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学技术创新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科学技术管理具有时代性
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极大地促进和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思想和认识;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工艺方法与技能;管理包括国家管理、地域管理、单位、行业、业务管理等,履行管辖、控制、监督、处置的重要职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神经中枢”,科学和技术作为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科学技术的进步势必导致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与管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深化的作用已被人们所共识。
科学技术管理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科学技术管理就迅速发展,今天的科学技术管理对社会各个层面空前的影响程度,俨然在社会思想文化、社会生产和社会变革中都起到重大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对生产力系统各个要素和层次结构都产生了渗透和影响,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社会中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改变着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对发展观念的认识,对财富本质的认识,改变着企业的策略,城市的发展,改变着国家的战略。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不仅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价值,而且还通过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科学技术管理创新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一个国家的实力主要是由政治实力、文化实力、软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硬件实力构成的。在现今激烈的全球竞争形势下,科技实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第一硬实力。因此,科技创新对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正不断向高级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从国际上看,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管理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先导和战略保障,要坚持把科学技术管理创新同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科技管理创新新动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胜出,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占领高端,率先发展。
(三)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是在新的起点上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十以来中国提出的新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很大的成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同时,中国经济社会又始终面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一系列的严峻挑战,这成为制约我国在下一阶段发展的主要障碍。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就是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提出的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强大的发展优势,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继续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增长,化解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突破日益趋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是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构建新的发展体系,推动产业的改造、优化和升级,以科技管理创新的巨大能量推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要点
(一)坚持自主创新
推进科学技术管理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当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不能回避的现实是,我国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过去,我们主要用发展的高速度拓宽发展空间,今后,我们必须依靠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一是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特点进行自主创新,使我国的自主创新站在国际科学技术管理发展前沿;二是要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还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二)推动企业成为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主体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下一步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有效释放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通道。企业是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产业和产品的创新最为敏感。由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创新,才能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首先,进一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让科技要素、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其次,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
(三)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创新性是科学技术管理的本质特征。从科学技术管理的创新过程来看:即从创新设想的提出、确认、开发,成果的有效应用于市场,都是创造性的活动;知识产权贯穿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始终。知识产权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注重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这样容易激发创新者的积极性,给他们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也才能将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引导和凝聚到创新和发展上来,有利于经济的进步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三、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大趋势
人类历经了数千年的农业经济和不到300年的工业经济的发展,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革命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从总体上说,未来高科技及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上的生产力,政治上的影响力,军事上的战斗力和社会发展上的推动力的影响之大,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命运。
(一)进一步明确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正如指出的,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二)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重点任务
我们必须依靠科技管理创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以迎接全球经济竞争和合作的挑战;提供为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必需的科学技术管理支撑;我们必须面对相对紧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取得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未来应瞄准重点战略目标部署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组织队伍,尊重科学规律,充分尊重科学家的学术创新自由。应按需求和市场为导向,支持和引导高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要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首要位置;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快发展天空和海洋技术,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研究。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做出战略性的贡献。
(三)落实推进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转入建立市场经济框架下构造新的有序结构的阶段,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式,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推进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国防科技体制和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
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财税金融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使企业创新投入能够得到合理回报,特别是要抓紧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务政策。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自主创新成果通过技术转移实现产业化,设计拓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实现途径。
篇2
从军事技术发展史来看,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经历了独立发展、相互联系和高度融合的三个历史阶段,随着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日趋加强和军事技术体系错综复杂,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将更加密切。
1、古代: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处于初级阶段
在火药应用于军事之前,高频率的战争次数导致冷兵器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这一时期的基础科学并不发达,军事创新主要依靠工匠们的经验积累和不断摸索。
就冷兵器的材质而言,冷兵器可分为木兵器、竹兵器、石兵器、陶兵器、青铜兵器和铁兵器,在这演变的过程中,冶炼技术起着主导作用。在冶炼技术出现之前,人们的武器一般都就地取材,使用木质或者石头打磨的工具,而金属铜的出现并有目的的应用战争则使武器装备有了质的飞跃。大约公约前1万年,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认识并使用铜,通过不断地艰难摸索,掌握了通过制造高温热源和去除杂质的冶炼技术。这一时期,化学等基础科学的知识根本没有系统的出现,武器装备材质的创新主要依靠工匠们不断的摸索实验,“最初控制燃烧温度的知识被看做一股神秘的力量,随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那些不过是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而已。几乎可以肯定,同样是靠着运气和反复试验、反复失败,金属制造最终获得了飞跃式发展。”[1]
冷兵器性能优劣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制造工艺的高低,这取决于工匠技术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的熟练程度。最初,工匠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实物形状来制造兵器,并不需要科学知识的指导,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人最初的认识是从模仿中得来的”[2],模仿在武器装备的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戈的形状丰本锐末而微曲,如同鹰嘴兽角,用以钩挽和啄刺敌人”[3]。通过模仿,工匠们可以制造出各式各样的冷兵器,而且由于工匠们的经验技术的不同,同等质料的兵器在性能上也会大相径庭。1965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虽埋藏地下2300多年,仍然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锋利无比。在《吴越春秋》中也有干将莫邪铸剑的记载:“干将,吴人;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莫邪断发断指爪投入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可见,古代工匠的铸造工艺决定了武器性能的优劣。在基础科学尚未系统出现的古代冷兵器时期,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较弱,工匠的经验技术水平对武器装备的创新起到了主导作用。
2、近代: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处于中级阶段
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实验材料和逻辑推理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指导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数学、化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新理论、新知识,这些基础科学的突破往往带来军事技术创新。
在近代科学形成之前,火药就已经被认识和使用,最早关于火药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8~9世纪,当时的炼丹家已经知道炭、硫、硝三种混合物的性质,并在宋代第一次运用于军事的记载。但是直到14世纪末出现的明火枪,也是因为射速慢、射程短和准确性差,没有产生重要的军事影响。从火药的发明到14世纪轻火器的出现,在将近6个多世纪里,火药的性能将一直没有显著地提高,军事效能并不理想,直到15世纪发明了粒状火药后,这种状况稍有改观。然而,真正满足军事需求的高爆炸药的发明,则是近代科学尤其是化学发展的产物。18世纪拉瓦锡氧化学说的提出,开启了化学革命的大门,使人们对物质和物质的变化从定性的朴素认识进入了定量的研究;19世纪初道尔顿的原子论阐明了化学变化的统一理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化学的新发展;19世纪60年代,门捷列夫创立的元素周期表不仅对化学理论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化学工业以及其他工业的兴起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18世纪到19世纪60年代,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基础化学取得的理论突破使化学工业蓬勃发展,火药由传统的黑火药变为硝化甘油、炸胶、无烟火药苦味酸和梯恩梯等强力炸药,使火药的性能显著提高,满足了枪炮对火药的性能的要求,奠定了现代军事工业的基础。
基础化学的发展为枪炮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炸药,解决了弹药动能和杀伤力的问题,但射击精度的提高还需要外弹道学理论的支持,这离不开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发展。1546年,意大利数学家塔塔格里亚出版了《投弹技术》一书,发现了炮身在倾斜45°时射程最远。17世纪时,伽利略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并结合惯性定律等物理学知识,导出弹丸运动的抛物线方程,并且以其为依据写出了关于自由抛射运动的著作,用科学的理论解释了射角为45°射程最远的事实,标志着弹道学的理论初步形成。从17世纪末18世纪初,牛顿通过介质对运动物体的作用的研究,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四章讨论了外弹道学理论,确立了力学定律和微分学是外弹道学问题的理论基础,成为近代外弹道学奠基人。19世纪战争对枪炮技术的要求逐渐提高,枪炮的准确性、射程和威力要求及高精度的射表是外弹道学必须解决的课题,战争的现实需要极大的刺激了外弹道学的发展,使外弹道学理论出“井喷式”涌出,如西亚切近似法、弹丸运动微分方程的数值积分法等,这些方法的核心就是微积分理论。微积分在外弹道学中的应用,使外弹道学摆脱了经验判断的局限,以“无限细分”和“无限求和”的微积分思想让运动弹丸的轨迹细分到静止弹丸点的集合。[4]通过研究每一瞬间弹丸的特征来归纳出整个弹丸运动规律,使枪炮技术成为一门以数学为工具的学科。
篇3
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一个支持系统,大学科技创新系统在近百年来的发展中,对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是科研人员聚集的地方,已形成了一支宏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技术队伍,他们是完成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而大学正是这样集中地获得新知识最快的地方。随着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大学的这种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近几年来,在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中有一种明显的趋势,即大学对整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明显加强。但是,大学科技创新系统本身却又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的整体作用的发挥又需要有辅助机构——大学图书馆的支持。
自有历史以来,图书馆就成为时间、空间两方面传递知识的桥梁。一部著作只要书面材料耐久,就可以将某一时代的思想与活动传于后世。然而只有经过图书馆的整理和保存,这些著作才能对后代产生巨大的作用。一般来说,图书馆作为文献交流的机构而存在,它的功能是解决人类对信息总量的无限需要与内容分布的散乱与人们利用信息的多样性、特定性之间的矛盾。大学图书馆的工作具有一般图书馆的意义,又和大学这样的学术机构紧密相连,既有学术价值,又有教育价值、文化价值。教育部2002年2月专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通知,明确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地位。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科技创新的要求,大学正在不断地强化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各项机制、政策和体系的建设,但作为大学科技创新体系中必要的支持系统,大学图书馆的服务作用表现乏力,支持作用还很薄弱,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科技创新演变成为大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服务大学发展的专门机构,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必须要随之跟进,走上新的台阶。
2大学图书馆存在的价值体现
大学图书馆对大学科学研究及创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图书馆是大学图书、文献、信息的集散地,尽管受到当前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冲击,但大学图书馆仍然具有网络所无法替代的魅力,是大学科技创新主体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其服务能力也越来越成为科技创新效率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图书馆虽然不是物质生产单位,但它的文献资源所蕴含的知识、信息一旦被科技创新主体所利用,就可以转化为物质产品。大学图书馆对教师、科研工作者的效用,是通过对图书馆的产品的消费来实现的。
图书馆的使用价值如何,能否直接或间接地为大学教学、科研服务,关系着大学图书馆能否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它所提供的书刊资料和传递的信息可以帮助主体及时了解科研动向和商品市场化、掌握生产技能、科学管理方法,改进工艺、更新产品。因此,大学图书馆应根据大学所处的性质和特点、针对多层次、多学科、多方面的需要,以多种方式、方法给予智力支持、文献信息保障,帮助科研人员完成科研课题选题,技术开发以及成果推广等应用。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谢拉在他的《图书馆学引论》中写道:“不能完成现定任务和自己的使命时,社会就有可能,也一定会将它们抛弃……”同样,大学图书馆虽然不会直接面对社会的抛弃,但是如果不能或者不能很有效地把书刊资料的有用知识和信息传递给迫切需要的用户和读者,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图书馆是为解决人类信息和知识的需求矛盾而产生的。图书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起到了积聚、提升和深化的作用。从现代意义上看,大学图书馆存在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人文教育功能和文献服务功能。它不仅仅是提供信息的场所,更是提供思想的载体。信息是手段,是技能,但无论信息多么发达,都无法取代它的教育功能。随着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教师、学生已经不满足于文献的借还,需要一种更高级的文献服务。随着信息量迅猛上升,学科间交叉、渗透、综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种类繁多、纵横交错的信息面前,大学图书馆应该成为大学信息服务的象征。大学图书馆对大学的科技创新的价值作用,正如哈佛大学校长曾说过:只要哈佛大学图书馆在,哈佛大学就在。
3大学科技创新中对“新”的要求
大学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怎样的?如何才能激发科研人员的灵感?如何才能产生创造性的工作?要深刻认识这一些,就需要对大学的科学研究的过程、特点以及在科学研究中如何对创新产生的因素进行分析。
科技创新往往不是在原有原理和知识点上的改进,而是在新原理、新知识上的创新。大学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科学是创造知识的过程,技术是知识运用的过程。大学的科技创新是创造性思维和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过程,创新的产生不仅和创新主体的自身知识积累、学术背景、研究经历、科研有直接密切的关系,还和辅助因素有着间接的关系。目前大学科技创新首要的不足是原始性创新不足,原始性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进步的质的变化和发展,也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J。我们在高科技领域的发明专利与美国、日本相比差距很远,成果鉴定上大都是国内领先,鲜有国际领先。在技术创新上主要体现是专利、产品和技术标准。科技创新的过程是复杂和不确定的,从主体因素上看,由于对科学研究过程中影响创新点产生的原因分析得不够深入,常常导致一些“金点”的想法无法进行下去。从辅助因素上看,由于大学图书馆的服务设施不够而搁置。
笔者询问了几位大学科技工作者,他们均表示无需进入图书馆,只要上网即可查询到所需要的资料。那么,大学图书馆是否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含义?实际上对科研工作者,他们最关心的是:“有关科研领域最近做了些什么?正在做什么?进展趋势如何?”科学研究贵在求新,科研人员不仅要承担课题研究,而且还要承担成果开发。所以他们最需要的是时间和信息。科研课题在脑海里酝酿,主题设计的过程都需要了解国内外情况,为保证选题的“新”及“先进性”,需要了解与课题相关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这一切都需要通过科技文献的阅读来获得。科技成果的评价,需通过查新来完成。查新是以文献为基础的,文献的不足是影响成果鉴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科研过程中,及时掌握最新科学动向的有效方法就是浏览最新相关文献。科研的定题,技术开发及成果的鉴定,都需要查新,才能保证科技成果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可用性。为适应科技发展,必须培养造就以文献为基础,以检索手段为工具和具有外语知识、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及责任心强的查新咨询人员。现在的社会科技信息层出不穷,文献资料品种繁多,所以给咨询人员迅速而准确地查找文献带来很大的困难。在当前信息化的整体大环境下,提高科技创新系统的整体能力,不能只靠自身的文献体系,还要依靠相关的保障,要以体系建设为中心,主要的和次要的系统保持同步的螺旋式上升和发展。需要图书馆以科学工作者的敏锐“直觉”,对科技创新中的“新”的产生进行知识点的搜索、挖掘、突破和创新,充分发挥出对科技创新的服务作用。
4大学图书馆为科技创新服务的内容
4.1人才方面
图书馆员专业的核心是什么?目前图书馆各项服务关注点大都在较为陈旧的方式上,我们的馆员一部分来自专业、一部分来自非专业)普遍认为:与书目的接触,与媒体的控制才是主要的工作。早在二十世纪初,席拉(JessH.shena)曾指出:图书馆并不只是机械地检索资料库或利用网络来提供快速的借书而已!所以,图书馆的服务并不只是训练出控制工具、资料的机械人脑来。
图书馆员必须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必须充分熟悉馆藏、重点专业、期刊的熟悉及各种检索刊物使用上的熟练,及时辅导和帮助读者使用。另外,馆员还要了解本学校的学科设置及学校的重点科研课题,才能在指导读者利用期刊中主动且有针对性,使服务工作更有成效。此外,图书馆员的科学、专业的培训必不可少。例如:在瑞典,从大学图书馆和研究图书馆的角度考虑,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开始受到考虑,吸收大学人才到图书馆工作,并通过在职培新,使他们很快熟悉工作。另外,每一学期都进行馆员课程培训,方式为函授和业余教育。进行课程学习,针对知识更新的要求,进一步对现有人员(主要是大学毕业以上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高素质的馆员在读者和图书馆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建立一整套系统的馆员教育与再教育体系。
4.2资源方面
(1)外文期刊的订购。大学的教学、科研对外文期刊的需求逐年增加,期刊作为信息量大,出版周期短,传递迅速并能及时报导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等特色文献类型,日益得到加强,在科技发达的国家,把期刊论文传递的信息较快地运用于科学研究,并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科技继续发展,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我国大学科研人员对及时了解国内外有关专业的研究动态,广泛利用世界各国的众多的研究成果,具有强烈愿望和迫切希望,使得外文期刊的订购比以往更重要。在知识频繁更新,科技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图书经费却因文献资料种类和数量的剧增,书刊价格的暴涨而日趋不足,很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因经费的短缺而无法购置,满足不了读者对文献资料的需求。因此,加强每个学科重点外文期刊的订购是图书馆采购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
(2)数据库的增加。在长期办学中,由于历史的积淀和长期的发展,一些大学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学校的发展中占据着主导作用。这也形成了大学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基础和依据。对一个大学来说,不可能将所有的数据库都收集全,大学图书馆的建设要以优势学科为发展重点,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馆藏数据库体系。
4.3技术方面
(1)浓缩情报源。大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并影响着一所大学的学风、教风、学术氛围和学术水平,是一所高校整体水平的映射。大学图书馆应成为学校专业信息数据的中心,应具备学科性、系统性、条理性等突出特点,即图书馆的信息情报服务至少应同步于大学的科技创新水平。大学图书馆最多的是信息,此外还有部分知识,大学图书馆不仅以其便利的知识和信息提供科技创新者的所需,给科技创新补足营养,帮助科技创新主体实现创新,而且更重要还在于通过信息,浓缩成创新的情报源泉,还可以引发新的科技创新的过程,从源头上挖掘科技创新的思维意识,丰富科技创新的来源。
篇4
我国社会经济处于快速的发展阶段,各个行业的崛起,产业的扩张,需要使用大量高功率的机械设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电力需求量不断提高。在该社会形势下,电力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项电力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提升。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供电设备的负荷越来越大,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各种故障或者异常情况,严重影响了供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使得供电质量不佳。因此对供电设备的管理及检修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在检修供电设备时需要停电,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也给居民生活造成了许多不便,而现代检修技术的提升,状态检修已经成为了十分有效的检修手段,其不仅可以分为离线检修及在线检修两个类型,且检修的效率及准确性均较高。但是由于许多管理人员水平有限,也限制了该项技术的优势的发挥,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达到理想的检修效果,保障供电质量。
1.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的措施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设备的监测设备逐步转变为自动化、智能化,该变化趋势为供电设备的状态检修提供了技术基础及设备保障,而现代供电形势的变化,还需要管理人员进一步进行研究出科学合理,效益良好且适应广泛的状态检修模式,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1.1科学选择检修时间
科学选择检修的时间,将需要检修的各类项目明确的列出来,明确工作目标,使检修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效率更高,效果更明显。再根据供电设备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以供电设备的安全运行、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为原则,全面分析各项影响因素,综合把握,在该过程中既不能完全按照原定计划及状态检修的概念开展工作,也不能过分随意,没有计划步骤,而需要在根据计划的大致原则及方向,在实践中结合出现的问题及难点,及时调整计划,开展各项检修工作。认真分析总结其他单位的经验,吸取不良事故的教训,广泛吸收有效的技术、管理模式等,投入于实践,实时进行状态检修,并将供电设备的规划、设计、型号选择等工作,均作为未来状态检修安全运行的构成部分,使主设备监造及运输等整体上实现智能化管理,保障设备处于良好的初始状态,且运行效率达到理想值[1]。
我公司负责中国海油在广东湛江南油基地的二十多个单位的办公、生产场所和六个生活区家属楼的供电任务,年供电负荷4400KW。主要供电设备设施有110KV-16000KVA主变1台,10KV输电干线14条,315KVA、500KVA、630KVA、800KVA、1000KVA、1250KVA、1600KVA等变压器共84台,配电间60间,高低压配电柜360面。
我公司通过实施状态检修摸索出一整套科学检修的时间安排,因我公司处于雷雨多发的雷州半岛,避免变压器等供电设备遭受雷击,结合房屋、厂房等避雷设施检测,每年春季雷雨季节前安排变压器、配电间检测,确保供电设备安全。同时,安排变压器等状态检修,确保供电设备完好、性能稳定,确保供电质量,使用户满意。对于主变压器及站内设施,由于只配备了一套高压系统,又不能影响生产、生活用电,我公司安排在供电负荷相对较小的冬季12月进行,并启用公司备用发电机用10KV输电线路供电,确保了公司生产、生活的用电。
1.2合理选择监测设备及监测点
供电设备是否能够安全运行对于电力系统是否能够安全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需要保障其运行正常,首先需要杜绝各类材质出现故障的安全隐患,出现故障后,一般会对设备造成稳定性的破坏。对其实施状态检修时,就需要对设备的状态全面的分析,并准确的诊断,包括故障的位置、性质、类型、原因等,且每个类型设备的性质均有所区别,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依靠大量的设备运行、维修及长时间监测的数据,因此需要结合供电设备的性质、特点、运行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监测设备,并经过多方论证后找到合适的监测点,对供电设备进行全面的监测[2]。
我公司110KV变电站从2003年通过技术改造后,采用较为先进的DF3000后台监测设备,该监测设备既可以实现对110KV变压器监测及变压器负荷变化进行有载调节电压,确保供电质量,同时也实现实时监测110KV配套设备,如110KV坡南线路、110KV调南线路、110KV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中控系统、直流系统等的运行状态。当110KV系统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实时反映其故障所在,通过保护装置设定的参数与设备故障的严重程度数据对比,能及时启动保护装置,切断故障源,有效达到设备本质安全的目的。如2013年7月23日110KV1#主变压器的压力释放阀故障动作,致使该变压器主体保护装置动作,及时切断变压器电源,避免故障扩大,达到通过监控设备的有效监控保护主要设备的目的。监测设备可靠与否对变电站的安全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
1.3供电设备的严密监测
进行状态检修时,需要参考供电设备的各项信息及数据,才能准确的判断设备的故障点、表现,并根据现象推断出故障的性质及原因,或者评价设备的运行水平及安全性。该类信息需要利用电设备状态监测工作获得,如果没有该项前提条件,状态检修工作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会大量浪费检修资源。科技不断进步,现代应用较为广泛的红外线测温,其原理是电气设备的在运行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而出现故障的部位其温度会出现变化,利用该技术能够获得设备运行的各项信息,检测的信息具有准确性高、实时性强、较为全面且属于动态监测,能够及时发现供电设备中的安全隐患及潜在的故障,并对后期的设备状态进行科学诊断及评估提供了全面的数据参考[3]。
为了确保供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有效控制供电设备故障发生在萌芽状态,公司制定严格的设备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参照行业规范,安排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供电设备电检班专职负责定期对运行中的供电设备进行在线动态监测和日常巡回检查,监测和检查的项目有:变压器油位检查、变压器外观检查、负荷开关检查、接地及接点检查、断路器检查、防雷装置与接线接线检查等,根据运行负荷情况测量变压器本体温度,按DL/T664-2008《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规定:用红外热像仪测量变压器等供电设备的接头、套管进行热成像检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检修,多年来,坚持对供电设备的严密检测,供电设备始终处于安全良好的状态下运行。
1.4科学化管理
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管理性质较为特殊,其管理模式、方法、所需条件等均与一般的企业管理有着较大的差异。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管理的效率及效果与检修人员的水平、责任心、工作状态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强化状态检修的科学化管理,积极培养检修人才,进行技术学习,组织培训等,提高其技术水平及综合素质,保障检修效果及管理水平。
2012年初,公司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公司的设备管理水平,在公司范围内推广设备点检可视化工作,制定供电设备点检巡视线路图、变压器电检牌、高、低压设备点检牌等和与之相对应的设备点检记录本、将需要进行操作的设备部位和监控部位进行明显标识,使操作检修人员能一目了然地了解操作方法,清楚知道监控仪器仪表的正常运行位置和危险位置,通过人的五感(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能够感知现场的正常与异常状态的方法,可视化管理是用眼睛观察的管理,更体现了人主动性和有意识性,可视化管理这些作业标准,不仅是用来提醒作业员工所作的正确做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使管理人员得以判定工作是否依据标准在进行,保障供电运行设备和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行。
2.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发展方向
现代社会的用电形势十分严峻,各个供电设备均有加大的负荷,而停电检修会造成较大的损失,状态检修则是新型的检修技术,其能够有效减少供电系统的事故,因此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社会形势的变化,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也促进了其在不断的与时俱进,进行各项创新,如引进高新技术、新型材料,使用自动化、智能化、可靠性良好的监测设备对于供电设备进行监测,提高电网的供电能力、效率及供电质量;积极开展状态检修,不断减少设备维护的投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根据市场需求探索出创新的服务,值得用户能够得到优质的服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社会效益[4]。
3.总结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供电设备的检修技术的不断更新,但是现代供电形势较为严峻,供电设备的负荷较大,状态检修技术也还需要先进行一定的实践检验,再根据实际的效果不断的更新其理论及技术。可以先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试点运行,将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录、整理并对比分析,在该过程中总结经验,逐步的提高技术,达到检修自动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与时俱进的对新型变压器、断路器等供电设备实现状态检修,并将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状态检修的各项措施,实践中还是需要管理人员对实际情况尽心分析,选择合理的措施保障供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提升供电质量,保障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转及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乔利华.供电设备状态检修实施对策探析[J].科技与企业,2012(05):98-99.
篇5
医院图书馆在实际发展的时候,能够满足医院对信息与知识的需求,主要因为医院图书馆中包含各类医学信息,此时,医院技术人员可以利用医学科技创新手段提升医院图书馆的发展效率,为人们提供更好服务。
1 医学科技创新对医院图书馆发展的意义
在创新医学科技的时候,创新目的就是对生命本质、过程等进行探索,是医院图书馆发展的动力,在研究人员不断创新医学技术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医院图书馆向着更好方向发展。对于医学科技创新工作而言,与其他科学技术创新不同的是,虽然不能直接显现出经济效益的提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图书馆的发展,具有较为良好的科学意义与社会效益,对医院图书馆长远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在每一次创新医学科技成功的时候,医院图书馆都能形成一个新的管理体系,引进新医学理论与技术指导,不仅能够推动医院的发展,还能为医疗人员提供较多学习知识,使其在发展的同时,得到有效支持[1]。
2 医学科技创新的特殊性
即使医学科技在迅速发展,并且具有与数学、物理学等相似的程序,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与自然科学或是其他学科是有所不同的,是较为特殊的一门学科。在医学科技创新的时候,其最大特征就是: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能够对最复杂的生命进行研究。在人体生命发展阶段,不仅不能利用物理学科对其进行研究,还无法利用化学科学对人体规律加以解释,更不可以应用生物学的规律说明,这就显现出医学科技技术的特殊性。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医学科技能够对未知、曲折的生命规律等进行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多,例如:民族健康工程、人类身体健康水平研究等,在不断经历失败的同时,也会总结经验教训,使其能够向着更好方向发展。医学科技在创新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重视医学信息资源的应用,保证能够利用医学科技提升医院的发展水平[2]。
3 医院图书馆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
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图书馆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包含着医疗知识,融入了较多医学科技内容,对医院的发展产生较为有利的影响。首先,图书馆是医院文献信息的核心,无论是临床知识,还是论文撰写内容,都在医院图书馆中,同时,还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在临床实践中,医院图书馆可以为其提供医学知识,在提高医务人员医学水平的基础上,增强医院核心竞争能力。再次,医院在对医疗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会在图书馆中搜集较多知识,在此过程中,图书馆中的电子阅览室以及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并且能够制定系统性以及完整性的授课内容,使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以有效提升。最后,医院图书馆在发展的同时,不仅受到医学科技的影响,还能促进医学科技的创新,因此,相关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要大力创新医学科技,不断改善医学科技,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使医院图书馆向着更好方向发展[3]。
4 医院图书馆发展医学科技创新策略
在医院图书馆与医学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要重视医学科技的创新,不断完善医院图书馆的发展制度,进而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
4.1 争取医院的全方位支持
医院图书馆的发展,必须要争取医院各方面的大力支持,o论是经济上,还是人力上。首先,医院图书馆要积极引进先进医学科技,为医疗人员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并且要取得良好认可。其次,医院领导在实际工作的时候,必须要重视与支持医学科技的应用,重视支持医院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同时,医院图书馆要积极汇报工作,向其他领导请示,争取发展创新的支持。最后,为了医院图书馆能够向着更好方向发展,相关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要不断引进资金,加大现代化设备的投入,保证医院图书馆的发展质量[4]。
4.2 发挥医院学科作用
医院学科主任与各个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图书馆建设工作加以重视,充分利用好这一知识化,信息化的平台,积极开展医学科技创新交流会议,到其他先进性较强的医院学习,在医院与医院之间资源信息共享的前提下,提升医学科技在医院图书馆发展中的应用效率。
4.3 实现资源信息共享
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由于医学科技是较为特殊的,信息量很大,仅仅依靠医院图书馆自身的信息资源是难以满足医疗人员需求的,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与邻近的图书馆相互联系,建立共享体系,在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提升医学科技创新效率。
4.4 医院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在医院图书馆发展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较为重要 ,不仅需要及时对医学科技进行创新,还要建设数字化图书馆,保证医疗人员可以利用数字化图书阅读设备搜索想要的信息,服务于临床科研与教学。
5 结语
医院图书馆的发展与医学科技之间产生较为密切的联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各类先进技术的引进,不断完善图书馆管理体系,使其得以较为良好的进步。同时,要重视各类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技能,不断创新医学科技,达到促进医院图书馆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迟明.医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在医院学科建设中的职能作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7):13-15.
篇6
一、指法训练是学习汉字键盘录入技术的前提
掌握汉字的键盘录入技术,指法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熟练且标准的指法是提高汉字录入速度的基础;因此在组织学生开展汉字键盘录入技术训练之前,必须要进行基本指法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数字、字母和键面特殊字符的录入方法和“十指分工”的技能,达到“盲打”的程度。我们的做法如下。
第一,要讲解并让学生熟练整个键盘,了解101型键盘分区,各分区的键位分布,特别是主键盘区的键位分布。
第二,要让学生熟记字母键的排列顺序,熟记各字母键的上、下、左、右字母键,为“盲打”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讲解录入要领,让学生懂得正确的录入姿势。正确的录入姿势和掌握录入的要领,是提高训练效率的关键。
第四,强化英文字母字符的录入练习。英文字母与汉字编码密切相关,学生录入英文字母的速度将直接到汉字的录入速度,所以必须加强练习。
我们的做法是:借助TT软件,按“先分后总”的原则,对各个字母键先按使用频度进行分类练习,然后再进行综合性训练;在练习初期,一定要要求学生遵循这样一个“动指”方案。
第五,要进行必要数字和键面特殊符号的录入练习。在文本录入过程中,有时也需要数字和特殊符号录入,汉字的录入也需要到数字键的协助,数字和键面特殊符号的录入速度也会影响到文本整体的录入速度,因此数字和键面特殊符号的录入练习是进行指法训练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要让学生理解几个最常用的键的功能,掌握其操作方法。如Caps Lock键:英文字母大小写转换,指示灯亮表示输入的为大写字母, 反之则为小写字母。
二、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四个面向”
1.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学生,设计时的表现却出乎老师的预料,由“一条虫”几天之间变成了“一条龙”。平时上课总是盼望着早点放学,而毕业设计时,放学了还不愿离开电脑室。他们设计的作品五花八门,充满创意。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虽然我们天天讲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而在实际操作上,学生则被遗忘了。 转贴于
2.市场。课程设置确实要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才有动力。但我们并不是在办兴趣班,最重要的是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受不受欢迎。所以,课程设置最重要的在依据市场需要。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呢?假如学生学了计算机的许多课程,但并不知如何打条形码,也就是不能把学校学的知识和技能用到社会上。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呢?普通中学可以不考虑市场,因为它盯的是高考指挥棒。但初中却不能,因为要面向企业。所以我们不能不考虑市场和社会的需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设置课程。
篇7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166-02
1 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现状
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稳定的实验环境中通过自身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开展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对于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率。
艺术设计最早起源于德国。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建立开创了艺术设计的先河,同时也是当代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体系的早期雏形,自此之后,艺术设计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及其网络化应用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引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同样也对艺术设计专业形成巨大冲击。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机械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相比机械的记忆只是简单地再现学科或者文化的艺术设计,人们更希望学生具有怀疑精神,能够独立思考,具有完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创造出更具特色的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尽管近年来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得到很大发展,但与时代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为研究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现状,笔者对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实证调查,向该校大一至大四艺术专业的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5份,剔掉不合格的问卷1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通过调查问卷的抽样统计分析,发现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理念淡薄。20世纪50年代“工艺美术”教育传入中国,成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开端,当时人们主要以工作室的方式来进行艺术设计教育。直到20世纪 80年代以后设计教育理念才被引入,工作室这一概念逐渐被实验室所取代,但是人们对实验室的认识还停留在基本的“工作室”工作范围内,对于实验教学的理念更是一知半解。
2)实验课程体系不健全,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不足。课程是教学的核心,实验教学必然要通过实验课程的开设才能实现。长期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学科过度重视专业课程,而忽略实验课程,存在实验课程只是辅助“设计表达”的错误观念,弱化了实验课程对于强化学生设计基础、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功能,直接导致教师轻视实验教学,不愿花费时间对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造成艺术学科开展实验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只能依靠以往的经验,使得实验教学方法无法积累与提升。
3)实验室管理手段滞后。现阶段,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管理处于分离状态,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多由行政或后勤部门负责,而实验教学的管理工作则由教务处负责,很多高校在建设实验室时未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特点,也未和教务处的教师进行沟通,听取他们对于实验室建设的有关意见,只是借鉴其他院校的理工科实验室建设经验而简单进行复制,导致实验室建设缺乏规划和针对性,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采购的设备技术落后。特备是电子新产品,在采购前没有进行充分调查,导致设备配备到位时就已面临淘汰的边缘。
4)实验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随着高校的扩招,各高校纷纷开设艺术设计学科,在扩招过程中很多高校往往只重视引进专业教师队伍而忽略了实验技师的培养与引进,导致艺术设计学科的实验技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不仅如此,实验技师普遍学历不高,并未认识到自己所要教授课程在整个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2 提升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管理水平的建议
优化实验教学条件,搭建信息技术平台 高校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对实验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各项保障制度,加强规划和指导,配足配齐实验器材,并保证器材的数量和质量,创建具有更多探究和研究作用的实验室,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从事能力所及的研究创造条件;积极搞好信息平台建设,强化信息技术应用,体现实验培训与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艺术院校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规律,深入研究时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转变学校本位的教学理念,从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构建开放创新性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挖掘学生的潜能,更多发挥学生的灵动思维,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从而内化为在课堂中无法悟到的其他智慧和知识。实验课程设置应以探究性、实践性学习为主,切实保障学生的实验学习时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思考探究;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重视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开放性的讨论交流,在合作中进行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完善实验教学管理 高校要加大实验教学投入,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制定一系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实施开放运行机制,构建健全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专职实验员配备,组织相关人员成立实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人员责任分工,全面落实管理责任,确保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合规、有效进行。实验室要根据实验教学需要在固定时间段授课,多时间段、全方位向学生开放,对实验室的设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确保实验室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使实验室得以高效率的运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使实验教学取得良好成效,艺术专业要狠抓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壮大教师队伍,提升师资队伍的内涵和质量。通过采取“外引内培”相结合的方式,在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加大对校内教职工的培养,鼓励符合条件的辅导员、行政人员学习提升,参与教学,多渠道、多种形式整合社会人才资源,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加大教育投入,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大提升行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3 结语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也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艺术设计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艺术人才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实验教学的应用对于增强学生的艺术感觉、动手能力有着积极意义。因此,为了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优化实验教学条件,创新教学模式,完善实验教学管理,为艺术院校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技能提供良好环境,从而推动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1 学科服务设想、筹备和相关制度的建立
虽然我国高校学科服务实践尚无成熟的模式,但笔者认为学科服务想要取得成功首先须明确其管理方式、工作职责和工作模式,以求优化管理和设计。因为从管理学角度而言,优化管理有利于实现低资源浪费和高目标达成(即高效率和高效果)。以此为出发点,经论证并结合馆内实际情况,我馆明确了“走进学院,融入学科,嵌入科研”的学科服务目标,并制定《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规划(讨论稿)》(简称《规划》),然后通过对内遴选和对外招聘委派学科馆员开展服务。
1.1 学科服务管理模式的确定
基于上述目标,我馆明确学科服务采取“挂靠式”管理模式,由馆长领导、主管信息咨询服务的副馆长主抓业务工作(一名学科馆员兼任学科服务秘书),见图1。学科服务挂靠于信息咨询部(学科馆员隶属部门见表1),优点是业务相对集中,能较有效克服部门限制、岗位分散的缺点。在确定管理模式框架下制定《学科馆员岗位职责》,以明确学科馆员的业务能力、工作职责、范围和内容。此外,我馆根据所服务院系的师生人数确立了“多对一”和“一对一”两种学科服务工作模式,前者为两名学科馆员服务于一个院系,后者为一名学科馆员服务于一个院系。此外,我馆还扩展了学科馆员复合服务模式(聘请院系资料员,学生等作为联络员和信息专员)和“特约馆员”模式。这既能及时获取院系的最新需求,又能通过各院系的师生联系和配合以保证服务质量和提高效率。综上,明确岗位职责有利于对学科馆员的绩效进行标准化评价,确立工作模式也更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意义。
1.2 学科服务组和学科服务基地的建立
2010年12月,我馆选拔12名具有研究生学历或高级职称馆员培训上岗组成4个学科服务组,以兼职形式面向教育科学学院、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人文学院展开学科服务。但囿于学科馆员的入手和专业能力不足等原因,当时的学科馆员主要充当的学科联络员,所以我馆学科服务的起步阶段带有明显的探索性质。2011年,我馆根据学校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发展规划筹备学科服务工作,招聘有学科背景的人才筹建学科服务组。同年9月,新增理学院学科服务组。随后建立院系学科服务基地、以“学科服务基地”品牌的形式推进学科服务实践,致力于特色化、深层次的学科服务。至2011年11月,我馆首批建立4个学科服务基地,每个基地配备2名学科馆员,规定至少1人与服务基地的专业对口。自此,我馆由14名兼职学科馆员组成9个学科服务组,面向9个学院(4个学科服务基地),点面结合地开展学科服务(见表1)。尽管我馆学科服务基地规模较小,达不到同济大学图书馆“8名学科馆员服务于30个院系”的规模,但我馆立足于“小而精”发展模式、致力于服务的专深性,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见后文2.3部分)。
2 学科服务具体工作的实施和效果
2.1 走进学院:搭建服务桥梁、建立和完善反馈机制
篇9
比如在2009年5月19日,西南油气分公司管理的四川德阳新场气田有限公司发生井喷事故,926-2井在下压列管柱过程中发生井喷。幸好没有人员伤亡,但是在周围被困的群众心中留下了心里阴影,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事故产生的原因是:操作违反井控管理规定,监管措施不严格。华东石油局5.29重伤害事故,重伤2人,也是由于违规操作导致的,间接原因是安全管理混乱。
等等这一系列的油田事故,都说明安全操作和管理的重要性。虽然在长期的实践改革中,我们在提升油田井下安全方面措施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近年来灾难性事件并没有完全消除,一系列井下安全事故依旧让人们很寒心,包括由物体打击、机械伤害、高处坠物、触电、起重伤害等原因导致的工人死亡或者伤亡仍旧是保障井下安全过程中的难题,所以我们要从技术上和科学管理上更加的重视井下安全问题。
2 改进技术保障井下安全
2.1 改进油田开发方法
汲取国内外油田开发的经验和教训,建立油田开发知识库。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应用油气开发中各种成熟的技术和方法,运用基于知识库的油田开发方案决策支持系统,不同类型的油田开发应该选择适合其特点的技术和方法。
2.2 利用科技创新提升安全管理和预防
科技日新月异,时代也在不断进步,对油田井下的安全管理,我们也有了越来越多的预防和防治办法。比如:吐哈油田井下公司在吐鲁番油田萄北5-2井使用多氢酸酸液体系,有效解除注水井因长期注水引起的深部伤害和喉道堵塞问题;针对裸眼封隔的新技术――自膨胀式封隔器,是利用可膨胀橡胶包覆在膨胀管外部,利用不同橡胶遇特定流体膨胀的原理封隔环空,实现无水泥的层间封隔,可用于裸眼井或者套管井。
2.3 引进人才
加强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促进油田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形成。开展对关键技术的攻关工作、推进实用技术落实到生产过程中,突出群众性技术创新。油田企业需要高度重视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不管是普通的技术管理还是关键时刻的应急管理,都需要储备人才发挥他们的光和热。
3 实施科学管理保障井下安全
3.1 对职工加强安全生产教育
让每个员工都重视安全管理,要让工作人员知道安全第一、工作第二,首先保护生命财产,才能更好的为工作而奋斗的安全理念。加强企业劳动保护,特别在安全、劳动卫生、及工作时间与休假制度方面对工作人员的保护。特别保护作业人员的体能,坚决杜绝2 4小时连班上岗的现象。加强和落实三级安全教育,又特别是各环节的注意事项、安全防护、安全卫生事故的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3.2 加强科学管理
转变开发模式提高产能,为了提高产能,可以实施科学开发政策,提升油田开发的整体水平,加强科技管理,狠抓钻前、钻井工作。
加强基建工程和物资采购管理,加强物资比质比价管理,严格准入制度,规范招标程序,增强物资采购和基建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工程和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确保项目建设高质量实施。
全安全环保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责任制。积极开展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加强班组安全管理,创建安全合格班组,积极开展安全、环保教育培训活动。
健全各项环保制度,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整体规划方案,完善《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积极筹备联合站建设,做好油区绿化和清洁文明生产,防止“跑、冒、滴、漏”。对旧井改造的同时,新建油井必须建成清洁文明井场,
3.3 落实安全检查措施
认真进行安全检查工作,设定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做到每月一查,各生产车间和采区做到每周一查,各生产工段和班组做到一天一查。对消防、交通、压力容器的安全检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全面落实检查、整改和监督责任。加大石油管护工作力度,建立治安防控体系,营造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建设油田井区。
3.4 制定井下作业安全标准制度
制定井下作业安全标准制度,实施安全标准化工作,是开展安全工作的首要前提,也是带有战略性、前瞻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工作。实施安全标准化工作,也是提高企业安全素质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供了根本方案。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对企业来说都是意义深远的。通过实现安全标准化建设过程,推行本质安全化理论的开展,实现安全系统的优化,特别是对实现人、机、环、管四要素控制有指导意义,从而能不断完善安全体系,消除灾难发生的隐患,达到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发生的目的。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对每个人、每件事情都要严格要求和规范,实行对全部生产过程的严格监控和对全员控制、重点人员重点监督的政策。
4 总结
石油、化工的开采工作难度大、危险性高,是高危行业,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就会导致小到人的身体受到损害,大到毁灭性、难以想象的群体性伤亡。所以石油井下安全不仅关系到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和谐稳定,同时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井下作业施工现场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安全工作对其正常生产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严格遵守相关的政策、法律、行业规定和企业规定,提高每个人的警惕性,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才能保障井下安全事故降低到最小甚至是零状态。
参考文献
篇10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生普遍对生动、有趣的事物具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想有效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效,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努力将其作为设计教学方案的切入点与落脚点,尽可能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与生动性。而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其可根据化学教学的具体需求,灵活地为学生播放动画、声音、图像或文字,使学生真切感觉到化学知识的生动性,从而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来,最终为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奠定基础。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课堂导入中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从网络上下载周杰伦的《青花瓷》改编成的与“酸碱性”有关的歌曲,使得学生在聆听与跟唱歌曲的过程中了解酸碱实验的基本情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化学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搜集与化学知识有关的网络素材。另一方面,教师还可借助信息技术搜集一些“奇妙”的化学现象,利用书本上的知识对其本质进行合理解释,使得学生真切感觉到学习化学的价值与作用。比如,曾经在网络上热搜的“死狗洞”现象,教师就可将其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分析与研究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原因,然后将是可将其与教材中“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这一章节联系起来,向学生预告后期学习会解开谜底,以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相关知识的兴趣,为高效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二、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化学概念形象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化学知识的最初时期,对于他们来讲,要想全面而科学地理解较为复杂的化学概念,还有很大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及原子等概念,就需要教师大胆创新传统的教学形式,积极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凭借自身优点可把我们人类平常肉眼看不清楚或观察不到的想象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得他们可借助多种感官感知与体会化学知识,最终扎实掌握相关内容。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物质构成的奥秘”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来组织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用动画形式给学生展示各种物质原子的构成方式,使得学生生动了解原子的内部构成及物体的一个分子是由多少原子构成的。另一方面,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用记忆地图的方式比较各种原子的构成,以便于记忆。由于化学物质的排列、运动、结合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这就使得很多学生面对这样的知识不知该如何下手学习,而信息技术可为学生展示立体的、形象的分子及原子方面的知识,从而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相关内容提供了条件。
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效率
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不如短短几分钟实验的教学效果。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是教师将学生带到实验室,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参与到实验活动中。这种实验教学形式虽然可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但是大多数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U性,不适合学生都参与。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降低实验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主动到信息技术应用其中,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之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从网络上搜集相关实验的教学素材,比如视频,播放给学生,使他们明白各种条件下有什么样的实验效果。并且,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只会给学生展示按部就班的实验步骤,完成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不能较好地满足初三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也希望了解实验失败会出现什么结果。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化学“燃烧和灭火”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亲自操作实验为学生展示正确的熄灭酒精灯的方法,然后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用嘴吹灭或者其他错误方法灭火可能导致的事故,使得学生也能对一些不规范操作有一定了解,从而加深对正确操作步骤的印象,并且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把构建高效课堂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将信息技术引入其中可显著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大幅降低教学难度。因此,教师应深度探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技巧,并主动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最终顺利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篇11
二、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运用在教学中,具有直观性以及演示性的效果,进而使得学生可以更加直观感知所学习的内容。这种方式也比较符合人对知识的认知方式,同时也和儿童认识以及掌握事物的特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这可以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如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等。 除此之外,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针对教材中所存在的缺陷做出弥补,即将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具有动态效果的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家乡》这套课程相结合,能够便于学生通过形象以及直观的方式而更好地掌握知识,而在认识方面,学生通过感性材料而将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4],进而实现认识飞跃的目标。如教师讲授家乡地理位置知识中,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即东经跨度是122至131度、而维度是41至46度以及面积等,让学生能够直观认识家乡的地理情况。
三、结合学生的差异性而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教师开展实际教育过程中所面对的学生较多,但是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发展水平以及个性等都存在差异性,由此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中首先需要承认这种差异性的存在,然后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而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施有差异性的教学[5],例如在班级授课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而实施分层教学,即对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估,并有计划性提出问题,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此时学生就可以逐渐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教师要掌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并在提问过程中做到面对学生已具备的水平,进而谨慎选择问题以及回答对象。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正式回归教学本义,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进度,让学生在感受成功中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四、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
篇12
1.1 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创新,给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活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学员一旦有了兴趣,对学习内容有了美感,就变成了“兴趣”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的创新发展以更加形象、具体、生动的形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能起到强烈地吸引学员,激发学员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形成学习动力的效果。
1.2 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创新,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应用不断创新的信息技术,不仅可使一些教员难教、学员难懂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上简单化、形象化、具体化,也可以方便教员更好地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地展现给学员,化抽象为简单,有利于学员对知识的优化和领悟,并且会不断探索新知识。
1.3 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创新,能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实践证明:当学员对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产生兴趣以后,他们就会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就会深入地、兴趣盎然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相关的知识,遇到问题时也会有钻研精神,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达到了教学效果。这时,教员作为课堂策划者和组织者就应该创造各种条件,不断创新应用信息技术,使学员们主动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2 对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要求
2.1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应该为“教”与“学”服务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为课程改革服务,为“教”与“学”服务。创新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翻新改造,如果教学理念不先进,即使在课堂上用了新的信息技术,但教学思维陈旧,这样的“新瓶装旧酒”也不能叫创新。我们军校教员还是要扪心自问:这样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符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否提高了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学员学习能力的发展。
2.2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应该重视教学设计与技术应用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要真正能够成为促进教学质量效益提高的创新,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创新设计谁都不能忽视,二者缺一不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够借鉴的成功经验少,不但需要独到而科学的设计,而且要有周密而严格的实施,才会大大提高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
2.3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应该重视反思性说课
反思性说课是指在上课之后,重在论述自己的课堂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重点在于教学实践后的反思及反思性设计。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即使进行周密的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也还往往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想到的问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时,更需要教员及时进行反思总结,以调整原先的设计和操作实施。反思性说课,对教员的教学实践有着明确的针对性,并且对教员专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对反思性说课要引起足够重视。
2.4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应该能向常态教学转化
“创新”刚出现时,确实独特新颖。但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多,那些被时间证明是科学有效的创新,会逐步向常态化的新的发展水平转化,教学实践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也是这样。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技术的新应用,都是按照创新教学――常态教学这个过程发展。也就是说,能够转化为常态课堂教学的应用创新,才是真正有效的应用创新。
3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1 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最优目标。但是,有的教员为了着重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所帮助,将各类视频、动画、声音、图片、文字等尽可能多的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深和界面的精美,一堂课下来似乎是在不断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而不是利用信息资源使课上得更好,结果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主次不分。
3.2 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运用强调信息技术只能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有的教员认为现代化教学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多了“信息技术”自然而然就是优质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员盲目地,费尽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信息技术的研究上,而忽略了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科特点本身。提高教学质量要在深入研究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员思维的拓展
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着由抽象到形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转换,学员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独立去想象、思考、理解,锻炼思维能力。但现阶段有的教员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忽视了学员这种“思考―理解―发现”的过程,教员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理解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来设计整个课程的结构和问题的“标准答案”。学员按预先设定的模式学习,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按照教员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其实质也是一种 “灌输式”教学形式,严重限制了学员思维能力的拓展提高。
4 解决对策
4.1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学科运用中的作用,切忌喧宾夺主
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其宗旨都是为了教学服务,在一堂课中学员应该永远是主体,教员是主导者,而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他们之间应该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相互替代,因此信息技术的创新运用应遵循适时、适度、适用的原则,即应在确实需要用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程中,恰当地、灵活地、适当地应用信息技术,而不能滥用,绝不能喧宾夺主,取代学科教学本身。
4.2 围绕信息技术在学科运用中的作用,优化教学设计
篇13
一、相关研究简要回顾
目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出两个特点:(1)创新支持体系内容主要集中在金融财税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服务体系等方面,尤其集中在政府提供的各类要素方面。(2)创新支持体系功能定位主要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引导创新资源的流向,是一类非营利性质行为或活动。由这两个特点决定了目前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非营利性的支持体系,该支持体系扶持了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但是,政府主导型的创新支持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往往效率不高,致使创新资源得不到更有效的利用,目前这一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我国创新资源极其有限,如何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有限的资源扶持更多高科技中小企业,创造更多更先进的创新成果,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壮大,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这要求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探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构成问题。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构成要素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若干要素构成,包括财税、融资、法律法规、政府行为、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企业孵化器、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等要素。这些要素来自于不同供给主体和运营主体,有的由政府提供,有的由企业提供。由于供给主体组织性质不同,要素供给目的会表现出很大差异。例如,财税、法律法规的制定者是各级政府组织,其目的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风险投资、社会中介服务等要素的提供者是营利性组织,其目的是通过注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所需要的要素或服务最终获得利润,具有较强的营利性。组织理论表明,组织的性质与存在的目的不同,其运作机制与运作效率也迥然有异。因此,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各构成要素的供给主体性质不同,其供给目的存在差异,这直接导致了每类要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根据要素供给者不同目的,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构成要素分为两类:公益性要素和营利性因素。
(一)公益性要素
公益性要素的提供者不以赢利为目的,只是为了形成一个更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或提供更有利的发展条件。这些要素的存在状态及变化状况直接影响到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是否有利。
具体包括由政府提供的政府政策、法律法规、政府行为等政府性要素和由当地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要素两大类。
1 政府性要素政府只是经济活动的宏观管理者,而不是直接参与者。政府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支持的目的只是为了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而且,它只能是也必须是针对全部企业或全行业企业,而不是某一特定的企业或某一类特殊企业。因此,其典型特点是公平、公正,具有较强的公益性。
2 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一个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构成了该地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整体环境。该地区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包括诸多要素,如多年积淀下来的社会文化、社会发展进程、业已形成的产业结构、企业社会网络及商业协会发育状况、该地区的智力资本、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程度、政府与企业的合作程度等,这些要素的状况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活动,并且这些要素在短时期内不易改变。
(二)营利性要素
营利性要素的提供者将提供这些要素作为自己的获利手段,其提供者可以是企业、私人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或个人等。具体包括风险投资基金、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社会服务机构。
1 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又称为“天使资金”。风险投资基金是针对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创业企业提供股权投资和资本经营服务,当企业发育成长到相对成熟后,即退出资本,实现增值后继续投入下一风险投资项目的金融资本。
2 企业孵化器。企业孵化器一般分为赢利性和非赢利性两类。非赢利性企业孵化器一般由政府和非赢利性组织创办,主要目的是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就业。而赢利性企业孵化器一般由风险投资家、大企业和私人兴办,目的是通过向创业企业提供成长条件和环境而获取利润。笔者将这一要素置于营利性因素之列。
3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是高新技术密集型的企业,但由于其规模小,资金技术实力有限,其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目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商业化运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4 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转让、技术论证等中介服务,社会服务机构的提供的各社会服务一般都是有偿的。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框架
基于上述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两种性质的技术创新支持要素,兼顾到企业内部创新体系诸要素,构建出一个包括三个层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框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包括三个层面:
(一)企业内部创新体系
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位于体系框架的中心。企业内部企业家与各级员工的创新意识、企业的创新战略、创新机制、所拥有的创新资源、多年积淀下来的企业文化等要素决定着企业创新需求的强弱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若一个企业中这些要素状态非常有利,如创新意识强、创新战略目标明确、创新机制完善、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丰富、企业文化有利,或这些要素中的多数有利,则企业的创新动力强,创新活动频繁而创新成果多,否则创新动力会很弱,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也较低。由此可见,企业内部各类与创新活动有关的要素有可能成为企业创新活动的动力来源,也有可能成为企业创新活动的抑制因素。 转贴于
(二)企业外部营利性创新支持体系
营利性创新因素的提供者为了获取利润而提供各种服务,尤其是其中的企业孵化器和风险投资基金机构是通过孵化成熟的企业然后将其高价售出而赚取利润。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这些要素的提供者(机构)努力创造各种条件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促使其迅速成长。于是,营利性创新要素的提供者赚取利润的目的就会演变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的外在推动力量。营利性因素中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基金机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等要素只要是产业化运营的,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外在推动力就存在,只是推动力的强弱与这些要素产业化运营的状况有关。
(三)企业外部非营利性创新支持体系
非营利性创新因素构成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外部环境。这些要素若表现得好,就会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拥有一个规范、秩序的创新环境,引导创新资源流向该领域或行业,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引导力量。这些要素若表现得不好,则意味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环境非常不利,会增加创新的难度,成为束缚其创新活动的绳索。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力学模型及分析
若把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及所在系统比喻为一个在斜坡上滚动的球,它在斜坡上上下滚动时受到多方力的作用。这些来自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构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环境。
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中的若干要素,如企业中领导者的创新意识较强、创新机制完善且有激励力、创新资源丰富、创新战略明确、创新氛围浓厚等,意味着企业动力和创新能力很强。企业自身强大的创新动力会拉动企业走上不断创新的道路,因而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拉动力。相反,当企业内固有的氛围排斥创新、领导层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资源不足、企业创新机制不合理等,则会阻碍企业的创新活动,至少会使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停步不前,成为企业创新活动的阻力或惰性力,用A表示。对于处在斜坡上的企业而言,A表现为一个向下的重力。由于企业自身的生存需求,企业创新活动成为一种必要手段,从而产生一个向上的支撑力,用B表示。 企业外部营利性因素代表了创新活动的外在推动力。各营利性因素作为一个产业发育得越成熟,其运作越规范,要素提供者营利需要越强,转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压力越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推,动力越强。该推动力用Y表示。
企业外部非营利性因素构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宏观环境,在图2中表现为夹角a。夹角a越小,斜坡会变得扁平,企业向前滚动就会容易些,表明创新活动的宏观环境越有利,企业也会更愿意进行各类创新活动;夹角a越大,斜坡会变得陡峭,企业向前滚动的阻力加大,表明创新活动的宏观环境非常不利,企业会减少或不进行创新活动。由于企业外部非营利性因素供给主体要考虑全民利益,因而与企业的利益不能总是同步,夹角a不可能为零。
据此,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当满足x+Y=A·sina时,企业创新活动在各种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即企业保持原来状态,没有任何变化发生,也就是企业处于创新活动的抑制状态。
当a趋近零时,即环境极端有利时,表明环境对企业的约束力量几乎不存在了,企业创新活动中的速度取决与x+Y,企业处于创新状态;当a趋近90°时,即环境极端不利状态,企业生存困难,无力创新。
企业外部营利性因素所产生的推力Y在两方面受制于宏观外部环境,一是营利性因素的供给主体本身的发展受宏观外部环境的影响,二是,创新主体有权决定是否接受企业外部营利性因素所产生的推力Y,只有x>A·sina时,创新主体处于创新状态时,Y才会被创新主体接受。
五、结论与建议
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由多方面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有营利性的,也有公益性的。要素存在的目的不同,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作用和功能不同,在创新体系力的模型中表现为不同方向的力,这些力的综合作用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总体环境。为了更好地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力,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加强企业内部创新体系的优化,尤其是应在加强企业内部创新动力,减小企业自身惰性力方面做好工作
主要应着力于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育、企业创新激励机制与企业创新型文化的建设方面。这其中关键在于企业家自身创新精神与素质能力。尽管,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不是创新支持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却是创新支持体系作用于企业创新活动的介质要素,没有企业内部创新动力与能力的配合,外部环境再好也只能推动企业被动创新,会削弱创新支持体系功能与作用。
(二)在营造和建设创新支持体系时,应该区分不同性质的因素,分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