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效语文课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让预习不再是一句空话
传统的语文预习作业一般都是识记生字词,熟悉课文,以及读读背背而已,这样的“软性作业”一般都是学生最不重视的,往往被当做是所有“笔头作业”都完成了以后看情况决定做不做的“机动作业”,这样预习作业的布置就成了一句空话,自然达不到预设的目标。因而在课堂上出现学生不认识生字词、读书不流畅、没标段落序号等现象,严重拖慢了上课的进度,何谈“高效”?
想要让课堂高效起来,就必须布置切实有效的预习作业。因此,我把“软性作业”变成“硬性作业”,即把预习作业具体化,且把预习作业编入学案中,比如《成功》学案中的预习作业我是这样设计的: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言简意gāi() 浩jié() 日guǐ()
兀兀()饶舌()lán珊()
烦suǒ()家喻户晓()shū漏()
2.讲故事。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勤奋的经典故事,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把它们分别讲出来吗?
3.说句意。
①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韩愈《进学解》
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③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⑤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4.课文提到了成功具备的哪些条件?你觉得什么条件是最重要的?
5.你在预习本文时发现了什么问题?
这样,预习作业包括了基础知识的识记,文中典故的掌握,文言句子的理解,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问题的发现,作业内容的设置比较全面,同时这些内容放在学案中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既明确了要预习什么,又必须在学案上写下预习的成果。预习成了实实在在的工作,再也不是一句空话了。而学生充分预习后进入课堂,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加快了课堂的教学进程。
二、让课堂不再是一声叹息
有时候,我经过一些班级门前时,听见学生无奈的叹息:“唉,又要上某某课了!”不禁想到,这样让学生不想上又不得不上的课,如何能做到“高效”?在课堂上,学生如果失去了激情或是没有丝毫乐趣,那么如何让学生乐于上课,又如何让学生学有所得呢?我想,高效语文课绝不能让学生厌恶,甚至无动于衷。课要高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爱上语文课,我特别注重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微笑的表情、幽默的语言、平等的交流、亲切的问答、鼓励的表扬等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自信中成长。久而久之,学生觉得上语文课既有趣又轻松,甚至常常在下课铃打响后惊呼“语文课总是这么短暂”。每每这时,我不动声色地宣布下课,而心里早已充满自豪和满足。
为了让学生难忘我的语文课,我无论课前是怎样的心理状态,只要一进课堂,必定是精神饱满,充满激情。在学生眼中,似乎我永远是精力充沛、活力无限的,在我的感染下,学生个个精神抖擞、神采奕奕,这样的课堂怎会无聊?这样的课堂又怎会让学生觉得漫长?这样的课堂自然不会使学生发出无奈的一声叹息。有了这样的课堂氛围,学生自然对课堂内容更有兴趣,学得更快、更牢,“高效”的目标自然就能实现。
三、让活动不再是一种形式
所谓“高效课堂”,从根本上来说应是学生学得高效的课堂。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不教”。语文教材其实仅仅是一个范例,而语文课就是学生的训练场,是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的能力训练场。所以高效的语文课要精心设计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充分训练。
过去,我总是注重课的结构的完整,形式的优美,却忽略了学生能力的训练,学生懂了“一”却无法“反三”。这样的课再完整,看起来再热闹再美,只是一种形式,但没有好的成效。
反思过去,我明白课堂活动的设计一定要围绕学生展开,否则讲得再漂亮,还是在“喂食”,不过就是“喂”得好看一点、文雅一点,可学生还是不会自己“吃”。所以,我开始选择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课堂活动模式。在课堂上,我不再先示范读课文,而是让学生先读,然后让学生发现问题,共同纠正;我不再轻易开讲,让学生充分思考,或者合作探究,我也以一个讨论者的身份加入,共同解决难题;我不再只叫部分同学回答问题,而是让全体学生一起研究,共同讨论,做到“人人在思考、人人能表达、人人有收获”。有时,甚至为了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发现的新问题,我愿意放弃原来设计的教案,舍得花上一段时间,与学生一起研究解决。这样,学生的探究兴趣更浓厚,而对探究的结果难以忘怀,这不就是最好的收获吗?高效的语文课堂,我认为活动是为学生准备的,不是一种形式,不是要完成一个预设的流程,而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得、有所悟。
四、让作业不再是一项负担
“减负”的口号喊了好多年,可为了成绩,为了升学率,学生不仅上课上得多,而且课后的作业负担很重。课改后课是少了,可如果课堂效率不高,有些老师就会为了弥补课堂上的不足,要求学生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来做机械的作业,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反而让学生认为作业是可怕的负担,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下一课依然因学生的情绪而无法高效,反而“低效”。从课堂延续到了课后,这样恶性循环,后果堪忧。
真正的高效课堂,是不需要学生课后花很长的时间,做一堆机械的作业的,而应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回味课堂的内容,做一些快乐的读写训练。比如在教学《绿》的时候,课堂上学生已经探究出,在作者心中,绿不仅是一种色彩,更是一种生命的象征。那么课后不妨布置学生再次阅读《绿》,读出作者心中的“绿”,再写一写自己心中的“绿”。这样的作业与课堂紧紧相扣但不重复,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之后,再静下心来和自己对话,学生能自由地表达,作业就成了需要,而不再是负担了。而课堂的“高效”又得到了有力的升华。
以上就是我几年来对高效语文课堂的一点思考和总结。当然,高效语文课堂的构成要件远不止这些,但不论前方的道路有多艰难崎岖,高效课堂必将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想,只要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不断总结反思,会在高效课堂的道路走得更好、更快、更远。
参考文献:
篇2
二、“围起来”的小组多讨论就是合作学习吗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的目的。毫无疑问,合作学习是新课改重要的学习策略。其作用非常明显,放大了课堂参与面与群体学习范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真切、深入,起到了“兵强兵”“兵教兵”的效果,学生的主体地位鲜明,教师起到了“穿针引线”之作用。现在流行4~6人一组,围成长方形。教师也注重课堂上的实际频繁运用。只要探讨的,就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教师都在投影或小黑板上出示讨论题,然后小组内讨论,再在全班交流。笔者注意到,有的小组几乎就是组长“一言堂”,有的小组嘻嘻哈哈,谈些无关的东西,有的性格内向的,人在小组却十分孤独……笔者疑虑,“围起来”的小组多讨论就是合作吗?这样的小组合作意义多大?笔者以为,小组建设好是前提,小组内组织有序,分工明确,合作应该以有价值问题探究为契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悟,加强个体间、组间的思维火花碰撞,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形成。换言之,在该合作处运用小组集体探究形式,以求课堂实效。
三、“教师少说,甚至不说”就是“以生为本”吗
篇3
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做到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自如,课堂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做到以下几点:
1.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创造出融洽、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双方尽快进入智慧交流的状态,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做学生的忠实听众,倾听他们的心声,时常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主动靠近他们,聊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加入他们的行列与之一起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他们少一些惩罚,多一些宽容。俗话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你,才会认真听你的课。从我们的教学实际不难看出,学生哪一门功课好,往往就是从喜欢这个老师开始的,学会让学生喜欢你,与之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是老师要有无私的爱。让我们的手在责斥时变得轻纤,在时更加温柔,关心爱护每一位同学,真诚地和他们交朋友。班里有一名从外地转来的学生,刚到这个班时,他对一切感到是那么的陌生,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显得畏手畏脚的,特别是对老师更是敬而远之,听课时总是心不在焉。于是,找到了他,聊他的家乡,他的朋友,他的兴趣等,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与他谈心,并不时地鼓励他,推倒了他心灵上的围墙,使他很快进入了状态,听课效果也随之渐入佳境,并能主动地去回答老师的提问,学习成绩很快就进入了班级前列。
教师更要重视对个人魅力的铸造。博学多才的教师能从灵魂上征服学生,让他们接纳。从知识上,教师必须要"凌驾"于学生之上,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学识是渊博的,是自己所不能企及的。在师生课堂教学和交流的过程中,这种落差是始终存在的,而且这种落差的广度、深度越大,对于课堂教学就越有利,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更新就会越有成效,特别是语文教师,丰厚渊博的知识储备更是尤为重要,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别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积极阅读古今书籍,不断尝试练笔,本着"与学生一起学习"的思想,力求达到教学相长。
2.精心备课和精于设计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要以最少的时间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一方面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去钻研教材;一方面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知识的实际情况。从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入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只要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就是好方法。例如,笔者在准备《社戏》一课的教案时,设计了这样的思路: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那夜"的豆其实不过是普通的罗汉豆;"那夜"的戏也并不精彩,作者为何在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深入探究。通过点拨,让学生阅读有关词句、文段,点导结合,使学生悟出:作者怀念少年时代的生活,眷恋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情谊,向往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快乐,而这便是小说的主旨所在,备课时注重细节和关键性语句的把握,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只有充分阅读教材,吃透文本,才能走进作者的思想,以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来理解文章,对文章的重难点把握才能准确。对主题的理解才能够上升一个层次。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会有的放矢,让学生少走弯路。如《台阶》一文,要教好这一课,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把握父亲形象,读懂父亲对尊严的追求,对农村生产力落后的现状给予思考。教师应该紧扣这一重点进行教学设计,那么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父亲形象,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
语文是一个贴近生活,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的学科,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体验、创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如《绿》一文,在学习文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章中的比喻句构成的相似点是什么?你还能把一潭绿色比喻成什么?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想象,勇于表达,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激烈的讨论,不但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比喻这种修辞的认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在教读诗歌课时,主要以学生自己朗读、品析、学后联想等环节展开,真正将课堂给了他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改以后增设的综合性学习这个板块,更是一项很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分锻炼他们搜集提炼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切切实实提高学生能力的内容,让学生受益终生。在七年级《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笔者让学生课下搜集关于马的成语、歇后语、俗语等,让他们尝试着讲关于马的小故事,编演关于马的小品,结果学生在这节课上收获很大:积累了很多生活中有意思的俗语,如"马脖子上挂铃铛――叮当响","猴子骑马――一跃而上"等;从深层次理解并掌握了成语"指鹿为马",因为他们很好地将这个成语转化成了小品,更为可喜的是学生还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创编了新版的"指鹿为马",让赵高栽了一个大跟头。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所以教师不但要重视综合性学习这个新鲜事物,并且可以不局限于书本,而是适当地增设一些内容,比如将一些课文变成课本剧,或者教师自己巧设一些内容,让学生以各种形式展现,如请学生编一场"孔乙己与范进相见时的戏",制作放大以后的"核舟",展开关于《黄河颂》的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都能在一定限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语文的学习由课上延伸到生活实际当中。
4.有行之有效的学法指导
很多学生成绩较差或不理想,大多是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没有学习方法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懒于思考、观察;缺少学习兴趣;不喜欢课前预习;不会总结归纳知识;没有自学能力等等。学语文,就应该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文字的书写、工具书的使用、课外阅读到观察生活、随时练笔、积累资料、思辨感悟,可以说,在课堂上学法指导无处不在。
篇4
要辩证地认识、掌握语文学科新课堂教学理念,做一次彻底的理论“洗脑”。(1)确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的教学理念。(2)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不能一味唾弃,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要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二、强化文本意识,以学定教、以学定讲
在新课程背景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有明确的文本意识。对学生而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关键是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分析,一方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大胆合理的调整和舍弃,确定教学篇目,并根据学情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师生确定好每堂课合适的教学目标。
三、同中求异,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
比较,就是将“此”和“彼”互为参照,互相作比较,从而发现它们的“同”或“异”及“何同”或“何异”,进而达到比用其他学习方法求取的知识在范围上更宽广,在程度上更深刻的效果。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产生强烈的刺激,从而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同一单元的课文,往往体裁相同,类型相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动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上教师只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法,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文,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活跃起来。在明确答案时,可以鼓励学生尽量做到不看书即说出答案,这样学生在看书找答案时就会努力记住所找出的答案。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很集中,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了。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把学习任务落到实处。
五、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始终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这不仅是学校教育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体现,而且是现代化建设对新一代劳动者的基本要求。课堂上,随机挖掘教材中人格塑造、道德教育的素材,采用“辩论赛、读后感、板报”等形式,春风化雨般地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以“感动”为线索,以“讲故事、找感动、诉真情”活动单元的形式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媒体循环播放图片。这样,在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情境,以文本解读为基础,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把握文本涵义,得到融情入微的体验,发挥情感审美和教育的功能。
六、多方设疑,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发展其求异思维,开发才智,培养能力,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其次,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较为典型的问题,多方面发掘,提出疑问,推动学生阅读中的思考与求索。巧妙设疑,往往有“一石投水”之效,教师应把复杂的各种问题,归纳整理,抓住要害,集中在一两个较有分量的问题中提出来,激起学生思考的千层浪花,促使他们在阅读中寻求答案。
七、从小环境到大天地的学习
顾黄初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语文要学以致用,必须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运用语文工具的各种场合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1.全面学习。语文包含语言、文字、文章、文学,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既然语文的内涵如此丰富,那么,我们就必须什么东西都学,广泛地学,全面地学,不仅要学教材,更要向所有社会人员学,向所有课外读物学,学得广,才能用得好。
2.开放学习。在学语文时,可以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各种门类的各种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这些学科的文章都是特别好的说明文,我们可以在理解这些学科的定理、公式、原理的同时,揣摩这些文章的语言特点、说明顺序,这就是平常所说的文理渗透。
八、得当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在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常常能达到“一字千金”的效果,许多学生对老师的表扬会高兴很久,对老师的批评会耿耿于怀,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容忽视,特别是得当的评价。
篇5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为此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实现高效课堂。那么,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
一、教师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幽默风趣的语言,促成良好课堂氛围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上课时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有时,教师的情感还要与所教课文的内容相契合。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走进文本,去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再有,教师诙谐幽默的语言不仅会使教学的内容生动有趣,还会使课堂本身充满吸引力。尤其在组织课堂,维持课堂秩序方面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时,教师一个善意的玩笑,可以让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心生惭愧,面带微笑的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一句幽默的话语,可以让昏昏欲睡的学生精神为之一振。同时让学生明白,老师关注着每个人的学习状态。反之,指责、训斥、批评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长此以往师生关系剑拔弩张,也影响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我通常会采取突然提问的方法,我常常问:某某同学你觉得“对不对?”因为学生没有听讲,回答对或不对都相当滑稽,学生本人也觉得不好意思了。
二、游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尤其是小学生天性好玩,游戏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因此,教师以富有趣味性的游戏与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生们在畅快的笑声中,兴趣盎然地吸取知识而且印象深刻。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提高了课堂的高效性。
游戏形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再是说教式的教育学生,学生也不再死记硬背地学习。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
三、营造竞争氛围,鼓励展示自我
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适当组织一些小竞赛活动,不但能活跃气氛、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开拓的优秀品格。比如,认读生字时,组织开火车读、抢答、PK等形式;识记生字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等形式学习生动、有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殊强烈。”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得到表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寻找机会,创造“展示”条件,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如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展示自我、在质疑解惑中让学生展示自我、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展示自我。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语,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使过去单调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异域风光,我寻找一些威尼斯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景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威尼斯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教学情境,更重要的是可以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
篇6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虽然现在的职高语文课堂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更需要学生能够会运用语言。作为职高语文教师,如何做才能让语文课堂高效起来,必须从教师自身做起,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1 创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
职高语文课堂应该具备开放性特点,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应该是活跃的,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学生可以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教师不仅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当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了,学生就会在课堂上无拘无束的学习,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努力创造,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心凝聚在一起,才能离教学目标越来越近,才能使整个课堂更加和谐。
2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从我国时展的角度出发,使语文课堂改革跟上时展的步伐,同时还要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出发,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们不断的进行创新。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知识,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理解语文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做到灵活应用,教师可以应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不断的进行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封层教学法或者利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法,同时教师还要增加课堂和学生互动交流的环节,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思想去感染和教育学生,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坚持科学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提高职高语文课堂高效起来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学习语文知识的好处,对于学生来说会应用语文知识来指导日常的生活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这门学科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在新时期,职高语文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参与实践中,摒弃传统语文教学观念,将职高语文课堂的必要性充分的体现出来。职高语文课堂比较重视应用文写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重点,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4 教师要将情感渗透到教学中
在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常常会产生自卑感,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是职校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为了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就应该对学生既有爱心又有耐心,教师必须多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由于学生产生的不良心理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所以教师就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要考虑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努力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多鼓励和表扬学生。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身上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应该能够捕捉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想的是什么,这样才能让学生以更好的心态对待学习。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关心,只有在学习中,教师在学生身上倾注更多的情感,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爱,才能在课堂上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职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5 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将新鲜元素注入到语文课堂
学生在课堂上如果一味地听教师的讲课,那么整个课堂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为了使职高语文课堂更加鲜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本中一些对话的片段运用多媒体播放出来,通过多媒体,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体会课文中心思想和人物的刻画情节,通过声音、图片的结合,不仅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记忆,整节课下来,不仅教师会感觉充实,而且学生在学习中也能体会到轻松感。
因此,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将新鲜元素注入到语文课堂,可以使职高语文课堂高效起来。
6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学习中,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自己完成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有些学生认为语文课程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应该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习数学学科和外语学科上面,其实不然,语文作为各学科的基础,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都有着重要作用,如果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非常差,那么在做数学题时,学生就很难理解数学问题,同样,在写英语作文时,如果学生没有语文学习基础,那么就不会有华丽的语言。
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关键的,自学职高语文课程,学生可以反复的阅读语文课文,将不懂的词语、生词都用笔做上记号,然后做语文练习题,在教师上课时,学生就可以对不懂的语文知识认真听老师分析,在课上做好学习笔记,在课后加强课堂学习巩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引导学生长期的坚持,要做到在没有任何人督促的情况下都能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使职高语文课堂高效起来,就应该创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坚持科学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教师要将情感注入到教学中、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将新鲜元素注入到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总之,作为职高语文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特点出发,在教学中灵活的应用教学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课上勇于表现自己,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新,让学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更好的应用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另外,教师还要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和学生必须一起努力,才能将高效的职高语文课堂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郑岱.让职高语文课堂高效起来[J].新课程学习(上),2013(9).
[2] 王国栋.怎样让职高语文课堂“活”起来[J].文教资料,2010(2).
篇7
作为一名从事一线初中语文教学的老师,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语文课堂,我一直努力着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一、高效的课堂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口耳相传,是我国语文教育沿袭已久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隔阂了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诚可谓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不厌其烦。可见,我们要毫不犹疑地摒弃旧的不合适宜的教学模式,创建生动活泼的语文新课堂。
1、唤起情感,主动学习
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高效的语文课堂要求老师备足课,上课有亲和力,有情感感召力。教师运用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效、高效课堂。这样教与学就能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
2、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在听课时有的放矢,会抓重点,从而达到攻克难点的目的。所以每天必须给学生安排具体的预习任务,这样我们的教学进程便会流畅的多,轻松的多。
3、教学环节设计要合理
就阅读课来说,教学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四步导读”的模式。第一步,在老师诱导下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第二步,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三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精读课文,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第四步,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
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或删减,形成灵活的教学风格,但其核心理念是不变的。
4、运用多媒体、创造力和幽默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语文学科的人文和工具性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学习无疑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一剂良药。多媒体工具的音频、图像可以创设好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而具有创造力和幽默感则是对语文教师的较高层次要求。创造力是教学艺术的生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以独特的风格、创造性的个性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求新”、“猎奇”中产生求知识的愿望。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幽默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
二、有效的作业
要牢记课堂中获取的知识,必须使之不断地被强化,强化的方式之一就是作业。所以,课后布置适量的有针对性的作业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1、 当堂反馈
当堂反馈可以将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针对性的辅导和布置作业,真正做到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会再是学生做无用功。我校目前所用的课案教学其中以缓解就是“课堂反馈”,每一节课设法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当堂检测与评改,在最佳时间内完成新授任务,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当堂达标检测应采用低起点、变题型、抓重点、小题量等形式有针对性的就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行检测。这样,教师教的怎么样,学生学得怎么样都可以一目了然,根本不用担心教学目标有没有完成,更不用担心教师非满堂灌不可了。
2、适量布置
备课时先设计好要布置的作业,而且自己先做一遍,使每次作业都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增强作业的针对性。适当布置作业,不太多的作业只有落实好了,效果才会比题海更好。因此,认真、及时地批改作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批改作业教师可以了解到许多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和学生的学习信息,为教师组织新的教学提供有用的参考。同时教师批改作业也促使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督促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坚实的基础。
3、个别指导
篇8
一、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现在的高中生如果对语文不感兴趣的话,就会出现一些现状,如,首先完成一些数、理、化的习题而把语文扔在一边不理不睬;或是上课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要不思想开小差;要背诵的古诗词背不出来,考试只靠运气不靠积累得分。要解决以上问题,就一定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老师的语言要风趣幽默,音调要有起伏,做到抑扬顿挫,这是我认为很重要的,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幽默的话语,时不时引发课堂上的一阵笑声,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2)教师的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单一的讲解会让学生厌烦,多样的教学手段会使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例如,在教学巴金的《小狗包弟》这篇文章时,在讲解写作背景时,我利用幻灯片展示的图片,讲解小故事,激起学生对荒唐、丑恶现实的了解。在评价巴金先生时,播放2003感动中国巴金颁奖现场视频,让学生感受巴金先生的人格魅力。这样学生兴趣浓了,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二、教师要主动放手让学生动起来
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课堂模式。在课堂上我不再先是范读课文,而是让学生先读,然后让学生发现问题共同纠正。我不再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讲解课文,而是把问题分给每个小组,让小组集体讨论,合作研究,然后派小组发言人来回答。不足的由其他小组补充,集体都解决不了的,教师再做详细讲解。这样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不再是只听不讲,而是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来,避免了开小差的发生,同时也让学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高效的语文课堂,我认为就是放开手来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感受课堂教学带来的乐趣,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名著导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每册中都有两篇名著。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途径。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名著,把学生带进名著的美妙世界,也可以借助晚自习的时间让学生看名著电影,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和阅读反馈表。内容要细化,每周读多少页,摘录多少,写下多少感受、体会等,计划是否完成或提前,原因是什么等都要明确记录。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开展读书辩论会、进行读书笔记展览评比,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进一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生阅读的效果进行监督。教师还可精选名著中的经典片段,设计成具体问题,将其引入试卷,对学生阅读的效果进行检测。充分利用名著的作用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之一。
篇9
二、对学生的要求要简约
一堂好课,应该从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出发,课堂上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学习信息,愿意谈论某些学习话题,敢于用自己的真实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交流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交流空间和开放性问题,放手让学生学习。学生是有差别的,不可能都能够把教师所教的知识全部全面掌握。有的教师忽视了这一点,学了一些知识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这样的做法,不但使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把原来的练字、周记、作业纳为一体,都在一个作业本上完成。要求下面垫方格垫纸,书写一定要认认真真。教师隔天阅一次,两个班交替,即教师每天只阅一个班的作业,可以余出很多备课、学习的时间。
三、教学环节要简约
追求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用性是教案设计的原则,这就要求在教学设计中摒弃繁琐的过程和过多、过细的课堂活动形式。在编写教案和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高屋建瓴,构建知识骨架,不宜于对有关知识性的东西写得过细,限制得过多,否则就会制约了课堂教学的发展。简约教学设计过程不是说教师不要精心备课、敷衍应付。而是教师要精线条地设计,灵活机动地运用课堂教学情境。备课是教学设计的前提,要在深入研究好教材、分析学生现状、总结课堂教学得失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内容和《课标》设定教学目标。同时,要研究如何使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提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方法,目标达成度的预测等。
篇10
二、绝对保证朗读时间,让朗读落到实处
中学语文教师课前应当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安排好每一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朗读文本。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特别是自学性、预习性的朗读,切不可只做做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读后应该留出评议时间,在“评一评、议一议”的过程中,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及调节功能,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当然,时间要靠自己挤,要学会合理安排,将课堂中繁沓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于朗读,让花俏而缺少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于朗读。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教学应留有充裕时间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训练,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读和练习的时间,否则会造成会读的不会读的、认真读的不认真读的都混杂在一起滥竽充数、敷衍了事,为了顾及时间而不顾及准确和感情的情况。尤其当学生刚接触陌生的文本,学生朗读的准确无误都无法谈及,怎能要求他们读出真情实感、独特感受呢?可见,教师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强化个性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把朗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善于设计朗读形式,因材施读
朗读形式也应根据不同性质的课文来设计。如:感情奔放的,就齐读;感情婉约的,就要求学生跟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有些具有诗意的课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美感,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受所表现的美妙境界;也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有些课文在朗读时可以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进行品读,从而享受读书的乐趣。为了让学生进入情景,感知整体,对《亲爱的爸爸妈妈》这类情感性较强的课文需进行示范性朗读,帮助学生进入庄严、沉重的气氛之中。为了突破朗读难点,对《信客》这类句群长、结构复杂的段落可采用师生领读法,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段落与词语的理解。为了突出重点,加强识记,对《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这类思想性较强的课文,应加大力度齐读,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可以说,朗读教学的形式纷繁多变,但是不同的朗读形式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及适用的范围,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朗读训练的全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个环节的读的形式,让朗读的多种形式各显其能,而不是纯粹为读而读。
四、着重指导朗读,提升审美情趣
篇11
二、高效课堂需科学取舍
一些语文教师上课时总是面面俱到,生怕漏掉点什么,“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讲到了,但什么都没让学生学透,结果效率依然低下。殊不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能力乃语文高效课堂之要义。高手都是以点带面、一线穿珠、妙弹全文,笔者认为内容的取舍应体现一个“精”字。要在熟练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找到合理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必须能提纲挈领,体现重点,凸显难点,能引发对课文相关问题的思考。如在学习《社戏》一文时,笔者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中的“好”字来一线穿珠,让学生思考“豆”和“戏”是否真如先生所说的那样“好吃”、“好看”,从而以点带面,高效拓展。
三、高效课堂要充分突出学生主体,展示学生收获
我们一定要把“讲堂”变为“学堂”,把“教师”变为“导师”,一定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促使其自觉、积极地学习。高效课堂,教师不应再以先知者、布道者、分析家而自居,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为学生学习指示方向、提供方法、搭桥铺路。只有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丛林中去历险、去探寻,将思维碰撞的结果精彩呈现,这样的课堂生成才精彩而高效。
四、高效课堂一定要注重科学利用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助学习,小组成员的优化组合是合作学习成效的关键。在小组搭建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和动手能力差异,不断优化小组组合,使小组形成互补合作团体,从而便于发挥小组成员的个性特长与竞争积极性。小组讨论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但有的教师不教给学生讨论的具体方法,甚至针对讨论的内容无选择性,这种泛泛笼统的小组讨论是无成效的。集体交流的另一种形式是组与组之间或在全班范围内的交流沟通、学习成果展示。笔者把它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头脑风暴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就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由本组集中观点,选代表在全班陈述。在讨论中,主持人、陈述人和记录人每次都要轮换,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二是辩论式。可采用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或根据课堂上自然形成的不同观点分几组讨论。
五、构建高效课堂还需做到五个“应该”
1.高效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课堂。传统的互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其实课堂上的互动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2.高效课堂应该是面向全体、兼顾个体的课堂。我们要学会分层施教,让尖子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学困生“吃得了”。
3.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欢迎的课堂。
篇12
特级教师斯霞说过:“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我常常把备课比作指挥员在组织战役。我总是反复推敲,直到自己认为比较满意为止。”科学备课是一场攻坚战,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应努力做好以下三点。
1、结合学情,定位学生。多关注优等生,让他们稳中有提高;多关注中等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他们与优等生决一雌雄;多鼓励后进生,努力使两级分化最小化。从各个方面关爱、引导、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激励中成长,发挥自己的潜能。
2、瞻前顾后,定位知识。一轮复习的立足点是“起点低、细致、透彻、扎实、规范”。切忌“高起点、高强度、高要求”,所谓“居高临下”,往往投入很大,收效甚微,甚至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要引导学生重视基础,最基础的知识就是最有用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过去所学的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框架;归纳总结解题思路方法,掌握规律。这样才能在整个高三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兼顾知识、方法、能力等层次要求,以不变应万变。
3、统揽全局,定位目标。如果一堂课设过多的教学目标,讲得过于复杂,会使学生应接不暇,疲于应付。围绕“课标”和“考纲”,一堂课应只“瞄准”一两个教学目标,努力营造浓郁的教学情境,构建出精干而逻辑清晰的知识结构,并穿插充分而有针对性的能力训练,夯实基础,弥补薄弱,提升学科应试能力。一堂课不仅要让学生懂、会更要强调让学生当堂掌握消化,努力实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和月月清”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上课,教学内容要砺淬唯精,实现高效课堂
高三阶段的工作,最大的收益在课堂,最大的失误也在课堂。所以,我们必须增强向45分钟要质量的观念,实现高效课堂。
1、教得高效。一门学问、一门技术弄得很深奥是因为没有看穿实质,搞得很复杂是因为没有抓住程序的关键。正所谓大道至简,我们应一语道破天机,不需太多言语。尤其是高三的教学,要在“务实”基础上深入学生内心。所以课堂不能太机械,重点要突出,要在科学备课、合理定位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努力使之简化、优化。比如复习诗歌时,设置了“温故知新”这一环节,让学生结合所学过的诗歌或做过的习题,自主归纳读懂诗歌的方法或答题思路,并以此实践拓展到所有诗歌。这样的设计,避免了课堂上的烦琐分析,学生通过自主归纳总结,真正把抽象的知识化为自己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1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新课程标准不仅给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突出贡献这个工具的个性特征:交际工具,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
社会交际的言语必然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它是每一个成员一天也离不开的。人们凭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以及用语言形成的文章、文学作品等为样式,用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协调工作、组织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言语作品”充当文化传播的工具,实现着跨时空的交际,从远古先人传留到子孙后代,从个人之间扩展到世界范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的交际作用不但不会减弱,反而越来越大。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去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这个语文的新性质给语文学科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方向。
关键在二者的统一上,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二者的统一较难。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就是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2.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要构建高效课堂,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堂教学应当实现两个转变。课堂教学应当紧扣“教”与“学”,真正实现“两个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研究式学习为主”转变。
2.2 教师的应当转变教学行为。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3 教师的应当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2.4 教师的应当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2.5 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6 把课堂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
(2)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