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医养生课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下放权限“巧”命题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欲要文意新,需要“巧”命题。在作文指导课上,大部分教师都习惯要求学生按自己拟定或按教材指定的题目写作。其实,如果不拘泥于统一命题,把命题的权力下放给学生;不局限于教材限定的内容,给学生留有能想象和发挥的空间,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更能避免学生的创作思维被教师牵着走,导致失去活力和新意。
培养学生学“巧”命题应从哪儿入手呢?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首先要舍得放下身段聆听学生的写作心声和意愿。例如可询问学生:“你们觉得哪些内容好写?哪些题材比较容易写?这次如果让你们命题,你会出怎样的题目?谁有好的题目,大家分享一下。”这样指导首先能勾起学生对作文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心里想的、憋着的事可以写;自己熟悉的事、熟悉的人可以写;自己感兴趣的、想说的话也可以写;写作其实没那么难。这样不仅消除学生了写作畏难的情绪,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写作变被动为主动,化难为易,还避免了学生的创作思维被教师、教材所限制和框定,避免了学生思路被牵着走而导致写作思维失去活力。
在上述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这些题材和题目归类,指导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思考,巧命作文题目,巧挖题目蕴含的新意,写作时在自己积累的题材库中选择新颖的题材。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写人的作文,采用半命题的形式让学生写作,学生思维的空间会更大,思路发散的方向也会更广。如写自己,可以采用《……的我》《戏说……》等半命题作文让学生发挥,学生能向我们展示一个真实的、多姿多彩的“我”。他们会这样拟题:有夸自己的,如《多才多艺的我》《有一双“巧”手的我》;有黑自己的,如《眼长在头顶的我》《迟钝的我》;有自恋的,如《啊,漂亮的我》《人见人爱的我》;自贬的,如《又矮又挫的我》。我班有个学生在《又矮又挫的我》一文中这样写道:“我爸爸英俊潇洒,玉树临风,妈妈窈窕漂亮,文雅大方;可是到我这里竟然基因突变,画风大变,因为我又矮又挫,我要向爸妈检讨,我失职了,没有做好转基因工作……”诙谐的语言、幽默的调侃令人捧腹不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假若这样的题目是教师拟定的,相信很多家长会上升到师德高度来严加指责,而学生却用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发现自己的淡定及从容。
写景状物的作文,采用这样形式的题目:《观……》《看……》《……游》让学生补充题目或者直接命题,学生的命题会出乎意料的出彩。例如我班的学生就这样命题:《青秀山任我行》《南宁的前世今生》《肉眼看桂林》……
论述类的作文,采用《我看……》《评……》《戏说……》《如果……》等半命题,学生会更有兴趣来写。我班有位学生在《戏说老爸》中这样描写自己的父亲:“我爸爸是上海人,上海男人的精明把家的个性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妈妈给他的评价最恰当,为什么这么说呢?每次回姥姥家,妈妈恨不得把家都搬回娘家,而爸爸则想方设法削减妈妈回娘家的开支,妈妈说买瓶好酒给姥爷吧,爸爸则说姥爷有高血压不能喝酒,买瓶鲜橙多吧,大家都能喝;妈妈说买套高级化妆品给小姨,爸爸说买大宝吧,国产的没有激素……每当这个时候,妈妈就会河东狮吼:你这个铁公鸡,不,是不锈钢公鸡,铁公鸡生锈还能掉点铁渣,你这个不锈钢公鸡连渣都不掉!”
因为是学生想选的命题、熟悉的事、乐意去写的内容,所以习作才会这般生动传神,趣味无穷。所以说,好的题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留有空间的题目更能诱导学生去思考去挑战自己。有空间才会有思考的余地,有思考才会有创新,有创新才会有新意。培养学生作文的新意,需在拟题上“巧”做文章。
二、打破框框“思”求新
穆勒说:“此刻一切完美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缺乏新意,文章必定死水一潭。”北宋著名隐士魏野“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的闲情雅致;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的惝恍莫测、缤纷多彩,无一不是由思“新”而引发的。因此,只有给学生插上思“新”的翅膀,才能令学生心灵深处的“新意”萌芽。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北京亮起来了》的开头是这样的:“每当夜幕降临,北京就亮起了。整个北京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用“每当( ),南宁的( )。民族大道( )。南湖公园( )。 南宁的夜景( )”填空式的模式来写作文,导致全班学生作文开头都变成这样:“每当夜幕降临,南宁就亮起来了,民族大道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作文也能做到有头有尾有经过,洋洋洒洒好几百字,不能说学生写得不成功,但其中的尴尬只有为师者才明了,那就是作文缺乏人性重要的东西:新意和灵性。
对低年段学生采用这种指导模式的确能起到帮、带、扶的作用,但是把这种框框套在高年段学生身上,势必束缚了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思维。因此,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尽可能避免给学生限定条条框框,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抓住那些有特点有聚焦性的事物来叙述,这样才能写出清灵的文章来。
在写介绍自己的作文时,我会做这样的点拨:“现在的我们是现实的,既然现状改变不了,可寄希望于未来,因为未来是可以设计和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和实现的,我们可以做一个有创意的设计师或规划师,用手中的笔给自己打造全新的、无所不能的形象。”这样引领,带领学生走出了认为写自己就是写现实中的自己这个误区,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扩大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作文变得有新意,有期待。
学生对于写景状物类的作文不太能写出新意,因为景物就摆在眼前,看起来好像没有发挥的余地,没有想象的空间。譬如长城就是条砖垒成的城墙,桂林的山像老人、像骆驼,桂林的水很清等,这些千百年来已被文人墨客旧写陈。如何引导学生去挖掘出新意,去引发新的思考意识,这就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对于写景状物类的作文,我会让学生先抛去山清水秀之类的意识,引导学生灵活地去寻找突破点、切入点,抓住那些被人忽略而具有新意有特点的“穴位”破题,然后大胆想象,纵笔描绘。我会要求学生这样想:你选这个景点来写,你就要把自己当成这个景区的设计师,这个景区有什么特点,好的坏的你都可以写;你可以用笔把景区设计得更合理,更壮美,更吸引人,你也可以写游记中你感到有趣的、欲吐之为快之事。这样指导,学生感到束缚没有了,习作路子宽阔了,所以通常能写出精彩的文章来。我班有个学生在他自拟题目的《青秀山任我行》一文中这样写道:“古有‘任我行’笑傲江湖,今有我陈某畅游青秀山,青秀山我来了,应春之约而来,应山之邀而来。今日青秀山对我说:任你行……”这样的游记文字清新,趣味盎然,避免了学生把作文写成景点“流水账”或“导游词”。
因此,教师一定要破除限定学生习作思路上的条条框框,激发学生习作思维的新思想,才能让学生妙笔生花,写出情文并茂、酣畅淋漓的文章,那正是我们广大教师所希冀的文章的“新”意。
三、细心呵护“论”避邪
篇2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人类的思维才具有真正的目的性。生物课堂教学应当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明确思维目的,明确思维目的,其实质就是通过分析未知和已知的矛盾,为最终解决矛盾找到恰当的途径。
二、创设条件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把问题的答案一下子交给学生,而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最佳的思维状态,善于为学生架设“台阶”,在反复的思维训练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思维的目的。
1、通过课堂提问启迪思维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提问过程都是思维教学过程。如果所提的问题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过难或过易、缺乏提问的方式等,都不能引起学生的思维。设置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思维,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具备目的明确、层次分明、把握时机、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2、通过思路教学激发思维
所谓思路教学,就是教师在研究教材思路和学生思路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思维特征,设计一条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并有目的地促进其发展的科学思路,让学生循着这条思路的正确线索而探索知识的教学过程。
3、通过生物实验活跃思维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要设法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还应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其它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成若干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来认识、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
2、归纳和演绎
归纳是根据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属性而推论某类事物具有该属性,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归纳法能从经验事实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原理,扩大和获得新知识。
3、比较、分类和类比
比较是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确定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的本质特点和相互联系。
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品质
思维的发生和发展,既服从于一般的、普遍的规律性,又表现出个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个体思维活动中的智力特征,这就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等。在生物教学中,训练提高思维品质是我们培养学生生物思维能力的一个重大突破口。
1、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迅速程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表现在思考问题时反应灵敏,推理过程简捷、快速。这种思维品质我们可以在生物学习的训练中得到提高,比如辨析概念,归纳类比,遗传计算等。
篇3
一、创设求知情境,以思引疑
如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新课导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准备情境:根据以学习立体图形知识的顺序,在学习了“正方体的面数、正方体的顶点数”后我们还要研究正方体什么问题?学生经过回忆梳理,大部分都能确立本课的目标,引发了学生探究的盎然兴趣。教师继续引疑:以前学习正方体、长方体时,我们是运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根据这些已有的学习经验,你准备将圆柱、棱柱转化成什么图形来研究它的性质呢?这样,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动手剪拼,探究立体图形的性质。试想,如果每一节课我们都能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思考空间,不断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引导学习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也许到学习圆锥知识时,学生会主导质疑:为什么不研究圆锥的性质呢?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二、提供质疑机会,以疑促思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因此,在新知的探求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质疑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启发他们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逐步学会质疑。如教学“有理数”一课时,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是本节课的重点。当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有理数的分类――“有理数分为整数和分数,还可以按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分类”,学生会提出疑问:这两种分类方法,用词有别,表达的意思一样吗?囊括的范围一样吗?哪种方法更准确?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热烈的讨论,最后学生认识到两种分类方法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特别注意分类结果应不重不漏,即无论按哪一种方法分类,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分类。通过这样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有理数的分类的理解,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大胆尝试解疑,疑中创思
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追赶问题中,当学生已能够初步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一列客车长190米,另有一列货车长290米,客车的速度与货车的速度的比是5∶3。已知它们同向行驶时两车交叉时间为1分钟,问它们相向行驶时,两车交叉的时间是多少?由于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都在寻找两车交叉的时间。这时教师巧设点拔:求不出时间,能找到客车的速度和货车的速度吗?学生通过讨论,各抒己见,竞相解疑:得出等量关系:路程=速度之和×时间。 解:设客车的速度是x米/分,则货车的速度是0.6x米/分。根据题意得(x-0.6x)×1=190+290,解得x=1200,所以0.6x=720,所以相向行驶时,两车交叉时间为(190+290)÷(1200+720)=1/4(分钟)=15(秒)。巧妙地设疑解思,不断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外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品尝了解疑成功的喜悦,敢向传统和权威挑战,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重结果轻过程的练习倾向。学生往往只要解答出结果就万事大吉,而教师也只追求结果正确,极少考虑学生是怎样想的,忽视了解题的思考过程,导致学生只能简单模仿,不会灵活应用。因此,当学生解题时应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依据是什么,是否还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答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会越来越习惯于质疑并善于解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求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把握要求、难度适中。有些质疑虽然没有什么价值,却说明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碰撞产生火花,这是非常可贵的。教师要给予热情的鼓励,要善于引导和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求知欲。让思考成为一种意识,让质疑成为一种习惯,这是教学策略,也是教学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尽快达到这个目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篇4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活动必须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那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呢?本人结合多元教学思路,遵循教学的多角度、全方位、递进式原则,提出了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几点做法与同行们进行商榷。
一、班级学生分层——共进步
分层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依据学生对知识的不同掌握情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或组,并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兴趣。当然,学生的这种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要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调整。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出发点,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或者分组,就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分层教学。
如在开学期初,我通过调查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主要根据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三个层次,既A、B、C三个组。A组学生是对计算机有很强的操作能力,能达到熟练操作的水平。B组学生是对计算机只有简单操作水平,不能熟练操作,一般情况下这组人最多。C组学生是对计算机很不了解。因为信息技术课是在计算机机房进行上课的,排位置时首先让C组学生坐在中间位置,方便老师经常对这些同学进行指导。B组同学挨着C组同学,坐在靠中间的位置。A组同学坐在两边的位置。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分层——做导向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用一句俗话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先努力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目标的分层就在于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在课前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下面笔者就以《用Word记日记》这节课为例来看看分层目标的确定:
这一节课教学目标包括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学会在Word中插入日记的日期/时间;第二个目标是学会删除、插入、修改文字等编辑操作;第三个目标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渗透信息技术素养,通过合作学习、主动参与,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能热心帮助同学。
低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重点在于学会在Word中插入日记的日期/时间,在应用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中层次的学生则要求在此前提下,学会删除、插入、修改文字等编辑操作,对软件的功能能够进行进一步的自学和探究,还能举一反三;高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目标上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渗透信息技术素养,通过合作学习、主动参与,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能热心帮助同学。
三、课堂教学分层——促提升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教师的教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讲授分层又是教学中的关键部分。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程度,授课内容按难易程度分成相应的几个层次,分别对待,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对高层次的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层次的学生和低层次的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前进,低层次的学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高层次的学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评价分层——扬自信
及时、合理、激励性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取成功,让每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起来。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课堂上常常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内容,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从而用不同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激励。如在画图软件基本技能的学习中,学生用直线和曲线画出各种各样可爱的事物。我由衷地对优等生说“你很善于观察!”“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很有创意!”对中等生的评价却是:“你主动尝试了,说明你思考了,即使操作错了,也是一种胜利。”对后进生的评价是“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或让他们握紧拳头说“努力吧,我能行!”这样由衷的赞美就能真正激励学生,激活学生心中的智慧,使他们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从从容容地学习、脚踏实地地探究、认认真真地交流,自然而然地就对学习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也就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快乐的源泉。这种评价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天赋潜质也各不相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因材施教,是当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在着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应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应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学生发展个性、彰显本色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应永平.分层教学探讨,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5
二、提高教师的技巧和技能才能让学生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如声音、景物、意外事情等因素,足以引起学生产生与学习无关的无意注意,造成注意力分散,影响学习效果。这个时候,教师需要镇定学生的情绪,比如有的同学上一节课遇到了不愉快的问题,下一节课也不能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也有的同学听到老师讲有趣的问题,就一直想下去,不再注意老师接下来的讲解。这个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暗示、自我放松、镇定、加强主义的目的性。所以教师课堂的创造性与趣味性学生保持课堂上的有意注意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同时也要“见好就收”,注意引导学生回归重点。教师创设的或所提供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恰好合适的,这种情境既能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又不过分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
三、领悟上课集中注意力的六大技巧
1.重视听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上课时表现得最充分,时而指引方向,时而启发诱导,时而鼓劲加油,时而扶持帮助,教者始终处在学生的前列,为学生引路导航、指点迷津。老师的分析讲解,启发点拨,不管从内容的连续性、生动性,还是从方法的系统性、灵活性,都比课后辅导详细得多,更是同学们自己看书远远不能比拟的。
2.专心听讲。课上应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眼睛要盯着老师的嘴,看老师的表情,耳朵听老师讲课的声音,头脑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思路应与老师保持一致。
3.会听门道。一般老师上课分成几大步骤:开始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接着引入新课,进行分析、论证、推理。启发引导同学们理解掌握新课的内容,最后还要概括小结一下。
4.当堂弄清。课堂上要基本理解掌握所学的新内容,一堂新课,总要介绍一些新概念、新关系、新技巧、新方法。那么,课堂上就要搞清楚每一个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5.理清思路。怎样理清教师的引导思路呢?第一认清这节课主要内容是什么,老师开头怎样引入的,中间怎样分析引导的,最后怎么解决的,都应瞻前顾后地认识清楚。第二“过关斩将”,一条大路不是直的,看有几道弯,有几个关卡,老师带领学生怎么过去的。第三看是否步步有据,环环相扣,每转一个弯,每过一道关,是否顺利通达,还有没有“含糊”的地方。第四要评价老师思路。一般来说老师思路是高明的,要搞清高明在什么地方,用哪些思维方式,思维过程怎样,虚心向老师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6.抓住关键。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关系式是关键,当老师讲到这些关键地方,你一定要特别注意,紧抓不放。这些关键的地方抓住了,十分有利于整体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科特点,不少同学往往容易忽视,不管上什么学科的课,总是“听、记、想”,不懂抓住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例如有的学生,外语课上不愿意跟着老师大声朗读,做分组实验时,自己不动手,光看别人做,自己抄个结果;老师做演示实验时,不注意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观察和思考,只是看热闹,这些都是未抓住学科特点学习的具体表现。长此下去,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实际上,各门学科的内容体系、发展思路、训练要求及教的方法各有特点,学习中非抓住这些特点不可。
篇6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意识
新课改理念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要努力改变教学方法来适应学生的学习,以学定教,从课堂的主宰者转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其次,教师凡事不能替学生做主,而应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完成,只有学生真正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才能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学习效果也更好.
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最核心的是要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切忌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采用注入式,搞满堂灌或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一招一式的解题技巧的训练,这样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得呆.长此以往,要么培养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要么迫使成绩差的学生放弃学习,从而变相地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教师要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唤醒、激励学生,以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
二、唤醒学生的个性差异意识
传统的教学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学生在同样的时间里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更加主动地针对每一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建立起平等、民主、信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在学生对知识的大胆质疑中,在学生动手实验中,在学生的有理有据地向教师提问和发表观点中,欣赏到学生的进步和素质教育的成就.反之,如不尊重学生的个性,生硬地以一个模子塑造学生,就会扼杀个性和创造性.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课堂被教师占得满满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可以这样做:(1)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生动、新颖、有意义的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如,小组合作学习、找朋友游戏、开火车游戏、夺红旗赛、动手操作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等等.(2)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举例子,讲应用,学生感到知识就在身边,与自身密切相连,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去探求.
四、鼓励学生的创新质疑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改理念尤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放飞思维,大胆想象,勇于质疑,敢于挑战教材,敢于挑战教师、同学和自我.如,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甲、乙两船从相距34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5小时后相距20千米,甲船每小时行30千米,乙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大部分学生列式为(340-20)÷5-30,而有一名学生列式为(340+20)÷5-30,理由是相距20千米,也可以是两船相遇后又继续行驶而相距20千米,这名学生的想法既联系了实际,又很有创意.教师只有善于抓住学生身上的创新因子,加强引导,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合作互助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因为它体现了教育民主的思想,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机会.课堂上,学生不懂的内容通过相互讨论来解决,不知道的事情通过相互交流来了解,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完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规则,如,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归纳、学会反思等.
篇7
高中物理 课堂 培养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双向实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当前教师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持续发展的必然。在对科学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我们全体师生转变旧观念,接受新理念,积极的对科学素养教学进行探索实施,在不断的摸索下取得进步。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个目标,师生要共同努力,共同配合。教师要对学生加以指导,学生在物理教师的帮助下,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大胆的实践创新,运用科学手段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那么,我们物理科学素养的培养一定能够实现一个大突破。我认为,在平时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对科学素养的融入。
培养科学素养是为国家进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高中生自身长远发展的需求。我们对以往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中一些不足之处进行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如下策略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培养。
1.转变观念,狠抓根源
古往今来,我们国家往往采取“学习好,分数高”的评判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我们的学生能不能考上名牌的院校成为大家判断这个学生是不是人才的衡量标准。由于这个评价标准的局限性,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并进步,在新课程中国家教育部不断强调:“中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应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对于选拔少数学习尖子、淘汰大多数普通学生的教育模式,必须给予根本性的改造。”我们的每一位高中生,都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都有不同的发展,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不能因为分数低而对学生藐视,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不利于主体性的发展。我们要理解每一位学生,并且去尊重每一位学生,人人平等。在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下,我们的全体师生都需要转变观念,不能再以分数作为定论。
2.将物理教学融进物理学史,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有一句富含哲理的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让高中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我们的教学成功了一半,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现阶段物理教育中,物理新课标仅仅围绕着教育政策方针,其制定的目标之一就是加强学生科学素养,而我们所说的科学素养,是接受教育的人对科学表现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在物理学中,其研究对象就是人类和整个物理世界进行对话的历史,它将涉及到物理的人类的思想、物理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历史等众多学科的知识,是很多不同种类的知识的交错融入。我们需要吸取物理科学家前辈们在物理科学方面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学习他们是如何对科学进行探索,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分享他们的成功时候欢乐,感受他们失败时的痛苦,耳濡目染的接受科学熏陶,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对物理科学的鉴赏能力。从而我们将学会如何去正确看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学会辨别真善美。从而激发高中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3.重视科学能力的培养,注重物理教材中的探究实验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生的学习重心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在物理热点的考查,往往是将生活中与物理现象息息相关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进行出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近些年来涌现出的电路故障题目、数据处理题目等等。这些试题的多次出现,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观察进行解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和应用能力。
在物理实验题的复习中,我们尤其要学会对物理测量工具和测量仪器的使用,还有理清楚物理测量的原理,以及测量步骤,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平时的生活中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4.开放物理学习环境,扩建物理教学平台
篇8
一、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摒弃“死记硬背”,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的看法。要求学生像日常说话一样来叙述历史,而教师自己的课堂语言,也应该改变,当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时,可以用“说一说”代替了“背一背”。当然,在学生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之前,还是会有部分学生在背诵,甚至在凭着一种念熟了的韵律来“唱”书,完全没有思维的参与。所以必须要培养他们正确的记忆方法。
二、快速记忆能力的培养
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就会发现他们的记忆潜能是非常大的。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训练,可以采取的是课堂上限时强化记忆,课后抽时回忆的方法。记忆时要“三到”,即眼到、手到、脑到,也就是边看边写边记。写,只写关键字词、记忆要点、句首词或者句中动词。写的速度要跟上思维的速度,即眼、手、脑要合拍同步。这样进行一遍,马上脱离课本进行最大限度的回忆,可参照自己写的字词。回忆不出来的再看书,然后再回忆。这样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但课堂上所完成的仅是初步记忆,若不及时巩固,就会变成有“记”无“忆”,所以还要在课后及时巩固,巩固并不需要刻意拿出时间,不管是走路、吃饭或睡前皆可,但最好是在当天,把所记下的知识进行回想,因为思维的速度可以说是超光速的,所以这个过程很短,只要几秒钟足矣。有了这几秒钟,记忆才算大功告成。如果这时无法重现全部知识,就要在有效时间内再补上空白。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和训练,大部分的有心学生都已掌握了这种记忆方法。但如果学生眼中的知识凌乱无序、毫无章法的话,相信这种记忆法是行不通的,所以还要教会他们如何把知识变得有条有理,这就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三、分析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讲新课之前,我都会拿出几分钟让学生预习。而预习的过程便是学生学习分析和概括的过程。起初我只让他们看一段,然后分析所讲述的主要问题,从几个方面讲述的,有几个要点等等。这样按照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由表象到本质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知识体系和结构,正如布鲁纳所说:“不论我们教授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如果你理解了学科的结构,那么这种理解就能使你独立前进”。
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有了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进而掌握了知识体系和学科结构,这个过程,必然使学生慢慢地学会历史思维的方法。他们知道,学习一个历史事件,首先要搞清楚事件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是怎样发生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也就是说,对一个历史事件,要从时代背景、历史原因、历史条件、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加以分析和掌握。这样,学生就知道,历史其实是一个整体,任何看似“分散”的历史知识从客观上看都是一个整体,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有了这样的体会和认识,他们就不会再把“历史”肢解为一个个独立的填空题、选择题或问答题来进行死记硬背了。可以说,正是分析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学会从宏观与微观的综合角度去把握历史现象间的本质,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篇9
1.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可以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对每个要素进行积极的探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通过在相关的生物类书籍和资料中收集信息,最后可以自主地解决问题。学生还可以在生物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就可以得出简单的生物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问题意识的增强可以使学生提出论据并加以证实,并且熟练地运用这些结论,使自己的知识面变得更宽广。这些都要通过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实现。
2.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生在问题意识增强之后,就会表现出对生物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对教师讲授的问题好问、多问、善问,这种思维模式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科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会进行积极的假设和探究,并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还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实现生物教学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课堂质量提高。
问题意识增强后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学的质量也会相应地有所提高。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后,学生就能够充分发挥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敢于和善于在生物课堂上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质疑和争辩中主动地获取知识。问题意识的增强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物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二、中学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创造高质量的学习环境。
初中学生一般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提问的冲动,这样就能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增强。第一,在生物教学中,教师模拟出科学家探究问题的有趣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科学家的探索历程进行图片和文字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探究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第二,教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将之前学过的内容与将要讲授的内容结合,帮助学生模拟出分析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并且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第三,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一些有趣的生物实验进行演示,并且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通过有趣的实验传授书本上枯燥的知识,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提出相应问题。
针对初中生的特点和生物学科的优势,教师可以组织有趣的课外活动开展生物教学。初中生物教学的内容相对简单,教师可以在周末和课下让学生到公园或者操场观察不同生物的生长形态、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进行有趣的探索的同时,发现生物生长需要不同的环境,并且引导学生将生长环境类似的生物类型归类,然后加以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不同,并从中总结出规律,自主地进行学习,这样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教师主动提出问题。
课堂上敢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很少,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尽量在课上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是没有压力。教师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并且能够提出新的问题,尽量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对学生的回答要进行鼓励,回答错误时要及时纠正,保护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对书本上实验进行适当改变,诱导学生提出问题。
生物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时,可以对实验进行适当改变,让学生发现课堂演示与书本上的不同,这就让实验的结果产生了不确定性。学生会更加认真地观察实验步骤,并注意听教师的讲解及提出的问题,跟随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这样就能使学生自主地提出疑问,并跟随老师节奏认真地听讲,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样学生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就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并且自主地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
三、教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注意事项
1.教师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对学生学习起到引导作用。只有教师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创设有趣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发现问题,并且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
2.问题不能表面化、形式化。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课堂上要防止为了表现问题意识而进行的形式主义的提问。
首先,要防止问题的提出单向化。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提出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但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完全围绕教师的教学意图展开,要灵活。学生可以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让老师回答,不能只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作答。
其次,对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应该积极地给予回答,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进行有意的筛选,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一味地为了问题教育的形式而进行发问。
最后,教学中不能机械地开展问题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采用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形式,忽略了问题教育的意义。教学中不能出现不注意对学生思维进行启发的行为,也不能让学生单独进行思考,要让学生与周围的同学合作探讨。教师在对学生解决问题时得出的结论要全面地看待,不能只是为了得出与书本一致的答案,而忽略学生的思维模式。
四、结语
中学生往往对教学中的疑问不敢直接提出,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对自己所不了解的问题进行探究,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邬瑞阳.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8).
[2]张伟明. 新教育视野下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其培养[J]. 地理教育,2003(02).
篇10
高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并且学好物理对于其他各科的学习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它又是一门高考学科,因为高中物理学科本身跨度大,要求学生本身的素质高,而在高考中物理平均分却比较低,这造成学生对物理产生了一定的畏惧情绪,甚至厌学。很多学生认为物理难学我学不会,于是对其产生放弃的心理,故作为高中物理教师,使学生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直接兴趣来引起学生的间接兴趣,然后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结合,再把学生引入到物理学习中来,使学生觉得物理这门学科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里面有他们很多不知道而又想知道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从而建立起稳定的长期的兴趣,下面就来谈一下具体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培养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不仅与他们的智力水平、学习方法有关,还与其心理状态有关。因此,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和谐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学习中的消极被动状态,使他们把物理学习当做一件乐事。
1对学生施行情感渲染和情感投资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极易感染学生。当教师面带微笑走进课堂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学生的情绪,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以便于接受信息的输入。另外,在教学中要用真诚的感情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这种无私的爱,这样就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
2对教材施行情感处理
教学中,教师应该富有情感地讲授课本内容,善于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其中的情感,理解物理意义以及实际应用。有些物理知识本身不含情感因素,但从情感教学的角度看,教师也应尽可能从外部赋予它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接受这些知识时,同样感受到某些情趣,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做好演示实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如果注意的对象是单调的、静止的,注意就不容易稳定;而注意的对象是复杂的、多变化的,注意才能比较稳定和持久。特别是对那些与他们的知识经验相距较远的过分抽象的材料,更难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无法保持稳定的注意。经常听学生反映,上课刚开始的时候是认认真真地听课的,可是听着听着就走神了。为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把演示和讲解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用演示实验作为调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支柱,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持久。
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这节课中,我们在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时,教师准备一个大的演示用的电流表和一些导线、线圈、条形磁铁、学生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等器材,在课中进行演示,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而后再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实验来进行探究,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分发到小组中去,让学生按照教师刚才所做的来重新演示一遍,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结果。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和讲解,提出相应的探究问题,最后进行结论归纳。当然,这还没有完,我们接着可以让学生探究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教师就很自然地把授课内容过渡到《楞次定律》的内容上去了。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演示实验把两节课的内容整合到一起,并且由于有实验教具的使用,学生比较愿意动手,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参与的兴趣,这样一整节课学生的注意力就很少有分散的机会了,效率自然会提高了。
三、教学语言要生动
物理学中的模型、概念、规律是大量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抽象和概括,中学生由于受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限制,有些问题难于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用通俗、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他们,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和物理模型。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具有简单、明白、生动形象和口语化的特点,具有幽默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自己口若悬河,目无学生,而是在师生的互动中,教师的讲解应带有相声、小品的艺术性。这要求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充满睿智和创造性,使教学语言既科学又出人意料。教学中,教师在保证科学、准确的基础上不妨适当地使用夸张、双关、谐音等手法,用幽默语言、趣味的话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应忌以趣为趣,流于庸俗。
四、把机会留给学生,增强其自信心
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都希望取得成功,高中生也不例外。所以,高中物理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自信和成功的课堂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再结合学生实际,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取得自信的机会,让其亲身体验成功。比如,在课堂提问时,难一点儿的问题可以让学习程度好的学生来回答,这样可以给予其表现的机会,从而增强其自信心;简单一点儿的问题就要留给学习不太好的学生,以此为契机,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留作业时,也要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不同处理,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获得小小的成功喜悦,从而更好地激发其学好物理的信心。尤其是在考试试卷上,教师一定要考虑到普通班学生的情绪,精心设计试题,让其在测试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保护其难能可贵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学过程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才能使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这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11
一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认为老师就是权威,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就是真理。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积极探索、深入研究的能力。我认为学生缺乏质疑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学生不敢或不想提问题。有的学生“怕”老师,不敢与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有的学生没有自信,怕提出的问题“太幼稚”,被老师同学嘲笑。
(二)学生提不出问题来。主要体现在:(1)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不扎实,学习不深入。有的学生学习物理还只停留在“一知半解”上,对物理概念、规律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不能把发现的现象与相关联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提出质疑。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常是没什么问题可提,或者只能提一些很简单、很肤浅的问题。(2)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质疑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有的学生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现象和事实,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懒于把已有的现象和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所以提不出什么问题。
(三)老师不想让学生质疑。有的老师限于课堂时间紧,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不想让学生占用课堂时间,也就不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其实老师应该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次给学生解答了问题,今后学生会解答一系列问题,反而更节省时间了。再者,像物理这样的理科,一般情况下每一题的答案都是唯一的,老师怕学生质疑到后来太深入了,以至于认为浪费时间,或认为即使解答了他的疑问,学生也不一定懂。殊不知学生既然有这样的兴趣,我们为何不能利用课外时间帮其解疑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保持对学物理的兴趣,就相当于为学生请了一位课外辅导老师。
(四)老师没做好让学生质疑的准备。有的老师在备课时没有设计好问题,没有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没有引导学生质疑的过程,这样学生质疑能力的低下就不足为奇了。
二
总之,学生的质疑能力的不足是多方面的,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就应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敢质疑,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身段,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和顾虑,使他们勇于提出问题。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问题是错误的,或者提出的问题是很肤浅的,很“愚蠢”的,也要好好地珍惜它们,积极给予解答,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可嘲讽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同时,应该告诉学生提出质疑、解答质疑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并力求得出最佳答案。
(二)让学生能质疑,抓好学生的基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源;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多做难题才能学好物理,其实基础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把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学好了,才能在此之上建更高的物理学大厦。所以在平常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基础,只有基础打牢固了,才会把物理学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对所学知识质疑。高中物理中先把必修一和必修二基础打好,教师在高一时尽量以讲授基础知识为主。
(三)让学生想质疑,积极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物理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物理学中有很多知识是我们平常就接触到的,所以在课堂上积极地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重的物体下落快”提出了质疑,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在上《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首先提问:重的物体是否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用一个小铁球和一个小纸团同时下落做一个演示实验,明显是铁球下落得快;然后用一张纸攥紧的纸团(纸团直径较小)和用三张纸攥松点的纸团(纸团的直径较大)同时下落,结果是一张纸团下落得快,从而得出矛盾的结论,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质疑的冲动。再如在动量定理的教学中,诸论提到一个实验:“蛋碎瓦全,还是瓦碎蛋全”,结果是瓦碎蛋全。引入这样一个物理情境,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机械能及其转化》这一节的教学中我用这个实验来引入:用大铅球自制一个大单摆,将摆球自平衡位置拉起一个小角度,并且让摆球紧贴鼻尖放手,学生都为我捏了一把汗,结果却是有惊无险。这时我提问:“摆球为什么不会伤到人呢?这里有什么物理规律呢?”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质疑。
(四)让学生会质疑,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鼓励学生争辩,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要大力提倡学生争辩,争辩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质疑的敏捷性、灵活性。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就是海森堡与爱因斯坦等人长期激烈的争论后在海森堡的脑海中骤然出现的。长期引导学生进行争辩、互相质疑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平常教学中我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例如在讲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时,将全班同学分为几组,有的组体验两个弹簧秤互拉,有的组体验扳手腕,还有的组体验“互殴”,然后让他们各抒己见,让他们谈感受,提问题,互相辩论,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知识。
总之,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组合、迁移和转化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整个民族创新精神氛围的营造。但我们要认识到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近的过程,是一个能力增强的过程,更是一个个人优秀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所以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争取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有高质疑能力的人、高创新精神的人、高综合素质的人。
参考文献:
篇12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之中。在求知的过程中,不懂就问,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给予鼓励。对于提错问题的同学教师绝不批评,而是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势、赞许的目光给以积极的鼓励;对于能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并重视所提出的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组织讨论或启发点拨或分析讲解,对于提出的问题,超过学生现阶段所学的知识范围的,或师生一时难以回答的可以把问题暂存入“问题银行”里有待提取解决。这样,学生消除了心理负担,得到老师的尊重,感受到老师喜欢勇于提问的学生,同时还启发学生乐于动脑思考,敢于挑战权威。
二、培养质疑习惯,使学生乐于质疑
教师应该把质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问题意识来源于对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为使学生乐于质疑,我在教学中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
教师把能让学生具体感知的问题情境,引入实验操作、数学游戏、实景演示等数学活动中,从而让学生“问起来”。例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我问学生,一张纸可以连续折叠多少次,有多厚?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动手折叠起来,有学生迫不及待地发问:“为什么只能折叠7次?”“换薄一点的约也是这个结果吗?”“折叠的歪歪斜斜的怎么测量厚度啊?”……这样自然而然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2.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在“惊奇”中生疑
在《有理数的乘方》的学习中,我说,如果一张纸能折叠30次,会有多高呢?学生猜来猜去,说法不一。我说大约有五层楼那么高,学生一片惊呼。学生惊奇地问,“真的有那么高吗?”我说,何不计算一下呢?学生带着惊奇与疑问,经过计算,发现真的比一幢楼还要高。这样让学生对乘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篇13
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还不够强,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在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因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如在学生的质疑过程中,难免会提出一些“幼稚”的问题,在这种情境中,教师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创造学生喜爱的环境:通过多种形式肯定学生的提问,比如,面部表情、手势动作以及充满赞赏的话语;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赏识学生的独创。只要学生有一点新思想、新发现,就应该表扬和鼓励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教师对学生提问质量的肯定以及回答问题的认真和耐心都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而一旦学生产生了提问的兴趣,他们思考的范围、思考的层次都将得到提升。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爱问
中学时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思维活跃,有强力的好奇心。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因某门课程的枯燥,自身的不感兴趣,教师教学语言的单调及手段的单一等因素而不愿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从而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培养和发展。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的问题情境。
初中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因此,英语课堂中,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运用一些独特的方式,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学习兴趣,唤起他们追求和探索知识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 “the memory robot”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mr mott 和他的记忆机器人,之后又设置下面的情境,使学生身处其中,感同身受:假设你就是mr mott,对于你所拥有的记忆机器人,你感到对你的帮助大吗?会带来一些不方便吗?假如你是mrs mott,你发明了记忆机器人,你对它的表现感到满意吗?你还打算发明什么呢?假如mr mott 和他的记忆机器人来到了我们当中,请你采访他们,等等。对于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是非常的感兴趣的,他们进行了积极地思考,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增强了他们的主动性,活跃了他们的思维,有些回答还非常有创意。
三、转变教学模式,提问角色换位——会问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则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备课中往往只重视如何向学生提出问题,并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自己事先设想的范围内,以便让自己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设计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就在无意中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所以教师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一切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变教师提出问题为教师提供素材,让学生根据素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适时的点拨、引导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