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公司运营体系建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可见,公司依法治企、管理提升、深化大数据应用工作等新形势都对运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运营监测(控)工作必须要以数据资产为依托、以发现问题为导向、以异动管理为抓手,以主题建设为根基,挖掘明细数据,强化监测分析,深化协调控制,通过引导、动态预警和及时纠偏,促进公司运营效率和经营效益持续有效提升。
2.运营监测(控)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运营监测(控)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初步实现对公司主营业务、核心资源、关键流程的监测分析,开始逐步发挥作用,但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数据基础还不牢固
数据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是公司决策的重要依据,基础数据的偏差可能造成企业管理的失误,大量的数据失真甚至会影响企业战略决策。公司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运监业务开展过程中,也暴露出数据和系统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业务信息系统未能实现公司业务全覆盖,业务衔接不紧密,不能有效融会贯通,业务追溯、原因分析无法有效实现;公司专业条线精细化管理程度不同,针对同一业务,由于标准不统一等原因,各专业数据未实现有效关联与集成,数据开放共享程度不够,尚未完全实现互联互通;部分业务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不高,数据未实现全面在线生成,数据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得不到保证,数据源头不清、多源输入,报表与业务运行数据“两张皮”;部分业务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实施质量不高,影响系统应用,数据中心的数据可用性不高等。数据问题不仅制约了公司决策和专业管理提升,更影响了运监工作的有效开展。
2.2数据资产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
运营监测(控)中心作为公司运营数据资产管理部门,依据《国家电网公司运营数据资产管理办法》,目前已经接入22个专业的数万项业务指标和业务明细数据,但在建立运营数据资产管理机制,加强数据资产价值挖掘与应用方面存在欠缺。需研究制定运营数据资产管理工作方案,明确数据资产管理范围和工作内容,有序推进运营数据资产管理。需开展主数据梳理和数据字典收集,促进公司数据字典规范管理与使用。需通过公司统一的数据中心,接入运营业务明细数据,优化数据核查工具与规则,对数据流转各环节进行核查,提升运营数据质量。需切实推动大数据挖掘分析应用,提升公司运营数据资产价值。
2.3大数据平台支撑能力不足
公司大数据平台建设还处于试点研究阶段,大数据平台还未能支持运营监测相关业务应用。运营监测对数据的分析主要依赖数据分析工具和人工经验对主题数据进行分析,海量数据快速处理能力不足,难以支撑大规模海量数据的实时同步、实时存储、实时处理、实时共享和实时反馈,例如针对企业管理的分析应用数据存在一定的延时,不能满足即时查看和分析实时业务数据的需求。数据挖掘分析应用能力不强,现有的数据应用大部分为数据的可视化展现,数据集较为单一,分析方法较为传统,缺少对大规模跨业务多类型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对外部数据的处理还缺乏相应的大数据分析手段和工具,难以充分发挥数据资产价值。
2.4运监体系及运作机制还需要不断完善
运营监测(控)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各部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紧密配合。省、地市、县三级运监体系初步建成,但各单位在运监业务开展、作用发挥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单位对运监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不够,导致业务开展不畅、作用发挥不够;业务部门对运监工作总体上是支持的,但少数部门对问题导向的管理方式认识不足,在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共享、权限开放等方面未能到位。
2.5运监业务能力还需要不断提升
三级运营监测(控)中心成立以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初步实现业务协同运转,特别是在合法合?、计划进度、效率效益、趋势研判监测分析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在加强风险防控、强化过程管控、促进横向协同、提升效率效益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效。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公司初步建立三级运监体系,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监测分析思路,通过开展基于明细数据的监测分析,能够有效发现异动问题。但这只是走出了重要的第一步。特别是随着法治企业建设和“三集五大”全面建成,运营监测(控)中心还需要不断拓展功能、深化业务内涵,需要更加全面有效地发挥作用。
3.基于大数据挖掘的运营监测(控)体系建设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运营监测体系是以大数据平台和数据资产管理为基础,以运营监测(控)业务主题库和数据资产关联库为核心,依托相应的保障机制和协调控制手段,充分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促进运营监测(控)工作模式转变,达到主动感知、主动预防、主动参谋的目的,并通过成果和可视化展示,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支撑,为绩效管理提供支持,为企业效率效益提供保障。如图1所示。
3.1业务模型运作模式
数据资产关联库与运监业务主题库是运营监测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关联库立足于数据层面,注重关联关系;主题库立足于业务层面,注重因果关系。主题库和关联库相对独立但又互相促进。大数据挖掘技术贯穿监测分析始终,通过主题库和关联库的有效运作,不断挖掘数据资产的价值,实现主动式运营监测。
扩充与更新业务监测范围、实时全面监测、问题穿透分析、趋势预测以及辅助决策提升五个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对关联库与主题库中各类阈值、规则、模型的使用。运营监测模型抽取新的(实时)数据资产,使用在线计算手段对数据资产中的重要监测指标、明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相关结果与两个库中存储的关联关系阈值等进行比较实现关联关系的异动监测;通过调用两个库中存储的预测模型等进行实时分析,实现趋势预测目标。运营监测模型抽取实时数据,调用两库中的关联关系、判断规则、仿真模型、决策树等模型,并结合专家经验实现对问题的穿透分析,以及方案的辅助决策目标。
关联库立足于数据角度,通过大数据挖掘以及人工梳理进行创建。关联库的创建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资产的挖掘产生隐性、模糊的数据关系;二是通过对业务关系分析产生显性、明确的数据关系;三是通过对主题相关规则整理产生显性数据关系。
主题库立足于业务角度,考虑公司要求与专家经验的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规律进行创建。主题库创建的基础来源于设计人员对热点难点和问题的收集、整理。监测主题对应的监测专题以及判断规则主要也有两个来源:一是对专家业务经验进行固化;二是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产生数据之间的关联规律及规则。大数据挖掘既可以直接作用于主?}库,又可以通过关联库间接作用于主题库。
大数据技术贯穿整个运营监测的始终,是对专家经验的补充、验证与提升,是公司运营监测工作实现科学、高效、经济的有力保障。
3.2大数据挖掘对运营监测(控)工作的支撑作用
3.2.1扩充或更新业务监测范围
运用大数据技术创建数据关联关系,发现数据关联规律,设定关联关系阈值,进而扩充业务监测范围或更新监测内容。
3.2.2对实时监测分析的支撑
运用大数据在线计算、分布式计算等技术,丰富业务的监测计算手段,实现业务的实时监测分析。实时监测分析主要包括业务数据及其关联关系异动监测两个方面。对于业务数据,重点关注监测对象的选取,同时考虑准确性、及时性;对于关联关系的异动监测,首先选择核心的关联关系,对其变动趋势进行实时监测。
3.2.3对问题穿透分析的支撑
大数据挖掘技术对问题穿透分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寻找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来深入发现问题。通过大数据关联分析方法可以很好地分析出数据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并确定关联关系的强弱来寻找潜在的问题细节。二是基于某个业务主题,采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在关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家经验的梳理可以很好地促进公司对于问题因果原因的判断,追本溯源,定位问题的根源。
3.2.4对业务趋势预测的支撑
主动探寻事前预防监测的范围,并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创建业务预测分析模型,使运营监测从事后寻因转为事前预防监测。大数据挖掘中通常构建各类预测模型来实现对指标数据以及业务明细数据的预测。对于离散型的数据通常使用分类模型来实现预测,对于连续性的数据通常使用回归模型来实现预测。常用的分类分析方法有决策树、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常用回归分析方法有线性回归分析、逻辑回归分析、Cox回归分析等。不论是分类预测还是回归预测,基于大数据的预测通常都需要对大量准确、全面的历史数据进行训练,不断地调整相关参数才能得出准确的预测模型。通常利用大数据的分布式计算来实现预测模型的创建,利用内存计算来实现对于监测指标或者业务明细数据的实时预测。
3.2.5大数据挖掘对数据资产关联库、运营监测主题库的支撑
大数据挖掘对数据资产关联库的支撑作用主要是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数据之间关联关系和统计规律,创建重要数据的预测分析模型。
大数据挖掘对运营监测业务主题库的支撑作用主要是大数据挖掘技术将主题的监测分析对象拓展到明细数据,促进规则和算法的产生并实现实时监测和在线分析,通过挖掘数据关联支持穿透分析,借助预测算法和模拟仿真等技术完成影响分析和改进策略研究。
3.3数据分析成果的可视化展示
为有效推进运用大数据挖掘进行主动式运营监测工作,需建立成果与可视化展示管理体系,实现相关工具、模型、典型经验和创新成果等统一管理和展示。
通过对数据资产关联库中的指标与指标、指标与明细数据、明细数据与明细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常规的大数据挖掘以及成果展现,对其中清晰的、明确的关联关系进行数据关联展示,对于模糊的、隐藏的关联关系可以通过数据溯源、数据模拟和穿透查询,在组织机构层级、数据频率等维度进行明细数据查看,支撑运监业务主题库的进一步分析。数据资产关联库可视化展现分为数据溯源展示、数据关联展示和数据模拟展示三部分。
对运监业务主题库中的主题进行长期、持续的大数据挖掘以及成果分析后,将其中数据稳定、结果可靠的主题形成固定的可视化展现场景。可视化场景包括主题故事线、监测对象、监测数据、轻度数据处理工具、可视化UI展现界面等内容。通过可视化展现方式,借助图形化手段将大量数据展示,提升监测主题的交互性,并能够从大量的数据中快速发现异常、捕捉规律,同时达到信息的快速传递。
3.4运营监测(控)工作的协调与控制
篇2
在某些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似乎只是审计(财务)部门的事,而其他部门参与程度不够。企业整体对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有益性缺乏认识,认为只是应付外部审计,满足资本市场监管部门的要求,与企业的运营无关。
对内控体系建设认识不足,势必造成内控体系与实际管理“两层皮”,甚至存在集体舞弊的倾向,内控体系建设成了表面文章,企业运营存在很大风险。
A公司前两年收购了一家公司B,由于治理关系没有理顺,A公司虽为大股东,但缺乏实际的控制力,B公司由于管理层的认识问题,迟迟不推行内控体系建设,为了能够通过外部审计,A公司审计部门只能“闭门造车”为B公司在纸面上建立了其内控制度、流程等。
二、内控体系建设实用性不足。
由于内控体系建设外部专业服务机构多为会计师事务所,其控制活动基本出发点为财务角度,无法与公司战略、具体业务特点、客户需求等相结合。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秉承谨慎原则,对公司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时多过于严格,从根本上造成对风险控制的环节较多、力度过大,降低了企业运营的效率,同时对执行人员的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下属企业、部门和员工多有抱怨,认为公司对其缺乏信任。
其次,内控体系建设多从财务监控、审计角度出发,缺乏与公司业务的结合,忽略了财务职能为业务服务的功能。
A公司就出现这样的问题,由于客户多为农村商户,普遍不使用网络,甚至大部分没有传真机等必要办公工具,其建立的内控流程却硬性规定客户订货需要书面签字确认的订货单,对电话订货却没有相应流程支持和监控手段,不仅使业务部门感到十分不便,同时还忽略了订货流程中最大可能发生风险的环节。
三、内控体系建设与企业遵循的其他管理体系融合度不足,甚至有较大冲突。
上市企业多是运营多年的优秀企业,建立很多的管理体系,ISO9000,ISO14000,ERP,绩效考核体系,质健安环体系等,内控体系建设如何与在公司运行多年的企业管理体系相融合,是一个很有挑战的问题。
A公司内控体系建设也存在这样的问题,A公司在内控体系建设的当年同时在推行ERP流程优化项目,而两项目没有进行很好的融合,造成内控流程与ERP流程相冲突,公司不仅需要重新系统建立内控流程,同时也需要对ERP流程中不符合内控要求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可谓“费时、费力、费钱”。
那么如何正确的进行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呢?笔者认为,除了按照《内控规范》的要求,还必须做到:
一、必须遵循企业战略,正确评价企业风险;由于我国企业大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企业战略多为扩张型,不能错误评价企业风险,从而“因噎废食”,窒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必须与企业业务特点、客户需求相结合;要充分结合企业特点,在内控体系建设的大原则下,“量身度造”。
三、必须兼顾企业运行效率;风险控制与企业运行效率必须兼顾,否则造成企业效率下降,也是对投资者的“伤害”。
四、必须加强与企业其他管理体系的融合。
篇3
对于新兴行业的初创型公司来说,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一般会滞后于财务会计工作,管理会计体系构建需要有一个逐步认知和布局的过程,而财务核算体系一般会伴随业务的发展先行建立起来。为了推进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财务核算体系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摒弃财务核算仅为实现企业对外报告的传统功能,推进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本文以商业地产服务行业为例,强调用管理会计理念构建财务核算体系,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远景目标。
二、财务核算需要从简单核算向多维度、精益化核算转型,使财务核算数据能够有效运用于管理决策
商业地产服务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除了房地产开发商转型或涉足商业地产领域成立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以外,第三方商业地产服务机构也逐步发展起来。房地产开发商旗下的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主要为自身开发的项目提供商业地产管理服务,一般不参与其他房地产企业的商业项目运作,而第三方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作为专业化的商业地产服务机构,为多个房地产开发商或业主提供商业项目增值服务,其主要商业模式为轻资产、多项目运作。本文所探讨的商业地产服务行业财务核算体系构建以及管理会计信息化基础建设主要针对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主要经营管理模式有受托经营、承租经营、股权投资、商业策划服务等。受托经营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资产管理方,接受商业地产开发商或业主方委托为商业地产项目提供全程资产管理服务,获取资产管理收益并分享项目物业增值收益。承租经营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承租方,以租赁方式取得商业地产项目整体经营权,通过对项目重新定位和改造以及后续运营管理,获得项目租金收入并分享项目物业增值收益。股权投资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投资方,以直接购买或收购兼并方式获得商业地产项目股权,通过对项目的直接投资和直接管理,提升项目整体价值获得股权投资收益。商业策划服务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专业咨询机构,为商业项目提供项目规划、市场定位、招商租赁等服务获取咨询收入。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主要利润来源于多项目资产管理利润、承租经营利润、商业策划收益、物业增值收益以及股权投资收益等。由于其运营管理的服务对象为商业项目,核算体系设计中,所有的核算元素都必须以项目为中心进行精益化核算。比如,核算细则要求所有的直接成本费用必须核算到项目层级;对于总部层级发生的间接成本费用,凡是受益对象为项目的,必须核算到项目层级;对于受益对象为项目,但无法明确到具体项目的,核算前需要与管理层沟通具体分配原则后核算至具体项目;对于受益对象不能归属于项目的,核算上需要记录为“非项目”成本费用。对于管理层来说,总部层级发生的成本费用受益对象不能最终归属于项目的并不多见,这些成本费用可能是项目的前置成本,也可能是潜在项目的拓展成本,核算上要求财务人员深入到业务前沿,跟踪这些成本的最终归属项目。
由于商业项目经营管理模式不同,财务核算上需要反映不同管理模式下的项目运营状况。此外,不同管理模式下的商业项目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管理服务阶段。比如,受托经营类和承租经营类项目,可以细分为商业定位阶段、工程改造阶段、招商阶段、预开业阶段、正式开业后运营管理阶段等。商业策划类项目,可以细分为商业定位阶段、工程改造阶段、招商阶段等。财务核算方面,需要根据项目在业务上的多元化属性,对项目进行多维度核算,使经营分析既可以从项目整体又可以从不同维度方面反映项目的财务状况。
从以上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的特点来看,财务核算需要从简单核算向多维度、精益化核算转型,使财务核算数据能够有效运用于管理决策。
三、财务核算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底层数据需要实现共享,使财务核算系统能及时获取和整合业务信息,跟踪业务活动变化,发挥财务核算决策支持功能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作为连接商业物业持有者和使用者的媒介,承载了大量的外部资源。比如,房地产开发商、投资者、品牌商、供应商和消费者等。商业地产服务商参与了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的市场资源整合和重新配置活动。
商业地产服务机构在商业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与众多外部供应商紧密合作,共同服务于商业资产的增值服务。比如,商业项目市场定位和规划阶段,商业地产服务机构需要与专注项目所属区域的市场调研机构紧密合作;商业项目工程改造阶段,需要与工程咨询供应商合作;招商阶段,需要与招商经纪服务商合作;市场推广和营运阶段,需要与媒体和市场运营供应商合作。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作为市场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定位,要求财务核算体系设计中必须考虑将外部市场资源沉淀在公司信息化系统的底层数据库中,并实现企业内部各信息子系统数据共享。比如,OA系统、采购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商户销售系统、会员管理系统、租户结算系统等各信息子系统的底层数据库必须与财务核算系统保持信息共享和互换,使财务核算系统能及时获取和整合业务信息,跟踪业务活动变化,发挥财务核算决策支持功能。
四、财务核算体系构建需要集团统一核算管理体系,实现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做好铺垫
针对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轻资产、多项目运作的商业模式特征,其主要公司构架一般设计为集团管理公司、区域管理公司、项目公司三级。集团管理公司主要核算集团总部费用、集团直接管理的项目池;区域管理公司主要核算区域总部管理费用、区域公司直接管理的项目池;项目公司主要核算特定项目。除了以上三类公司以外,集团公司还会通过持股方式控制专业公司,比如,为项目提供工程改造的工程咨询公司、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物业管理公司、提供招商服务的招商咨询公司等,这些专业公司既可以为集团内项目提供服务也可以在市场上独立运作。
以集团直接管理的承租经营类项目为例,项目公司作为承租方,通过租赁方式取得项目整体经营权,会计核算主体为项目公司,主要核算项目租金收入和项目直接经营成本。集团层面对项目的直接管理成本主要体现为集团专业管理部门为项目运营管理服务投入的人力资源成本、集团集中招商职能为项目发生的招商成本、集团集中营销职能为项目发生的营销成本等,这些直接成本记录在集团管理公司的核算账套中。此外,集团内专业公司为项目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成本,比如,工程咨询服务成本、物业管理服务成本等记录在专业公司的核算账套中。从集团母公司视角,对外报告需要抵消内部公司关联交易产生的内部服务结算收入与支出,反映公司整体经营成果;对内报告需要集合集团内各核算主体的经营数据分析各项目完整的投入产出情况,跟踪项目财务状况的变化。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集团化统一运营管理、集约化经营的特点,要求在财务核算体系设计方面,必须首先考虑统一集团内各公司核算科目体系、核算细则,统一集团内各公司财务对内和对外报告体系。集团统一核算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做好铺垫。
五、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需要企业管理层权衡成本与效益,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战略规划
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要求财务核算体系随着行业的变革和公司商业模式的变化持续改善。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需要企业管理层权衡成本与效益,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阶段性以及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布局和时间节点,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战略规划。
参考文献:
篇4
一、散货运输公司体系建设的内涵
散货运输公司的体系建设指的是企业在管理体系、信息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企业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员工的行为,保证公司信息的安全,使公司内部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从而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散货运输公司是从事海上散装货物运输的企业,为客户提供矿石、粮食、煤炭、水泥、化肥、硫磺等货物的海上运输服务。所以,信息安全、船舶、人力资源的管理非常重要。为了保障信息安全,防止信息的泄露和丢失,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风险分析、制定新的安全标准、实施安全标准、安全监控,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才能确保信息安全的时效性,从而保护散货运输的信息资产,降低信息安全的风险。面对航运市场的变化,改善船舶管理的方式也是体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对管理方式的改革,提高船员、船舶、船队的管理水平,保证船舶和岸上信息沟通顺畅,船舶设备的优化,提高船运的效率和安全。
二、加强散货运输公司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2.1是提升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散货运输公司想要是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加强管理是最重要的保障。通过加强企业的内部运行建设、工作流程的整合、工作方法的升级和企业的体系建设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管理质量,推动企业发展。
2.2是提升企业创造力的前提
如果散货运输公司的内部体系建设存在不足,企业缺乏必要的制度创新,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干扰。企业唯有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并有目的的采纳国外的先进经营理念,全力推动企业的体系建设。只有加强体系建设,企业才能保证站在较高的位置,去纵观全局,把握复杂的市场变幻,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2.3是推进部门协作、创建和谐企业环境的前提
散货运输公司实施体系建设可以对现行的管理体系进行良好的补充和互补,实现完善现有制度的目的。通过体系建设可以有效的明确部门职责、形成统一协作的机制,有效的化解各部门间职责不清给内部管理和企业运营带来的阻力,为构建和谐的企业环境打下了基础。
2.4是提高员工技能、完善企业形象的根本路径
散货运输公司实施体系建设,可以通过有效的培训和宣传手段,帮助员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保证其在相应的规范下实施作业,更好的为企业贡献力量,创造价值。另外,企业体系建设中包含了关于企业员工激励、考核和约束的相关制度,加强体系建设可以方便企业有效的监管员工行为,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2.5是完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步骤
散货运输公司实施体系建设,可以保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加强经营理念的培育和对员工理念的灌输,从而促进企业文化的完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不断形成的企业理念和规范。在体系的建设中,员工可以有效的将企业文化融会贯通,加以吸收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提升了员工的主动性和企业管理的灵活性。加强企业的体系建设,可以有效的完善公司的各方面规章制度,帮助公司重新审视自身的不足,便于企业及时制定和更新现有发展理念,促进企业进步,提升企业的核心核心竞争力。
三、如何构建科学的散货运输公司体系
科学的体系建设是保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其中,科学是最关键的。它指的是企业通过创新的经营理念、务实的管理模式,并有效的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而制定出的公司体系。只有散货运输企业实现科学的体系建设才能有效的在市场中突围,实现跨越式发展。散货运输企业的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制定并不断完善目标、确立职责和监管机制,是体系建设有效的前提
科学的体系建设机制包括了企业的财务、行政、业务、物流和人力资源的各个环节。通过制定各个部门的具体目标、确立企业战略在部门中的具体战略安排,进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实现激励和约束员工、明确企业发展方向的目标。
3.2成立监督审核部门,完善对企业各个流程的监管
散货运输公司要保证制度在企业的体系中统一进行制定,对制度的范围和使用权限进行详细的说明,确保制度的合理、合情性。
3.3建立评估评价机制,及时更新体系建设
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需要完善的过程,为了确保体系建设的有效性和可用性,企业要不断结合内外发展环境实施评估、评价,以确保体系建设有效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
3.4不断坚持创新
在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散货运输行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市场压力。如何有效的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每个散货运输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创新是保持企业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手段,它包括两部分,一个是产品的创新,一个是经营管理的创新。在体系建设中,散货运输企业要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通过创新能力的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会大幅的提高,进而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
四、总结
散货运输企业有着自己的发展路径和特殊的行业背景,但是体系建设对于其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足,首先需要从内部各方面着手,完善体系的建设。具体来说,企业要加强对业务、财务、人力资源、行政等各方面的体系建设。通过健全企业制度,构建企业标准操作流程,促进企业作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推动企业朝向更高的方向去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一、运营商ICT项目管理体系的管理特点与问题分析
在我国,各大运营商的ICT项目管理体系构建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无论从技术还是经验上都有所欠缺。比如还没有掌握市场和客户随时变化的实际需求,在跨系统信息整合与交互技术方面还并不到位。另外就是ICT项目涉及到第三方客户自身组织机构与业务流程的相关事宜较多,所以在构建ICT项目管理体系过程中需要克服许多复杂问题,做到井井有条。
另一方面,就目前我国运营商的ICT业务运营来看,项目体系构建的管理理论和技术流程还并不成熟,所以在建设过程中许多突出的管理问题也影响了整个ICT体系构建的进度,应该综合考虑运营商ICT项目的管理特点与待解决的问题来为其管理体系框架的建设做好准备。
(一)ICT项目的管理特点
从定义上看,ICT的产生达成了对IT与CT二者的结合,为客户提供集成业务,它建立于基础通信任务之上,现在称之为“整体信息通信业务”。在该业务中,运营商首先要收集客户的项目信息及各种建设要求,然后规划设计于ICT的项目工程中,以项目承包者的角色完成任务。它不属于网络建设项目,也不属于区域网络投资工程,而是以客户的角色出现来代建设、操作和维护ICT项目。
ICT项目的周期长于传统运营项目,一般在半年左右。并且它的基本规模投资也在传统业务项目的3~4倍以上,整体项目规模都较大。项目投资大、规模大且构建周期长就说明了它的项目建设复杂性,一般的项目都含有若干个子项目,所以ICT管理体系要针对每个子项目进行分类管理,而且其子项目之间具有相关关联,需要在管理过程中加以重视。再者,ICT管理项目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即可以按照客户的个性需求进行定制化建设,这对运营商来说是常规建设以外的工作,极易提升项目管理的难度与风险,需要和客户之间妥善协商,探讨可行性之后方能决定可否实施。
(二)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表1所示,ICT业务项目在各个环节所消耗周期明显要长于传统业务项目,这说明ICT项目管理体系构建照比传统业务项目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工作量。但在ICT项目的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说管理体系及方法还不够完善,ICT对我国各个企业运营商来说还是较新的业务模式,缺乏相关的管理理论与工具支撑。同时,ICT项目的管理信息系统也不够健全,许多信息资源的交换还依然停留于纸面,而且没有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进行实时监管,所以ICT项目的体系构建过程依然缺乏对控制、进度、考核以及针对于各个子项目而开展的关联性保障,整体来看项目的管理效率不高。
二、运营商ICT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思路
为客户构建ICT项目管理体系,就是为了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结合于一体,利用可行性强的高效率手段在规定的时间内达成相应的目标,并保证项目的质量。有效的ICT项目管理体系建设一定要具备时效性、计划性和对资源利用的引导性与控制性。目前各大运营商所提供的ICT项目管理体系构建都是基于项目计划、启动、建设执行和完成的全程式闭环管理设计,所以它的建设内容、责任主体和项目投入都更细致,对质量进度的要求也更高,可以满足客户在日后运维中行使内部控制和各种精确化管理工作。
按照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标准来看,ICT体系构建的技术拓展性也在不断提升,它真正结合了企业在项目体系运营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现实管理问题,并将该问题有效延伸,利用专业化的方式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加强,完善了体系建设之于系统的管理优化。就国内中国电信公司来看,ICT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主要囊括了以下思路:首先,ICT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基于项目管理理论而展开的,它是项目管理体系的分支集合。这里引用到了PMI(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美国项目管理协会中的九大知识领域作为ICT体系建设的理论指导依据,包括了项目的整合、范围归纳、风险、进度、成本、人力、质量、风险、沟通、采购等管理模块,它们都是可以适用于ICT项目管理过程的核心模块。
其次,为了满足客户的各项个性化需求,还要开展专业性延伸工作,它可以为周期漫长且项目内容复杂的ICT体系加强管理力度。同时它也分析和把握了每一个ICT体系构建阶段的关键要点,并予以专业性指导,以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来支撑项目全部的专业性延伸理论,使体系形成一定规模。
以图1中描述所示,ICT项目管理体系从计划、启动、执行到收尾要经历四个阶段,它们都各自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而且都存在各个阶段的技术关键点。除此之外,还有专门负责研究ICT项目管理体系组织结构的组织体系建设部分,它负责为ICT项目组织结构,建立项目经理管理机制,并且能够分析项目团队的工作要点,为体系组织建设最好的基础资本。ICT项目信息管理部分则负责体系建设中对所有信息的管控、共享与交换。
最后,还有ICT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部分,该系统为ICT项目管理提供最为可靠的系统技术支撑,能够帮助管理体系实现各种技术支持下的电子操作流程,尤其对资料文档的管理能力最为突出。
(二)ICT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
ICT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注重组织管理,它能够帮助体系建设实现计划、规范与操作,以信息技术实现管理过程。在这一套管理过程中,ICT项目过程管理模块起到了重要的工具作用,比如帮助项目管理实现了各种文档、报告及报表的归纳整理,同时为体系建设的每个阶段提供可交付的信息成果。
1、关于ICT体系的项目组织建设
不同的ICT项目具备不同的特征,运营商要注意辨别,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对其实施不同的过程管理理论,为ICT项目提供具有各种属性的模块,在建设中健全ICT项目全过程,丰富管理体系。目前还有一些运营商用传统的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来实施项目,这很容易降低项目的成功率,从而降低客户的满意度,这也是ICT体系的项目组织建设环节中最容易出现疏忽,最影响管理体系建设的部分。所以为了提升ICT体系中项目组织的完善度,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就应该围绕项目的组织结构构造展开调查,利用PMI理论为项目组织建设提供理论模型,并将其付诸于实践当中。
具体的模型主要有3种,职能型、项目型和矩阵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职能型,它属于层次结构分布。在ICT项目中,职能型组织结构为企业提供多层次的项目组织形式并进行专业化分工,它来源于传统组织模式,但是在技术层面上被赋予了ICT的管理思路,具有创新性。由于ICT项目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应用于目前市场,所以许多运营商仍然在沿用传统项目组织结构模式,尤其以这种职能型组织结构为主。该模式与传统的业务组织结构模式契合点很多,比较容易开展,但是它的优点与缺点也非常鲜明。比如说,由于采用了传统业务模式,所以它的标准化特点明确,不需要客户定制内容,在工作任务节点控制方面十分准确。而且在各个任务节点之间具有标准化衔接处理,它更有利于职能型模型的组织结构展开,尤其是对一些数量较多且规模小的传统业务项目来说十分有效,它充分的发挥了这些项目中有效的组织结构资源,达到了节约成本的目的。
同时,职能型组织结构也存在问题,因为不能自定义定制内容,很可能会出现所定制内容不是客户所想要的,这样的管理体系建设就不能让客户的利益得到保障,浪费了项目建设的成本。所以从设计方向来看,职能型组织结构理论模型适合于面向运营商本部门的自我内部建设,而并非适合于为外部客户制定项目。
2、关于ICT体系的项目过程管理建设
所谓ICT项目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是基于PMI理论提出的,它包括了计划、启动、操作、控制和收尾五阶段流程。其中操作和控制在过程进行中时同时展开的,这两项可以合并为一项叫做“项目执行”。所以ICT项目的生命周期为四大阶段。在ICT项目管理体系中要遵循管理特征的变化,例如一般特征与知识领域。在项目中,ICT项目内容决定了项目特征的特殊性,同时也决定了该选择何种管理模式来展开项目的过程管理建设,所以说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很重要。
以下举例某运营商在ICT项目过程管理建设中的实际操作。运营商在操作过程中明确了过程管理建设中的每一个关注点,并对工作流程进行了分析。第一步,启动项目并展开计划,此流程是项目未开工之前的准备过程,直到项目开工批复后都是计划筹备阶段。该步的关键节点是为项目立项并批复项目建设周期。第二步,展开采购工作。采购工作主要有3项,物资采购、设备采购和设计采供。另外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进行工程服务商采购,第三步,召开技术方案联会,共同审批项目技术及计划实施方案。会议中主要协调各项技术的采用,工程项目中所存在的协调问题以及进度明确,并对参建单位进行职责分工。第四步,开始项目施工。该阶段的关键节点主要是关于时间,它包括了工期的计算与各项设备的测试时间等等。另一方面,ICT项目管理过程建设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协调管理、支出管理和文件档案管理也是必须要履行完成的,它决定了ICT管理体系建设的质量。最后是竣工阶段。它的时间节点主要是在项目验收之后提交申请的一段时间内。该阶段主要管理的内容就是竣工材料的归纳、验收申请的提交和验收整改工作。评估后,ICT项目管理体系就要展开项目的运行管理工作,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是日常运维,也包括了一些竣工后复查等环节,同时也要配合好相关单位做好项目体系建设后的决算审计工作。
3、关于ICT体系的项目信息管理建设
项目信息管理建设运作于ICT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它作为工作节点的标准化文档管理者身份存在。例如项目计划书、周报、月报和绩效评价表的建立、管理等等。因此ICT项目信息管理模块应该是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它为运营商展开ICT项目管理决策提供了数据依据。而且利用资料文档的电子管理流程,规范化了信息管理系统的接口保护,提升了文档电子管理的安全性,让所有涉及项目的信息都具有唯一性。而在资料文档管理纳入的ICT项目过程管理中,它也能够帮助项目过程管理提供操作过程的可交付成果,为项目的顺利竣工提供理论基础。
运营商ICT项目管理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技术操作难点,它为客户呈现了一个复杂的项目管理过程。在这其中,ICT项目的组织体系建设模块、过程管理模块和信息管理模块为ICT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建设基础,提高了项目体系构建的成功率和客户的满意度,解决了体系建设在传统模式下所存在设计疑难,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参考文献:
篇6
1 背景
运营监测(控)中心建设是一项重大管理创新,其核心职能是针对企业核心资源的动态利用效率,各项业务活动的合规情况、风险水平和管理效率以及绩效目标偏差展开监测、分析工作,对各类运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风险进行警示,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并通过组织、协调业务部门快速反应,推动企业提高运营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由于员工岗位能力对岗位和部门工作绩效具有直接影响,甚至成为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建立知识体系,指导开发运营监测员工潜力、提高员工技能,是实现这一战略构想的重要管理工具和手段。
2 运营监测业务内容
运营监测(控)中心作为企业核心业务和核心资源的综合管控中心,是掌握情况、分析问题、防范风险的“千里眼、顺风耳、铁算盘、预警机”。其核心业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项。
①全面监测。针对企业核心业务与核心资源在经营过程中的异动和问题进行的动态监测及自动预警,即通过构建监测模型、梳理指标体系、设定指标阈值等方式,监测企业内外部环境、核心资源、业务绩效和流程绩效,在线跟踪运营状态。②运营分析。在全面监测基础上,通过确定核心要素、梳理关联关系、研究分析技术、构建分析模型等方式,针对公司综合绩效、发展能力、竞争能力、风险管控等方面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深度洞察运营中异动或问题发生的原因,所涉及的影响因素,所产生的风险以及未来的趋势,为提升企业总体运营水平提供决策支持。③协调控制。在全面监测、运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已发现的运营管理中存在的异动问题和风险,协调相关部门或单位组织解决。④全景展示。通过可视化技术,实现运营信息的图形图像化,从而清晰直观并以互动的方式实现企业管理的全方位展示。⑤数据资产管理。通过建立海量数据的分级管理策略和业务数据入口质量管理和评价,提升企业运营数据质量,挖掘数据价值,实现企业运营数据资产价值最大化。
3 运营监测知识体系框架
高质高效的人才队伍是推进落实运营监测业务发展的有力保障,与业务条线的员工比较,运营监测人员要有更加专业的能力,根据运营监测的核心业务内容,对其业务能力要求是:
①掌握被监测对象相关业务知识。这是员工开展分析工作的基础,这包括掌握专业业务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专业业务开展流程,明确专业业务管理要求,具备一定管理业务经验。②具备获取业务数据的能力。在掌握专业业务知识上,掌握数据库基本理论,熟练使用业务信息系统获取数据并搭建业务监测和分析模型,掌握数治理方法。③具备分析和业务洞察能力。员工需要理解企业战略对每个业务的要求,掌握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础理论,知道如何运用数据挖掘的软件工具、建立分析模型、对具体业务进行分析。④其他能力。熟悉运营监测业务本身的管理制度,熟练使用信息系统,具备最佳沟通能力,与部门建立融洽的协作关系,并在部门内部实现最佳实践经验分享、分析技能推广。
4 运营监测能力提升策略
①能力建设初期阶段。以熟悉运营监测业务本身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熟练使用信息系统,掌握管理沟通能力为核心内容。②能力建设中期阶段。以掌握被监测对象相关业务知识,具备获取业务数据的能力为核心内容。③能力建设提升阶段。以具备定量分析能力和业务洞察能力为核心内容。
由于业务知识面广,专业业务管理经验较难获取,因此必须建立运营监测专家保障机制,利用其它专业的管理专家,开展专业业务培训,快速熟悉业务知识,分享业务管理经验。
5 结 语
篇7
[正文]
一、卷烟生产企业IT服务管理面临的实际困难
面对具有超大规模、高端品牌的国际卷烟全面进入中国的激烈竞争,中国卷烟生产企业在国家,总局“做大做强”“大市场、大企业、大品”“淘汰小品牌、落后产能”的战略指导下,中国超级卷烟生产企业正在逐步形成,而稳定可靠、高品质的信息化服务管理保障正是快速发展和壮大成为世界一流卷烟生产集团企业的关键。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广东中烟工业)的“双喜”品牌是国家烟草总局“532”战略规划中的国家重点烟草品牌,在2011年产量已达300万箱,收X600亿,2012年更是预计发展到500万箱,1000亿收入,达到国际知名烟草集团规模。
正是在此重大历史机遇和挑战的背景下,广东中烟工业在最近几年高速发展中为了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投入过亿的资金先后建设了集团IDC、MES、OA、门户、人力资源、SAP ERP、一号工程等一系列信息化大型项目,但在实际IT系统运行保障中不断暴露出以下实际困难:
1、现有质量管理体系不能适应强信息化支撑的现代化工业生产烟草企业
原有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没有过多考虑信息化业务的特性,已不能适应强信息化支撑的现代化工业生产企业,缺乏与现代化工业制造企业发展配套的、有效执行落地的IT服务管理质量体系来指导和管理日常IT服务运营工作,严重滞后了广东中烟工业的发展脚步。
2、不稳定的信息化运营质量和运营风险严重限制了烟草业务规模的扩大
现代化卷烟生产企业越来越严重依赖IT系统的正常运行,特别是核心IT系统的运行故障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原有粗放式的IT管理导致信息化系统服务运营如履薄冰,不稳定的信息化运营质量和运营风险严重限制了业务规模的扩大。
3、日益增长的IT运营服务成本已成为烟草企业沉重的包袱和管理黑洞
随着企业投入到信息化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企业IT部门疲于应对烽烟四起的信息化应用需求和故障,只能不断投入更多资源来四处救火补漏,导致后续的IT运营服务成本越来越高,成为卷烟企业沉重的包袱和管理黑洞。
4、现有企业信息化管理规范与实际业务流程和需求脱节导致执行效率低下
现有企业信息化管理规范没有按照业务流程的思想设计,流于文字形式,过于空洞繁琐,不能切合实际业务流程和需求,更无法量化测量和持续改进,导致企业信息化管理规范执行效率不高甚至无法执行。
广东中烟工业企业持续高速发展急需要IT服务运行保障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部门要能够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靠和高品质IT服务运营,并能不断持续优化改进,降低IT运营成本和风险。作者作为项目负责人组织实施了以广东中烟生产二部为试点的广东中烟工业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项目,通过本文详细分享广东中烟工业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
二、参考借鉴的国际标准
广东中烟工业各级领导和信息中心领导高度重视企业IT月艮务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信息化要为工业化服务,为企业百年大计提出了广东中烟IT服务管理体系要与国际接轨,结合企业实际业务需求借鉴国际标准和最佳实践,向世界一流烟草企业学习借鉴并持续改进超越的目标。本文作者和项目团队一起在广东中烟以生产二部为试点建立自身IT服务管理体系工作中主要借鉴了ITIL和ISO/IEC 20000国际上认可的IT服务管理最佳实践和标准体系。
(一)ITIL(国际IT服务管理最佳实践)
IT服务管理是一种以流程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方法,它通过整合IT服务与组织的业务,提高IT服务提供和服务支持能力和水平。目前,业界有许多IT服务管理相关的框架、规范、标准和实践参考等,其中ITIL是目前全球运用范围最广的IT月艮务管理方法和最佳实践参考。
ITIL(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mcture Library)是目前全球运用范围最广的IT服务管理方法。ITIL从流程、人员和技术三方面来规划企业的IT管理,强调通过这三方面的密切协同工作,形成IT组织一套专业化的综合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将IT服务的提供与企业的运营目标、需求高度协调一致。ITIL V1自20世纪80年代由CCTA(英国中央计算机与通讯局)的实践开发推出以来,已经历了两次的更新。其中,ITIL V2更新于自20世纪90年代末,由OGC(英国政府商务办公室)推出后,获得了很多大企业的一致认可,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IT管理领域的重要标准,如英国国家标准BS 15000以及国际标准ISO/IEC 20000都是以ITIL V2为核心2007年5月30日,OGC正式颁布TITIL V3。
ITIL v3把IT上升到企业战略资产高度。ITIL V3的核心架构基于服务生命周期,它以服务战略作为总纲,通过服务设计、服务交付和服务运营加以实施,并借助持续服务改进不断完善整个过程。
服务战略(Service Strategy)是服务生命周期的核心,明确将服务管理作为战略性财富,并指导如何定义服务和服务战略,明确服务的价值以及服务管理与业务之间的关系。
服务设计(service Design)、服务转换(service Transition)和服务运营(service Operation)是服务的实施阶段。其中,服务设计明确了服务设计的目标和要素、服务设计的模型、成本模型、效益和风险分析,以及如何实施服务设计并对服务设计进行测量和控制;服务转换主要为如何管理组织和文化的变更提供指南,以及如何使用合适的方法、工具建立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服务运营重点为如何实施应用、变更、运营等管理提供指导。
3、推广和试运行阶段
在管理流程和体系建立完成后,通过培训和宣传方式在公司内部推广新的IT服务管理体系,并在运行过程中收集数据和事件;同时,对公司内审人员进行培训,内审人员在咨询顾问的指导下,对试运行阶段的体系流程进行两阶段的内部审计,修正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4、审计阶段
信息部门配合内部审计部门定期开展体系运行质量评审,在评审过程中针对管理体系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和缺失进行改善。
5、持续改进阶段
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开展Qc专项活动,进行再评估和持续改善,进行追踪评审。
(二)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中的有效措施
在广东中烟工业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为保障项目的成功和质量,我们采取了以下有效措施:
1、前期做好项目规划和论证
前期开展了认真细致的项目规划和认证工作,充分认证了项目的必要性和收益,得到了公司高层领导和信息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2、专业咨询公司提供有力支持
项目的成功得益于我们选择了专业顾问咨询公司提供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专业经验和全程支持,减少了项目的弯路和探索时间;
3、根据业务实际需求建立流程体系
流程体系的建设建立在对公司现有业务的充分调研和理解的前提下,确保所设计的流程体系和数据分类定义规划量身定做符合公司的业务发展需求,同时所设计的流程体系全程由各业务部门和信息部门项目成员全员参与设计、论证和编写,确保流程体系得到所有干系人的一致共识。
4、因地制宜采用体系融合实施方法
IT服务管理体系的建立也要符合公司的IS09000整体质量管理体系,我们采用了体系融合的实施方法论,确保IT服务管理体系既兼顾了信息化业务和信息部门的个性化需求,又完全融入到了公司整体质量管理体系中。
(1)精准定义流程及测量指标
定义了详细的流程数据规划和测量指标,确保流程数据收集和测量的可行性、有效性和标准化。
(三)IT服务管理体系执行落地的有效措施
通常管理体系最难的阶段都是落实执行,一方面是员工前期没有很好参与不认同的管理体系;还有就是组织刚开始有点热度,热情一过,一切照旧烟消云散。得益于我们前期在管理体系建设过程让各业务部门代表充分参与需求调研和体系规划讨论,信息部门的全体员工更是全程积极参与体系规划和建设,本项目我们有非常好的共识基础和管理变革的铺垫,同时我们在IT服务管理体系落地执行过程中,还采取了以下有效措施:
1、对信息部门全体员工开展多次的IT服务管理体系的理念导入和规范培训,并要求所有信息部门员工必须通过的IT服务管理体系书面测试考试。
2、选择实施了优秀的基于工作流技术的专业IT服务管理软件系统(越维OMS系统)对我们所设计的流程体系进行固化和信息化,使得我们开展IT服务质量管理流程所需要的数据和报表能够高效的被及时统计、展示和得以分析;
3、强调信息化部门定期(试运行期间每周一次,正式运行每月一次)开展管理体系QC优化与持续改进活动,并与内部审计部门合作定期(每季度一次)开展管理体系的执行合规审计工作;
4、对坚决执行IT服务管理体系,取得流程绩效优秀及持续改进成果的信息部门员工和团队提供相应的荣誉和奖励。
(四)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成果
篇8
一、风控体系的建设概况
1.梳理与发电公司相关业务活动及其构架。为了使《风控标准》贴近实际,我们在充分讨论了具有独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发电公司价值创造过程、构成要素、管理监督体系的基础上,分类确定了相关的17项业务活动(内容):组织构架、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内部监督、采购业务(物资)、采购业务(燃料)、业务外包、生产运营、设备维护、销售业务、资金活动、合同管理、财务报告、资产管理、全面预算、信息系统。
2.将风控体系框架嵌入业务活动。风控体系是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岗位相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财产保护、预算控制、运营分析、绩效考评。(1)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主要有六大类不相容岗位,如基于职责权限的垂直分离,即业务执行主体与授权审批主体的职责分离;基于财产安全的接触分离,即业务执行主体与财产保管主体的职责分离;基于交易轨迹的流程分离,即业务执行主体与记录该项业务的职责分离;基于交易活动的监督分离,即业务执行主体与审核监督业务的职责分离;基于实物资产采购与使用的分离,即业务执行主体与财产物资使用主体的职责分离;基于实物资产的账物分离,即财产物资保管主体与该项业务的记录主体职责分离。(2)授权审批控制。除常规性授权外,临时授权通过单独流程予以规范。公司归集了17项业务活动的流程及其授权与决策控制,编制了相应授权体系表。力求使职责部门着重了解与之相关的业务活动及业务流程操作方法,真正体现职责部门是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第一道防线。(3)会计系统控制。通过流程图的形式将主要活动与财务报告编制间的关联列示出来,力求使相关业务执行人员清楚业务活动与财务报告的关联,做到会计记录有源头控制。(4)财产保护控制。明确业务流程与财务报告关系;从定期盘点清查、实物保管、财产记录的多角度实现对财产保护的控制规范。(5)预算控制。在全面预算―预算编制流程中列示了其与运营计划流程、技改检修计划的关系,规范了全面预算编制程序。(6)运营分析控制。通过各方面的信息及相应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7)绩效考评控制。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的依据等。
二、风控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关系
1.风控体系建设与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但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全面预算管理很有可能形同虚设,如例外审批过多,预算调整机制不完善,预算分析的基础数据缺乏,无法反映重点问题和偏差原因等,即全面预算的风险无法仅通过风控体系建设予以规避。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除了完善组织构架,对电量、煤炭走势的经验判断,定期的分析报告以外,须依托信息化建设实现相应控制。发电厂价值链中的消耗环节除了燃料以外,主要是物资采购及业务外包。公司着力推进并实现了在物资管理、业务外包管理、费用管理、外送修理均依托信息系统规范运作基础上的料、工、费全面预算控制。通过信息系统预算控制模块建设,分别对物资采购类(检修耗材、日常消缺耗材、生产耗材、管理用办公用品、重点低易品等,除燃料采购以外的所有采购项目及外送修理);业务外包类(检修人工、日常维护人工、后勤服务等其他工费)和经常发生又难以控制的管理费用类(业务招待费、差旅费、会议费)现状进行分析,确定控制项目(其中检修、技改实现按项目细分);控制维度(根据费用类型按项目、月度、年度分别控制);控制弹性;责任部门或专业;查询权限;预算内外费用控制流程,通过信息系统构建起采购类、接受劳务类和管理费用类预算监控体系,并根据预算控制及分析需要构建了较为完备的预算实时查询及分析系统,基本做到了事前控制发生、事中控制审批、事后分析执行。
2.风控体系建设与信息化管理。无论是业务流程的授权审批控制,还是运营分析的基础数据积累,亦或是全面预算的事前控制都离不开企业资源整合的工具――信息系统建设。简言之,风控体系建设无法仅通过书面的《风控标准》予以落实,须通过信息系统将流程固化,积累数据,控制执行,进而实现资源整合,有效配置。否则很容易出现《风控标准》无法落实的“两张皮”现象。
近年来,公司逐步构建了未来若干年推进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框架,明确物资管理、服务管理、预算控制、设备管理、检修管理、运行管理、燃料管理等模块作为互为关联核心模块,逐步推进上线、磨合、分析、修订;计划统计、技术监督、安全监察、系统办公、档案管理、企业内网等作为单独使用的模块,逐步使用、修订并完善。以期通过信息化管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规范化。
3.风控体系建设与价值创造评价体系。员工是价值创造构成要素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任何业务活动最终须落实为对员工行为的激励,引导员工向符合《风控标准》和企业目标的方向努力。精神层面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员工需要归属感和认同感),而物质层面的激励可通过对价值创造评价体系建设予以落实。价值创造评价体系(EVA)对基层员工而言由于计算公式较为复杂至今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推行价值创造评价体系的关键主要在于:一是细分价值创造驱动因素,如供电煤耗被分解为发电耗用原煤量、入场煤热值、入厂入炉煤热值差、发电量、厂用电量。而发电耗用原煤量又取决于机组性能好坏、负荷率、运行调整等。其中,机组运行调整又与主蒸汽温度等8个小指标相关联。其他因素须依此细分,区分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将主观因素分解至部门或专业亦或是班组进行考核。二是确立对照基准。如固定成本可选取年初预算值或成本对标值作为对照基准。如原煤采购价、年度发电量可选取同类型同采购渠道机组平均值。三是偏差率考核办法制订。
本公司作为价值创造评价体系(EVA)建设的试点单位之一,初步构建了细分价值创造驱动因素和对照基准并可予以考核的框架。但实际推进取决于主客观因素的界定、基础数据的积累、对照基准选取的合理性以及偏差率考核(对员工激励)的力度。EVA提供了一种对员工激励考核的办法,它在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可能是各种考核方式都必须克服的,且需结合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实施同步推进。
篇9
1、行业规划缺失,经营管理混乱
我县废旧商品回收行业缺乏统一的行业规划和正确引导,废品回收站点呈现无序设置、布局分散、点多面广的局面,加之废品收购未设定行业准入条件,导致废品回收站点普遍存在规模小、数量多、分布乱、环境差等现象。多数废品回收站点采用“前店后库”经营方式,夫妻店居多,经营者既当老板又当打工者。多数废品回收站点不符合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管理方式粗放,不仅浪费了可再生资源,也造成了“二次污染”。 市场建设滞后,龙头企业缺少
我县尚未建成正式、规范的废旧商品回收集散市场和分拣中心,回收网络建设滞后。我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以自产自销、自我循环利用为主,企业规模小,且品种单一,产业链短,经济效益不高。大部分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企业至今仍停留在简单交易、家庭作坊式的初加工生产阶段,没有向深层次精加工及集团型龙头企业方向发展。 苍南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空间布局
到2016年,全县75%以上的城市社区和中心村设立规范的回收站点,建成废旧商品回收市场1个,废旧商品分拣中心4个,废旧商品中转回收站12个,废旧商品回收点54个。到2020年,建成废旧商品回收市场2个,废旧商品分拣中心6个,废旧商品回收站点100个,基本建成“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交易市场――废旧纤维回收利用基地”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网络。
1、回收站点
回收站点是开展苍南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回收站点建设应突出“以人为本”和绿色环保的理念,通过对苍南现有乡镇、社区回收网点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重新整合和改造建设,形成覆盖全县居民社区的回收网络体系。社区回收站(点)负责定点收集居民区和商业区交售的废旧商品(主要包括废纸、废金属、废玻璃、废塑料、废橡胶、废木材、废电子电器、废汽车和废电池等),流动回收车为未设立回收站(点)的社区提供定时定点回收服务。
2、废旧商品分拣中心
废旧商品分拣中心作为废旧商品的初级集散地,其主要功能一是保证回收站能做到“日收日清”、及时转运;二是完成回收站点回收物资的二次挑选、分类;三是成为废旧商品集中和处理的补充,以方便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废旧商品投交。在分拣中心内,按照再生资源的分类标准、品质状况,对再生资源进行集中专业分类、挑选、破碎、切割、拆解、打包等简单加工及处理。
到2016年,在苍南县区建成4个废旧商品分拣中心:龙港镇废旧商品分拣中心,规划建设用地面积50亩。灵溪镇废旧商品分拣中心,规划建设用地面积50亩, 金乡镇废旧商品分拣中心,规划建设用地面积30亩。藻溪镇废旧商品分拣中心,规划建设用地面积50亩。 废旧商品集散交易市场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废旧商品的集散交易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废旧商品的交易、结算、信息及管理等功能都可以在网络市场上完成。通过网络交易,实现再生资源合理配置,方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企业进场采购,促进资源有序流通。
到2016年,在苍南县域建设1个废旧商品集散交易市场(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的),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00亩。一是承担服务于苍南县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基地,以布角料为主的废旧商品回收、分拣和流转。二是承担苍南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的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功能
4、国家级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废旧商品加工利用基地是集资源集散、加工、利用,信息、服务、环保为一体,具有一定规模和生态形象的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区域。通过规模化的资源聚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到2016年,在苍南县域建设1 个国家级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基地位于宜山――钱库片区,规划用地面积1000亩。
三、苍南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1、创新企业运作模式
创新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的运作模式,由县供销社牵头组建苍南县废旧商品回收运营公司,由运营公司负责苍南县废旧商品交易市场、分拣中心的统一建设、经营和管理,指导并积极参与回收站点建设。鼓励废旧商品回收运营公司通过控股、参股、兼并重组和加盟等方式,将废旧商品回收企业、回收站点纳入连锁经营回收体系。废旧商品回收运营公司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连锁经营加盟条件和管理标准,实现回收企业、回收站点的连锁加盟经营。建立苍南县废旧商品回收网络服务中心(苍南县废旧商品回收网站、便民预约平台和物流调控中心三大平台),为社会及公众提供在线(电话)预约回收、电商回收、行业信息等服务,并对体系内所有车辆实行调度。
2、培育龙头骨干企业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努力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技术装备先进、回收网络健全的骨干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增强上下游业务链接,拓展经营规模,提升经营层次。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重组。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做精,促进废旧商品回收利用向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3、加强回收技术投入
加快废旧商品分拣处理技术升级改造,推广精细分拣处理,鼓励企业采用现代分拣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废旧商品分拣能力。建立产学研衔接的互动机制,推进重点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加强技术合作,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使用,不断提高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的现代化水平。加大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在废旧商品回收利用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加强信息技术在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的应用。
四、结语
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是一门真正的政治经济学,它是一个庞大而深刻的社会化系统工程。体系建设者不仅仅只专注于经济范畴的投资、成本、布点、经营、利润的问题,而且要善于调动运用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的力量,还要善于长袖弄舞,保持多方面长期持续的平衡和配合。
篇10
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对原有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改革,重新调整了政府、市场、个人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目的是通过市场的效率来弥补政府的不足和失灵。总的发展趋势是:第一,政府的社会保险财政给付责任减小,重点转变为保证退休人员基本需求和弱势群体的最低需求;第二,政府从养老保障的主要提供者,转变为通过引导、规范和监管,推动市场机制运营的养老保险的发展;第三,政府、市场和个人三者的养老责任逐渐趋于均衡,形成目前流行的多支柱养老保障模式。
在调整过程中,商业养老保险在不同的社会保障层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成为一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本养老保险层面,商业养老保险可为社会保险提供精算技术和管理支持,提高效率,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在职业补充养老保险层面,商业保险能为养老金计划发起、运营、给付提供全程服务,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承担者;在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层面,商业保险可以发挥主导作用,提供更多的保障产品和更高的保障程度,丰富和完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下面简要介绍几个国家的例子:
1.美国.第一支柱为社会保障计划(Social Security Program),现收现付制,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社会保障税,为就业人口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退休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它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第二支柱为补充养老金计划,基金积累制,资金来源于雇主和雇员的缴费,享受税优(为EET模式)。补充养老金计划覆盖了公务员、企业职工和自营劳动者等大多数群体。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的补充养老金计划以DB计划为主,80年代以后,DC计划迅速发展,约占养老金资产的60%,目前混合型计划发展也较快;第三支柱为个人商业保险和其他储蓄计划,缴费享受一定的税优。
2.澳大利亚。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金,现收现付制,资金来源于一般税收,为国民提供最低的退休收入保障;第二支柱为强制实施的补充养老金计划(超级年金),基金积累制,资金来源于雇员和雇主的缴费,享受一定的税优(为ETT模式)。职业养老金在发展初期以DB计划为主,现以DC计划和混合计划为主。寿险公司、基金公司和专业化的管理公司在养老金运营管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三支柱为自愿的职业养老金和其他长期养老储蓄,缴费有一定的税优。
3.德国。第一支柱为法定养老保险,现收现付制,资金来源于社会保险缴费,曾经是职工最主要的退休收入,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后替代率逐渐下降;第二支柱为职业养老保险计划,基金积累制,资金来源于雇员和雇主的缴费,享受税优(为EET模式),多采取帐面准备金形式。计划以DB为主,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现在DC计划逐渐增多;第三支柱多为商业养老保险计划,其替代率可达50%以上,缴费有税优。
4.智利。第一支柱为政府为没有参加养老金制度的人提供的最低养老金和为参加强制性养老金制度的人提供的最低养老金担保,现收现付制,资金来源于一般税收;第二支柱为强制性个人养老金制度,基金积累制,资金全部来源于雇员的个人缴费。该制度为DC计划,由养老金基金管理公司负责其运营管理,保险公司为计划提供伤残、遗属年金保险和年金给付服务;第三支柱为享受税优的个人自愿储蓄,一是存入个人养老金帐户,二是存入单独的第二帐户,后者可以随时领取。
二、我国可借鉴的经验
鉴于以上各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经验,我国应吸收其有利的地方,促进我国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更有效的融合,使二者协调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
1.转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理念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体社会公民的责任,只有充分调动政府、社会、个人积极性,才能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政府要转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大包大揽观念,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引入商业保险参与建设,让部分社保工作由商业保险承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效率。
2.积极发挥政府作用
加快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性。总的来看,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统筹规划、制定政策、行政监管,而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则可以由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实现。这样可以切实解决管办不分的制度风险以保障资金的安全,可以减少机构和人员设置以降低成本,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以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可以实现社会保险运营的低成本、高效率、优服务。
3.调动保险公司的积极性
促进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商业保险企业的积极性,全方位融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公司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集团。稳步推进保险公司综合经营试点,探索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多元化和综合性的金融保险服务。
4.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
积极参与企业年金市场,丰富企业年金种类,提高企业年金的覆盖面;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提供全面管理和专业服务的产品;发展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开发广覆盖、低费率、低保障的农村养老和医疗产品,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发展再保险,促进再保险市场和直接保险市场协调发展。
在当今社会,为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宁、社会的稳定,国家应加大对社会保障的管理和投入。商业保险凭借本身的优势,对个人及家庭财产、人身安全的保障,对企业的持续经营,对社会稳定发展,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只有促进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有效融合,才能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篇11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和社会养老压力日益严峻。养老机构作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养老机构建设和管理中,尚没有成型的专业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源自各国五花八门的管理制度和粗放的本地管理制度混杂在一起,使得养老机构运营和管理面临较大的风险。近年来,频频曝出养老院重大安全伤亡事故,2015年5月25日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康乐园老年公寓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造成38人死亡;2017年1月4日,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朝阳镇一安养老院发生火灾,造成7人死亡。目前,我国养老行业力推PPP模式,养老机构建设如火如荼。但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有养老行业人士预测:在未来的2~4年内,中国老龄产业的风险事件还将集中爆发。因此,在养老机构中应提高机构内部控制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提高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安全性和满意度。
1内部控制
根据1992年COSO委员会发表的内部控制报告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士为实现以下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实施的程序:运营的效益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1]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保证资产和信息安全,避免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在打破多年来以政府为主导的养老机构建设管理格局,大规模实行民营化的背景下,养老机构运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系数也将增加,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越来越重要。
2养老机构目前存在的主要风险
21战略风险
养老机构治理如同公司治理,同样需要有战略眼光。养老机构的长期发展,会受到养老机构选址、产品和服务定位、集团扩张、多元化经营策略、企业文化及价值观建设、对市场风险及竞争对手的判断、机构内部组织结构、政企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22市场风险
养老机构建成后的运营时间一般比较长,运营过程中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变化、银行利率浮动、市场竞争对手情况、养老产品发展、消费群体喜好变化的影响。
23运营风险
养老机构的收益基本来自运营阶段,而运营风险也是养老机构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在运营过程中,机构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服务质量、员工尤其是护理员的稳定性、机构内部管理合理性、机构产品定位准确性、政府税收补贴政策等都对养老机构的良好运营带来不确定的风险。
24法律风险
目前,我国在养老行业的法律建设比较落后,养老机构容易陷入事务纠纷。老人入住合同不范不统一、事故责任划分机制不明确、机构事务纠纷诉讼及处理程序不规范、国家法规政策调整、养老行业专业律师缺乏、养老事务法律咨询机构稀缺等各种因素都将对养老机构带来风险。
25财务风险
养老事业属于福利性事业,养老行业属于微利性行业,在养老机构运营过程中,大部分机构都面临财务风险。在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机构贷款、融资比较难、经营盈利少甚至亏损导致资金链条断裂、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系统不完善、集团资金缺乏监管导致被随意挪用。
3养老机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养老机构目前存在众多风险,为了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应对的精准性,促进养老行业健康发展,建立养老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31合法必要性
目前,在国家大力发展养老行业PPP模式的背景下,养老政策密集出台,养老法规逐步完善。新的养老机构服务标准、合同标准、环保标准、消防防疫等安全标准、老年人设施设备标准、募捐及志愿活动等都将陆续建立和完善,政府和行业组织将加大对养老行业的监管力度。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规范养老机构行为,提高养老机构运行合法性。
32运营必要性
基于养老行业PPP模式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大背景,养老行业将面临大发展,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模式受到大力提倡,养老机构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将迅速增加,机构运营竞争更加激烈。同时,随着消费群体需求的增长,养老服务更加多样化、高质化,服务群体的服务标准和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有资质的专业护理员严重缺乏,机构不断面临法律诉讼和护理纠纷困境,而能够有效转移运营风险的保险产品严重滞后,机构运营管理日益复杂。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将提高养老机构运作规范性和高效性,提前规避运营风险。
33投融资必要性
在大数据和养老行业PPP模式化背景下,产生了多元化的网络+金融+养老和众筹模式。出于资本的逐利性,养老行业投融资门槛将迅速提高,投资者对养老机构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打算众筹一家养老机构,或者向网络银行贷款,必须要有能够让投资者感到安全的风险管理系统。同时,养老机构开始高度专业化,外包服务和供应链不断拉长,时刻考验着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要实现养老机构投融资,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将极大地减少投资风险,促进投融资顺利进行。
34人力资源建设必要性
养老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庞大但素质不高、有资质的专业人员短缺。目前,我国仅拥有养老护理员约100万人,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仅为5万人,养老护理员的缺口达近900万人。[2]另外,从业员工对自身的职业健康保护意识增强,对机构的人文建设、工作环境、薪酬结构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养老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将有效地规范行业管理,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4养老机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41养老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原则
(1)前瞻性。内部控制体系要超前制定,事先考虑和预测风险,制定并完善风险应急预案机制,防微杜渐,居安思危;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要强化行业品牌意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专业化、多元化、连锁化战略经营。
(2)标准性。内部控制体系要实现标准化、模块化,增强与各项管理模块的兼容性。在实施过程中,实施标准不因实施对象、实施主体等的差异而随意变更,要强调职责明确,避免政出多门,权力不明,职责不清,同时要善于授权和加强监管。
(3)协调性。要强调内控体系的统一性、连续性和业务完整性,各项指标和体系要相互协调,互相促进,避免出现体系相互排斥冲突的情况;在实施过程中,要方便调整和更新,且调整更新成本低,在操作过程中要便于核对检查。
(4)可行性。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要适应养老行业的外部宏观大环境,如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公共环境的情况,也要结合养老机构自身的特点,考虑机构自身所处的地区周边环境、机构实际运营情况、入住老人需求、人力资源状况、机构财务情况等。
(5)具体性。内控规则要分模块细化具体,要对控制流程做出详细描述。对控制目标、要求、内容、措施、主体、对象、时间、地点、程序、记录等做出详细规定,以实现操作规范性和统一性,既能宏观把握,又能注重微观细节。
42养老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模块建设
根据养老行业特点,养老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模块主要有:信息系统、财务管理、法律法规、公共事务、公司治理、人力资源、后勤服务、环境安全、应急预案、市场营销。
(1)信息系统。养老机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建设要制定总体的信息系统建设规范,对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管理、使用进行管理和控制。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建设和控制:信息系统安装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录入管理、信息传递和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变更管理、信息系统用户操作管理、信息备份和拷贝管理、信息公开管理等。
(2)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内控模块要求对养老机构业务流程进行控制,包括:经济业务的授权、审批、审核、结算、复核、盘点、记账、核对和审签等业务。对养老机构的固定资产、物资采购、应收应付等项目进行规范管理,以提高养老机构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率,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保障机构及企业的财产安全、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3)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内控模块是养老机构各内控模块的基础和原则,也是机构发展的战略方向。养老机构法律法规内控模块主要归纳和学习新、老国家养老政策法律法规、条文条例、规章制度,提高养老机构事务合法性。法律法规模块重点是把握养老事业国家政策方针,培养专业养老事业法务人员,提高养老机构服务和管理、发展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4)公共事务。公共事务内控模块主要是针对机构对外事务的规范和管理,主要包括:政企关系、社会关系、媒体公关、志愿者服务活动、慈善募捐、国际养老文化及经验交流。公共事务内控模块的建立,有利于规范对外公共事务,实现养老机构战略发展、营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提高社会影响力。
(5)公司治理。进行公司治理内控模块建设要对养老机构的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等进行管理。在公司治理过程中,要建立机构内部的民主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得养老机构组织文化深厚、组织结构优化、结构设置合理、权责分配得当,公司上下齐心,能进能退,为提供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奠定优良的组织和文化基础。
(6)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内控模块主要是对养老机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针对对象主要有:养老机构管理人员、护理人员、财务人员、医务人员、培训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安保人员。在具体的内控设计过程中,要重点针对各类人员的工作规范、员工招聘、薪酬设计和激励、技能培训、身心健康、人事关系等活动进行规范。人力资源内控模块尤其是对护理人员的内控设计最为重要。在对护理人员管理中,要对护理人员业务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纠纷解决、技术培训、薪酬激励等进行标准化规范,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性。
(7)后勤服务。后勤服务内控模块是保障养老机构后勤服务质量的根本。主要包括:营养膳食、食品卫生安全、生活护理、社区助餐等内容。后勤服务内控要重点规范后勤操作流程、严格把关食品卫生安全、开发适合老年群体的营养膳食,保障机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为机构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
(8)环境安全。环境安全内控模块是保障养老机构运营安全、机构工作人员、服务对象的人身安全的重要防线。在进行环境安全内控模块建设中,要加强消防安全、医疗急救、老年设施设备安全建设和管理,要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演练和教育宣传,进行医疗急救流程规范和知识培训,建立机构老年设施、设备安全标准。
(9)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内控模块是减少养老机构突发危机,缓解危机灾害,减少危机后果的重要保障。养老机构应急预案主要包括: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程序、突发人为灾害应急程序、机构事务纠纷应急程序、社会公关危机应急程序等。
(10)市场营销。市场营销内控模块具体包括机构业务介绍、服务推广、品牌定位、展会展览、客户评估等内容。在养老机构市场营销内控模块中,要规范养老机构业务推广,形成规范的业务推介和营销模式,精准市场定位,找准机构客源,在提高市场份额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目标客户群体的资质、条件审核,对于不符合机构服务条件的群体,采取限制准入的方式,将运营风险提前规避。
养老机构内控体系是一个系统的体系,是机构运行的基础和业务操作的流程和规范,是机构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内控系统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机构内部的系统管理,提高机构运行效率,也是有效应对外部风险、发现和抓住行业发展机遇的基础。在进行养老机构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植根于养老行业特点,充分结合自身及其他养老机构管理经验,抓住时代特点和政策机遇,不断完善和发展内控系统内容和规范,为养老机构运作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程序支撑。
参考文献:
[1]方红星内部控制――整合框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93-95
[2]许江萍,东志中国养老产业投资潜力与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
[3]陈家军公司内控体系的构建和完善[J].财经界:学术版,2016(10)
[4]李敏我国机构养老服务的现状及问题研究综述[J].办公室业务,2016(2)
篇12
1 我国快递行业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快递行业是一种集多种产业和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快递业作为物流服务业的朝阳产业板块,它与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影响关系,快递行业具有高密度、长链条、拉动力大的特点,对地方的经济有着快速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快递行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产业,能较好地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发展快递业是调整经济结构、服务百姓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快递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及消费群体的年轻化致使传统消费理念发生改观,快递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快递业的业务量以每两年翻一倍的态势在增长变化中,随着业务量放大和市场的不断变化,快递业从一个不起眼的物流运输及现代服务于一身的小板块,成长为现代物流业的支撑板块,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物流服务运营体系。2009年国家邮政管理局出台了《邮政法》以此来进行对快递业的管理,但通过目前的市场运营来看,因各从业公司的内部营运体系及网路市场管理模式管理的差异化,个别细节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对行业的发展形成众多安全隐患。而快递安全问题是关乎快递业健康发展最重要的一环,如果快递安全出现问题,必然会导致整个快递行业的震荡和行业的信任度问题产生,对整个行业带来致命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把快递安全问题做为行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来看待。
但是随着客户需求量的快速发展,引起了自律性差的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服务质量不达标,快递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是很高,道德观念不强,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客户的利益,物流基础设施和快递专业设备存在着不足,严重危害快递行业的安全健康发展,快递安全已经不仅仅影响到客户的满意度,甚至危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快递市场不够规范,安全事故不断出现,因此规范快递市场,加快快递行业安全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2 我国快递行业安全体系建设概况及面临主要问题
我国出台的《快递服务》标准是邮政行业关于快递服务组织、服务环节、服务改进的行业标准,这个标准是对从业企业和员工的基本要求,从目前我国快递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运营行为来看,能够遵守这项标准的为大多数,但《快递服务》标准只是具备了服务的资格,与高效运营安全管理距离还有很大的差距。结合当前的市场运营体系及《邮政法》的管理内容来看,现阶段的快递业的安全体系的问题存在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因素主要有从业人员素质与道德问题、运营模式规范问题、财务风险问题、快件的自身安全寄递的问题等;外部因素主要有快递行业空运环节失盗、损坏问题、地面运输仓储的失盗、损坏问题、交通事故及生产安全事故、收寄件人的信息安全问题等。这种安全性意义重大,而且牵扯到社会责任。所以,必须加强行业自律和强制性相统一的行业安全体系建设,安全性没有保障,整个行业的发展也就没有了价值。
目前,我国快递行业安全体系的主要问题如下:
(1)人员安全—从业人员的素质筛选与征信管理
快递行业的特殊性使得个别公司处于招人补缺的观念去进行人员的补充,不能做到正本清源,导致个别不法分子利用招工途径进入了快递公司,通过工作便利进行不法行为,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隐患。行业监管不够,不能形成污点人员信息的共享。个别在大型机制健全的快递公司工作时做了不法行为被开除后,竟然成为了其他小型快递公司的千里马,导致恶性循环的发生,致使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形成了安全引患。交通事故及不规范的安全生产事故增多导致出现各类各样的影响快递行业人员安全及消费者快件安全的事故发生。
(2)快件安全—快件的安全检查与关键信息缺失
快递行业的速度追求导致快递公司对于相关安全运营寄递规范执行不力,导致假钞、、危化品等禁寄品在营运的过程中不能做到前置安全检查,社会不法分子,专门偷盗快递的犯罪团伙借助快递公司来成为生财之道,给整个邮路流程带来了重大安全隐患。同时部分快递公司内部操作流程标准缺失导致快件内部遗失、人为损坏现象频发,公司的内部缺乏安全管控措施,未建立安全管控体系,对取送双端的客户信息识别也未能有效管控,带来安全的重大隐患。
(3)资金结算—资金结算环节与结算时间的管理
快递业务增加的代收货款等业务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业内人员侵占及上下游公司结算环节增多,结算时间拖延的现象时有发生,高端及奢侈品成为快递的标的,财务结算成了影响快递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
(4)信息安全—信息内控与客户资料的丢失
目前在个别快递企业存在着内部及外部人员勾结,倒卖客户信息的情况发生,在快件处理的任何一个环节,很多不相关人员可以翻阅快件信息,私自抄录或向他人泄露收、寄件人的相关信息。快递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是基于运营安全基础上的又一重点安全管控点。
篇13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是国网公司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县级供电企业作为国网系统基层管理单元,深入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落实好“做精县公司”的各项任务,是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关键环节和检验“三集五大”成效的有效载体,也是县级供电企业落实农电分专业垂直管理、解决现阶段农电管理存在的矛盾问题,适应农电体制改革发展的大好契机。
县级供电企业同步实施“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有利于公司“三集五大”管理模式的统一,有利于农电分专业垂直管理的有效落实,有利于适应农电体制改革的新变化,有利于解决现阶段农电管理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有利于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电网和企业发展规律。
县级供电企业要以“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契机,改革现有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按照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以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为方向,在县局全面建成“三集五大”体系,实现效益最大化、人员最精化、服务最优化。
在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同时,目前县级供电企业还面临着主多分开、农电体制改革、迎峰度夏有序用电等艰巨任务,处于各项工作任务交集,安全稳定风险高度集中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工作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电网安全、队伍稳定、优质服务作为硬约束,集中精力全力确保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平稳、顺利完成。
一、县级供电企业“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实现企业管理全面提升
新体系的推行给我们带来了管理理念的转变。作为基层的县供电企业,由于历史原因,造成我们的管理更多局限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在员工管理理念培育、素质教育方面还处于较低水平,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程度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是员工思想观念的一次大转变,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更关系到每一位员工的自身发展。通过同步宣贯、同步培训、同步设计、同步实施,使我们的管理理念不断得到新的提升。
新体系的推行给我们带来了管理模式的变化。由于历史原因,县级供电企业长期以来形成了多层级、长链条、“小而全”、“小而散”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自身的发展。通过改革,干部员工从代管县供电企业业务条块分割、标准不一、信息不畅、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管理模式,逐步走上了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管理的发展道路,员工的思想观念、综合素质和精气神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新体系的推行给我们带来了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人、财、物”集约化管理,优化了人员结构,提升了人员效率;强化了资金管控,防范了经营风险;加强了物资过程管控,降低了经营成本。通过“五大”体系建设,突出规划引领,强化计划管控,加强工程项目和建设队伍的管理,推进了电网的可持续发展;创新生产模式、优化业务流程,强化对电网运行状态的掌控,确保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整合管理资源、缩短业务链条,建成了“客户导向型、管理专业化、服务协同化”的管理体系,优质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县级供电企业“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落实好“四个重点”
绷紧安全稳定这根“弦”。县级供电企业在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要树立“大安全”理念,把安全稳定作为“硬约束”。要提前做好改革方案的谋划,方案必须做细做实,不折腾不反复。要科学制定“五大”体系建设保障措施、安全稳定方案、队伍稳定方案,落实领导维稳责任。要做好培训动员,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把改革目的意义、目标要求、方法步骤说清楚、讲明白,让全体员工理解、支持、参与其中,确保“五大”体系建设平稳有序推进。要按照“先立后破”原则稳妥地做好机构和职责调整工作,通过建立职责移交确认制度等相关措施,做到“人员不缺少,管理不缺位,责任不缺失”。要切实关注和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通过建立岗位变动人员联系制度,确保队伍稳定。
牢记优质服务这个“本”。 供电企业究其性质,就是一个公共服务型企业,特别是县级供电企业,直接面对广大电力客户,服务就是我们的生命线。“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过程中,县级供电企业要切实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协调,做好集约化背景下上级电力部门与当地政府的桥梁,切实地为当地政府和当地经济发展服务。针对审批权限上划的重要客户、大客户,要建立专业经理负责制,完善大客户报装联动机制,加强全过程跟踪服务和信息反馈,实施个性化、差异化服务。要根据职责职能变化,做好服务重心下移,增设服务网点,增加服务手段,增强服务能力,切实做优对广大中小企业、居民用户的服务。要根据专业化分工的特点,建立内部协同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细化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手段,规范服务行为。要建立健全故障抢修指挥体系建设,合理配置抢修队伍力量,配备现代化抢修器具,确保提供24小时快速高效的应急抢修服务。要通过加强营销和生产的信息集成,拓展GIS应用,建设95598互动服务网点、一体化交费平台等新服务,提高服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