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改革评价模式
学校把建设行业相关岗位的从业资格证书认证考试引入教学评价体系,作为相关课程的考核结果,用社会评价替代校内评价,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从而把岗位认证体系融入学生能力考核,锁定教学评价,形成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为突出我校专业设置与教学计划的行业岗位针对性和实用性,学校聘请了我省建设行业具有丰富施工、设计、咨询经验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成立了学校各专周明月王守剑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改革与创新业指导委员会。每年均定期召开教学计划及专业建设工作会议,对我校骨干专业教学计划进行系统全面地剖析与评审,同时还对学校毕业生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根据企业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并及时将各项反馈意见落实到执行教学计划中,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采用专业教室教学、现场教学、实物演示教学等多种手段,并研究试用项目教学法,使专业课的教学实效显著。在授课中我们既可以纯粹利用课本、黑板讲解,也可以利用施工现场的实际图片、录像等来进行多媒体教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对比式教学来加强教学效果。主要展开了以下方法的尝试:
(一)开展启发式教学
首先,要求所有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案,研究教学方法,注意教学内容表述的启发性,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结构,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学生对此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其次,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利用启发式的引导,通过作业等多种形式,使课程内容被学生消化吸收。其采取的手段主要有:
1.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讨论的方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我们将关于“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等误差分析及注意事项内容的学习改为课堂讨论,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测量误差知识,从误差产生的原因入手,展开热烈讨论,这样既节省了课时,又便于学生记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学习,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问启发。教师在辅导过程中,针对课程的教学目的进行能力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把握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进行提问,使学生避免填充式地吸收。它具有随机性的特征,同时又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
3.实例启发。该方法用于施工图识读、施工图翻样等实践性强,施工中情况千变万化的教学内容。通过典型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一种模仿、借鉴和引伸的范例,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加深了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工程素养。《主体结构工程施工》采用了“实践——理论——实践”的组织模式,即认识实习、工种训练——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框架钢筋骨架模型,使学生更直观了解框架结构中钢筋的具体要求和节点构造。
(二)项目教学法
在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中我们采用了项目教学法。首先由教师提出明确的设计课题、设计任务书、指导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旨在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和探索精神,使其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建筑施工组织》在课堂教学结束前,设置一周的大型课程设计专用周,让学生独立动手完成单位工程的施工进度网络计划大作业,及时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际动手的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授课。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难于理解的知识简单化。在《建筑工程计价》课程中的石方工程量计算时,长度取法,学生空间立体感不强,将这部分内容做成课件,通过空间立体图形生动、直观的显示出来,学生不仅能轻松、清晰地理解所讲内容,而且能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主体结构工程施工》部分采用了多媒体电子课件、实物模型、实物照片等辅助教学资源,通过视频为学生演示某些结构试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使学生有融入工程实际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融最新科研成果于教学中
教师将最新科技动态和自己的科研成果引入了课堂教学中,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深受学生欢迎。《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课程知识点多,新工艺、新技术多,利用多媒体、动画、录像演示播放讲解,使学生对新工艺、新技术有直观的认识。对于一些新技术应用的方面,学生不易理解,如钢筋连接技术、基坑支护等,则采取到工地参观讲解的方法,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结束语
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及课程体系的一系列改革,使我们对职业教育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针对我校及我国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学状况,我们认为还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手段,寻求特色的专业教育;
2.改革传统课程的考试模式,如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采用实操考核的办法;
3.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就业观的教育;
篇2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基本建设规模持续增长,建筑业处于重要战略发展阶段。2009年,宁波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筑业转型发展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全市建筑企业实力不断提升。2014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3714.14亿元,同比增长18.46%,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创新高。建筑业抓住新型城市化战略机遇,依托大桥经济迅猛发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打造产业发展平台,为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途径是非常关键的,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建设进行了实践与思考,供大家参考。
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的实践
笔者所在学校的建筑专业,创办于1985年,主要培养建筑施工基层管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分施工、装饰、造价三个专门化方向,目前在校学生600多人,在宁波地区现有开设该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中是规模较大的一所。其中,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是浙江省示范专业,并且是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的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学校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实习条件改善上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创新岗位群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以建筑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深入探索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人才需求,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从事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确定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施工中员岗位课程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以学校实训基地为依托,将工种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的体验式教学。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学生自主选择岗位方向,借助校企合作的施工项目部环境和员岗位的顶岗实习,形成五大员岗位(施工员、质检员、资料员、安全员、材料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最终达成近距离对接行业企业岗位群的需求。通过实践,所培养的学生成绩喜人,无论是技能获奖还是高职升学都有显著的进步,尤其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工程算量、建筑CAD、建筑装饰等项目中均获得一等奖。
(二)建立岗位群对接模式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以“要用”“够用”为标准,打破原有体系,以工、员岗位的工作项目为中心将知识重新整合,使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行业规范、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在课程中统一起来。通过不断创新,已逐步建立起适合施工过程导向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第1—2学期,学生通过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建筑概论、建筑识图等课程)的学习,形成岗位专业基础能力;第3—4学期,以工种实训教学项目为载体,整合传统的材料、识图、构造、施工、质检等内容,通过项目体验形成员岗位基础能力;第5学期,学生从五大员方向中自主选择学习员岗位课程,并初步形成岗位能力;通过最后学期对接岗位的顶岗实习,强化员岗位能力,达到培养的目标。
(三)构建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
基于员岗位群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理念设计,根据建筑施工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企业的岗位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教学设备和师资条件,同时参照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的课程标准,确定了准行业化建筑工程项目部的评价方式,分为工、员两种。工种课程根据考评标准采取分层分级考核,即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改变原来传统的评分方式,学生每个工种学习阶段可进行工种等级预鉴定,通过初级的同学可以进入中级的学习与考评,学生可以在多种工种选择一项或者多项较强的项目。另外,通过参加全国工种等级鉴定,达到多层次、多工种的考核,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参与评价把关。学生在完成工种岗位课程后,结合自身发展,通过项目部中五大员岗位群中五选一形式,自主选择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方向,进行理实一体的校内外学习。此外,还可以尝试采用员岗位对工种岗位的学生评价方式,不断丰富评价多样性。
(四)打造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建筑专业教师是专业建设的主导者,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素质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但专业教师中大多数以年轻教师为主,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打造一支教学教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更为迫切。以本次重点专业建设为推手,动员全体专业教师主动参与进来,切实做好提升计划,提高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另外积极聘请社会“能工巧匠”和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专职或兼职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充实专业师资队伍。选拔优秀教师为专业带头人为重点培养对象,制定培养目标,通过参加国内外先进的中职教育考察、培训、研修、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挂职锻炼等途径,提升专业带头人的职业能力与素养,逐步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研发团队,主持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课程开发与改革,参与课题和教材的编写,提高专业带头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注重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并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建设,由行业能手、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优秀教学团队,其创新协作能力不断增强,整体的学历、年龄、职称结构日趋合理。团队中多人获得“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宁波市专业首席教师”“专业术能手”和“宁波教坛新秀”等称号,专业教研组被评为当地的“工人先锋号”。
(五)建设工员融合的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是人才孵化中心,应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积极创建以“工”到“员”岗位能力提升相适应的实训条件,形成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部式的实训体系,实行实验实训室规范化管理模式,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基于项目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要求,整合原有的校内实训基地,结合项目化、高仿真、理实一体的要求,调整校内实训基地布局,优化实训项目,提高实训实习效果。在原有的建筑工程实训区,根据建筑工种类别和建筑功能要求,重新优化实训区,划分为施工工艺流程展示区、工艺流程学习区和工艺工种操作区,布置时三个功能区相互穿插,做到教学做合一。
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创建五大员岗位对接的工作室,完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设模拟工作环境,建成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部专业员群岗位,包括施工管理(施工员)工作室、质量管理(质检员)工作室、资料管理(资料员) 工作室、安全管理(安全员) 工作室、材料管理(材料员) 工作室,骨干教师担任工作室负责人。引进建筑企业管理制度,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室的建设工作,聘请相对应的优秀技术人员和专家进行业务指导,创建企业五大员工作室必备的实训设备和教学条件,引入工程项目必备的软件系统(如操作软件和仿真系统),进行真实项目化教学,实现学生从单项能力到综合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上岗能力的培养,并着力打造工作室牌子,提高地区知名度,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并成功评选为浙江省示范基地。
三、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的发展建议
目前,建筑施工技术日新月异,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程度有限,且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更好地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建立以教学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建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提供帮助,为专业发展提供咨询与指导。通过对本区域建筑行业企业的调研,基于区域建筑行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强化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以工作项目进行编制,把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和建筑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融入教材编写中,根据岗位群的课程标准,整合基于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训课程教材。丰富与之配套的专业数字化教育资源,构建数字仿真、信息模拟教学等新的教学平台。利用构建仿真的工作场景或仿真软件进行理实一体教学,使学生通过真实角色进行仿真的协同工作数字化仿真实训,容易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二)提升教学团队和专业辐射效应
篇3
一、信息化教学的内涵和现状分析
信息化教学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1]。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有目共睹:大容量性能节约时空,提高教学效率;直观性、动态性、趣味性能提高学习热情,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交互性、重复性、针对性能促进分层教学和自主学习。然而反思信息化教学现状,仍有不少问题:教学中滥用教学媒体,重教轻学,缺乏优质资源积累;片面理解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应用不合理;不善于运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展教学,信息技术在实训教学的优势未受重视;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对信息技术的主动学习和应用不够。因此如何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二、提高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精选教学媒体,讲求促教助学,乐享网络资源,丰富教学积累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称为教学媒体,是指教学活动中交流、传递信息的技术工具和手段,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2]。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现代教学媒体类型,如何通过精心选择,达到促教助学优化教学效果呢?有国外大学试验表明媒体技术手段应与教学目标和内容匹配,不能片面追求技术性,对于事实性知识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效果相当。因此选择教学媒体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对象、内容和条件,并遵循有效信息、优化组合和最优决策的原则[3]。具体来说,教学媒体所反映的信息要与师生认知结构和教学内容有重叠时才是有效信息;而多种教学媒体各有所长,要优化组合,才能物尽其用;而公式(媒体选择概率=媒体功效/付出代价)是最优决策的依据。因此在选择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时也要讲求性价比,教师应该学习提高获取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乐于共享优质的网络资源。例如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中传统教学媒体常常难以有效开展教学,而如何精选巧用现代教学媒体就尤为重要。在力学课程“力的平移定理”教学中,运用实验录像能很好化解力学理论的微观抽象性;在地基与基础施工课程“基坑降水”教学中,运用带控制钮的动画课件能方便展示动态的工艺流程;在建筑构造课程“屋面构造”教学中,工地施工视频(图1)解决了学生无法亲历现场和联系实际的矛盾;在测量课程教学中,合理运用仿真操作软件(图2)能有效解决因实训基地不足而难以开展理实一体教学的问题,增加学生真实情境中学习技能的渠道,突破实训学习的时空局限。媒体发展出现了如网络搜索、QQ交流和各类学习辅导软件等学习信息工具,为收集资料、讨论答疑、安排计划等学习活动提供便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建筑识图课程教学中,带有知识提纲导航的导学软件(图3)能通过动画形象地诠释“建筑剖面图形成”的学习难点,而带有视角互动的电脑三维建筑模型(图4)为学生自主探究建筑构造提供技术支持,助学效果明显。作为中职专业教师应多关注职业教育和专业发展的优质网站和信息资源,博采众长。例如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大赛网、筑龙网等。(二)注重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整合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效果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主要特点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主动建构知识。基本原则是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能力培养;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习;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设计学习活动;强调“协作学习”[1]。可见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学过程设计,其中学习任务是重点,所以要提升信息化教学效果,就要完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笔者恰有2015年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的经历,大赛网站共享有许多优秀的作品资源,不妨选取同为建筑识图课程的两个作品,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做个分析比较。作品A是中职组信息化课堂教学一等奖作品《投影图》(图5),作品B是笔者参与的三等奖作品《初识剖面图》(图6)。作品A的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手段并不复杂,但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能合理有效整合,现代和传统教学媒体互补,教学环环相扣,自然递进,为促进学生的探究性、资源和技能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提供有效的信息化资源,同时教师也借助信息化手段有序推进教学进程,作品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确较为成功。虽然作品B的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手段较为复杂和先进,学生也是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资源和合作学习,但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整合较为简单生硬,引导学习作用不突出,学生学习建构过程不够细化,提升学习效果不明显,所以作品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有待改进。(三)完善教学环境,强化实训教学,模拟真实情境,增强岗位技能实训课程在中职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理实一体的专业课程更要强化实训教学。实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专业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为顶岗实习做好准备,并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但往往因为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安全管理等制约因素,使得传统实训教学效果欠佳。信息技术发展为职业教育创建了丰富实用的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就是较为典型的。它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教学支持系统和教学信息资源系统[4]。因此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进行教学具有天然的技术优势。具体来说它能实现师生教学资源和外部设备的共享;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实时监控和指导;学习成果的准确记录和科学评价。例如在建筑CAD课程“建筑施工图绘制”的实训教学中,根据岗位要求,以完成“别墅建筑平面图CAD绘制”学习任务为驱动,借助计算机网络教室(图7)的信息化功能、教学广播软件和CAD软件的应用,高效推进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教师任务,学生共享电子任务书和建筑图;教师广播教学,学生示范讲解;教师监控指导,学生个体答疑;学生任务成果发送等教学活动;无不体现出信息化教学环境对提高CAD绘图实训教学的显著效果。面对目前职业教育中实训教学的困难,校企合作让仿真模拟技术在技能培训的应用受到关注,因此仿真模拟教学也在职教改革中开始探索实践。仿真模拟教学是利用实物或电脑创设各种虚拟环境来模拟真实环境,并根据真实环境中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情况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操作、验证、设计、运行等的教学方式[5]。仿真模拟教学具有节约成本、维护简单、资源丰富、保证安全等优势,能促进自主学习,提高实训效率。例如在建筑施工技术与机械课“塔吊的基本操作”实训教学中,就能利用配套有塔吊操作模拟机的实训教室(图8)来模拟教学。模拟机主要由操作台硬件和学习软件组成,通过模拟技术实现人机互动,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操作训练,达到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教学目标,大大提高实训教学效果。(四)尝试网络辅助,提升教学管理,拓展移动学习,延伸课堂教学随着网络和移动通信工具的发展,人们的学习活动打破传统的时空障碍,网络教学和移动学习逐步兴起;面对学习新变化,教育者更要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科技发展带来信息化教学的新契机,也必将促进学习型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课程开发对中职校来说存在困难,不过利用网络辅助学习和管理优势明显,许多网络教学软件和校园网络管理平台都能促进信息化教学,不妨积极利用。网络教学软件平台是指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为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主要具有课程开发、课程工具、评价管理和用户管理等功能[4]。例如在建筑识图课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建筑识图能力,利用企业开发的建筑识图实训评价软件加强学生课外学习。软件分教师、学生和管理员不同用户账号,支持师生同步或异步在电脑上网络登录使用,平台存储强大图库资源;学生能自选题目训练,错题提供知识链接,促进自学提高;教师能规定时间内完成的测试;训练测试后及时评分和成绩分析,方便师生对学习情况的了解和管理。又如笔者学校创建的校园数字平台实现了各项事务的集合管理,教师借助平成学生表现、成绩、评语等信息处理,把学生学习和德育表现进行整合,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完善评价体系,形成教学管理档案。如今智能手机不只是通信工具,俨然就是个人电脑,它已成为移动学习的研究热点。移动学习是利用无线网络,采用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无线设备来实现的学习活动[4]。智能手机功能强大,能处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各类资源;实现网络浏览查询和收发邮件等;最重要是能安装应用程序,实现信息化教学获取、交流、分享等学习功能;而手机外形轻巧操作便利,促使它成为理想的移动学习设备。例如在建筑构造课程“墙身构造”教学中,要求学生移动到教室外,完成相应测量调查的学习任务。利用手机适时拍照真实记录调查结果,快速上传网络,并在多媒体屏幕同步展现,促进学习任务实施和评价,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手机应用软件日益完善,例如在QQ群应用中就有作业、群签到、群问问等许多功能,也能实现多人同时语音视频互动;另外学习APP也应运而生,帮助学生自学管理。当然手机的移动学习也要防止学生学习依赖和“低头族”安全隐患的产生,只有合理科学使用,才能真正实现它的学习工具价值。
三、加速学校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在信息化教学中,信息网络技术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技术与资源的应用是目的,而信息化人才、政策、法规和标准是保障。高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是理想的信息化教学[4]。因此加速学校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保障,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包含硬件配套设施和网络资源软件;(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和提升,使教师能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乃至能支持教学创新改革;(三)继续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总之,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阶段,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5]。职业教育者应该注重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力求从精选教学媒体,乐享网络资源;注重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完善教学环境,强化实训教学;尝试网络辅助,拓展移动学习等方面入手;努力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对信息技术应用要有正确认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只有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观念革新的有机结合,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景亚琴.信息化教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2]胡迎春.职业教育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方明建.基于问题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篇4
一、精选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以够用、实用为原则
根据建筑业的社会需求和中等职业教育重动手操作的特点,围绕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行业规范、标准,加强职业岗位分析,分析教学情景和教学步骤,大胆的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有针对性地加强施工企业各岗位人员必须掌握的应用型理论知识的教学。遵循基本理论教学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如识图部分,运用项目教学法,不需要学生掌握过多的理论识图,只需要教会学生怎么看得懂图。把更多的教学周次应放在以技能操作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上。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关于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校制定教改方案,制定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达到理论和实践并举,侧重工程一线实践应用的教育原则,以此作为专业内课程体系调整的依据。
二、自编实用教材,实践教学以岗位能力提升为目标
目前,虽然中职类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专业课教材非常齐备,但符合实际教学需求和学生特点的教材仍屈指可数,因此,还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取材。为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校要求相关施工专业教师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自编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课程教案或讲义,出版校本教材。在自编教材中,以实际岗位标准为指导,突出岗位能力提升。根据专业特点,增加先进的、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知识。在自编教材中加入新元素.增强教材的实用性、时效性,一方面学生能感受到时代在发展、技术在革新,更重要的方面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日后的岗位适应能力。有效解决了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与岗位能力脱节的问题。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互动
一支笔、一块黑板、一本书构成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单纯依靠老师的讲解很难把问题和知识点直观地讲解清楚,特别是建筑施工专业的教学,课堂教学中要讲解大量具体的施工工艺、结构构造、建筑材料、检测方法、施工组织等,仅通过老师的单纯口授和板书,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不够好。因而必须有效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如利用投影、光盘、挂图、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丰富的教学工具,如图、表、实物等,加强直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把一些专业性强、有技能训练要求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反映出来。另外,在校内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真实反映建筑物构造和施工工艺流程,模拟实际施工场景,较真实地展示出工程施工现场。学生通过熟悉建筑构造,进一步了解施工工艺、材料等知识。同时我单位还购置仪器、设备,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不仅能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到工程,了解工程一线具体的操作技能,还为教师从事科研和参与工程一线实践提供条件。通过这样的综合教学能有效地缩小教学与实际操作的差距,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推广学生“双证书”制度,突出岗位目标
按照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职业鉴定考试,如注册二级建造师、员证书等,使学生掌握建筑施工相关岗位应知、应会的岗位标准和知识技能,在我校广泛推行学生“双证书”制度,即毕业生同时拥有毕业证书和岗位从业资格证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从业相关资格考试,配合优秀师资团队,方便学生学习和报考。通过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的建筑行业从业资格考试。以参加考试的方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加强内在学习动因。
五、改革单一的考核方式和内容,推行一体化考核模式
我国教育评价体系中,传统的闭卷、书面考试的形式,已明显不适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难以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和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客观评价的需要。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建筑施工专业课程中有大量的操作性知识需要学生了解、掌握,如施工工艺技术、措施等。如果还是单纯的依靠传统闭卷书面答题的方式来进行考核,容易造成了学生,“考前背,考后忘”疲于应付考试的现象。同时达不到考核学生对课程掌握情况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当前,应明确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考核目的,一是为了了解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的掌握情况,如测量、建筑构造、材料与检测等,二是了解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的掌握情况,如施工技术、钢筋翻样、计量计价、施工组织、项目管理等。考核内容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外,应增加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在考试形式上应积极推行“一体化考核”模式,即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带领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地实施灵活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如组织学生在校内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地或在施工现场进行口试,要求学生直接动手解决工程施工的实际问题。
对于考试试题的设置,应整合各门课程所学的知识,采用立体的、综合的考试试题。破除以往考试试卷的保密性,把考题提前发给学生,让其主动查阅资料,动手操作练习。最终,由学校统一组织考核,相关课程的教师组成考核团队,给予学生相应的考核成绩。
六、培养“双师型”教师
目前,我校积极申报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学校,正在进行有计划的甄选一些教师参加省培、国培和出国培训等各类培训,并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加入企业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参加建筑行业相关执业资格考试,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强化自我学习意识,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时,也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科研和生产三者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在努力搞好教学的同时,也要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多参与有影响力的工程建设,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还可以撰写专业论文和著作,使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性的专业学术活动,提升专业技能,拓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总结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建筑施工专业的课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及时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尝试新的方法和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建筑行业发展的步伐,才能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优秀的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才能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岗位与职业技能的对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从而,最终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
篇5
项目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 学生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掌握知识,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此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1 中职建筑专业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中职建筑类专业在教学基本内容的要求上与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有很多相同之处,只是在要求的难度和深度上有所不同,为此我们可以借鉴2004 年 10 月 28 日, 教育部、建设部联合了《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的制定, 就是以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为契机, 教学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法推动该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培养方案》相适应, 教学过程应建立起与企业需要密切联系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高度统一的、按照工作过程的综合性、模块化教学的训练项目,《培养方案》要求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
这种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1) 课程学习中保存教学过程的整体性, 即在一种完整的、综合的行动中进行思考和学习;(2) 以学生为中心, 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 关注学生在行动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3)通过合作式学习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 课程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 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开放性;(5) 重视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按照《培养方案》建立的全新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建筑工业出版社都出版了相应的关于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新教材。这就为在建筑专业的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提供了可能。建筑类的项目划分可大可小, 比如,在进行施工组织总设计时, 可采用整个小区的所有施工项目作为一个大项目, 而进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时即把某个单位工程作为一个项目。也可以把单位工程的每个分部工程作为一个项目。从《培养方案》建立的课程体系可以看出, 它就是把单位工程的每个分部工程作为一个项目, 每个项目作为一门课程, 其突出优点是, 每一项目都对应于一项职业工作, 做到学和用统一, 学生学完一个项目即可做一项职业工作, 无需再进行知识、技能的重组和融通。在教学内容方面,《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必需够用”原则, 以满足职业工作———建筑施工需要为度, 摒弃了超越这一要求的教学内容, 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等, 同时加强了与职业工作有关的技能训练。
2 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2.1 选择合适的项目
项目的选取是成功的关键。项目的选择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既要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 又要能够充分体现当前的工程实际情况;既可以是直接采用专业性项目, 又可以是经过精心设计、整合成形的项目。项目的选取应符合以下特征: 首先是实践性, 应符合当前行业的实际, 引进真实项目, 不主观臆造脱离实际的策划与设计, 否则会与现实脱节, 学生不感兴趣, 对学生将来工作帮助也不大。其次是启发性, 项目的选择应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蕴涵一定深度的问题, 能启发思考。问题越能诱人深入, 越能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 教学效果就越好。第三是典型性, 所选项目要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 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第四是目的性, 项目选取要适应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对于混凝土结构施工,通常分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三部分, 而钢筋工程对学生而言, 难度较大, 又内容丰富, 知识点多, 因此, 选择钢筋工程作为首要项目。另外, 我们选择了实际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类型———框架结构工程实例, 依据工程分部的特点, 将其分解为“梁板式钢筋混凝土楼盖钢筋工程”、“梁板式筏形基础钢筋工程”、“框架柱钢筋工程三个项目”, 作为具体实训课题。通过实训可促使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掌握识读施工图以及钢筋绑扎和质量检测的技能, 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学习、讨论、实训, 完成多个方案, 通过该项目的实践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了学过的基础知识并能灵活应用, 还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2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转变教师角色
由于《培养方案》按项目教学法建立的全新课程体系, 每门课程的横向跨度较大, 如《建筑工程基础》, 包含了建筑材料、建筑制图、建筑构造、建筑力学、结构设计等相关教学内容。《混凝土结构施工》包含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以及相应的课程设计、工种训练等课程或教学环节中的有关教学内容。这就要求任课老师, 不仅应有较宽的知识面, 具备综合学科的知识体系,而且还应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
2.3 解决新课程体系中相互交叉的知识点
《培养方案》按项目教学法建立的全新课程体系, 把完成一个分部工程的施工过程作为一个项目, 把完成该项目所需的知识综合在一起成为一门课程, 而完成各个分部工程施工所需的知识存在交叉重复现象, 如在“基础工程施工”和“混凝土结构施工”课程中都存在钢筋工程、模板工程和混凝土工程质量要求的内容, 为避免重复, 在采用新教材进行项目法教学时, 应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进行统筹考虑。
2.4 做好实训的评估总结
实训的评估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学生的操作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在评估中要指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方法, 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 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实训, 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评估中得到提高。评估的过程是总结以前学过的知识、提出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在具体的项目评估时, 教师要详细分析全班各套方案的各自特点, 指出哪些是可取的, 哪些是不可取的,最后总结出一套合理的、可行的、实用的方案供大家实施。评估的过程也是实训项目成果展示的过程, 将各个成果摆在大家面前, 由学生介绍项目实施的具体任务、目标、方法、手段以及体会、收获,可以使师生了解其操作的方方面面, 看到其独到之处, 找出不足之处, 提出合理化建议, 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 通过评估, 选出优劣, 可以鞭策学生做好下一个项目, 激发广大同学积极参与实践、勇于实践的兴趣。所以, 实训的评估总结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提高的过程。
3 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体会
3.1 教材
传统教材单体知识性强、理论性强、各学科知识相互交融少,这与项目教学法所需要的实用性强、综合性强、技能性强的特点不符。目前我校正在编写与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用书。
3.2 课时安排
项目教学法每周都要留一定的课堂时间用于汇报和交流各小组的工作, 必然会占用原来课堂授课的时间, 教师要压缩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解时间。
3.3 教师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法, 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他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 因此, 必须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理论涵养才能随机处理, 胜任此教学法。
3.4 学生分组
学生分组往往是容易忽视的环节。由于采用分组协作学习的方式, 所以分组的原则、组员的搭配、成员的数量、工作的分工都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实践证明, 5 人左右的人数可以避免意见不统一, 互补的搭配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分工要明确, 避免产生依赖。
3.5 学生个体
由于采用的是自主式学习,要注意学生的两极分化。特别是后进生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容易产生依赖思想, 无所事事。要采用“一帮一”的措施, 让先进生帮助后进生。
3.6 考评
项目教学法对每个组成绩的考评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评定必定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 甚至有失公平。所以采用项目教学法考试成绩一般要结合理论考试的卷面成绩来评定。
篇6
暖通工程作为民用建筑施工中的关键部分,其对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一般而言,优质的暖通工程能够有力保证居住环境的良好性,但是如果暖通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将会对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1]。因此在民用建筑中进行暖通施工时,需要科学选用专业施工技术,保证暖通工程的质量,实现民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一、民用建筑中暖通工程施工现状分析
对于民用建筑中的暖通工程而言,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难以有效控制工程进度。部分施工单位以及施工人员在进行暖通工程施工时,对其没有较为清醒的认知,仅仅认为其是一种辅助工程,因而对其不够关注。由于暖通施工进度与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进度联系较为密切,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施工单位必须要进行科学规划,有效控制施工进度,确保工程的安全以及质量,减少不同因素对施工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有效保证建筑工程的进度。值得注意的是,材料供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的进度,因此必须要对施工材料的供应问题进行充分考虑。二是资金无法有效落实。我国部分建筑商为了谋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恶意拖欠或拒绝支付资金给施工单位,这样会影响工程施工的进度,资金项目无法有效落实,会对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另外,部分建筑单位对暖通工程施工不够重视,对其缺乏必要的关注。这样往往会使施工单位缺乏资金,施工单位为了获取更多经济利益,可能会偷工减料,选择劣质材料,从而影响工程质量,致使工程完工后无法正常使用。三是设计图纸缺乏不规范。就工程施工来看,设计图纸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关系着工程的正常进行。目前许多暖通施工项目在图纸设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图纸设计缺乏规范性;设计图纸的关键部分没有相关的说明;部分图纸对规格无法进行准确计算,从而浪费大量的工程施工材料;设计图纸与计算内容不相符等。这些会严重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对整个工程施工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工程质量不达标,工程存在安全隐患。
二、民用建筑中暖通工程施工专业技术分析
(一)地暖工程施工技术
低温热水供热系统作为地暖工程中的重要系统,在其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做好相关防护工作。首先应对地热管地板的质量加以保证,这样在进行低温热水底板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扩散低热,充分发挥地暖施工技术的作用。同时需要合理安装铝箔热反射膜,选用具有较强高热性能的挤塑板,促进供暖效果的提高。其次在进行地热工程施工时,需要提高隔水工程施工的质量,确保地热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避免漏水现象的出现。最后应将保护材料覆盖在盘管和分水器的交接部分,从而避免盘管出现氧化情况。当然在应用地暖工程施工技术时,应对地面蓄热性能和供暖砂浆工艺加以提高,保证地热工程的质量。
(二)通风工程施工技术
对于民用建筑暖通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而言 ,其多是与热预留孔洞存在紧密的关系。一般民用建筑在正常施工过情况下,往往会在施工图纸上将工程的预留孔道加以明确标注,但是在实际施工中没有将孔洞位置进行具体标注,导致孔洞预埋工序难以顺利实施[3]。基于这种情况,需要强化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交流,做好相关交底工作与排查工作,保证预留孔洞的尺寸与规定要求相符合。除此之外,需要重视混凝土浇筑工序,详细排查混凝土振捣与前期配备时的松动和位移情况,及时出现问题,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
(三)保温工程施工技术
保温工程是建筑暖通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在保温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不过关,将有可能导致冷凝水管出现故障,从而影响系统的整体运行,浪费资源。水项目施工部分是暖通保温施工中的难点,在水项目施工时,监理人员必须要密切关注和监督施工工序;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作业时,必须要严格按照施工计划方案进行,确保保温作业能在管道试压合格之前以及顶棚安装完毕时完成。一般在保温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主要包括垫木与管道间的空隙过大、阀门保温范围较小、垫木与保温材料间连接不紧密等。因此在保温施工过程中,要保证保温材料的耐火性能,粘合剂能与绝热材料相匹配。
(四)暖通设备安装技术
在对暖通设备进行安装施工之前,对机房内部地坪的施工进行确定,确保其能良好施工,并对墙壁粉刷工作加以重视。所有暖通设备在安装前,必须要保证各项施工的基本需求,并且其验收工作要由专门人员负责,确认其合理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准备施工工作[4]。另外,在摆放暖通设备时,要使管道与暖通设备的走向保持一致,充分考虑暖通设备预留的检修空间,有效保证设备周围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在对空调设备进行安装时,空调风机盘管要与装修棚顶高度相对应,积水盘的摆放位置与空调机排水方向要基本一致。
结束语:
综上所述,暖通工程作为民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其在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民用建筑中进行暖通工程施工时,必须要准确分析暖通施工的现状,强化施工图纸审核,有效运用地暖、通风、保温和暖通设备安装等施工技术,从而促进暖通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保证建筑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实现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国全,王飞.浅论民用建筑暖通工程的施工技术[J].门窗,2014,07:122.
篇7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各高职院校、学者都对高职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面对高职教育应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高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有质的区别。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理论课程必须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理论知识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度,走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按照这种思路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根本出发点。下面拟以建筑工程专业为例,分析职业岗位与课程体系相关联的要素。
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分析
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所占比重仅次于工业和农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据调查,本行业的工作岗位缺口主要为一线施工技术人员岗位群,毕业生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为土建施工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组织、现场施工管理、质量验收、施工安全、材料检测、技术资料等业务工作,主要的职业岗位为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等。
各岗位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可概括归纳为:(1)职业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职业道德、身心素质;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协作与团队精神;(2)专业素质要求。施工准备方面:能读懂施工图,掌握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熟悉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及分工,熟悉基础、主体、屋面、装饰等几个阶段的施工方案,能协助技术交底,能根据工程实际确定施工人员、材料、机械及现场等准备工作,能编制施工总平面布置图;施工方面:能根据基础的特点编制或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能根据主体的特点编制或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并进行质量控制;施工组织方面:能编制指导实际施工的一般建筑施工组织方案等等。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内容
通过对上述岗位群工作过程的分析,按职业岗位需求,可得到以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设置思路。即学校教师会同企业专家共同对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取舍、归纳,提炼并转化为专业岗位(群)行动领域,在此基础上,对原有学科体系下的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形成岗位主要课程,构建工作过程化的新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应根据职业岗位特征及完整思维分解学习领域,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序化,从而完成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化。要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确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践性、有效性;改革各类课程考核办法,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核。
要体现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课程设置应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有具体、明确的课程目标,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设置的实训课程或一体化课程要保障主要职业能力获得的培养途径。要满足行业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还要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既要满足就业岗位的直接需求,更要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储备。
首先,要整合优化理论厚重的课程内容。建工专业学科体系下的建筑力学、结构设计等是理论知识较为深厚的课程,在高职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求下,该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剔除繁琐的推论,删去理论性强而工程实际中应用较少的章节,突出适用性、适应性,强化定性分析。教师讲授的内容,应让学生感觉到有用而不难。通过工程实例的体验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归并、整合、优化课程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但不能将课程体系片面理解成完全围绕“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而构建,要设置一定的知识理论支撑,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可使学生在具体职业活动的基础上,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加强知识技能结构化,提高获取知识的技能,为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提供条件。
其次,要强化项目课程开发,突出工学结合理念。要加快项目课程开发,通过工学结合“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所需要的知识与所体验的职业岗位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为学生的文化素质学习和专业技能学习的有效结合提供平台,促使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与人交往、独立思考、多元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学生在项目课程中,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或以小组形式完成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工作成果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信息搜索能力、新技术学习能力,并且可以逐步完善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的心智结构。
再次,要合理安排课内外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得到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实现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来看,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较为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初步能力构成土木工程专业职业能力的组成部分。因此,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有关学生生涯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和职业选择能力。课程可通过讲座、研修计划及小组活动等形式开展教学,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效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计划力、行动力、沟通能力和表现能力,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拓展个性发展的教育空间。
构建课程体系的多元模式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有: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综合实务能力等;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或理实一体化)、政治思想及职业素质教学体系。
我院土木工程系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了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与实际工程项目对接的思路,形成三年“四台阶递进,跟工程定位”的能力递进培养的教学体系,其工程实践、一体化技能实训教学课时已超过总学时数的50%。此模式顺应了就业导向,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顶岗能力,适应了工作岗位的需要。(见图1)
(一)教学体系
第一个台阶:搭建土木工程基础知识平台阶段。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语言文化素质,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制图与识图、建材、测量等课程的学习和相应的实践教学,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掌握以工程图识读、工程测量为核心的职业基础能力。工程实践的认识实习在施工企业实境下开展,认识工作岗位,通过熟悉企业环境增加感性认识,解决对建筑构造、建筑施工工艺、建筑设备机具等工作流程与设备的认识和理解,培养职业意识。
第二个台阶:专业能力培养阶段。形成专业技术基本应用能力,开设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结构、建筑工程概预算、钢结构、建筑CAD等专业课程及相应的实训,使专业能力得到强化培养。学生通过结构实训、基础实训、预算实训等环节,在仿真的职业环境和施工现场中进行专项训练。每学期安排2~3周工程实践,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使学生在实际生产第一线的施工、监理等岗位上转变学生身份,以职业徒工的角色直接参与工程生产,在施工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实境化地进行技能训练。
第三个台阶:专业岗位能力强化阶段。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开设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质量检验等课程,其中,施工技术课程分解为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予以实施,即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等,达到建筑工程施工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应知”要求,为顶岗创造理论条件。此阶段安排集中四周的工程实践,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和就业需要,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通过工程实例开展教学,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学习训练。学生通过造价实训、施工实习、施工管理实训、结构设计实训等环节,在仿真的职业环境和真实的施工现场中进行岗前训练。
第四个台阶:职业能力体验阶段。学生通过在预就业单位半年的顶岗实习,在工地现场技术员的指导下,直接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以企业准职工的身份见习工作岗位,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达到毕业就能上岗的要求。在实际岗位上,真题实做完成毕业设计,落实高职学生动态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教学
采用全程“跟工程定位”的行为导向模式,教学采用全程“跟工程四定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的教学过程;充分实施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学习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实现“四定位”安排,即入学第1~5学期,为每一个学生安排一个工程现场“岗位”,选定一位工地指导师傅,并对应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工地“岗位”随着工程的进展是动态的,随之校外导师也可以是动态变更的。学生在参加校内理论、实训学习的同时,利用专门设置的“工程实践”课及课余时间,到工地直接参与实际工程的建造过程,即边学边干,强化工程实践锻炼。第6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边干边学,得到综合训练,获得“双证”,直到正式就业。
在课程内容方面,将岗位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在制定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融入规范要求。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各类课程相互间的配比关系构成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培养能直接上岗的技术型人才,因此,课程体系的构成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这也成为高职课程开发的重点与难点,应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以应用为教学重点,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伯敏.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
[2]卢学红.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思路[J].职教论坛,2005,(5).
[3]周向阳..高职建工专业全程“跟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5).
作者简介:
篇8
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从事现场施工操作和技术管理能力的中初级专业人才。但是,现行中职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仍然沿用以理论知识体系为引导的模式。在建筑CAD课程中传统的教材偏重于命令的讲解和使用,虽然知识体系完整,但知识点分散,不能很好地满足目前行业中的实际工程需求。教师按原有的课程标准按部就班,虽然面面俱到,却很难发挥每个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能力。由于教学的案例服务于对应章节较单一的命令功能,使其不能直接运用在具体的工程中,而使学生产生“所学非所需”的感受。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技术在建筑施工专业中运用日益广泛。而在教学中使用的CAD技术通常较为滞后。随着软件技术的更新,一些更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操作方式正越来越多地被从业人员所使用。因此,在建筑CAD课程教学中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内容,使学生适应建筑CAD技术的发展。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我们在对传统教学经验去芜存菁的基础上要对不适合教学需求的落后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以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的综合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实际工程案例,让教学内容与现行工程技术相统一。让课堂和产业得到有效的衔接,使教学内容能够在学生工作中找到用武之地,让学生在学校就掌握工作需要的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综合能力培养
项目教学法是以完整的一个项目为载体进行课程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在建筑CAD课程中的项目就是具有一定目的性,具有可操作性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工程案例,而课堂教学就是围绕完成这一案例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改变传统教学中注重基本命令的讲解和操作的方式,而是随着项目进行,提供需要的绘图或修改命令来为项目实施提供支持。建立建筑CAD课程项目教学体系,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1.谨慎选择项目任务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工程信息化协同工作的不断发展,在工程中对各工种之间的图纸规范性和共享性要求也不断提高。选择作为建筑施工专业教学中运用的项目任务需要具有工程实用性的同时做到规范性和具有代表性。
现在,编制一本符合项目教学的建筑CAD教材迫在眉睫。同时,要求教师要对项目选择具有一定的甄别能力。通常,在建筑施工专业中适合以建筑施工图的内容作为教学项目,同时加强任务间的联系和衔接。例如,以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详图分别作为项目任务内容,既要对各种图纸的特点进行筛选,也要使其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相互之间具有对应性,让学生知道各图形之间的关系,如在完成立体图时可以利用已有的平面图进行对应。这样既能在知识体系上达到新的连贯,也能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同时也让学生体会CAD软件在工程应用中的便利性,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制订完善实施方案
建筑CAD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的实施适合“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各个任务目标需要严谨和易懂的实施步骤作为引导。但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要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和演示时间,把学习过程交给学生自己,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实践操作。例如,教材中对建筑平面图的轴网绘制任务进行实施方案描述时要说明图层的使用、线性的选择、直线命令的到定位尺寸的标注等知识点。知识点可以用知识链接或知识回顾的形式出现在任务过程中需要使用的部分,让学生可以根据步骤引导完成规定的任务目标。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多的精力为每个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技术支持。
除了教学过程的改变,在项目实施中对学生的考核实施也需要以注重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作为考核依据,淡化“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模式,让考核多元化。例如,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CAD竞赛,如由教育部主办的中职类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的ITAT二维CAD建筑设计大赛等。通过与大赛中其他选手和学校的交流得到技能的提高并且获得教育部颁发的技能合格证书。考核形式也可以是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考核,在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学生就业和职业自信心。
3.总结拓展项目内容
教学选用的项目相对是工程中较为简单和具有代表性的。而针对更为复杂的项目,在教学中也要进行一定的拓展。一方面,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增加学生的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能力基础。项目拓展可以是每个任务对应知识点的拓展练习,也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训的方式。例如,学生在完成课程项目后,以课程设计的方式分小组对某一教学楼进行实地测量后绘制成CAD图形。这样既可以将所学的制图知识与实际建筑联系起来,也可以增强建筑CAD辅助设计的多人协同工作能力。
4.引入视频教学手段
随着硬件和软件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在中职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并且实践证明因为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大大增加教学效率。而在建筑CAD教学中,以项目为基础,配以多媒体视频教学手段,可以较大程度地发挥教学效率。
因为教师的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建筑CAD课程的教学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别。而视频教学手段可以通过统一的或是个性化的教学视频使每个学生自主学习操作过程,避免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一个好的教学视频可以集众专家的智慧于其中,从而避免因教师水平差异而引起的教学质量差别。
推而广之,依靠现在发达的网络资源优势,可以将具有针对性的项目过程教学视频通过网络对在校生或实习生进行教学。在时间上和地点上摆脱学的约束,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满足实习生学习的需求。同时也可以避免教师重复的演示动作,从而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学生指导。让学生和老师在轻松、自主、快乐和交流气氛浓郁的课堂中完成教学目标。
四、建筑CAD教学改革展望
一门课程的改革不会一蹴而就,相反它需要经过一个更为系统、科学、完善的过程。本文是通过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和应用所形成的一些观点和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促进效果,但也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例如教师本身的创新实践力,教材的更新,教学制度本身的改革等问题。不过,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联系一线工程实例,与时俱进,通过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更高效的教学方式,建筑CAD课程的教学一定能够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和建筑行业的认可。
参考文献:
篇9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本课程采取校外施工现场参观和校内学习训练交替进行的工学结合方式进行教学。课程的讲授过程融入情境,由老师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参观各种混凝土工程施工现场,了解工程的工作环境、钢筋施工的工作过程等,建立混凝土构件钢筋布置、钢筋绑扎的感性认知,然后回到课堂,再序化理论的教学。
2.“导―融―授―解―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校内教学采用“导―融―授―解―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导出任务―融入情境―传授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答复评价。教学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整体,以实际工程项目结构构件的钢筋施工为切入点,导出实际工程项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地学习,直到解决完成相关任务,达到任务驱动,自主导学的教学目的。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情境教学法
在校内建设钢筋混凝土“真题实做”实训基地,结合课程内容进行现场模拟教学,使本课程学习情境与真实工作环境和真实工作任务高度一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让学生参与基础、柱、墙、梁、板等构件施工图识读到钢筋翻样等一系列的工作过程,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使课程内容更具吸引力。通过身体力行,巩固了所学知识,避免“死记硬背”,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
课程的“平法”教学部分,均引入案例进行教学。如,对于采用柱下独立基础的框架结构,以某综合楼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学生可对照实物和图纸学习,进行实际工程项目钢筋翻样等;对剪力墙结构平法施工图的学习,采用校内实训基地“真题实做”项目进行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对照实物学习,还可亲自参与小楼的建设,参与实际工作过程,为学生零距离上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3.现场教学法
《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工学结合,从图集到图纸、从图纸到工地实际构件的钢筋布置有机结合,是课程教学的最佳途径,本课程加强工学结合,改变图集学习、图纸学习与实际工程相分离的教学方法,而是运用:探索图集―图纸―工地现场―实际构件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在学习“平法”图集的某项内容后,结合实际工程图纸指导学生识读平法施工图,再到工地施工现场,理解图集的构造详图及构造要求。然后,回到教室模拟施工现场钢筋施工员、预算员的工作,进行构件的钢筋翻样,做好填写钢筋配料单的前期工作。
三、教学手段
1.网络技术的使用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自主开发课程教学网站,制作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网络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均可在网站阅览相应的学习资料。
2.录像、图片的使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组织教师在工程实践中收集大量施工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对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等拍摄制作成图片、录像,同时可采购收集现成的优秀工程图片、影像资料,并将多媒体手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来。
四、编写校本教材,解决本课程没有适用教材的难题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平面整体表示法》101系列图集推广使用后,使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表示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绝大多数构件不再使用传统的表示方法。而目前我校尚未引进相关教材及相关的能力标准、实习实训指导书。本课程教学团队可编定该课程的课程标准、校本教材、实习实训指导书,解决了本课程没有适用教材的问题。
五、实行“双证书”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双证上岗
本课程可与“中级钢筋工”岗位证书鉴定培训相结合,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获得“中级钢筋工”岗位证书,学生经过实训考核合格后,实用技能得到提升,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竞争力相应就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1.2项目教学体系实施要求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2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1项目化课程体系
2.1.1施工内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包括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设计项目;施工招标文件项目;施工信誉标项目;施工商务标项目;施工技术标项目;招标评标项目;建筑工程施工资料项目。
2.1.2施工外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包括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项目;建筑工程地基项目;建筑主体工程项目;屋面及防水工程项目;建筑装饰工程项目。
2.1.3项目化课程实施的方式。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的有机结合,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训练内容,变教室为现场、变黑板为仿真、视教师为工程师、视学生为学徒工,在实训场内全程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2.2项目化核心体系的内涵
2.2.1项目的整合实施
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实践教学的四个阶段中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使学生具有设计简单工程施工图和计算机绘制的能力。为学生取得CAD制图员和资料员上岗证及将来从事工长、资料员岗位奠定基础。
2.2.2项目的创新实施
施工信誉标项目实施:根据已编制招标文件、资格预审文件,结合建筑工程招、投标实践教学,在施工实景实训室独立编制施工信誉标。
施工商务标项目实施:根据招、标文件,结合建筑工程概预算实践教学,运用施工实景实训室中与企业同步《北京市建筑工程预算》和《北京市建筑材料市场价格》软件,编制建筑工程投标报价和标的。
建筑技术标项目实施:根据招标文件,结合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实践教学,运用施工实景实训室中《招投标大师-标书制作管理系统》和《施工项目网络计划》、《施工平面图制作》软件,编制建筑工程施工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
招标评标项目实施:投标文件编制完成后,依据北京市有关招、投标的相关规定,由北京市专家库专家与教师共同组成评标委员会,在施工实景实训室(该实训室是按照标准的招投标评标室建设)的真实环境下,进行建筑工程招投标的开标、评标、定标确定中标公司,并发放中标通知书。
2.2.3项目的岗位贴合
通过建筑工程资料课程实践教学,运用施工实景实验室中与企业同步的《北京市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软件,学生完成实际工程技术资料收集整理,使学生具有从事建筑企业资料员岗位能力。
3项目化实践教学试行效果
3.1初步实现“四化”
3.1.1课程整合项目化。把施工外业项目和施工内业项目分为12个项目课程: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现学、做、教的一体化。
3.1.2教学环境实景化。按照工程项目的施工流程组织教学,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师生和企业人员的互动,教学和工作的结合,工作岗位与教学场所的对接,实现项目教学与工作岗位统一要求,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1.3师生角色师徒化。学生成为项目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完成项目任务。教师不仅关注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素质教育悄然融入整个过程。
3.1.4考核方式过程化。参照工程项目的企业和行业标准考核学生的成绩,以施工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过程考核为依据,根据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各个环节的权重,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3.2教学成果丰富
3.2.1学生绘制工程图集。选择几套方案,进行工程图绘制,具备设计和绘制简单工程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的设计能力和绘制全套建筑施工图的能力,熟练使用绘图软件的能力。
3.2.2招标文件汇编。参照招标文件标准版本及不同类型建筑工程招标文件汇编,为学生在招标文件编制过程中提供资料,编制各类建筑工程招标文件。
3.2.3学生投标文件成果。
4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急待研究的问题
4.1基于该体系的保障机制研究
4.1.1理念保障。对课改的依据、指导思想、原则、意义、方法、途径等方面作了理论上的分析与论证,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评估报告。
4.1.2学校保障。首先,规章制度可进一步规范和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其次重组的设施设备是各专业技能培训教学、项目教学硬件保障;再次师资保障,人是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管理体制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完善等方面,督导评估研究是该体系成熟与壮大的重要支撑。
4.2基于该体系的课程建设
4.2.1教学计划体系研究。有正式批文并正在实施的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是传统方法,整体组织安排,包括课程、教师及课时安排在严格的课时框架下,很难开展设想的项目化实践教学,若能实施,将对全校教学秩序和管理方式、内涵产生极大的冲击。
4.2.2课程的开发研究。整合或拆分传统的课程,必将是对传统经典的极大挑战,个别项目的优势较为突出,但其中暗含或隐藏的问题暂时没有暴露,但不等于没有问题。
5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启迪
5.1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项目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提
对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认识不足,应在什么地方上下功夫认识不清;同时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呆板,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弊端。尤其是职教课程在内容上、形态上、类型上、课时分配比例上等存在着诸多不合理因素。
5.2大胆实践是实施项目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
该体系打破了传统的授课计划与课程设置,它须紧紧围绕“项目”重新设置课程,重新编排课表,深入研究、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是项目化实践教学改革顺利开展的关键。
5.3“双师型”师资建设是实施项目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
篇11
2.1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架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学管理和课程评价的依据,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核的依据。包括以下六个方面:①课程定位。②课程教学目标。③课程教学内容。④考核方式与标准。⑤课程教学资源及使用要求。⑥课程实施建议及其它说明。
2.2《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内容
2.2.1课程定位。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中层分立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主要培养面向建筑施工企业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施工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工作过程中,能胜任施工员的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即要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的基本原理、施工工艺流程、施工规范、技术标准,同时具有施工管理方面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该课程是学生学习了《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测量》等课程后的一门专业课程,后续课程还有《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管理》等课程。
2.2.2课程目标。
本课程按照实际的工作过程,设置13个学习情境,分别是土方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砌体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钢筋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模板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脚手架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防水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装饰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结构安装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五个不同项目垂直运输设备的选择方案、桩基础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后张法预应力施工、保温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其中土方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为两个最主要的学习情境,是课程的核心部分,主要包含土方开挖、基坑降水、基坑支护、土方回填、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等内容,分解成若干的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都按照相应建筑施工规范和标准进行。具体目标如下:①能力目标:a能识读勘察报告、施工图纸、施工合同等施工文件;b能记录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方面资料;c能对进场建筑材料进行验收并将部分材料送到测试中心检测;d能计算施工现场土方工程量,要能进行典型大梁钢筋翻样;e能对施工质量进行指导、检查验收,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进行指导、检查;f能根据施工文件与国家施工规范、标准、操作规程编制施工技术方案;g能组织整个项目在施工现场的施工管理。②知识目标(部分内容):a了解施工前准备工作,包括立项、规划、征地拆迁、斟察设计、招标投标、施工许可及施工工地周围环境。b针对基坑开挖项目,掌握控制地下水位、稳定边坡的方法和支护结构的设计方法。c掌握地基处理方法,了解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预制、储运和吊装流程,以及锤击法、砌砖等技术要领。d掌握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特点和施工要领;熟悉先张法、后张法的操作程序和预应力值的建立传递的原理,熟知建立张拉程序的依据和放张标准;了解预应力筋张拉的台座,锚(夹)具、张拉机具的构造及使用方法。e了解土木施工中常用的起重机械;掌握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制作和储运程序及其安装工艺。f了解常用脚手架的构造和设计方法;了解脚手架使用安全技术。g熟悉卷材防水屋面构造和各层作用;掌握卷材防水屋面、涂膜防水屋面和刚性防水屋面的施工要领;了解地下工程防水方案,卷材防水层、水泥砂浆防水层、冷胶料防水屋面的构造、性能和做法;了解沥青胶、冷底子油和冷胶料的配制。掌握普通防水混凝土的配制及施工要点。h了解抹灰的分类、组成、作用和做法;掌握装饰抹灰面层的常用做法;了解油漆和涂料的种类及性能,了解油漆的施工要点;了解幕墙及金属饰面。i了解土方工程、砌体工程、混凝土工程冬雨施工施工方法。j掌握建筑施工技术中部分的英文专业词汇。③素质目标:a具备自我学习不断提高的能力;b具备与人协作相互交流的能力;c具备对施工现场出现问题后应急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d具备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不弄虚作假;e具备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
2.2.3考核方式与标准。
①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改进考评标准,在考核内容中增加实践项目。②评定成绩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率、日常抽查结果、汇报、答辩和考试情况,以便做出客观判断。③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对问题的处理能力,适当鼓励运用创新思维处理实际问题的学生。④考核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的评价。⑤本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练习)、成果考核,分别占有60%、40%,其中综合考核包含上课纪律、考勤、学习态度、日常工作等。
2.2.4课程教学资源。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实训资源,实现岗位资格证与职业标准对接,充分运用专业群资源库中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企业案例资源、标准规范等行业技术资料。①注重教学课件、微课的开发,拓展教学资源。②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发电子教案,直观地展示实践操作过程,使得专业知识不再晦涩难懂,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笔者建议,应该将常用课程内容纳入电子教案开发范畴,构建多媒体信息资源库,促进多媒体资源共享,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积极推进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基于教育数字图书馆、电子论坛、教学网站、电子期刊等主流平台,全方位开发网络课程,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改变“教与学”单一化的信息传播途径,实现教学资源双向传递,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④产学研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各企业的资源,进行校企合作,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⑤积极开拓课后教学环节,将课程教学组织与管理纳入到教学资源建设中。
2.2.5课程实施建议及其它说明
①教学建议。主讲教师应对本课程的内容能够整体把握,在课前应对教授的学生做提前调研分析,掌握学情,做到心中有数,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与学的沟通与和谐,实现课程教学目标。②教学方法。通过对本课程特点和与工作岗位任务分析,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建议以行动导向方式为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灵活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学习知识、掌握技术、训练技能过程中始终明确学习的目标,将工作流程融入教学流程,通过采用案例、项目任务等方式,提高职业关键能力。
篇12
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施工单位的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人为的带来一些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
此外,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存在着人员责任不明确,或者是专业人员思想麻痹,认为这么大的工程项目,出现一些小问题,返返工是五常的,没什么大不了。反正以后总有办法补救处理,加之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都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再者,由于各专业的分工协调不尽人意,每一个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对其它专业的工作、工序以及技术、质量要求很难全面了解和掌握,有的就是本专业的问题,也由于是新产品、新技术,对其性能与施工工序不太熟悉,这也就无疑给协调工作带来更多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协调工作并不十分复杂,只要我们在施工中能严格按规范要求做好每一道工序,也许就不会出现上面所说的矛盾,至少会大大减少问题的出现。
(一)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工程中各专业的交叉部位多数都是一些小的东西,一般情况下对工程影响不大。但即便是这些小的问题,如果事先不设法考虑解决,事后处理起来也很麻烦,有时甚至要花几倍的代价。而且还会影响工程的质量,造成经济损失。
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从设计、监理到施工的各单位首先要从对业主、用户负责的角度认识问题,要从履行合同中自己的责任义务的角度,认真对待协调问题。
同时,从提高行业标准,施工和管理水平上讲,做好各专业的协调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有关的技术管理人员首先要认识到协调工作的重要性,才有可能真正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二)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一直以来我们的施工管理,更多的趋于表面形式。工地办公室的各种图表,给人的感觉是管理得井井有条,而实际问题解决的怎么样,却要打个问号。虽然这些工作也很重要,对施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如果我们过于追求这些,势必有纸上谈兵之赚,反而束缚了施工管理人员的手脚,无益于工程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这里所强调的加强管理,是指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上、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三)加强协调管理的具体措施
1 技术协调
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设计图纸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优劣。图纸会签又关系到各专业的协调,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这就需要在图纸会签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从图纸上加以解决。
同时,图纸会审与交底也是技术协调的重要环节。图纸的会审应将各专业的交叉与协调工作列为重点。进一步我出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再从图纸上解决问题。而技术交底是让施工队、班组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交叉协调问题。
2 管理协调
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甲方、监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作为甲方管理人员、监理人员,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
篇13
满足需求是基本建设过程中的首要原则,因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其本质就是为了满足更多的专业教学需求。所以,想要顺利开展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就必须满足于专业课程的相关扩展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人才市场的需求。建设实训室过程中,应以工程技术专业为主,让专业知识的实训培养在技术水平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满足正常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实验与科研工作的相应开展,达到实际训练中的真实性锻炼效果,这样才能更好调动学生,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上的积极性、学习能力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训室的建设与专业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基本建设原则就是要与具体课程的建设紧密相关,并且能够满足各项专业实训与实验要求与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保障。在满足正常教学实践与教学科研要求的同时,还要以建筑工程专业的主要相关课程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基础[3-4]。当前建筑行业专业技术的持续发展,必然会在高校具体的实验实训中得到条件上的具体反映,因此,对于实训室的建设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实用性。使实训室不仅能够反映出当前行业的技术成熟程度与技术发展趋势,同时又能体现出教学、学习和实践三者之间相互结合的职业性教学理念,为计划实施的重要原则提供保障。由此,将实用性与前瞻性充分结合,保证训练是为了在实用性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而产生,根据实用性基础,从而发展出相关专业教学的要求。依据建筑工程专业技术在当今建筑行业中所得到的快步发展作为基础,集合实用前瞻性提高学校整体的实训环境为实训室增加更先进的设备,将传统的教学设备进行资源的整理回收二次有效利用。这样的建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成本提供真正有效的成本节约,从而在其他更重要的建设环节中加大项目资源建设。满足现阶段实训教学的具体需求及未来发展需求的同时,也要在学校的具体建设用房面积和财务现状做充足考虑,在实验室的建设选择上,要做到合理规划,重视内在本质,在实际的建设工作中精打细算,避免过程中出现不必须要的浪费情况。此外,资源的高效利用及有效共享也是实训室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工作环节,充分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提高其自身的投资效益、资源共享方面的高效性原则。让实训室在满足建筑工程技术的研究平台和基础后续建设的同时,也为校方未来所计划要开办的其他工程类专业服务,提供更有价值的工程造价与工程技术建筑流程参考[5]。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意义
学生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实际使用者,因此就要时刻清晰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主要意义及其目的。实训室侧重于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在实训室的具体建设过程中要全力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专业技术学习的环境,在学习物资上做好重要保证。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训室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从而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互结合,更细致化的对专业技术知识进行全面理解。在规定工作岗位中,实现自身的实习岗位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工程现场中的每一细节,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在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中得到最好的现场应用,并根据工程现场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找到自己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具体所存在的问题。实训室的教育设备和教学环节,都是为更好地服务学生而建设的,其重要的建设意义就是培养学生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训室要为学生搭建的是与真实更加相近的实验平台,通过实际训练的方式,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锻炼出自己在具体实践中的动手操作能力。逐渐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实训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术,还可以培养出学生在未来社会和工作中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责任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行业,进而更了解自己的专业在实际中的技术应用。在学生未来的就业方面分析,也应该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建设中的关键建设意义所在。基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建设的重要意义,学校应当投入强大的师资力量,同时在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专业程度上也要做到严格把关,提高实训室建设的整体教学质量和良好的专业教学形象。以此创建优良的办学环境,通过其自身的建设优异性吸引更多学生的选择,在具体的专业技术展现上起到扩大生源的校方意义和作用。建设实训室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意义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增进专业整体共同性,推动教学改革更进一步的发展,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保证建筑工程技术在具体专业实训中的效果。在满足相关教学指标的规定下,进行整体规划的初步制订实现其工作的综合性作用意义。同时还需要与企业有相互之间的良好合作,通过相关专业技术应用的企业最新发展动态,了解企业与技术人才的方向性需求在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进行学习计划的教学制订及确定学生具体的专业培养方向。让学生在未来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能够根据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和综合性行业社会见解,掌握实现自身价值的主动权。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建立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为学生提供极佳的学习环境和强而有力的实习实训保障,学生可以按照建筑工程中的操作规范,在各岗位上完成轮岗实训,通过具体的实训内容让学生拥有学生和员工层面上的双层身份体验,促进学生提前在校园之中就能够感受到企业中的文化,使得个人在走向具体工作岗位之后,马上适应自身的岗位角色。基于平时专业知识的掌握,动手能力的实践培养,实训过程中养成的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良知在实际工作中都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职业力量,实现自身的专业技术应用。通过实训室的建立,让学生能够在上岗之前尽量多的接触到日后未来的实际工作内容,对学生在就业方面也具有着良好的积极意义。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建设的方向措施
想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人才市场竞争和其自身在社会工作中的被需要性,学校需要做的就是在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加以创新改革。建立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产教融合教育机制,根据校方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具体特性,成立相关的指导委员会组织。其主要的实质性工作内容就是对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进行具体的指导工作,其组织的核心成员也必须要具有绝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因此其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就应由具体的政府相关职能负责人、建筑方面的专业领导者和行业标尖企业和核心骨干教师,来共同组成组织中的具体人员架构。以实现专业建设目标为最终结果,定期开展相关的专业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利用委员会组织的专业程度对其专业在整体发展上进行方向规划,制订全面的培养计划,在完善建设管理制度的同时,创新改革教学方案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对整体的教育质量进行科学合理化的指导评估。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改革,构建“以岗为主,以岗定课”的课程结构。对课程进行总体性整合,根据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等综合性因素“融赛、融证入课”。实现“四三二”人才培养模式,“四”即课岗证赛四方面融合、“三”即指教学中的三为一体、最后“二”就是职业职能素质双达标。以此人才培养模式来促成课程内容、教学安排、技能比赛和职业考证在具体内容上的相互一致。
4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建设中的师资打造
教师对提高学生专业技术上的学习成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校方在师资队伍方面的建设,就必须要以整体的团队建设和教学改革为重点目标。选择具有高级专业性的教师带头,使整个团队共同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创新,从而实现行业整体的持续性发展。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可以依据新出台的激励性政策,聘请拥有高学历水准和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加入到教学队伍当中,可以为整体的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对于人才培养的方案修订论证和具体的教科研活动,每年按照具体要求定期开展,并向学生开办专业讲座和学术研讨,通过具体实践、外界学习交流和企业专业技术讲座,提升教学队伍的整体教学能力。针对于师资队伍的集体培训,也应在满足形式多元化的同时加强实践性。着眼于师德加强和知识结构的更新建设,以中青年阶段的骨干教师为重点目标,提升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教师的业务知识储备和学习上的自觉性,以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在教研工作中的勇敢探究与创新。鼓励教师在技术攻关、科研开发与技术服务等具体工作上与企业沟通合作的产业能力意识,积极承担其专业在各项社会技能中的培训作用。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在服务社会方面的能力水平提升。
5通过专业技术提高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