通过向人民群众学习,充分了解了社会,培养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却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比重过大,并且方法单一;其次,教师与学生呈单项传授关系,缺乏双向交流;再次;实践教学少,学生动手能力差。[4]并且将仅有的大规模的有组织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阵地局限到农村,限制了学生对社会的接触面,难以满足当前人才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并且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每年能参加集中实践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小,而作为集中实践补充的分散实践活动则由于缺乏监督落实机制,使大多数人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实践目的。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年以来,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得比较落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到今天仍受着传统因素的制约,传统教育观把理性因素理解成是人的本质特征。也有观点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改善人的理解能力。但其共同特征是预设了理论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分界以及强调理性是人的本质立场,因此认为教育活动是通过传授理论知识使人得到完善。关注教育活动改善人的主观因素,并不关注学校教育、知识传授与社会结构的协调统一。这样使学生在当前全球互动、价值多元的时代,心里装满了他人的思想与词语,成了理论的“传真机”和“复印机”,但是他们缺少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缺少社会生活经验,因此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使“郁闷”、“晕”之类的词在校园内成了流行,成了学生的口头禅。在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教育模式下,理论在学生心中失去了其固有的权威性,成了枯燥的空谈。于是一大部分学生也便开始违背校纪校规,走出课堂去与鲜活的事实接触,与多彩的世界接触,开始了独立的实践。至少他们在实践中觉得自己是探索者,一点点的发现便能提高他们的成就感,从而产生继续探索的信心。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投入实践的同学在享受发现的成就感的同时,忽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其实践最终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而变得盲目起来。
三、正确认识当前形势,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世界各国企业正将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点放在人力的吸引以及人才的开发管理上。然而我国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总数的万分之三,企业对技术依赖度仅为5%左右,世界上创新型国家一般在70%以下。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看,我国产业大部分处于产业链的低端。[5]这一现状决定了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的应用人才和相对较少的研究型人才。因此,当前大学生应当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然而实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当代大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这种转化就需要实践。现象教育学的专家兰格威尔德认为:“教育是一门经验科学、一门人文科学、一门具有规范性的人文科学。具有实践的目的。”[6]哲学更是深刻地揭示出了实践的重要性。理论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指导实践。因此应该正确认识到,理论本身制造不出面包,也制造不出人们衣食住行所需,更制造不出先进的机器。但是在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可以制造出更多更好的面包、机器等。这就要求当前大学生只有认真学习好理论知识,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取得成果。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结,不断积累经验,形成新的认识,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积极跟进,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育和经济、科技结合。培养一大批全面发展,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具有“宽厚、复合、创新”特征的人才。首先要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根据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需要,改变填鸭式教学、封闭式教学的陈旧做法,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开放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参与性,激发其积极思维和创新思维。[7]
其次,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方协作,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拓展学生的实践领域,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加强教师在学生实践中的主导作用,对于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要加强指导。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引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总结,不断形成新的认识,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作为大学生,更应该认识到自身的地位和价值所在,大学生的价值正体现在其是知识和文明的代表,这就要求大学生首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珍惜当前大好时光,充分利用丰厚的师资条件和优越宽松的学习环境,认真学习,运用理论武装自己。其次,要深刻认识实践的重要性,要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之余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到社会,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向人民群众学习。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社会调查,了解人民群众所需,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运用理论提出解决方案,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2][3]殷玉法,顾东明.大学生就业困难深层原因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4]杨俊英.论高等教育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探析,2007(9)。
篇7
高等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大学生成长,也有利于大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然而,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独立学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路径呈现出书本化、单一化、模式化倾向,这导致部分大学生不了解、不认同、不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原因。” 这种现状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知与践行过程中,必须开拓新的丰富多彩的方式。而社会实践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有一定的利益导向相配合,否则就无法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因此,独立学院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接轨,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他们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倡导青年学生通过服务社会来体验奉献的乐趣,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社会实践在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核心课题。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换,需要在理解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和接受。大学生只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用实践来检验一切、审视一切,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认识自觉地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自己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使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达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组织在校大学生进行主题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树立并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立学院应该吸取母体学校的经验,结合独立学院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思想状况,教师精心制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对教学主题、具体内容、实施步骤、实践考核进行详细规定;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进行主题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并撰写调查报告深入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议。
近年来,电子科技大成都学院开展以大学生“学习红色革命”的专题教育活动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第一个课,让他们参观革命旧址、博物馆、战争纪念馆等等,让大学生了解抗战历史,感受我们现在的辛福生活来之不易。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组织大学生参观5.12大地震纪念馆,30多位入党积极分子大学生在5.12汶川大地震的烈士纪念碑前,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参与此次活动的大学生说:“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努力学习,牢记使命,建设祖国”并表示回校后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奉献自己”。学院团委组织全院500余名大学生参与20多个社会调查,写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调查报告,如《5.12大地震后汶川发展状况》《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大学毕业生就业》《梦想与奋斗――对家乡民生建设的调查》等等,这些实践活动引导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学生在了解社会、关注民生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会理解、认知认同,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在大学生心灵中产生共鸣,在精神上聚集价值,在思想上形成共识,成为大学生思想的指引、精神的追求、价值的坐标。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社会精神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的学生与母体高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成都学院的学生多数生活在比较优越环境中,他们脱离社会实际,脱离体力劳动,脱离劳动群众,较少关心社会,与社会实际有相当距离;以我为中心,个人主义意思强,组织能力差,团队意识和服从纪律的意识较淡薄,缺少吃苦耐劳锻炼。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让他听报告和参观学习,更要让他们“深入实践、深入社会、体验生活”;要让他们“走进群众”接触社会。
社会公益活动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形式,也是开展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堂外教育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实践,把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以“走进社会”为要求的社会公益活动,让大学生“走进群众”,把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作关爱家庭,关爱他人,奉献家乡,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进一步推动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主题教育活动是“走进群众”的重要方式,让他们“知荣辱,树新风”,从“低层做起,从一线的劳动者做起,从自身做起”,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开展“我与环卫工人的一天”主题活动,让大学生在上街清扫垃圾的艰苦劳动中锤炼自己,在环卫工人那种不怕脏不怕累、不甘平凡的感悟下,大学生深化了“不管那个岗位,只要你坚持不懈,不放弃,就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认识,就能成为有价值的人。就是这种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懂得了“人生的价值”,读懂了“奉献意义”。
社会调查是“走进社会”的又一重要方式,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组织了近500名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其中七个队伍赴偏远山区以及藏区义务支教;三支队伍支援雅安灾后重建;四支队伍贵州赤水红色之行;两支队伍建设安全小家园、共筑完美中国梦;两支队伍走进缘园敬老院;一支成都市二环内公共场所英语规范使用调查团队;两支队伍洲际旅游集团实习团队。希望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社会精神。能够更好地鼓舞广大学生积极地投身到社会实践工作当中去,尽自己所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更好地展示我们大学生的风采,承担起未来建设国家的重任,承担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任。
三、开展“理想与现实结合”就业实习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创新意识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了崇高的价值追求,培养了肩负历史使命的精神支柱,促进了让大学生创业就业。
随着高等院校扩招,今年在校应届大学生已达118000人,相当于2009一倍还多,虽然,成都有数万家外资和民营企业,但大学生就业形势仍趋严峻。加上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不愿到生产和服务性企业去;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学校以及家长十分操心的问题。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经过多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逐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自身实际,不断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引导他们,不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他们。使大学生从理想与现实结合得更实在,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打下较好的基础,从而逐步地转变了择业观念,端正就业观。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同创业就业结合起来。开展了多样的主题就业观教育,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培训课、召开创业座谈会,邀请成功企业家向大学生介绍创业成功的历程,激发了大学生创业热情,坚定了创业意志。学院已分别与MOTOROLA成都软件中心、成都颠峰软件公司、成都国腾实业集团、上海新娱乐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夏尔数码有限责任公司、四川航空集团公司、深圳航空公司、鹰联航空公司以及双流机场等企业合作建立了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掌握了现代企业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实现了人才培养和产业的无缝链接,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受到了众多用人单位的青睐。
在社会实践活动的推动下,毕业生就业状况:我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4.3%,其中31%的毕业生选择了进一步深造。近两年,有30多名同学被推荐免试到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还有60余名同学考入国内外其它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大学生的就业发展有几个变化:一是就业率稳定,据学院就业办的统计,毕业生就业率达94.3%以上;二是就业结构变化,到企业就业人数明显增加。三是创业增多,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逐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从原来的坐等政府安排、片面追求物质待遇,转变为积极自谋职业、追求自我价值,贴近社会实际,把就业看成是对社会的责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业就业紧密结合,促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受到社会群众、学生家长以及大学生的欢迎。
观察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我们不能发现一个现象:只有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指导独立学院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担负起传承中国特色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任务;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帮助他们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快速成才,才能更好地促使其实现人生价值;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培养其爱国之情,贡献之心,自修之为。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优秀价值观。借鉴了近现代社会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蕴含着几千年人类文明曲折发展历史的精华积淀和深刻的当代科学哲理,引领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是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独立学院教育工作者应以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精神,共同担负起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自觉把“育人”贯穿于“教书”的全过程,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坚持以正面教育引导为主,在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上下下功夫,在深入和普及上下功夫,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入学生的心田,自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同果.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趋势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6).
篇8
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在学生心田撒播知识的种子与做人的良种;教师的言教,相对来说,用文字的比较少,大量是用口头语言,因此,口语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础,教师口语是否规范、生动、娴熟,是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丝毫不能掉以轻心。
教师的语言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就要以声传情,注情于声,声情并茂。教师带着感情教,满怀深情说,所教的课,所讲的道理就能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从而使师生心心相印。娓娓而谈,就要敞开自己的心扉,或叙述,或议论,目中有人,语调平和,字字句句轻叩学生的心弦。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笑声,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
2 教师要多一点微笑
生活中,人们常用笑声来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感,千姿百态的笑,构成了生活的音符,可以说,没有笑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生活。教书育人,也不例外。教师微笑的阳光一旦洒满课堂,既能为学生增添攀登知识高峰的勇气,又能营造一种宽松的教书育人氛围,有利于教育教学效果。
微笑,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体态,具有极大的暗示和感召作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需要把温馨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学生,用微笑滋润孩子的心灵。当品学兼优的同学获奖受表扬时,当后进生以优异成绩成了合格的学生时,当处理个别学生的过错时,教师若都能以微笑示人、真诚待人,相信学生一定会从老师那微笑的阳光里获得勇气和力量。
如何把微笑带进课堂呢?笔者认为,教师平时可以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趣的事,或平时阅读中见到的幽默故事讲给学生听,和他们一起分享,还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些课本故事或短剧。而教师平时也应注意培养自己幽默、乐观的生活态度,并能针对出现的不同情况,运用好自己的面部表情,从而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一句话,教师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用微笑去感染学生,这对于推动全面的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3 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学习
对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加以重视,在原有课堂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想办法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具体说来有以下做法:
3.1 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有意注意。 实践证明:明确学习目的是唤起和保持学生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明确了目标,注意就有了明确的指向和集中性。目标越明确,任务越具体,越有利于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它会如同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堂课开始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对达成目标的强烈动机,使其排除外部干扰投入到学习中。课堂学习目标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教学的实际状况客观的设定。
3.2 精心设计导语,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心理学研究指出:新奇的、变化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这一原则,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要学的内容上来。
3.3 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唤起学生的注意。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每节课总采用一种模式化的教学程序,时间一长,学生势必不感兴趣,造成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依据学生悦新好奇的心理,力求教学方法多样化,让学生经常有一种新鲜感。
3.4 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文字、图形、动画和声音结合起来,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综合刺激学生大脑,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情况,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写作心得,体验写作艰辛,交流写作体会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而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文指导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作文教学的通常做法是学生作文教师修改,学生作文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始终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唤醒作文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鉴于此,尽快改革传统作文批改的做法,运用恰当适时的作文批改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不断进步,这是解决作文教学难题的有效方法,我以为在我们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作文批改可采取学生自读自改、学生互读互改、教师评改、家长评改等方法。这些学生作文修改的方式,是互相联系的。而学生对自己的作文修改是前提基础,学生互读互改、教师评改和家长评改则是学生自己修改的继续和有益的补充。这种多元互动模式既可以做到精批精改,一题多改,互批自改,评改互赏,还可以做到作文评改迅速及时,大大缩短了作文批改反馈周期,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率,创设和营造了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成为学生热爱写作的源源不断的内在的驱动力。
学生习作的过程涉及个人的生活、思维和语言等因素,是三者的和谐统一。学生的情感、思维想象和个性对于习作的关系很大,他们只有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在心境良好的情况下,思维才能活跃,情感才能真实,想象才能丰富,个性才能发展,文章才能写实写好。反之,如果学生心情压抑,如重负荷,根本就不会有好习作。
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不仅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地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不断地通过学生的习作水平。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4(2014)20-0161-02
目前,国内众多高校在文科学生中纷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锻炼文科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起到社会实践一般意义上的功效,而且对高校文科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价值。本文拟围绕社会调查对高校文科学生的功用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进一步提高高校文科学生的能力水平,强化当代高校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社会调查实践对新时期高校文科学生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调查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增强其研究能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学生在社会调查实践中收集本学科研究资料
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潮流是跨学科的融合研究,很多人文学科,诸如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政治学、文化学、旅游学等,其研究视野不再拘泥于本学科的研究领域,而是提倡跨越学科的界限。而开展这些人文学科的研究,不约而同地提倡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当中获取本学科的研究资料。例如,历史学研究主张改变过去研究大多集中在帝王将相以及少数的精英人物身上的状况,提倡研究“来自下层的历史”,关注普通民众的历史。而开展这些内容的研究,仅仅依靠传统的官方史书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不断开辟新的资料来源,将历史学研究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以满足史学研究视角转换的需要。同样,社会学研究也常常需要运用到历史方法和跨文化的比较方法,需要与历史学、文化学等密切结合。
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可以让他们利用节假日时间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社区之中,到村落田野之中,收集一些地方性研究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包括政府档案、统计资料、族谱、碑刻、民间文书等文献资料,而且包括通过访谈获取的口碑资料。这种通过社会调查获取资料的方法,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如顾颉刚、梁方仲、等,已经广泛使用。当前在文科学生教育中采用这种方法,对于丰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现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收集与整理的资料,必为高校文科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实现学术创新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社会,更好地理解来自社会的资料
现今高校教育培养的是兼具一定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文科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实践机会相对不多。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情况,让他们走出校园更好地感知社会,特别是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来自社会的资料。在高校文科学生学习中涉及很多资料理解问题,对于来自社会的资料的理解除了有一定的文献功底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例如,历史学专业涉及对基层民间社会资料的理解,如明清的保甲、里甲,民国时期的各种慈善组织、公共组织等资料;社会学专业涉及对档案资料等的理解。尤其是一些从乡土社会中收集到的地方性社会资料,只有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才能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进行社会调查特别是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寻找地方性材料是第二位的,更好地理解、感知、解读这些来自社会的资料才是最重要的。
(三)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加论文选题的多样性
在对高校文科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学位论文的指导是很重要的部分。而当前高校文科学生在学位论文撰写方面却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位论文如何选题。很多文科学生普遍反映很难找到具有创新性的论文题目。一些学生为了完成论文撰写工作,不得不选择一些别人已经研究过的题目,造成“炒冷饭”的选题现象。论文选题面临种种困难,必然会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导致很多本科生学位论文质量不高。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状况。通过社会调查活动,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而增加论文选题的多样性。例如,当前历史研究的趋势已不再是开展整个国家层面上的宏大叙事研究,而是强调日益精细、日益细致的区域个案研究,提倡“以小见大”,关注国家与基层社会的互动。社会实践之中有取之不尽的历史研究资料,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必将在很大层面上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与创新能力。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接触到许多与社会发展、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社会问题,诸如环境问题、“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以及民风民俗问题,这些素材经过分析、提炼,都可成为历史学专业学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这样写出来的论文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时代感、现实感。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爱家的情感,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进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一般都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在自己的家乡进行社会实践、田野调查,或开展问卷调查,或集中收集政府档案、统计材料、族谱、碑刻、往来书信、契约等地方性资料,并进行访谈。对家乡进行社会调查,可提高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兴趣,增进学生对家乡所在地的了解,理解当地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发展状况,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淳朴情感。同时,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也是学生初步与社会接触,不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认识社会现实,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其与人沟通的能力,从而为其将来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非常必要,其作用也十分重要。然而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方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一)在社会调查之前,应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开展社会调查工作,不是盲目地开展,而是应有一整套的计划和实施方针。首先,要求学生在开展社会调查之前,对社会调查的时间、地点、目标、内容、实施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难等,进行通盘的考虑和准备。其次,在明确社会实践地点之后、实践活动真正开展之前,认真阅读与此地点相关的社会文献资料,比如地方志、相关档案资料等。再次,开展社会调查还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查器材的准备。如前所述,进行社会调查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收集地方性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口碑资料,这就需要准备一些必不可少的现代器材,诸如数码相机、录音笔、摄像机等电子器材,应将其充好电源、调试完毕、妥善准备。最后,开展社会学方面的社会实践,需要尽早开展对调查问卷的设计工作,以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之用。总之,社会调查开展之前的准备工作异常重要,这将直接影响社会调查的正常开展以及调查的效果与质量。
(二)在社会调查实践过程中,应掌握一定的调查技巧,调查记录尽量全面、完整
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有一些细节值得高校文科学生注意。一方面,要掌握一定的调查技巧。比如,对一个村落开展调查,需要我们收集一些访谈资料,那么究竟应选择哪些人进行采访呢?一般来说,应选择那些上了年纪的、有一定文化知识、当地消息灵通的人进行采访。因为这些人在当地生活的时间较长,对当地的了解相对较多。为了更好地进行沟通,学生还应掌握一定的与人沟通的技巧,让陌生人愿意敞开心扉,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实践工作的顺利展开。采访过程中,还必须注意认真记录,对于采访的时间、地点、内容都应认真加以记录,最好能对谈话的内容进行同步录音。另一方面,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做的记录,应尽可能全面、详细、完整。如对调查的确切时间,调查的事件、人物、结果等的记录,都应非常完整。因为这些调查都是不可回续的,不可能等到调查结束之后,发现有缺漏的地方再回去补救。所以,在社会调查实践过程中,应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
(三)在社会调查实践结束之后,应迅速做好总结,撰写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实践结束之后,需要对此次社会实践及时做出总结,最好的方式就是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报告是在对社会某一专题进行有目的的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应在此基础上对所调查的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社会实践报告兼具实践性和告知性,结构应完整、严谨,论述的语言也应严密、精练。一般来说,在社会调查完成之后,应立即撰写社会实践报告。这是因为,社会实践活动刚结束之时,自己的直观感受最为真实,很多社会实践中的认识也最为深刻,此时进行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时效性最强,记录也最为完整,不会有太大的疏漏。否则,若是在实践活动结束一段时间后再去撰写社会实践报告,那么很多实践过程中的感悟、认识等都会或多或少地遗忘或缺失,留下很多的缺憾。
在当前高校教育日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背景下,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无论是对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还是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时,应注意一定的策略与方式。在调查活动开展之前、过程之中以及之后,都有许多的工作要做。对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而言,需要与时俱进,在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紧跟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潮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如果条件成熟,教师最好能亲自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共同讨论实践活动的结果,真正地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高校工会;师德建设;作用
工会组织是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新的历史时期担负着重要的职能,如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带领会员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民主管理、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等。笔者认为高等院校工会组织在做好积极维护和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应积极发挥工会组织的教育职能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高等院校的工会会员是广大教师和职工,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民主意识,他们具有积极投身于高等教育事业的热情,他们的重点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工作态度、道德情操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事业质量,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强化人民教师的师德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教师是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建设一支具有优秀的师德、师表风范,具有模范的师爱形象、具备高超的师识本领和掌握精湛师艺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的根本所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适应市场经济新型人才的需要。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不仅涉及教师个人道德修养,不仅是教育系统内部师德师风好坏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折射和晴雨表。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做好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领导重视与否是师德建设的关键。高校各级领导首先要转变观念,既要认识到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要把教师的师德建设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基本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又要认识到工会组织在师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把师德建设不仅纳入到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也要纳入到工会组织的工作计划和内容中。高校应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制定师德建设整体工作方案,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各种师德建设活动,落实学校的工作方案。学校应该建立以教务处和各级工会基层组织为中心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明确党政领导、各办公室、教务处以及各工会小组在师德建设中的职责,并作为一项长期的日常工作抓紧抓好。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工会组织与高校其他各级领导管理机构、教学研究机构相互协助的师德建设体制,建立职责明确的工作机制,改变过去那种师德建设谁都放在嘴上,但谁都不负责的各自分离的状况。
2 提倡高尚师德,做到行有规范
师德属于职业道德范畴,它是教师的立教之本。教师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以培养人才、繁荣学术研究、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但是,高校教师高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需要包括工会在内的各级组织采取有效的办法,在注重教师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注重教师道德水平的提高。工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做的工作也是非常多的。
2.1 制定师德规范
良好师德的形成,既要有良好的舆论导向,又应该有行为规范,制定师德规范是师德建设的前提,是“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的保障。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国内很多高校都根据中央精神和上级部门的要求,由工会起草制定了《学校师德规范》。我们认为,这是一项非常好的措施,表明工会组织积极参与到师德建设工作中来了。而且,由于工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规范制定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扬民主,吸收各方意见,使规范的制定更加贴近教师,能够得到老师的拥护,避免了过去那种一旦学校出台某种条例或规范,教师们就有一种被束缚起来的感觉,认为其不是发自自己内心。
2.2 开展“师德建设”教育活动
提倡高尚师德,教育是基础。师德建设要有正确的导向和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因此,高校工会在创建师德建设环境,开展各种师德教育活动中也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工会要大力宣传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各级组织和广大教师对师德建设的认识。在具体方式上,工会可以在师生员工中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发挥工会优势,动员各种不同层次(年龄、职称等层次)教师参加,宣传新时期师德建设的要求和师德规范的内涵,以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师德建设,重在建设。一个人的道德境界的提高是一个长期修养和磨练的过程,有时还会有反复和倒退。因此工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广大教师喜闻乐见的活动来促进广大教师师德的不断提高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可以利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教师节”等节日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广大教师的凝聚力,广泛宣传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先进事迹。也可以多为教师创设学习培训交流的条件,如以老带新的“传帮带结对子” 活动,“教师创新在讲台” 活动,“我的讲台我的爱”活动,“百万教师谈创新”活动,“我为素质教育献计献策”活动,“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等等活动,让广大教师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才华和品质,为师德的发扬和广大创造有利的条件。
2.3 增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
教师队伍是分层次的,师德教育也应选择适当的方式。工会在积极倡导高尚师德,全面宣传“师德规范”的同时,应探索适合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的教育方式,以师德建设为主题,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选择贴近各层次教师的合适内容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积极推进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工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抓教师队伍的头雁―――老教师;抓教师队伍的主体―――青年教师,并且为青年教师选导师。老教师是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力量,是教师队伍的骨干,学科梯队带头人,在教师队伍中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和“传帮带”作用。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科研的主力军,是学校的未来,但他们有的初为人师,缺乏教学经验和师德的体验。因此老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不仅是教学经验的传授,更是师德方面的引导。工会在这方面可以大有所为,比如,可以由工会出面组织“一帮一”活动,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使老教师做“双向导师,双向育人”。老教师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会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青年教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模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导师应该成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典范。
此外,高校工会还可以组织成立“青年教师联谊会”,组织一系列青年教师喜闻乐见的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高尚师德,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如开展岗位练兵活动,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大大增强师德建设的有效性。
3 坚持教育引导,增强自律意识
教师良好师德的形成从根本上讲主要依靠教师的自觉性,而实践的自觉性来自于对师德修养之重要性、迫切性的深刻认识。因此,工会应深入持久地组织开展师德学习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愚教于乐的各种活动,使教师们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掌握师德的丰富内涵和师德修养的具体要求。工会要帮助和引导教师真正认识立业德为首,执教品为先的重要性,认识师德修养不仅是服务社会,谋取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自己抱负和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工会要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提高师德认识水平,增强践行师德规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自觉地按照师德原则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修养,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4 树立先进典型,强化管理监督,完善激励机制
高校师德规范是规范教师职业行为,调节高校各种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是评价高校师德水平的尺度,是引导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培养职业精神的指南。工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建立师德评价的标准和体系,这对于师德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评定过程成为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认识、自我约束的过程,学习和发扬各高校良好师德的过程。
要解决目前一定范围内的教师“师德失范”问题,必须从制度和体制上入手。工会应该把对教师的思想道德要求,通过制度形式加以规范,同时建立健全与此相配套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并且将考核和评价结果与职称晋升、出国进修、评优选模等挂起钩来,评定结果将作为岗位聘任、晋级晋职和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例如,国内一些高校都分别制定了切合自己学校的《师德规范和评定要求》,制定了师德建设的奖惩条例,对师德建设起到了良好效果。工会还可以在每年的某个时候举办师德建设宣传教育月(周),通过各级工会,评选高校师德先进集体和个人,使师德高尚的教师不仅获得精精神上的鼓励,而且获得物质上的回报。以典型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号召力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同时,师德评判机制也可以成为高校录用新教师的标准。如果说各级教学研究行政机构更注重的是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的考核的话,那么工会完全可以在教师的道德素质上把关。众所周知,青年教师是高校的未来与希望。但一定程度上的师德失范现象,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和制约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把好青年教师的入口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首要环节。工会要配合有关部门对新进青年教师,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进行严格的考核和选拔。对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工会要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除进行教育理论、教学要求、岗位职能的培训外,还要把师德教育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对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使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把师德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特别是自身修养的指南,并逐步内化为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精神力量,为青年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5 关注教师现实利益,解决教师实际问题
高校工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关心教职员工的现实生活,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在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校和各级领导比较关心学有所成的优秀教师,而对于一般教师重视和关心不够的现象。我们认为,对于高校发展来说,这样做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高校之间实力的对比,往往取决于少数拔尖人才的作用和地位。就高校各教学和行政单位领导而言,由于工作性质和侧重点的不同,他们关注的重点自然也会各有偏重。但是,我们认为,任何一个高校仅仅靠某几个学术权威或某些教师是无法完成大量的十分繁琐的教学任务的。比如,青年教师作为学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收入相对较少,住房比较紧张,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而且在一般高校,大都存在着论资排辈等现象,这些都对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和道德观等也在影响着青年教师良好师德的形成,所以,对这些教师应给予关注。
我们认为,看起来不起眼的地方,也正是工会能够发挥其独特作用的空间。高校教学行政部门往往由于其工作责职的要求,对普通教师的生活和思想问题不会过多干预,工会应该在关注教师师德建设的同时,也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努力解决好他们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及时帮助他们排解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烦恼,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师德建设不仅仅是个思想问题,也是日常生活和行为问题。如果现实生活问题得到解决,教师们能够安居乐业,安心乐教,师德建设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工会在高校师德建设中的作用问题,正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许多问题并不是一下子都能解决的。但是,如果我们从思想上树立工会参与师德建设的牢固观念,改变过去工会在师德建设上无所作为的局面,那么,工会一定能够成为高校师德建设的主体之一。
【参考文献】
篇11
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测绘所得的地理信息是重要的基础性信息,是地理信息平台构建的重要部分。
1、测绘地理信息能促进智慧城市领域的智能化应用
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是为了服务于民,那么我们在实行科学化的管理之后,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做好细节的处理工作,就本文而言,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十分的复杂,需要加大对信息的处理和应用,且还需要保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智能化的发展将会为人们提供巨大的便利,例如:当人们需要出行的时候,需要对前往方向的几条路线进行查看,选择合适的路径。测绘地理信息是将许多细小的信息收集在一起,经过计算机等进行科学的计算和分析,为人们提供有利的选择。测绘地理信息在应用的时候,需要结合整个城市的基本情况,促进城市的平稳发展。城市的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们需要在这个转型的阶段,控制好相关工作的布置。
2、测绘地理信息是拓展智慧城市智能服务的重要工具
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包括很多,其中包括交通、电网、经济等等多个环节。智慧城市是我们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来的,在建设的时候就需要加大对新型技术的应用。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将会建立一个标准的地理信息平台,在建设的时候,如果有数据需要参考,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查询。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加大对信息平台的宣传,尽可能广泛地应用这个平台,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便利。智慧城市在建设的时候,需要加大环保技术的应用,节约资源。测绘地理信息在实际应用的时候,需要加大对智能化的适应,积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其服务质量。
二、测绘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1、低空摄影测量系统
低空无人机是现阶段我们常用的一种测量方式和测量系统。这项技术是由地面的人进行控制,在低空利用一些摄像机进行拍摄,根据拍摄的图片进行测量和测绘的工作。在实际应用的时候,需要对拍摄机器的分辨率以及拍摄反映的质量进行严格要求。低空无人机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其较高的分辨率比较受人欢迎,所以广泛应用。在开展实际工作的时候,主要是对城市的三维模型进行建设,测绘人员需要对三维空间进行熟悉,能够将拍摄到的数据在三维空间中建立出来。三维空间中我们常用的有可视化技术,这项技术也是为了方便我们进行查看。低空无人机的应用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
2、倾斜摄影技术
倾斜摄影技术也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技术,这种技术是对地面的信息进行采集,然后经过计算机进行科学的处理。这种技术是我们对地面信息采集技术和航空摄影技术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对这两种的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倾斜摄影技术能够在多个角度进行拍摄,提升我们拍摄的效果。它能够全面地拍摄我们需要的画面,对拍摄的画面进行整理时,需要我们在地面建立标准的三维模型。为了迎合市场的发展,我们需要将地面的实际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
3、LIDAR系统
LIDAR系统是对一些传感设备进行应用,这种技术主要是依靠对激光波段进行分析。这些激光回波的信息会经过详细的计算,并按照科学的绘制方法进行绘制。我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对城市内部的基本情况的分析,还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做好对相关图像信息的处理和应用。在对影像进行应用的时候需要加大对光谱的处理和分析,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做好对LIDAR系统的应用,这种技术需要我们做好对新技术的应用和使用,才能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质量。
4、高分辨卫星遥感
遥感技术是应用时间较长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在上个世纪已经广为使用,不仅仅应用在城市建设工作中,更多的是应用在农业观察以及人们的生活中。遥感技术能够对地面的变化进行分析和了解,能够使人们对地面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控。遥感技术需要和地理信息技术以及GPS技术相结合,一起使用。这些技术能够对地面的农业、交通等进行指挥和合理的规划。遥感技术主要是对地面的基本情况进行掌控和分析,更多是为了提高人们应用的质量。
三、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
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会加大对数字信息的应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数字信息,这些信息有利于人们开展建设活动,更能够方便人们开展生活。那么为了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质量,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对数据的分析和总结。为了提高对大众的服务水平,需要我们做好细节的处理工作,也方便我们指导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结束语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我们加大对新型技术的应用,依靠先进的技术解决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对相关细节信息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人口将会越来越多,在建设智慧城市的时候,需要实现城市内部的信息化、智能化等。
作者:孙雅思 单位:天津市测绘院
参考文献:
[1]刘利.浅析智慧中国建设对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测绘通报,2014,02:128-130+134.
篇12
一、我国政府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作用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的作用也是关乎全局,不可或缺的。但在社会诚信建设中,必须明确规定政府职贡义务,以防缺位,严格限制政府发生作用的范围,以防越位。根据诚信建设的自身规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政府在诚信建设中应发挥好以下几方而的作用:
(一)示范引导作用。在日常经济社会管理事务中,政府讲诚信,则会给企业和个人树立榜样,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使社会公众“见贤思齐焉”。反之,政府失信,社会主体也极有可能加以效仿,对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产生恶劣的“传递效应”,误导社会的“价值取向”。
(二)规划协调作用。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内容杂,任务重,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所及部门来看,包括银行、工商、税务等;从所涵盖的内容来看,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的诚信建设。因此,要使诚信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用地有条不紊开展,就离不开政府对诚信建设的统一规划,对方方面面的利益协调,对不同行业特点的兼顾,否则,各社会主体就极有可能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而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地区、行业的割据、垄断。当前各地区、各行业盲目地自成一体、大建数据库就是缺乏规划、协调的恶果。
(三)监管保障作用。社会诚信制度的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的完善并非一个自然而然的嬗变过程,其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会出现或强或弱的利益冲突。要把这些矛盾、冲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仅靠社会公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教化是远远不够的。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垄断组织应在其中发挥监管保障作用,大力强化诚信行为,坚决惩处诚信缺失,使得诚信建设沿预定的规划、设计顺利、高效开展。
二、我国政府在推动社会诚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计划经济思维惯性的影响和诚信建设在我国刚刚起步的缘故,政府对自己在诚信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作为方式等都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和行动上的不力并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自身诚信缺失现象大量存在。受传统权力思想的影响,很多政府工作人员常常误认为讲诚信只是个人、企业的事情,政府的权力是为社会公众谋福利的,只需着眼于大局和长远,对于局部和个人利益宜倡导“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不必“谨小慎微”,可以不讲诚信。
(二)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的互动关系不明确。“自主经营、自负赢亏”的市场化运作是企业“重合同、守信用”的根本动力和最大约束。然而现实情况是,“政企不分、产权模糊”仍是我国很多企业的重大弊端,市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也并不健全或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在政府对诚信建设的调控中,各种“缺位”、“越位”现象时有发生。在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过程中,政府应确实分清“作为”与“不作为”的界限,分清“主体”与“支持”的区别。但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在调控诚信建设时,就没有把握好上述的界限,没有分清上述的区别,作了许多“不该做也做不好的事”,同时“该做的事”却没有做好。
(四)在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各级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危害极大。这一方面造成了信用信息的割据和垄断,增加了一些政府机关索贿的砝码,另一方面也使得大量的信息不能按价值规律自由流动而闲置浪费。
(五)政府对诚信服务机构的监管存在着重“事前审批”,轻“动态管理”的倾向。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片面地认为,加强对诚信服务机构的监管就是强化对服务机构的“资质认证”和“行政审批”,于是便想方设法增设“准入条件”,千方百计抬高“准入门槛”。与此同时,又对己获准入的机构缺乏必要的检查、考核和淘汰机制的设定。
(六)与社会诚信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框架不完善。如我国的产权制度仍不清晰,企业缺乏追求长远利益的稳定预期,很难始终做到恪守诚信,“奉信誉高于一切”。对于信用信息的管理也缺乏可操作性强、效力适中的法律规章。
(七)我国社会诚信建设的运作机制不完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缺乏统一的层次高、专业化水平高的政府诚信服务管理部门,管理多头、分散,政策不一;(2)诚信服务行业标准尚未确立,造成对行业的管理弹性大,可操作性差,行业整体竞争秩序混乱。(3)诚信服务机构人才匮乏,设施落后,很难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信用服务,影响了市场主体的信用服务诉求;(4)诚信服务的供给与需求脱节。很多的服务机构缺乏市场意识,缺乏对诚信服务市场的调研,不能敏锐把握市场对诚信产品的需求,导致诚信产品的市场转化率低,影响了其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如何更好地发挥我国政府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作用
(一)以制度创新打造诚信政府。首先,创建和完善社会参与决策的机制。其次,力促信息公开,透明行政。再次,要制约政府权力,规范权力运作机制,促进依法行政。最后,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的原则大力消减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以杜绝各种借审批机会乱收费、乱设卡的现象。
(二)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没有道德约束的诚信体系是不牢固的,没有道德内涵的诚信制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诚信道德教育应是诚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把诚信教育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来抓,同时又要注意把诚信建设工作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三)促进行政方式由“政府主体模式”向“政府支持模式”的转变。我国政府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已习惯了以自身为主体的行为模式,在计划经济的竞技场上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在推动社会诚信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着力改变自己以往所扮演的角色,从具体的微观事务中解脱出来,重点做好对诚信服务市场的“规划引导、建章立制”,为社会诚信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篇13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职责履行者
1.引导者。一位优秀的引导者可以使被引导者少走弯路,大大提高其成功的几率。辅导员应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日常管理者的身份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引导。
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其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即引导大学生开展积极向上的社会实践活动,避免大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消极想法;引导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一名优秀的高校辅导员应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积极营造适合的氛围。同时应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并努力拓宽社会实践活动渠道,引导更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
2.指导者。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弥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足。但由于学生总是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集中在书本学习中,以至于他们的社会经验普遍不足,有时思考问题过于理想化。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起到的指导者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辅导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者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大学生如何选取并确定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和方向;指导大学生如何拟定活动的方案;指导大学生如何高效的实施活动方案内容;指导大学生如何获取有用信息、分析资料;指导大学生如何编制调查报告和进行自主评价等相关内容。
3.组织者。虽然大学生的生理年龄日趋成熟,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组织、协调能力也略显不足。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组织者,其强调的是辅导员应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及开展过程中起到组织和协调作用,比如辅导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具有创新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此外,辅导员应妥善采取各种手段和相应的有效措施以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辅导员的组织者角色主要体现在社会实践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协调、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与地点的选取与协调、活动指导教师与学生、学校关系的调节等。此外,在社会实践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都离不开辅导员的组织协调作用,其中包括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人员、场地的安排,路途中安全保障措施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涉及的其他各类相关问题。
4.参与者。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辅导员应作为活动的一员积极参与其中。辅导员的参与既可以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信心,又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提高自身修养。同时,辅导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交流,是辅导员走进学生生活与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辅导员的参与者角色主要体现在与学生共同拟定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探讨活动细节、启发和发掘学生创新思维以及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同时,辅导员还应全面多角度的了解活动进程并及时提供活动相关指导以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人际关系协调者
在平日里,学生接触到的人际关系相对较为简单。但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言,学生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面对一些平时很少接触到的社会现象,自然他们要处理的人际关系也就变得复杂得多。由于社会上被各种利益矛盾所充斥,这很容易使学生树立扭曲、不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道德观。一旦出现此种现象,就需要辅导员抓住典型实例,与学生进行深度剖析,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处理人际交往关系并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