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智慧养老的风险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智慧养老的风险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智慧养老的风险

篇1

一、引言

目前,各地新农保试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实现新农保制度的全覆盖。那么,新农保制度建立起来之后,能否实现“可持续”的目标呢?其在运行的过程中会面临哪些风险?这些风险又该如何进行识别和衡量?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新农保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新农保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是指由能够评估新农保制度面临的风险大小、并有着内在联系的主要指标按一定逻辑构成的体系。本文将在对新农保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新农保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便于随时监测新农保风险,并促进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农保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新农保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

从制度建立和运行程序上来看,新农保风险包括制度设计风险、筹资风险、基金投资风险、操作风险和给付风险。下面分别从这五个方面来选取新农保风险评估指标。

1.制度设计风险

制度设计风险主要表现为精算风险。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的规定,新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为139元,这一制度设计是否合理呢?计发系数过低,会导致参保人未死亡个人账户养老基金就提前支付完毕,出现收不抵支的现象;计发系数过高,又会导致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大面积剩余,无法实现制度的预期效果。因此,可以选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作为评价新农保制度设计风险的一个指标。另外,制度预设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也会影响新农保制度的风险。替代率水平过低,无法实现新农保制度“保基本”的目标,替代率水平过高,又会给筹资主体带来负担,这里用新农保供给替代率与需求替代率之差来衡量。其中,新农保供给替代率=农村老年群体领取的养老金/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农保需求替代率=农村老年群体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2.筹资风险

新农保制度尝试从筹资模式人手,改善农民参保不能享受财政补贴的局面,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新农保的筹集模式为“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因此,新农保的筹资风险包括个人筹资风险、集体筹资风险和财政风险三部分。个人筹资风险可以选择农民的最大缴费能力与新农保个人缴费率之差来衡量。其中,农民的最大缴费能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农保个人缴费率=农民的缴费数额/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于新农保有多档缴费率(缴费标准),这里选取最低缴费率。新农保集体补助资金来源于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实力主要依靠集体积累和乡镇企业利润,因此,这里选择集体积累和乡镇企业利润作为集体筹资风险评估的指标。新农保的财政补贴既有中央财政补贴,又有地方财政补贴,可以选择中央财政对新农保的年补助数额占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来衡量中央财政风险;地方财政对新农保的年补助数额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来衡量地方财政风险。

3.基金投资风险

新农保基金投资风险分为现行模式下的基金投资风险和未来进入资本市场的基金投资风险。现行投资模式下,新农保基金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基金贬值风险,我们选取实际利率(为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差)作为风险评估的指标;未来新农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投资运营,会面临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种风险,新农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因此,这里选择实际投资收益率(为名义投资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差)这一指标来衡量。

4.操作风险

从风险产生的原因上来看,操作风险可以分为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以及外部事件引发的操作风险。这里按照风险产生的原因来构建操作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人员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包括内部欺诈风险、人员配置不足风险、失职违规风险、知识技能贫乏风险;内部流程引发的操作风险,可以从新农保经办机构内部流程的规范化程度来衡量;系统缺陷引发的操作风险可以从系统设计不完善和系统维护不完善所产生的风险两方面来衡量;外部事件引发的操作风险包括基金投资的委托风险、养老金的欺诈冒领风险以及农民拒保、断保的风险等。

5.给付风险

给付风险是一个综合性的风险,制度设计、筹资、投资、操作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产生给付风险。例如,政府筹资不力,政府财政出现赤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会出现给付风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过低,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出现长寿风险),投资没有产生预期回报,挤占挪用基金、欺诈冒领养老金等风险的存在会导致新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给付风险的出现。以上导致给付风险出现的诸原因中,除长寿风险外均出现在了制度设计风险、筹资风险、基金投资风险和操作风险中。因此,为避免交叉和重复,这里仅将长寿风险作为给付风险评估的指标。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设计出我国的新农保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二)基于AHP的新农保风险评估指标权重赋值

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即层次分析法,它由专家和决策者对所列指标通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而逐层进行判断评分,利用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确定下层指标对上层指标的贡献程度,从而得到基层指标对总目标而言重要性的赋权结果。其具体计算分析过程如下。

1.构造指标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对每一层次单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由数值形式给出判断,并写成矩阵形式,如表1所示。矩阵表示相对于总指标A而言,各子层指标Bi的相对重要性。通常取1,2,……,9及它们的倒数作为标度,其标度含义为:随着标度的增大,两指标相比,一个指标比另一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越来越高。

2.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是根据判断矩阵计算,相对于上一层某指标而言,本层次与之相联系指标的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它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问题,即对判断矩阵B,计算满足BW=λmexW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并将特征向量正规化,将正规化后所得到的特征向量w=[W1,W2,…WnJT作为本层次指标b1,b2,……bn对于其隶属指标Ak的排序值。

为了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需要计算它的一致性指标CI,定义CI=(λmex-n)/(n-1)。当CI=0时,

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λmex-n愈大,CI就愈大,那么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差。并且需要将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进行比较。RI的取值见表2。

CI与RI的比值称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如果判断矩阵CR=CVRI<0.10,则此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通过专家指标权重赋值可以得到各层次单排序的结果(限于篇幅此处略去计算过程)。

3.层次总排序

如果总指标A隶属的n个指标B1,B1,…,Bn对A的排序数值向量为w(A-B):(a1,a2,…,an),Bik对指标Bi的层次单排序数值向量为w(Bi-Bik):(b1,b2,…,bk),(i=1,2,…,n),那么,Bik对A的数值向量为a*iW(Bi-Bik。表3中各指标后面的数字表示层次总排序的权重。层次总排序权重也就是新农保风险综合评估各指标的权重。

三、新农保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运用方法

建立起新农保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风险指标确定后,对每一个指标确定不同风险状态的临界值,依此确定每个指标风险大小的标尺,即风险评估的标准。然后通过模拟计算出单个风险评估指标以及综合风险评估指标具体数值的大小,并根据上一步确定的风险评估标准判定出各个指标以及整个新农保制度综合风险的大小。受篇幅和数据所限,下面仅给出确定新农保风险评估标准和判定风险大小的方法,不作具体的分析。

(一)单个指标风险大小评估的方法

上文所构建的新农保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既包括定量指标,又包括定性指标。对于定性指标,一般无法从数量上对其做精确的测量,故在实际操作中可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定性指标评级打分的办法将其转化为定量指标。这需要首先确定出各指标的风险等级,可将风险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分为六个等级,经专家论证确认,把各指标可能导致新农保风险的最大风险评估值定为1,然后按照一定公差递减,定出其他相应水平的风险评估值,如为0.8、0.6、0.4、0.2、0。新农保领域的专家对各定性指标的实际风险值按上述六个等级进行打分,并获得一致意见,确定出各单项指标的风险值大小。

篇2

《行动计划》还列出了推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推广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见表一、表二);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智慧健康养老标准体系;加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五大重点任务。

同时还对人们普遍关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给出了较为详细的重点发展方向。

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重点发展健康手环、健康腕表、可穿戴监护设备等,对血压、血糖、血氧、心电等生理参数和健康状态信息进行实时、连续监测,实现在线即时管理和预警。

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重点发展用于家庭、家庭医生、社区医疗机构的集成式、分立式智能健康监测应用工具包,便于个人、医护人员和机构在家庭和移动场景中实时监测各项生理指标,并能借助在线管理系统实现远程健康管理等功能。

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重点发展用于社区机构、公共场所的自助式智能健康检测设备,便于用户在不同社区、机构中随时、随地、自助地完成基础健康状态检测,提升用户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水平。

智能养老监护设备。重点发展用于家庭养老及机构养老的智能轮椅、监护床等智能监测、康复、看护设备,开发预防老年痴呆症患者走失的高精度室内外定位终端,实现自主自助的养老功能,提高用户自主养老、自主管理的能力,提升社会和家庭养老资源的使用效率。

家庭服务机器人。重点发展满足个人和家庭家居作业、情感陪护、娱乐休闲、残障辅助、安防监控等需求的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提供轻松愉快、舒适便利、健康安全的现代家庭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慢性病管理。重点发展病情监测、档案管理、个性化评估、趋势分析、诊疗建议、异常预警、紧急救助、康复服务等。

居家健康养老。重点发展健康体检、居家环境监测、远程看护、亲情关怀、健康干预、健康评估反馈等。

个性化健康管理。重点发展信息采集、健康计划、健康教育、健康跟踪、病情诊断、风险筛查、健康信息查询等。

互联网健康咨询。依托互联网平台,发展在线咨询、预约挂号、诊前指导、诊后跟踪等。

生活照护。基于互联网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家政配餐代买等智慧便民服务和关怀照料等养老互助服务。

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重点发展机构内老年人的无线定位求助、跌倒监测、夜间监测、老人行为智能分析、老年痴呆症患者防走失、视频智能联动、门禁系统联动、移动定位、消费娱乐等。

此外,工信部还提出,将基本普及健康管理、居家养老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突破低功耗、微型化智能传感等核心关键技术,推进健康状态实时分析、健康大数据趋势分析等智能分析技术的发展,丰富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供给等。并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平台,建设统一规范、互联互通的健康养老信息共享系统,并加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

可以看出,结合当前我国的国情以及养老形式,政策上鼓励通过转型创新,建立养老产业的新模式。同时鼓励利用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手段促进新的养老产业链的升级。逐渐形成示范基地,树立行业及服务标准。养老作为一项朝阳产业,在几年前就已经收到关注,但市场效果却一般。从近几年对政策的观察可以发现,我国已经将智慧养老列为新的未来产业来发展了。

养老的产业化虽然早在10年前就已经被提出,但却并没有得到市场以及社会资源的关注,也没有得到实质意义上的认可,产业发展也未得到突破。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发展以及养老问题的日益突出,通过产业及市场解决社会问题,逐渐重新得到了重视。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正在扶持智慧养老产业。并连续多年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2016年3月,国家工信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三部委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该规划就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任务中,已经提出重点发展面向老人照护需求,具有智能感知识别、自主移动等能力,与用户进行交流,辅助老人进行家务劳动,提供多样性的护理服务智能护理机器人。

2016年4月,工信部、国家卫计委和民政部三部门联合召开“信息技术和健康养老融合发展论坛”,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的推广,做大做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并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篇3

一、以往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弊端

(一)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模式,可以保证老年人生活在一种精神愉悦的状态。然而,近年来,大量农村中青年人口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与在农村的年迈父母分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统孝道文化影响的弱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了严重挑战。家庭养老还需要其他辅助功能来促进其顺利发展。

(二)农村集体养老

这种养老方式要基于当地富裕的经济条件。农村集体养老必须有较为充足的物质和完善的组织管理才能够进行下去,而且子女自身要具备多元化的养老认知,老年人也要有广泛的社会交际。但是,当下农村经济并没有达到农村集体养老模式的标准和要求,而且其所适用的范围和对象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导致农村集体养老无法大规模地普及。在经济落后的地区,集体养老要么收费较高,要么服务水平较低,并没有成为农村老年人普遍的养老方式。此外,“五保”覆盖面较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服务也不在其范围之内。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障

在一些地区只有少数人参保,实施效果不佳,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发挥出社会养老保险的作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旧农村保险”。2009年,中国开始实施“新农村保险”,开设个人账户。“新农村保险”于2010年全面实施,2014年改称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此外,我国政府对达到一定年龄标准的老年人给予老年补贴,补贴标准根据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而不同[1]。尽管我国当下农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农民经济收入相对较低,这也影响到了农民参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另外,所设置的财政补贴机制也无法兼顾所有农村人民的实际情况,而且当地的收入水平也会影响到财政补贴的比例,个人所需要承担的缴费比例较高;最后农民自身的参保意识并不强,农村居民保持着“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理念,并不愿意将钱投入农村养老保险之中。甚至相当一部分居民由于对养老保险的理念和概念认知程度不深而拒绝参保。

(四)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持制度

从奖励援助的标准来看,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持制度奖励援助的数量并不多,调整的频率也相对较低,既跟不上物价的上涨,也跟不上收入水平的变化。

二、大数据时代新型养老方式

(一)智慧养老

智慧养老按照当下的技术发展情况来看,主要是依托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搭配不同的传感器,老年人能够在各种感知相对清晰的状态下得以生活,能够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安全和精神上的幸福状态给予呵护。这个养老模式的核心是将老年人、养老机构、社区以及护理人员连接在一起,以此来提升老年人的养老水准和生活质量。同时智慧养老模式会对现有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当老年人产生了服务需求时,可以通过该平台请相关的服务人员来解决老年人的需求,并针对该服务进行监督。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智能老年保健服务信息平台,通过互联网可以看到贫困的老人的实际需要,从而整合供需资源,打开“绿灯”关注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卫生保健等方面,准确、快速满足其养老服务需求[2]。

(二)互助养老

为了保证农村养老建设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许多专家学者主张在农村实施养老互助[3]。互助养老模式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属于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该养老模式可补充社区养老模式的不足,更要求普通居民之间能够相互提供精神慰藉和物质上的帮扶。互助养老模式通过设置“互助社”这一形式,让部分低龄老年人能够对一些高龄老年人在生活、精神等各方面进行照料,使用互帮互助的方法对城乡社区养老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另外该模式精准分析和评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并根据其需求建立起数据库,链接社会养老组织、社工机构以及爱心服务商等多种社会资源,以此来提高养老水平。另外互助养老的第一要义是帮助老年人自身的生命力和活力得到增强,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在情绪管理、运动和饮食等各个方面制定指导方案,最终让老年人提高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

三、对于新型智慧养老和互助养老某市农村的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为了解决“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特困老人等特殊老年群体的生存问题,大部分农村设立了敬老院和福利院。如今,农村空巢和空心化越来越严重,那些子女离乡的老年人的养老成为难题。本次调查对象275人,56.4%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33.8%的老年人选择智慧养老模式,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二)老年人对不同智慧养老和互助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

老年人对不同智慧养老和互助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如图2所示。

(三)不同类别老年人对于智慧养老产品的态度

不同类别老年人对于智慧养老产品的态度具体如如图3所示。

四、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及养老文化转型现实困境分析

(一)家庭养老日渐式微

在农村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和独生子女是分开的。独生子女家庭很难赡养老人,进城打工独生子女的经济实力往往不足,对父母的赡养能力也有限。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人面临经济与独居的双重困境。“养儿防老”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农村老人的心中,然而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大多数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无法照顾家中老人。

(二)土地养老难以为继,缺乏资金投入

曾几何时,土地起着赡养老人的作用。老年人可以从土地上获得收入,但这是一种可能。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因人口少,劳动力短缺。这使得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土地收入处于低水平。农村养老需求大,但是由于资金匮乏严重限制了农村养老的发展。

(三)养老生活缺乏多样性,护理场所及人员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生活存在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等问题。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服务忽视了老年人的真实养老意愿,老年人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养老内容过于单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在农村地区,对于养老方面的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导致当地缺乏相应的养老设施;专业的护理人员短缺。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工资待遇较低,高素质专业的护理人员不愿意投身于农村的养老服务中,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护理水平较低,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而且,由于资金的短缺,大数据养老所需要的技术、设备以及专业人员等多项资源并不充足,部分老年人对于大数据养老的认可程度也并不高,仍然保持“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理念,不接受大数据养老这类智慧养老模式,使得大数据养老新模式的发展比较困难。

五、农村养老文化转型的必要性

(一)老龄化水平高,护理需求大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情况最为严重。2016年10月《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中明确指出,2015年,城乡老人中,有18.3%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需要护理服务的概率为20%,存在较大的养老隐性需求。据调查,农村残疾者和半残疾者的比例较高,农村老年人大多患有慢性病。为了满足农村巨大的养老需求,必须创新养老模式,使养老形式多样化。

(二)人口结构变化,空巢老人涌现

由于农村严格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家庭规模逐步缩小,农村老年人抚养比不断提高,从2000年到2018年,农村老年人抚养比上涨6.9%,农村子女赡养老人的负担不断加重,满足养老需求对于“421”家庭成为难题。

(三)社会保障水平低、作用小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与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处于低水平状态,但老年人最需要的是这两方面的保障。因此需要借助大数据,引进新的养老模式,提升农村养老水平。

六、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困境的解决对策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是进行农村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下,我们应该主动面对困难,积极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与其他农村家庭不同,应给予特别重视。

(一)重点关注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意愿

在对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的探索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养老意愿。赡养老人的意向涉及独生子女及其父母,独生子女一方并不代表独生子女的父母的养老意愿。赡养老人问题的主体是独生子女的父母,要有效解决养老问题,必须以人为本。因此,有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规划,优化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策略。

(二)养老方式供给多样化

在农村对于缺乏经济收入的老年人,可以使他们得到有效的生活照料。而机构养老指的是老人本身经济条件有余,或是子女的经济实力较强。居家养老是指居住在原有社区,在传统家庭护理模式的基础上,与社区护理相结合。因此可以积极推广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同时联系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针对特定的区域提供上门养老服务,而且要高薪聘请一些专业的护理人员前往家庭之中提供老年人的护理和照顾服务。其资金应当由家庭和政府共同承担,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既能够让老年人在心理和精神上得到慰藉,还能有效解决养老问题。老年人不仅可以住在家里,还可以在精神上、生活上、娱乐上得到社区服务。这样,就可以在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人不脱离熟悉的社区环境的前提下,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模式。

(三)在制度设计上给予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政策倾斜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每人每月150~200元的养老金无法支撑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经济生活。政府和相关部门有必要采取多元化的保障手段,加强对农村独生子女养老问题的关注,增强保障效果。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设置有关农村养老的专项账户,可以将现有的资金流动速度加快,避免出现过多繁杂和无意义的办理流程和手续。利用大数据技术抽调数据库中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为其专门设置养老辅助金账户。

(四)实施差异化的保障制度

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险应从制度上进行区别对待。一些地区实行了农村计划生育专项养老保险。我们可以将现行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救助制度与养老保险相结合,为农村独生子女家庭设计一种特殊的养老保险。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各省、各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群体制定不同制度。首先,要关注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医疗保障权益,根据其家庭成员的实际状况制定报销的比例等级;其次,要统筹和规划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保险参保。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并按照当地经济水平、个人的文化程度和理念适当地调整相关政策。同时当地还要设置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该中心设置农村独生子女养老基金,并对该基金的使用状况和去向进行监督,保障该基金能够朝着正确化和科学化的方向持续增值。

七、结语

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是中国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共同关注的问题。推进农村养老文化转型升级,丰富农村养老模式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不妨构建农村养老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发挥智慧养老的监督、护理和预警功能,同时减轻农村养老负担,促进养老文化发展。随着传统养老文化的弱化,新型养老文化必将兴起。

参考文献:

[1]颜悦.我国养老文化的发展及现实意义[J].大众文艺,2020(19):223-224.

[2]卫微微.大数据时代农村养老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9(1):82-83.

篇4

1“.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顺利实施要以房价的稳定上涨为基础银行或保险公司愿意作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主体,主要目的是谋求盈利。而各种抵押贷款的经济活动中,银行的获利方式就是赚取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之间的差价。如果房地产价值下跌,相关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就会提高,没有金融机构愿意做这样的亏本生意。相反,如果房地产价格保持稳步上涨的势头,虽然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愿意受理反向抵押贷款申请,但是老年人会有吃亏的感觉。

2.房屋产权到期后是否需要补交土地出让金《物权法》中指出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期满自动续期。但是有偿续期还是无偿续期则没有加以阐述。而作为以房养老的房地产,一般都是老年人已经居住一段时间的房屋,所以剩余使用年限已经非常有限,当老年人百年归老之后,银行或保险公司收回所剩年限不多的房地产,就面临着房地产使用年限到期是否需要重新补交土地出让金的问题。这为反向抵押贷款增加了不少不确定风险,这也是中国金融机构对这项抵押贷款业务兴趣不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3.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对于老年人养老问题解决是否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前提是老年人拥有住宅的独立产权,而拥有房屋产权的老年人一般生活都处在小康水平。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是有稳定的退休金收入用于养老的,所以以房养老对其作用并不大。而中国的社会现状是急需解决养老问题的人群恰恰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其生活在城市底层,没有稳定居住地方,更没有房屋产权的老年人。他们才是缺乏养老手段的弱势群体。例如2011年10月9日中信银行就对“以房养老”设立的高门槛,借款人名下至少要有两套住房,养老按揭贷款最长期限为10年,并且贷款必须用于养老。而现状是有两套房的不需要贷款,缺钱的人没有房产可以抵押。

4.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否会成为子女推卸抚养义务的借口目前大部分老年人还是停留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中,等到他们百年归老后,儿女继承老年人的所有财产。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中的房屋所有权在老年人百年归老后归银行或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所有,也许导致某些子女推卸赡养义务,更有可能因此减少与老人家在生活上的接触,最终导致老年人缺少子女的关爱。

篇5

王一婷:智能养老解决的只是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老人心理依赖的问题还需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这需要子女心理上的呵护,需要有人和他们谈心、沟通,让他们精神上有所依靠。因此,在推进智能养老的过程中,还需建立科学的人文关怀体系。

舍得:高铁打折莫将普通旅客排

除在外

高铁每运行一趟都需要高额成本,在淡季适度打折提高上座率,符合企业利益。但搞选择性区别对待,却有可能适得其反。铁路票价要进行市场化改革,打折就应该成为一种常态,绝不能搞三六九等区别对待。平等对待所有消费者,不仅有利于提高高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有利于铁路改变形象亲近旅客;既能让旅客得到实惠,又能增加铁路企业的经济利润。

邓慧君:仿古变不成真“古董”

国内很多地方搞“保护性拆除”,拆了古建筑,然后在别的地方再造一个仿古建筑。但仿造的永远不能体现艺术家在创作之初的灵魂,仿古也永远不可能变成真“古董”。

林初佳:见义勇为当量力而行

社会倡导的是力所能及的见义勇为,鼓励的是有勇有谋的见义智为。“救人有风险,出手需谨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能造成伤害的延伸与扩张。勇敢需要理性与智慧共同引导,这是对见义勇为者的忠告。

管宜:加大对渎职官员的问责力度

“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官,治官先治人”本是上下共识,但是在一些地方俨然成了一句口号,不少官员不以为然,根本就不把治污当作职责。对此,除了强化监督,还需要在制度设计上发力。加大对渎职官员的问责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华池阁:—流的企业要有一流的服务

一流的企业要有一流的服务,也只有具备了这种一流的企业素质,企业才能在更高层面、更深海域去参与全球化的竞争,进而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把系统出问题当成一般的小故障,把给客户带来的不便当成一般的小麻烦,这样的企业也就渐失其发展进步的动力了。

宁绍武:“权力民赋”论

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如果忘记了“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人民”的承诺,忘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誓言,手中的权力无论大小都会成为的工具。我遂写小诗一首,共勉之:当权者,常思忖/公权力,源自民/公与私,要分清/用公权,为人民/私利惑,手莫伸/民称道,国太平/吾与汝,多砥砺/中华梦,定成真。

鲁宁:防止儿童溺水应从实际出发

暑假是儿童溺水事故发生的高发期。那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暑假期间的“托管”难题,目前仍无法找到有效的化解手段。愚以为我们不妨动员放暑假的大学生组成志愿者队伍,在儿童集中的社区开办暑期“托管班”,所需开支可由辖地企业、镇村、有关社团机构分头筹集补贴。如此才能真正调动各方力量,为防止儿童暑期溺水出一把力。

封进:养老金改革呼声高

篇6

1介助老人需求分析

介助老人的需求分析这一切入点和设计环节是该本文具体研究和深入推敲的主要内容。养老社区景观设计应透彻分析国家出台的养老政策并进行深度调研。《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中提出,应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的文化娱乐活动;服务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体情况,保障老年人安全地进行活动,有尊严地度过生命终期[2]。采用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当代老年人日益增长的身心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部分老化,出现老年性疾病给老年人带来身体上的不便。对此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景观设计策略有助于缓解病痛,营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表1是针对老年人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骨骼肌肉、循环系统等方面的衰老状况提出提高绿化覆盖率、减少花卉、场地防滑等景观策略。养老社区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方式,多功能、个性化、度假型医疗保健休闲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型养老模式将是未来养老社区发展的方向。“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提供优美的居住环境,也可以在户外场地中最大限度地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安全和身心愉悦。

2智慧养老社区景观设计

尽管信息化建设是景观设计随时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仍然需要贯彻设计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面向特殊的老年人群体时,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环境是设计的重要目标。崇善尚德、寸草春晖、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实现老年人有尊严、被尊重,实现自我价值,是时展的新需求,也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护的具体实现[3]。面对日益复杂的交通路况,老年人的出行安全往往是家人比较担心的内容。在养老社区中不同路面、楼梯以及有坡度的地面环境往往是易出现出行安全的隐患之处。在养老社区周边大型路口和内部人车混流的路况环境均是最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的场所。对路况的预判不足、对交通环境不熟悉导致的老年人交通事故带给老年人及其家庭极大不安全因素。在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中,安全出行是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智慧安全出行”是一套保障老年人在养老社区中出行安全的信息化景观设计系统,具体如图1所示。基于老年人通过马路时产生的安全问题,在人行道路段设计路况“智能提示灯箱”。灯箱采用“雷达+AI”技术对路口车辆进行智能化监测,结合红绿灯数据进行综合判断是否适合通过马路,通过老人佩戴智能手环及智能轮椅发出灯光、震动和声音提示信息,减少通过马路的判断条件,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率。此外,智能灯箱采用LED多色彩灯光照明,也是景观装饰照明设备的一种。“智能轮椅”是“智慧安全出行”的另一组成部分,主要针对出行不便、需要坐轮椅出行的老年人进行设计。护工的工作时间、护理等级、护理费用等均会影响老年人独自使用轮椅的概率,传统轮椅不能单独出行,给老年人生活带来一定不便,影响养老社区的生活体验。“智能轮椅”在普通电动轮椅的基础上,接收“智能提示灯箱”发出的信息,通过简易信号传递给轮椅使用者。电子屏幕可以提供步行导航。这一设计为老年人提供了安全的出行方式和保障。“楼梯安全盒”是一种针对楼梯和坡道的安全提醒装置。出于老年人在坡道和楼梯上通过的安全考虑,在入口处设置“楼梯安全盒”,以AI语音播报的方式提醒使用者即将进入楼梯和坡道区域,提示小心慢行注意楼梯陡坡,为老年人在面对上述路况地形时提供安全保障。设计通过调研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日常行为,得出在养老社区的活动场地中较高地需求具有散步、晨练、聊天、园艺、赏景等功能的花园景观。在花园中进行信息化景观设计,“智慧花园”是“智慧康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研得出花园使用的前提是适宜的天气,而阴雨天气、低温天气、空气质量低对花园使用的条件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会给老年人在花园中进行各种活动带来不便以及不舒适的体验。尤其是高龄和文化层次较低的老年人较少会使用手机查阅具体天气,导致花园使用存在盲区,从而降低养老的幸福体验感。“感知风铃”的设计基于此基础上产生,通过在花园中放置采集设备,对气温、空气湿度、空气质量、风力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数据结果在手机App程序、智能手环客户端以简约、可视化方式进行展示。“智慧花园”将使用的主动权掌握在使用者手中,同时也为老年人在花园的户外活动提供更安全、更便利的保障,具体情况见图2。与此同时,采集设备设计成为风铃的景观造型。一方面方便数据采集的科学,另一方面其本身也是花园中重要的景观装饰。在“智慧花园”中,“友善音箱”装置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感知风铃”提供的数据用友善、人性化的AI语言方式向老年人传达温馨提示。这是手机App程序、智能手环客户端反馈数据的有力补充支持。首先,“友善音箱”装置为不熟悉智能手机的人群提供直观播报的数据传递;其次,在沉浸在花园使用体验时,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可以通过语音播报进行提醒,为花园使用提供便利;最后,其播放的音乐还可以调节环境氛围,让老年人在花园中更好地享受美好无忧的养老生活。老年人随着躯体的衰老,会产生很多老年疾病,尤其是很多急病症如心脏病、卒中、猝死、摔伤等,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救助,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会受到极大威胁[4]。而一般生活在养老社区的老年人伴有不同程度的自理障碍,疾病多发,他们的健康状况也多是家人最关注的问题。“智慧健康驿站”是建立在养老社区园区内的另一信息化景观。它建立在养老社区的各个景观节点,内设有担架、轮椅、AED除颤仪、常用医疗器具、急救箱,具体如图3所示。老年人佩戴的智能手环实时监护心率、血氧、血压等健康数据,发现异常情况会在“智慧健康驿站”内通过警报显示提醒护理人员的注意并在第一时间应对突况,对出现的紧急疾病进行第一时间救助和治疗,提供对老年人生命安全的绝对保障[5]。其次,充分利用驿站空间,布置消防用品,作为园区的流动消防站使用,系统在第一时间自动连接火警电话。除此以外,驿站由于其小巧的建筑体量,建设时加强其抗震级别,可作为应急时期的避震场所使用[6]。

3结语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持续推动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拓展信息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在全国建设一批“智慧养老院”,充分推广物联网和远程安监系统,降低老年人意外风险,改善使用体验。应当说,九如康养中心景观设计是在国家养老政策下顺应信息化发展应运而生的景观设计模式,是智慧养老院发展的范畴,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养老领域的体现。而由此带来的安全、便捷、科学、智能和应变则是以老年人需求,以人为本景观设计理念的具体实施,给予老年人更大的安全、健康保障。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杜雨鑫,谷艳利.互联网背景下养老型度假酒店物流服务产品景观设计研究:以鞍山市大姑山为例[J].中国储运,2021(10):104-105.

[2]赵宁.养老社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21.

[3]徐超.社会互助养老中的居养景观设计[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0):296-297.

[4]王葆华,陈彦祺.乡村养老云调研与乡土景观营造浅析[J].建筑与文化,2021(11):201-202.

篇7

 

科技智能养老服务是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与智能技术,开展养老服务。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它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依托,集成应用通讯、信息、检测感知、智能识别、智能控制、智能计算等技术,实时监控老人的身体情况,将老人与家人、社区、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养老服务机构、政府等远程紧密连接,让他们能够及时掌控老人的健康状况,智能化地为老人提供营养膳食、养生康复、运动锻炼等指导和安全、方便、快捷的医疗、护理服务。

 

人们对养老重要性的认识,推动了科技智能养老服务产业的大发展。智能型的科技养老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青睐,科技养老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

 

国外关于科技养老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且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相对成熟。欧美国家及日本都非常注重科学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并在该领域已经取得许多不菲的成就。例如,利用智能数字技术,构建了应对突发状况及时反馈处理的高质量、高效率服务标准的都市型智能养老住宅生活空间,并在社区内设置了与其配套的全年无休、全天候的综合养老服务窗口;设计针对老年群体的危险报警、位置定位、监控心率血压、意外保护等装置,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满足老年人的身体保健和安全需求[1];建立智能养老服务云平台,整合社会、医院、家庭等各方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基础健康数据、膳食建议、健身指导、紧急救护、曰常家庭医疗等服务。

 

目前,我国科技养老方面的研究明显滞后于当今世界先进国家,养老产业实际投入应用的服务项目与科技产品寥寥无几,市场面临巨大缺口。面对我国科技养老服务的挑战与机遇,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大力研发智能养老实用产品,踏踏实实地创建科技智能养老服务平台,并充分利用智慧城市中的各项信息资源,完善科技养老机制,推行科技养老新模式,以满足我国养老的巨大需求。

 

我国人口已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目前60岁以上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13%,据预测到2020年将可能接近17%,达到2.4亿;到21世纪中叶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60岁以上老年人口会达到约4.87亿,比例将上升到35%左右。与此同时,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由9亿缩减到7亿以下,减少约24%,与其对应,独居老人的数量也将呈现爆发性增长。这种趋势表明,我国将面临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长与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尖锐矛盾。探索智能化养老服务方式,是解决这1矛盾的重要出路。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养老服务越来越重视,不再局限于通常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成为发展趋势。而如何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这就需要科技的保障,因此基于电子与信息技术的智能养老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并吸引了许多学者研究[2]。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有效地运用智能科技助力养老服务,构建和谐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符合党十报告明确提出的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同时也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重要举措。积极发展科技养老,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科技进步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实现社会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2科技智能养老服务技术的主要特征

 

智能技术在科技养老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多角度辅助、引导老人自主干预。例如,辅助老人日常生活的智能家居系统、外出活动的辅助型智能机器看护人系统、无线移动传感器实时监控的穿戴式生物医疗设备等科技智能养老服务产品,采用操作简便的人性化友好系统设计,通过智能触控终端以语音、文字和手势识别等多种辅助手段引导老人自主干预,可大幅度提高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并进一步缓解家庭和社会的压力[4]。

 

智能技术在科技养老服务中具有实时保障性。例如,无线传输技术支持养老相关信息的实时传输,利用WebService接口协议,通过WIFI、移动3G/4G、互联网与平台数据库的对接,可及时向老人提供指示性建议,并向老人的看护人实时发送老人的健康信息。

 

智能技术在助力科技养老中还具有系统整体性。例如,科技智能养老服务系统应支持区域范围内的信息系统平台老年人养老档案接口,根据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的要求,实现个人养老数据自动自主选择归入区域养老系统和社区档案库,可实现养老资源的共建共享,有利于建立一个全面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3科技智能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目前,由于应用需求的拉动和科技进步的推动,我国出现了科技智能养老服务研究热潮。随着该服务行业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于老年人、残障人士的助老助残的辅助式科技养老模式受到广泛好评,并逐渐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许多单位和社区纷纷建立科技智能养老服务系统。目前,我国在养老服务智能化的探索和应用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在智慧城市中完善养老机制,整合社区相关资源,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与智能技术,建立科技智能养老服务信息服务平台,为广大老年人提供健康定位管理、远程监控护理等智能服务,实现无间断、经济便利的高效个性化养老服务。为养老提供一个更加方便、完善的空间,从而推动养老服务业社会化、产业化、专业化。

 

开展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力争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受或少受时空的束缚,在自己家中过上高质量的养老生活。智能居家养老系统使用物联网,采用传感技术,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如果老人走出房屋或摔倒,老人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能快速通知亲属和医护人员,使老人能及时得到救助服务;当老年人因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制而产生一些健康隐患时,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能及时发出提示警报;智能居家养老设备医疗服务中心会提醒老人准时吃药,提示健康注意事项。智能居家养老系统可以在老人身上安装定位装置,子女无须担心老人外出后走失。

 

在养老服务中大力使用移动辅助装置和自动机器人系统,并根据敬老院、福利院的应用成效和反馈意见,不断优化和完善产品,进一步扩大助老助残机器人推广应用的规模和范围,使助老助残智能机器人系统在我国老年人的曰常生活中早曰普及。事实证明,在智能家居环境中,这些助老助残科技装置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能够很好地支持老人日常生活中的自主活动,可为科技养老提供更多渠道[5]。

 

目前的科技智能养老服务信息服务平台中,智能养老设备繁多且操作复杂,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自差。现有的科技智能养老服务设备大多要在医务、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和帮助下才能操作,有的操作程序繁琐复杂,老人无法自行使用。

 

(2)集成度低。现有的科技智能养老服务产品功能单一,集成程度低,体积偏大,移动不灵活,安装与使用不方便。

 

(3)科普性指导建议少。现有的科技智能养老服务设备大多侧重在身体健康数据指标的检测上,没有利用检测数据给出简单易懂的干预指导方案。

 

(4)信息可读性差,输出形式单一。科技智能养老服务设备和系统给出的提示与结果信息过于专业化,不易理解,且提示与结果信息大都采用现场语音或文字方式表示,输出形式单一。

 

综上所述,应当探寻一套能够完全自助养老的智能化科技养老新模式,整合自助养老设备,利用智能嵌入式技术实现养老数据的自动采集,对检测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和分析,自动给出健康评估报告和提供健康科普知识,从而对人们的晚年生活进行指导,对不良隐患给予干预,使老人在科技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帮助下安度晚年,提高养老质量。

 

4现有科技智能养老服务模式的改进建议

 

针对目前智能技术在科技养老服务应用中的不足,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提高科技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的易用性。科技智能养老服务产品是民用生活产品,改进目标是设备具有实用性、简便性、舒适性。产品要让使用者容易操作和调试,而无须专业人员指导。可以用文字、语音、图片、视频、动漫等方式提供指导和帮助,服务对象可方便地进行自助操作。

 

(2)提高科技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的集成化。为解决科技智能养老服务产品集成化低的问题,需要提高产品的多样性、多功能性和系统整体集成化程度。针对我国居民的健康状况和需求特征,建议建立一体化的智能自助体检设备与健康服务云平台。在社区配置智能自助体检一体化设备,将一批健康检查仪器集成在一起,为居民提供自助检测,如身高、体重、视力、听力、血压的测量,中医体质辨识,心血管、骨密度和肺功能检测等。以健康服务云平台为支撑,提供健康评估、个性化健康知识服务等。一体化智能自助体检设备与健康服务云平台的高集成度应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各健康检测设备经过结构改造安装到一体机中,做到外形美观,节省空间,操作方便,便于管理;其二,各检测设备的检测数据集中存储于云端的数据库中,便于综合利用;其三,这些检测数据可以与老人随身检测装置、家庭体检仪器、医院的专业医疗检测设备等体检数据集中统一放置在网络数据库中,而不是独立分散存放,便于统一使用和分析。

 

(3)保证科技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的安全性。科技智能养老服务产品均不能对人体造成创伤、疼痛和感染,以确保安全性。因此,不选择需要X射线、化学试剂等危险或有副作用的检测项目,以便服务对象可以无畏惧感地放心使用智能养老产品m,避免意外情况发生。

 

(4)加强科技智能养老服务系统的相关健康科普指导。科技智能养老服务系统不仅要将检测的老年人各项生理指标建立健康数据库,随时提供各项健康指标数据,还要利用这些数据开展智能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的养老科普知识的智能推送,为养老提供科学指导。养老科普信息包括疾病风险提示、膳食搭配建议、营养配制建议、运动方式建议、养生调节建议、生活习惯建议和康复按摩建议等。

 

(5)科技智能养老服务产品应优质、高效、廉价。为满足我国巨大的养老市场需求,厂家在保证优质、高效的前提下,要考虑使用者的购买能力和经济承受范围,避免大件结构,便于运输、安装与维护,产品应具有可组合和可扩展功能。允许用户根据需求个性化定制,软件、硬件、内容三者可以灵活组合和扩展。

 

篇8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服务工作愈发成为社会热点。在2015年的两会上,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概念席卷全国,时至今日“互联网+”进一步发酵,“互联网+养老”已经成为养老服务行业不可忽视的亮点。同时,”互联网+”下出现的新事物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如人机交互、云计算云储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都在为养老产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提供挈机。“互联网+”背景下的养老就在这种情况下诞生,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发展养老产业构建新的产业模式。

一、“互联网+”背景下养老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大数据的应用为养老信息平台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传统的养老行业,没有大数据分析的技术优势,对于老年人的需求服务也只是停留在基本的生理方面,同时国家没有精准的数据分析,只能盲目的政策支持,而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通常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但现在不同了,互联网时代来临了,互联网连接着全球的亿万用户,因为连接的便利性,信息资源共享化,互联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应用。

首先,将大数据用于养老产业,这也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有必要的,建立一个平台将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家庭状况、医疗信息等基本身份信息录入,用于以后老年人进入养老院等机构的信息服务记录,可以将老年人的信息数字化,省却了以前的纸质档案的登记,还利于信息资料保存与共享,方便以后数据平台跟国家的数据统计的对接。同时开通网上老人身份信息认证,使用有摄像头并能够联网的电脑或智能手机自助完成信息认证,方便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老人们可以通过电脑直接在网上完成身份信息的采集认证。

其次,通过分析老人在医院的医疗信息记录,计算机自动生成老人的动态健康档案,结合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功能,并结合执照医疗团队医师的建议,提出有针对性的膳食、运动、起居的日常生活计划,并将这份健康报告上传云端方便子女对自己父母健康状况进行了解。我们利用数据平台可以为老人提供准确的服务,精准定位老年人养老需求,深度挖掘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二)互联网金融新工具拓宽了养老产业的筹资渠道

养老产业的资金问题,大家都看到了这是个利好的行业,前途是光明的,不再是以前的国家控制下的福利养老机构,开放市场吸引大批的投资者,形成的以老年人为消费中心的经济产业。

第一 ,引进国家资本和借助政策的扶持,企业就会慢慢发展起来,我们可以利用目前流行的互联网融资方式――众筹,每个人支持相应的资金,集资者承诺给予支持者一定的回报或优惠政策,每个人的资金支持是微小的,但在互联网时代汇集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资金筹集方式对不管是现在即将面临养老还是以后要B老的人,都会有极大的诱惑力,大家支持一定的资金作为自己以后的养老投资。因而资本的汇集是相当迅速的,这样还能够为企业起到一定的宣传效果,为他们的养老项目营销造势,增加在社会上的宣传影响。企业获得第一笔启动资金后就能进行项目的开发,逐渐地将产业链做出来,甚至在其养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获得融资,到最后就不是资金的问题而是养老的产品研发以及走向的问题了。

第二,养老市场潜力巨大和互联网信息的便捷使人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到了其未来发展的前景,因而早有企业已有心利用互联网发展养老产业。但苦于资金的缺乏,迟迟不能形成一定规模。P2P网贷平台的出现给这些企业带来了希望,平台可以为个人和企业提供资金,通过第三方的平台,使借贷双方的供需相匹配,从中选取最优的利率条件进行借贷实现信息与资金的最优配置,让双方都获利。这样可以快速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利用互联网新的金融工具来为养老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这是企业融资的新途径,减小了传统养老行业依靠政府救济发展的压力。

(三)智能硬件设施优化养老产业的资源配置

我国是人口大国,养老是民生问题关乎社会稳定,国家予以相当的重视,对于此产业的扶持与优惠在力度上都在加大。人到了老年时期,随着各项身体机能的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身体疾病的出现,养老产业不可避免地会在医疗方面入手,运用高科技手段,现在互联网时代有各种的智能化硬件,来拉近互联网与人类的联系,以人为中心,拥有人性化的体验。

1.我们可以在老年人的看护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当老年人出门散步的时候,给老年人佩戴一个智能手环,用GPS来定位的佩戴式电子设备,其精确度可定位到方圆几米,可以随时监测他们的位置,并增加生命信息特征检测功能,防止老年人的突发性疾病。这样即使老人外出,也不用担心看护找不到人的情况的发生和其他意外情况的出现。同时手环也可以录入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医疗信息等,这样也可以根据每个老年人的具体情况来分析老年人所需要的监护服务需要,也就不用像以前那样给每个老人配给一个看护人员了及大大地节省的人力资源成本。通过互联网云平台计算分析,老人的健康监测数据结果发送给老人亲属,或者社区及养老、医疗服务机构,只要通过手机,就可以查询老人的血压、血糖、心率等健康数据,这样既方便又快捷,节省了很多的人力物力成本。这是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优化了资源的配置。

2.在老人的生活交流方面我们可以开发出一个简便易操作的手机APP,几个特殊按键,紧急救助、生活服务、亲情通话、服务评价等功能全搞定,教会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以及使用服务软件,帮助老年人建立一个社交朋友圈,老人们同样可以在这个平台交朋友,相当于IM通讯软件扩大老年人的社交范围,更大程度地满足老年人的情感交流要求。这样可以让老人们也成为互联网时代中的参与者,并根据自身需求的不同主动地联系服务,就可以让老年人享受互联网发展的福利,成为其中的参与者和建造者,满足老年人在心理方面的需求。

3.许多老年人是居家养老,因为子女生活习惯的问题和看护人员劳动成本的提高而独自养老。人们开始将人工智能运用于养老,开发与老年人交流的机器人,帮助老年人处理简单的家务活,提醒老人服药和每日待办事项,时刻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以便老人在出现突况的时候发出求救信号。同时智能机器人也具有学习的能力,让机器人承担类似于管家的功能,这是居家养老的重要方面。

其实对于互联网在养老方面的应用,早已有机构进行试验研究,但并未形成系统化的研发体系,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应该会进入到计算机科学、医学、心理学、老年学等学科共同合作推进的阶段。这一系列智能技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老年人居家和社区中的安全和生活提供便利,尤其在智能居家、促进体力和锻炼的科学技术、跌倒的预防和监测、自我的健康管理等方面有一定成效。尽管也有相当部分还处于实验室研发和试用阶段,但是已经构成了很好的研究和实践基础。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养老产业面临着复杂的发展环境

1.新技术在养老产业中如何运用缺乏经验。”互联网+”背景下的养老产业有也有其发展的困境,其实互联网+背景下的养老产业发展算属于新课题,首先就是智能服务硬件的开发,研发水平不够,只能慢慢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毕竟我国的养老产业起步较晚,而且互联网模式的养老要求的就是高科技化、人性化、效率化,所以开展的地区也就受到了限制,必须在大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或高校附近附近,才能提供强大的技术服务支持,这样的费用成本是巨大的,不仅要承担周围地价的压力,还要给研发的高校和科技机构提供资金,这将是巨大的费用支出。

2.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和覆盖还需时日,养老数据的收集和运用还缺乏坚实的基础。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同时我国也慢慢步入了老年化的阶段,但老年人的数量众多,将老人们的数据信息录入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工作,人口的数据统计资料也不齐全,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信息资源的不畅通,信息资源不对称有可能造成数据分析的不全面,使企业做出错误的市场判断。

3.老人对新事物接受度低等传统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老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是缓慢的,给老人提供智能化的服务,老人是否能够适应,毕竟机器是没有感情的,无法给老人精神上的慰藉,不知老人是社会人也需要真实的情感交流,但通过冰冷的机器来为老人提供智能化的服务,老人是可能无法适应的。

4.养老市场发展不成熟、经验欠缺的不利影响。 作为一个新的产业结构模式,市场上可能存在潜在的竞争者,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竞争,将会引起行业的恶性竞争,这不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服务的水平上无法与西方发展完善的国家相比较,人员的筛选和培训都没有经验,养老产业的管理等方面都是较为欠缺的,这都是要通过一定时间在市场上学习经验。

(二)利用互联网金融工具进行融资,风险难以控制。

利用互联网融资是有利有弊的,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的过程是难以预见的,我们利用互联网金融工具进行融资的方式虽然方便快捷,资金到位迅速,但其风险也是巨大的。由于是网络上的交易我们无法辨别对方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假,可能连平台都是假的,但我们无法辨别,其次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刚刚起步,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未出_,无法给与我们融资者相应的法律保障。

(三)养老数据安全保障难度大

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利有弊的,上面我们提到了大数据平台的建立,方便了老年人的信息资源利用。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是最有价值的,特别是我们每个人的隐私信息。互联网信息资源因为是在网络中流通的,监管难度大,但这也是发展养老产业必须经历的,在养老平台上流通的老人的信息资源,如果遭到一些非法分子的觊觎,通过网络黑客或者养老平台的工作人员而泄露出来,卖给一些诈骗团伙,而将其进行非法的用途,不但会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困扰,有时甚至会带给老人们经济损失,毕竟老年人的维权意识、防范意识都比较薄弱,难以辨别信息的真假。

(四)市场还不具备规模,养老成本高

养老的问题古已有之,但养老产业是我国近些年来兴起的产业,对准的人群主要是40到60年代的人,这部分的人群虽然数量巨大但是大多数都是与家中子女生活,或者在农村养老,这种对于市场的虚拟扩大,造成了市场出现虚假的繁荣,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的养老产业,要达到智能化的要求,养老产业运用互联网产品必要的成本是不能避免的,比传统的养老成本高。这就要求老年人要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能消费这种智能化的养老。因而互联网+背景下的养老,消费的人群较少,养老的前期成本不可避免需要先享受的消费者承受,产业还未到达这个产业的利润红利时期。

对于国内的养老企业来说,现在无疑是一个好的时机。互联网+与养老产业的结合可能对传统的养老造成冲击,但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互联网+”正全面融入金融、交通、医疗、保健等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家庭服务业。“互联网+养老”作为新兴业态,尚处于初级阶段,考虑到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其培育发展仍然面临着盈利模式、群体培育、路径保障等诸多挑战。不过其发展前景仍然是被市场所看好的,在未来拥有极大的投资前景。

三、”互联网+”背景下养老产业发展方向

(一)加快互联网、智能化技术的建设与人才培育,夯实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基础

在互联网时代,要发展智能化养老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极大拓宽养老市场的响应范围,将互联网技术运用于养老的产业。作为一个新产业,就需要人才来拓展市场和向更多的人来介绍自己的产品,加快培训适用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养老管理服务人才和技术服务人才这也是当前发展的重点,专业人才队伍是“互联网+养老”实现和发展的保障。在“互联网+养老”这个新型产业之中,不是单纯的一种技术在,而是多种技术的融合协调、配合,所以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就是很关键的。高素质的人才相互配合才能使传统养老业与互联网真正的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大作用,建立相应的培训流程让企业拥有更多的这方面的人才,这个市场的份额才会逐步的扩大。同时加快科技成果的运用于养老产业转化率,将科技产品用于养老产业的快慢,也决定着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科技以人为本就应服务于人,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养老产业,为老年人提供科技化人性化的养老,是未来养老产业的发展必由之路。

(二)加强和完善养老数据平台建设,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在未来互联网发展之中,数据信息是最宝贵的资料,因而我们在养老数据平台的建设中应把深化网络基础设施及信息资源方面的安全防护放在重点方面建设,使其可以达到银行级别的安全水平,保障老年人的隐私信息,使信息流通于网络的安全性加强。同时加强平台数据的监督力度防止不法人员利用信息进行牟利活动,不断完善数据的平台建设,开放平台接口,为更多的养老企提供数据录入平台增加平台的数据信息,为更多的养老企业发展提供老人的信息帮助他们的产品生产公司战略等方面制定,实现其数据平台资源的共享价值。

(三)规范互联网资本,助力养老产业的发展

破解养老产业发展的困局,首先解决养老的资金流入问题,在以后的产业发展中我们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将社会资本引入养老产业,能够为养老的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不断扩大产业的规模,让更多的老人能够享受到互联网养老的产业发展效益。将养老服务智能化发展写入老年事业发展规划,投入部分前期资金,建立起“互联网+养老”服务的信息平台。

第一,我们可以利用政府、企业两者共同的优势来发展养老,采用PPP模式来发展养老,政府和企业共同运营养老产业,增加人们对于这一类型的养老产业的信心,这样企业有了政府作为后盾,就不用独自承担产业风险还能够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将风险效益降低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者,来发展壮大养老产业的规模。同时政府可以出资设立养老产业服务发展基金,吸引有实力的优质的养老企业的投资,并在政策上予以一定的优惠和帮助。虽然养老产业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但在国家的引导下和支持下,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陆续开放一些金融工具,比如基金、信托、债券等,为养老项目提供资金,不断发展壮大这个产业。

第二,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可以充分地吸收社会资金来发展养老,利用众筹的方式向社会募集资金,向个人或企业机构筹集资金,政府担保增加民众的投资信心,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同时,加强对于行业的监管,毕竟互联网资本流通于线上,可能一些违法诈骗团伙会利用投资者对于这个行业的不熟悉来进行诈骗活动,而使以后的投资者不敢对此行业涉足。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正确引导行业的发展。

(四)丰富和拓展养老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

“互联网+”背景下的养老产业前景不可限量,围绕着庞大老龄群体的医疗健康、文化教育、娱乐休闲、生活保障等深层次的需求,丰富和发展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在以下方面,养老地产、养老日用品、养老文化娱乐、养老医疗等领域进行产业发展。根据马斯诺的需求理论,将养老市场进行这样的分割与定位,才能确定出消费的市场与人群,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发展智慧型养老院给老人们提供便捷良好的服务水平,使智慧医疗加快产业链整合,向大健康体系发展,然后推动建立以老人为中心的文化娱乐产业链,形成一个完整的养老a业体系。

参考文献:

[1] 孙文灿.互联网+养老未来空间无限[J].特别报道,2015,,(05).

篇9

一、共享养老内涵及问题

(一)偏离传统观念

共享养老模式是基于互联网,嫁接养老服务的一种互助养老模式,但我国养老观念以“居家养老”为主,且老年人接受新事物较慢,影响着共享养老模式的推广。

(二)信用体系亟待完善

信用是共享经济的基础,信用担保是共享经济的安全准绳。共享经济与养老产业相结合的养老模式,更有必要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安全信用体系。

(三)缺乏实践经验

共享养老模式是充分借鉴其他行业共享经济模式的结果,目前仍处于理念阶段,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没有形成较大的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缺乏实践经验。

二、基于“时间银行”的共享养老优势

(一)思想优势

我国家庭结构、人口结构持续调整,责任主体已从子女转变为社会,“payasyougo”的现付制养老保险体系账户难以平衡。“时间银行”宣传力度、重视程度逐渐增加,为思想转变提供契机。

(二)信用优势

“时间银行”可结合“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构建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制定统一规则,完善信用体系,便捷化通存通取时间币,跨区域实现兑换等服务机制,利于形成公平、公正、共享、诚信的社会行为。

(三)试点优势

“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是城企联动的一种普惠养老,由政策引导、靠市场供给,其在我国已发展二十余年。借鉴“时间银行”的实践经验,构建“互联网+养老服务”的共享养老模式,便于优化配置资源。

三、共享经济下的“时间银行”优势

(一)普及程度

以社区为试点的“时间银行”,存在志愿者数量匮乏、法律制度保障不完善、时间币的通存通兑便利性低等问题,使得参与人积极性不高,数量较少,推广的程度和深度相对较浅。人人参与人人收益的共享经济模式逐渐成熟,利于提高普及度。

(二)服务内容

“时间银行”以时间为存储单位,但服务的劳动和时间价值,未形成统一的衡量标准,导致服务项目多是简单的家务劳动,并不能解决所有的老人需求问题。共享经济即需求经济,能盘活社会闲置资源,高效精准促成供需对接。

(三)信息共享

信息平台是“时间银行”的核心,目前“时间银行”的信息化程度低,数据难收集、追踪、管理,有效信息难及时响应、交流与共享,这些都制约着其平稳运行。共享经济有大数据的典型特征,能打破传统经济下的“囚徒困境”,更好节约资本。

四、共享经济下的“时间银行”共享养老平台设计准则

(一)丰富业务类型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存在供需错位、服务不够精细和认可满意度低等问题,借力政策、科技等外部力量,根据老年人不同的需求,把业余和专业的产品与服务集成起来,与他人共享,建立“互联网+”的智慧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如图1所示,以“时间银行”为核心,邀请各地社区、企业、NGO及志愿者多方参与,全方位洞察用户所需,使服务模块化、定制化。基础服务交给志愿者、NGO等互助,专业服务交给专业人员进行收费。

(二)赋予平台服务新功能

“时间银行”平台的通存通兑是影响我国时间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有效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引入保值、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时间币作为平台唯一的流通工具。借鉴计量经济学模型衡量服务价值,充分考虑服务的时间长短、强度和技术含量,设计计量标准,构建汇率制度,保证可在多年后兑换同质同价的服务。可购买专业化服务的同时,保留志愿者、NGO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老人等弱势群体“交换时间”、“存储时间”、养儿防老的理念可改变为“时间养老”。采用双层投放体系,将时间币投放给各银行,再由银行向公众兑换时间币,减少挤兑现象的产生。

(三)完善信用体系

信用是福利社会的新型货币,共享经济是在虚拟网络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交易双方间的信任值是促成交易的重要因素。应用区块链技术,分布式共享数据库,对用户进行诚信编码,提高信息管理能力,节点相互检验诚信度,搭建可信的环境。连接志愿者服务系统,随时随地追踪记录信息,有效的管理整体信息。实名认证把控门槛,同时进行审核制,避免犯罪分子有机可乘,提高信息、服务等甄别能力。由社区介入,设立各社区管理体系,提高整体可信度。增设客服服务中心,审核用户信息、供应方信息、需求信息等,若存在安全问题,立即屏蔽并向相关部门反映。

(四)数据信息互通互联

平台中,每个人既是需求者又是供给者,既是制定者又是执行者。模仿共享经济模式,以信息为核心,借用多种技术,依托数据和网络,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利用的目标。以人为个体单位,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基础信息档案。线上汇聚数据信息,线下寻找地方组织辅导培训,提升志愿者、NGO服务等级。佩戴一键呼叫等设备,互通互联信息数据。梳理、分析、融合偏好类型,平衡供需。建立反馈机制,确保服务能高质量完成,营造一个平等的环境。应用数据信息,整合社会资源,不断集成老年群体的产品及服务需求,使服务业务全方位覆盖老龄人的每个生活环节中。

(五)贯彻管理新思想

“时间银行”共享养老平台,应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思维,创新管理方式,协同推进完善项目运营,提升组织效率和自身核心竞争力。借鉴温室管理模式,建构“规则设定(坚守法治框架,制定清晰明确、标准规范的平台规则)———程序设定(强制将“不合规”的用户或卖家完全排除在外)———管理设定(引导、规范和奖惩)”三大层次和“规则体系(混合型细化治理)———交易体系(全方位、透明、公开,可置信承诺和双向评价)———社会体系(建立商盟制度,打通社交网络)”三大体系,管理内容如图2所示。“时间银行”共享养老平台以科技为核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网络,实现技术普惠,提高运营效率,最大化整合资源,为用户提供从简单到复杂,从业余到专业的一揽子服务,全方位解决供需问题。通过线上平台,拓展老年人的视野,线下进行辅助,积极调动各参与方,推动精准对接,更好的智慧养老。注入企业、NGO这些新鲜血液,激活公益+OMO的盈利模式,以时间币为兑换工具,产生养老金融的新业态。将平台的创新模式投入试点范围的社区进行运行测试,了解掌握其存在的缺陷,通过分析弥补缺陷,进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升级后较为成熟的精细化共享养老平台模式。

五、结语

老龄化现状难以避免,架构“时间银行”共享养老平台,为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奠定基础,系统化实现管理。倡议、引导志愿者,将等值的“时间”作为服务的报酬,激发青年群体社会担当,保证服务队伍专业化与业余化的结合,推动为老服务的普及。积极鼓励健康老人、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整合共享理念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人为资源,改善服务供需失衡现象,更好地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结合国家试点项目和政策扶植,重建信任,消除冷漠和隔阂,增强凝聚力、用户安全感、信用度和普及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共享的“互联网+时间银行”智慧养老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断扩大的养老压力,形成跨地域全方位电子信息化建设体系,消除地域限制。

参考文献:

[1]吕子苑.共享经济视角下我国“时间银行”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9(11):115-117.

[2]郑联盛.共享经济:本质、机制、模式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7(06):45-69+5.

[3]袁志刚,陈功,高和荣,桂世勋,陈友华,陈体标,徐大丰,孙秀林.时间银行:新型互助养老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探索与争鸣,2019(08):4-36+197.

[4]米竞.对共享经济中消费者权益保护之反思[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22(03):8-16.

[5]张德英,周云云,冷燮,李龙,周嘉源,施润和.基于精细化人口格网的城市机构养老设施供需分析———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02):174-183.

篇10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如何有效解决养老问题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议题。关于养老制度及模式,世界各国都有其独到之处,随着各个国家促进养老事业发展、完善养老体系建设、提升养老服务业水平与质量过程的推进,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养老模式研究的梳理,希望能够发现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视角,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1.国内养老制度有关政策

据全国老龄委数据显示,2015―2035年中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从2.12亿增加到4.18亿,占比提升到29%[1]。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大量社会问题,社会养老和医疗负担加重,如何解决老年人养老难题被摆在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2015年11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点任务是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推动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2017年3月6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其发展目标到2020年,老龄事业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养老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基础更加牢固。具体表现为多支柱、全覆盖、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有利于政府和市场作用充分发挥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备;支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社会环境更加友好[2]。

2.养老现状与现有的养老模式

从养老模式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养老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得更为复杂,更多层次。从纵向角度,我们发现家庭养老从古至今仍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养老方式随着不同的社会阶段,更加多样化。目前,已有研究的有20多种养老模式,包括社区养老、企业养老、机构养老、以房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等等,但是该这些相关概念在范畴上有所交叉。

2.1家庭养老

即代际赡养,指依靠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 的家庭成员对失去劳动能力且无收入的父母提供经济上的供给、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3]。这种养老方式所具有的优越性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比拟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中国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4]。

2.2 机构养老

是指在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 的各种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机构养老,分为公办、民办和民办公助福利院3种类型[5]。公办机构主要面向曾经为社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孤寡老人,免费或只收取少量费用; 民办机构由私人筹资兴建,老年人入住需要缴纳各种费用;民办公助机构则是由私人出资并组织运作,政府扶持,老年人也须自付费用。

2.3 社区养老

是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由社区组织建造各种养老服务站,聘请专门的护理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它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2.4 日间照料中心

日间照护中心功能设施与托儿所相似,多数由街道或社区兴办,内设活动室、休息室、餐厅及老年课堂等[5],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就餐服务、康复训练、医疗保健、学习培训、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晚上各自回家,使老年人得到必要的照顾,同时满足了老年人的居家需求。

2.5 医养结合模式

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主要指将医疗卫生资源引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与养老资源相互融合、促进,以满足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升养老的整体水平;反映了“持续照料”的养老理念,包括病前疾病预防、病中便捷就医和病后康复护理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

近年来,我国养老模式的探索似乎让老年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实际情况是,在经济水平和传统文化观念下,老年人对养老模式的选择非常有限。以机构养老为例,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仅占1%左右,99%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大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3.当前我国养老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家庭养老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穆光宗教授表示,“居家照料”因缺乏“应急的生存风险控制机制”,只适宜于健康、有配偶、有家人、有保姆的老年人。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子女数量少了,也不再把赡养父母作为最高的人生价值了,所有这些变化都使以子女为核心的家庭传统养老功能面临着冲击和弱化。

3.2 机构养老

中国的养老现状令人担忧,私人养老机构费用昂贵,许多老年人住不起;公立养老机构严重不足、一床难求,又存在住不进去的问题。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曾公开表示,目前我国机构养老保障面较小,服务项目偏少;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缺乏,投入不足,监管存在薄弱环节。养老机构建设运营上,坚持按标准建设和实际适用相并重。为了发挥对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支撑作用,养老机构建设既要符合相关标准规范,又要立足实际适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社区养老

经费不足、人员不足以及面临亏损等问题使得社区养老机构的创办、运作举步维艰。但按照现在的家庭结构,如果社区养老发展不起来,配套服务发展不起来,以后完全实现居家养老可能不现实,未来老年人的养老可能面临着直接从家庭养老到养老院养老的结果[6]。

3.4 集体(集中)养老

供养范围狭窄,未能做到应保尽保。在保障的内容上,“五保”应该包括吃、穿、住、医、葬。但在许多地区,“五保”实际只有“两保”(吃、葬),甚至是“一保”(吃)。虽然集体养老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起到补充作用,但这种形式存在养老水平低、供养范围小等不足,集体养老的可行性差。

3.5 储蓄养老

由于薄弱的家庭养老条件和低水平的退休保险保障,导致储蓄养老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尤其在农村,这种方式仍然占有一定市场。

3.6 委托代养

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是非社会化养老方式的一种补充。但委托代养存在雇佣关系不稳定、服务无人监督、没有保障等题。

3.7 日间照护中心

目前在我国,日间照顾中心的数量非常稀少,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资金缺口大。由于物价高,收取的费用不够维持开支,开展其他活动受到限制。经费不足也制约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前景。二是中心缺乏专业护理人员。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是配备的社区协管员,业务水平不高,制约了中心的服务水平。

4.针对目前我国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4.1 培育社会养老服务产业

在未来的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的老龄化是不可逆的趋势,老龄和高龄人口比例将越来越高,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养老服务供给的压力必须通过扩大服务队伍来解决。为了吸引青壮劳动力,养老服务必须社会化、正规化和产业化,这样才能造就一支产业大军[7]。

4.2 建立养老服务筹资机制

养老服务筹资机制的建立可参照国外长期照护筹资制度的成熟做法。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长期照护公共筹资制度,例如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等国家通过税收筹资,为全体国民提供公共的、基本的长期照护服务;荷兰、德国、日本、 韩国和以色列建立了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制度,通过社会保险缴费为老年长期照护服务筹资;比利时、法国等欧洲中部国家则在医疗保险计划内设立长期照护支出项目,从医疗保险基金中划拨一定资金用于长期照护服务;其他国家包括东欧和南欧国家、英美澳等英语系国家,每年都有财政资金支持低收入老年人及其家庭, 用以帮助其购买社会养老服务。

4.3 政府出资帮助最弱势群体

增加医疗救助的支出、扩大医疗救助支持项目是解决最弱势群体长期照护问题的有利途径。在长期照护保险为公众所接受,保险精算结论可以接受的情况下, 再逐步扩展为全覆盖的强制性长期照护保险计划。

4.4 充分调动社会养老资源

社会养老资源具有多样性、多渠道、分散的特点。在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我国的社会养老资源还未能有效整合和汇集,所以目前,如何充分引入养老资源,做好养老产业的整体规划,以及养老资源的有效整合及利用,是目前调动社会养老资源的重点。

4.5 探索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充分发挥移动通讯、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优势,积极探索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养老”模式,促进政府、机构、社区和居民之间养老信息和资源的互通共享,促进养老服务由一般服务向精准服务、急难服务、有效接续服务转变,为加强老年人居家生活照料、老年人健康管理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曼婕,黄海,王嘉雯.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现状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8).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N].国发[2017]第13号.2017- 03- 06.

[3] 林源.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探讨[J].怀化学院学报,2010,29(6) .

[4] 郝燕萍.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现状及发展趋势[J].护理研究, 2014,(23).

[5] 缑文学.我国人口老龄化及社区养老模式探究[J].中国市场,2009,(26).

篇11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农业劳动力转变为的非农劳动力。大规模的“乡-城”人口迁移的结果是:弱化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和进一步加重养老保障负担。许多子女远离乡村成为城市工人,代际空间距离的拉大也必然带来代际冲突,增加赡养方面的困难,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在农村形成“4―2―1”的家庭结构, 显然进一步加重了子女的赡养负担。同时城市生活的紧张节奏和高生活成本也使很多迁移农民家庭难以顾及身在农村的年迈父母,结果是家庭养老保障维系的基础发生变化而导致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持续弱化(刘昌平,2008)。并且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难于改变: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也有的农村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居住在一起, 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 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留守老人健康产生的负向效应也不容忽视,尤其是随着农村家庭规模的逐渐缩减,在农村公共养老服务缺失的条件下劳动力转移会给留守老人健康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王小龙,2011)。这无疑加大了农村养老难度。

三、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农村养老保障的存在基础,可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认识:经济基础主要表现在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社会福利差、医疗水平低等。社会基础反映在养老保障制度的落后、国家的非平衡发展战略和事实上存在的等级制度,农村老年人口多、文化程度不高,养老需要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等。

在养老模式的选择方面:首先,传统的孝道观念对于农村老年人选择养老院养老起到了阻碍作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更倾向于进入社会养老机构度过晚年生活,可能是老人年龄过大需要更为周全专业的照料;即机构养老的推力包括家庭照料资源的缺乏(Manfredini,2013)。其次,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弱化了家庭对他们的养老功能,同时农村社区资源的匮乏并未缓解留守老人所处的困境。最后,日常花费主要来源的自主化( 由自己的劳动收入、储蓄、退休金等提供) 程度越高,老人越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主要原因是机构养老的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王彦方,2014)。而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区域差异和新农保政策变量显著影响农村家庭养老选择偏好(封,2013)。

孔祥智等在2007年的实证研究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职业状态、地区分布等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存在显著影响,而老年人的家庭特征变量对老年人养老意愿没有显著性影响(孔祥智,2007)。个人因素中年龄和健康状况与家庭因素中家庭居住区域和家庭中子女数对农民的养老选择有影响(吴春宝,2011)。有关实证证明:具有在家务农、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自己或政府(救济)、参加养老保?U(有养老保险)、担心自身老年养老问题等特征的老年人选择社会养老模式的意愿更强烈;女性、受教育年限少、子女数量多、同吃同住人数多、有配偶、健康程度较差、经济来源于子女、收入评价认为“不够用”、不担心养老问题等具有这些因素特征的老年人对家庭养老模式较为偏好;男性、受教育年限高、儿子数量少、共居人数少、没有配偶(或丧偶)、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并且认为收入够用的人员偏向自我养老模式。(顾永红,2014)

综上所述,一般情况下经济条件、家庭人口结构、社会保障、个人观念等因素能够显著的影响养老模式的选择。

四、农村养老的模式与现状

在我国具体的养老形式中使用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居家养老、自我养老、机构养老、设施养老、集中养老、分散养老等不同的分类。

杨守宝认为,依据需求层次理论农村养老资源可分为生存型养老资源、相互关系型养老资源和发展型养老资源三类。生存型养老资源从物质方面保障老人的老年生活, 如自我养老资源、家庭养老、敬老院等。相互关系型养老资源保障老人基本的物质需求和基本的精神需求两个方面,如社区养老等。发展型养老资源是在相互关系型养老资源对老人精神方面保障的升华, 如老年学校等(杨守宝,2010)。朱劲松认为不靠子女和亲属(或无从依靠) ,又没有离退休金的社会保障而主要靠储蓄或劳动收入或其它收入(如租金、股金) 来维持生计的自我养老模式是农村一种非常有效的养老模式(朱劲松,2009)。孟艳春主要根据养老的经济资源来源不同,划分了3 种农村养老模式: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她认为这三种养老模式不是对立和互相排斥的,在大多时候是以一种养老模式为主,其他养老模式为辅,也有可能三种模式相互结合(孟艳春,2011)。在我国的农村养老面临着许多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老人引以为自豪的种田经验与生活智慧已不再适应社会的生产与生活,老年人的生活缺少经济扶持、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宋延生,2011)。

篇12

人们的养老保障应该有三部分组成:首先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大约占养老金总数的30%,其次是企业为员工准备的养老的企业年金,比例也为30%,第三是个人为养老准备资金,包括保险、基金、股票、银行储蓄、债券、房产、收藏品等,大约占养老金总数的40%;其中商业养老保险占主要部分。目前国际上三种主要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完全基金制(智利、新加坡):不设统筹账户,只设个人账户,职工和企业缴纳,缴费全部进入个人账户,进行投资管理,这种办法的缺点是抗风险能力较弱。

现收现付制(美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职工和企业缴费全部进入统筹账户,养老金由社会统筹基金统一支付,不足部分由国家财政拨付,这种办法简便好管理,但容易让财政不堪重负,适用于人口少、经济发达的国家。

部分基金制(中国、瑞典):企业和个人的缴费分别放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付养老金是从两个账户中按比例分配,这种办法会让每个人的养老金有差异。

“缺口”谁来补?

从2006年1月1日起,社会养老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纳的22.5%进入社会统筹账户,不再进入个人账户,这项政策意味着年轻的和收入高的职工受到的影响最大。人们对仅靠社会养老保险维持晚年生活普遍缺乏信心,认为退休后生活水准很可能“大降”,加之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易辰昨日的黄花、通货膨胀负利率时代的到来及意外、疾病、教育等不确定因素使老百姓只能把钱“捂”在银行里,居民储蓄存款已达到16万亿元,这叫“寅积卯粮”。社会养老保险无法给老百姓带来安全感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帐”运行,在职职工现在缴纳的个人账户资金被支付给已退休无积累的“老人”,在为历史还债;个人账户空帐正以每年1000亿的规模增加,目前已超过8000亿元,养老金缺口更达2。5万亿元。

即使若干年后,能够按时足额兑付,但养老金数额与在职时也相差甚远,据估算,一个目前拿5000月薪的职工,缴纳社会养老金15年后,退休时能够拿到的养老金每月只有区区的1000元左右。

社保基金的管理、运作没有实行市场化运作,贪污、挪用频出,在空帐规模不断猛增的情况下,社会养老金的安全性、投资运营风险受到质疑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企业年金在中国正处在萌芽阶段,运作复杂,在企业有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必须通过托管人、帐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等多方合作完成,况且国家税收政策尚未配套,同时企业会订立苛刻的附加条款,所以员工最终拿多少还是未知数。

商业养老保险成热点

个人资金为养老准备资金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安全,因为是保命钱,其次是保值,免受通货膨胀侵蚀之苦,再其次才是增值收益。在现今的历史条件下,商业养老保险理应成为热点,因为商业养老保险不仅具有无风险、强制储蓄以及能够应付突发事件的发生(如罹患重大疾病、遭遇意外事故等)的特点,而且投保人的寿命越长,所能领取的养老金数量越多,这对平均寿命越来越长的现代人更是难以缺少的,与人的寿命相联系兼具保障,这又是其他投资工具所不具备的。

随着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改变,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养老规划,到保险公司咨询养老保险的电话铃声连续不断,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保费规模也在不断攀升,人们把存在银行里的保命钱挪到了更能解除养老困境的寿险公司,寿险公司推出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类型很多,有纯养老型的、分红保障型的、有保底收益率的投资万能型、无保底收益率的投资连结型的,个别产品带祝寿金、间隔返还等。

2005年之前的商业养老保险基本上是纯养老型的,是固定利率的养老保险产品,主要是受到了保监会规定的年预定利率不超过2.5%的限制,今年,寿险公司对养老保险产品作了修改,加入了分红或万能险的投资功能,将固定利率转变为浮动利率,实际分红和结算利率将视寿险公司的经营水平而定,不受2.5%的限制,不仅可以抵御通货膨胀,并有可观的长期投资复利收益,满足了人们对养老规划的需求,受到追捧自然不足为奇!

投资商业养老保险应注意的问题

把握额度。投资商业养老保险所获得补充养老金占未来所需养老金数量的25%-40%为宜。

注重保障功能。将投资收益和人身、重大疾病保障搭配设计,这样既不会因为意外和疾病的发生减少退休时养老金的水平,又可以利用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抵免保险保障消费的支出,称为“对冲式保险”。

篇13

组建个人关系董事会。退休后的生活仍会充满变数,容易让老年人感到困惑。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如购买新房和选择养老休闲场所),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给自己做参谋,组建个人关系董事会。董事会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会对刚退休的老年人起到鼓励和引导作用。

不吸烟。不爱惜生命的人才会保留吸烟的恶习。根据美国肺脏学会的统计,吸烟是导致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它会引发老年人血管堵塞、皮肤松弛、脱发、癌症、消化道和口腔疾病等多种严重的健康隐患。

保持安全的。即使两个人的婚姻关系非常稳定,也应当每次都采取安全的防护措施。再婚的老年人更要向医生咨询相关的风险因素,及时进行婚前体检,排查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并保证对方也这么做。

让身体运转起来。每天都要让自己的身体、思想和精神灵活运转起来,不要让它们的功能产生僵化。即使是每天在户外进行轻快速度的散步,也有助于保持在健康的轨道上。

增强骨骼力量。骨质疏松症是伴随年龄老化而出现的一种常见骨科疾病。老年人可以通过日常饮食获取充足的钙质和维生素D,并适量晒太阳。同时,老年人应当坚持进行力量训练,以保持合理的肌肉重量和骨骼密度,避免跌倒和发生骨折。

合理制定理财方案。在退休阶段所存下的钱越多,老年人在今后生活中的压力感和焦虑水平就会越轻。越早开始合理储蓄,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今后的生活就能过得更好。必要时可请子女或有丰富经验的理财师做好未来的理财规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