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叙事分析理论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世纪初,叙事辅导开始进入中国。2000年,台北的吴熙琄出版《最新又潜力无穷的疗法:叙事疗法导读》一书;2001年,廖世德将怀特与艾普斯顿的著作《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翻译成中文并出版。同年,怀特首次在台北举办“叙事治疗工作坊”。台湾张老师基金会台北谘商辅导中心积极致力于推广叙事疗法,该中心于2003年举办了“叙事治疗进阶个案研讨工作坊”;台北市生命线协会亦于2003年开办“叙事治疗的多元面貌”课程。此外,香港的社会工作人员协会曾在2003年举办了两次叙事治疗工作坊。
目前国外已将叙事辅导法应用于临床心理学上,干预诸如厌食症、家庭性暴力、精神分裂症、精神创伤、种族关系、儿童与养父母关系及口吃康复等问题。
1 叙事辅导法的基本主张
所谓叙事辅导法,即通过引导来访者在不受干扰的安全环境下叙说自己的生命故事,唤起来访者内在力量与生命意义的心理辅导方法。叙事辅导的重点与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重新检视自己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进而回归到正常生活轨道。
叙事辅导法是一种以来访者中心为取向的咨询方法。叙事辅导与其他心理辅导方式的显著差异在于它相信来访者才是自己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辅导者只是在旁边陪伴;来访者应当从自己生命故事的片段中找到自尊、自信与价值,从而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目前的困难。咨询师在运用叙事辅导法时,与来访者的关系是平等而合作的;“咨询师是来访者改变的促发者,而非按照自身的取向将专业知识强加于来访者的动机和需要之上( 张涵,2013)。”
怀特认为人类是诠释的动物,“在诠释过程中所创造的意义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行为和在生活中采取的行动。生命故事或自我叙说的过程传达出我们决定撷取及对外表达的生命经验片段;故事或自我假说决定我们如何塑造生命经验。我们并非通过生命故事存活,而是故事塑造、组成并拥抱着我们的生活(Payne,2012)。”
叙事辅导法鼓励来访者发展个人的知识、技巧,鼓励有意识的觉察与转化。在进行叙事辅导过程中,辅导者通过认同、谈话、强化来访者所讲故事的积极方面而创造出尊重和接纳的氛围,促使来访者重新建构其对于事物的理解和想法,实现观念与行为的正向改变。
叙事辅导法主张将谈话的焦点放在支线故事上。支线故事是来访者所叙述的“问题故事”之外的生命体验,或者是对生命体验的重新诠释。怀特主张让来访者详细地勾勒支线故事,“因为只有通过支线故事,人们才能逃离掌控个人理解和生命的主线故事的影响。通过协助来访者进行更完整的叙说,减少以刻板印象描述经验所带来的僵化和影响(Payne,2012)。”
2 叙事辅导法的理论基础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们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也称为信息社会、高技术社会、媒体社会或消费社会,在文化形态上被称之为“后现代社会”或“后现代时代”。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在后现代时代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它是人类历史的一次断裂或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柯等人将北美关于后现代文化形式的讨论上升到更为深刻、更为广泛和更具综合性的哲学高度,从而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对于继承和发扬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的现代主义哲学进行全面的批判,总体上抱持一种对于逻辑性观念与结构性阐释的不轻信或怀疑的态度。具体来说,这些批判观点主要有:第一,用“分延”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即用“差异”原则来取代“中心”概念,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或两极性与独断性的基础上,撼动“整体”,打破“结构”;第二,从纵向思维转换为横向思维,即传统等级体系一般的 “树状结构”思维向动态、发散的“根状茎”式思维的转变;第三,用差异对抗理性的总体化;第四,注重个体性和自我关切,反对主体性和人道主义,即反对把人的最一般的本质当作当然的、现成的前提,反对把人看作是“理性的生物”;第五,用透视主义和相对主义取代表象论和基础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世界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不可计数的意义;解释世界的方式是无限的,我们应该寻求对于现象的多种解释;第六,用不确定性和小型叙事取代元话语和宏大叙事,强调知识的不可通约性、不 可预见性、不确实性、突变性、异质性、与多元性(冯俊,1997)。
从以上对后现代主义哲学观点的梳理来看,关注差异、去中心化、打破正统、主流和权威、解构和关注解释的多元是理解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关键,也正是这些核心思想影响了叙事辅导法的产生——叙事辅导法的支撑理念即让来访者重新定义问题和人生意义。在来访者讲述“问题故事”、外化问题之后,引导来访者讲述主线故事之外的支线故事,或者从非主流的视角重新解读问题故事。
3 叙事辅导法的具体操作流程
3.1 来访者叙说自己的“问题故事”
辅导者需要为来访者创设不受干扰的、安全的环境,以尊重与专注促使他讲述自己的故事。通常来访者的故事充满了挫折、失望、悲伤甚至绝望,因此称之为“问题故事”。
3.2 界定并外化故事中的问题
在来访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后,辅导者鼓励来访者自己界定故事所反映出的问题;如果来访者无法说出任何词语,辅导者可提供几个供其选择,例如“忧郁”、“悲伤”、“愤怒”、“工作压力”、“恐惧”、“焦虑”等。
同时,辅导者应强调问题对个人的影响而非人本身具有问题,此即问题的外化。例如辅导者应表达“抑郁干扰了你的生活”,而不是“你变得抑郁”;应表达“你被压力影响着”,而不是“你很有压力”。外化问题的目的在于协助来访者将自我认同与问题分开,并且了解问题来自于环境或人际互动过程,而非其心理或人格。
3.3 发现并聚焦特殊意义事件
特殊意义事件是来访者所讲述的“问题故事”或叫主线故事之外的、具有某些正向激励作用的故事或经验。在来访者讲述完“问题故事”之后,辅导者应引导来访者讲述其他经历,从中发现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并对该事件中的某些细节与过程加以聚焦和描绘。
3.4 引导来访者“重新入会”(re-membering)
“重新入会”即鼓励来访者通过举行纪念仪式、书写记录、重游故地等方式正视“问题故事”或创伤性事件,以期获得支持与抚慰。“重新入会”必须在来访者通过发现特殊意义事件而重拾自信与勇气之后进行。
3.5 引入局外见证人强化叙说-再叙说
在此阶段,辅导者可建议来访者邀请其朋友、亲人或同事分享自己改写后的故事。这些局外见证人可在分享过程中讲述自己受来访者触动的某一段经历或故事,如此可通过生命经验的共鸣增强来访者的内心力量。
3.6 通过仪式或颁发证书结束辅导
当来访者确定自己的生命故事不只是“问题故事”,其他经历与故事中所蕴藏的正能量足以支撑其未来生活时,辅导就可以结束了。辅导者可邀请来访者的重要他人前来进行再叙说,并通过仪式或颁发证书来铭记这段过程。
4 辅导案例
来访者:王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因其母亲在“5.12”汶川地震中不幸遇难,自己难以摆脱悲伤与抑郁困扰。
辅导目标:与王同学建立良好咨访关系,帮助她正视母亲去世的事实和悲伤情绪,找到改善负面情绪的动力,开始新的生活。
辅导次数:五次。
4.1 第一次辅导:叙说自己的故事并外化问题
王同学在辅导员的建议下第一次来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老师邀请王同学讲讲自己的故事。以下是王同学讲述的故事内容:
我老家在绵竹农村,2008年“5.12”地震前,母亲在家务农,父亲在外打工。地震发生时我在学校宿舍,房间的剧烈晃动让我很害怕。当我知道母亲不幸被垮塌的房屋压死的消息时,我很震惊,不愿意相信那是真的。但我在同学面前并没有表现得多么悲伤,可能是来不及悲伤,因为我要赶回家同父亲一起料理母亲的丧事。将母亲的丧事办完后,我返回了学校,这中间大概有一周时间。回到学校后,我不断想起和母亲有关的往事,不再喜欢和其他同学来往,也不想跟任何人说话;食欲开始下降,不想吃东西,身上没有劲,体重也明显减轻;我开始逃课,甚至不愿意走出寝室的门。我一想起和母亲一起相处的画面和片段,眼泪就忍不住地流下来;我不相信母亲就这样离开了我。
辅导老师听完王同学的讲述后,首先表示自己非常愿意倾听她的故事,并且能够理解她现在的状态和心情。之后引导她用几个词语概括自己刚才所讲故事中的情绪和感受。该同学略微思考后用了“悲伤”、“孤单”、“失落”和“压抑”几个词语。
辅导老师肯定了该同学对自己情绪状态的认知后,进而引导其将这些负面情绪“剥离”:你认为自己是悲伤的?你认为自己很孤单、很压抑?换个说法,你可以把悲伤、孤单与压抑看成某种东西,把上述表达改为“悲伤、孤单、压抑的情绪与感觉笼罩着你”,这些负面情绪终将远离你,它们本不属于你,你可以是快乐而轻松的。
4.2 第二次辅导:继续叙说故事,挖掘特殊意义事件
第二次心理辅导时,辅导老师邀请王同学继续讲述自己的故事,但这次不讲地震后的,改讲地震发生前自己家庭、学习和生活中记忆犹新的事。王同学讲起初中时父亲为她买凉鞋的故事:
我对父亲的感情不如母亲的深。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挣钱,与我的沟通很少,感情很淡;我觉得自己甚至不太了解父亲,也不太确定他是否爱我,也有可能是父亲不善言辞,没有当着我的面说过那些表达情感的话。但是,我至今仍记得初中时父亲为我买凉鞋的事。我家一直很清贫,买凉鞋当然也是要选便宜的,便宜的鞋自然样式和质量都要差一些。可我当时偏偏看中了一双红、黄、白三色相间的皮凉鞋,价格比父亲准备给我买的那双塑料凉鞋要贵好几倍。我当时很爱美,也很喜欢那双皮凉鞋,所以执意要买。父亲虽然很无奈,很想节省钱,但最终还是妥协了,为我买到了心爱的凉鞋。我当时非常高兴,“父亲”这一抽象的称谓开始在我心里具体化为父亲鲜活的形象。
辅导老师听完王同学的故事后,点出该同学初次辅导时所讲的“父亲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失去母亲后很孤单”的观点并不恰当。父亲为其 买凉鞋的故事即可看作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在这次愉快的买鞋过程中,父亲展现了对女儿的包容、理解和爱;父亲虽然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女儿的情感,但他愿意为女儿付出,竭尽所能甚至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地满足女儿的需求,愿意包容并陪伴女儿度过难关,所以女儿不是孤单的。 4.3 第三次辅导:引入局外见证人强化叙述
辅导老师鉴于王同学所讲特殊意义事件涉及与父亲的关系,因此将叙事辅导流程的下一阶段提前,目的在于首先让王同学确定父亲对自己的爱、坚定与父亲的情感联系后再去触碰“问题故事”,与父亲一起去祭奠母亲。所以此次辅导联系了王同学的父亲到场,并请王同学当着父亲的面再次讲述了买凉鞋的故事。父亲听完故事后表示深受触动,自己都不知道当年的一个小举动让女儿记忆深刻,成了这么多年女儿最温暖的回忆。并且,父亲也认识到因自己不善表达而拉远了与女儿的情感距离。
4.4 第四次辅导:正视创伤
在上一次的辅导中,王同学与父亲加深了彼此心灵上的联系,孤独感与压抑感有所减轻。在此基础上,辅导老师征询王同学关于书写记录母亲点滴的意见,例如可以记录母亲的容貌、性格特点、喜好、与父亲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对家庭的贡献等,也可以记录自己失去母亲后的悲伤情绪和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王同学表示愿意尝试去书写,并打算与父亲一起去祭拜母亲。
4.5 第五次辅导:仪式性“结业”
王同学与父亲一起祭奠过母亲后,再次来到咨询室,并告诉辅导老师自己已经开始记录母亲的故事。辅导老师询问其记录母亲故事后的感受,该同学表示虽然过程中难免伤感,但能坚持写下去,慢慢地能把书写的过程看作是对母亲的一种怀念与爱。
闻此,辅导老师认为对王同学的辅导可以结束了。辅导老师象征性地颁发了一份“走出悲伤,重新生活”的结业证书,鼓励该同学开始新生活。
5 叙事辅导法对辅导者的素养要求
叙事辅导者除了应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健全人格外,还应具备以下两点特质:
第一,善于倾听。在叙事辅导过程中,辅导者的角色就是倾听者。辅导者应当鼓励来访者尽可能详尽地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不是催促与想着如何应对。辅导者认真、持续的倾听与关注是获取辅导素材的重要途径。
第二,善于发现来访者“问题故事”之外的正向影响因素。辅导者应具备较强的语言、文本(来访者有时以信件形式表述自己的故事)理解能力,善于从中发现能够对来访者给予正向影响的事件或人物,进而放大这些事件或鼓励来访者与重要他人联系,以取得切实辅导效果。
6 展望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叙事辅导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心理治疗、辅导和咨询技术,具有以来访者为中心、操作性强和效果显著等特点,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例如目前国外已将叙事辅导法应用于临床心理学上,干预诸如厌食症、家庭性暴力、精神分裂症、精神创伤、种族关系、儿童与养父母关系及口吃康复等问题。从已有研究与应用来看,叙事辅导法还运用于学校心理咨询与服务当中,解决中小学生、中等职业与大学生的多种心理困惑和问题。
此外,叙事辅导法最初由其创始人之一的迈克尔.怀特在家庭治疗领域探索而来,之后逐渐发展到个体与团体治疗和辅导。因此,从叙事辅导法的产生、发展和实际应用历程来看,叙事辅导法可广泛适用于个体、伴侣、家庭及团体心理问题尤其是情感创伤、自我认同危机、儿童问题行为与亲子关系问题的解决。
篇2
一、幼儿焦虑的表现形式
幼儿焦虑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通常几种行为问题同时出现在一个幼儿身上。主要表现为:无缘无故哭泣、注意力难集中、坐立不安、找借口离园、念叨、跟人等,还有一些幼儿存在生理上的反应,如遗尿、无大便、肚子痛、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二、幼儿焦虑的因素分析
众所周知人的情绪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由各种各样的刺激引起的。引起焦虑情绪的刺激多数是外在的,但有时也是内在的,幼儿园幼儿焦虑产生的影响因素更是多种多样。下面,笔者主要从家庭因素、幼儿园教育教养因素、幼儿自身因素三方面来分析幼儿焦虑形成的原因。
1、家庭不良的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在对子女实施教育和抚养中通常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现在有很多家庭对孩子非常的溺爱,他们对孩子一味迁就、一味满足、百依百顺,但是,他们往往只是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比较自私、任性、依赖性强,他们的情绪极易不稳、过度自傲或自卑、意志薄弱、缺乏自信、交际困难以及软弱无能。
2、幼儿教师焦虑情绪的影响
幼儿教师的焦虑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幼儿教师焦虑水平过高,她们对幼儿可能表现出不耐烦、攻击性强,如讽刺、谩骂幼儿、缺乏宽容等等。教师的焦虑水平还容易传染给幼儿,使幼儿同样也出现高焦虑水平。
三、防范和减少幼儿的焦虑
1、 建立高质量的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会影响儿童对父母的依恋关系。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反应迅速,能够给儿童一种“无条件的爱”,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安全感,幼儿知道,如果自己有了困扰或危险,父母一定会及时的给予帮助。这样,孩子和父母之间就建立了最基本的信赖关系,形成有安全感的依恋。对父母有安全感的幼儿,大多不会惧怕陌生的环境和人。即使遇到必须和父母分离的情况,他们会出现适度的、短暂的分离焦虑,经过旁人的安抚,他们很快就会安静下来,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而对父母有不安全感的孩子往往害怕陌生人,到了新环境会显得很胆怯、畏缩。这些孩子在必须和妈妈分离的时候,会表现出过度的焦虑不安和气恼,长时间大哭大闹,胆小或攻击,自残等。
2、 积极评价和悦纳幼儿
儿童有积极关注的需要,即儿童有对诸如温暖、爱、同情、关怀、尊重以及被人承认、接纳的需要[4]。只有在给予儿童积极关注的基础上,儿童才会产生安全感,才会产生“自我关注”,也就是说,儿童只有得到别人的肯定之后,然后才会肯定自己。而父母的陪伴,老师的关爱和亲近,小朋友的主动交往,都会让幼儿感到温暖和支持。其中比较实用的一种方式是用体态语言向孩子提供积极的信息支持。比如,时常对幼儿进行拥抱、,拍拍他的背,捏捏他的鼻子,揪揪他的耳朵等。孩子非常喜欢这种身体的接触,这样的接触实际上是一种无声的交流,在成人的拥抱中感受到爱和力量。因此,作为父母和教师,必须要注意,在评价孩子的时候多用肯定语句,比如,“小宝真行”“小宝真能干”“我相信你”之类的话,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你的支持与肯定,感受到你是尊重他、爱他的,这样,孩子就会变得自信,变得有安全感,即使遇到挫折,也会从容应对。
篇3
变形监测是对被监测的对象或物体进行测量,以确定其空间位置及内部形态随时间的变化特征[1] 。目前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理论比较成熟和常用的是回归分析[2]。它的主要思想是:尝试寻找对建筑物变形有影响的主要因子,剔除弱影响因子,建立变形量与各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关系[3] ,进而进行分析与预测。但缺点是:寻找因子变量比较困难,难以保证各因子之间是相互独立或不相关的,且建立回归方程需要丰富的经验知识[3, 4] 。相对来说,当只有变形量,而缺失其他信息时,时间序列分析的建模过程则比较简单。它的出发点是承认数据的有效性和相关性,只需得到变形数据序列自身的规律性[5, 6],不需要考虑其它数据的影响,也不必考虑它们是否相关,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所以在动态数据处理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 时间序列模型及算法
1.1 建模思想
时间序列是一组按照一定的观测顺序获得的具有动态统计特性的观测数据,并且彼此之间具有记忆的特征[7, 8] ,时间序列建模就是建立数据序列的过去值与将来值之间的联系,寻找其变化规律[9]。如果一个时间序列能够满足平稳、正态的条件[10] ,就可以同其前p步的观测值及前q步的扰动值建立模型ARMA(p,q),(p阶平稳自回归q阶滑动平均模型):
(1)
其中:p为自回归阶数,q为滑动平均阶数, 为模型参数, 为白噪声序列 ,对 。引入延迟算子B, 。则模型可变为:
(2)
当q=0时,ARMA模型就成为了AR(p)模型(平稳自回归模型):
(3)
当p=0时,ARMA模型就成为了MA(q)模型(滑动平均模型):
(4)
1.2 数据分析与处理
获取变形数据后,需要检验数据序列的平稳性。如果数据序列是非平稳的,可利用差分、季节差分、对数变换与差分运算等手段进行平稳化[11]。事实上,任何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只要通过适当阶数的差分后平稳,就可以对差分序列进行ARMA模型拟合[12] 。
差分处理:对于非平稳模型 (5)
可引入差分算子 ,则 ,通过适当的差分运算可得
(6)
1.3 模型的识别与初步定阶
模型识别可采用相关函数法,即依据ACF和PACF的拖尾性与截尾性,判断依据如下:自相关函数估值拖尾,偏相关函数估值p阶截尾,可判断为AR(p)模型;自相关函数估值q阶截尾,偏相关函数估值拖尾,可判断为MA(q)模型;自相关函数估值和偏相关函数估值均拖尾,可判断为ARMA(p,q)模型。只是ARMA模型阶数的确定更加复杂,通常采用从低阶到高阶逐个取为(1,1),(1,2),(2,1)…定出估计模型,再进行模型估计和检验,直到被接受为止。
1.4 模型检验
相关函数方法是利用相关函数的截尾性来确定模型的阶数,是初步确定阶数的范围,还要用F检验法进行检验判别,有判别式: (7)
其中: , 分别为ARMA(p-1,q-1),ARMA(p,q)的残差平方和,N为样本长度。给定显著性水平 查出临界值 ,若 则H0成立,可取ARMA(p,q)为合适模型,否则模型阶数仍有上升的可能。
如果所建立的模型是合适的,该序列就应该是白噪声序列的样本序列,模型是否合适,可通过检验该序列是否为白噪声序列来判断。N充分大时,有 ,因此可用 分布检验法来检验模型是否合适。
1.5 参数估计与预报
模型的阶数p,q确定后,就要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这也是建立时间序列模型的关键,一般通过最小二乘法迭代求出参数的精确估计值。线性函数如下:
(8)
所以 的最小二乘估值为 ,噪声的估值为 。
在许多实际应用中,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建立模型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数值预报,进而采取相应措施 。在确定模型的各项参数之后,就可以进行预报了。
2 实例分析
地铁二号线经过解放碑,该地是重庆的重要标志,周围高耸建筑物较多、人口密集,现对该站周围建筑物实施了沉降观测 ,每天观测值为一期 ,共观测29期,获得了点的累积沉降序列。现选取该站某一观测点J2的沉降数据进行分析预报,观测数据如下表1。
表1 观测值表
序号 观测值 m 序号 观测值 m 序号 观测值 m 序号 观测值 m
1 3.790 0 9 3.786 3 17 3.786 6 25 3.786 2
2 3.789 2 10 3.786 0 18 3.786 6 26 3.786 0
3 3.788 6 11 3.785 5 19 3.786 4 27 3.784 0
4 3.788 1 12 3.786 1 20 3.785 8 28 3.786 6
5 3.787 9 13 3.785 2 21 3.7861 29 3.786 1
6 3.787 5 14 3.785 6 22 3.785 8
7 3.788 2 15 3.786 3 23 3.785 6
8 3.786 1 16 3.785 6 24 3.785 9
2.1 数据差分处理
作时序图,如图1所示。
图1 J2点时序图
原时间序列为非平稳序列,需进行二阶差分,差分结果如图2。可以看出,差分后数据变为平稳序列,可以进行时间序列建模。
图2:2阶差分时序图
2.2 模型建立
计算协方差和相关系数,得到自、偏相关系数图如下图3。
图3:自相关偏相关系数图
由图可知该序列的偏相关系数 衰减缓慢,且当k增大时有明显的趋于零的趋势,所以 是拖尾的。自相关系数 在k=2时急剧减小,且在k=2及之后的值全小于 ,所以认为 在k=1处截尾,初步判断模型为MA(1)。
2.3 模型检验
1) F检验:通过计算可得MA(1),MA(2),MA(3)的残差平方和分别为为 , , 。取显著性水平 =0.05,对于MA(1),MA(2)模型有F> ,则原假设 成立,即MA(1)不合适。继续检验MA(2),MA(3)模型有F < ,原假设 不成立,可取MA(3)为合适的模型。经检验最终确定合适的模型为MA(3)。
2) 白噪声检验: 取k≈N/10=2,可用 检验法来检验假设 : 是否成立。在显著性水平 =0.05下,经计算得Q< ,所以接受假设 ,即就模型噪声的独立性而言所建立模型是合适的,检验结束。
2.4 预测结果及分析
利用建立的时序模型对变形数据进行预测,效果如下图4所示。
图4:模型的预测效果
从预测值和观测值的比较结果来看,可得出两点结论:
(1)在短时间预测内,J2点的观测值与预测值的误差均在 范围内,误差较小。预测效果较为理想,能够准确的反映建筑物变形的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形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以作为监测预报的依据。
(2)时间序列模型对于短期内的预测精度较高,当时间延迟过长时,误差会越来越大,要根据其特点进行合理的运用,及时更新模型,避免预测时间过长导致错误。
3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时间序列模型及其在大型建筑物变形中的监测效果,揭示了时序模型在工程预测中的适用性。时序模型预测对变量间的关系要求较低,在工程实践中能够实时动态地建模、预测变形情况,同时又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有利于监测工程的质量,并随时做出调整。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时间序列模型的优势,并结合实际情况,实时、准确的把握建筑物的变形动向,将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江冬明.基于某船舶基地的变形监测[J].科技资讯,2013(33): 35-36.
[2] 李世平,郭泉河.采用ARMA模型对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与预报[J]. 矿山测量, 2013(5): 70-72.
[3] 沈月千,黄腾,陈喜凤,等. 逐步回归分析在桥梁挠度变形预测中的应用[J]. 工程勘察, 2012, 40(7): 79-83.
[4] 田振华,谢忱,魏超. 基于MATLAB的时间序列在大坝位移预测中的应用[C]. 昆明: 2010:1-8
[5] 王国锋 ,王子良,王太勇,等 . Matlab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应用[J]. 应用科技, 2003(5): 36-38.
[6] 张善文,雷英杰,冯有前. MATLAB 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应用[M].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7] 吴芸芸,左廷英,朱建军. 时间序列分析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 工程勘察, 2012(1): 69-72.
[8] 闫利成,李国辉,张建龙. 时间序列分析在某滑坡变形监测预报中的应用[J]. 铁道勘察, 2014(5): 15-18.
[9] 徐爱功,李娜,张涛. 时间序列分析在地铁沉降观测中的应用[J]. 测绘科学,2013, 38(5): 57-59.
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5-0004-6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2.001
需求分析是系统地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来确定课程目标,以满足学生特定教学情境中的学习要求的过程。它是课程设计中的第一步,是最为基础的环节,其结果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选、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选用以及教学评估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前,对于外语教学需求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大学英语需求分析的研究,已经吸引了很多研究人员的重视。Munby等提出了目标情景分法;Hutchinson & Waters提出“目标情景需求+过程需求”模式;而国内的学者束定芳等认为需求分析应包括社会需求分析和个人需求分析(束定芳,2004:19-34);夏纪梅和孔宪以语言“交际功能”为原则,认为外语课程设计需要分析学生的情况、学习目的、雇主或者职业的需要,关注符合职业要求的语言功能项和技能项(夏纪梅、孔宪,1999:27)。但是,现有需求分析模式的基本假设往往是学生的目标需求以及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都是静态的,它们弱化了在实际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目标需求、影响学习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随着动态系统理论被引入应用语言学领域,语言发展可视为一个动态的系统,它为外语课程的需求分析模式构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基于动态系统理论,外语学习过程既不是单纯的认识心理过程,也不能完全归于社会文化过程,而是在多种输入因素影响下系统状态的动态转移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外语课程需求分析的目的就不再是简单的要明确学生能力所处的位置以及期望达到的需求点,也不是理解学生期望与现实的线性差距,而是要分析表征学生外语水平的状态变量、由状态变量所表达的学生当前外语水平和目标外语水平、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输入变量(因素)以及状态变量与输入变量之间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关系,最终建立目标学生的学习状态变化模型。基于此模型,课程设置的目标就是通过改变影响学习状态的某些输入变量的值,来使得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初始状态转移到目标状态。
下面,本文将以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为例,详细说明动态系统视角下的需求分析方法。首先将介绍需求分析的相关研究工作,然后介绍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需求分析框架。
1 . 相关研究
需求分析最初用于专门用途外语教学的课程设计。而需求分析研究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研究人员基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对需求的不同理解以及分析需求的不同方法。首先,目前各种关于需求的定义可以分为结果指向性和过程指向性两种定义。结果指向性定义是将需求看作一个期望、要求或必须做的事情,需求常常被看作数个点。如Widdowson(1981:2)将需求定义为外语学生目前学习一门语言和完成未来工作要求必须做到的事情;Berwick(1989:57)认为需求是学生目前的学习要求及未来的工作要求。而过程指向性定义将需求理解为一段距离,强调了需求的过程指向性,比如Kemp(1998:21)将需求定义为“指望得到的东西和现实状况之间的差距”。下面,本节将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简要介绍当前对外语需求分析的相关研究工作。
1 . 1 国外需求分析研究
首先,Munby等于1978年提出了著名的目标情景分析法。它是一个局部的交际需求处理器,是关于关键交际变量的一系列参数和个人信息、交际目的、目标水平等九个方面。该方法更注重目标需求分析,仅适用于与特定类型人群的小范围需求调查,大范围使用时存在很大局限性。更重要的是Mundy模式几乎各个层面都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的问题(Richards, 2008: 35)。
随后,Hutchinson & Waters对ESP课程中的需求分析模式做出了极大的改进,提出需求分析不仅仅包括目标情境下的语言需求,还要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成功达成目标需求(Hutchinson & Waters, 1987: 55)。Hutchinson & Waters的模式包括目标语言需求和学习过程需求。目标语言需求是指学生在目标环境下需要达到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必要、不足、起始水平和目标水平。学习过程需求指为了学习而需要做的事情,即学生在目标环境下为达到所需要的水平而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该模式强调了学习过程,但弱化外部环境分析。
Dudley-Evans & St John的需求分析模式则通过对课程生态情景这个核心的相关特点的辨析,“对特定学生群体进行最大量的语言、技能学习的分析,最终得出目标情景和学习环境的相关信息,其模型包括7个方面(陈冰冰,2009:19)
Brown在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一书中用系统的观点看待课程设置及其各个环节,谈及了需求分析的四种原则和三个角度(Brown, 2001: 35-66)。需求分析四原则:差异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解析性原则和诊断性原则,它决定了在具体的需求分析中要收集哪些信息。鉴于需求分析的复杂性和巨大的工作量,Brown用三对基本的二分法来缩小需求分析中调查内容的选择范围:(1)情景需求和语言需求;(2)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3)语言学习内容需求和学习过程需求。这三个维度互相联系,共同组成需求分析的整体。需求分析的多维度视角,正是反映了需求分析的复杂性,在运用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取适当角度提取信息。这个需求分析模式仍是将需求看作是静态不变的一个系统加以研究,忽视了非线性因素。
1 . 2 国内需求分析研究
国内学者束定芳等认为需求分析应包括社会需求分析和个人需求分析(束定芳,2004:19-34)。社会需求分析包括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外语人才,社会对不同人员外语水平的要求如何,目前外语人才和外语的使用情况等。个人需求分析包括客观和主观信息,客观信息包括目前的外语水平、年龄、教育背景、学习经历等;主观信息主要包括希望什么样的课程时间长度和强度、喜欢什么样的学习安排、有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和希望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等。这个模式在国内认可度较高,很多对于英语需求分析的研究都基于此模式。但是,该模式仍停留在静态基础上,忽略了各种因素随时间潜在的变化,比如随着课程的开始和深入,学生的学习动机会发生变化、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水平也会发生变化。
夏纪梅和孔宪认为外语课程设计要具有科学性,必须首先了解情况、学习目的和雇主或职业需要(夏纪梅、孔宪,1999:27)。这个模型以语言“交际功能”为原则,着重辨识符合职业需求的目标情景语言所需的语言功能项和技能项。但是它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学习过程需求。
纵观现有的需求分析模式,它们大多有一些相似的局限性。首先,在范式上表现为注重探寻变量之间的线性因果关系,假设在一个静态环境下来研究需求,忽视了语言学习中的各个影响因素随时间变化会发生变化,忽视了在一个时间点上所做出的需求分析结果的时效性,忽视了需求分析的非线性因素;其次,在内容上分别关注需求的某些方面,往往忽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2 . 动态系统理论简介
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动态系统理论研究开始于Larsen-Freeman,她从混沌论出发,比较全面地讨论了语言作为一种复杂自适应系统的特点,基本上奠定了动态系统理论的框架(李兰霞,2009:409-421)。
Larsen-Freeman认为系统是由多种元素交互组成的关联体,一个复杂系统通常包含众多不同元素,其连接方式各不相同且实时变化,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异构性、自适性、开放性、动态性、非线性与环境的联结性(Larsen-Freeman& Cameron, 2012: 26-69)。
(1)异构性是指组成复杂系统的成分、因素或过程类型多种多样,且有可能本身还是一个复杂系统;
(2)自适性是指系统一个方面的变化会导致系统整体变化;
(3)开放性是指系统允许外部能量或物质进入系统,保持开放可以使一个非平衡系统保持适应和维持稳定;
(4)动态性是指复杂动态系统内部时时发生着变化;
(5)非线性是指复杂系统内部各个因素和成分之间的交互随时间发生变化;
(6)与环境的联结性是指环境与系统并不是相分离的,环境是系统的一部分,共同构成其复杂性。
在模型构建上,我们可以用状态空间模型来描述一个复杂动态系统。利用状态空间模型,系统可以由如下的状态方程(方程1)和输出方程(方程2)表示:
X’=F(X,U)(1)
Y=G(X,U) (2)
其中X是表征系统状态的状态向量(X=[x1,x2,…,xn],xi表示系统的状态变量),U是影响系统变化的输入向量(U=[u1,u2,…,um],ui表示系统的输入变量),而系统下一时刻的状态X’是当前状态X和当前输入U的函数F,Y是系统的输出向量(Y=[y1,y2,…,yk],yi表示系统的输出变量),而G是系统的输出变量与状态变量和输入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实际中,系统的输出是可观察的,而系统内部的状态变化则是不能直接通过外部观察来了解的。
在研究方法上,动态系统理论认为孤立提取分析变量很难,因为系统的各个变量是彼此联系、不断交互作用的,而且传统的均值分析法对一个群体的描述可能与该群体中任何一个个体都不一致(Larsen-Freeman & Cameron, 2008: 200-213)。因此,为避免简单化,应注重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并适当采用微发展研究方法,通过高密集取样,避免静态分析的缺陷。
3 . 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需求分析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外语语言的学习可以看作是一个包括了学生、教师以及相应学习环境在内的动态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的输出是学生在具体的外语应用情景中的表现,它体现学生需求的满足程度。它们是学生或者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而了解的。而输入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称为输入变量),包括了个人因素和各种社会因素。在输入因素的影响下,系统具有不同的状态,这些状态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并且可以由一组具体的指标(称为状态变量)来表示系统的状态。
此时,学生的学习过程既不是单纯的认识心理过程,也不能完全归于社会文化过程,而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动态变化过程,是系统从一个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状态转移过程。并且由于系统的状态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系统状态是时间的函数,因此实际中目标状态可以由多个,即学生可以设定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水平。当有多个目标状态时,从初始状态出发,并经过这些目标状态的状态转移轨迹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由于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的表现跟其语言发展水平的关系往往是确定的(即输出方程中的函数关系G往往是确定的),该过程的目的即是通过系统转移到期望的目标状态来使得学生在具体的外语应用情景中达到期望的表现。并且由式(1)可知,该过程受系统的初始状态X0、目标状态X1,X2,…,Xk(Xi表示第i个目标状态)、系统的输入向量序列U1,U2,…,Un(Ui代表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因素在不同时刻的取值)以及系统状态与系统输入之间关系F的影响。
因此,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认为外语课程需求分析的目的就是明确目标群体如表1所示的几个维度的信息,进而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模型,也即表示系统状态变化的状态方程。
X: X表示语言发展水平的状态向量,它由一组具体的变量构成,比如以英语听、说、读、写的水平来代表英语的水平,那么此时的X就是一个包括四个变量的状态向量(X=[x1,x2,x3,x4]),四个变量分别表示听说读写的水平。
X0: X0表示学生语言的当前水平,它是状态向量在当前时刻(初始时刻)的取值,比如目标群体的听说读写的平均水平均为中级,那么此时X0=[中,中,中,中]。
Xk: Xk表示学生在不同阶段期望达到的目标水平,它是状态向量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结束时刻的取值,比如大学的英语学习过程共有四年,以每一学年为一个阶段,学生期望在毕业时达到的英语水平是听说为非常流利,即为高级,读写为中等,那么学生毕业时期望达到的目标状态为X4=[高,高,中,中]。
U: U是由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各种因素所构成的输入向量。这些因素(也即输入变量)由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可以是学生的动机、学生个人的意志、与周围学生之间的差异、愿意投入的时间、所使用的学习方法等个人因素,也可以是教师的水平、学习场地的状况、教育政策、社会要求等社会因素。
Ui: Ui表示输入向量U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同时刻的取值,它的取值是由各个输入变量在不同时刻的取值所构成,Ui所构成的序列代表了影响学习过程的各种因素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比如对于学生的动机这一输入变量,其可能的取值包括对语言感兴趣、与外国人交流、出国、通过四六级或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找到好工作等,可能学生初始的动机是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之后随着学习的深入其动机可能会变为出国,也可能会变为能够交流从而找到好工作。
F: F表示语言发展水平的变量与影响学生学习的输入变量之间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关系。比如投入大量的时间、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都会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提高。由于该关系体现了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因此其往往也是确定的。但是针对不同的群体,该关系往往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需求分析的过程中还是要了解各个输入因素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具体影响关系。
方程式(1)和(2)体现了在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外语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它不仅告诉我们在需求分析过程中需要获取哪些方面的信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体现了学生学习水平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动态、非线性关系。
4 . 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方法
上一节我们阐述了动态理论视角下外语教学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即我们需要分析表征学生语言发展水平的状态向量、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影响学生语言发展的各种因素和它们的动态取值以及输入因素与系统状态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是如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针对特定目标群体学生识别上述信息呢?本节我们以大学生群体为例,来详细说明分析上述信息的具体过程。
4 . 1 状态向量、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分析
状态向量包含一组状态变量。实际中对一个系统来说状态变量的选取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但是,这一组状态变量必须是不相关的,并且它们取值的不同组合要能够覆盖系统的状态空间。在这里状态向量表示学生外语发展的水平。我们选取的一组状态变量要能够全面度量学生英语的发展水平。
根据语言的交际功能,通常大家都会以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水平来反映或者度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定义图1中所示的反映学生听说读写水平的四个变量来作为系统的状态变量。它们所构成的状态向量将反映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处的不同状态。其中初始状态是学生开始学习前的状态,也称为当前状态,它是状态向量在当前时刻的取值,而目标状态是学生期望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所要达到的状态,它是状态向量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结束时刻的取值。
因此,分析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就是要分析状态向量在当前时刻和学习过程不同阶段结束时刻的取值。而实现这一点的方式就是直接询问学生当前在听说读写方面的水平以及不同阶段期望达到的水平,但显然通过这种方式准确获知学生的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是困难的,因为学生也很难了解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具体水平。为此,我们提出基于情景的方法。
学生在具体应用英语的情景中的表现是学生学习英语这一过程的输出(如图1所示),它们是可观察的,因此其取值是可以获得的。而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的表现又同其语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本质上来说学生在情景中的表现是其语言发展水平的外在反映,是观察学生语言发展水平的有效方式。基于此,识别学生的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可以从具体的情景出发,分析学生关注的具体情景以及他们在情景中的当前表现和期望表现,进而根据状态变量与学生在这些情景中表现之间的关系确定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
比如,对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学生的应用情景有如下几种:找工作面试、四六级/考研考试、去国外旅行、去国外学习。这是一些大的情景,每个大的情景又可以细分为一些小的具体情景。比如,这些大的情景往往包含如下的具体情景:听英语报告、听英文广播、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谈、看英文电影、阅读英语读物、写英文信件、做英文报告等。这些大的情景与具体情景之间的关系以及具体情景与状态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实际中,每个情景的表现对各个状态变量的反映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听英语报告对听这一状态变量的反映程度是1,也就是如果能听懂报告,那么他的听力就是非常好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各个情景中的表现和期望达到的表现,然后根据情景对状态变量的反映程度,来估计出学生在当前时刻各个状态变量的取值,以及期望达到的各个状态变量的取值。比如,假设以[0,1]之间的数值来表示学生在各个情景中的表现和每个情景中的表现对各个状态变量的反映程度,那么各个状态变量的取值可以通过如图3所示加权求平均的方式来计算。
4 . 2 输入向量、输入向量的动态取值、输入向量与状态向量之间动态关系的分析
输入向量包含了一组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实际中可能会动态变化,从而使得输入向量具体不同的取值。为了识别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各种因素,我们需要明确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过程以及其中的主体。如图4所示,在大学阶段,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是由在一定环境下的两个具体过程构成:教师的讲授过程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这两个过程涉及三个主体:教师、学生和环境。
因此,识别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因素可以从这些具体过程和主体出发,因为这些过程和主体的不同属性往往就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各种因素。比如:
(1)教师的因素:教师的水平、态度;
(2)学生的因素:学生的动机与态度、毅力;
(3)讲授过程的因素:讲授的方法、时间等;
(4)自主学习过程的因素:学习时间、方法等;
(5)环境的因素:社会的要求、父母的态度、周围同学的水平等。
为了在实际中去识别这些因素以及他们具体的值,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调研:
(1)你期望你的英语老师是什么样的?
(2)你期望他在上课的过程中怎么教?
(3)你平常怎么学习英语?
(4)你认为你如何改进这个过程来提高你的英语水平?
(5)你学习英语的动力是什么,认为哪些因素会促使你更加努力学习英语?
5 . 小结及未来工作
本文探讨了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外语需求分析的框架,并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说明了具体的分析过程。基于动态系统理论,语言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而学生的外语学习过程就是该动态系统从初始状态到不同目标状态的状态转移过程。该过程不仅受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影响,还受系统的状态变量与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各种输入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因此,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外语的需求分析就是要分析学生的初始状态、不同阶段的目标状态、表示语言学习水平的状态变量、影响学习过程的输入变量以及由状态变量与输入变量之间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关系。下一步,我们可进行大学英语需求的动态分析实证研究,验证其有效性,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Berwick, R. Needs assessment in language programm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A]. In: Johnson, R. K. 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51, 57.
Brown J. D.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5-66.
Dudley-Evans T. & M. J. John.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 Cambridge: CUP, 1998.
Hutchinson T, & A.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55-63.
Larsen-Freeman, D. & L. Cameron. Research methodology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from a complex system perspective[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8(92): 200-213.
Larsen-Freeman, D. & L. Cameron. Complex System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2: 26-59.
Kemp J. et al. 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 (2nd ed.)[M]. London: Prentice Hall, 1998.
Mundy J. 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Richards, J. C.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35.
Widdowson, H. G.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Criteria for course design[A]. In L. Selinker, E. Tarone & V. Hanzeli. English for Academic and Technical Purposes: Studies in Honor of Louis Trimble[C].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1: 1.
陈冰冰.国内外语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7):19.
篇5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5-0062-02
[作者简介]韩璐(1981―),女,广西东兰人,本科,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学校教师,中学二级。
“外语需求分析”这一概念是由West M.于20世纪初期首次明确提出的,他认为:外语需求分析主要是为了解学习者在外语目标环境中用外语做什么和学习者如何在学习期间用最佳方式掌握外语。在对需求分析研究的不断深入中,人们越来越重视需求分析在课程设计中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提倡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并且注重学生的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分析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保障。
一、调查分析
基于需求分析的理论,在进行语法课之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学校高二年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学习需求及语法学情等方面进行调研,旨在为制订本次课堂教学目标寻求科学依据。
(一)英语程度
通过对学生体育专项的调查,约60%的学生不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体育专项。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检验学生英语程度,数据表明,教师放录音时,47.5%的学生能听懂一小部分;在用英语做自我介绍时,60%的学生只能说上5句左右;在教师讲解英语课本上的文章之前,65%的学生只能看懂一小部分;教师布置英语作文,65%的学生选择仅能写出10个词。可见体校学生英语基础十分薄弱,因此在设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相应降低难度,不能等同于普通中学的教学目标。
(二)英语语法学习需求分析
调查数据表明,45%的学生认为“学习定语从句是有必要的”,说明学生学习态度是积极的;52.5%的学生喜欢“与体育有关”的话题;47.5%认为“参加课堂活动对自己有益和有帮助”; 25%的学生喜欢在语法课堂上“小组活动”的方式,其次为“对话”(22.5%),“角色扮演”(15%),可见在语法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学生更倾向于实践能力的运用;在课堂教学语言上,67.5%的学生喜欢“中英结合”的方式;55%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提高其说的能力”,45%的学生“希望老师在课堂上提供机会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可见学生有想要交流的愿望。的确,语法学习目的是为交流服务的,同样也要服务于听说读写,学习语法知识是要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能用语言来做事情,因此在设计语法教学目标时,就应该以应用为目标,突出语法的语用价值。
结果显示,14%的学生会划分句子主要成分,21%的学生会划句中的定语成分,46%的学生会分辨简单句和复合句,50%的学生可以找到句子中所指的对象,即所修饰词的重复并指出对象指向一致。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要通过成分分析的方法讲解定语从句,势必要在学生掌握句子成分的基础之上,对于我校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且不说英语,汉语的定语也不一定弄得清楚,难度太大,而对句子中所修饰词的重复来组合定语从句,相对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二、教学设计
通过以上需求分析,教学设计就可以基于需求分析做出如下设计。在导入部分,笔者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体育项目导入。如图:
T: What sports events are they?
S: Badminton, basketball, track and field(田径), shooting…
T: What kind of event do you take part in?
S: I took part in… / I am a…player.
在学生了解各个体育项目之后,教师引出四位奥运冠军,然后让学生将奥运冠军与其所参加的项目进行匹配,如图:
T: Who are they?
S: They are Olympic champions.
T: Yes, they won Olympic championships. What kind of event does she/he take part in?
S:Liu shiwen takes part in table tennis. She won the Olympic championship in table tennis.
此时,学生已经学会造出这样的句子了,这时候,教师将这两个句子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图:
The player is Liu Shiwen.
She won the Olympic championship in table tennis.
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合并句子的方式,指出当这两个词都指代一个共同的名词时,我们就可以用关系代词来代替它,这个关系代词就是“who”,然后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句子:The player who won the Olympic championship in table tennis is Liu Shiwen.接着学生就可以模仿这个句子,将描述其余三位运动员的定语从句造出来。接下来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又引出了关系代词“which”。在课堂操练阶段,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给出下列对话,首先让学生完成填空,然后进行对话活动,两人进行对话练习,模仿下列对话进行角色扮演:
A: What kind of event do you take part in?
B: I am a player _____ take part in _____.
A: Can you talk something about _____?
B: Yes, _____ is a sport _____ can be played both indoor and outdoor. It’s an Olympic sport.
A: What’s your ideal?
B: My ideal is _____. He is a famous player _____ won Olympic championship in _____.
A: What’s your dream?
B: I hope I will be an excellent player.
通过填空和对话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定语从句中“who”“which”“that”三个关系代词的用法,并学会用这三个关系代词来表达自己的运动项目和偶像,达到语言应用的目的。
三、结论与探讨
(一)教学要基于学生需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到:“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和学习风格……因材施教,鼓励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四维空间和自主发展空间。”其中,因材施教就是从学生个体出发,以人为本,考虑学生的个体需求。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在授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需求分析和调查,掌握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然后明确地制定了教学目标并设计了整个教学过程。
(二)需求分析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评价一节课质量的好坏,要看“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从教学目标看, 本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英语知识水平及认知水平,注重知识内在联系,重难点处理得当。从学生学习方式来看,学生活动积极,有深度也有广度,有自主探究也有合作分享,学生学习情绪饱满,个性特长得到充分体现。从教学效果看,它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师不仅研究学生的学习现状,掌握“学”的基础,明确“学”的差异,使教学具有针对性,而且还研究学生的学法,处理好“学与习”“学与思”“学与问”“学与用”的关系。
(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参与度,让各类学生都能亲身经历合作学习和知识建构的过程。新的教育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英语,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最终成为独立自主的语言学习者,为其终生学习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篇6
虚拟企业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作为一种基于网络信息平台运作的组织模式,虚拟企业在整合企业核心能力,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提高企业市场协调能力,充分利用企业外部资源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这些优势都是传统企业之间的联合所无法比拟的。
虚拟企业的概念
自从1992年WilliamH•Davidow和Michael S•Malone出版了第一本专著《虚拟公司》以来,出现了多种关于虚拟企业的不同描述。
1993年2月Business Week中认为:虚拟企业是指用技术把人、资金和构思网络在一个临时的组织内,一旦任务完成即解散组织。1994年3月,美国的Michael S•Malone指出:虚拟公司像一个公司一样,临时把各方面联合在一个“变形的企业”内,在共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长久的联盟。其成员包括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和顾客。国内有学者认为:虚拟企业是指两个或多个拥有核心能力的企业或项目组,依托信息网络资源,以业务包干形式独立完成策略联盟的某一子任务块,通过共享彼此的核心能力,使共同利益目标得以实现的统一体。运作中,通过策略联盟和业务外包两种形式达到彼此核心能力的共享。这里的核心能力,是一种竞争能力,是知识经济下企业具有的与众不同和难以模仿的能力,是企业在生产、技术、管理、销售、服务、商标和专利等技能或资产的有机融合。
尽管对虚拟企业这一概念的提法有多种,但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当市场出现新机遇时,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企业为了共同开拓市场,共同对付其他的竞争者而组织的、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共事技术与信息,分担费用,联合开发的、互利的企业联盟体。
传统企业与虚拟企业比较分析
最早研究企业性质及企业可能性边界的是交易费用学派的创始人罗诺德•科斯。交易费用学派认为企业的存在是因为它以企业内部的计划组织方式取代了市场上的交易行为,本质上企业是对市场交易的一种替代,那么它实际上就是以企业内的组织、协调、管理费用的增加换取市场交易费用的节约,当企业内增加的边际组织、协调、管理费用恰好等于由此而节约的市场交易费用时,企业的有效可能性边界就定格于此。
传统企业之间的界限是泾渭分明的,企业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市场上的交易关系,是通过在市场上的讨价还价、交换行为而形成的。后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通过市场交易的交易费用无疑大大降低了;原先要通过实际旅行进行洽谈的业务可以通过电视会议系统,通过网络实现异地实时谈判,从而节约了大量的费用、时间与精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组织的有效可能性边界就会发生变化。根据交易费用学派的观点,其结论自然是企业组织的有效可能性边界缩小,通过市场交易来获取产品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样,无边界的企业或是虚拟企业便由此产生了。
传统企业与虚拟企业的主要区别:
从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上来看,传统企业大多采用工业经济时代的金字塔式纵向管理模式。这使得企业的管理链条过长,导致了一方面企业的决策迟缓;另一方面与市场、技术的瞬息万变也极不适应,缺乏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柔性与灵捷性。虚拟企业则不同,它根据企业的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重新设计组织结构使之趋于扁平化,运用虚拟运作,整合外部、内部资源,便可以达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同时也实现了企业组织的高效、柔性化和灵捷化。
从企业的外在表现形式上来看,一是虚拟企业强调彼此合作,它改变了传统企业同行是冤家的殊死竞争局面,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共赢”的新型竞争观念。二是虚拟企业不是一个法人实体,它是一种动态联盟,一旦任务完成,它就可以解散,解散后的各成员又可以加入到其他的虚拟企业中去。三是虚拟企业之间并不以物质资产作为企业的边界,而是以数字信息流形成的虚拟协作关系作为企业的纽带,这种新的产权形态,可以对虚拟企业内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约束,使其在信息流的引导下按照最有利于信息流动的原则进行流动。
从企业的构建过程来看,传统企业的联合有多种方式,也有通过网络信息手段构建沟通平台的联合。这与现代虚拟企业的构建似乎很相似,但实际上,传统企业的构建模型与虚拟企业有本质区别。图1是虚拟企业的构建模型,企业1、企业2、企业3通过网络平台建立一个虚拟企业,各个价值形成部分分别来自于原来企业。虚拟企业中核心价值链的组成来自于三个企业的核心价值。原来的企业在组建虚拟联合企业时都将自身的核心能力投入到虚拟企业中去。非核心能力不参与虚拟企业的组建。虚拟企业实质是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将原有企业核心能力进行有序整合。在虚拟企业中能够实现原有企业的优势互补,对合作各方来说是“多赢”效应。从交易成本角度来看虚拟企业的构建过程,虚拟企业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相对交易成本最小化;传统企业之间的联合虽然也是为了在联合体内部实现交易成本的降低,但从虚拟企业的其他优势可以看出,由于核心能力整合、交流媒介信息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等特点,虚拟企业比传统企业更具有交易成本优势。
关于虚拟企业的理论解释
(一)虚拟企业的形成机理
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价格机制作用下的自由交易,企业则完全通过行政命令实现交易,企业和市场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两个极端下的两分法,而对两者间的关系的探讨甚少。交易费用经济学,则通过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将企业和市场密切联系起来: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不同的是企业靠的是行政机制,而市场靠的是价格机制。当企业的交易成本低于市场的交易成本时,企业的行政机制就会代替市场的价格机制,企业的边界是由企业的边际组织成本和市场的边际交易成本比较来决定的。
虚拟企业的出现,使得现实社会中企业之间的交易形式已不再是纯粹的市场交易,企业与其内部各部门间的关系也不再是完全的上下级关系。透过这些现实的复杂现象,人们感觉到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在当今社会中变得扑朔迷离,仅仅用企业和市场的两分法已不能对经济事实做出正确的解释。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创始人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企业与市场的可替代关系之后,威廉姆森、理查德森等人又做了深入地研究,发现企业与市场之间还存在着大量的中间组织。科斯后来也承认了市场和企业间存在中间组织。他认为:“作为替代价格机制的‘纵向一体化’的程度在不同产业和不同企业间的差别悬殊”。由此可见,完全按照企业或市场进行交易,只是各种交易方式的两个特例,还有大量的交易是介于企业和市场间的中间形式,这种形式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西方经济学家将其称为“第三种组织形式”或“企业和市场间的中间组织”本文采用“中间组织”(Inter-form)这一称谓。中间组织的根本特点是中间组织带有企业和市场的双重特性,“看得见的手”(企业行政命令式的计划控制)与“看不见的手”(市场的价格机制)同时在企业间、企业和消费者间起着配置资源的作用,企业不是纯粹的企业,市场不是纯粹的市场,企业中存在市场,市场中存在企业。
从以上对中间组织的涵义及形成的分析中,不难看出虚拟企业就是中间组织的现实企业组织形式,虚拟企业是通过企业市场化形成的(如图2所示)。
(二)虚拟企业存在的必然性
作为中间组织的虚拟企业的出现,既可以节省交易费用,又可以避免较高的组织费用。纯粹的市场机制的作用在现实中由于技术条件、地理条件、市场风险、重复交易等因素影响,交易费用增加,市场效率大打折扣。最典型的是当交易双方进行的是多次或经常性的交易活动,交易者就通过设定一定的规制使双方建立联系,这样交易者容易发现信息,容易完成谈判、签约、执行等市场进程。并且由于虚拟企业是以市场关系为基础的,与传统企业相比,监督控制等组织成本也得到了节省。
完全靠行政机制配置资源的企业存在许多阻碍经营效率的因素,比如,管理的行政官僚体制影响信息的传递和处理的效率,庞大的管理体系使企业付出高额的组织费用。为使企业灵活精干,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必须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形式,降低企业组织费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企业中引进市场机制,用市场机制自行控制和衡量它们的经济行为。企业通过组建虚拟企业,形成了多个企业共同利用信息、渠道、人员等资源的合作而非竞争的机制,既减少了市场自由交易中存在的交易费用,又避免了完全企业化而造成的高额组织费用。因此,虚拟企业是一种市场化和信息化的产物,比起传统意义的企业联盟或企业集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虚拟企业的现实意义
为我国产业结构的重组、中小企业改革、企业集团的发展提供崭新的思路。首先,由于部门的条块分割、产业的重复建设以及由此形成的“小而全,大而全”的状况是我国产业结构最突出的病症。因此,虚拟企业的概念及运作方式,就在于虚拟企业所倡导的企业间的横向、纵向联系,优势互补,有助于企业打破条块分割,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经济成分的联合。虚拟企业所倡导的企业功能精简、利用外部资源,有助于克服“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其次,虚拟企业也是中小企业搞活的新方式。一方面,中小企业可成为行业内大企业的下包企业,完成大企业虚拟的生产业务;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可自己形成联盟。这些都能弥补中小企业在资金、设备、技术力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使中小企业在利用外部资源中提高竞争力。
有利于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提高竞争优势。虚拟的运作使得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降低生产成本,这意味着我国的低成本优势将受到强烈地冲击。因此,我国企业的迫切任务是引进虚拟的机制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我国已加入WTO,为避免在国外跨国公司的冲击,国内企业应通过组建网络化组织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同一行业的知名企业应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形成规模,以共同应对国外企业的强大竞争。
向我国企业昭示了指导新世纪企业发展的经营管理思想、组织形式,运作模式。首先,虚拟企业体现了分权管理、人本管理、柔性管理、战略管理的管理思想。虚拟企业蕴含着竞争性合作、利用外部资源超常规发展、企业管理中引进市场机制、市场交易中引进企业机制等先进的经营思想。其次,它向企业展示了一种以知识技术为核心集聚资源、灵活而又统一的网络化企业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能够调动下属部门和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个人的创造力,企业的经营管理能随着环境进行动态的调整,最终达到决策科学的目的。再次,它向企业提供了虚拟联合开发技术、虚拟生产联盟,虚拟营销联盟等具体的、可操作的虚拟联盟和虚拟运作模式。这些虚拟企业的深刻内涵对我国企业的微观经营管理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磊,马唯为.西方虚拟企业理论述评.中外企业家[J],2002(4)
2.郑照宁,武玉英,包涵龄.论虚拟企业.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J],2001(1)
3.李瑜,黄必清.虚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高技术通讯[J],2000(9)
4.张和明.协同设计环境下的虚拟企业信息系统.高技术通讯[J],2001(1)
篇7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中国加入WTO的形势下,我国亟须培养既通外语又懂国际商务的复合型人才。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娴熟的英语交际能力、系统的商务知识,善于跨文化交际,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一个分支,要使商务英语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成效,我们有必要吸取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些研究方法,用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些研究成果来指导我们的课程设置。专门用途英语的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只有基于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课程才能成为有效的课程项目。
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商务英语专业是我国高校的新兴专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各校大多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或校情各自为政。笔者从事过多年的商务英语教学和研究工作,考察过多所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情况,并对各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现将本人在课程设置中所发现的主要问题概括如下:
1.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设置课程前,对市场需求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仅是凭着感觉走,这样设置的课程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难免会与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需要存在差距。
2.不从实际出发
各地方院校在办学条件、办学模式、师资力量、学生层次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有些高校未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而是盲目照搬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
3.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商科课程设置庞杂,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经济学、经济数学、电子商务、国际支付与结算、国际商务单证、货币银行学、会计英语、财经英语等等,无所不包。商科知识广泛而笼统,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4.重语言能力轻专业知识,大部分课程以语言技能的培养为目的,在高年级阶段只开设几门专业课程,而这些课程基本上采用汉语教材或用汉语授课的模式,导致课程设置中“商务”与“英语”脱节,两者缺乏切合点。
5.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训练
大部分学校对于实践课程的重视度不够,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和条件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商务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商务英语教师没有从事过实际的商务活动,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实际操作能力都很薄弱,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为了使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我们有必要借鉴专门用途英语中需求分析的方法,对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商务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三、需求分析理论
1.需求分析的概念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指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和教师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学生的主观与客观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从而确定使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需求分析是课程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大纲设计、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
2.需求分析的具体内容
Hutchinson and Waters 从不同的着眼点提出了目标需求(target needs)和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这两个概念,构成了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学习情景需求和目标情景需求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因素)。教育者一定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学习者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并在设置课程时中尽可能满足这两种需求。
(1)目标需求分析
需求可以指学习者将来语言使用的客观需要,也就是为了在目标场合有效使用语言,学习者应该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这种在将来目标场合(target situation)使用语言的客观需求称为“目标需求”。目标需求又被细分为必学知识(necessities)、欠缺的知识(lacks)和想学的知识(wants)。所谓必学知识,即是学习者将来为顺利完成他的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欠缺的知识即为目前的知识水平与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想学的知识即为学习者面对特定情景而感到想要学习的部分。
(2)学习需求分析
学习者为了达到客观目标需要一个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自己的语言能力与实际水平、学习材料、学习动机与兴趣、教学过程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习者在当前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条件和需要做的事情称为“学习需求”。Waters & Vilches 认为学习者有打基础(foundation building)和开发潜能(potential-realizing)这两种不同层次的需求。在开展学习者需求分析和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即从满足学生打基础方面的需求逐步过渡到开发潜能的需求,并确定各层次需求的重点。
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的前端分析,其最终目的是获取有效数据,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采取教学策略、实施教学活动,最终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的效能。因此,能否做好深入细致的需求分析,对于设置课程大纲,选用合适的教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求分析除了对课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外,对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也有重要意义。
四、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为了顺应我国对外经济事业不断扩大的需要,近年来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课程门类逐年增加。课程设置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实施的基础。Hutchinson和Waters是这样定义课程设置的:“设置一门课程从根本上来说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便为以后的大纲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与评估提供一个理论基础。”商务英语课程就是把商务知识与英语语言结合到商务活动中,培养学生商务技能和英语技能的一门课程。然而,如何将商务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去,这是我们每一个商务英语教师亟需探讨的问题。要使商务英语课程真正能提高学生商务英语能力,在设置课程前,我们有必要从实际出发,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目标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等进行深入调查和客观分析。
1.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目标需求分析
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应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经济贸易知识,对国际贸易、国际法规、经济运行规律有相当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能适应当代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具有较高的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能用英语在经贸、教育、外事等部门从事翻译、谈判、教学、管理等工作的高质量、有特色的应用型英语专门人才。由于学生学习商务英语专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走向用人单位,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调查分析这些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和期待,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适时地调整、
2.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Waters & Vilches 提出的确定学习者“打基础”和“开发潜能”两个层次需求的不同重点,并在开展需求分析和实施课程方案中的自下而上的方法,是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计者在对学生进行学习需求分析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假期实习实践和企业专家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自身的不足,提出切合实际的学习需求。根据Waters & Vilches 的需求分析框架,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分为以下内容:(1)对教材的需求。学生对教材的需求包括难度和实用性两个层面的内容;(2)对课堂上获得实用专业技能的需求。学生对提高实用技能的需求是指学生最大限度上对适应市场需要的一种期待;(3)提高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需求,包括扎实英语语言基本功、商科专业知识、商务操作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等。
课程设置就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需求分析的关键是要找出学习者现有的语言能力和商务知识水平与他们所期望达到的程度之间的距离,从而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有针对性地设计大纲、设置课程、编写教材,并根据目标对教与学各环节进行评估。当然,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课程的设置也应时刻把握市场动态, 通过社会调研、毕业生随访、听取业内人士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等方式,了解市场对人才能力素质的最新要求,适时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检验和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丰富课程内涵,开设符合社会要求和学习者需求的课程。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使商务英语教学上一个新台阶,我们有必要从“需求”出发,用需求分析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课程设置。需求分析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质就是以调查学习者具体的学习目标和目标工作场景对语言技能的实际需求为前提,其在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中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重视培养学生商务环境下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需求分析为决策者提供事实依据,同时也是保证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步骤和环节。因此,在课程设置之前的需求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需求分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并非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连续的、重复的,它应该是随着课程的进展不断进行适时的、反复的分析。因此,要出色地完成课程设置的工作,必须以需求分析为前提,只有在大量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才能使课程设置具有灵活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管春林:试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3):37
[2]李莉:需求分析理论在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设置中的应用[J].职业,2008(12):14
[3]Hutchinson, T. and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55
[4]Waters A, Vilches M L. Implementing ELT Innovations: A Needs Analysis Framework [J].ELT Journal,2001(2):135
[5]Hutchinson, T. and Waters, 21
篇8
Key words:Eco-city theo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新时代下生态城市的提出,生态城市理论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强,在研究过程中,虽然对生态城市理论所具有的先进性以及其发展的必然性进行了认同,但是其研究很多都还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没有建立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城市的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各个城市存在自身的特色,因此应区别对待。本文分析了生态城市理论,并对其目前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其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城市生态理论的研究
城市生态理论实际上是一门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在国外研究中,有人认为,生态城市是人们生活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在生态城市中,自然、经济以及技术等协调发展,有利于最大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和创造性,同时,还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以及各种能源物质的有效利用,形成一个循环良好的居住场所。有的认为生态城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促进产业结构以及生活质量的优化。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是,生态城市就是从自然以及社会两方面来创造最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人的生产力以及创造力被充分诱发。物质以及精神生活水平都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生态城市研究的不断加深,其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也就是城市生态学。这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总共经历了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城市问题的研究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这三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的研究对于城市的开发建设以及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内研究中,我国一直持有一种朴实的顺应自然的发展观。这种观念对于我国的生态城市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晚,但是研究发展速度很快,上海在1984年就举办了我国第一届城市生态学的研讨会,该研讨会代表着我国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的起步,而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间,我国的生态城市理论逐渐成熟,形成了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的复合生态城市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城市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推进,目前,我国的生态学会以及城市规划学会等举办了很多关于生态城市理论的学术性研讨会,这种交流方式将不断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对我国的生态城市理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目前生态城市理论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生态城市理论虽然具有很多优势,其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先进性很显著,它对于指导生态城市建设具有明显作用,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很多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没有深入其中,对其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容易出现浮于表象的缺陷,导致其指导意义降低。而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没有结合城市的生态结构来进行规划,重视城市的基础建设,忽略了文化建设以及各种资源的循环再生。在应用中,没有根据城市发展实际来展开,很多城市建设工程成了形象工程,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在建设过程中,生态城市成了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但是由于生态城市理论的研究仍不够深入,因此,容易出现缺乏理论指导的现象,从而阻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另外,国内有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盲目将国外的生态城市模式搬过来,不仅浪费了很多资源,也没有取得预期的建设效果。
三、生态城市理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生态城市理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来提出相应的发展途径。
第一,在生态城市理论的指导下,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科学规划城市发展的方向,合理定位城市发展的未来十分必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理念指导生态城市建设,构建城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者协调发展的系统框架和发展体系,提升城市的宜居水平和市民的幸福感指数。让城市自然融入山水花园环境之中,让人们自然进入优美的生态环境之中,充分享受生态宜居城市给人们带来的幸福和快乐,逐步实现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第二,应该通过创新机制,改革国民经济的核算制度。推行绿色GDP制度,以该制度对国民经济进行考量,在进行评价的时候,综合考虑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消耗的总资源,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所取得的环境效益。使绿色GDP在促进城市的发展以及提高城市生态建设水平中的重要引导力量。
第三,应该优化城市中各种产业结构的配置,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通过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在城市经济发展中降低工业产业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降低工业产业的比重不是不要发展工业企业,而是要合理布局、优化提升,把工业企业集中到园区,通过一定的科学技术搭建循环经济链,减少企业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减轻对城市环境的压力。而在市区应该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产业,如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推广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绿色交通等,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占GDP的比重。在城市各行各业乃至社区、家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采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形成产业经济、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目标。
第四,应该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不断创新,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大力增加生态环保资金投入,使其投入保持在GDP的3.5%以上。发挥政府公共财政职能,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增加生态环保专项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商投资投向节能环保项目,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积极吸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研发项目。加强与国际之间的科技合作,重点解决一些关键技术和治污难题,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撑。
最后,还应该加强城市的文化建设工作,利用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城市中的新城区中形成新的文化特色,注重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在城市居民中广泛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城市的文化建设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交国,杨永春. 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进展[J] . 地域研究与开
发. 2004(12),23-6.
[2] Register R. Eco- city Berkeley: Building Cities for AHeal thier Futur e. CA: NorthAtl antic Books,1987. 13- 43.
[3]赵建平. 生态城市理论与实例研究——以西递镇总体规划为
例.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D] .2007.
[4]陈勇. 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模式[J ] . 新建筑,1999
(l): 12-14.
[5]朱锡金: 21 世纪人类生态住区规划述要[J].城市规划汇刊,
篇9
1.研究背景和意义
需求分析( needs analysis, NA )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需求分析理论最初源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课程开发理念,即通过不同群体的学生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训练学生来构建课程( Rodgers,1980)。在我国的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最初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后来逐渐扩展到外语的教育的各个层面。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日益重视,我国的幼儿教育逐步呈现低龄化的特点。因此英语教育和外教作为幼儿园的一个特色正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幼儿园全面铺开。但是随着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幼儿英语教育的匆促上马,幼儿英语教师的管理和培训并没有跟上,造成了幼儿英语的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基本的英语专业知识。这些都严重影响到幼儿英语教育的质量和幼儿的身心健康。因此本文将从需求分析为理论依托,以社会对幼儿英语教师的需求着眼点,对幼儿英语教师的素养进行探讨。
2.幼儿英语教师素养的界定
根据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提出的专业教师素养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义。由此可见幼儿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是指对幼儿心理和生理特点有所掌握,具有学前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通同时还应具有较为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英语教学法和英美国家相关的文化知识)。也就说幼儿英语教师应该既掌握英语专业知识,又精通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幼儿英语教学理论,且能够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的专业人才。
3.幼儿英语教师的需求分析
著名学者束定芳( 2004 )认为需求分析的出发点应该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外语的不同需求而进行设计。因而,本研究选取了15所在乌鲁木齐是开展幼儿英语教育的幼儿园,分别以15名幼儿园园长和和来自这15个幼儿园的267名家长以及32名幼儿英语教师为研究被试。以期通过本研究发现在幼儿英语教师实际素养和用人单位以及家长需求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后发现,乌鲁木齐幼儿英语教师的实际素养和用人单位以及家长的需要之间存在这巨大的差异。
3.1 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幼儿英语教师的英语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在问卷调查的15名园长和263名家长认为幼儿英语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技能分别语音、语调准确、口语表达准确和掌握相关的英美国家文化。而在对在职的32名幼儿英语教师却发现69%的幼儿英语教师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语音学和英语教学法。36%教师认为自己的发音不太准确或者是基本准确。在文化背景的调查中显示超过70%的教师没有学过英美国家概况,不会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幼儿主动介绍英美国家的相关文化。在语言专业技能方面,主要调查了幼儿英语教师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调查结果显示幼儿英语教师四项技能中阅读能力最强,其次是听力、口语;最弱的写作能力。
3.2 在教学技能方面园长和家长最看重的幼儿英语教师相关的幼儿英语教学法和课堂组织能力和对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在对教师的调查问卷显示,超过80%的教师具有学前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但是仅有48%的教师系统的学习过幼儿英语教学法,了解当前幼儿教育英语教学的前沿资讯。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幼儿英语教师素养的调查,不难发现,首先、大部分乌鲁木齐市的幼儿英语教师并非英语专业出身,多部分教师都是根据幼儿园的教学需要从学前教育专业转行从事英语教学的。在担任幼儿英语教师之前,部分教师经过了较为简单的英语培训或者教材培训,还有一部分教师则没有机会接受相关培训,只能在不断的教学实践逐步探索。
3.3 从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幼儿英语教师素养的要求来看,普遍希望幼儿英语教师要具有专业的英语专业背景,尤其注重教师口语、发音等这些对幼儿有较大影响的基本技能。同时希望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英语专业的相关的教学法,使幼儿英语课堂变的生动、活泼,使幼儿易于接受和喜爱。
4.研究的启示
通过本研究发现,目前乌鲁木齐市幼儿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还参差不齐,幼儿教师的专业化还有待提高。这与我国专业的幼儿教师数量匮乏有很大关系,因此笔者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幼儿英语教师的素养:
4.1 在现有的学前专业的基础培养英语方向的学生或者开设英语专业(学前教育方向)。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最主要的来源应该是我国现有的师范院校, 这一点是勿容置疑的。因为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顺应着社会对幼儿英语教师的巨大需求, 积极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开发相关专业。
4.2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现有幼儿英语教师进行继续再教育。这样才能是现有在岗的幼儿英语教师快速的适应岗位需求。因此国家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可以依托本地师范院校或其它规范的教师培训机构, 有计划地组织在岗的幼儿英语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再培训。事实上即使是经过幼儿英语教育专业系统培养出来的合格教师, 在从业期间也应该不时地为自己"充电"。因为时代在发展,"终生学习"应该是每一个人都信奉的真理, 否则就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篇10
一、引言
我国电气设备行业对资金十分依赖,其发展的好坏与企业的资金拥有量有着密切联系,融资方式的选择对公司的价值起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从优序融资理论的角度,反其道而行之又一次验证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表现为股权融资占首席、债务融资次之、内部融资极少等特点。吉亦超、李斌于(2006)[1]调查了1997-2001 年五年间的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内部融资规模甚小,只占上市公司融资总额的20%左右;外部融资占主导地位,几乎占到了80%左右。通过对本案例的研究讨论得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相关建议以及从此引发的思考。
二、案例背景介绍
天津市百利电气有限公司是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全新企业,是上市公司—天津百利特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股票简称:百利电气,股票代码:600468)。公司有生产塑壳式断路器(MCCB)、万能式断路器(ACB)的悠久历史,其主导产品为:低压电器元件、电气传动及成套装置等。公司主要通过增发股票来支持企业的规模的扩张,最终结果导致企业的股价大幅度的下降,最终导致企业的价值下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基于优序融资理论的财务分析
(一)内部资金的分析
假设金融资产不变,主要分析百利电气增加的留存收益。内部融资主要是指利用留存收益(扣除股利后的未分配利润加上计提的折旧)融资。留存收益融资的成本主要是一种机会成本,它相当于股东投资于某种股票要求的收益率,但由于留存收益来自公司内部,因此不必考虑筹资费用。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留存收益的筹资费用为零,最大限度地扩充了公司的融资总量。事实表明,内部融资早已成为工业化发达国家融资方式的首选:美国、英国和德国都具有明显的内源融资的特性,在其融资结构中,内部融资的比重都超过50%。
(二)外部资金的分析
1.企业债务的分析
债务融资形式日益多样化,但主要归为两大类,即借款融资与债券融资。从百利公司历年的角度来看2010年9月其负债为4.1亿,2010年12月负债减少为3.69亿,2011年3月增为5.54亿,2011年6月底增为5.98亿可知你负债有增长的趋势,如果百利电气再增加3亿的负债,则其资产负债率就会大大增加,从而使破产风险增加,使企业的价值大打折扣。从2011年半年度报可知其资产为12.49亿,负债为5.98亿,资产负债率为47.9%这是长期负债的情况,从短期负债来看,相关的指标,其流动比率以及速动比率都远远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即说明企业不能再去借钱去注资投资于百利云电,不然会导致财务风险加大,企业价值下降。可以看出百利云电在行业中的资产负债率也偏高,所以不宜进行债券的发放或者向银行贷款。
2.企业发行股票
股权融资的主要方式是发行普通股、配股和增发。股权融资的资本成本较高因为从投资者角度讲,投资于普通股风险较高,相应要求有较高的投资报酬率;而从融资公司来讲,普通股股利要从税后利润中支付,不具有抵税作用。另外,股权融资增加了新股东,可能会分散公司的控制权,削弱原有股东对公司的控制以及对剩余利润的分配比例。从上述来看百利公司没有足够的内部收益去扩张规模,又不能大肆的发放债券,所以公司只能用增发股票去弥补所需资金,以维持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四、讨论与建议
(一)出现的原因
1.资本市场不协调
在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不协调,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不协调。其中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在政策的直接支持下,有了一定的发展,资产迅速壮大,银行成为我国资金市场的主要供应者。在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起步略早于股票市场,企业债券流通性差,发行受到严格的限制以及存在的利率风险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导致在债券市场进行大规模的融资很难为广大投资者所接受。而广大投资者对股票投资的偏好使得股权融资相对容易,从而促使大多数上市公司选择股权融资[2]。
2.融资成本的客观需要
企业融资首先考虑的就是融资成本。那么债务融资的成本主要是利息,而股权融资的成本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隐性成本,即上市以后被收购、管理层被解雇等风险成本;二是显性成本,能确认并计量的成本,即发行费用、股息、信息披露费用等成本。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债务融资成本较低,股票融资成本最高,但在我国的实践中,由于政府对上市公司的隐形保护以及市场发展需求,上市公司在股权融资过程中可将大量显性成本予以转嫁,同时,就我国新股发行市盈率测算,即使上市公司将其当年盈利的全部作为股利发放,融资成本仍低于银行的债务融资利率。
(二)建议
1.改善股权结构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合理的股权制度安排。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监控。除此之外还应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扩大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规模。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3]。
2.实现债券流通顺畅,不断丰富债券品种
为扩大债务融资比重,要对债务融资本身进行革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力发展企业债券流通市场。要完善和健全债券流通的“通道”,在债券的交易市场上,要开辟新的交易“渠道”,形成一个充满竞争性的交易活跃的统一市场体系;二是加大企业债券品种创新力度。目前的企业债券品种单一导致企业债券不能充分适应企业的需求。应增加短期债券和长期附息债券,同时应逐步推进债券衍生品种市场的发展,适时推出可转换债券、分离交易可转换债券等新品种,以适应不同企业对不同融资方式的需求[5]。
五、结论
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结构还不够完善,很多法律制度还不健全,所以我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就根本不可能实现融资理论的很好应用,就目前来看,增发股票不失为企业进行企业扩张的优质途径,但这不代表上市公司发展的不好,因为在现阶段即使上市公司与有序融资理论背道而驰也是有其历史意义的,即我国的资本环境使然,但是一个成熟的公司在面临着企业规模扩张时还应按优序融资理论慎重考虑融资途径.这就需要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体制一定会慢慢地向国际接轨,实现经济平稳快速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吉亦超,李斌.我国上市融资结构的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6,(02):12-27.
[2] 葛永波,张萌萌.企业融资偏好解析——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的实证数据[J].华东经济管理,2008,(6):42-48.
篇11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目前,全国共有262个资源型城市。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但长期粗放式的自然资源开采和利用使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国内外学者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大量探索,多集中于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研究,未能将社会成本因素(就业人口、财政投入等)纳入可持续能力分析中,用于资源环境可持续性评定的指标权重通常为人为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定结果客观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性评定还鲜有学者述及,本文以唐山市为例,基于能值理论和退耦理论,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出定量分析,避免权重的选取的主观性对评定结果客观性的影响,并对唐山可持续性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试图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唐山市概况
唐山市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质地优良、分布集中、易于采选,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目前已发现并探明储量的矿藏有47种。煤炭保有量62.5亿吨,为全国焦煤主要产区;铁矿保有量57.5 亿吨,是全国三大铁矿区之一。石油、天然气、石灰岩、黄金等储量也十分可观。唐山在2000-2012 年持续保持大于10%的经济增长率。至2012年,全市户籍总人口为741.78万,生产总值达5861.6亿元,其中工业产业占比为55.34%,人均GDP为76643元,居河北省首位。
二、研究方法
1.能值理论
不同能量间存在质和量的差异,能量的不可加性和不可比性给生态经济系统研究带来困难。美国生态学家Odum 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提出能值理论:某种流动的或贮存的能量所包含的另一种能量的数量,称为该能量具有的能值。实际应用中,以太阳能值衡量某一能量的能值。能值能将商品、资源、服务等直接或间接的能源用一个统一的单位(sej)进行分析,这使其能被用于自然环境资源价值与经济活动成果的评估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太阳能值转换率是能值分析的关键,它是指单位某能量(J)或某物质(g)所具有的太阳能值,即单位某能量或某物质相当于多少太阳能焦耳的能值转化而来,单位为sej/J或sej/g。本文将唐山市资源环境压力能值分析体系简化为三部分(见表1):农业生态系统中不可再生资源(1-6)、工业活动中能源消耗(7-18)以及废物排放(19-20)。(见表1)
2.退耦理论
OECD 环境组织在20世纪末提出退耦概念,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的退耦即指阻断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的过程。退耦研究主要反应驱动力(如GDP 增长)与压力(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在同一时期增长差异变化情况。当环境压力及资源消耗强度(速率)慢于经济增长强度(速率),就是“退耦”,退耦可分为相对退耦和绝对退耦,当经济增长快于环境压力时称为相对退耦,经济增长而环境压力为零或负时即为绝对退耦,具体用退耦弹性系数D进行测度,公式为:
其中:%GDPi/GDPi-1为为经济增长指标;
%Ti/Ti-1为资源环境压力指标;
TNRi为第i年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为表1条目1-6能值之和;
TEEi为第i年能源消耗量,为表1条目7-18能值之和;
TWEi为人类活动废物排放量,为表1条目19-20能值之和。
依据GDP 与T 之间大小关系以及D取值,退耦分为不同状态(如图1):
正退耦状态:若为弱正退耦,说明经济增长同时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且经济增长速度稍快于资源环境压力增加速度,D值越大,表示退耦水平越高,环境越趋于稳定且可持续性也趋好;若绝对退耦状态,说明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资源环境的压力在不断减小,此时经济发展为强可持续;若为衰退正退耦,说明经济衰退的速度明显慢于资源环境压力减小速度。
负退耦状态:若为明显负退耦,说明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慢于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加,D值越大,可持续性趋于崩溃状态;若绝对负退耦,说明经济衰退的同时资源环境压力却在不断增加,经济可持续性完全崩溃;若呈弱负退耦,说明经济衰退的速度稍快于资源环境压力的减小。
连接状态:扩张连接和衰退连接分别表明经济总量与资源环境压力水平同步增长和同步衰减。
三、唐山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唐山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退耦分析、经济效率分析、社会成本分析入手,并将资源环境状况、资源利用效率水平、社会成本因素相结合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1.退耦分析资源总消耗
(TRC)表示为支持经济持续增长所投入的资源和能源;总废物排放量(TWE)(由于数据缺失只统计废水和固体废物)代表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压力;
GDP用来表示经济发展状况。唐山市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退耦分析用上述指标来测度,数据如表2所示:
唐山市2006-2012 年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退耦弹性指数计算表明:退耦水平此期间震荡波动。D2006-D2011值依次为0.66,- 0.04,1.16,- 0.29,2.98,0.52;依次表示弱正退耦,绝对正退耦,明显负退耦,绝对正退耦,明显负退耦,弱正退耦。唐山市在丰富的煤矿资源基础上建立起钢铁业、能源业、化工业、建材业、装备制造业五大支柱产业。高污染、高耗能的钢铁业粗钢产量2012年占河北省总产量47%,占唐山市GDP约20%以及唐山市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全市经济严重依赖钢铁业。如图2所示,唐山市GDP增长趋势与钢铁生产总值(GSP)增长趋势耦合,而唐山市环境压力在2006-2012年间持续增长至原有的二倍;资源消耗方面,除2010年,但其他年份都呈现增长的趋势。表明唐山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是以钢铁产业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
唐山市2007-2012 年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退耦水平较大幅度的震荡波动与唐山市钢铁产业发展的波动密切相关。如图3所示,由于钢铁市场需求波动,全市钢铁产量增长率Rs对应震荡波动,并与退耦指数Di变化趋势对应相反。表明唐山市钢铁行业对其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负面影响明显,政府应当着重钢铁产业调控,加强对钢铁行业环保问题监督,加大钢铁产业升级力度。
反映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本地资源,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由于主导产业基本处在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低端,且通常为粗犷式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2.效率分析除上述表3的测度退耦水平指标,为进行进一步效率分析,需要引入经济效率(EE)和环境压力(EP)指标,公式为:
其中:EE 表示每消耗1sej 资源和能源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EP表示每增加1sej的GDP,所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如表3,经济效率EE 由2006 年2.65E-01 增加至2012年3.91E-01,表明随着技术进步、政府环保财政投入增加,唐山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唐山在环境压力方面呈波动变化,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表明唐山经济开发中对环境压力趋于缓和。(表3)
3.成本分析
政府环保政策导向和财政投入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以环保投入(EPI)量衡量。在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退耦中,还应考虑社会成本,以就业人口(EPM)来衡量。从表4看出,唐山市环保财政支出逐年增加,由2006年28700万元增至2012年184000万元,增加了5倍;而就业人口(EPM)则逐年减少。(表4)
为测度退耦过程中社会成本的变化,本文引入退耦财政投弹性(IfD)以及退耦就业弹性(JfD)两个指标。为了能够表示经济政策影响的长期性,本文选取2006年和2012年两年的数据表示,公式为
其中:EPI2006-2012 表示2006 与2012年政府环保财政投入差额;
EPM2006-2012 表示2006 与2012年就业人口差额;
IfD2006-2012 表示每实现1 单位退耦所需的环境保护财政投入;
JfD2006-2012 表示每实现1 单位退耦所增加的就业人口。
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2006-2012 年期间完成一单位退耦财政成本相对减少8.54亿,而可相对增加就业1080 万人。无论从财政投入还是就业人口角度,唐山继续加强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退耦力度都是有利的。
四、结论
本文将政府财政投入和就业人口这两个政府实施经济政策主要考虑的因素引入可持续发展程度研究中。对唐山市研究发现:唐山退耦程度呈震荡状态,并与唐山市钢铁产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相反,说明该市钢铁行业对本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大,这与唐山正处于转型发展期吻合,反映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本地资源,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由于主导产业基本处在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且通常为粗犷式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唐山市发展中虽资源和能源消耗绝对增加,但经济效率呈小幅度波动增长趋势,即资源和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得到提高,环境压力趋于缓和。最后,从七年退耦过程中社会成本测度结果看出,唐山退耦过程中增加就业人口并相对减少政府财政投入,初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 行动指南”—— 解读《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J]. 国土资源,2014(01):7-9.
[2]徐建中,赵红.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03):63-65.
[3]杨斌. 2000—2006年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研究——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J]. 经济地理,2009(07):1197-1202.
[4]袁平,徐斌,章力建. 县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生态足迹动态研究——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为例[J]. 中国农业科学,2007,(04)773-781.
[5]徐福留,赵珊珊,张颖,郝君宜,詹巍,赵臻彦. 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状态与趋势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2005,06:711-720.
[6]李孝坤,韦杰. 重庆都市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进分析及对策探讨[J]. 经济地理,2005,03:387-390.
[7]Ali Kharrazi, Steven Kraines, Lan Hoang, Masaru Yarime. Advancing quantification methods of sustainability: A critical examination emergy, exergy,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information- based approaches [J]. Journal of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3, 37, 81-89
[8]National Statistical Institute of Italy.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in Urban Areas: An Italian Experience. In Proceedings of the European Statisticians, Joint ECE/Eurostat Work Session on Methodological Issues of Environment Statistics, Ottawa, ON, Canada, 1-4October 2001.
[9]Riccardo Maria Pulselli. Integrating emergy evaluation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monitoring resource use in the Abruzzo region(Ital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0, 2349-2357.
[10]H. T . O du m 著, 蓝盛芳译. 能量、环境与经济系统分析导引.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11]唐山市统计局.唐山统计年鉴[G].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3.
[12]OECD. Decoupling economic growth andtransport demand[R]. Paris: OECD, 2003.
[13]贺秀斌,文安邦,张信宝,等.农业生态环境评价的土壤侵蚀退耦指标体系[J].土壤学报,2005,42(5):852-856.
[14]Tapio, P. 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 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Transp. Policy 2005, 12,137-151.
篇12
0 引言
采用对称悬臂施工的较大跨径连续梁、刚构桥需要对其施工中线形、应力进行实时监控。由于平面杆系模型具备占用空间少,运算速度快等优点常常被设计院和施工监控单位所推崇。当箱梁箱腹间距较大,在弯曲荷载作用下,应力分布已经不再服从初等梁理论,即存在剪力滞效应。通常用于指导施工监控的平面杆系模型是按初等梁理论进行计算,因而从平面杆系模型中提取的理论应力对施工监控指导意义不大。因此,需要对施工过程中悬臂结构控制截面的剪力滞进行研究,作为理论应力修正的依据。
1 根部截面应力监测
对于对称悬臂浇筑的连续梁桥,通常采用如图1所示的测点布置应力传感器,以监测控制截面(根部截面)
应力。从平面杆系模型中提取的1,2,3#测点的应力相同,然而实际情况是1,3#测点应力及应力增量大于2#测点,即存在剪力滞后的现象。 图1根部截面应变测点布置图
2 剪力滞效应分析
应用变分法的最小势能原理分析箱梁剪力滞时,引入两个广义位移概念。梁的竖向挠度用表示,梁的纵向位移用描述,并假定纵向位移沿横向按三次抛物线分布,有
式中:为剪切转角的最大值, 分别为上、下翼板的中面距截面形心轴的距离。为净宽的一半。
2.1 基本变分方程的推导
依据最小势能原理,在外力作用下,结构处于平衡状态。当有任何虚位移时,体系总位能的一阶变分为零,及
式中:——体系位能;
——外力势能。
对式求变分并令可求得微分方程及相应的边界条件。
整理并令,
,
边界条件为:当板固结时,
当板非固结时
方程的一般解形式为:
其中为剪力有关的特解,系数与应由梁的边界条件确定。
由式1中第一式的得到:
称为附加弯矩,它是由剪力滞效应产生的。
由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知:
对于悬臂浇筑的连续梁而言,需要对新一节段混凝土浇筑后控制截面的内力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因此实际结构可简化为一悬臂梁在自由端作用一集中力的情况。
自由端集中荷载作用下剪力滞效应
边界条件是
当x=0时,c1=0
当x=l时,,则有
所以
固端截面的剪力滞系数为:
2.2 算例
某等截面连续梁跨径布置为60+100+60m,悬臂浇筑阶段长度为3.5m,现对混凝土浇筑后由于剪力滞引起的控制截面内力分布不均的情况进行分析,并且把得到剪力滞系数作为平面杆系模型中理论应力的修正系数。根据截面信息得,,根据上述公式知:
,。
现选取3、7、11、15、19、23号块段浇筑后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工况下固端截面理论应力修正系数
3结论
通过表1计算结果可知,箱梁截面应力分布不再服从初等梁理论;
计算所得的剪力滞系数适用于分析悬臂施工阶段的等截面梁根部截面应力;
通过对控制截面的剪力滞进行研究,确定考虑剪力滞效应的理论应力修正系数,修正的理论应力能够更好的反映结构截面应力分布情况。
参考文献
[1] 项海帆.高等桥梁结构理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 徐芝纶.弹性力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13
近年来,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Theoretical 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主要集中在对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的引进,消化和应用,并期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束定芳,庄智象1)时下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百花争鸣,繁荣昌盛,出现了相对的生产过剩,更为头疼的是,许多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追捧标新立异,华而不实,无法对亟待解决的外语教学有实质性影响。如何恰到好处地处理当前外语教学研究的不足与偏移,有效进行需求分析(Requirements Analysis),对外语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有效对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进行引导,符合需求关系发展,促进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中心,以学生课堂需求和目前我国外语教学所处困境为两个基本点,真正把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切实用到实处,已成当务之急。本文重在对现存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进行有效需求分析,真正使外语教学理论研有所需,研有所用,研有所为。
一.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研究取得持久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大不足。经实践与研究证明,具体表现为:
1.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权钱干扰
在外语教学领域,许多出版社在外语教材上的竞争出现刺刀见红的地步。他们盲目攀比,违背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脱离供需关系,致使各地书籍琳琅满目,实用书籍寥寥无几。据一项可靠调查,许多读者在书店上基本上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在金钱和名誉面前,一些院校和教师也失去判断力,为评职称和升职,导致各项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表里不一,华而不实。
2.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畸形明显
在高等院校,一些外语教师听,说,读,写,译等水平极其一般,他们把主要焦点集中在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没有真正满足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需求。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若没有扎根于我国外语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实践脱节,仅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实之花。
3. 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驱动不力
王加兴(2001)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以研究型人才为主和以实践型人才为主。2009年新增约5万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以培养大量实践型人才足以明证。然而目前外语教师旨在研究外语教学理论,而在实践型人才上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准备。并且在实践型人才培养方面是否需要理论,这些理论与培养研究性人才的外语教学理论有何异同,培养实践型人才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老师这些都不得而知。可见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出现分歧与模糊。
二.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需求分析模式界定
1. 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需求分析理论与需求分析模式(Requirements analysis model)的构建
马斯洛(1943)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从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需求阐述需求的等级。Stern(1983)在吸收前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独特的外语教学三层次模式:理论基础,中间层次和时间层次。在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必须全面考虑到外语教学的相关因素,注意各层次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了解语言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1)生理的需求
生理的需求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应用于课堂教学,需采取有效地教学模式。Slavin(1987)在卡罗尔学校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QAIT模式,即教学质量,教学的适当性,教学诱因和时间。其犹如一根大链条,只有环环相扣,才能显现出链的力量。而外语教师大多出于自己的生活所迫,为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的方面潜心研究外语教学理论,这样他们的需求(通过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来满足生理的需要)与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就形成脱节。
2)安全上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很容易出于自身财产所有性,资源所有性,工作职位保障和家庭经济安全。一些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教师处心竭虑承担一些国家级或省级重大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出于各项安全的考虑。Curran(1972)用SARD来小结其语言学习观,其中S代表security,学习者和教师之友在一种安全感的环境下,才可能进入成功的学习或工作状态。
3)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很显然通过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来维持亲情,友情,爱情的正常关系无疑是一些外语教师的必然选择。Gudykunst提出的焦虑 和不确定性协调 (AUM)理论对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张卫东(2009)从解剖AUM理论的入手 ,论证了跨文化交际与课堂教学在本质上的相同属性 ,并以 AUM理论为指导 ,对课堂教学做了调查 ,分析了问题 ,挖掘了原因 ,提出了对策。这是跨文化交际学与外语教学结合的初步尝试。Shewell在采用路径分析法研究情感因素对外语
流损的影响时也发现: 外语学习者正面的语言态度和良好动机均可以有效防止语言流损。是影响外语流损的因素之一。Nagasawa通过对7名学习日语的美国学生的调查证实: 具有良好学习动情感和正面语言态度的学习者比对照组的外语流损程度要小。
4)尊重的需求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外语教师在研究外语教学理论的驱动力可能来自自我珍重,信心,成就,被他人珍重或自己的地位. Stephen等 ( 1985: 3)指出:当对要发生的事情感到紧张、 不适、 担忧时,便会产生焦虑感,并从四个方面表现出负面的忧虑: 1)自我概念; 2)负面行为结果; 3)对方给予负面评价;4)本群体成员给予负面评价。 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必然想通过本次课建立、 维护、 巩固自己在学生中的印象和声望,避免任何负面的印象或来自学生与同事的批评。这也是获得尊重的有效来源。李清源和魏晓红(2009)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在外语学习中, 情感主要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 感觉、 情绪、 态度等内心体验过程。 一些国外语言学家在谈到防止语言流损时提出要重视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研究人员发现, 学习者的情感状况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外语学习的行为和效果。
5) 自我实现的需求
通过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来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显得尤为必要。
图1 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需求分析模式构建
2.需求分析模式的界定
“传统的工具型外语人才已经遭到冲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纯粹意义上的工具型外语人才将不复是人才,他们将面临生存危机。外语 + 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 21 世纪将取代工具型人才成为外语人才的主体。 ” (文秋芳,2002)针对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市场的供求关系出现的严重失衡现象,从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供求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市场供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我国高校必须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研究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求较高的就业率从而占领稳定的教育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了解、 分析学习者学习需求的过程称作“ 需求分析 ” 。Widdows on (1981)认为 ,需求指“ 外语学习者为真正习得一门语言所必须要做的事情 ” 。Hutchins on和 Waters (1987)指出 ,不论是普通英语还是专门用途英语 ,任何课程都建立在学生的某种需求之上。
从内容上看 ,需求分析主要包括“ 目标需求分析 ”( target needs analysis)和“学习需求分析” ( learning needs analysis)两个方面。目标需求分析是外语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 学习目的和外语水平开展的分析。学习需求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在学习外语课程前的语言水平 ,调查学生的语言优势和欠缺以及学习态度、 学习偏爱、 需求与期望等。目标需求分析中最著名的一种模式是由 Munby (1978)提出的。Munby的模式考虑了学习者个人的语言需求 ,却忽视了他们的学习需求 ,因为学习者的学习态度、 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等认知和情感变量都有意识地被排斥在需求分析之外。Dudley2 Evans和 St . John (1998)对 Munby的模式进行了纠正和改进 ,拓宽了数据收集范围 ,增加了有关学习者学习不足、 偏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对所学课程的需求与期望以及课堂教学所处的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实际上 ,我们完全可以结合两种模式同时开展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最好应该被看作是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两种模式的结合 (余卫华 2002: 20 - 23)。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生需求问题。王斌华等 ( 2003 )的研究表明 ,学生的英语需求呈明显的集中态势;大学英语教学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张雅萍 ( 2004)的调查发现 ,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根本需求是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现行教学模式与学生的根本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课程要求 》生群体。其次 ,他们的研究主要关注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需求 ,较少涉及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需求。
三.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需求分析模式理据
1.需求分析模式的理论理据
张云和曾凡桂(2006,7)认为,供需均衡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它涉及两个概念(即供给和需求)和一种状态(供给- 需求状态) 。经济学中的产品生产是指厂商的行为,产品需求是指消费者的意愿行为。生产厂商为市场提品可以实现两个目的:一方面是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则是获取自身利益的满足。消费者购买市场中的产品,则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只有在市场中存在需求并且需求得到满足,即供给和需求实现了均衡时,生产者的行为才有存在的意义。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以及相应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使市场的需求在教学规律中得以体现”。(何其莘 殷桐生 黄源深 刘海平,1999)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在在某一范围(全国或全球)内的读者的人数,根据对以上调研数据的综合分析,做出对市场前景的预测等,为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需求分析模式的实践理据
1)学生教材编写
一般来说 ,任何一套教材都应该有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目的性、 系统性、 权威性、 参考性。(束定芳,张逸岗 60)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必须是针对某一特殊的对象 ,为某一特殊的目的服务的。同时有一个教学大纲 ,根据大纲的要求 ,教材通过对大纲要求的细化 ,并通过对教学材料和练习活动的精心编排 ,这样使得教学目的明确化 ,易于实现。系统性是教材的精髓。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将一门学科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教材的使用者:学生。(General Serial No. 100) 准》 中得到了体现, 该 《标准》 对教材的定义是: 教材是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 比如课本、 练习册、 活动册、 故事书、 补充练习、 辅导资料、 自学手册、 录音带、 录像带、 报刊、 广播电视节目、 幻灯片、 照片、 卡片、 教学实物、 计算机软件等等。总之 ,凡是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脱离实际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只能空中楼阁。由于教材是学生学习某一门知识的 “根本”,所以权威性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如何提高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权威性,使其满足当下外语课堂教学的需求和市场发展的价值规律。真正使外语教学研究教材达到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机统一。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有自己独特的规律 ,有自己特殊的语言学习环境 ,我们应该立足国内 ,开发适合中国学生实际的外语教材。国外有许多现成的好教材 ,但再好也仅作为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一种补充和参考资料 ,因为它们毕竟没有考虑到中国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我们特殊的外语学习环境。
2)课堂设计监控
在教育传播中,拉斯韦尔模式(五W模式)阐释了传送同一信息的渠道不只一种。“谁”提出了对信息的控制问题;“说了什么”是内容分析研究的主题;“通过什么渠道”是对媒介做分析研究;“对谁说的”是对接收者和受众的分析研究;“有何效果”则是对整个传播过程的结果进行的分析。拉斯韦尔的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对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可以进行独立的研究。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在课堂上如何监控,怎样更好监控,未能达到预定的效果。作为教学,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在课堂中需考虑其传播手段,时效性,持久性和受众参与教学的程度。学生(接受者),是主动的信息接收者、信息再加工的传播者和传播活动的反馈源,是传播活动产生的动因之一和中心环节之一,在外语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课堂教学效果是指外语教师发出的信息经课堂教学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效果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在改变受众固有立场、观点上有多大威力这一方面,但也涉及了大众传播对社会及文化所造成的影响。可以说效果研究一直都是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领域中历史最长、争议最大、最有现实意义的环节。盛群力等人(1998 :118 - 271)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为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实际实行的程序,一般分为总体教学策略、 知识教学策略和技能教学策略。可看出,这比较全面地从根本上认识外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随着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尤其是进入网络时代之后,对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角度也在不断调整,但对其基本特征的把握仍然是最关键的。
3)外语师生专攻统一
一部分教师无法适应“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 ” 的需求分析,推广和实施新模式 ,教师信念有必要需要进行相应地调整,如语言信念,学习信念,学习者信念,教师角色信念,教学信念,课堂信念和整和转变 。学生及所需要的是教师提高语言能力,减轻工作量,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新模式的指导和培训,学校对大学英语改革的支持,教学方法的改善,无需全部将理论运用其中。(陈冰冰,陈坚林 14)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和作用、教和学的结构、师生关系结构内容等应为培训重点;其次 ,应强调信息技术与外语实际课堂相结合 ,突出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 ,培训重点为技术在课程和教学中的整合 ,而不是技术本身 (陈琦 , 1997: 63)。因而,将教师的专攻方向与学生课堂所学有机结合尤为必要。
3.需求分析模式的反思理据
香农-韦弗模型原是用于研究电报通信过程的,起初是单向直线式模型,在原来基础上,加入了反馈因素,并引伸其含义,用来解释人类的传播过程。图3显示的出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需求分析模式关系图包括六个组成部分:
在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信源代表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编码代表课堂教学备案,信道代表课堂教学过程,干扰代表在课堂教学中的内在干扰和外在干预,译码代表外语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的接受过程,信宿代表学生(受者)。反馈代表学生所学反馈课堂教学的验证效度。语言游戏的特征是参与,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才能使翻译教学成为 ‘语言与活动交织而组成的整体’ 。……在发现命题、 提出命题、 初步解释命题时,老师是主导的;在理解命题、 接受命题、 实施命题(学生做作业) 时,学生则是主导的。 ” (刘宓庆,2003 :236) 其事实上,外语专业学生对外语理论的兴趣和理解不容乐观,这多少反映出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与学生的教学实践产生脱节。真正认识外语教学的本质和精髓对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四.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需求分析模式的应用
1.理论知识拓展层面
作为一种世界通用语,外语教学作为我国外语学科中的主干也是备受重视,然而在科学研究、 方法探索、 学科建设、 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辞书编纂、教材建设等方面如何进一步发展,值得研讨。对于英语教学这样一个宽泛庞杂的领域进行描述,有必要采用合理的理论框架。只有在这两个前提条件充分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在更为理性和概括的基础上,描述其发展脉络,凸现学科特征,针对中国语境中英语教学的 “时效性” 问题(胡壮麟2003 ;刘润清,戴曼纯 2003) ,做好研究,找出对策,创新教学。随着Sapir 和Bloomfield 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实验室技术(听说法)和C. Roger 的人文心理学的观点(沉默法) 等教学法不断出现,Hymes 语言交际能力理念的提出也得到了语言教师的积极响应,在语言教学领域里获得了自听说法问世以来第性的变革。90 年代以来,J . Lave & E. Wenger (1991) 通过对不同行业中技能学习模式的调查, 提出了社会实践的学习理论, 强调一种自然学习的方法, 其中 “合作协商计划” 的理念(cf. Haneda 1997) 。D. Brown (1975) 曾言, 在应用语言学领域, 每隔四分之一世纪就有一次范式交替现象出现。在创新发展文化底蕴的促动之下,北美语言教学界每隔几年就会出现理念与方法上的推陈出新。以上外语理论研究的发展是否符合课堂教学的需求,有待进一步考证。必须以理论来推动课堂教学实践的发展,这是需求分析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2.实践技能提高层面
长久以来,外语教学研究的实践中始终存在着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 — —当学习或习得另一语言之时,新的语言系统的建立是否对原有语言系统产生结构性影响? 这个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 90 年代以来,随着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完善与普及,认知科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Kiernan 1998 ; Crane & Richardson1999) 。科学家发现,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人类大脑在词汇存储和加工方面体现出一种多元系统的表征。在母语和二语习得过程中,年龄是一个关键的要素:从小学习两种语言的人,在话语产生过程中,大脑皮层只在一个区域被激活;青少年时期才学习另一种语言的人,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大脑皮层分别在两个区域被激活。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语言学习中长期存在了无定论的 “临界理论假设” 提供了一种来自于神经学的理论证明。相关研究还证明,母语系统与二语系统的工作范围在大脑前庭中表现出一种可以在空间上解析分离的特征,这就为语言习得研究提供了一种生理学的基础( Kim , Relkin , Lee & Hirsch 1997 ; Blakeslee 1997) 。Bax (2004)将这种观念称为 “交际法态度” 。 “交际法态度” 在我国颇为流行。尤其是自 《英语课程标准》 倡导 “任务型” 的教学途径以来,几乎在全国尤其是基础英语教学中掀起了新一轮的交际教学热潮。甚至有人提出,“交际法原则是现代英语教学的灵魂,没有交际法原则就没有现代英语教学法” (程同春,2004) 。这充分体现外语教学理论需求分析模式需有交际的基本功能。
3.科研技能提升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