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篇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发生了很大转变,特别是“突出生本教育,落实高效课堂”。教师要逐渐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合作探究”“语言表达”。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但更重视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知识都是学生合作探究的结果,导致部分学生逐渐依赖小组,忽略了独立思考,到了考试时,束手无策。面对这样的冲突,必须探索二者的有效平衡机制。 

一、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合作学习能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表达自己对知识的认知度,了解和借鉴他人的观点,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在合作探究中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实现兼容互补。 

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探究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独立思考学习成果的反思、升华和完善。新课改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群众史观”时,学生合作探究的结果是“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源泉”,第二节课一个学生却提出了一个观点:人民群众本身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这个源泉只能是实践。这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所以,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并不矛盾,要联合应用。 

二、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的现实冲突 

部分教师对新课改存在误解,认为每堂课都不能缺少小组合作探究这一环节,认为小组合作能打造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而把让学生独立思考看成是一种封闭的孤军作战,不论教学内容难易都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然而经过课堂反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为对于难点部分,积极发言的总是小组内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只是一个缺乏独立思考的“听众”。 

曾有过这样的比喻,自然界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而与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其实这也彰显了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但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合作探究时是“十根筷子紧紧抱成团”,到了独立考试时,却是“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这就要求教师在让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减少或消除两者的冲突,寻找一个有效的平衡点。 

三、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在课堂中的有效平衡 

(一)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灵活选用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合作探究之前,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要求学生整理知识体系。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基础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当问题的难度不大时,可以让学生自学、独立思考,按先独立后合作的思路进行;对于思维发散度要求较高的问题,可采用先合作后独立的方式进行。 

(二)根据教材内容,寻求结合点 

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有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这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促进学生个人与小组形成良好的关系。在教学重难点知识时,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样不仅能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还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2

一、幼儿教师正确引导。

幼儿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及修养,并且能够对幼儿充满耐心,热忱地悉心教导幼儿。幼儿正处于成长的特殊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还在初步发展的阶段,,相对于成人来讲他们的语言和动作都比较缓慢,所以幼儿教师在教导幼儿学习和生活时要有一定的耐心,用幼儿能接受的语言鼓励和讲解。幼儿的天性是喜欢玩耍,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各种科学性的游戏,利用幼儿对待事物好奇心,在游戏过程中能够让幼儿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立性,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独立尝试探索未知的事物,所以,幼儿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幼儿理解和吸收周围的事物的认识。

幼儿教师除了引导幼儿学习知识之外还要在幼儿生活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让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尝试独立做事,诸如上厕所,吃饭,睡觉等,尽量让幼儿试着自己完成,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让幼儿自己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且用赞美的语言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这样做很棒。幼儿的成长中赞美占有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正确的赞美可以让幼儿深刻的意识到独立完成任务的正确性,从而更加深化幼儿脑海中独立性的形成。

二、授课过程中注重幼儿独立性的培养。

幼儿课堂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义务教育,不提倡传授理论知识,而是让幼儿学会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幼儿课堂教育授课过程中主要以“游戏”为主,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新事物。幼儿在进行手工制作时总会有小朋友想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时的幼儿教师不应该替他们完成制作而是要正确引导,鼓励幼儿独立完成。幼儿时期的智力相对较低,他们正处于逐渐发展进步的时期,因此,幼儿自身具有极大的潜能,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挖掘.在这一过程中面对幼儿的幼稚行为我们不能嘲笑而是应该细心引导,让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独立性。幼儿教师要寻求不同方式和方法对幼儿的独立性进行科学的培育。例如在进行游戏时,幼儿教师让幼儿自身分不同角色,不同游戏方式,在游戏的同时让幼儿能够做出自身的选择,游戏是因为自己的决定而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刻意布置的任务。游戏过程中积极调动幼儿参与的热情,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决定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生活中的引领者,对于幼儿所提出的问题,幼儿教师需要鼓舞幼儿进行独立思考,让他们用不同方式不断探索未知的事物,不应该替他们选择和思考。幼儿教师应当用正确的心态对待幼儿,学会聆听幼儿的心声,用温柔的语言作出要求,而不是强硬命令的口吻,让幼儿深刻意识到独立性的重要性。

三、家长注重幼儿的独立性。

幼儿独立性的培养不仅仅需要幼儿园的引导和教育,家长的影响和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以身作则,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不能溺爱更不能苛求。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因此,家长一定要培育幼儿的独立性不能过分保护幼儿。

篇3

初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很久前就已经引起了教育者的关注,从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研究者都讨论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途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数学课程中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数学教学者对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少,综合来看,研究培养途径的还是占到了绝大多数,也有少量成果中提到了对独立思考能力的认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现状 等,但其主要内容仍然是对培养途径的分析。本文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认识,以期丰富研究成果。

1.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

教育具有自身的功能,也有其设定的目标,教育的目的绝对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充当学习机器,而是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人,而不是成为依赖心重、不会变通的人。数学教学自然不例外,从1952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到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任何文件对数学教学的目的进行论述时,都没有停留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上,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让学生充分“发展思维能力”,也就是说,数学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关系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关系到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宏观把握,也关系到学生以后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因此,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既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研究者应该关切的问题之一。

2.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现状

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部门对教育理念的更新取得了重大进展,各个学校和学校的大部分老师基本上能够认可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实际的努力,这可以从很多研究成果的论述中得到证明。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引起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这里主要指出三点:

首先,学校依旧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一个班有五六十个学生,老师并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指导是非常困难的。其次,应试教育决定了学生和老师都只注重教学成果,对教学过程并不能给予太多关注,因为学生成绩高似乎才是王道,于是,教师和学生都希望多做题,掌握做题技巧,从而考出高成绩。这样,学生的课业负担就比较重,根本无暇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3.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于培养途径,已有的看法中主流的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等。本文在这些看法的基础上,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途径做进一步探讨。

3.1在教学中合理定位师生关系

类似的看法是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体验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做到这一点是以合理定位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老师应该时刻注意,体现引导者的身份,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而不是行动与思想不符。因为大部分老师能够意识到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但是不能真正做到把学生视为教学中的思考者,他们基本上会急于给出正确答案,从而忽视学生的思考过程。

3.2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人都能关注兴趣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大部分人能够想到的方法,但是,一定注意不能适得其反。有时候可能会弄巧成拙,在激发学生兴趣时反而让学生逐渐地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因为很多研究中都提到要善于讲数学故事或用丰富多彩的手段提升学生的兴趣。但是,数学故事讲得乏味无趣当然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了。而且太多的教学手段会使课堂显得混乱,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3.3尊重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的创造力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体现,又是学生发挥独立思考能力的保障。然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可以说到就做到的事,其实,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对事情的认知,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教师应该做的并不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是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在学生有自己对问题的解释时,多多鼓励和肯定,做到适当的引导。

3.4用具体题目引导学生发挥独立思考能力

数学教学离不开问题,教师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还是应该以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发挥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当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趣味性强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下题:

鸡、兔共有200只,鸡的爪子比兔的爪子少56只,则有几只鸡,有几只兔?

这是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利用什么方法解答此题容易,然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最后得出答案。

结语

总之,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作为学生应该掌握的一个重要能力,其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应该从师生关系的定位入手,在情感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用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

[1]丁保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3(9):106-107.

[2]张燕.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家教世界,2013(12):147.

[3]陈兴雨.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学习杂志,2014(1):13.

[4]王思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探究[J].语数外学习,2014(1):6.

篇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的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这是对学和思的关系所做的极为精辟的论述. 就学习过程而言,学生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 学习重在理解,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无法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不可能真正深入地想清楚其中的道理,使之成为自己掌握的知识. 所以,学生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核心. 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小学生已经有了从众的思维定式.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他们长大之后,就会自己去分析问题,可以独立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都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必须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入手.

二、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方法

如何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呢?在平时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1. 注重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

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我便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 这样通过操作,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既使学生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这类应用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的道理.

2.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

怎样使设计的问题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具有一定的坡度和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 首先,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 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时,我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星期天,小红找来了一辆手推车,帮奶奶把摘下的南瓜运回家. 看着这幅图,你知道小红第一次运了几个?(4个)第二次运了几个?(2个)最后又运了几个呢?(1个)那奶奶一共摘了几个南瓜呢?怎样计算?(4 + 2 = 6,6 + 1 = 7)还有不同的方法吗?(4 + 2 + 1 = 7)为什么这样来列算式?比比这两种算式有什么不同?你能给这道算式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3. 精心设计作业,并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在反复思考中提升

作业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弥补不足. 首先,独立作业量不能多,要精选,要分层,因人而异. 独立作业的精选和少量是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独立作业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对于中下生来说,有些思维训练的题目是完全没有必要做的. 其次,要敢于让孩子犯错误,学会欣然接受孩子犯下的错误,因为孩子纠正错误的过程可以重拾独立思考. 我们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消化这些错误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新课结束,练习中孩子们总会犯下很多的错误,但在历经三四次的专项练习后不就慢慢减少了吗?当然,错误的慢慢减少要归功于一次又一次专项练习中的独立思考,一次又一次的一对一辅导,孩子们在思考――辅导――思考的过程中把错误慢慢消化了,学习的效果也就达到了. 所以,我们应该要正视学生的错误,让我们的孩子在纠错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4. 请家长和老师放手,留空间和时间让孩子独立思考

如今的很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业,每天帮孩子检查作业,辅导孩子各门功课,或者送去补习班. 这原本是好事,可家长们扶得太牢反而会让孩子习惯一遇难题就请教别人,从而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

篇5

一、致力于常规学习习惯的培养

1.课堂上专心致志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现代教育的大部分知识来源于课堂,课堂上没听懂、没掌握,寄希望于补课,往往会事倍功半。

(1)到教室是为学习而来的

上课伊始,教师要告知学生:你要时刻记住,到教室是为学习而来的。这样,学生会跟着教师的思路很快进入课堂,进行积极学习。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当学生想偷懒时会督促自己学习。我在课堂上发现学生表情、眼神不对时,也会问:“你到教室是来干什么的?”仅仅一句话,学生会马上将精力回到学习上来。

(2)让课堂生动,疑趣结合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足见学生的积极思考往往是从“疑”开始,因此,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将学生带进兴味盎然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往往只抱怨学生不听课、上课走神,殊不知这些可能是因为课堂教学内容不能吸引学生。故要想真正让学生专注于课堂,最根本的还是要求教师的课堂能吸引学生、愉悦学生,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3)督促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是及时复习新知、发现问题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要落实新课改精神,保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还课堂于学生。教师会发现,学生静静思考、做作业是课堂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2.独立于课后作业,一丝不苟

(1)先作业再玩耍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成绩优秀的学生都会把家庭作业、阅读书籍放在看电视、玩游戏之前。开学初,教师要制定班规: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要求家长督促,并将学生在家做作业的情况写在作业本上,若先玩后作业就写“先玩”;如边写边玩就写“拖拉”。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及时给予学生的表扬和批评,学生会在家校合力下渐渐养成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2)独立完成作业

在小学低段,特别是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因学生识字量较小,不会读题,大部分家长会陪着孩子完成作业,待孩子作业写完,又仔细地检查,而后又守着孩子一个题一个题地改正,这样过不了多久,孩子就会养成依赖家长做作业的习惯,更不会检查。殊不知,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不会读题,题目一般都有拼音,让孩子独立完成,家长只需提醒孩子作业仔细、专注,还需检查就好,千万别包办代替。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更需在作业时专心致志,认真思考,作业是对当天课程的复习、巩固,遇到不会的习题,通过认真思考仍然不会,可做好记号,待全部作业完成后再问家长或教师。长此以往,就会养成独立作业、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新课改倡导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珍惜时间,学习有计划性

班级里,总有些学生上课迟到、作业拖沓,教师不断地催促,他却总是磨磨蹭蹭。这种不守时的行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后果会越发严重,长大后会将这种不守时的毛病带入生活、工作之中,足见“守时惜时”的重要性。

(1)教师自己以身作则,守时惜时

小学生模仿性极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自己守时惜时,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如每学期开学初,我都会告诉学生,看看谁会比老师更准时到学校。第二天我一定准时地在教室里和学生打招呼,表扬那些准时到校的学生。我努力为学生播下守时惜时的种子,让他们养成守时惜时的习惯。

(2)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在一定时期内能完成的学习计划,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新学期之初,让学生制定计划,可以有效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克服学习的被动性。

2.学会独立思考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思考,故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尤为重要。

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专注、学会思考;在作业中体现守时、惜时、一丝不苟。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造属于自己的完美人生。

篇6

一、生活切入,在情境中感悟合作。

生存竞争不是生物进化的唯一原因,合作互助也是进化的重要因素,是生物的本能,是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的进化法则。由此可见,合作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生命过程。目前我国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合作意识,要让学生主动合作,积极建构,首先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感悟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指向于合作的积极心理态势。

要让学生感悟生活,教师首先要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人与人之间合作互助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合作;其次,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进行生活化的情境设计,让学生在“生活态”的情境中自主活动、充分感悟。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悟合作的必要性,我组织了一次圆柱形产品的包装设计和推介活动,让学生将圆柱形学具当作“产品”,小组合作完成“产品”的设计包装,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要求学生根据产品(圆柱)的特征裁剪包装纸,更需要各小组根据成员的特长进行分工,确定量、算、剪、画、贴以及“产品”介绍的最佳人选,只有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智力强项,才能确保任务完成得既快又好。在设计、制作、介绍产品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才能充分展示出来,结束后教师再让学生说一说:你们的设计采纳了组内成员的哪些意见?小组合作的设计包装与独自一人设计的相比,有什么优势?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从而让学生举一反三,充分感悟。

学生合作中的灵动离不开主体的有效参与。在认识人的生活本质和参与创设的“生活态”情境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了人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创生了课程资源,又提高了学生主体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合作”为“我要合作”。

二、科学组织,在训练中学会合作。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互补与整合,而且需要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因此,科学地组织和训练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使成员之间具有互补性。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开展公平竞争,通常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各一名。其次要选拔和培养好小组长,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成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指导组长对合作学习进行有序的安排和灵活地协调,保证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第三要训练学生学会倾听,培养与训练学生“听”、“说”、“辩”的能力,使学生“能听”、“会说”、“善辩”。无论是听教师的提问,还是同学发言都要听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有理有据。当同学发言出现错误时,一定等其把话说完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不足;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意见时要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改自己的观点,同时听取别人意见不盲从,做到有选择接受。

三、把握时机,在交流中体验合作。

合作的前提是个体对新知的自主探索,合作的核心则是对话交流。在数学教学中,无原则的一味合作,只会降低个体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让合作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篇7

一、什么是“启思性”教学

“启思性”教学是启发性教学的延伸,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这个过程可以简单地用公式表示为:启发+思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但能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启思性”教学的重要性

启发性教学源于古代,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华罗庚、苏步青都采用启发性来指导教学。可见,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重在理解,想清道理。如果只是教师讲解,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不可能真正深入地理清其中的道理,使之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学习能力也不可能得到锻炼。所以,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具体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核心。不善于独立思考,各方面具体能力的培养将受到极大影响,不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不可能有效地运用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遇到的新的、难的问题的时候,也不能独立地去分析、解决问题。

三、“启思性”教学的实施

1.创设物理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情景设置法

初中生还处于一种形象思维的阶段,特别是对于才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无原则地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往往会适得其反,时间花了,最后什么也没学到。记得听过这样一节课,《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凸透镜成像有什么特点,然后就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光具座、蜡烛、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很多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一堂课下来,能得到其中一条规律的学生寥寥无几。在物理教学别是在物理的实验探究中,启发性教学尤为重要。更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在上例中,如果教师创设一些情境,如在PPT上设置一些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讨论,教学效果要好多。所以启发思考不是异想天开地胡思乱想,也不是把问题抛给学生就算,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思考。即由实际中抽取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说,经过实验或实践检验,证明或否定假说,修改猜想或假说,再到实际中检验。这些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没有情境的探究显得苍白无力。

2.设置物理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设置法

问题的设置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问题引导着学生思维的内容和方向。因此教师对教学中探究的问题可分层次设置,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在成功的喜悦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而且让学生有继续探究的动力。分层次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体会到探究并不复杂难懂、高不可攀,它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渗透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位学生都可以是一位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实验探究中如此,在学生做习题的过程中也是如此。从每一个简单的问题做起,逐渐引导,点滴积累,让学生从每一个小的“成就感”逐渐积累成独立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3.进行物理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实验提升法

通过观察、实践易于激发学生思考,促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在整个物理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整个的实验过程中,要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提出新的问题等过程。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动口,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精选试题练习,锻炼学生思维――练习提升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掌握物理知识、物理规律,并且要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试题的练习在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精选一些适合学生现有水平又稍高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试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加深题目的难度,以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作用。当然,这里所讲的给学生做练习,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数量,让学生陷于题海,若是这样也就失去了教师努力寻求先进并有效锻炼学生思维的初衷。

四、“启思性”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进行精心准备

“启思性”教学教师的主导地位凸显的很重要。教师要先要吃透教材,对学生所要学的知识、技能进行分析和归纳、构建知识结构、创设探究情境、根据学情设计启发性问题、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充分了解、因材施教等。

2.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教师的教学反思很重要,学生的反思同样重要。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要从小处做起,点滴渗透。对每一个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以及它们的应用,例题和习题的分析、解决,实验的原理、操作及结果的得出等等,无论问题简单还是复杂,都应引导和要求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必须做到“心服口服”,即必须经过思考,想通了,才接受。任何不经过思考、辩论、验证的结论都是浮于表面的知道,而非真正的理解,也就无法真正的应用。

3.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主动权交与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启思性”教学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对有见地的学生发言要充分肯定,鼓励创新思维,鼓励个性发展。对理解有偏失甚至理解错误的学生,也不要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给以鼓励,给予正确引导。

4.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

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要让学生乐于学、主动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表现力。当然,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能仅限于课堂,学生课外的时间也是教师应该关注的。教师要充分发挥物理学科和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而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启思性”教学正体现了这一思想。也正如老话所讲的,是“受之于渔”而非“鱼”,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启思性”的教学方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之不断探索的一项课程。

篇8

二、培养学生“自主先学”习惯

“自主先学”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在课堂讲解之前,结合文本后的“思考性练习设计”或其他辅助教学资料进行独立阅读,并独立思考,提高自主思考的价值。当学生经历过思考性的自主阅读后,在课堂上与教师的对话和所提出的问题更具有价值,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春》这篇课文,学生在课前开展自主先学,诵读通顺并用自己的话独立“消化掉”;看懂文章的插图,并用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进行描述;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优美语句,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语句的美。

如,文言文《木兰诗》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词语理解的困难,比如“机杼”“辔头”“傍地走”“金柝”等文言文词语的读音和意义,此时就需要教师在开展自主先学之前传授给学生文言文生僻词汇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当学生真正掌握“自主学习”的模式和基本学习方法后,自主先学对学生来说就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也使语文课堂“蓬荜生辉”。

三、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篇9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存在的问题

1.学生依赖思想严重,不愿意独立思考

现行教育多为接受式学习,教师大都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学生时时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处处以标准答案为准则,每天忙于反复练习,盲目抄写,无休止的记诵,最终使学生大脑得到了长期“不思考”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学习,盲从依附,思维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不愿意去独立思考。

2.学生机械训练多,不会独立思考

由于学生长期进行死记硬背和反复机械训练,不同程度地压抑和妨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思路受限于无形的框框,造成了思维定式,思路狭窄,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致使很多学生不会独立思考。

3.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独立思考

虽然“减负”喊了很多年,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文件,可迫于提高成绩和升学的压力,如今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普遍较重,每天从早到晚要连续苦战十几个小时,尤其是中学生更超负荷运转,一天下来,学生早已筋疲力尽,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独立思考。

4.课堂存在形式化倾向,学生没有机会独立思考

在新课改中,过去那种满堂灌,教师独占讲堂的状况大有改观,学生增加了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但是由于一些教师过于追求形式,如:频繁地安排学生表演、对话与小组合作,过多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结果使学生盲从参与、眼花缭乱,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质却剥夺了本该属于学生的独立思考机会。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教育家孔子对学和思的精辟论述。可见,学习和思考两者不可偏废,特别是在当今瞬息万变、知识爆炸的时代,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尤为重要。不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会影响其各方面具体能力的培养,也不可能有效地运用各方面的能力,独立地去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遇到新的、难的问题时更是束手无策。如今,许多学生在学习和解题时不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主要不是因平时习题训练少,而是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当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大都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讲课时,往往将基本概念、规律演绎匆匆带过,而忙于让学生记结论,记题型,背解法。这对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十分不利,有悖于科学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教育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更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途径

一般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必须在学习阶段注意培养,形成习惯。显然,这比多解几个题更重要。有了它,学生就有了自主探究的动力和积极性,更有了独立获取知识和进行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思考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巧设问题情境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一位教师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时,在文本拓展部分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火烧云的形状难道只有这几种吗?天空中还可能出现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怎么变化的?”通过这样的提问,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质疑甚至批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恰当设疑,促进学生思考

思维从问题开始。通常,只有当学生面临问题、困扰,需要新知识和寻找答案时,他们才会产生积极学习兴趣,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足以引起学生探索的各种疑问,且提出的问题是学生不能单纯利用旧知识和习惯方法所能解决的,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

3.实践探索,引发学生思考

课堂上,教师应多以“学习活动”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如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就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能动性。通过实践和探究,学生的手、眼、脑、口多种感官同时并用,且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关注,更能诱发他们去主动思考,学生从中学会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逐步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方法,而且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4.减轻负担,留给学生思考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学习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有关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越大。”可见,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和独立思考权,尽可能减轻课业负担,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尽快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致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不但要善于设问,还要引导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将来进一步学习都有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对于那些敢于发现问题、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进行及时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提问的信心和水平。

篇10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106

学会思考是人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去调动学生动脑、钻研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一、创设情境,诱发思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积极思考正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教学时,教师应积极地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折一折 做一做”时,教师可引入一个有趣的小魔术,即将一张白纸对折,将对折后的白纸放在实物投影仪上,现场作画,沿着折痕的一边画上图案,猜一猜教师画的是什么?把白纸沿原来的折痕对折,并用力按一按,使这个图案清晰地印到白纸的另一边。观察这和你猜的图案一样吗?让学生陷入思考,并说说这图案有什么特点?此时此刻,教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探究欲望越发强烈,并在心里做好了接受知识的准备。

二、适当引导,促进思考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对事物研究的兴趣,对事物深入思考与探究的积极性完全磨灭。在这种模式下,即使培养出了人才,但也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技能,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课标的要求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完美诠释。新课标要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相反地,它将课堂的主体定为了学生,这种方式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努力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

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线索,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避免学生因盲目思考而导致思考低效。如:在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加与减”同步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二年级有89人,比一年级少57人,一年级有多少人?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以及对一些常见问题思考套路的影响,见“多”就加,见“少”就减,导致解题出现了错误。此时此刻,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一年级和二年级相比,哪个年级的人多呢?是求大数还是求小数?学生便会回答求大数。因此,学生便会跟着教师引导的方向去思考,从而很快找出其间的数量关系式:大数=小数+相差数,通过这道题,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引领正确思考方向的重要性,教师应看到学生在学习中的弱点与不足之处,并且努力地帮助学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维向导,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学会自我思考。

三、留给时间,充分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活动应该具有生动性、活泼性和主动性,并且应该具有学生自己的个性。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很多,有认真听课、努力思考、实践探索、交流合作等。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事物的发展,并通过实验去计算、推理、验证自己的假设。”因此,我们教师应该为学生创建一个自我分析、独立思考的环境,不能由教师把所有该明白的全部表达出来,应该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让他们自己理解、体会。教师要做的应该是让学生从大量提供的材料中自己发掘其中的原理、奥妙,让学生自己分析整合,对照比较,抽象概括,以此来形成他们自己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与习惯。

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给学生思考时间过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想出来”甚至后进生还没有“想进去”,就让班内那极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发表意见,势必会挫伤多数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观察,留给每一位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留给学生相应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试算练习,使许多学生有所发现,神情兴奋,跃跃欲试,产生了“说想法”的要求。

篇11

1.交流“浅尝辄止”。老师一宣布讨论,教室里马上“嗡”声一片,热闹非凡,学生总能以最快的速度组合成组。仔细一看,合作学习并不合作,要么,有的小组,个别学生“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心甘情愿当听众;要么,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示意结束时,学生总能迅速安静下来并派出一名代表发言。汇报时,常常是说:“我觉得……”而不是:“我们觉得……”有些小组的讨论还失去了目标,没达到交流的目的。

2.合作“流于形式”。有些教师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多次合作,少则五六次,多则十余次,通常老师们都掐好讨论的时间,时间颇短,学生还未进入合作状态,教师就要求学生停止合作,进行全班交流。这样,事实上已失去了实质性合作的意义。

3.学习“场面混乱”。有些教师只追求课堂氛围的热烈,或为公开课装饰门面,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常常会出现看似非常热烈,其实十分混乱的场面。学生那种本能的放纵、漫无目的的“探究”,充斥整个教室,最后导致教师无法驾驭的局面,只好以“有声总比无声好”,使教学目标发生了偏离。

二、策略探析

篇12

1.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独立思考的源头与开始,质疑能够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中,老师要努力营造宽和的质疑环境,消除学生怕被批评、被嘲笑的顾虑,鼓励学生多疑多问、有疑必问,使学生敢于开口、敢于提问、敢于说“不”,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打破常规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敢于释放自己的见解。

经常会有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兔子怎么可能跑不过乌龟?二月份的天数为什么比别的月份少?下水道的井盖为什么都是圆的?近视眼为什么要配戴眼镜?粥煮开后为什么会溢出来?为什么吸管可以把饮料吸上来?这些问题稀奇古怪,使语文教师疲于应对,往往对学生敷衍了事。但是,正如上海纽约大学美方校长杰弗里・雷蒙跟学生所说的那样:“我们不是要告诉你们某个正确答案”,生活中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教育的目的旨在引导学生发表精深独到的见解,无疑,质疑正是这个目的的出发点。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不可或缺。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独立思考,是不依赖他人,能够独自进行比较深刻、完整的逻辑性思维活动。独立思考,意味着思想上的自立,不因循守旧,不盲目跟从。语文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启迪小学生去独立思考,去接触不同的文化和知识领域,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需要多维度的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开放性和扩散性,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能够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人类历史上的创造性劳动,无一不是想象的结晶。正是因为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冲破局限,以新奇、独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没有想象,科学预见和发明创造无从谈及,更不会有我们今天五彩缤纷的生活。

作文教学中,为了开拓写作思路,我们经常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东西,促使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的翅膀,敞开奇妙的心灵世界,在想象的天地里驰骋,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实际的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很多,比如看图写作、故事改写、课文续写、古诗扩写、童话编写、展望未来等。想象,能让景物活起来,让情节丰富起来,让情感激荡起来。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不但是写作训练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育是多么的重要。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有意义的发明创造和科学预见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没有实践,奇思妙想也会沦为空谈。教学中,仅仅对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是完全不够的,教师更应当适时适当地让学生“手脑并用”,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手脑并用”有过精辟的论述:“教育要‘手脑并用’。在用脑的时间,同时用手去试验;用手的时间,同时用脑去想,才有可能去创造。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齐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课堂潜能,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实践。

篇13

Key words: Albert Einstein;science;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232-02

0引言

爱因斯坦不仅是非凡的科学巨人,也是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很多思想,在我们今天强调科教兴国、科学发展、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对我们搞好教育改革,更好地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和价值。

1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对于有价值的教育生命攸关

一个不习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老是人云亦云,以别人的思想为思想的人是不可能在科学上有所作为的。爱因斯坦对独立思考非常看重,他说:“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1]他非常强调在科学教育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认为“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关的”。[1]在《论教育》一文中,他主张在学校教育中,“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认为“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内容失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1]

爱因斯坦说:“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做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个性应当消灭,而个人只变成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仅仅是社会的一种工具。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1]

爱因斯坦在谈到他所敬仰的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时说“马赫的真正伟大,就在于他的坚不可摧的怀疑态度和独立性。”[2]在纪念哥白尼的讲话中,他不仅赞叹哥白尼的成就,更推崇哥白尼“具有罕见的思考的独立性”。[2]在谈到与他同时代的许多卓越科学家时,他非常看重极力赞美的优秀品格中也都包括了他们敢于挑战传统、不拘成见的独立思考精神。

爱因斯坦自己在少年时代就爱好穷根究底地思考各种问题,包括大自然的奥秘和人生价值问题。他在阅读书籍的时候,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以独立的批判精神,认真吸取各派哲学精华,不拘泥于任何一派哲学体系,不盲目附和任何哲学教条。[3]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他反对学校给学生制造过重的课业负担。认为“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的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承担。”[1]

在强调独立思考的同时,爱因斯坦也没有忘记交流合作的重要。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日益密切,需要更多合作和相互依存的社会。在科学研究中也是一样,它需要独立思考和探索,但也需要交流。爱因斯坦说:“一个人要是单凭自己来进行思考,而得不到别人的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他所想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一定是单调乏味的。”[1]爱因斯坦对美国科学研究机构的成就十分钦佩,认为“专心致志、坚韧忍耐、同志式的友好精神,以及共同合作的才能,在它的科学成就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14因此,他重视独立思考在科学中的重要性,同时,他也重视合作精神,他说“健康的社会状态取决于组成它的个人的独立性,也同样取决于个人之间的密切结合。”[1]他不主张过分竞争,反对将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同它相关的选择的理论,引证来作为鼓励个人竞争的根据。认为这样的引证是伪科学的、错误的,他认为人在生存竞争中的力量全在于他是一个过着社会生活的动物。[1]

2形式逻辑和实证方法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必须注重培养和训练

什么是科学呢?按照爱因斯坦的说法,就是用系统的思维,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现象尽可能地联系起来。[1]就是“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1]

而要“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现象尽可能地联系起来”,形成能够反映“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必须要有恰当的方法。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探索最重要的方法,一个是思维要遵循形式逻辑,一个是实验。他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它们一个是包含在欧几里得几何中由古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一个是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的通过系统的实验找出因果关系的方法。[2]

欧几里德几何学所包含和展示的形式逻辑体系,并不只是一种数学所遵循的特有的方法,而是研究所有学问都应当遵循的普适基础和方法,是所有探索科学的人都应遵循的思维规则,因为形式逻辑实际上是人类理性借以展开的唯一方式,理性实际上也就是思维的逻辑性。

爱因斯坦盛赞欧几里得几何所展示的形式逻辑体系,认为它“使人类理智获得了为取得以后的成就所必需的信心”。他说“如果欧几里得未能激起你少年时代的热情,那么你就不是一个天生的科学思想家。”[2]

爱因斯坦强调形式逻辑对于科学探索的重要性,但他同时也认为,单靠纯粹的逻辑思维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实证和实验,他说“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2]所以,爱因斯坦反对空谈,主张切实的行动,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爱因斯坦自己从小对动手的技术和抽象而又逻辑严密的数学都非常感兴趣。10岁以后,他就读了一系列数学、科学和哲学书籍。在苏黎世瑞士联邦工业大学读书时,他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里度过,迷恋于同经验直接接触。[3]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高的科学成就,与他从小就培养起了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爱因斯坦曾给教育下了一个有趣的定义:“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1]他希望学生能够留下来的东西,无疑包括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勤于动手的习惯和能力。

3科学教育离不开宽松的环境,必须呵护和培养自由的心灵

科学并不是凭空就能够产生和发展的,它需要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和前提。爱因斯坦认为:“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1]

爱因斯坦在回答“学术自由的根本性质是什么?为什么它对于追求真理是必需的?”这个问题时说:“我所理解的学术自由是,一个人有探求真理以及发表和讲授他认为正确的东西的权利。这种权利也包含着一处义务:一个人不应当隐瞒他已认识到是正确的东西的任何部分。显然,对学术自由的任何限制都会抑制知识的传播,从而也会妨碍合理的判断和合理的行动。”[1]

爱因斯坦除了强调科学发展要有宽松自由的外部环境,还强调探索科学要有自由的心灵。他说:“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1]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教育要健康正常地进行,必须要有宽松自由的环境,必须在教育中注意呵护和培养学生自由的心灵。爱因斯坦非常强调想像力对于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重要性,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2]然而,想像的翅膀要能够充分展开,是需要有自由的心灵,更需要有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的,如果在教育当中过于强调统一,强调标准化,对违反人们成见和“常识”的奇思妙想不加宽容和善待,学生的心灵得不到自由的天空,被束缚起来,想像是会被窒息的,想像的翅膀也是很容易被折断的。

爱因斯坦也很强调好奇心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探究科学必须要有对科学的强烈好奇心,他将这种好奇心比做是脆弱的幼苗,认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他认为,对于学校来说,一切祸害中最坏的祸害,就是用强制手段将学生变成顺从的人。[1]

爱因斯坦回忆他少年时代在瑞士苏黎世的阿劳中学上学的情景时说:“这个学校以它的自由精神和那些毫不仰赖外界权威的教师们的纯朴热情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使我深切地感到,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的教育,比起那种依赖训练、外界权威和追求名利的教育来,是多么地优越呀。”[2]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对自然奥秘的强烈好奇心,能够发展起杰出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造就了非凡的创造力和卓越的成就,与他受到的这种比较宽松自由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