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信息安全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软件,它能够对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便于用户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进程管理、处理机调度与死锁、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系统五大部分。系统安全问题是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但是在传统的操作系统课程中并没有涉及到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在学习完操作系统课程后,无法将其所学的知识与现有的系统安全问题相结合。因此,针对信息安全专业的特点,理论教学改革应先从教学内容入手,将信息安全中的系统安全技术与操作系统课程的现有内容整合,通过讲授操作系统各个部分的实现原理,让学生深入了解对应系统安全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如在讲授内存管理时,传统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掌握操作系统是如何对内存进行分配、回收和调度。在信息安全专业的操作系统课程中,可以将缓冲区溢出的原理加入其中,使学生真正了解缓冲区溢出攻击的实现方法和预防手段。通过上述将操作系统教学内容和信息安全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渗透,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和系统安全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同时为后续的计算机病毒与原理、网络攻击与防御、逆向工程等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内容是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性应用人才,在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保障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调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本节将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对操作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1.实验教学。
为操作系统课程开设合适的实验项目是非常困难的,主要问题在于很难找到合适的实验环境,大多数的操作系统相对于学生来说,太大、太复杂,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操作系统的设计结构和实现代码弄清楚。尽管可以让学生分块的实现操作系统的各个功能,如CPU调度、内存管理等,但是在复杂操作系统中,改变其中的一个功能模块,其工作量也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选择操作系统作为课程环境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1)所选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实现方法要尽量简单,便于学生快速掌握系统的实现框架,理解各部分的实现思路和方法。(2)所选的操作系统源代码完整且完全公开。学生可以通过在学习现有操作系统源码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3)所选操作系统有相应的说明文档,便于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维。(4)所选操作系统允许程序员修改,可以重新编译、运行。允许学生对操作系统代码进行修改,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学生根据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可以自行修改操作系统功能,并且便于教师添加信息安全的相关实验。根据以上几点,Minix系统是较适合作为操作系统课程实验环境的系统,而且Minix系统中已经包含了一些安全机制,如特权管理和访问控制。在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中,首先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读懂对应的Minix系统源代码,然后要求学生分模块的实现对应功能。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与教学内容同步的实验学时为20学时,除了传统操作系统实验内容:进程管理(4学时)、进程通信(2学时)、内存管理(4学时)、文件系统(2学时)之外,实验内容中还添加了信息安全相关实验缓冲区溢出(2学时)、访问控制(2学时)、加密文件系统(2学时)、资源竞争(2学时)。实验内容包括验证性和设计型两类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课程设计。
除了与操作系统课程同步的实验教学之外,还可以开设课程设计,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操作系统知识,开发、实现相关工具,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开发能力。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分模块的设计、实现操作系统功能,此类实验对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工作原理帮助不大,学生无法将各个小的功能模块联系成为一个完整的管理软件,即操作系统。而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将操作系统课程和其他信息安全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相整合,最终实现能够满足实际需求的工程项目。课程设计相对实验教学来说内容较丰富,需要学生组队、合作完成对应的课程设计项目。针对信息安全专业的特点,可以考虑添加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实验项目,如PE(PortableExecutable)文件分析、Windows病毒开发、系统安全工具开发等。通过上述实验项目,让学生在了解操作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开发实用的信息安全软件和工具。通过开设课程设计,既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活动。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实践活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组织学生成立大学生创新团队,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参加校内外举办的信息安全竞赛都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本校每年都组织本专业内、校内、省内及全国信息安全竞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校外信息安全竞赛。在此类竞赛中一个重要的考核部分是关于系统安全,即对操作系统漏洞地挖掘和利用,通过以学科竞赛为平台,将操作系统教学引向纵深方向,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了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以比赛来使学生得到进步。此外,学院还邀请其他高校、公司有经验的教师、优秀的校友和技术人员来校讲座,增加学生对外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新的、实用的业界动态,为今后工作做准备。从实践活动效果来看,学生的实际开发能力提升很快,能够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合到实际开发中。此外,实践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团队建设,通过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学生,使新生能更早、更快地融入到专业学习中。本校通过几年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绩,学生在各项信息安全赛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篇2
(1)信息安全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信息安全是计算机、通信、电子、数学、物理、生物、法律、管理、教育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
(2)信息安全技术具有整体性和底层性的特点。必须从整体上采取措施,从软硬件底层采取措施,才能比较有效地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3)确保信息安全是一种系统工程。硬件结构安全和操作系统安全是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密码、网络安全等是关键技术,必须综合采取各种措施才能奏效。
同时基本认识了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
(1)信息安全人才的基本特征是: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必须同时重视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和信息安全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3)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必须有足够的实践教学,做好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建设,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虽然信息安全专业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现有的教学培养模式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专业必修课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叠太多,未能很好地体现信息安全专业以学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为主,兼学通信,同时加强数学、物理、法律等基础,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办学思路。二是对学生的培养模式统一,没能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培养,不能实现既培养了计算机及通信人才又培养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没能很好地起到分层次和分类别培养的效果。三是原有培养方案中的实验课程大多数是课间实验,实验时间分散,多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学生参加课外科研和实践的机制不健全,对实验指导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学生专业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2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基本思路
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前提下,结合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我们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改进和完善了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培养过程和途径的创新,并对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及内容进行了改进。
2.1专业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在认识了信息安全学科的特点、知识结构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安全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电子商务技术、电子金融、电子政务、军事等领域的信息安全研究、应用、开发、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强调加强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重基础、重发展、重能力、重创造,兼顾计算机学院学生必须的通识基础、数学基础、通信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信息安全基础之间的合理比重。
培养的学生应以学习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为基础,兼学通信技术,同时加强数学、物理、法律和管理基础。要求学生在信息安全理论基础和实际能力两个方面都得到培养提高: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应用、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培养目标进一步分层次,按学生特点及去向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区别培养,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2.2改进和完善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信息安全专业2001年成立以来,我们制订出一套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课程系统和教学计划,并在全国开设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大学中推广。为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我们先后进行了三次培养方案的修订。
在改进的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方案贯彻了“少而精”的原则,强化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这两极课程,减少、弱化了二者之间课程的分量;尽力合并传统内容,增设新的、与当今信息安全技术发展同步的课程或内容;调整了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将原培养方案中的专业选修课(“计算机病毒”、“信息隐藏技术”、“智能卡技术”)改为专业必修课;更加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努力建立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机制,实现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课程体系体现多学科交叉:开设“信息安全数学基础”、“信息安全法律法规”、“通信原理”、“现代通信”等课程。
体现硬件系统的基础作用:除了常规硬件类课程外,加开“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卡技术”、“电磁防护与物理安全”、“嵌入式系统”等课程。
体现操作系统的基础作用:除了“操作系统原理”,加开“Windows原理与应用”、“Linux原理与应用”,形成操作系统课程组。
体现密码与网络安全的关键作用:开设“密码学”与“网络安全”、“计算机病毒”、“网络管理”、“网络程序设计”等课程。
第四年的实习实践教学内容配备了相应的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要求学生在大学第二年成立专业学习兴趣小组,制定了兴趣小组的管理规定,为第四年实习实践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让学生明确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学习的顺序关系,了解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尽早树立专业学习目标,还添加了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关系图,进一步完善了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和完善,达到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的,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使我们培养的信息安全人才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武汉大学“三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2.3培养过程和途径的创新思路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信息安全本科培养按“3+1”模式设置教学计划,即前三年在学校修满所有学分,完成全部课程学习,第四年按学生特点及去向分类安排不同的学习项目,完成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直接进入到导师的课题组,提前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发工作;对准备就业的学生安排到用人单位或实习基地实习,并要求其在实习基地实习6个月以上,完成毕业论文;未推免并要求留在学校实习的学生安排在学院实验室,按兴趣分组,由专门的老师指导完成所分配的研究或开发项目。
新的培养方案已于2007年全面实施,“3+1”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2003级信息安全专业毕业论文的优秀率达到了14%。
2.4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加强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除安排一年的实习实践以外,还将实验课程由分散改为集中进行,由验证型为主改为设计型为主。增加了“程序设计训练”实践课程为必修课,调整了“信息安全综合实验”课程的内容,将其变为一个综合实践、测试平台。增加了部分课程的课内实验学时,让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实践教学改革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正在尝试以下几项新的改革措施:
3.1不断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改变实践教学的实现方式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信息安全本科按“3+1”模式设置教学计划,加大了教学实践环节,并将实验课程由分散进行改为集中进行,由验证型为主改为设计型为主,加大了综合设计、创新实验、实训实战的比重。通过对集中实践教学和课间实践教学的课时调整,使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40%。
实验教学在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提高实验、实训平台训练、实习地实战训练、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六个层面开展,不同层面的要求、方法及形式有所不同。基础验证型实验多采用课间实验的方式,综合设计型实验一般在理论课后集中一或两周进行,程序设计训练和嵌入式设计不受时间限制,可跨越四年时间完成。对创新提高型实验,可根据创新设计自主完成。实训平台训练型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训项目。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可结合导师的科研工作提前开始,加强过程管理,强化答辩环节,确保质量。
3.2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与企业合作,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篇3
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网络信息安课程,该课程是信息安全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也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并且教学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这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挑战。由于专业性质不同,为了使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符合网络工程专业的特点,并且跟上信息技术瞬息万变的步伐,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探索。
2 网络工程专业特点
网络工程是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新兴的技术领域,尤其在当今互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网络工程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乃至信息技术界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迅速发展并且应用广泛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网络工程专业自从上世纪90年代起,陆续在我国很多本科高校中都有开设。
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网络设备的配置,深入了解网络的安全问题,具有综合性的网络管理能力,可以胜任中小企业的网络管理工作,并具备发展成为网络工程设计专家的能力[1]。以商丘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该专业是我校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计算机网络课程现已成为校级精品课程,所属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被评为河南省级重点实验室。在校学生一二年级主要学好程序设计、网络原理、操作系统等专业基础课,三四年级主要学习网络设备管理、综合布线、网络组建、网络信息安全等专业核心课程。在学生学习的时间安排上留有余地,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关注学科前沿,鼓励学生利用好实验室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网络信息安全成为我校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结合网络工程专业特色,网络信息安全课程多年来在我校网络工程专业一直开设并收到很好的效果。
3 网络信息安全课程开设现状
网络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信息安全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我国在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起点还较低,国内只有少数高等院校开设“信息安全”专业,信息安全技术人才奇缺。网络信息安全课程在信息安全专业是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
目前,我校网络工程专业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的开设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在学时分配上我们采用“34学时理论+18学时上机”的模式。在考核方式上采用“20%平时表现+80%理论考试”来计算总成绩。结合信息安全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不断更新教材,以求跟上时代和技术的潮流。我校先后选用吴煜煜[2]、周明全[3]、石志国[4]、袁津生[5]等人主编的教材,这样教师也在不断地学习最新知识和专业技能。由于该课程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学好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程序设计能力,过硬的数学、操作系统和网络知识。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高级程序设计(C、C++、Java)、计算机网络(TCP/IP)、操作系统(Unix和Windows)、数据库系统。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加密与解密、公钥体系、TCP/IP协议安全、应用层安全、攻击与防御、网络站点的安全、操作系统系统与数据库的安全。
网络信息安全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应用性很强的交叉性综合性课程。理论知识涉及面广且抽象,实践问题规模难度大。这样的特点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授课水平,而且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该课程在我校是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既不能像信息安全专业开设的专业课那么详尽和深入,也不能像普及网络安全知识一样成为公共选修课那样浅尝辄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有限的学时内将网络信息安全课程最基本的原理、最常用的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解决最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成为能够学以致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因此,必须结合网络工程专业特色和我校学生水平进行教学,才能使教和学的效果都达到最优化,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
目前,现有的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层次上。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性不强,特别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信息安全课程学习的兴趣不持久,实践能力不强,而且现有的考核方式已不适应课程的发展。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结合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的网络信息安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的角度来出发,我们尝试对网络信息安全课程进行改革和探索。
4 教学改革与探索
4.1 翻转式教学模式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6]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我们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中参考林地公园高中的经验:一、创建教学视频。我们根据上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使用录屏软件将课件和讲课声音录制下来,然后将课件或视频通过网络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上课前进行先行学习并收集好学生反馈的问题。二、组织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在课外传递给学生后,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所学内容。这样学生先自我学习或通过讨论来掌握知识点,结合学生反馈的问题,在课堂上再由教师主导开展关键问题的研讨,安排相应的课程实践。该方法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徐明的论文[7]中提到,可以作为改革教学模式的一种方法来学习使用。
4.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理论授课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理论授课要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网络安全实验均在我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完成,学生上机操作并提交实验报告。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是我校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采用圆桌模式分为8组,每组8位同学,能同时满足64位学生做实验。我们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参考袁津生[5]等教材,安排了如下实验:①VMware虚拟机与网络分析器的使用;②RSA加密算法的分析与实现;③加解密算法的分析与实现(DES、AES等);④Hash算法MD5;⑤剖析特洛伊木马;⑥使用PGP实现电子邮件安全;⑦X-SCANNER扫描工具;⑧用SSL协议实现安全的FTP数据传输。除了正常安排的16个上机学时之外,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为对网络安全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网络信息安全原理和技术的认识,提高网络技能和实践能力,增加他们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的优势。另外,工学结合,引进第二课堂,创建实训基地,争取在网络安全相关的企业和公司建立实训基地,加强合作,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这是我们以后也要逐步探索的教学方式之一。
4.3 教学方法的一些改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讲一些实例,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上课前提出一个问题再开始讲课。例如:假如你是一个公司新任的网络管理员,需要对某台路由器进行相应的配置,但是你不知道该路由器的enable密码,该怎么办?这样就能驱动学生主动思考完成任务的方法,主动学习。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避免“填鸭式”教学方法,做好师生互动。另外授课要尽可能地生动、幽默。
课堂知识、搜索引擎、论坛和专业站点、期刊论文(CNKI),这些都是学好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好搜索引擎、论坛、期刊论文等,关注前沿的信息安全领域发展动向。
增加先驱课程知识的讲解。网络信息安全涉及到的数学知识我们参考裴定一教材[8]。例如,数据加密与认证技术的内容涉及到模运算、矩阵置换等数学知识,在讲解相应的数据加密知识时一定要将涉及到的先驱课程知识讲解清楚。
以就业为导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认证考试。鼓励对网络安全有兴趣的同学进行更加深入、更加专业的学习。
4.4 加大投入、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专业实验设施
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实验平台[9]应该以网络为基础,将网络原理、网络程序设计、信息安全技术和网络实践类等课程集成在同一平台上,采用群组动态交互式实验方法,利用共享网络墙形成公共实验载体,实现网络实验从单设备组网到不断叠加和扩展,使学生从规模化的网络中理解路由协议和网络效率。在这样的实验平台下,利用共用服务器,各个群组组成网络攻防、信息战等实际场景,根据现场不断变化的信息实时设计技术方案,灵活应对网络的动态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与调整,以培养学生高度的应变设计能力。
4.5 改革课时分配和考核权重
网络信息安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逐渐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为了增加学生对实践能力的重视,要合理分配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的权重,在现有考核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实践成绩的权重。在考核的形式上,综合卷面成绩和平时表现成绩,平时表现的成绩注重关注实验小组讨论的表现,个人实践的表现等。
5 结论
篇4
2武汉大学实践教学体系
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安排上保证了随堂实验、课间实习、集中实习、课程设计,课外兴趣小组、大学生业余科研、毕业设计和校外实习基地实战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些环节可以归纳为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实验三个层次。
基础验证实验主要是对课程中的基本原理进行验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基础验证实验约占总试验学时的40%,内容与理论课程内容相衔接配套,且相对固定。主要包括随堂实验,课间实习。
综合设计实验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知识,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设计,以培养提高综合设计能力为目的。该层次实验主要通过课程设计、集中实习、校外实习基地实战训练等方式实现。综合设计实验约占总试验学时的40%,其内容与课程内容相关,每年约有20%的项目更新,以反映最新科技进展。
研究创新实验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积累的经验,针对创新课题提出有创意的设计并加以实现,以培养提高创新能力为目的。该层次实验主要通过课外兴趣小组和大学生业余科研、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技能竞赛与科研竞赛等方式实现。研究创新实验约占总试验学时的20%,且每年都会更新。
在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又分为基础验证型实验、课程设计型实验、实训平台训练型实验、实习基地实战型实践、创新提高型实验和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
3实践教学理念
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在实验教学方面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按照科学研究的规律、思维、方法为主线索组织实验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科研”。提出以“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实验”的三层次模式组织实验教学,采用了计划式实验教学与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法。
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在6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实验教学特色:
3.1从“教师为主”演变为“学生为主”
在过去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一直在实验教学中担任“指挥家”和重要的角色。这样做的好处是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和个性化的展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属于内因,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属于外因。根据哲学上内因为主、外因为辅的基本原则。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在试验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据此,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根据新时代人才培养战略的特点,在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实验中,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将过去的“机械式实验”演变为“可扩展的个性化实验”。
3.2理论、实验、工程训练、创新并重
实验教学要注重理论、实验、工程、创新四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能通过实验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验证,加深理解,融会贯通;但独立的模块化实验与社会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距离,为了帮助学生加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通过设立更多综合设计类和工程类实验项目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如何将书本知识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3.3注重能力培养,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方位能力培养
改变以往“一个题目”、“一套步骤”、“一个结果”的呆板模式,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在研究创新类实验中,鼓励学生自主命题,自已设计解决方案和实验步骤,并通过“群组式讨论”分析实验方案和实验过程的优点和不足,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条件及环境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具有优良的教学实验环境。实验室可使用面积约7668平方米,仪器总价值约4400余万元。近五年里,学校和学院共同投资700余万元建立了两个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室,“信息安全综合实验室”和“网络安全实验室”,实验环境和条件居全国一流。试验室仪器设备,见附件1。
实验室为信息安全专业学生配备教学用计算机台数人均1台。
实验室除了能够支持信息安全本科生进行教学实验外,还能够支持信息安全专业研究生和教师的科学研究。信息安全实验室的建立极大地改善了信息安全的教学和科研条件。
5基础验证型实验和课程设计型实验
5.1实验教学内容
信息安全本科生的主要专业教学实验包括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数字逻辑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操作系统应用实验、计算机网络应用实验、网络安全实验、信息安全综合实验、智能卡实验、电磁防护实验,等。
5.2实验教学形式
在具体实施时这些实验基本是以随堂实验、课间实习、集中实习和课程设计的形式完成。
随堂实验与相应课程同步进行、使用一定的教学时间,在授课教师亲自辅导下在实验室进行。主要完成验证性实验,帮助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内容一般都有标准范例。
课间实习也是与相应课程同步进行的,但不占用教学时间。老师给出实习内容,同学们在课下抽出时间完成。这种实验不太复杂,但没有范例,一般是在已有算法或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或优化。
集中实习和课程设计一般在学期初或学期末进行,集中2-3周的时间,完成一个考察学生相关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实验内容。
5.3循序渐进,精心设计实验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属于新设专业,具体实验的开设和选择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在设计具体实验时,充分结合了学生实验时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当前的实际安全需求、学生的潜力挖掘等因素,并且将课堂知识以及课外知识充分地融合在一起。每一个实验都经过了教师的精心设计、详细规划和不断实践修改,以促进学生能够综合、创新、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来完成实验任务,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科研创新潜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下面是“网络安全实验”的实验内容设计。该实验课程共安排了9个网络攻防相关的子实验,包括:
(1) 常用网络攻防命令使用
该实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最常见最基本的网络攻防工具和命令,包括:NET命令组的22个子命令、PsTools程序组、CACLS、TFTP、FTP、Telnet、NC,等。该实验属于基础验证性实验,这也是后续实验的基础。
(2) 网络扫描器分析与实现
该实验包括多个环节。首先,要求学生熟练使用各款流行网络扫描器和Sniffer工具,如Xscan、天镜、流光、SSS、SuperScan,以及SnifferPRo、Ethereal,等,这属于验证型环节,旨在促使学生熟悉工具;其次,学生在熟练掌握工具使用之后,需要使用Sniffer工具来分析网络扫描器在扫描过程中的数据包收况,具体分析每种扫描技术(如各种端口扫描技术、各类密码探测技术、操作系统探测技术…)的具体原理,该环节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在分析出具体网络扫描原理之后,需要分组编程实现各自的网络扫描器,该环节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同时也能大大激发学生的专业潜力、学习兴趣和热情。
(3) 木马、后门及RootKit原理分析与实现
本实验首先要求学生熟练使用几款常见的木马、后门以及RootKit,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木马、后门和RootKit的功能和危害,使学生学会手工检测、清除木马、后门和RootKit。然后要求学生自己编程实现简易的正向、反向连接后门。最后学生还需要课后分组实现RootKit以及RootKit检测程序。
(4) 监视工具以及恶意代码行为分析
本实验首先要求学生熟练使用RegSnap、FileMon、RegMon、File2000等监视软件,然后学生需要对几款实际的正常软件或恶意软件样本的行为进行分析。譬如,要求学生从QQ的登陆过程分析出本地密码文件;或者分析一个实际病毒样本对本地文件、注册表的修改情况,等。作为课后作业,我们还要求学生分组查询资料,分析出各款监视工具的具体技术原理,并自己尝试实现简单的软件行为监视程序。
(5) ARP欺骗实施、原理分析与检测
本实验首先要求在内部实验网络中利用各种ARP欺骗工具(如局域网终结者、网络执法官等)实施ARP欺骗攻击,然后学生需要使用Sniffer工具抓包分析各款工具的ARP欺骗原理,最后要求学生熟悉ARP欺骗检测工具和具体原理、并编程实现自己的ARP欺骗与检测程序。
(6) 系统漏洞分析与Exploit编写
本实验要求学生实际分析操作系统或邮件服务器软件的具体漏洞,使得学生加深对缓冲区溢出攻击原理的理解,学会进行漏洞分析和调试。并且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实现针对具体漏洞的Exploit程序。在本实验中,实验教师需要提前选择一款难度适当、具有特定漏洞的服务软件并事先做好调试分析,对整个实验环节做到心中有数,以保证整个实验的可实施性。
(7) Web系统漏洞攻防
本实验将给出几个具有特定漏洞的流行Web系统(如文章系统、留言板、论坛等),要求学生分析并利用相关Web系统漏洞对双方服务器进行实际入侵渗透。
(8) Web服务器安全加固
本实验要求学生分析各种实际的安全日志,并能够根据已学安全知识对各种具体的安全威胁针对Web服务器进行安全加固。
(9) 网络攻防实战
本实验将学生分为多组,每组又分为红方、蓝方两方,两方彼此互为假想敌,各方根据需要架设己方服务器,各方在对敌方目标进行攻击的同时,还需要对己方服务器进行安全防护。本实验设计多种类型的漏洞和缺陷供学生进行安全攻击和防护,本实验分多轮进行。该实验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对安全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与创新设计能力,并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6实训平台训练型实验
实验室建设有软件工程实训平台、网络工程实训平台、信息安全实训平台等实训平台,采用目前最新、使用广泛的技术,配备大量工程案例,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无缝衔接。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以综合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从而有效提高适应工作的能力,缩短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
7创新提高型实验和实习基地实战型实践
创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推动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实践教学充分发挥武汉大学计算机大学科的优势,联合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类科研课题(课外兴趣小组、大学生科研活动和毕业设计),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力,挖掘他们的科研潜力和创新能力。
另外我院有12个校外实习基地: 国家计算机网络入侵防范中心、武汉瑞达信息安全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安天电子设备有限公司、哈尔滨安天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瑞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驰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福建富士通信息软件有限公司、珠海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中科智创岩土技术有限公司、东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通用电器有限公司、武汉奔腾网络有限公司。每年暑假我们将选派优秀的学生赴实习基地参加实习,使学生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准备在07级学生中启动新的“3+1”培养方案,让学生在前三年学完课程,第四年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学年的实战训练。使学生基本上掌握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一旦毕业,就能立即融入社会,适应岗位,成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员工。对于推免或准备考研的学生,可直接进入导师的课题组,提前承担研发任务,提早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同时学院还为学生提供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动手的能力。
近三年里,信息安全本科生参加校院两级科研立项40余项,其中校级科研立项见附件2。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各项创新研究取得实践成果14项,发表科研论文12篇。同时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习竞赛、数模竞赛和ACM程序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近年来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参加创新研究试验的情况,见附件3。
我院信息安全学生参与的科技作品《基于免疫原理的计算机病毒预警系统》、《移动终端上的GPS系统》分获2003年、2005年全国第八届、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在各类学术科研竞赛和评比中,获奖人数达150余人次,约占总数的25%。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8月在韩国首尔举行的微软IMAGING CUP嵌入式专题大赛中,我院赵波老师带领的信息安全小组获得了全球第6名的好成绩。
8实验仿真平台
为了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我们正在积极研发信息安全专业本科实验实训平台,该平台一方面可以大大减轻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络上访问实验平台,获得良好的软件以及模拟的硬件设备实验环境。
本软件主要对信息安全专业的主干课程:密码学、信息隐藏技术、计算机病毒和网络安全的实验进行软件平台仿真。包括各部分内容的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以及这些内容的综合性实验。
系统包括实验内容模块、实验结果验证模块、实时授课模块、实验报告生成模块、交流模块和系统功能六大功能模块。
系统的实验具有原创性、代表性和典型性,实验过程形象化和可视化。系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内容取舍和扩充。
9实践教学成果
9.1编写出版了一套有关实验方面的教材
通过6年的教学积累我们已经编写了一套有关实验方面的教材,有《信息安全专业综合实验教程》、《信息隐藏技术实验教程》和《计算机网络应用设计》,等。
9.2信息安全专业获“湖北省品牌专业”
由于我们成功的办学实施,2006年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创新工程”本科“品牌专业”建设。
9.3完成并承担着多项教学科研项目
创办信息安全专业6年来,我们完成并承担了多项教学研究项目:
① 国家级1项
2007年,“信息安全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张焕国,等。
② 省级4项
2006年,“信息安全专业设计型综合实验教学软件平台的研究”,杜瑞颖,等。
2004年,“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计划研究”,张焕国,等。
2004年,“信息安全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黄传河,等。
2003年,“信息安全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辅助工具研究”,王丽娜,等。
9.4教学科研成果“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研究”,获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9.5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表了十几篇教学研究论文,与兄弟院校进行了学术交流。
10结论
本文重点介绍了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的实践教学理念、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成果。根据我们6年来的办学实践,我们体会到实践教学是信息安全专业办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实践有成功之处,也有不成功之处。本文的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与大家交流,互相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 张焕国. 试论信息安全人才培养[J]. 信息安全纵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张焕国等. 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J]. 高等理科教育,2004,2.
[3] 张焕国等. 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系主任(院长)会议论文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数据加密技术
引言: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帮助,但是由于信息安全风险问题,人们的隐私数据安全也受到了威胁。但是,目前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数据泄露、信息被窃取问题非常常见,所以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必须重视这些问题,利用数据加密技术解决此难题,才能维护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因此,如何优化数据加密技术,如何提升网络信息保护质量,成为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关键。
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概述
所谓计算机网络安全就是网络信息储存和传递的安全性。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是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所以想要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性能,必须优化信息加密技术和加强信息管理控制,才能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保障。将数据加密技术应用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不仅可以提升数据保护权限,限制数据信息的可读性,确保数据储存和运输过程不会被恶意篡改和盗取,还会提高网络数据的保密性,营造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因此,在计算机网络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重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不断优化数据加密技术,对维护用户信息安全、保护社会稳定非常有利。
2.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现状问题
2.1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缘由
根据网络信息发展现状,信息安全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人文因素和客观因素。首先:网络信息安全的客观因素。在计算机网络运行中,病毒危害更新换代很快,其攻击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如果计算机防御系统没有及时更新优化,很容易遭受新病毒的攻击。例如,部分计算机由于系统长时间没有升级,无法识别新木马病毒,这样便已遗留下一些安全漏洞,增加了信息安全风险。同时,部分计算机防火墙技术局限,必须安装外部防护软件,才能提升计算机网络防护能力。其次:网络信息安全的人文因素。所谓人为因素,就是工作人员在操作计算机时,缺乏安全防护意识,计算机操作行为不当,如:随意更改权限、私自读取外部设备、随意下载上传文件等等,严重影响了计算机网络数据的安全性,涉密数据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例如,在连接外部设备时,忽视设备安全检查工作,随意插入电脑外部接口,容易导致计算机感染设备病毒,导致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2.2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有待提升
信息安全是计算机网络通信的重要内容,也是计算机网络通信发展必须攻击的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计算机信息安全防御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升级,能够有效应对病毒冲击危害,但是相比先进国家而言,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起步较晚,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也有待提升。例如,根据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现状,对新病毒的辨识能力和清除能力较弱,无法有效控制病毒侵害,这对信息安全保护和系统运行都非常不利。因此,技术人员可以借鉴他国安全技术经验,构建出针对性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优化计算机系统安全性能,才能为网络信息安全传输提供保障,避免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3.数据加密技术分析
3.1对称加密技术
所谓对称机密技术,就是指网络信息传输中所采用的密钥功能,利用加密和解密的方式,提升传输数据的安全性,常常被应用于电子邮件传输中。同时,对称加密技术具有加密和解密密钥相同的特征,所以密钥内容可以通过其中一方进行推算,具备较强的可应用性。例如,在利用电子邮件传输信息时,传输者可以采用加密算法将邮件内容转化为不可直接阅读的密文,待邮件接收者收到数据信息文件后,再采用解密算法将密文还原可读文字,既可以实现数据传输加密的目的,又能确保交流沟通的安全性。从应用角度来讲,对称加密技术操作简捷方便,并且具备较高的安全度,可以广泛应用于信息传输中。但是,对称加密技术欠缺邮件传输者和接收者的身份验证,邮件传输双方密钥有效的获取途径,所以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3.2公私钥加密技术
相对于对称加密技术而言,公私钥加密技术在进行信息加密时,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不具备一致性,密钥安全性更佳。在公私钥加密技术中,信息数据被设置了双层密码,即私有密码和公开密码,其中公开密码实现了信息数据加密工作,并采用某种非公开途径告知他人密钥信息,而私有密码是由专业人员保管,信息保密程度高。因此,在采用公私钥加密技术时,需要先对文件进行公开密钥加密,然后才能发送给接收者,而文件接收者需要采用私有密钥进行解密,才能获取文件信息。在这样的加密模式下,网络数据信息安全度提升,密码破解难度也进一步加大,但是这种加密方式程序较为复杂,加密速度慢,无法实现高效率传播,加密效率相对较低,不适用于日常信息交流传输。
3.3传输加密和储存加密技术
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中,数据传输加密、储存加密是重点保护内容,也是信息数据保护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是避免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被窃取和篡改风险问题。线路加密和端对端加密是两种主要的传输加密方式,实现了传输端和传输过程的信息安全保护工作。例如,传输加密是对网络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保护,通过加密传输数据线路,实现信息传输过程保护,如果想要停止加密保护,必须输入正确的密钥,才能更改数据加密保护的状态。端对端加密技术是在信息发送阶段,对数据信息实施自动加密操作,让数据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呈现出不可读的状态,直到数据信息到达接收端,加密密码会自动解除,将数据信息转变为可读性的明文。此外,存取控制和密文储存是储存加密的两种形式。在存取控制模式中,信息数据读取需要审核用户的身份和权限,这样既可以避免非法用户访问数据的问题,又能限制合法用户的访问权限,实现了数据信息安全等级分层保护。
4.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数据加密技术的合理应用
4.1数据隐藏技术
在网络信息数据加密保护中,将数据信息属性转变为隐藏性,可以提升数据信息的可读权限,提升信息安全度。因此,将信息隐藏技术应用于网络信息加密工程中,利用隐蔽算法结构,将数据信息传输隐蔽载体中,可以将明文数据转变为密文数据,在确保信息安全到达传输目的地时,再采用密钥和隐蔽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还原,将密文数据还原成明文数据。例如,在企业内部区域网络信息传输时,便可以采用数据隐蔽技术控制读取权限,提升网络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因为在企业运行模式下,一些企业信息只限于部分员工可读取,尤其是一些涉及企业内部机密、财务经济等数据,所以需要采用隐蔽载体技术,通过密钥将隐藏的提取数据信息。在这样的加密模式下,企業数据信息安全性得到保障,不仅可以实现信息数据高效率传播,还降低了二次加密造成的安全隐患,控制了员工读取权限,对企业稳定发展非常有利。
4.2数字签名技术
相比公私钥加密技术而言,数字签名技术更加快捷便利,是公私钥加密技术的发展和衍生。将数字签名技术应用于网络信息安全中,在数据传输之前,传输者需要先将数据文件进行私有密钥加密,加密方式则是数字签名信息,而数据文件接收者在收到文件信息后,要使用公共密钥解密文件。由此可见,数字签名技术在公私钥加密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权限身份的审核程序,即利用数字签名的方式,检查数据文件传输者的权限和身份,进一步提升了网络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同时,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根据信息数据管理要求,灵活运用对称加密技术、公私钥加密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充分发挥各项加密技术的优势作用,落实数据传输和存储加密工作。例如,针对保密程度较低的数据信息而言,可采用灵活便利的对称加密技术,而对于保密级别较高的数据而言,即可采用数字签名技术进行加密。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保障网络信息传输效率,优化信息传输的安全性能,还可以提升数据加密技术水平,为网络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4.3量子加密技术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加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优化,信息安全保护质量也随之提升。相比以往的数据加密技术而言,量子加密技术的安全性更好,对数据安全控制效果更佳。将量子力学与加密技术进行有效融合,既可以实现数据传输时的加密操作,又能同时传递解密信息,节省了单独的密钥传输操作,加密方式也更加智能化。例如,在网络信息传输中,一旦发现数据传输存在被窃取和被篡改的风险,量子加密技术会及时作出反应,转变数据传输状态,而数据传输者和接收者也能及时了解数据传输状况。这种数据加密方式一旦发生状态转变是不可复原的,虽然有效避免的数据泄漏风险,但可能会造成数据自毁和破坏问题。同时,由于量子加密技术专业性强,并且仍处于开发试用状态,应用范围和领域比较局限,无法实现大范围应用。
5.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提升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落实各项数据加密技术应用工作非常必要。根据网络信息安全现状问题,分析了对称加密、公私钥加密、数据隐蔽等技术的应用优势和弊端,指出其合理的应用领域。通过合理运用这些数据加密技术,不仅强化了数据传输、存储的安全性,营造了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还有利于提升用户的数据加密意识,促进数据加密技术优化发展。
信息安全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与防护研究论文
摘要: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计算机网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有效提高了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水平。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特征决定了技术的应用必须考虑信息安全与防护的相关问题。本文介绍了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特征和问题,研究了如何保证网络信息安全,提出了3点防护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与防护
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逐步成为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必备的工具,如电子商务、网络办公、社交媒体等。计算机网络相关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模式和工作效率,实现全球各地区人们的无障碍沟通。但在网络世界中,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是开放和虚拟的,并没有防止信息泄露和被非法利用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从技术层面上考虑如何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特别是近年来大数据技术的高速发展,海量数据在网络中传播,如何保证这些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目前网络信息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1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特征
大数据是指信息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对这些数据的描述和定义并加以利用和创新是目前大数据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大数据的产生是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在这个背景下诞生了大量的商业企业和技术组织,也为各行各业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改变生产模式提供了有效帮助。大数据时代的网络特征首先是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传统意义上的海量数据是相关业务信息,而大数据时代由于社交网络、移动互联和传感器等新技术与工具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非结构化的数据,这些数据本身是没有关联性的,必须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才能产生社会价值;其次,大数据时代的网络信息种类和格式繁多,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声音、日志等等,数据格式的复杂性使得数据处理的难度加大;再次,有用信息的比例较低,由于是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数据价值的提炼要经过挖掘、分析、统计和提炼才能产生,这个周期还不宜过长否则会失去时效性,数据的技术和密度都会加大数据挖掘的难度;最后,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问题更加突出,被非法利用、泄露和盗取的数据信息往往会给国家和人民群众造成较大的经济社会损失。传统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防护主要是利用网络管理制度和监控技术手段来提高信息存储、传输、解析和加密的保密性来实现的。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的规模、密度、传播渠道都是非常多样化的和海量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的措施也需要不断补充和发展。目前网络信息安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一是网络的自由特征会对全球网络信息安全提出较大的挑战;二是海量数据的防护需要更高的软硬件设备和更有效的网络管理制度才能实现;三是网络中的各类软件工具自身的缺陷和病毒感染都会影响信息的可靠性;第四是各国各地区的法律、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不同,部分法律和管理漏洞会被非法之徒利用来获取非法利益。
2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計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2.1防范非法用户获取网络信息
利用黑客技术和相关软件入侵他人计算机或网络账户谋取不法利益的行为称为黑客攻击,黑客攻击是目前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中比较常见的一类防护对象。目前针对这部分网络信息安全隐患问题一般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的:首先是完善当地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对非法用户进行约束,让他们明白必须在各国法律的范畴内进行网络活动,否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其次是构建功能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管理系统,从技术层面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再次是利用物理隔离和防火墙,将关键数据进行隔离使用,如银行、证券机构、政府部门都要与外部网络隔离;最后是对数据进行不可逆的加密处理,使得非法用户即使获取了信息也无法解析进而谋利。
2.2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技术研究的效率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这对信息安全防护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针对网络中的病毒、木马和其他非法软件进行有效识别和防护,这都需要国家和相关企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成本才能实现。目前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可以概括为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两个方面,其中物理安全是保证网路系统中的通信、计算、存储、防护和传输设备不受到外部干扰;逻辑安全则是要保障数据完整性、保密性和可靠性。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信息的逻辑安全技术,包括安全监测、数据评估、拨号控制、身份识别等。这些技术研究的效率直接影响着网络信息安全,必须组织科研人员深入研究,各级监管部门也要积极参与到网络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工作中来,从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来提高信息防护技术的研究效率。
2.3提高社会大众的信息安全防护意识
篇6
1信息安全专业研究生教育面临“二次教育”
信息安全专业的研究生来自各个专业,知识背景、知识结构都大不一样,一定要因材施教,进行“二次教育”。“二次教育”的目的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前期教育的知识背景,找到他们的知识储备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切入点,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使他们既能获得全面系统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又能发挥他们所长。
根据我们历年来的信息安全专业研究生培养情况来看,这一专业的研究生主要来自计算机、通信、数学等专业,近几年也逐渐出现了本科就读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
来自计算机、通信等工程类专业的学生通常对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知识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动手能力较强,但大部分学生对信息安全专业所必需的密码学、安全协议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完全是一片空白。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重点加强了这些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培养,要求他们在选择研究生专业基础课时必须在理论课程中有一定数量和宽度的涉猎。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学习信息安全相关理论知识的经典教材或著作,培养他们在理论学习上的兴趣,实现课堂教育与学生自学的有机结合、互相助益。
相对应地,来自数学等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的学生通常都有着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都有一定的心得,进一步学习与信息安全相关的理论知识时接受得比较快,不过在工程技术知识方面就有一定的欠缺。为此,我们要求这些学生加强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和程序开发等方面的知识,加强工程实践,使得他们对理论知识和工程开发都能有较为全面具体的了解,并且合理地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
对于越来越多的从本科就开始学习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我认为培养的关键是加强他们的专业知识的深度。这些学生对信息安全专业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不够全面和深入,一旦有机会进行更高层次的深造,往往容易忽略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的指导教师加强了与学生的交流,指导学生阅读学习高水平的理论著作和技术书籍。同时,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为他们推荐一些供他们选择的合适的研究方向,尽量发挥他们在前期学习中积累的优势。
2信息安全专业研究生教育需要配套的教材
大多数研究生都没有接触过信息安全课程或没有系统的信息安全知识结构,因此,需要统一规划,建立起他们的信息安全知识体系结构。为此,我们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研究生培养规划了一套教材,包括《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现代密码学》、《安全协议理论与方法》、《网络安全原理与技术》、《安全操作系统原理与技术》、《数据库安全》、《网络攻击原理与技术》、《信息系统安全事件响应》、《量子密码学》,等。这些教材陆续由科学出版社和清华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教材也基本涵盖了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和目前信息安全领域所涉及的主要研究方向,可为从事信息安全专业的研究生打开一扇通往信息安全学科广阔天地的大门,从而帮助他们选择自己将来的专业发展方向。同时,这些配套教材也为研究生专业课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我们实验室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除了系列教材外,我们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指导教师近年来还陆续出版了相当数量的涉及其他研究方向或讨论专业学术问题的教材供教学使用。目前,我们实验室仍然在不断补充完善教材体系,已将教材的编制出版工作列为了实验室日常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继续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个层次完善信息安全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体系。
3信息安全专业研究生教育需要系统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
信息安全专业有着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包含了诸多的研究方向。我们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要求实验室的研究生既要系统地学习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又要与自己的专业方向相结合。实验室设置了四个专业方向,即“密码理论与技术”、“安全协议理论与技术”、“信息对抗理论与技术”、“网络与系统安全”,每个方向都有配套的培养方案,侧重点不同。前两个研究方向侧重“密码学”、“安全协议”等信息安全专业中的基础理论研究,我们在培养过程中注意选拔有较强的理论根底和数学基础的学生,培养他们从事理论研究的兴趣,同时强调学生对整个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的学习和掌握。而对于“信息对抗理论与技术”、“网络与系统安全”这样的侧重于工程技术的研究方向,在系统学习信息安全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们加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使教学工作融合于科研项目的研究开发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具体地理解专业知识并加以掌握。在多年来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我们实验室的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根据不断变化的本学科发展情况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改进培养方案,使得研究生培养工作做到与时俱进,研究方案与系统教材紧密结合,研究生培养水平不断提高。
4信息安全专业研究生教育需要提升理论高度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不同,需要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需要提升研究生看问题和提炼问题的理论高度,需要开拓研究生的研究思路,需要锻炼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无论从事哪个专业方向的研究,都不应放松理论研究工作。为了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实验室安排了大量的学习讨论班,针对不同的方向为学生们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心得、讨论重点难点问题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科研人员也会为他们提供适时的指导。此外,我们还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信息安全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来为学生作学术报告,介绍这些专家的研究领域的相关知识以及最前沿的研究进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理论水平的积极性。
我们实验室要求学生要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工作,要注意从科研工作的进展、突破中提炼出理论成果,多出高水平的论文、著作,以科研开发带动理论研究,以理论水平的提高促进科研项目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我们实验室的研究生已在国内外的专业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一批较高水平的论文,向国内外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者展现了我们实验室的科研成果。
5信息安全专业研究生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信息安全学科的自身特点要求这一专业的研究生既要掌握坚实的理论知识,系统专业的知识,又要注重工程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掌握真理的重要途径。
我们实验室要求学生在全面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的环境,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我们利用实验室承担的大量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工程实践机会,由指导教师和科研骨干带领他们参与工程开发,将他们前期积累的专业知识实际应用到科研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去,让他们学到的知识真正发挥作用、取得实际成果乃至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从多年来的研究生培养经验看,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够大大促进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开拓学生的眼界,提升他们的研究水平。
篇7
山东大学简介山东大学(ShandongUniversity),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成员,是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山东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主体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国立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
截至2018年8月,山东大学总占地8000余亩(含青岛校区约3000亩),形成了一校三地(济南、威海、青岛)八个校园的办学格局;设有55个教学院系,4所附属医院,3所非隶属附属医院,11所教学、实习医院;一级学科博士点4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5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7个,本科专业1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1个;在职教职工7493人,专任教师4530人(不含附属医院);有全日制本科生42286人,研究生26818人,留学生1560人。
山东大学的四大王牌专业第一:数学
山东大学数学学科是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国家“985工程”和“211”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支持学科,也是2017年公布的国家一流学科之一。
山东大学数学学科整体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排名第3,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再次获评A+,在ESI排名持续进入全球前1%,在U.S.News公布的2016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数学学科排名全球第47名。
第二:材料科学与工程
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是山东大学“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院之一。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学术论文,近10年来年均发表SCI/EI论文260篇以上,近5年来年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学院有一个校级人才培养基地班,集中资金和师资教育教学及实践,学生有自主选择课程的部分权利,考研率,就业率,出国留学率也都排在其它专业前面。
第三:信息安全
山东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在国内外学术界、网络安全领域和产业界有重大影响,在全国招生较早,为国家特色专业,已有数届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培养的学生具备信息安全领域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综合技术,能从事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安全硬软件系统研发、信息系统安全评估与分析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创新型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
信息安全专业是比较不错的专业,东西不是太杂,而是广泛,信息安全这个东西,必须以广泛的计算机、数学知识为基础,目前IT界大有“IT精英”向“IT民工”化发展的趋势。知识面越广,越有利于就业和以后进入公司搞研发工作。
篇8
3.基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架与构建流程
4.论电子档案开放利用中信息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美国网络信息安全治理机制及其对我国之启示
6.制度压力、信息安全合法化与组织绩效——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
7.“棱镜”折射下的网络信息安全挑战及其战略思考
8.再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
9.“云计算”时代的法律意义及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对策研究
10.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其防护对策
11.网络信息安全防范与Web数据挖掘技术的整合研究
12.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13.处罚对信息安全策略遵守的影响研究——威慑理论与理性选择理论的整合视角
14.论国民信息安全素养的培养
15.国民信息安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16.高校信息安全风险分析与保障策略研究
17.大数据信息安全风险框架及应对策略研究
18.信息安全学科体系结构研究
19.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研究
20.美国关键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监测预警机制演进与启示
21.美国政府采购信息安全法律制度及其借鉴
22.“5432战略”: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研究
23.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信息安全的强化与冲击分析
24.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研究
25.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研究综述
26.美国电力行业信息安全工作现状与特点分析
27.国家信息安全协同治理:美国的经验与启示
28.论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的新特点与新要求
29.构建基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必要性研究
30.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研究进展
31.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管理评估体系研究
32.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研究
33.信息安全与网络社会法律治理:空间、战略、权利、能力——第五届中国信息安全法律大会会议综述
34.三网融合下的信息安全问题
35.云计算环境下信息安全分析
36.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综述
37.浅谈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38.云计算时代的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思考
39.“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信息安全风险防范研究
40.故障树分析法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41.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风险分析方法浅谈
42.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体系结构
43.用户信息安全行为研究述评
44.数字化校园信息安全立体防御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45.大数据时代面临的信息安全机遇和挑战
46.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47.基于管理因素的企业信息安全事故分析
48.借鉴国际经验 完善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立法
49.美国信息安全法律体系考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50.论网络信息安全合作的国际规则制定
51.国外依法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措施比较与启示
52.云计算下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53.云计算信息安全分析与实践
54.新一代电力信息网络安全架构的思考
55.欧盟信息安全法律框架之解读
56.组织信息安全文化的角色与建构研究
57.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域下地理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制的重构
58.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
59.美国电力行业信息安全运作机制和策略分析
60.信息安全人因风险研究进展综述
61.信息安全:意义、挑战与策略
62.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新趋势
63.基于MOOC理念的网络信息安全系列课程教学改革
64.信息安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
65.企业群体间信息安全知识共享的演化博弈分析
66.智能电网信息安全及其对电力系统生存性的影响
67.中文版信息安全自我效能量表的修订与校验
68.智慧城市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问题分析及立法建议
69.基于决策树的智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70.互动用电方式下的信息安全风险与安全需求分析
71.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信息安全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
72.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案
73.国内信息安全研究发展脉络初探——基于1980-2010年CNKI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
74.云会计下会计信息安全问题探析
75.智慧城市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76.试论信息安全与信息时代的国家安全观
77.IEC 62443工控网络与系统信息安全标准综述
78.美国信息安全法律体系综述及其对我国信息安全立法的借鉴意义
79.浅谈网络信息安全现状
80.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分析与形成
81.车联网环境下车载电控系统信息安全综述
82.组织控制与信息安全制度遵守:面子倾向的调节效应
83.信息安全管理领域研究现状的统计分析与评价
84.网络信息安全及网络立法探讨
85.神经网络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中应用研究
86.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的定性与定量对比研究
87.美国信息安全战略综述
88.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综合评估方法综述
89.信息安全产业与信息安全经济分析
90.信息安全政策体系构建研究
91.智能电网物联网技术架构及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研究
92.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研究
93.电力信息安全的监控与分析
94.从复杂网络视角评述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研究现状及若干展望
95.情报素养:信息安全理论的核心要素
96.信息安全的发展综述研究
97.俄罗斯联邦信息安全立法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
篇9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2-0142-03
2001年,武汉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信息安全专业。信息安全作为一个全新的本科专业和其独有的特殊性,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武汉大学在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上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1-6],包括加强实验教学改革、配置班级专业导师[4]、组建专业兴趣小组、创建学生科研创新团队、设立大学生科研项目基金、创建校外实习基地、实行“3+1”培养模式[7]等。本文着重从实验教学的角度来谈信息安全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无疑,实验教学一直是提高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各大高校均开设了一系列实验课程,但不少课程的实验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没有因为实验课程的开设而明显得到提高。这其中存在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 实验设置不合理,可实施性不强或者过于简单
2) 实验教师师资力量不够
3) 实验过程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和监督
4) 对实验教学没有明确的考核制度和方法
5) 学生对实验课程不够重视,敷衍了事
信息安全作为一个全新的综合性、实践性和交叉性极强的新兴专业,相比传统计算机科学专业而言,在各方面都还不大成熟,在各方面表现出的问题也更为突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要实际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个方面一起努力。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介绍武汉大学在实验教学方面的一些思路、经验和教训。
1循序渐进,精心设计实验
目前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采用课程实验与实验课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其中课程实验与相应课程同步进行,例如密码学、信息隐藏和计算机病毒课程分别设置了20、20和36个学时的课程实验。实验课程属于单独的必修实验课程,通常为1个学分;实验课程以综合性、设计型为主,旨在锻炼综合应用所学的安全知识、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能力。例如“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网络安全实验”以及“程序设计实践”均为1个学分的实验课程,三门课程各计36个学时。
每门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均包括了基础验证型、设计型、创新型和综合型实验。我们认为,基础验证性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该类实验能够提高学生最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大大促进他们对课本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后续设计型、创新型和综合型实验做准备。在学生具备了最基本实践操作能力之后,我们逐步提高实验的难度,然后进行一些较复杂的设计型、创新型和综合型实验,这三类实验如果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则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大大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潜力和专业实践兴趣。
针对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我们均制订了具体的实验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明确了各个实验的内容、目的和学时。下面以“计算机病毒课程实验”为例作重点介绍。
“计算机病毒课程实验”包括9个子实验,分别是:
(1) 数据恢复
分析FAT32和NTFS磁盘文件系统格式,提取、反汇编并调试分析MBR、DBR代码,详细分析实验室硬盘的具体结构,删除并手工恢复指定文件,熟悉并比较各款数据恢复工具。课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电脑硬盘进行详细分析,画出自己电脑硬盘的磁盘结构图,分析多引导程序工作原理。
(2) PE文件结构分析
对PE文件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详细分析引入表和引出表的结构和原理,按要求手工修改PE文件以改变PE程序的行为。用16进制编辑器手工制作符合指定条件的最小PE文件。本实验集创新型、设计型和综合型于一体。实验前面部分旨在加深学生对PE文件的理解,后面部分则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分析、设计以及综合能力。本实验要求学生对汇编、反汇编、静/动态调试、PE文件结构、操作系统都具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并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
(3) VBS脚本病毒样本分析
分析一个实际的VBS脚本病毒样本,并对其进行解码和分析。本实验旨在提高学生的病毒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病毒分析经验。
(4) PE病毒样本调试分析
调试分析课本中的一个病毒实例(或者分析一个流行PE病毒样本),并写出病毒清除程序。本实验旨在提高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
(5) 计算机病毒免查杀技术分析
对常见病毒的特征码进行定位,并能够通过修改特征码来使得病毒逃避各流行杀毒软件查杀。对各反病毒软件的病毒检测原理进行简单分析。本实验综合型较强。
(6) 恶意代码行为分析及流行病毒专杀软件设计
利用相关工具对恶意代码的静态和动态行为进行分析,并手工清除病毒。编写可以扩展的流行病毒的专杀软件。
(7) 网络蠕虫取样分析
对流行蠕虫进行分析,从网络数据包中获得流行蠕虫样本,并进行实际功能分析。
(8) 软件加壳与解壳
对指定程序进行加壳并分析,对给定的加壳程序进行自动和手工脱壳。
(9) 简易杀毒软件设计
编写简易的杀毒软件,该软件需要具备简易扫描引擎和特征代码库。基本具备杀毒软件的病毒扫描功能,并可以进行升级。
我们对每门课程的每个子实验、每一个具体实验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反复实践修改,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和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考虑。这些实验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譬如,在进行计算机病毒课程实验中的各子实验设计时,我们征求了部分国内著名反病毒公司从事病毒分析的骨干技术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学生在认真完成这些实验之后完全具备从事病毒分析工作的能力。
2合理安排实验进度和时间
实验进度和时间安排得是否得当,也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效果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就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专业实验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先修课程的安排。专业实验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比较好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譬如,计算机病毒课程需要学生先完成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等方面的课程。而网络安全课程则需要学生先完成“计算机网络”、“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高级程序设计”等方面的课程。因此,实验课程的安排不能太靠前。
另一方面,实验课程的设置还必须考虑到学生大三暑期实习、大四就业、考研的问题,实验课程安排在大四开始之前较合理。
目前瑞星、金山毒霸、安天等反病毒企业每年从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招聘实习生。为了保证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实行了“3+1”模式[7],即学生在前三学年修完所有课程,第四学年到单位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推荐或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则直接进入导师课题组实习。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的安全实验课程安排在大三一个学年完成。
3大力培养实验师资
目前大部分高校信息安全专业的实验师资通常来自于两部分: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实验人员和部分专业教师。前者对计算机类的传统专业实验已经轻车熟路,但在信息安全专业实验上暂时可能还存在一定困难。
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教师大多来自传统计算机专业,他们大部分都在信息安全领域进行了较长时间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具有较为扎实的信息安全理论基础,但在信息安全技术实践上可能并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并且由于信息安全学科中某些具体方向(如网络攻防以及计算机病毒技术)的自身特点,如果没有专门的科研项目支持,部分专业教师也难以投入太多精力。
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信息安全中涉及到的各门新建实验课程需要实验指导教师掌握大量的安全理论知识,同时必须在安全技术上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实验师资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各大高校实验师资力量普遍不够,各高校均需积极加大专业实验师资的培养力度。
4创造良好实验环境
相对于其他计算机类实验而言,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实验对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要求更高。譬如,网络安全实验需要比较好的内部网络环境,其对网络互连设备也有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病毒实验则需要提供足够的流行病毒样本、虚拟机、隔离的网络环境以及供测试使用的各类安全软件、硬件设备;信息安全综合实验则需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硬件设备[6],譬如武汉大学信息安全实验室购置了硬件防火墙、密码机、隔离网闸、天阗IDS、网络协议分析仪、智能卡开发设备、指纹识别仪、电磁干扰测试接收机、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投资数百万元。尽管如此,这些实验设备也无法在同一时间满足所有同学的实验需求。为了保证实验环境和条件,实验室需要分多组多次进行实验,学生也可以自己组队预约实验设备,这些都需要实验室提供良好的实验准备并制定相应的实验制度。
目前,武汉大学已经具备比较好的实验环境,为了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我们正在积极研发信息安全专业本科实验实训平台,该平台一方面可以大大减轻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络上访问实验平台,获得良好的软件以及模拟的硬件设备实验环境。
5加强实验环节考核与管理
为了促进实验课程的有效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严格的考核与管理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从实验教师角度来说,首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各项实验任务,并按时严格按照指定格式完成实验报告。对于抄袭现象,实验教师应该严厉制止。另外,实验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同时在试验前做好各项准备,在必要时要指导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或者意外的问题,以免学生遇到困难之后可能无法进行后续实验,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从学院角度来说,其一方面应该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有能力的老师积极承担信息安全专业实验课程,另外一方面其应该针对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
6结束语
目前武汉大学在实验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实验教学也依然存在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正在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相信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重视下,在我们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中,武汉大学信息安全实验教学将会成为全国信息安全实验教学的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1] 张焕国等. 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J]. 高等理科教育,2004,(2).
[2] 张焕国等. 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M]. 计算机系主任(院长)会议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彭国军,张焕国.浅析专业导师在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培养中的作用[J]. 第8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系主任(院长)会议论坛论文集,2005.
[4] 彭国军,张焕国.论高校师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的必要性[J]. 全国计算机新科技与计算机教育论文集,2006年.
[5] 彭国军,张焕国. 关于计算机病毒教学的几点建议[J]. 计算机教育,2006,(7).
[6] 张焕国,王丽娜. 信息安全综合实验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
[7]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本科培养方案[M]. 2007.
作者简介
篇10
一、企业中信息安全管理经常存在的问题
日常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用户安全意识和观念薄弱的占58%,第二位的是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缺乏培训,占39%;其后,依次是保障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安全信息共享和安全产品不能满足要求。
不仅在日常管理中,在技术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CSDN泄密门事件中,专业IT博客“月光博客”撰文表示“整个事件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于,像CSDN这样的以程序员和开发为核心的大型网站,居然采用明文存储密码”,“稍微懂一点编程的程序员都知道,为了用户的安全,应该在数据库里保存用户密码的加密信息,这样黑客即使下载了数据库,破解用户密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见,有些涉及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并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与技术人员安全意识不强、责任心不到位有关。
为了了解企业内部员工在信息安全问题上的看法及所做的努力,我们对一家电子商务企业和一家银行的部分工作人员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在企业员工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是信息安全意识方面,被调查者认为信息安全对企业和个人都非常重要。但大多数受访者对信息安全的问题了解很少等。
2.很多受访者认为信息安全属于技术人员的事情;与技术人员的交流非常少;忙于业务,没有时间去处理。
3.是用户认为信息安全管理措施效果不好。有些信息安全行为的规范标准虽然挂在网上或贴在墙上,很少有人去关注;公司发动的信息安全的培训活动没有收到好的效果。
二、信息安全问题的根源
通过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导致信息安全事件频发、风险损失严重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安全是一个多维问题,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在信息安全问题上往往涉及多个部门。有些情况下,无法明确责任,使得信息安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以及有效的管理。
2.风险平衡理论认为,人会愿意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这与你采用多少的安全防护措施无关。有时即使有条件可以到达绝对安全的状态,由于人性的缘故,也不会那样去做。
3.信息安全与效率和便利性本身是矛盾的。信息安全加强了,受到的约束也就多了,相应地效率也就降低了。比如简单规律地密码,可以不必费力去记;插入U盘时进行杀毒,必然要耽误时间;没有接入网络,不可能受到网络攻击,但也就失去了网上浏览所需信息、网络交流的自由,因此有人半开玩笑地说:“最安全的计算机是拔掉网络的那台计算机”。
4.由于某些缘故,网络中总是存在黑客,专门窃取信息或破坏网络系统。他们的水平都非常专业,一般的用户难以预防。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信息安全的水平总是在这种攻击与防守中进步的。
5.信息安全问题的不确定性。信息安全问题的不确定性主要指是否发生风险的不确定性、无法精确地评估当前所面临的风险以及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的难以把握。
所有这一切因素,都使得信息安全无法得到有效的关注和重视,无法采用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避免。这也是导致信息安全事件发生频率居高不下,风险损失较大的主要原因。 转贴于
三、相关的建议和策略
针对企业信息安全的问题,文章运用管理学的理论进行论述。企业管理涉及四个功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
1.从计划的角度来看:企业应当确立信息安全的发展战略,从战略的高度来对待和管理信息安全,确保信息安全所引发的风险达到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从全局角度制定信息安全的策略,确立信息安全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需要的行动方案。
2.从组织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的管理的观点认为,企业的组织结构,取决于组织战略 。在许多企业组织结构中,只有技术部门,没有信息安全管理部门。S.H.(basie) von Solms 曾讨论过,技术管理与安全管理两个部门必须设置成为两个独立的部门,否则无法保证安全评估的客观性。因此有必要设置一个专门负责信息安全管理的部门,这个部门并不负责具体的技术,但是要懂技术,主要是开展企业的安全培训工作、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风险。
3.从领导的角度来看:根据wilde的风险平衡理论,一个人会愿意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 “风险平衡”观念会让整个机构处于盲目乐观的过度自信状态,不管是企业的员工还是管理者都倾向于追求效率 ,从而忽视信息安全的投入。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信息安全、风险意识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增进员工与技术人员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开展有效的安全意识活动。
4.从控制的角度来看:对风险的控制要求企业对自己的安全状况不断评估,时时防范。这就要求安全管理部门每隔一定时间向上汇报信息安全的进展情况,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工作。
文章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对信息安全问题做了实地调查,分析了目前信息安全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文章运用管理学的理论,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角度出了相应的建议和策略。
参考文献
[1]Wilde GJS.The theory of risk homeostasis: implications for safety and health. Risk Analysis 1982;2(04):209-25.
[2]秦志华.企业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1.
篇11
黑客的“感觉”
能够攻破美国和挑战世界一流的网络安全系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兴奋、狂喜、还是不可言表的成就感?这种感觉,一个叫韩永飞的人知道。他曾经成功地攻击了PGP系统、美国CIA和FBI的KR系统,让美国政府最终放弃了一项投巨资并组织了包括微软、惠普、波音在内的60多家大公司共同制定的密钥托管方案。让美国人掏钱是件难事,让美国人掏冤枉钱更是要有点本事。这韩永飞究竟是何许人也,竟有如此大能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这位“神秘人物”,他现在是北京密安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总裁。
让我吃惊的是,这位英国伦敦大学的密码学博士、国际知名的密码学专家和信息安全专家,魁梧的身材、铜色的皮肤、一口东北音的普通话,全身充满了中国特色,要不是他那么自然地一挥手就要了一杯咖啡作饮料,我真不敢想像眼前这位还是留洋回国的海归人士。
“和一般意义上的黑客不同,我所进行的攻击只是在学术上的研究,并不会对项目本身构成危害。黑客在信息社会是必然存在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信息安全的防御和攻击就是矛和盾的关系。这种对立和统一的关系会一直持续下去。特别是在新时期,国家出于打信息战的需要,政府大规模投入到信息攻击领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攻击技术会越来越发达。所以这就使得我们在信息安全上的技术也必须不断提升,密安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就是要为网络和信息行业锻造一面安全之盾。”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
坚持:踏平坎坷所需要的
2004年5月6日,这是韩永飞和所有密安人都会记住的好日子。这一天,密安公司终于拿到了商用密码定点生产许可证和销售许可证。在国内,密安网络是第一家也是惟一一家拿到“两证”的信息安全公司。这就意味着,韩永飞终于可以在国内市场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几年来,我的朋友问我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是怎么活下来的?’”也许是因为跨过了最关键的一道门槛,韩永飞说这句话的时候嘴角明显带着胜利者的微笑。这种由衷的喜悦是有充分理由的。稍微对信息安全领域熟悉一点的人都知道,在没有拿到国家颁发的商用密码定点生产许可证和销售许可证之前,任何涉及信息安全的企业都不可能公开地做市场。事实上,密安也有过非常困难的时期,有段时间韩永飞需要拿自己的银行卡给员工发工资。“我们不是没有遇到过困难,遇到困难就要看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
尽管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限制,但是凭着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在专业领域的良好声誉,密安开始承接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研究项目。“在做项目的过程中陆续产生自己的产品,并逐步推向国际市场,是密安得以存活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密安已经连续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安全产品,像SJW47―I―IV加密机系列、安全的虚拟隐私网VPN、网络安全整体保护系统SVN、无线传输WTLS等等,其中的SVN还是国际领先产品。这说明北京密安已经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成功突破了创业初期的瓶颈。
未来:国际一流的企业追求
基于计算机网络、可移动通讯和卫星网络的全球信息化正在成为人类发展的大趋势,如何保障网络安全,确保电子商务信息的安全性就是电子商务发展和应用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当人们感到电子商务系统是安全的,他们才可能在网上交易、购物和订货等等。而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网络安全已从一种特殊的防卫变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防范。攻击者可以在网络的任何一点对网络进行攻击,这种攻击过去只是专业人员才能做成,而现在很多不安全因素是由业余者造成的,很多人出于热爱和好奇而攻击网络,他们的攻击所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
说到国内的信息安全情况,韩永飞显得忧心忡忡。他曾经用一句经典的话用来描述国内信息安全产业发展的状况,那就是:“本人外出呆了一段时间,回来后发现家里没关窗户没关门。”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网络安全在技术上、结构上、管理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网络在中国出现得晚;二是我国网络化具体应用的水平还没有达到相当的程度;三是大家对网络安全的麻痹和忽视。人们往往感到了网络安全问题产生的严重后果,才开始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韩永飞一字一顿地说。
“我们的目标是做国际一流的企业”,这是韩永飞常常提醒员工的一句话。尽管北京密安的发展速度可以用火箭式来形容,但韩永飞并没有感到满足,他给公司也是给自己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在中国第一并不意味着在世界上就是最好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加入WTO以及较为统一的全球商务规则的实行,企业间的竞争也将趋于全球化,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就是要在注重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讲求公司的整体发展,主要体现的指标是公司的价值增长,其次就是队伍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都是公司须臾不可放松的地方。
篇12
信息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仍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挑战,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安全人员已刻不容缓[1-2]。我国信息安全学科建设虽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各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3]。尤其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指导书针对性和层次性不强、还没有建立专业技能训练题库和考核标准、实践教学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资金支持不够等一些问题是普遍现象。如何坚持“工程素质培养”和“专业能力训练”并举,结合国内外的实验教学实践,完善信息安全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摸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开始设置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并经过充分准备,于2006年面向全国招收了首届58名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该专业秉承“厚基础、重实践、提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理念,依托“广西可信软件重点实验室”、“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CSIP)广西分中心”,以及“无锡软通动力创新实践基地”、“天涯社区互联网项目研发与运营创新基地”、“国信蓝点企业人才定制实训平台”等,为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安全创新人才,并以国家特色专业为建设目标,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调整优化信息安全专业教学体系,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工作,建立了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形成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理论培养与技能训练结合的特色。
1 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工作
信息安全专业的大量课程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所以我们一直重视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信息安全实训基地,加强与信息产业部门的合作,为学生创造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的机会,打通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渠道,使学生能够明白真正的社会需求,使其得到既实际又规范的训练。
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创新性实训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固定性和校外流动性二类。一方面,持续完善已有的实训基地,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将基地建设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形成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的中心。另一方面,除了努力开辟新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与模式,还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契机,建设新的“信息对抗与网络安全实验平台”、“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等实训平台,进一步整合实验仪器和设备资源,配置专业设计与分析软件,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硬件条件,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既能为当地政府的社会性工作服务,也能为学院建立更广泛的学生实训平台服务,最终为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锻炼平台。
2 培养学生多层次与多方向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通过分层次和多元化的实训锻炼,真正提高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信息安全人才的综合素质。在实践教学上按以下层次内容建设。
(1)基础训练层: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包括网络配置型实验、安全验证型实验和网络诊断型实验。该层的实践教学目标是掌握信息安全核心课程中的设备操作使用方法,加深巩固信息安全专业核心课程有关内容,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实验打好基础,使学生具备一般的网络信息安全有关的测试和配置技术,熟识几种基本的信息安全仿真工具和技术,对常用的各类计算机网络,如NT、Novell、Linux等网络与服务连接、微机故障排除技术等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2)综合设计层: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系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安全实验课程中的课程设计、工程设计、综合应用开发实验、加密系统、IDS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技术、病毒的防范、黑客攻击与防范、电子商务、以及认证管理模拟训练、系统仿真和部分毕业设计等。该层的实践教学目标是掌握系统综合设计的整体流程,熟悉几种信息系统开发平台,掌握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设计方法、开发和测试过程,使学生具有系统的科学思维方式,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能力。
(3)探索创新层: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运用综合实践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兴趣,激励学生个性发展,主要方式包括本科生科研训练课题、研究创新型实验、各类创新性实验计划、各种研究基金课题、以及各级信息安全竞赛或学科竞赛等。该层的实验教学目标是熟悉信息安全主题的探索过程并掌握科研方法,掌握实际信息系统的安全原理,使学生具有撰写一般科研论文和研究报告、能够进行学术探索性研究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以上这种多层次多方向的实践教学平台,既加强了信息安全基本技能的训练,又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还强调了创新素质的培养,能够满足并有利于学生在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方向的个性化发展。
3 提高学生信息安全项目科研创新能力
鼓励申报和实施各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我校于2008年获教育部批准成为第二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单位,此外,还有广西区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都为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提供了广泛的途径和经费支持,培养了学生对学科前沿、热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提出—研究—解决”的兴趣,以及针对问题的辨析和探索求知的能力。截止2012年6月底,由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直接参与或主持的各级创新性实验项目已超过15余项。从实际效果来看,经历这些项目申报、实施、考核和结题的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均得到了显著地提高,这些既促进了信息安全创新实践平台的良性发展,也为选拔优秀学生进入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各类信息安全竞赛、评选优秀本科毕业生和推荐免试研究生等提供了人才资源储备。
4 结语
实践教学是信息安全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多年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探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安全实践教学平台已初步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并融入新的管理思想,充分体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的紧密结合,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工科类人才提供了新思路,对深化工科类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篇13
“信息化”一词最早是由日本学者于20世纪六十年代末提出来的。经过40多年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各国社会发展的主题。
信息作为一种特殊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其特殊的性质,主要表现在知识性、中介性、可转化性、可再生性和无限应用性。由于其特殊性质造成信息资源存在可能被篡改、伪造、窃取以及截取等安全隐患,造成信息的丢失、泄密,甚至造成病毒的传播,从而导致信息系统的不安全性,给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如何保证信息安全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信息安全包括以下内容:真实性,保证信息的来源真实可靠;机密性,信息即使被截获也无法理解其内容;完整性,信息的内容不会被篡改或破坏;可用性,能够按照用户需要提供可用信息;可控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不可抵赖性,用户对其行为不能进行否认;可审查性,对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与传统的安全问题相比,基于网络的信息安全有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由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固有特点导致的信息安全的脆弱性。由于因特网与生俱来的开放性特点,从网络架到协议以及操作系统等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通过网络主体之间的联系是匿名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保密的。这种先天的技术弱点导致网络易受攻击。
二是信息安全问题的易扩散性。信息安全问题会随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因特网的普及而迅速扩大。由于因特网的庞大系统,造成了病毒极易滋生和传播,从而导致信息危害。
三是信息安全中的智能性、隐蔽性特点。传统的安全问题更多的是使用物理手段造成的破坏行为,而网络环境下的安全问题常常表现为一种技术对抗,对信息的破坏、窃取等都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而且这样的破坏甚至攻击也是“无形”的,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犯罪行为实施后对机器硬件的信息载体可以不受任何损失,甚至不留任何痕迹,给侦破和定罪带来困难。
信息安全威胁主要来源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计算机犯罪;人为错误,比如使用不当,安全意识差等;“黑客”行为;内部泄密;外部泄密;信息丢失;电子谍报,比如信息流量分析、信息窃取等;信息战;网络协议自身缺陷,等等。
二、我国信息化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管理和支持力度的加强、信息安全技术产业化工作的继续进行、对国际信息安全事务的积极参与以及关于信息安全的法律建设环境日益完善等因素,我国在信息安全管理上的进展是迅速的。但是,由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相关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我国的信息化仍然存在不安全问题。
1、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较弱。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各个企业纷纷设立自己的网站,特别是“政府上网工程”全面启动后,各级政府已陆续设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由于许多网站没有防火墙设备、安全审计系统、入侵监测系统等防护设备,整个系统存在着相当大的信息安全隐患。美国互联网安全公司赛门铁克公司2007年发表的报告称,在网络黑客攻击的国家中,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
2、对引进的国外设备和软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改造。由于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单位和部门直接引进国外的信息设备,并不对其进行必要的监测和改造,从而给他人入侵系统或监听信息等非法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3、我国基础信息产业薄弱,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缺乏自主创新产品,尤其是信息安全产品。我国信息网络所使用的网管设备和软件基本上来自国外,这使我国的网络安全性能大大减弱,被认为是易窥视和易打击的“玻璃网”。由于缺乏自主技术,我国的网络处于被窃听、干扰、监视和欺诈等多种信息安全威胁中,网络安全处于极脆弱的状态。
4、信息犯罪在我国有快速发展趋势。除了境外黑客对我国信息网络进行攻击,国内也有部分人利用系统漏洞进行网络犯罪,例如传播病毒、窃取他人网络银行账号密码等。
5、在研究开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与迅速发展的形势极不适应。
造成以上问题的相关因素在于:首先,我国的经济基础薄弱,在信息产业上的投入还是不足,尤其是在核心和关键技术及安全产品的开发生产上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和自主创新意识。其次,全民信息安全意识淡薄,警惕性不高。大多数计算机用户都曾被病毒感染过,并且病毒的重复感染率相当高。
除此之外,我国目前信息技术领域的不安全局面,也与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输出进行控制有关。
三、相关解决措施
针对我国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要实现信息安全不但要靠先进的技术,还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教育。
1、加强全民信息安全教育,提高警惕性。从小做起,从己做起,有效利用各种信息安全防护设备,保证个人的信息安全,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从而促进整个系统的信息安全。
2、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业,加大信息产业投入。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尤其是信息安全产品,减小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程度。
3、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安全支撑环境。完善我国信息安全的法规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信息安全法、数字签名法、电子信息犯罪法、电子信息出版法、电子信息知识产权保护法、电子信息个人隐私法、电子信息进出境法等,加大对网络犯罪和信息犯罪的打击力度,对其进行严厉的惩处。
4、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基础研究和人才的培养。为了在高技术环境下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业,应大力培养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建立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