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与迅速成长的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体育场馆建设的专业人才和队伍极其缺乏,体育场馆需求的研究不够系统,体育场馆的建设和使用脱节,凡此种种都与体育场馆的工艺研究落后和标准体系的缺乏密切相关。其中作为体育场馆大脑和神经系统的体育建筑智能化系统,其标准缺位带来的矛盾尤其突出。
要制定一个好的标准,就必须了解清楚需求。让我们先来看看体育场馆的需求吧!
一般说来,体育建筑不同于民用建筑,其特点是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且各国相继争办各类国际体育赛事,在体育设施中争先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以展示国民经济实力及科技水平。发展至今,现在的体育比赛已经成为世界级的运动员们追求更高标准、更快、更复杂的激动人心的壮观节目。对高标准的追求并不局限于体育比赛本身。运动员、观众、贵宾、媒体和场馆的业主都对体育场馆有同样高的要求。
因此,体育场馆必须是满足相应的国际标准、多功能的专门建筑。不仅要安全、舒适,给观众带来愉快的享受,而且能让业主举办不同的活动,既有体育比赛,还有音乐会、展览、交易会等等。
设计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化体育场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许多专业的专门技能的配合。影响场馆建设的主要因素有:
l、容量足够大、视线不受阻挡的观众席;
2、互相间隔的运动员、传媒、贵宾和普通观众使用的观看区和设施
3、供残疾人使用的不间隔的观看区和休息处;
4、宽敞的大堂和无障碍的斜坡人流通道,保证观众的舒适和安全:
5、适应大量人流的方便的出入口;
6、足够的周边基础设施和应付开场与散场时的大量观众的交通设施
7、重型车辆的出入口:
8、场地内满足转播、比赛、训练等多种场合的灯光系统:
9、不会打扰参赛者或表演者,但能向观众席提供充分照明的灯光系统
10、布置合理、清晰悦耳的扩音系统:
1l、观众能方便地看到到比分、及时看到精彩镜头回放;
l2、能根据媒体需要进行扩展的中央设备;
13、热身场与主体育场之间的方便通道;
14、体育场内的小气候能让运动员取得最佳成绩,从而使其获得运动员和观众的喜爱;
从以上需求中可以感受到智能化系统对于体育场馆功能的重要性,好的智能化设计将给运动员、观众、贵宾、媒体和场馆的管理方创造良好的环境、带来足够的便利。
智能建筑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尚无定论,建筑智能化的定义至今也未能明确,在实际操作中由此带来的问题层出不穷,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其子系统间的关系和指标到底如何确定,而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建筑的投资、功能和整体水准。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体育智能化系统项目的目标、定义、范围、特性都不确定,这样的项目如何管理和实施?那么在实际过程中只好由业主或设计院或施工单位自行定义,自行发挥,由此造成资金浪费、功能不全、系统档次不均衡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建筑智能化定义的问题,必须借助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明确各子系统间的集合性、层次性和关联性。结合多年的行业实践及新技术发展的情况,提出以下“4+1”结构的分类方式,以期对体育建筑智能化系统范围的定义(即集合性)和层次性明确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1.(建筑)环境监控系统(EMS)
1.1.建筑设备自控系统
1.2.消防报警及联动系统
1.3.安全防范系统
1.4.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2.通讯广播系统(CBS);
2.1.综合布线系统
2.2.通信系统
2.3.网络系统
2.4.电视系统
2.5.广播系统
2.6.会议系统
3. 比赛专用系统(SFS)
3.1.大屏显示系统
3.2.场地扩声系统
3.3.场地照明及控制系统
3.4.计时记分及现场成绩处理系统
3.5.现场影像采集及回放系统
3.6.售验票系统
3.7.电视转播和现场评论系统
3.8.比赛中央控制系统
4.管理信息系统(NIs);
4.1.信息和查询系统
4.2.赛事综合管理系统
4.3.场馆综合管理服务系统
5. 机房工程(SES);
5.1.智能化设备供电系统
5.2.智能化系统防雷接地
5.3.智能化机房的空调系统
5.4.智能化机房的视觉照明环境
5.5.控制台和机柜
以上是对体育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一级和二级系统的分类,至于三、四级的分类及各级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即系统之间的关联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为体育设施行业标准研究、拟定和实施单位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设施建设和标准办公室目前正在着手启动体育建筑智能化系统标准的工作,希望此举能对体育场馆智能化系统的管理、规划、设计及施工起到相应的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下面就体育比赛的几个专用系统的设计要求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1、计时记分与现场成绩处理系统
计时记分与现场成绩处理系统作为采集、处理、显示比赛成绩及赛事中计时的系统,对赛事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它主要分为数据采集部分、数据处理系统和显示系统,其中数据采集系统主要为各种检测设备,终点控制计时设备,现场裁判员计分计时器设备。数据处理系统设置在比赛专用计算机机房,通过专用软件,将比赛成绩进行统计、平均、排名、存储。显示系统、除大屏幕显示外,还包括设置在场、馆各处的其它专用显示屏,如篮球的倒计时屏等。
计时记分系统是场馆进行体育比赛最基本的技术支持系统,担负着所有比赛成绩的采集和基本处理。现场成绩处理系统则是紧随计时记分系统之后对相关比赛成绩做进一步的处理和多种信息服务。
现场成绩处理系统是由各单项的现场成绩处理系统组成,主要完成对比赛现场成绩的采集、处理,并进行奖牌情况、破记录情况等的统计,同时将 成绩传送至赛事综合管理系统的成绩管理子系统、现场成绩显示牌或现场电视转播系统。它需要在局域网或广域网环境下运行,同时需要与其他系统存在数据交换。因此,要求成绩处理系统快速、准确地进行数据处理。
成绩管理子系统是赛事综合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为信息和查询系统提供动态成绩信息的直接信息源。
计时记分系统从比赛现场获得各种竞赛信息将同时传送到总裁判席、计时记分机房、现场成绩处理机房。计时记分机房是计时记分系统所使用房间的总称,根据不同的用途设置在场地不同的位置上。因此在设计中,所有技术功能用房位置的安排应以计时记分用房为基准。
由于计时记分与现场成绩处理系统设备和软件比较专业和贵重,许多设备均是在比赛时进行租用和临时架设,因此设计时在场馆内应预备好专用的路由,并在各主要计时记分采集点处安装了数据采集专用信息盒,方便不同的比赛对计时记分系统不同的接驳要求。
计时记分系统是现场成绩处理系统的前沿采集系统,除自身形成完整的数据评判体系外,还可将其采集的数据通过技术接口传送给现场大屏幕显示系统、广播电视系统和成绩管理子系统。该系统根据竞赛规则,对比赛全过程产生的成绩及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监视、测量、量化处理、显示公布,同时向相关部门提供所需的竞赛信息。在设计其它相关系统时要充分考虑与该系统的软件和硬件接口的问题,否则会对比赛的流程和现场的实际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
2、现场录像采集及回放系统
在大型体育赛会期间,为裁判员、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即点即播的体育比赛录像与相关的视频信息,已经成为技术仲裁、训练和比赛技术分析等工作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和工具。而现场录像采集及回放系统既可用于当比赛发生争议时,为仲裁提供声像资料;又将为大屏显示提供影像信号,为场馆比赛资料的保存提供素材。同时可以把现场图像通过场馆cAT\’系统调制后,作为1路或多路电视节目进行播放。一般情况下,系统应具有4路以上电视回放能力。
摄录像系统采用多台高性能彩色摄像机, 自动对焦、可设定预置位,且配有万向云台的跟踪用摄像机、进行全景拍摄的固定位置摄像机等。
视频采集控制器对多路现场传回的视屏信号进行采集,并进行数据化压缩处理,把所采集的视屏数据保存在视频采集控制器中, 视频采集控制器应具有不少于8路视屏信号的采集功能,并应有大容量的存储空间。
用户可通过联网的电脑终端,对视频采集控制器中的信息进行读取,可在同一终端中同时取4路以上的视频信息。还应具有在进行录像信息采集过程中进行现场环境数据的同步处理能力。
3、电视转播和现场评论系统
为适应举行高水平比赛时电视转播的需要,体育场馆必须具备现场电视转播的条件。本系统是将各摄像机位的摄像信号、现场评论员席的电视信号送至停于室外的电视转播车,进行编辑后,送到转播机房的光缆接口传输至电视台,然后向省台、中央台转发或直接在本地电视台中播出。
作为一个功能其全的设计,体育场馆内需敷设专用缆沟或电缆吊架,这里统称为缆沟。缆沟主要服务于电视转播系统,不能与供配电系统共用。缆沟通常设置在暗处,便于临时铺设线缆,避免观众或一般工作人员触碰,确保其安全。实际智能化系统设计中可以采用缆沟和吊架相结合的方法。
缆沟的设计要考虑到防水问题,放缆、收揽方便,外观整洁,不影响他人工作。缆沟上面要求有覆盖物,不能露天放置。同时应考虑现场拾音的要求。
篇2
Key words:intelligent building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building equipment monitoring system
一、智能建筑的含义和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技术也日新月异,智能建筑的概念也日趋成熟,早期一般被成为智能大厦。在国内 “3A大厦”、“5A大厦”等广告词随处可见,所谓的“3A大厦”是指建筑物具有楼宇自动化(BA)、通信自动化(CA)和办公自动化(OA)系统功能者。而“5A大厦”则是将楼宇自动化(BA)中的火灾报警及自动灭火系统独立出来,形成消防自动化(FA);将安保系统独立出来称之为安保自动化(SA),从而形成“5A”。其中,“BA系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称的楼控系统,即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简称。
直到2000年中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的问世,其中对什么是“智能建筑”才有了明确的定义:“它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由此可见,提供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的建筑才能称之为智能建筑。但此定义还忽视了一点,“节能环保”。到2006年建设部重新组织编制组对GB/T50314-2000进行了修订。此次修订在内容上进行了技术提升和补充完善,并按照各类建筑物的功能予以分类,还在“智能建筑”的术语解释上加上了有关“节能、环保”的概念。在新的GB/T50314-2006上“智能建筑”被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智能建筑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化工程,建筑、结构、水、采暖与通风、电气等专业构成有机整体。犹如人的身体,只有各个器官协调作业,才能表现为健康状态。智能建筑的“智能”,也就是要建筑像人一样,能“知冷知热”,自动调节空气、水、阳光照射等,创造既节能、健康、舒适又安全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减少“楼宇综合症”的发生。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有几个“A”就是智能化建筑的概念是错误的。
建筑智能化系统(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是智能建筑中应用的电信息系统。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国内还有一个俗称,即所谓的“弱电”系统,它是以从建筑设计中有别与传统的电气设计和照明设计而引申出来的。传统的电气设计和照明设计称为“强电”设计,而把属于建筑物智能化系统设计的内容称为“弱电”设计。
建筑智能化系统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每个智能建筑要把所有系统都包罗进去是不太可能的,因此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设总投资、管理要求等综合考虑。确定与建筑物功能相适应的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各子系统的设计标准,应侧重各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注重智能化系统集成,强调综合性、统一性和各子系统的关联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传统的智能化子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达到资源共享、功能得以提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但是,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并不是仅仅涉及一个弱电专业,要由各专业相互配合,如建筑专业在做设计方案时,就应当考虑太阳光的利用与人工照明的关系以及热辐射的作用等等。不能只考虑建筑外形,连结构的合理性都不考虑,把有限的资金都放在外形上,有可能就应了那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话,就不可能做成智能建筑。因此智能建筑是多学科、多技术系统的综合体。
二、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里所说的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也就是在《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里被称为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和公共安全系统(PSS)等综合管理的系统。
虽然,从现实来看,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办公楼、宾馆、体育场馆等各类的公共建筑当中,可是,在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发展中,住宅(小区)的建设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住宅(小区)智能化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在公共建筑里不同的是,应依据住宅(小区)自身的特点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功能、技术结合起来,发挥该系统的作用。除小区内的公共部分与其他公共建筑里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一样,在住宅内部,家庭控制器(Home controller)是智能化系统的一个主要产品。它可以实现对住宅内表计(水表、电表、燃气表、直饮水表、热水、供热等计量仪表和设备)的数据采集和远传,还包括了对常用家用电器的控制等功能。
(一)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功能
按照《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里6.1.2所阐述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用于对建筑物内各类机电设备进行监测、控制及自动化管理,达到安全、可靠、节能和集中管理的目的。
我们把它总结归一下,即:
实现自动监视与自动调节以适应室内环境的变化;各类机电设备的启、停和运行进行连锁操作,以确保机组的安全运行;各类机电设备的故障自动监测,以保证设备的安全和及时维修;实现优化控制以实现节能降耗;实现过程控制自动化以节约设备管理人员。
(二)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内容:
根据《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里6.1.3的内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包括以下几大子系统:
1、空调与通风系统;2、变配电系统;3、公共照明系统;4、给排水系统;5、热源和热交换系统;6、冷冻和冷却水系统;7、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8、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子系统(设备)间的数据通信接口功能;9、中央管理工作站与操作分站功能;10、系统实时性;11、系统可维护功能;12、系统可靠性;13、现场设备安装质量;14、现场设备性能;15、依据设计要求所需评测的项目等。
可见,在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又称BA系统)是体现节能和创造优良环境最有价值的系统,也是关联技术最多的系统,应称之为建筑智能化的龙头系统。
(三)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
1、系统检测:是指智能化系统安装、调试完毕,经过规定的试运行时间后,竣工验收前所进行的对系统功能、性能及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的全面检验和测试,评价结果将作为竣工验收和智能化系统等级评估的依据。
2、系统检测的条件应具备:(1)系统安装调试完毕后,已进行了规定时间的设运行;(2)已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文件和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记录。
对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来说,在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里有明确的规定。就是,系统的检测在系统试运行连续投运时间不少于1个月后进行,并且应依据工程合同技术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设计变更审核文件、设备及产品的技术文件进行。
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应以系统功能和性能检测为主,同时对现场安装质量、设备性能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记录进行抽查或复核。
4、系统检测的流程
(1)一般由工程建设单位,也可由工程承包方或使用单位向检测机构申请办理系统检测委托手续。
(2)检测单位在熟悉委托方所提供的各项工程资料,对工程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并已明确知道委托方的需求后,应及时的制定检测方案。
(3)检测单位按照已制定的检测方案进行检测工作。现场应详细、准确的填写原始记录表。原始记录表应字迹清晰、没有笔误,以便现场检测人员签字或者盖名章。
(4)在现场检测和相关的实验和检验完成后,应按照相关的委托手续中双方约定的时效内及时的出具检测报告。检测报告除有检测人员、复核人员和签发人员的签名外,还应有检测机构加盖检测报告专用章或检测机构公章。检测报告应有明确的合格或者不合格的检测结论。凡不合格项均应明确提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
现今,我国在智能建筑的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和行业法规还尚不规范、健全,譬如说现在改版后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已经改为按照各类建筑物的功能予以分类了,但是《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至今还尚未改版,依旧按照各系统进行分类。这就造成现在的智能建筑设计与施工市场不够规范和系统化。另一方面,必须从行政上和技术上对智能建筑的市场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加强对系统集成商的资格审查,重点审查其规模和人才构成,考核其从业技术水平。对于建筑设计、施工单位,则应将智能建筑设计与施工纳入质量监督体系,对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系统运行管理阶段均应实施监督。工程完成后还应按有关的质量评定标准和验收规范进行检测和验收。
参考文献
篇3
1. 电气技术与建筑概述 智能建筑产业是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诞生,且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建筑物的电气发展是经过电气化阶段、自动化阶段和当今的智能化阶段。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它是由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等一系列最先进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晶。特别是智能建筑系统工程,它作为弱电系统工程的延伸和发展,综合性强,涉及的专业领域更广,新的弱电系统不断加盟到智能建筑技术领域内。建筑物使用功能现代化的需求和相关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共同促进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中的电子和微电设备较多,这些弱电系统的设备耐受电压较低,如电子设备耐受电压为5V,微电子设备耐受电压只有1.5V,这些设备过电压、过电流的能力差。信息系统设备(包括缆线)在遭受雷害和电磁干扰(如地电位升高、磁耦合、电耦合和电磁耦合等)时,必然会使信息系统中的设备、网络和布线将遭受感应过电压和电磁干扰的危害;各种高频、超高频的通信设施不断涌现,相互间的电磁辐射和电磁干扰日益严重,大量的运行和实践证明,电磁干扰和谐波对智能化设备和布线系统危害的案例和教训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2. 网络与布线 智能建筑的实质是诸多智能设备的网络化问题,它包括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集成(BMS或IBMS)。但由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FAS)是采用集散型控制方式,所以FAS系统目前我国还是独立的控制系统,只是留有通信接口待今后与BAS系统集成,而美国的FAS系统是分散型控制方式可与BAS系统集成。综合布线系统作为全新概念的布线系统,其优越性是传统的布线系统无法比拟的。主要体现在综合布线系统的开放性――向所有的通信协议开放,灵活性――设备的开通更改只需增加设备和跳线管理,可靠性――器件通过ISO等组织认证,星形拓朴结构等一条线路故障不影响其它线路正常运行;先进性――采用最新通信标准的5类、超5类、6类双绞线或光纤,实时传输多路多媒体信号;经济适用性――将分散线缆综合到统一标准布线系统中。 从网络架构上来分,网络可划分为局域网(LAN),控制网(Infrenet),广域网(WAN)和城市网(MAN)。世界公认的网络协议标准――TCP/IP协议,使得局域网和广域网实现了无缝连接。城市网是在局域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数据网,介于广域网与局域之间把多个局域网互相连起来,构成覆盖范围更大,支持高速传输和综合业务,成为适合城市范围使用的计算机网络。为了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与信息网络的互联互融,尽管目前控制网络中多种总线标准同时存在,但由于以太网速度控制性价比高,一些地方一直在控制网络中推广应用TCP/IP协议的以太网。在众多的现场总线技术中推广Profibus、Interbus、LonTalk、Modbus及CAN等总线。由于这样的规定,从而使这些地方的智能建筑还没出现瘫痪现象。
篇4
我国目前公认的定义为:“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说的具体一点,就是以综合布线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桥梁,综合配置建筑及建筑群组成的多功能子系统,从而实现对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及建筑群内各种设备(空调、供热、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电梯、消防、安全防范的设计)等的综合管理。
2 智能建筑主要特点
2.1环境方面
(1)舒适性
使人们在智能建筑中生活和工作,无论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均感到舒适。为此,空调、照明、消声、绿化、自然光及其它环境条件应达到较佳和最佳条件。
(2)高效性
提高办公业务、通信、决策方面的工作效率;提高节省人力、时间、空间、资源、能量、费用以及建筑物所属设备系统使用管理方面的效率。
(3)适应性
对办公组织机构的变更、办公设备、办公机器、网络功能变化和更新换代时的适应过程中,不妨碍原有系统的使用。
(4)安全性
除了保护生命、财产、建筑物安全外,还要防止信息网信息的泄露和扰,特别是防止信息、数据被破坏,防止被删除和篡改以及系统非法或不正确使用。
(5)方便性
除了办公机器使用方便外,还应具有高效的信息服务功能。
(6)可靠性
努力尽早发现系统的故障,尽快排除故障,力求故障的影响和波及面减至最小程度和最小范围。
(1)具有高度的信息处理功能。
(2)信息通信不仅局限于建筑物内,而且与外部的信息通信系统有构成网络的可能。
(3)所有的信息通信处理功能,应随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而发展,为未来的设备和配线预留空间,具有充分的适应性和可扩性。
(4)要将电力、空调、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构成综合系统,同时要实现统一的控制,包括将来新添的控制项目和目前还被禁止统一控制的项目。
(5)实现以建筑物最佳控制为中心的过程自动控制,同时还要管理系统实现设备管理自动化。
3 建筑设计和智能建筑的关系
3.1概念上
从我国对智能建筑的定义来看,不管是从哪个角度分析,智能建筑工程系统都离不开建筑结构、建筑形式、建筑功能、建筑组合、建筑的高舒适性和建筑艺术的处理,而这些正是建筑设计中的主要范畴。建筑结构影响着智能建筑的综合布线的合理性,建筑形式和功能影响智能建筑使用智能的效果,合理的建筑空间组合给智能建筑带来便利和灵活性,建筑的高舒适性给智能建筑的综合性管理带来生机,建筑艺术处理又给智能建筑增添无比的光彩。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将给智能建筑未来发展和运用留下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未来智能建筑在新技术上的运用,为智能建筑设计向高一档次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一个建筑智能系统工程设计的好坏,建筑设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2综合协作
智能建筑工程应不单纯是指建筑电气智能化系统工程,还应涉及相关的专业和领域,其相互间的发展水平是相适宜的。另一方面,与传统工程相比系统集成逐渐成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而系统集成的趋势则体现在一元化的管理。尽管目前所指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仅仅是狭义的电气范畴,其所涵盖的专业领域仍是非常广泛的,涉及建设、信息(电子、邮电)、公安(消防、安防)、广电(广播、电视)、电力、机械等行业。建筑设计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综合布线创造方便的空间,智能建筑为建筑设计打破传统思想,掌握新理论,适应新科技.引出了一条思路,要求建筑设计各工种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现代科技,紧跟时代的步伐,否则将被现代科技所淘汰。建筑设计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是相辅相成、密切配合的。
3.3建筑设计是龙头
设计一个优秀的智能建筑。首先,它的建筑结构、建筑形式、建筑功能、建筑组合和建筑艺术处理的设计也是优秀的,建筑设计起着龙头作用,相关工种的密切配合,也需要建筑、结构两大龙头专业去带动、协调。一般民用建筑设计院,建筑智能化系统工作主要靠设置的建筑、结构、设备、电气、经济五大专业来完成,各专业互相配合、相互协调。因智能建筑在我国刚刚起步,各方面均缺乏设计经验,系统集成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承包商(集成商)的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 影响智能建筑设计效果。所以建筑设计要带好头, 使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健康发展。
3.4规范化
建筑设计和智能建筑之间需要一个设计标准和设计规范联系在一起,两者之间应是一个协作、协调和综合管理的体现,应是对现有标准和规范的优化、提炼和补充,具有超前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指导性文件。受国情所限,实际运作中执行政策法规不规范带来的不良影响最为严重,存在各自为政、各自划分势力范围, 处处人情一本帐,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不利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健康发展。因此,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呼唤综合管理体制,迫切需要各相关产业部门根据建筑市场发展的需求, 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标准,来协调规范市场。任一产业部门统管或独管的想法都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也是不现实的, 更易引起认识上的混乱和摩擦。现代产业制度更应提倡协作、协调和综合管理
4 建筑设计、智能建筑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设计方面, 主要是缺乏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标准和相应的设计规范.还有设计单位专业设置不配套, 计划管理以及分配不合理。设计人员无章程可循, 不同的设计人员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理解与界定也有可能不同,从而使设计错位的原因很多, 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建筑师、结构工程师们的建筑智能化意识相对淡薄,对此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两大龙头专业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而目前充当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工作主角的电气专业,仍沿用着传统的“强电”和“弱电”划分,人们已习惯把将来最为活跃的新技术,如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现代图形显示技术等一股脑地划归“弱电”范畴,而这些正是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的综合体现,这就决定了人员、知识须不断更新,才能追上时代科技进步的步伐。现状使设计人员难以应付,过分依赖于承包商及设备供应商,往往生搬硬套。结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因工作量增大带来的计划安排出图时间和分配比例不合理,也制约着设计的成败,从现有专业配制及计划管理来看,即使有能力也没有时间较好地完成设计工作,这是很关键的因素,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不从设计体制上改变现有模式,必将约束智能建筑的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解决的方法:
(1)尽快制定出一套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标准和相应的设计规范。
(2)设计单位配套全智能建筑设计班子,加强建筑智能化意识,系统掌握智能建筑的知识。
(3)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标准,来协调规范市场。尽快制定“一体化”统一的施工验收标准和规范。提高系统承包商(集成商) 的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用标准和法规来约束他们的敬业行为。
篇5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2. 智能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智能建筑设计系统名称不规范
智能化的各个子系统没有按国家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与《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进行统一和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这将导致建筑智能化系统图纸内容紊乱,再加上招标文件不“标准”不 “规范”,使得智能化文件更加混乱,甚至失误。如果各个系统名称不能很好的与《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对应,验收时套用不规范的名称,那么这种验收一定是不够准确和完整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除需要充分吸收国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外,更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设计和招标时各子系统的名称必须“标准”化、“规范”化,注意到国家“标准”和“规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智能化系统工程正常进行。1997年10月,我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设部了我国智能建筑领域的第一个法规即建设部建设[1997]290号文《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它对智能建筑领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智能建筑的设计在它的指导下,在不完善中摸索前进,到2000年7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出台,宣告我国智能建筑设计初步迈进了规范化时代。
2.2设计上的缺陷
智能化系统工程涵盖10多个子系统,设计上要综合考虑。在做设计任务书时候要把甲方的使用要求了解好,其中包括产品性价比,品牌的倾向性,用户的使用要求等。在管路的设计上要选择常规产品的走线方式,为将来选择产品留有多个选择。主干可尽量共管,分支管路根据系统,也可根据设备的安装位置也可选择共管。设备安装位置、预留盒等都要与厂家沟通好,以免将来重复施工。设备间的供电线路也要在初期设计好,以免将来再回路供电等方式上造成损失和矛盾。
2.3系统集成设备发展落后
理论上讲,只要配置相应的模块,所有智能系统均能集成为一个大系统。然而,智能系统涉及面较广,涉及的技术领域较多,生产商不可能包罗万象,只能生产其中某一个系统的产品,这样就形成了各不同厂家产品的集成;不同厂家的产品在性能参数上不一致,给各系统集成造成了技术上的障碍。如果集成得不妥当会产生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干扰、影响,甚至不如单个系统执行设计功能更为可靠。所以,市场期待着成熟的、在销售之前就已经“集成”完毕的、模块式的产品投入市场。其实,各种智能系统的生产商可以携手,联合打造同一品牌,相同性能指标、技术参数,又可以根据客户需要进行组合的模块式集成产品;通过研究得出,完全集成要比一般的建筑控制增加60%的费用,大约占建筑总造价的3%。而许多建筑由于用途不同,功能各异,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总体结构总是有其不同的特点,智能系统根据不同的用途各有取舍,这样为系统集成的必要性也打了折扣;同时,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也使智能化系统不能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必须使管理人员熟悉系统各部分的使用、维护和管理。
2.4设计单位的选择
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单位,不同于其他工种,因为他的专业性强,对设计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设计单位的选择不能只是看公司的执照、注册资金、资质等,最主要的是公司人员的从业经验与设计的样板工程,现在很多的大公司往往只利用手上的资质承包工程,而自己则不雇佣具体的设计人员,他们把工程转包,这就为将来的施工管理带来风险,工程质量带来隐患。选择设计单位不要在乎他的规模大小,要看他干的设计实力,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这个公司在行业内的口碑。
3. 提高智能建筑设计的对策
3.1建筑智能设计顾问公司
如何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进行优化,取得最大效果是智能化建筑设计的核心。应选择对建筑智能化技术有经验的建筑设计单位,负责施行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包含建筑师、各所需专业的一体化和优化设计。应在设计阶段的一开始就启用建筑智能设计顾问公司,配合、协调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主设计,协助用户做需求调研并形成报告;向用户介绍智能化系统各专业的设计方案;提供招标需要的技术文件;完善主设计的设计建议书,并且要说明各专业对其他专业的设计建议和特殊要求,形成专业设计之间的衔接。
3.2建立技术评审机制
很多事情在工程设计确定之后,要改变就比较复杂。与其在建设过程中要花数倍的精力来修正,倒不如在前期把好设计关,给施工以及竣工验收创造良好的开端,促进工程的良性运作。技术评审要审查设计是否满足技术要求,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评审不仅要考虑与设计有关的技术工作,而且还要考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其它方面。
3.2.1初步设计评审
篇6
中图分类号:TS958.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自1984年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诞生在美国之后,智能建筑如雨后春笋,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加入智能建筑的建设队伍,几乎所有的地产商都在宣传他们的产品是如何如何的智能,有的称为3A智能大楼,有的称为5A甲级办公大楼等等,事实果然如此吗?智能建筑到底是什么?
1、智能建筑概念:顾名思义,智能建筑就是智能的建筑,具有智能的建筑。关于智能建筑的定义,各国不尽相同,以下介绍几种典型的定义:
美国智能建筑学会: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方面功能进行优化的设计,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的幽雅、舒适、安全的环境空间。
欧洲智能建筑集团:创造一种可以使用户发挥最高效率的环境的建筑,同时可以最低保养成本,最有效地管理本身资源。
新加坡政府公共设施署:应有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来监控各种设施,为用户提供舒适的生活或工作环境;有良好的网络设施实现建筑物内的数据交换;提供足够的电信设施与外部通信。
日本电机工业协会智能建筑协会把智能建筑定义为:该建筑综合计算机、信息通信等方面的最先进技术,使建筑内电力、空调、照明、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协调工作,实现建筑物自动化、远程通信和办公自动化有效运行,这三种功能结合起来的建筑是智能建筑。
香港苏廷弼提出评价智能建筑的8个模块:友好的环境,包括健康和节能;空间的利用率和灵活性;运行和维护的生命周期成本;人的舒适感;工作效率;对火灾、地震等灾害和结构的安全性;文化;高科技形象。
中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对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以上各国对智能建筑的定义虽不尽相同,但基本点是一致的即智能建筑的主体是建筑物,是空间环境,是借助综合布线系统,将4C技术即计算机技术(Computer),控制技术(Contro),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图形显示技术(CRT ),综合应用于建筑物之中,是在建筑物内通过建立一个计算机综合网络,把分离的设备、功能、信息有机整合为一体,使建筑物智能化 ,从而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1984年,美国联合技术建筑系统公司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改造了一幢旧建筑,在楼内铺设了大量通信电缆,增加了程控交换机和计算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他们将楼内的机电设备(变配电、供水、空调和防火等)均用计算机控制和管理,实现了计算机与通信设施连接,向楼内住户提供文字处理、语音传输、信息检索、发送电子邮件和情报 资料检索等服务,实现了办公自动化、设备自动控制和通信自动化。这就是史上第一 “智能建筑”。
2、智能建筑主要特点: 2.1环境方面 : 2.11 舒适性, 使人们在智能建筑中生活和工作,无论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均感到舒适。为此,空调、照明、消声、绿化、自然光及其它环境条件应达到较佳和最佳条件。 2.12 高效性 ,提高办公业务、通信、决策方面的工作效率;提高节省人力、时间、空间、资源、能量、费用以及建筑物所属设备系统使用管理方面的效率。 2.13适应性, 对办公组织机构的变更、办公设备、办公机器、网络功能变化和更新换代时的适应过程中,不妨碍原有系统的使用。 2.14 安全性, 除了保护生命、财产、建筑物安全外,还要防止信息网信息的泄露和扰,特别是防止信息、数据被破坏,防止被删除和篡改以及系统非法或不正确使用。 2.15 方便性 ,除了办公机器使用方便外,还应具有高效的信息服务功能。 2.16 可靠性, 努力尽早发现系统的故障,尽快排除故障,力求故障的影响和波及面减至最小程度和最小范围。 2.2功能方面 : 2.21 具有高度的信息处理功能。 2.22 信息通信不仅局限于建筑物内,而且与外部的信息通信系统有构成网络的可能。 2.23 所有的信息通信处理功能,应随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而发展,为未来的设备和配线预留空间,具有充分的适应性和可扩性。 2.24 要将电力、空调、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构成综合系统,同时要实现统一的控制,包括将来新添的控制项目和目前还被禁止统一控制的项目。 2.25 实现以建筑物最佳控制为中心的过程自动控制,同时还要管理系统,实现设备管理自动化。
3、智能建筑的必要性:
智能建筑是智能建筑技术和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技术、社会经济、信息通讯发展的必然;在现代信息社会,建筑物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应是人、信息和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是建立在建筑设计、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人类工程学等各类理论学科之上的交叉应用,智能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的标志。
我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城镇化发展时期,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快速增长,建筑节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建筑节能已经成为我国节能的重点,节能优先已成为我国可持续能源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30年以来,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在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较大,随着在办公室工作的白领人员的增加,办公能耗将越来越大,同时对办公环境的安全、高效、舒适、便捷等要求也更加高。要实现建筑物的节能目标,只有把分离的设备、功能、信息有机整合为一体,才能使建筑物智能化 ,从而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目前,美国新建及改建的大厦中的80%为智能大厦,日本和泰国新建大厦中的70%为智能大厦,中国开发商宣称他们开发的大楼都是智能化大楼。
4、中国智能建筑发展现状:
4.1设计方面:负责建筑结构及机电设计的总体院不同步完成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一般仅仅完成图纸报审必须的消防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业主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才开始启动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委托工作,以至于经常出现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机房空间不够、结构荷载不满足要求、电力供应不到位、与其他机电系统设备的硬件接口不配套,或通信协议不兼容等问题。
4.2产品供应方面:智能化系统工程涉及产品多、技术新、领域广,导致生产供应商或商多而复杂,加上中国在产品制造技术标准、接口标准、通信协议等方面没有统一规范,最后造成一幢大楼的智能化系统工程由一个个独立的智能化子而构成,并且因接口标准、通信协议等与机电设备不匹配,进而造成智能化系统工程无法正常运转。据统计目前我国智能建筑有70%智能化系统工程不能正常运转。不仅造成建设投资的无谓浪费,还直接败坏了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名誉。使人感觉智能化系统工程就是摆噱头,中看不中用,严重影响了智能建筑在中国的发展。
4.3施工方面: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目前我国有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及消防设施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绝大部分专业承包企业仅有其中一种资质。他们与具有机电安装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的单位相比,无论是技术人员、技术装备、管理能力、企业规模都较弱。由于系统多,几乎所有项目,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的分包单位也多,施工质量、进度控制、成品保护难度大。
5、建议对策:
5.1在国家层面,加大智能建筑知识普及宣传力度,从建筑业的发展、科技进步、信息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环保节能客观需要等高度强调建设智能建筑的必要性;从智能建筑的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本质特点出发,强调缺乏楼宇自控及其综合管理系统,设有再多建筑智能化子系统的建筑物也不能称为智能建筑!
2完善相关智能建筑相关标准及规范的建设。产品制造技术标准、接口标准、通信协议等方面应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应把智能建筑的设计标准和要求贯穿于规划、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各阶段各专业,并相应调整完善设计标准及设计深度要求,关于施工和验收标准,应明确“智能建筑”与“建筑智能化工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GB50300-2001中的“智能建筑”分部工程应更名为 “建筑智能化分部工程”,简称“建筑智能”。同时按《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对智能建筑定义,即 “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为标准,对建筑物进行“智能建筑”专业验收及评定。智能建筑的评审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安全防范、信息等系统便于测试量化,维节能效果难以评定。国家应组织进行调查研究,对政府、学校等行政办公大楼,应推行标准化设计,应设计智能建筑的经济考核量化指标。设想如下:A:建安投资
B:建安投资中智能化系统工程投资
C:一定期限(如一年)的平均综合运行成本,包括运行维护费、水电气等消耗、设备检修费等,他与建安投资及智能化系统密切相关。
D:智能建筑评价指标,建立以下评价模式,
D= C/(B/ A)= A* C/ B
D越小越好。通过调研,设计出D的级差范围。
3设计:业主在委托设计、设计院在设计规划、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均应按《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对智能建筑定义执行。靠 “建筑智能化工程”分包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是绝对不可能完成“智能建筑”的设计的!解决设计问题是中国智能建筑发展的根本出路!解决设计问题是中国智能建筑发展的唯一出路!南京某建筑面积20多万平的商业综合体,空调与智能化为两家承包商,空调是“设计+供应+安装”(EPC)包死价合同,承包商为节约成本,空调水设计为定流量系统。智能化系统承包商从物业管理及节能角度出发,说服业主建设了完善的楼宇自控(BAS)及其管理系统(BMS),投入近3000万,但因与机电设备,主要是空调设备不配套,设想的监控管理及节能等目标均难以实现。再如像南京、上海这类冬夏温差较大的地区,如果建筑物外墙设计为全玻璃幕墙,这时即使水电暖及智能化系统配套再好,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节能问题,这样的建筑物就不是“智能建筑”。
4施工:鼓励具有机电安装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的单位申请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及消防设施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以根本提高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素质、技术装备能力及管理协调能力;提倡包括建筑智能化工程在内的机电总包,目前的总包单位多从土建发展而来,他们的机电安装能力一般相对较弱,本人不支持项目总包。目前的项目总包,实际运转都是管理总承包,而非施工总承包,以至于主体工程分包、转包、再分包现象难以杜绝!
6、结束语:总之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客观上使智能建筑成为未来建筑的必然!
参考文献:
篇7
“弱电较弱”正是指在智能建筑中,整体弱电系统工程是建筑电气工程中较薄弱环节,无论是技术力量、人员素质、设计与施工、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监理等相对较弱。这对我国的智能建筑的迅速发展是很不利的。目前,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有一部分的智能建筑电气技术是不健全的,其原因一是在众多的总线标准中Lon Work协议是非常完善的控制面层的总线协议,它有完善的七层协议,BACnet协议则是系统集成层面的协议标准,但没有在我国得到很好运用;二是多种现场总线并存,系统集成当然很困难;三是中国的物业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较差,厂家在还能运行,一旦厂家支持不在时,系统很可能瘫痪。
针对目前智能建筑中电气技术存在的问题谈一下笔者的看法:首先是我国智能建筑缺少一整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标准。现有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验收标准有《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智能建筑评估标准》、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等。这些国家、行业标准对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还缺少智能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安全防范、计算机房等施工验收标准和规范。现行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智能建筑的可操作性还有些欠缺。这给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设计带来了较多的难点。
第二是智能建筑的设计应由具有智能化设计资质总承包单位的设计院来承担。再由集成商进行多次的深化设计并交设计总承包单位审查方可招标施工。这是因为设计院熟悉和掌握国家、行业、地方的设计标准,设计中始终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技术先进成熟、经济合理、实用可靠;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符合标准,且要求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扩性,不是以追求高额利润和推销产品为目的。
设计院掌握设计程序和全过程,与施工、监理、质量监督和业主沟通较容易,与各专业配合也密切。设计院能给集成商创造一个良好的建筑平台和环境,反之集成商并不了解智能建筑设计程序和全过程并与相关专业配合十分困难。集成商也不熟悉土建施工图绘制规定和表达方法。集成商由于自行设计、自行施工,施工图设计纸质量就较差,达不到施工图设计深度的要求。由于建设单位并不完全了解智能建筑的内涵,如系统众多、复杂、施工周期长、设备和线缆的性能等等。也不了解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重要性、综合性和技术难度大等特点。所以,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大多数是单独招标、独立签约,中标后集成商自行采购、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管理、自行约束,这种没有智能化资质的监理公司监理的智能建筑,将给今后的弱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管理带来无穷的后患。当前由土建监理公司代替有智能化资质的监理公司监理的现象还很普遍,它将会给智能化系统工程带来设计方案失控、采购产品失控、施工进度失控、工程质量失控等等弊端。
由于有关智能建筑的系统描述很多,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一般认为,智能建筑以建筑为平台,兼备通信、办公、建筑设备自动化,集成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创造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生活或生产环境。智能化建筑应当具有四大主要特征,既建筑物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布线综合化。智能建筑的核心是建筑物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的系统集成。建筑物自动化系统可划分为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控制系统、人员出入监视系统、保安巡更系统、防盗报警系统、采暖通风与空调监控系统、给排水监控系统、变配电与自备电源监控系统、电力供应与照明控制、其他一切需要监控的系统(如广播、电梯、电缆电视、地震监控,煤气泄漏报警等)。从技术的角度看,这些子系统可以实现硬件设备资源共享,使管理信息和控制信息一体化,便于整体的控制、管理和维护,可以统筹规划和设计正常或异常情况下各设备控制方案,从而达到全面集中、智能监控的目的。
智能建筑中消防联动控制设备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执行部件,消防控制室接到火警信息后应能够自动或手动启动相应的消防联动设备,并对各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控。根据建筑防火设计规范和智能建筑防火灭火要求,智能建筑中应当具备以下全部或部分的消防联动设备:火灾报警装置与应急广播,火灾发生时警示或通知人员安全疏散;消防专用电话,火灾报警、查询情况,应急指挥,能与119直通; 非消防电源控制,备用电源控制,火灾应急照明和安全疏散指示标指控制; 室内消火拴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水喷雾灭火系统控制; 消防电梯运行控制,燃气泄漏报警监控;管网气体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和干粉灭火系统控制;防火门、防火卷帘、防火阀的控制,火灾时实施防火分隔,防止火灾蔓延。防、排烟设施、空调通风设备、排烟防火阀,防止烟气蔓延提供安全救生保障。消防疏散通道控制,确保疏散通道畅通。火灾时,火灾报警控制器发出报警信息,消防联动控制根据火灾信息联动逻辑关系,输出联动信号,启动有关消防设备实施防火灭火。消防联动必须在“自动”和“手动”状态下均能实现。在自动情况下,智能建筑中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按照预先编制的联动逻辑关系,在火灾报警确认后,输出自动控制指令,启动相关设备动作,同时向BA系统及时传输、显示火灾报警信息,且能接收必要的其它信息,这样也能更好地监控火灾现场情况、消防联动设备的运行状态、消防疏散通道情况等等。
篇8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中,对智能建筑的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智能建筑”大量出现在我国已建和在建的建筑中。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智能建筑占到新建高层建筑的25%左右。智能建筑应为居住人群提供安全、舒适、便利和节能的环境,但是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已建的智能建筑中,运行不正常的竟然占七成以上。这些问题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应该怎样处理,是工程建设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1 智能建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智能建筑智能化集成存在的问题
智能建筑多包含HVAC系统、电梯控制、消防、出入控制系统等多种系统和设备,这些系统和设备通常来自各个不同的供应商,他们仅仅关注自己的设备的应用,并不顾及他们的设备和系统与其它子系统的互联。为了实现多种不同系统间的通信和互动使得设施管理人员不得不操作多个系统界面,设备的管理不能发挥最大的效应。另外,这些子系统的封闭特性也大大限制了在系统扩建和改造时对产品的选择性。这种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选型受到很大限制,不能根据性能和价格随意选择产品和供应商,系统部署后,维修配件供应得不到保障,后期设备维护费用高,对产品和供应商存在很大的依赖型。
(2)用户必须面对不同的用户界面来管理不同的子系统,大大降低了生产率,同时大幅度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学习负担。
(3)各个子系统间不支持互动,增加了操作复杂性。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HVAC系统之间的互动。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测到火警时,需要改变风门的位置、关掉风扇或加快风扇的速度来消除烟雾,这就需要系统互动的支持。
1.2 智能建筑减灾设计存在的问题
(1)防灾减灾内容设计不完全。
火灾和防盗是目前智能建筑防灾减灾设计主要考虑的内容,并有相应的火灾报警和综合保安系统。随着科技的进步,防雷接地设计、绿色智能建筑等方面也逐步推广应用,但是在目前智能建筑设计中针对突发性灾害及隐患的安全管理系统并不完善。
(2)多系统联动关系不清。
在目前的智能建筑集成设计时对于减灾管理的设计方面考虑不全面。例如,智能建筑中如果火灾和停电同时发生时,按照常规的设计,发生火灾时为了人员安全,门要迅速打开;而停电时为防止失窃门禁系统要求处于关闭状态。如果在集成系统中没有进行综合减灾管理的设计或是在设计时考虑不周全,将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3 施工图设计不深入
智能建筑不能正常投入运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电气施工图设计的不深入以及设计图纸与建筑物系统及产品的不协调。智能建筑中采用的办公、通信、楼宇自动化系统大多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技术,如果设计单位不能完全熟悉采用的系统将影响施工图的设计,并影响后续的施工。而国内外对于消防自动化系统(SAS)的设计要求不同及设计图与系统产品之间的紧密联系,又导致设计图、产品的反复更改,这就造成了很多智能建筑在建成后不能正常的运行,没有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4 产品质量及后续服务的问题
智能建筑所选用的系统及产品的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等也是影响其正常运行的原因之一。在建设时,选用的产品质量不过关或者是“耐久性”不强,都会造成运行中设备的不正常工作,不能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例如:如果楼宇自动化系统(BAS)运行不正常,往往导致自动控制不能正常投入运行,无法实现工况自动转换但是显示部分一般都能保证正常运行。由于不直接影响工作,就无法引起业主的高度重视。
当前我国在智能建筑中所选用的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基本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从系统软件到产品的原配件都是成套供应的,质量上可以得到保证。但是在安装调试结束后,相关技术人员就已完成使命,当系统或产品在运行过程中发生问题后,与他们联系起来比较困难,或者是工期较满没有时间过来维修,或者是服务费用过高令人难以接受,这就给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服务意识的增强及加盟商的介入,相关系统的正常投运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5 施工力量薄弱
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对系统及产品的了解熟悉程度和接受过的相关培训,对系统及产品在安装过程中和投入使用后的正常运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智能化系统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事物,而我国当前的建筑施工队伍素质普遍不高,缺乏经过正规训练有经验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在设计施工图的深化、布线的合理性、接线的正确与否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再完美的系统、再过硬的质量也没有办法是建筑真正的“智能”起来。
2 解决智能建筑当前存在问题的方法
2.1 加强智能建筑防灾减灾管理设计
智能建筑防灾减灾管理设计从理论上讲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一个联动过程。它应该以建筑为平台、基础,包括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的整个过程。
(1)结构:从建筑结构开始,有建筑抗震设计、防雷设计、防火设计及消防安全通道设计等。
(2)系统:从智能化系统设计上,有火灾报警系统、综合保安系统设计等;机房防雷接地系统、不间断供电系统、突发事故的应急指挥系统等。
(3)服务:从服务方面讲,包括提供安全、舒适、便捷和实用办公、生活、居住环境,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生活服务、咨询服务,提供突发事件救助服务等。
(4)管理:包括建筑的使用、维修管理,系统使用维护管理,服务、设施和人员管理,防灾、抗灾、减灾管理以及突发事件应急救助等。
智能建筑的防灾建筑设计是智能建筑设计的及基本内容,其设计的效果决定了系统集成的效果,也是综合优化应用各种资源,实现多系统有效联动、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多系统结合1+1>2目的的核心内容。
2.2 建立高素质的智能建筑设计队伍
智能化系统设置,实质上是整个建筑设计工作的一部分,应服从于建筑设计并服务于建筑物整体。在设计过程中,应由建筑专业牵头,统筹考虑并协调统一各专业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上,有条件的设计单位应整合专业设置,建立起一支能有效结合应用自动控制、通信、计算机、建筑设备的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长期把智能化系统设计委托给国外设计单位或系统集成商。对于独立于建筑设计单位之外的系统集成商,除服从于主体设计单位外,其设计成果还应纳入建筑设计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
2.3 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并严格执行
在建筑智能化过程中,应该尽快建立并逐步完善全国统一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施工标准、规程、规范等,使生产实践有章可循。设计规范在设计中起到法律的作用,国家制定的设计规范实际上就是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必须遵守的法规。2000年建设部颁布执行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并于2006年进行修订,这对于规范我国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意义重大。《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制定之后,如何在生产实践中有效的执行也是需要引起相关部门重视的,如果执行不彻底或者阳奉阴违、干脆不执行也是没有意义的。
2.4 加快智能建筑专门管理人才的培养
智能建筑是高科技事物,不仅对设计人员、施工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要求,同时对物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也非常高。智能系统的前沿设计,包括其集成范围、内容、深度等,是与物业管理水平有紧密联系的。因此,作为系统设计的重要参与者,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对智能建筑的应用有深入了解,能给设计提出深入合理要求及建议,是物业管理人员的新的职责。
目前,全国各高等院校还没有专门的智能建筑专业,智能建筑专门管理人才的培训只能通过专门的培训机构。物业管理部门应采取各种培训手段,使物业管理人员尽快掌握智能建筑的基础知识,即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通讯技术及机电设备的运行知识。
2.5 加强管理,规范市场行为
一些国家、行业或地方没有现行规范或标准,需要参照有关国际标准或技术规范的,系统集成商应主动报送建设主管部门审查,获得批准后才能付诸实施。另一方面,必须从行政上和技术上对智能建筑的市场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对于建筑设计单位,则应将智能建筑设计与施工纳入质量监督体系,对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系统运行管理阶段均应实施监督。工程完成后还应按有关的质量评定标准和验收标准进行评定和验收。
3 结论
科技的飞速发展,IT业的变革,物联网巨大的产业规模及发展速度,都将对建筑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技术及思维的革新。作为未来建筑物的发展方向,智能建筑在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都是值得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规范市场,制定标准,加强设计,培养人才,才是解决智能建筑正常运行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篇9
美国自90年代以来新建和改建的办公大楼约有70%为智能化建筑,日本则制定了从智能设备、智能家庭、智能建筑到智能城市的发展计划,计划在本世纪末将65%的建筑智能化。新加坡政府也拨巨资进行了专项研究,准备把新加坡建设成为“智能城市花园”。建筑智能化热潮正在引发国际建筑史上的一场革命。
2、关于智能楼宇
智能楼宇是智能建筑技术和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智能楼宇利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的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功能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
智能楼宇是不是特殊的建筑,它主要由4A组成,即;大楼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讯自动化系统、安全自动化系统。智能楼宇自动化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协调的,具有互操作性,因此,还需要有一个能实现集中管理与协调的系统,以便各个子系统能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共同构成建筑物的自动控制网络。
3、智能楼宇与节能建筑
建筑节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建筑维护结构使用保温材料,而且与设备的运行效率和能量的管理模式密切相关。国外专家对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分析表明,在建筑的建设过程中,规划成本占总成本的2%、设计施工成本占23%;而在运营使用过程中的成本占75%。在我国往往只重视降低建设过程的成本,忽视建筑运营使用过程的成本。要降低建筑的运营成本,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才能提高管理效率。智能建筑技术的优势之一在于能帮助建筑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建筑能耗和人工成本。因此,我们可用建筑智能技术实现建筑节能,如运用楼宇自控系统的节能策略与技术措施等,就有巨大的节能潜力。2005年10月,在建设部与科技部联合的《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中明确指出,建筑的智能化系统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它能有效地调节控制能源的使用、降低建筑物各类设备的能耗、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效率、减少管理人员,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保证建筑物的使用更加绿色环保、高效节能。
4、智能楼宇的节能建筑施工应注意的要点
4、1设计、施工中应力求产学研结合、不断创新
由于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嵌入了智能化系统工程,为配合节能与用能技术措施的智能控制方案与产品都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独特性与复杂性,传统用于建筑的监控设备与系统已不能充分满足要求,因此,在建筑节能工程中需要不断地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开发新装备,在运行过程中不断积累数据,优化控制与管理模式,完善并提升建筑智能化节能控制装备的功能。在建筑节能工程大规模推进的早中期,产学研结合研制新型节能装备尤为重要。
4、2工作思路与模式上应不断寻求改进
智能化系统工程节能技术措施以往主要集中在能耗设施,如冷热源、空调等的节能控制方面,现在则应转为“全面用能管理,精细节能控制”。无论是设备系统的工艺控制,还是日常管理,只要有一定的节能空间,就应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所以,凡是有利于用能管理的参数,智能化系统就必须准确地采集并完整地存贮,通过对各类实时信息与历史数据的分析,管理当前的用能设备,优化今后的用能控制与管理策略。
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设计施工不仅是主观地配置功能,采购设备现场安装,而应与建筑、设备、物业等专业联合,对建筑物的能源系统进行分析与诊断,紧密结合建筑方案、设备工艺、管理方式,提供全面的自动监测、控制与管理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优化完善。能源合同管理及节能工程的前期咨询、规划设计和实施优化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工作模式的转变意味着智能建筑工程界整体将提升一个层次。
4、3加强标准的健全与建设导向
目前国内一些地方如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已制定了地方的设计标准,相关部门也在制定综合布线标准,但整个智能建筑系统的行业标准或全国性的规范还没有形成。依据什么标准进行设计,要达到什么样的智能等级及设备水准,如何选择适 合中国国情的国际技术标准,如何进行工程质量评定和验收,这些都是建筑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有不少投资商、设计单位和系统集成商对智能化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不知智能建筑的真正含义,搞不实宣传,有的投资商在 已建、在建的智能建筑中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智能化要求,在具体建设中还带有一些盲目性,特别是在设备选择或系统集成方面往往屈从潮流或随意拔高,导致设备和设施不能正常运转,造成投资上的极大浪费。由于存在这种盲目性,使得当前智能建筑在舆论导向上存在过热现象。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的创新和改进。
4、4应不断提高和培养智能建筑设计队伍的素质
我国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智能建筑设计队伍,不能长期把智能化系统设计委托给国外设计单位或系统集成商。实质上智能化系统 设计仅是整个建筑物设计工作的一部分,智能化系统设计应服从于建筑设计,整个建筑物的设计工作应由建筑专业牵头,统筹考虑并统一 协调各专业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智能化建筑,建筑设计单位仍然是主体设计单位,系统集成商仅是配合单位。
篇10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智能化的建筑是现代化建筑的必然发展方向,也是城市发展的追求目标。智能建筑是对建筑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这四个基本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使得建筑在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要求的同时也添加更多人性化、智能化的元素,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1 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
1.1 设计质量低,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的智能化建筑设计的应用水平还不够高,地区之间的发展也不够平衡,产业化水平较低,有的设计产品还不能适应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在软硬件的设计方面还不够完善。在现实情况中,很多建筑的需求者对建筑单位的智能化设计期望过高,这与目前相关设计人员的水平矛盾。由于现在管理人员对智能建筑设计的方法和智能化设备的操作还不够熟练,所以在建筑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导致了建筑设计在日后的使用中的管理困难。
1.2 施工、验收的规范标准不健全
相关的设备和系统规范不健全,跟不上建筑设计技术的发展,这样不仅导致了工程的规划、设计、监督和竣工验收等,缺乏相应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法规,还会导致很多智能化设备在验收的时候没有工程测试、没有验收规范和标准,也不能真正检验产品的合格性。
1.3 智能系统的集成商具有不同的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
智能建筑的设计取决于业主的需求,在业主的要求下,设计单位进行智能建筑的设计。功能系统集成商是将设计方案进行深化设计和具体的功能实施。这样就很有可能发生不同单位之间的联系脱节和不协调。智能建筑设计的系统集成商所具有的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都会对建筑业以及相应的智能建筑造成影响。一些系统集成商对商业利益的追求程度较高,和在管理过程中缺乏约束机制,导致一些工程项目在完工之后智能系统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
1.4 注重建设轻视管理
我国目前智能建筑设计领域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注重建设过程而轻视管理。由于很多的用户对智能化建筑的物业管理意识不够强,所以在物业的选择上会出现问题,所选的物业管理不能满足业主的各种智能化要求。在建筑管理方面,由于一味的注重眼前的自我利益,一味的降低智能化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层次,导致智能化系统无法正常有效地工作。开发商也不能提供大量的资金以保证建筑的完整性和高效利用率,无法达到业主的要求。
我国的智能建筑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表现在工程建设水平不高,工程质量不能令人满意,设计意图跟不上用户的需求,建设投资思路保守等方面。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施工和监理规范在设计中起到的法律作用,国家制定的设计标准、施工及监理规范实际上就是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必须遵守的法规。
2 智能建筑设计的具体表现
2.1 CAS通信自动化系统
通信自动化系统是通过交换机把数字信号转换为相应的语言、信号,通过网络信号的传输与建筑内部的各类电器结合而成的系统。我们所使用的网络电话、数据通信、网络电话等,都需要通过卫星系统建立相对应的网络,实现卫星转换器之间的网络通信。
2.2 OAS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通过我们常用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相结合,通过计算机方面相应技术把网络信号转换为相对应的数字、信号、视频等办公方式。系统包括提供给客户相对应的服务和提供给管理者相对应的信息。自动化系统已经在各类科研机构、传播公司、政府等重要部门广泛使用。
2.3 BAS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是通过大型主机将各个分部的设备统筹联系在一起。根据不同的分工将设备分类进行统筹管理并根据需要进行分散监控的智能建筑系统。
2.4 SAS安全自动化系统
安全自动化系统必须包括以下设备,监控屏幕、安全控制系统、报警系统等。安全自动化系统是属于全天候监控系统,监控重要的建筑设施,在检测出危险时能够马上采取措施,保证建筑物内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3 智能建筑的设计
3.1 智能建筑的天花板与墙面设计
地面,智能建筑内的地面在设计中可采用架空地面、预制线槽的楼板面层及地毯地面等。架空地面设计易于布线,而且便于线路的管理,但是缺点是会造成地面的高差。楼板层面预制线槽也会方便布线工作,施工没有高差。但是在布线时要求线路较少,最好没有交叉点,缺点是容易产生静电。墙面,智能建筑内的墙体除了做隔断以外,墙面还可以做出线口,墙内空间还能布置各种传感器和控制设施。天花板,智能建筑内的天花板需要负责照明、送风、出风、烟感、喷淋等的走线及出口任务。
3.2 专用机能室的设计
中央控制室的智能是全面监控整个智能化建筑的运行状态,并及时发现问题,是智能化建筑的心脏。在电视会议室中还必须需要考虑音响、光源、照度及配电等的设计。咨询中心中还需要配备电脑、多功能工作站、电子档案、影像设备的输入和输出装置、微缩阅读以及闭路电视等设备。决策室要考虑音像、声音、会议、电脑及通信系统的综合设计。
3.3 屋顶的设计
建筑屋顶直接的敞开接触外界,智能建筑的屋顶会有很多的设备暗转,设计者在考虑全面的美化外观之外还要充分考虑自然界风能太阳能的利用,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治自然灾害对建筑的损害。此外,还要考虑设备运转时产生的震动、噪音、电磁场等因素,电缆穿过屋面以后如何防止漏水,电线基座的防水、防风及防震问题。
4 智能建筑的发展
我国的智能建筑设计在整体发展趋势上更倾向于与数字化的融合。通过现代化的数字信息将提供管理与服务的一方与每个用户之间实现有机的连接。数字化建筑相比于传统的建筑模式,更能给用户提供有效地管理模式、更加全面的管理服务和更加丰富的文化沉淀。智能化建筑应更具有人文气息,提炼数字化社会所蕴含的各种人文精神,促进人文精神与数字社会之间的交汇。智能化建筑要有科技含量,将科学技术逐渐渗透到用户中,使建筑达到设施设备齐全、环境优美、生活便捷、具有高尚的品味、高科技含量等目标。此外,建筑要更加绿色。不仅要建筑物所在的小区和周边环境的美化,还要遵循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意识。从技术,环保生态,以及人文内涵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才能真正适应时展。
5 小 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设计的变化越来越明显。智能化的建筑是建筑发展的一大突破。我国很多地区都实施智能建筑的修建以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人们通过对智能化建筑的分析和研究,发展具有更浓厚人文气息、更高科技含量和生态意识的智能建筑。
参考文献
篇11
智能建筑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对建筑的设备进行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等。美国智能建筑研究机构把智能建筑定义为: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个基本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最优组合来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具有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可以这样理解,智能建筑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
第一:对于建筑管理者来说,智能建筑应当具有一套管理、控制、维护和通信设施,能够在花费较少的条件下,有效地进行环境控制、安全检查、报警监视,能够实时地与城市管理部门取得联系。
第二:对于建筑使用者来说,智能建筑应当创造一个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并可以提供一个舒适和谐的好环境。
二、智能建筑标准的制定
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如何制定,制定之后如何招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标准制订出来,大家就要执行,如果标准制定的不合理,制定出来以后大家都不去认真执行也就失去了制定标准的意义。
有些设计单位结合多年设计工作中的经验,制订了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当地政府还发了文件要求本地区参照执行;这种积极性是值得学习的,但标准出来之后,也引起了许多不同看法。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大家对智能建筑及其标准的制定理解与认识上差异较大。智能化建筑标准的制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引起标准制定者的高度重视。
(1)首先,设计师要准确界定所建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这一方面需要设计师根据建筑物功能需要、国内智能化水平的程度及建筑物的规模进行定位。
(2)智能建筑的目标要尽量创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智能建筑内的温度、空气质量、光线、独立而又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计算机网络、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家具、休息空间及建筑物外的景致和适当的隔离等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构思。(3)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柱网和层高。
(3)智能建筑内还要求行之有效的布线,而建筑物内的设备会产生热量、噪音,设备的维修及各个办公区和生活空间的不同性质还要求合理的区域划分,智能设施还要能根据气候、季节、光照变化自动调节建筑内的各项控制指标,以达到居住的最佳处境。
(4)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智能建筑内的变化、发展及新增项目的可能性。
三、智能建筑对项目策划及建筑设计的影响
(1)首先,设计师要准确界定所建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这一方面需要设计师根据建筑物功能需要、国内智能化水平的程度及建筑物的规模进行定位。从规模上看,一般来讲建筑物的建 筑面积达到2万m2以上用于智能建筑会更经济、实用。
(2)智能建筑的目标要尽量创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智能建筑内的温度、空气质量、光线、独立而又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计算机网络、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家具、休息空间及建筑物外的景致和适当的隔离等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构思。设计时尽量避免大进深的平面布局,进深控制在10m左右,保证办公区充足的阳光和室外景观。外墙可以布置成凹凸状,利用这样的平面做成所谓的corner office.在办公区要适当安排一些带有自然风味的工作人员休息的角落。设计时应避免做固定扇的外窗。
(3)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柱网和层高。采用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可以提供灵活多变的环境,一般9m的柱网对停车、空间分割及结构设计都比较适宜。由于智能建筑内部要求舒适的环境,所以所有管线均不能暴露,考虑 到中央空调的管道、综合布线的要求、空调排水的坡度及架空地面等方面,建筑物的层高应大于3.6m,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办公区域的净空不小于2.6m,走廊里的净空不小于2.3m.
(4)智能建筑内还要求行之有效的布线,而建筑物内的设备会产生热量、噪音,设备的维修及各个办公区和生活空间的不同性质还要求合理的区域划分,智能设施还要能根据气候、季节、光照变化自动调节建筑内的各项控制指标,以达到居住的最佳处境。
(5)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智能建筑内的变化、发展及新增项目的可能性。
四、智能建筑的天花板及墙面设计
1、地面
智能建筑内的地面可采用架空地面、预制线槽的楼板面层及地毯地面等。架空地面布线方便,容量大,双层地面可以分开布设强、弱电,更可以用于旧楼改造,但会造成地面高差,使人感到不方便。楼板面层预制线槽可在办公自动化房间内任何地方做接口,不会产生高差,施工方便,可布设在面层10cm内。在方块地毯下布置布线系统,一般是在层高受限制时使用,要求线路少、交叉点少的分支线路,采用扁平线,施工同样方便,但要注意与办公家具的配合,做防静电处理。
2、墙面
智能建筑内的墙体除了做隔断以外,墙面上还可以做出线口,墙内空间还能布置各种传感器和控制设施。
3、天花板
智能建筑内的天花板需要负责照明、送风、出风、烟感、喷洒等的走线及出口任务。
4.1中央控制室。中央控制室是整幢智能建筑的心脏部分,负责设备运转监控及安全保卫监控等。
4.2咨询中心。咨询中心中需要配备电脑、多功能工作站、电子档案、影像设备的输入和输出装置、微缩阅读及闭路电视等。
4.3电视会议室中需要考虑音响、光源、照度及配电等的设计。
4.4决策室需要考虑音像、声音、会议、电脑及通信系统的综合设计。另外,接待柜台、电脑机房等机能室都需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五、专用机能室的设计
1、中央控制室。中央控制室是整幢智能建筑的心脏部分,负责设备运转监控及安全保卫监控等。
2、咨询中心。咨询中心中需要配备电脑、多功能工作站、电子档案、影像设备的输入和输出装置、微缩阅读及闭路电视等。
3、电视会议室中需要考虑音响、光源、照度及配电等的设计。
4、决策室需要考虑音像、声音、会议、电脑及通信系统的综合设计。另外,接待柜台、电脑机房等机能室都需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六、屋顶的设计
篇12
1.我国已颁布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上海市在1995 年颁布了智能建筑设计地方标准,此后,建设部会同其它有关部门先后颁布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GB/T 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T 50312-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0)等国家技术标准。
目前我国包括上海、深圳、北京、江苏等大多数省市颁布了智能化工程的地方管理规定,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行等级评估制度。智能建筑按其智能化子系统的配置情况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
甲级智能建筑工程是指配置建筑智能化系统标准高、系统集成化程度高、智能化子系统齐全的建筑工程,又称高级智能化系统;
乙级智能化建筑工程是指配置建筑物智能化系统标准较高、系统集成化程度较高、智能化子系统较齐全的建筑工程,又称智能化系统;
丙级智能建筑工程是指配置部分主要建筑智能化子系统,系统集成化程度较低,有发展和扩充需要的建筑工程,又称准智能化系统。
我们可以将配置了相应智能化系统的建筑称为高级智能化建筑、智能化建筑和准智能化建筑。在《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则更详细的将10 个智能化子系统均按甲、乙、丙三个等级进行划分,每个等级都有详细的条件及设置。应该注意的是该定义中强调了系统的集成,这与原先少数公司宣传的3A、5A(认为分的越细表明智能化程度越高)的观点有所不同。
但只有具备了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的丙类设计标准的配置,并按照消防设计规范设置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各个智能化子系统能进行各自的联网集成管理,且每个子系统的设备及管理软件均留有发展和扩充需要的建筑工程才能称为丙级智能建筑工程或准智能化建筑。乙级智能化建筑、甲级智能建筑的要求则更高些。
2.从近几年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实施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从智能建筑的定义看,它包含了建筑、电信、广电、公安消防等多个行业的内容。而这些行业是分别归属不同的管理部门的,所以智能化工程是一个多部门管理的行业。
在工程实践中,智能化工程的许多分项工程经常是由许多不同行业的专业队伍设计、施工,而这些单位相互很少沟通,所以在施工过程中管线打架和漏埋的事故经常发生,有些垄断行业的施工队伍甚至连各个子系统的设备都要安装在不同的机房内,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即使个别工程是由一个施工单位承包的,但最后的检测、验收是各个部门独立进行,这造成了一个工程要经多次检测、验收的局面,使业主和施工单位疲于应付,引起了他们的不满。
(2)我国虽然颁布了一些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但作为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 B50300-2001)配套的《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至今没有颁布,所以目前把智能建筑作为一个部分和建筑工程一起验收评定的技术依据尚不充分。
(3)智能建筑中的很多子系统(如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的功能的实现是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来实现的,所以我们对智能建筑的等级评估很大程度上是对计算机软件的评估。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智能建筑软件系统,都是各个施工单位自行编制的,而国内又没有权威的机构可以对这些软件系统进行鉴定,这就影响了智能建筑等级评估的正常进行。
(4)管理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少,所以经常是外行管内行,结果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而真正需要管的又没有管好。
此外,物业公司的操作和维护人员素质偏低,对智能化系统运行中出现的一些小故障往往不能及时排除,使业主对智能化工程产生一些不信任,认为自动控制还不如人工控制的稳定性高。
(5)国内一些厂家生产电子产品的质量较差,而象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的水泵等设备的传感器的工作环境湿度很高,所以故障率很高,给日常使用带来很大的不便,这也是很多业主不愿意选择该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加强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管理,促进智能化行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对一个行业实施管理必须抓住这个行业的特点,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规范和促进并保障这个行业能够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而言,行业管理应该由行业协会进行管理和规范,但是根据目前我国的国情,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在国内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才刚起步,所以政府的介入是非常必要的。而当行业协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政府部门再逐渐退出管理的舞台。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做到以下几点,对智能化行业的发展和规范管理是有积极作用的∶
(1)尽快正式颁布《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为智能建筑作为建筑单位工程的一个部分提供技术依据,从而把建筑智能化工程纳入建筑工程管理的范围中,建立以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其它行业管理部门配合的管理模式。
(2)各地应成立智能化工程的行业协会,建立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地方标准和管理规定,参加智能化工程的招投标的评标工作。当发生纠纷时,为政府部门解决纠纷,提供咨询意见或技术鉴定。有能力的行业协会还可以组织对施工企业设计的操作系统进行鉴定。
篇13
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智能建筑市场(包括大厦及小区)启动早,市场大,今后将有更大的发展,是WTO以后国外企业必争之地,也是国内企业必争之地。由于华东地区资金雄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上海已新建智能大厦四百多幢,智能小区二百多个。其中已建成的优质工程有上海博物馆、金贸大厦、上海期货大厦、久事复兴大厦等号称上海智能建筑“四大天王”,新建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大剧院,上海科技城也都闻名天下。江苏省迄今为止已建成智能建筑二百余幢,小区一百五十多个;南京中信大厦,总医院新病房大厦及江苏省政协大厦都为优质工程。聚福园、天地小区是建设部小区示范工程。
浙江人杰地灵,是我国东南沿海技术和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一个建设大省。1997年建成使用的浙江日报社大楼,在浙江省首次开通了楼宇自控系统,堪称是浙江省第一座达到3A配置的智能化大楼,从而揭开了浙江省智能建筑建设的序幕;1998年建成的浙江省外经贸联建大厦和华浙广场都是代表当时浙江省先进水平的智能建筑,其中华浙广场还代表浙江省参加了建设部组织的优秀智能建筑评选活动。目前浙江省已建成的智能化大楼主要有浙江世界贸易中心、杭州电力调度大楼、浙江省建行大楼、杭州铁路新客站、浙金广场、杭州五洲大酒店、浙江省商检大楼等约90余座,主要集中在杭、宁、温地区。
二、入世对中国智能建筑业的要求
我国已加入WTO,进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完全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根据WTO协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我国智能建筑技术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调整改革完善现行体系和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形势紧迫。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必将对各种建筑,尤其是办公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不仅对新建的办公楼,而且对量大面广的已有的办公建筑的改造也带来了智能化需求。
WTO对我国智能建筑要求具体表现在:
1.根据《建筑领域加入WTO后的对外承诺》,我国加入WTO后五年,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取代外商在我国现有的办事处机构,他们可以直接在我国签定内贸合同,从而使产品和工程质量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2.按WTO取消数量限制和关税减让原则,我国将降低对外市场准入程度,届时会有更多智能建筑产品和系统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为我们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并得到更多的实惠。
3.随着国外企业参与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竞争,他们会把国外成熟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程序和操作技巧带入中国,有助于提高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华东地区优势
1.学会健全,学术活动活跃。
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温伯银总工为首的上海专家,在全国率先于1994年成立上海智能建筑工程研究会。这是全国第一个智能建筑学会组织,成员有高校、设计院及企业技术人员几百人,它集中了上海智能建筑界科技精英。在组织报告会、展览会(上海历届智能建筑大型展览会)、验收评估上海甲级智能化大厦(如上海久事复兴大厦等)起了巨大作用。温总和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正副会长)的贡献已载入中国智能建筑历史,功不可没。以陈众励、瞿二澜、赵济安、王东伟高工及上海大学赵哲身教授等为代表的中青年骨干专家已经成长,在国内也有较大影响。
1996年,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改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研究所、江苏省建筑设计院及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在国内也是较早成立的智能建筑学术组织,成员有二百多人,每年举办学术年会,奉行“技术开放,市场开放”方针。常年举办学术报告会及国内外厂商新产品报告会。自办了省内杂志《智能建筑信息》。
2001年以浙江省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虽成立时间不长,但青年一代学会领导骨干力量成长很快,成员已发展到几百人。在组织浙江省智能建筑报告会、展览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编写出台智能建筑标准。
1995年上海市出台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它是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内部标准修改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智能建筑标准,为全国规范智能建筑设计市场起了示范与指导作用。2000年在建设部领导下,以温伯银总工为首的编制组率领团结全国专家编制出台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开创了中国智能建筑新纪元,填补了空白。评审专家认为该标准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
1998年,在江苏省建委领导下,在温总关心指导下,江苏出台了江苏省建筑智能化设计标准(DB32/181—1998),1999年获得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又出台了三个标准:
(1)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检测规程DB32/365—1999
(2)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及验收标准DB32/366—1999
(3)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评估标准DB32/T367—1999
构成了整套标准,促进了省内IB的发展;2001年中信实业银行南京分行大楼(28层4.2万平方米)通过检测验收与评估获得江苏省首幢甲级智能化办公大楼称号。
3.撰写论文、编写著作,成果丰厚。
1995年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首先汇编出智能化建筑论文选,其中温总、瞿二澜、赵济安高工等论文在国内影响很大,开创了全国建筑建筑论文的先河。1996年上海华东设计院温总为首的编写组又出版了大型经典著作—《智能建筑设计技术》。目前正在修订将出第二版。上海举办了历届高水平智能建筑报告会,如中国超高层建筑技术研讨会具有国际影响。
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等编写出版了《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工程施工》(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6)以及《智能化大楼的建筑设备》(中国建工出版社1997.11)。
上海九海金狮物业公司诸建华总经理在总结上海久事复兴大厦兴建及物管经验与陆伟良教授合作于2002年8月编写出《智能建筑物业管理》一书(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浙江省建筑设计院杨绍胤教授级高工先后编写出二本著作:《智能建筑—原理、规划和设计》(1999.2)以及《智能建筑实用技术》(2001年)。
4.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
目前上海正申办2010年上海国际世博会。预计2008年上海高层建筑将达2000幢,据国外某公司称,世界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新技术可去中国上海参观。江苏目前正兴建南京地铁工程(8个站,投入72亿),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3公里),由于江苏省申办成功2005年全国第十届运动会,日前正在南京新建奥体中心。相应的体育场馆新建22个,将在江苏省无锡、苏州、常州等地新建。南京市在河西新城开工投入120亿,打造十大标志性建筑。南京国际经贸广场,维多利亚国际商务中心,夏华国际广场、南京中大科技大厦、联强大厦、紫鑫中华广场、欧洲城、东成大厦、浙江国际贸易中心、东渡大厦等。南京市将兴建十大体育工程:全民健身中心、皮划艇激流回旋场地、马术赛场、中山门竞技中心、击剑比赛训练馆、龙江体育中心二期网球工程、南京中山国际公园、环湖体育带及南京足球训练基地。
目前浙江在建的智能化大楼约有上百座,市场红火,其中有杭州凯悦大酒店、杭州国际金融大厦、杭州国税局大楼、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杭州日报大楼、杭州海关大楼、杭州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大楼、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杭州滨江区行政中心、元华广场、湖州市中心医院、义乌中心医院、湖州市能源调度中心、湖州市行政中心、嘉兴市行政中心、东阳市行政中心、安吉县行政中心、永康市行政中心、温州晚报社大楼等。杭州地铁工程也已启动。浙江省智能建筑近两年后来居上,已兴建上百栋智能大厦,数百个智能小区,近期还在杭州兴建杭州大剧院、杭州市民中心、浙江电力大厦等均以大量巨额资金投入,近期新建智能工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多已名列全国前茅。
5.华东地区拥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实力雄厚的智能建筑工程承包商
在建设部已获得系统集成和单项资质的有近百家,其中上海市27家,杭州地区20家,南京地区28家。他们都承担过上海金茂大厦、上海浦东机场等上百项智能工程,取得了营建大中型智能工程的经验,有着较好的声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办事处均落户上海。
四.做好工作、迎接WTO挑战
1.认清国际智能建筑发展趋势,推动智能建筑健康发展。
2l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生态文明时代。从总的方向,国际先进生产力水平正在运用已掌握的建筑智能化高新技术,探寻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前智能化建筑直接利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领域里,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含Bluetooth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等,都将会有更加深入广泛地具体发展应用。特别是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域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互可操作性方向发展。
但是,智能化技术只是手段,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物业产品的技术发展来说,“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2l世纪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长远大方向。因而,除继续利用上述现有智能化高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生物气候学、新材料学等等技术发展,正在渗入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多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在国际上也形成所谓“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正在开发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去处理垃圾、污水、废气、公害,节能、节水,消除电磁污染,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筑人工生态环境等等:也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有规模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智能型生态建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2.认清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努力向国际标准靠拢。
2l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技术必须将工作、居住、休息、交通、通讯、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种复杂的要求,在时间空间中结合起来。
由于智能化建筑系统是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集成整体,因而开放式可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就成为实现智能化建筑及其产品设备与系统的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核心关键。目前国际楼宇业界公认认同较先进的开放式系统行业协议标准技术有两个:一个是美国Echelon公司的LonWorks技术的LonTa1k标准协议;另一个是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制定的《楼宇自动控制网络数据通信协议(BACnet)》BACnet同时还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及欧共体标准草案。两者都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的。因此两者在开放系统技术上是可以互相补充互为依存的,前者着重现场控制域,后者着眼于信息应用域。而且BACnet的协议层次里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五种选择中就包含有LonTalk协议。况且两者技术都正在不断地完善发展,至于我国智能化建筑在开放式互操作性系统技术发展研究上严格讲尚未真正起步,差距颇大,亟待投入。南京工业大学智能建筑研究所正在开发国产化楼宇自控新系统。
3.努力搞好学(协)会工作
按照WTO的原则和规定,加快行业协会自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规则,调整优化行业的组织机构,成为增强行业自律的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建立一个有序和公平的竞争市场。建设部已批准即将成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分会。这是我国加强管理智能建筑业的大事,华东地区作为地方学(协)会要在上级学(协)会的领导下努力做好贯彻执行工作,加强市场管理,防止低价恶性竞争,保证工程健康实施。有条件时争取成立地方行业协会。
5.华东地区拥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实力雄厚的智能建筑工程承包商
在建设部已获得系统集成和单项资质的有近百家,其中上海市27家,杭州地区20家,南京地区28家。他们都承担过上海金茂大厦、上海浦东机场等上百项智能工程,取得了营建大中型智能工程的经验,有着较好的声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办事处均落户上海。
四.做好工作、迎接WTO挑战
1.认清国际智能建筑发展趋势,推动智能建筑健康发展。
2l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生态文明时代。从总的方向,国际先进生产力水平正在运用已掌握的建筑智能化高新技术,探寻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前智能化建筑直接利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领域里,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含Bluetooth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等,都将会有更加深入广泛地具体发展应用。特别是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域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互可操作性方向发展。
但是,智能化技术只是手段,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物业产品的技术发展来说,“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2l世纪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长远大方向。因而,除继续利用上述现有智能化高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生物气候学、新材料学等等技术发展,正在渗入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多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在国际上也形成所谓“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正在开发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去处理垃圾、污水、废气、公害,节能、节水,消除电磁污染,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筑人工生态环境等等:也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有规模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智能型生态建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2.认清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努力向国际标准靠拢。
2l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技术必须将工作、居住、休息、交通、通讯、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种复杂的要求,在时间空间中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