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国际贸易和经济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国际贸易和经济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国际贸易和经济

篇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从1978年至今,中国的GDP不断增长,而且经济增长呈现出平稳态势。经济运行的波动会对经济增长和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新时代研究经济波动的课题具有重要意义。贸易开放是扩大本国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对外贸易对经济波动造成很大影响,研究国际贸易水平、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的关系,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一、内生性处理

在考查国际贸易水平、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的关系时,首先应当建立一个计量模型。我国的经济学专家毛其淋和盛斌已经采用了计量模型的办法,给当下的经济研究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1]。

在研究三者关系的过程中,经济学家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内生性处理问题。虽然国际贸易水平的提升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但不能由现象定下结论,一些国家的国家贸易水平上升,经济也会随之增长。因此,影响国际贸易水平和经济P系的变量很多,这些变量都是不可控因素。国际贸易水平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波动具有内生性,经济体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也会造成国际贸易的内生性。

如果内生性比较严重,计量模型的计算结果可能会出现偏颇,想要寻找有效的改进方法,可以寻找一个具体变量,只与国际贸易水平相关,与经济波动不发生关系。比如,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把各省会到我国东海海岸线的距离和到中国香港重要港口的距离作为一个衡量指标,可以计算各省会的海外发展潜力。

二、指标和数据

1.经济波动

在对国际贸易水平、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进行计算时,应当把经济波动作为一个被解释变量。比如计算1976年到2016年的经济波动,在制定相应的计算模型之后可以得出相关结论。2006到2016年,各省的GDP增速标准差较之前大幅减少,但是虽然总体的经济波动呈下降趋势,各省的经济波动还存在着较大差异。

2.国际贸易水平

在衡量各个省份的国家贸易水平时,可以计算各省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将计算过程中的美元汇率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可以更加接近我国的真实经济水平。进出口总额和GDP的比值是贸易开放程度,出口总额和GDP的比值是出口开放度。改革开放以来,各省的国际贸易水平显著提升,直至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贸易水平出现下降情况,经过调整之后,各省的国际贸易水平又恢复了正常态势[2]。通过计算各省贸易开放度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可以看出我国各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东南地区省份的国际贸易水平显著高于西北地区的省份。

3.省际贸易潜力

根据经济学家的有关推算,一个省的市场容量可以用加权平均值来计算,在研究市场规模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时,可以建构一个市场潜能函数,具体要关注两个方面:第一,研究的重点是省际贸易潜力,但是各个省份的商品销售总额中,有一部分是省内贸易额。第二,国家贸易水平和经济波动存在内生性问题,省份的商品销售总额对经济波动也存在这一问题。

2000年以前,各省省际贸易潜力处在平稳上升的阶段,之后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与中国加入WTO有密切关系。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省的省际贸易潜力又有所提升。我国地区间的省际贸易潜力差异性较大,一般来说,发达省份的省际贸易潜力较小。

三、研究结果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来计算国际贸易水平、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的关系,可以得到初步结果。首先,为了考查省份国际贸易水平和省际贸易潜力的相互作用,可以引入贸易开放度这一变量,如果贸易开放度和省际贸易潜力的系数为负,说明国际贸易水平和省际贸易潜力的提高。其次,要将国际贸易水平、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三者的关系列为公式,引入贸易开放度之后,可以发现此变量的增加可以缓解经济波动,也就是说,省际贸易潜力增加有利于环节经济的波动。最后,依据计算公式和结果得出初步的结论:在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状态下,省际贸易水平的提高能促进国际贸易开发的加强,从而环节经济波动[3]。因此,国际贸易水平和省际贸易潜力存在互补的关系。

想要计算细致的结果,可以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国际贸易开放存在内生性的问题,如果问题严重,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的结果将会和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此时最小二乘回归方法的应用显得十分重要。最小二乘算法已经证明国际贸易水平和省际贸易潜力的加强关系,利用回归方法先求出一个省际贸易潜力的临界值,在临界值以下,贸易水平提高,经济波动加剧,说明国际贸易水平在一定省际贸易潜力的数值限制下,与缓解经济波动呈正相关关系。

四、结论

国际贸易水平、省际贸易潜力对缓解经济波动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国家应当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应对国内外的经济压力,挖掘我国市场经济潜力。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国际贸易和经济不断地发展,生产和消费活动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环境污染已经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国际经济和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快速增长的国际贸易和经济,为生态环境带来了非常严峻的考验。如过渡出口造成的掠夺性资源开采、污染性技术和危险废物转移等等。

由于越来越频繁的国际贸易往来,在全球的范围内,造成的生物灾害和生物安全问题日渐严峻和突出。如由于国际贸易带来的入侵物种,我国达到了400 多种。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目前公布了100 多种外来物种最具有威胁性,我国就有50 余种。这些外来物种每年都会给我国的农林牧渔业生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如紫茎泽兰、烟粉虱等等外来物种,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4 亿多元。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不断加大的木材需求量,由进口原木携带的有害生物危害已经非常严重。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市场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一些外商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向环境标准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有害废物。而目前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的生产粗放,导致环境受到了很大的污染,资源浪费的现象严重。同时农业资源和环境的污染也在日渐加重,一些乱采滥挖和盲目开发矿产资源的现象也不断地加深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从而进一步的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通过运输的形式,国际贸易和经济对环境资源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即流通性污染。矿物燃料是运输工具的动力能源。近些年来,在消耗能源的过程中,产生了运输工具的污染,在矿物燃料不断地开采中,造成了水和空气的污染。而在运输的过程中,运输工具对环境资源造成了噪声污染,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污染,以及向大气和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污染等等,在一定的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并且公路、铁路的建设还影响到了深层土壤结构,影响到了土地资源。

经济的增长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水平。人们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消费性的污染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而国际贸易的消费呈现出多元化的选择,因为消费而导致的包装污染和残余污染以及废弃污染等等,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环境。同时,在处理这些污染的时候,又会产生新的污染,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

二、解决国际贸易和经济对环境的影响措施

1.加强宣传和教育,增加对环境保护的财政支持。目前,在我国的流通外贸和环保生产部门缺乏对国外环保法律的研究,同时也缺乏对国外法规的研究。导致我国的政策在和国际贸易接轨上,出现了违反环境的法律法规的问题,如洋垃圾进口贸易和中国倾销现象等等。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就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发展,提高环境意识,从而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另外,政府部门要适当的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增加对环境保护的财政支持,建立完善的信贷政策,重点审要的条件和环境因素中,并要加强借款的手段,支持有关环境保护的项目,拒绝污染。

同时,财政部门要给予优惠政策,支持高科技高价值的产品,支持低消耗、低污染的工业产品,鼓励外贸企业注重环境保护。并且外汇储蓄要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帮助企业提高环境改造的能力。

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协调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目前,环境和贸易之间的关系,在世界贸易中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绿色贸易已经成了国际贸易之间的热门话题。因此,为了完善人力资本的投资,就要发展绿色经济贸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地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保障企业积极地研发和革新知识产权,实现出口商品的最佳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减少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价值,保护环境和贸易增长的协调发展。并且在贸易账户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双向贸易,达成环境保护和目标的共同发展,从而使我国对外贸易可以长期的健康发展。另外,要加强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环境合作的创新体系之间的关系,协调短期经济利益和长远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经济的发展。注重环境管理制度和程序的协调,减少贸易摩擦引起的不同环境标准,加强环境标准的协调。另外,要重视环保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地参与国际环境和贸易活动,积极地参与有关环境和贸易之间的讨论和谈判,完善环境和贸易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总体目标的多边环境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3.调整外贸思路,优化出口结构。出口贸易对环境的消耗影响很大,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要摒弃过去那种追求外贸顺差的做法,适度控制工业制品进出口的规模,保持进出口规模的平衡,从而缓解国内生产规模对资源消耗的压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立法,建立环境保护的自律机制,完善环境成本核算,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同时,也要强化个人、企业、社会环境保护之间的自律机制,明晰环境资源的产权,从而实现生产、消费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另外,要鼓励高新产业的发展,优化出口结构,真正的减少生产性污染,建立从材料购进到生产出口的完整生产体系,从而有效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结束语

在经济和社会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因此,我们要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自己的具体国情,协调经济贸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3

近些年,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在迅速发展,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有力地带动了各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换言之,参加国际贸易活动就如同在控制一把双刃剑,掌握得好则收获颇丰,掌握得不好则会遍体鳞伤,因此,在面对这把双刃剑的时候,我国企业要做好准备,不断地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站稳脚跟,处于有利地位。

1 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现状

面对国际贸易的复杂形势,我国企业在进行不断的自我改革和自我发展,力求从各个方面提升企业自身实力,从而确保在国际贸易中的胜利。那么,针对我国近些年的国际贸易情况分析,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进出口贸易结构良好

前几年,我国在出口方面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占了我国对外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在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的不断转变,对外贸易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贸易类型也有所改变,突破了我国传统出口中的一些局限。在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我国通过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使得一些原本不能出口的产品也实现了出口。针对进口来说,随着我国近些年内需的不断扩大和对外贸易交流的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加强了与外国企业之间的进口贸易,从而使得我国企业在进口和出口双面同时进行,在贸易方面取得了较为平衡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的进出口结构的优化。毋庸置疑,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企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进出口结构,对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来说无疑是一种动力。

1.2 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上的规模有所突破

改革开放可以说是我国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则是我国企业向国际贸易发起的又一次挑战,那么,伴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甚至是在国际贸易中曾经引起过质疑,但这种质疑只是暂时的,我国企业面对国际贸易所带来的挑战,以乐观、自信的心态去面对,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进行自我创新,改革对外贸易方式,最终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上能够获得自己的立足之地。我国许多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都有所表现,2012年,我国在进行对外贸易五百强评选的过程中,新老企业齐上阵,这些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又一次名列前茅,这些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国际贸易中充当了领军的作用,为我国国际贸易做出了巨大贡献。再者,由于国际世贸组织的一些有利政策,比如说透明度不断提升、歧视性明显下降、贸易壁垒逐渐消除等,这些都是国际世贸组织为参与国提供的优势,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总之,伴随着国际贸易组织优势的不断体现和我国企业的不断努力,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规模有所扩大。

1.3 在国际贸易中,民营企业增速快

近些年,我国经济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在国际贸易中的参与作用不断增强。许多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了一定的优势,甚至是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民营企业作为我国企业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发展和进步备受瞩目,积极活跃的民营企业以其灵活性和开放性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民营企业也在进行革新,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在2012年的国际贸易500强企业论坛中,刘匡元提出来要在中国对外贸易500强的排名外,单独增加一项排名,即中国民营企业进口500强排名,在此基础上取消中国民营进口额前100名的排名。这无疑体现了国家对于民营企业的重视程度,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一决定也从侧面反映了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参与性越来越强。

2 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办法

伴随着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其所要面临的压力也在日益增大,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我国企业要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从多方面着手,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稳固提升,突破现有状态。

2.1 加强观念创新,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在我国市场上,还是在国际市场上,企业都充当着主体的地位,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面对国内外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企业要利用好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地进行观念的创新。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要体现创新理念,不局限于企业原有的发展状态,使企业能够在新挑战面前有信心,并能够及时抓住机遇。这种勇于挑战和敢于挑战的信念就来自于企业的经济实力,而企业的经济实力则来自于企业在稳步前进的过程中做到了不断创新。而国际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使得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的时候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新鲜事物会充斥到我国企业发展中来,面对这些新事物,我国企业领导者要积极吸取优势,以一种创新的头脑去面对新事物,并吸取新事物中的优点,为我所用。因此,企业的不断创新不仅仅能够使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机遇,能够促进我国企业提升应对挑战的能力。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近两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位居我国对外贸易500强的首位,在500强的评选中当仁不让,那么试想,如果没有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时俱进的创新,该公司又怎会在不断更新的国际环境中取得优势、获取胜利。因此,企业不断地进行思想观念上的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 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当今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离开了技术是万万不能的,许多企业的发展都在依靠技术来进行,科学技术的运用已经完全深入到了企业当中,甚至成为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要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技术的创新,使新技术能够在原有技术的支持下获得更稳固的基础,取得更好的应用。同时,对于技术型人才来说,我国企业也要不断地吸取国内外专业的技术人才,对人才采取严进严出的模式,引进专业人才,对人才进行人性化培养,使之真正地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同样以中石化为例子,其优秀的作风成为了行业内的典范,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了三个环节,即:资源、技术、市场,这三个环节作为中石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其中,技术位居其中,足以证明技术对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要性,也体现了自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对技术的重视。伴随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不断发展,它们将技术的优势不断体现出来,成为了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之,技术创新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也将为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优势地位提供更多的机遇,促进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优势地位。

2.3 通过品牌效应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作为一个行业中佼佼者的象征,不仅仅是一个荣誉、一种地位,更是一种象征,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树立品牌形象,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任何一个品牌都具有一定的区分功能,即能够使本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分别开来对待,很多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根据品牌鉴别产品质量,许多品牌让消费者对其产生信任感,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对消费者的影响。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品牌效应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世界上比较知名的一些鞋类品牌,如Chane、Louis Vuitton、Dior、Versace、Prada等,这些品牌首先从它们的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看,它们在国际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在价格上,也远远高于其他鞋类产品,在质量上,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障,因此,在企业彰显品牌的过程中,需要将质量和诚信等多方面融入到品牌中,使企业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还将是一种信任感。同样,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对于品牌效应十分重视,对品牌的保护力度也十分强大,它们从商标的管理为起点,将商标从注册、使用、保护等不同方面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足以看出来它们对品牌的重视。

2.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企业走向国际化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文化往往是最容易打动人、最容易赢得赞誉。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在引进先进国内外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的企业文化,从而在企业内部树立统一的价值观、营销理念、道德感念,使这种文化成为企业的主导文化。在企业文化相对稳定的同时,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企业文化革新,使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进程同步。总而言之,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够一成不变,但又不能千变万化,需要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调整。经过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文化建设总结,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文化建设总体上形成了诚信、合作、认真、创新、追求卓越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在企业进行国际贸易过的程中具有独特性,提升了其国际竞争力。

总之,在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时候,不仅仅要利用外在条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教训,更加要从实际出发,进行自身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使得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有充足的能力面对挑战,从而取得国际贸易的胜利。

参考文献

[1] 吕劢.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J].中国市场,2010,(49).

篇4

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通晓国际和国内贸易政策,熟知国际市场、外贸规则和惯例,以便有效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二是懂得一国乃至数国语言,以便与各国外商交流自如、胜利洽谈;三是熟悉国际贸易法规,通晓国际经济金融、各国社会宗教文化。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具备经济金融、国际贸易、法学和外语等学科知识。

二、经济转型期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是我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要求。

我国长期以来在账面上体现出来的是对多个国家呈贸易顺差状态,然而在对外贸易中真正获益与贸易额的统计数据反映的问题存在较大的差异。随着我国外贸加工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人民币升值、“用工荒”、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的出现,推进我国加工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的选择。近年来长三角和珠三角多家外贸企业的倒闭及大多数外贸企业艰难经营的现状更要求我国外贸进行结构转型升级,且转型升级的焦点在两方面:加工贸易和提升对外服务贸易。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是变规模速度为质量效益、变外生动力为内生动力、变市场广度为市场深度。要提高外贸的质量效益,人才的作用是关键,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对人才提出新的高标准,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是对这个要求的回答。另外,市场深度的拓展也需要懂更多种外语和熟悉更多国文化的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再者,经济转型期,我国必须发挥现代服务业对货物贸易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之一,对加快国内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是国家战略的需要,这就需要培养具备物流、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的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

(二)是我国外贸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这影响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各领域的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改变着这一时代人们的教育、学习和工作方式。[3]为了在国际产业链上获得更大的利益,我国外贸结构的转型要经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为了完成这个转变,创新是关键,这就会影响我国对外贸易行业的各方面的具体业务操作,影响到该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顺应这一行业的发展节奏,更强调技术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和管理的创新,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是拥有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我国外贸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

(三)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趋势。

随着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经济发展等理念相继被国际社会认可,“九五”以来,我国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国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转变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渗透到具体各个行业,国际贸易行业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国多类出口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象表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更注重高质量及高技术的生产方式,这对于多种专业交叉融合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变得非常迫切。

三、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制约因素

从1989年上海财经大学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明确提出“复合型”概念开始,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就受到全国高等院校的关注和重视,部分立足于“复合”的新专业开始出现。但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都指出,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并没有系统地掌握跨学科或跨专业的知识,不具备较多方面的能力,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调研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学生对学校“实践课程充实程度”、“注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掌握实践性和应用性知识技能”表示出不满意。由此可见,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许多深层次发展瓶颈始终存在,从观念到行为均存在十分明显的偏差和缺欠,培养成效不容乐观。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与其他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相同的困境,那么,目前制约我国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缺乏弹性的管理制度。

为顺应经济的转型发展,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扩大,对专业目录进行了适当调整,还推行了学分制等,但我国高等教育仍摆脱不了计划性和统一性的特征,单一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观念始终在人们头脑中占有重要地位,制约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开展。跨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灵活自主、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管理制度,但大多数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的弹性学分制实施不够彻底,各专业间选课制度不健全。高校教学组织以学科专业进行细致划分,这种划分使各学科、专业和办学资源分割过细,各学科和专业间难以有效融合。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需要国际贸易、国际营销、经济法和外语等各学科的交汇、融合,在融合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时能顺应经济转型的需要,对各种复杂的市场环境表现出较高的自主创新能力。然而,调查发现,大多数综合或财经类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来自重点类院校还是普通高校,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在处理联系多部门、多国家的业务时表现出来的能力都是欠缺的。

(二)教师队伍无法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任课教师过去所学专业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需知识不相适应的情况,往往老师们学什么专业就教什么课程,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受教于国际贸易专业的老师,所掌握的知识自然单一。高校老师们的知识老化是一大问题,且这些教师在上岗后较少有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尤其是地方院校的老师,几乎没有这样的机会,上岗后除了忙于应付日常教学工作外,更多的是花大量时间在评职称上,而评职称更多依靠的是科研水平,这样一来,实际上高校教师职称提升对培养高规格的复合型人才的作用微乎其微。

(三)高校跨专业教学资源不能合理利用。

目前,许多高校在培养跨专业人才时,不能为跨专业的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场所、设备、资料等,忽视对一些优秀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各二级学院间不但达不到教育资源的共享,许多学院的教育教学资源甚至有待向全院开放。以广东某高校为例,经济与管理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同在一栋楼,一个在三楼,一个在五楼,然而这两个学院之间的资料室也好、实验室也好,都只提供给本学院的学生和老师使用,甚至本学院的学生都不是想用就能用的。经管学院的学生想利用外国语学院的语音室进行商贸英语口语练习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老师要使用也比较难,只能靠个人关系,没有合乎常规的使用申请程序。

(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许多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严重的课程设置问题,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具体表现为:其一,课程设置过于散松,许多学校偏重于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课程,而实践方面的课程相对少,不能确保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与国际贸易相关联的其他学科更少,如国际贸易实务软件操作类、国际商务英语类等课程,因此无法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其二,来自不同学科的课程群各自为政,各门课程独立开设,缺乏统一的专业导向。不同院系承担不同学科的课程,课程之间难以交流与合作,难以形成课程群之间的配合,不能使每一门课程有效服务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呈现为一种互不交融的大“拼盘”。

四、培养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路径选择

针对我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外贸转型的背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变得必要、必然甚至必须,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有效路径培养高质量的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呢?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重新定位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弹性管理制度。

为向社会培养输送国际贸易、营销管理、外语、法学等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财经院校目前的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人才需求变化,需要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变传统高等教育的“专才”培养目标为“一专多能”或“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培养是一种跨学科或专业的教育过程,应当根据其知识、能力及观念的现实需要定位培养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多个部门要协作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政策、方针并调整弹性的管理制度,如鼓励跨专业招收人才,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并制定合理的学分制实施办法与之配套,让学生有更多机会选修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具体操作时,可以推行双学位制与主辅修制相结合提供弹性的管理制度。

(二)重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性专业教育,要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改造和重塑教师队伍。要以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实现教师在学科和专业立足点上的转化,尽快找到新旧专业间的结合点。可通过自修、培训、国外访学、到企业参与实践等方式,使教师除不断加深本专业的技能外,同时进修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以对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培养。在重塑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的过程中,要实现知识的交融性,可加强不同学校间、不同院系教师之间的流动,特别要与其他院校的名教授进行联系,适时推出相应的讲座,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这将有利于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为广大师生带去各学科发展研究的前沿信息、科学研究的成果和心得体会,使教师有机会与名师交流。鉴于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对外语的高要求,学校可考虑每年选送一两名教师到国外参加课程教学培训、访问讲学或科研合作;逐渐做到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同一课堂进行。另外,学校也可吸引优秀中外企业管理人员进入师资队伍,或开设讲座、指导学生实习实践。

(三)重新整合利用高校各专业的教学资源。

篇5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国际贸易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国全面抓紧了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基于,提升改革和开放的速度,为国际贸易的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成为了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大潮中的最大受益国。当前无论是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还是国家外汇储备和外贸利用数量,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以说我国在亚洲范围内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在世界范围内帮助亚洲经济实现国际贸易的增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力量。下图展示了我国在近些年来的对外贸易走势:

图1 1978年-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情况

如今我国在国际贸易上的飞速发展已经开始逐渐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利益格局,资源格局和市场格局,我国也将进一步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战略

全球化的经济环境和开放的政策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同时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我国的国际贸易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深化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对外贸易中也需要不断地突破壁垒。只有这样我国的国际贸易才有可能更加从容地应对好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与要求。

1.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

当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国际贸易在全世界的贸易格局中处于交底的产业地位,同时从事相关产业的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局部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虽然具有较快的增长幅度,但是相对应的国民收入却没有得到增加。我国的国际贸易应当在传统的产业基础优势上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努力促进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改善贸易条件,在一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中进行渗透,缩小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够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处于更好的地位。同时我国也要处理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拓宽国际化贸易空间,扩大贸易规模,从大国逐步发展为强国。

2.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从我国的经济实际出发,国际贸易的改革需要完善市场体质,宏观调控体质和法律等等,推进改革中我国的国际贸易需要注意同时兼顾国内外的市场,发挥好两房市场的共同作用。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为数量增长,但是在当前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制约,因此我国必须深化改革,在全球化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占据良好的位置。

3.打破贸易封锁壁垒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全球许多国家都开始逐渐取消了国际贸易的相关税金,因此在贸易壁垒上减少了大量的非关税壁垒,早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我国就规定了在15年以后拥有市场经济地位,并且同时也承诺了如果我国能够提供市场经济的证明,那么就可以改变。我国可以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机遇,以积极地态度和高效的工作加速经济产业的升级发展,壮大传统的优势产业,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规避风险能力。例如我国的广东沿海地区可以申请电器市场,青岛沿海地区可以申请饰品市场等等,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我国形成在未来国际贸易中的优势点。

4.适应国际贸易竞争

我国在参加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按照市场经济来建立和帮助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跨国企业,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稳步推进,全球格局中逐渐出现了地区集团化的现象,同时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也加大了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难度。

三、总结

总的来说,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要发展自己的国际贸易,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不能够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一方面自身发展还不够成熟,还需要更多的提升和进步,另一方面我国还在适应世界竞争的过程中,还需要利用国际竞争和经济市场来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实力。中国的市场在国际贸易中也要注重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起形成集团,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这也是国际贸易的发展需求,也是增强在世界竞争力的必由选择。

参考文献:

[1] 潘隽永.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如何增强国际贸易竞争力[J]. 时代经贸:学术版, 2008, (4):81-83.

[2] 赵亮.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思考[D]. 吉林大学, 2006.

篇6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说是个老牌专业,其前身叫“国际贸易”,1998年国家教育部调整新的专业目录,将国际贸易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世纪末,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入世预期带来的外贸人才需求增加,该专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规模扩充。许多高校在这个时期纷纷增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计,目前该专业每年培养毕业生人数超过3万名。

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们长期调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很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并未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工作;二是尽管就业难,可是那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仍能较顺利地找到工作。这些现象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仍需提高。从学科大类划分,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经济学,其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重点突出经济学,而管理与法律比较薄弱或不被重视。专业口径过窄,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学生个性不能被充分张扬,造成人才“克隆”。另外,扩招也导致了教育资源无法及时跟进,也容易造成培养质量下滑。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压力迫使许多招生单位重新审视自身实力,努力发挥特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能够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

专业特色建设中的规律和原则却不可违背。实践才刚开始,许多规律在等着我们揭示。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经验和体会。首先要明确特色定位。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办于1993年,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依托学校理工特色,已有较独特的优势。我们历经三年的调研,在学校发展规划和特色建设的框架下,结合相关专业优势,把原来初具雏形的传统加以优化,定位了专业特色。围绕定位,我们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在科研方向和团队支持上、人才引进上、资金分配上都进行了优化配置。在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软件方面,我们采取了如下新举措:

第一,教学理念上体现尊重规律,尊重个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年青一代的心理特征,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尊重每位学生个性,避免人才“克隆”。

第二,教学计划上扩大选修课范围和比重,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优良条件。设选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可按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自助式学习。课程可不拘专业范围,允许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外专业课。可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把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引入教学。

第三,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比如实习,如果制度上必须要求像课程一样集中在一段时间,实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再如,毕业论文一般都安排在毕业的最后学期,学生因为找工作就会影响论文。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改集中时为分散时间,这样的制度创新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空间,非常值得尝试。

第四,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理论与实践统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应用性极强。实践教学很重要但落实困难。我们是两手抓,一手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专业贸易公司签订协议,供学生全真的实践平台,另一手是搞好专业仿真实践平台建设,近年建成了专业仿真实验室、贸易谈判室、外贸仿真操作室,配备多套实习软件。切实解决了实践的难题,收效显著。

第五,以社团为平台,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围绕专业支持学生自发组织社团,作为学习交流,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社团由专业老师指导,学校给予大力支持,邀请名家讲座,给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空间。

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3-0014-05 收稿日期:2007-10-31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最早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准备期间被提出,但在随后的十几年里,贸易与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程度的加深和经济全球化,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始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日益显现出其重要作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推向了更广泛和更深刻的全球范围之中,并逐步向社会各领域渗透。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环境与贸易问题更是近年来国际社会严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七大区域的环境都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表1),人们感受到生存的压力和危机。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人们不得不从深层次来考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经济学者们普遍认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是环境破坏的重要因素,主张环境成本内在化,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解决获得资金来源。真实反应产品的实际价值,特别是要协调好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于贸易和环境之间复杂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是探讨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贸易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而较少考虑环境对贸易的作用和影响。

二、环境对贸易的积极作用

(一)环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开展国际贸易的前提。它使国际贸易得以存在并获得必要的资源

无论是有形商品的贸易,还是服务、技术、信息等各种新型贸易形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环境,也都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一方面,空气、水、大气、动植物、矿产等资源是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而这些基本要素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农、林、牧、渔等产品和工业产品的出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食品、原材料、矿物和燃料的净出口国,这些初级产品占其对外贸易的绝大部分。例如,波利维亚、埃塞俄比亚、加纳等国出口额的98%都是原材料。1992年拉美因水质引发流行性霍乱的头10个星期,就使拉美国家的贸易损失了10多亿美元,这是因环境问题带来贸易损失的典型例子。另一方面,正是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导致了各国比较利益和国际分工的差异。根据H-O理论,各国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会影响各国贸易的内容、规模和结构。从而导致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例如中东出口石油、美国出口小麦、南非出口黄金、非洲需要进口大米等。

(二)环境是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环境质量的改善,意味着更多的居民对环保产品的需求,客观上可以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以更清洁的方式生产,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结构的“绿化”,推动绿色GDP的增长。同时为国际贸易所交换的商品提出环境要求,拓宽国际贸易的内容,改变国际交换的方式,促使国际贸易的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而环境的持续恶化,会导致贸易资源的日益减少甚至枯竭,使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由此可见,环境对出口产品和服务的结构和数量都有较大影响,是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环境对于新的贸易市场的开发有巨大促进作用

近年来兴起的“绿色”战略对世界贸易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首先,随着人们的环境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不断兴起的绿色消费潮流大大促进了绿色产品的开发,使得绿色产品的国际贸易量快速增长。其次,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清洁生产方式为主导的绿色生产推动了环保技术与设备、环境技术信息支持和环境服务等环保产业的迅速壮大,增添了国际贸易领域的新内容,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创造了巨大的贸易机会。目前,污染环境的产品正迅速失去市场,随之形成的是由环保产品、环保技术、环保服务等构成的庞大的“绿色产品市场”。据世界银行估测,2000年世界环保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了6000亿美元,而在1995~2000年间,美国环境服务行业的年增长率超过20%171。表2列出了几个发达国家环保设备贸易在1991~2005年的变化情况。环保设备贸易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环保产品的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正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最终会影响世界贸易格局。

三、环境对贸易的消极影响

(一)环境因素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

普雷维什和辛格首先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问题。后来又有经济学家对此进行基于不同样本和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结果发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贸易条件恶化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和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以环境进口附加税的征收为例,来分析这个问题。

环境进口附加税是指进口国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产品除了征收一般进口关税外,额外征收的一种环境税。它把用于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费用计算在进口商品的价格之中,从而符合环境成本内在化的趋势和要求,同时也符合“污染者付费”原则。但环境进口附加税常常被发达国家作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用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贸易,以达到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目的。目前,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其消极影响占据了重要位置。

我们以大国情况为例,用一般均衡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一国征收进口环境附加税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大国情况是指进口国政府对某种进口产品课征进口环境附加税对该进口产品的国际价格有较大的影响。如图1,OA为自由贸易条件下A国的出口品x的贸易提供曲线,OB为外国(B国)的产品Y的贸易提供曲线,OT为均衡的贸易条件。此时。A国的OC(X)与B国的OH(Y)交换,两国福利水平最高,因为两国的贸易无差异曲线U1U和K1K相切于P0点,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设B国的Y物品价格由于资源枯竭上升t%时,因Y物品的国内价格上涨,国内价格比率为OT2。于是,A国对Y物品的需求下降,并使国外供给减少。由于A国是大国,需求减少,导致国际市场Y物品供大于求。相反,国际市场上x物品求大于供。x价格相对上升,Y物品相对下降,于是改变了国际价格比率。假设外国提供曲线不变,A国提供曲线向左移动,其移动的幅度等于对进口物品价格上涨的大小。假设价格上升率=P1Nna。提供曲线移至OA1交外国提供曲线OB于P1点。此时A国x物品与B国Y物品的交换由原

来的Oa的x与aN的Y相交换,转变为Oa的x与aP1的Y交换,贸易条件改善(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从国家经济的立场解释,但消费者的购买价格比率为OT2斜率)。A国征收进口环境附加税的效应简单归结如下:贸易量下降,贸易条件A国改善,B国恶化。也就是说,环境恶化的国家不但贸易量下降,而且贸易条件恶化。而这里的B国(环境恶化的国家)一般是发展中国家,他们的环境恶化和贸易条件恶化相互加强,使他们在国际分工中更为不利,也不利于世界整体贸易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环境恶化可能会导致贸易减少、甚至个别产品“无物可易”的局面。

(二)“绿色壁垒”影响贸易

一国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借口,对外国商品制订过分高于国际公认的环保标准以限制或禁止国外商品进口,即为绿色壁垒,其实质是一种新型的贸易保护主义。常见的绿色壁垒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绿色关税制度,主要是进口环境附加税。即一国借保护环境之名,对另一国生产的某些认为可能会污染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环境附加税。这是国际贸易中早期常用的一种绿色壁垒形式。

2 绿色技术标准制度。为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各国往往制定各种严格的技术标准。若各国制定标准的程序和严格水平不同,则可能导致相互冲突,从而使技术标准成为壁垒。

3 绿色标准制度。由政府或民间团体授予的、附于产品或包装之上,用来证明该产品从原料准备、生产制造过程,到销售、消费或报废和循环利用的各个环节均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如国际标准组织颁布的ISO14000系列环境标准、欧盟的CE标志等等。在国际贸易中若将获取环境标志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则对一些没有获得标志认证的企业,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因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较弱而没有实施绿色标志制度,将会构成绿色壁垒。

4 强制禁止进口制度。由于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环境标准。进口国可对出口国的生产设备进行检查,可以以进口产品的生产制造环境、方法不符合本国标准为由。强行禁止某些产品进口。

此外,绿色壁垒的存在形式还有绿色包装制度、绿色检疫制度、绿色补贴制度、环境许可证和配额制度等等,这些绿色壁垒对贸易的作用或直接或间接,但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可以预言,随着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环境重视程度的加深,“绿色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出现将趋于频繁,并成为影响贸易活动的一种有效工具。

(三)环境因素导致世界贸易结构进一步失衡

我们首先按照污染密集度来对污染产业进行划分,划分情况如表3所示。采用1981年和2005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数据来计算各污染产业的RCA系数的变化。从而分析环境因素导致的世界贸易结构的变化。RCA系数即显示比较优势系数,该系数定义为:国产品贸易量占国贸易总量比重与世界k产品贸易量占世界总贸易量比重之比。用公式可表示为:

年都有所下降。而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污染产品的RCA系数有所提高。也就是说,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的重视和一系列环境措施的实行,世界贸易结构有所改变,改变的总体趋势则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的进一步失衡。那就是: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的污染产品越来越少,发展中国家生产和出口的污染产品越来越多。

篇8

 

一、国际经济法的主要概述

 

众所周知,法律由国家制定的,其诞生之初就具有“天生”的强制性。通过法律。各种社会关系得以得到合理有效的调整。换句话说,任何一个国家法律的产生、实施都必须依靠相应的社会体系,并且符合这个社会的社会情况,否则,脱离了此,制定出来的法律就往往会变成“一纸空文”。国际经济法也同样不例外。国际经济法的产生有其相应的社会时代背景,是各个国家国际贸易不断增加的最终产物。而国际经济法的雏形大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那个时候,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国际贸易逐渐变得频繁,而频繁的贸易也极其容易产生矛盾。此时,最初的国际经济法应运而生。在以后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国际经济法得到了完善的继承和发展,大量关于国际经济法的内容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经济体的认可。目前,业界广泛承认的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法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其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现如今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律依据了。

 

二、国际经济法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分析

 

(一)有利于处理我国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国际经济法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巨大,其对于应对知识产权危机尤为明显。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壁垒广泛的存在着,并成为我国国际贸易的一大“绊脚石”,因为知识产权壁垒而产生的不必要开支更是不计其数。这在客观上使得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严重的甚至会让整个产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危机和挑战。近年来,我国的政府和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开始采取一系列手段来尽量缓解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其中有效的利用国际经济法作用重大。

 

首先,要想合理的利用国际经济法,我国的企业必须具备强有力的品牌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是民族保持持续不断发展的原动力,离开了创新,任何意义的发展都无从谈起。在国际经济法中,对于知识产权和创新的保护更是明显。因此,只有我国的企业保持持续不断的创新势头,才能让国际经济法对我国企业的保护效益尽量发挥到最大。

 

其次,我国的企业还必须形成自身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国际经济法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我国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的时候应该充分认清这一事实,在不断提升自己创新能力的时候,还必须运用国际经济法中的相关法律条文将自己的知识产权纳入安全的保护范围以内。同时,企业在不断研发新技术、新科技的时候还必须对于一些商业或者是知识产权侵权的行为给予严密的关注,一旦危害到自己的利益,必须毫不犹豫的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应得的利益。

 

再次,我国很多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一旦遇到对于知识产权的诉讼就会变得一筹莫展,态度也十分消极。这其实是极其不利的表现。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国际经济法,积极的面对这些诉讼,并转变自身的观念,对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积极的应对。

 

(二)有利于处理我国国际贸易中的倾销与反倾销问题

 

倾销和反倾销也是现如今国际贸易中一种最为常见的经济问题。国际贸易中所指的倾销主要讲的是出口国将自己的商品按照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输入到进口国中,这对于进口国的市场秩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换句话说,倾销就是一种不正当的商业竞争行为。而反倾销则是出口国为了应对进口国的倾销行为而做出的应对措施。但是纵观目前的国际贸易市场,很多国家或者是企业为了一己私利 ,滥用反倾销,这对于一些发展国家的国际贸易的伤害是及其巨大的。特别是随着我国近年来国际贸易趋势的不良发展,很多的欧美国家长期对我国实施反倾销行为,让我国很多的企业面临着很严峻了挑战。而利用国际经济法则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我国已经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之一,我国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并结合国际经济法的相关规定,充分维护自身企业的利益。因为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反倾销原则中有专门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相关规定,企业应该熟知这些政策,以此应对发达国家对于我国企业不正当的反倾销行为,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其次,欧美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基础好,其对国际贸易因此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其在对进口商品的价格进行评估的时候,这些发达国家往往喜欢按照自己的利益驱使将出口国划分为“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两种。而他们则往往喜欢将中国认定成“非市场经济国家”,而这种划分的国家则会在国际贸易中受到歧视性的调查。 因此,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的应该充分利用国际经济法,并充分利用世贸组织成员国的身份对这这些国家的错误行为进行有力的揭发,以保证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合法地位。

 

三、结束语

 

篇9

在高等教育中,英语教学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一个人知识水平的提高,他所接触到的知识层面越来越广,所接触到的人的素养和水平也是越来越高,而英语则是这部分高端人才所普遍具备的一项技能,只有把英语熟练掌握,才能够在国际经济贸易工作中熟练与各国人进行交流,才能够不断开拓自身的视野,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是“成人、成功、成才”,因此,教育者们必须要把英语教学搞好,不断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从而让学生们能够满足未来工作的需求。在我国目前的很多高校之中,英语教学并没有满足学生们未来的职业需要,虽然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到了一些英语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的实用性不强,不能够胜任工作的需要,为此,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们不但需要让学生们掌握最为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而且需要让他们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词汇,从而拥有一定的行业英语能力,综合提升学生们的技能水平,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大学英语教学是为未来的专业发展进行铺垫,从而让学生们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

 

1.教材内容脱节。在英语教学中,教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学英语教材的涉猎是相当广泛的,包含了极其丰富多样的主题,例如东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校园学习、电影书籍和情感交流等等,这些话题能够大大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提升英语文学素养,素材的来源也是有章可循的,基本上都是来源于英美经典报刊和经典小说等等,具体到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选择国际商务内容进行相关的教学,这些内容涉及到了关于商务和贸易的方方面面,例如市场营销、网上销售和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等等,虽然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但是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所要求的专业性还是有些脱节。

 

2.教学观念比较陈旧。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学的观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代教学的发展,教师们必须要创新教学观念,让传统教学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英语应用相结合,从而实现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在英语文化方面,学生应当掌握英语语法规则、具备相当大的词汇量,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能够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方面,学生们应当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了解现代国际商务的发展状况,并立足这些实际的状况来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商务英语能力。

 

3.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大学英语教师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教师交流比较少,在日常的大学教学活动中,两者分别具有自己的教学团队和师资队伍,因而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隔阂,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不能够把大学英语与专业知识进行结合,因而也就不能够具有优秀的专业英语能力,这对于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的有效契合

 

1.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契合的概念。“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把大学英语与专业课进行了有机结合,并且从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入手进行相关的英语知识培养,因而具有现实可行性。步入大学后,学生们已经有了比较深厚的英语文化基础,教师们可以立足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选取专业英语知识进行讲授,从而巩固学生们的基础,与此同时,也应当灵活设置英语基础知识课程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从而令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2.教学目标的契合。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出具备优秀英语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听说能力,读写能力等等,从而保证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效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这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教学目标为以国际贸易为背景,为学生们打造专业化的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讲授国际经贸的语言特点,从而让其在业务洽谈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用词合适,语言精美。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要求都注重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我国时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要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进行渗透和结合,从而打造出具备专业化英语知识的人才。

 

3.教学内容的契合。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英语课堂开展的基础环节,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们要慎重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要让教材既符合英语教学要求,也要符合专业化课程要求。在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中,主要有《大学体验英语》、《新标准大学英语》等教材,这些教材的综合性比较强,能够帮助学生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是比较符合教育目标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过于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这种按部就班的上课方法并不能够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形式,利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等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从学生们的专业出发,尽量采用一些接近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英文词汇,例如,在讲解not only,but also的时候,教师可以举例:the main factor for the success of toyota is not only its customer focus , but also its product.丰田公司的成功既归功于顾客至上的理念,也归功于完美的产品。

 

4.教学方法的契合。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和英语教学的契合也包含有教学方法的契合,教师们应当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在多个角度综合提升教学质量,传统简单的讲授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教师们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具体到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方向,需要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遵循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的教学原则,而且可以采取问题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例如,在文章slow down,you move too fast中,教师可以立足于文章的内容,提出一系列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what can people do to have a good work-life balance?当学生们进行积极思考之后,应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充分让他们表达内心的想法,缓解心中的压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某个学生扮演CEO,另一个学生扮演记者,然后让记者用英语采访CEO关于公司现今的经济贸易发展情况、未来的发展思路等等,这就实现了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契合。

 

篇10

一、引言

环境产品(EGS,Environmental Goods),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和欧盟统计局(Eurostat)的定义,是指为环境中水、空气和土壤的破坏,以及有关废弃物、噪声和生态系统问题提供测量、防治、限制,使之最小化或得到纠正的产品。2001年《多哈宣言》第31(Ⅲ)段中规定,要求各成员国要降低或适当消除有关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也就是说,在WTO框架范围内,各成员方通过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在环境产品领域要逐步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大环境产品的市场准入程度,并在各成员方能力范围内给予环境商品更多的优惠政策,促使环境产品在世界各国自由流通,从而有利于各成员方及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

目前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行动积极推进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以实现国家环境保护水平的提高与经济的发展。随着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环境产品贸易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长,发展速度迅猛。2005-2010年间,仅全球环境产品出口市场贸易增长翻番,到2011年环境产品出口贸易达2980亿美元。

我国一直参与wTO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谈判。为弄清我国参与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谈判所处的位置,以顺利推进我国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深入研究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十分重要。

二、我国面临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机遇

(一)有利于促进国内环境产业的整体发展

首先,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会加强我国国内环境产业参与国际竞争,从而促进国内环境产业的整体发展。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必须要求我国有条件地开放国内环境市场,引进国外环境产品,这必然会导致外国环境产品企业与我国的环境企业进行竞争,从而促使我国的环境产业者改进经营作风,提高效率,提高整个环境产业的水平。其次,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会引进资金与先进的管理方式,从而促进国内环境产业的整体发展。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会增加先进环境产品的进出口以及对环境产业的投资。这样,必然伴随着大量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的进入。通过学习借鉴,吸引与消化,以及对员工的培训,可提高我国环境产业的水平,从而为国内环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最后,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会拉动环境产业的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国内环境产业的整体发展。一方面,环境市场对外开放会丰富环境产品的种类,从而扩大环境产品的消费。另一方面,我国环境产业市场对外开放,在加剧了竞争的同时,会带来部环境分产品价格的下降,增加环境产品的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国内环境产业的整体发展。

(二)有利于推动国内环境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WTO有关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谈判为创立各成员国共同遵守的国际环境产品贸易发展的国际准则提供机会,使得各成员国对环境市场的保护与贸易关系的对立转向互相开放与合作,有助于成员各方的人员交往与信息流通。这将有助于我国环境产业了解其他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各种管理措施,获取世界环境产业及环境产品贸易的供求信息;有利于我国的环境产业者及时掌握信息,平等地进入其它国家的环境市场,从而给我国环境产业的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其次,虽然我国环境产业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但在一些领域,节能产品、有机农产品、可持续林业和渔业产品等,还是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各国环境市场的开放,我国环境产业出口取得了公平竞争的地位,从而可以促进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环境产业领域的出口,充分发挥与提高这些环境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再次,我国环境产业市场的对外开放,国外环境企业在技术、管理、营销、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向及产品质量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我国在合营中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经验和技术。这将有利于我国国内环境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

(三)有利于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

随着环境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上升,环境产业的发展,以及环境产品贸易的不断扩大,将大大促进具有比较优势的环境产品部门的出口。例如,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将给我国的节能型产品(例如节能灯)、有机农产品、可持续林业和渔业这些产品部门带来新的出口机会与贸易利益,进而能够带动整个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此外,随着我国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步伐加大,通过引入国外环境产品,有助于打破国内不少环境产业中存在的独家垄断局面,克服其封闭、落后和资源配置里不合理等状态;有助于尽快完善市场机制,提环境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和环境产业的质量,从而改善我国在环境产业的基础设施和经营状态,进而改善投资环境。因此,国外环境企业进入我国必将促进更多外商前来我国投资更多的领域,推动我国利用外资工作向全方位、高层次和纵深化发展,从而带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四)有利于扩大我国劳动就业

环境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能从纵向延伸产业链条,又能从横向拓宽企业产品的经营领域,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环境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性产业,可以吸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并发展成为拉动就业的新动力。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分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从短期来看,由于我国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劳动密集程度高,我国的环境产业又尚未成长起来,再加上劳动力向其他部门转移又比较困难,因此,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在短期内会影响环境行业的发展与国内就业。但是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环境产业对外开放的加大,环境产品进口与出口也相应的扩大,会带动相关环境部门的发展,并为这些部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能够缓解中国国内就业的一些压力。

(五)有利于我国环境技术的进步

我国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环境产业发展的差距,首先要缩小环境技术差距和环境知识差距,而缩小这些差距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加入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扩大国际环境产品贸易和环境技术转让,进而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和方法,即使是其自身的技术创新也必须建立在充分利用先进国家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推进现代环境技术的进步。

我国在国际环境产品自由贸易中,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市场特点,迅速提高自己的环境技术水平与环境技术开发能力。一方面,我国的环境产品市场具有十分庞大的潜在市场需求,这对发达国家的环境产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就有助于促使发达国家向我国转让环境技术和知识,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合作等方式开发先进环境技术。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市场对环境产品需求具有多样性,将对发达国家环境产品和技术的直接销售造成障碍。这也有助于促使发达国家将环境技术向我国进行商业性转让,以及在我国对环境技术进行二次开发。

(六)有利于促进高质量FDI的流入

环境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我国的环境产业还处于产业成长期,与发达国家相比比较落后。随着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会带动外商对我国环境产业的直接投资,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发展环境产业。

目前我国正在通过外资政策的修订与完善,以资源集约、产出效益和环境效应为标准引导外资的流向,推动中国环境产业的发展。首先,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不但取消了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而且明确规定企业从事环境保护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并对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和节能节水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减免。其次,《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确定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如新技术、新设备,能够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综合利用资源和再生资源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等项目。再次,为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引导外资企业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积极防治工业污染,国家经贸委组织编制《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已相继于1999年、2003年和2006年公布了三批具体的清洁生产技术。

三、我国面临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挑战

(一)对我国国内环境产业产生巨大挑战和冲击

随着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等具体承诺的履行,国外环境产品会大量涌入,挤占国内环境产业业务,在业务和市场方面对中国的环境产业构成巨大的挑战。我国环境产业的许多部门与国外的先进水平相比都相对落后,无论是在企业环境技术、经营机制、硬件设施、人员的素质水平、资金融通、信息交流等方面都与一些环境产业大国存在较大的差距。外国环境产业的进入,由于其拥有的先进环境技术和经营管理优势,不可避免地会使我国的某些环境行业受到极大冲击,一些环境产业者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破产,一些环境产业者在激烈竞争中难以发展壮大,从而在短期内阻碍我国环境产业的壮大与发展。

(二)加大我国国内环境产业发展不平衡

我国环境产业市场对外开放,基本上将取消地域限制,并且在环境行业的领域和品种上也将逐步取消限制。尽管如此,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环境产业的投资仍将是有选择的,利益驱动将使外商进入投资回报率高的部门和地区,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我国环境产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在行业和部门方面,外商主要将投资于高附加值的门类(如节能环保、新能源等);而在地区分布方面,外商投资将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对环境产品需求较大的东南沿海和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等),而我国经济相对发展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农村,将基本上不在外国公司的目标之内。这势必会使环境产业发展过程中东西部差距和城乡差距将进一步加大。

(三)影响中国产品的市场准入

环境产品贸易自由的目标是消除贸易障碍,它要求减少政府的干预和管制,实现贸易的完全自由化;但是为了应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各国通过参与国际环保条约或制定国内环保法规、标准等形式采取了一系列环境措施,比如制定与产品有关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使用环境标志等。这些环境措施对国外环境产品的市场准入往往会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环境措施在发挥保护环境的作用的同时,也对我国环境产品出口有消极影响。这主要因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缺乏包括人力、物质资源以及管理机构在内的资源,不易于获得技术、信息和相对来说比较昂贵的有益于环境的原材料,而且这些进口国市场对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环境要求较高。我国最主要的环境产品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和日本,而这3个经济实体正是对我国出口环境产品实施贸易壁垒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篇11

2008年金融危机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都停滞不前,对于中国而言最为重要的出口市场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出口市场需求锐减,对外贸易严重受阻,这充分体现出了这种不平衡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为了调整过分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政府在“十二五”规划别指出要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强调要依靠内需,旨在实现内外平衡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贸易顺差的概念

贸易顺差就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进口与出口,对于出口总额大过进口总额一方而言,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的差额就叫作贸易顺差。一般就贸易双方的利益来讲,得到贸易顺差的一方是占便宜的一方,处于贸易的有利地位,而另外一方则是吃亏的一方。但是贸易顺差不是越多越好,过高的贸易顺差意味着本国经济增长非常依赖外部需求,对外依存度过高。巨额的贸易顺差也会带来外汇储备的膨胀,给人民币带来更大的升值压力,一个国家若是长时间保持贸易顺差,很容易引起与贸易伙伴国的摩擦。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现状

中国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2001年之前的十多年间一直是在20%上下波动,进口总额占GDP中的比重则总是在13%到19%之间波动。但是2002年之后,中国的贸易总额开始大幅度提升。2006年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29%和36%,贸易对外依存度达到65%。此后的一段时间,进出口总额占GDP中比重都有所下降,幅度不大。但是到了2010年,进出口总额占GDP 的比重又回升到23%和27%,对外依存度达也回升到50%。

换一个角度,从贸易顺差的规模来看,2001年之前的十多年间贸易顺差的规模变化不是很大,但在2002年之后贸易顺差的规模上升却非常迅速。对外贸易顺差在2008年达到顶峰——2955亿美元,随后的三年都在下降,至2011年则降至1831亿美元。贸易顺差在2002年的加速扩张,反映了中国成功加入WTO后经济获得了新的巨大推动力。而贸易顺差在2008年后的下降,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贸易受到了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实施的各项减小顺差的举措产生了相应效果。

虽然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在2008年之后总体上呈现出减小的趋势,但是加工贸易顺差和非加工贸易逆差受影响的方式却不尽相同:前者在减小后又迅速膨胀增大,后者则是在持续大幅度增长。这说明中国加工贸易的出口和进口在经济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受到的影响基本上是对称的,它们在受到这种影响后的恢复力也都是很强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都是“加工贸易顺差、非加工贸易逆差”,中国一直以来的贸易顺差规模如此之大,大部分都是由加工贸易贡献的。但非加工贸易的中间投入品主要是在国内生产的,在一定程度上非加工贸易比加工贸易更能反映出一国贸易结构的改善和技术升级。目前,中国非加工贸易的发展和加工贸易的发展处于失衡的状态,说明中国在优化贸易结构、促进技术升级方面做出的努力还不够,仍要继续努力。

此外,中国贸易顺差规模持续增大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据分析,2000年之后外商投资企业对华的加工贸易顺差增长迅速,而到2010年已经超过了中国贸易顺差总额,这其实是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策略的体现。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其失去劳动力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节约劳动成本来打造自身新的竞争优势,而中国有着充裕的劳动力,这使得中国成为了跨国公司转移产业的重要目标。跨国公司采取的主要战略是先从其他国家(一般是其母国)进口关键的零部件到中国,然后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为其组装产品,最后再把组装好的产成品销至海外。中国在整个过程中只是一个加工制造基地,生产和贸易“两头在外、大进大出”,这就是中国的外资加工贸易持续顺差最主要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外资非加工贸易又呈现出逆差状态呢?机器设备是外商在中国进行投资时所必须的物品,进口这些设备需要较大的支出,但是在核算时这部分支出是包括在非加工贸易里面的,所以致使非加工贸易一直呈现逆差状态。逆差值与跨国公司的投资规模呈现正相关关系,逆差值越大表示投资规模越大。事实上,外商投资企业还是主要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中国仅仅作为其海外的生产基地,加工所需要的原材料等中间品并没有实现自主生产,这对我国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从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国际收支长期以来呈现出“双顺差”的状态。在对外贸易的经常项目中,服务贸易逆差逐年扩大,货物贸易顺差持续增长。而在资本与金融项中,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吸引外资等方面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而且在对外投资方面还有上升的空间。但是,中国的证券投资资产和负债规模还比较小,波动比较大,所以金融领域的发展上还很不完善,有待改进。

贸易顺差及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回顾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不难看出,跨国公司专业的产业基本都是低附加值、高耗能的制造业,中国的贸易顺差也正是随着这种产业的发展而实现的。低附加值、高耗能的产业是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的,这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现实生活中,低附加值、高耗能产业所导致的一些问题也已经被认识到。从资源丰富变到资源匮乏是后果之一,现在中国的制造业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材料,这使得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制约,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一旦由于某种原因使得中国的原材料外部供应市场受到冲击,或者原材料供应链断裂,中国的制造业将无法生产。另一方面,在前面也已经说到,中国的贸易顺差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所以若中国输出低附加值制造业产品,则中国企业从其中能够获得的利润肯定会十分少,贸易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将十分有限。若是这样的话,对外贸易就不能达到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目的,更不能实现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目的。

目前,中国已经把美国和欧盟作为产成品的主要输出对象,但是这会使中国本国的企业同美国和欧盟的企业处于十分激烈的竞争当中,很容易导致国家之间产生各种严重的贸易争端和摩擦。另一方面,目前正值新兴经济体国家国内结构调整升级的时期,中国产品在销往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过程中,又使得本国企业的产品同新兴经济体的同类企业处于竞争状态,来自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是不可避免的。在加入WTO后,中国经常遭受到世界上各种类型经济体的反倾销诉讼,俨然已成为世界头号反倾销目标国。这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中国很多产品出口严重受阻,好不容易出口成功了,还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使得对外贸易利润饱受损失。不仅如此,其他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也纷纷成为阻碍中国商品出口的工具,比如说“中国特保”、反补贴、各种保障措施等。这些贸易争端和摩擦不仅使得中国对外贸易利益饱受损失,还危及中国经济安全,使得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

为了转变严重依靠外需市场的不平衡增长模式,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内外平衡,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就需要彻底调整目前的对外贸易结构。其实早在2007年,“减顺差”的一揽子政策就在政府的组织下实施过了,只是后来赶上了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政府不得不把政策从“减顺差”又转向“保增长、调结构”。但是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已经到了必须实现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了。那么在外面领域该怎样调整?最根本的地方还是在于提升国内制造业水平。国内制造业不能只是停留在加工组装阶段,不能只是加工出的产品是高技术产品,要改变一直从东亚等经济体进口核心零部件的局面,真正实现在国内生产高技术核心零部件。既然新的目标是高技术核心零部件在国内生产,那么以前追求大规模出口产成品的思路也应该一并转变。因为关键零部件都产自本国了,那么本国企业就要有意识地控制产成品的产量,要根据市场供求情况来确定生产规模和出口规模。同时还要注意市场的开拓,促进出口流量多元化。这样才能使得中国经济结构从根本上得到调整,使得对外贸易能够真正起到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作用。

此外,虽然中国政府很早就把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平衡发展提上日程,但是到目前为止制造业和服务业也还是缺乏竞争力,没有获得长足发展,而且前者呈现出巨额逆差,后者呈现出巨额顺差。要从根本上改变这样的局面,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长足发展,人力资本的积累、资金的投入都是关键因素。一旦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在中国实现了腾飞,不仅会为中国带去更多的就业岗位,还能缓解中国严重的资源问题。所以,从根源着手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减小服务业的贸易逆差也许是促进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实现内外平衡是实现中国经济未来新增长模式的关键,但是也不能走极端。目前对外贸易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仍然要重视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解决问题,实现外贸健康发展,让对外贸易发挥该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调整各项政策,逐步从依靠外需市场转变为依靠内需市场,摆脱过分依赖外需市场的状况,并力争实现内需和外需的协同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在调整制造业贸易顺差的过程中,不能单纯抑制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在调整服务业贸易逆差的过程中,也不能只是限制消费者购买相应的服务。中国政府要从根源着手,增强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和研发投入力度,从根本上实现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提升服务业质量、培养消费者的偏好、拉动国内需求层次的提升,最终实现内外平衡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结论

贸易顺差虽然存在问题,但是它确实是现代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键是要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转变对外贸易差额结构,让对外贸易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不仅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还从对外贸易的角度讨论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要想真正实现新经济增长模式,关键是实现内外平衡,既要重视外需市场也要重视内需市场,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政府要找准根源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才能最终实现内外平衡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孝松,谢申祥.对外贸易差额结构与中国新经济增长模式.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12)

2.杨华贵.中国贸易顺差的原因解析.商业现代化,2012(682)

篇12

随着经济、贸易全球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的经济体制在不断进行改革,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外贸易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不但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我国的很多商品也输出到国外,对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对于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成为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为了促进中国经济良好发展,发展对外贸易,保护知识产权势在必行。因此,要根据用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推动对外贸易的创新性发展。

一、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知识产权评价标准

在对外贸易中,出口的产品和技术都会达到一定的标准,结合一定的产权制度,要对产品和技术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1]一般来说,如果一种产品或技术已经申请了专利,并且被认可,其他人就不可以随便拿过来使用。一旦使用就会触犯法律,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因此,在不违法的基础上,要想促进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就要不断更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或者以昂贵的费用使用其他人的专利。这就会使生产成本过高,降低经济效益,不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在世界市场贸易中,根据市场标准的要求,我国要高度重视对产品和技术的科学评价。但是正是缺乏这种评价标准,才导致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不但缺乏科学的保护,制度的实施也未得到落实。

(二)知识产品的转化效率较低

之所以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就是要使知识产权真正的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虽然在不断提高,专利的申请也在增加,但是知识产权的转化效率还较低,不能真正的发挥出知识产权的社会价值,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进步。这也说明,在知识产权的保护过程中没有彻底明确保护的本质,甚至只是流于形式,保护知识产权的费用和投入不断增加,并没有真正实现自身的合法权益,没有把知识产权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国际贸易进步的动力。

(三)知识产权发展失衡,专业人才不足

在知识产权的发展中,各个领域极为不平衡,民营企业占绝大多数,而拥有雄厚实力的国有企业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中所占比例非常低,对于非盈利性机构,如高校等知识产权与专利申请也不多,致使我国的知识产权发展水平较低。此外,知识产权发展的相关专业人才匮乏,特别是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实际需要,这也是导致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对于国企来讲,在涉及到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往往需要外聘专业人才,管理费用和诉讼费用都在不断增加,对企业的发展,和我国贸易的进步非常不利。

二、知识产权保护和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专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产权重视度的不断提高,经过各种实例分析和科学测算,对知识产权保护和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入的了解。

(一)推动我国自主创新

知识产权保护和贸易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2]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水平不断提高,显著的拉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能够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产品,也能够输出我国的各种产品,从而实现我国的技术创新和经济进步。而知识产权保护,不但维护了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者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内投资的信心,不会担心技术被模仿,更好地扩大对中国的技术出口。知识产权的保护,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自主创新和不断进步。

(二)提高外商投资和我国产品出口水平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高固定资本存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再加上固定资产投资的幅度增加,对外贸易能力逐渐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产品的研发速度加快,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能力增强。同时,对外贸易能力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提升,也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从而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层面,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有利于激发知识产权创造者的热情,促进生产发展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上越来越规范,有效的保证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人才开发与创新能力的激发不断增强。

知识产权保护明确了创新者的产品技术所有权,使其获得政策上的支持与鼓励,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创新发展中去,从而推动知识产权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进而推动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四)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成果,发扬知识产权优势

在传统的对外贸易中,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不仅降低了外商投资的信心,也使其认为我国的技术创新基本上都是模仿,非常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地位的提高和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充分表明了我国在技术产品创新上的各种优势,发挥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也使世界各国认识到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此外,知识产权在得到有效的保护后,创新者权益得到充分保证,使其创新热情攀升,致使更多的自主创新成果出现,显著提高了对外贸易地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知识产权保护和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知识产权保护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提高产品和技术创新水平,产品和技术出口的水平,对外贸易的进步,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贸易地位。根据我国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实施有效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8日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社会,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要想使经济发展维持在一个平稳的轨道上,就必须对环境问题进行一定的解决。因此,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理念。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对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低碳经济也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在河北省的国际贸易中,低碳经济的理念正在进一步的萌芽。事实证明,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河北省国际贸易的整体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更容易在国际上为贸易对象所接受。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低碳经济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将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一)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世界各国在大力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目前,气候变暖等生态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威胁。这些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化规模的不断扩大,消耗了太多的能源,致使环境资源受到了极大的危害。类似快速发展的经济模式必然难以为继,因此人们开始研究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低碳经济”的概念就是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应运而生的。低碳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相比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低碳经济更加强调对于环境的保护。低碳经济以低污染、低能耗和低排放为经济发展基础,并且在低碳经济理念中对于新兴绿色能源的使用也是提倡的。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可了低碳经济这一发展理念,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中成为各贸易国家积极追求的目标。

(二)发展低碳经济对于环境的意义。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是有着一定目的性的。在过去工业化不断扩张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程度不高,造成了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而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无节制排放,使得人们不得不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因此,人们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降低对大气的污染和危害。发展低碳经济就必然会涉及到新能源的开发。在传统的能源领域,煤炭是主要的工业燃料。为了降低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危害,就必须减少煤炭的使用,选择一定的新能源作为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替代品。新能源的使用降低了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危害,具有积极的环保意义。而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减少汽油的使用也可以为低碳经济贡献一份力量,因为汽车的行驶也会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对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更可以促使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使社会保持平衡稳定的发展。

三、低碳经济理念下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一)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加快了国际贸易格局的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与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模式截然不同的,在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的今天,低碳经济必然会影响到各国的国际贸易理念。在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浪潮中,国际贸易的格局将会因为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而发生一定的转变。可以预见,在将来的国际贸易格局中,绿色产品将会受到更多贸易对象的青睐。因此,我们在进行对外贸易出口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对绿色产品的生产。随着低碳经济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人们在面对传统商品的绿色替代品时,自然会选择具有低碳理念的绿色产品。

(二)国际贸易在低碳经济理念影响下将会进行贸易规则的调整。随着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共同理念,传统的粗放式的贸易规则将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在将来的国际贸易中,很可能由于低碳贸易比重的增多而对现有的贸易规则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变。这种贸易规则的改变是在经济全球化下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发展中提前完成低碳经济布局的国家必然会更好地适应将来国际贸易的发展规则。在新一轮的国际贸易洗牌中,提前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会具备一套成熟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一定的主动权。在国际贸易中,那些低碳经济的先行国家就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规则制定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政策,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占得一定的先机。

(三)低碳经济理念会促使地区间国际贸易形势的转变。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国际贸易中的一个大的趋势,将会给国家之间的贸易带来很大的影响。一些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优先发展了低碳经济,并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资源,这样他们在国际贸易中就占有了一定的优势。和那些没有一定技术条件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相比,他们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一定的主动地位。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可以根据本国的需要制定一定的贸易规则。而没有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可能在国际贸易中不得不被动接受这种不平等的贸易往来。只有在不断的磨合中,低碳经济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得到更好的普及。

四、低碳经济理念下河北省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发展低碳经济,鼓励技术创新。发展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在低碳经济的大趋势之下,自身低碳经济的发展则会影响到对外贸易的进行。因此,河北省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着重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鼓励在低碳经济方面的技术创新,加快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只有在自身经济条件发展充分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发展对外的国际贸易。低碳经济新技术的开发不仅包括一定的节能减排技术,还包括一些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找到其他的可以维持工业生产的新能源并将其大力推广,才能切实的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技术产业升级。随着近年来政策的调整,河北省的国际贸易量正在逐步增多,呈现出一片大好的趋势。在这种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事实面前,我们更应该冷静反思,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是否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如果仅仅依靠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来片面的进行贸易规模的扩大,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贸易规模只是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将会遭到时代无情的淘汰。为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出口产品过于单一的贸易形势,促进技术方面的创新。以不断的创新来达到产业结构的升级,使我们经济增长的方式更加的低碳化。只有在低碳经济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才能更加适应国际贸易局势的变化。

(三)对本省的国际贸易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目前,河北省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工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极大推动了河北省经济结构的发展。而工业化的进程中,必然会使河北省的经济对能源产生更多的依赖。这种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利于环境的保护,也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河北省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应该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推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才能有效的优化河北省的国际贸易结构,促进河北省经济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河北省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制约了河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对河北省的国际贸易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我们必须落实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

主要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