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主要问题,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完成课程改革的同时,也要积极地思考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使之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又一个里程碑。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目标,但是,目前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又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改革必然会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对于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探索和实践成为教师科研的新方向,对教育信息化的现实思考与未来期待,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育信息化是应逐步探索,不能奢望一蹴而就
国家对教育有长远的规划和要求,而每个学校、每个教师、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情况都完全不同,他们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相应的硬件设备的配备,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现阶段,有的学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对于这样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脚步是快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好地探索教育信息化的课程设计与学生的自主式学习。对于那些艰苦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国家也在逐步加大相关的政策和财政投入,使教育公平能够惠及全体学生。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现在有的学校只有实验室,或者只有多媒体教室才有交互式电子白板,这样的硬件基础对课程的设置和教育教学的模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甚至会影响教学效果。
所以,每个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根据学校、班级和自身的特点与学生共同学习,逐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研究利用现阶段的教育设备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方法。只有逐步地研究、逐步地探索,才能不断地进步。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有快有慢,有缓有急,但这都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过程。“不怕慢,就怕站”,只要不断地努力,相信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一定会为教学发展和课程设计服务。
二、教育信息化应以发展为主线,改变课堂的单一教育教学环境
教育教学环境与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是不可分割的,教育信息化逐步推进“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使教育教学环境有了明显的信息化趋势的变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可以说只要学生想学习,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使无处不在的学习成为可能。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善是教育信息化的重点课题之一,教学的模式、学生的学习环境的改变,为信息化的前行铺就了硬件设备的保障,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多元化,更加开放化。
课堂的教育教学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逐步变化的课堂是以发展为主线的。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也是国家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在教育教学环境改变后,不仅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校也是学生学习的场所,甚至回家后,还可以与同学、教师共同学习。这样的改变对学生来说是建立了全方位的“学习圈”,让学生逐步体会学习的乐趣,感受在课堂、学校、图书馆和家里学习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交互式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模式,变单一课堂为多维互动,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自主学习,使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学充分融合。
篇2
一、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在经过不断发展创新后,相比过去的英语教学有了很多实用性的改革,这些对未来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实践应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面对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仍然有着一些不足之处。除此之外,面对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的趋势,我国高校英语教育还要不断接受社会对其提出的新挑战。
(一)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相比过去的改革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发展至今,相比过去的英语教学做出了很多方面的调整与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1.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在经过不断的调整后已经发展成一门系统的学科,并且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它具备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教材以及高校英语教师与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教学模式,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现在完全是一个操作性强的完整体系。
2.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大纲也在随着时代的需求不断改革创新,为的就是适应当下高校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做出相对应的、客观性的调整。例如调整了英语考试试卷的题型分值比例,加重主观题的类型及分值等措施。目的就是加强高校学生的英语实用性。同时,高校英语教材的编著进一步引进英语的原版教程以便有更强的适用性。
3.在原有的单纯依赖课本教学的基础上,结合了一些现代化科技的产物,利用多媒体、网络英语学习课件更大程度的让高校学生广泛接收英语的学习,更加方便快捷的为学生创建了新的英语学习氛围。
4.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建设,我国高校的师资力量也在不断提高。大量的英语专业的高材生加入了高校英语教育的教师队伍,无论是量还是质都是以前所不能比拟的。并且,现如今的高校英语教师也不在单纯以自身的经验而教学,在教学之余,他们也不断学习接收新知识,不断科研,力求得出更好的科研成果,适用于教学实践当中。
(二)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仍然存在的不足
1.对于高校英语的学习,高校教师及学生都投入了相比之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期待英语的提高,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对于英语单词、语法等基础性知识掌握较为熟练,但是对于类似口语表达或者书面语阐述等仍然比较较差,这样并不能投身于真正的实践中。
2.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高校英语教育体系、英语课程的安排往往单纯考虑到基础性的单词、语法的学习,忽略基础性课堂内容设置的实际用意及实用性,一味地追求学生的考试分值的高低而忽略英语教学方式及过程,英语基础性知识的学习毕竟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将英语应用于实践,通过英语量的学习最终达到质的飞越。
3.教学模式虽然在不断改进,多媒体教学在英语课堂的引进所实现的教学结果必须得到肯定。但是目前来说,大部分高校英语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单一,未来的多媒体教学、英语课件的学习仍然需要不断地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让高校学生对学习英语感兴趣。
(三)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不断面临新的挑战
在全球经济、科技、信息发展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不仅需要解决现状中我们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来应对新的挑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大规模的扩招必然会导致大学英语教学师资力量短缺的窘境。在这样的困难面前,如何更高校的进行高校英语教学、为高校学生创建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同时保障我国高校学生英语的实践运用能力得到加强,这些都必将是高校英语教学面临的重大考验。第三,国外原版教程的引进及使用,必然是对现如今的英语教学更大的挑战,他对旧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二、关于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
综合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关于它未来的发展我们需要作出以下思考。
(一)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应做深度改革
1.高校英语教学目标的深度改革。加大高校学生的英语时间能力的培养,注重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重点放在听说方面的练习。面对全球经济、科技、信息一体化的发展要求,高校学生在实践中首先要能熟练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其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在听、说、读、写、译五方面都能很好应用。第三:要了解英语的本土文化,不仅关注他们的历史还要了解他们当今的社会热点,切身体会他们的文化。
2.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深度改革。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为我国高校英语的学习也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我们应该利用先进的技术,普及高校的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积极调动高校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因为多媒体的存在,使得英语教育不单纯局限于课堂教育,多媒体课件帮助高校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口语的听说练习,它涵盖的信息量更大,使得英语的学习变得灵活,个性,效率得到更大的提升。
3.高校英语教学的专业性改革。高校教育发展至今,应当根据学生专业需求设定相关英语专业课程学习。面对高校学生的专业需求,专业性词汇、理论及观念的系统专业化学习,也是高校学生面临未来就业的一项能力体现。
(二)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1.扎实掌握英语基础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只能对付旧的英语应试教育,现如今英语的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才是高校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此外,根据学生个体的智力、学习能力及个性的区别,高校教师不能统一用一种教学方式对待他们,应当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的意识及适合学生自身学习方式方法。高校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不应当单纯局限于单词和语法的掌握,未来的高校英语教学发展趋势是让学生借助英语的学习了解更多地文化,同时可以将我国的优良文化传播给外面的世界。
2.因地制宜制定英语教学。由于地区的不同,英语基础教育接受的差异,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应当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及实施方案。英语教学是一门语言性学科的学习及应用,为学生创建适合他们的英语学习环境,对于高校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产物。多媒体教学是教育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各大高校应当充分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积极主动学习,合理应用到对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去。同时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个性化学习。
篇3
Some Thoughts on Use of Intel Teach to Future in IT Courses//Chen Jie
Abstract 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 as an innovativ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IT. It shows computer+Internet+teaching teaching mode, students as the center,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to explore ways and means to solve the problem, studen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enhance communication skills among students. 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 teaching philosophy used in IT courses, IT courses to jump out from the original monotonous teaching method of computer courseware production, IT courses enable students to construct knowledge system autonomous addition to be able to solve the technical problems, but also trained students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al design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ols and resources.
Key words 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independent learning
1 Intel未来教育
1.1 什么是Intel未来教育
Intel未来教育是英特尔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的培训项目,旨在通过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帮助教师转化教学角色,从传统的“填鸭教育”转换成指导学生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用任务驱动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变被动为主动,达到增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目的。
1.2 Intel未来教育中的新东西
1)新的教育模式。Intel未来教育把整个培训内容模块化,每个模块又辅以若干个活动,每个活动又辅以若干个任务,模块内容既独立又相互联系,这样的形式既灵活又富有弹性。
2)新的学习模式。不再拘泥于单一学科的知识,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信息化环境的研究性学习,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最好范例。学习过程中,可以独立完成模块任务,也要进行合作学习,如果能很好地同伴互助、合作探究,所获取的学习效果将会是事半功倍,知识视野将会更加开阔。
3)新的创新模式。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将学习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利用网络环境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各种学习的技能,通过整个主题的确定、单元计划的确定、任务的实施意见、最后的活动评价这种学习模式,会增强活动过程性的体验与感悟,更有亲身的体会。
2 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新课标实施以来,虽然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新课标的内容进行了实施,但实施的过程并不是很理想,大家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接受都有所欠缺,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就存在几方面的问题。
1)内容跳跃性大,而且信息更新速度快。信息技术课程随着现在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的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也不断改进。这对于教学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学生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来接受新的知识内容。但是,现在的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根本不能跟上信息的快速发展,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不能自主进行学习,学习就成为被动的接受。
2)课程技术性高、实践性强。信息技术教育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锻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学习到各种技能,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质量。但是,现在大多数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上,教师一味在课堂上讲授或是演示给学生看,学上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这些东西,他们不能亲身去实践,不知道在实践当中会有什么问题存在。这样学生就没办法把教师讲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学习就会成为消极的被动学习。
3)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在学校中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能传授知识,而且要肩负起学校网络环境的建设工作,能帮助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教师不仅要担任起知识传授的教学任务,还要引导学生去正确获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现在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没有做到这一步,他们注重计算机知识的培养,缺少教学理念的支撑,教学水平有待提高,信息素养有待加强。
3 把Intel未来教育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那么为了能更好地解决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把Intel未来教育理念引入教学当中来。
3.1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
在信息课程中可以广泛地运用信息资源,让学生能在“做中学”,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去积累经验获取知识。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去开发适合学生需求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从而增强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能通过教师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形成学习小组,完成知识的积累。比如,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一章的内容是让学生学习怎么做一个完整的演示文稿。在教材中只是简单地说明了一个简单的演示文稿的基本做法,但是作为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当中不能一味去告诉学生技术方面的东西,这些东西在没有实际内容时是十分枯燥的,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运用Intel未来教育的理念,只给学生讲一些简单的制作方法,然后给他们留下命题的制作作业——“用PowerPoint做一个关于资源浪费的演示文稿”,要求进行分组作业,大家相互合作,在制作的文稿中要能体现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要有PowerPoint的特点。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3.2 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引导自主研究学习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教学,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而且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实时实地、非实时实地的交流反馈。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大量的学习资源,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
3.3 利用学生基本技能,展示交流研究成果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还可以用自己学习到的计算机技能制作自己的作品,并且在班级中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能在课堂中进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之间能充分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积累更多的知识。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训练学生的各种交流、合作、协助的能力。
“Intel未来教育”项目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让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得到了转换,教师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角色转换成了引导者的角色,在整个学习过程成起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换成了主动学习,除了能够学习书本内容,还能学习到与人相处、交流、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情感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综上所述,将Intel未来教育理念引入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
参考文献
篇4
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的要注重“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要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逐渐到来,各类移动多媒体网络终端使我们进一步习惯于用各种社交软件进行交流、学习和生活。如百度阅读等电子阅读,懒人听讲座、百度作业帮、纳米盒等学习软件的运用,网上远程课程的学习等等。苏州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坚持“以建为主”和“以用为本”双促进、双推动,2013年6月,“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应用创新示范区”正式在苏州挂牌,以全面打造未来教室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强化资源开发与运用管理。
目前关于“未来教室”存在多种定义,但都强调了未来教室是利用网络媒体和新兴技术手段创建的一个能促进教与学的智能化环境,应该是教学与信息化从整合走向融合创新的载体。与以往课堂上使用的PPT教学、白板教学所不同的是,网络多媒体智能教学更多地使学科教学从课堂走向学生生活,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教育生态。那么,初中历史学科教育应该走向何方?是拘泥于课堂上的“丰富多彩”,还是走向历史大教育的核心?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历史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树德立魂是历史教育的最终目标。走向未来的历史教育应坚守原则,向传统致敬,向未来前进,破茧成蝶。
一、利用新技术优势,课堂教学形神共聚
在互联网时代,海量的网络资源与高速的信息传输,逐步打破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局限,课堂由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比重进一步降低,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重在与学生对话交流,帮助他们自主建构个性化的知识。
苏州目前采用的“未来教室”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主要包括电子双板教学平台与学生应答两大系统。“双板”不仅具备随时随处板书、课堂笔记保存的功能,利用双板,还可以将问题贯穿于展示的学习资源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以《不怕远征难》为例。可以围绕主题,利用双板一面呈现发生在中的一系列问题,一面展示时期的形势图,教师或学生在讲解中随时标注时间、地点、事件等等,学生可以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找到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经历万水千山的艰辛与坚持。
利用双板展示还可以图文并茂,更好地实现意义的关联。如教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利用双板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将15世纪、19世纪的中英两国进行比较,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探究中外发展差距的原因:英国在400年期间发生了什么,才有如此大的变化?英国到底是如何壮大的?这样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差异,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与深入的思考。
学生从互联网等途径获得丰富的、碎片化的历史信息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以问题为核心,建立学习的“定向点”,然后围绕“定向点”设计学习情境,挖掘学习资源,建构学习策略。教师在课堂上重在引导与提示,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样才能将学生获得的信息有机“糅合”起来,形成符合逻辑的知识链条。还是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利用双板,一面播放编辑后的英国革命的视频资料,一面呈现以时间为线索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找出重要事件及意义,小组讨论,做成时间轴。利用未来教室的应答系统,每个小组将答案上传至教师平台,师生共同进行评析。这样,便实现了师生及时的互动交流与信息传递,形成了较为深刻的知识理解。
二、整合网络资源,整体进行教学设计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资源可以说信手拈来,其中的可信度及采用度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筛选与鉴别。教师要考虑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与重点等等,不必求多,而应求精,为教学服务。要特别关注对思维能力培养有帮助的史料资源,以学习者为中心,进一步发挥未来教室“交互性”的教学优势。
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君主立宪制也是本课的难点,但课文并没有具体说明,学生在百度上可以找到这一概念的解释,但绝大多数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师可以将学生已知的封建制度与君主立宪制进行对比分析,引用17、18世纪中英两国的谚语或格言,如英国人的谚语:“穷人的房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中国君主的信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重新思考中国战败的原因,发现制度的差异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未来教室的智能环境具有网络化、延伸化的特点,对历史教学设计提出了开放性、探究性的要求。教师在学习资源与历史问题的择选与设计时,必须将历史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串联,帮助学生进行开放、多元、可持续的探究。如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教学中,为加深学生对“君主立宪制”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利用网络进行史料的收集,看看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实行了这一制度,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推进了哪些形式的政治体制,试着找出其中的异同。这是课堂教学内涵的延伸,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也为学生课后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打下了基础。
三、共享远程课堂,提升历史教育魅力
在现代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效利用技术途径和贴切的教学资源来突破教学难点,更要注重在这一过程中\用网络媒体和信息技术资源,自然而然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与意义的建构,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未来教室环境中,可以更好地重现历史的情境。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例,课堂上,教师通过展示战争形势图、反法西斯联盟的盟约内容、雅尔塔会议的协议条款等等,和学生一起重温并分析二战取胜的经过和原因;播放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广岛长崎原子弹投射视频片段,感受战争的残酷;联系日本政府的军国主义行为,进一步探讨二战的现实意义,学生的探究热情被充分点燃。
未来教室有远程课堂同步的功能,不局限于本课堂的师生,多个课堂可以通过此平台进行同步上课、同步讨论,学生可以通过平板将意见反馈到教师的主屏上,教师可以筛选一些进行点评;也可以在课后的线上讨论时将意见反馈到相应的讨论群中,师生共议;还可以将本课的某些片断或者重点内容做成微课,上传至网络平台,学生根据需要自己学习,并且与师生一起分享学习心得。在这样的教学中,每一个人都可以积极参与其中,教学也更加民主开放,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篇5
一、卡蜜-迪泛思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
卡蜜-迪泛思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皮亚杰的建构论。同时该课程在应用皮亚杰的建构论的过程之中,强调知识论对幼教课程的启示。
(一)知识及其种类
皮亚杰则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根据皮亚杰的思想和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的定义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储存于个体内,极为个体知识,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知识是由个体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认为物理性以及与人相关的知识主要来自于外在环境,而逻辑数学性知识则主要来自于个体的内在因素。因此皮亚杰把知识分为三种:
(1)物理性知识
物理性知识是指客观的、可观察到的外在实体性知识,如玩具的颜色、软硬度等等。了解物理性知识的首要方法就是对该物体本身实施行动。比如:通过对物体实施挤压、推拉、折放、摇晃等动作观察物体变化,使幼儿对物体特性的认识更加清楚。
(2)逻辑数学性知识
逻辑数学性知识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自于个体内在的建构,而不存在于物体的本身。这就说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是要放在思维当中来比较才能分辨出差别。比如:两种不同色彩的积木间的“差别”就是属于逻辑数学性知识。因为不同的色彩能够通过眼睛分辨出来,则属于物理性知识,而两者之间的“差别”不能够通过肉眼观察得出,只能放到“颜色”这个“关系”中才能创造出来的,这样就衍生出逻辑数学性知识。
(3)社会性知识
社会性知识是指在人与人之间共识下所产生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又可分为风俗习惯和道德推理两部分知识,而且不同的社会环境有不同的内涵。风俗习惯知识体系属于约定承袭的知识,而道德判断是对于事物的好坏、对错的判断。
(二)知识怎么产生
皮亚杰将知识的产生的方式分为两种,即实证性抽离与反省性抽离。实证性抽离是个体透过感官对事物产生的觉察,或是经由实际对物体的行动而产生的感觉,都属于实证性抽离的历程。在实证性抽离过程中,个体的焦点是放在物体的某一特性上而忽略其他的特性,譬如:当幼儿将颜色从积木中抽离出来时,他就忽略了积木的重量、材料等特性。实际性抽离的历程是透过物理性的行动进行的,以此种方式进行所产生的知识称之为物理性知识。
反省性抽离包括了物体间“关系”的建构。前面已经讲过“关系”是不存在于外在实体上的,这种“关系”只存在于能在脑中从两个积木间“创造”出来的。对个体而言,这种反省性的抽离过程不是源自于一次或一个行动,而是累积了多个行动的结果加以抽离创造出的一种关系。个体利用实证性抽离过程建立物理性知识:再以物理性知识为思考对象(如红色积木和蓝色积木),透过反省性抽离过程建构了数学一逻辑性知识。
二、卡蜜-迪泛思课程模式的内涵
卡蜜迪泛思课程模式的长期目标是“培养幼儿不断发展的可能性”针对3-5岁幼儿教育提出三个基本的内涵:
(一)培养幼儿自主性
自主性发展是个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自由选择、自主探索、自由表现的过程,它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主动性、主体性发展。自主性是相对于他律性而言,自主性也不是指为所欲为,而是包括了欲望的相互规范、协调,最后做出兼顾各种考验的决定。成人权利一旦介入,幼儿无法自愿地建构他们自己的规则。这就是为什么在本目标当中强调成人权利介入要越少越好的原因。尽量减少大人权力的介入并不是指完全不介入,有些环境是需要成人介入的。在运用奖惩办法时,成人与幼儿间需要有积极的、良好的关系,否则奖惩是不会产生效果的。
(二)培养幼儿去“自我中心”和协调不同观点的能力
儿童以他们自己的感知动作、情绪情感、主观意愿为中心。他们没有也不能意识到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理解和对待外在的人、物、事,或某种观念。皮亚杰认为同伴之间的互动是幼儿社会、道德和智力发展所不可欠缺的条件。由于同伴之间关系属平等关系,因此幼儿较易透过与同伴间的互动去建构自己有关社会性、道德性和智力方面的知识,能与他人协调合作就必须能去“中心化”,能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三)培养幼儿之警觉性、好奇心、批判力以及提出问题的
能力使他们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从各种关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知识的产生不是如同将知识倒入空瓶之中之灌输过程得来,而是通过幼儿主动地建构,那么警觉性、好奇心和批判思考是必要的条件。建构主义不仅鼓励幼儿要以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事理,同时还强调自己要将问题大胆提出来。当幼儿可以自己总结出问题时,就表示幼儿在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知识建构。同时强调知识的获得是不断地创造各种事物间的关系,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事实与概念。
三、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的思考
在这里我想谈谈卡蜜-迪泛思课程模式中体现出来的幼儿教师角色观,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一)在游戏中幼儿教师是观察者
在卡蜜-迪泛思课程模式中强调成人的权力的较少介入。我们幼儿教师要做的是给幼儿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在幼儿游戏的时候我们幼儿教师要做的就是:观察幼儿。当教师通过对游戏的介入使游戏主题得以深化,能够顺利进行时,就应立即退出游戏了。过多的介入会适得其反,可能会阻碍幼儿自主性的发挥。这时教师只需要做一个观察者,一个细心地观察者。
(二)在活动中幼儿教师是促进者
幼儿阶段是个性萌芽与养成的初始阶段,该时期所形成的心理素质决定一个人在未来社会中所能取得的成就。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给以应答,引导每一个幼儿发展个性、舒展自我,达到人的自我实现。Ⅲ然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幼儿有很多知识是无法自己思考并建构的,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给予适当的“点拨”,促进幼儿自身的积极建构。在卡蜜一迪泛思课程模式中强调知识的获得需要经过“反省性抽离”,也就是要理解“关系”的内涵。“关系”是不存在于外在实体上的,幼儿的认知发展能力较弱,这些复杂的“关系”是很难理解的。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直观形象性思维)选择具体的实物帮助幼儿的理解。教师在用实物比较“红色”和“蓝色”两个物体时幼儿能够直观的看出两者的不同,从而在思考两者的“关系”。教师在此时就是促进者,促进了幼儿的积极思考,以便建构有益的经验。
(三)在生活中幼儿教师是培养者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使之懂得协调好自己与他人的利益,能让整体活动得以进行,并不是孩子们放弃自己的要求,而是要让他们知道,若想集体生活的秩序不被打乱而每个人的要求都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满足,需要学会考虑如何做才能使集体活动得到最好的保护。在卡蜜一迪泛总课程模式中强调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化”、帮助幼儿能从他人的角度想问题、要能“移情”。在臼常的生活中幼儿会遇到很多的“争执”事件,幼儿往往不能及时、合理的解决,甚至演变成“争吵”、“打架”。教师必须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合作意识,使他们懂得,大家都是群体中的一员,是平等的,遇到矛盾或困难,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解决它、战胜它,同时教师要提醒幼儿从其他同伴的角度想问题,学会“移情”。这时的幼儿教师就是幼儿生活中的培养者。
篇6
二、目前珠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现状
从珠海市人口计生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珠海市无户籍人口约50万。由于户籍问题而产生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也相应出现。从2007年秋季起,珠海市对本市户籍的中小学生实行12年免费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书杂费全免,高中教育阶段免学费,只收取课本资料费和住宿费或实习实验费。继此项在全国率先实行的惠民政策后,珠海市又从2009年2月起,取消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借读费,除高中阶段外,全市公办小学、初中停止向所有在读的外来工子女收取借读费,外来工子女只需缴纳书杂费。据悉,这项措施在2009年让4万多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外地户口学生受惠。造成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与入读民办学校的差别加大,因此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想尽办法想让自己的子女进入公办学校读书,在公办学校现有资源还无法满足所有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需求的背景下,实施积分制成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条件平等接受教育的有效手段。2009年珠海市七中就接受了外来工子女279人,占新生六成以上。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外来工子女不能顺利入读,如2009年香洲区共有1400人申请积分入读公办初中学校,经过教育、计生等部门审核,600人符合条件可入读公办初中,420人完全不符合条件不可入读公办学校,380人其他条件均符合但因计生项不符合也不可入读公办学校。据珠海市教育局官员透露,12年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施使高中阶段的入学率从原来的88%上升到现在的97%,更多学生有书可读了,但这也对珠海现有的教育体系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由于需要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增加,近几年珠海的中小学一直扩招,致使生源质量不断下降,而随着高中免费教育的普及,这个问题就更加明显。据统计,在珠海市斗门一中,一个年级有20个班级共1000多个学生。无论是对学校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来说都绝对是个不小的挑战。
面对如此难题,社会各界也都给予了倾力关注并付出了应有的努力,但社会所关注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放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帮扶力度上,目的在于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够顺利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除去入学困难外,还有其他相关问题也突出存在,如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否均等、由于家庭环境较差所造成的心理问题突出等等,这些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
三、三维角度分析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农民工是推动珠海市发展重要力量。只有同时留住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才能让他们能安心在城里留下来务工。但从目前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来看,由于国家现有教育体制和相关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地方财政教育经费的有限导致城市公办学校办学规模受到一定限制,再加上其它一些更为复杂的原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现象日益凸显。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也是我国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所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也是一项影响程度深、范围广、涉及面多、解决难度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得以有效解决。通过研究珠海市将如何通过相关政策的改革完善使外来工子女能顺利接受义务教育外,也欲从三维角度涉入,多方位的研究解决珠海市外来工子女在义务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其他种种问题。鉴于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主要是家庭、学校和主体教育的组合,那么对于珠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就需要从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家庭教育
在珠海市,农民工普遍从事的行业以运输业和个体经营为主,部分农民工在企业务工。由于工作繁忙,且每天持续工作时间较长,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的教育问题,使学校教师的管理难度相对加大。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来看,超过80% 的家长文化程度为小学或者初中毕业,他们几乎没有能力为孩子辅导功课。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而言,父母能够为孩子辅导功课,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业的信心。经常为孩子辅导功课,加之与教师的积极配合,就会避免孩子教育受到过多的限制。
从农民工的家庭收入来看,普遍月收入低于珠海市的平均收入,甚至有超过30%的农民工收入仅仅够维持温饱。由于收入过低,加之居无定所,孩子就会因此而频繁地换学校。
在农民工中,超过70%的家长对孩子具有较高的期望值。但是在教育方式上表现为明显的不适当,比如超过32%的学生如果考试成绩不好,就会遭到父母的责骂,13%的学生表示,家长以打人的方式教训孩子。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与农民工自身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而言,这种教育方式尚需改进。
(二)学校教育
在中国的义务教育中,学校教育是重要的载体。针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中国的国家教育部强调了“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的接收主渠道作用”。珠海市政府所设立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由于教育资源匮乏,教育管理不够完善,加之受到财政拨款限制,导致学校的施教职能难以发挥出来。
1.教育资源匮乏
与其他的公立学校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加之资金补助相对很少,导致学校与外界在教学领域的交流受到了局限。学校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生源紧张,当然也很难吸引到教师人才。与公办学校相比,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无论是工资待遇上,还是奖金和福利的发放上,都相对较低。学校的硬件设施限制了教师的发展,导致学校优秀资源外流,因此而经常出现优秀教师调走的现象。
2.教育管理不够完善
珠海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加之工作不够稳定,居住区域分布不够均匀,给学生的学籍管理造成了困难。从教师的办公条件而言,由于学校的规模比较小,教师的办公室往往为综合区域,且划分不够明确,结果造成了诸多事务混为一谈。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就会导致学籍管理难度增大。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学生素质是影响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父母文化程度低而且管教方式不合理,就会导致孩子在为人处事和行为举止上出现问题。
3.学生主体教育
篇7
现在的高中语文教材,由于其内容的更新不及时而滞后于社会生活,这对于当代每天都通过网络报刊接触大量新鲜活泼资讯文本的高中学生来说,无疑缺乏阅读的兴趣刺激,也无法满足在社会飞速的发展变化下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这就像一个人面对一桌富有营养的饭菜由于菜式缺乏变化而导致没有食欲,那么这桌饭菜对这个人来说就只是一种摆设,如果硬要逼着吃,其效果必定要大打折扣,以后甚至会避之唯恐不及。而且“传统语文教科书往往重视学习的结果,或者仅仅把课本看做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范例,甚至把教材定位于学习语言知识和语法规范的‘公式’。它追求的主要是知识价值”。 [1]网络报刊阅读已成为高中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和内容,他们喜欢和追求有即时“现场”感的内容,并且往往“乐在其中”。但是,由于高中学生在知情意等方面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他们对网络报刊中海量的资讯文本感性认知有余,理性思考不足,而且由于教师的指导和引导的缺位,这对高中学生来讲,只能说是“我在现场”,但纯粹是在“围观”,这种纯粹的“围观”在很多时候不仅不会对学生的成长有正面作用,反而会起到反面作用。如果学校、教师还继续对此无所作为,这不能不说是学校、教师的一种失职。
语文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资源问题,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网络报刊的资源有很多本身就是很好的语文学习资源,它已成为学生很真切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在那里有他们真实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因此,以网络报刊为材料来源的高中语文校本教材的研发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必要。
语文教材“是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独立思考的‘路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构建的‘催化剂’” 。[2]把网络报刊里的资源作为语文校本教材纳入到语文的常规教学中来,发挥语文教师的聪明智慧,让高中学生有所突破,不仅乐于“在现场围观”,而且乐于“在现场有所作为”,从而让他们在整个过程中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探索意识和思维品质,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生活需要、一种生活享受,进而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本文拟在教材的编制、教材的教法和教学的评价上对以网络报刊为材料来源的高中语文校本教材研发作一些尝试性的思考和实践。
一、校本教材的编制
网络报刊的资讯有极大的开放性、时效性、海量性,有广阔的开发和选择空间。以网络报刊为材料来源的校本教材的编制在注重时效性的基础上,应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切实了解学生需求兴趣,多关注他们的意见,从而让教材内容真正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及时体现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等方面的建议”。 [3]着眼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他们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和对语文学习的不同期待。在教材材料的选择上学生的意见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也就是说材料的选择学生应起主体作用,教师起主导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主动同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取得联系,征询他们对教材编制的要求和建议,让他们也全程参与到整个教材的编制过程中来,最终使校本教材在全方位、多层次的多元建构上做到尽量完善和高效。
首先是筛选。网络报刊的资源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语文教师在筛选这些庞大的资源时一定要以敏锐的专业眼光,以前瞻的视角、开放的心态来指导学生披沙拣金地精选出有利于他们成长发展的素材;筛选时要有明晰的整体规划,兼顾各种文体、题材,“营养”要均衡,不追求和必修、选修的教学内容步调一致,但是要有或远或近的呼应,使筛选出来的资料内容对必修、选修的教学内容起到或铺垫或补充或拓展或深化等作用。
篇8
内心温暖怎么实现?
学校就是一个发扬文化、扶植思想的场域,教育场域的建设既要趋合时代,顺应潮流,同时也要立足学生,放眼未来。关注孩子们的每个生活瞬间,并从一个个举手投足的细节中,感悟孩子们的情感,促进每个孩子感受他人的关爱,并把这份相互的信任、关爱传递出去。以爱育爱,以情动情,努力在儿童启蒙时节,播下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文种子。
我们倡导教育要有场景化思维。把知识、情感和空间有机地链接起来,美好的情感依托于情景交融的教育场景,更容易留存在每个孩子的记忆深处。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培育更多的温情画面和场景,每个孩子都会从一幅幅美好的人生画卷中汲取温度。美好的体验凭借这些温暖的空间留存在人的记忆里。我们倡导场景化思维,就是希望我们每个成年人有意识地给孩子们建设一些有温度的美好场景,鼓励家长和教师把教育的情怀、学识、使命、责任与爱,化为一个个生动的、充满活力与灵性的场景,去温暖每一个孩子。
头脑科学如何实现?
我们认为儿童大脑的发育与其成长的内心诉求是同步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主动的探究机会和不断的成功感受是必由之路。儿童的学习是在情境中进行,成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孩子营建一个充满意义和精神价值的教育场,并试图通过自主探索、自由思考的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通过设计并开展基于问题或基于项目的学习,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学习和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通过适时点拨来助力孩子们科学素养的茁壮生长。
我们倡导教育要有跨界合作思维。教育是功德无量的事业,因而我们坚信社会对教育是温柔的,关怀的,乐于付出的。我们把学校的空间虚位以待,期待更多的社会精英和有识之士走进学校,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生机盎然、活力无限的情景世界。社会进步的洪流滚滚向前,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活力无限。我们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更多的社会人士,就是为了让学校更好地与时俱进,在跨界合作中紧跟朝气蓬勃的大千世界,为孩子提供更多的、丰富的、紧跟时代的现实情景和学习空间。
身体强健可以何为?
我们认为身体健康是对自然的适应,也是对自我的超越。在加强营养膳食研究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对自然规律的研究与把握,在传统自然科学和医学研究中认识生命生长的规律。在自我认知中建构强大的内心世界和温柔的心灵家园。做好生命科学的学习,做好心理规律的研究,我们让孩子了解中医科学,熟悉自然节气,让大自然的美好因子滋养每一个孩子充沛的活力。
我们倡导教育要有顺应自然思维。从人的身体健康来说,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秋收冬藏。从教育本身来说,要遵循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遵循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心智体能的发展。
我们要鼓励老师做好两件事,一是时常思考未来的样子,这要求每位老师加强学习,紧跟时代,立足现实,预测未来,明晰教育努力的方向;二是要倡导老师们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关注儿童,发现问题,策略顺应,指向未来,培育孩子们适应未来生活的关键品格和核心能力。
思考未来教育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主动适应,更是前瞻时代潮流的主动作为,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育人的挑战,更是教育人的幸福。
场育未来,使其内心温暖。
篇9
[3],冯永华.“颠覆论”下的慕课反思――兼论基于慕课的课堂“翻转”[J].课程・教材・教法,2015,(9).
[4]Rebecca Launer.混合式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五种假设[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1).
[5]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篇10
3.成为“善于思考的人”需要科学培养。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对人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训练,使一个人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是必须经历的有效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和开发的,人的思维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学校教育,无论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还是“学会合作”,只有“学会思考”,形成“创造性思维”才是最主要、最重要和最核心的。许多教育发达的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就十分重视这方面的培养,老师给孩子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自己的经历或者跟别人辩论。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时就能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这为孩子未来的学习与研究打下很坚实的基础。这与我们中国教育存在着很大差别。如果把对这方面的培养一股脑地放在大学,而不是在基础教育中得到重视,不讲求培养的基础性和连贯性,到大学再重视,一定是为时晚矣!
二“、培养善于思考的人”需要设定恰当的培养目标
目标是努力的方向,有了目标才能在教育教学方面围绕“培养善于思考的人”而改变教学方式,创新课程体系、内容,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服务业的比例日益增大,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一定会发生深刻的转变,对人的能力要求会逐步提高,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将会成为主要需求。我们的基础教育要着眼于此,要注重培养身心愉悦、健康的人,要把学生真正从为分数而学习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要注重培养会思辨的人,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关注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将来成为通才奠定基础。所以说“,悦身心”“会思辨”“育通才”应成为基础教育的目标指向,并应努力付诸实践。
1“.悦身心”是对生命的善待。“悦身心”对学生的直接指向是:爱生活、身心健、会合作、做好人。这方面强调的是让学生做一个身心健康、快乐的人。让学生主动融入生活,无论是家庭生活、学校学习生活、社会生活都能乐观面对,做一个快乐的人。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人获得人生的幸福,体验生活的快乐,在快乐中体会生活的真谛,丰富人的心灵底蕴。享受快乐是一个人的权利,创造快乐是一个人的能力,阳光的人生不能缺少快乐陪伴,让学生拥有快乐是我们教育价值的一种体现。这样的目标,要求学校教育时时处处能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让学生追求身心和谐之美,懂得追求生活幸福,培养学生与人正确交往的能力。做未来社会和世界的好公民。要让学生从小明白,爱生活会快乐,身心健康会快乐,良好的人际交往会快乐,做个善良的好人会快乐。
2“.会思辨”是对思想的尊重。“会思辨”对学生的直接指向是:乐多思、能探究、敢怀疑、寻真理;这方面强调的是让学生做一个懂思考、会思考的人,培养的是人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主探究,学会明辨真伪,不盲从、不迷信。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只不过是呈现的方面不同而已,对学生而言,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做一名善于学思结合的人十分重要,因为思维决定人的未来。这样的目标,要求学校教育要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的思辨思维,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建立正确的怀疑态度,主动探寻真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学校要营造自由、民主的气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这种思辨能力,学校的教师必然要改变教的方式,学生也必须改变学的方式。学校要营造有利于学生思辨的环境,建设好学校思辨文化环境,打造具有思辨特点的课堂环境,开展好具有学校特点、具有思辨吸引力的教育教学活动,力争让每一名学生都形成良好的思辨品质,为成长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
3“.育通才”是对受教育者的期待。“育通才”对学生的直接指向是:兴趣广、有个性、重人文、通中西;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通才,这种通才兼具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点。通才要求一个人必须具有广泛的兴趣,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立的人格,个性鲜明,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了解东西方文化,并能很好地融合这种文化。这样的目标要求学校要为学生的合理教育需求提供服务,不断扩充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教学的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努力做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浓厚而广泛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要科学面对教育对象,因不同的思维模式而指导,因不同的兴趣爱好而培养,因不同的学生而对话,因不同的学习周期而设计。这种目标体现了学生向未来发展层面的内涵。
三、学校要为“培养善于思考的人”提供必要条件
“培养善于思考的人”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创新改革,不断反思完善,努力创造必要条件。特别是在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上要敢于突破,使学校一切工作真正能从人的发展的客观角度着想,真正按教育教学的真实客观规律办学。
1.课堂上要给学生善于思考的引导。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启迪智慧、培养头脑的重要渠道,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中度过的。我们的课堂如何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是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多年以来,我们的大多数课堂教学仍然没有从传统的授课方式中走出来,人们所倡导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总是变了味,走了样。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究的学习精神,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被忽视。“培养善于思考的人”必须转变我们落后的教学方式,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真正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回归于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每一名同学表达和争论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上提倡自己思考,自己找问题,让每名学生思考的火花都能喷射出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带动学生敢于怀疑和审视,让每名学生都做善于思考的主人。
篇11
我们努力完善各种制度,想用制度去推动教育的进步。但当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制度在各地铺开时,是否有人思考过:面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面对学校特色发展的趋势,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和执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制度?造成学校的整齐划一、削峰填谷,并不是这些制度的初衷。
我们勇于朝向未来,试图用前沿目标去指引教育的进步。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教育现代化。但对于教育现代化,我们既缺乏标准,又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其实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目前许多国家进行着“未来学校研究”,并大致形成了两个流派:一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着力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校与社会关系重构等;一是以欧美为代表,致力于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以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到底该走哪一条教育现代化之路?
对这些问题,没有任何现成的、简单的、拿来可用的答案。解答它们,没有透彻的思考,就没有发言和盲目实践的权利。说到底,真正带领教育者蹬过改革湍流的“石头”,不是理论,不是制度,而是一种赋予我们思考力的宝贵的理性精神。只有在理性精神的照耀下,理论和制度才能散发出光芒。
这种理性精神,应该是一种独立思考、科学探究、让人前行的精神。毋庸讳言,当下教育的某些方面弥漫着一股追随“时髦”的力量,一部分教育者上缴了独立思考的权利,说着别人说过的话,实践着别人提出的方法,教育改革看似热火朝天,教育的内核却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教育是思想者的事业,没有了独立思考,教育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篇12
英特尔未来教育指导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小组作业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而课堂思路及问题的设计则应始终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这一中心任务展开。总之,政治课教学既应该体现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又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
其次,政治课教学方法要改革。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更很少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即使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也只是老师预先准备好,课堂上演示给学生看,学生根本不了解整个设计思路和准备过程,也很本不会参与材料的搜集和课堂的整合过程,只是被动地接受。
英特尔未来教育则指导教师,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计算机技术查找资料,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再次,课改教材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可利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来解决。
一、教材容量的增加、教材内容的更改对教学造成的影响
原本一年的教学内容现在改成一学期完成,虽然教材的厚度没有变化,表面上看好像是将内容压缩了。但其实有些知识点即便是放到了附加内容里,仍然是需要学生掌握的;还有些内容教材中虽然删掉了,为了知识体系的完整和考试的需要老师还是要把它补充进去的。所以,这样一来,教师的任务量就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加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英特尔未来教育告诉我们,可利用单元主题、基本问题、内容问题,这一层次清楚的教学方式来启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查找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学习课件,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演示、讲解。这样不仅解决了教材容量增加和教材内容更改的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动脑思考的积极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中探究活动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
刚刚拿到教材时,我觉得内容挺新颖的,在我看来学生一定喜欢看,喜欢参与。所以,我蓄势待发、信心满满。但当我真的在实践中布置探究活动时,才发现原来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他们已经很懒了,懒得动脑,懒得动手,懒得去实践。他们宁可听老师讲,听个热闹也就罢了,根本对探究活动不屑一顾。布置的任务每个班能有一、二个完成的就不错了。对此,我真的是无奈加郁闷。
篇13
通过课外小说、漫画、电影DVD等,让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翻阅,也可以带回家自行观看。学生在观看书籍或电影时,多少都能对未来想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在课堂教学外,继续接触未来想象议题,进行潜在课程。学生具有决定最有价值的未来之能力,能制定实现未来志愿的计划,并具备执行的能力。整体而言,学生懂得要先具备前瞻性思考能力预测未来趋势,透过批判性思考与价值澄清的分析,决定出最能展现社会价值的志愿,成为世界公民,并且制定计划努力执行。真正做“能够创造有价值的未来”这个学习目标。学生们一开始都很快的想到自己以后的志愿,但是当学生要去思考这个工作在社会上存在的意义与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他们先是愣住,接下来开始很认真去思考并厘清这个未来志愿具有怎么样的社会价值。一旦想出来后,会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志愿感到很开心,也觉得这样的工作很有社会价值。他们也开始觉得自己可以原来不用等到长大就可以当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公民。
二、培养目标的全面性
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着重点,在使学生掌握“双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他们的心理能力,同时,教学中要对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情感、意志等。智育中有德育,德育中有智育。在启发式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来学习语文、获取知识;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获取语文知识能力作为根本任务[3]。
三、倡导教师主导下的有意义活动教学
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认为学习是知与做相统一的主动行为。倡导教师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开展课堂并设置学习任务,任务难度适中,让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在经过认真思考后能用掌握知识和经验等去解决新问题,使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增加学习兴趣和对解决问题的感悟。语文教学是在教师的主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是学生语文认知结构发展的主要途径。学生的语文认知结构在语文教学中的不断发展,是一个语文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认知结构逐渐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进化[4]。
四、加大对课外阅读教育投入经费
对于加大投入教育经费,经调查除了教材和工具书外,其它课外资源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利用率非常低,这就要求除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部分课外资源进行融合式教学外,还要呼吁学校、家庭对课外阅读引起重视,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机会,使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宽。
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倡导教师主导下的有意义活动教学及加大对课外阅读教育投入经费,从而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更有效的借鉴与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彦丽.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周刊,2014,02:196.
[2]林芳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