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

篇1

1.3个体特质个性特征是指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点。Marry&MacMillan(1988)研究认为将创业者所具备的个体特征主要有成就事业的欲望、内控人格、风险承担能力、识别和利用机会的能力、模糊性承受能力、处理问题的风格、个人价值观选择等。Grant(1995)经过实证分析发现前瞻性人格与创业意愿有关。钱永红(2007)认为,创业者应具备承担风险的能力,时间、经历和财力等方面具有风险承担能力的人其创业行为成功率更高。杨德彬等(2011)认为自信和人格魅力是大学生创业必备的特质,自信的人也敢于面对别人在观点上的挑战,拥有个人魅力的人更易受到别人的推崇[24]。

2创业意愿的环境影响因素

大学生创业意愿和行为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以及来自外在环境的支持或帮助服务等综合性因素统称为创业环境(R.Devi&S.Daniel,1994)。国外的学者在创业环境方面的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模型:五维度模型和九方面模型。五维度模型认为创业环境主要包括政府政策和工作程序、社会经济条件、创业和管理技能、对创业资金支持和对创业的非资金支持。九方面模型是由GEM(全球创业观察)研究提出,主要包括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实体基础设施的可靠性、文化及社会规范等九个方面。我国学者熊彤(2011)认为大学生创业环境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体。他认为大学生创业环境包括创业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其中硬件环境包括政府的社会、政府、高校、家庭等的政策、资金支持;软件环境包括融资信贷、人脉关系和社会服务等。在创业环境的研究中,国内学者在政策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支持三方面较为集中,下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1)政策环境。创业政策指国家各级机构对大学生创业制定的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旨在培育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齐昕,刘家树2011)。杨德彬(2011)认为政府的创业政策是指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包括贷款、税收、工商注册、人事等多个方面。刘群(2012)认为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政府扶持措施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上,大学生们认为重要性由强到弱依次排序是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扶持、政策支持、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服务、健全的社会保障和税收优惠。总体而言,由于大学生缺乏创业相关的资金、经验、项目等资源,政府政策是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强有力的支持。

(2)学校环境。高校作为大学生现阶段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在传播知识、塑造价值观和引导行为取向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的形成息息相关(叶榆枫2012)。王华锋、郑珠、牛晋泽(2010)认为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开设课程、开办讲座、开展培训以及举办竞赛四个方面。通过系统的创业课程学习,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创业知识体系。邀请成功人士进行创业类讲座能够调动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培训能够让大学生亲身体验掌握创业过程的注意事项。创业竞赛能让大学生理论性的掌握创业的整体过程。刘群,孟永(2012)调查显示参加过创业讲座或培训的大学生创业意愿较高,并且其创业意愿的高低程度与其参加创业讲座或培训的次数成正比。李琼(2012)研究表明如果学院让有创业经验的老师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会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3)家庭环境。大学生自身没有资金、人脉、经验等资源,其家庭支持作用显得非常重要。不少学者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有显著关系。李琼(2012)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与其父母职业、家庭收入、家庭支持程度等相关。研究认为父母均是企业家或自我雇佣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最强。杨德彬(2011)认为父母的价值观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选择产生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创业决定持支持鼓励的态度,那他们在对创业就意愿方面会更积极;反之,父母对孩子创业决定持反对态度,其孩子的创业意愿不高。何忠伟,郭君平(2010)认为家庭经济情况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十分明显。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经济情况的好差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呈正相关关系。

篇2

艺术类大学生在个性上也具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具有独立的性格,喜欢冒险和创新,富有创新精神。一般都具有活泼好动的外向型性格,不喜欢受约束,这些特点使他们在就业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果另辟蹊径,利用他们的个性特征和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创业,效果会更好。因为他们具备自主创业的潜质。只要通过创业方面的学习,他们的就业问题就可以由被动就业转为自主创业。艺术类尽管在就业中难于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但不说明艺术类在生活中毫无用处。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提高了,同时,随着我国教育目标向素质教育转变,家长对于孩子的素质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艺术类学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自己开办艺术辅导班,教中小学生音乐、美术知识。自主创业的另一个途径是可以开办娱乐公司,目前,社会上有婚庆、广告之类的娱乐活动,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艺术人才,像婚庆公司,需要专业的主持人,专业的摄像、灯光,以及后期影像制作。一些大型企业也经常举办庆祝活动,也需要这样的公司助兴和摄像,这也是艺术类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这样的娱乐公司单枪匹马办不成,需要几种专业的合作,像主持、摄像、美工、音乐合成、视频后期制作等。像美术类的学生也适合自主创业,成立广告、设计公司,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重视,这样的小型公司比较有市场。

三、艺术类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

针对目前的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和自主创业的前景,艺术类高校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到学生的就业情况,要将创业教育融合在教学中。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的艺术类高校在招收学生时,文化课要求不太高,结果很容易使学生缺乏应有的人文知识,这样走上社会在道德修养方面也会形成不足。因此从长远出发,应该在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礼仪文化,使学生具备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

(二)在教学中进行一专多能式的培养

目前,我国的艺术类教育也和其他专业教育一样,只侧重一种专业的培训,影响学生的就业面。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专多能式的培训,例如学音乐的除了学习器乐,还要学一些声乐知识,即使不能当歌手,也能利用自己的专业培训别人。在器乐方面,要注重对民族乐器的培养,民族乐器相对于西洋乐器,具有体积小,易学易掌握的特点,并且还有触类旁通的效果,像学会了吹箫,笛子就会了;学会巴乌,葫芦丝也会了。学习民族乐器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在大型庆典活动中,民乐的喜庆意味更浓。像传媒类专业,应该让学生将摄像、编辑、后期制作这些相关的专业同时掌握;主持和文稿编写同时掌握。在美术方面也要这样进行一专多能式培训,这样在自主创业中可以减少人员开支。

篇3

当前,开展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由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报告提出:“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要体现男女平等原则;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育培训课程。”[1]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需要积极探索性别化的创业教育,要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创业教育的全过程。

一、高职院校女生创业意识的特点

大学生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主观思维倾向,它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要素[2]。创业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时的冲动或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源自于人的一种强烈的内在需要,即创业需要。创业信念是创业者从事创业活动的精神支柱,它使创业者的个性发展方向、社会义务感、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有机地溶合在一起,把创业目标视为奋斗目标。

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的创业问题,展现了许多不同于其他教育层次女大学生的特点。分析研究这些特点,不仅有助于正确地了解她们,引导她们扬长避短、成功就业,而且有助于弥补高职院校在女性创业教育、女性创业研究方面的不足,为相近层次的高等院校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从而推动女性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采取课堂问卷和随机抽样的方式,对萍乡市的三所高职院校三年级的300名女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回收率为95%,有效答卷为91%。现就女性创业研究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对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创业特点进行个小结。

(一)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意识中的积极因素

1.创业兴趣比较高

在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到“大学生创业”意愿这个问题,72%的女生表示自己感兴趣。仅8%的女生表示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多数女大学生有着创业的梦想和激情。但是在问到“你对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有什么了解?”这个问题时,回答了解的只占3%,回答不太了解占57%,回答不了解的占了40%。说明她们对创业政策和创业管理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

2.创业动机更加务实

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为何选择创业”这一选项时,为了“实现理想和自我价值”的占38%,而为了改变命运,实现赚钱的高达62%,与此相比较的是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两个选项分别是48%和28%。通过数据不难看出,高职院校的女生比其他院校女大学生更容易因为生计问题而去创业。在个别访谈中发现,高职院校女生大多来自农村或者城市贫困家庭,为了摆脱目前面临的就业困境,更容易化被动为主动,通过自主创业赚钱致富,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状况。

3.挫折忍受力较高

由于身为女性的角色,再加上高考分数低,上的是高职院校,使得地方高职院校的女生比其他普通高校的女生在就业中更加处于劣势地位。然而正是这些不利的因素,使得高职院校的女生学会了坚韧,学会了自尊、自爱和自强。比其他高校女生甚至比男生更能忍受生活的压力,挫折忍受力更高。

(二)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意识中的消极因素

1.缺乏创业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女生创业整体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据调查表明,68%的女生只会在合适的工作难于找到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去创业,如果有较好的单位可供就业,很少有女生考虑去自我创业。

其主要原因:一方面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总希望孩子有份稳定工作,找一位如意郎君,相夫教子,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而且自我创业是有风险的,因此对孩子创业不够支持,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意愿。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女生自身缺乏一种探究和主动学习的精神。部分高职院校的女生安于现状,不愿冒险;有些女生虽然学习刻苦,但是由于基础比较差,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死啃书本,完全是为了文凭而学习,为了考试而读书,没有培养起一种创业所需的创新精神,这是无法适应创业的竞争需要,因此她们对自我创业当然有种说不出的恐惧。

2.创业的自信心不足

尽管高职院校大多数女生有着强烈的创业意识,一方面她们渴望尝试创业,快速发财,急功近利。但在如何评价自己的创业能力时,回答“很有信心”的只占5.3%,而回答信心不足的占了48%。表明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缺乏创业经验和对自己的创业能力表现的不大自信。一方面原因是高职院校女生的自卑心态。由于高考的失败,使得她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在其他高校的女生面前自惭形秽,不敢竞争。另一方面原因是学校对女性创业教育环节薄弱,再加上社会上女性创业成功例子很少,使得他们对创业风险和困难看得过重,对自己的创业前景把握不定,信心不足。

3.创业教育的缺失

在对萍乡市的三所高职院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没有一所学校成立学生创业指导中心,也没有一所学校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有的高职院校即使将创业教育引入校园,也只停留在第二课堂活动层面,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才会涉及,比如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或者是就业专题讲座中介绍一点有关创业的内容。对于专门为女生开设性别创业指导就更是微乎其微。因此从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高职院校没有把创业教育提到就业的高度上来。一方面原因是领导不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另一方面是创业教育和创业性的教师缺乏。在所调查的3所高职院校中,有创业理论又有创业经验的指导教师是少之又少。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地方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缺失。

4.创业体制和政策的不完善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创业者均为白手起家或初次创业,创业资源匮乏,需要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各方面支持,然而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制度和政策给予相关的支持,尤其是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倾斜政策基本没有。另外由于传统性别歧视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说,各级政府出台的针对高校毕业生创业融资问题的优惠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女生并没有获得很好的优惠,无法确实满足她们对创业贷款融资的需要,这些都成为制约女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关键因素。

二、高职院校女生的创业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

创业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创业态度、创业方式和创业结果。如上所述,由于受社会、家庭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意识存在缺失,主要表现在创业盲目性、从众性和依赖性。因此,高职院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业创新能力培养,传授创业的技巧。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新型创业人才

创业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3]。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创办小企业的精神和能力,务求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而是重在教给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

我国高职院校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因此不仅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缺乏清晰的认识,而且高职院校本身对自己教育目标和模式也模糊不清,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还停留在传统的就业教育,致使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供需失衡。因此,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上来,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和创业技能,使他们走上创业之路。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实施创业教育是依法执教的客观要求。

(二)改革课程整体设计,加强对学生的创业素质教育

与普通高校的主要区别在于,高职院校侧重于“专才”的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自然成了学校课程设置的重点。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是社会成员,也要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先学会做人,然后学会做事”,应该成为高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要把培育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形成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拥有良好的创业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此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和开展各种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争取在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以真实创业项目贯穿始终,以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比如通过校企合作,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更加真实的舞台。同时通过选聘熟悉企业管理和市场运作的企业家组成创业导师团队,对高职生开展“一对一”的创业咨询和跟踪指导服务,让企业家“手把手”地教学生创业, 从而增强高职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另外,为了加大对女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高职院校还可以与妇联和劳动部门组织开发一些女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基地,给她们提供创业实践的平台,帮助她们成功创业。

(三)为女生提供创业指导。

《职业教育法》第四条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4]《职业教育法》中把职业指导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法律上确定下来。因此,高职院校要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对其就业创业观念、创业技能和创业心态进行培训,要为女大学生配备专门的创业指导老师,给学生提供更适合的、专业性更强的指导,有助于女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的成长。对于那些已经选择了自主创业的女大学生,指导老师应该进行跟踪支持和指导服务,不仅要把她们“扶上马”,还要“送上一程”。同时,可以邀请创业成功的女企业家进校园现身说法,用她们自己的创业经历,启发女大学生把握机遇,从基层做起来,从小事做起,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事业天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开展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而各高职院校教师都面临缺乏创业实践经历的尴尬。创业能力培养又偏偏注重创业实务,没有亲身经历,简单的照本宣科根本无法使学生领悟创业的精髓和实质。这就导致大部分院校在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和创业教育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比如:实行教师企业脱产实践制度,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相关岗位对能力的需求并提高其职业能力;学校和政府部门还可以制定政策或制度来鼓励老师带领学生创业,也会有更好的效果。另外,学校还可以采用聘请一些既有实际管理和创业工作经验的企业家、创业投资家等担任学校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以强化创业能力培养的师资力量。

(五)要加强优惠政策宣传,帮助女大学生用好政策资源

对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高职院校应该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帮助毕业生正确解读政策,用足好政策,充分享受政策的支持,激发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对于政策具体操作过程中,处于弱示地位的女大学生,高职院校要主动帮助她们争取政府政策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比如为了解决女大学生创业初期遇到的资金困难,学校可以帮助她们充分利用小额信贷政策;也可以为女大学生寻求由政府或者学校担保的贴息贷款……帮助女大学生用好政策资源。

三、结语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女大学生自我实现,有利于缓解她们的就业压力,有利于经济繁荣;即便没有创业的女大学生也既实现了自我的提升,又能够很好地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广大高职院应主动克服目前在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种种困难和瓶颈,强化女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她们的创业品质、建设具备创业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女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并以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课程整体设计。

参考文献:

[1]吴贻谷.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9-30.

篇4

二、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探索

(1)做好公众平台的精准定位。大学生微信公众号创业,首先做好平台的精准定位。公众号是准备面向本校“精耕细”做好推广工作,还是面向整个大学生群体实施“广撒网”策略,都值得创业者认真思量。公众号的名称和头像要符合自己的微信定位,能够直接体现定位,简介一定要清晰明了,同时能够吸引粉丝关注。公众号的推送内容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优势,才能在众多的公众号推送中脱颖而出。(2)公众号服务内容贴近大学生生活。丰富多彩的咨询、实用便捷的服务是吸引大学生关注的最好方法。大学生创业公众号若能抓住学生的需求提供服务,将极大提高创业成功率。大学生创业者可以立足在校生群体需求,通过便捷的网络服务,提供订餐、购物、查询等功能,满足用户群体需求。最常见的大学生微信平台服务功能有:校内便捷服务(校内失物招领、课表查询、校内通知等)、公交线路查询等服务。[3]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五个大三学生敏锐抓住学校毕业生论文修改苦不堪言,毕业生论文打印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创建毕业生论文服务公众号,面向本校毕业生提供论文格式修改工作和论文打印工作,因其紧贴学生需求、价格低廉、送货上门等服务,通过微信裂变式传播,让这小小的创业团队在2017年毕业季挣到创业的第一桶金。(3)做好线上线下推广工作。首先做好线上推广工作。除了利用朋友圈熟人链接推广外,还可以通过学校相关网站、贴吧、论坛等发帖推广,班级QQ群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广方式。除了线上推广工作外,线下活动推广的效果也不可小觑。例如与校园社团合作,帮忙校内社团招募通知、社团勤工助学宣传、社团活动推广等,做到社团推广与公众号推广双赢。线下推广活动还可以考虑通过有奖活动的方式,例如扫码抽水果,关注就送棒棒糖等方式,促使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公众号的粉丝数。(4)微信平台与等级培训挂钩。大学生对各类技术等级证书培训的需求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大学生创业团队若能与校外优质培训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用的培训考试攻略,为培训机构提供广告推广业务,将是一条营销新途径。

三、结语

大学生对微信的使用度与依赖度极大,大学生微信公众号创业具有天然的受众优势,加之微信公众号创业起点低,商家用户互动较好,利用熟人和半熟人社交圈传播的有效度较高等特点,做好大学生微信公众号创业,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缪经纬 张永 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相互衔接,依托沿海厦门、福州、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及其以五大中心城市为中心所形成的经济圈构筑的地域分工明确、经济联系紧密、市场体系统一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笔者走访了海西各重点高校、创业活动相关的部门,了解目前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状况,并以社会网络理论为指导,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科学分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二、问卷分析

(一)创业环境方面

1、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本调查有效对象156人,在问及现在是否有创业的打算这个问题的时候,回答已经进行创业的有37人,占23.72%,但回答已经成功创业的仅为1人,占0.64%。回答考虑过可还没着手的有94人,占60.26%。据访谈了解,许多创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搭建成功创业者的网络交流平台,拓展自己的关系网络。搭建交流平台,对于带动创业氛围,促进创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回答完全没有考虑过的有24人,占被调查者的15.38%;2、对国家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大学生对国家相关政策比较清楚,只是偶尔关注的在此次调查中有72人,占被调查着46.2%。知道但不太愿意主动去了解的有52人,占33.33%。这两者相加起来占被调查人数的80%。可见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能有效的利用政策的人较少,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创业政策的普及。而同时对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持肯定态度认为作用很大的只有19人,仅占12.5%。

(二)创业实践方面

1、创业的方向。在对已经创业的调查者进行统计的时候,在选择创业的方向上,选择经营实体店面的有55人,占35.26%,而开网店的有22人,占14.1%。这当中主要是浙江某学院的自主创业的学生,因为该学院的学生自主创业主要以开网店为主,并且将开网店设为大学选修的课程之一,拥有学分激励,鼓励学生经营网店,在此导向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学校构建的制度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2、资金的主要来源。在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主要来源问题上,主要由家庭提供的有67人,占35%,而希望通过政府支持的有20人,占10.31%。可见家庭关系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在大学生创业获取资源来源,相对产生影响较小;3、解决创业资金问题。关于创业资金的问题上,有73.47%的大学生所能承受的自主创业资金为10万元以下;同样在回答创业过程中面临最大的困难回答资金不足的有100人,占被调查者的64.1%。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在解决创业资金问题上,很多同学都是依靠家庭的支持,家庭网络在遇到创业的资金危机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创业教育方面

1、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在回答认为创业教育有无必要的问题上几乎是一致的。认为有必要有144人,占92.3%。请成功人士讲授创业经验,到创业成功企业实地参观考察,请专家讲授理论,创业模拟训练,很多学生都选择了这些方式来增长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学校搭建的关系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2、创业教育的开展。针对当前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情况,85%的人对学校的创业教育持很一般的态度,认为学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缺乏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好的创业课程。许多受调查大学生希望通过引入创业导师这个平台,拓展大学生创业理论指导的社会网络,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3、创业课程的内容。针对学校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希望课程内容更注重哪一方面上,42%的调查者希望能够开展与自己创业方向相同的实践活动,34%的同学希望能够得到创业建设的个性化辅导,也有部分同学希望在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上能够有所收获。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创业课程内容,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来给他们授课,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三、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对策性建议

(一)政府制定各项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环境

从政府政策层面上看,应加大自主创业扶持力度与开展实效。政府提供的政策对于大学生创业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政府行为,将大学生创业“燎原行动”品牌化,成为全国大学生创业的先行先试典范,为大学生创业出谋划策,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后援队伍。通过搭建网络交流平台,提高创业优惠政策的普及,引入创业导师机制,在社会资源层面上,为拓展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提供政策性帮助。

(二)拓展关系网络,提高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

篇6

1.1 传承浙商文化,开辟大学生创业研究新视野   

 信息化时代,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浙商以敏锐、迅捷的创业实践造就了独特的浙商文化。对于浙商文化精神内核的挖掘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将是大学生提升创业能力的先决条件

1.2 把握经济转型的机遇,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对于我国这样的劳动力供给大国而言,通过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能力,推动大学生创业,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研究在正确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实际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制定切实可行的举措等方面提供了对策和理论支持redlw.com。

1.3 整合创业资源,增进大学生创业互动   

 通过浙商文化的传播,结合与创业内容相关的视频和交互游戏,让大学生在趣味中体验创业,填补创业教育资源的空白,并且给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了教学资源。可以通过科学的、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提前感受职业生涯,探索大学生创业的新经验以及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最终实现个入生涯发展目标并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1.4 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促进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构建大学生创业的交流体验平台,让他们可以在线体验到创业过程的有趣和艰辛,并且了解到创业过程和学习到创业经验。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构建大学生创业体验平台,促进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不可忽视的内容redlw.com。

2 研究内容   

 在浙商文化引领下的大学生创业体验平台构建分为以下三个板块的内容。统,正确地在企业信息化上判断出企业真正的物流需要。

3 提高航空物流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建议   

 通过对航空物流人才必备专业知识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决方案的最重要途径。航空物流人才的重要来源是大学毕业生,因此航空物流学科在高等院校中应加强建设,提高教学能力,这也是提高航空物流专业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高等职业院校应当遵循现代航空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航空物流专业和课程,以满足实际及社会化,建立和完善航空物流教育体系,针对航空物流人才的培养,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篇7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247- 05

最大可能地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的现实选择。但当前我国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不到2%,与国外高达20%的比例相比,差距显著。以高校大学生为样本,进行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不仅可以探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会如何影响其创业意愿的形成,还可以探究大学生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为高校、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和标准提供依据。

1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定性分析方面,张玉奇(2007)提出竞争、创新、社会和自身四个意识构成创业意愿。李永强 等(2008)以四川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论证了TPB模型应用于创业意愿研究的适用性,比较抽象和模糊地解释了各种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定量分析方面,范巍、王重鸣(2004)以浙江大学学生为样本,从人口统计特质角度出发分析论证大学生责任感、经济回报和创业成就感等因素对创业意愿形成的显著作用。贺丹(2006)主要从创业态度和环境两个层面考察创业意愿影响的可能因素。张云川 等(2011)以武汉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探讨了影响创业意愿形成的主要因素。李琼(2012)根据吉首大学商学院大学生调查数据,从个人、家庭和创业教育三个方面借助回归模型探寻影响创业意愿形成的若干因素。陆根书 等(2013)以西安市高校大学生为样本,运用回归分析方法从个体、学校教育、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四个维度探寻影响创业意愿形成的可能因素。研究结论共同显示,大学生个人的创业素质、家庭、创业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其创业意愿形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首要关键因素则为大学生的创业素质。虽然已有成果颇多,但仍存在值得思考的地方。一是创业意愿和创业素质的测定多采用单一变量直接测定法,即直接询问被访者是否有创业意愿和直接询问被访者对自身创业素质的评价等级。该测定方法虽然简单,但比较粗糙,不能全面、细致、准确地刻画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具体表现和创业素质涵盖的具体内容,其信度和效度也不够理想。二是目前研究成果缺乏创业素质视角下的创业意愿研究,导致该方面的研究不够全面深入细致。

本研究将在已有成果基础之上,采用李克特量表间接测定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素质,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从大学生创业素质角度进行创业意愿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模型的设定

根据Mclle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高度渴望成功、强创新力、高自控力、坚强毅力、冒险偏好、独立等特性是成功创业者应具备的个人品质。结合前文对国内相关文献的分析结论,构建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2.2 量表设计

考虑到多变量测量法的信度和效度均优于单一变量测量法,因此测定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素质是都采用多个变量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测量。同时考虑到间接测量法比直接测量法的结果客观准确,因此采用间接测量法中的李克特量表形式设计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素质评价量表。

2.2.1 大学生创业意愿评价量表

大学生若存在创业的想法,在其创业意愿的指导下,会进行创业准备和形成创业相关行为。由此,论文从创业准备和创业相关行为两个维度设计量表,如表1所示。

2.2.2 大学生创业素质评价量表

大学生创业素质涵盖的内容较多,量表总共涉及领导能力的5个评价变量(X1,X2,X3,X4,X5)、创新能力的4个评价变量(X6,X7,X8,X9)、社交能力的4个评价变量(X10,X11,X12,X13)、开拓能力的4个评价变量(X14,X15,X16,X17)和自制能力的3个评价变量(X18,X19,X20)共20个评价变量。量表采用五点式评价,相应赋值1至5分,见表2。

2.3 样本设计

考虑到大一、大二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不久,不会面临就业压力,对创业考虑的较少,想法不够成熟,因此本次调查选择湖南高校大三、大四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问卷共发放700份,回收646份,其中有效问卷614份,有效率为87.71%。有效样本中,大三学生占37.46%,大四学生占62.54%;男生占53.58%,女生占46.42%;理工类占33.39%,经管类占34.69%,文史类占23.62%,艺术类占8.3%。

3 数据分析

3.1 大学生创业意愿程度分析

将大学生的回答划分为“0次”、“1~2次”、“3次”“4次”“5次及5次以上”五个等级,分别赋予0至4分,六个变量的综合得分刻画创业意愿程度的高低。得分越高,创业意愿程度越高。规定得分在10及10分以上表明有一定程度的创业意愿,表3结论显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比例仅为12.4%。由此可以预测,实际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例更低。从创业准备和创业行为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浏览创业网站2次以上的比例较高,达到35.3%;搜集创业者经历和主动结交社会人士2次以上的也有一定比例,分别为18.4%和17.6%;主动参加创业培训或讲座2次以上的比例较低,只有14.0%;参与创业实践和组建管理团队2次以上的大学生最低,仅为9.9%和8.3%,不足10%,见表3。

3.2 大学生创业素质分析

根据各项评价变量的得分,计算创业素质准则变量的综合得分,得分越高则该项创业素质较高。领导能力和社交能力因有5个测评变量,故此两项能力综合评分在15分以上的为该项能力较高。依此类推,创新和开拓能力综合评分在12分以上的为该项能力较高,自制能力综合评分在9分以上的为该项能力较高。从大学生各项能力分布情况来看,自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高的大学生比例很低,仅为1.3%和2.3%;领导能力和开拓能力较高的大学生有一定比例,分布为21.2%和20.5%;社交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比例很高,达到76.6%,见表4。导致大学生创业意愿程度低、创业准备不充分的主要原因正是大学生欠缺自制、创新、领导和开拓能力。

3.3 大学生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创业意愿程度为因变量,“有”赋值为1,“无”赋值为0,以各项创业素质准则变量为自变量,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的影响,见表5-7。

表5显示,Hosmer 和 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卡方值为8.179,检验P值(Sig)为0.416,表明由预测概率获得的期望频数与观察频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模型拟合好。

a.切割值为0.500

表6显示,Logistic模型的预测灵敏度为94.7%,预测特异度为99.8%,预测漏诊率为5.3%,预测误诊率为0.2%。

表7中结论显示,以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开拓能力、自制能力和社交能力为自变量的Logistic预测概率模型为

表7结论显示,各项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的形成均存在较大促进作用。每个自变量对应的P值(Sig)显示,在0.1检验水准下,除社交能力以外的其余四项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形成都存在统计上的显著意义。社交能力对创业意愿形成的影响不显著,究其原因是目前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普遍较高所导致的。因此,前面提出的理论假设H1、H2、H3和H4得以验证, H5中社交能力对创业意愿存在正影响的假设得以验证,但影响不显著。

表7还给出每个自变量对应的优势比OR及其95%的置信区间。领导能力的OR估计值Exp(B)=1.558,表示在其他自变量值固定的情况下,领导能力每提高1分,创业意愿形成优势提高1.558倍。从各变量的优势比OR来看,最高的为自制能力,达到2.524,然后依次为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开拓能力和社交能力。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根据湖南高校614位高年级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借助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程度及创业素质与创业意愿的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仅一成左右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比例偏低。组建、管理团队、积累创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比例非常低,不足一成。

第二,大学生的创业准备不充分。创业是个艰苦复杂、高风险的过程,诸如创业资料的搜集、创业者成功经验的借鉴、创业知识和人脉的积累等创业准备必不可少。但是,当前大学生除了浏览创业网站的比例较高以外,搜集创业者经历、主动结交社会人士和主动参加创业培训或讲座的比例都较低,不足两成。

第三,大学生各项创业素质中,社交能力表现最好,有近八成的大学生社交能力较强。其他创业素质表现较差。领导能力和开拓能力较高的大学生不多,仅两成左右。同时,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制能力较低,此两项能力较高的大学生比例不足3%,严重影响创业意愿的形成。

第四,各项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形成都有存在较大促进作用,作用强度依次为自制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开拓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自制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开拓能力对创业意愿的形成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但社交能力对创业意愿的形成不存在显著影响。

很大程度上,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素质的高低。因此根据以上结论,本文着重从高校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校园创业实践活动多样化、社会化,激发创业兴趣。地方高校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诸如 “创业模拟大赛”、“创业技能竞赛”等类型的各种创业比赛,引导、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创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创业的兴趣。第二,推进创业教育模式改革,培养创业素质。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以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为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并让“创新创业”的思想在教学中得以体现。第三,注重大学生自制力和创新力的培养。地方高校可借助创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自制能力等创业素质。最后,构建校园创业实践平台,提升创业素质。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立创业实训基地,也可以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实训平台,借助实训基地或实训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商业技能。

主要参考文献

[1]范巍,王重鸣.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5):1087-1090.

[2]贺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6.

[3]张玉奇.从大学生就业现状谈创业意识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7(35):228.

[4]李永强,白漩,毛雨,等.基于TPB模型的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8(5):122-128.

[5]张云川,周雪敏,方登科,等.大学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武汉高校的调研分析[J].西部论坛,2011(4):27-34.

[6]冯磊,曹英,王蕊.创业技能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企业经济,2011(3):75-80.

篇8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了弄清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问题,笔者对所在学校―郑州财经学院创业突出的同学进行访谈,通过对他们的访谈以及之前进行的调查,我们总结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创业意识训练

应用型本科院校本身对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思考清楚,大致知道是应用、实践型,但对他们具备什么能力和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和素质并没有共识。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校训都没有从突出创业能力作为核心和要点,自然在创业教育、教学计划、讲座等方面有所弱化。比如对学生的情商教育、人际沟通能力、独立人格训练、承压能力训练、创新训练等不够。心理资本积累不够,让培养的学生要么偏向学术,要么偏向技能型人才,缺乏合理的融合,因此学生不具备创业的能力,不具备创业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

(二)校园创业活动的开展安排不当

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没有将创业列入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只开设了单纯的就业指导课程,因而在创业活动的开展上显得凌乱无序。比如有的院校新生大一入学不久他们才刚刚适应大学环境和节奏,这时大张旗鼓搞“创业能力”大赛,由于没有掌握相关知识理论,参赛效果不佳,还有根据一些专业课程组织的“模拟市场”销售活动只有短短的一两次课的时间,销售额少得可怜,学生真正实战锻炼的机会不多。

(三)师资力量创业实践薄弱,重理论轻实践

首先院校缺乏指导创业的教师,大多院校教师都是从院校到院校,自身不具备创业经验,很难肩负起创业教育的职责。其次多数课程的课堂教学还是理论讲授,满堂灌、填鸭式为主,较少案例讨论环节。理论知识传授过多,实践参与过少,学生大学期间很少或者从来没有到企业去参观和实地考察过,跟社会和企业脱节何谈创业。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对策

大学对于培养一个人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学校能够提供一个创业平台让他们磨练技巧,很多学生的前途将无可限量。因此针对前述问题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提出以下对策。

(一)社会需要营造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环境

大学生创业是整个社会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还处在转型中,政府的服务、办事效率不高,社会还缺乏法制、公平机制。政府反腐倡廉活动必将促进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好转,社会法律、法规的完善将进一步调动社会创业的积极性。随着国家调整产业政策,减税降费,扶持中小企业优惠措施的出台和落实,中小企业从业者压力大、负担重、得不到社会尊重的不良现象将逐步改善。创业是一条冒险的路,国家要鼓励敢于承担风险者,社会形成支持氛围。社会大环境好转必将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腾飞,实现良性发展。

(二)形成重实践、创业的校园文化

不少应用型本科都是从高职院校发展演变而来,成功升本后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尽可能引进其他重点院校的管理制度,以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然而这样做根本没有自己特点和优势。应用型本科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和校训,核心就是实践、应用、创业,比如顶岗实习、特色班、毕业论文真题真做、专场招聘会等等。总之适合学校发展的文化和制度要坚持,不适合的就要摒弃。

(三)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和师资力量建设

一般人都认为重点大学才关注学科、专业、师资建设,应用型本科搞好日常教学、管理就可以了。这种观点误导了应用型本科的内涵建设。一所优秀的应用型本科不仅需要博士、硕士等等高学历人才构成师资力量,还要有紧密联系当地产业、经济的专业,有知名的学者和教授,以带动学校的应用型专业建设和发展,很多院校自己创办了不少优秀校办企业,在社会上起到了示范作用。应用型本科的师资建设任重而道远,包括学校和所有老师的共同辛苦付出。学校在注重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更要自己培养人才,这样师资的建设效果才会更好。

(四)加强创业孵化园基地建设

很多高校都在探索建设创业孵化园和创业基地,以期实现产学研、校企结合。我校领导为激励和引导更多的大学生成就创业梦, 于2013年初建立了专门的孵化基地,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30个创业团队,为同学们提供了创业基地和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也希望高校的孵化园能够坚持“走出去”战略和“开放办园”的思路,争取政府、企业和媒体等多方面的支持。也可针对大学生创业初期资金不足,可成立相关扶持基金,资金来源可通过学校拨款、校友捐赠等方式筹集,项目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通过吸纳社会基金扩充孵化基金,社会投资者也可以通过与创业孵化基地的合作降低风险和投资成本,获得较高收益。

三、结论

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应用型大学生输出的摇篮,必须面对就业难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绝不能采取回避态度,应积极帮助学生创业,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虽然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培养创业能力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事关就业全局,意义重大。参考文献:

[1]李旭东.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现状浅析[J].决策管理,2010(4).

篇9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这种人应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我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强调:“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需求,满足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规格变化的需要。

在目前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创业教育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通过创业教育发挥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仅可以创造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将成为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当然,创业教育并不是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也不完全意味着大学生一毕业就去创业,而是将创业的种子播撒在大学生的思想里,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创业、如何创业,这样,当机会来临时,他们就会抓住机遇进行创业。

二、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1、开展创业教育是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把“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以为科技发展提供一定的人才基础。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大力培养创业型人才,是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开展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与社会供职不同,在创业的过程中,困难和挫折甚至失败在所难免,这就要求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具备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品格,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意识以及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作风。另外,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一般都是根据个人所学的专业知识或是兴趣爱好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创业,他们做的是自己最感兴趣、最愿意做或是自己认为最值得做的事情,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个人才能,实现其人生价值。

3、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就业形势变化需要,缓解国家就业压力,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使其掌握自主创业的方法和途径,造就自我发展的能力,变被动的就业观念为主动的创业思维,从而使大学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目前社会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还为社会创造了就业岗位,从而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

三、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1、创业意识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创业意识的创业行动也很难走向成功,因此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的重点内容。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通过加强创业意识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起敢于独立开辟人生道路、自主创造人生价值的精神以及勤于实践、敢于竞争、不怕失败、坚忍不拔的品质。

2、创业知识教育

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综合体,它涉及心理学、法律、财务、营销、税务、管理等领域,因此,创业知识教育应渗透到各门课程中,使学生掌握创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内容,形成和完善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树立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掌握善于应用知识、拓宽知识视野的本领。

3、创业能力教育

创业能力是一种能够顺利实现创业目标的特殊能力,是学生未来走向创业之路必备的关键性因素,它需要通过创业教育活动而取得。创业意识要转化为实际的创业行动,要以创业能力为后盾,没有创业能力做后盾,创业意识必将被创业的艰难慢慢磨蚀。同时,创业能力也是学生未来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业活动的必要保障。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既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又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途径。

4、创业心理品质教育

所谓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创业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成功的必备要素,因为创业的过程始终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创业者创业过程中必定会遇到种种难题和障碍,只要有一个难题没有解决、一个障碍迈不过去,就有可能使创业者一蹶不振。因此,加强创业心理品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对事业追求的决心和信心,使创业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走向创业成功的必然要求。

四、高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与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以创造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学校教育不等于职前岗位培训,它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走向社会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作为教育对象的人是一个“既成”和“未成”的结合体,具有未确定性。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一方面唤醒人的自由意识,使之认识到自己并不是现成的存在物,而是一种必训通过自身创造性活动不断向未来开辟可能性并塑造自我的存在物;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教育要引导个体去创造,从而迈向更高的“未成”,使人在永无止境的创造过程中不断提升,丰富“人”的内涵。因此,以创造教育激活创业意识对习惯了旧模式就业的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对他们开展创业教育,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创业不只是社会精英分子的所为,也应成为大学生的勇敢追求。

2、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营造创业教育氛围

营造创业教育氛围如同营造学习氛围一样重要,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应持续存在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我们要为大学生创业尽量提供多方面的支持,除了要有方便大学生创业的特殊政策和宽松的学籍管理环境外,还要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具有独创性的创业计划大赛,邀请成功人士举办一些创业讲座,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欲望,学校可成立创业协会、模拟企业家协会等组织,通过社团沙龙的组织管理、公共活动的设计组织、报刊杂志的创意策划、学术研究的立项申请、法律或金融实践的模拟等相关活动来营造和渲染创业氛围,并可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改革中要落实创业教育的要求

高校应大力开展针对大学生的通识教育,提供选修课的数量,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应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科学、完善、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起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计划及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加以体现。教学内容的制定和教学过程的实施要体现时代性,要注重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欲望。教学方法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4、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搭建学生创业平台

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走校企联合的模式。一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能力;二是通过一定的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作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制定详细的创业培养计划,鼓励大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创业项目;三是通过校内的勤工助学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的创业能力、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加创业体验,为将来的创业做准备。

5、学生的创业教育活动应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学生创业存在着许多未知因素,除了要有经济头脑和创业知识外,对资金来源或融资办法、市场动态与市场运作、政策与法规、风险意识与经验、企业行为与创业背景等在现实创业中规范与不规范的两方面都要做深入调研,要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因此,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走出课堂,步入社会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考察或短期服务于各种类型的小企业、小公司,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或充实自己的创业计划,从而积累创业实践经验。

新的历史时期呼唤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理解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涵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培养高素质的、创业型的人才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只有这样,高校才能抢占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岩.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2(3).

[2] 蔡楷有.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j].青年探索,2002(4).

[3] 吕东伟.从深层次思考大学生就业问题[j].新华文摘,2003(6).

篇10

收录日期:2013年5月14日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80万人,创出历史新高,而2009年度只有74%的毕业生找到了工作(中国教育部,2009年9月1日所公布数据),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从增加就业,解决社会突出矛盾来看,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应该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积极为社会创造工作岗位,不但妥善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还能够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

200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这些年来,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各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大力营造相关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商业环境。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施了众多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措施,如郑州市制定的补助创业大学生并允许大学生创业贷款4万元的政策,创建的科技孵化园鼓励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国内多个省份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各大电视台相继推出的“创业大赛”栏目,等等。

时代的要求赋予了大学生积极创业的使命,赋予了政府和社会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使命。对于升达学院来说,无论是从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角度,还是从“打造品牌,建一流民办大学”的角度来看,升达学院重视学生创业都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二)本研究的构想。本研究通过对升达学院学生不同人群的调查、分析并进行横向比较,试图了解升达学院现阶段学生创业意愿的现状,通过对该现状的分析,了解学院现阶段大力鼓励学生创业的可能性、困难程度和困难因素,以期能为升达学院的创业教育开展提供依据。

二、创业态度和行为问卷调查分析

(一)研究目的。通过对升达学院不同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与检验,试图找到影响升达学院学生产生创业意愿及创业行为的因素。

(二)研究方法

1、被试者选取。本研究的被试者来自于升达学院八个系的不同年级,根据实际需要主要分为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两类人群。(本研究主要是为了寻找影响学院学生产生创业想法和开展创业准备行为的因素,主要考虑的是广泛适用性,因此并未考虑专业之间的差别,并默认为其对调查结果影响不大。)

2、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形式。

3、程序。第一步:发放调查问卷,在校生300份,应届毕业生200份;第二步:计算回收有效试卷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得到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理论分析。

(三)结果。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51份,回收率为90%,回收情况良好。其中在校生占60%,应届毕业生由于实习、找工作等原因发放试卷难度较大,回收率不十分理想,占40%。

1、创业态度现状调查结果

(1)学生对创业意义的认识。人的意识决定着他们自身的行动,当他们在意识层面上认为做某件事情是没有意义的,那么他们大都不会采取行动。因此,学生对创业意义的认识决定着他们对待创业的态度,进而决定着他们的实际行动。

我们首先通过问卷第1-4题“大学生创业是纸上谈兵,意义不大”、“大学生创业是为了暂时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都应该考虑开展创业活动”和“大学生创业有利于自身和社会发展”赞同度回答来考查学生对创业意义的认识,结果如表1。(表1)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不赞同“大学生创业意义不大”及“大学生创业是为了暂缓就业压力”的说法,比例占到总人数的63%(58.1%+4.9%)和62.5%(46.1%+16.4%)。赞同“大学生都应该考虑开展创业活动”和“大学生创业有利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说法,比例占到总人数的60.8%(6.9%+53.9%)和69.4%(9.3%+60.1%),说明被试者对大学生创业的意义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他们认为大学生创业是可行的、可操作的以及必需的;并且认为大学生创业不仅仅是为了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而且对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这样正确的认识有助于他们产生正确的创业态度,进而产生行动。

(2)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对自身的评价。学生的创业需要自身具备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那么,学生自己的意愿和对自身的评价如何呢?对于问卷第5-8题“我对创业十分感兴趣”、“我曾经有过创业想法”、“我认为自身具备了基本的创业素质和条件”、“若创业失败我会再次尝试”赞同度回答结果如表2。(表2)由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升达学院学生大都对创业感兴趣(59.6%+9.5%),且产生过创业的想法(42.6%+6.2%),特别是对“若创业失败会再次尝试”这一项有47.5%及11.5%的同学表示同意和非常同意,这说明创业过程中的艰辛和打击不会成为影响他们选择创业与否的关键因素。27.5%的同学认为“自身不一定具备创业所需素质和条件”,相当一部分同学(30.6%+9.3%)认为“自身不具备创业所需素质和条件”。这说明,升达学院学生的创业意识较强,但是对自身的创业素质和条件没有信心。这有可能是抑制学生创业的因素之一。

(3)学生对创业环境的认识。学生是否选择创业除了与自身态度有关以外,还会受创业环境的影响。即使学生十分愿意创业,但当他认为在当前环境和条件下创业很难成功,或成功后很难维持时,那么他们很可能会选择放弃。因此,学生对创业环境的认识十分重要。

问卷第9-13题“我的父母及亲戚朋友很支持我创业”、“社会经济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社会舆论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学校对于大学生创业十分支持”、“企业对于大学生创业十分支持”赞同度回答结果如表3。(表3)由表3中数据得知,升达学院学生对家人、学校、企业及当地的经济环境、舆论环境是否支持其创业的认识模糊。这一结果至少反映两个问题:第一,现阶段社会创业氛围不浓厚,学生还没有感受到创业对社会带来的影响;第二,现阶段创业环境的支持并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切实的帮助,尤其是家人对于自己创业的支持行为不明显,甚至感觉更多的是不赞同。

问卷第14-16题“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度较高”、“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十分到位”、“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落实十分到位”赞同度回答结果如图1。(图1)由图1可知,现阶段多数学生对政府扶持他们创业的相关政府行为并不十分了解,对政府鼓励大学创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投入等方面也不十分清楚,无法做出判断。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现阶段创业环境(尤其是政策环境)的认识十分模糊,认可度不高。如何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良好的创业环境,愿意并实际进行创业活动,学生自身及学院应该有所反省。

(4)学生的创业动机。动机与目的往往决定了人做事的毅力和动力。问卷17-22题“大学生创业是因为找不到工作”、“大学生创业是为了赶时髦”、“大学生创业纯粹是为了赚钱,过上富足的生活”、“大学生创业是为了不受约束”、“大学生创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创业是为了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赞同度回答结果如表4。(表4)由表4数据得知:大部分学生不同意创业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或为了赶时髦(42.8%和43.0%)。但是,有37.5%的学生对创业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表示“难说”,还有31.9%的学生表示创业是为了不受约束;而绝大多数的学生(45.5%和47%)表示创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以及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些结果说明学生的创业动机比较明确。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比较崇尚追求金钱和自由。这与当代大学生生活的环境和心理特点相吻合。

2、创业行为现状调查结果。接下来我们调查的是升达学院学生创业准备行为的现状,看他们对于创业的认识、动机是否都仅止于停留在意识层面,没有落实到行动上。

(1)创业学习行为。我们首先调查的是想创业学生在校期间创业相关知识的学习情况,问卷第23-25题“我主动学习创业所需的相关知识”、“我积极参加创业的相关实践、比赛”、“我积极参加学校的创业讲座或创业培训”符合度回答结果如图2。(图2)由图2可知,(34.2%+4.3%)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创业相关实践,21%的学生说不清;(49.1%+9.0%)的学生没有积极参加学校的创业讲座、培训,27.4%的学生说不清。可见,多数学生的创业学习行为是消极的,甚至没有相关创业学习行为。

(2)创业平台建立行为。其次我们调查的是学生的创业自我平台搭建行为。问卷26-31题“我会有意识的去结交想创业朋友”、“我积极搭建创业所需人际网络”、“我会主动的搜集创业政策相关信息”、“我会主动的搜集创业项目相关资料”、“我已经开始做创业项目规划”、“我正在为创业做各方面的准备”符合度回答结果如图3。(图3)由图3可以看出,现阶段升达学院学生有38.7%+25.2%的人会有意识的去结交一些想要创业的朋友,但是对于搜集政府相关政策信息及项目资料,对创业项目的规划及着手准备等方面不符合度相当高,分别为54.2%、52.1%、55.4%、62.3%,而对于在校期间的人际网络建立方面则相当一部分学生很难描述,高达43.3%。说明学生对于创业人际网络这方面的内容极其陌生。

(四)讨论。从态度的各项调查结果来看,现阶段学生对于创业意义的认识十分清楚、准确,具有积极的创业精神。但是,对现阶段的创业环境缺乏信心,对自身的创业素质表示怀疑。简言之,学生精神层面做好了创业准备,但是对于客观条件的把握还有一定的欠缺。

从行动的各项数据调查结果来看,现阶段学生的创业准备行为与创业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创业学习行为、搭建平台行为的各项数据指标均显示出多数学生行为意向较弱、行为方式消极、行为方向不明。简言之,就是“想”与“做”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调查总结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发展十分迅速。大多数研究者都把着眼点放在如何指导大学生创业,如何鼓励大学生创业,而忽略了大学生自己对创业的看法。他们想不想创业,如何准备创业?这些问题看似很小、研究很初级,但却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因为很多人都默认大学生是很愿意创业的,但事实是什么呢?本文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了解到了升达学院的大部分学生确实是愿意创业、想要创业,从具体研究数据上肯定了学生想创业的这一倾向。但是,在创业倾向转化为准备行动时,出现了一些断层和缺失,造成了现在实际创业结果不十分理想的局面。

首先,在态度上,学生认为外在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政府政策环境都对他们的创业行为支持不到位,他们面临着较为恶劣的创业生存环境。

其次,在行动上,大学生具有积极的态度和消极的行动,甘做了“思想巨人”。由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及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积极的创业学习行为和创业搭建平台行为。在创业准备工作上处于一个十分被动的状态。被动地接受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要求。并没有主动地去寻求与自己创业理想相关的信息和条件。

“想”和“做”之间巨大的差距,固然有学生自身的问题,但是当它上升到一个群体的共性时,我们就必须考虑它产生的根本所在。是否还是学院的创业教育不到位,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动手来改善这一状况?

因此,要鼓励学生将良好的创业态度,转化为积极的创业行为,还是得靠学院的提倡和老师的指导。因此,学院应该针对调查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明莉.大学生创业困境的探索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2]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历史演进与经验借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

[3]何云景.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系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

[4]崔万珍.大学生创业支持系统的构建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

篇11

育的研究进展与趋势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旨在寻求推进大学生创业的最优对策。[2]

一、大学生创业研究概述

2004年至2013年,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业的学术论文共计约77888篇,各年研究成果数量所占比例大致如下表所示:

从图表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是呈现递增趋势的,并且自2008年起有了更热的关注度,增加的趋势越来越大,稳定在较高水平。这说明,随着时间推移,大学生创业情况正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客观上反映了大学生创业研究的重要性。

由数据可得出,国内外学者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意愿以及大学生创业政策三方面,除此以外,还涉及针对创业环境、创业障碍等方面的研究。

所占比例最高的是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其内容不仅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模式、实现途径、主要问题、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并涉及高校、政府、大学生自身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分析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同样是当前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已有大量关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学者们通过不同研究方法得出大学生不同层次的创业意愿。创业政策研究主要讨论了政府出台扶持大学生创业对大学生创业的促进作用。本文将重点针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三大视角,综合分析大学生创业研究现状。[3]

二、大学生创业典型做法

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各地区、各高校纷纷采取各种方式,从资金、政策、教育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

俞崇武(2005)上海市政府财政专项拨款,设立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并在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大学四所高校设立基金受理点,要求各基金试点单位和所在区县以1:1比例配套,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林震烁(2005)2004年5月,广州“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以“一元月租起拍,600元封顶”方式向大学生创业者拍卖店铺经营权。

王一杰(2010)云南省从2009年起,针对大学毕业生等申请创业小额贷款的创业人员,每人提供不超过5万元的创业小额贷款,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并提供减免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相关税收,免担保、免利息等优惠政策。武长虹(2011)2008年,杭州市《杭州市高校毕业生和留学回国人员创业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量化目标,出台政策承诺工商注册免收费、公司注册“零首付”,并落实税收优惠,提高创业资助。温金海(2010)浙江省海盐县创建“企业大学生创业园”,立足县情,实行“建园准入制”、“两主参与制”的独特创园模式,探索出一条大学生创业的“海盐之路”。[4]

赵明(2008)上海交通大学以创业大赛为创业教育形式,前期注重创业意识的宣传和培养,中后期通过创业基金和创业园的形式对有潜力的创业项目进行支持。复旦大学成立大学生创业导师团,对正在创业或有明显创业意愿的大学生给予重点支持。上海理工大学着重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将创业教育纳入本科生培养计划,设立创业基金和创业园。谢志远(2007)温州市充分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发挥其区域文化中的创业文化基因,利用本地区个体创业现象普遍、成功案例多的优势,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利用其众多的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引导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形成企业家培育机制。张焕镇(2009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明确办学定位,全面实施教学改革,搭建创业平台,设立企业接班人培养班,充分利用温州华侨商业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切便利条件。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各地大学生创业做法正在由最初的政府单方出资、学校独立培养向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的方向发展。大学生创业逐步摆脱了“孤军奋战”的尴尬,与企业的合作日渐深入,一步步实现大学生成功创业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5]

三、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

1.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通过整理,我们发现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对策研究和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研究是一直以来的热点问题。

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对策研究成果,基本上是通过对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的研究架构。他们普遍认为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当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无论创业教育本身还是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存在很多问题。对创业研究本身进行研究的黄林楠(2010)认为当前大学生缺乏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创业教育,而且高校对创业教育的宣传工作存在不足。郭万牛等也认为当前关于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专业化程度不高;创业教育的实践途径不够多元化;大学生普遍对创业教育缺乏全面的了解。木志荣(2006)、景圣琪(2008)等学者着重探究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我国教育缺乏对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和技能的培养,大学生创业教育并没有得到普及。施永川(2010)、邓水平(2013)则认为传统教育存在与实际脱离,教学方式单一,考核评价以知识为导向,忽视能力培养的弊端阻碍了创业教育的实施,创业教育难以融入当前教育体系。针对存在的问题,各位学者都各抒己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刘东菊(2006)等认为高等学校要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创业教育。谢志远(2011)等认为创业教育应加强创新教育,营造利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创业创新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完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服务体系。施永川(2010)等认为各高校应该加大创业教育工作力度;拓宽各高校交流渠道;制定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6]

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方面,木志荣(2006)则借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外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和项目,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包括创业课程、创业研究、创业论坛、创业竞赛和创业者联盟五个部分的创业教育体系。郭万牛(2009)等认为创业教育要把政府、社会和高校结合起来,政府制定推行创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搭建公正法制的创业平台;社会要从舆论导向、社会宣传、价值观念等方面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高校要从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支持。许朗和熊素兰(2011)则提出了“项目参与式”包括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丰富创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创业交流在内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徐生林(2013)认为创业教育体系应该基于高校的特色从目标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和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来构建。[7]

此外其他研究领域还包括大学创业教育评价研究和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等。通过对N篇创业教育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可以看出对创业教育的研究视角逐渐增多,各类研究成果相继涌现,但是在研究的深度、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的层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不断完善。[8]

2.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

近年来,为全面解决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文件,如削减资质认定项目,实行先照后证制,清理户籍限制等歧视性规定,制定落实政策的具体意见等。这些创业政策的相继出台,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体现了各级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对做好大学生创业工作,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一系列创业政策的出台,相关专家学者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概括起来,大概有创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基本内涵、分析框架和实施等几个角度:

关于创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夏人清、罗志敏、严军(2011)分三个阶段梳理了1999-2011年创业政策的演变过程,并从总体上阐述了创业政策的问题与评价,文章最后指出“让更多人愿意创业,让更多人成功创业应是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政策的主轴。要达到这一政策目标,就必须系统地分析政策的着力点和对象,驱动刺激创业活动发生的关键变量,即在政府主导下,以创业教育为基础,以创业商务支持为重心,不断提高大学生创业政策的针对性。这篇文章主要从政策的角度透视其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讨论深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关于创业政策的基本内涵,高建、盖罗(2007)通过分析总结创业政策的含义、政策理论框架和政策类型来认识创业政策。认为通过教育来提升创业知识,通过构建创业政策体系来设计和实施创业政策,通过创业行动来增强政策的效果。

关于创业政策的分析框架,辜胜阻、肖鼎光、洪群联(2006)在探究国外创业政策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中国创业扶持政策的现状及其缺陷,从创业融资、创业服务、创业集群、创业教育和创业文化5个方面提出了完善中国创业政策体系和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对策。张茉楠(2007)提出可以把创业政策工具分为自由放任型政策、有限参与型政策、战略干预型政策和主导参与型政策。

关于创业政策实施模式,李政, 邓丰(2006)在考察发达国家或地区为发展创业型经济而制定和实施的创业政策的内涵、模式和结构,并为我国构建和实施创业政策提出了建议。认为“国家应在创设水平合作型或伞形创业政策组织结构的同时,尽量引入整体创业政策体系,并从机会、激励和技能三个方面来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政策从政策的出台到最后实现是个综合过程。深化认识创业政策的历史、内涵、框架和实施模式,对于探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政策的可行性,推动创业政策的完善和实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9]

3.大学生创业意愿研究

在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总体水平及程度方面,国内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所得的结论不尽相同,有部分学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意愿较强且受主观态度影响较大,另一部分学者则表示,当代大学生创业意愿中等。在数据处理方面,学者们选择了不同的模型,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

彭正霞、陆根书、康卉(2012)等学者普遍认为个体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具有明显影响。大学生具有较强烈的创业意向,其创业态度、感知的主观规范、创业自我效能、创业能力和创业经历等个体因素对其创业意向具有显著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并且,个体因素相较于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创业意向的解释力更大。齐昕、刘家树(2011)等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相似的研究,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同样得出,创业态度对创业意愿的直接影响较大,而背景因素、感知行为控制力对创业意愿直接影响较小,但它们还可以通过影响创业态度对创业意愿产生间接影响。

另一部分学者得出了与以上研究结果不同的结论,例如,李俊(2008)认为当代大学生创业准备不足,由此导致创业意识薄弱。大学生从总体上来看,依旧缺乏必备的创业能力。此外,严建雯、叶贤(2009)得出,大学生具有中等创业意向水平,其创业意向与两个维度:创业行为倾向与创业可能性,在性别、年级、专业、学历和父母职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10]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国内外关于大学就业研究已经成为大学生教育的研究热点问题,虽然研究的视角各不相同,但主要围绕着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意愿以及影响大学生创业因素等方面开展论述研究。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内容,认为大学生创业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教育指导,政策扶持,自我锻炼,才能真正实现创业目标。

参考文献

[1]林震烁,罗芳柠.在校大学生创业认知意愿状况调查――以广州地区为案例[J].青年探索,2005(5):8-14.

[2]王一杰.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贷款放款方式研究――以分成租佃制为借鉴[J].思想战线,2010,1.

[3]温金海,翁书林,张功云,陶雪平.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海盐模式――浙江省海盐县企业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纪实[J]中国人才.2010(19).

[4]谢志远,林茹,曾维华.温州大学生与其它地区大学生创业意识比较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13.

[5]张焕镇.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构建与实践――以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为例[J].高教探索.2009.

[6]辜胜阻,肖鼎光,洪群联.完善中国创业政策体系的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学,2008(1).

[7]张茉楠.面向创业型经济的政策设计与管理模式研究[J].外国经济与理,2007.

篇12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在地区和人群中正逐步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面对每年就业人口在大量增加,国家难以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因而高校毕业生必然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所以大学毕业生创业,无论从建设知识经济强国的战略高度,还是从应对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现实层面,都被寄予了极大的期望。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以及高校为促进大学生创业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状况并不理想。在创业环境日益改善的情况下,中国大学生为何不看好自主创业和难以成功创业,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中缺少有关自主创业的教育,也缺少创业成功经验的介绍,使得大学生对于创业既陌生又畏惧。学校应大力加强创业教育,鼓舞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练就自主创业本领。 

大学校园文化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制度,全校师生共识与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等。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高水平大学的象征。一所大学的灵魂,不仅表现在宏伟壮观的校园建筑和现代化的实训基地等先进的物质文化,更重要的表现在科学的制度文化和深厚而现代的精神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在培养和教育人的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功效,特别是在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综合能力效果更加突出。大学校园文化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学校定位,一所大学校园文化越深厚、越先进,就越显示强大的竞争实力。 

创业教育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校园文化作为人才成长的环境条件和氛围,它的本质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社会的需要就是大学的培养目标,当今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和一大批自主创业者来引领社会风气。因此,建设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大学校园文化对于创业型人才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人生经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限制,因此,环境对他们影响的潜移默化作用,至关重要。先进的校园文化具有导向、育人、凝聚、开发等重要功能,先进的校园文化以其强烈的渗透力、影响力促进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在校园文化中彰显和突出创业教育,更能培养大学生具有敢为人先、勇于创业的时代精神。 

怎样形成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呢?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初浅探讨。 

 

一、搭建创业教育文化平台 

 

适宜的文化平台,有利于促进创业大学生交流感悟、研讨问题、互动合作、寻求支持,推动创业教育健康开展。高校应定期举办大学生创业研讨会、创业咨询会,开设大学生创业论坛,邀请创业大学生和创业研究专家作专题报告,组建创业者协会,建立大学生创业网站,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创办大学生创业报刊,举办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这些文化平台的搭建,既可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又可促进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使校园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搭建的这些文化平台应该促进大学生创业的社会嵌入,这是大学生创业获得成功的关键。一方面,引导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项目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相契合,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政策性扶持和市场化配置,使社会资本深入地嵌入大学生的创业实践之中,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器”,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二、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文化平台的搭建为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所高校应对创业教育活动系统规划,整体推进,才能形成合力,持之以恒。创业实践活动是把创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运作过程,是为了实现创业教育目标,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开展的以学生自我教育,自主训练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在学生获取综合性应用知识方面发挥着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创业实践活动实践技能训练,除了学生课余时间的自我锻炼外,还必须充分运用学校搭建的创业教育文化平台,密切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与沟通,邀请校外创业成功人士来校授课,拓展创业的实习岗位和实习空间,吸引社会知名企业投资设立创业基金和创业园区,引导社会、企业参与到学校的创业教育活动中。 

近年来,湖南农业大学在开展创业教育方面不断探索,邀请相关专家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企业构思、市场评估、法律形态、法律责任、企业生存判断、启动资金预测、利润计划制订、创业计划书编写等方面的培训以及《个体工商管理条例》、《小额贷款政策及办理程序》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学校还请来创业小有成就的校友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创业体会,传授创业经验,为学生提供创业土壤。 

三、建设创业教育文化环境 

 

大学生创业体现了一种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开拓奋进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似一股清风,为大学校园文化注入了强劲生机和活力,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校园精神文化。但大学生创业文化也并非与生俱来,它是需要通过培育而产生和发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有利的校园文化环境支持,其环境的营造最重要的是形成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和社会观念,既要使创业大学生有创业光荣,创业可敬的荣誉感,又要使他们感到进退自如,成败则忧。因此,要通过校园文化平台和其它形式,转变社会观念和大众心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败观,加大创业舆论宣传和引导,加强对创业者的人文关怀和支持。要重视建立学生的创业档案,及时搜集、整理、编印创业典型的先进事例,加大创业典型宣传力度,使创业在校园成为一种时尚和多数人的自觉追求,推进他们的创业梦想向创业现实的转化。 

政府应完善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环境建设。当前,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创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试验区”,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给予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税收优惠,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但由于这些扶持措施政出多门,分属不同的社会机构和行政部门,落实起来不仅成本高,而且容易出现推诿和冲突,因此,应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学校,社会在内的大学生创业服务系统,覆盖大学生创业的前、中、后三个时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程指导、支持和保护等服务。 

 

四、夯实创业教育文化基础 

 

创业教育的文化基础是要构建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大学要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创业型人才,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即要从培养就业型人才向培养创业型人才转变,要按照创业教育目标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设置创业教育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等构成的创业教育知识体系。只有夯实创业教育文化基础,才能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大学校园文化。要通过有效的创业学科教育,使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风险意识、转变就业观念、激发创业热情、掌握创业技巧、理性对待创业。为学生成功创业奠定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据调查,大学毕业生群体不愿不敢创业以及创业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在核心竞争力方面,与其他创业群体相比,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原因是许多高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在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为并不十分显著。以人文社科的相关专业为例,基本上所有课程的教学均基于知识的传授,对更为重要的如洞察力、判断力、理解力、想象力及思考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较为欠缺,对于更深层次的应内化为大学生核心素质的,诸如志向、视野、学习热情、求知欲、责任感、独立性等性格因素的培养与提升更是欠缺。因此,构建创业教育的课程与知识体系是高等教育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21世纪是个创业时代。创业教育应作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创业教育是增强创业意识,焕发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促进创业活动的基石,也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培养和造就千百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业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篇13

一、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研究概况

从研究论文数量看,关于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研究的论文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数据库中输入“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初步得出文献506篇,经过二次整理,有价值的文献,具体如下表:

文、博士论文以及重要会议和中国图书数目还鲜有涉及,说明大学生基于电子商务创业的研究还有巨大的研究潜力和空间。

从研究视角上看,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我国大学生目前面临的就业状况和实情出发,认为大学生依托信息技术进行创业有很大的意义,一方面解决自身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带动社会就业;其二,从大学生利用电子商务创业的可行性出发,指出网络催育并促进电子商务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的现实,再加上电子商务的应用风险小、门槛低、成本小的优越性,再加上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庞大的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群体便由此诞生。其三,从现实的运营角度出发,对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状况进行梳理,总结出大学生网上创业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并依据一些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其四,从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着眼点出发,指出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学校要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进行校企合作,为同学们创建优良的创业平台。其五,从具体地区个别院校的角度出发,比如《基于访谈法的龙岩市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状况研究》。

二、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SWOT分析

三、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模式研究

按照创业平台的不同划分,目前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从校企互助的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模式出发,提出几种传统的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的需求,得出要探索开展新型的创业模式,具有更多灵活性、选择性、多样性的校企合作的创业模式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

从具体地区的事例出发,分析两种创业模式的不同,一是入驻阿里巴巴平台进行网络销售,或者成为网络供应商,依托很多平台的网络供销平台,被称为基于网络代销模式的创业形式。第二种模式是基于进货模式的创业形式。

从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各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例如

四、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1)融资困难,这是大学生从事电子商务创业中面临的最主要的、也是最基础的问题。

(2)高校对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认识不够、资源投入不大,缺乏相关的校内电子商务创业指导、师资力量薄弱。

(3)大学生自身缺乏风险意识,创业理性不强,缺乏足够的意志力。

(4)创业之初推广较难,角逐愈来愈激烈。

(5)欠缺电商运营及管理的专业知识及实践,创业项目难以选择;创业产品供给选择单一化,缺乏价格优势致使创业效益低廉化。

(二)解决基于电子商务创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相关对策主要有:

(1)政府和社会要积极支持。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持体系;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效率,加强各部门协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绿色通道”。

(2)学校要积极激励和帮扶。将电子商务创业贯彻到高校教学过程之中,及时改革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加强校企联合,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创业辅导;要积极提供电子商务创业信息服务,丰富服务类型。协助进行项目风险评估,及时提供帮助解决困难。

(3)大学生自身应积极主动挑战电子商务创业。理性选择创业项目,树立风险意识;树立积极向上的创业意识,即要有激情,也要持之以恒的意志。

(4)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外部机遇。要学会“合力”,在创业时要对自己的人脉进行“投资”。创业之初要熟悉地方经营环境,了解人脉关系,也要积极主动抱团发展,形成合力,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家庭更要“齐心协力”。要建构政府、社会、高校与家庭“四位一体”的多元化创业机制,形成一个相对科学健全的机制。

(5)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应紧紧把握住机遇以克服自身劣势。积极投身到各种创业实训、实践中,努力提高自身创业知识技能,积累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实时了解和关注政府出台的相关创业政策信息,做好前期的筹备规划,对拟进入市场认真考察和调研,实现经验积累,将创业热情转化为创业行动。

五、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研究评论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基于电子商务创业的相关研究在近几年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正在持续不断地发酵。但是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同时,相关研究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对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没有一定的归纳、梳理和研究;缺乏对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在关系研究;对电子商务创业的模式和思考也多处于基础阶段,且多少印有外国的经验和烙印;研究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现有的文献大都是一些经验总结,鲜有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展开相关研究的文章;目前的研究很少将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模式与整个大学生教育体系与互联网发展体系联动起来,各种模式之间缺少内部联动。

面对互联网瞬息万变的发展形势,我们需要对电子商务创业的相关研究提出新思路,打破原来的发展瓶颈,不能故步自封,要对研究内容进行相关调整,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展望全球经济发展大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的需求和渴望,吸取西方国家相关电子商务创业研究的精华部分,进行理论创新,为我国大学生进行电子商务创业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基础。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学科理论中汲取营养,从不同角度分析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系统地、综合地将大学生教育体系和互联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只有不断创新,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相关研究才能够更加具有实践意义。

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研究视角创新迫在眉睫,目前单一的研究视角确实限制了其发展,长此以往的发展形势,必定会独木难支。伴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愈来愈多的大学生踊跃投身于电子商务创业,它的研究潜力将非常巨大,只有百家争鸣,才能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研究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CI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

[2]陈娜.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60-63.

[3]谢娟.大学生利用电子商务创业的可行性分析及模式研究.职教论坛,2009(27):578-579.

[4]邱阳,宋兵.浅析大学生电子商务网络创业.职业教育,2012(2):179-180.

[5]占明珍.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融合的研究综述 .高效管理,2012(2):262-263.

[6]徐萤雪,黄芳.基于C2C电子商务平台下大学生创业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43-46.

[7]郭夏玉,李卫宏.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模式研究.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21-23.

[8]郑旭阳.试论校企合作下的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模式研究.黑龙江科学,2014(10):213.

[9]吕晓敏.基于浙江块状经济的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模式研究.现代商业,2013(14):73-74.

[10]毛超海,王慧.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模式探索.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5).

[11]苏培强.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问题调查研究.现代商业,2011(11):273-274.

[12]刘树安.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成功秘诀.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1):74-76.

[13]苏玉刚,代牧.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问题及对策研究.商业时代,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