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感恩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小学感恩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小学感恩教育

篇1

你们知道于丹老师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哈哈,不知道了吧!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于丹老师主要讲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爱心,自立,自强,自信心。现在我就带大家走进这个节目吧!

我们先来看第一讲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我们要有孝心,我们要孝顺爸爸妈妈……因为他们为了下一代付出了很多,是他们给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

篇2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对中华儿女的品格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不断的提炼,孝文化中的糟粕不断被剔除,留下来的文化精华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塑造高尚的品格,更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目前,中小学教育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了孝文化对于塑造学生品质,培养其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意义,利用孝文化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已经成为相关教育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 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孝文化自古有之,作为一种积极的意识形态,孝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孝文化涉及社会的所有阶层,为人子女最重要的就是要善待自己的父母家人。尊敬老人、孝敬长辈、承智耀亲都是传统孝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子女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还要在立业等方面多遵从父母的意见,袭承祖志,光宗耀祖。

自近代以来,中国孝文化经过了不断的扬弃,不断剔除其中的文化糟粕,使子女在尊敬孝顺父母的同时,养成了自身的独立品格,对事物形成了自身的独立的判断。当今社会,孝文化已经成为评价一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标准。孝文化讲究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父母应该身体力行为儿女做出表率,儿女必须要孝顺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与心理情感。

二 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发展现状

所谓感恩,就是要感激别人给予自己的恩德,孝文化体系下的感恩是指为人子女一定要感激父母对自己的养育和教化之恩。中小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有限,他们的思想观念尚不成熟,在这一阶段对其进行品德培养与教化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并不成功,其中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很多学校虽然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长期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常会忽略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更不用谈教会学生感恩父母、感恩生活。教师对于感恩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既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也与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方法不足有关。很多中小学校的教师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都是通过解读书本故事这一形式,感恩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只是将这些课本内容当作一种硬性的学习任务,很难真正了解并学会感恩。感恩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书本中,更应该将其转化为一种实际行动,使感恩这种心理情怀变得更加真实。

除上述原因之外,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付出,以及家庭感恩氛围的缺失也是造成部分孩子缺少感恩情怀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物质生活越加丰富,父母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提供一切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家中的长辈更是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料。对于感恩父母这一环节,很多家长虽然赞同,但是认为孩子还没有长大,他们照顾子女是理所应当的。久而久之,部分孩子认为父母的付出都是必须的,他们只懂得享受父母为其带来的便利条件和物质,对父母的辛苦付出却一无所知,失去了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也不懂得如何奉献和分享。虽然近年来,学校和家庭越发重视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但仍有部分中小学生对父母缺乏感恩。

很多学校非常注重创新感恩教育的具体形式,通过为学生和家长布置交流沟通任务、举办演讲比赛、召开班会等形式进行感恩教育。但是由于并未构建起一个充满感恩氛围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缺乏潜移默化的教育,导致这些感恩活动只能在短时间内发挥效果。而且学会感恩,对父母有感恩意识并不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的一项硬性标准,虽然在进行考试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涉及对父母的感恩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校并未设立起一种关于感恩父母的具体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只懂得理论,但是却不具备将感恩落实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三 孝文化影响下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是每个人一生都应掌握的生活哲学,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值得人们欣赏和感激,只有心怀感恩,才能做一个善良、快乐的人。感恩的对象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作为子女最应该注重的就是对父母的感恩,只有学会感恩父母,才能塑造更加高尚的品格。为了实现对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孝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首先,学校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感恩环境,创建一种充满孝文化的校园环境,比如张贴宣传画报、出黑板报,组织学生进行孝文化故事比赛或者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等。这样一来,在学校就会形成一种浓厚的孝文化氛围,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孝顺父母、感恩生活的重要意义,并充分学习通过哪些方式可以实现对父母的感恩。

其次,学校教师的个人素质应该进一步提升。教师是学生最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学生学习并模仿。因此,让教师担当起感恩父母的表率是非常必要的。相关教育研究者曾提出,“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树立感恩的道德榜样。”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要在言语中渗透关于孝文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意识到父母养育之恩的伟大,让他们学会感恩。同时,教师应该整合与孝文化和感恩教育相关的教育资源,在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其中蕴含的孝文化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念。

为了强化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很多学校都在不断尝试与努力,对相关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不断的创新。比如,某中小学开展的情景体验教学,让学生组织班会或是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角色的表演,让学生对父母的良苦用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相关活动,比如“给妈妈洗脚”,在活动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不仅加深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也使子女对父母的辛劳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同时,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也要注重家庭环境对学生品质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他们对于世界的观点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因此,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学生的感恩情怀的塑造是非常必要的。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注重对子女进行教化,要让他们了解到自己所享受的优越物质条件并非凭空而来,要让他们对父母的辛苦付出有深入的了解,让他们对父母的养育恩情充满感激。家长应该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形成一种亲密无间并且知心交心的平等关系。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用中国传统孝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格的重要方式。只有懂得孝顺、懂得感恩,学生才有立足于社会的根基,才能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郝振君、苏亮亮.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5(8)

[2]邵珠玲.感恩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1)

篇3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于丹老师专题讲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才恍然大悟,学习固然重要,可比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感恩,学会做人!感恩你我他,将快乐装进口袋。

其实现在的我都莫以为然的接受了长辈那无限的爱,却忘记了自己因有的职责——感恩他人,早已把感恩从心灵深处挤走,把那无限的爱视为理所应当,当看了于丹老师专题讲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才知道我错了,我在希望别人给予时,没有动自己的感恩之心,就像于丹老师说的故事一样“一个小女孩在看电视,她的妈妈手受伤了,拿给她看,她一手推开了妈妈,说;别打扰我看电视!”就这一个我们以为一个微乎其微的细节,却伤害了我们最爱的妈妈,其实完全可以换种方式,温柔得吹吹妈妈的伤口,问一问还疼不疼?其实这样的小动作还有很多,都发人深思。我们也曾有过许多这样的案例,妈妈的唠叨,爸爸的严厉,都是为了谁?在所有人心里都是严父慈母,我也不例外。妈妈总是顺着我的性子,那代表性的唠叨也尾随其后,当我难过时会安慰我,当我失败时会鼓励我,当我受伤妈妈比我更痛苦;爸爸不会跟妈妈一样嘘寒问暖,但那严厉的神情中流露出爱,至今我还记得那天,我被一个男生欺负了许多次,爸爸忍无可忍,星期五爸爸找到他和他的家长处理了这件事。以前我还以为他们不在乎我,甚至还发过脾气,现在想想真是可笑之极。我想感谢亲爱的爸爸妈妈,是你们生了我,抚养了我,呵护了我,没有你们就没有我。

我还有感谢教育过我的人,感谢帮助过我的人,感谢伤害过我的人……

感恩你我他,路漫漫,要经历的还有很多,先学会感恩再说。

篇4

尊敬的老师,你们辛苦了;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雷家洼乡柏门村小学五年级一班学生赵欢欢。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妈妈,谢谢您》。

(稍顿,待前奏结束后,继续演讲)

妈妈,每当我唱起《母亲》这首歌时,一股母爱的暖流便汩汩涌进我的心房。妈妈,您的爱是伟大的、崇高的。没有您就没有我幸福的今天。妈妈,我从内心感激您。

(音乐声渐无)

记得我五六岁的时候,爸爸出走了,说是给我们挣钱去,从此家里的重担全落在您孱弱的肩上。您没有钱供我上学,就去东挪西借。开学时,钱终于凑够了。“这一年的学费虽然够了,可是明年又怎么办?”我问您。可您并没有让我停学的念头,却说:“没事的,你爸爸明年回来可就好了。”

我等呀等呀!转眼又到了开学的那一天,可是爸爸仍然杳无音讯。我焦急得直跺脚。您看到后揪心地说:“孩子,你爸爸不回来了,他不管我们了,你上学的钱去哪儿再借呀?”顿时,我的眼眶里盈满了委屈的绝望的泪水。我抽泣着:“妈妈,我不上学了!”听了我的话,妈妈,您更难过了,您说:“孩子,妈妈不会让你失学的,你是妈妈唯一的希望啊。”

钱是不能再借了。随后,妈妈又想尽了办法。白天,她头顶烈日给别人家锄地挣钱,晚上她又在灯下给药材商捡药挣钱。这样,日复一日,几个月过去了。我可怜的妈妈脸上失去了光泽,眼睛沉下去了,身体也消瘦多了,但她那股顽强的干劲依然不减。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呢?啊,是一个母亲对子女执著的爱!是一种伟大的母爱!是一种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

有一天,我正在看书,妈妈告诉我第二天要去一个地方让我上更好的学校。“去哪儿?”我急忙问。妈妈轻声说:“去了你就知道了。”次日,我被母亲带到一个新村子安了家。这个家就是我现在的家。这里有我现在的爸爸。他对我可好啦!他送我上学,给我幸福,使我在新的生活里有了父爱的感受。我们一对苦命的母女重新找回了幸福的生活。

篇5

周六早上,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讲座,其中大树与调皮的小男孩的故事,对我的触动很大。

从前,有个孩子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到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长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了盖房子。”又过了几年,青年变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作为中年人我也应该到别处去看看。”大树说:“你可以把握的树干砍了做成独木舟。”中年人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中年人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说:“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更不会理我了吧。”他说:“不,现在我只想陪你一起晒太阳。”树桩开心极了。

这个人的一生都在像大树索取,而大树所要的回报仅仅是他的陪伴。大树就像我们的父母,都是无私的,为了儿女,给予他们所有的一切。

百善孝为先,我平常对父母索取的多,对父母的体谅少,常常因为饭菜不可口就大发脾气,由于父母不答应我的要求就大哭大闹,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现在我知错了,应对父母怀感恩之心,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孝心常在。

山东滨州博兴县第一小学三年级:李思毅

篇6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必须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点,让学生对感恩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要充分的结合和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在理解感恩的基础之上去认知和感受感恩教育,中小学生只有具备了感恩的意识才能真正的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和义务[2]。感恩教育不同于文化课程,它的内容不需要学生进行背诵和记忆,对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要能够融入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将这些感恩的知识转变为道德品质的体现和生活,只有将感恩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二、中小学感恩教育缺失的具体表现

1、缺乏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意识的概念是人们因为感激他人对自己布施的恩惠想要设法报答的一种心理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行为规范,作为一种基本道德被所有文化所认可。中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主要表现在其能够认识到人们、社会、环境等方面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并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回报的意识。

2、缺乏培养学生的感恩体验。传统的教育课堂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说教式的教学模式,课堂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老师一个人用演讲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在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没有机会阐述自己领悟到的知识,因此造成了现在中小学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不喜欢发言和表现。学校只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简单的感恩知识教育,没有通过实践让学生得到真实的体验,因此即使学生对感恩知识有了深入的体会和了解,最终也得不到满意的效果。

3、缺乏培养学生的感恩表达。感恩表达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是将自己所体会的恩惠经过自己的情感转化,进而对他人回报。这种行为的表达完全出于自愿并且是发自内心的。但是从过去的感恩表达形式来看,学校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合理的感恩活动,无法从心灵上唤起学生对感恩的表达欲望。例如:感恩主体征文多偏向于知识性,活动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到的依然是感恩的概念。

三、中小学完善感恩教育的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中小学在感恩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做出及时的改进和完善,老师和学校作为中小学实施感恩教育的主体必须将感恩教育真正的落到实处,让感恩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上起到应有的作用[3]。

1、让感恩教育回归生活。那些发生在遥远时代的感恩事例和需要记忆的大道理虽然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能够起到一些帮助作用,但是其严重的脱离了现实的生活内容,已经不适合现代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要求。现在学校需要从生活中寻找一条教育途径,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现阶段的生活需求,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体验感恩的人和事,老师可以将身边的感恩事件和信息作为教材,将积累的能够打动学生的事件融入到课堂当中,并与其他各方面的教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课堂上结合生活来解读感恩的内涵和意蕴,让感恩教育对学生来说不再是那么遥远而抽象的名词。老师要特别注意那些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懂得感谢他人和那些在周记当中对父母的关爱和养育有感恩情怀的学生,可以将他们的事例和文字与同学们分享,给那些对感恩已经有所体会和有所表达的学生以鼓励,让他们形成鲜明的榜样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同学。

2、在课堂创设感恩情境。新课改明确规定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在感恩教育的课堂中要能够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真是的感受,而课堂设置感恩情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老师作为引导者要将学生引入到一个模拟的感恩情境当中,让学生在课堂上直观的感受和领悟感恩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进而体验感动生命的过程。学生作为体验者要积极的感恩情境创设活动,通过这样一些具体的情境是学生和老师共同体验了感恩的旅程,记忆这种美好的经历进而对感恩有了更深的认识。

3、加强感恩表达训练。感恩表达式学生在识恩、知恩之后的行为方式,无论感恩课堂的教育时多么的精彩与贴切,学生在学习和体会之后最终依然需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将感恩表达出来。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国人那种含蓄、不善表达的传统意识以创造性的力量诱导出来,从根本上唤醒中小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老师要根据不同学生构建多种多样的课程体系,建立灵活多样的感恩教学制度,为学生设置自由选择和自由发展的教学生活场景,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感恩表达之外还要让学生将表达运用到生活中,慢慢的培养中小学生在感恩表达方面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杜海平.中小学感恩教育的缺失与重塑[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02):42-45.

[2]邵珠玲.感恩教育时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现代教育科学,2011,(02):31-34

篇7

一、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基础地位与重要价值

德育即是对学生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基本品德,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素质养成具有深远意义。社会人才评判标准的转变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教育从以往偏重智育的模式逐渐向全面素质教育的方向修正,并开始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随着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感恩教育与德育具有价值理念上的深度契合,应是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版块。

(一)感恩教育与责任感培养

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和公共意识。懂得感恩是回报与付出的前提,怀有感恩之心才会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奉献他人,进而学会对自己负责。在此意义上,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路径。开展感恩教育可引导学生更加体谅父母师长的艰辛,体会自身肩负的期望和收获的关爱,从而更加具有个人和社会责任感。而责任感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其形成和增强主要依靠道德教育。因此,在个人道德养成的重要阶段,小学德育中的责任感教育和感恩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二)感恩教育与人格塑造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当前,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存在方向性误区,过多地包办和过分呵护让孩子丧失了自立自强的空间。没有经历人生的挫折、体味生活的不易,导致孩子只能接受正面教育,欠缺处理负面信息的能力,进而无法成功应对之后的社会历练与人际交往。感恩教育的路径之一就是引导孩子学会正视负面情境,从而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对给予自己帮助与关爱的他人与社会心存尊敬与感激,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良好的性格。随着小学德育工作中人格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感恩教育的开展将与之起到互促互进的作用。

(三)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

长期以来对生命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对生命和死亡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思考。现实的教训告诫我们,教育学生敬畏生命、善待人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当前德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珍视生命的重要性,然后结合感恩教育,通过感识父母给予生命之恩,感激社会呵护生命之恩,可使孩子更易了解生命的内涵,领悟生命的宝贵。同时,感恩教育能帮助学生学会互敬互爱、和谐共存,而正确的生命观念只有在相互关爱的社会环境中才有可能形成。因此,感恩教育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必要前提,而生命教育的结果也会最终转化为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恩,从而实现感恩教育的深化。

二、在小学德育中实践感恩教育的系统构想

(一)感恩氛围的营造:识恩

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现象比较普遍,其根源十分复杂,涉及到文化、舆论、经济等诸多因素。就青少年而言,家庭教育失范与学校教育缺位是感恩意识欠缺的重要成因。学校往往把工作重心置于应试教育和教学评估上,在德育方面存在长期的形式主义倾向。即便德育工作已被提上小学教改的重要日程,传统教师本位的教学模式仍然阻碍着德育工作的开展与深化。灌输式、注入式的道德规范传授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意愿与能动性,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感恩之心乃有感而发,感性的教育方法自然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渠道。为充分达成情感认同,首先需要营造感恩的情感氛围,将感恩的理念渗入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拒绝感恩教育的模式化与碎片化。学校可因地制宜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巧妙穿插各种教育素材,通过将感恩典故编入课外读本、制作名人轶事的宣传画报、在集体活动上做主题发言等途径,使学生对感恩有初步认识,为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感恩层次的深入:感恩

在具备感恩氛围的前提后,学校可全面推进感恩教育活动。主要途径为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种课外主题活动,如班会、阅读会等。在教师主持下引导学生进行小规模交流,讲述身边所见所闻,总结感悟。教师可有针对地对不同年龄段、家庭背景、认知水平的孩子进行特色化指导,达到个别点拨、普遍提高。在此需注意寓教于乐,不可功利性实施,更不能强制性传授,谨防学生产生抵触厌烦的情绪。同时,学校也应适时进一步提高整个感恩氛围的水平,通过举办写作竞赛、朗诵比赛、感恩节活动、电影展播等形式,在激励学生积极争取荣誉、表现自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感恩价值的升华:施恩

从感恩到施恩的转变是通过强化感恩实践达到感恩教育最终价值目标的过程,也是整个感恩教育关键环节。在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感恩意识和一定的情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开展施恩活动,以活动促进认识,以行为促成习惯。学校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向社会施恩的公益活动,如服务社区、帮助养老院孤老、向灾区捐赠等。此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在小范围内进行力所能及的感恩活动,如向父母、老师、长辈等进行情感表达和行为表示。对此,学校可进一步制定认定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充分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从而促成学生自觉习惯和优良品质的养成。为了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落实感恩教育,学校也可将评定结果计入学生成绩和档案,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考评依据。感恩教育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更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感恩教育需要社会、学校与家庭的长期协同合作,而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形成与健康全面人格的建立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因此,感恩教育是当前小学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必须切实落实,有效开展,以感恩教育带动德育,以德育促进感恩教育,从而实现教学工作与学生个人发展的共进共赢。

参考文献:

[1]李杰臣.实施感恩教育,突出实践体验[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4(S1):92.

[2]陈永菊.德育更应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7):116.

篇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挖掘数学自身内在的美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正是这些构成了数学的美: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在教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笔者就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的“黄金分割”的知识。从而揭示了一种审美的线段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物。如中外名建筑、窗帘的束带、女孩裙子的腰带等,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我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列夫托尔斯泰也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只有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感悟人生真谛,才能陶冶出学生高尚的情操。二、结合数学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应用题的教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结构,处理数据资料,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抽象推理,建立数量关系,合理推理求解,检验校正结果”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将来在急剧变化和剧烈竞争中的适应能力;结合数学计算的正确性、解决方法的简洁性、图形结构的和谐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结合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坚信,只要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挖掘出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做到有的放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希望自己能调出各个方面优秀的人才,每个家长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聪明伶俐的,教育教学的本质也是追求成功,成功既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过程。但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大部分的孩子虽然聪明、伶俐,但身上缺少了一份宽容、一份大度,一份付出。他们只会接受爱,而不会给予爱。只会饮水,不会思源。只会索取,不会奉献。总之缺少一颗感恩的心。作为一名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生活。

我们应尽可能地带领他们到社会实践中体验,我们可以给他们布置感恩的作业。如开展“向周围曾帮助过你的人送上一封感谢信”“到老年人活动中心为他们打扫环境”“到孤独老人家送去温暖、关心”……引导学生走进社会,接触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了解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懂得关爱社会,回报社会。

篇9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内容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只要我们敏锐捕捉、深入挖掘,就一定能够觅得丰富、精彩的感恩教育的内容,为有效渗透感恩教育提供素材。

1、自然馈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编者安排了《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石》这几篇文章,风起石涌、潮涨潮落、奇花异木、高山峡谷,大自然像一位强大的魔术师,在我们的面前呈现出精彩绝伦、神奇瑰丽的美好画面。在享受这篇篇美景的同时,我们也要心怀敬畏与感恩,以自己积极的学习态度、谦逊的人文品德,和大自然一起健康成长,共享和谐。教学《观潮》时,师生在课堂上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师:同学们,现在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生1: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两丈多高”,该有多高啊,恐怕比我们的教学楼还要高,这是多么壮观的画面啊!

生2: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这震耳欲聋的声音,这浩浩荡荡的气势,让我特别想去见识一下钱塘江大潮,我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生3:这篇文章中我喜欢的句子很多很多,几乎每个句子都让我甘之如怡、爱不释手,我想大自然给了我们如此丰厚的馈赠,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满怀感恩之心,不乱扔垃圾,不随意践踏草坪,不破坏公物,不随地吐痰,等等,让大自然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永远美丽、万古常青。

……

另外,感恩自然的材料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中也屡见不鲜、俯拾皆是,像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就编有《第一朵杏花》《走,我们去植树》《沙漠中的绿洲》《天鹅的故事》等文章,只要我们心怀感恩,善于发现,眼前就一定繁花似锦、姹紫嫣红。

2、祖国历史。悠悠数千年,祖国的历史既有唐宋华章的精彩,又有屡遭侵略的耻辱,这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一定的渗透。教学中适时地把握这些素材,不仅有益于升华小学生感恩教育,而且对塑造他们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大有裨益。

3、父母亲情。千百年来,歌颂父母之爱、美好亲情的文章数不胜数,引导学生积累、品读这些文本,是积极渗透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与载体。时常沐浴在爱的长河里,知恩图报会像一粒粒春天的种子,在成长的岁月中破土、发芽,并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方式

1、课堂活动。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采取以下几项课堂活动渗透感恩教育。

首先,诵读体验。这篇文章有很多雷棣的语言描写,组织学生诵读这些语句,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感恩体验,让他们了解现在社会的和平是多么地来之不易,我们要像雷棣一样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本领,长大后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课堂辩论。就“雷棣应不应该接受哥本哈根大学教授的邀请”这一话题展开辩论,不应该接受邀请的原因是雷棣需要学好本领,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昂首阔步走进大学;应该接受邀请的原因是雷棣只有尽快地到大学里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尽快地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观点各异,本质却是一样的,它们都有着浓浓的感恩心理,而这正是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初衷。

再次,随堂练笔。就“爸爸,我想对你说”这一话题,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雷棣的口吻开展随堂练笔活动,一方面将阅读与写作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潜移默化地渗透感恩教育,润物无声。

2、实践作业。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六”安排了“和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的写作内容。对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实践作业,而不必急于开始写作,如“回家后要认真端详妈妈,或者爸爸的脸、手、脊背,或者腰、脚5分钟,然后用笔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吃完饭后帮助妈妈刷洗碗筷,注意观察妈妈的表情,倾听妈妈会絮叨些什么”“尝试着送给爸爸一份礼物,可以是一首歌、一个拥抱、一幅画,或者是写给爸爸的一封信,给爸爸端一盆洗脚水,或者在爸爸洗澡的时候给他搓一次澡,通过爸爸的表情变化揣摩他的心理活动”……

这次实践性作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写作时不但下笔千言、一挥而就,而且情真意切,对爸爸妈妈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受此启发,我们可以结合植树节、教师节、母亲节、感恩节等中西方节日,联动学校各德育教育组织,开展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升华感恩教育效果。

篇10

二、抓住课外资源中感恩教育的时机,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利用学生课外生活中蕴藏的大量的感恩教育资源。如学习《悯农》时我先出示了几张提前在学生餐厅照的照片,照片上有几个学生将饭盆的剩菜剩饭菜往水桶里到,还有一位学生将半个馒头随手扔在了地上。学生看了照片后表现出或难受、或不满的情绪。这时我问他们:“看了这些照片你们最想说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道:我们以后一定要珍惜粮食,再不浪费饭菜……于是我引导学生学习《悯农》:“认真诵读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农民伯伯种植粮食太辛苦了,我们不应该浪费。”……随即我出示了一张画有美味佳肴的图片,问学生:“同学们,面对这些食物你想感谢谁?请写在感恩卡上。”同学们在卡上写道:“我要感谢不怕风吹日晒种植粮食的农民,他们在火红火红的烈日下,汗流浃背,辛辛苦苦地为我们种粮食。没有他们的辛勤劳作,我们就吃不到好饭好菜!”……带着深情厚谊的感恩卡传递到了农民、炊事员、父母和老师的手中。作为语文教师只要抓住这样的契机,有机地进行感恩行为教育,一定能使孩子们感受到美好幸福的生活是许多人用辛勤的汗水给我们创造的,心中会永存感激之情。

三、加强感恩题材作文训练,促进美好品格的形成

学生只有通过认真观察、深入思考、仔细体验,他们的感恩意识才能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进行以亲情、友情和乡情为感恩题材的作文强化训练。进行小练笔时,我要求学生在日记的开头写出每周或当天帮助了自己的人和事,自己又帮助了哪些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能在文中写出感动的人和事,并表达出了对别人的感激之情。在写人叙事的写作训练时,我要求写出关心了父母同学、家庭贫困生、大自然等与感恩相关内容的人和事,鼓励他们去发现并写出身边感动的人、感动的事。在作文讲评课上,我将这方面的优秀习作挑选出来读给学生,让学生展开评论,并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逐层深入地感恩教育下,学生们对爱的感受与对感恩这一主题会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会付诸于行动。另外我每学期都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与感恩话题有关的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回到家里给父母洗洗脚、刷刷碗、打扫打扫卫生,引导让他们参与一些献爱心活动,让报恩行动回归到生活中,从而为他们提供和积累丰富的感恩写作素材,这样学生既学得有趣有益,又巧妙地渗透了感恩教育。

篇11

二、将感恩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记得在教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一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说说暑假里最有趣,最快乐的一件事这一环节时,同学们个个举起稚嫩的小手,有的说:“我暑假吃了香喷喷的肯德基。”有的说:“我了芜湖方特游乐园……”学生说得兴奋,我听得认真,可是陈飞同学说的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他说:“我最快乐的事,是妈妈在我生病时,为我做了一碗热腾腾的馄饨,我感觉是我暑假中最难忘的事,也是最快乐的事,那是妈妈爱我的心,我要感谢妈妈,谢谢妈妈为我做了可口的馄饨。”听完之后我心头一热,被眼前这个相貌普通的孩子的话感动了,震撼了。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让全班学生对陈飞报以热烈的掌声,掌声热烈而持久;对他进行了表扬,表扬他懂得孝敬父母,懂得谢谢父母,懂得感恩。于是我借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学生要学会感谢老师的批评教育,因为老师使你一天天懂事起来,是老师给了你智慧,给了你知识……要学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帮妈妈拿一双鞋,一句问候“妈妈辛苦了……”感谢同学在你摔跤时扶你起来等。总之要感谢的事有很多,在你受到帮助的同时,别忘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进行感恩教育,使感恩教育在每个学生身上得以体现,就像三月的阳光洒满校园的每个角落,因而受到广大家长与校领导的好评,都说我品德与生活这一课程上得好,教得“活”,抓得“实”。

三、开放空间,引领感恩实践体验

“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使品德课与其他学科,与家庭、社会、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成为深受学生喜欢并乐意接受的课程。感恩教育更需要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从而成为学生感恩之情激发的基石。

1.立足学校教育,拓展教育的渠道。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最直接的场所。因此,我们要“以校为本”,在学校中的各门学科、各项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1)在校园文化中渗透每个学校都有属于自己学校特色的德育特色,我校突出“心存感恩,至诚致远”的主题,开展了以“感恩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激祖国”为主题的感恩教育。学校在运动场的长廊上,设计以感恩为主的古今中外人物图片和以故事为主的连环画,如孔融让梨,诗人孟郊的作品《游子吟》等,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设计了感恩语录墙……感恩教育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了熏陶,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2)与大队活动相结合为了引导学生感受传统“孝”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汲取精神营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校为了大力宣传敬老孝老道德模范事迹,在全社会弘扬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在学生中开展了一次“我给爷爷奶奶写一封信”的活动。各班级积极响应,学生热情很高,全校共征集到书信500余封。教导处对书信进行筛选,办出三幅宣传面板,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亲。诸如此类,由于学校对此项活动高度重视,做到了认真部署,精心安排,活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品德教师也以此项活动为契机,参与其中配套学校共同过好传统节日,丰富校园文化,感恩之氛围非常浓厚。

2.配合家庭教育,培养感恩的习惯。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他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我们要将感恩教育延伸到家庭,将感恩习惯的养成贯穿于学生的生活,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感恩习惯。如在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全体学生在少先队大队部的倡导下,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感恩三八节”活动。为了使活动有效进行,大队部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家校合作功能,增强活动效果。

四、配合家庭教育,培养感恩的习惯

孩子正处于一种发展性的自我中心阶段,难免表现出“小气”“霸道”等,家长要了解幼儿的这一年龄特征,允许他们表现出这种与感恩相悖的行为,以避免幼儿产生强烈的逆反的心理;同时,又要善于抓住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培养其感恩意识。

篇12

1.教学内容向生活开放。

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经历,用心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内心世界,丰富情感世界,变得敏感、细腻。现在的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拥有幸福的生活,把父母给予自己的关怀和疼爱看做是理所当然的,往往觉察不到父母的辛苦和劳累。我在上《我爱我的家人》一课时,为使学生有自己的真实感受,组织了“我当一天家”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安排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整理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多么希望有人来帮忙呀。有了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劳动的辛苦、父母的关爱也就深深地烙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谈谈如何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其中有个孩子这样说:“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看见生病的妈妈躺在床上,她叫我一个人到奶奶家去吃饭,我就一个人去了,现在想起来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就没有问问妈妈想吃什么呢?”多么真实的心灵告白,多么自然的真情流露,在心灵交流的平台上,幼小的心灵深深地感受到家人的爱是多么伟大,回报家人的真情也就油然而生。

2.教学内容向社会开放。

“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学生的感恩之心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只有不断反复实践,才能逐渐形成。因此,才能变认识为行为。在教学《我的成长树》一课时,我开展了“调查自己成长历程”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课前采访父母,收集儿时物品,回忆童年趣事。课上学生带来了采访父母的录音,出示自己的出生证、纪念币、胎毛笔、成长册,反映自己一步步长大的经历,进而充分感悟到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以学生的直接参与学习实践代替教师单调乏味的空洞说教,在社会活动中形成道德观念,不断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二、将感恩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记得在教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一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说说暑假里最有趣,最快乐的一件事这一环节时,同学们个个举起稚嫩的小手,有的说:“我暑假吃了香喷喷的肯德基。”有的说:“我了芜湖方特游乐园……”学生说得兴奋,我听得认真,可是陈飞同学说的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他说:“我最快乐的事,是妈妈在我生病时,为我做了一碗热腾腾的馄饨,我感觉是我暑假中最难忘的事,也是最快乐的事,那是妈妈爱我的心,我要感谢妈妈,谢谢妈妈为我做了可口的馄饨。”听完之后我心头一热,被眼前这个相貌普通的孩子的话感动了,震撼了。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让全班学生对陈飞报以热烈的掌声,掌声热烈而持久;对他进行了表扬,表扬他懂得孝敬父母,懂得谢谢父母,懂得感恩。于是我借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学生要学会感谢老师的批评教育,因为老师使你一天天懂事起来,是老师给了你智慧,给了你知识……要学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帮妈妈拿一双鞋,一句问候“妈妈辛苦了……”感谢同学在你摔跤时扶你起来等。总之要感谢的事有很多,在你受到帮助的同时,别忘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进行感恩教育,使感恩教育在每个学生身上得以体现,就像三月的阳光洒满校园的每个角落,因而受到广大家长与校领导的好评,都说我品德与生活这一课程上得好,教得“活”,抓得“实”。

三、开放空间,引领感恩实践体验

“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使品德课与其他学科,与家庭、社会、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成为深受学生喜欢并乐意接受的课程。感恩教育更需要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从而成为学生感恩之情激发的基石。

1.立足学校教育,拓展教育的渠道。

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最直接的场所。因此,我们要“以校为本”,在学校中的各门学科、各项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1)在校园文化中渗透

每个学校都有属于自己学校特色的德育特色,我校突出“心存感恩,至诚致远”的主题,开展了以“感恩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激祖国”为主题的感恩教育。学校在运动场的长廊上,设计以感恩为主的古今中外人物图片和以故事为主的连环画,如孔融让梨,诗人孟郊的作品《游子吟》等,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设计了感恩语录墙……感恩教育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了熏陶,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与大队活动相结合

为了引导学生感受传统“孝”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汲取精神营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校为了大力宣传敬老孝老道德模范事迹,在全社会弘扬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在学生中开展了一次“我给爷爷奶奶写一封信”的活动。各班级积极响应,学生热情很高,全校共征集到书信500余封。教导处对书信进行筛选,办出三幅宣传面板,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亲。

诸如此类,由于学校对此项活动高度重视,做到了认真部署,精心安排,活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品德教师也以此项活动为契机,参与其中配套学校共同过好传统节日,丰富校园文化,感恩之氛围非常浓厚。

2.配合家庭教育,培养感恩的习惯。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他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我们要将感恩教育延伸到家庭,将感恩习惯的养成贯穿于学生的生活,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感恩习惯。如在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全体学生在少先队大队部的倡导下,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感恩三八节”活动。为了使活动有效进行,大队部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家校合作功能,增强活动效果。

四、配合家庭教育,培养感恩的习惯

孩子正处于一种发展性的自我中心阶段,难免表现出“小气”“霸道”等,家长要了解幼儿的这一年龄特征,允许他们表现出这种与感恩相悖的行为,以避免幼儿产生强烈的逆反的心理;同时,又要善于抓住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培养其感恩意识。

1.感恩教育,多管齐下。

我们的教育不能仅限于传授文化知识,还要重教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学会感恩。感恩教育要从点滴做起,不要好高骛远,以《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经典故事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从尊重老人,关心理解父母,为家庭分忧等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大声地说:“谢谢。”如,经常引导孩子“孝敬爷爷奶奶的宝宝是最棒的”、“妈妈我来帮你揉揉肩”、“奶奶我来帮你捶捶背”,大人生病了引导孩子关心和照顾等。孩子是最纯真的,只要你给他创造机会,他就会将“爱爸爸爱妈妈”的语言化为实际行动,你要及时感谢孩子的施恩行为,如“妈妈真高兴,宝宝真懂事”、“谢谢你”等。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孩子的眼中看到强烈的自豪感,看到他施恩的快乐。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他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为了使活动有效进行,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家校合作功能,增强活动效果。

篇13

教师的任务不但是教书而且更重要的是育人,要教学生有真情实感,懂得有感恩之心――知恩。我利用课余时间教学生手语歌曲《感恩的心》。首先,在教学这首歌之前,我先讲了这首歌的由来,利用雨中的背景,人物的演示,使学生和小姑娘之间产生了共鸣,学生也能体会到当时小姑娘的心情:“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定会珍惜……”学生很快融入到了这种氛围当中,产生了真情实感。其次,老师带领学生有表情的朗读歌词,同时老师讲解词意,学生互动理解词意,再一次体会小姑娘当时的那种心情,学习小姑娘那种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恩之情,同时也学习小姑娘那种积极向上,自强自立的精神。最后教师用手语示范表演这首歌,学生用心去观察,每一个动作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分解辅导,学生用心去体会。通过本次手语课的教学,使我们班的学生都有了一颗感恩之心。我们师生用“心”演绎的这首手语歌曲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

二、 以“情”感恩

多年的教学使我明白了,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所以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都很不容易,都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想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所以我平时就收集了大量的感恩材料,望着材料中的一张张感恩的画面,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决定给学生上一节感恩课《学会感恩》。这节课主要是通过课件演示来完成的,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们产生了共鸣,真正受到教育――以情感恩。

(一)感恩父母

我所演示的内容是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开始的,我们的父母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们的到来。然后是父母艰辛养育的历程,我们来到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们却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照顾我们。尽管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父母们却毫无怨言地抚养我长大。接着的画面是父母慢慢变老的过程。为了给我们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们总是那么辛苦,那么努力,最后的画面是我们扶着父母在夕阳中走去。学生随着画面一点一点地展开,慢慢的融入到了其中,使他们亲身体会到了父母养大我们真的很不容易。使学生一下子产生了共鸣――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感谢恩师

感谢老师的图片,我摄取的是教师平常工作时的镜头,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图片中我们的老师在认真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照顾着残疾孩子――哪个同学的纽扣掉了,老师

就一声不响的给缝上;哪个同学病了老师就急忙带到医院去给他看病;端午节、中秋节住宿的学生不能回家,我们的老师就给学生带来粽子、月饼。尤其是我们弱智班的老师,学生经常把大小便弄在裤子上,我们的老师不怕脏不怕累,给清洗干净。这些图片使学生一下子产生了共鸣。知道我们的老师工作很辛苦,感谢我们的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同时给我们成长的方向。同学们对我们的老师真诚地说出了:“老师,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三)感恩社会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让学生懂得是友爱的社会向残疾孩子伸出了援助的手臂,使得他们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中学习,接受教育。同时国家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残疾人的发展事业。我们国家把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助残日,届时会有很多领导和社会上爱心人士来看望残疾孩子,给他们送来温暖。在我市举行的“爱心妈妈”送温暖活动中,我们班的同学亲身体会到了穿上“爱心妈妈”编织的毛衣那种暖融融的心情。同时我们班的几名同学一直受到社会上好心人的捐助。由于是他们亲身经历的,所以他们懂得了要感恩于社会。

三、用“行动”报恩

近几年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教语文学科,几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所以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我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报恩教育――用“行动”报恩 。

聋校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社会之恩等。那么作为一名学生怎样报答这么多的恩情呢?

(一)保护环境,感谢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教学《和大自然交朋友》时,让学生懂得与大自然交朋友的意义,从而受到环境保护的教育。教学《美丽的画》时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桂林山水》时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等。我国自然环境这么优美,我们就应该保护它。那么如何保护呢?让学生行动起来,争做环保小卫士,保护我们学校的环境。看见纸屑、果皮要主动捡起来;人人爱绿色,不践踏草坪;不折树枝,不攀爬树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