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机电行业的发展前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机电行业的发展前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机电行业的发展前景

篇1

2.1 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到位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一种以低消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低碳环保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但是我国的低碳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认识不到位,衡量一个企业是否采用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看这个企业的整个环节是否达到了减排、低碳的标准,而不能片面的评价低碳经济的概念。

2.2 低碳技术的发展落后

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的技术,低碳技术作为一种指导性的指标,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低碳技术还不成熟,发展也比较滞后,缺乏创新能力,国际先进的技术难以引进,我国缺乏有效的政府激励制度,低碳技术的成果也难以推广,使得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我国的低碳运行制度的实施管理也比较落后,不同的低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技术设备和信息标准达不到不统一,非标化相当普遍,人才的障碍也可以归纳为技术障碍的范畴。

2.3 发展资金的不足

低碳经济是以新能源代替旧能源,而开发新能源所需要的成本比较高,对于我国的发展国情来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实现低碳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受到现实因素的牵制,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

2.4 基础实施的障碍

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低碳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较大的改观,和我们提出的低碳要求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相比,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和发达国家相比较则差距会更大。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低碳经济的进程。

我国旅游行业引入低碳旅游理念之后,相关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使得旅游低碳模式更具市场的空间和潜力,其他发展的前景也越具可观性。首先是我国具有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旅游类型多种多样,可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随之我国内需的扩大和相关结构政策的调整,低碳旅游可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损耗,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扩大内需提供一定的基础条件。其次是在我国居民收入提高之后,旅游行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如果单单依靠传统的旅游方式,将会使得旅游资源被不断消耗,因此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也开始倡导自然和谐的理念,低碳旅游也将应运而生,在相关政策的倡导下,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具发展前景的支撑。再次是低碳旅游以生态文明的姿态出现,超越了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控制污染和恢复生态,形成高效循环的产业体系,另外,低碳旅游还通过资源节约机制的建立,形成较为合理的空间开发机构,实现旅游行业可行配套体制的全面建设。由此可见,低碳旅游的发展从单纯的旅游领域升华到生态文明的高度上,缓解了旅游行业与自然资源进展的局势,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结构调整,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3.低碳旅游发展的建议措施

3.1低碳理念推广和政策措施的制定

循环经济讲究的是资源的内在发展,低碳旅游要在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倡低碳消费、绿色保护和回收利用等理念,作为低碳旅游的执行主体,旅游单位要在旅游者旅游的过程中,加大力度进行宣传,改变以往旅游过度消费和损耗的模式,譬如旅游饭店、景区、商场等方面,一方面是倡导节能和减排环保意识,另一方面是为旅游者提出环保消费的建议,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在政策措施方面,我国相关的旅游行业部门和主体要予以积极的配合支持,创建合作模式的联动机制,各县区的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通过创设有利的宏观旅游环境以及内在调整机制,为低碳旅游的健全发展提供政策条件,也能够快速引导公众参与。而事实上,无论是低碳理念的推广,还是政策措施的扶持,都必须以科学的规划作为指导,促进环境的优化和提供人文的关怀,激励和引导旅游主体参与低碳旅游的建设。

3.2建设低碳旅游设施

为了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笔者建议纳入筹资渠道、合作方式和经营发展多元化的模式,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低碳旅游开发发展当中,譬如交通、环保、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建立和健全低碳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设,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在综合考虑旅游环境质量、容量和承载力发展的基础上,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环境的利用和保护措施,形成内外兼修的旅游发展模式。在建设低碳旅游设施的同时,笔者认为还有必要融入以下三种旅游低碳模式:首先是景区环境卫生的加强管理,目前的旅游景区很多环境死角没有进行清理,降低了旅客对景区的满意度,因此,进行定期的清理,譬如每周一次或者每月一次,可以减少垃圾的污染,为了减少环境卫生清理的人力资源成本支出,要鼓励景区周边学校学生为景区进行义务清理,在与学校交流的同时,将低碳理念也融入到学校当中。修葺损坏的卫生设施,要增加垃圾箱等配套设施。其次交通方式的选择也要鼓励低碳化,譬如选择铁路、公共交通、环保型骑车、步行,尽量减少自驾游,在某些景区限制自驾车辆,以减少自驾车辆产生的含碳量和气体排放量。最后是减少一次性旅游用具,譬如瓶装水、袋装食品等,鼓励旅游者自带水果和食用当地的应季蔬果,以减少大量的资源消耗。

3.3旅游人才的培养

篇2

引言

城市燃气(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以及人工煤气)是一种清洁的、可高效利用的能源。发展城市燃气,对优化能源结构,减轻城市大气污染,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城市燃气行业近期的发展趋势

1.1 扩大内需等经济政策将带来大量投资

虽然天然气价格方案尚未正式出台,但天然气管道建设已经如火如茶展开。预计到2015年,我国将新建天然气管道2.1万公里。届时,我国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全国性天然气基干管网基本形成。其中,中石油的天然气管道总里程将达到4.2万公里。据了解,为保障天然气供应的平稳和安全,在天然气消费市场附近和管道沿线将配套兴建大型地下储气库、LNG接收站等调峰设施,并与管道连接,形成点线互联的天然气供配气管网,实现资源多元化、供应网络化、调配自动化的多气源、多用户的供应格局。

天然气管网建设的大提速,其直接动力在于天然气消费端的“需求拉动”。十五初期,国家通过建设西气东输工程,推进广东LNG试点,开发东海天然气、加快中亚、中俄管道天然气项目谈判等重大项目实施供给推动型的天然气战略。事实证明,这种战略成功启动了大众城市能源结构转换需求,刺激了大型工业投资项目用气需求高速增长,推动国内天然气需求直线上升,潜在需求十分可观,需求拉动已经成为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的动力。

居民用气是天然气应用的主要方向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造成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扩大了用气人口的基数。而我国家庭亦正在加速小型化,家庭数量的增长将导致城市燃气接驳业务需求量的增加和人均燃气消费量的增加。另外,我国目前城市管道燃气使用率仅为30%左右,较发达国家乃至东南沿海一线城市80一90%的管道燃气使用率尚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为城市管道燃气提供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

1.2 我国燃气细分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天然气供求发展趋势

我国天然气的产量与消费量的增长速度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互相影响。2000年和2003年曾出现年消费量增速大幅高于年产量增速的情况,从而导致次年产量增速大幅上升。自2004年后,我国天然气的年产量与年消费量增速大致相当,可见行业的库存一直都比较低,且能保持相对稳定。随着一系列大型气田的发现,我国天然气储量增长迅速。2006年估算探明天然气储量达到3万亿立方米,2007年新增6974亿立方米。2007年我国生产天然气693.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8.38%,我国2008年生产天然气达到761亿立方米。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潜在缺口很大。预计2010年,供气城市将增加到270个,天然气消费将达到1400亿立方米。届时中国天然气供需缺口约300亿一400亿立方米。我国目前除加强天然气使用政策的规划外,采取部分进口的策略来保障国内需求,如2007年7月中石油己与土库曼斯坦签署协议,每年从其引进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因此,预测在2010年之前,我国天然气供不应求的局面不会发生变化。

(2)管道天然气发展趋势

天然气最主要的成分是甲烷,基本不含硫,无色、无臭、无毒、无腐蚀性,具有安全、热值高、洁净和应用广泛等优点,目前已成为众多发达国家城市必选的燃气气源。

由于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轻,即使不小自外泄,也会很快在空气中挥发掉,不容易产生聚集;天然气的爆炸下限比液化石油气高出2倍多,在同样浓度的情况下,天然气达到危险程度的时间要迟,能够及时发现处理,所以引发各类燃气事故的概率相对较小,因此,要比其它燃气安全得多。

(3) LNG发展趋势

随着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中国LNG市场会有较大发展空间,但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应有理性思考。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仍在继续,但是为保障经济的能源动力却极度紧缺。引进LNG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有效解决能源供应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问题,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结合国际LNG和国内LNG发展,国际LNG价格会有一个缓冲期出现,我国如何在加速中和放缓中扮演好其中角色,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解决的问题。

(4)液化石油气发展趋势

天然气、电、二甲醚等替代资源和谐共生,相互补充。多种能源消费格局的形成,是未来国内能源革命的发展趋势。不论城乡,居民可在国家打造“环境友好型和经济节约型”的政策指引下,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灵活消费原则,选择多元化能源产品。其中液化气由于自身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热值高等独特优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居民燃料的重要选择。

二、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发展的前景

2.1 发展模式以开放性和相对集中相结合

城市燃气行业作为我国基础产业的一部分,不仅是单纯的商业行为,更重要的是要承担保证居民安全平稳用气的社会责任。大型专业化燃气公司有技术、管理和运营方面的经验,能够提高大中型城市用气的保障性;各地方企业、民间投资更熟悉当地环境,经营灵活。根据国务院2010 年5 月7 日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3号)第八条。(八)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石油天然气建设。的要求,当地企业和民间投资可积极参与当地县区级城市燃气事业,整体形成开放性和相对集中的发展模式。

2.2 形成在政府引导、监督下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从天然气行业本身的意义和国外发展经验来看,城市燃气行业的发展不能脱离政府的监管。政府在城市燃气天然气定价、市场准入、安全平稳供气监管等方面应发挥监督、核查作用,要建立天然气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建设和完善天然气行业的法律框架。在政府制定的天然气定价机制、市场准入及特许经营权授予条件的引导下,各燃气企业依靠气源供应保障能力、资本实力、管理和技术水平有序参与城市燃气市场竞争。

2.3 逐步建立价格市场形成机制

为充分反映天然气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天然气资源的价值,以市场定价为目标,逐步有序地推进定价机制改革。将天然气定价(井口价)机制首先由政府定价转向市场定价与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过渡性定价机制,定价方法从成本加成过渡到市场替代原则,在市场逐步成熟时,放开价格管制,实行市场定价。城市燃气终端用户付给燃气企业的费用包括井口价、管输费用和配送费用3 部分,为保障公共利益,其中管输费用和配送费用以。成本加成。法为基础,由政府进行监管。

2.4 经营过程中要严格进行安全管理

城市燃气行业的安全运营包括供气安全和运行安全两方面。供气安全包括气源保障、应急和调峰能力等,各燃气企业要完善和加强应急调峰储运设施的建设;运营安全包括储运设施的安全运行、安全用气的宣传、安全检查制度的建立等,各燃气企业要统一认识,真正把安全工作放到首位。政府主管部门要对燃气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严格检查。

结束语

总之,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高速发展,在改善生活环境以及进一步提高人们生活平的基础上,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在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借助当今社会的发展很难趋势以及国际相关支持政策,城市天然气在后期的发展中必将有着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篇3

液压支架是煤炭机械化一种关键设备,它的支护质量直接关系到综合采煤工作面高效、安全、有序的运行。液压支架自动化技术则是综合采煤工作面自动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它的研究与实现直接影响煤矿开采效率与进度。1954年,英国首先研制出了剁式液压支架,随后法国研制出节式液压支架,这种液压支架的研制成功给液压支架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1960年,前苏联开发设计出一种omkt型掩护式支架,这种具有四连杆机构的液压支架的研究让研究者兴奋不已。20世纪70年代前期,“立即支护”型液压支架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向。70年代中期,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迫使一些大的煤矿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合作研究液压支架的自动化控制,但由于当时研究的液压支架稳定性不足等原因,应用效果不甚理想,使用者寥寥无几,自动化控制电液控制液压支架陷入低谷。20世纪80年代,英国原道锑公司率先研制出综采工作面电液集中控制系统,稳定性有很大提高,应用效果良好,以此为起点,电液控制系统的研究掀起一波,各大公司及研究机构开始研究综采工作面自动化电液控制系统。至此,电液控制系统已经发展为综采工作面无人值守自动化控制阶段。

2、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优越性

用电液控制系统控制液压支架,可以实现复杂煤层开采的机械自动化,同时从根本上改变了综采工作面的生产和管理,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其优越性如下:

(1)电液控制系统实现了采煤机与刮板运输机的配合联动,大大提高了综合采煤的机械自动化,实现了我国粗放式采煤到集约式采煤的转变,以前不可开采的薄煤层现在也以实现自动化开采,提高了我国煤层开采效率。另外,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具有远程控制功能,实现了井下采煤无人值守,很好的解决了薄煤层开采的自动化。

(2)电液控制系统在井下综采工作面上的应用实现了工作面的整体垂直前移,移动步距更加精确,并且实现了自动跟机,即煤层采过之后,液压支架随即前移进行支护,随后采煤机前移至煤层附近,然后液压支架推移刮板运输机前移,保证刮板运输机的平直传输。

(3)提高了液压支架的支护质量。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是集控制和监测于一体的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支架支护压力,当支架因为某种原因发生压力泄露,导致支撑力不足以支撑煤层重量时,电液控制系统能够自动监测并自动补压,有效的解决了因为液压支架自动泄压产生的问题。

(4)改善了煤矿工人的工作环境,降低了工作强度。以前在煤层附近依靠煤矿工人才能完成的攫煤、装煤和运煤等一系列工序,现在在远离煤层的安全巷道内就能轻松控制采煤和运煤设备完成。减少了采煤对人的依靠,有效的减少了对人的伤亡,大大的改善了煤矿工人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提高了采煤的工作效率。

(5)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经济效益。原先在没用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之前,采煤主要依赖采煤工人,对采煤工人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而且工人在井下恶劣环境工作效率极低。采用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之后,采煤机械自动化程度明显提高,大大减少了煤矿工人停留在恶劣环境下的时间。而且由于综采工作面采用了自动控制,采煤更加有序,移架速度更快,大幅度提高了采煤的生产效率,也给煤矿企业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

(6)电液控制系统适用煤层薄后范围广,控制灵活。采用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原先不能由人工开采的复杂地质条件的煤层现在也可以进行无人自动控制进行开采。

(7)煤矿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原先由于技术和人员安全原因不能开采的薄煤层现在可以开采了,掘进率高,开采成本明显高于中厚煤层,许多煤矿对薄煤层开采较少,甚至不考虑薄煤开采,随着电液控制技术在液压支架中的应用,近年来薄煤层开采得到较快发展,以前不愿或不能开采的薄煤层被开采,煤矿资源得到有效开采利用。

3、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功能和要求

液压支架的电液控制系统要满足工作面的安全操作以及自动控制两方面要求,因此其系统的主要功能应包括:

(1)要实现液压支架的降柱、移架、升柱时,双向邻架擦

顶的程序控制。

(2)实现单架单动的双向按键控制,支架操控者能够在工作面内的任一台scu上操控左、右相邻支架的每一个动作。

(3)实现整个工作面的双向顺序成组控制。

(4)实现对全工作面的双向顺序控制。

(5)发生故障时能够在任一架上控制,使得整个系统停止运行。

(6)实现当程序控制时各操作由相对应的传感器所反馈信号的控制,当传感器不工作时,各动作由时间控制。

(7)顺序或成组控制时,已移架立柱初撑力需达到25mpa时方把架立柱降下来。

(8)当需要成组控制时,每组的架数可按需调整,一般情况下不超过15架。

(9)进行擦顶移架时,立柱下腔的压力能够调整。

(10)能够实现调剂支架以及输送机位置的整个系统的调控功能。

(11)实现支架和采煤机联合互动的全工作面控制。

(12)能够实现移架以及推输送机一次到位或者多次到位的定量推移,能够通过对推移千斤顶编程控制实现采煤机斜切开采。

(13)可以查询和显示支架的主要参数以及信息传输过程。

(14)电控程序能够根据工作面的实际需要而随时调整。

(15)各支架上有发生故障时报警信号显示、紧急情况下的停止按钮、动作信号显示以及完善的安全和故障诊断功能。

(16)完成一次支架的降、移、升总时间不超过8秒。

4、我国开发研制电液控制液压支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4.1我国开发研制电液控制液压支架的必要性

支架采用电液控制系统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和自动化程度,而且对于改善顶板管理和工作面质量都有手动液压控制的支架无法比拟的优点。电液控制能有效地保护支架的初撑力,从而可显著改善支护效果;采用电液控制系统,在移架过程中易于实现定压带压移架,对于保护顶板围岩的稳定十分有利;可实现多架同时推移输送机,可使输送机缓慢弯曲,避免溜槽连接处产生过大的应力,同时可以保持工作面输送机的直线性、实现工作面平直推进;可灵活选择多重控制方式,对于各种困难地质条件和局部构造都能适用,特别是对于薄煤层和大倾角液压支架,其优点更为突出。支架采用电液控制系统是实现工作面自动化的必备条件。煤炭工业发展的出路在于建设高产高效矿井,减人提效,这已经是业内人士的共识。建设高产高效矿井的根本途径是要发展高产高效综采技术,而关键又是装备的现代化。液压支架是综采的关键装备之一,从长远来看,发展电液控制的液压支架是必然的选择。

4.2我国开发研制电液控制液压支架的可行性

目前国外支架电液控制技术已基本上发展成熟,从技术上说,我国开发电液控制系统是完全可行的,理论上也已不存在困难。难度在于可靠性,尤其是电液控制阀组的可靠性和电器元件的可靠性。目前我们已经基本上具备了攻克这些技术难关的必备条件。

篇4

1 机电技术应用的基本内容

生产制造行业的机械构造较为复杂,通常由多个部分组成,具体有发动机以及曲柄连接、启动和专向等。技术人员若想使机械运行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一定要致力于采取行之有效方法改善机械性能,并使设备的重量得以适度降低,使设备运转的效率的到有效提高。通常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钢材是大多机械产品的主要材料。如今,类似的生产方式已经逐渐显露出颓势。若技术人员想使设备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首要的一点,就是改变生产机构。此外,器械生产的主材料也要适当改变。目前,非金属的高分子合成材料或者合金材料在器械生产中应用最广泛,此处所说的合金材料,主要是指强度大,重量小者。一旦器械主体的重量减轻,机械运转的效率就会有相应程度的提高,并使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机械的工作效率均得到有效提高。

2 机电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

20世纪60年代,机电技术诞生之后,众多问世不久的生产制造技术慢慢应用到生产和生活的诸多领域,致使相关产业的变革得以更好地开展。虽然机电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应用历史并不长,但在世界范围内,其对于促进机械生产的发展以及提高人类生产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于机械工程领域,计算机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被应用到机械制造工业中,乃至形成了先进的机电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机械产业逐渐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无论是技术机构,还是产品功能、构成,以及产品的生产、管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鉴于此,工业化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从机械电气时代逐渐过渡到以机电技术为主要模式的时代。

3 机电技术应用的发展前景分析

3.1 智能化的机电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机电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机电技术产品的全息性越发显著。智能化信息处理系统对于机电系统非常重要,技术人员可以据此更好地对系统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对于此类智能系统,软件技术以及芯片技术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机电技术中,智能化系统的有效应用能够使层次结构的复杂性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系统的兼容程度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简言之,对于机电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技术非常重要,其可以看作是机电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光电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

光电技术的应用对于机电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可以使机电技术中的传感以及动力系统得到显著改善。此外,光电技术还可以有效提高机电系统中的信息处理能力,且有利于机电产品的研发。可以说,光电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3.3 微型化的机电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目前阶段,在生产以及制造半导体产品的过程中,蚀刻技术受到很多专业人士的推崇,通过该项技术,相关技术人员已经在实验室研制出亚微米级的器械元件。若该项技术能够应用在实际产品中,可以为技术人员区分机械系统的部分装置以及控制器提供极大便利。同时,机械与电子可以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且传感器以及机体等装置也可被有效整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设备的体积会减小,重量也会有所减轻,且可以有效组合成自律原件。可以说,以上是机电技术的一种重要发展趋势。

3.4 仿生化的机电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综合目前的行业状况以及各项因素,不难看出,以后机电技术系统的装置会越发依赖信息。系统的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其对于信息的依赖度也会有相应提高。如果系统结构呈现出静态状,装置的稳定性会较差;反之,若系统装置呈现出动态状,则装置的稳定性会比较强。以上状况与生物习性有一定相似性,这表明生物系统化会成为机电技术的相关产品的一项重要发展趋势。目前,该项系统还有待于研究和探索,使系统的仿生效果得以真正实现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3.5 环保化的机电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现阶段,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以及人均收入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资源也在递减,且很多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质。此外,较为粗放的管理模式也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对环境保护引起足够的重视,广大群众也要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此使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机电技术可以更好地发展,在使工业生产领域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对于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点,相关人员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致力于科学技术的革新,并对污染物进行回收和有效处理,积极为机电技术的应用探索出可再生的新能源。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电技术应用发展不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近年来,在科学技术日益完善的时代背景之下,工业生产中采用的科学技术也越发先进。机电技术的应用与社会的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简言之,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随着机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会涉及到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且各项技术之间会表现出一定的渗透性和交叉性。凡此种种,将使机电技术更具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杨奎,代贤龙.机电技术应用的发展前景分析[J].民营科技,2011(1).

篇5

0 引言

科学技术使社会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把机械技术与现代电子技术结合在一起,它的发展和应用在提高企业产量的同时还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使企业更具市场竞争力,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述及发展历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种综合技术,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它将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技术、光学技术相互交叉和融合,成为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的基础。它包括产品和技术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60 年以前是初级阶段,由于电子、机械两方面的技术水平不够完善,导致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发出来的产品没有广泛的应用。1970 年至 1980 年之间属于第二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了计算机等提供的技术基础,特别是微型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促使其发展快速,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1990 年以后,人工智能、光纤、神经网络等技术的发展,使机电一体化技术迈向智能化阶段,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运用:

2.1 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1)汽车的打火系统使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原来的汽车打火系统接收到的打火指令信号较弱,使用时间一长,打火会很困难,影响汽车的启动,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通过数字模式增强打火信号,提升电路传感能力,系统自动对空气和燃料质量之间进行对比,减少它们的比例,使燃料的含量提升,打火容易很多,实现发动机的快速反应。

(2)汽车的雷达系统使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它的应用不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而且减少了危险因素。生活中,汽车在倒车、行驶、停车的时候,我们虽然也会减速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防止发生意外,但总会有视觉死角,在这种情况下,汽车的雷达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就会自动发出警报,给驾驶员已提醒,有效的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3)汽车的制动系统使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前,汽车的制动是靠车后轮安装的制动系统来完成的,是为了及时停车,保证安全,但是,随着汽车行驶速度的提升,原来的制动作用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汽车的需要,因此,运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减轻汽车质量,提升车速,使得车辆在行驶状态下遇到紧急情况也能够实现快速平稳的制动,汽车的安全性更强,制动效果更好,防止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2.2 在建筑材料生产中的应用

施工建设要求的不断提升,对建筑材料的生产要求随之更高更严格,而具有高性能、高质量、低能耗、多功能特性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为建筑材料生产行业提供了机遇,并在建筑材料的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现代建筑而言,材料的级配控制非常关键。如果级配出现误差,会使建筑的寿命缩短,造成安全隐患。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利用微机控制最大限度的降低级配误差,提升建筑行业的竞争力。

2.3 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

在煤矿企业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用于地下开采作业。因为作业在地面以下,对工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可以让井下作业实现自动化、机械化,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保障工人的安全,因此,井下机器人的智能化操作已成为煤矿行业的发展趋势。

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智能化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智能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强烈,已将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心理学、模糊数学等融入吸收其中,使机电一体化系统具备了简单的思维能力,向其输入指令,能够按照指令完成特定的动作,提高机电产品的智能,增加机电产品的实用性。尽管机电一体化的产品不可能拥有和人类相同的智能,但它的高性能的微处理器可以使产品具有低级智能,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方便。

3.2 网络化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进一步加快,在产品的生产制造、销售等过程中更是不遗余力的开发和利用这一优势,实现远程控制,人们在家里就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带来的便利。所以,机电一体化向网络化发展是必然的,是时展的要求。

3.3 绿色化发展趋势

绿色环保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也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工业科技的发展让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环境污染、资源减少等等,所以机电一体化也必须实现绿色化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通过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绿色化、环保化发展,不仅拓宽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运用范围,还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

3.4 光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在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技g中充分发挥光学技术的优势,增加传感系统的性能,不仅减少能源的浪费,而且利于机械系统快捷、精准的运作,提升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信息传导和交流能力,实现系统内部的信息交换与联动。

3.5 人性化发展趋势

人性化是每一个产品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对产品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保证人性化的发展,对于机电一体化的产品不但要保证产品的性能之外,还要更好的进行造型和色彩方面的协调,让这些产品达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喜爱,同时也更加贴近自然,更接近生人们活习惯。

4 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各种科学技术相互融合,已经成为诸多行业的核心技术,在实际运用当中体现出来的优势是无法比拟的,随着对产品要求的提高,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还将向更高的台阶发展,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将为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高亚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7).

篇6

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日本企业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提出的,当时被取名为“Mechatronics”,意思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机械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及电子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类型。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了人工操作向机械自动化操作的转变,在产品制造水平、生产效率及产品性能稳定性等方面带来了显著变化。随着新时期工业生产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及绿色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众多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

1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状况

1.1 数控机床

机电一体化技术最为典型的应用案例就是数控机床,随着近些年的发展,数控机床在精度控制上更为精确,在功能上更加多样,在结构上更加趋于合理,在操作上更显便捷,总体上说,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深入应用,数控机床在结构功能上向着模块化、总线式、紧凑型方向发展,在组织体系上更多采用了多主总线及多CPU架构模式。将富有开放性的设计方法应用于数控机床,可以极大提高系统的兼容属性及层次属性,在编程、设备升级改装等环节更加便捷智能,能够达到一台机床实时控制多台机床的效果,从而实现了多通道及多过程的控制管理。

此外,通过在数控机床系统中采用机电一体化中的在线诊断技术及神经网络的模糊控制技术,当机床出现或要出现各类故障时,如刀具破损等,可以借助在线诊断的相关功能模块向机床操作人员进行信息反馈,从而便于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2 工业机器人等柔性制造系统

柔性制造系统,简称为FMS,实现了高度计算机化,涵盖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料盘及自动化仓库等各个部分,能够根据生产指令,按量地开展各类生产任务。除了上面介绍的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在工业机器人制造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业机器人能够代替一部分人力劳动,在涉及到作业条件复杂,如噪音污染大、气体污染严重、辐射程度较高的作业场所,工业机器人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确保生产制造的连续性。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成熟,现阶段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程度大幅提高,能够借助功能更加强大的元件设备收集整理数据,并针对具体情况作出分析判断,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人脑的功能,在多种作业环境中能够实施单独作业。

1.3 计算机集成制造及分布式控制系统

计算机集成制造借助于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及制造技术,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把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的一些分散的子系统加以集成,从而形成了能够适用于小批量及多品种生产的智能化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突破了各个部门之间的生产界限,做到了产品在开发、生产、经营等环节的融合。

分布式控制系统是通过中央计算机控制指挥多台计算机设备,凭借着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分布式控制系统在分级上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两级系统、三级系统乃至更多级别,能够对生产制造过程进行实时的监督控制及管理,在后期维护及系统扩展上也能够灵活操控。

1.4 在建筑施工行业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不少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应用于实际建筑施工中。施工机械机电一体化从半自动化、监控、全自动到遥控不断发展,降低了施工风险,提高了施工质量。

现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土方机械(如国外液压挖掘机)。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在建筑施工领域既可以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降低劳动强度、加快施工进度,也对避免工场事故有着重大的意义。

2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前景

2.1 人工智能化

现阶段机电一体化具备了一定的智能化程度,但尚无法达到人工智能化的水平,随着技术的发展,原先预想的使数控机床及工业机器人具备模拟人脑的能力,已不再简单局限在幻想中。机电一体化实现人工智能化,能够使其具备推理判断能力、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决策制定能力,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工业生产制造的自动化水平,另一方面能够极大地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和精度。

2.2 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军事、政治、教育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变化。网络技术能够为机电一体化在远程监控及远程控制等环节创造条件,因此,机电一体化与网络技术的融合也是未来机电一体化发展前景之一。在实现网络化操作后,工业生产制造人员可以脱离具体的生产岗位,只需在车间内走动,掌握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然后借助操作面板来对各个流程工作加以控制。此外,在机电一体化设备和操作终端之间通过建立网络通信协议,借助光纤等信息传播介质进行数据的传递,还能够实现远程监控和远程控制,能够极大地降低工作量。

2.3 微型化

机电一体化设备体积庞大,虽然不会对其性能构成影响,但在搬运中却极为不便,微型机电一体化技术有效融合了软件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微机械技术,是未来机电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相关研究,机电一体化微型系统,可以实现向微米及纳米系统的演进。未来可能出现的微型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在生物医学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广泛使用。

2.4 模块化及绿色环保化

现阶段机电一体化的产品类型较多,生产制式不尽相同,在信息接口、电气设备接口及动力接口上也存在差异,随着技术成熟及行业间融合的加深,有必要制定出统一化的标准模式,实现机电一体化的标准化及模块化。

此外,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在产品选择上人们更加趋向于绿色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的绿色化也将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在产品的生产、包装、运输以及使用等环节,环保观念会贯穿于全过程。

3 结 语

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生产制造环节的有效应用可以极大提高产品的精度、质量及生产效率,在强调成本节约及规模化生产的背景下,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随着科技的进步,机电一体化在未来发展前景上会向着更加智能、绿色、高效的方向发展,并将在工业生产制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代曾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

篇7

引言:

“机电一体化”这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意指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在一起。现在许多的高等院校更是将之作为一门专业技术在讲授。而且毕业后的就业范围很广,所以被很多的高中毕业生或家长所关注。液压挖掘机是建筑行业必不可少的应用,能很好的为人所用,很好的代替人做一些繁重的劳动,同时也保证施工的质量与加快了施工的速度。能够保障建筑的顺利完成。

所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发展是整个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两者结合起来运用前景是很有发展空间的,但是也不是很简单的相加互补而已,需要将液压挖掘机这一传统的机械液压和电子技术有机的融合和互相渗透。这样才能让机电一体化更好对液压挖掘机的控制操作。这对于两者甚至两种行业的十年之后的发展都是很好的运用和结合。

2 当前机电一体化在液压挖掘机中的应用

当前在液压挖掘机的基础上又注入了电子信息的技术,对液压挖掘机的控制能力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为液压挖掘机提供了新的发展前景和新的技术途径。但是,两者的结合运用只是初步化的结合运用,还不能完全将两者结合运用使用的程度达到最大化,目前还是在探索阶段,需要时间的积累将两者结合的更加的完整和完美。

2.1 机电一体化在液压挖掘机的具体应用

机电一体化在液压挖掘机上的运用大致分为四步:

第一步:电子技术监控。主要是将液压挖掘机的工作情况,工作状态以及工作系数参数都一一进行检测。运用的原理是将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共同对液压挖掘机的具体实施。是机电一体化在液压挖掘机具体运用的基础。

第二步:电控节能技术。电控节能是将机电一体化在液压挖掘机上的进一步加强应用。主要是对电子技术监控提供的液压挖掘机的工作参数进行分析和运算,再进行控制。实现了在监控的状态下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也达到了节能的效果。

第三步:轨迹控制技术。轨迹控制是将液压挖掘机调到规定的轨迹上运行操作,是对液压挖掘机的深层次的控制技术。更加高效率的提升了工作的准确度和效率。

第四步:智能化机器人。智能化机器人是机电一体化在液压挖掘机上运用的最终目的。使之更加灵活和人性化的运用。能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实现体力和脑力的自动化结合,能够在人类无法到达的危险地工作。达到智能化机器人的时代,能够大大降低工程实施过程中造成的人员危险系数。

2.2 机电一体化在液压挖掘机的进程中的分歧

由于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性能与液压挖掘机的成本之比这一指标的不断提升,推进了液压挖掘机的电子技术的发展。但是以此同时问题也就产生了:虽然这一技术不断发展,但是未能将这一技术普及到底层的操作人员,这导致如果机器出现运行故障无法进行修复的工作,会使整个工程停滞不能继续实施。为了防止出现上述情况,机电一体化在液压挖掘机上的运用过程中出现了分歧:一、是以CAT和小松为代表的动力配置是由微机和液压实行联合控制。对于控制系数是有微机和液压共同完成,保证了实施过程中出现故障的几率和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修复和进行保养。二、是以日立公司为代表的近些年的产品。它将数据的采集和液压系统中的单动和复合联动全程使用电脑进行操作和控制。与CAT相比,它的自动化更加完整工作效率更加提升。但是,自身的缺点也是难以修复的,一旦遇到故障会不知道具体是那一部分出现的问题,难以诊断。这需要对使用者的维护技术有很高的要求。两种方式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技术的两个风格,各有弊端和优势。其目的都是能够充分利用技术和功率,降低能源和耗费。提高生产力度和工作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3 机电一体化在液压挖掘机中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此项技术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所以我国采用技术引进的措施,来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在较高的起点上,能够在较少的时间内和较少的资金成本内迅速的提升自身的技术。与此同时需要国家加大力度培养关于机电一体化的人才,迅速发展的同时需要更多的人才融入到该行业中,在这个行业中施展自身的技术。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发展的速度和进步的条件。机电一体化在液压挖掘机的发展方向就是实现智能化机器人时代。在近些年的研究优势和发展中已经逐渐的完善,其工作原理和操作系统已经基本定型。在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会主要集中于发展全自动化的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在液压挖掘机中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3.1机电一体化在液压挖掘机中的发展优势

近些年,液压挖掘机的发展也围绕着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安全性发展。在向着大型化的同时也向微型化发展,可谓占据了有利的发展市场和行业领域。各行各业和各种领域都涉及到液压挖掘机的运用,可见运用范围是很广阔和普遍的,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这个行业刚刚发展不久,有很多的可造空间。但是其发展速度和发展的前景都是非常有优势的。与传统的液压挖掘机相比,机电一体化的应用电子技术更加智能化。以液压挖掘机为主体,把数据采集、传感器检测、数据处理、执行操作结合在一起,自动的调节分配功率,节约燃料,减少故障。更加提升了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十年之后还有可能实现机器人的智能化,还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机电一体化在液压挖掘机中的应用已经广泛的额普及和使用,加快了挖掘技术的提升和进步。

3.2 展望十年之后机电一体化在液压挖掘机的应用

目前,机电一体化在液压挖掘机中的使用已经十分成熟和稳定了。首先,机电一体化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行业,已经吸引了很多的社会人士的眼球,而且这个行业也吸纳了许多高级的人才从事这一行业的工作,为机电一体化在各行各业的领域奠定了基础。再来说它在液压挖掘机的应用,现在的液压挖掘机也正处于蒸蒸日上的过程中,两大快速发展行业的碰撞只能相辅相成发展的更加稳固。现在两者的结合已经十分牢固,需要在此之上让之发展的更加完美和稳定。十年之后的发展前景已经更加广阔和确定,主要是实现智能机器人时代。全程无人人为操作,只需要对智能机器人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指挥,让他发挥更加人性化的作用。代替人类无法在一些危险场景下工作的功能。只要不断提高液压挖掘机的电子信息技术的设备先进和技术的扎实,就可以尽快的步入智能的时代。

总结:

机电一体化在液压挖掘机中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要想让之发展的更加迅速和健康,需要加大科研的力度,增加技术的投入和培养十分优秀的技术人员。用最有效的方法和最短的时间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更好使这方面的人才高效的应用在这一行业当中。充分利用人才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这个领域注入一些有技术和有经验的人才,通过人才的注入可以大大提升迈进智能机器化时代的速度和能力。在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中提高施工的设备机器的装备水平,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效率。组织生产配套的专业化,提高自身的生产制造能力,使其具有更加强大的竞争力,加快我国早日步入智能机器人时代。

参考文献:

篇8

20世纪60年代,机电技术诞生之后,众多问世不久的生产制造技术慢慢应用到生产和生活的诸多领域,致使相关产业的变革得以更好地开展。虽然机电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应用历史并不长,但在世界范围内,其对于促进机械生产的发展以及提高人类生产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于机械工程领域,计算机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被应用到机械制造工业中,乃至形成了先进的机电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机械产业逐渐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无论是技术机构,还是产品功能、构成,以及产品的生产、管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鉴于此,工业化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从机械电气时代逐渐过渡到以机电技术为主要模式的时代。

3机电技术应用的发展前景分析

3.1智能化的机电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机电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机电技术产品的全息性越发显著。智能化信息处理系统对于机电系统非常重要,技术人员可以据此更好地对系统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对于此类智能系统,软件技术以及芯片技术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机电技术中,智能化系统的有效应用能够使层次结构的复杂性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系统的兼容程度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简言之,对于机电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技术非常重要,其可以看作是机电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3.2光电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

光电技术的应用对于机电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可以使机电技术中的传感以及动力系统得到显著改善。此外,光电技术还可以有效提高机电系统中的信息处理能力,且有利于机电产品的研发。可以说,光电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3.3微型化的机电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目前阶段,在生产以及制造半导体产品的过程中,蚀刻技术受到很多专业人士的推崇,通过该项技术,相关技术人员已经在实验室研制出亚微米级的器械元件。若该项技术能够应用在实际产品中,可以为技术人员区分机械系统的部分装置以及控制器提供极大便利。同时,机械与电子可以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且传感器以及机体等装置也可被有效整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设备的体积会减小,重量也会有所减轻,且可以有效组合成自律原件。可以说,以上是机电技术的一种重要发展趋势。

3.4仿生化的机电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综合目前的行业状况以及各项因素,不难看出,以后机电技术系统的装置会越发依赖信息。系统的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其对于信息的依赖度也会有相应提高。如果系统结构呈现出静态状,装置的稳定性会较差;反之,若系统装置呈现出动态状,则装置的稳定性会比较强。以上状况与生物习性有一定相似性,这表明生物系统化会成为机电技术的相关产品的一项重要发展趋势。目前,该项系统还有待于研究和探索,使系统的仿生效果得以真正实现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3.5环保化的机电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现阶段,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以及人均收入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资源也在递减,且很多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质。此外,较为粗放的管理模式也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对环境保护引起足够的重视,广大群众也要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此使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机电技术可以更好地发展,在使工业生产领域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对于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点,相关人员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致力于科学技术的革新,并对污染物进行回收和有效处理,积极为机电技术的应用探索出可再生的新能源。

篇9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扩大需求,煤矿行业的不断进步。煤炭行业中机电一体化程度也在不断地加深。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机械一体化设备的引用,可能会带来行业内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创造社会效益。对于煤矿行业来讲,煤矿领域内大多数工作都是特别繁重的,如果能在某些方面引入机电一体化设备,将会极大程度的减轻对于人工劳动的负担,也能减少人员从事煤矿行业的危险性。

从劳动生产的角度来看,因为行业本身的工作性质原因,煤矿行业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完成引入机电一体化设备。达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力的现代化改造。

(一)采煤设备

近年来,我国电牵引采煤机的研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新型设备的研发上,国内各厂家已经完成了对相关技术的研发。已经能够形成多品种、多体系、多型号的设备生产局面。国内厂家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 还完成了对设备不同传动方式的相互转换改造,在电磁,电液,机液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完整了电牵引采煤机的市场,使得采煤机能够更好适应地层地质的需求进行工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人工,更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煤矿建设对于工作环境的要求。将采煤设备的工作效率提升了一个新的台阶,对于煤矿行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二)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

作为最能体现机电一体化技术优势的一个领域,矿井的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能够在煤矿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煤矿开采的工作效率,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机电一体化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将软、硬件系统协调工作的工作模式,更加合理地对煤矿的工作进行监控,提高效率的同时还延长了持续工作的时长,满足的不断进步的煤矿行业的要求。

(三)传输设备

随着煤矿工作效率,工作产量的不断提升,对于传输设备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在对提升运输设备的研发中,我国科研企业和相关人员,完成了对于输送机的自主研发,对于带式提升机的机电一体化有了重大突破。传输设备自动化的生产模式也在逐步形成,结合新型的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只要输入相对指令,传输设备本身就能够完成正常的开采运输工作,还能够对系统内发生的故障经行检测和排查,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的设备保养与维护。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与发展前景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事业中的优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将电气工程、机械工程、互联网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充分结合的技术体系,将传感装置,动力装置和机械装置进行有效整合和对高新技术的吸收改造,更好地发挥了机电一体化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性能,功能上区别于人工,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更加快速全面地完成工作任务,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作方式,提高工作的效率和生产产量。对于产品本身又有着良好的状态保证。在工作中的运算、记忆、控制、信息处理等方面对于与人工有了更大程度的进步,且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比较简单,对于人员的培养较为便利,同时又能减少对于工作人数上的需求。减少人员在现场施工的数量,减低对于危险区域工作的人员需求还能大程度的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性。生产过程更加标准,使得煤矿行业在产能和产值上得到了了重要保障。

(二)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管理措施

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计算机技术机械一体化技术的核心,只有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才能带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通常也决定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善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到实际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改造中去,不断提高计算机处理事务的能力,根据现场情况深化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实际应用,将机电一体化设备本身具备的优势不断地发挥出来。

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创立一套新的管理策略也是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管理措施,对于新的设备要有新的方式进行管理,不能照搬别的地方的经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总结,发展出一套适合自身情况的管理模式。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人员,要经常性的带领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培训,以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脚步,确保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场的具体施工中得到保障,也能在具体施工中不断地得到进化。

要相对煤矿中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正确管理,还要在管理上成立一个对应的机构,能对机电一体化设备出现的问题进行迅速的反应,在此机构中,要明确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管理的职责范畴,形成机电为主体的管理部门,严格人员的管理,确立奖惩制度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保证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正常运行。

(三)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及思路

在通信系统上可以将新时期实现的新型通讯手段运用到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来,加强一体化技术通讯功能可靠程度,对于通信一体化的信息传输有一个新的革新,从而更好地完成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设备的控制。

在机械领域内,发展机电液一体化的程度。本身机电液一体化就是讲机械、电气、液压三者结合发展的一种新型技术,在性能上更加趋近于稳定。如果能将机电液技术研究成果大范围的引入到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将会跟进一步地提高煤矿生产的机械化、智能化、现代化程度。

篇10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一、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

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 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我国亟须大力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

二、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1、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目前,我国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展策略。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统一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同时缺少综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因此,建议各主管部门责成有关单位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2、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较热,我国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根据目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我们建议,尽快加强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协会”要进一步扩大领导机构——理事会的代表层面和复盖面,要加强办公室、秘书处的建设;要通过其精明干练的办事机构、经济实体,组织“行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的拟制;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进行发展突破口的选择,抓好重点工程的试点和有关项目的发标、招标工作。

3、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如尽快为外商到我国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方便;尽可能为兴办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开绿灯;尽力为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调配好资源要素等。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政策上,要严格限制耗电、耗水、耗材高的传统产品的发展,对未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落后产品限制强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有关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乾地改造,对有关技术开发、应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支持,对在技术开发、应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领导、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等。

4、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机电一体化产业履盖面非常广,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抓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时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应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意抓两个层次上的工作。第一个层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传统的机电设备上植入或嫁接上微电子(计算机)装置,使“机械”和“电子”技术在浅层次上结合。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产品设计之初,就把“机械”与“电子”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使“机械”与“电子”密不可分,深度结合,生产出来的新产品起码正做到机电一体化。

三、我国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篇11

一、机电一体化概要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有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下:

1 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的研究日益获得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2 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这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由于利益冲突,近期很难制定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显然,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3 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4 微型精密化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将面向微型精密化的方向发展。一般来说,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微型精密化可以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应用范围更加的广泛,微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体积小,耗能低,应用广泛等诸多优点,因此微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需要精密的加工工艺以及先进的设备作为其强大的后盾。

篇12

CMMB是广电行业的一个新兴细分产业,市场运营的优劣直接决定其成败。而用户是产业链的终端环节,CMMB用户的市场需求和认同又直接影响着整个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为了更深入地了解CMMB的用户市场,本文采用深度访谈的质化研究方法,对CMMB手机电视的潜在用户和实际用户进行分析,探析CMMB手机电视用户的特征及其对CMMB市场的认同感,旨在客观、全面说明用户的实际需求和市场发展前景,并据此对CMMB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和可操作的方案,以期对处在激烈竞争中的CMMB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研究的问题与研究设计

手机电视是近年来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随着移动数据业务的普及、手机性能的提高及数字电视技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手机电视已成为无线应用的新热点,被视为3G时代最有希望的多媒体业务之一。手机电视开辟了一种全新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传播渠道,使观众能够通过手机,以最快的速度随时随地观看最新的动态信息。尽管业界对手机电视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手机电视规模市场尚未形成,产业链合作模式仍在不断探索中,且受到技术标准、政策问题、商业模式、盈利模式、设备终端等因素的制约,处于起步阶段的手机电视发展并不顺畅。CMMB作为手机电视中的一员,自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份CMMB用户累计达到4 500万户,付费用户超过2 100万。{1}这与中国人口基数大的现实情况相比,其用户并不多,且呈边缘化趋势。

为了加快推进CMMB手机电视产业的发展,业界迫切需要相关传播效果研究的跟进。对用户的行为特征与需求、用户对产品的市场认同感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在已有研究中,学者和业界主要是从技术层面上来关注CMMB的发展,从用户的角度对CMMB的发展进行探讨的文献并不多。基于此,本研究摒弃了宏观视角的论述,试图通过深度访谈的质化研究方法探索用户对CMMB手机电视是否具有市场认同感,这种认同感的形成基于什么样的基础,用户对CMMB的发展前景是否看好等问题。具体而言,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1)与其他媒介形态相比,CMMB手机电视的优势何在?(2)CMMB手机电视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3)用户如何看待CMMB的发展前景。

本研究选取了在京36位CMMB用户作为访谈对象。从国籍上看,31名中国人,5名韩国在华留学生;从学历上看,36位用户中,15名为本科学历、16名硕士学历、5名韩国在华留学生;从性别上看,男性用户17名,女性用户19名。在年龄上,18~20岁占20名,21~30岁占16名,21~30岁是CMMB用户最集中的年龄段。我们之所以选择北京,是因为北京的CMMB普及程度在全国最高。在中国,手机电视用户中,19岁至29岁的用户约占全部用户的72.4%,高学历的用户尤其是本科用户占到了38.3%,而学生手机电视用户比例最高为25.5%。{2}韩国的手机电视较为发达,对韩国留学生的访谈对本研究具有借鉴和比较的意义。综上所述,这一群体对CMMB手机电视的接触最广泛、最熟悉。

本研究主要采用深度访谈的质化研究方法对CMMB用户的市场认同感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中国CMMB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质化研究专家Jaber F.Gubrium 建议,“线性主题(Liner-Topic)的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 样本数在28~40为宜,这样可以保证研究的集中度和有效性(Concentration and Effectiveness)”。{3}也就是说,只要保证样本有效,30左右的样本较可行。在形式上,采用半开放式访谈,被采访对象可以就所提问题进行自由阐述,访谈时间在1个小时左右,主要从技术发展、用户满意度和认知度、节目内容质量、设备终端和盈利模式等几个维度来考察CMMB用户的市场认同感。

二、研究发现

1. CMMB手机电视具有显著的“补偿性媒介”特征

美国网络教育先驱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在《数字麦克卢汉》一书中提出了“补偿性媒介理论”。他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根据这一理论,手机电视无疑也是一种媒介“补偿”的结果。传统的媒介把观众固定在了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而CMMB手机电视把电视业务与手机这种同人们生活黏性极高的“带着体温的媒体”结合,人们极大地释放了自身的自由度,随之而来的是随处延伸的全新的、多维的视听体验。CMMB手机电视是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具备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信息获取的即时性。它的出现是对信息传播方式的有益补充。

在访谈中,被访谈对象都认为“便携”、“直观”、“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是CMMB电视最大的优势所在。一位李姓男性用户已经使用CMMB手机电视1年半了,他说:“我是个体育迷,我当初买了一部CMMB的定制机,就是因为它更方便携带,可以随时看许多体育比赛的直播。今年(2012年)6月欧洲杯期间,我就用CMMB手机电视看了部分赛事。手机的大屏幕使得它具有电视媒体的直观,而手机的小巧轻便又使手机电视拥有了便携性,手机电视集结了各种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优势。”

2. 用户对CMMB的认知度不高

在访谈CMMB用户通过什么渠道接触到CMMB时,有6人是在移动营业厅办理存话费送手机业务时,手机里自带了CMMB电视的功能而接触到的,约占被访谈者的16.67%;4人是在买手机时听营业员介绍手机可以免流量看电视并体验效果之后购买的,约占被访谈者的11.11%;5人是看朋友用手机看CMMB电视,而具有CMMB功能的手机中又恰好有自己喜欢的机型而购买的,约占13.89%;1人接触CMMB是因为购买的MP4正好有手机电视的功能,约占2.78%;7人是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获知CMMB业务的,约占19.44%;13人是通过阅读新媒体(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了解到CMMB信息的,约占36.11%。可见,新媒体是获取CMMB信息最重要的渠道。

一位白姓的CMMB手机的使用者认为:目前适用CMMB技术的手机在市面的推广程度很低,只可去营业厅购买定制机,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购买力,是运行销售中的最大障碍。

3. 节目内容:“新瓶”装“旧酒”

丰富的节目内容是吸引用户的重要因素,而对所有的手机电视来说,困难最大的是内容,有丰富的内容才能使手机电视具有吸引力,特别是处在发展初期的CMMB,更要注重内容质量,重视品牌培养。内容的匮乏和同质化成为制约手机电视发展的瓶颈。在本次访谈中,36名被访谈对象中有8人认为节目内容不错,18人认为节目缺乏原创、互动性差,缺乏时尚性、不具吸引力。可见这一群体对CMMB的节目内容还是不认同的。

目前CMMB服务所提供的内容多是以“推”的模式送达用户手中,与流媒体手机电视海量的内容相比,用户选择性很小,只能在提供的几个有限的频道中进行节目的选择,是一种单向的接收模式。虽然现在有的节目也有互动,但互动性并不强,无法满足使用者对参与与自主选择的需求。如果CMMB手机电视的内容和传统电视内容相差无几,仅仅是用手机的“新瓶”装电视的“旧酒”,人们还不如看大屏幕电视来得舒服。

4. 终端尚存瓶颈

终端是CMMB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终端普及率的上升将对手机电视业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终端用户多了,捆绑销售的手机电视等数据业务就具有规模效应。目前CMMB终端的缺陷表现在:屏幕画面观赏性不足,电池续航时间过短,信号接收灵敏度不高,终端双渠道互动功能的开发滞后以及终端种类出现减少趋势,这些终端的缺陷使得内容供应商的内容表现、用户的接受效果受到极大制约。在访谈中,我们发现30名被采访对象认为CMMB的终端性价比不高,约占被访者的83.3%。随着各种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大幅降价,这些CMMB手机缺乏竞争力。

现在市场上最常见的CMMB的终端就是和中国移动合作的定制手机,而定制机的款型有限,特定机型的限定使得用户大大流失,用户不会因为看手机电视而特意去购买某款手机。毕竟手机作为通讯工具,用户在购买手机时电视功能只可能作为附加的功能而非主要着眼点。CMMB的用户主要是19~29岁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追求时尚、个性,而市场上定制机的设计相对落伍、笨重,不能满足年轻人对外观的要求;此外定制机的价格也相对较高,好一点的手机价位在3 000~4 500元左右不等,而这个价钱人们可以去买一部功能非常全的三星高端手机或苹果手机,而不是价格昂贵的定制机。

CMMB手机电视主打“免流量、资费低”,但随着3G时代的到来和WIFI的逐渐普及,也渐渐失去了优势。为了迎合3G时代的到来,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做出资费调整,许多手机套餐中就已经包含了一定的免费流量,用户无需再去付费看手机电视。WIFI的逐渐普及和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的结合也冲击了CMMB市场,用平板电脑看手机电视拥有更大的屏幕与更舒适的观看体验。

5. CMMB盈利模式较为单一

盈利模式始终是新媒体发展的支点。市场化运营的机制要求中广传播不可能将CMMB当作公益,实现赢利已成为必然诉求,而用户的使用是其实现盈利的关键。CMMB用户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与中国移动TD终端捆绑的用户、中广传播与合作终端厂商发展的用户、单纯的零售用户。

在CMMB推广的最初,“睛彩电视”业务可以免费收看CCTV新闻、CCTV-1、CCTV-3、CCTV-5、睛彩电影、睛彩天下、当地省台节目1套、市台节目1套,其他的数据定制业务需要另外收费。而在2010年,中广传播开始对CMMB收费,基本收视费为6元/月。而在我们的访谈中,大部分用户对每月6元的基本费用实际上并不认可。

一位曾经使用过CMMB手机电视的张姓用户说:“我以前用过这种手机,开始的时候是免费观看节目的,但是后来就变成了收费,我就没有再去交费看,现在就只能看到CCTV新闻频道了。我并不认可收费的做法。”另一位没有使用过CMMB的王姓用户说:“CMMB手机电视要是免费的话我可以看看,但是要是让我负担每月6元的收视费,我是不会使用的,这样还不如使用流媒体手机电视还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

目前CMMB手持电视仍然处在发展的初期,这正是降低用户门槛,扩大应用人群的关键时期。如果中广传播能采用免费的策略,将对CMMB终端的销售起到很好的拉动作用。6元的收视费将把潜在用户拒之门外,而已经起步的免费用户市场用户的过度流失也是一个问题,就像苹果模式在中国并不可行一样,中国的用户并没有付费的固定习惯。

来自韩国的全姓留学生介绍了韩国手机电视的盈利模式:在韩国,运营商盈利模式并不是只有收费这一条路。韩国有两家手持电视运营商,一家采取收费策略,另一家则采取免费策略。前者主要提供一些个性化较强的增值服务内容,而后者主要提供普及型大众化的内容。收费的运营商目前用户数很少,而不收费的运营商则主要通过广告弥补成本支出。

韩国发展手持电视的经验无疑是值得中国借鉴的。中广传播应创造出多样化的赢利模式,并不一定只靠国家的财政补贴和征收收视费。用免费策略扩大用户群,用免费基础上的广告业务弥补成本支出,再用个性化双向增值业务吸引特定的收费用户群,形成多样化的赢利模式,这样中广传播手持电视运营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主要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从技术发展、用户满意度和认知度、节目内容质量、盈利模式等几个维度来考察用户对CMMB的优势、不足及其发展前景的主观认知,并进而考察用户对CMMB市场的认同感。虽然访谈者对CMMB手持电视的认知度不高,但都认为其发展时间还不长,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对CMMB具有较强的市场认同感。

CMMB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其爆发将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ABI Research称,全球手机电视服务,到2013年将吸引5亿以上的观众。手机电视的应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处于增长期。据CNNIC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达3.88亿,手机视频使用率27.7%。CMMB服务以自身接收不受带宽限制、不会因观众数量的增加造成网络拥堵、在高速移动状态下也具有稳定优异的接收效果等优势,加上CMMB技术具有卫星网络大面积覆盖的特点,更适合在农村及偏远地区以较低的成本开展服务。大陆共有300多个二级城市,总人口占城市人口近53%,作为CMMB运营主战场,市场更大。此外,CMMB使用的频谱资源具有稀缺性,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CMMB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和保护作用。

如何提高CMMB用户的市场认同感,推进CMMB产业的更好发展呢?主要建议和策略如下:

1. 明确目标用户

所谓目标用户是指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的针对对象,是企业产品的直接购买者或使用者。认真分析目标用户的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是企业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而目前CMMB手机电视的目标用户并不明确,所以要推进CMMB的高速增长必须要明确其目标用户群。

现在手持电视的客户主要集中在年轻人,他们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对电子产品充满兴趣。另外,城市中的上班一族在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等待时间,如堵车时间手机电视正好能满足他们对路况信息的需求,所以他们的收视需求也比较明显。而在西部人口稀疏、互联网尚不发达的地区,CMMB通过“天地一体化”的技术体系,可以达到传播的无缝覆盖,所以这部分人也应是CMMB需要发展的用户群。同时,还要注意巩固CMMB已经形成的固定用户,使他们对品牌的态度从认同走向忠诚,并提高忠诚度;此外,还要注意挖掘其潜在用户。

2. 加大产业链合作的力度

CMMB 技术是我国独立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自2009 年投入商用以来,逐步提供多种类的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如图1)

虽然 CMMB 的产业链已经比较完整,但是还不够成熟,应加强产业链各方的相互合作。第一,在终端上,制造商应提高终端性价比,将更多人性化因素融入产品设计中,改善用户使用体验,开发更多的终端硬件与软件,搭建起多功能的“个人随身电视门户”。同时,终端制造商可利用功能板块的内嵌模式进行CMMB 终端的泛化式推广,继续尝试开展终端定制服务,进一步丰富终端种类。第二,内容是CMMB产业链存活的关键,因而应吸引更多的节目制作方和内容集成商参与到 CMMB 的产业链中来,在准确把握 CMMB 内容形态定位的前提下,充分融合各方资源,进行直播化、互动化、品牌化的核心内容打造。最后,产业链各方还要开发用户深层次的需求,提高业务创新能力,提高服务附加值,使手机电视的盈利向效益型、创新型增长模式转变。

3. 加大营销推广力度,尤其是借助新媒体的推广力度

基于访谈中表现出的CMMB市场认知率严重不足的情况,我们发现品牌认知度较低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加强宣传推广成为当务之急。为尽快开拓市场,可以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营销推广模式。(见图2)

一方面可以采取全媒体广告策略,选择适当的媒体平台投放广告,如微博营销、地铁广告营销等对公众广泛告知;另一方面,加大地面推广活动,选择目标顾客聚集的区域,通过体验、试用等营销方式迅速提高品牌认知度和知名度;此外还可以在各地开办CMMB自由营业厅,积极建立自有业务渠道,拓展销售网络。同时和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加大合作的力度。在业务推广期,价格策略上应采取免费策略,吸引更多用户进入市场,借鉴移动、联通的营销手段,针对不同消费水平的用户提供不同标准的套餐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不断完善售后服务,以方便用户。

4. 盈利模式应该是“全免费+广告”

广告收入是手机电视产业的一大块奶酪,“全免费+广告”模式应该是中国CMMB的发展方向。

由于CMMB营销推广不力,用户偏少,自办的“晴彩”频道收视率低;而转播央视的节目并不带来广告收入;因此,基于CMMB平台的广告收入十分有限。

目前,手机电视的广告理念仍然停留在对传统媒体广告的理解上,广告形式仍以“推(push)”为主。然而,对于CMMB来说,更应以“我需要”的广告形式为主导,在智能化上多做发展,比如,定向、频次的锁定等。为了推动CMMB手机电视广告业的繁荣,运营商可以给愿意接受广告的用户以适当的资费优惠以刺激业务增长,还可以通过积累收看广告的时间来换取收看其他节目的时间,这可能会产生一种新型的广告盈利模式。

5. 技术模式:应推插件而不是强迫用户换手机

在我们访谈的36名用户中,没有一位愿意让自己的手机能够观看CMMB,而去更换手机。因此尽管市场上不乏支持CMMB的手机;但是,除非支持CMMB的手机还有其他吸引人的功能,否则用户不会只是为了观看CMMB而购置手机。

6. 寻找“互动”的蓝海

在目前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电视四大终端平分天下的“跨屏时代”,将更凸显内容的重要性。CMMB手持电视应结合传统电视和流媒体手机电视的优势,增加互动业务,无疑会为CMMB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活力。中广传播可以发展手机电视购物、手机互动电视投票等业务来增加互动性。

手机电视购物是将购物与移动通讯结合起来的一种购物形式,购物公司通过手机电视运营商的网络为手机电视用户提供视频型商品打折信息,用户通过手机展开进一步咨询,并通过移动通信网付费购买商品,商家则提供送货上门服务。手机电视购物中,中广传播不仅可以从厂家获得广告费用,而且同电信部门合作后,通过手机电视业务还可以提高手机用户的通话量,从中分成获利,可谓“双赢”。

互动电视投票是用户在收看节目过程中可以通过短信、声讯台、手机上网等多种方式参与节目,实现用户与手机电视节目互动的一种崭新的业务模式。开通互动电视投票,中广传播一方面可以收取用户的投票信息费用,另一方面通过与电信部门合作,增加他们的短信、语音通话以及无线数据业务使用量,提高用户的ARPU值,并从中获利。

CMMB尚处于发展的初期,但我们应该看到CMMB广阔的市场前景。在诱人的前景面前,CMMB在不断积聚,技术、资本、内容、标准、盈利模式等正处于急遽的变动整合之中。只有了解用户市场,不断完善市场策略,才能更好地推动CMMB的发展。

注 释:

篇13

本文在阐述机械设计及其制造的基本概念的同时,展示了当前机械设计制造的发展水平。并对此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方向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1 机械设计的概念

机械设计的概念产生于1984年的美国,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曾经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贴切并且客观的描述与概括,指出机械设计用于完成机械力学、能量力学以及运动力学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协调和控制,达到机械和机电部件相互联系效果的自动化系统。这一概括完整的展现了机械制造的内容,从此,机械有了比较基础的理论。该项研究的特征是以机械设计作为系统研究的开始,结合计算机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检测技术、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变换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先进技术,为的是实现一系列系统功能,以使整体组织结构得到优化。同时可以保持系统的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为后期实现特定功能奠定基础,并且可以让整个系统处于最良好的工作状态。

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门技术的无比复杂性与挑战性。此门技术不仅可以充分满足机械对一些精密功能的要求,创造出能够协助不同工作的机械产品,而且还可以让产品的功能完美体现,只需要通过完成从输入端输入随后输出的过程。这门技术的发展方向研究非常重要[1]。随着社会发展,我国机械制造行业也进入了飞速发展期,表面上是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稳步提高,其实质与核心还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机械设计带来了春天。把握好机械设计发展方向对机械制造行业的未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使得我们必须提高对相关科技的研究与重视,为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 机械自动化设计特征以及应用原理

自动化技术的基础是控制理论,在这过程中有机地将生产过程和人工改进作用结合,使机械设计过程得以实现自动化。进一步说,自动化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和原则:首先努力创新。科技水平是不断发展的,那么传统设计方法必定会凸现一些弊端,比如无法满足结构复杂的过程、误差率大、工作量不足等。在当今变革下,规模化、智能化、自动化已经成为整个设计新领域的新要求,只有不断改革创新,使设计水平得到提高,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机械设计要求,在面临新挑战时从容不迫;其次借鉴各科技领域等先进成果。此门技术与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相互融合,想要获得新的科技成就,必须具有高度的前瞻性,积极地融入最新相关理念,积极引入一些新科技例如电子学、计算机仿真技术、机械力学电子学等学;最后注重管理水平提高等。

如今的机械设计与传统的机械设计相比,对我们的管理水平要求更高。曾经等管理经验有很多不再适用于当前设计的要求,这就对研发人员自身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得广大管理人员不得不将现代化管理模式手段与机械设计本身结合。并且技术人员也要不断提升自身技术素养和专业技能,只有与技术发展大浪潮保持一致,才能不被市场无情淘汰。

随着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在一些行业中的运用,其本身与现代技术、传统机电设备结合,自身加以优化提高,不断满足其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基本技能要求。在实际运用中,微结合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并且在机电相关行业加入了产品设计、质量检测、制造、开发等工作,也可以加快微型机电系统、加工中心、机器人等方向的发展速度。随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的飞快发展,加上它全面的功能,已经成为了机械各行业中的基础技术学科,在微电子工业和计算机工业已经被广泛应用[2]。控制系统对机械设备具有精密化的管理,在航空航天、高端武器装备的研制开发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技术力量。当前方方面面对机械设备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机械自动化设备有着自己更加精密化、科学化、多功能化等发展动力。

3 机械自动化设计的发展方形分析

第一,区域互联网程度提高。自动化设备具有良好的信息控制和自动化处理能力,数控机床是实施操作的介质。如果一些机械工程较大,工作过程不是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很难控制产品的生产品质;如今网络技术不断向前,手机也可以成为机床联网操控的新手段。系统建模后,自成网络系统得以实施,这时候就具备了各机械设备通过信息传导的好机会,可以建立区域网络化的管理控制系统,并利用控制中心进行细节控制;当然,区域网络系统应该具有合理分配好各机床应该负责的工作范围的能力,对于不同的情况,可以合力开展,并且同时保证效率;重要的是,要防止电路故障发生引起的工作瘫痪,在区域网络管理模式下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第二,大型机械的小型化趋势。随着计算机小型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自动化设备也逐渐进入小型化发展趋势的浪潮中,而在社生产工有着重要地位的机械自动化设备也紧随时展潮流,积极地进行着小型化微型化发展方向发展,国外已经研发出的微型全新自动化系统,它们的目标甚至是微米、纳米级。微型自动化产品的特点有操作灵活、体积小、耗能少等,但是如何同时具备传统机械设备的主体功能确是一个存在的难题,如何进行精密度的机械过程同样是个棘手问题。有意义的研究是如何能减少企业中的占地,能提高机械自动化设备的数量,但微机械自动化的加工产品有限制,只能应用于采用超精密科技的设备。

第三,机械设计的环保理念提升。如今国人乃至世界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机械工业可以追求工作效率、经济利益,但是也该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机械自动化系统电损耗高,而且会排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危害自然环境以及附近居民的人身健康。因此在机械设计和自动化技术的的科技进步中,更加应该主张绿色环保。减少在工作过程中有害气体产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为此我们可以对机械设备功率进行限制,或者积极寻找可代替能源。

第四,数字化发展。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只是机械设计其中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机电一体化还包含传感检测、机械、动力、电子信息处理、执行元件这五大组成部分,为了能有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朝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成为一种必然。

第五,智能化发展。智能化是自动化技术的一种体现。何为智能化,是以控制理论为指导,加以心理学、模糊数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和运筹学等新措施、新思想,模拟人类的思想,让过程具有推理、自主决策、逻辑判断的能力,向更高的控制目标发起进攻。大大降低工作强度及错误率,智能化的实现使人类摆脱人力脑力劳动成为可能。

第六,模块化发展。复杂和多样是机械设计的特点,在整个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还有模块化。模块化标准的要求下,实现在设计过程中多零件组分同时适用于同一模块成为现实。不仅可以大大降低设计成本,而且可以缩短机械设计的时间,使后期零配件的更换维护更加便捷。设计的模块化规范,使机械制造企业的模化生产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提高经济效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产业前景广阔,还可以通过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推进行业整体进步,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努力学习,进行经验技术的高度提炼总结。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已经纳入国家高等教育的体系很多年,在许多学校都已经开设这门课程,这显示出社会对此方面的人才量的大需求,因此来说学习相关知识的学生,就业前景可以说很广阔。在我国很多地区,这个产业具有很高的竞争性,高素质人才一代代更替、创新[3]。机械制造产业还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汽车等领域的发展中,如果想要获得更加长久的发展,并且想要一直存在这广泛的空间,立足于运行管理、设计制造、科研开发等方面的话,都需要机械制造产业自身的不断提高与创新。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速路,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作为制造强国的手段之一,给予研发生产等方面的大力度支持,足以见得行业本身的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必须把握好自己的发展方向,应该去遵循社会变革对机械制造行业提出的新标准。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技术拥有巨大的发展前景,该技术一直在迎合现代工业及生产的需求,但是工业产业飞速发展下,现有的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暴露出很多不足,面对自动化的大蛋糕,科研人员要提升自身素质,努力攻坚克难,争取努力提高国家的科研技术水平,使我国科研发展迈向一个新的台阶,用不断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影响整个行业,兢兢业业使行业健康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德x.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思考[J].民营科技,201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