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护理职业定位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9年12月对在我院临床实习的06级护理本科生48人和07中专护生53人,其中男生4人,女生97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随机抽取访谈调查。
1.2 测试与评价方法 根据吴雅文等[2]对护理职业情感内涵的阐述自行设计问卷,包括4个因子共4个条目:职业的热爱度、责任心、对护理社会地位的认可度及职业定位。评分按奎德5分计算法:1分示完全否定或不赞成,2分示有点,3分示中等,4分示较为,5分示非常肯定或赞成,总分>3分为积极的职业情感,反之为消极情感。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由专人负责发放当场收回,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信度和效度经护理专家鉴定,本量表的Cronbach's a 为0.7457。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学生的自然状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用Stepwise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析相关因素。
2 结果
护生职业情感测试结果护生总体职业情感评分4.13±0.458分。101名护生中,总均分>3分的占89.5%护生职业情感投入中立偏积极,10.5%护生中立偏消极。
2.1 护生职业情感状况见表1,护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得分为4.24±0.642分,护生中等以上的职业热爱度占80.2%。护生对护理工作责任心的自我评定为4.55±0.408分,具有中等以上责任心的护生占99.5%,护生对护理社会地位的认可度得分为3.66±0.747分,认为护士社会地位非常高和比较高的护生占51.49%,护生职业定位自我评价为3.20±0.642分,护生对护理职业定位非常坚定和比较坚定的分别占48.51%和29.7%。
表1
护生职业情感状况(例,%)
专业热爱度 工作责任心社会地位认可度职业定位
非常 50 (49.5) 65 (64.25)24(23.76) 49(48.51)
比较 32(31.7)27 (26.73)28(27.72) 30 (29.7 )
中等 15(14.9)8 (7.92)18(17.82) 6 (5.94)
有点1(1.0) 1(1.0) 24(23.76)12(11.88)
否定3(2.9) 0( 0)6(5.94)4(3.96)
2.2 护生职业情感的影响因素 职业情感的总均分为因变量,以职业情感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回归方程经方差分析,F= 189就业压力与职业情感呈负线性回归关系,相关系数为0.812,调整后系数为0.665,即4个因素与职业情感存在复相关,4个变量能解释职业情感变异的36 %,结果见表2。
表2
职业情感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影响因素 BSBBetat值 P值
常数 0.179 0.325.258 0.000
职业压力 -0.066 -0.005 0.1134.523 0.000
归属感0.065 0.006 0.1163.990.000
自我实现需要 0.064 0.005 0.1014.655 0.000
职业兴趣0.057 0.006 0.1083.913 0.000
3 讨论
护生总体职业情感分析,调查显示护生总体职业情感得
作者单位:116001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分4.13 ±0.458,89.5%护生职业情感中立偏积极。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知度、学科性质、作用及人员素质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这与在校期间接受的专业思想教育及实习前的岗前培训有关,通过培训多数护生在心里上接纳护理专业,产生了职业信念,并对护理专业持有期待感,这对护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职业情感投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1 护生对专业热爱程度中等偏上,本科护生和中专护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程度有差异,本科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程度比较中专护生低,这与国内同类研究结果相似[3],主要是因为本科护生对自己的期望值比较高,而实习环境中一些消极因素影响使他们产生落差感。
3.2 护生对护理工作责任心的自我评价普遍较强 这与护理工作的性质及临床实习的严明要求有关。临床护理工作相系生命,护士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这是确保患者安全和护理服务质量的前提,通过岗前培训教育,护生充分认识到保持高度责任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尽职守则的理念已深印在护生的脑海之中。
3.3 护生对护理工作社会地认可度比较低沉,在护理活动的实践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社会舆论对护理职业评价不高,护理工作艰辛琐碎,但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护士受人尊重程度和被别人认可的程度相对较低,护理工作虽然重要但在医院的主导地位不明显,护生对护理社会地位有压抑感。
3.4 护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持有坚定态度的占48.59%,而15.8%的护生对职业定位态度不稳定,应予以重视。
3.5 影响护生职业情感的因素分析
3.5.1 就业压力的影响 就业是谋生之路,是生存的基本需要,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当今就业市场形势严峻,竞争压力加大,护生担心找不到工作,同时也存在着护生期望值过高,在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难以正确定位,进而影响对职业的情感投入。缓解护生的就业压力可通过多种方式①加强宣传,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架设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桥梁,使护生毕业时有选择空间。②做好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给予统一辅导,在就业政策、就业程序、求职简历制作、应聘面试技巧方面给予指导;③引导护生正确地认识现实,客观的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观,在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合理定位[4]。④加强实践能力的培训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护生掌握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技能操作,提高素质,增强自我就业信心。
3.5.2 归属感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影响 归属感 指被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和支持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发的感觉[5]。开放式问卷调查显示,仅48%的护生认为临床实习气氛是友好和支持的,大部分护生认为实习中由于沟通能力有限,不能建立起与带教老师与患者之间的和谐融洽关系,缺乏带教的情感支持,得不到患者的信任,实习中时有茫然失措。
自我实现是指个人希望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6]。研究认为个体职业选择的主要动机是生存需要和自我实现,职业活动是自我实现的平台,职业活动中能否发挥自我能力,成为影响个体对职业情感的因素之一,实习过程中部分护生感到自我价值实现受限,所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有差异,个人成就感低,加之受社会舆论压力护士社会地位偏低以及医护地位的差别,医生对护士的歧视等使护生感觉到护理工作发展空间不大,因而影响了护生对职业的情感。满足护生归属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对策包括①塑造带教老师的优质形象,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7],带教老师应以对职业的挚爱,对生命的珍爱,对同行的仁爱,对护生的关爱来感染护生,坚定他们对专业的信心,激发他们对职业的情感;②加强有效沟通,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归属感的最大力量,带教老师要善于与同学沟通,尊重护生的人格,给他们以情感上的支持,使护生产生被接纳、受关爱的感觉。③建造和谐轻松的实习氛围,带教老师要耐心指导护生进行各项临床技术操作,创造患者积极配合的实习环境,使护生得到动手锻炼的机会,并做到放手不放眼,让护生在实践中不断的进步成长,鼓励护生的成功,让他们具有成就感,引导护生应用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带领他们参加学术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对护理专业前景的展望和追求。帮助护生正确对待社会舆论,战胜压力,从自我做起,树立信心,以模范的行为赢得患者的信任、医生的赞同和社会的认可,使护生充分意识到职业活动中有极大的空间发挥自我潜能。
3.5.3 职业兴趣的影响 职业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接触和掌握某种职业或专业的心理倾向[8],如前所述的工作压力,就业压力,及社会舆论影响,工作性质的从属地位,使护生职业价值感降低,对职业兴趣随之降低。职业兴趣与职业情感呈正相关,临床实习中应侧重让护生切实感受护理工作对于生命的重要作用,拯救生命的神圣感,激发护生对护理专业的兴趣。更要认识到护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相对不稳定阶段,善于观察及时发现他们的认知偏离,帮助护生增强对消极职业心态的抗衡能力,切实使他们把良好的职业心理因素作为现代护理人才优势之一加以发挥,引导他们宏观的看待护理专业的发展和其肩负的专业职责,将个人发展与专业的整体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加明确自己在护理专业中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深化护生对护理职业的情感。
参 考 文 献
[1] 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对护理情感教育与护士职业态度问题的思考.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125.
[2] 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护士职业态度和测量意义的理论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168
[3] 姜小鹰,张旋,胡蓉芳.不同学历护生对职业认知和情感态度的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48.
[4] 彭光成,何琦玲,于志杰,等.现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分析与指导.扬州大学学报,2006,5:78.
[5] 李斌,刘革新.实习护生职业态度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7,22(1):53.
篇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172-02
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要求护理职业教育不仅带给学生具体的护理岗位知识技能,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通用的、可迁移的行动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应主动参与到真实的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协助与交流完成意义的建构。本文试基于建构主义,从师生角色的定位、复杂学习情境的创设方面对如何培养职业行动能力展开论述,同时本文也强调要兼顾护生职业能力的弹性发展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
一、职业行动能力
职业行动能力是个体在职业情境中从事熟练而职业化的、个体深思熟虑的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的行动的本领和状态。它有三个方面的内涵:(1)专业能力,指在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具有职业特殊性;(2)方法能力,即个人对职业中的发展机遇、瓶颈进行解释、评判并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尤其指独立学习能力及规划能力;(3)社会能力,指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处理社会关系的行为能力。其中,专业能力是工作者胜任职业工作最基本的能力,可通过专门的专业教育来实现,而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具有通用性、适用性、可迁移性,是学生适应技术更新、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
正因如此,如何培养职业行动能力成为目前国内外职业教育者研究的热点。国内职业行动能力培养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针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培养研究则更为少见,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为主,缺乏理论的支持,难以形成体系。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不仅需要关注职业知识和技能本身,更要注重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养成,而后者无法通过间接的方式传授,只能通过亲身实践加以感悟和积累。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它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以下特性:(1)主动性。知识是不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的,只能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2)情境性。强调职业行动能力必须在特定的职业情境中才能得到提升。(3)社会性。社会性是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而会话与合作又是社会交往的必要内容,知识的建构建立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基础之上。本文将从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出发试论高职护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护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明确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双主”作用。建构主义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职业行动能力的养成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发挥“双主”作用。首先,学生不可能通过被动等待老师灌输知识、帮助解决问题而获得能力的提升,护生必须主动去搜集、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对问题做出解释并以行动加以验证。在这个过程中,护生的学习方式完全是主动的,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路径,选择课程内容,安排学习进度,组织自己的学习。其次,肯定“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护生并非一开始就能成为成熟的学习者,教师需要通过准备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组织教学过程等,协助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所确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不断作出调整,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实际环境达到最佳协调。
(二)巧设学习情境,开发职业行动能力。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受学习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学习环境学习效果存在差异。要想学生所掌握的能力可应用于实际工作岗位,那么就应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学习。因此,合理设置学习情境,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及领悟工作过程,才能提高其职业行动能力。
1.学习情境突出职业性,培养专业能力。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胜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因此,护理职业教育要由专业教师与临床护理专家共同对护理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明确胜任各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以护理职业的基本工作过程创设仿真学习情境,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模拟护理实训,使学生掌握与之相关的疾病护理知识与技能。为营造出逼真的临床情景,鼓励医院资深护理专家到校参与护理学习情境的设计,同时,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各种辅助资源:如多媒体、模拟病房、仿真病人、护理操作器械等,使学习情境尽可能贴近实际工作环境,以支持学生完成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获得,实现专业能力的转化。
2.学习情境基于问题性,开发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机,并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丰富的、启发性的护理问题情境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问题情境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收集患者资料发现护理问题,学生希望自己能为患者解决这些护理问题,因而学会查阅文献、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对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进行对比、判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但这一学习过程的完成有赖于问题的合理设置与引导,问题的设置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及当前的知识水平,并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完成知识经验的建构,培养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3.学习情境体现社会性,培养社会能力。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是现代护士应具备的主要能力之一,然而这些能力并非与生俱有,而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而逐渐习得的。在校护生由于对临床护理工作缺乏感性认识,无法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缺乏与同事进行沟通、协作的技巧而难以完成护理工作任务。而一个真实的护理工作过程由始至终都贯穿着护士与患者、与医生、与护士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作。因此,学习情境必须对护生角色进行设置,如护士、医生、患者、患者家属等,学生通过对患者的模仿与互动,学会换位思考,置身于患者的角度审视护理行为,不仅增强了尊重患者、关爱患者的服务观念,也提高了护患交流的技能。在“医生”、“护士”、“患者”的交往过程中,扮演者一方面不断规范各自角色行为,强化了责任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与老师、小组成员协调工作,其合作意识和社会互动能力也将得到强化,促使其向社会角色的转变。
4.学习情境蕴涵动态性,促使能力不断发展。临床护理工作中,病人的病情变化无常,要求护士能做到察病人病情之细微变化,并及时做出应对处理,而不同阶段的职业能力获得需要不同的护理情境的支持。因此,要求教师结合护生的认知学习规律和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学习情境进行适当的动态设计。在前一个学习情境的基础上,设置患者病情呈现动态变化,工作任务的难度逐渐加深,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理论知识和获取技能。通过创设动态变化、难度递进的学习情境,使得学生的能力不断发展到新的水平。
(三)关注职业能力的弹性发展与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护理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个体化的能力型护理工作者,那么在对护生进行培养时要注重其个性化发展。此外,良好的教师职业能力是护生职业行动能力得以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之一。
1.注重护生职业能力的弹性发展。建构主义认为,意义建构依赖于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个体所拥有的知识经验不同,那么其所建构的意义也不同。由于护生所拥有的知识储备、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而他们所建构的知识系统、发展的能力必定存在差异。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对护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目标不可一概而论,应允许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即允许护生在护理职业过程体现其个性化特点,这也是人性化服务的要求。在对学生的考核上,也应注意弹性考核,不仅要对学习结果进行诊断性评价,更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价,注重比较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纵向发展,以满足人性化的护理工作的要求。
2.重视教师的能力培养。建构主义教学虽然把教师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中解放出来,但并不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降低,相反,面向情境的教学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要求教师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且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能调控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实践职业技能,此外,知识的更新与职业过程的快速变化都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主动参加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培训,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又要积极进行临床护理实践,提升专业能力,以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需要。
总之,当前护理职业教育要求不仅带给学生具体的护理岗位知识技能,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适应医疗科技飞速发展的行动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协助与交流完成意义的建构。因此,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从师生角色的定位、学习情境的创设方面展开论述,兼对护生职业能力的弹性发展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作者的看法,以期为高职护生职业行动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宋春燕,罗小平.以培养职业行动能力为核心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8)
[2]仇兰兰.德国职业能力开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3]覃隶莲. 基于护理职业能力的整体性教学评价实践研究[J].护理研究,2014(6)
[4]于伟.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动态职业能力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14(9)
篇3
Study on nursing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WANG Qiu-yue,LI Ding-mei,WU Fang-ying
【Abstract】 The meaning about career planning in nursing profession and reviewed th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proposed the steps about nursing students in career planning. For the career planning of nursing student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nursing profession; university student; career planning; research
护理专业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探索期和建立期的关键阶段,通过职业生涯探索,明确发展方向,完成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护理本科生在校期间的重要任务。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尽可能地规划未来发展的历程,在考虑个人的职能、性向、价值,以及阻力、助力的前提下,做好妥善的安排,并借此调整、摆正自己在人生中的位置,以期自己能适得其所。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在护理专业生涯中根据专业发展和个别需要,获取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拟订需要达到的目标,设计达到目标的活动,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1 前言
1.1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述: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由职业生涯辅导(career guidance)演变而来,职业生涯辅导起源于职业导(vocational guidance)。1908年,美国工程师Parsons[1]在波士顿成立了职业指导局,第一次提出了职业辅导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Super[2]将“职业生涯(career)”的概念引入职业辅导。职业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与历程,它统合了人的一生中各种职业和生活的角色,由此表露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组型。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职业生涯辅导”逐渐取代“职业辅导”,从过去静态、单纯的就业指导,演变为动态、涉及到人一生中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并衍生出“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1.2 护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护理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计划自己在护理专业生涯中根据专业发展和个别需要,获取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拟定需要达到的目标,设计达到目标的活动,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它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引申、一种扩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相辅相成。
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到护理管理领域,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促进护士素质的提高和职业发展,对降低护士从业失败的可能性具有积极作用。随着医院广泛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加强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已成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护士个人的自我概念、尊严和满意感[3]。同时,医院在发展过程中能随时在医院内部找到符合新增职位所需条件的人才,有利于医院的目标实现与发展[4]。如果护理管理者能最大限度地协助护士及早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给护士指明一个有成就感的职业目标及实现途径,可以增强护士对工作压力的适应,减少离职率。
1.3 护理职业生涯规划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国外研究现状:有关护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国外开展的较多,欧美国家已经将生涯规划的理论引入护理教育之中,向学生介绍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步骤,帮助学生尽早设定专业目标,有利于学生毕业后以正确的态度从事护理工作,降低其适应困难,促进专业成长。有学者在有关生涯规划及其对生涯发展影响的研究中指出,进行过生涯规划的人在薪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能力方面都较高[5]。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测评工具,有学者开发了生涯决定困难相关因素问卷(CDDQ),包括缺乏准备,缺乏职业相关信息,内心世界与外界矛盾的冲突等3大类因素[6]。
1.3.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护士职业生涯规划鲜有报道。临床护理人员工作前绝大多数未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培训,对在职护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辅导尚待研究。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显示,目前人们对自己职业的满意率较低,仅有3%的人对自己的职业状况很满意,,14%的人对自己的职业比较满意,40%的人觉得自己的职业一般,26%的人对职业不满意,而对自己的职业很不满意的则占了7%,总体的满意度仅为26.81%[7]。王群研究表明,护士对工作的评价处于不满意的水平,工作中缺乏专业发展的机会是护士对工作不满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护士认为医院、护理学院及学术团体所提供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太少[8]。在我国专门针对执业护士的生涯规划问卷目前尚处空白。
2 护理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2.1 自我评估:性格是职业选择的前提,兴趣是工作的动力;自我评估是对自己做出全面分析,主要包括对个人的需求、能力、兴趣、性格、气质等的分析,以确定什么样的职业比较适合自己和自己具备哪些潜能。自我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比较常用的主要有3种:橱窗分析法、自我测试法、计算机测试法。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性格要求,虽然每个人的性格都不能百分之百地适合某项职业,但却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来培养、发展相应的职业性格,每个人都有着巨大的潜能。
2.2 对护理职业的认识:有些护理专业学生在选择护理专业时对护理职业并不了解或是了解甚少、了解得比较片面,他们的选择主要是遵从父母、亲戚、朋友的意愿或是受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全面正确地认识护理职业,调整自己以便更好地适应职业的需要和寻求职业发展。职业信息的获取是认识职业的前提条件,职业信息的获取途径有很多,如图书资料、网络媒体、咨询职业从业人员以及学校教育等。对职业的分析要客观,不仅要认识到职业发展的状况、优势、前景,还要考虑到职业压力、职业存在的问题、职业的社会环境、政治制度和氛围等。只有充分了解职业和职业影响因素,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避害趋利,才能使个人职业规划得以发展和实现。
2.3 确立个人职业生涯目标:职业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目标可以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通过对自我的评估、职业的认识、社会环境的分析,找出自己适应的职业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确定职业和职业发展的目标。目标有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和微型目标。长期目标为最终追求的结果,职业生涯目标就归为此类;中期目标一般需要1个月到1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短期目标一般需要数天到1个月的时间实现;微型目标就是在1天或某天的一段时间里所完成的目标。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要切合实际、要和自己的具体情况、职业发展相适应。
2.4 行动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确立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要想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还必须要有相应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是为了争取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行动方案的制订主要包括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相应的教育、培训和实践计划。行动方案的实施:大学一年级,认识自我,为自己建立档案,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职业倾向。收集职业信息,认识护理职业,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多利用见习、社会实践的机会多角度的了解护理职业;大学二年级,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设定专业发展目标,除了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掌握护理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大学三年级,除巩固提高护理专业知识外,还须掌握求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大学四年级,实践自己的护理专业知识,适应社会环境,完成从学生到护理职业者的转换。
2.5 护理职业生涯的评估与反馈: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过程中要经常发现、诊断问题,自觉地总结经验和教训,评估职业生涯规划,修正对自己的认识,纠正实施过程中的偏差,保证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行之有效。同时不断地评估和修正还可以增强个人实现职业目标的信心。
3 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 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对自我的兴趣、能力、气质、爱好、优势与特长、缺点与不足等自我认识上,约有1/3的学生认为已经很了解,但半数以上的学生仍表示不确定,对此不能做出准确的评估和正确的定位。具体表现在:不确定自己的能力特长是什么,对自己未来五年的发展很茫然,对自己是否希望从事与目前所学专业一致的工作也不能清楚地回答。
3.2 职业环境认识不足: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与今后就业方向缺乏整体认识,对职业环境缺乏了解,缺乏对学业和各方面素质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调查发现,部分护理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对口就业范围仍然处于模糊的状态,不能全面而明确的描述护理专业今后从事的工作领域范围。
3.3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虽然大多数护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但基本没有接受过学校或其他服务机构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服务。仅有不到10%的学生做过职业生涯设计书,大部分学生认为离毕业还远,不用太早规划或不知道怎样做规划。也有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意义不大,在现实情境下不具备可操作性。这说明了当前我校护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缺乏理性认识和思考,对职业生涯缺乏基本认识,生涯规划意识比较薄弱,对自己职业选择考虑较少,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
3.4 职业目标脱离实际:调查发现,由于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短,接触社会的机会少,护理专业学生缺乏对行业、职位详细信息的了解,对真实的职业环境不具备切实体验,职业目标脱离实际,过于理想化。很多学生以薪水高低为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过分关注经济利益,而不考虑职业前景与长远发展。许多护理专业学生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依托大量理论而缺乏联系实际,生涯规划缺乏操作性,不注重规划的整体性与现实性,生涯规划大同小异,缺乏独立性。
3.5 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措施
3.5.1 学校建立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提供个性化的生涯辅导:学校应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整合各方资源,从各个层面给予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各个学院、系部的学生辅导工作人员也应加入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收集学生的第一手信息,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对工作进行调整。此外,生涯辅导人员首先应对学生的个人特质及发展需求做个初步的了解,通过采用个性测试量表、资料收集、深度探究、面谈等各种科学化手段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加深对学生的认识并参照测量结果,结合个人特征,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自我特质及环境特征,以实施个性化的生涯辅导。
3.5.2 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丰富授课形式: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生涯辅导师资队伍。可以在学校内部选拔合适人选,也可以引进相关领域的专家。比如:心理学专家,营销学专家以及聘请各医院护理部主任、社会知名人士、人力资源专家参与。定期为大学生做讲座,扩展学生及教师的视野,把握行业最新动态,激励学生树立合理实际的职业目标。除了一般理论的讲授外,授课形式也需要改变传统模式,以教师引导,学生互动为主要形式,采用情景教学模拟某些就职环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5.3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产生生涯规划的强烈愿望。要强化生涯辅导意识,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作为就业指导课的核心内容之一,并将生涯辅导课程纳入到学生培养计划中,从新生入校之日起就开始对其进行持续的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认识。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学校的生涯辅导教育活动,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为踏上工作岗位早做准备。
4 结语
长期以来,护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往往注重传授护理学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较少引导学生认真考虑和分析自己的内心需要,计划自己的未来。欧美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已经将生涯规划的理论引入护理教育中,向学生介绍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步骤,帮助学生尽早设定专业目标,有利于学生今后以正确的态度从事护理工作,降低其适应困难,促进专业成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各院校均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但生涯规划不是简单的思想教育,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分析自我的方法,在分析自我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长处及不足,了解环境对自我专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正确定位,扬长避短,既不要好高鹜远,又不会低估自己的能力。若护理学生能尽早确立专业发展的目标,必将有利于他们今后的专业成长以及我国护理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Parsons R. J, Fosbinder D, Murray B, Dwore R. B. Attributes of successful nurse executives: survey of nurses and their mentors[J]. J Nurs Adm. 1998, 28(7-8):10~13.
[2] Super, D. E. Care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s of Work. Monographs on Career Education.[M]. Washington, D. C. Superintendent of Documents,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6.45.
[3] 毛世芳,李继平.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4,4(4):40~41.
[4] 左月燃.卫生人力资源发展趋势及对护理管理的启示[J].护理管理杂志,2003,3(1):4~6.
[5] Aryee S, Debrah Y. A. A Cross-cultural application of a career planning model[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3,14(2):119~127.
[6] Gati I, Krausz M, Osipow S. H. A taxonomy of difficulties in career decision making[J] Counsel Psychol,1996,43(4):510~526.
[7] 张娴. 哪条道路通罗马――全国首届职业生涯规划调查[J].职业, 2006,6:36~40.
篇4
培养高素质的且适应卫生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技能型护理人才是高职护理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将优秀的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到高职护理教育中,实现两者的优化组合与融会贯通对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医院护理文化利于高职学生形成核心护理价值观。护理的相应制度、护理行为与形象以及护理价值观是构成护理文化的四大要素,其中,护理价值观则是护理文化的核心内容,直接决定这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通过医院护理文化的渗透,可在讨论病例、临床实践中融入护理职业价值观,引导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护理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加强优秀的医院护理文化与护理教育的融合还可帮助学生进行护理职业定向、增强高职学生在护理学习中的积极性。此外,医院较为先进的制度文化业利于学生养成“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规范学生的护理行为。将优秀的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到高职护理教育中意义重大。
二、提高护理教育与护理文化融合有效性的策略
(一)加强医院护理文化与护理教育基本环节的有效衔接
1.护理课堂教学——医院护理文化融入的主要平台。
护理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护理信息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医院的护理文化体会更加深刻。因此,高职护理课堂教学要实现护理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的创新,加强优秀护理文化的渗透。(1)合理调整护理课程设置,适当增加人文课程比重。如护士礼仪、护理伦理等课程,提高高职学生的护理职业素养。(2)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法。如采取仿真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等,使护理课堂教学做到“教、学、做”的三位一体。(3)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双师型”课堂教学。学校可加强与医院的合作,聘请经验丰富的护理专家担任护理理论与实训教学的老师,加强医院的文化与管理在课堂中的融合,按照医院的实际需求进行护理人才的培养。
2.实现医院情境与护理实训的有效融合。
高职院校要加强护理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对仪器设备的投入,保障学生的仿真与实景训练的顺利进行。在实训过程中,要结合医院的临床实际,细化护理实训的操作标准,制定相应的操作流程,使学生在模拟与仿真训练中,深入理解护理知识,强化其护理操作技能,保证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护士一职。
3.加强与医院的合作交流,共建实习基地。
(1) 学生实习前,可邀请医院的护理领导来校开展讲座,让学生了解医院常规护理工作以及医疗事故与纠纷的预防,并对学生进行岗前的技能培训,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与专业技能。
(2)院校共同制定毕业实习计划,并在医院设置学生实习机构与管理单位,并派专人进行“一对一带教”,使学生贴近临床护理的最前线,巩固护理操作技能,丰富自身护理经验。
(3)加强实习与就业的联系,在实习时,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按需的分类实习,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与职业定位。同时,医院还可邀请医院护理人员对实习生进行面试与考核,让学生明确医院的用人需求。
(二)在高职护理教育全过程中体现医院的精神文化
在高职院校的护理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将医院文化职业道德中的“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宗旨,贯穿于高职护理教育的全过程。因此,学校可坚持以“全程、全方位、全员” 育人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念,从入学教育时,就组织学生深入医院病房,让学生了解病患的护理需求,并听取护理部人员对护理工作性质与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对护理专业有更全面的认识,使学生的护理职业情感得以有效激发,并在日常的护理学习中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养成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
(三)联系社会实际,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医院护理文化
高职院校要结合社会对护理人才的实际需求,组织多样化的课外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与平台。一方面,学校要结合护理课程的教育内容,制定课外实践活动的计划,并加强与医院护理文化的融合,开展“护理操作技能比赛”、哑语操表演或者相应的演讲比赛等,使医院文化以多种形式融入到高职护理教育中。另一方面,学校可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孤老院或者老年公寓中进行护理知识宣传以及对老人进行生活护理等社会实践活动。或者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在当地医院进行护理专业见习,让学生与病患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加强与病患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护理需求,让学生对病患做一些生活护理,全面培养学生的护理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护理职业技能,并养成良好的护理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0年3月整群抽取天津市2010年高等院校全日制护理专业毕业实习护生390名。
1.2 调查方法(1)问卷设计:采用问卷调查法,“社区护理职业认知情况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748。问卷分为三部分,含14个条目。第一部分为护生的一般情况调查,含3个条目,内容涉及专业方向、毕业学历及是否已进行社区护理实习;第二部分为社区护理知识调查,内容涉及社区护理的服务对象、目的、工作方法、工作时间等7个条目;第三部分为护生对社区护理职业的认知,有7个条目,内容涉及对社区护理的就业意愿及就业前景、劳动强度、社会支持、待遇、工作环境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调查问卷按照目的性、反向性和实用性的原则进行设计。(2)问卷调查:先讲解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然后下发问卷,集中填写,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390份,实际回收366份,回收率93.8%。剔除8份无效问卷,最后保留358份,有效问卷为91.8%。
1.3 统计方法运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差异的比较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358名毕业实习护生中,社区护理专业方向15人,护理专业方向190人,涉外护理专业方向117人,助产专业方向36人;本科学历280人,专科学历78人;其中103人已完成社区护理的实习。
2.2 对社区护理的认知情况 (1)对社区护理工作的整体认知情况:67.9%的护生知道社区护理的服务类型为长期的终身性健康服务,65.4%的护生知道其工作方式,62.0%护生知道其工作方法。按认知得分的高低排名,前三位是“工作目的”(2.85分)、“在医疗卫生系统中的地位”(2.84分)和“服务对象”(2.78分)。护生的整体认知情况见表1。(2)不同学历护生的认知情况:专科学历护生得(2.54+0.32)分,本科学历护生得(2.64±0.26)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P0.05)。
2.3 就业意愿情况护生中对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社区护理工作选择“不确定”的人数最多,比例达到了56.1%。不同学历护生毕业就职于社区护理的意愿见表2。实习与否护生毕业就职于社区护理的意愿见表3。
2.4 对社区护理职业的态度按护生对职业因素“同意”的人数比例从高到低排序,认为社区护理“能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前景好”的比例均达到50%以上,见表4。
3 讨论
据报道,国外已经有社区护士工作团队使用自评的方式对她们与居民的关系和目标地区所需改进进行了评价。国内朱腊荣等研究发现,当地的护生在社区护理知识掌握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护生对社区护理的“工作目的”、“在医疗卫生系统中的地位”、“服务对象”的了解分别排在前三位,由此可见,这些方面在教学中已经涉及,护生已基本了解。分别有67.9%、65.4%和62.0%的护生了解社区护理的服务类型为长期的终身性健康服务、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护生们不能确定社区护理的工作方式是否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护生们也不能确定医护协作是否是社区护士的工作方法。这可能与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均未注重此部分的内容有关。仅有少数护生了解社区护理的工作时间为轮班制,大部分的护生不清楚,这在实习组与未实习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表明虽然护生进行了社区护理实习,但是对基本的排班情况尚不能了解,所以,社区护理实习的方式是否需要改进,以获得更加满意的实习效果,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调查发现,本科生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知水平高于专科生,这可能是由于护理专科和本科在学制、课程设置、学时、教学内容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别,本科生接受的教育更广泛、更深入,因此本科生对社区护理工作的理解与认识水平高于专科生。而不同的认知程度对于今后护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也会产生影响,如果要提高社区护理的质量,则应对护生进行长期、专业的培养。
从调查结果还看出,目前社区护理实习并不能使护生的社区护理知识水平得到提高,这与邹德风等的研究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目前的社区护理实习质量还有待提高,教学环境和带教老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对护生毕业后就职于社区护理的意愿调查发现,由于生源不同及面临就业压力不同,护生对社区护理就业意向也不同。本科生毕业后有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愿望的仅占所有本科生的16.1%,专科生有53.8%毕业后愿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可能与本科生就业优势相对明显有关。本科生多数人不愿意选择社区护理,而专科护生就业压力大,较多人愿意选择社区护理岗位。由此可见,不同学历的护生在职业定位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是否已实习过社区护理对护生就业的影响不大,这可能与护生对社区护理的定位比较准确有关。
在我国致力于发展社区护理的背景下,大部分护生认为社区护理的前景比较乐观,本次调查结果与胡蓉芳的调查结果一致。护生们也认为,在社区工作可以更大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对目前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在劳动强度、社会支持、工作环境方面却存在疑虑,最不理想的境况是工资待遇,仅33名护生认为社区护理工资待遇较高,占受调查总体的9.2%。大部分的护生(57.3%)在这个项目上选择了观望态度。纠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大众对社区护理的认识还不够,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二是社区护士待遇低,工作环境差,体制滞后;三是社区护士人力资源不足,劳动强度高,社区护士专业水平欠佳,自身素质提高意识不够;四是护理服务方式单一,质量有待提高。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对社区护理教育及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职业情感教育,培养积极的职
业态度:建议不仅要加强职业情感教育,提高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同时应适当进行职业指导,根据护生的能力、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职业定位,帮助护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针对培养目标不同,鼓励护生树立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信心,介绍国内外社区护理的成功先例,使护生认识到社区护理的意义和发展前景,认识到潜在的社区护理市场,从而促进社区护理的长期发展。(2)改善社区护理教学环境,提高带教质量:目前的社区护理还刚起步,社区护士的角色尚不能真正在社区中体现出来,因此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和任务只体现出最基础的对病人的护理以及建立健康档案,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相对不高;而社区人群对社区护理这一新生事物也还需要时间去认识和接受,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短时间内尚不能显现出来。多种原因导致一些单位在选派护士时没有经过严格挑选,把年资和经验都相对较低的护士派到社区,延缓了社区护理的发展。另外,社区护理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资源严重不足,工作条件简陋,护理服务质量不良,教学环境不佳,带教老师教学意识和水平欠佳。实习中护生将带教老师当作一面镜子,从他们身上寻找自己的未来。所以,重视社区护理教学环境的建设、加强师资力量是当务之急。(3)通过自身努力,提高社区护士的社会形象:提高护生社区护理专业知识,加强对社区护理工作的理解,鼓励护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居民的信任,为社区护理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娟,李继平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对策[J]护理研究,2007,21(9):2279-2281
[2]刘则杨,王春生,孙学平,对需求变化条件下社区护理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1,2l(4):32-33
[3]李惠娟,季正明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手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4,17
[4]朱腊荣,护生实习前对社区护理的认知调查及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09,28(5):101―103
篇6
1.调查对象
在临床护理实习前2个月的在校二年级护理专科生232名,年龄19~22岁,平均20.85岁,其中女生213名,男生19名。
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是在参考相关文献和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而成,分3部分,共有37个条目,第一部分个人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家庭来源等;第二部为职业态度,含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按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理解从积极到消极态度将每一成分的每个项目分为3个层次,即同意、一般、不同意;第三部分是对职业态度的深入态度。向护生解释研究的目的、意义后,集中发放问卷,各自独立选择认可的选项,不记名,填写完毕后当场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232份,回收229份,回收率98.7%,其中有效问卷216份,有效率94.32%,本文对21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
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
结果
1.护理专科生对护理职业态度情况
(1)认知因子调查的具体内容有:A入学时我对护理专业是了解的;B护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接受高等教育;C护士有时能起到医生及药物所不能起到的作用;D并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护理工作;E好护士应该具备精湛的护理技术、高尚的护理道德和艺术服务。见表1。表1 护生对护理职业态度(知识因子)调查情况(略)
(2)情感因子调查的具体内容有:A入学前我就喜欢护理专业;B现在我喜欢护理专业; C我愿意刻苦钻研护理专业知识;D护理工作需要智慧、力量和爱心的统一;E从事护理工作,能实现自我价值;F毕业后如果有机会选择其他的职业,我还是选择护理。见表2。表2 护生对护理职业态度(情感因子)调查情况(略)
(3)行为因子调查的具体内容有:A毕业后,我愿意在护理岗位上努力工作;B基础护理很重要; C我愿意为患者热情的服务;D我愿意参加各项护理活动。见表3。表3 护生对护理职业态度(行为因子)调查情况(略)
2.护理专科生对护理职业的深入态度
调查的具体内容有:A“护士今后的工作量大、繁琐、辛苦”你的态度是;B如果碰到类似“非典”这样的传染病爆发,有受传染的危险,你的态度是;C毕业后如果要你到艰苦的乡镇卫生院工作,你的态度是;D“护士今后的工作要三班倒,作息不规律”你的态度是;E“护士经常要进行各种考试,精神压力大”你的态度是;F“临床护理工作,不断重复着病人的生活护理、躯体护理”你的态度是;G“护理工作经常和满面愁容的病人打交道,自己心理会很压抑”你的态度是;H“护理工作高风险,经常会碰到医疗纠纷”你的态度是;I“临床护理工作服务性强,人际关系复杂,有时病人及家属不理解,甚至无理取闹。”你的态度是。见表4。表4 护生对护理职业的深入态度调查情况(略)
3.护理专科生毕业后希望到的工作科室调查,见表5。表5 毕业后希望到哪些科室工作调查情况(略)
讨论
1.护理专科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可度较好
护生一旦进入临床实习,便扮演着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代表医护人员甚至医院的整体形象,直接接触并操作于患者,如果缺乏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可对临床护理工作造成极大隐患[2]。从认知因子、情感因子和行为因子构成比中反映出大部分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可度是积极的。“现在我喜欢护理专业”,同意者36.11%,不同意者为7.87%,一般者为56.02%,与杨爱芳等[2]在护理本科生实习前临床护理职业态度调查中对护理工作喜欢者9.2%,不喜欢者30.3%,一般者60.5%比较,说明护理专科生比护理本科生具有更高的临床护理工作认可度。认可度高者可能成为今后护理工作的中流砥柱,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认可度一般者仍然为主体力量,这部分学生呈一种观望态度,随着实习中对护理工作较深入的接触,可能转变为喜欢,也可能变为不喜欢,促进她们态度向积极方向转变应成为这两个月进入临床实习前教育和今后护理临床实习带教工作的重点。对于表示不喜欢护理工作的学生,应针对其具体原因,从摆正学生心态、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及社会支持等多方面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认同感。我院这几年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护理教育,为了提高护生的职业认可度,从护生入学教育就开始进行护理道德教育;邀请我院优秀毕业生——全国抗非典英雄、优秀护士长张积慧回母校做事迹报告,激励了护生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的决心;大一就开设有《医学伦理》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也从入学开始,每学期8学时,每年还举办业余党校培训班1次和主题党课教育4次,通过开展两课活动,护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每年开展大型的5.12护士节活动,包括护理基本技能操作竞赛、护理礼仪比赛、个人才艺比赛、体育竞赛,汇报表演等,整个活动时间持续1个多月,极大地促进了护生自信心的发展和校内外对护理专业的认同;学院还要求护理专业任课老师在授课中注意贯穿临床现代护理理念和护理职业道德,通过言传身教,培养护生的职业情感。这些对我院护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护理专科生具有较好的职业态度
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态度是关系到新世纪护理事业发展的系统工程,是稳定护理队伍,减少护理人员流失的根本之举。虽然护生在入学时抱着不同的想法入学,但认为“从事护理工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占64.81%,一般者占31.02%,不同意者占4.17%,说明大部分护生因自身学历层次关系,愿意从事护理工作,并认为能实现自我价值,就业态度好。根据美国的一项研究,每一个护士流失所造成的后果需要平均花费6886至15125美元来弥补(包括重新招聘,职业培训,其他人员替代工作等)[3]。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大专层次的护理教育,因为她们是保持今后护理队伍稳定的主流力量,让她们学有所用,在护理岗位上施展才华,实现理想,是促进护理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3.护理专科生具有较好的敬业精神
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护生能看清社会就业形势,摆正自己的位置,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今后的护理工作。“毕业后我愿意在护理岗位上努力工作”同意者占70.83%,一般者占24.54%,不同意者仅占4.63%;当问到“如果碰到类似‘非典’这样的传染病爆发,有受传染的危险”的态度时,愿意接受者占64.81%,看看情况再说者占31.48%,不愿意者仅占3.7%,说明大部分人具有较好的敬业精神。下一步进入临床后,带教教师还应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临床护理工作氛围,使学生能顺利的适应工作特点,愉快地完成临床实习。
4.护理专科生的择业观是较为成熟和务实的
随着大学生就业的进一步市场化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大专护生的择业观越来越成熟、务实,经过2年的就业指导教育,她们接受了“先就业再择业”,“恰当定位、从基层做起”,“所学不一定所用”的务实择业观。从“毕业后如果要你到艰苦的乡镇卫生院工作”愿意接受者占29.63%,看看情况再说者占50%,不愿意者占20.37%,这组数据说明虽然很多人抱着希望毕业后到城市大医院工作的良好愿望,当不能如愿时,也愿意到基层工作的务实态度。“毕业后如果有机会选择其他职业我仍选择护理”愿意者占14.81%,到时看看情况再说者66.67%,转行者占18.52%,也反映出护生具有正确的择业观,她们能认识到大专教育是提高个人素质的教育的平台,能接受“先就业再择业”,“所学不一定所用”的成熟择业观念,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5.教学上存在的缺陷与对策
(1)护理专科生在选择科室上有畏难情绪
从护生毕业后希望去的科室调查中我们看到,没有人愿意选择传染科,选择肿瘤科的只有1.39%,说明在这些专业课教育上还不是很理想,学生对在传染病房和肿瘤科工作状况不太了解,还有较大的忧虑和担心。教师应该在理论课和实践课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教会她们自我防护的方法,消除对这些科室的担心和害怕。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认为,对特定职业的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会塑造个体的职业兴趣。如果人们认为自己擅长从事某种职业,或预期从事该职业将带来满意的回报将会形成对该职业的兴趣并坚持下来[4]。
(2)护理专科生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还存在缺陷
调查中发现护生对“护士经常要进行各种考试,精神压力大”的态度,愿意接受者占40.50%,看看情况再说者占25.62%,不愿意者占33.88%,反映出她们护理理论知识水平方面的缺陷,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加强护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如开展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病案教学、情境模拟教学、学生授课、写反思日记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学会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让护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大学毕业之后的延伸学习和重新学习,对于取得职业成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3)护理专科生在校期间要进一步加强挫折教育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调查中发现,对“护士今后的工作量大、繁琐、辛苦”的态度,愿意接受者占42.59%,看看情况再说者占50.93%,不愿意者占6.48%,对“护士今后的工作要三班倒,作息不规律”的态度,愿意接受者占49.59%,看看情况再说者占19.83%,不愿意者占30.58%,也暴露出护生的某些畏难情绪,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由于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生活安逸,对艰苦工作环境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此要对大专护生进行吃苦耐劳精神的教育,因为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成就不了事业的。同时在校期间还要加强挫折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在受挫时,能分析原因,找到应对的办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不断地了解自己的品质,遇到挫折,能诚实而平静分析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成功与失败;帮助护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一遇到挫折就盲目和冲动。只有当护生学会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具备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懂得珍惜和关爱时,才会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工作,在职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大部分护理专科生对护理专业是热爱的,有较好的职业认同感和敬业精神,国家教委应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护理教育,促进护理队伍的发展;但是还要进一步加强护理专科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开展挫折教育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本研究仅限于1所学校,其代表性受限,下一步我们将开展多校合作性研究,进一步探索影响护专生职业态度的相关因素和教育对策,为护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护理专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护士职业态度和测量意义的理论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168-169.
篇7
(二)《基本护理技术》的课程设计思路
《基本护理技术》的课程设计的思路是:首先成立课程设计小组,然后进行市场调研,在此基础上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并确定本课程定位和思路,接着制定课程标准,建设本课程。课程设计小组由护理实践专家、行业主管、职业教育专家和在职教师构成。
(三)《基本护理技术》的课程设计理念
《基本护理技术》的课程设计理念中,我们贯彻了四个坚持,坚持院(医院)校(学校)共建,坚持工学结合,坚持岗位分析,坚持能力培养。院校共建就是指医院和学校共同对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课程设计小组委员来自湖北省各大医院、护理协会的护理专家,卢人玉、苏冬梅、童艳琼等主任护师,对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取、理论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的建设都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并且参与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第二个坚持,就是工学结合。在教学中,加强与医院合作,让学生早期接触工作。项目学习,力争做到学习与工作地点一体化;实践教学,力争做到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轨。第三个坚持,就是岗位分析,对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临床、社区、家庭护理进行分析,提炼出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课程标准。第四个坚持,就是坚持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要非常注重学生护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胜任护理工作,还能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主体个性化发展。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打破了传统的选取模式,原则上以培养基本护理能力选取内容;以培养护理职业素质选取内容;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选取内容。按照从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的程序,将护士的基本工作过程,分解为五个工作子领域,落实到十六个工作任务,具体到54个工作项目,分别对应到相应的学习区域,总课时180学时,分两个学期完成。基于工作过程,五个子领域分别是:入院护理;安全环境;维持健康;促进健康;出院护理。主要以病人入院到出院的护理工作过程为主线,并充分考虑到前后课程的衔接和知识的循序渐进性进行整合和微调。项目教学主要在校内仿真实训基地进行,有一个综合训练来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在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最后,通过一年的医院顶岗实习来训练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知识、技能、态度融于一体,顺利与护理岗位对接。这种内容组织和安排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多样,我们选用的教材是自编教材《基本护理技术》,本书鲜明的特点是在与医院充分合作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教材,在结构上体现为以任务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选用的辅导教材有自编教材———护理实训指导书、《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考点精编》等,建立了《基本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各类电子资源等均已陆续上网。
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指的是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教学各要素合理有序安排,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等环节。良好的教学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教学的设计的三大特点
教学的设计主要有三大特点:①院校结合、工学交替;②项目导向、任务驱动;③教学做一体化。院校结合、工学交替指的是在与医院充分合作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学习课堂和工作岗位间自如转换学习。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指的是《基本护理技术》所有的内容都是以项目形式导入,而每个项目的教学都是以完成特定护理任务来推动整个教学的进展。高职学生形象性思维比较敏感,抽象思维比较弱,课程教学遵循高职学生这一认知规律,强化实践动手部分,弱化理论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融教学做于一体。
(二)教学方法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全真或仿真实战演练、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并举办各种与课程相关的活动,例如:礼仪大赛、操作技能大赛,情景剧大赛等。
(三)信息技术运用
新的时代趋势要求我们每位教师改革教学手段,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求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如何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是我们每一位高职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课程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已取得一些经验。课程组建设有专门的可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多媒体护理示教室,PPT,操作示范片,课堂录象、网络案例训练、网络测试一应俱全;对于难点教学项目,还特别设有动画虚拟演示,便于学生接受。
(四)教学条件
本课程共有12名教师,全部为双师素质教师,专兼职各占50%,形成了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课程负责人是本校护理专业负责人,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教研科研成果丰硕。课程的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2355平方米,设有护理示教室、仿真护理病区、重症监护室等22个仿真实训室;教学仪器设施600多台,价值人民币800余万元,并在此多次举行各种类型市级以上卫生行业比赛和培训,融教学和多种社会功能于一体。校外实训基地分布在北京、浙江、江西、湖北等省市的30多所综合性医院,校外实训基地采取学校与医院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的形式。
四、教学效果
(一)教学评价
通过多年的改革,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行业专家、教学督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给出好评行业专家有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主任护师、教授卢人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HOPE护理学院院长助理范湘鸿等;给予了赞美的教学督导有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督导、本校教务处教学督导室主任等。
(二)社会评价
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本课程得到了良好的社会认可,各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省市卫生部门对本专业学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特别是江西九江市多种宣传媒体对我校三名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优秀表现给予了高度赞赏。
篇8
随着社会发展,当今的护理工作正从“以治疗为中心” 的功能性护理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并进一步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全面护理模式。护理服务对象也不仅仅是患者,而且包括健康人[1]。因此,在高职护理技能型人才培养教育中,药理学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未来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教学重点应突出明确,并且与护理专业有机融合
药理学原有的教学目标是力求让医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把握作用于人体各系统的药物知识,包括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防治,并熟悉与临床用药有关的临床药理学知识。
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护理专业进行教学,存在注重医疗和处方,轻护理,重药理学理论,轻护理技能培养等现象。
因此,护理专业的药理学教学一定要以临床护理为目的,以能用、够用为基本准则,重点放在用药的基本知识上,透彻理解药理学精髓,让学生不仅能知其然,还要能够知其所以然,要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执行医嘱,运用所掌握的药理学知识和原理去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地作出初步的应急处理,配合医生在用药环节中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
改革药理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以适应临床护理岗位的需要
高职院校护理药理学教材多为本、专科教材的压缩型,内容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繁多。理论知识体系与临床护理岗位用药的实践技能体系相脱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保健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所实施的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是全方位和有求必应的服务[2]。
用药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打针、发药只是用药护理流程中的一个环节,还有大量的用药注意事项、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掌握应对措施以及给患者和陪护进行药物知识的教育,肩负起用药咨询的职责。
而教材存在护理药理学知识医疗化现象,护理用药监护、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常用药物用法、用量等与临床护理岗位用药的相关知识缺乏。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自我完善教材,关注医药科技的发展动态,力争站在学科的最前沿,将医药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吸收、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基本思路是以临床护理应用的药理学知识为主线,穿插讲授与之相关的新开发研制出的药物,介绍药物的名称、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用药须知等。教学内容力求简单易懂。
药理学理论教学与护理程序保持一致
教师在教学中应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充分考虑如何按照整体护理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来进行用药护理。使药理学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整体护理的要求进行,将护理程序与药理学有机结合起来。
药理学的理论教学以护理程序为主线,按照护理程序的模式,以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护理实施、护理评价等方面为切入点讲述药理学的基本知识。
在每章节的内容后,可把刚学的内容按护理程序从给药前评估、给药、促进治疗效果的措施、不断评估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教学。体现护理专业药理学的特点,在药理学教学中突出“三基”内容。把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基本态度方法融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转化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教学目标,着眼于“实用性”,以“够用”为度,重点突出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的监护。
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采用小组研讨、临床典型案例分析、处方分析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因素。
如讲某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时,可先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个临床案例,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应如何处理?我们给患者用药时应向患者交代哪些注意事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置身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发现获取知识的成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一步步获取知识,并学会将其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理论教学中。
应将处方的内容提到重要的地位上。除了对处方基本知识概括性介绍外,还应将处方内容贯穿到每个具体的药物中讲授,以不断刺激并增强学生对处方和医嘱的认识和执行能力。
改进药理学实验教学内容以适应护理职业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
实验教学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课程。药理学课程实验教学对护生未来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目前,药理学实践教学内容在正确给药、合理监护、及时处理及用药咨询等技能方面的培训比较欠缺。高职护理技能型紧缺人才未来的职业定位不是从事高等医学科研工作,教学内容不应求深、求全,而应讲究实用。
要根据护理职业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需要改革现行的药理学实验教程,加强与临床相关的药理学知识与实践技
能的培养训练,以适应护理职业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
小 结
总之,我们应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使高职护理专业的药理学教学能尽快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出适应现代化临床护理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护理人才。
篇9
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着劳动者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我国对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世界护士协会(ICN)将护士职业核心能力定义为“专科护士为提供安全及合乎伦理准则的护理服务所要求的特别知识、技巧、判断和个人特质”[1]。而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能力[2-3]。随着儿科护理学科的发展,儿科护士被赋予多元化的角色,儿科护理的职业核心能力范围也得到扩展,国内普遍采用评判性思维/科研能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伦理/法律实践、专业发展、教育/咨询等7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4]。
护生是护理学的实践者和继承者,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以后在临床工作中的护理质量和安全。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应当把过去强调的“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进一步发展成为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全面培养,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适应新时期护理事业长足发展的需求。
2 中职护生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虽然有比较好的教学基础,但是却鲜有中职院校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儿科护理学科建设的侧重点,护生的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仍存在不少问题。
2.1 课程设置不科学
长期以来,中职儿科护理教学都是依附于临床医学存在,仍以疾病为中心,儿童生长发育与保健仅占20%,并且与内、外科护理学部分内容有交叉重复但缺乏横向联系,教学目标未能突出整体护理观念,也未能体现儿童护理的专业特色,没有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和融合,加之普遍存在课时安排较少,很多重要内容没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和实践,导致中职护生在儿科护理方面理论薄弱、实操能力差,严重缺乏职业竞争力。
2.2 教学模式落后
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理论课比例很大,由于课时限制,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方法,一体化教学、TBL、PBL等新教学模式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实践教学比例少,重流程细节,少沟通关怀,这些都阻碍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2.3 教学资源匮乏
对于儿科护理学这样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临床学科,需要非常完善的实训基地才能满足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求。近几年来,虽然各中职院校不断加大投入,加??儿科护理实训基地建设,但是实训室和技能训练模型的配备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没有标准化的NICU和PICU实训室,很多教学内容和临床稀缺病例还只是用一些陈旧的录像和图片来讲解,缺乏大量的标准化电子教学模型。同时,因为缺乏见习阶段,造成教学和临床实际严重脱节。
2.4 教师临床经验不足
中职儿科护理教师大多临床经验不足,从事教学工作后更是较少深入临床工作,教学的内容多受教材的限制,对于临床新的疾病、医疗技术和护理操作不了解不熟悉,无法及时将这些新的知识与传授课程内容结合起来,造成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从而影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5 考评方式不客观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对于儿科护理学的考评方式仍然以理论考试为主,即便少部分学校把操作考核单列,也没有针对职业核心能力设置客观全面的考核,不利于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6 学生对儿科护理工作心存畏惧
由于儿科疾病发展变化迅速的特点,以及患儿不能及时准确表达,加之不能主动配合治疗,儿科护理评估和治疗难度较大。同时,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见习政策落实不到位,儿科轮转时间短,使得学生缺乏现场观摩和实战经验,很多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甚至毕业后都对小儿的护理心存畏惧,信心不足。
3 中职护生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若干途径
3.1 提高对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中职学校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定位前提下,应当充分重视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力。儿科护理教研组必须把核心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努力研究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综合教程》,带动学科建设,引导课程和教学改革。同时,将这种教育理念贯穿在教、学、做的整个过程,让护生充分认识核心能力对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主动参与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
3.2 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合理改革整合课程
课程的改革和整合应该以核心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围绕学生为中心,倡导边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模式。对中职护生的核心能力进行细致的分析,精选教学内容,有机的对基础课、护理专业课程中有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体现教学内容的连续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儿童的健康需求为主线,重点突出生长发育评估技术和健康指导;突出小儿病情观察和整体护理的观念;突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技能训练的强化。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和课间医院见习,适当延长儿科临床实习时限,除了普通儿科病区,增加儿童保健门诊和社区儿童健康体检以及预防接种的内容[5]。在教学规划中体现儿科医疗涉及的法律及伦理、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等内容的渗透以及人际沟通、护士礼仪等方面内容的灌输,使得护生能力多元化发展。
3.3 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优化教学方法
儿科护理教研组应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程度,研究重组教学内容,设置多个教学模块,尝试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儿科护理教学实际,可以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考虑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一体化教学:如小儿体格发育、新生儿护理、头皮静脉输液、光照疗法、儿童心肺复苏等内容,特别适合设置成为床边教学模式。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学生及时操作练习、回示,教师及时了解教学反馈和效果。(2)TBL、PBL教学:以问题为基础,以病例为先导,采用自学结合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评价紧密结合,特别适合一些在内外科护理有交叉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比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结核、小儿贫血、泌尿道感染等内容;(3)微课教学: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模块化,没有学习的空间和实践限制,教师制作后上传至班?QQ群、微信群,满足护生个性化学习和微型移动、重复循环学习的需求,比如新生儿沐浴、臀红护理、小儿约束法、喂乳法、小儿氧疗法等学习内容,可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放松的情况下更能熟练操作和拥有更强的爱婴观念。(4)组织课题讲座:如人际礼仪、儿童常见心理精神问题(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综合征)以及临床一些新的疾病等内容,以讲座的形式拓展教学。
3.4 以核心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至关重要。学校应该利用各种契机,加大对儿科实训基地的投入,购置添加与临床同步的新的医疗设备和高仿真情景模拟设备如MicroSim医学模拟培训系统等,建设标准化的NICU、PICU实训室。合理选择实训项目,精心设计实训方案,既要强化基础训练项目(新生儿沐浴、头皮静脉输液法等),又要充分利用高仿真情景模拟设备设置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充分锻炼护生的评估技术、观察病情、临床应变、沟通技巧、健康教育等整体护理观念。临床见习也是提高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改变“理论-实训-实习”的教学模式,建立“实践-理论-实践”的工学交替模式。目前,很多中职学校没有附属医院,由于学生人数增多,学校与见习医院路途遥远以及医院接受见习生困难不断增加等多种原因,临床见习课的安排一直是中职学校一个突出的难题,所以笔者建议将传统的阶段式见习模式调整为集中式见习。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按2-3人一小组安排集中见习,从晨间护理到晚间护理结束,连续3-4天时间。这样的见习模式减少班车接送次数、减轻临床带教压力,全面见习到儿科护理整体程序,并且小组间可以在PICU、NICU和高压氧舱轮转。
3.5 以核心能力为依据完善考核体系
篇10
1.1实验室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大部分高校存在重教学科研、轻安全工作现象,认为安全工作仅由学校保卫处和实验室设备处负责,片面的思想意识为安全隐患的存在提供了温床。
1.2实验室安全通识教育未纳入学校常规教育体系
因课程安排等方面的局限,实验室安全知识传授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往往是学生边做实验,老师边强调安全要点,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难以保证学生进入实验室前接受安全教育。
1.3护理专业特色安全教育内容未成体系
护理人才除了应具备医学院校实验室的安全知识外,还应具备护理专业特有的安全知识。因职业性质、工作场所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属于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国外很早就开始重视医学生的职业健康教育[7-8],而我国职业防护相关教育仍处于较低水平[9-10]。
1.4安全教育师资力量和教材不足
近年来,国内虽已出版多本实验室安全教材,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在覆盖面、深度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难以充分满足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需要[11]。
1.5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许多高校在实验室建设时,仅重视实验室仪器设备和环境的改善,忽视对基础安全设施的合理规划和配置,存在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的安全问题,如:实验设备摆放达不到安全距离;氧气瓶达不到远离明火、电源;缺乏必备的急救设施、应急预案等等。
1.6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高校自身性质定位不同;所处地域和环境差异;以及实验室类型不同等等因素,国家并没有施行统一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和统一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12]。因此,如何构建相对完善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行之有效地开展安全教育,让学生牢固树立安全责任意识,掌握安全防护与事故处理技能,将安全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是护理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2护理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教育目标
借鉴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并结合我国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依据护理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和护理职业特点,遵循护理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对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涉及到安全问题的各要素、各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总体设计和构建,建立较为系统完备的护理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全面安全知识,自觉安全责任意识,过硬安全事故应对技能,素质全面的护理行业领军人才。
3护理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主要包括入学后安全教育、专业实验室准入安全教育、每门实验课前的安全教育以及护理职业防护教育,其宗旨是安全教育贯穿和融入校园学习的全过程,即以培养学生全面安全素质为主线,建设全程化、立体化的护理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3.1入学后的安全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之一,可以使学生在入学初就能掌握安全防范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这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内容包括安全理念、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教育等。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形式和方法,如: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安全技能训练、社会调查、安全应急演练等。并通过多种途径与渠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安全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提升学生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
3.2专业实验室准入安全教育
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是高校实验室安全领域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为保护师生的根本利益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基本制度[13]。美国高校实验室早已全面实行安全准入制度[14],国内也有部分高校开始实施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15]。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集中培训内容有:(1)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学生守则、管理工作人员守则、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管理规定等。(2)实验室用水、用电安全,安全通道、紧急出口和逃生路线,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位置,报警电话等。(3)实验室常规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及注意事项。(4)进入实验室人员应填报个人的健康安全信息,如过敏史、医疗状况等。除通过集中培训外,还通过设置安全课程、网络宣传、发放安全知识手册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并要求师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前签订安全责任书。
3.3每门实验课前的安全教育
护理学实验课包括多门课程,每门实验课程、每个实验项目操作和具体要求不同,注意事项和安全知识也不同,所以安全教育需要渗透在每一门实验课中。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针对性地安排不同的安全教育主题,帮助学生真正明确规范操作流程和要求,掌握相关安全技能,使安全教育贯穿每门课教学全过程中,不仅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更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拓展和深入。安全教育主要包括:(1)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安全教育,主要是分析每门实验课教学内容中与安全教育相关的部分,然后整理、归纳、总结,形成系列安全教育主题。(2)与课程涉及设备有关的安全教育,课前由实验教师或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精密仪器和新设备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教育。特别贵重的大型仪器设备,学生必须经过严格的操作培训,考查合格后才允许使用。
3.4护理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教育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护士常暴露在事故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工作环境改造及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危害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中[16]。目前虽然部分院校开展护理职业防护教育,但因没有统一、系统的教材,只是在讲到课程相关内容时零散提到一些,这种教学的不确定性难以保证每名学生都接受到系统、全面的职业防护教育[17]。必须健全护理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教育体系,使学生树立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其内容包括职业防护法规、医院感染、标准预防概念及各种防护用具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技术与原则、医务人员经血传播疾病职业暴露防护指导、职业安全防护与应急处理措施等。实验室采用发放教育手册,现场讲解、示范等环节安排系统的护理职业防护课程,强化学生的防护技能训练,改变不安全的行为,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职业危害的存在,提高对职业防护重要性的理解,使护生把落实职业防护措施内化为主动的自我防护的行为。
4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护理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建设
为保证安全教育的及时性,克服覆盖面有限、内容不够系统、效果参差不齐等缺点,学院网站上提供护理安全教育培训和考试准入平台链接。学生在任何联网计算机上点击进入网络平台,以个人账户登录,就可以及时了解安全教育相关信息、加强安全学习、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考试合格可获得在实验室学习和工作准入资格。同时网络管理员及时相关信息,对安全学习情况进行指导、统计和互动交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快捷、高效和监督功能。
篇11
说课是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是教师针对某一观点或具体课题,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重点考察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开发、设计与实施能力,其对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出台,说课已经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广泛开展起来,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课程定位与目标
1.1 课程性质与定位
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涵盖了外科护理领域的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和整体护理思想。课程内容的学习必须借助各种模拟实践操作训练和临床实践,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成为护理对象服务的专业实践能力。本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使学生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能运用科学的护理程序方法,对外科各系统疾病病人实施整体护理,为护理对象提供减轻痛苦、促进健康、保持健康的服务。
1.2 课程目标
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课程组经多次讨论,认真分析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本课程特点,确定本课程目标为:①知识目标:学生熟悉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概念、发病机理、治疗原则;能对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正确评估;能熟练掌握外科常见病的护理要点及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和健康教育。②能力目标:学生能熟练进行围手术期及各项外科护理技术操作;能制定详细的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围手术病人的整体护理计划。③素质目标:学生热爱护理专业,具有爱伤意识,具有与服务对象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有评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程设计
2.1 教学理念
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教师、学生为双主体,以护理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任务引领为课程设计基础,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多种教学手段并用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2.2 教学思路
以职业素质教育为基础,以护理工作过程为依据,按照临床一线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将教学内容分为19个项目任务,每一项目任务又分为若干具体任务,每一个任务的组织与编排以整体护理为核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按照护理评估、护理诊断/问题、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健康教育等6个方面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需要”的基本原则,努力体现以社会、专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
2.3 教学内容
2.3.1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具体教学内容严格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结合临床实际和护士执业考试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和补充,并以护理真实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为依据,突出以护理职业任务为项目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组织实践性教学,注重教中做、做中学,并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真正凸显“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特质。本课程于第3学期开设,总学时11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为80学时,实训34学时,每周6学时。
2.3.2 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确定本课程重点为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特点与护理措施;难点为综合技能的应用。解决办法: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案例导入、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练习,利用声像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投放系统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充分利用留言、教师信箱等增强师生互动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的技能。②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临床见习等加强实践训练,强调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3 教学条件
3.1 教材
本课程选用教材为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邬贤斌主编的《外科护理学》全国医学院校高职高专系列教材,该教材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充分体现整体护理理念和护理程序的工作要求。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用了多版本、多层次教材作为参考教材。
3.2 学情分析
本专业的学生为三年制高职高专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知识储备较丰富,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好,已经完成了公共文化课、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等课程的学习,但学生总体的动手能力较弱。
3.3 教学团队
课程组拥有一支学历、职称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队伍。共有教师15人,其中专职教师11人,兼职教师4人;硕士研究生3人,大学本科12人;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4人;从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上看,基本形成梯队建设,具有中长期建设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本课程组专职和兼职教师均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高校教师资格证,具有“双师”资格。
3.4 理论教学资源
我校配备有先进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室,课题组的教师们将教、学、做一体化的组织形式融合于多媒体教学中,制作出一套具有护理职业特色的优质课件。我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已建成高速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了与校园网互联,大大方便了师生查阅资料。为便于学生对《外科护理》课程的学习,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外科护理》专题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教学文件、在线视频、在线学习等,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创造条件。
3.5 实践教学资源
我校建有医护技能实训中心,内设多个护理仿真实训室和模拟手术室,配备有可进行专科护理训练的实训器材、可供仿真训练的多功能模型及综合训练模拟系统。仿真实训课开出率达98%,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校还拥有2所附属医院,3所教学医院和62个校外实习基地,完全能满足本专业学生临床实习需要。
4 教学组织与实施
4.1 教学方法与手段
4.1.1 理论教学
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及辅助网络教学等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改变以往的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运用案例教学法学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的护理”这一内容时,按5个步骤进行,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在课堂上给出案例,并提出相关问题,再由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解答,最后由教师进行点拨。再如学习“结肠造口患者的护理”时,运用了角色扮演及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首先提出任务:请对结肠造口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再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在课堂上学生分角色扮演护士和患者,由护士对患者进行结肠造口知识的宣教,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
4.1.2 实践教学
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拟临床情景教学。利用模拟病房、模拟病人开展情景剧,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在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阶段,采用课堂与医院一体化教学。学生学习完一个单元外科疾病后到医院进行疾病的床旁教学、教学查房等活动;毕业实习时到外科病房实习8周。
4.2 课程考核
建立以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能力评价体系,考核方法采用笔试、技能考试、临床实践等多种形式;考试课程采取教考分离,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采用百分制,理论占有60%,包括课堂参与情况20%,阶段测验20%,期末测验60%;实践占有30%,包括实验课仪表、仪容5%,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熟练性75%,人文关怀10%,实验报告10%;平时表现占有10%,包括学习态度50%,平时作业完成情况50%。
5 教学效果
课程组除了得到了校内督导、同行教师、学生的一致好评外,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也得到了较高的社会评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6 课程特色与创新
①根据课程性质,改革外科护理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以外科护理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外科护理教学模式,以外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培养能力”为总体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宗旨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教学中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操作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②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以教师、学生为双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实践证明,说课作为当今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教学研究工作的新形式,不仅为教学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理论及实践水平,成为推动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 [2]。
参考文献:
篇12
The research statu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mmunity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nursing students
LI Jia-jia
Tieling Health Career Academy of Tieling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Tieling 112008,China
[Abstract] Community nurses is a nursing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engaging in community nursing work in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and is the backbone of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One of short boar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n China is the shortage of nursing talent.The plasticity of students at the school of nursing specialty is strong,and they were selectedas a new force of timely replenishment of numbers of nurses after graduation.Investigation of influencing the community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nursing students has important meaning intention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targeted community nursing occupation education in students and enhancing community employment intention.Study status of impact factors of employment intention in community nursing students is reviewed from the aspects of individual factors of nursing students,community nurse occupation characteristics,social influence factors and so 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Employment intention;Nursing students;Community;Review
社区护士是指在社区卫生机构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护理专业技术人员[1],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骨干。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短板之一是护理人才数量缺乏,在职社区护士改行多、临床护士转社区护士少、护理专业毕业生社区就业少,是社区护士短缺的三大最主要原因[2]。前两种原因研究方向都立足于在职护士的职业稳定性,而后者则针对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在校生可塑性强,可作为新生力量及时补充社区护士数量。调查护生社区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对今后在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护理职业教育,增强护生社区就业意向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影响我国护生社区就业意向的相关因素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护生个人因素
1.1 家庭背景
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护生,就业时要考虑减轻家庭负担[3],独生子女要考虑父母的赡养,而家庭条件好的护生对经济收入无顾虑。护理专业女生居多,依赖性强,自主性差,在就业决策时易受他人意见影响[4]。农村护生信息来源相对狭窄,在就业决策时更愿意接受他人的建议[5],且希望以就业为渠道进入城市生活。
1.2 对社区护士的认知
护生可通过教师授课、媒体宣传等多种途径了解社区护士职业的工作状态及未来发展趋势,作为今后自主选择社区就业信息基础[6]。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在我国起步晚,群众认知程度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对侧重于医院就业的传统学科感兴趣,对侧重于公共卫生的新兴学科不够关注,只是被动了解[7],导致认知不全面。我国社区护理入门把关不严[8],现有的社区护士一部分从临床淘汰、年龄偏大,另一部分刚刚毕业、经验缺乏,导致整体素质偏低,自身提高意识不够,工作内容只在低水平局限重复。在校护生对工作抱有很高期望,上述工作状态使其认为“做社区护士将学无所用[9]”。也有很多护生认同社区护理前景好,对社区护士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但毕业后不愿意直接到社区工作,仅把社区护士作为“备选项”,而优先选择其他岗位[10]。
1.3 对自身能力的评估
社区护士工作内容广泛多样,因此“社区护士即是全科护士”,要有综合护理能力;社区护士工作深入千家万户,具有较高的自主性,要有应对突发事件和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11];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缓慢,相关的经验教训以及榜样都不多,要有自主学习新知识和采纳各类信息的能力,在摸索中进步[12];工作时既要与上级部门联系协调,又要与护理对象交流互动,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13]。目前,我国护理理论教育侧重于临床,实践环节也缺少社区护理专门训练[14],导致护生的知识结构不利于从事社区护理工作[11]。由于相关知识储备缺乏, 自身能力水平有限,必然会影响其社区就业意向[15],担心自己不能胜任[9]。有些护生打算先到医院积累临床经验,综合能力提高以后再到社区工作,说明护生认同社区护士职业,也认同护士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才能胜任社区护理工作[4]。
2 社区护士职业特点
2.1 工作状态
我国的社区卫生事业处于发展初期,工作环境不理想、设备不足[16],导致社区护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无法体现职业价值。我国社区护士与居民人数的比例是1∶2.3万,社区护士与医生人数的比例是0.7∶1,与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理想比例1∶2600和1∶1差距很大,社区护士人数严重缺乏导致工作任务相当繁重。社区护理工作主要由护士独立完成,主观能动性强,挑战性大[17],锻炼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比临床护理工作更能够发掘护士自身的潜力,但目前社区护士的自主性工作仍受到诸多限制,缺少政策支持。社区护士的工作性质属于全科医学范畴[15],需要更广泛的医学知识作为工作基础,难度更大[9],而社区居民对护士主动登门进行家庭访视普遍不接受、不习惯、不合作的态度,使社区护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另外,社区护士须对居民上门服务,工作时间不固定,存在人身安全风险。也有护生认为社区护理工作压力较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对社区护理理念的推广和普及仍显不够;另一方面是护生仍然对从事社区护士的实际难度认真对待并予以重视[18],有轻敌思想。
2.2 工作的价值体现
社区护士学历、职称普遍比临床护士低一些,工作单位经济效益也比临床医院低一些,导致社区护士的福利待遇均比临床护士低[17]。相比临床岗位,社区护士资质积累浅,外出培训机会少,职业竞争实力差[9],被认为是“没前途”的职业。部分护生虽然对社区护士产生兴趣,但为了更好的工资福利待遇和职称晋升机会放弃社区护理[17]。很多护生认为,如果社区薪酬职称待遇能够不低于临床,其愿意考虑从事社区护理工作[11]。
2.3 工作的基础与前提
不同学历层次的护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同,工作期望值不同,所承受的就业压力也不同。据统计,目前我国在职社区护士学历结构以中专为主[13],占半数以上。在对社区护理的意义和社会地位的认同方面,本科生比专科生更消极[19]。本科生就业资源丰富,不愿选择社区护理工作;专升本学历护生大多数经历过就业困难,愿意考虑社区护理;高职护生就业压力更大,更愿意从事社区护理[20]。
据张彩虹等[3]调查,各院校各年级间社区就业意向无差异,是否学习社区护理课程对社区就业意向无影响,说明学校教育没有在学生中造成良好影响,为社区护理队伍的壮大做好铺垫[21]。学校设置社区护理课程的实习学时及内容少,学生只能脱离实际地死记硬背,对单纯理论学习也缺乏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良,影响护生对社区护理知识的掌握[8],说明单纯理论学习效果不好,学生缺乏对社区护理工作的切身感受和实际锻炼,应加强社区护理实习[16-17],但很多院校的实习计划中并未安排社区护理内容[17]。
3 社会影响因素
3.1公众的职业价值取向
职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对职业价值定位、追求、选择的一种倾向[22],对择业方向有很大影响[23]。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择业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变化,逐渐由注重实际收入的“经济实惠型”变为注重职业抱负的“可持续发展型”。社会公众整体价值取向制约与支配着护生个人职业价值取向,越来越多的护生认识到只有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才能适应竞争的社会[5]。有些人认为社区护士职业发展空间大,能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与临床护士的“治已病”相比,社区护士的“治未病”对居民健康更有意义;也有些人存在功利化倾向[24],只注重经济收入和职称晋升等具体收益,认为“社区护士的地位比临床护士低”[5],无法实现人生价值[6]。
3.2 公众的具体就业取向
李玮等[25]2009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护生愿意从事社区护士工作,说明随着公众认识程度的提高,护生逐步对从事社区护士工作持认可态度,但当面临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两个岗位,需要护生作出就业选择时,其仍然更愿意去临床医院工作,说明护生认为临床是更好的就业去向。公众的就业取向已形成定势,认为低成本、高回报、低风险的工作是就业的最佳选择,社区护士这一职业还未被公众就业取向认同,导致护生个人就业视野受限,择业面狭窄[6]。我国护理人才一直缺乏,但很多医院引入竞争机制,导致大批不称职护士下岗,出现人员相对“过剩”的现象,使职业稳定性成为影响护生就业取向的主要指标[26]。
3.3 政策制度支持
近年来,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重心正逐步向社区转移,未来将有大量护理人员从事社区护理工作[2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于政府拨款公益性单位,各项工资福利主要依赖于国家资金投入,政府的相关政策制度可影响护生的社区就业意向[9],因此,政策保障有力和资金及时到位是吸引优秀护理人才社区就业的重要因素。学校、社区、政府的积极态度也对护生社区就业意向有直接影响。学校应充分利用便利条件,创造机会,使招聘途径畅通,引导护生进入社区工作[8];社区应积极配合各级部门,提供平台,充分接纳,使护生看到明确的就业方向[7];政府应注意政策导向,加大对社区护理的政策倾斜,完善设施,宣传指挥,使社区护士受到应有的回报与尊重。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社区护理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Z].2002-01-08.
[2]王芳,朱晓丽,丁雪.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2):108-110.
[3]张彩虹,何国平,王秀华,等.3所院校护理专业本科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意愿及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8):757-760.
[4]谈学灵.护生从事社区护理的意向调查及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11,25(11):2857-2859.
[5]高金玲.护理本科毕业生从事社区护理意向的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5):118-119.
[6]董方虹,蔡碧娥,徐建美.山东省本专科护生社区就业意向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5,20(20):6-9.
[7]张迪,吉文晶,丁亚媛.对南京市医学院校护生社区护理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11A):2948-2849.
[8]于浩.高职护生对社区护理认知及从事社区护理意向的调查[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331-332.
[9]康丽华.阻碍临床护士从事社区工作的原因调查及应对策略[J].中华全科医学,2009,7(11):1218-1220.
[10]杜丹丹,柯永红,陈靖.护士职业价值观现状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1,25(7):1713-1714.
[11]孙桂香,姜海霞,高修银.陆召军社区护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9):742-743.
[12]温亚彬.聘任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8):779-780.
[13]齐玉梅,王生锋.医院高年资护士从事社区护理意向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1,26(12):72-74.
[14]张建洲,娄金凤.学生实习前对社区护理认知的调查及对策[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9,21(1):64-66.
[15]马海波.大学生能力培养与择业方向研究[J].新学术论坛,2008,(8):25-27.
[16]冯娟,罗芬芳.实习护生对社区护理职业认知态度分析[J].护理学报,2010,17(4B):72-73.
[17]罗芬芳,冯娟,李颖清,等.社区实习对护生从事社区护理意愿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9,24(15):16(6A):71-73.
[18]胡晓秋,严笑金.温州市部分临床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杂志,2011,28(12B):24-27.
[19]姜小鹰,张旋,胡蓉芳.不同学历护生对职业认知和情感态度的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4):8-9.
[20]胡蓉芳.不同学历护生对社区护理职业认知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8,22(2):312-314.
[21]邓仁丽,夏同霞,付其刚.社区护理教育现状与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942.
[22]康延虎,王晓庄.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与求职自我效能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7):475-479.
[23]戴立丽,陈瑜,史瑞芬.某校一至三年级护理本科生职业价值取向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11,18(6B):18-21.
[24]孙小娅,宋悦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职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8):6-7.
篇13
近几年,高职院校的生源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管理是教学工作的保障,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成材和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辅导员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生思想引领、成长服务的骨干力量。因此,如何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水平,如何构建适应的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对调动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的意义
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是落实队伍建设指导思想的具体步骤之一,是明确其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工作职责和素质要求的重要手段,是确保高素质队伍的重要保证。
(一)考核辅导员职责的重要手段和杠杆
通过明确工作职责,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就能使辅导员尽其责,认真计划所承担的任务,认真研究工作完成的方法和手段,认真检查工作落实的效果,真正形成育人无闲事、事事有人管、责任明确、职能清晰的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局面。为此,辅导员的责任心、事业心至关重要,每一个辅导员必须以为学生成长成才负责的态度,尽心竭力地工作。从对学生的盲目爱护到理解关爱,从对工作的简单摸索到研究创新,如果没考核,辅导员老师的责任心就会逐渐消失在繁杂事务中,因此,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是促进辅导员责任心的重要手段和杠杆。
(二)优化辅导员队伍的重要保证
合格的辅导员要具备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考核,明确工作完成的质量,鼓励辅导员努力工作,才能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才能逐步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整个队伍素质的提高,所以说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是优化辅导员队伍的重要保证。
二、发展性高职院校辅导员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发展性高职辅导员评价体系时,必须从工作过程和工作业绩两方面出发,根据评价目标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执行方法。
(一)辅导员工作过程评价
工作过程最能体现辅导员工作能力和工作的努力程度,但由于评价的内容多,往往只能采取定性的方法,受评价主体的主观因素比较大,评价不好控制,为了便于操作,传统的辅导员评价往往就将过程评价忽视,只重视辅导员的业绩评价。1、辅导员了解和熟悉本班学生的程度。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全面了解和熟悉本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评价辅导员是否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一要看他对每个学生的思想、学习、性格和家庭情况等是否清楚;二要看他对班集体的理想、信念、舆论、纪律、荣誉感、凝聚力的情况是否清楚;三是看他对班级中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和各群体之间的关系是否了如指掌。熟悉程度高能便于师生间的沟通与交往,做到开展工作有的放矢。2、辅导员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情况。建立优良的班集体,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在这方面评价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辅导员是否制定班级奋斗目标,并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奋斗目标;二是辅导员能否挑选培养好班干部,抓好队伍建设;三是辅导员能否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班风;四是班集体是否有较强的凝聚力。3、班级日常管理及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工作能比较全面反映辅导员的工作状况,是辅导员工作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从以下方面考察:一是是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能否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形成优良的学风;三是能否根据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班级规章制度;四是能否与班干部、全班同学保持经常、密切的联系,随时掌握班级动态,定期召开班委会,对班干部经常给予指导;五是是否关心同学的生活,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及时解决和化解。经常收集和反馈同学对任课老师的意见,及时做好师生间的信息沟通。
(二)辅导员工作业绩评价
工作业绩是辅导员素质、工作态度和教育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辅导员工作业绩的评价十分重要,是促进辅导员提高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学生思想和个性品质的情况,具体包括:学生综合表现,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二是学生成绩。包括各科的学习成绩和参加课外活动的效果和成绩;三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包括专业技能、交流沟通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考核。
高职辅导员的评价工作影响着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发展性评价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构建发展性辅导员评价体系时,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于本校实际的辅导员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评价方法。
作者单位: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张南,工作于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党支部书记;周冬根,工作于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部长。
参考文献:
[1]朱文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