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精准课堂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设计科学化,实现教育评价系统的完整构成
按照教育评价学的理论,教育评价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才能使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达到教育评价的预期效果。
我们在设计综合督导课堂教学前期评价时,进行了完整的系统构建。首先,明确价值目标和标准。我们的价值目标是对学校常态教学情况下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行诊断,以促进教学的改进,正如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所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因此,我们希望得到的是对教学常态的评价,不要求学校过早通知教师。备课组可以案,但不提倡教师像公开课一样借班试上,活动当天一般不得临时调课。至于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计划及进度,该上什么就上什么。同时,我们制定了“无锡市综合督导课堂教学评价表”,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效果等方面去评价教师的每一堂课。其次,建立组织机构和专家库。市教育评估院根据无锡市管办评分离改革的要求,接受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委托,专门从事教育评价方面的工作,由它来组织和实施学校综合督导的前期课堂教学评价是合适的。我们还与市教科院、各市(县)区教研部门协商,建立了一个覆盖所有学科的近400人的专家库,为开展此项评价活动做好了充分的人员准备。再次,思考评价方法和技术。开展课堂教学评价,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聘请的专家全部来自市县两级教研部门和学校一线骨干教师,对日常的课堂教学评价十分熟悉,所以,让他们按照教学评价表去评价教师的课,是很合理的。我们要求运用等级评价法、评语鉴定法、写实分析法三种方法展开评价。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我们还研发制作了扫描二维码进行评定的网络评价法,这样可以即时生成评价统计数据,既节省了时间,也避免了专家和上课教师之间因为人情或其他干扰因素而产生的“人情分”。最后,对评价对象和评价人员进行心理调控。我市开展了多轮综合督导,学校教师对综合督导已经习以为常,因此对开展全面课堂教学评价没有什么心理抵触或不良情绪。而评价人员方面,因为人员素质高,又是来自本市同类学校,加上前期开展培训和严格的分工组合,主体和客体的心理调控已达到相互心平气和的程度。
三、指向精准化,在细化分工的基础上达到预定实效
为了使课堂教学评价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我们在听课活动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一是协商听课时间,主要是避开一些重大考试时间,避免干扰正常教学秩序,一般是提前一周发文通知。二是索要学校听课活动当天课表、作息时间表及教室布局平面图,目的是弄清当天学校有多少节课,每门学科(专业)要安排多少名专家到校听课。三是在专家库中遴选专家,确定学科组长和总组长。四是制定评价方案,落实后勤保障等事项。
在教育评价方案的编制和实施中,我们还遵循了这样几个原则:导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原则、互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对学校开展几年一轮的综合督导,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实施的一种具有一定强制性的监督检查活动。而由教育评估院实施的前期课堂教学评价活动,既是综合督导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有别于教育督导室的综合督导,其不同体现在制定教育评价方案的原则上。第一是导向性原则。通过教育评价(听课活动),传达给广大教师一个信息导向,实际上是给他们提出了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你的课达到了什么水平,一堂好课应该怎么上。第二是客观性原则。我们在培训中反复要求听课专家实事求是,尽量客观地去评价教师的每一堂课,避免受主观印象的影响或跟着感觉走。第三是公平性原则。我们在选择专家和分组时坚持做到本区域(县、区)的专家不担任学科评价组的组长,总组长必须是师德和专业水平为大家公认的知名专家。第四是互动性原则。听课评课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所以我们规定,专家听完课,要将评价的口头意见与上课教师交流,同时要听取上课教师的课堂设想、设计思路,避免各行其是,专家没有摸清上课教师的用意,上课教师对专家意见不服气。第五是发展性原则。我们要求专家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要把课堂评价和学科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结合起来,不仅要让被评价者了解自己的成绩和不足,还要为其今后的成长、发展指明方向。
四、追求可持续,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建议
课堂教学评价并不是全新的课题,但是要做好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往对课堂教学的评判不外乎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电子白板、备课系统的开发,现代教学技能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方面。经过多轮课堂教学评价活动我们发现,为了追求教学过程的完整,有的教师可能会无视学生最可贵的思维火花;又或者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恨不得像填鸭一样采用最原始的教学灌输法。所以,课堂教学又常常被称为遗憾的艺术。
有鉴于此,我们对课堂教学评价提出如下建议:
篇2
(一)综合性
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各项内容之间,是一种分工合作的关系。课堂教学技能的运用受制于课文内容、体裁和中小学生的心智能力等因素。在具體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和中小学生的心智能力,通常要综合运用到两种以上的技能。像导入技能中,往往融入了提问技能、组织教学技能与讲解技能等等,反馈与强化技能又少不了演示技能、变化技能和提问技能的支撑。从课堂教学技能的运用情况来看,它富有综合性。
(二)实践性
课堂教学技能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课堂技能训练想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让师范生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情境中加以运用与实践。1994年的试行大纲规定,训练中讲授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1:2.有些技能如变化技能、讲解技能、反馈与强化技能及组织教学技能等,不是一次实践就可以获得的,要经过多次的反复实践才能掌握。
(三)个体差异性
师范生的天生禀赋和兴趣爱好各不相通,存在着个体差异。在练习课堂教学技能时,由于素质和能力不一样,练习效果参差不齐。以组织教学技能的训练为例,有的一次训练就能达到预期目标,有的则要经过不断的训练才能掌握。因此,课堂技能训练不能采用一刀切的训练模式,要根据师范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实现训练目标。
二、初等教育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精细化训练的必要性
“精细化”的特点是具体化、明确化和有效化。在素质教育新时代,鉴于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分工合作性与个体差异性等特点,为提高训练质量,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师范生加以精细化的训练。
(一)课堂教学技能的特点决定了精细化训练
精细化训练的特点是细致、精准和有效。课堂教学技能具有综合性、选择性和个体差异性的特点。鉴于初等教育师范生的个体差异,教师有必要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制定详细的、个性化的训练目标、训练方式和训练时长,以对初等教育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进行具体、明确和有效的训练;鉴于课堂教学技能的选择性和综合性特点,教师要针对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中小学课文,以小学生的心智特点为依据,对初等教育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加以细致地训练,使训练精准、有效。
(二)新时代素质教育理念召唤着精细化训练
新时代国家教育部提出了素质教育理念。初等教育师范生是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未来教师,除了必须具备学生发展素养外,还须具备过硬的课堂教学技能这一重要的专业核心素养。以往高等师范院校训练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学技能时,采用的是传统的“理论学习———试讲———实习”训练模式,虽然成效不小,但是初等教育师范生个体教学技能的提升参差不齐。主要原因在于训练的粗放性和模糊性。在倡导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有必要采用精细化的训练模式,大幅提升初等教育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夯实他们的专业核心素养,为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储备高素质的教学人才。
三、初等教育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精准化训练的对策
技能训练属于行为主义学习,注重实践性。在对师范生进行课堂教学技能精准化训练时,要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设计有效的训练对策。
(一)训练目标精准化
篇3
预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将会大大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想要使学生的预习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应该积极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精准预习演练教学能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
一、精准预习演练教学的含义
在这里,“精准”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并且得到了有效的结果。精准预习演练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正确的指导之下,在课下进行有效的预习。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预习之后得出的问题与疑惑,在教学课堂中精准地进行讲解,这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1]。精准预习演练教学归根结底是教师进行精准引导、学生进行精准预习、教师进行精准讲解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精准预习演练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与学生的不重视在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少部分学生将预习当作一项重要的内容,即使教师留下预习作业,也很少会重视。教师通常在布置完作业之后,会随口说一句“记得预习”。大多数的学生只是翻看一遍教材,很少将教师的话放在心上。另外,有的教师也没有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的态度使学生认为,提前预习并不是重要的任务,因此,他们在完成作业之后,不会去预习。
(二)对精准预习演练教学的态度不佳学生自身的不重视,导致预习任务被搁置,而且学生会通过教师的态度来判断事情的重要性,由此导致预习得不到有效落实。有的学生认为,预习只是无用功,反正课堂上教师会教。学生的态度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尤其在数学学习中,如果教师不给学生设置具体的预习任务,不教给学生预习方法,学生不会进行自主预习,就会导致预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进行精准预习演练教学的必要性
(一)在开始上课前对课堂内容进行基本了解数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性的学科,如果学生无法理解与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预习,将知识串联起来,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完成知识的全面分析[2]。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主要听自己不会、不懂的知识,其他知识进行巩固性学习,这样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动脑去思考,然后仔细研究教材中的内容。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会自主完成学习、思考,能够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会先想办法解决问题,发现数学的乐趣。通过长期的、有效的自主预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三)发现知识的重难点初中数学教材的每个章节都有重点和难点,学生预习的时候可以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一定的了解,以便在课堂上抓住听课重点,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压力会减小,学习难点也会得到突破。因为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就能抓住课堂教学的关键和重点,使学生学到所需要的知识。通过预习,学生找到了自己需要听讲的内容,在课堂上既学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也提高了听课效率,进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3]。
(四)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在精准预习演练教学中,教师把学生放在了主置,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结果,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疑惑,并且分享自己所得到的观点,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此外,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也提高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精准预习演练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鼓励学生自主预习鼓励学生自主预习既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动性,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让学生主动预习之前,教师需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例如,对数学定义进行预习时,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能走马观花。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对内容有所理解,将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把这些问题作为课堂上重点听讲内容。另外,预习要讲究方式方法,一些公式、定义不能死记硬背,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先尝试推导公式,再对比书本上的公式推导过程,检查自己有哪些不足。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前面的知识没有掌握,后面的知识便无法有效学习。如果学生在预习时发现有不明白的内容,说明前面的知识学习有漏洞,要在上课前弄清楚。当学生预习完之后,可以做一做课后的小例题,再对照答案看自己的解题过程是否正确,以此来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4]。
(二)教师准确提出精准预习的目标为了使学生更高效地进行数学预习,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学生会因为教师布置了预习任务而进行课前预习,但是,学生如果不会使用正确的方法,会使预习的效果大打折扣,进而让学生认为预习对课堂学习没有什么帮助,慢慢就会放弃预习这一项作业。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掌握预习方法,比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或理解。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这章内容的学习目标:首先要求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找出它的三个点、三条边,理解全等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其次,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并自主学习课本上的例题。再次,让学生通过画图找出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中线、什么是三角形的重心、什么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并且能说出它们的定义;最后,理解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在掌握所有例题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完成第八页的练习。经过这样的预习过程,学生就可以将所有的知识都学习一遍,并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其中,实现预习的目的。
(三)教师精准掌握学生预习反馈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预习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交作业的方式了解学生有哪些问题和疑惑需要解决,以便在课堂上开展更加精准的教学。教师也可以主动找学生聊天,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课本中的内容和学生的预习反馈,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展示在黑板上,与学生共同讨论[5]。例如,让学生预习了八年级上册“三角形”的相关内容后,笔者通过学生的作业以及与他们进行交流,发现有的学生虽然能很容易画出三角形,但不能准确画出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这说明学生对这两种三角形的定义没有真正理解,而且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探索不够全面;有的学生可以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却找不到三角形的重心,说明他对三角形重心的定义没有真正理解;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三角形形状的物体,并不具备稳定性特征。了解了这些情况,在课堂上,笔者就引导学生对他们在预习中产生的疑惑进行思考和探究,学生的学习也更有针对性,这样就实现了精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4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我们的课堂上始终弥漫在语言的环境中。在传统的、比较正规的课堂中,师生们完全靠语言交换信息,平均有70%以上的时间是教师或学生在使用语言,当然也包括数学课。事实上,数学教学中包含了各种形式的语言活动,例如讲授、解释、提问、问答、复述、阅读、书写、讨论等,语言始终伴随着教师和学生的数学教学活动。
二、现状
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掌握数学语言: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能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此重要的技能在我们数学教学中实际如何呢?通过调查邻近学校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忽略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教师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要使学生会计算,会解答数学问题,至于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那是语文老师的事”。长期以来,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很多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达的教学地位存在片面性认识,认为语言表达教学应附属于识字、阅读、写作教学 ,并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三、策略
那么,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大量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素材,数学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呢?
1.概念教学。首先,要引导好学生学会抓住概念、性质或公式中的关键词语,用数学语言描述,避免表述不全、分类错误甚至乱造术语、曲解概念,对于概念、性质中限定的话不能随意删减、添加。如积的变化规律不能说“在乘法中,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跟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漏掉了“一个因数不变”这样的首要前提。其次,引导好学生判断一个概念正说与反说的正误。如“自然数都是整怠庇搿罢数就是自然数”的区分判断;再如“ 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是钝角”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强调钝角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要大于90°;②要小于180°。当学生遇到“钝角小于180°”这样的判断时,大多认为是错的,因为他始终想着需要两个条件。诸如此类的概念正、反说法判别能够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更是训练学生数学语言、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
2.计算题教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说算理”是一种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强有力手段。在教学中,根据一定的逻辑顺序,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逐渐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如老教师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要求学生说出每一道题的算理。就像4+5的思维顺序是:利用数的分解与组成来计算,因为4和5组成9,所以4+5=9,又因为9可以分成4和5,所以9-5=4,9-4=5。再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用“凑十法”来计算的:算7+9时,把7分成1和6,1加9等于10,10加6等于16。当然,也可以把9分成3和6,3加7等于10,10加6得16。按照以上的思维模式要求学生进行“说算理”的语言训练,可以使学生条理清晰更加深刻地理解口算的原理,从而达到牢固掌握口算方法的目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越来越流畅,数学语言更为严谨有序,思维更为开阔。
3.文字题教学。小学数学中的文字题也是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手段之一。它是把式题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形式,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式来读题、译题,深刻理解文字题与式题的联系。比如除法式子:36÷9,简单的一步式题可以引导学生用以下几种方式表达:①名称读法:被除数是36,除数是9,商是多少?②直读法:36除以9得多少?9除36得多少?③意义读法:36里面有几个9?把36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多少?36是9的几倍?已知一个数的9倍是36,这个数是多少?而这些数学语言抽象成数学式子就是36÷9。
又如(30+20)÷(30-20)我们在训练学生读算式时要求不读出“小括号”而读成“30与20的和除以30与20 的差,商是多少?”像这样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精心设计数学语言的阶梯,将“日常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再将“数学语言”抽象成为“数学式子”,以“说”促“思”,使学生的知识构建更为丰富、巩固,思维过程更加明确、深刻。
4.应用题教学。应用题的教学是训练学生用语言有条理的表达思维过程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提高说理能力,清楚表达解题思路,从而掌握综合思维能力。如:“某加工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2个工人3小时加工18个。照这样计算,4个工人9个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说理:由果索因叙述为:要求4个人9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必须知道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已知条件告诉了2人3小时加工18个零件,所以每人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可求的。
由因导果叙述为:已知2人3小时加工18个零件,可以求出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已知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那么4个人9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就可以求了。
用假设的分析方法叙述为:根据每人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是相同的,假设工作时间不变,本来是2个人种,现在是4个人种,人数增加了2倍,所做的零件数也应该增加2倍,工作时间本来是3小时,现在是9小时,时间增加了3倍,所做零件的个数也应该增加3倍,而问题是人数和工作时间都增加了,那所做的零件数应该是原来种的株数的2×3倍。
小学生的因其年龄问题,思维和应变能力较成人差,经常回问题形式的改变,就束手无策,这样我们可以从数学语言上多下功夫,扭转局面,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可以经常性的开展数学阅读,让学生勤思多想,让学生逐步掌握严谨的数学语言。
参考文献:
[1]张乃达.数学思维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鲍建生.数学语言的特点及其对数学学习的意义[J].中学教研(数学),2000,08.
篇5
广东省教育厅粤教高[2012]5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广东省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中,强调丰富实践,强化应用技能培养,学会动手动脑,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
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很少思考,实际应用能力也比较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很多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有些教学改革从课程建设角度进行,包括补充完善课程内容、扩充实训案例、加强师生互动等方面。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网络平台进行的教学改革也越来越多。
以上这些改革主要从提升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合课程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手段、扩展教学空间等方面进行改革,都是针对某一门课程开展的教学方法改革。这些措施使得学生虽然在短时期内考试成绩不错,但在学完计算机课程后常常感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表象却不懂内涵,只知知识点却不知如何应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
2011年,萨尔曼·汗(salmanKhan)在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美国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大会上发表的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中指出:很多中学生晚上在家观看可汗学院(KhanAcademy)的数学教学视频,第二天回到教室做作业,遇到问题时则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与“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传统课堂模式正好相反,创建了翻转课堂模式(FlippedClass Model)。自此,翻转课堂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热点,被加拿大的《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翻转课堂赋予学生更多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堂外,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堂上,以便同学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翻转课堂有两个环节:第一是听课,即在家看视频讲授;第二是在课堂上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以进一步消化听课过程中学到的内容。其中,第一个环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需要学生课前看资料,第二个环节强调答疑和辅导。那么如何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并体现学生的学习价值和收获呢?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强调“竞赛标准+竞赛奖励”的翻转课堂模式,旨在设定合适的标准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调“标准+过程+奖励”。有标准才能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摸索学习;亲自经历了过程,学生才能循序渐进学会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奖励才会让学生觉得有收获和有动力。该模式尤其适合计算机公共课程群中的设计类课程教学。
1、具体教学实践
教学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也不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完内容或学得认不认真。如果教师教得再仔细认真,学生学得再用心,但学完后却没有任何收获,这样的教学仍是低效或无效的。在此强调的收获,指的是学生除了自身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得到丰富以外,还需要一定的实物体现自身学习的价值,因此证书或奖金、奖品之类的奖励就成了体现学习价值的最好载体。
例如,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群中的主要课程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了解网页设计制作和网站建设所需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设计网页、制作网页、规划网站、建立网站、维护网站的实际技能。目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组织存在着如下问题:(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纯介绍知识点的操作,却忽视了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对于如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搭建整体网站”这一概念图式没有帮助;(2)在内容的处理上重单个网页的设计与制作,轻整个网站的规划与建设;(3)网页设计制作与计算机软件开发相类似,注重过程性与操作性,但目前教学内容的讲解与网页制作的实际操作不符。学生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但在面对一个实际网页制作项目时却不知从何入手。因此在开始授课前,教师会进行以美化、优化学校主页为目的的校企合作,举办“中国电信天翼飞young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主页设计大赛,向学生征集设计方案及作品,竞赛标准见表1,奖项设置见表2。
有了标准和奖励,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即使没有接触过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也已经开始跃跃欲试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分析学校主页的设计与不足处着手,先从搭建网站框架出发,引导学生依葫芦画瓢地构建学校网页,再深入挖掘竞赛要求的标准并对标准加以创新。竞赛标准仅仅是一种最低要求,一张入门券,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在标准之上,才是决定能否拿奖的关键;没有创新、没有亮点的作品,是得不到大奖的。再比如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和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这些设计性比较强的实践类课程,也很适合用标准和奖励的手段来促使学生体会学习的收获和价值。
竞赛既是学习任务,又是学习目标。一切学习活动都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围绕竞赛作品展开,这能够极大地鼓励学生在课堂以外积极寻找资料,及时在课堂内答疑并得到辅导,最终以作品和奖励的形式体现掌握知识的水平和程度。
2、师生行为
对于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我们一贯讲求“少理论、多实践、谈收获”。传统的讲课方式是课上讲授,课下内化,知识传授发生在课堂,内化发生在课外,这时候出现的问题是学生需要克服学习中的重难点时老师并不在现场。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家自主观看视频学习知识和上网查资料,把在作品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与老师充分交流和互动。师生关系多元化,无明显教师和学生之分。教师的一切教学设计都围绕学生的竞赛作品展开和延伸,教师不再从头到尾照本宣科,而是有针对性地讲解和答疑,将碎片化的知识点整合在作品中,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而对于学生来说,竞赛既是学习任务,又是学习动力,为了更好地完成作品,他们会在课后通过网络和教学视频积极获取知识,遇到问题及时在课堂上获得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学生的思考有多深,课堂的互动就有多频繁,师生之间会形成良性循环。
3、连锁效应
1)强调竞赛标准,激发学生潜能。
竞赛标准是一张入场券,合适的标准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竞赛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竞赛标准制订教学难点和重点并根据标准激发学生的潜能,因为几乎人人可以达到标准,但达到标准之上才是拿奖的关键。标准制定后,部分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被充分发掘,也许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潜能,到最后可能不是单纯为了拿奖,只是想知道能否不断超越标准。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也体现了本科教学所要求的“拓宽知识面—提高应用能力一培养创新潜能”。
2)强调竞赛过程,体现思维展示方式。
竞赛作品的制作和开发,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实践和创新过程,有很强的系统性、目的性和实践性。在创作开发过程中,学生不断构思自己的作品,不断将自己的想法体现在作品中。当碰到各种各样的理论、技术、思路等难题时,学生能在课堂上及时得到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这更加促使学生不断扩展思维;同时教师还能及时发现亮点并加以引导,推动学生不断进步。
3)强调竞赛奖励,体现收获。
竞赛必然包含证书和奖品。证书是学生在大学毕业后进人企业的敲门砖,奖品则是对学生的努力、能力和付出的肯定。在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竞赛中获得荣誉和奖励,不仅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而且会极大地增强学生自信心,帮助学生不断挑战自我,积极向更深、更广泛的领域探索。
4)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般来说,企业在面试员工的时候,最先看到的是学生的成绩和各项获奖资料。获奖学生在同等条件下会被用人单位优先录用,但如果学生说不出大学4年做过什么,也没有东西证明做得有多好,那么企业在选择优秀人才时会无所适从,往往得依靠院系推荐,而推荐的学生又未必适合企业文化;但若有了获奖资料作为参考,那么企业很容易判断出学生对哪方面比较感兴趣、有什么长处、适合在什么岗位工作、是不是有上进心等,这些都有助于企业顺利招到合适的员工。
5)提升学生的能力。
学生从一无所知到独立完成一个作品,是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为了完成竞赛作品,学生会尽量广地涉猎基本知识,尽量深地了解该领域的方方面面、过去和现在并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同时竞赛要求学生提交作品文字说明,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和整理思路,找到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有效方式,修正旧信息和建构新信息。可以说,学生通过竞赛养成了自己的研究素质,无论以后做什么事情都能游刃有余。
另外,我们建议学生将所有获奖作品都上传到学校网络平台上,以供全校学生学习;不定期组织获奖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和答疑,提高学生为全民教育事业服务的意识。获奖作品不仅包括网页设计类的,还包括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举办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竞赛和数据库设计竞赛的获奖作品,这些都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公共课程群中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
课程群是指由若干门彼此独立而在内容、性质上密切相关的系列课程组成的有机整体。学网页的学生会很自然地与学多媒体课件的学生沟通,在沟通的同时,一些综合素质较高并且志同道合的学生会慢慢凝聚成一支或几支学习能力强、潜力大的骨干队伍,这些队伍必然会在校内受到广泛关注,从而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和影响力,有助于促进学风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另外,团队还可以创办工作室,承接校内外设计,为将来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6)转变考核模式。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公共课程群的考核模式一直都是“平时成绩+统考成绩”,二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0%和70%。该考核模式较单一,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水平。当引入强调“竞赛标准+竞赛奖励”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我们则考虑让每个学生制作一个视频,视频内容由作品展示、论文、模拟答辩、PPT演示、个人风采几个方面构成,然后传到网络平台上,邀请相关部门如教务处、宣传部、校团委、学生处的教师,相关院系的学生及赞助商等,为其分配账号,让他们按照规定的评分标准在某个时间内登录平台打分,其中教师的评分占30%,学生的评分占30%,竞赛赞助商的评分占40%。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每名学生都练成了多面手,从去教信中心联系视频制作到组织模拟答辩都是亲力亲为,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素质。
7)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不能空喊口号,也不是学校几个院系领导和企业领导签订合作协议,然后把即将毕业的学生放到企业中去熟悉车间。企业要打响知名度或加大宣传广度和深度,需要从学生着手,才能带来持续性的效果,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大部分学生用的都是移动手机卡,而且工作后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更改品牌;因此这次竞赛寻求合作的是电信营运商,希望通过提供电信手机奖品的方式,既能吸引一部分学生转向电信,又能让学生了解电信的营业品牌,是一个校企双赢的局面,同时电信分公司也非常乐于支持教学工作。
8)推进教育信息化。
全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李克东教授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理论高度提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一是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二是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三是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共享、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四是提升高校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对于前三点,我国高校已经做得非常完善。目前,大量优秀名家教学视频、国内外教育资源以及现在涌现出的一大批网络教学名师的讲课视频,都向学生免费开放,学生在家里就可以享受名师授课,打破了空间的局限。可以说,网络资源已经完全可以支持学校教育,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免费开放的资源。有调查数据表明,在校师生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只有7%,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而引入基于竞赛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学生为了完成作品,在课后积极上网看视频、查资料并且在课堂上及时得到教师的辅导和答疑,教师帮助其内化知识并很好地把现实教育和虚拟教育结合起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9)各部门齐抓共管。
教育事业需要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目前,我国校与校之间学术交流不频繁,院系之间不联系,各学科之间不关联,极大制约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在举办竞赛过程中,从与赞助商协商合作开始到参与评价学生作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各个部门都是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对竞赛予以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如本次主页竞赛的主办单位是教育信息技术中心、校团委、中国电信茂名分公司,评分人员则邀请了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处的教师等。此外,我们还希望今后能逐渐做到政府引导、市场驱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把学生真正推向市场。
篇6
一、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拓展教学空间
拓展教学空间主要就是让学生回归“生活”。新课标的语文教材是可以很好地体现语文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当然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更好地更新语文课堂概念,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促进学生认识社会生活。这样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拓展教材的思想内容,打破以往语文教育教材中静止性、封闭性的局限性。
二、新课标中初中语文教育人文性可以更好地渗透时代特点
初中语文教学在渗透时代精神方面的工作主要就是在语文教学内容中渗透时代精神意识。时代精神的关键就是呼唤人的人文主义精神,所以是在任何方面都可以将二者结合,这就要求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个体创造和主观能动性。目前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学作品,其中有一些描写小动物的作品,我们可以借以培养学生的爱护动物和珍惜生命意识,而且对于一些文章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其次就是在教学中要不但创新,在一些文言文中还要汲取精华,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利益观和人生价值观。所以针对初中语文人文精神的教育,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开放和充满思辨创新意识的语文教学方式,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其健康成长为时代新人。
三、运用多种手段增强初中语文人文精神
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活动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普遍的多媒体技术是一种非常好的辅助教学手段。所以语文教学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在教学活动中的多媒体是可以增加丰富的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信息,增强信息的主体性及有效性,这样可以更好地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提高思维创造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运用现代信息载体积极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知识有效“衔接”。
积极促进学生阅读名著的活动。初中语文课本中是有很多名著节选,这样的文章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同时可以开发学生的心智,使得学生从中获取无尽智慧。尽管如此,但是并不够。所以初中的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内容讲解和分析给学生。这样帮助学生先读一些字词优美、思想内涵丰富的作品,之后读一些人文价值较高的经典,这样通过阅读名著,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要培养现代学生劳动与吃苦的教育。如果只是进行一帆风顺的教育,缺乏苦难的经历是一种贫穷,所以吃苦教育是必要的,苦难的记忆可以说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价值,更是一种历史的意识。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懂得珍惜幸福,懂得真情与爱意。
四、启发点拨,加深学生对语文课堂中人文精神的理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对课文有深入理解,掌握重点,这样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重点培养,恰当的启发点拨非常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语文教学中所包含人文精神,加深学生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课文这一环节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通过学生对课文反复的阅读,充分认识到课文的内容和含义才可以更好地体会文章中的人文精神。
五、结语
语文教育是可以更好地弘扬人文精神,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动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维品质。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育需要加强人文教育,使语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让语文教学渐入佳境。
参考文献:
篇7
1.强调自主、个性化的语文学习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些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自主的个性化的语文学习行为的高度重视。
2.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具有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不应仅仅把学生局限在书本中和教室里,而应把他们引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比如在教学《冬天是个魔术师》一课时,课文中讲到,冬天就像一位魔术师,能够使有些动物冬眠湖面变成大玻璃、街上的人都变胖等等。我就问学生:“你还知道冬天能变出什么吗?”结果,当时没一个学生回答,我就提醒学生说:“现在正是冬天,同学们课后认真观察一下,明天再回答,行吗?”第二天一上课,有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说:“我从我家窗户上发现冬天还能变出冰花。”另一位学生接过话茬说:“你们看,校园的松树上不是挂着树挂吗?”看,这就是引导学生面向生活、面向实践学习的效果。
3.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通俗地说,语感是对于语文敏锐的感觉,是一种凭借直觉把握语言的能力。可以说,语感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只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才能使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才能让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012年的5月8日至18日,我区教育局组织部分学校领导及骨干教师赴山西太谷、山东杜郎口考察学习,值得庆幸的是我就是其中的一名受益者!此次太谷、杜郎口之行,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使我体会到了教育的真谛。
首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课堂上,教师讲解少,学生活动多,预习、展示直至解题反馈,学生始终处在思考、分析、探索、提高的状态中。在任何时候,走进任何一个教室,教室里学习气氛极为浓厚,课堂形式多种多样,“台上”小组多种展示形式交相辉映,“台下”学生或蹲、或站、或坐、或跪,地上、课桌上、凳子上挤成一团,课堂气氛热烈而不失和谐。表面上课堂看似很乱,仔细观察,他们是在乱中学,而不是在乱中玩。这样的课堂,没有老师的呵斥,没有老师的监督,没有老师的“谆谆教导”,完全是学生的舞台,老师混杂于学生中间,常常很难辨认。“学生是课堂的主宰,是学习的主体”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其次,小组合作真正体现自主探究的教学思想。他们的小组合作落实到位,二人或四人一组,或校对答案,或交流方法,或帮助后进生,小组学习讨论一直是课堂的核心组织单元,虽然其间有分有合,有个人的小黑板展示,有在全班师生面前的解题分析,但小组学习依然是隐性、潜在的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更让每个参观者叫绝的是,学生每个环节的汇报语言流利,归纳总结条理清楚,叙述完整,小组汇报的形式五花八门。我想,这种合作学习方式坚持下去,一定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领导才能的有用人才。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形式,完成探究性课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自己在教材中发现的未知问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主要探究对象,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探索、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我在自己的课堂中努力落实这一理念,比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乌鸦除了给瓶子里衔石子以外,还有其它的办法吗?”同学们议论纷纷,不一会儿,各种意想不到的答案有了。有的说:“可以用吸管呀!”有的说:“因为瓶口小,瓶里的水少,可以把瓶子放倒去喝。”还有的说:“乌鸦可以用自己的尖嘴从水面处把瓶子打一个小洞,不就喝到水了吗?”同学们独特的想法可能在老师的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要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因势利导,保护学生思维的灵气、批判的锐气。
篇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095
一、语文课堂要注重诵读
诚然,要多给学生提供与文本接触的机会,让诵读贯穿高中语文课堂的始终,但诵读要有效,要科学,不能为了读而读,要为课堂教学服务,要围绕课堂教学有效开展。很多初中教师都很注重文本诵读,每节课也设置了好几个诵读环节,使课堂上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而教师在引领学生回归文本上的确费了一番心思,且都会在学生诵读前提出诵读要求,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文言文要读清句读,现代文要读出语气和情感等。但反思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在这一点上做得并不到位。有的教师把诵读文本环节放在了课前预习里,让学生自己阅读,但具体怎么读教师并不给予指导。有的教师让学生上课前齐声读,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学生诵读环节,教师和学生集中全部精力进行文本的分析和解读。等到语文课结束,学生记住的不是整篇文章的思路或脉络,而是支离破碎的语句。这样的教学,不但没有培养学生诵读文本的兴趣,而且剥夺了学生阅读文本的乐趣,还提什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当然,有的学校还是重视学生诵读的。从2015年河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参赛所使用的衡水中学的高二学生的课堂诵读水平来看,他们是经过朗读训练的,或者说他们的语文课堂很重视学生的诵读训练。
诵读会使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但诵读形式是多样的,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用合适的诵读方式达到教学目的,这是决定诵读形式的主要因素。需要默读时就要默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需要个别学生朗读就让个别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语句的情感与深意;需要教师范读教师就范读,这样的诵读指导,胜过千言万语。
二、语文课堂要注重师生对话
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注重课堂民主,增强师生对话,但师生对话是否有效值得我们思考。比如,教师会通过连续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形成师生对话,但教师问的这一连串问题却大有学问。首先,教师连续发问的问题是不是有生成价值;其次,教师的连续发问要把学生的思考或思想引向何处;再次,教师的问题中有没有植入性的评论或观点,会不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这些方面都是发问前必做的准备工作。
在2015年河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参赛教师中有一位衡水中学的教师讲《丹柯》一文。他先问学生,“如果你是族人中的一员,你会像丹柯一样站出来引领大家前行吗?”学生都说会。接着他又追问,“如果你知道一定会被族人杀死,你还会站出来引领大家前行吗?”一部分学生说会,另一部分学生在思考。接着教师第三次追问,“如果你知道你一定会被族人杀死,且最终也走不出树林,你还会站出来引领大家前行吗?”少部分学生说会,大部分学生在思考。这三个问题逐层递进,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该教师要通过这三个问题把学生引向何处呢?最终,该教师是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英雄行为。即“不管我们最终怎样决定,我们要做出无愧于心的选择”。的确,不是谁都能成为英雄,但要做无愧于心的事。这个引导能够会让学生深刻认识英雄行为,那么它便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
三、语文教学要注意教学目标和教学要点
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点,教师设计问题才能“形散而神不散”,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解决认知文本时的疑难问题,避免出现教师处理文本的随意化和碎片化,当然也就不会让语文课堂脱离了语文性质。
2015年河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参赛的14位教师都或隐或显地设计了教学目标。但我认为除了教师心中有目标,学生进入语文课堂也不应该是盲目的,不能像猜谜语,不到下课学生不知道谜底。教师在上课前不但要交代学习目标,还应该带领学生解读学习目标,如每一个学习任务、需要学生做到什么程度等。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探寻的方向,更好地学习。
篇9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交际工具”“人类文化”,就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具体说,注重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注重知识能力的评价。语文有其特有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是语文课程自身的基本任务。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往往只在“学习理解”上下功夫,诸如理解字、词、句、内容等,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学习表达”。怎样知道“学习理解”透彻了,怎样才能把“理解”升华为 “运用”,主要看 “学习表达”,这就是“能力”。表现在课堂上,主要包括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在“学习理解”和“学习表达”两方面下功夫,即,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评价。
二是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新《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文教育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所谓的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看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二是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态度、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负责的态度。三是看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是指良好的性格和气质,良好的语文品质。健全的人格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
三是注重习惯与方法的评价。习惯指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读书看报、观察积累、阅读、质疑问难、使用工具书等习惯。方法是指通过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学生自己“悟”出的、带有明显个性特征的方法,是反映学生对语文学习规律的真正掌握。
四是注重实践与创新的评价。课堂教学中,主要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二、学生主体
适合素质教育的课堂评价标准,目的是保障每个学习者享有学习的基本权利,重视每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具体说主要评价如下内容:
一是评价学生的群体参与。首先要看一堂课中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从人数上看,如果课堂上只是一两名或三五名优生不时举手发言,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两耳不闻他人事”,不动脑,不动笔,不张嘴,尤其是所谓的 “差生”无动于衷,这样的课不是一节好课。其次要看参与学习的质量。这里指得是,反对那种形式主义、表面热热闹闹的虚假主体性,反对那种在课文的表层徘徊、语言和思维水平低下的肤浅主体性。求得既参与学习,又能够实实在在学点东西的局面。
二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上,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索然无趣,(可以从语言、表情、动作上看)或者是“不是来自本身内在的兴趣,而是在教师的奖励下所获得的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这都不是确保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评价要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点,调动学生满怀兴趣深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教材内容固有的乐趣。
三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新 《课程标准》顺应时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途径。评价时首先要看学生的自主性,如果学生是在自主的学习,这无疑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看学生的合作,看学生愿不愿同他人合作,合作的效益怎样。其三要看学生的探究,看学生探究的欲望,看学生对教材是否能有创造性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也是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替代。
四是评价自学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是说,儿童急于成为学习的主人,急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要把自学能力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评价自学能力一要看学生自学机遇、时间和方法。学生能否在课堂上自学,前提是教师须提供恰当的自学机遇和时间。所谓的机遇,就是教师要解放思想,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把一切能让学生自学得知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机会。教师要舍得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不走过场,真心实意放开手脚去自学。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按科学的方法进行自学。二要看学生的自学效益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小学语文讲,自学效益包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具有初步的听说写能力,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尤其要看求异、发散、思维能力),养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教师主导
崔峦同志说过:强调学生的 “学”不是说教师的 “教”可有可无。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指导不得力,学生的活动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就难以实现。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功能。
参考文献:
篇10
精准教学既要关注教学目标,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又要精准到人,针对教育对象做出精准的研究,从而找到某个具体知识点对于某个学生更适合的做法。在精准教学下,云和中学高二历史备课组提出并实施精准备课、精准教研、精准作业、精准周测、精准培优等步骤,每一步骤都要列出详细的要求,最大程度发挥因材施教,从而真正实现精准帮扶。
首先是关于精准备课,高二历史组的教师在教学之前一定会共同研读课标、考纲,对其要求熟记于心,另外会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在本课教学中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弄清楚课程标准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确定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可能的优化我们的教学目标。另外,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上,我们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好,比如在近期的备课组会议上高二历史组的任务着眼于地图册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平时课堂里对于地图的运用非常被动,一般题目遇到才会回归地图册寻找答案,因此就引发了我们讨论的问题:如何在备课中合理利用地图。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当我们所教的东西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积极主动的探究时,我们所教的知识才会有效地被学生所同化。因此,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乐于实践和创新。只有我们甘当配角了,学生才能成为主角,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者、操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想上好课,提高课堂的效率,除了备准教材、教法,还有把握住学生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的特点。因此,在备课中高二历史备课组老师们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教学目标,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保证他们有继续学习的信心。比如在2018年市优质课准备中,如何使用材料,如何让学生能接受本课都是备课组教师们重点商量的内容。另外在备课中,青蓝结对帮扶的作用也非常明显,老教师会根据自身经验帮助组里年轻教师梳理教材,分析学情病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精准教学。
其次是基于精准备课而实施的精准课堂教学。高二现在面临的任务是十月份的选考,一轮复习如何高效,备好的一堂课如何让学生吸收,都可以通过课堂直观地体现出了。备课组教师们制定了授课总原则:的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援者。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任务一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他们遇到问题需要帮助时,及时的给予援助,历史的材料繁复,需要教会他们如何去阅读材料,如何去分析材料,如何去表达正确答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确立起三步走战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复习、考察学生知识运用的两套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的默写卷,以期高效课堂。另外备课组还提出历史学科一定要注重和谐的人文化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帮助学生打开思想,激发创造力才,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和情感的熏陶。比如针对学生不爱问问题或者上课易走神等现象,制定对策要求每一个学生每周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来打开学生的思路。
综上,精准教学对于云和中学的学生来说,是课堂上具有针对性的知识点讲解,包括地图运用、问题设计等,对于老师来说,是课前有计划、有目的的备课,做到因材施教,不落潮流,以形成师生良性互动的有效教学。
篇11
二、通过互动探究,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的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而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让学生表现自我。
三、明确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
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任务或困难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学习显得更为必要。每节课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认知来设计教学过程中任务,让学生合作学习,完成任务。在明确学习任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精心设计学生任务,要反思学生在完成此任务所获效益有多少?是否符合学生实际?2.尽可能接近学生的实际能力。3.必须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和具体的任务结果。
上述指的是交给学生的任务,同时教师也要明确自己的任务,也就是我这节课上多少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如何安排等,都需要明确。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能高效。
四、进行精准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篇12
一、护理解剖学教学现状
护理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与护理中的操作知识息息相关,该课程一直采用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教学目标和方法上,以教师为主导,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的发展[2];第二,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师生实时互动时间有限;第三,在教学内容上,理论课与实践课联系不紧密,使教与学、理论与实践脱离;第四,在教学评价上,缺乏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监督,较难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评价。
二、基于雨课堂的护理解剖学混合式育人模式可行性
(一)打造智能化混合式教学育人环境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直是混合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帮助学生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是混合式教学的终极目标。“互联网+”时代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创新,以雨课堂为典型的混合式教学育人模式日益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可。而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真正走入课堂是该模式的显著变化,彻底解除了传统课堂育人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从根本上创新了传统课堂中师生交流互动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化的实时育人数据呈现全部教学和学习过程,使教师的教学育人和学生的自我提升更加高效与智能,尤其革新了传统的学习环境。
(二)提供护理解剖学教学的平台
雨课堂作为智能化学习平台,具有课前预习推送,课中学习实时答题、多屏互动、弹幕答疑、留言交互,课后复习检测以及教学育人全过程大数据分析适时推送等功能。结合护理解剖学课程特点使用雨课堂教学,能够给护理解剖教学提供平台,使护理解剖教学更加具体化,学习目标明确化。雨课堂主要包括三大平台:定制版MOOC视频平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序互动平台,学生学习效果的数据平台[3]。这三大平台实现了护理解剖学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连接,充分发挥了教师教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更加凸显了学生自我提升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大幅度提高了整体教学育人的效率与效果。
(三)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学习
基于雨课堂的护理解剖学混合式教学育人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育人模式,真正突出了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我要学”和“乐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雨课堂推送碎片化、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可按自身需求有选择地安排学习,并将数据反馈给教师,获得个性化辅导与帮助。其次,雨课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做到课堂互动永不下线,强化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最后,雨课堂弹幕实时问答互动的功能有利于实施头脑风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护理解剖学的兴趣。
(四)实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的紧密相连
护理学科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使教与学、理论与实践脱离[4]。基于雨课堂的护理解剖学混合式教学育人模式,在课前就可以将学习资源通过视频、PPT、链接等方式推送到学生手机端;在课中师生互动基础上,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的紧密结合;课后复习检测,以及在课后获得的教学育人全过程大数据,使老师能够量化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且能及时对授课进度安排和重难点进行调整,充分实现了教与学的精准融合。
(五)实现全方位、全周期、多维度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由于缺乏有效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教学育人数据的有力支撑,在传统护理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实现学生学习状态的精准把握,而雨课堂学习平台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长期困扰。利用学生的智能手机等终端产品,雨课堂将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等全周期、全过程产生的育人大数据采集分析,极大地推动了“经验驱动”的教学育人模式向“数据驱动”转型[5]。雨课堂学习平台采集的课前预习数据,课中的签到和点名、限时学习检测、弹幕互动式交流讨论、个体化“不懂”按钮,课后复习作业及答题数据等,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多维度的整个教学育人过程中的大数据采集分析,使老师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量化学生的学习成效,从而更好地对教学育人全过程进行精准评估,及时调整针对性教学育人策略。
三、基于雨课堂的护理解剖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一)课前准备环节
1.精心设计定制版预习课件:课前教师应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护理学科特色[6],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完成学习资源制作(包括课程内容PPT、语音讲解、视频、线上测试题、拓展材料链接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相连。2.精准掌握学生预习情况:课前学生可通过雨课堂学习平台,随时随地查看教师推送的预习任务,学习雨课堂平台上推送的预习资源,并对课前预习效果进行检测。课前预习过程中的疑难困惑,学生可通过“不懂”按钮,或通过留言或交流群等进行互动性讨论与分享。教师可通过电脑或手机端实时查验以下基本数据:预习情况(已完成的人及用时、未完成的、未查看的等)、答题情况(正确率、疑难点等)、学生反馈(不懂的、想交流的、想深入了解的)等,通过这些课前大数据分析,使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成效进行实时精准的把控。3.课前反馈指导课堂精准教学:雨课堂能监管学生在线学习进度和成效,教师可通过电脑或手机端实时获取学生课前预习反馈的大数据,随时随地对学生的疑难困惑或留言进行实时解答,并依据课前反馈结果做好课中讲授内容的有机调整和侧重安排,实施精准教学,做到教学过程可视可控。
(二)课堂交互环节
1.实时推送课件:课堂上,学生通过扫描雨课堂随机形成的二维码,或输入个性化的课堂暗号进入课堂后,其智能手机端能同步看到老师的课件资料,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其中,课堂教学课件不是预习内容的重复,而是拓展和延伸。2.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育人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采用探讨式、交互式、自主式、小组合作式教学,让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作为主体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中,使学生乐于学,从“要我学”状态转变到“我要学”。课堂上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不理解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学生可对此部分内容点击“不懂”按钮,可通过“弹幕互动”,也可通过“投稿交互”进行实时反映;教师可通过电脑或智能手机终端实时收到学生相关交互信息,可在课堂上或课后开展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师生间真正实现随时互动,打造了精准高效课堂教学育人模式。3.实时测评精准检验教学效果:学生当堂完成测试试题并提交,雨课堂及时反馈的统计数据(如得分、成绩排名、各题答题情况),使教师能够对课堂中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准研判,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针对性指导。
(三)课后复习提升环节
篇13
比如,在九年级化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节的教学中,有关“天平的使用、量筒的使用”等知识,学生在八年级物理课中已经学习过,教师如果不加区别地把这些知识当做新授课来教学,既浪费时间,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如果在备课时教师能注意到这一情况,把这些其它学科中学过的内容设计成化学复习课进行教学,学生不仅不厌烦,还觉得很有成就感。
再比如,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一课的教学,学生在七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课上,已经练习过很多类似的应用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把这些内容的教学,尽量靠近数学学习过的解题方法,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奠定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了数学作为工具学科的重要性。
二、通过精准提问。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的互动,需要激情,教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引爆剂。恰当合理的提问,能引爆课堂的激情,不合理的提问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提出什么问题?安排哪些类别的学生回答?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属于探究新知的问题,就要安排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其它学生通过优生的回答,感觉这样的问题他们也是可以学会的,增强其自信心;属于巩固记忆性的知识要找那些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回答,如果答对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慢慢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答错了,一方面通过讲评让他们知道自己e误的原因,尽快补齐知识的短板,另一方面为下一步教师的精准辅导,作好储备。当然,还可以通过其它学生的补答,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有时要用到过去学习的知识,此时的提问,就要找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回答,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正确回答,通过此次提问,警示这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他明白,把学过的知识永远装进自己的大脑中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如果学生答对了,通过教师的肯定,让这部分学生认识到只要下功夫,没有学不会的知识。
比如,学完氧气的化学性质后,在进行归类复习时,可以设计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氧气的主要化学性质有哪些?这个问题是每一位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可以让平时学习努力不够的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是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写出C6H6等化合物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则要求分析问题能力、理解问题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并完成。
三、通过精准批改。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科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也就是5min-10min,45min的一节课,几十个学生的班级,他们的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又不是固定的,因此一节课中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地学生都能学会。化学学科又是一门理科,这一节课的内容没有掌握好,会影响到他们下一节课的学习,自觉一点的学生可以通过做作业把没有学会或者是没有掌握牢固的知识弥补起来;但对于学习不自觉不主动的学生,就需要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然后进行精准辅导)补救课堂教学的不足。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作业的精准批改。一是“面批”,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通过面批,了解学生对所学知
识的掌握情况,掌握学生没有学会的原因,为精准备课、精准提问积累第一手材料。二是,让学生讲作业做错的原因,如果学生已经改正了,让他们讲一讲为什么要这样改正?还有哪些改正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当然也会遇到学生依然不会做的情况,这时候教师就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四、通过精准辅导。补齐最短一块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