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创业教育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1 创业的概念
创业的涵义因时期和地域的不同而异,汉语对“创业”一词有着较为宽泛的理解,“创”,即开始、创造、开创、设立之意;“业”,涵义广泛,可指学业、事业、功业、家业、产业、职业、行业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是指学业;“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是指事业、基业;“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是指职业。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体制中,“创业”的涵义因主体的不同而异。应用于贵族、官僚、文人,主要是指创建基业和事业;应用于居民百姓则是操持家业。然而“创业”一词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未能与工商业活动联系起来,直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和市场经济的兴起,“创业”的主体逐渐确定,专指商业行为者。
在英语国家,表达创业概念的英语单词是“entrereneurship”和“venture”。从词义上看,创业和企业(Enterprise)有较强关联,“entrereneurship”是名词形式,主要用于表示静态的“创业状态”,从“企业”和“企业家”的角度来阐述“创业活动”。“venture”以动词形式表达了“创业过程”,其中包含了“冒险”的含义。从英语单词的表面意思看,可以把“创业”理解为创立经营企业的过程,其中具有风险性。
1.2 创业的分类
创业的概念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广义的创业是指创立事业的过程,主体和客体均较宽泛。狭义的创业专指在经济市场领域内创立商业组织,追求经济资源的活动,即创业主体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中,发掘利用市场机会,以自身拥有的经济社会资源,通过组织运作和业务开展,实现资源升值的过程,狭义的创业均以追求商业利润为最终目的。
本文把创业分为传统技能型和开拓机会型两种,传统技能型创业以组织或个人拥有的知识或技术密集型要素为出发点,通过传统组织和运作模式,擭取商业利润。机会型创业通过创新思维,寻找和创造市场机会,为市场创造新价值的同时,实现组织自身盈利。这两种类型的创业往往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其主要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
区别一,技能型创业追求短期目标,盈利模式较为清晰,往往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机会型创业追求长期目标,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未知因素较多,运作模式常会随着业务的开展而调整。
区别二,两种类型的创业模式决定赢利的主要因素不同,传统技能型创业模式主要是看短期内的经营管理水平,市场渠道建设,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状况。开拓机会型创业模式主要是思维的创新程度和战略方向的选取,以及开拓新兴市场的能力。
区别三,技能型创业是参与市场内部的利润抢占与再分配,机会型创业具有帕累托改进效应,是对外部利润的开发过程,能够开拓扩张市场容量。
2 创业的关键要素与判断标准
杰佛里.蒂蒙斯在其著作《战略与商业机会》中提出蒂蒙斯模型,认为商机、资源、创业团队是创业的重要因素。后来的一些专家对创业核心要素的研究基本上是对蒂蒙斯模型的扩展和深入,如华盛顿大学教授卡尔.维斯珀认为创业核心要素包括盈利性的商业机会、创业者的技术专有知识、创业者的商业专业知识和创业动机4个核心要素。匹兹堡大学戴卫.格耶瓦里博士和丹尼尔.弗葛尔教授将维斯珀提出创业核心要素为创业机会、创业技能和创业意愿[1]。
总结各方观点,将创业的核心要素概括为:创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市场的客观机会、创业主体把握客观机会的能力。
创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创业意愿和精神,其中包含了冒险与放弃,这种精神可以支撑创业主体坚持不懈,面对困难继续努力。创业者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和商业目标性是区别于就业、谋生的关键因素。商业机会具有客观性,随着市场、经济、科技、消费的变化而发展,科技新品的面市,市场制度的革新,消费习惯的倡导都将有助于商业机会的产生,商业机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不会随着个人主观意识的变化而变化,人的主观意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和促进机会的出现,不能从根本上决定商业机会产生。当机会出现时,创业主体运用自身拥有的创业资源和整合能力把握机会,将是创业成功的前提。
西方市场经济理论认为社会化大生产包括四种要素,即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其中主体的创业能力即是企业家才能的代表与体现,土地和资本是包容在创业活动中的必要资源。基于以上原理,判断创业的关键因素在于是否存在劳动力资源的参与,亦即创业组织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一个组织具有了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这个组织就具有了创业的性质,与自主就业或灵活就业区分开来。
最早提出创业教育概念的柯林·博尔先生认为创业者应该具备如下素质:对待变化态度积极,具有来自自信的安全感,勇于冒险和尝试未知,善于提出创造性思想,善于交流和组织,坚定不移的将思想付诸实践。发达国家对创业教育概念的研究各有不同,但均强调对创业精神和素质的培养。
澳大利亚教育委员会提出,创业教育是一种直接指向培养年轻人能力、技巧和革新性、创造性、开创性等个性品质的教育[2]。日本的创业教育要求培养创业观,有针对性地教授学生创业方面的基本知识,尽可能组织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是一个授人以渔的概念[3]。欧洲委员会指出,创业不应仅仅看作是自己开公司,事实上,创业是每个公民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取得成功所应具备的一种普遍素质[4]。英国政府明确提出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在于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激发创业、鼓励创新和奖励成功的文化[5]。
创业教育以培养创业精神和品质为目标,是一种素质教育,扩展教育,其与专业教育既有区别又有关联。创业机会存在于任何专业领域中,因而创业教育具有普遍性。
创业教育是一种起始教育,或者说创业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对创业有一定的认知,并不是通过创业教育培训就一定是商界精英,就像普通专业一样,通过大学学习只能让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要在专业领域内有所作为,还要靠后期的工作实践,创业教育亦是如此。
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即在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和实训教学锻炼学生的创业素质。创业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无论何种形式的创业教育都要通过实践环节的锻炼,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创业活动不等同于教会学生如何开公司挣钱,其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简言之,创业教育应该以培养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为目标,企业家才能是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因此创业教育不光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大学生创业精神、价值观和人格品质的教育。
4 结语
创业教育在国外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而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各个高校根据区域发展情况,研究制定合理的教学体制,其中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工作都需要多年的积累与积淀,是一项需要持续努力的系统工程。在创业教育的建设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刻意追求成果,应在体制建设上下功夫,理顺各参与部门的职能,分工协作,从学生素质提高和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创业教育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 景云祥.全民创业:概念框架、核心要素及生成路径[J].江汉论坛,2006(3):21-25.
[2] 毛家瑞、彭钢、陈敬朴:创业教育的目标、课程与评价,教育评论,1992.01.
篇2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当代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信息为载体,知识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所谓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必备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基本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就是高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中对创业教育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所持的一种认识。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这一概念。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开展了“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中国、日本等九个国家参加了这一项目。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早在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极大的加速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尤其近几年各个高校都大兴创业教育,很多创业教育思想与理念得了到广泛传播与深入。
二、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1.创业教育理念发展日趋成熟,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形式已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2002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南京经济学院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拥有了很广阔的发展土壤,其发展规模与空间相当广阔,与此同时,很多创业教育理念发展也日趋成熟。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环节,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专业背景,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如较强的创新能力、强烈的市场意识、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这其中又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社会需要的是以创新精神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形式都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采取多样化与多元素的毕业设计形式以满足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不同的专业具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的形式上也应该具有其专业特性,实现毕业设计形式与专业理论的有效接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所以目前很多院校都将这个专业的毕业设计确定为单一的毕业论文的形式,缺乏新意。在毕业设计中,如果全部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一是限制了学生的选题范围,二是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形式单一难免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已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采取单一制的毕业论文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很明显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专业特性,市场营销作为一个社会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对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创业教育理念下,要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进行改革,实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如市场调研、营销策划案、商业计划书、促销方案、STP策略应用等形式,突破单一制的论文形式,以实现毕业设计与专业特点的结合,这也完全符合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毕业设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形式,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实现因“业”制宜。
3.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具备新的评价标准和制度保障
创业教育理念下,要求毕业设计形式必须多样化并附之新的评价标准与制度,以有效实现对其的监督和支持保障作用。任何新的毕业设计形式的出现都应该拥有完善的评价标准予以评判与监督,确保毕业设计过程中立题规范、审题严格、选题不重复、评价公平。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实行层级领导负责制,对选题、过程管理、成果评阅、答辩评价、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时间安排、质量评价、分工负责等都提出了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新的制度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多数导师对毕业生的指导仅仅局限于书面文字的形式,很少有实践操作性的指导,究其原因一是观念上的因素,二是制度保障体系没有跟上。在创业教育理念下,不仅要更新传统的毕业设计理念与形式,也需要很多新的制度保障体系予以支持。
转贴于 三、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的思考
1.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指出: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抄袭剽窃现象严重,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缺少新意,独创性差。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形成也需要相应理论基础作为后盾,在制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专业基础要求以外,还应提高创业教育理念基础的要求,有效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理念与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理念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影响是全程的,从最初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答辩评价。每一个环节都应加入创业教育的理念,更加全面的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因此,应该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2.建立“三导一体”模式的服务和管理体系
所谓“三导一体”模式就是在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领导督导,毕业设计导师指导,班级辅导员引导为一体的,层次分明但又层层相扣的服务与管理体系。作为毕业设计改革的决策者,学院领导除了要在过程中不断深化创业教育理念以外,还应督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不仅仅是毕业设计结束时的评价监督,更多的是过程监督,学院可以分设不同督导领导小组,针对不同的专业和毕业设计类型进行有效的督导,确保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导师的指导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对专业知识的指导,是指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指导;另一层是创业教育的指导,包括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指导。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后者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遇见困难或者疑惑时,导师此时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具体的实际操作类型的毕业设计,导师可以提供很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案,确保学生高效、高质、完整的完成毕业设计。通过专业导师对选题的适当控制和引导,加强过程的监控和指导,使毕业论文(设计)真正达到训练目的,不会成为流于形式的鸡肋。辅导员是与毕业设计者关系最紧密的一层,他们更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创业教育理念,实现专业与创业教育理念的对接,引导学生选择更加合理的毕业设计类型,制定更加科学的毕业设计方案。领导督导、导师指导、辅导员引导,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水平评价进行全过程的服务与管理,而且这种服务与管理具有开放性,更能发挥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全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实施对“业”施教,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
篇3
就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而言,课堂仍是创业教育的主渠道。以第一课堂课程教学为载体,创业理念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未来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等,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创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催化创业意识的形成,对以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在高校的推动也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当前《中小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一)管理类课程开设普遍
管理类课程在高职经管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各大高职院校在开设这门课程时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法。在教材选用方面,虽然参差不齐,但在教学内容上大同小异,基本上是从管理学基本理论入手,对学生进行企业管理知识的培养。
对比高职与本科管理类课程可以发现,无论是教学知识点的选择,还是授课方式,均大同小异。对高职学生来说,这样的课程安排和授课内容选择,容易忽视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的区别,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二)课程设置不多,与传统管理学基础的教学内容区别不大
《中小企业管理》课程目前主要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开设,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方法,以传授管理学理论知识为主,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强调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而对高职学生就业来说,就浙江省高职学生而言,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去向是到中小企业做基层管理人员,也有些到市场一线做销售员,一些学生会接管家族企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对中小企业的管理知识,可以很好地于适应中小企业工作环境,在实践工作中有效地实施管理措施。
因此,结合区域特色及高校自身特点,在高职经管类专业中开设《中小企业管理》课程非常必要。不仅如此,为满足学生对创业知识的需求,专业教育应与创业教育进一步融合,将创业教育引入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当前课程考核方式较为滞后
我国各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通常用一张试卷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许多院校《中小企业管理》的课程教学没有完全摆脱这种重知识轻素能、重理论轻方法、重应试轻应用、重占有轻创新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期末考核主要采用笔试闭卷形式,使得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考试习惯,平时上课“身在曹营心在汉”,考前突击复习背概念。这往往会出现期末分数不低但缺乏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缺乏对具体项目的操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正确地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二、以创业为导向的《中小企业管理》课程改革探索与创新
(一)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整体设计
按照“企业调研、毕业生调研、在校生调研―内容模块划分、教学知识点提炼―综合能力分析―教学情境设计―课程体系设计”的教改思路,从实际工作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依据课程教学目标,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能力和创业能力三方面综合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序化课程教学知识点,完善课程标准。可将课程教学分为三个模块:中小企业的创立、中小企业的组织与管理及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每个模块均由若干个具有内部逻辑联系的项目组成。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探索及小组讨论与项目任务的完成,掌握中小企业创立与运行中的关键点,培养学生能够有勇气、有能力地追求创业机会,从容应对企业成长的挑战,有效守住创业成果。
(二)以激发创造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基于实际操作层面障碍的考虑,在课程开始前要求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困难,且由于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匮乏,对课程设计的实际指导意义大打折扣。因此,采取通过对毕业生和已完成授课学生的意见征求与实际授课的实践检验,不断修改教学模式,采用参与式教学设计,遵循学生意愿开展教学设计活动,注重他们创造力的发挥。
在课内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课程中的新知划分为几个任务,一节课或一次课实施一个任务,或依据课程内容穿插多个任务。一般任务难度适中,要求在课内完成,目标设定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中小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管理素质、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安排
在课程内容设计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业技能为导向,增设设计性和综合性任务。以模拟公司为课程组织方式,组成若干个小组,每个模块结束后完成相应的小组作业:创业计划书、企业环境分析报告和营销策划报告。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充分实践,通过学习与实践整合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与此同时,为避免在小组作业中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可增加个人作业比例,要求学生将自己准备的“新意”展现出来。所谓的“新意”,可以是新的商业模式、商业名词、经济现象,甚至是新的产品和管理理念。其目的不在于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而在于培养学生对新的事物的观察和分析,通过展示、讨论,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并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评价模式
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重结果也重过程,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这不但能考查学生的工作与职业操守、组织协调和信息获取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将传统的“笔试闭卷+课堂考勤”模式逐步转变为“模块大作业得分+课堂‘新意’展现+课堂互动表现”模式,并且在此过程中引入学生评委机制。每次作业展现和课堂互动展示等内容均由3名学生评委打分,使学生全方位地参与课程学习,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增强评的能力,培养反思意识。
(五)结合第二课堂的课程实践教学
课外教学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选取校、市级创业设计技能竞赛或校企合作企业的真实任务为“项目”任务,以达到对前一阶段课程知识、技能传授的总结与升华。项目内容中含有学生从来未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难度,也存在学生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自行组织,安排学习行为,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对创业导向的《中小企业管理》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建设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掌握创业实践知识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基础。虽然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已成为高职教育的趋势,但即便已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职院校中,授课教师也多是理论研究学者,缺乏整体上的创业经历和实战经验。为提升创业教育的成效,高校应加强对教师创业意识的培养,积极搭建教师创业学习和实践平台,鼓励教师去创业一线,开展创业型的教学和研究,积累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创业经验,努力培养构建一支具有创业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优秀的创业人才和行业专家兼职兼课,通过讲座形式结合自身经历向学生传授创业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生动直观地感受实战经验,丰富课程的实际操作感。
(二)建设创业实践基地
即便是接受了创业教育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会出现问题,如果能在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进行实践检验,由教师对实际问题进行指导,更能提升创业教育的成效。
(三)构建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良好创业氛的围营造,会对学生创业兴趣的激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创业文化的营造。创业社团、创业技能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学生活动及创业精英访谈、创业名人讲座等都会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产生长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2]毕建忠,赵恒德.构建适合创业教育理念的教育模式[J].理论观察,2008,(4):136-137.
[3]彭绪娟.创业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学改革探析[N].辽宁高职学报,2007,9(10):6-7.
[4]张景韶,张世凤,李玉波,赵鸿鹞,黄洵.以职业实用性为导向的小企业管理专业建设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1,(04).
篇4
现在许多学校的广告学专业对基础综合性学科的设置不够重视,专业性课程比重太大,对于这个知识更新那么快的时代来说,学生只重在研究理论模式,没有跟进时代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话,是很难跟上科技的迅猛发展和适应国际化、全球化的文化交融的市场的。
二、创业教育理念下的广告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及策略
(一)将创业教育课程列入专业课程设置中,纳入课堂教学
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素质。高校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创业素质与能力为主要目标和任务,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小企业的精神和能力,务必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与“做事”的高度统一。强调贯彻“创新、创造、创业”三创教育理念,培养人的“自学”、“自教”和“自做”等三白精神。
创业教育的意识培养,知识和技能以及创业素质的形成不是两次讲座就能达到的,也需要贯穿于课堂常态教学中。
具体的做法可以是:
一是创业教育指导不断线。在三年或四年的高校教育过程中,从年级到年级不断线。可以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相结合,将创业讲座和创业实践相结合。这些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的培养。
二是单独开设相关的创业课程。如开设《创业学》基础性课程和《网络创业教程》等方向性课程。通过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
(二)“实践与创新”并举的课程设置理念
创业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昭示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创业教育注重实践课程的引入,更加注重培养人的创造价值观。因此创业教育理念的下的广告学专业课程设置要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许多企业认为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到企业后动手能力差,需要经过相当长的适应期。所以不少用人单位不喜欢接纳刚毕业的学生,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把实践放到重要的位置上。而广告市场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市场,任何理论与案例都不能生搬硬套,要求学生根据市场变化而创新运作,这也将创新性的培养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中国高校应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服务性、操作性很强的广告行业来说,广告教育更应该以“实践性、创新性”为核心理念,提高学生运用广告原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广告意识、市场意识,把学生放在真实广告环境中去培养。上海师范大学金定海教授和该系老师带领学生参与《中国广告》和《国际广告》两个专栏的撰文,每年安排学生参加广告比赛,学生也几次获得了中国广告协会学院奖平面金奖、《中国时报》广告金犊奖。参赛与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到了广告运作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具体做法如下:
是广告学专业实践课程可以在理论课程中增加实践的含量,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要有实务训练的课时。比如市场调查与分析、广告策划与创意、平面广告设计等,都要设置实践学时,让学生实际运作项目。
二是增加课程的实践学时和实习实践训练。可以增加实践环节和实习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我们学院的广告学专业在2009年将实践课程比例提高到了25%,经过几年的训练,学生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学生毕业较受市场欢迎,每届学生就业率都在93%以上,而且毕业年以后每年都有学生自主创业。
三是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践的有效指导。
学生经验缺乏,实习和实践都要安排好导师跟踪指导,让训练落到实处。外出实习的,也跟实习基地建立联系,安排到企业导师指导。
(三)课程设置必须充分考虑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三四年的高校广告教育不可能为广告行业培养出具有管理客户、洞悉市场、运作策划、善于公关、熟练执行,长于设计、工于文案、富有创意等能力的通才。不同学科背景的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般都会不同。艺术背景的多定位为设计型,营销传播和人文背景的多定位为策划创意型。设计型人才培养侧重于广告人才的设计技能,它要求被培养人在通晓和把握各类广告表现艺术的基础上能运用相应的技术手段,通过广告创意构想恰当地表现;策划创意型的人才培养重心策划创意思维与策划实践能力培养。
篇5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1]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传播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密围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四个目标,在教学方式与考试方法方面双管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应对媒介技术发展优化课程结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打好基础
传播学专业主干课程主要由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和新闻传播实务三大类课程构成,其中前两者主要属于理论类课程,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因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可分为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和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在课程建构中不能仅强调大众传播类课程,需要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课程根据本科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规划在课程体系当中,课程性质可分为必修和选修。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是媒介融合时代传播学专业课程构成的一个新要素,掌握计算机技术是学生从事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应适当提高此类课程在传播学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机会学习和掌握传媒技术,提高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的整体构成变化不大,主要应该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断更新和调整,增加一些适应媒介发展变化的新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动态,体会到技术创新的影响,特别要指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媒体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闻传播实践,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锻炼,培养他们成为真正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
二、根据课程性质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传播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探索主要从理论类课程、业务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三大类课程入手,根据课程性质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中将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主要包括传播理论、新闻理论、新闻传播史、网络传播、人际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这些课程的共同特点就是理论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较多地采用讲授法向学生讲解基本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为使基本理论教学深入浅出、简明易懂,教师要选用大量的教学案例进行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基本理论的内涵。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媒介变化的新形势下对新闻传播理论进行反思和置疑,这就可以适当抛给学生一些当前有争论的观点、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争论的过程中使真理越辩越明,并且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思考,学会理据充分地阐述个人观点。将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活跃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气氛,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敢于置疑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中选用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新闻采访、写作、评论、编辑、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等课程属于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这类课程理论与实务联系密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楚基本原理与方法,更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课内外实训机会,锻炼他们的新闻业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新闻采、写、编、评、舆论调查、公共危机处理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些案例的优缺点,向业界前辈学习实务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采用情境式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些虚拟或真实的大众传播现场情境,利用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中获取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策划新闻报道、舆论调查、危机处理,并鼓励学生超越案例的局限,大胆思考与众不同但又合理有效的报道、调查与处理方式,使学生不仅仅能够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更能够超越条框限制,运用新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3.在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在“纸上”谈兵,还必须掌握Photoshop、Illustrator、Premiere、Dreamweaver、Flash等多种计算机软件技术来适应电子媒介时代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教学需要讲练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是对基本的操作技术进行示范,之后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反复操作和训练提高他们的熟练程度。但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还未达到教学目标,能运用基本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并结合新闻传播的理论知识,进行平面、影视、网络媒体的编辑与制作才能达到学习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选取优秀的行业作品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评价,并通过布置阶段性和综合性作业的方式,指导学生在作品鉴赏的基础之上完成自己的、具有一定创意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灵活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
教育对象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创新个性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1]为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需要改革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进而将创新意识不断内化在自己的人格当中。
1.建立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题库,考察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从创新教育的内涵可见,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任何创意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原型启发”,这些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就是诱发学生产生创意的“原型”,因此对于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核不仅不能放松,反而需要不断提高考核内容的深度和考核范围的广度,全面、综合考察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此类课程,可以通过建立考试题库的方式,使学生对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内容进行全面复习,教师通过勾画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系统图示指导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基本专业知识。但在题型设计方面可以多样化,通过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等方式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观点述评等方法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情况。
2.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将课程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需要教师在讲授清楚基本理论之后,根据章节特点适当进行实训。学生的实训作品质量反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此类课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给学生布置实训作业,采用个人独立完成或小组协作的方式提交课程作业。教师在习题课中,选择部分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或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在作品评价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新闻业务水平,并将课程作业的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学生总评成绩中,提高学生对实训作业的重视程度,使学生在独立和协作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立分析与处理新闻实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另外,这类课程的理论知识也不容忽视,期末考试也是必要的环节,通过综合性考试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适当采用应用性的题目来考核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应对问题的能力。
篇6
1.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与现状
近几年,计算机软件行业人才需求量高速增长。从2010年招聘网站前程无忧所做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该年度it人才需求占五大热门行业的首位。分析内在的原因不难发现,外资it企业入驻国内市场,而国内it企业也瞄准了海外市场,政府对于该产业也非常重视,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之下,it业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大量it人才紧缺的局面。据统计,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每年增100万,可国内仅能提供5~6万的学历教育毕业生。由于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软件人才随着软件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呈现结构性矛盾。其中不仅对于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和项目总设计师需求量巨大,同样,对于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和计算机基础应用的工作人员也需求旺盛。wWw.133229.cOm
2.计算机专业中职生的特点
2.1凡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每位学生都是以最后达到谋取职业这目标而进行学习活动的。这就要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当前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千万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而搞形式主义的教学。
2.2实践中职的课程是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安排的,既要让中职生打好文化基础,更要让中职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性,从而达到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让学生尽快掌握好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从而走向社会之后,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
3.创新教育理念下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
3.1注重抓好新课的导入,激发中职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中职生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重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结合授课内容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加强新课的导入效果。例如,上第一节《flash基础与应用》的时候,先不介绍flash的基本知识,而是播放时下最流行的动画短片。当学生都被吸引的时候,教师趁机介绍本课程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这门课,就能做出让人羡慕的视频。好奇心加上好胜心,适当利用中职学生的这种普遍的心理特点,就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学习。现在的学生个性特点非常明显,并不喜欢任人摆布,因此,教师上课前要做好教学设计,多设想一些情景,善于使用引导教学。
3.2结合社会发展需要,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随着电子设备在社会中广泛的应用,人民群众对视频处理和媒体编辑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网络的普及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更是让各大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让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由于中职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因此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和“小专门化”来进行课程组织的改革,确定一套灵活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改革方式。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可以先进行企业岗位调研,进行岗位技能分析,然后确定专业方向,再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最后再制订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创新教育理念下中职学生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柏昌.任务驱动教学的反思与重塑[d].南京师范大学,2004.
篇7
一、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的优势分析
微课有助于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视频是微课的主要呈现方式,一般在10分钟左右,时间比较短,但主题更加突出,指向性也更加明确。微课十分精短小巧,也特别方便阅读,因而可以很好地实现在线的浏览和点击。重点分析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中障碍的突破方案,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程度,并且使得学生在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之中可以更好地形成思想意识,同时对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质量改革的相关措施和教学模式方式等进行了全面和系统化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对相关事业的增强和改进。同时对更好地实现真正意义上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的建设原则等进行了分析,使得其视野得到全面的开拓。
二、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实践分析
建立微课资源建设机制。一方面,与学校教研活动相结合,不断充实微课资源库。塔里木大学的教研活动开展得特别活跃,除了每周一次专业备课教研活动,还经常性地承办各种学术讲座、公开课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研活动都尽可能地以微课的形式进行,教研活动后教师通过教学反馈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同时与学生活动相结合,不断丰富拓展课程内涵。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的实践之中,不仅需要结合当前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思想等进行全面改进,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制订出完善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措施,以更好实现对相关工作质量和水准的增强改进。另一方面,在实践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之中,相关教师还需要结合教学的经验以及教育的基本现状,从多个层次和多个角度着手,以更好地保证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的基本质量,更好地增强最终教学工作发展和创新改革的效果,通过新的教学理念的融合,也可以使得传统的教师主导的课堂全面实现转型,成为师生互动的全新模式,这一点对于提升教学视野以及不断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均有着重大的意义,在保证了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基本效益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对不同层面相关内容的结合,真正意义上实现对相关工作的增强和改进。
总之,电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根据对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的基本现状和实践当中应当明确的原则等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实现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发展。
篇8
一直以来,我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应用实际工程的能力较差,独立和创新的工程意识较低。原因是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不足,缺乏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锻炼,教学与实践无法有效衔接。目前,土木行业越来越多的地方用到了概念设计,这种理念在很多实际的建筑方案中得以应用,对土木工程影响巨大[1]。因此,概念设计在土木建筑工程专业教学环节中应当加以体现、反映。针对这样的现状,土木工程专业进行《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研究就十分有意义。这对改革工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有利,又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且锻炼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建立工程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2]。
一、《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内涵和意义
土木工程结构概念设计是工程当中结构设计的灵魂,是利用设计概念并以自身为主线贯穿全部设计过程的一种设计方法。概念设计是完整和全面的设计过程,它将设计者繁复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整个设计[3]。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有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如何打破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过于墨守成规,能将结构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对于现代社会是迫切需要的。因为他们才是结构设计革命的推动者和执行者[4]。
《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是在原《结构创新设计》课、《结构概念与体系》课及《事故分析与结构原理》等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基础之上,发展整合及改造后新设立的课程。该课主要是以学生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为主线,训练学生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它体现了工程教育的特色,以结构设计制作实验项目为载体,探索在干中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工程培养所必要的基础知识、工程设计思想和方法、自学和终身自学的能力和兴趣的培养等内容放在第一位。《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提出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的概念和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案例进行点评分析。概念与体系部分介绍结构概念设计的背景、思路、基本做法、设计过程中经常用到的结构概念。
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于探索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掌握善于主动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二、我校的教学改革研究的基础和环境
1.专业建设基础好。河北工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以开设创新性结构设计大赛10年。完成了校教研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结构实验探索研究》和《结构创新设计等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两项。学院已开设《结构创新设计》、《结构概念与体系》、《事故分析与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结构抗震设计》等课程。
2.师资力量强。上述这些课程由多位建筑工程系的老师担任,职称结构合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老中青队伍结构。因此,对于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教学改革研究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保证。
3.实验室基地条件良好。本专业下设的结构实验室是河北省结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学生建立模型实验提供了科学的、可靠的硬件条件。
三、《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1.教学目标。初步形成《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完成《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的教学大纲制定,确定教学内容,初步形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指导其他工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经验。
2.教学内容。《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
教学内容: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项目的设计,项目要包含若干个结构和力学的概念的运用,如拉、压、弯、剪、扭、稳定、倾覆等,使用材料应宜于制作,实验的方法要直观。项目的要求应是概括性的,应用较少的约束,以使学生开阔思路。给出的条件应尽量少,要学生自己寻找所需的条件。布置结构设计制作实验项目,首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分析项目,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学、讨论、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应经过结构方案设计、一定的计算分析、绘制施工图、施工制作结构模型、进行结构实验、实验分析、总结等过程。
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手段主要以讲课、学生设计、模型制作和模型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和理念启发学生将所掌握的基本结构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模型实验之前教师上课以引导为主,主要由学生自学、讨论和分析计算设计制作出结构模型。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与所学内容联系起来,甚至产生出学生还未学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
教师的教学主要以指导为主,如结构概念设计的原则、路线、方法,基本思路、基本做法以及设计中常用到的结构概念等,并结合学生的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案例进行点评分析。
基本教学过程:布置题目――学生以小组讨论学习――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重点要起到启发、督促、指导、控制进度的作用)――学生形成方案――教师根据方案指导学生改进方案――学生制作模型――学生实验――教师点评总结(重点是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学生总结(学习过程总结)
3.存在的问题。(1)如何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是本教学课程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研究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题目。研究题目的内涵、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的适用性、题目的趣味性、题目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性等。(3)研究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即稳定又灵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稳定是要教学理念要坚持不懈,总结提高,教学模式要稳定形成套路和程序,便于教师掌握和控制教学进度。灵活是具体的教学内容,比如涉及的结构概念很多不可能在课堂上全讲,需教师具有灵活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4)初步形成课程所需的教学文件。如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教学讲义、题目库、教学录像等内容。
四、《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的实施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创新性结构设计》等一系列课程以来,我们在不断探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法均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已经完成了《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结构实验探索研究》和《结构创新设计等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两项校级的研究,并开设了相应的课程。相关教师在工程教育方面有长期的思考和教学实践探索,并且已成功组织土木工程结构大赛10年。已开设《结构创新设计》、《结构概念与体系》、《事故分析与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结构抗震设计》等课程,相关教师教学水平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具体实施如下:
1.修订《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安排及学时安排。
2.选择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的第二学期开始该课程教学。
3.自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的第一学期期末,研究确定题目及相应的教学安排。
4.将大学三年级专业学生按班级分给不同的教师,教师则分头实施教学,定期讨论交流改进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师授课、学生设计、模型制作和模型实验相结合,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概念设计与创新能力、自学能力。
5.在大学三年级专业学生的第二学期期末,教师对课程实践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
五、总结和探讨
本文方案结合新的科研成果开设出新的课程以及课程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方案突出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将工程项目、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中,进行课程计划和实践内容的一体化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本方案突出启发式教学和指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善问求知和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海峰,乔安宇.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及其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2):36-39.
篇9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内涵指的是概念的本质属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创新的解释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业的解释是“创办事业”。创新与创业不能割裂开来理解,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源泉和前提,是内因;创业是创新的目的与归宿,是外因。没有创业的创新是缺少动力的,没有创新的创业是缺乏生命力的。
1.1理念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各高校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门“课程”,而应该作为一种理念,贯穿所有的课程,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创新,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创业的可能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核心应该是打破常规、刻意出新。在学校教育阶段,对于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以填鸭式的,各种体系、概念、知识点都是“别人”总结出来的,在这种思维定式下,大学生往往缺乏批判精神,认为书本上的理论都是对的,专家的观点都是不可挑剔的,甚至教师都是权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个性发展、允许多样化存在才能真正实现打破常规、刻意出新。
1.2主体
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非教师或者创新创业项目和课题。创新创业教育既包括认识活动也包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完成,实践活动更多通过实践教学完成。另外,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者需要帮助主体寻找合适的中介和拓展足够的客体。中介可以是课本、网络、教师,也可以是优秀企业家的现身说法,客体可以由教师发掘也可以由大学生自己发掘,在挖掘创新创业项目的时候,需要寻求政策的支持、资本市场的关注以及师资力量的扩大,改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局限,同时更要鼓励大学生借助自身的能力投身实践。[1]
1.3目标
学校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需要将目前的课程重新整合,使其具有严谨性和系统性,而非仅仅包括“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同时增加讲座的质量和数量,使其拥有固定的安排与系统的规划,建立专家库,邀请更多的不同行业的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成功者和失败者,开展丰富多彩的讲座。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要复杂的多:首先,聘请拥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避免实践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其次,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开拓新的路径,如网络时代的虚拟实践,具有虚拟性、超时空性、交互性等特点,可以实现现实难以完成的任务,如通过网络游戏让学生在短期内体验创业的过程;再次,争取社会的支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如企业群体的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建立更加宽容友爱的环境及广泛友好的关系网络;银行的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家庭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解与支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创新创业的成败,避免创新创业大学生太大的压力。[2]
2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
外延指概念所包括的所有因素,可以一一列举,也可以不断扩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很多,从不同层次、角度进行划分,会有不同的种类,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我们主要从横向、纵向和内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横向划分
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服务三个方面。人才培养和科研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它们往往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质量。总之,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通过给社会提供合格创新创业成果、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培训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因此,创新创业人才、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部分。
2.2纵向划分
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创新创业教育投入、过程、产出三个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主要是从师资、设备、教材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理论教学指授课计划、授课方法、作业等,实践教学指实践项目选址、实践形式、实践手段等;创新创业教育产出指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以及走上社会后在岗位上取得的成绩以及学校直接面向社会的服务情况。
2.3内在划分
从内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又可以分为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等方面。创新创业教学不同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只是教育活动的一个方面,教学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而教育无处不在,包括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的熏陶、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的激励等;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指的是从师资配备、经费、设备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配合其它因素一起完成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和社会,如何让学生和社会满意是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所研究的内容和关注的焦点。[3]
3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它的内涵会越来越丰富,外延会不断扩大。创新创业教育来自于实践,最后又要回到实践中去,而对于它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参考文献
[1]李亚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原则及路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83-87.
篇10
第一、受功利化观念影响,各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是以“工具取向”设立创业园,通过指导学生创办、经营小企业和科技公司,从事商业活动、成果转让或技术服务等经营实践活动,培养“速成式的企业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对创业及创业教育概念的片面理解。很多师生对“创业”的理解比较狭隘,认为办公司经营实体是唯一的创业之路。其实,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推进创业教育以来,创业教育一直是一个“能力取向”的概念。创业教育与传统的就业教育在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培养目标上,其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企业家精神以及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而不仅仅是创业的知识、技巧。在教育内容上,包括意识、能力、知识、心理品质等,而非简单的创业活动。正如美国百森商学院蒂蒙斯教授所讲的,学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标的就业培训,更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该是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具有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说,创业教育绝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而应该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高校创业教育要对“创业培训”和“创业教育”加以区别,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要实现从精英到大众、从刚性到柔性、从注重技能到能力、由控制使用到激励开发的转变。在2010年4月22日召开的“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创新、创业、就业三个概念进行整合,突出创新在创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创业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创业意识淡薄。国家高校信息咨询和国家就业指导中心2006-200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中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占25.93%,有过创业意愿的占53.02%,有创业潜质的占10%。在大学生现实的选择中,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较低,创业者中创业成功的机率更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创业是复杂的实践系统,需要创业者具有创业资源和社会经验、强抗风险能力和市场把握能力等。对学生而言,这些条件是他们在学校期间难以齐备的。大学生选择创业时容易忽视客观条件和外部因素,低估创业的艰难和风险。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众多困难与挑战。例如,启动资金缺乏、市场经营经验少、心理承受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理论知识与实际需要相脱节等。如果不解决这些难题,将影响创业成功的概率。因此,只有极少数学生真正将创业作为一种职业选择,不少学生则是迫于就业压力而被动选择创业。
第三、创业教育还没有融入正规教育体系。由于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之中, 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并未形成有机联系, 基本游离于“正规教育”之外, 大多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这种舍本逐末、注重形式的做法使创业教育失去了学科专业这一最有力的依靠, 致使创业学子们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决策者对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决策者还没有认识到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 创业教育所培养的“企业家精神”通过“岗位创造”、“生产力增长”以及“创新”等方式, 可以培育国家的竞争优势; 相对“劳动力”、“资本”生产要素, “企业家精神”在创业型经济中更是稀缺的关键要素。
第四、创业教育支持环境需要大力改善。创业教育的成功开展, 需要良好的创业教育支持环境。这涉及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等诸方面。因为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我国创业教育的支持环境需要大力改善。就政策环境方面看, 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在推行创业教育宏观决策方面缺乏足够明确的、强有力的政策和规定; 出台的一些鼓励政策, 也难以真正贯彻执行。就社会环境方面看, 不少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创业教育心有顾虑而抱观望态度, 迟迟不能有效开展工作; 多数家庭仍希望学生毕业后找个稳定的工作, 对自我雇用、自主创业认识不足; 崇尚创业的社会主体价值观念尚未形成,甚至公众对小企业经营者或创业失败者还存在一定的偏见。
二、提高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的措施
篇11
On Graduate Career Education
PI Jian
(Changsha Radio & TV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5)
Abstract Career education is a way for graduat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life, and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mprovement and reform of graduate education system, innovation for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improve 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career with the basic building rol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graduate career on educational content, from a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 clear sense, curriculum reform, business support,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 is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five aspects of education graduate career,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career education.
Key words graduate; career; education
当前,职业生涯教育侧重面向本专科学生,对研究生设计较少,同时,就业指导仅仅是进行就业、创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重视。面向研究生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特色服务、实施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途径之一。
1 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
1.1 就业教育
就业教育即帮助学生了解和获得就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心理学角度看主要指探索、认识和匹配自己的人格与职业,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自我概念对研究生职业生涯非常重要,在就业教育中,关于就职和应聘的知识、技能是容易学习和获得的,但对于自己人格的类型、自我概念的清晰度以及对自我的接纳程度等却是难以评估和测量的,尤其是自我概念作为个体内在精神与外在环境的中介,它的清晰与否关系到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安排和掌控自己的内在心理力量。职业自我概念包含的认知和评价体系对于个体判断和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行为的有效合理性以及职业意志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是从职业现状到职业发展结果的行为取向的中介,是行动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判断、达成目标的行为有效性判断以及目标的可靠性判断的标准。①生涯发展就是在现实社会环境中不断调整自我概念,实现职业自我概念的历程。
1.2 创业教育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为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的,目的是要发挥研究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并具备自觉预测的前瞻性能力和素质。因此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由教育部委托在沪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承担的重点课题“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每年想要创业的大学比例高达75.22%,而真正创业的人数只有1.94%。学历高创业率却不高的现象凸显了研究生创新素质、创业能力的低下,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针对研究生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理念是由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的。会议认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②
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③因此创业不仅指创造出自己的一番事业,而且包括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改进、改造和创造等。当前,高校开展研究生创业教育是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独立自主性、发展研究生创新精神、发挥研究生创造性、完善研究生个性、实现研究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以创业带就业的发展措施。以创业带就业的本质就是进行创新、进行改进,赢得公司、社会行业的青睐,甚至是自己开办自己的公司。④创业教育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创业教育同样需要从研究生自我概念的探索和认同入手。
2 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着手点
2.1 以学校办学特色为发展定位
质量凝练特色,特色决定发展,发展源于质量。要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高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办学宗旨、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来开展教育活动,尤(下转第103页)(上接第58页)其是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从学校的发展优势和特色定位出发,引导研究生从自身所处的文化生态实际着手分析自身优劣,继而职业的发展规划定向才能使职业规划教育得以发展和发挥应有的作用。
2.2 明确创业教育的意义
实施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世界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完善发展的需要。不能误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实施过程中不能只教授一些应聘的技巧,创业教育要根据研究生特点和现状制定可行的措施和手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立足生涯教育的长远性。职业生涯教育要立足培养创业型人才,要转变理念,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要培养研究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还要训练他们的创业技能、养成创业品质。因此不管是学校领导、高校老师还是研究生群体,都要加强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视力度。
2.3 深入开展课程改革
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一定要形成合理的机制,学校和学生个人应当形成一种有效的合力,学校的侧重点是通过深化教学改革,而学生方面的重点是应当充分发挥自主性,自由个性和开创性。学校要真正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根本的教育体制中,尽快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促使创业教育贯穿在所有学科的教授活动中,以塑造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新人格,同时以积极心理学相关课程推动研究生人格完善和自我概念的特质明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研究生教育质量。
2.4 加大创业扶持力度
研究生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更低,除了研究生自身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限制外,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资金不足、无创业方向、风险意识等也是其中的困难和顾忌。因此要加大创业扶持力度,高校除了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外,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优惠,与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创业关系,为研究生试验创业提供条件支持,开展系列创业计划竞赛和创业实体化工程,积极鼓励和推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帮扶工程,以期实现全社会共同努力合作建设的局面,吸引和帮助研究生真正实现创业带就业。
2.5 建立健全评价和反馈机制
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是衡量教育成果、调整教育政策和教育行为的风向标。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只是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奠基和开始,教育的效果如何、如何改进等等都需要有评价的标准和反馈的过程,因此建立健全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时俱进发展和完善的保证。
注释
① 龚雨玲.浅析自我概念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J].求实,2011(1):255.
篇12
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致使毕业生迅速增加,就业岗位短缺,出现了学生就业难的现象,高职学院一直在寻求解决之道,在这种情况下,创业教育被提出来,实施创业教育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改善学生的就业观念,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所以,创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概念和理解
首次提出创业教育概念的是柯林博尔,1989年11月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正式提出了各国要“将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享有的同等地位”[1]。因此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概念可以定义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为毕业生的成功就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以这样理解创业教育:创业教育通过学生这个载体把创业教育的理念转化成为创业教育的实践,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的课程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他们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接触中培养了事业心、自信心和探索精神,提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国家政策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高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主创业,创业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纵观整个的高职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现总结如下:
1.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的教育方法还比较落后,还存在着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培训学生的现象,学校的创业教育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即把传授创业教育的知识当做第一位的,而不是注重培养学生作为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这样培养的结果使成功创业只是个别现象,不能成为普遍现象。另外,高职院校没有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2]。
2.高职院校缺少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缺少专门的创业教育教师、创业教育专家和创业教育导师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教学,有些院校只是让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来充当创业教育的教师,使得学生学到的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有些名不副实。
3.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意识淡薄
从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中了解到,他们对创业政策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知道,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创业的学生人数不多,知道创业的学生的创业意愿不强,而想创业的学生的担忧又比较多,这些情况从侧面反映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严重,应该给予高度重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3]。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针对创业教育现状,高职院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
在创业教育中不但要把创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但要涵盖创业教育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包括与创业相关的综合知识,要想实现这些要求,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中就要实现创业课程和就业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一体化,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丰富学生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对于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可以采用项目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参加创业项目的全过程。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创业大赛,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情况下激发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升创业能力[4]。
2.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学校和社会应该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他们从没有任何创业经验到成为创业教育专家,具有丰富的创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在授课中抛弃原来的纸上谈兵,把自己真正的创业经验知识传授给学生。学校还应该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创业者来给学生上课,进一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完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主要是对高职院校设置的创业教育目标、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教育的实践进行考量,评判设置的创业教育课程能否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创业教育实践能否达到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目标,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否被社会和企业所接受。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可以作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准之一[5]。
参考文献:
[1]陈胜,王丽丽.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2(22):13-17.
[2]吕帆.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探索[J].教育研究,2012(07):55-56.
[3]江彩霞.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7-8.
[4]李幼平.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12(04):172-174.
篇13
1.1教育改革
国际著名教育改革理论专家哈维洛克教授曾作过如下定义:“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这一定义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教育改革是以“教育现状的变化”为判断标准的,它区别于思想上或理论上的构想,如果不能引起教育实际现状的变化,即无法称之为教育改革;二是教育改革是以“有意义的转变”为标志的,应带来显见的具体效应或结果。在我国,教育改革包括国家层面自上而下的推进,也包括地方政府局部改革和民间组织的自发改革。该文教育改革的概念是指国家自上而下的改革[2]。
1.2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本是两个概念。在我国,创新教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末,侯自元教授在1988年最先发表了《中等职业“创新教育”的方法》,其定义可概括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为核心的教育活动,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性、系统性的培养[3];创业教育一词可以追溯到1989年,在北京“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美国学者柯林博尔提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三张教育“通行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革新与发展服务计划”会议上进而区分了创业教育与创业活动,并认为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在创建企业过程中,所需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与之相应的实践活动教育。随着这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逐步整合成为一个概念。政府层面最早在2001年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在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义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里理念与模式。”[4]
2大中小学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现存问题
2.1在概念理解上有所局限
国内较早从理论层面上界定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可见于《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狭义层面是指一种有关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的教学实践活动,以真正帮助大学生实现自主择业、灵活就业目标。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聚焦于高校,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由此不难看出,当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更多的是认为其教育对象主要是有就业需求的在校学生或社会群体,教育目标更多的是实现劳动者就业。这种定义和理解方式,客观上将创新创业教育向大学生群体和高校范围倾斜,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期性和连续性。而创新创业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促使学生形成开创性的人格[5]。
2.2在体系构建上尚不平衡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起点不应在高校,对象不应仅是大学生。国外学者经研究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在6岁左右开始下降,并且在10岁左右大幅下降,其原因是学生在入学后被要求遵守规定而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二个高峰出现在16岁,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富创造力[6]。但是在我国,出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升学考试要求,在中小学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节点以及学习内容上,并未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与主课教育“割裂”现象明显,且未能有效融入教育教学环节当中,中小学基础未打牢,仅靠大学阶段“恶补”,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则大打折扣。
2.3在教育观念上亟待转变
如前所述,创新创业教育应遵循个体成长规律长期开展,而狭义层面的创业教育则是应在创新教育的基础上,引导有就业需求的在校学生依托个人兴趣和专业技能实现自主灵活就业。由于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求职受挫后的无奈之举,中小学学段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的铺垫,大学学段缺乏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养成,往往会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仅仅作为一项教学任务存在,更多的是停留在创新创业政策、形势的表面分析,甚至片面地成为就业指导的一部分,既不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热情,也不能提升创业者或潜在创业者的创新创业能力。
3大中小学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路径
从前文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行为的主体是学校,但不应限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高校学生,但不限于高校学生。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发挥需要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教育体系。
3.1探索大中小学课程主渠道建设一体化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关键是要依靠课程主渠道。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目的一是实现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教育衔接。二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其他课程相互融通,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讲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统一。因此,需要从管理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建立涵盖教育管理部门、大中小学、社会相关机构在内的协同联动机制。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以各学段教育目标为依据,探索大中小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一体化的实施路径,特别是要组建跨学段、跨学科的教师教研团队,汇聚一线教师协同备课、互听互看、互学互鉴,自下而上发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存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为施政者提供政策参考。在自上而下的政策推行、自下而上的教学反馈共同作用下,打造大中小学一以贯之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学科相融合,促使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融通。
3.2探索大中小学课外活动一体化建设
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优势,承担起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性作用。以共建的方式,与属地中学、小学拉手结队,通过校园走访、开放实验室、开放课堂等方式向中小学生集中展示最新的创新成果,以实地实景实物的方式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自觉发现创新兴趣点。主渠道一体化建设的目的是避免个体素质和知识体系的断层,课外活动一体化的目的则是要打破年龄层次、教育层次的界限,以实践的方式促进大中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共同进步。高校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由来已久、形式多样,中小学也客观需要类似的活动来开阔眼界、补充课堂教学。因此,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的有机融合,协同开展手拉手实践活动,特别是科创竞赛、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十分必要,使各学段学生之间互相指导、互相启发。
3.3探索大中小学资源共享一体化建设
教育主管部门要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充分挖掘自身创新创业教育优势资源、教学经验、典型案例和优秀成果,打造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库,实现同学段校际之间互相借鉴、跨学段教学科研互相补充;特别是要发挥大学和中学的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和师资优势,将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遵循各年龄层次学生的成长规律研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育内容。在大中小学选拔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教师、学者组建专家团,将最新的理论成果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在大中小学中进行传播;共享校外科创基地,引导高校学生深入中小学校外基地进行科普讲解,引导中小学生深入大学校外基地参观访学,促进课外科创基地的统筹管理。
3.4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建设
依托“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推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建设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网络应用平台,一方面整合网络教育资源,推动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同时开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依托互联网将线下的优质资源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共享,打破时空限制,让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教师与大中小学生更多更好地交流。线上课程资源、线下案例资源、专家库资源均可依托网络平台扩大受众范围。在网络平台应用成熟后,科创比赛、实践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会更加多元,在有效的指导和监督下,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进行社会层面,面向各学段发起创新创业活动动员,形成包括学校在内的多方教育合力。
3.5探索创新创业学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