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课堂讨论及其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讨论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交流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沟通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比较而言,我国传统教育方式,即教师从头到尾满堂灌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不利于师生沟通、交流,不利于检验教学效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配合讲述式教学的课堂讨论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教师小结、课堂练习或课堂讨论、布置参考书或思考题。其中,讲新课前的复习和讲课后的课堂讨论都具有呈前启后的作用,但比较而言,课堂讨论的意义更重要。首先,课前复习旧知识具有检查、验证教学效果的性质,而课堂讨论是学生消化、吸收新知识的过程,具有转化、深化和强化的性质。转化是指通过课堂讨论把教师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深化是指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强化是指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强对新知识的记忆。其次,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看,课堂讨论也有着重要作用。我们把教师单纯的讲述课和讨论课做一比较。如下图:
两种授课方式比较(见表1):
很明显,在讲述方式中教师把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在这种方式中没有让学生的反映作出反馈,所以不能考察反映的强化作用和学生的理解程度。”特点是教学过程的单向性,缺乏学生的反馈。而在课堂讨论方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沦,最后作出总结,它“能熟练地按照学生的反映,随时引出一系列适当的提问,使大多数学生能高效率地达到学习目标。”特点是教学过程的双向性。相比较而言,在讨论方式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迫使教师思考并回答学生,也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讨论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文流,也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所以也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另外,课堂讨论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论题为中心的论争,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二、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准备、组织与实施
课堂讨论的准备是一堂好的讨论课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必须做到三个熟悉,即熟悉教学大纲、熟悉教科书和熟悉教学参考书。因为教学大纲规定了各章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方针;教科书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依据;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服务于教学工作的综合资料,是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的工具(桥梁)。只有切实做到三个熟悉,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纲为纲(教学大纲)、以本为本(教科书)。其次,课堂讨论在内容安排上,应难易搭配,有概念理解题、原理阐述题、辨别分析题和联系实际分析题。这样既能使学生通过讨论熟悉所学内容,也能训练学生适应不同的题型。再次,教师做好应对焦点、难点问题的准备。第四,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想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熟悉学生的想法,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也使课堂讨论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所准备,做到胸中有数。
课堂讨论的准备(见表2):
课堂讨论的组织与实施是一堂好的讨论课的关键。根据讨论内容的多少,可分为两种。一是结合一个单元内容进行的讨论,目的是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一单元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内容。由于内容少,在时间上可安排10到15分钟。比如讲完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的内容后,我们出题:“怎样认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把握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对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劳动的两重性以及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都要熟悉。这是考察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的连贯性和总体把握,有一定难度。二是结合几个单元内容的讨论。由于内容较多,在时间上可安排l5—20分钟。比如,在讲完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部分后,要求学生“把握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特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就几个单元的内容进行讨论,难度要大些,因为这需要对几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为调动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和便于统计平时成绩,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应把每个学生的发言情况做简要记录,讨论结束时,发言好的给予表扬,发言不足的给予鼓励。同时,对讨论做出总结。
课堂讨论的实施(见表3):
课堂讨论的准备既包含当堂课的准备,也包含长期的准备。长期的准备既是教学材料的准备过程,也是教学研究的过程。没有材料准备,不可能进行研究;仅有材料的准备,没有研究,对问题的把握不可能深入。
三、课堂讨论效果的检验
篇2
课堂讨论是近几年在教学中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以前僵硬死板的教学模式,它不再是老师在讲台上自顾自的讲课,学生在下面埋头记笔记的老样子,而是通过在课堂上与同学互动、讨论的方式传授知识,解答疑问。在历史教学上应用课堂讨论的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在新课改的大教学背景下,高中的历史教学背负了更重的要求,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素质和人格品质等人文方面的修养。为了完成历史学科上的这一重任,课堂讨论必须要应用在教学中,并充分发挥其知识与素质修养同时培养的作用。
一、改变死板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这门学科本身涉及的内容就很广泛,从中国古代史到近代史、现代史,然后是各国的历史,方方面面,内容宏达,知识精深,也正是这一特点,在历史课本的编排过程中,文字的叙述也是大篇大篇的,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高中的学习生活又是紧张而急促的,老师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难免上课的时候过于死板,导致课堂气氛冷淡,学生兴趣缺缺。而通过课堂讨论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一个比较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进而掌握历史知识。在讨论中,摒弃了过去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欢快的讨论历史知识的氛围。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缺陷的一种补充,更是为它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动力,完善的教学方法也减轻了老师的教课任务,让所有人都能够轻轻松松的完成学习目标。
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有了兴趣,才能最大限度的接受吸收老师讲解的知识,进而应用实践学习的历史知识。在历史课上应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性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之间的讨论,还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谈论交流,都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历史本身就可以被当作故事的一种形式,不过它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不可变更的故事,课堂讨论时有效的利用历史故事性的这一特点,就能让高中生在日常繁琐,困倦的学习生活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内心对历史的热爱,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提升历史素养,进而提高历史成绩,促进老师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也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历史方面的人才。
三、加强师生交流,改善师生关系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直接决定了教学任务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学生与老师如果存在芥蒂,很容易造成老师教学热情降低,教学质量减损,教学任务不能及时完成;而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则是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产生焦躁、不安、困惑甚至是厌学的情绪,然后该科成绩急剧下降,造成偏科,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甚至产生一系列心理疾病,其后果非常严重。而在历史的教学中,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在讨论中软化矛盾,增加师生感情,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一栋信任的桥梁。学生与教师之间彼此信任,就可以使学生在比较和谐轻松的氛围下接受老师讲解的历史知识,吸收知识并灵活应用。在讨论中,一些学生无法理解,难以吸收的难点重点,通过与老师的沟通和咨询,就能得到解决,同时让师生的关系融洽和谐。
四、交换学习思维,拓展学习思路
历史对学生的思维强度要求很高。历史这门学科由于历史跨度很大,对知识网架的构建、调控、总结、掌握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学生的思维必须足够开阔,知识网架构建必须清晰,解题思路必须完整。而将课堂讨论应用到历史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学习的历史知识和问题,彼此在讨论中交换了思路,拓展了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一个人的思想只能是一个思想,而两个人的思想加起来却大于两个思想,这是因为思想在交流的过程中会不断有新的思想融合创新,这样产生的思想就不止两个了,何况是一个班的同学在交流讨论,其中学生激发产生的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路线是多么的丰富鲜活。因此,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多使用讨论的方法,这对于开拓学生思维,创新解题思路,多角度、多技巧、多方式、多创新的应对考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学习吸收是一方面问题,把它实践应用起来又是一个问题。而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正好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讨论时可以以分组比赛限时这种方式来解决学习历史时遇到的问题。例如就秦朝封建君主制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同学们可以分成几个讨论小组,每个队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然后每队派出一个人发表本组讨论的结果,最后大家进行投票表决,选出最容易让大家理解和清楚掌握知识结构的小组成果,由老师办法一定的奖励给每个队伍的成员。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鼓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这种轻松地氛围中,学生会把自己当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利用课堂来为自己的学习服务,这种方式总结的知识和历史内容印象比较深刻,后期的整理和记忆也会比较容易。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阵地,老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好更方便的渠道。课堂讨论的应用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习历史知识,还有利于学生的品格形成、心智发展和情感升华。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课堂讨论这一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历史知识,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新时代的信息。
参考文献:
[1]王志乾.谈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0(25)
[2]金玲燕.浅议历史课堂讨论的现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0(28)
[3]王小东.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反思[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3)
[4]李玉彬;任传伟.课堂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教师.2009(S1)
篇3
一、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讨论式的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⑴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⑵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精讲,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满堂灌、问答式,那么,就失去了讨论的物质基础。
二、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讨论的形式不同,讨论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我们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结合“学生策略”的介绍着重进行了“讨论策略”的指导。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由讨论时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抓出继续讨论的话题。
三、精心设计讨论点
“讨论点”既通常指讨论的问题。研究中教师们普遍认为准确地确定讨论点是讨论式教学的难点,因为讨论点的确立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经过实践,我们认为讨论点确立的依据的共性主要是:⑴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是依据之一,其难度略高于全班平均水平;⑵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往往是值得讨论的,任何一节课起码有重点内容,重点、难点问题讨论清楚了,其他问题是也就迎刃而解了;⑶问题的关键处就是讨论点,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有些“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⑷讨论点还可以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处,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可能不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也可能不同,若能把典型的方法进行讨论,学生则会在讨论中相互启发;⑸易混易错处也是最好的讨论点,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些知识尽管反复强调,但是学生在理解或运用时仍然免不了会出错,对于这些知识,如果组织讨论,则可减少或避免出错。讨论点确立的方式;首先,教师课前确立;其次,课上根据学生临时的闪光点或出错处确立。
四、及时把握讨论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讨论,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要及时讨论。具体说来,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都最好能安排讨论。
篇4
2.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平等、独立的地位,他们才能充分参与、自由表达。教师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才能够敢问、敢说,才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课堂讨论的目的。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
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个人修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创设问题,使问题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让课堂讨论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课堂讨论才能真实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思维和智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把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作为创设问题的参考依据,讨论的问题要充分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有效地展开,能够学有所得。
篇5
一、组织课堂讨论策略
(一)提出目的,明确主题。提出讨论目的就是界定并告知学生课堂讨论的目的。在课堂讨论开始前,教师要仔细计划好讨论,说明讨论理由。教师提出讨论目的,既要告诉学生课堂讨论的一般目的是什么,又要告诉学生当前开展的课堂讨论的目的是什么,还要告诉学生通过课堂讨论要达到什么目的。明确讨论的主题是有效组织课堂讨论的重要工作。
(二)创建适宜环境。课堂讨论环境是开展课堂讨论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是开展课堂讨论的背景。适宜的课堂讨论环境对促进课堂讨论卓有成效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适时引导。教师适时引导课堂讨论,可以确保讨论的方向性,使讨论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在课堂讨论中,特别是全班讨论中,讨论可能偏离主题,也可能因个别学生好钻牛角尖使讨论局限于很小的话题,进而影响讨论的方向和讨论的效果,因而教师要适时引导讨论,有效监控管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行为和反应。
(四)鼓励参与。无论是全班讨论,还是小组讨论,重要的是教师应让学生都参与讨论,将自己融入讨论中。
(五)科学结束讨论。结束讨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归纳或小结讨论。第二,总结课堂讨论的得失或经验教训。第三,通过归纳或小结使学生对讨论内容进行梳理,复习主要内容,产生整体印象,使知识系统化。第四,建立此次讨论与随后课堂学习或讨论的联系或过度,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基础。第五,将讨论内容或主要结论与讨论目标、学习目标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显示讨论对达成目标、对学生学习已经发生的作用,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强化学生继续参与课堂讨论的动机。第六,让学生总结。
二、提问策略
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钥匙。课堂提问又称课堂问题,是教师通过和学生相互交谈来进行教学,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被广为使用。对教师来说,在教学中掌握和运用有效的提问策略至为迫切:一是明确目的;二是选择问题;三是正确叫答;四是有效反馈;五是采取措施。
三、适应性教学策略
(一)运用多种策略。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师每次与学生接触,就面临着选择。所谓选择就是要选择与教学情境协调或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都证明,教师必须掌握多种教学策略和措施。
(二)适应学生实际。进行适应性教学要求教师认真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不了解学生的教学,如果说不是失败的教学,至少也是很不成功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研究、顾及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及特点,并努力使教学切合学生的实际。
(三)做出灵活反应。适应性教学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引起并维持学生注意、讲授新内容、提问、布置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等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到灵活。
(四)调整教学速度。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潜力,使教学速度或进度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并且,一旦发现教学进度或速度学生不相适应,就要及时调整。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高速度、快进度学习创造条件,增大学生的学习效益。
(五)选择合适内容。进行适应性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适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到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相关性及对他们的重要性,并因此重视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
四、课堂环境策略
课堂是教学环境,是教师将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认知能力的场所。课堂环境直接表现为课堂气氛,因而教学是在一定的课堂气氛中进行的。第一要创建安全的课堂环境;第二要创建愉悦的课堂环境;第三要创建合作的课堂环境;第四要创建对学习负责的课堂环境;第五要创建教和学的课堂环境。
五、激励策略
激励指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可采取的策略有:首先是提出挑战性要求;其次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然后是分析学生成败的原因。
六、管理课堂策略
课堂管理或管理课堂指为顺利开展课堂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过程。对教师来说,掌握和运用课堂管理的策略为:认识意义,明了目标;让学生肩负起遵守纪律、参与学习的责任;制定和执行规则。
七、管理课堂作业策略
指导的练习一般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而独立的练习一般在教学结束时出现。管理课堂作业的策略有:1.管理指导性课堂作业;2.选择课堂作业;3.布置课堂作业;4.监控学生做课堂作业;5.做出课堂作业反馈;6.使课堂作业促进学生的灵活性理解。
篇6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体验,要求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语文学习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开放性的群体活动。因此,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课堂讨论,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个体学习和思考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挥,从而实现新课改“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总体目标。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在新课程改革下,各阶段的教育教学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新的教学理念深入广大教育从业者和学生及家长的脑海中,对当前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然而,我们必须正视在这些积极、正面影响背后存在的某些由于对新课改理念理解偏差造成的流于形式的严重不足。对于这些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及早发现并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1.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对于这两个度必须严格区分。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上常常存在本末倒置的现象,如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手段,单纯向小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其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
2.小学课堂活动参差不齐,盲目跟风
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理念认识不足,盲目将课堂教学活动理解及施行简单化、单一化,认为课堂活动越多越好,追求标新立异、热闹化教学,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同时不利于良好课堂规范的形成。
3.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性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实践性、人文性的统一。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的联系,这就使得小学生学会了知识而不会在生活实践中有效地运用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探讨
讨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组织开展课堂讨论不仅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及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利于发挥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学习效率。鉴于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组织课堂讨论时要特别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认真聆听讨论过程,发挥好主导作用,切勿喧宾夺主
课堂讨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在前面已加以论述,这里不再详细赘述。需要指出的是,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扮演好聆听者的角色,善于倾听。在这过程中,教师切勿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教师要选取时机将小学生的观点引向深入。
如在讲授五年级课文《假如没有灰尘》时,可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就“如果没有灰尘,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2.教师要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讨论,有一定的目的针对性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放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比如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较为深奥且涉及知识背景较多的知识鉴于理解偏差问题就不适合予以讨论,这也不利于讨论的展开。再如过于简单的话题,由于包括小学生在内的大众都熟知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性。因此,选取什么样的内容在语文课堂上讨论,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度。
2.1讨论内容要有价值性
组织课堂讨论是为了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将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鉴于此,教师要选取有价值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教师在讲授小学二年级课文《坐井观天》时,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讨论对“坐井观天”个人理解。在学生分组自由表达完自己观点后,教师可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学生对“坐井观天”的认识。
2.2讨论内容要能引起学生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由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在课堂上老师的话题若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这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讲解课文《刻舟求剑》时,可向学生提问问题“主人公最后能找到他的剑吗?”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2.3讨论内容要有一定的话题性
课堂讨论是否能开展得开、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除却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因素外,还得力于讨论话题是否具有争议性、话题性。一个具有话题性的议题,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参与热情、激发课堂活力,在有组织的课堂讨论下,使得小学生们各抒己见。例如在讲授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可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圆明园应不应该再重建?”“为什么至今还保留着圆明园的废墟,意义何在?” 这种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可“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达到既学到知识又寓教于乐的目的。
3.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适时讲解专业知识和背景
篇7
一、什么是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指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精心设计讨论主题,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如何解决问题的讨论中,主要形式是讨论和辩论,范围根据讨论主题,可以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可分大组进行,还可以分小组进行,同桌之间进行。课堂讨论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课堂讨论主要目的是扩大有关学科的知识范围和加深学科的理论知识深度,进一步形成系统的理论架构;第二种课堂讨论主要针对某门学科中值得或注意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学科中的疑难问题寻找更多更好的解决办法而组织的教学形式;第三种课堂讨论是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并对具有值得研究的课题进行讨论的学习形式。课堂讨论不只是一种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生生的课堂讨论,能够让学生对理解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有效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思考能力,通过相互交流,各抒己见,训练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自主解决问题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讨论结束后,老师要根据讨论的情况,适时做出总结评价,给予学生鼓励,还可设置悬念,提出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课堂讨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生理教学过程中应用课堂讨论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抽象的生理知识,具有信息多、不易理解等特点,但都需要学生大量识记、理解,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细胞的分裂、动物的呼吸作用等。对于这些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但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会感觉到难以识记,无法理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采用讲授法,平铺直叙地讲授,学生不仅不能理解这些知识,还会觉得枯燥无味,进而逐渐失去学习生物的兴趣,严重还会对学习高中生物产生抗拒。此时,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明确主题,确定范围,精心组织讨论,让学生对相关的,具有相似性的内容进行对比,并分析两者的异同和关联,就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通过对比,就会更加清楚,明了。
2.分析、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课堂讨论
在高中三年级时,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往往会给学生大量的专题训练和综合训练,训练中会有一些难度很大的练习题,让学生困惑,无处下手,根本找不到解题的思路,更谈不上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说出题目的答案,让学生觉得头痛不已。此时,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的套路,简单地让学生练习后再讲解的方法解决问题,就会让教师觉得学生已经弄懂了,明白了,其实,结果往往不是这样的,学生一旦再遇到难题同样会束手无策,根本解决不了新的问题,一来二往,学生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失去学习生物的信心,对生物课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要想避免这种不良的后果,就需要充分利用课堂讨论,教师出示题目,给予简单的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自主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3.解决开放性问题中应用课堂讨论
学生往往对于具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不太感兴趣,而对开放性问题就不一样了,学生往往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无比兴奋,因为他们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可以自由的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无话不说,由于答案不统一,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有些答案是教师也意想不到的,这时运用课堂讨论,就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篇8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讲,以讨论为主的一种教法。这种教学方法得到古今中外名师的推崇,孔子、叶圣陶、柏拉图、苏格拉底都曾使用过。“讨论式教学法”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讨论式教学法”形式多样,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教学模式在民办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问题
讨论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中人的认知加工能力与群体心理学中的相互作用对认识结构的影响。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讨论式教学的环节大致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教学模式在民办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结合讨论式教学的模式和特点,就大学英语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充分提供语言应用综合能力,二语习得等资料,为学生梳理出了解答问题的不同路径,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辩论和思考,帮助其得出自己的结论。
讨论式教学法并非新的教学方法,西欧于17世纪就开始采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现代教育中开始使用讨论法。尤其是最近十年来在对素质教育的探索中,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各种方法,讨论法就是其中之一。在新课程、新教材大力推广的今天,讨论式教学法逐渐成为备受广大师生欢迎和接受的互动学习方法之一。
讨论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现状到底怎样呢?笔者经过大量听课后发现,其应用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讨论法未能引起广大外语教师的重视,课堂教学中很少应用,许多教师对讨论法持拒绝态度。在民办高校调查的102节课中只有33节课应用了讨论法,仅占32.4%,每堂课应用时间平均只有10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20分钟,最短不到5分钟,整堂课都进行讨论的为零。
2、民办高校的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讨论法,但流于形式,不注重实质内容,教学效果不理想,讨论法应有的作用难以发挥。使用了讨论的课堂常出现的问题有:1、学生预备不足。教师往往是在课堂中讲到某一知识点时提出一个讨论题,事先没有提供讨论题的有关资料,学生也没有查阅相关资料,而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也往往只有3--5分钟,甚至更短。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随着笔者教学年限的增加,就越来越多的注重教学法的运用,并且开始研究针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法、怎样运用这些教学法才能使课堂上的知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并且掌握运用。使得课堂真正变成一个学生们受益并喜欢的地方,还能够给他们机会发挥出自己的潜在能力。所以我们传统教学法中的讲授式教学法就不能在课堂上继续独当主角,还应有其它的教学法的参与,才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有吸引力。在此笔者要提到的就是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而且是“五人一项式”的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并且还要探讨一下它在其中的正迁移。
二、“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的内容与改革目标
“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的环节大致包括:全班分成若干个五人小组,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结合讨论式教学的模式和特点,就大学英语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充分提供语言特色,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等资料,为学生梳理出了解答问题的不同路径,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辩论和思考,帮助其得出自己的结论。
同样的教材,但是却有多样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认可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60%的学生认为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质量一般。如果学生不喜欢老师的教师方式,学生很难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在学生看来,学生喜欢教学如何去教授呢?根据调查数据,对于以教材为主,主要讲解文章中的语法词汇和语篇理解的教学方式,只有10%的学生喜欢,44%不喜欢,剩下46%的同学是中立态度。52%喜欢以教材为主,讲解语言知识和相关文化背景知识。62%的同学喜欢基于教材,注重除语言外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英语学习策略。69%喜欢基于教材,补充课外学习材料,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76%喜欢教学内容灵活,着力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并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就是以全班分成若干个五人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任务的学习与讨论,既保证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同时又保证了基础薄弱的同学能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完成小组任务。
“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课堂活动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课堂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把以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巩固,而且课堂活动也是教学的剂,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由此看来课堂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对教学的效果起重要的作用。活动是否充分,难度是否适中都会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根据调查,在活动的难度上,86%的同学认为课堂中师生间的交互活动是难易适中的。也就是说现在我们设置的活动的难度是适合学生的。但是学生喜欢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的活动的人数不多,只有56%,40%的学生认为教师组织的活动一般。因此如何创新课堂活动,让学生既喜欢又能学到东西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的目标就是保证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掉队。
“五人一项式”的案例讨论法课堂教学的应用,教师坚持应用讨论法,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状况会有明显改观,学生的参与意识会越来越强,反过来又促进了讨论法的有效实施和取得良好的讨论效果,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推动,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这正是教师努力的目标,也是“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目标。
三、“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的创新之处
“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的创新之处是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做法,它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挥集体智慧、认真听讲、动手操作、积极发言等主动参与的外在行为,不断内化教学内容。思维的参与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关键。在主体参与教学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使学生大脑积极运思的气氛,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中,智能会得到较好的发展。在群体思考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通过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从长远来看,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无论从时间还是效果来看都是很显著的。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更明显和独特的优势, Stephen D. Brook field 和Stephen Preskill在《讨论式教学法》一书中谈到了讨论法的15点好处,而五人一项式”课堂讨论法就是这些好处中可以值得我们大家应用的有效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 钱长伟.钱长伟谈高校教学改革[N].成才导报.2001―03―07.
[2] 符娟照.比较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67.
[3] 陈至立.团结奋斗 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动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N].中国教育报.2002一01一08(2)
[4] 上课像讨论会 学生是主持人[N].教育文摘周报.2001―12―05.
[5] 叶澜.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N].中国教育报.1999―06―19(4).
(上接第6页)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以社团为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感受创业,培养创业意识。
3、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
创业技能是创业型人才的关键素质。 而创业技能的形成,在内部有赖于个体在活动中经由经常性反复性练习达成熟练,在外部依赖于有效的创业教育,前者为后者提供外在条件。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创业技能与对创业商机的提炼,缺乏创业企划与缺乏融资渠道,不能整合资源,缺失团队建设等。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在校学习期间缺乏创业技能教育所致。为此,高校有必要以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为重点从多个方面有效开展创业教育。
(1)创业课程实践化
任何教育目标都必须通过课程得以实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正因为如此,当前很多高校竞相开设了创业教育学科课程。 但是,毕竟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业技能需要在活动中逐渐形成。 创业课程实践化应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创业课程都应当设置成课题型、讨论型的课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从选题、方案设计到信息收集处理、分析论证,由学生个人或集体完成,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启发中,锻炼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第二,开设更多的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课程,代替验证性的实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创造条件促使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课程要建立个案分析、社会调查和社会实习三项内容想结合的综合训练实践教学。第三,课内实践教学向课外实践教学延伸,改变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脱节的状况。
(2)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业技能,必须有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练习法、讨论法、游戏法等互动教学方法,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创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中的商业活动紧密相连,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强化项目导向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法不失为创业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
(3)设置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要在原有的各种活动中,把创业教育的任务和要求有机地结合进去,如班会、团支部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各类竞赛、文体活动、劳动周、勤工俭学、校外活动等。 二是开展创业教育专题活动!根据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设计专门的教育活动,如参观、访问、竞赛、社会调查、社会服务、请创业者做演讲报告等。三是开展模拟演练,也就是组织有意向选择创业的大学生,由教育者根据真实创业的过程来模拟设定创业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可能的障碍,包括创业之初的团队组建到创业中的管理、技术、营销、售后等每一阶段,让学生分工合作,自行解决,教育者以顾问身份全程跟随、给予指导,对不当之处及时纠正,对创新之处予以鼓励。
(4)开展创业实践
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走校企联合的模式,高校可在企业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学校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办一些实体!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制定周密的创业培养计划,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鼓励广大同学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周末及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学生可从中体会到创业的乐趣与艰辛,体会成功的喜悦,潜意识中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平台。以商业化运作方式,教授学生如何通过整合资源来创办和运作企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以及咨询服务。成立专门的创业服务中心,为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和政策服务。
参考文献:
[1] 郁义鸿.李志能.罗博特-D•希斯瑞克(R0benD•Hisrich).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篇9
1.课堂讨论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学习数学唯一的重要方法是“再创造”,但是单凭学生自己是远远不够的,要靠集体智慧才可以创造奇迹,特别是在突破教学难点上最能体现出来。如,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中,商中间有零的情况学生最难掌握。于是我在出示例题后先让学生自己试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这时学生就会出现不同的意见:(1)714÷7=12(2)714÷7=102(3)714÷7=120……接着一场激烈的争论开始了。通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当除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时商就写在哪一位上,如果不够除,要用“0”来占位。
2.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掌握
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要求人人都能掌握。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总结的经验,但是这些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研究和学习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处设置讨论加强同学间的交流是必要的。
二、课堂讨论的主要问题
课堂讨论的原则应是因材而“论”。目前,许多教师不切实际,生搬硬套,导致表演式讨论产生。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1.学生参与程度低
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集体讨论的参与率一般低于10%,大部分学生只处于观众的地位,即使是观摩课或示范课,参与率往往也不超过15%。在小组讨论中,一般只有40%的小组讨论比较热烈,而讨论热烈的小组中也往往只有一半的学生能比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讨论不热烈的小组参与率更低,往往处于冷场的情况。
2.讨论的有效度低
小组讨论的组织效率低。小组讨论时,如果教师的控制力低,就会导致小组中暂时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
3.问题本身不值得讨论
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说出答案,问题太难,学生甚至经过讨论都解答不出来,这两种情况都容易使学生“溜号”。
三、课堂讨论的改进策略
针对数学课堂讨论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认为,要提高课堂讨论的参与率,提高学生充分、深入参与讨论的程度,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对策:
1.把握学生参与讨论的程度
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没有思考、体会和感悟,他们能讨论些什么呢?鉴于此,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过程,让学生先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经过酝酿,有了想法,才有话说才会有理讲,讨论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涌现,才会有创新。
2.营造有效讨论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1)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产生思维兴奋点的问题。例如“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误认为名数的改写就是移动小数点。教学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基本学会用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改写名数的情况下,插入这样一题:1.5小时= 小时 分。由于思维的惯性,大部分学生马上得出如下结论:1.5小时=1时50分。我反问:1.5小时真的等于1小时50分吗?学生一愣,紧接着发现,1.5小时就是一个半小时,应该等于1小时30分。移动小数点的方法刚才还很有效,现在为什么不灵了呢?教师抓住这个”矛盾”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发现,把高级单位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名数的方法是乘以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是乘以进率10,100,1000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而不是一种普遍可行的方法。
(2)精心设计情境
篇10
一、合理设置课堂讨论的问题
课堂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核心是问题,所以,对要讨论问题的设置非常重要。问题应该具备这些特性:首先,问题能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并且问题的答案学生尚不清楚。其次,问题尽可能有多种解决方法。最后,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可以学到新的知识并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欲望。例如,我们在讲授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时候,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例如,“医院里两个孩子同时出生,由于护士的疏忽,把孩子放在了一起,结果分不清孩子是哪家的了。经查一个孩子的血型是A型血,另一个是O型血。两对夫妇的血型是:一对是男A型女AB型,另一对夫妇男A型女B型,如果你是医生,你能确认孩子是谁的吗?”让学生对该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很自然地就可以过渡到对孟德尔的遗传定理的讲解。依据上述问题设置原则,笔者在每次课堂教学中都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充分做好讨论的课前准备
课堂讨论要想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章节的课堂讨论之前,将要讨论的内容告诉学生,并给他们一些需要阅读的资料让学生自学。可以从班级中选出几名成绩较好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辅导,将班级进行分组,由他们带领小组进行准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逐渐地调动起来。课堂讨论式教学一般都是针对当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的,老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
三、合理组织课堂讨论活动
有了充分的准备,接下来关键就是要组织好课堂讨论了。老师要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可以先挑选两名学生对本节课所要讲述的内容进行阐述。接下来学生根据阐述和自己的课前预习提出问题,老师可以回答问题,然后再提问,再回答,这既是一个教学过程,更是一个能够暴露学生学习问题的过程。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老师将学生讨论过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提高,突出重点及难点。
四、课堂讨论课后及时反思总结
课堂讨论中可以暴露出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偏差和不足,通过老师的讲解与指点,学生可以找到自身的不足,然后在课后能够及时地反思和总结,就可以更好地找到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经过几年的生物课堂讨论式教学,每堂课学生的发言率都在80%左右,开始沉默少言的同学到最后都可以踊跃发言了。学生对通过课堂讨论式教学讨论的内容的理解、记忆和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常规教学。经过一个阶段的课堂讨论式教学之后,学生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参与教学的思维习惯。总之,课堂讨论式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并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篇11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法主要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相商量,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的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
一、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堂讨论前师生都要在思想、知识和资料上做好充分准备。如果没有准备,讨论中学生就可能陷于被动,教师也可能难以引导讨论深入下去。所谓准备,对学生来讲就是要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对教材进行预习;对教师来讲就是要把重点部分揭示出来,还要指导学生的准备过程,如认真划分小组,培养学习骨干,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发言。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课文介绍的是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有过三次相遇、相处并成了好朋友的故事。这时,我提问:“一个世界有名的大科学家和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不仅有利于导入新课,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
二、选准课堂讨论焦点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听到有的教师说,课堂讨论真累,有时候冷冷清清,有时候没完没了,弄得该上的内容没上完,甚至拖堂。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教师组织讨论时没有合理组建讨论小组以及选准讨论的焦点,导致课堂教学结构呈涣散状态,也使部分学生无所适从、紧张不安,找不准思考的着力点,难以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种最佳的状态。所以,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教育学生的契机,选准讨论的焦点内容,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以培养学生的鉴赏、思辨能力。
三、把握时机
时机是具有时间性的机会,是事物发展的连接点和转化的关节点,抓住了时机也就抓住了关键、抓住了要害。因此,要有效地开展课堂讨论,教师还需要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捕捉讨论的最佳时机。常见的最佳时机有:
1、当需要突出重点时
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必须重在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使得突出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而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讨论的方法,则是突出重点的有效办法之一。这样不仅准确把握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而且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从而达到的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
2、当需要扩展和深化知识时
大纲和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课堂教学必须抓纲靠本,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教授的内容全部就是照本宣科,照念教材。课本中的有些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接受能力予以进一步拓展、充实、深化,以拓宽视野和发展思维。
3、当学生的认识普遍发生偏差时
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认识偏差,与学习活动是存在紧密联系的,利用它引发讨论,对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有效纠正学生的学习错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4、当教师的提问出现“卡壳”时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由于受智力因素(比如认知结构等等)和非智力因素(比如兴趣等等)的影响,课堂中出现卡壳、冷场现象并不少见。当一出现这种状况,教师既不能一手包揽,给他们灌输知识,也不能“穷追猛打”,一定要逼迫他们说出答案,更不能冷言相讥,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发挥团队精神,依靠集体智慧,使"卡壳"的学生茅塞顿开,明确知识掌握的薄弱点在哪里。
5、当学生的思维进入“低谷区”时
课堂教学的构思和组织,要以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教学为中心。从一节40分钟的课来看,学生的思维活动并非时时刻刻都处于亢奋状态的,而是有张有弛,高低起伏的,一旦发现学生的思维进入“低谷区”时,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拉开发散思维新的一幕,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一个新的,使学生对文本解读更加深入。
四、小组讨论和大组讨论结合
对于全班性的大组讨论来说,小组讨论可以起较好的酝酿作用。绝大多数的学生并不喜欢以及习惯在大众面前发表自身的看法,小组讨论的气氛适于学生敞开心扉自然真实地畅谈发表言论,同时也能够方便大家集中精力,使大家的话题有所集中,认识有所明朗。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更好地活跃大组讨论的课堂气氛和效果,特别在人数较多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尤为突出。当然,小组讨论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对于一些简单性话题不需要进行大组讨论,但是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讨论话题或者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的话题,则应该开展全班性的讨论。一方面让学生打开视野,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在大组讨论中老师可更有效地发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启发引导作用,使讨论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以及更广的范围内进行。
五、准确评价讨论结果
课堂讨论结束之后,各组可推荐代表发言。此时,教师要对讨论结果作出准确、客观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讨论的气氛是否热烈,讨论进行中存在哪些问题,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结论是否合理,等等。
对于课堂讨论中表现积极的学生,教师要点名表扬;对于注意力不集中或未曾发言的学生,教师可不点页名批评。这样做有助于维护课堂纪律,更好地组织下一次的课堂讨论。
对于讨论中取得的进展和成效,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对于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则要客观对待。对于语言表达流畅、思维条理而富有逻辑性的学生,教师要加以肯定;而对于学生在语言表述中存在的逻辑问题、语法问题,教师要认真指出,及时纠正。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恰当的讨论问题,精心设计讨论运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而使讨论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罗立.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讨论[J].基础教育研究.2002(S2)
篇12
第二,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民主和谐原则。依照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遵循民主和谐原则,并要以民主和谐原则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教师要想更好的实现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必须要放下自己的架子,摆正自己的心态,走到学生之中去,全面建立起朋友型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此外,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必须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第三,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与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能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因此,要想全面贯彻落实创新教育,教师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观,并要遵守以人为本原则,调整教学观念和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语文教学活动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心理、思维特征以及兴趣等情况,才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于对其进行创新教育。
二、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措施
第一,必须要转变教学的观念,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因此,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我们必须要依照素质教育来全面革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与创新教育融合在一起。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走出来,要树立起以语文教学为核心和主导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树,并要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并将各个科目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转化成为综合能力。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训练为主、思维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才能更好地将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第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必须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更好地进行创新教育,语文教师就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要想实现教学的目标和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抓好一个“趣”字。可以采用妙语激趣法。语文学科研究的对象是语言和文字,而语言又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发展到今天,其内容的丰富程度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妙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相声中幽默的语言文化和表达形式带进课堂之中,以此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或是利用一些优美的古诗词来当做开场白。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教师开展创新教育。可以采用人物激趣法。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通过榜样,能够更好的激发我们不断前进。纵观当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缺乏学习的热情,是因为其不了解学习目的以及学习的意义。而针对这样的情况,人物激趣法则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情况。通过教师所树立的学习榜样,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能够使其明确参与语文学习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推动意义。此外,在使用人物激趣法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增加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来强化人物激趣法的作用。可以采用景物激趣法。教材中的文章,有许多是描写景物的优秀文章,既有寥寥数言便将人带进文章所描写的环境之中,又有浓墨重彩的展现景色的优美支出,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对于这些文章来说,其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其所描写的环境当中,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文字旅行”,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些文章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仔细的品味文章的字词句,全面熏陶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为开展创新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3
(一)通过讨论,教师发现问题,教学针对性加强。学生讨论的过程,能充分展现其思考的轨迹,暴露学生理解的准确程度。教师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如教《小狗包弟》一课,当教师提出我们是否应该谴责巴金的背叛行为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时,学生模棱两可。这说明教师对文章的背景以及巴金的为人性格,还缺乏深入的理解,教师应进一步补充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中的问题通过讨论这一形式,迅速直接反馈到教师这来,教师及时发现,迅速调整。
(二)讨论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高中所选课文大多是名篇名句,有着深刻的内涵,能够从多个角度探讨。而学生往往只能想到某一方面,展开课堂讨论,能够拓宽学生思考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深入理解文本。如教学《祝福》这课,围绕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兴趣浓厚,纷纷主动参与,没有旁观者,大家各抒己见,并展开辩论,对文本有了深入理解。
(三)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力。著名的教育家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讨论法能使学生跳出自己思维的局限,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同时展开思考与分析。在讨论中,其他同学的新观点,激发自己去思考质疑,往往会产生新的认识与理解。教陶渊明《归园田居》时,教师提出你是否愿意过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从个体选择、社会责任、现代文明的弊端、诗意生活等很多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展现了创新意识,经常开展这样的讨论无疑会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很会说,但说话没逻辑,缺乏真正的思维能力,有些学生思维能力很强,但茶壶里煮饺子――有货道不出,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同步。而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围绕一定的论题进行讨论,既要思考,又要表达,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在课题组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发现,原先性格内向的学生开始健谈,原先健谈的学生说话不再信口开河。
那么,如何才能增强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呢?
(一)、讨论小组的科学设置。以往讨论小组,是按照学生座位的近邻关系设置,或是前后,或是左右,没有科学依据。其实分组非常重要。全是不爱讲话的在一组,就会冷场;全是爱讲话的在一组,吵得不可开交。教师在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宏调控,学生才能优势互补,各个小组都能热闹起来,各个组员都能充分参与。
(二)、讨论问题的精心选择。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是为了有讨论这一新课改的教学环节,而随意找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是典型的为讨论而讨论。其实,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讨论,没价值的问题学生讨论半天,那是浪费学生的时间,还会败坏课堂风气。什么样的问题具有讨论价值?选择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讨论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者是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而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提供的问题应是仔细思考,精心选择的。在教学《六国论》这课时,有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像作者说的那样吗?这一问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的欲望,此问题表面看好像是与历史有关,实际上与作者的创作动机密切相关。
1、选择突破重难点的问题
教学中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拿来讨论,也不可能都去讨论。教师要选择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应该是与课文重难点有关的问题。教师在选择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如教巴金的《小狗包弟》,有老师提出“小狗可能怎样死”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在教《鸿门宴》时,我们课题组的老师提出“项羽为什么会放走刘邦”这一关键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分析项羽与刘邦的性格特征,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选择难易适度的问题。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用讨论,即可能得出答案,学生还讨论什么。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也讨论不起来。有教师提出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此情’到底是指什么?,这一问题学术界还在争论,学生无从回答。有些教师喜欢追求讨论问题的难度,而偏离了讨论的最终目的。
3、选择有层次的问题。有时一个问题里内含着好几个小问题,这样的问题有层次性,能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像走迷宫一样,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也能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如。教陶渊明《归园田居》,我们课题组的老师提出“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入仕与出仕的矛盾”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传统文人的生存困境。
(三)讨论时机的准确把握。
什么时候该用讨论?有教师一上来就让学生讨论,学生什么都不知道;有教师等学生都明白了,学生都知道了,还需要讨论吗?
1、学生困惑时讨论。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不理解之处,处于困惑之时,此时教师若安排讨论,因势利导,学生参与度极高,也最有效果。如教巴金的《小狗包弟》,学生对巴金的忏悔与自责感到不易理解,不就是一条小狗吗?此时,教师提出巴金为什么因一条小狗忏悔与自责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挖掘课文的主题。
2、讨论位置的灵活处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总领全课、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应放在开头;对整堂课的总结归纳、深化中心的问题,要放在最后。有的问题只有教师大量铺垫,学生才能有所认识的,应放在中间。有时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问题,但和文章主旨密切,要安排临时的讨论。如教《装在套子里的人》这课,有学生提出别里科夫挺让人同情的这一问题,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临时安排一场讨论:别里科夫是否值得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