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全球贸易市场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每当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往往都引起贸易保护的盛行。经济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滋长贸易保护的“温床”。在经济危机期间,各国纷纷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进行贸易保护,以限制进口来保护本国的市场和产业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
众所周知,1929年美国爆发的那场经济危机是至今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挽救岌岌可危的经济,美国政府于1930年实施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大幅提高超过2万种外国进口商品的进口关税。
美国的这一做法激起了其他国家的报复,各国纷纷仿效美国,高举“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通过大幅度提高进口关税与采取外汇限制和数量限制等措施对本国的贸易实施保护。结果美国的这一举措不但没有保护到自己的经济,反而引发了各国之间激烈的贸易战,导致全球贸易混乱,国际贸易发展几乎停滞。与1929年相比,资本主义世界贸易额减少了70%,扣除物价因素,贸易额实际下降了30%左右。正是由于各国的贸易战,使世界经济陷入了长期萧条状态。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经过战后长达20多年的黄金发展时期后,美国经济再次陷入经济停滞与衰退,并迅速蔓延到其他经济体,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大范围经济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陷入新一轮的经济衰退。各国又竞相采用贸易保护措施,包括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和战略性贸易政策以及发展中国家以保护本国幼稚工业为由而采取的各种贸易保护措施。
2008年9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明显的下降和衰退。为应对这场影响巨大的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的干预程度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很快也引发了贸易保护主义风潮。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成为各国政府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根源。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其经济刺激计划中援引了购买美国货条款,一向奉行自由市场原则的美国在全球经济面临困境的情况下提出了带有明显贸易保护主义特征的条款,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和仿效。
为应付危机,印度宣布对来自国外的豆油征收 20% 的进口税,提高部分钢材的进口关税,同时颁布禁止进口中国玩具的政策 ;印度尼西亚开始对500多种货物实施进口管制 ;阿根廷针对进口鞋和汽车配件出台新的限制措施 ;俄罗斯上浮了汽车进口关税;欧洲的一些国家也纷纷制定相关措施,优先向本国企业贷款;甚至一向很少使用反倾销措施的日本也一反常态,降低国内企业申请反倾销调查立案条件。
危机中,无处不在的“母市场效应”
关于危机冲击下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原因,传统贸易理论认为,一国经济在危机的冲击下会出现增长迅速下降、失业率上升、国内生产过剩、消费相对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一情形下,一国如果仍然实行自由贸易,不对国内产业和市场进行保护,国外产品的大量进口对本国经济来说必然是雪上加霜。因此,在危机期间,各国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对贸易进行调节,防止本国经济因外来产品的冲击陷入更加严重的境地。
事实上,一国在危机期间对贸易进行保护,短期内的确可以防止一国经济快速下滑,降低失业率,保护一国利益。但从长期来看,贸易保护对一国乃至世界经济来说都是不利的。那为什么还要进行贸易保护呢?对此,传统的贸易理论无法进行回答,但共同的知觉是:当危机爆发时,在面对国外市场需求收缩的情况下,一国通过贸易保护来维护国内市场需求,对本国长远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所谓“母市场效应”,也就是指在规模报酬递增和存在贸易成本的情况下,企业会倾向于选择产品市场规模最大的地方建厂生产,并由于规模报酬递增,一国会倾向于出口迎合本国需求的产品,需求大国将最终成为该差异化产品的净出口国。规模经济和差异化产品贸易理论强调,在规模经济发生作用的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化产品的追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背后的逻辑是:固定成本使差异化产品的生产厂商将生产集中在某一国家,而贸易成本的存在则使大国生产成为最优选择;小国则生产同质化产品。“母市场效应”意味着较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对本国出口具有促进作用,而这在比较优势模型中是不存在的。这一观点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思想刚好相反,即一国对某种产品具有极大的国内市场需求,那么该国将成为该种产品的进口国。
最早提出“母市场效应”这一概念的Paul Krugman在《报酬递增、差异化的产品和国际贸易》一文中,发展了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成熟垄断竞争模型)和Dixit-stiglitz模型,并提出三个论断:一、符合假设条件的两个经济体之间贸易,是由递增的报酬造成的;二、有较大国内市场国家的工资率会比较高;三、会产生“母市场效应”,每个国家会选择出口国内市场需求较大的产品。因此,不同市场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会导致其所在市场集中生产最能迎合该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随后,不少经济学者也对“母市场效应”的存在性以及存在的条件进行了研究。1998年,Amiti通过放松Krugman模型里只有一个不完全竞争产业的假定(即两个产业都是不完全竞争的),研究了一国市场的大小与其产品和贸易特征的关系。Amiti认为“市场进入效应”使企业倾向于在具有较大市场规模的国家进行生产以节约成本,而“生产效应”则促使企业将地理区位选择在市场较小的国家以便降低工资成本,“母市场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这两种效应孰大孰小。
1998年,Davis通过放松Krugman模型里只有差异化产品才存在贸易成本的假定(即同质化产品也存在贸易成本)后,研究认为当两个产业的产品都存在运输成本时“母市场效应”将会消失。1999年,Krugman & Venables通过一个规模经济的产业连续流模型,反驳了这个观点,证明即使两类产品都存在运输成本,母市场效应仍然存在的。
通过计算不同国家间产品需求和供应的相关性,1998年,Amiti的研究显示,随着欧盟国家专业化生产程度的增强,其产业的地理集中度更高;1999年,Davis & Weinstein以日本为样本检验了“母市场效应”在决定其产业结构上的重要性;2001年,Head & Ries在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制造行业进行研究后,也证明“母市场效应”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出口收入弹性在不同产品间的变化情况来看,1999年,Rauch认为差异化产品出口国的收入弹性较高。而早在1998年,Feenstra通过差异化产品和同质化产品的双边贸易引力模型检验得出,差异化产品的出口收入弹性要高于同质产品,也证明了“母市场效应”的存在。
通常,制造业被普遍视为具有“母市场效应”的是产业部门,因为该产业部门是一个由很多生产有差异化产品的企业所组成的集合体。那么,是不是制造业中所有部门都具有“母市场效应”呢?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哪个理论能很好地做出回答。但显而易见的是,“母市场效应”的作用强度会随着产业特性的不同而变化。2004年,Hanson & Chong Xiang通过建立差异化(产品)产业连续流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证明:相对于那些产品运输成本较低、差异度小的产业部门来说,产品的运输成本较高、差异度较大的行业,更倾向于在大国聚集;进而说明了“母市场效应”的强度会随特定产业特征的不同而不同。
“母市场效应”使大国生产成为最优选择
通过对Krugman和Fujita,Krugman & Venables所确立的理论框架进行适当的调整后的研究结果证明,贸易成本的大小和市场规模的高低对一国出口会产生重要影响,“母市场效应”的观点得以验证,即贸易成本的存在则使大国生产成为最优选择,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对本国出口具有促进作用。
一般而言,国外和国内两个市场对一国经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当危机爆发时,国外市场的需求会被大大削弱,一国经济增长会放缓甚至出现衰退。此时,政府往往会采取各种措施来缓和危机的影响,其中贸易保护就是一个危机时常被采用的举措。通过“母市场效应”理论的分析,可以得知因全球性经济危机国外市场环境趋于恶化的情况下,一国实行贸易保护以维护本国市场规模,将有利于未来与本国需求相似的产品出口,并最终促成需求大国成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
通过对历史上发生的金融危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几个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可以清晰地看到“母市场效应”。
1、金融危机爆发后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在国外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下,通过保护国内市场,尽力减少国内企业在危机期间受到的损害,维持其竞争力,使其在危机过后能够迅速恢复和扩大生产,促进本国的出口快速增加,以带动经济立即复苏和增长。
篇2
一、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现状
欧美债务危机严重拖慢世界经济复苏脚步,公共债务数额庞大、房地产市场持续疲弱、失业率居高不下使美国经济增长缺乏支撑,受地震、海啸、核泄漏事故的影响,日本经济也出现了较大的萎缩,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的急剧飙升使得本已处于滞涨状态的世界经济趋于恶化。各国经济的调整和逐步抬头的保护主义,特别是美国经济的调整和对中国出口的制裁、逼迫人民币升值等,使得我国出口增长遭遇滑铁卢,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更是逐年下降,从2008年的6.7%,下降到2009年的2.2%,再到2010年的1.44%,2011年仍在继续下降。尽管近几年来我国进出口总额总体处于不断增加状态,但进口增速与出口增速从04年开始,连续5年都呈下降趋势,2009年更沦为负增长,而进出口差额更是由08年开始就一直处于减少状态。
当前形势下,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交织,中国对外贸易陷入不明朗状态,机遇与挑战并重。在国际新局势下,我国长期以来所采取的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中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部分政策已不再适应当前环境。为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环境,减少国际局势动荡所带来的对外贸易风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应对对外贸易市场战略予以改良和更新,以适应国际新形势的需要。
二、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存在的问题
1.企业主体地位不够明确
由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建设阶段,市场经济体系仍处于不完善、不成熟阶段。在此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多元化运作模式也处于模糊状态,我国企业三类主体:没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规模小但具有外贸经营权的中小外经贸企业和经营规模较大集生产、金融、外贸为一体的企业集团,由于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与中小外贸企业实力有限,无能力承担开拓国际市场的任务,而大规模企业集团则由于与发达国家大型跨国集团在综合实力和资金规模上仍存在着较大差距,暂时没有能力成为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主体,政府承担起了市场开拓主体的职能身份。政府通过市场信息的搜索和提供,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必要的协助。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明确企业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主体地位,逐步提升企业国际影响力和市场开拓能力,通过过建立政府信息搭桥、企业开拓市场的市场多元化战略运行框架模式,不断完善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体系,达成市场多元化战略目标。
2.出口市场地理过于集中
我国作为国际出口大国,“中国制造”可谓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但总的来说,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地区:首先是最大的市场――西方发达国家市场,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主要包括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在我国出口市场中占据了约40%的比例,尽管近几年来受新兴市场兴起的影响,增长幅度有所下降,但仍是我国出口市场的主体。其次是第二大出口市场――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在我国进出口市场中约占15%的比例,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港澳台地区历来是我国出口主体市场之一。再次是东盟,近几年来,随着东盟经济体的不断发展成熟,我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合作不断加强,东盟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的主体之一。最后是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独联体。独联体实力的不断增强,也使其逐渐成为我国出口市场的主体之一。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尽管近几年来我国与东盟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的贸易与合作不断加强,进出口比例呈上升趋势,但当前我国出口市场仍然主要集中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出口市场地理过于集中。这在当前国际形势趋于复杂,世界经济多级化趋势加强,国际贸易风险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形势下,大大增强了我国对外贸易难度和面临的风险,降低了我国外贸的主动性,对我国国际贸易环境十分不利。
3.主要进出口商品过于集中
我国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我国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能源资源产品为辅的基本情况。其中制造业长期以来都居于首要地位,制造业中的纺织业和服装产业、玩具业尽管受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滑坡的影响,出口有所下降,但仍是我国主要出口商品,而原油等能源资源商品的出口受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升的影响,出口更是有增无减。而在进口方面,受国内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投资、消费需求等的增长的影响,我国能源资源类商品进口在进口商品中继续独占鳌头,消费品和资本品进口也呈逐步扩大趋势。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尽管在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指导下,我国进出口商品已逐步趋向种类多样化和结构多层次化,逐步拓充和分散到各个领域,但仍然集中于主要的几个商品市场。主要进出口商品过于集中的市场结构,尽管有着规模经济的作用,但在当前新形势下和在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下,这种市场结构使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被动局面,贸易风险被扩大,也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产业战略发展新对策
1.多元化总体市场格局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规避风险的有效的办法。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市场也是如此。我们不应仅仅把目光局限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上,而应当在巩固、扩大和发展原有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外贸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与港澳台、东盟和各独联体间的贸易与合作。与此同时,新兴发展中经济主体近几年的发展也令人侧目,不断增长的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等的发展中国家进口的需求也逐渐成为各对外贸易国开拓市场、扩大出口的必争之地。我国应充分运用自身生产力水平居中的比较优势和出口大国竞争优势,加强和扩大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贸与合作,积极开拓新的市场。通过开拓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一方面满足我国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不同原材料、能源、消费品等的不同进口需求,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出口市场格局,也有利于改变我国外贸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被动局面和消极影响,降低我国对外贸易市场所面临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等。
2.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
我国当前生产力水平偏低、企业综合实力不够强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企业无法独自承担起多元化对外贸易市场的重任的基本情况,而这种基本情况在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之前,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毋庸置疑代替企业成为了开拓市场的主体。但多元化市场的主体最终仍将是企业,政府应通过推进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支持鼓励大规模、实力雄厚的集团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也应扶持和保护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一席之地。通过外贸经营主体的多样化,带动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合商品市场的多样化,带动我国外贸市场朝多元化趋势发展。
3.丰富外贸经营商品形态
外贸经营商品形态不仅包括商品这种有实物形态的有形商品,还应包括技术和劳务等非实物形态的无形商品。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经营的重点都主要放在了有实物形态的有形商品上,对技术和劳务等无形商品的进出口重视度十分不足。实际上,在我国当前浅层技术产品过剩、劳动力过剩和高级技术产品欠缺的情况下,技术和劳务等无形商品的进出口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丰富我国外贸经营商品形态,扩大技术和劳务进出口比重,一方面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将过剩的浅层技术产品出口到对其需求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通过对高科技含量技术产品的进口,进一步提升我国生产力水平。通过外贸经营商品形态的多元化,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改善国际贸易环境,赚取更大外贸收益。
参考文献:
[1]李金玲.市场多元化的理论分析.商业时代,2008.
[2]李钢,李俊.迈向贸易强国――中国外经贸战略的深化与升级,2006.
[3]张小伟.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实证研究.2008.
[4]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2005~2006年中国WTO报告[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6.
篇3
1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国际间的经济贸易还是为促进交易而进行的市场营销活动,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利润,从本质上来说,市场营销活动以及营销策略的制定,其目的都是对已经存在的市场活动进行市场分析和挖掘。在营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其营销策略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潜在客户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营销的手段,国际经济市场营销主要体现的是企业作为一个国际化市场上的个体为了发挥自身的价值而开展的一系列的促进商品交易活动的过程,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开放性和公平性的特点。但是由于在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每一个国家对于贸易的规定不尽相同,国家作为国际贸易的主体,这也决定了国际贸易的严肃性和规范性,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制度发展的整体形象,同时国际贸易中往往也伴随着一个国家的政治色彩,这也是国际经济贸易和市场营销之间的一个主要的区别。企业希望在国际的竞争市场中具备更加明显的竞争优势,维持自身发展的核心价值,并获得更多的利润和价值回报,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树立全球化的国际视野,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树立全球化竞争的市场营销观念,国际贸易为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往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而市场营销就是在这个平台上推进发展和壮大的有效助推器,使得国际间的资源得到更好地分配,在客户需求和企业发展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意义,同时也利于促进和提高国家的对外贸易服务水平。
2当前国际市场营销的现状分析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无论是国内的商品市场还是国际间的贸易,市场营销活动都是企业获取利润的一种常用的手段,尤其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的占有率,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开发和扩大市场的必然选择,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因素,产品和市场。以物流企业为例,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结合自己的产品特点来制定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在实际的市场活动中,企业只有将产品和市场以及营销策略,三者之间合理地配合,企业才有机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当前的国际市场环境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2.1首先是按定制化生产的要求突出,消费者需求更加趋向于个性化
个性化的生产和设计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市场发展的主流方向,积极的发展带来的是世界文明的进步,尤其是在商品化生产时代,社会化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商品的稀缺性变得不再那么明显,因此,彰显个性化和定制化的生产需求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消费者也愿意为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支付更多的费用。从未来的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将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趋向于能否快速响应消费者的临时性定制化的要求。
2.2电子商务贸易在国际市场贸易中的比例不断增加
信息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跨越式的改变,当前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颠覆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同时对于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带来全新的视角。随着电子商务等虚拟贸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虚拟贸易在国际市场经济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电子商务在国际间的贸易,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买卖双方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带来的贸易障碍,这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透明的交易平台,买方在虚拟的购物平台上具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卖方也具备更多的发掘潜在客户需求的机会。这是国际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运用市场营销手段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竞争实力的良好机遇,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平台。
2.3无形价值和软实力在市场营销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相比较于传统的市场营销策略,在国际市场经济贸易中,产品本身的质量已经不能完全吸引消费者的眼光,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于舶来产品的质量和口碑了解并不清楚,而且产品本身的质量是可以通过流程的优化和设备的更新而实现升级。但是在国际贸易中,无形的企业价值,尤其是企业的品牌价值具有更加明显的战略意义,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多的被聚焦到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上。
3国际贸易实务背景下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从当前的国际贸易角度出发,国际市场占据了市场营销的重点。但是国际贸易所面临和针对的对象却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在国际贸易中,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针对不同的经济体,或者不同的经济制度,要制定出与其相适应的贸易规则。在开展营销活动时,需要采取不同类型的营销方式,从而确保贸易顺畅。针对上述情况,结合我国目前国际贸易的现状,当务之急是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当前国际贸易的深入了解,从而量身定制出符合当前发展趋势的市场营销策略。
3.1确立当前国际市场营销理念
只有制定出符合当前发展的营销理念,才能确保企业根据当前国际贸易局势指导实际开展的贸易行为,这样才能确保企业从全局出发,对整个企业的运行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这就需要国内的物流企业发挥出自身的关键性作用。由于早期国内的经济贸易形势较好,因此这些企业的重点就放在国内贸易的扩展。但是随着当前国际化的步伐加快,因此就要改变以往的固有思想,从而扩大企业对市场的定位,树立全新的市场营销理念。需要以世界市场为目标,从而不断地推动企业的综合发展,实现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地对自身的资源进行优化处置。
3.2政府合理引导推动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引导下,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角色,也需要政府宏观调控的推动作用。在国际市场中,需要多国彼此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政府需要适当给出指令,及时对当前的国际贸易活动进行调整。当企业在与外方贸易往来中出现问题时,政府能够及时伸出援手,保障企业能够渡过难关。一旦企业与国际贸易市场有所冲突,政府也能及时地对其进行协调。每个企业都具有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需要将不同的企业优势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创建高质量的营销方针,来加大国内企业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若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政府进行综合考虑,对其帮助、扶持,从而确保企业彼此之间达成共识,来共同促进国际市场的扩建。这对于提升整个中国企业对外贸易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政府应当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为国内的企业不断地创造对外合作的机会,同时构建出和谐稳定的贸易环境。
3.3促进国际贸易市场建立
当前需要不断地加大国际贸易市场,从而不断地提升营销观念,通过实践贸易实务来提升我国贸易市场地位。由于我国的国际市场起步较晚,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西方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际营销理念相比,我国目前的国际贸易市场规模较小,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国内的企业都是主要根据当前国际贸易市场的需求来引导贸易活动的开展。但是这种方式已经逐渐不再能够满足当前时代的需求,因此就需要不断地创建新型理念,发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动地位,积极地引领需求,适当地做出调整,并且结合国际市场发展,制定与时俱进的市场营销策略。
3.4增强品牌效应
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品牌效应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较高的品牌知名度,才能促使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以物流行业为例,客户对物流的速度、运转方式和服务等尤为重视,因此需要具体完善细节化处理,从而不断地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公司不断地关注自身企业品牌价值的提升,才能在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自身的品牌效应。这也是物流行业中最隐形的服务品牌效应。在国际贸易中,口碑较佳的企业,更容易开展贸易往来,因此服务质量的好坏成了企业得到认可的关键性因素。不管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中,品牌战略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手段,来扩大消费群体,从而不断地完善细节工作,走好品牌战略这条路,将其看作是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环节。
4结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越来越快,通过开展对外贸易,互相学习,可以不断地促进当前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出现了众多问题,例如法律、贸易纠纷等,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人才培养方针,从各方面提升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总体实力。企业与政府之间相互合作,企业之间互利互赢,从而不断地加强国际贸易实务建设,促进我国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对国际贸易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晓巍,吴鹏飞.外贸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及对策探讨[J].当代经济,2008(1):178-179.
[2]陈梅.浅谈文化环境对我国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1):32-33.
篇4
2.大国垄断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进入21世纪,特别是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劳动力价格的低廉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随着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最近几年经济政策的持续调整,中国进口铁矿石有了新的增长,增加的数量超出了全球石油新增数量一半以上,增加的原油的消耗量占据了全球石油增加产量的三分之一,中国的在贸易市场的地位越发突出。然而,但是,由于中国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虽然在贸易总量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大国,但在商品的技术含量、商品的附加价值还有国际市场的监管能力等方面,中国仍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是国际贸易市场的最底层。最近几年,初级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增长的幅度大大超过了制成品的价格增长幅度,这导致中国的在石油等能源方面的需求也大幅上涨,但产品价格不断增长,必然会将导致制作成本的增加。此外,中国的商品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是制成品的贸易,加工成本的上升必然会造成制成品价格的上涨,影响大国进口数量,因此我们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必须着眼于大国垄断的冲击面。长时间以来,由于经济水平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影响,中国的优势都是基于劳动力的低廉,在国际贸易中偏重于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不过,近年来,这些优势却不如从前。主要是由于我国出口的商品品种较为单一,出口的区域较为集中,而且出口的商品普遍存在科技水平低,缺乏自主品牌的问题,再加上竞争太激烈,使产品出口量增加,致使供过于求,让出口的商品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总体出口量减少,最后造成我国贸易优势持续下降,甚至出现他国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等不好的结果。
二、应对大国垄断的策略
1.把握我国优势要转变
我国的贸易形势,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际贸易中我国的有利条件,再充分利用好将这些优势,另外还有注意消极的影响。把握优势是促进我国贸易增长的重要方法。首先,要弄清楚我国究竟在国际贸易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有助于帮助我国在世界贸易市场的准确定位,且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当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且在之后很长的阶段,我国还会长时期存在西部地区不发的现象。但是近年来,我们已经不再像其他相似国家那样主要依赖初级产品出口,而是已经开始进行了初步成熟的进出口贸易。我们利用引进国外投资等途径,发挥了我国的独特贸易优势,以此更深一步地转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局面,为我国的贸易争取更多的有利条件。例如,我国在出口方面的优势商品主要是家用物品,手工艺品,玩具,鞋子等等,占据了贸易市场主要的加工成品的份额。所以,我们完全是有条件在贸易市场进行竞争的,我们要把握好独特的优势,在贸易过程中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贴合市场情况
面对随时都在改变的市场,固定的不发生变化的商品价格是不可能适应的。所以,进行对策的研究时一定要注意贴合市场以及商品的实际情况,调整进出口的政策,制定有效的贸易计划。例如,我国要进口大量的石油等必需的初级原材料,购买这些材料的方式就要尽量做到合理稳定,避免出现没有计划的不科学的大批量采购现象,以防止贸易市场利用这一点在购买前就故意提高产品的价格,导致企业或政府蒙受本不该有的经济损失。此外,还要做好一些事前准备,当国际市场出现比较大的价格波动或是产品短缺时,可以有缓和的时期,甚至能避免一些利益损失。对于贸易市场上打价格战的产品,可以使用其他办法来选择性购买。例如,可以进行价格和质量的比较,对于物美价廉的商品可以进行大批量的采购,以此得到最大的优惠。有些国内产品数量十分多,供大于求导致价格相对较低,为控制这种产品的生产可以采取收取出口税的方法,灵活地调整该产品的出口数量,从而转变我国的贸易形势,防止大国的贸易侵略。
3.科学进行投资观察
国内的实际可以发现,不管是引进投资或是对外的投资,一定都得结合市场的结构来采取投资的方式。在引进外资方面,当选择投资时,首先要选择那些污染更小,能耗更少的企业,最好是技术型的企业,从源头开始减少发展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外,政府方面要给于一定的政策支持,提供一些优惠,还要加强监管,严厉进行把关,不把优惠浪费在那些只求数量的或是已经具备自主生产技术的行业,把补贴给那些有发展潜力的真正需要扶持的行业。最后,在对外投资方面,主要投资到那些重要初级材料的提供场地的建设方面,保证我国原材料的稳定进口。
4.提高技术含量
我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依赖于低价劳动力的制成品,种类单一,技术含量较低,因此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大,加剧了大国垄断的局面。要想应对大国垄断,就必须提高商品的技术含量来提高我国产品在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力。首先可以鼓励行业进行创新,增加产品的品种,提高生产技术,让产品贴合时代的发展。另外可以树立品牌意识,创立产品的自主品牌,扩展出口的渠道,以及及时转变商品的结构,满足市场的需求,把我国贸易从量的出口转变为质的输出,真正取得贸易自。
篇5
温室效应具有全球性,即在全球任何地方排放同量的某种温室气体所造成的温室效应影响程度相同,但是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之间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成本上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京都议定书》建立了JI(联合履约)、IET(国际排放贸易)、CDM(清洁发展机制)三种灵活减排机制,允许附件1缔约方通过境外合作获得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并用于履行在议定书下的承诺。京都三机制把属于公共物品的环境问题用市场手段加以解决,能够在不影响全球环境完整性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减排活动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实现全世界范围内减排成本效益的最优化。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属于非附件1国家,暂时没有被《京都议定书》纳入强制减排计划之中。在京都三机制中,当前唯一与我国直接相关的是CDM。CDM全称为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清洁发展机制),指允许发达国家(附件1缔约方)提供资金和先进技术、设备,在发展中国家(非附件1缔约方)境内共同实施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碳减排项目,由此获得的经核实减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fions,简称CERs),用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完成在议定书下关于减少本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对我国而言,开展对外CDM项目合作,对于增加利用外资规模、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改进国内能源利用结构、提高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能力、促进国内低碳发展理念的形成发展、促使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对外CDM项目合作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遭遇到了发展的困境,因此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二、我国对外CDM项目合作的潜力和现状
CDM将温室气体减排量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可交易的“产品”,允许发达国家政府或私人经济实体采用资金、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购买低成本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从而实现其在议定书下规定的减排目标,履行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规定附件1国家在2008―2012年间的温室气体平均减排义务是总体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5.2%。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一般在100美元/吨碳以上,而与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进行CDM项目合作,减排成本可降至20美元/吨碳以下。巨大的减排成本差异,促使发达国家积极向发展中国家寻找合作项目。
对我国而言,开展对外CDM项目合作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一是我国能源行业开发CDM潜力巨大。首先,我国能源结构以火电为主,具有较大的改造空间,结合CDM项目的实施,运用新技术降低煤炭消耗,实现火电节能减排空间巨大。其次,我国小水电项目众多,南方省份水资源丰富,蕴藏着效益可观的小水电资源,利用CDM项目合作开发小型水电站也将大有可为。再次,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所占份额较小,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利用CDM项目合作,进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二是我国生产企业普遍耗能较多。我国拥有众多的能源消费量大、利用率低的钢铁、水泥、煤炭等生产企业,在这些企业开展CDM项目合作前景广阔。例如钢铁生产企业开展高炉煤气利用,焦化过程中将湿法熄焦改为干法熄焦;水泥生产企业利用回转窑余热进行发电;煤炭生产企业对煤层气进行开发和利用。三是我国存在大量的宜林荒山荒地,在造林、再造林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四是我国在农业减排、畜禽废弃物排放、城市垃圾填埋处理等方面,引入CDM项目对甲烷气体进行回收利用前景广阔。
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广泛参与对外CDM项目合作的法律基础。我国政府于1992年正式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2002年8月批准《京都议定书》,从而具有了参与CDM的合法资格。2004年7月,我国政府颁布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后更名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提出了CDM项目实施的优先领域、许可条件、管理和实施机构、实施程序以及其他相关安排,并于2005年10月开始实施。此外,《大气污染防治法》及《水污染防治法》等法规的有关规定也为开展对外CDM项目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参考。
我国第一个CDM合作项目是于2005年6月注册成功的内蒙古辉腾锡勒风电场项目。近年来,我国CDM合作项目获签发总量迅猛增长,被许多国家看做是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清洁发展机制官方网页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6月15日,我国在联合国已经成功注册的CDM合作项目达到1425个,占全球总个数的44.92%,预计年均获得签发CERs 3.08亿吨,占全球总额的63.91%,居世界首位。如果按照每吨8―10美元计算,通过CDM合作项目减排额转让的直接经济收益在24―30亿美元之间。
三、当前我国对外CDM项目合作遭遇的困境
对于我国来说,开展对外CDM项目合作首先要经过国家CDM项目审核理事会批准,通过后再送往国际CDM执行理事会(EB)申请注册,注册成功后才能进入项目实施阶段。实施完成后,由指定经营实体对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减排量进行核查,核查报告交由EB来审查,获得批准以后方可签发CERs。近年来,我国对外CDM项目合作开发工作的进展迅速,给我国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但当前正遭遇着严重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一)项目投资成本高
与普通投资项目不同,CDM项目需要经过国内、国际两套程序,辗转于国家发改委、第三方和联合国CDM执行委员会等数个机构,给开发者带来了高额的投资成本,主要包括:项目寻找成本、项目文件编写成本、项目合作谈判成本、减排监测成本、指定经营实体对项目的审定注册费用成本、核查核证成本、适应性费用分担成本以及CDM项目管理费用成本等。联合国对参与方和项目的合规性要求极为严格,一个项目从申请到批准最顺利也需要3―6个月时间。不管最终是否能够注册成功,前期投入的包括设计、包装、人员培训等费用,至少需要10万美元,这对于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而言负担过重。过高的投资成本令众多企业望而生
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企业开展对外CDM项目合作的热情,同时减缓了我国应对温室效应的前进步伐。
(二)项目合作风险大
1.项目开发风险。
CDM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技术、行业、财务、不可抗力等风险,值得关注的是CDM项目在联合国注册过程中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在国内获准的项目都能在EB成功注册。国家发改委在项目审批过程中主要看其真实性,而EB则对项目本身的合规性、实用性、计算的准确性等方面有着更高审批标准。经验表明,虽然我国每年都有不少CMD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但是真正在国际上通过EB批准注册的项目却不多。因此,在联合国的审核通过与否是项目能否进行下去的关键。一旦注册失败,CDM项目的前期所有投入都将有去无回,这使得我国企业在投资CDM项目之前必然态度谨慎。
2.市场风险。
一是CDM项目本身存在着各种风险,如:能否按期建成投产的风险,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务和并购风险,在合约执行过程中买方的违约风险。二是对外CDM项目合作受全球经济环境影响较大。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出现衰退,不但降低了买家的融资能力,增加了交付风险,而且还减少了发达国家承诺期内的减排需求量,致使国际碳贸易市场一度转入萧条。三是我国对外CDM项目合作正遭遇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如印度竞争优势与中国相似,但在碳市场建设方面先行一步,已成立了两家相对成熟的碳交易所,在碳金融开发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有效地刺激了其国内碳贸易市场。
3.法律风险。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来指导对外CDM项目合作,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作为CDM项目交易产品的CERs,并非具体实物,而是需要经过核证的减排量,这种特殊性使得其权利属性极为复杂。当前我国政府尚未明确产生减排量的产权到底是归企业还是归国家所有,也没有对碳排放权贸易程序和行为合法性问题进行规定,在碳贸易市场的监管方面缺乏法律约束,这些导致了开展对外CDM项目合作存在法律风险。CDM的合同期往往比较长,每次CERs的交付又要经过严格的核证,而一旦在交付出现问题,合作双方往往会就如何协调解决、相关利益如何保障等问题产生纷争。此外,很多对外CDM项目合同确定的争议管辖权地为外方所在地,一旦出现合同纷争将适用外国法律,这对我国企业非常不利。
4.政策风险。
当前我国不承担强制减排义务,但是《京都议定书》关于减排的机制安排到2012年就会终止,因此2012年以后CDM继续存在的可能性遭到怀疑,作为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碳排放的我国,到时是否会承担强制减排义务不得而知。当前EB往往以我国CDM项目占全球总数太多和我国政府压低风电上网电价套取CDM补贴为由,而拒签我国的风电项目。对已签约项目而言,2012年后若出现新的贸易模式,买方可能因为成本变化而提出修改现有CDM协议,届时违约风险可能上升。如果我国2012年后要承担强制减排义务,那么就将从CERs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这将对我国的碳排放权贸易产生巨大的冲击。
(三)国际碳贸易定价权缺失
值得重视的是,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CDM供应国,但并没有掌握国际碳贸易定价权。当前国际市场上碳交易价格一般在每吨17欧元左右,而国内的交易价格只在8到10欧元左右,巨大经济利益被国际碳买家所攫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买方拥有资金实力或技术优势,能够按成本最小化原则筛选和开发CDM项目,进而能够掌握实际的定价权。二是按现行规定,我国不能直接将CERs出售到国际市场,只能通过国际碳基金和公司、世界银行等中间机构参与后才能进入,国内企业往往没有机会参与议价。三由于缺乏设计明朗的碳贸易市场机制,没有一套完整的包括定价、核证在内的制度体系,使得我国对外CDM项目合作处于整个碳贸易产业链最低端。
(四)推动技术转让的效果欠佳
发达国家在节能减排技术上领先于发展中国家,从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局出发,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低碳技术,这也是国际社会设置CDM的重要初衷。对于我国而言,引进国外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与资金相比,低碳技术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但发达国家为获得更多的收益,往往对技术转让进行约束。因为吸纳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条件不完善、科研吸收能力不足,以及吸收技术带来的效应不像资金那样立竿见影,国内许多企业更看重短期内能否盈利,而对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视远远低于对资金的重视。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申请成功的技术项目并不多,对外CDM合作项目主要为风电、水电等项目,这些项目实施更多是资金转让,也可以说是简单的碳排放权买卖,技术转让很少,对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贡献非常有限。
(五)我国碳贸易市场体系构建滞后
1.国内缺少有序的碳贸易市场主体和碳贸易市场平台
从碳贸易主体来看,我国目前还处于国际碳贸易起步阶段,缺乏相应的碳贸易市场规则、制度以及统一的管理体制,参与碳贸易的公司、企业处于无序混乱状态。从碳贸易平台来看,国际碳贸易有两级市场,一级市场为基于CDM项目开发运作市场,二级市场为基于配额交易市场,我国CDM项目属一级市场,没有与国际碳贸易二级市场直接挂钩的国内交易平台,因此交易需要通过中间组织实现两级市场对接。
2.缺乏国际碳贸易的人才和信息
国际碳贸易是一种较新的贸易方式,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熟悉CDM项目知识和技能、精通国际商务语言、有能力和国际买家建立广泛联系,而国内企业对对外CDM项目合作还较为陌生,也普遍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没有统一的配额或减排额拍卖市场,所有的CDM项目均是通过买家与企业单独订立合同的点对点直接供需贸易模式进行,买方和卖方很难找到合适的交易对手和好的项目。加之我国一些符合CDM项目合作要求的企业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消息比较闭塞,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缺乏相关知识和处理国际事务经验,往往花费了过多精力和时间开展CDM论证,很容易错过注册时机。由于国际市场信息是不透明的,我国企业往往既不了解全球碳贸易市场供需情况,容易导致最终的成交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去甚远。
3.缺少金融支撑
由于我国人民币尚未实现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在国际碳贸易中只能选择欧元和美元来计价结算,汇率的变动给我国参与
对外CDM合作企业带来了收益的不确定性。受专业等因素制约,除兴业银行等少数金融机构以外,国内金融机构参与CDM的程度很低,致使国内企业在开展对外CDM项目合作时融资困难。此外,当前我国国内碳现货、期货以及与之相关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尚未开放,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使得我国开展国际碳贸易受到制约。
四、我国对外CDM项目合作可持续发展策略
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CDM项目的最大受益国,随着国际碳贸易的迅速发展,人们普遍预期在不久的将来,国际碳贸易市场会超过国际石油市场而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当前我国对外CDM项目合作遇到的突出问题是2012年后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以及以市场化来促进全球减排的手段不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减排成本差异无法消除的背景下,全球CDM项目合作在2012年后完全可能得以延续,并进行重新定位和进一步发展完善。当前国际气候谈判进入胶着状态,我国应积极参与其“游戏规则”的制定,以维护国家长远利益。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我国应继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争取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中国家身份的广泛认同,推迟和减缓我国承担国际强制减排义务的时间和额度,为我国进行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调整赢得时间。
(一)适度控制CDM项目开发规模
虽然我国开展对外CDM项目合作的潜力巨大,其开发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现阶段开发CDM项目、出口碳排放权并非越多越好。CDM项目的实施存在一个最优规模问题,它受减排空间、碳排放权的当前和未来价格、不承担责任期限长短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来自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日益增加,国内减排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因此我国迟早会承担绝对减排责任。由于国内总减排空间终究有限,现阶段CDM的过度开发,将导致未来减排资源耗竭。如果一旦被迫承担较大的减排额度,我国反而需要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碳排放权,到时我国将可能支付数倍甚至数十倍于现今的价格。因此,我国在制定碳贸易整体发展战略时应当把握适度原则,合理控制CDM项目开发规模,防止因当前过量低价出售碳排放权而透支未来。
(二)加大对外CDM项目合作的引导和扶持
我国开展对外CDM项目合作,不仅要考虑引进资金数量,更要考虑引进技术的先进性以及CDM项目对我国发展模式的引导作用。我国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加强对对外CDM项目合作的引导,在挖掘新的碳贸易资源的同时,加强对项目采用技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贡献的评估、审批,引导资本投向新的工业节能、城市低碳发展、造林和再造林等更多技术含量高、推广效果好的CDM项目。政府部门要针对当前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或资金需求,出台优先审批项目目录,加大人员投入,简化并加快审批程序。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积极通过开展对外CDM项目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的企业从资金、税收、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
(三)构建我国碳贸易市场体系
我国碳贸易市场体系的构建非常繁杂,当前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完善有关碳贸易的法律法规,将碳排放权贸易置于法律的框架之下。我国应在结合本国国情基础上参考国外经验,创立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明确提出分时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和数量标准,奠定碳排放权贸易的法律基础,保证碳贸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一方面理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关系,保证碳贸易市场的有效运行,另一方面创造相对公平透明的贸易环境,防止不正当竞争。二是建立可直接参与国际碳贸易的贸易平台,设立全国性碳贸易中心和碳交易所,同时鼓励各地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构建碳贸易区域市场,构建基于网络的市场交易平台,以便注册用户通过网上进行贸易。通过碳贸易平台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开发与国际市场挂钩的碳期货、期权贸易,增加我国在国际碳贸易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提升我国在国际低碳经济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此贸易平台,可开展国内不同地区的碳贸易,进而活跃国内碳贸易市场,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四)推进CDM信息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
篇6
互联网是全球性网络,由互联网的性质可知,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务信息的交流,同样的,互联网缩短了客户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互联网的流通性减少了全球商务信息交流的阻碍,为扩大国际贸易市场创造了机遇。互联网提供了全球商务信息交流的平台,其独特的开放性突破城市局域网的限制,将商务信息传递到了全球范围。以互联网组成的虚拟市场,不仅促进了国际贸易市场的形成,还实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信息交流的顺畅,加强了各国之间的商务信息的交流,加强了各国之间经济贸易的合作力度。电子商务带领着企业进军国际市场,企业在网络上搭建属于自己的网站,将企业销售的产品展示在网站里,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客户与企业的互动,及时解决客户所提出的问题,提供客户购买商品便捷的渠道,实现网络信息的双向交流。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宣传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将企业知名度扩展到海外市场,成为国际贸易企业。互联网的公共性,加强了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力,所以企业应在互联网中找寻海外商机,扩大企业经营范围。
二、改变传统业务运作,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
互联网是满足全天候实现信息交流的平台,通过电子商务,企业的运作时间改为了全天候。传统的企业运作时间为8~10小时,如果客户购买时间超出其范围,将会联系不到企业的销售人员,企业也会因此减少了一笔收入,传统的运作时间满足不了国外客户的需求,阻碍了企业向国际市场发展的道路。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全天24小时在网络平台上待命,为客户提供全天候的服务,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找寻到关于企业的商务信息,对于用户所提出的问题,企业能够做到及时的回复,提升了企业的成交率。电子商务运用网络平台为客户提供不间断、全天候的服务,不仅满足了国内客户的需求,还能够满足国外客户的需求,扩大了企业的运营模式,提升了企业经济利益,为发展企业国际贸易趋势,带来便利。
三、实现电子化商务,降低企业成本
企业运用电子商务,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了企业交易流程,为企业带来了便利,降低了企业成本。传统交易流程需要企业与客户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或者通过发电函的形式了解客户交易需求,客户需要出国对企业进行考察,了解企业相关情况再决定是否要购买企业商品,从而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功率,缩小了企业面向的客户范围。通过国际互联网平台,企业将企业信息、产品信息推广到全球市场上,实现企业的全球化。企业通过企业网站为客户提供在线商品目录,在网站里提供相关产品交易事项,转变了传统交易模式,使用传真机传递企业商品信息的局限性,为企业节省了在交易磋商期间所投入的各项费用。电子商务平台同时改变了传统的纸面交易模式,纸面合同被电子订单所替代。通过保证网站的安全性,电子交流模式可以完全将传统的传真交易模式和纸面交易模式所替代。企业运用相关软件,使单据能够自动生成,实现网络安全认证和网上支付、跟踪运输信息,实现企业自动化业务流程,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成本和投资。
互联网网络的电子数据交换突破了传统私人电子数据交换的局限性,实现了数据共享的目的。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进出口许可证、报关、租船订舱、报验等业务流程,实现电子化企业运作模式。我国在早前就建立了健全、完善的电子海关系统,电子总署系统、电子海关系统、电子口岸系统。电子贸易许可证的申领通过率85%以上,关于产地证的电子签发率达到了65%。通过电子数据交换传送方式,企业可以通过十八种电子报文进行信息交换,运输集装箱的单证数量能够超过85%,但目前我国在国际运货、检疫、结算等环节对电子商务运用处于初级阶段。
四、实现国际贸易创新营销
篇7
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逐步增长,世界各国已经开始认识到进行对对外贸易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充分的研究了进行国际贸易的必需手段。市场是国际贸易中获得经济效益的出发点。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要充分的结合对外贸易市场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对外贸易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相应的对外贸易策略的研究工作,采用合理有效的对外贸易策略进行对对外贸易的研究和分析工作,进而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进步,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
3.1时刻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最新动向了解与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最新动态,有利于国家对国际贸易实务的管理与营销,在国际贸易的进行过程之中,为了有效的提升对外贸易的经济水平,就需要有效的把握住国际贸易的命脉就必须时刻了解国际贸易市场的动态实况,了解国际贸易的环境与情况,充分的结合自身的实际贸易情况,有针对性的促进对外贸易效率的发展,从最大限度上提升我国国际贸易实务。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信息与新闻更有利于出口企业对自身出口产品结构与质量的优化,更全面地完善我国国际贸易实务的结构。对于掌握了解国际贸易市场动态信息的手段,通过国际市场动态信息调查,能够对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与营销策略进行认真的分析评估,并选择出有效的改进手段。
3.2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实行不同营销策略的细分在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中,市场营销策略是应对市场变化与市场需求,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结构优化的手段与措施,而且市场营销策略能够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在当今的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中,主要策略的核心就是“stp营销策略”,即重视国际贸易实务中对国际市场的正确定位与划分,“stp营销策略”通过对不同目标市场的精确划分,决定实行相应的营销策略,并且根据“stp营销策略”,对不同目标市场的产品需求也要做到充分地了解,所以对于出口国家的内部市场的微观细分应该做到更好的地步,出口贸易企业应该对目标市场进行科学的细分,找出目标客源市场中客户的需求特点,抓住客户的消费心理来进行销售。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应该做到对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在进行对不同区域的经济贸易的交流过程之中,充分的注重选择的对外贸易策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对于不同区域有着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则是要求相应的管理企业能够有效的找寻出相应的管理手段,尽可能的做到可持续发展,保证在后续的对外贸易进程之中,可以充分的保证对外贸易事务的正常运行。
篇8
目前,电子商务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1 电子商务能提供较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电子商务赖以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如计算机软件程序设计多样化、信息处理速度明显加快、信息传输质量高、整个计算机系统得到优质建设与服务等。就整体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体系而言,其充当着连接交易双方的桥梁作用,有利于交易双方打破时空限制,更快达成自身的交易目的。
1.2 电子虚拟市场形成
电子商务以开放式的互联网环境为载体,可直接实现不同地域交易双方的合作,这也促成了电子虚拟市场的形成。相对于当下普遍流行的实体贸易而言,电子商务促成的电子虚拟市场,无疑为商品、服务销售提供了更畅通的交易渠道。
1.3 全球化市场形成
传统的经济贸易市场是实体交易市场,其低速交易决定了企业商品、服务交易难以无限扩大其市场贸易规模。而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商品以数字化信息的形态得以迅速传输给需求者,大大打破了实体交易的时空限制。加之电子商务具有开放性和全球性,促使利用电子商务开展贸易的交易主体也能轻易地将交易范围由原来的本国经济市场扩大到全球化大市场中,全球化市场正式形成。
2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1 国际贸易公司虚拟化
电子商务贸易突破全球贸易地域限制,大大方便了国际贸易公司的国际贸易服务往来。因电子商务操作便利、成本低、信息传输效率高,国际贸易公司往往会采取战略联盟的方式构建与共同经营虚拟公司。而国际贸易公司相互合作形成虚拟联盟,并利用虚拟经营方式开展贸易合作与竞争,不仅有利于提高商品、服务信息传达与传播的效率,还有利于信息化发展模式更适应现实贸易发展的需要。同时,国际贸易公司虚拟化还可强化国际贸易的个性化交易与多样化交易,细化贸易市场分工与合作,提高各种资源的互补力度与互相利用效率,最终形成利益共享的贸易状态。由此不难看出,电子商务下促使国际贸易公司实现虚拟化,带来的影响是巨大且有利的。
2.2 虚拟贸易空间形成
运用电子商务进行虚拟交易有利于强化网络虚拟交易信息的交换速度,创造出更具实用价值的资源,进而构建全新的虚拟贸易市场空间。在这个虚拟贸易空间中,传统实体贸易的地域限制、时间限制都被打破,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市场正式形成。该全球市场是比实体市场还要广阔的市场,而且在这个更广阔的全球贸易市场中,信息快速流动提高了资本要素、物品要素、技术要素等多项要素的优化配置效率,使得全球各个市场在虚拟贸易空间的带动下进一步向前发展,此时,各国的贸易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贸易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可以说,电子商务促成虚拟贸易空间,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3 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创新表现
3.1 国际贸易方式创新
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其主要表现有:(1)电子商务作为虚拟化的国际贸易方式,已成为现代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目前,国际贸易往来各方都已选择电子实时沟通方式,而不再选择面谈等实体方式来交换贸易信息;(2)在电子商务的优势影响下,形成了两种突出的国际贸易方式,一种是完全国际电子商务,另一种是不完全国际电子商务。其中,前者重在指通过电商方式完成国际贸易各方的商品供应活动与业务结算活动,即在完全国际电子商务中,商品、服务的交换完全是在虚拟网络上完成的。而不完全国际电子商务则是指商品、服务信息需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虚拟网络,但商品交易、服务交易还需通过一些传统渠道来实现,即不完全国际电子商务是一种线上线下相互配合的国际贸易方式;(3)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推动了贸易单据纸质化转化成了贸易单据电子化,并由此优化了国际贸易程序,变革了传统的交易方式。贸易单据的纸质化,一方面符合全球低碳经济理念,减少了木材等原材料的损耗,另一方面又提高了信息的储存质量,增加了储存空间,减少了实体储藏室资源浪费,使得储藏室等实体资源得到更优化配置,进而降低企业单据等资料的储藏成本和整体运营成本,间接提高了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总体而言,电子商务是通过国际贸易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规模化乃至实时化等手段来促进国际贸易方式发生变革与创新的。
3.2 国际贸易宏观管理方式创新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国际贸易监管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同时也对国际贸易宏观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电子商务发展新特点,国际贸易宏观管理方式创新手段出台――电子政务。具体来看,主要表现有:(1)我国依托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对出口商品的配额推行了电子招标方式,使参与招标的企业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投标资格认定及商品使用配合调整信息;(2)进出口商品可直接通过网络申请的方式从外经贸主管部门申领进出口许可证,而无需按部就班到多个实地窗口办理进出口许可证;(3)在海关方面,电子化的海关管理与海关电子报关管理系统出台,大大简化了报关手续;(4)我国在商品检验检疫管理方面正式落实了进出口商品管理系统内数据通信网,使进出口货物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取得受理报验与签发商检证书等重要证件;(5)外贸业务整体运营过程实现了完全电子化。即国际贸易客户或相关贸易伙伴均可通过符合国际标准的网络货物跟踪系统实时查阅货物物流情况,大大降低了信息查阅成本,减少了货物丢失风险,也降低了商品的风险控制成本。不难看出,国际贸易宏观管理方式的创新给国际贸易各方都带来了较大的好处。
3.3 国际贸易运行机制创新
电子商务加快了国际贸易信息的流动使依托信息交换为载体的网络虚拟市场正式形成,并由此创新现行的国际贸易运行机制,使世界市场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具体来看,国际贸易运行机制的创新主要表现有:(1)国际贸易管理组织得到进一步改革与创新。国际贸易企业构建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不仅可实时查看企业的财务、物资报表等经营情况,还可直接利用电子商务网络后台统计企业内部数据与外部客户贸易外来数据,从而使企业上层管理者能够迅速把控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进而针对企业发展做出正确决策,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同时企业内部治理与内部控制得到明显优化;(2)在电子商务优势的影响下,依托信息技术进行全球化经营贸易活动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即电子公司正式形成。电子公司有效整合了互联网优势与企业经营优势,使得企业能够跨越国界限制与他国消费者进行实时双向沟通和贸易往来,进而提高国际贸易的整体效率;(3)在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商品、服务都直接转化成了数字信号,有形与无形贸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清晰;(4)电子商务打破时空限制,突破了传统贸易时空限制和国际贸易往来限制;(5)流动于国际贸易市场的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和市场垄断现象明显减少,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效率提高;(6)电子商务强化了国际贸易竞争。电子商务是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新产物,其出现与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商家与消费者的联系,从而在促使商品生产、服务在全球市场流动的同时又增强了国际贸易的竞争。
3.4 国际贸易营销方式创新
篇9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发展碳排放权新型国际贸易日益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其他减排措施实施成本的增加和全球低碳经济的蓬勃发展,碳排放权的国际贸易已不容回避。而碳排放权国际贸易的核心问题是碳排放权价格问题,只要寻找到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程序产生的价格,并在正常的范围内波动,碳排放权国际贸易中的一切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如贸易价格异常波动,不是互利的贸易无法发生,就是造成减排成本提高、社会资源浪费和新能源技术开发受阻。因此,研究价格波动规律,制定科学的定价机制,使价格尽可能地接近边际减排成本,既达到公平贸易、创造收入的目的,也达到实现全球减排资源最优配置和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非常必要。
从现有文献看,学者们对国际碳排放权的贸易价格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比较零散,且主要集中在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 ETS)价格决定以及石油价格波动对碳市场的溢出效应等方面。例如,张云、杨来科(2011)指出对于国际碳排放权贸易而言,市场均衡时各个国家的边际减排成本等于排放权价格[1]。Emilie Alberola 和Julien Chevallier(2008)等发现碳排放权价格不仅反映能源价格、天气变动,而且和宏观经济活动有关[2]。王俊丽(2012)等认为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国际碳市场贸易价格具有波动溢出效应[3]。Sonia Labatt and Rodney R.White(2007)提出需进一步提高碳价格透明度,才能有效发挥价格引导机制[4]。洪涓(2010)等发现EU ETS市场引导CDM机制下碳排放权核证减排单位(简称CERs)市场,二者具有趋同趋势[5],黄明皓(2010)等研究结果显示:EU ETS市场和CERs市场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存在双向波动效应[6]。
这些研究对国际碳排放贸易的发展和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都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国际碳排放权市场贸易形式与贸易产品呈现多样化趋势,在过分抽象前提下讨论买卖双方的定价行为,忽视了碳排放交易价格决定的复杂性;第二,学者的研究大多从理论层面研究国际碳排放权贸易价格的决定原理,通过碳排放贸易市场真实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直接探究价格波动规律的不多;第三,研究欧盟排放贸易市场价格影响因素相对较多,而对于清洁发展机制(CDM)下国际碳排放市场的价格影响因素及波动规律的研究尚不多见。在国际碳排放权贸易市场上,中国是CDM项目的最大供应国,因此,本文拟选择CDM机制下CERs市场价格为研究对象,从宏微观层面对国际碳排放权贸易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希望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寻求市场价格波动规律,丰富碳排放权国际贸易价格理论,同时为中国参与国际碳排放权贸易取得定价权提供应对之策。
二、研究CERs价格波动的理论模型
Engle(1982)首次提出的ARCH模型[7]和Bollerslev(1986)扩展的GARCH模型[8]能准确捕捉到资产随机波动性特征,对时间序列变化中存在的异方差和波动率聚类现象进行了很好的描述,因此,本文运用GARCH模型对国际碳排放权市场波动规律进行研究。
四、结论与建议
以上运用基于GARCH模型族的实证分析,探讨了国际碳排放权CERs市场的价格波动,研究结果表明:
(1)CERs市场价格波动是政治博弈、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共同冲击的结果。共赢性博弈均衡、全球经济繁荣、气候变化趋暖、国际原油和股票等市场价格上涨及CERs签发率增加等对CERs市场价格波动构成利好信息冲击;反之,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国际经济危机及CERs签发率减少等对CERs市场价格波动构成利空信息冲击。
(2)CERs市场价格波动具有很强的波动聚类性与持续性。CERs市场价格并非规律性波动,而是有很强的时变性和波动聚集性特点。GARCH模型检验得出α+β=0.9519非常接近1,说明在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洲深陷债务危机等利空信息冲击下,波动会持续下去。
(3)CERs价格波动存在杠杆效应。TARCH模型表明,CERs价格“杠杆效应”明显,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等多重利空相互叠加带来持续的悲观预期,因此,每一次利空信息都比利好信息导致CERs价格更大的波动。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CERs市场最大供给方,作为CDM项目卖方参与CERs一级市场交易就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碳排放权贸易的唯一途径,在碳排放权市场,一级市场以二级市场的现货价格为定价基础。因此,我国在参与CERs一级市场贸易时,为了与国际碳贸易市场价格保持同比例上升、达到高价出售的目的,首先积极参与国际气候环境条款的谈判,制定互利共赢的新规则,对市场价格形成持续利好信息冲击;其次必须掌握CERs二级市场价格波动的聚类性、持续性和杠杆性特征,分析CERs二级市场价格波动趋势;再次,根据波动规律选择恰当的贸易时机,尽可能地在CERs二级市场价格接近上升通道顶端时或下降通道起点时出售;最后,建立CDM项目投资风险管理体系,避免利空信息冲击的杠杆效应。
参考文献:
[1]张云,杨来科.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决定与最优出口规模研究[J].财贸经济,2011,(7):70-78.
[2]Alberola E.,Chevalier J.,Cheze B. Price drivers and structural breaks in european carbon prices 2005-2007[J].Energy Policy,2008(39):787-797.
[3]王俊丽.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碳市场溢出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5):70-72.
[4]Sonia Labatt and Rodney R.White.Carbon Finance:The financial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M].John Wiley & Sons,Inc,2007.
[5]洪涓,陈静.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物价,2010,(1):7-11.
[6]黄明皓,李永宁,肖翔.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有效性研究基于CER 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联动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10,(11):131-137.
[7]乔榛,魏枫.世界性碳减排合作的出路[J].税务与经济,2011,(5):1-5.
[8]Engle,Robert.F,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with estimates of the variance of U.K.inflation[J].Econometrica ,1982,(50):987-1008.
篇10
(一)国际贸易战略创新的价值研判
第一,基于互联网的国际贸易增强我国国际贸易企业市场竞争力。覆盖全球的互联网与面向世界的国际贸易之间具有天然契合点,其典型代表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引领的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基于网络平台所展开的跨境商贸物流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传统国际贸易商务活动的信息化和透明化。跨境电商具有面向世界、覆盖全球、信息高速传播和运作成本较低等多重优势,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国际贸易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幅扩展了我国实体产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新渠道,实现了传统出口加工型贸易的转型升级。第二,基于互联网的国际贸易改变全球贸易价值链格局。随着互联网国际贸易交易模式的崛起,电商型国际贸易成为世界贸易市场的主导者。传统的金字塔型国际贸易分销结构逐步演变为扁平化分销结构乃至直销结构,中间商在传统国际贸易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被逐步削弱甚至被取缔。这导致原本被中间商盘剥的产业利润中的一部分回流到实体经济领域,助推我国产业结构变革;另一部分利润则以厂商让利的方式转移给普通消费者,用以增进消费者的剩余价值,提升消费者对我国出口商及其产品的认同度。
(二)国际贸易战略创新的环境研判
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战略与国际政治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国际贸易是在国家间展开的商贸经济活动,其经营成果直接影响参与各方的获利水平,各国出于维系本国利益最优化目标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势必影响电子商务型国际贸易战略的落实。贸易保护政策所保护的对象是那些对维系本国经济独立自主有重要意义的产业,这类产业通常为幼稚工业或关切民生型产业,其保护手段则为关税壁垒或非关税的绿色壁垒等形式。基于互联网的国际直销业务提供了绕开各国关税壁垒的新销售渠道,为此,大力推进“互联网+国际贸易”战略有助于我国实体企业通过网络直销渠道依法绕开各国不公平的贸易保护政策的规制,有助于为我国拓展庞大的实体经济营造良好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
二、互联网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战略创新路径探索
(一)创新国际贸易领域的电子政务战略
落实建立国际贸易电商化战略的电子政务战略。从新经济角度来审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公司实质上是异于传统公司的电子公司,电子公司的功用在于将传统产业和新兴的互联网产业相融合,运用熟知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来帮助传统企业借助新技术与网络空间上的其它传统企业沟通交流。而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则习惯于管理传统领域的产业企业。因此,建立适应互联网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有助于推动电商型国际贸易业务。由于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来超越时空局限性,优化既有政府组织运作结构和政务操作流程,为跨国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高效、快捷、公平的政务服务,所以可以有效节约跨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制度成本,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提升通关环节电子政务运作效能。货物通关是国际贸易诸环节中业务复杂度较高和运作风险较大的环节,强化该关键环节的电子政务运作效能有助于打破国际贸易业务操作过程中的瓶颈制约。比如口岸管理应当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口岸电子政务系统的先进经验,在既有全国性金关工程基础上继续推进口岸通信技术升级改造,打造更适合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一站式”通过服务系统和“单服务窗口”式通关平台,全方位落实无纸化通关战略,尽快将线下通关业务转移到网络平台上,切实节约国际贸易从业者的通关成本。考虑到电子政务上交易主体更为庞大和交易者历史信用信息更模糊的现实问题,通关环节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建立针对跨境电商企业的风险管控数据库,深度分析口岸后台数据并建立信用评级模型,落实对跨境电商企业的分级分类信用管理。通关电子政务系统还应当提高与商务、外管、银行、工商、税务、国检等部门的数据交换强度和频度,建立跨部门的国际贸易相关政务云数据平台,将跨境电商业务相关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整合处理,强化对不良企业走私、偷逃税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跨境电商市场环境,为优良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空间。
(二)深挖国际贸易领域的后发优势战略
着眼技术突破来落实国际贸易后发优势战略。国际贸易的历史强国虽然依靠其先发优势地位占据了国际贸易市场中的较大份额,但在互联网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依托物理性营销渠道的传统国际贸易市场分配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依托互联网营销渠道的新型国际贸易市场份额分配规则正在确立。部分学者批评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将比较优势视为比较优势的“陷阱”,并指出这类比较优势事实上并无助于促进所有战略实施国的国家利益最优化目标的实现,而仅有助于那些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较高位置的强势国家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一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劣势地位实际上是在既定的技术环境下,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在既定技术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所产生的“势差”,在技术环境变量不改变的情形下,后发国家难以有效超越先发国家。但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环境变革使得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处于同等竞争地位,从根本上消除了先发与后发国家之间的技术“代差”劣势。在此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应当紧抓互联网技术发展契机,结合我国国际贸易资源禀赋优势,及时切入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新模式。着眼制度突破来落实国际贸易后发优势战略。国际贸易制度实质上是一套从事国际贸易商务活动的行动规则。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互联网技术革命所支持的国际贸易交易新制度的创新有助于降低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交易费用,会影响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各类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从成本轴与收益轴构成的二维结构分析中可知,先发国家在旧国际贸易制度体系中投入巨大的资源,这份资源随着经济与技术环境的变化而逐步演变为沉淀成本,故此先发国家缺乏了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现有国际贸易秩序的能动性,而后发国家因其在旧的国际贸易制度体系中所投入的资源远少于先发国家,使后发国家因率先采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国际贸易制度体系而额外产生的制度成本远低于先发国家。这就决定了后发国家较先发国家更有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既有国际贸易制度体系的意愿。为此,我国发展国际贸易应当积极通过放开对互联网行业管制的策略,来培育互联网技术内生的制度创新力量,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来形成互联网技术支持的、适合本国资源禀赋优势的国际贸易新制度体系。
(三)探索国际贸易领域的供给侧变革策略
大力培育新型国际贸易商业模式。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和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形势下,作为驱动我国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国际贸易增长出现下降,国际贸易领域的供给侧变革迫在眉睫。推进跨境电商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助于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营销渠道之上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国际贸易营销渠道,为我国多数发达地区经济健康成长的过剩产能开辟新的路子。考虑到跨境电商产业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态势迥异于传统产业,各级监管部门不可运用传统的监管手段来规范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而是应当结合互联网产业特征来制定适合跨境电商产业特征的行政监管与服务职能,为跨境电商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工商部门应当摒弃对跨境电商企业经营范围的严格限制,在宽放其业务边界的同时从财税优惠政策制定方面来加大对跨境电商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国际贸易领域的产融联合体战略。传统的国际贸易产业与金融产业彼此独立运营,二者虽然围绕具体的国际贸易业务有相互支持的行动,但从系统层面而言缺乏有机整合。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格局的逐步升级,单个企业间的竞争正逐步消失,以企业联合体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竞争新格局正逐步形成,打造适应当代国际贸易市场竞争格局的产融联合体正当其时。产融联合体要求从事国际贸易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以股权关系为纽带,以控股为形式,以人事参与和核心资产相互支持为手段来推进二者融合。从发达国家国际贸易市场发展的历史路径分析,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具有必然性,因为这二者的融合是以产融联合体参与各方的各自利益最优化为目标,以提升产融联合体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为此,金融监管部门应当放开对网络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的经营牌照发放范围、提升跨境电商单笔货款支付限额和交易笔数限制,增强跨境电商系统内部的产供销系统和金融系统的融合度,以提升其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实力。考虑到国际电商业务中交易各方的信用问题是影响跨境交易的重要障碍,跨境电商在融合实体产业与金融业务的同时,可以建构跨境交易参与各方的历史交易行为信用数据库,凭此来客观评估交易者的信用水平并给其合理的跨境交易授信额度,切实维护跨境交易金融系统的稳健性,促进电子商务型国际贸易业务的健康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福梦,张义.“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新方向跨境电商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3)
篇11
毋庸置疑,体育服装的国际贸易一定是会受经济因素的影响的,但是非经济因素同样也会影响服装贸易市场。比如说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我们依然记得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一些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国际市场的发展规律,限制他国部分商品的进口。中国体育服装的国际贸易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他国的需求量下降。对于一些经济发达的进口国来说,中国体育服装的贸易冲击的是发达国际内部的夕阳产业,但是往往这些产业受政治因素影响非常严重。有时候由于两个国家的政见不一致,就会导致两国国民的敌对情绪,从而影响到两国国民对彼此体育服装的排斥情感。国民情绪还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由于政见分歧而导致的国际贸易政策,才是影响中国体育服装的症结所在。特别是对于体育服装来说,是纺织业的一个分支,既要受到“多边纤维贸易协议定”的出口限制,而且由于我国近年来经济上的迅速发展,使得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感到危机感,会对中国商品的销售有一定的打压,可以说,中国是西方各国提出反倾销的首选目标之一。
1.2竞争优势不能长期保持
中国的体育服装在国际贸易市场上之所以能发展迅速一个十分明显的竞争优势是因为中国体育服装物美价廉,但是这一优势并不能长期保持。有人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工厂,其实也不错。作为实际上最大的制造工厂,中国体育服装的制造有着充足的廉价劳动力,附着在服装上的成本会相应减少,在国际贸易中的售价也会较低。但是,自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的体育服装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最大竞争优势在逐渐削弱。一些发达国家频繁向中国施压,敦促人民币升值,而且国家在这两年期间也数次对人民币汇率进行调整。时至今日,人民币汇率与两年前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也就是说在国内一件价格与两年前相同的运动服,以同样的人民币价格在美国销售,两年前与今天价格是有很大差距的,美国人民需要花比两年前更多的美元来买这一件衣服。其实,就是使得中国商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变相涨价,中国商品手上的“物美价廉”这一王牌也逐渐失去了威力。
1.3国际竞争激烈
近年来,随着全球体育业的迅速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眼光注意到体育服装的巨大发展空间了。一些新晋的服装品牌正不断出现,抢占市场份额,连美国老牌的服装品牌阿迪达斯、耐克等都感受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纷纷使出各种计策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中国的服装业作为国际体育服装市场上的新人更是感到压力倍增。我们的体育服装企业在想方设法进入外国市场,抢占国际市场份额时,有时会出现“后院起火”的情况,本土市场一不留神,可能就给了外国企业以可趁之机。世界上一些知名的体育服装品牌早就大举登陆中国市场,还有源源不断的体育服装品牌关注到中国这么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想方设法打进来。所以,中国本土的体育服装品牌不仅要走出国门去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而且本土市场的国际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
2关于中国体育服装贸易的几点思考
2.1树立正确的名牌观念
中国体育服装想要在国际贸易市场上提高竞争力,就需要品牌有一定的知名度也就是说最好能成为名牌产品。在品牌知名度方面,中国体育服装也就李宁是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其他的都很欠缺,所以对这些体育服装品牌来说,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名牌观念。真正的名牌应该具备三个最基本的特征:高价值度、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有一些人认为名牌就意味着高价,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也是对名牌观念的错误理解。真正的名牌的确是具有较高的价值,但是并不是仅供大款享受的高价商品。真正的名牌体育服装也不是走高价或是奢华路线,而是在保证产品高质量的条件下尽量接近大众的消费水平。中国的名牌体育服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采取了正确的营销方式和市场定位,是针对某一特定人群度身设计的。目标人群在选购时会乐意接受其为首选品。品牌具有高价值度,并不是依靠拔高产品价格来维持的,它依靠的是高的市场占有率和高知名度来维持高价值度。
2.2重视本土市场
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中国体育服装也在逐渐打进国际市场,在国际贸易市场上与世界各国的体育服装展开激烈的竞争。诚然,进入国际市场是中国体育服装的一大进步,也是必经之路,但是并不是说进入国际市场之后就能够完全放弃原有的本土市场。众所周知,全球无论哪一个国家的市场潜力都没有中国大,在全世界将目光盯在中国这个巨大市场上时,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本土市场,在中国,我们天时、地利、人和一应俱全,相对外国体育服装品牌来说,具有天然的优势。体育服装竞争的国际化,一方面是指企业到国际市场上去施展拳脚,另一方面是指在本国市场接受外国企业的竞争。一些企业一旦进入国际市场以后,就失去理智了,以为世界无限大,忽视中国市场了,盲目地追求出口额的扩大,却把极具成长性的中国市场拱手让给了外国体育服装品牌。为了打入外国市场,而放弃本国市场,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中国体育服装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天然优势,尽可能占领本国的市场份额。
2.3准确把握战略环节
篇12
1英语教学与茶叶贸易的关系
以经济全球化为生活背景,英语不仅成为了各个国家之间交流与沟通的常用语言,还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到的语言,英语能够促进人们的沟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英语教学工作已被各大学校所重视,在小学里面,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就已经开始学习英语了,英语教学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对于英语教学和茶叶贸易来说,在茶叶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英语教学发挥着极为多元化的影响作用,英语在茶叶贸易中成为卖家和买家洽谈价格的使用语言,使卖家和买家能够进行更好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促进茶叶贸易的良好发展。现如今我国的茶叶贸易已走向国际化,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英语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英语教学的发展与茶叶贸易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
2英语教学在茶叶贸易中的作用
2.1英语教学对茶叶贸易商借鉴外国先进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表现之一,历经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历史的沉淀,如今为社会大众所喜爱的不仅仅是茶文化,更多的是以茶文化为基础,从而发展起来的茶道和茶文化人文情怀。茶文化发源于我国,但是我国的茶叶贸易发展得却比较慢,尤其是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茶叶贸易起步晚,所以茶叶贸易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乐观。在商业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不论是茶叶交易规则还是茶叶价格,在我国的茶叶贸易发展过程中都表现得不够完善,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影响了我国茶叶贸易的发展。对于我国现在的茶叶贸易发展来说,要想茶叶贸易发展越来越好,那么首先就要使茶叶贸易变得专业,无论是交易规则还是茶叶价格的洽谈方面都要表现得很有规则。我国的茶叶贸易商应该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建立科学合理的贸易服务体系,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英语知识就显得很重要,无论洽谈价格还是发展茶叶贸易都需要用英语来进行沟通,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最常用的沟通语言,英语的使用有利于茶叶贸易的发展。现在我们生活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英语成为了世界通用的语言,英语可以使茶叶贸易商人在外出学习茶叶知识的时候与国外的商家能进行良好的沟通,有利于茶叶贸易商人去更好地学习茶叶贸易相关的知识并且提高自己的应用实践能力,无论是对于外出学习的茶叶贸易商人来说还是发展商业贸易的企业来说,在团队里都需要具有良好的英语素质的专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由于沟通不当出现的茶叶贸易交易问题。只有当茶叶贸易商人掌握足够的英语知识,才会为他们带来自信,当他们外出学习的时候会表现得非常好,同时也能够与国外的茶叶贸易商人进行沟通,如果我的茶叶贸易发展得越来越好,就会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2.2英语教学可以为茶叶贸易拓宽海外市场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茶叶贸易想要一直都可持续发展并且在商业贸易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那么茶叶贸易就不仅仅只该是在国内市场中进行贸易,要积极拓宽海外市场。受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现状的约束,茶叶贸易很难在国内有更好的发展,如果要想茶叶贸易能有更好的发展,那就应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茶叶贸易市场中,英语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的,英语能够促进各国产商人之间的良好沟通,英语的使用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良好的语言沟通不仅能够使茶叶贸易在国外的贸易市场上发展得如鱼得水,同时还能够提升我国茶叶贸易的发展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
2.3英语教学奠定了茶叶贸易发展的基础
在茶叶贸易发展的过程中,英语是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的,茶叶贸易在世界市场占了很重要地位,国外市场中的茶叶贸易的经济效益是国内市场茶叶贸易经济效益的几十倍,对于茶叶贸易的发展来说,国外的茶叶贸易市场和国内的茶叶市场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国外市场的茶叶贸易发展要比国内市场茶叶贸易发展的经济效益更大。在发展茶叶贸易的时候,只有各国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他们才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合作共同发展茶叶贸易,如果茶叶贸易商人不会英语,那他们在进行茶叶贸易的时候,就不能准确地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因为他们的英语水平难以让他们说出茶叶贸易中的专业名词,茶叶贸易商人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那就很难能够形成合作。因此,在茶叶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英语被频繁的使用。
3英语教学在茶叶贸易中的地位
3.1英语教学是茶叶贸易国际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每个国家的语种都不一样,所以交流起来会比较复杂麻烦,对于国际之间的交流来说,能够掌握一种通用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以经济全球化为生活背景,并成为了国际交流中使用率最高的语种,从茶叶贸易视角看问题,学好英语是十分重要的,英语的使用可以为茶叶贸易的发展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英语教学已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并且大力推广,都是在茶叶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茶叶贸易商人可以通过英语学习,从而学习到更多国外的茶叶贸易专业知识,达到与贸易商合作的目的。英语教学在我国茶叶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是有一定的地位的,而且这个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是十分有利于茶叶贸易的发展的。
3.2英语教学是开拓世界茶叶市场的重要渠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诸多商品都已经对海外市场进行开放了,同时我国的茶叶贸易也随之繁荣发展起来,商业贸易的发展现在不只是注重国内市场了,同时还注重对海外市场的开拓。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想使我国的茶叶贸易发展的越来越好,在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要紧抓海外市场的发展,并且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企业的发展,创新管理模式和销售手段,使我国的茶叶贸易发展得越来越好。在发展茶叶贸易的时候,仅仅注重管理模式和销售手段还是不够的,同时还要掌握一门通用语言,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英语就是最常用的语言了,英语教学可以提高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整体英语水平,相关工作人员在与国外其他茶叶贸易上进行洽谈茶叶贸易的时候能够如鱼得水的沟通,最大限度的表达出自己企业的优势,赢得其他产业贸易商的好感,从而达到更好的茶叶贸易发展。因此,英语教学的是拓宽世界茶叶市场的重要渠道,能够从根本上促进茶叶贸易的良好发展。
4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茶叶贸易的发展是一片繁荣向上的景象,英语教学在茶叶贸易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英语教学能够为国内的茶叶贸易市场开拓出更好的发展渠道,并且英语教学能够促进我国茶叶贸易商人与国外其他茶叶贸易商人之间的良好沟通与交流,从而促进国外茶叶贸易市场的开发。
参考文献
[1]齐伟伟.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瓶颈及对策[J].福建茶叶,2017,01:46-47.
篇13
在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环境急剧恶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日益成为全球共同追求的发展模式,这将会对人类生产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能源消耗猛增,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始终处于快速增长的趋势上。据统计,近些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上涨,在2006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由此可见,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已经迫在眉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出口贸易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其规模的不断扩张也加剧了中国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因此,提出优化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
我国出口贸易稳定发展,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自2000年至今,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的出口贸易规模增长迅速。出口贸易总额在2010―2014年间共增长7 648.8亿美元,年均增速9.76%。
(一)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在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中初级产品比重逐年减少,工业产品比重递增,商品中的碳排放量也在不断降低。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出口货物中碳排放主要有高排放的矿物燃料、剂和有关原料以及高污染类的轻纺类产品。在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的矿物燃料类产品出口额正在逐年减少,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和矿冶制品出口增长速度也放缓,使得出口货物的碳排放量大幅度降低。
(二)出口贸易市场多元化,贸易条件得到改善随着国际市场不断扩大
我国大力发展出口贸易,积极开拓新兴市场。近几年来,我国出口贸易市场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据商务部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出口贸易主要以亚洲为主,市场份额达到43%;其次是欧洲,市场份额达21%;再次是北美洲为18%;而东盟与非洲分别为8%和2%。2014年,我国出口贸易数量对世界各国都有所增加,仅美国就有13%,东盟达到11%。我国出口贸易市场不再局限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市场也在逐步扩大。
二、低碳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出口贸易市场不均衡,对发达国家(地区)依赖性强
一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市场总体较为依赖发达国家(地区)。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正在不断开拓新市场,贸易范围也不断扩大,扩展了欧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新兴地区,但总体来看,出口贸易市场仍呈现不均衡发展的状态。商务部公布的2014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数据显示,欧盟、美国、东盟、我国香港地区和日本为我国目前五大贸易伙伴,而对发展中国家份额相对发达国家很少。
(二)各国相继建立碳标准,出口贸易摩擦加剧
目前,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最大的对外贸易国。在经济快速发展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我国较其他新兴的经济体更容易遭受贸易摩擦。近年来,全球提倡低碳经济,欧盟和美国等强大经济体企图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及影响力,率先制定出碳排放标准,成为低碳经济贸易中的规制者,从而约束其他国家。这将是我国出口贸易市场面临的最大威胁,将导致我国出口企业成本提高,阻碍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出口商品结构层次低,国际竞争力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发展迅猛,然而真正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缓慢,产品创新力和竞争力都不高,依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底端,使得出口贸易的获利空间非常有限。目前,虽然我国科技水平提高较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大幅度增加,但机械制造、运输设备与化学制品等货物在出口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此外,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出口商品的结构层次较低,导致我国在出口贸易方面只能以量取胜。这样的发展模式使生产原料无法合理配置,消耗了大量的材料和能源,使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全球提倡低碳经济的背景之下,这样高碳量的能源耗费是不可取的,严重制约着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出口贸易低碳发展的新路径
(一)国家政策的宏观层面
1.政府应多管齐下,制定和实施低碳贸易发展的总体战略
具体而言,在制定各项相关政策时,都要以低碳经济作为其核心原则,使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政策规划全面融入中国的经济政策、环境政策、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等各个方面,从而确保中国低碳经济的长期健康顺利发展。
2.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相结合支持低碳贸易发展
首先,中国的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必须坚持以低碳经济发展为根本导向。其次,中国应大力开展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具体行动,增加中国的碳汇储备,未雨绸缪,为将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打好丰厚的基础。
3.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推动低碳贸易发展
首先,认真对低碳出口贸易企业与高碳产品出口贸易企业实行有差别化的出口退税政策措施,积极发挥出口退税政策的经济政策杠杆调节作用。同时,对于低碳产品出口做出贡献的行业和企业实施出口补贴,鼓励新兴低碳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贸易发展。总之,从长期来看,中国应该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贸易政策全面推动中国节能减排和出口贸易结构升级发展战略的顺利实行和成功转型。
4.加强国际贸易法律体系建设,应对低碳减排规制贸易壁垒
首先,必须大力普及中国各类出口贸易企业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使企业掌握与中国出口产品相关的低碳标准制定与低碳减排规制法案的实施情况。其次,不断强化低碳贸易法律体系建设,有效提高中国出口贸易行业和企业的国际贸易法律纠纷与贸易摩擦的应对能力。
(二)出口产业的中观层面
1.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
我国的工业结构还是以资源能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为主,产业结构粗放,污染排放十分严重。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应坚持走低碳工业化发展之路,通过行业技术升级改造,大幅度降低工业的碳排放总量,在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加大第三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
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降低出口商品的隐含碳排放量
目前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模式过于粗放,资源密集型、能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产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国出口产品的“碳泄漏”现象十分严重。因此,需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使之向低碳、清洁的绿色贸易体系方向转变,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增强我国出口贸易的核心竞争力。
3.转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效并降低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源于能源消费,而高碳排放则是对能源的一种浪费。中国不仅要在现有能源结构基础上采用技术更新和技术改造等方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还要通过技术引进与技术研发创新,采用更多低碳化、清洁型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从而有效降低出口贸易的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量。
(三)出口企业的微观层面
1.出口企业加强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研发,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都意味着出口企业要从高碳排放型转变为低碳集约型的出口发展模式,因此在出口贸易规模缩小的情况下,提高单个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出口贸易企业只有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低碳产品的开发,着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才能在未来低碳贸易竞争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生产技术和设备,进行低碳技术的“模仿―消化―吸收―再创新”,使之适合中国低碳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设立专门的低碳技术研发基金,针对高碳排放环节进行专项的技术研发攻关。
2.出口企业开展低碳科技创新,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低碳经济在短期之内的确会给中国出口企业带来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发展的机遇。中国出口贸易企业应该善于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化压力为动力,积极开展低碳科技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树立正确的低碳环保发展理念,将低碳创新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中国出口贸易企业需要培养大量的低碳科技专家和低碳管理人员,从生产和管理两个方面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低碳贸易的发展。
3.出口企业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低碳减排的互利双赢
国际低碳减排方面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学习并获取新能源技术的主要途径,因此,中国出口企业可以充分利用CDM机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获得减排技术与资金,提升减排能力。同时,中国还应该通过有效的政策激励措施,帮助出口企业学习并掌握国际上最新的节能减排技术,鼓励并支持中国出口企业积极开展国际能源技术的转让与合作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 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7.
[3] 张所续.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4):17-23.
[4] 张为付,杜运苏.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失衡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4):138-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