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教学妙招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君不见,当今社会,“高效”一词的提及频率越来越高,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效益是现代社会每时每刻都在思考的问题,而对于时间及其有限的课堂教学来说,这就更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了。下面我就如何抓好化学课堂教学这一问题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路明灯,只有明白了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教师才能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并能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1.要想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对教材的理解是关键。也许有人会说其实对于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与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等都已经有了表述,只要按部就班即可,事实上,这种想法不可取。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它是教学内容的核心载体,教师不能仅仅抓住一些大的方面来理解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与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是对大方面的介绍,只能做参考,而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我们面对的就是几十个学生,所以对教材必须要有自身独特的见解。比如说平时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调整一下教材中某些章节的顺序,以便更加贴近教学实际,或者可以把教材中的某些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打造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目标。人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素质教育的产生,而素质教育就是要从各方面提高学生们的基本素质,不但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法制,更要注重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健全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素质教育为最高目标,从而制定出更加贴近教学实际的教学目标。
二、科学的教学方法
确立了合理的教学目标,那么自然就要有达到目标的策略,即教学所要采用的方法。这里我主要说明两点。
1.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教无定法,一切有利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法都值得尝试。目前的化学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启发法、程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探索讨论法……那么一堂课究竟要选用什么样的方法,是要采用一种方法还是多种方法的搭配?而多种方法进行怎样的搭配才能获得最大效益?这些都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敢于创新,从而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过程。
2.多媒体的合理利用
信息时代的大潮流革新了高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给化学课堂带来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多媒体。借助于计算机的模拟功能,教师可以使教材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化学。如在讲到“化学反应中的化学键和能量变化”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出简单的FLASH动画,通过动画模拟出化学反应中原子变化的过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的变化,从而使他们对化学反应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高效的课堂运行体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师和工程师,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展现综合能力的舞台,而打造高效的课堂运行体系是每个教师的梦想,下面我就三个方面阐述一下如何抓好课堂教学,从而打造高效的化学课堂运行体系。
1.课堂类型的选择
课堂类型的选择是一个问题,它涉及方法的选择和内容的安排等多个方面。根据教材确定教学计划时,教师要对教学内容予以合理安排,比如什么样的知识内容适合安排实验教学,什么样的内容适合采用自主探索的课堂形式……
2.课堂导入的突破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能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必然就高出一般。事实证明,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对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过程十分有效。比如在讲到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时,就可以以PM2.5为话题引入,说明对清洁能源开发的必要性。再如,讲到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时,就可以以前两年备受关注的“三聚氰胺”事件为话题引入知识内容。这样的导入就可以极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课堂充分预热,而后在介绍相关知识的时候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堂交流的脉络
篇2
二、利用兴趣和重难点的有效结合,设计课堂教学
在教二年级下册《寄给青蛙的信》一课之前,我对以往本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以前在教这一课时,我和多数老师的处理方法大致相同,基本上是按文中内容的先后顺序依次处理、解决问题。虽然思路清晰,设计环节和学习方法得当,但缺乏新意。孩子们自主读、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不是特别高,需要老师较多的引导和启发。我发现,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其实就是这封“信”。因为现在的学生没有见过“信”这种联络方式,也没有写过“信”,对此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于是,我重新设计了开课时的环节,直接由这封信入手,用媒体将课文中的“信”呈现出来,让学生练读这封信,并把自己通过读信了解到的和想知道的同大家交流交流。这样一来,立刻就把孩子们的兴趣调动了起来。在接下来的各项环节中,不需要老师过多的提示与引导,学生们自己就把许多问题甚至重难点突破了。最后,我播放了一段舒缓、优美的音乐,将整堂课的气氛再次烘托起来,请学生们写信、读信,传递他们的真情与快乐。
本次教学,使我更加理解了“教无定法”的含义,懂得了有些课只要能将学生的兴趣和文章的重点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围绕着它去设计教学,就能让课堂活起来,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针对特点,利用有效手段完善课堂教学
在我们使用的课本中,诗词的录用对当代儿童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诗是民族的心声,文化集萃的载体之一。中华古诗词更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如何教好古诗词一直是我们教师在不断探讨的一个课题。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怎样让他们在乐中学的同时既理解诗词的内容和含义,又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常常引发我的思考。
在教一年级《江南》一课时,我潜心钻研教材,查阅了许多有关《江南》一诗的资料,最后决定“别出心裁”试一次!我课前用吹塑纸、彩纸、硬卡纸等材料制作了一些教具。上课前两分钟,我开始快速地在黑板上搞起了创作:挨挨挤挤、碧绿茂盛的莲叶,各种姿态、婀娜动人的莲花,饱满、挺秀的莲蓬,各种各样、美丽可爱的鱼儿……有贴出来的,也有手绘的。学生们在下面专注地看着,不时发出声声赞叹。原本普通、宽大的黑板,立刻变成了一幅绝佳的图画。上课伊始,学生们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兴趣盎然!围绕着这美丽的图画,学生不仅学会了诗句,理解了诗意,想象出了诗得意境,而且会诵读,会表演,会唱,会跳,感受到了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篇3
妙招一:在韵律的语境中体会发音规则
在语音教学中,采用歌谣、绕口令等韵律教学手段是学习语音、感知语音、探究语音的一大妙招。如在讲授PEP Book2 Unit4 Let´s spell 字母组合or的发音时,我机智地创编了这样的绕口令1:York is four. He has a fork. Eat some pork. Eat some corn. 让学生反复听、读这个绕口令,在这个韵律中体会发音规则的功能。反复体验后,教师继续创设情境,York says:I´m only 4. But I´m busy. T: Why is he busy? 我又出示了绕口令2 :York says:I read a word! I watch a worm! I play with Worf! I have so much "work".通过反复体验和输入,体会规则二与一的不同。这样学生就自主体会并发现or在字母w后面发音。所以我认为在语音教学中运用好韵律教学能取得极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但如何创编合适而又有趣的韵律,需要我们动脑子、想办法,也需要不断积累。
妙招二:以旧引新、顺藤摸瓜学习语音
以旧引新法,是语音教学最简单、最易操作的方法。它可以达到知识的复现率,使学生所学语音知识像滚雪球一样增加,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将语音进行归纳、总结、归类。如:在教学PEP3 U4 Let´s Spell开音节u-e的发音时,就采用了以旧引新法引出u-e在开音节中的发音。因前三个单元分别学了a-e/i-e/o-e在开音节中的发音,本节课在导入时:先是课件出示了name face cake make,让学生朗读这些单词并说出a-e发字母Aa的音,然后出示单词like kite five rice, 让学生朗读这些单词并说出i-e发字母Ii的音,接着出示单词nose coke note Mr. Jones, 让学生朗读这些单词并说出o-e发字母Oo的音,顺着这根藤,让学生猜测u-e的发音,学生自然就会摸到这个瓜--u-e发字母Uu的音。这样的导入,不但复现了已学元音字母在开音节的发音这一旧知,而且通过发音规则,还将新知也串连起来,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妙招三:利用汉语拼音正迁移,比较法教语音
语言具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们可以利用母语去学外语。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汉语辅助学习音标。我们要正确、及时利用的语言学习中的正迁移。英语和汉语拼音使用的是字形完全一样的字母。两种学习情境有许多共同因素。如我们可以利用汉语拼音b、p、d、t、k、ɡ、s、z、r的发音部分导出英语辅音[b、p]、[d、t]、[k、ɡ]、[s]、[z]、[r]的发音,同时,在教学中也可以经常引导学生用拼拼音的方法,叫学生尝试着去拼读未学过的英语单词,如:b-a-g/c-u-t-e等,那样日积月累,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建立字母与因素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样迁移来拼读语音,那效果就立竿见影了。那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地掌握单词的发音,而且使单词学习更加便捷了。
二、语音教学的操练环节的三大妙招
妙招一:巧用教具练拼读
在语音的拼读操练中,翻卡器是一种很好的拼读教具。翻卡器就像一个小台历,在翻动中,不断变换其中的一个辅音或元音,让学生进行拼读。使用翻卡器,既简单又高效,既省时又省力。另一种拼读教具更简单、实用,就是一张张字母小卡片。使用方法:教师将所用字母卡片贴到黑板上,用时可随意移动组合,学生进行拼读。如:练读u-e的发音时,教师将u和e字母卡片贴到黑板上 ,然后不断更换空白处的辅音字母,组成不同有关u-e的单词进行练读,当然可能组成的单词并不存在,我认为这没有关系,只要练习拼读的目的达到了。这种拼读教具可以全班展示用,也可以小组合作进行拼读操练。这是训练学生见词能读、听词能拼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妙招二:闯关游戏练语音
设计各种练习进行操练是语音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单纯让小学生做练习,对他(她)们来说是枯燥乏味的,是无趣的,甚至是痛苦的。如果将这些练习通过一个闯关游戏将其串起来,并加上一些声音、动作效果,然后采用合适的评价方式,那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乐趣,就会真正达到了乐中学,学中乐的效果,这应该就是我们倡导的愉悦课堂吧!
妙招三:简单绘本练语音
篇4
如何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下,将学生的成长发展时刻放在心上,努力引导、培养学生,竭力关爱、服务学生。从教近十年,在教学中学会换位思考,多想想:如果我是学生,希望听到什么样的课?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妙招:
一、记忆有方法,抽象变形象
学生每天学量的知识,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记忆,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防止记忆疲劳的根本办法就是让记忆趣味起来,不循规蹈矩,展开丰富的联想能力。因此针对生物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对特殊的名词或结构进行形象记忆。
如氨基酸及脱水缩合反应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可以把氨基酸的各个基团以人为模型来加以记忆。身体做为C,头部代表R基,双脚代表-H,左右手各代表氨基和羧基。因此,氨基酸间的脱水缩合反应,就形象地表现为“手牵手”。上课时让几个学生上台做脱水缩合反应,牵手处握湿毛巾,握出水来。当学生对这个反应进行如此转换后,对脱水综合反应中的的相关计算,也就迎刃而解了。
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学生常常忘记其结构。在教学中可通过图片展示其特殊的细胞形态,让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利用身体的部分进行模型建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用手臂进行比喻,其中手掌心代表细胞体,五指代表树突,手臂代表轴突,袖子代表髓鞘,手臂上套上袖子代表神经纤维,手臂的末端近关节处代表突触小体。这样,当学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时,不妨让学生伸出手来模拟其过程,化抽象为形象。
染色体与染色质关系,学生对于高度螺旋化和解螺旋的过程不够明晰,不妨用弹簧进行比喻,拉开弹簧代表染色质的形态,弹簧回缩代表染色体的形态。在课堂中,学生从笔里拿出弹簧进行现场模拟,对染色体与染色质关系就顿时领悟了。
二、 知识零散烦,线索促学习
在教学中,一条好的教学线索,可以将众多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和掌握考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线索。
新课中的线索:以《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一课为例,教学中将水稻作为知识背景做为主线,通过培育不同品种的水稻,如杂交水稻、太空育种水稻、转基因水稻等,不断展开对各个育种方案的教学。
复习课中的线索:光合作用一节内容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历年来高考的热点,由于知识点众多,为此笔者尝试了线索教学法,即通过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这一线索展开教学,让学生观式进行联想,并从反应式中提取相关信息。学生不难得出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场所以及产物,在表面观察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度透视该反应式,挖掘出其中隐含的知识点。
三、学生来出题,解题更有趣
在人们的传统教学观念中,老师出题、学生做题是天经地义的事。限于这种思想的束缚,广大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渐渐地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教师绞尽脑汁出题,学生费尽心思做题;教师出题越出越多,学生做题越做越快;教师出题越出越难,学生做题越做越累;久而久之,教师成了出题的圣人,学生变为做题的机器;教师越教越厌,学生越学越烦。
因此,在进行《遗传的基本规律》复习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师生先共同回顾所学知识,再进行完成相关的配套练习即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练习反馈的部分,特别出示了一张白化病患者的全家福,即父母亲表现型正常,儿子白化病的照片,让小组观察照片,挖掘相关信息,并限时进行试题编写,然后小组间交换试题并进行解答、交流、评价。
在此教学环节中,通过照片设置情境,将出题人由传统的教师转变为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在落实知识的同时,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会出题,自然也就会做题,教师通过让学生出题的方式达到让学生做题的目的,可谓独具匠心。
四、 巧除生障碍,团队齐协作
在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时,常常需要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完成相应的题目,通过此环节,教师可获得相应的反馈信息。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笔者多次发现,但凡让一个学生上台板书的效果往往不好。
于是进行了改进,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所任教的学生水平,在黑板中单独完成相关任务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因此采用同桌合作学习的方式,由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共同完成,其余同学以同桌为单位在座位上完成。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观测到同桌二人,相互钻研,经历了初稿讨论纠错完善定稿的过程,从中不仅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也加深对知识内涵的领悟。
五、练习有反馈,课堂高效率
教学就是教与学不断交流学习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及教学态度和风格,将教学信息传输给学生,同时又随时接收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的过程。
根据学生智力水平不同,对于课堂练习解题所需要的时间也有所差异。先做完的学生往往急于想知道答案,但为了照顾大多数的学生,教师通常只能等待其他学生完成练习时,才进行评讲。如何既满足完成速度快的学生需求,又保证多数人的解题时间呢?
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对先完成的学生进行及时批改及评价,或表扬或鼓励,不仅满足先完成的学生的订正需求,在每个阶段都任务明确,又对还没完成的同学营造出一种你追我赶的氛围。同时,教师能对学生的解题情况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利于后续讲评环节的开展。教师在课堂的及时批改,可谓一举多得。
“生本教育”需要我们“静待花开”。所谓的静,一需要时间,二需要实践。花开花落本无声,唯有静,才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才能让每朵花都绚丽地绽放,才能培育出世上最美的花朵!让我们做是一种守望者,在“生本课堂”的大舞台中,勤于钻研教学,乐于积累,不断应用“妙招”将生本教育教学理念渗透到每一节课中,收获的是课堂教学效率,得益的是学生的成长,提高的是教师的专业水平,高中生物教学一定会“活”得生动有趣。
篇5
2、根据课文“设计图表”环节颇具新意,确实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内容。
3、小组合作自编自演“亲情情景剧”将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联系在一起,不失为一着妙招。
篇6
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前面有一个阅读提示,阅读提示里有这样两个问题,你注意了吗?快速浏览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1 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 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老师按顺序让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当有一个学生回答“石猴是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老师便由此展开了教学……
王老师的这段教学从文章前面的阅读提示人手,提问也由此展开,并不作过多的牵扯与发散。因为问题集中而具有鲜明的指向性,便能很好地引领学生读书,让所有同学的注意力指向语言文字,提示他们用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抛出一个“在这里”,启发学生在明了大意的基础上再度关注语言文字,关注文字中的“这一部分”,从而不至于产生阅读的浮躁。
二、一脉相承,让提问更有关联性
要整合与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努力变线性提问为立体提问,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在拾级而上中得到有效的扩张,同时也让课堂保持某种意义上的圆融与整体架构,一位老师在教学《人类的“老师”》时提出了这样几个具有连续性的问题:
1 初读了课文,现在同学们能说说课题中的“老师”为什么要加引号吗?
2 想一想,老师为什么把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几个词板书在同一行呢?
3 老师为什么把“袋鼠”和“贝壳”写在同一行呢?
4 这两种是简略介绍的,而上面的几种写得比较详细。再想想,“贝壳”的后面加上什么标点符号才比较完整呢?
在揭示课题后,这位老师已经启发学生抓住课题中的引号和“老师”进行了提问。对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虽然经过课前的预习,他们已经能够大体明白《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但他们却不太清楚课题“老师”上为什么要加引号。这时老师并没有选择“告诉”,而是让学生读文识字,这种关联性极强的教学提问带给学生的阅读收获是不言而喻的。
三、相映成趣,让提问更富包容性
一位老师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时,通过提问让学生自主选择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课堂上创生出趣味盎然的教学场景,当时的教学片断如下:
(老师先组织学生认读生字新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来理解这些词语?
生:给它找近义词。
师:就是换词法。
生: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生:我用查词典的方式理解词语。
师:对,可以借用工具书来理解。
生:我把词语拆开来,先理解字的意思,再理解整个词的意思。
师:这就是拆词法。
师:理解词语确实有许多妙招,老师还有一个妙招,就是联系现实生活理解词语。
篇7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高教学质量,上好课,把我的知识真正的传达给同学们,并让他们能够接受,为此,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课。在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的程序及时间安排进行详细的记录,每一课做到“有备而来”。制作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作总结,写课后记。认真收集各课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认真研究教材,做到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字每句尽力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找到自己应补充哪些资料,做到心中有数。
3、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作为班主任,我有较多的机会与同学们进行接触和沟通,在接触中主动了解他们的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爱好、需要和习惯。并针他们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增强上课技能,提高上课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生动化。做到线条清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尽可能多的抽时间去听取其他老师的讲课,总结经验,克服自身的不足。在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交流。照顾各个层次的学习能力,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细化教学过程,细化到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5、课堂上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6、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有的学生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努力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小学生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中,我尤其注重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达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7、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上积极征求其他前辈的建议,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8、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
除了听课、上课之外,平时我也经常向指导老师以及其他前辈请教教学上的问题,这些老师都非常热情的帮我解答,使我获益匪浅。通过教学和学习,我充分理解到“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汇江海。”,要拥有其他老师那样的知识和经验,必须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时刻把自己当成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吸取先进的东西,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虽然我性格有些要强,但是不得不承认,作为一名新人,由于欠缺经验,我的教学水平与其他前辈相比还存在差距,这一点在考试中明显的显现了出来。几次考试,我们班的成绩很不理想。我感到很大的压力。从这几次考试中,我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我逐渐认识到,由于学生年龄都还小,自觉性和接受能力都存在一定局限,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成绩,很多前辈都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效果很好。我也尝试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特别是针对及格临界和优秀临界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工作和学习,我认识到,作为一个欠缺经验的新老师,想要把课上好,把教学搞好,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劳动,运用更多的时间。随着自身教学经验的逐步积累,对学生辅导力度的加大,学生们的成绩逐步都有了一定提高,为此,我感到非常欣喜。我深深的体会到为人师的愉悦和成就感。
2022年小学新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培训已成结束,虽然时间不长,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培训适应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适应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需要,满足了教师的需求。在培训中,我认真听取讲座,深入研习教材,及时按质按量完成练习。可以说受益匪浅。
首先,与以往人们所熟悉的教师培训不同的是:这里听不到授课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整个培训过程中,既有实用的教育理论、技术还提供了各种教学工具和软件。可以说既指引了未来教学的方向,还领着老师向着这个方向走了一段。培训完毕,你就能带着这个“能够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融入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产品”回到课堂,而且马上可以把这个产品运用到真实的课堂教学的中去。诚然,完成这个项目,需要教师做大量工作。你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案设计。学会在网上、光盘资料中搜寻有用的教学资源;你要编制所选定的学科中单元的“主题单元学习”;此次的教育技术培训并没有为你提供太多现成的学习、学习内容,只有少量教学案例,让你在实践的过程中,用自己的经验、体会,去补充、去完善,去参与编写。可以说这次培训的中心目的就是把教师推向教育技术改革的前沿,让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
其次,本次培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相互讨论方式进行。老师布置的每一个任务,都会在小组内产生激烈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很多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最终由代表将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总,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使得每个人的观点都能得到呈现,而这些观点往往具有代表性。通过探讨有助于我们每位老师认识到对教育技术存在的误解。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技术不是对电脑和网络的简单实用,而是现代科技手段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它需要我们灵活的加以运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对教育技术能熟练运用。我想这就是这次教育技术培训的直接目的。
最后,本次培训使我们对于“问题的设计”、“规划主题单元”、“设计单元学习评价”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一定把这些感悟用在以后的教学中,并不断的完善它。
在经过了这几次的培训后,参与者在完成这样一个“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基本掌握在本学科教学中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所必需的技术;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取得和其他教师共同合作的经验,明白了如何才能将技术合理地融入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当然,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主要是在这种培训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教育技术改革的重要性和不断提升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2022年小学新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第一年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忙且充实着”,由于自己是新老师在很多方面都要向其他老教师多多学习,特别是作为班主任不仅要学会教好自己的语文课更要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搞好班级的管理工作,组织和培养好班集体,把自己的班带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这些都是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强和提高的,同时也是为自己定下的奋斗目标。这里我想简单谈谈自己这大半年工作的心得体会:
一、任教以来取得的成绩
说到成绩,自己这大半年来还是以学习为主,感觉自己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各方面素养都需要加强。自己对自己工作的评价感觉还算尽职尽责,对一年级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也比较注重,在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中很多工作做的比较细,所以相对于刚入学时孩子们的学习以及习惯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班级优秀率达到96%,班级平均分为97分,在上学期举办的全国小学生知识竞赛中,年级前三名都是我们班的学生。由于我教的是低年级的学生,根据低年级孩子的感知能力,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更容易理解,所以我一直坚持用课件辅助教学,课件也都是自己做的,感觉自己在电脑方面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工作中点滴感悟与体会
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由于是一年级的孩子,孩子们和我对学校的这一切都是陌生的,孩子们要适应学校这个新的环境以及我这个新老师,我自己不仅要适应这一切,还要引导孩子更好的融入学校这个新环境中,加上家长对我这个新老师的种种质疑,多少觉的自己有些手足无措。
幸好同办公室的老师给我提供了许多无私的帮助,学校也为我们新老师找了师父,从那以后,有不懂的不会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自己做到脑勤、手勤、嘴勤,遇事多思考,多请教,多提问。刚开始,我对班级纪律的管理毫无经验,我的师父刘老师告诉我,不要吝色表扬,我自己觉的这话很对,可一旦置身其中,却发现并不那么容易。有时候看见大家纪律乱了,心里一恼,脱口而出:“谁没有遵守纪律?我看是谁在说话?”这样的话有时一点效果也没有。
其实,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小孩子更不例外。特别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老师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称赞的手势,就可以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为此,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多的表扬每一位学生,为他们的成功而开心。对一些胆小和学习差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微笑,只要发现他们举手,我总会把机会留给他们。除此之外,我还收集了一些有用的表扬语,如:“老师喜欢举手发言的孩子。”“现在谁的表现很好。”“看,谁的学习习惯真好!”“女生的声音像小黄莺一样动听”等等。这些表扬的话对孩子们很有用,既表扬了守纪律的孩子,也同时提醒那些没守纪律的孩子,让他们自己体会自己做错了,从而改正过来。
三、教育教学中的巧计妙招
妙招一:游戏教学法。一年级的孩子爱动爱玩,玩是儿童的天性,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既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引起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游戏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设计生字搭积木、摘苹果、走迷宫、找朋友、猜字谜,编儿歌等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里进行有趣、有效的识字。同时也发展了孩子的思维。
妙招二:直观图像,丰富想象。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多彩的图画,生动形象的课件以及动画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更有助于孩子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这些课件辅助教学比单纯的说教效果更好。
妙招三:识字教学小妙招。
1、形象识字。把生字变成学生较感兴趣、熟悉的事物加以形象化。如教学“飞”一边指导书写一边引导学生想象成一只飞翔的小鸟,横折斜勾想象成小鸟的身体,撇、点想象成小鸟两个翅膀。
篇8
《坐井观天》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表演对话。看得出来,老师在教具上下了不少功夫――精心制作的小鸟和青蛙的头饰戴在表演的学生头上。表演完后,老师转头问:“同学们,这两位同学表演得好不好?”出乎意料的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答:“不好!”
《纪昌学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纪昌是如何练眼力的?”“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梭子练习不眨眼睛;用一根长头发,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练习把小东西看大。”答案是正确的,可是有个声音小小地响起来:“不可能啊,头发怎么能绑住虱子?那得怎么绑?”
一节外地优秀教师的口语交际观摩课――《小小推销员》中,老师让学生发挥各自的口语能力推销自己的货物。其中有一个学生拿了一个福娃进行推销,说的不错,在场的师生都给予了掌声。不料旁边的另一位“推销员”提出意见:“老师,她刚才说错了吧,那个福娃可能名叫迎迎。”老师被难住了,很快将“迎迎”还是“妮妮”的问题一带而过。
……
你看,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是“一切皆有可能”。即使教师事先备课再充分,也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意外”,令老师措手不及。我戏称这是:抛砖引来了“石头”。遇到这种比较棘手的情况时,教师的一念之间将决定事态发展的走向。或许被石头砸了头,也或许石头会变玉石。
一、欣赏包容待意外
听特级教师的课,我们常常会醉心于他们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演绎,折服于他们润物无声的精妙的教学艺术,但我更佩服的是他们高超的教学机智。回想我们有些老师的做法,上课叫“讲课”。大多数老师事先已经设定好模式,担心被学生打乱教学步骤,(尤其是有人听课的情况下)学生稍有“出轨”,不是被“一棒子打死”,就是碰到老师“高挂免战牌”,置之不理。这样不但会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受到损害和影响,也使师生情感产生了隔阂,更给的课堂教学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实,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需要的是欣赏包容的情怀。
新课程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多样性,并把学习方式的培养以及通过学习方式的革新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怀疑精神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种改变意味着教材是教学使用的材料,是引起某种关系理解、智慧活动的辅材料”。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表现和求异思维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常态,而非“意外”或“另类”,并且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因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在教学中,只有教师拥有欣赏和包容的情怀,才能直面课堂意外,寻找意外之处的惊喜。
二、修炼妙招化“意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在课堂上,如何运用妙招变“废”为宝呢?
1.胸有成竹精备课
老师是一堂课的导演,备课就相当于写剧本,可以说任何一堂优质课都是精心备课而来。课改后,教师的“教”已不再是单纯传授,讲析,而是引导、组织、参与、讨论等的综合,“书”也不再是单纯的教科书。新课程下的备课也必然发生巨变,备课除了从深度、广度上钻研教材外,还要备学生,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事先的估计。比如对可能引发争执的内容设计好下台的台词,对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反应作出预测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
2.细致耐心待花开
曹敏华在《迟延评价惊喜无限》中说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一些“怪论”常引来教师迫不及待的否定。这种教学中的尴尬,常常会扑灭学生创造的火花,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恰当地采用迟延评价,就会避免尴尬。
在《将相和》课堂上,我和孩子们正在兴致勃勃品读睿智勇敢的蔺相如如何在“渑池相会”时威胁仗势欺人的秦王。刘祥举手要求说话,在我的示意下他涨红脸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认为秦王不可能受蔺相如威胁!资料上说秦王身高将近两米,身材应该很是高大魁梧,蔺相如从力气上就比不过他!”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议论纷纷之余,都把目光投向了我。看看刘祥既不安又坚持的神情,我不禁笑了:“刘祥,能告诉老师你从哪里知道秦王身高的?”他一脸的理直气壮:“我看我姐的历史书了!”“哦!好。老师在备课时没有留意到这一点,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但是我们也不能没有调查就定论。老师交给你个任务吧,请你课后把有关秦王身高的资料查到,拿到学校来,好吗?”他很兴奋地点点头。处理好后教学继续进行。回家后我就刘祥所说的问题在网上查了资料,并没有相关信息。第二天的语文课,我刚刚踏进教室,刘祥就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是我记错了。”我把赞许的目光投向了他,并在班里肯定了刘祥勇于质疑的的精神。
教育是一种等待,花开是需要时间的。给孩子机会,不随便打断孩子,也不轻易作出评价,让他们把话说完,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华明《锁定”错误”放大生成》中提到:在”非预设生成”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只要对教学有意义,哪怕是错误的生成也是有价值的,也是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
3.将计就计化窘境
有时,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会给教师带来一些窘境,教师要以爱心和善意去理解他们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并以妙语相应。
领导听课,我所讲授的课文《唯一的听众》效果还不错。同学们明显对“我”因为“唯一的听众”而发生的变化惊叹、感慨。意外发生在我打算布置的作业上:“同学们,在你们的人生当中,一定也有人曾经鼓励过你、肯定过你、帮助过你、表扬过你,对吗?”“对……”有气无力地回答。咦?这是什么状况?“难道没有人表扬过你们?”短暂的沉默后,有人小小声说:“没有。”难道是故意捣乱吗?短暂的思索后,我接着引导说:“我觉得不可能!再仔细想想!”“就是没有!”语气似乎反而坚定了些。“不是啊!这节课上老师就表扬、鼓励了许多人!”话音落后有人做恍然大悟状,有人直接说:“嗯,就是啊!”本打算继续引导孩子们回想时,刘晨诺却小声说:“你没有表扬我!”我听到了,犹豫了一下,还是在课堂直面了他的问题:“晨诺,其实老师一直在关注你,但是你一直不给老师表扬你的机会啊!”本来低着头的他一下子坐直了,直视我的眼睛。我笑了:“仔细想想,你一节课举过一次手吗?”他脸红了,迅速将头又低下去了。这个孩子的情况我有所了解,父母离异导致性格孤僻、自卑敏感。兼任班主任的我早就发现他不愿别人关注自己,想打破这种僵局却不得其门而入。我感觉这次就是一个机会,于是拍拍他的肩膀:“老师特别想听到你发言,给我个机会,做你的听众,给我个机会,表扬你,可以吗?”他点点头。这是个说话挺讲信用的孩子,以后的语文课堂,我常常见到他静静举起的右手,很是高兴。
一节公开课算什么?有什么比走进孩子的心灵更有成就感的呢?
4.顺水推舟启思维
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的时候,教师若能不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顺着学生的思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则有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讲授五年级语文《梅花魂》中“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一段文字时,我班郑阳博举起了质疑的手:“老师,是不是作者写错了?梅花应该用动植物的‘它’,而不是‘她’吧?”我很高兴地表扬了他:“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又看了看班里其他的孩子,问:“写错了吗?”班里的意见立刻分成了两派,争执不下。我轻轻引导:“梅花在课文中象征了什么?”这下倒是异口同声地回答:“祖国!”我又接着问:“我们一般把祖国称为什么?”“母亲!”“是啊!男同学呀别有意见,因为祖国和母亲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谁来说说看?”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最后我又笑着说:“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写花儿很漂亮,就说花儿美得像――”“漂亮的少女!小姑娘!”“同样的,我们说姑娘美得像――”“花儿一样!”“是啊!我可不可以说咱们的小伙子郑阳博像花儿一样?”教室里顿时一片笑声。笑声中学生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
这样将问题留给全体学生讨论,既能让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情感沟通,又能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激发和碰撞。如果问题仍然解决不了,则可留在课后解决,从而保证正常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
5.知错改错巧导学
人孰能无错,如果课堂上一旦出现失误,教师必须保持沉着冷静,千万不能手忙脚乱。对于个别失误,教师可以不急于改错,而是恰当地利用自己的错误,引出一点教训,从而强化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更深刻的记忆。
生字教学中,我在黑板上书写了“濒”字,强调发音“pn”。学生们一愣,随即有人叫道:“老师,那个字读‘bn’!”因为“濒临”这个词语是考试的“宠儿”,我记得自己还特意留心了一下。真的错了吗?已经有反应快的孩子将字典、语文书送到我的眼前。真是羞愧啊!但我很快调整了自己的情绪,认真“考证”了之后,微笑致歉:“真是不好意思,偏偏记住了错的!多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啊!请大家帮老师再加深一下印象,我们一起来齐读三遍,好吗?”事后,我将“濒临”一词与注音工整地书写了20遍,交给班长阅。看到班长认真打上的对勾,我满心都是高兴,因为我的大多数孩子们从那次起也养成了自觉改错的习惯――数目20遍。
身正为范,知错、认错、改错,才是好老师。
6.风趣幽默调氛围
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调节情绪,而且可以作为教育的武器,于“谈笑间”使“樯橹灰飞烟灭”。
记得听《坐井观天》一课时,年轻的男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孩子们似乎完全忘记了教室后面一大群听课的老师。时不时便捧腹大笑。以至于老师组织读课文时课堂秩序稍稍失控,好几个学生粗声粗气的吼道:“……小鸟说‘我从天上来。’……”这时,老师幽默说道:“嗯!我看不光有可爱的小鸟,森林里老虎、狮子也跑来了。”教室里顿时响起了轻松愉悦的笑声,孩子们也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运用了教学机智,以轻松幽默的语言化解,整堂课充满了精彩和生气,还让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7.承认不足诚感人
不可否认的是,在新的学习方式的背景下,随着社会发展、资讯便捷,我们的学生视野宽广、知识丰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将会面临更多难以直接回答的问题。对于来自学生的诸多问题,教师不懂装懂、胡编滥造、白眼对待都不如实事求是;搪塞躲闪,廉价表扬远不及以诚感人。
记得在《游园不值》古诗教学感悟诗意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中“苍苔”一词,我是这样说的:“‘苍苔’就是青苔。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苔藓。”我们班上一个名叫王辉的学生却马上大声质疑:“老师,你说的不对!苍苔不是青苔,苍苔颜色发黄,而青苔应该是绿色的。”我愣了一下,说实话,在备课时我并没有注意这个小小的细节。面对突况,班上的学生都轻轻地笑了。我知道他们想看老师怎么处理这个平时调皮捣蛋、现在又给老师难堪的家伙。我迅速思考了一下,表扬了王辉:“真好!王辉学习不光带了耳朵,而且带了思考的心。希望大家学习他!这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允许我查查资料再回答,好吗?”后来经查证,知道了苍苔是指一种绿色苔藓植物,也叫青苔。“苍,草色也。《说文》”“苍,青也。《广雅》。”
诚恳真实的回答以及积极行动的补救工作照样使我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
三、旁逸斜出生美丽
篇9
例如,在上《林冲棒打洪教头》这课时,文中描写最精彩之处就是对两人的交手过招,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给读者展开了一幅精彩的画面,让人越品越感到词语的魅力。在第二次交手时,洪教头用的是“把火烧天”,林冲用的是“拨草寻蛇”。就这几个字,没有对招式的详细解说,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品读空间。我引导孩子们:“你们能想象一下,‘把火烧天’招式大概是怎样的吗?”学生展开想象,从字面上理解,感受到了这一招的特点。然后,我又问道:“这样一招在格斗中威力在哪里?破绽在哪里?”孩子们演示了一下后,感到棒往下打的力量很沉,但是下半身却疏于防守。师:“林冲的拨草寻蛇应该是怎样打的?在对付洪教头时有什么妙用?”学生结合洪教头一棒的破绽,感觉到了“拨草寻蛇”真是恰到好处,真是妙招。师又引导到:“这两招的使用上,大家能看出两人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吗?能领悟到这两人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吗?”学生通过交流,结合上下文,感觉到洪教头的凶悍、恨不得一招制胜的特点,而林冲却是沉稳、内敛,有大家风范。
通过这样的品读,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深入探究,脑海中逐渐展现出一幅生动的打斗场景。学生从词语中读出了林冲和洪教头两人的个性特点,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在品读中学生感悟到了语言的无穷魅力,大大提高了阅读兴趣。
二、在文本的深情厚意处拓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课文中传递着人文情感。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文本为载体,在引领学生品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在与文本的情感碰撞中实现情感的教育。教师要利用文本传达的人文情感,开展多种形式的拓展阅读,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在上《母亲的恩情》这课时,文中传递着对母爱的歌颂,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亲情观,对父母的孝顺、感恩。在教学中,我进行了拓展阅读,问道:“小朋友们,读了课文后,能说说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学生们踊跃回答:“母亲真好!”“我爱母亲!”……接着我问道:“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母爱的文章吗?”他们根据自己读的文章,举了很多例子。然后,根据课堂拓展的情况,我让孩子们进行小练笔,把自己想对母亲表达的爱写出来,然后回去跟母亲说。最后,让他们在课后为母亲做一件家务事,送一样自己做的小礼物。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增加对母亲的理解,而且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母亲的爱,提高了行动的能力。
三、在文本的中心主题处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每篇优秀的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和主题,文章的描写是围绕这样的主题展开的,这样的主题就是文章的心脏、关键。如果把文本的这一主题看作圆心,那文章就是围绕这个圆心的圆,围绕这个圆,在品读体验中可以获得更大的同心圆。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抓住这样的主题,围绕主题充分发挥想象力,进入文本情境,与作者、主人公进行超时空对话,走出文本发散思维情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篇10
有文献报道,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活的沙丁鱼,市场价格比死的高出好几倍。有一渔翁以打渔为生,别人打的沙丁鱼在回来路上就死了一大半,唯独他打的沙丁鱼,到了买者手中仍然是活蹦乱跳的,所以他总能比别人卖出好价钱。后来别人探其秘诀,才知道他每次打渔在鱼舱里先放几条以沙丁鱼为主食的“鲶鱼”,由于鲶鱼随时都可能吃掉性情懒惰的沙丁鱼,而沙丁鱼为躲避被吃掉的危险,只好四处躲藏、加速游动,因此即使在运往市场的路上,沙丁鱼不但没有死掉,反而活得更有生机,这就是常说的“鲶鱼效应”。
显而易见,鲶鱼的“搅动”,打破沙丁鱼的安全感,沙丁鱼发觉危机四伏,被迫拼命游动,警觉、抗争,因而整个鱼舱一片热闹、活力四射。“鲶鱼效应”,又给人们什么启迪?它为教育带来如何激发活力的思考。当下语文生态课堂,若能巧妙地发挥“鲶鱼效应”的作用,那么课堂节律就会波澜起伏,充满魅力。这里以《往事依依》教学为例,试谈“鲶鱼效应”的运用策略。
一、构建“生态位”,引入竞争机制
建立课堂“生态位”,即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但在学习中都有各自的位置,都有支配时间与空间的权利,尊重其学习表现,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角色归属感。根据生态位合理分配原则,通常将班级分为四大组,每大组再分为2至3个小组,每小组成员3至4人,便于个体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全班选举产生语文课代表;每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就语文活动行使不同的管理职能。小组是语文学习竞争的基本单位,不同生态位的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既平等竞争,也有比学赶帮活动,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如此仿真演练,以求日有长进。引入竞争机制后,文本的部分内容,就可以经整合纳入“竞赛学习”之列,如《往事依依》课文中词语积累、文学常识,包括加点字注音、常用词语的释义、成语的造句运用,文学常识《水浒传》里人物称谓、《千家诗》里的名句等。
二、鲶鱼“跳龙门”,搅活生态课堂
竞赛学习,彰显主体性,无疑是学生唱主角。班长、学习委员、课代表和四个大组长理所当然成了课堂“生态位”的“鲶鱼”。他们主动整理课文学习内容,编排竞赛程序,监管比赛状态,宣布竞赛成绩与结果。届时,“鲶鱼”的组织才华、表达能力、处事的敏感、智慧与果断,展现得淋漓尽致。俗话说,“鲤鱼跳龙门”,不,这里成了鲶鱼“跳龙门”。搅活课堂的动力源自他们,搅活课堂的张力是竞争形式。竞赛题型多样,分必答题、选答题和抢答题。就连诵读理解和涵养品味的内容也成了学生编制的竞赛题目,如1.于漪老师是镇江人,还是上海人,请说明判断的理由;2.作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哪几件往事?重点记叙的是哪件事,为什么要把它作为重点记叙?3.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此句抒写作者少年时代热爱绘画艺术还是热爱大自然之情,为什么?4.品味语句“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刻本《千家诗》”,说说其中的修辞效果。学习骨干之所以能充当“鲶鱼”来搅活课堂,一方面靠教者平素的训练与培养,另一方面靠课前的充分准备,其中包括做好“语文预习卡片”。一切酝酿筹措到位后,生态课堂才能搅出万顷波涛。
三、教者成“鲶鱼”,点化妙招出彩
教师在语文生态课堂上并非是旁观者,而要发挥主导作用。当主导作用发挥到极致时,教者俨然也成“鲶鱼”。首先,当学生开展竞赛学习时,你要做好裁判。或营造热烈氛围,或点燃活动生机,或客观公正评判成绩。必答题兼顾面上的所有小组,答对得分,答错扣分,且有错必纠;选答题培育特长,敢答有分,答对加分,回答有创意得高分;抢答题,答对加分,答错减分,变“误解”为“正解”和“多解”。教者评判如有争议,允许学生申诉,思维碰撞,方能闪现智慧的火花。例如“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这是为什么?有的学生声辩不可能,成人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要比小孩强。教者最后引导大家从文中找到依据“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其次,教师的“鲶鱼效应”还在于适时点拨,让生态课堂点化成金,妙招出彩。
1.不怕“露拙”,有时故意“出错”, 甚至不惜设计“问题陷阱”,让学生处于警觉和发现状态,从而掀起课堂教学的道道波澜。例如课文第4自然段,教者这样诵读:“《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万紫千红总是春’,‘五月榴花照眼明’,‘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花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结果学生指出老师错误:如此诵读,虽然把朱熹的诗合并起来,但是不符合四季风光春夏秋冬的时序,标点分号也无法落实。再如下文教者诵读:“诗句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百般红紫斗芳菲’,‘最是橙黄橘绿时’,‘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结果学生又明确指出:老师是整句诗引用,而课文只是部分引用,突出了绚丽色彩。
篇11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它们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和风格,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当我们注重加强民族音乐教育,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祖国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通过民族音乐来体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渗透于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将来才能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一、民族乐器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民族乐器的特殊性,将什么样的民族乐器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争议性的问题。就拿葫芦丝来说,葫芦丝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的认可度和普及度比较高,而对于北方的省份,葫芦丝就不那么紧俏了。这种地域差异和民族差异,给民族乐器的教学带来一些影响,而要想克服这种影响,就得因地制宜,发挥地方民族乐器的优势,让乐器的选择符合学生亲近性要求,再通过民族乐器的课堂教学使其深入到学生的心中。比如,新疆学校引入“纳格纳”鼓、冬不拉、弹布尔;内蒙古学校引入马头琴;四川羌族、藏族地区的学校引入羌笛;云南学校引入口弦、葫芦丝等等。而对于民族乐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学校和家长不够重视,乐器教学缺乏专业的民族乐器。要进行民族乐器教学,首先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民族乐器,以供师生使用。但是,目前很多民族乐器由于生产都跟不上,特别是那种需要纯手工制作的民族乐器,就给学校普及某种乐器形成阻碍。再加上音乐不被纳入小学升学考试和中考的范围,学校和家长都不太重视音乐教学,在乐器教学上的投入也相对少很多。即使学生有学习乐器的兴趣,家长也会以耽误学习为由拒绝购买乐器。
(二)教师技能不足。由于乐器教学得从基础开始,教师不仅需要了解民族乐器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还需要精通多种乐器,这样才能胜任课堂上的乐器教学。但要知道教师的精力和能力都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上述的这些现象都不利于音乐教学本身的发展。声乐教师和乐器教师应该是“术业专攻的”,若看中教师多才多艺而胡乱安排课程,使得教师无法精心备课,就可能影响课堂质量。
(三)课时安排不合理。虽然很多学校已经开始落实民族乐器进校园,但过程很不理想。比如,柳琴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活动的情况就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音乐课时安排的不合理。现在的中小学,每周音乐课的安排都不多,小学可能每周两节,初中每周仅一节,这明显达不到乐器教学的课时要求。目前,大部分学校的音乐教学以唱歌为主,乐器教学的进度显得异常滞后,有些学生甚至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无法开始乐器课程。乐器教学出现课时危机,导致教师“应付”教学任务,只教学生一首曲子,不给学生讲基础,学生云里雾里,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学习积极性也被挫伤。
二、促进民族乐器与音乐课堂的融合措施
(一)完善乐器教学机制
乐器教学机制的完善,首先要让地方政府和学校明白民族乐器教学的现实意义。然后,凝聚政府和学校的力量,协调一致地普及民族乐器进课堂的工作。通过资金投入的增加,使学校的乐器资源、教师资源以及课时安排符合开课要求。最后,在客观环境满足的情况下,开展乐器课堂,并对课堂进行监督,保证课堂的质量和学习效果。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学习才是可持续的。而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时,音乐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的情感方向,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对学生深入了解的情况下进行适当关怀,使得乐器学习的过程充满尊重与信任。比如,在进行葫芦丝教学时,《月光下的凤尾竹》的优美与的《竹林深处》的欢快可以瞬间吸引学习兴趣,再利用联想法,让学生联想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这样,学生的情绪随着乐器演奏的效果而改变,对葫芦丝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被调动起来。
(三)重视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效率
想要使音乐课堂形象生动,就得利用音乐课堂寓教于乐的轻松学习方法。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素质,认识到民族乐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学习民族乐器,并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上文中提到,有些音乐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形成教学妙招。比如,有的音乐教师以分声部的形式来处理,让一部分同学负责一小段,从而使乐器教学的难度减小;在乐器教学有了一定进展之后,教师尽量避免“自导自演”,而是在课前示范之后,鼓励学生一起演奏乐器,让课气氛堂活跃起来;而在乐器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有些教师则采用“唱伴配”的方式让学生自行组织表演,在实践中使乐器的学习得以提升。这些妙招层出不穷,不仅可以利用乐器丰富课堂,还有效提高了音乐课堂的效率。
(四)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创造、不断反思的过程,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比如,在进行乐器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在不告诉学生问题是什么的情况下给学生放一首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歌曲,听完歌曲之后,就开始询问学生,歌曲中听出几种乐器?各种乐器扮演了哪些角色?这种分配的方式有哪些效果?在一连串的问题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就转移课堂中,也逐渐地产生了兴趣,随着教师的问题一起思考。在学习民族乐器时,教师还可以归纳所学民族乐器在常见曲目中表达的意境,比如葫芦丝时而欢快时而悠长;笛子的脆嫩、婉回;二胡的凄美哀怨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讲述,让一个对民族乐器较为完整的理解及印象停留在学生的脑海中,从而对音乐作品产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的角度出发,通过合理安排音乐课堂,加强对民族乐器的学习,从而鼓励学生热爱民族乐器,在帮助学生舒缓学习压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篇12
Gu Qiang Zhou Ji-ping
【Abstract】Pronounce the teaching is very lifeless and dull and add of the junior class student living good move, attention not concentration etc. characteristics, pronounce the teaching will have beautiful move.Such as plait story, son song, game etc. method, can valid of exaltation teaching efficiency, change original teaching mode of lifeless and dull, become passive study is active study, transfer student of study aggressive and active.
【Key words】Pronounce teaching;Story;Son song;Game;Aggressive active
一直担任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今年年初担任了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面对那么多抽象、枯燥、乏味的拼音字母,感觉所学的理论知识没有用武之地。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具体了解了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语文教学自身的特征,我发现不是自己所学没用,而是实践与理论没有联系起来,这才发现拼音教学也有其内在规律和妙招:我就谈谈汉语拼音教学几点浅见:
1.故事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生动有趣的故事能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我校一个姓冯的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中就把所学的拼音,yi、wu、yu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天,i、u、ü三个小朋友出去玩,(拿卡片i、u、ü)可是它们的年纪小,不认识路怎么办呢?它们就请y、w来帮忙,大y说:“好,我带你们去!”(将y放在i前面)大y带上小i一块走,就成了音节yi。大w说:“我带来小u。”(将w放在u前)就成了音节wu。小ü没人带,急得流下了两点眼泪,大y看见了,就对小ü说:“小ü妹妹,别哭了,快把眼泪擦干,我把你也带上,(将y放在ü前,去掉两点)就成了音节yu。这位冯老师就能应用生动、具体、形象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完成了拼音教学的任务。孩子轻松愉快的掌握知识,不但自己在课堂中编,也鼓励学生自己也编。如在另外一次学习j、q、x找ü去玩,发现ü大中午还戴着帽子,于是j、q、x就摘掉了ü的帽子(ü上两点去掉),高高兴兴地一块去玩了。教师和学生自己编故事,抓住教材、利用教材的特点去编故事法在教学中如果设计的巧妙,不但能让学生轻松主动的学习,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不是只能用故事来吸引学生,可以用故事与儿歌并用进行教学。
2.儿歌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上面方法中所举的例子中,我校冯教师教yi、wu、yu时,不但编了前面的哪个故事,而且还将其编成了一首儿歌:“i、u、ü要出门,大y大w来带路,大y带小i,大w带小u,小ü没人带,急得眼泪往下掉,大y笑着对它说:“别哭、别哭,擦掉眼泪我带你。”它们手拉手,开开心心上了路。”我校的冯老师在教学中不但应用了故事法还应用了儿歌法,即抓住了儿童的注意力,又揭示了汉语拼音的教学规律。
儿歌法在教学中运用的非常多,是一种读起来既上口,又能揭示其规律的一种方法,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积累和编写地一些儿歌:
(1)复韵母的读法技巧
复韵母,真有趣,
两个字母在一起。
前重后轻连着发,
一口读出就是它。
(2)i和u,真淘气,
站排位置不固定。
i在前边变成iu,
u在前边变成ui。
(3)整体认读音节的方法和技巧
①i、u、ü小弟弟,
要给汉字来注音。
独自一人难承担,
请来哥哥y和w,
哥哥站在弟弟前,
变成音节yi、wu、yu。
zh、ch、sh、r、z、c、s
7个声母排一排,
小i看到站身后,
声母一下成音节
zhi、chi、shi、ri、zi、ci、si。
(4)三拼方法技巧
三拼音,有介音,
拼读不能漏掉它。
露了介音出笑话,
大红花(hua)变成大红哈(ha)。
(5)声母与韵母相拼技巧
①j、q、x真淘气,
从不和u在一起,
它们和ü来相拼,
见了帽子就摘去。
②小ü很骄傲,
眼睛往上瞧。
大y来帮忙,
摘掉骄傲帽。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自己去编,而更重要的是挖掘教材,运用好教材中的儿歌,如人教版中的儿歌《过桥》:
计算题,三四道,
一排等号像小桥……
读起来上口,又巩固了学习内容,还有《在一起》、《小白兔》、《有礼貌》等儿歌很值得应用。
像教材中以及我们自己编写的儿歌,如果能在诵读的过程中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就能让学生达到快速识记的目的。
3.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低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好动、好玩,所以游戏法也是低年级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例如,在人教版复习中的“我会摆”、“我会想”复习三中的“我会连”等内容都可以进行游戏教学。复中的“我会摆”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教师先准备一些生活用品,如:小棒、短绳子、半圆的磁铁等,根据提供的生活用品去摆,学过的拼音字母,也可以用一根木棒和一个半圆设计一个变魔术的游戏,可变成拼音b、d、q、p。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摆,让同学读,反复巩固,解决教学中学生认读这一难题。
篇13
1.在“引导”中让学生肯定犯错的自我
泰戈尔有句哲理诗说得好:当你把所有的错误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这句话让我们真正领悟到错误的价值,即错误的价值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错误背后的创新价值。美术教学活动中随时都有犯错的学生,对学生的“犯错”,教师要正确引导,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横加指责。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生成的各种信息,凭借自身的智慧不失时机地去洞察学生所想,巧妙地解决好课堂生成的各种问题,创造性地利用并转化教学中学生的“犯错”为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肯定犯错的自我,进而创造形成新的资源价值。
如在《色彩的认识》一课中,教学预设是认识三原色用同大小三原色玻璃片,通过投影仪两两相叠出现橙、绿、紫的魔术色彩效果。当教学刚进行到认识三原色后,有位课堂上经常犯错的同学开始炫耀他高招做成的“红果汁”,我随即利用这位同学的“犯错”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在这瓶“果汁”中加入蓝色,使“果汁”变成紫色来识破他的“骗术”(原色变间色原理)。利用同种方法把黄加蓝变绿,红加黄变橙,又制造两种不同色彩的“果汁”(指出不可误喝此种果汁),请同学观其变化过程,同时对这位炫耀高招同学的“智慧点”加以表扬。从此以后,这位经常犯错的同学课堂上变得认真听讲了。
再如在《圆形物》教学中,当我讲解生活中圆形物有哪些时,有位同学课前没玩尽兴,在座位下悄悄吹肥皂泡,以致肥皂泡不小心飞出座位。有的同学睁大眼睛,有的同学张着嘴巴,还有的同学居然情不自禁地伸手触摸去感受泡泡“爆”的感觉,吹肥皂泡的同学也呆了。这时我随即点拨引导:请同学观察这些舞动的、姿态优美的泡泡的形状及不断变化的色彩,想象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圆形物体。同学们七嘴八舌,展开热烈的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1)飞舞的水晶汽球;(2)节日里的氢气球;(3)空中飞翔的热气球;(4)球场中窜来窜去的足球、篮球、排球……涉及的内容大到宇宙中的星球,小到衣衫上的纽扣,无奇不有。我最后点评吹肥皂泡同学的“妙招”更形象化,“妙招”同学表情僵硬,露出不好意思的笑脸。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自然流露,课堂上彰显了儿童的自然情趣。既加深了学生对各种圆形物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参与实践的能力,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内化了所学知识,强化了创新的意识。当教师面对这样的“错误”时何不把它转化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这样的课堂,不是一潭死水,而是潺潺奔流的活水,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2.在“交流”中让学生袒露真实的自我
对小学生美术作品评价,教师关注的不仅是作品内容像不像,侧重点应是关注小作者在作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核心应是关注作品内容是否是学生真实感受的表现。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袒露思维和创意的真实;只有在这样的理念下适时引导学生的学习自然生成行为和理念,才能直接把学生从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想象力才能变得更富有创造性,在创意上更富有想象力,自我展现才能尽显童趣之美,自我流露才能使情感产生交流,自我表达才能提升艺术审美的自然境界。
如在一次课堂评点作业时,同学们看了一位同学的作业后哄堂大笑。原来这幅画上只有一座其貌不扬的亭子,当我带着疑惑问这位同学时,他慢慢抬起头说:“一次我和妈妈去公园,天气很热,走了很远很远都没有一个乘凉的地方,所以我就设计了这座亭子,将来把这座亭子建在那,人们乘凉就不用再走那么远了。”多么高尚的思想,多么善解人意的想法。我随即高高举起这幅画,郑重地推荐给同学们:“这是我见到的最美丽的画,因为他画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画出了自己的美好心灵。”这时那位同学用充满感激的眼神望着我。稍停了一下,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课堂教学被激活了。由此可知:要做好适时引导学生的教学自然生成,在交流中让学生袒露真实的自我,就不要放过教学中每一个微小的细节。让我们睁大眼睛去发现儿童的每一个闪光点,挖掘儿童心灵的每一桶金,它会给我们很多意外的惊喜,无疑更会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在“无意”中让学生展现创新的自我
运用“有意”点拨的方法转化课堂教学中的“无意”,让学生在老师的“有意”与自己的“无意”之中彰显自我意识,既增强自我表现的信心,又展现个性的自我、创新的自我。巴尔巴拉・多德也认为:“儿童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这种活动从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就开始了涂鸦和歌舞。对他们教育和引导,最好的方法不在于急着传授技能技巧,而在于唤醒和鼓舞,并通过一定的条件激发他们大胆的创作热情。”[2](P5)
一次课堂教学中,一位同学不小心打翻了颜料盒,无意之中,作业本上留下了两个彩色小手印。怎么办?我立即让学生观察这幅无意之作,思考后谈谈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说像一棵只有树干和枝条的树,我就引导学生给它加上不规则的小线条,或加上绿色的小叶子,一棵大树便耸立起来了。有的同学说像小孔雀,在我的点拨下,略加两笔,一只美丽的小孔雀开屏了。有时学生作业本上无意滴上了墨水,我就有意点拨,给它添加眼睛和翅膀变成小昆虫;作业纸上无意间画了个小圈,我就引导学生观察后想象,有的同学给它加上嘴巴、翅膀和尾巴,一只小鸟即跃然纸上,有的同学在它四周加些不规则的线,一个温暖的鸟窝便建造成功了。人们常用神来之笔对艺术作品表示赞美,这样的作品存在“无意”之中,又在“有意”之间,有意运用这种“无意”也常会在课堂教学中发现这种“神”。
学生灵感涌动,教师“点石成金”,这一切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机智,而教育的智慧和机智则来自于教师平时的积累、反思与总结。教师的职责不是将儿童的思想培养得少年老成,而是推动他们的天性发展。[3](P28)只要我们精心呵护教学溪流中的每一朵浪花,涓涓细流就一定能汇成浩瀚的大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