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化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藏族文化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藏族文化设计

篇1

藏传佛教文化;悠久历史;藏族林卡设计

一、对建筑色彩的影响

藏族是一个色彩情感丰富的民族,正如我们所感知的一样,藏族人民们对那些色彩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们眼中那些色彩都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意义。而这些都和他们信奉的宗教——藏传佛教,有着深深的联系,因为色彩与藏传佛教结合在这片土地形成了带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独特的色彩语言文化。色彩作为一种宗教的符号,被赋予着不同的寓意。在他们眼中把红色认作为护法神,故红色常常被他们用在异常重要的灵塔或护法神像上面;黄色代表着大地,并象征着富贵与荣耀,常常被他们用在寺庙和宫殿的建筑中等;还有象征着吉祥的白色,他们把它看做天上的白云;代表着天空的蓝色,代表着河流的绿色。这些颜色在一起,变成为一种符号,被藏族人们给与智慧、慈悲、守护、仁爱、救度、吉祥的意义。除了把他们用在寺庙和佛像的建造中,他们也把这些颜色赋予到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以示自己祈盼美好的愿景和自己的。

二、对建筑装饰的影响

受藏传佛教的深刻影响,藏族在一个超脱的思想、物质基础上相信着宇宙自然间的象征意义。因此,藏族的许多图案纹样不管它的形状有多么的世俗化、多么的普通,它也存在着关于着神的象征意义,被赋予着浓厚的宗教意义。这些也是因为藏族人民在与大自然共同生存中,对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象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因此感到自然界是万分神奇、神秘的。他们在建筑上面,常常使用象征意义的图形来装饰建筑,这不仅可以表达他们在建筑方面对自己生活所期待的一种联想境界,也表达着他们对自然界、对一些生物的敬畏。莲花、狮子、大象、宝珠、金刚杵、水纹、卍等图案都是藏族建筑在室内和室外装饰上我们经常看见的图案。如卍有瑞祥的意思,代表着“好运”、“繁荣”,在藏地的建筑外观装饰中被广泛运用。让装饰文化具有地区性、民族性、象征性。

三、对林卡的建造影响——以罗布林卡为例

林卡在藏语里是园林之意。在以前,藏族只有高级官员和达赖喇嘛才可在林卡里面休憩。藏族最著名的林卡则非罗布林卡莫属。他在藏语里是宝贝园林的意思。罗布林卡是一座充满了藏族人民智慧的景观园林建筑,它集合了藏族人民在造园、建筑、绘画等多方面艺术造诣并与汉地的园林造园技法结合,让整个设计空间上既有着浓厚的藏族风情也带着汉地园林中的一些韵味。在这里我以罗布林卡为例,分析藏传佛教与林卡设计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自然。罗布林卡的建造地址在之前是一片树木茂盛,动物常常出没的地方。以前的拉萨河也从中穿流而过,并因此出现了许多的水池。佛教是一个尊崇自然之法、信奉自然的宗教。从古至今寺院建筑就常与山林互相融合,且在建筑中尽量不去破坏自然自身的环境,僧人的修行也是追寻淡泊简朴,并努力做到万物同体共生。林卡在最初作为最高等级的僧人和显贵放松的地方,也显然遵循了这一点,并成为藏族地区林卡建筑所遵循的习惯。在建造罗布林卡时,就保留了此地大部分的绿化,至今绿化覆盖率达全园建筑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三,让建筑景观与植物相容而存。二是装饰。罗布林卡中,神殿建筑、僧侣住房等一直被众人视为建筑中美妙的艺术之一,它代表藏族的宗教文化和传统的艺术表现,并且融合了汉地的建筑特色,也体现出了藏族艺术在形成中兼容并包的一面,其中既有民族本身所有的特色文化又带有汉地园林建筑中的精华。一方面在建筑中运用了符号的象征手法,采用传统的藏式做法和运用宗教所赋予色彩的寓意。如格桑颇章、金色颇章和建筑外墙颜色的运用等,还有柱廊、檐口、门窗等部位采用藏式做法。另一方面,在建筑里采用汉式的吉祥窗棂、隔扇和石狮雕刻等。西龙王宫就是例子之一。三是在园林的布局艺术上。在园林布景上罗布林卡具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特色。如不建筑假山,榆树木等采取“纵横成网格”的布局。这些都是依照佛经中佛教净土的领域图像“地面平如手掌”、布局呈棋盘方格模式布置的。

四、总结

藏传佛教文化深深的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让它屹立于灿烂的世界历史文化之中,受着世人的学习。在林卡设计中他们通过在装饰、色彩等的表现,展现出了他们对世界认识的智慧,也创造出了他们民族自己静态的历史所在。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文化越来越多元化,藏族传统文化因其本身所带有的宗教神秘感和丰富多彩的历史,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和推崇,激发着我们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学习他们、继承他们,并不断创新的欲望。

参考文献

[1]木雅•曲吉建才著,《神居之所——建筑艺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篇2

藏族传统图形是集千年文化孕育而生,凝聚了民族的智慧、文化和思想的高度结晶,所以藏族传统图形是具有极其特殊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在现代图形的冲击下,为了传承和保护藏族传统文化,应将藏族传统图形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弘扬藏族传统文化。

藏族的传统图形元素

1.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造型

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造型源于他们对藏传佛教和生活感悟。在生活里,藏民崇拜与生产有关联的自然力量;同时他们也有膜拜的图腾,为此创造了不少的神兽图形等等;还有许多英雄人物(格萨尔王)的传奇故事也为世人所传唱……这些全部都构成对藏族传统图形的造型灵感。

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造型元素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项:

(1)动植物造型

动植物纹样在藏族传统图形中较为常见,动植物在艺术手法和宗教文化背景下

有着许多寓意和哲理。彰显藏族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2)几何形造型

常见的几何造型有回纹(图一)、十字纹、涡旋纹、三角纹、万字符等等,千年前藏族就大量运用几何造型作为装饰,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极致地几何抽象,显示出藏族传统文化和自然的艺术创造力之强。

(3)自然和宗教元素造型

自然中的景观、宗教故事为原型以及宗教器物为对象(图二)。特点多简易抽象、装饰性强。

藏族传统图形元素造型形式通常是夸张的形式出现,有的手法简练,只抽取外轮廓或者结构;也有的则是几何抽象的造型,以单纯的形式来表现,将原本的造型形态抽象成所想象的气质造型;还有的就是自由的组合再造,把想要的两种不同气质的原物,取其中想要的部分整合成一个想要具备着两种气质的再生物。不论什么手法都无法掩盖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宗教的膜拜。

2.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色彩

由于藏民的生活里充满了湛蓝的天空和湖泊、白雪皑皑的雪山、土黄的地质土壤,于是太阳那般热情的火红,广袤草地的碧绿……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主色调,融合在传统图形和绘画里。淳朴的藏民喜欢的色彩如同他们豪爽的性格一样,色彩艳丽响亮,对比度强烈。藏族人民对于生命和生活是那般的热情,民族风格彰显庄重,古朴,藏族人对色彩独特的理解是分不开的。

蓝色通常是代表愤怒、勇敢和凶猛,一直都是来描绘勇士或者大力金刚;白色代表着纯洁善良,吉祥如意的白色是藏民最喜欢的颜色,如唐卡壁画上的白色都是用来描绘菩萨和仙人;黄色则是智慧、光明和希望,表达了温和和恩典;红色最广泛的运用是来表现战斗和权力等等。藏族人民生活环境充满了古朴,藏民对世界的理解也如同他们对藏传佛教那样的单纯膜拜,简单勇敢,古朴直接;对于色彩的深刻理解使得在色彩的运用上独具特征,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是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特点。

3.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象征性与文化意义

研究这些具有地域性的传统图形元素,如藏族唐卡壁画和绘画等等,几乎都是表现生存奋斗、英雄事迹或者神佛故事,流露出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虔诚的。藏族传统图形具有藏民对生活、自然和宗教的畏惧和膜拜,所以都是具有象征意义。最为常见的图形有: “生死轮回图” 、“吉祥八征”、 “十相自在”(图三)等等,无一例外的都是吉祥的象征,许多藏族传统图形都是吉祥、辟邪、多福的美好象征,一般装饰在佛堂、建筑居多。 通过对藏族传统图形的色彩运用得知其中色彩所包含的意义,色彩不只是视觉表现,其中的象征意义才是藏族人民所想表现的文化内涵,即宗教膜拜及对生活的审美表现。

藏族传统图形元素在海报设计中的运用

1.民族传统图形元素在现代海报设计的运用

海报是传播媒介的形态之一,是现代化视觉传达设计当前最流行、最具代表和号召力的手段之一。在现代海报中,运用具有典型又有深刻含义的传统符号来表达自身海报想要的作品主题,借此也可以继承发扬名族传统文化,传统符号的形态可以重新打散重组,进行提炼和再造,让图形更能与现代接轨,更具现代感,也能更加表达出民族文化价值。

现代海报设计如果彰显不出文化,只能是无力低层次的、毫无生命可言。曾经有许多设计大师都在寻找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他们立足传统文化和思想本质,推成出新和现代设计融会贯通,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基础上,创造出许多既现代化又极具民族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一代一代设计师都在继续挖掘和探索自己本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设计结合的道路,这是一种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2.藏族传统图形元素在海报设计的表现方式探究

(1)将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造型方式现代化

在现代海报设计中涵含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造型元素,这些的符号具有鲜明的现代感,却也能更好的传达出浓厚民族的传统文化。藏族文化具有许多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的传统图形,将具有代表性的图形元素用现代的审美理念重新进行定位思考,打破固有的表达方式,提取精华然后再生创造,从而在现代设计中表达出传统图形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例如祥巴艺术,祥巴是藏语中版画的音译,祥巴是在藏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出具有强烈鲜明藏族特色的新版画(图四)。还有藏族符号运用最广泛的是藏传佛教中的“e”, “e”是吉祥的象征。由于对藏传佛教的信仰,所以这个特殊的符号对于藏民具有强烈的安全感。“e”如今被运用在许多的现代设计中,但是还有许多的藏族传统图形元素还有开发设计的空间。

(2)将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色彩与现代海报的色彩表现相结合

现代海报设计的色彩搭配具有对于传达作品思想精神的重要意义,作品中需要通过色彩传递出情感和内涵。在现代海报设计对于藏族的传统色彩的认识和运用,有助于体现藏族本土文化的民族审美思想。的神秘是现代人都向往的,对于宣传藏族文化最有效的载体之一就是海报。藏族人偏爱的白、黄、蓝、绿、红,这些对比强烈的色彩,是藏族传统用色的鲜明特点。在借鉴藏族色彩特点的实践中,配色可以运用其对比强烈的色彩特点,海报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则会加大,并充分体现出藏族的民族色彩。学习传统配色要取其特点,可再创造出富有民族特点又不失现代感的独特的色彩配置。

(3)将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具象图形进行抽象化设计表达

藏族有许多象征吉祥的图形,例如“吉祥八征”、“十相自在”等,这些图形传达了藏民渴望平安自由的生活愿望。藏族是一个相当注重宗教意识的民族,他们对于宗教相当虔诚,借此来束缚自己的贪欲,平衡自己人生正确的道路,衡量世间的邪与正。所以藏族宗教(以藏传佛教为主,还有苯教和密宗)有着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图形图案,由于对此特殊的寓意,这些的造型都是具象的,以便藏族人民在自己心中有着明确清晰的形象。然而当代海报设计较注重抽象的造型元素,所以探究如何将藏族传统具象图形抽象化具有相当大的意义,比如藏传佛教的神佛形象,甚至各类神佛手中的器物都可进行抽象化再现,并抓住其象征的灵魂和内涵意义,与现代造型设计相结合,以抽象出全新造型。这样的抽象海报图形能表达出其本质含义,又能让藏族传统文化在如今国际文化冲击下脱颖而出,进而升华到全新的高度。

结束语

篇3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45-01

由于现代色彩学的发展,人们对色彩的认识不断深入,对色彩功能的了解日益加深,使色彩在人们生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色彩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要素之一,成为了当今创作中的一种新的表达语言。环境的色彩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感、舒适度、环境气氛、使用效率,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均有很大的影响。“色彩作为人类的一种共同语言而存在着……色彩在具备物质的一种属性的同时,又具有作为共通语言的象征性和逻辑性。”色彩是富有感情且充满变化的,在设计中能把色彩因素精彩绝妙的利用,往往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生存于雪山间的藏族人民崇尚白色,同时更渴望用浓艳的色彩点染生命。在色彩创造中,这一积淀于他们审美意识的民族特色也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

一、藏族色彩论述

藏族色彩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形成特有的奔放而鲜活的原生态艺术魅力,是其它艺术类别难以企及的优点。将藏族色彩应用与环境艺术设计中,充分发挥和利用色彩的功能特点,创造出充满藏族特色、和谐舒适的艺术空间。最常使用和备受尊崇的颜色主要有白、蓝、红、黄、绿。这五种颜色是藏族原始宗教中代表五种本源的象征色。按佛经的说法:蓝色代表天,白色代表云,红色代表太阳,黄色代表大地,绿色代表水。

二、藏族色彩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是一个城市物化的历史和文化,体现出城市的个性风貌与气质。同时人们从主观上也积极研究色彩的特性,并把研究的成果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形成了丰富的色彩历史和色彩文化。藏族由于身处白雪皑皑的自然环境和受到宗教活动的影响,多以浓重的颜色和对比色装点建筑和室内陈设。

(一)藏族装饰应用

藏族的宗教对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的渗透是极为强烈的,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常见的藏族装饰有:建筑装饰、壁画艺术、宗教器皿、藏戏面具艺术、服饰艺术、唐卡以及日常生活用具等等,具有鲜明藏民特色的藏式门帘,图案基本上是藏蓝色的布粘贴或者缝制而成,以表吉祥富足。藏蓝色主要在表现宗教题材为主的唐卡、壁画中的各种愤怒神和护法神,能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愤怒神和护法神的法力、威严和气质,并具有某中立体效果的色相感觉。常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还有红白相间的寺院外墙装饰、五彩的经幡、充满神秘气氛的藏戏面具色彩、还有红色的珊瑚、绿色的松石、夺目的金色唐卡等等。白色是是吉祥、纯洁、慈悲和安详的化身,红色是权力的象征,黄色表示智慧和福泽广大,适宜于表现温和而严肃的形象,同时,黄色也是宗教用品、高僧、活佛的专用色,所以在全藏区的民居住宅中,同样是不使用黄色的,黄色也是黄教的色彩象征。

(二)藏族装饰图案的应用

在室内装饰中,藏族色彩要重点应用于四壁、门、窗、檐、柱子、梁等部位,常常配以鲜艳的颜色和彩绘的方式为主。从用色到装饰素材的选择都应充分体现强烈的高原气息与藏族特色,体现出其与高原辽阔的地理环境、和民族习俗。藏族装饰图案同样不可小觑,它是藏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高原人民长期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造,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智慧和艺术创造力。藏族装饰图案构图饱满、画面匀称、色彩对比强烈、鲜明、具有符号化、程式化的特点,这些象征符号多寓意吉祥、长寿、平和、安详,如吉祥八宝图、七珍宝、七政宝等代表图案。

三、小结

藏族色彩代表藏族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藏族文化,设计师在设计时要考虑整体设计的工整、华丽、色彩对比的强烈,采用雕刻、同时,加以彩绘、雕刻等艺术手段,配以藏族传统装饰图案,如此,可充分诠释藏族色彩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肖锐,符宗荣.建筑色彩设计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分析.重庆建筑,2004年05期.

篇4

在民族艺术长流中,藏族人民创造了他们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了解学习藏族传统艺术,与平面设计相融合。

一、藏族色彩、文字、图形的历史形成根源

地处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那里雪山林立,气候寒冷,常年白雪皑皑,所以生存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崇尚白色。同时,“宗教活动……的各种戒律或信仰几乎像一道圣旨色彩也就是感情圣书”。藏族信教且虔诚,他们信仰的宗教大致分为三类即本教、藏传佛教(喇嘛教)、密宗教。在这三大宗教中,本教崇尚大自然的生命,顽强、勇敢。藏传佛教所宣扬的一套宗教教义,包括和平、反战的思想 ,密宗教宣扬仁慈友善。三大宗教相互学习、相互接纳,形成藏族五大色彩喜好:白色纯洁善良,红色兴旺刚猛,绿色阴柔平和,黄色仁慈博才,蓝色勇敢机智 。

原始的藏族文字以“结绳齿(刻)木为约 ”。距今1300年吐蕃松赞干委派吞弥・桑布札赴印度学习“声明”(文学及修辞辞学)、“兰札”(天成体梵文)、天竺文、乌尔都文书法。吞弥・桑布札以梵文五十声韵字母为蓝本,结合吐蕃语言实际,创制了30个藏文根本字母,从梵文的16个元音中造出4个藏文元音字母,还从梵文34个子音字母中,去掉5个反体字、五个重叠字等,便创造出4个母音字及30个子音字的藏族文字。藏族图形形成可以追溯距今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至清朝时代。具体受到三方面的实现。一、原始岩画艺术,早期的岩画其内容多描绘马、牦牛、藏羚羊等动物。二、中原与的通婚,受到中原汉族文化的滋养,三、由于印度、尼泊尔等佛教文化传入,其意识、宗教思想影响。当本土艺术图形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加以完善时便形成今天藏族独特的图形艺术。如八吉祥徽、八瑞相、七珍宝、七政宝、五妙欲等。

二、藏族色彩、文字、图形的特点分析

1、色彩 藏族用色特点突出表现在色彩的依次递曾递减和构成关系上。以藏族的皮袍色块构成为例分析,藏族皮袍常用冷色调蓝色、绿色、紫色、青色和暖色黄色搭配竖立色块,依次组成五彩色带,在肩部和袖口同时用暖色调红色和冷色调绿色、白色等色条依次排列,给人以慈善,友好的联想。

2、文字 藏族文字可读性强、具有装饰性和创造性。可读性上,藏族字体分为有头字体和无头字体,有头字体以直线、钝角为主字体呈方形常用于楷书,无头字体笔画转角处棱角突出常用于行书。装饰性上藏族文字行书体漂亮、流畅富有节奏感,楷书工整,稳重韵律感强烈。同时藏文字以基字为中心,文字结构又有创造性。

3、图形

藏族图形艺术表现手法和造型上完美的展现传达其艺术思维及寓意。以藏族八瑞相:白伞、金鱼、宝瓶、秒莲、右旋白螺、胜利幢、金轮、吉祥结 为例。八瑞相在表现手法上,以单独、组合、变异、重叠、连续、规则等形式进行配置,表达藏族人的审美,又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藏族人把自己思想当中美好的意愿融入了图形当中,既追求了图形本身造型的脱俗,又把对美好生活理想注入其中。

三、藏族色彩、文字、图形对平面设计的运用启示

1、关于色彩

藏族色彩代表了其民族感情,他们用色彩表达情感。“把视觉形象呈现在欣赏者眼前的主要依靠色彩,色彩在本质上是表现感情的” 。在平面设计中以不同的色调营造出不同的感情,而且用色不拘泥于其中。如把暖色调红色与橙色、黄色搭配呈现温馨、热情的氛围,冷色调绿色、紫色搭配给人宁静、高雅的感觉。同时把握好敌对色的关系也能避免俗气达到色彩间的和谐。

2、关于文字

藏族文字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是共存相辅相成的。功能与形式的兼得,便形成文字设计的“灵魂”。因此设计中的文字应当避免复杂零乱,使人易认、易懂,不要为了设计需要而忽视了文字本身的目的,向人们传达信息。在视觉上,要表现出文字的情感功能,文字必须具有视觉上的美感,给人美的感受。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突出文字的个性,创造与众不

同的文字艺术,给人新鲜独特的感受。最后,还要考虑文字的整体诉求效果,文字在画面中的位置要考虑全局,视觉上不能有冲突,画面的主次要分明。

3、关于图形

藏族图形形式感强但更注重传达深刻的寓意。图形直接感知人的思想,图与图之间的和谐统一关键影响平面设计的诉求激发。图形基本特性大致分为三大类,即抽象图形、写实图形和夸张变化图形,平面设计中通对图形变异、分形、组合等原则,利用非常规的构图表现形式对不同特征图形进行合情理的解构重组,重组解构,能够设计出直观传神的图形便能够将观众目光紧紧抓住。艺术源于生活又表现与生活,在大多数艺术形式中,“形式与寓意是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图形创作中如果我们过于注重图形形式感而忽略其图形的深刻内涵便会造成视觉传达与文化内涵的沟通断裂。形与意的结合是共存,相辅相成才能创造完美的图形设计。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根植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文字、图形沃土,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站在传统文化的视角上审视平面设计的运用。“语言文字符号是一个理性的符号系统,而艺术样式的符号(非语言符号)是人的感性的或是情感的符号系统”。则不然,不管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符号都是人类感情的依托。所得启示,在平面设计中色彩、文字、图形不论理性也好还是感性也罢,平面设计艺术为人所造,同样为人所用都应当具备理性和感性的双重性格。当一个好的平面设计作品出现时,我希望人们不在是欣赏而是交流。

参考文献:

[1]王辅仁,索文清.藏族史要[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61

[2]朵儿.五彩风马旗 风中的祈祷[J].旅游,2009.3:50

[3]黄奋生.藏族史略[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68

篇5

藏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拥有独特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其语言文字、服装饰品、宗教、礼仪、建筑、音乐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尤其是藏族独特的造型艺术,纯真质朴,蕴含着藏族文化特质,是藏族人民集体智慧与独特审美的集中体现,藏族独有的传统装饰图案,既是民族艺术也是宗教艺术的缩影,更是古代藏族文化与中原艺术、外来文化的融合产物,是藏族人民日积月累流传下来的艺术结晶。

一、藏族传统装饰图案的形成

藏族传统装饰图案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自治区昌都市卡若遗址出土的陶器烧制水平并不高,但纹饰图案丰富,多为内涵深刻的抽象几何形纹饰,如表示水流漩涡的涡纹;表现起伏山脉的三角折线纹;表示植物的叶脉纹;表示贝壳特征的贝纹等。在日土遗址发现的岩画内容丰富,有人物、动物、武器、自然景物等,已经出现彩绘,生动刻画出古代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场面,其造型纯真,构思独特,反映了藏族先民早期的艺术审美。

自松赞干布建立土蕃王朝后,一方面和中原地区交流逐步加强,藏族装饰图案汲取了中原艺术的许多元素,如唐代的宝相花、卷草纹等装饰纹样,汉民族特有的龙、凤、牡丹、寿字等元素也渐渐融入其中。另一方面,印度、尼泊尔地区的佛教艺术也伴随着佛教的传播随之而来,与藏族的装饰图案日渐融合。由于地域的特殊性,藏族艺术还和周边其他少数民族艺术发生碰撞与借鉴,装饰图案渐渐形成了具有藏族特色的“泽吉日莫”(图案艺术)。

二、藏族传统装饰图案的主要形态与构成

藏族传统装饰图案形式多样,表达内涵丰富,可以分为四大类别,即无机几何形态、象形模拟形态、宗教寓意形态、文字艺术形态(见表1)。

这些图案形态在藏族传统装饰图案中,通过不同的组织方式有机结合,构成既写意又写实,既具象又抽象的独特美感,体现着藏族人民的传统精神。在构成方式上体现出强烈的程式化色彩。如表1中提到的曼陀罗纹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程式化图案,常见的曼陀罗纹有胎藏曼陀罗和金刚曼陀罗(别尊曼陀罗),图案从外到内可分为五部分,即凡界、六意念与护法墙、外院、城墙城门与护法、内院与主尊,整体图案造型是一种佛国的理想境界。

藏族传统装饰图案在构成上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即根据图案的载体形状来灵活调整形态要素的组织方式,使图案首先适宜于载体形状;图案内部的构成要素均按照相应的位置关系合理安排,并保持程式化构成要素的完整性。

三、藏族装饰图案的色彩意味

中国画论中对画面设色的基本要求是“随类赋彩”,但是,藏族传统装饰图案的设色却不谙此道,而是运用主观的表现性色彩来构建图案,强调色彩的象征意味,色彩搭配具有视觉冲击力,多用三原色与黑白二色,在利用三原色建构图案时常辅以褐色、墨绿等低纯度色作为底色,以实现图案图底关系的协调,突出主体图案,并保持图案的色彩和谐效果。

三间色与复色很少出现在藏族装饰图案中,这应该和藏族人民耿直爽朗、热情强悍的民族特征有关,还有对于佛教的虔诚与岚,都需要鲜艳明快的色彩结构才能得以表现。

四、结语

丰富多彩的藏族传统装饰图案是藏族历史、宗教、艺术、民俗等综合表现,表达着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无比虔诚的。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中按照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而创作, 体现了他们特有的想象力和审美观。

参考文献:

[1]土旦才让.藏族传统装饰图案的文化构建解读――对汉文化的吸收与借鉴[J].青海民族研究,2011(07).

篇6

一、藏族服饰概况

服饰,被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是一个民族历史和现代生活精神活动的一种物质体现。服饰不仅是一个民族风俗人情的载体,还可以从中看出一个民族从过去到现今的精神状态与文化外貌。

藏民族源远流长,聪慧勤劳,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文化,而藏族服饰正是这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藏民族的服饰色彩艳丽,样式繁多。具有代表性的有藏袍、衬衫、裤子、帽子、长靴、头饰、颈饰、腰饰等。藏族服装的基本特点是肥腰、大袖、大襟、长袍。直线宽边,有强烈的色彩对比。

藏族男女喜欢佩戴颜色绚丽的饰物,用来做饰物的材质很多,有银、金、珍珠、玛瑙、玉、松石、丝、翡翠、珊瑚、琥珀、古贝化石等。饰物种类繁多,饰物形状简约大方,许多都依照材质的自然形态编制。

二、藏族服饰元素对当今服饰潮流的影响

藏族服饰有着丰富的符号寓意,是藏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的载体和特征,也见证并反映了藏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以上主要叙述了藏族服饰的特点、民族特性。下面通过色彩、材质、饰品等几个方面试图说明藏族服饰元素在当今服饰中的联系。

(一)藏族服饰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1.色彩

色彩是服饰的灵魂,没有了色彩服饰也就失去了生命。藏族服饰的色彩更是经过了历代族人的不断传承,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同时也体现在宗教、艺术、建筑等多个方面。

藏族服饰的色彩运用具有强烈的对比性,亮丽明快、热烈醒目为其主要特点,通过色彩强弱、冷暖的搭配体现穿者的情感、情绪和心理特征。这种色彩的对比使得服装有立体感,带给人全新的视觉效果,现在大多数服装都是采用多种色块结合运用,许多服装更加入了金银线来勾勒的图案,服装变得更加鲜明亮丽,夺人眼目。这种色彩搭配在今天的服饰设计中也得到广泛的运用,淳朴雅致的素色也会在局部出现不同比例的互补色。今天的很多设计师纷纷运用此种搭配在服饰设计当中,英国著名设计师Hussein Chalayan曾在其会上充分展示了这一配色效果,在服装设计中充分利用这些配色原理,互相辅助各种图案花色进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绚丽多姿。

总之,服装色彩设计的表达要结合服装的特点,掌握配色原理,借鉴古老民族服饰色彩的优点,抓住时代的脉搏,使色彩在服装设计中更富有时代的审美特性。

2.材质

藏服质地厚实淳朴,特有的浓郁自然气息使服装的视觉效果别具一格。因为藏民族特殊的风俗习惯,自古以来藏区人民制作衣服的材质多为原生态的丝、麻、毛、棉、毛皮等。

天然纤维在现代的服装材质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如今一些高档的西装面料都采用麻、毛等成本较高的原料来混纺,起到特殊的视觉效果,让穿者更舒适。在现代设计中,许多藏服材质都被设计师们大量运用到服装当中。毛皮与金属、皮革与薄纱、镂空与实纹、透明与重叠、闪光与亚光等各种材质组合在一起,给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让观者从中领悟到设计师独特的设计内涵。

服装材质作为丰富设计语言的要素之一,已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其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不容替代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时装设计优劣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有关材质的运用把握的理想程度为标准的。

3.饰品

藏族各地区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佩戴饰品,藏族饰品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从佩戴部位分,主要有头饰、耳饰、项饰、胸饰、背饰、腰饰、手饰等。从制造的材质来看,多以有银、金、珍珠、玛瑙、玉、翡翠、松石、丝、珊瑚、琥珀、古贝化石、密蜡、骨角等为主。还有用木头作为原料雕刻成珠子或者片状,用绒绳或丝线串在一起制成手链等饰品,上面都刻画有佛语、精美的花纹或者动物的肖像,古香古色,自然大方。生活中在我们身边也经常能看到类似的首饰。

(二)藏族服饰元素对当今服饰潮流的影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日益进步,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频繁交流,更重要的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以及科学技术的普及,信仰自由、宗教活动和民族习俗活动大大减少,人们的宗教观念和民族习俗观念都逐步淡化,区域的局限越来越小。

具有强烈民族标识感的色彩运用在服装设计中,可以获得较高的辨认度。藏族服饰的色彩对比,层次递进,能够给人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更能通过面积的调配,明度和纯度的变化达到协调的效果。现代简约大方的设计风格,配以独特的民族风味的色彩、饰品、材质等各种饰品,浓郁的民族风味呼之而出。用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作为设计语言和手段,使得服装更具深度和内涵。同时,传统古朴的手工工艺及设计元素还可以增强现代服饰的装饰韵味,更具有自然气息,为现代设计注入新的活力,让疲于工作的人们有一份轻松自然。在世界一体化、都市化的今天,淳朴自然的感觉正是生活在现代化高节奏中的人们所追求的。

三、当今服饰中藏服元素应用的意义

(一)潜在的巨大商业价值

巨大的商业价值无疑就是金钱利润。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让我们各个民族更加互相了解,一些原本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事物也一一逐步展示在大众面前。藏族在世人眼中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古老民族,其雄壮的高原地域、艳丽华美的服饰、悠久的都是那样的新奇与独特。当今我们了解藏民族还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通过电视电影来接触和认识。电影《红河谷》是以藏族人民抵抗外来殖民侵略为题材的电影,影片中角色服装从贵族土司到百姓奴隶无一不是风味独特,华丽的头饰、精美奢华的藏装、贵重不凡的首饰,各种色彩制成的华服,即使黑白色的藏袍也有其淳朴魅力。整个电影如同油墨画一样生动,并且获得了第十七届伊朗“曙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幕奖”。精美的藏族服装和饰品的运用所取得的成功,充分体现了藏族服饰在电影中的重要性以及取得的巨大商业价值。

(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众多具有自己灿烂艺术文化的民族,藏族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特例。独特的生活地域,拥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图腾、宗教还有绚丽夺目的服饰。从祖先用树叶、兽皮、骨针做衣服并且搭配各种饰品开始,就有了自己的服饰文化,每一个时代服饰艺术不仅仅代表着文化和艺术,从藏族服饰文化的变革中,还会看到藏族各个时代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的特点,所以说,服饰是反映一个民族各个方面最好的“镜子”。

在现代服饰设计中运用藏族服饰元素,将拥有了一个犹如生命之泉一般浩大的灵感宝库,通过设计的运用和佩戴穿着,你可以了解这个民族的性情和大致的艺术传承特点。在这些方面,韩国和日本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他们合理运用了本民族传统服饰元素,没有被西化,反而发扬了自己民族服饰的特点,使传统服饰元素变得更加赏心悦目,这些成功的先例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国的服装产业正在崛起,今后,要用我们自己设计师的双手将藏民族的服饰艺术展现在世人眼前,让世界更加了解藏民族、认知藏民族,让藏民族的光辉灿烂服饰文化和艺术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李春生.雪域彩虹·藏族服饰.重庆出版社,2007.3.

[2]华梅.服饰民俗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10.

篇7

1引起藏汉英三语给藏族学生带来困扰的原因

大多数藏区由于地域封闭, 经济与文化比起内地不够发达,导致了藏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存在着许多困扰。以及和内地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高校在教学资源, 教学效果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尤其是英语教学效果一直是藏区教学中的一大重要的问题。 主要原因在于:第一,藏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语是本民族语言藏语,藏语就是藏族学生的主语,而汉语对他们来说是第二语言,仅次于藏语,但是英语则是第三语言,也是最少用几乎不用的语言。藏汉英三种语言分别属于不同语系,无论是在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都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对藏族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了巨大的语言负迁移作用,这种来自藏汉双重语言负迁移现象对藏族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很大困扰。第二,藏族大学生从小在藏汉交错的文化氛围中长大,母语藏语文化和二语汉语文化对他们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藏语学生来说英语的西洋文化和开放的风土人情对藏民族保守和自我封闭的文化传统存在很大冲突,所以藏族学生理解英语文化及思维方式也造成很大冲突和障碍,加大了藏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难度,所以导致英语学习语法不精、语言思维不协调,难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以上种种原因造成藏族学生在藏汉英三种语言环境下英语学习成绩不理想。

2克服藏汉英三种语言困扰的关键――兴趣

第一,要彻底清除三种语言给藏族学生带来的困扰,以及提高藏族学生的英语水平,最重要的是要激发藏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表明,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最重要的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意志力,而一个坚定的意志力正是藏汉英三种语言困扰的最大的保障。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藏族学生以及专业英语教学的学生,通过对藏区的传统文化、语言习惯和藏族学生的性格特征的深入了解,让藏族学生尽量意识到英语学习与二语学习的差异,引导藏族学生正确认识并努力学习英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和人文风情,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以激发藏族学生学习兴趣。第二,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学生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上对藏族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并经常鼓励藏族学生,这样藏族大学生对英语学习会更加有动力兴趣和恒心。第三,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藏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运用藏族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学习方法教授英语,比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多运用声像资料,尽量创造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种自由的环境里学习英语等,这样能够通过英语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藏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要求教师要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精心设计切合实际的情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让藏族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够在最大限度地接近实际生活中的语言交际,那这门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形成就会更快、更容易。因此,要克服三语对藏族学生学习英语困扰,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必须要科学而艺术地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设置实际的语言交际情景,以此来激发藏族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提高藏族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之美称。教师可以依据这一民族特征,适当地增加歌舞娱乐的成分。教师可以在课外或亲自参与组织或由藏族学生自己进行对英文歌曲的学习。研究表明,对于英语歌曲的学习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其听力、发音等基础技能。除了音乐,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在观看影片之前教师可对影片的背景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在看影片过程,让学生在留意新单词、新句子。看完影片后让学生交流影片中的情结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性的鼓励多读、多说、多用,注重搭建学生实际语言应用的平台,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有效方法,从而彻底告别三语带来的困扰,使藏族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一个整体以及全面的提高。通过自身方法来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指导以及灌输,学生自身的自觉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也要努力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积极参加各种关于英语比赛,丰富自己课外活动,如,朗读,讲故事,演讲比赛,单词拼写等。

参考文献

[1] 胡蓉.音乐在英语中的作用[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2] 薛小芳.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英语教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篇8

0 引 言

藏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并且勇敢、豪迈、粗扩而又热情的民族。藏族的传统民居作为其智慧的结晶、经济发展的体现、掌握科学技术的标志伴随着这一古老民族的发展而演变。随着民族文化、地域建筑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的同时,我国的藏式建筑也备受瞩目。在全球性环境与发展问题日益尖锐的今天,从藏族民居的特征入手,进一步研究探讨藏族民居保护与更新, 对于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藏族传统民居的价值

藏族民居由于其所承载的独特的民族特色、、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因此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

1.1 藏族民居的艺术价值

民居艺术是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韵味的藏族民居更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研究。藏族民居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环境艺术、人文艺术和装饰艺术方面。环境艺术体现在将建筑与自然美的完美融合,追求建筑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之美;人文艺术体现在对建筑的整理、加工,使建筑本身体现出完整的和协调的视觉之美;装饰艺术体现在民居各种装饰物以及色彩的运用,使建筑主体与客观环境之间产生协调、统一的形式之美。

1.2 藏族民居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藏族民居有着悠久的建筑文化历史。考古资料提供的确凿证据表明,远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藏族的民居建筑便有了相当的发展和较高的水平。

藏族民居反映出的是藏族地区最具代表性和本质性的东西,这些真实可靠的实物依据,对我们研究某一历史时期藏族地区的政治、经济、风俗民情、生活状况和审美观念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我国藏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源。

1.3 藏族民居的开发价值

藏族民居保护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直接保护和利用现存的民居建筑,另一方面就是继承藏族民居建筑的“精髓”。藏族民居的保护、利用和更新与现代化城市经济发展并无矛盾之处。只要保护、继承和利用得当,就能增加当地的综合文化魅力,使之成为地方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促进当地的经济繁荣发展。

2 藏族传统民居面临的问题

在现代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在一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未得到完全认知时,它已经面临着侵蚀与流失。与很多传统的民居一样,藏族民居建筑在还未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与开发的时候,已经开始慢慢流失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居保护观念较弱。现代文明的不断推进,使得人们精神意识逐渐发生转变,对传统文化继承的观念模糊而乏力,人们喜爱并热衷于新鲜事物,传统文化或多或少被忽略甚至被抛弃。

(2)21世纪建筑材料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建筑材料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各种各样的结构框架材料,都影响到了传统民居。现代建筑思想及手段在城市是势不可挡,改变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风格,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在于现代建筑文化碰撞的同时,逐渐发生了演变。

(3)传统建筑技术及工匠、艺人的流失与断代。传统建材资源的短缺使得以土木和石木结构为主的民族传统民居逐渐失去生命之源。

(4)自然的侵蚀与人为的破坏,使传统民居建筑受到的侵害加剧,许多珍贵的传统民居建筑毁损严重。

3 藏族传统民居文化保护与更新的主要途径

藏族传统民居保护的根本目的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保护的过程中要坚持民居的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找寻民居的潜在文化内涵、经济价值和对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之间的契合点,最主要的是要唤起民众的保护意识,这样对藏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居保护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藏族传统民居文化保护与更新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确定民居保护对象及范围

尽快开展对藏区传统民居建筑的调查、研究、清理工作,完成对藏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系统研考与鉴定,确定被保护的对象及范围。对具有突出价值的建筑物、建筑群及周边环境,要及早编制保护及利用规划。

3.2 在城乡规划中积极突出民居保护观念

在城市与乡镇规划中应突出对历史文化进行保护、继承和发展的规划思想,将藏族传统民居保护的观念体现在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着重突出“传统民居是城市发展的财富、资本和动力”的理念,并将其渗透到城市设计之中。通过政府的引导,避免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其它工程产生矛盾,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整合资源、提升质量,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切实做好藏族传统民居的保护和更新,更好地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

3.3合理开展旅游开发并有效保护传统民居

充分认识传统民居的功能和作用,开发利用,是保护民居的有效途径之一。保护可以更好地促进发展,开发可以进行更好的保护。旅游开发不存在物耗,与其他类型的资源开发不同,因此藏族传统民居不会因为旅游开发而减少或损耗,相反在开发的同时会因为有了经济支持而得到更好地保护,真正实现对藏族民居的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例如可以将藏族传统民居列入历史文化保护区,因地制宜,打造成旅游胜地,为人们展示当地城市的历史和建筑历史,也可以将民居改造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度假村、度假旅馆,让游客在民居感受其文化特色。

3.4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

制定和完善藏族传统民居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加强对藏族传统民居的管理,注重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动员人民大众积极参与保护,将藏族传统民居保护纳入城乡规划中,严禁收购,拆除和改造。

4 结 语

在世界文化趋同的今天,地域差异在逐渐消失,保护文化的多元性已引起各领域的关注。藏族传统民居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因此,研究藏族民居的保护与更新,对于实现传统民居文化的可继承性发展,传承和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M]. 第二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蔡余萍、黄晓燕.川西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文化的继承与发展[J].四川建筑,2009,29(3):14-15.

篇9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藏族民间舞蹈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数据中。笔者通过对研究数据的分析出以下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的重视程度不足,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舞蹈室,即便有舞蹈室,相应配置设备较为简陋。

(二)与藏族民间舞蹈相关的教学没有,只是课外活动中以有,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目前只有大学和拉萨师专的艺术专业开设了正式课程。藏大在文化素质交叉课中有一些艺术课程,但是,课时量较少。课外活动主要是参加民间舞蹈比赛,具有短期、临时特性。

(三)学生的藏族民间舞蹈文化意识较为淡薄。学生常常把舞蹈当做休闲娱乐的活动,很少有人从文化的角度,用文化的意识去思考和学习。

(四)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播途径比较单一。从调查来看,目前高校大多是通过举办相关活动进行教育和传播,大学在公共课程和文化素质交叉课中包含了民间舞蹈的内容。

(五)绩效不显著。舞蹈学习,不仅智力活动过程,更是肢体运动过程,是肢体运动和智力活动的协调统一。但是高校学生目前整体存在着应变能力差、缺乏自信、遇事过度紧张和懒动等问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掌握的舞蹈组合较短,绩效不显著。

(六)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在师资方面,存在着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艺术素质普遍偏低,教师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这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七)本地民族艺术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虽然有着丰富的民间舞蹈资源,但在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公共艺术教育学科建设视野下的藏族民间舞蹈教学建议

针对各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各高校应当提高对藏族民间舞蹈的教育重视程度

只有学校重视了艺术教育,重视了藏族民间舞蹈教育,藏族民间舞蹈及其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地区民族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开设藏族民间舞蹈选修课程,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投资力度

各高校要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包括配套设施投入和制度设计等。配套设施投入,需要以经济投入为基础,购置舞蹈道具、服装等。制度设计主要指高校针对舞蹈选修课程制定一些适合高校学生舞蹈学习的制度及规定,以规范和保证舞蹈选修课程长期开设。高校应为学生学习藏族民间舞蹈提供场所,为藏族民间舞蹈选修课程的正常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多途径、多形式的进行藏族民间舞蹈教育

目前,的高校大多是通过举办相关活动进行藏族民间舞蹈教育和传播,很少学校在公共课程和文化素质交叉课中包含了民间舞蹈的内容。对此应当增加藏族民间舞蹈的公共课和文化素质交叉课的课程;除了开展舞蹈比赛,还可以举办藏族民间舞蹈知识竞赛,建立藏族民间舞蹈节,举办与之相关的舞蹈图片展等。

(四)注重在艺术活动中渗透藏族民间舞蹈的文化意识

舞蹈,尤其是民间舞蹈,可以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通过舞蹈的动作、配乐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因此,应当在艺术活动中渗透与藏族民间舞蹈息息相关的民族文化,应注重对学生灌输藏族民间舞蹈的内涵,即对藏族民间舞蹈资源的传承,包括某一具体舞姿的含义,或是该舞种的形成历史等。另一方面各高校应广泛开展一些舞蹈类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定期举办的锅庄舞大赛。通过艺术活动,在传承和传播着藏族民间舞蹈的同时,也传承着民族文化。

(五)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舞蹈艺术教学的质量

要想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就必须重视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更新教育理念,与内地各院校甚至是国际高校的新型教育模式接轨,增加教师的自编教材和专著类书籍,师生同步学习。将学校的舞蹈教学和社会公共组织的舞蹈教育相结合,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为舞蹈教学服务,并积极加强教育各方之间的沟通,促进舞蹈教学的多样化、趣味化、科学化。进而提升舞蹈艺术教学的质量。

(六)充分利用地方舞蹈资源,发展特色艺术教育

民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体现着民族自己的民风民俗。学校必须要不断的挖掘藏族民间舞蹈资源,将其贯穿于舞蹈教育的始终。此外,学校还应营造浓厚的竞争氛围,鼓励学生参加舞蹈比赛。

(七)完善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

近年来,艺术教育招纳不少教师,大部分以音乐教育为主,舞蹈教育的教师甚少,教师结构不和谐。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单单是个教育者,还是一名学习者。从事舞蹈教育的老师在进行舞蹈专业知识的教育、学习的同时,还要进修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只有教师拥有复合型的知识,并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培养出综合性的人才,才能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篇10

(一) 藏族文化概述

青藏高原白雪茫茫,是的神秘之源,而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藏族文化同样给人以神秘的感受。藏族文化特别是藏族传统文化,其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别具一格,这片广袤的土地因此引人格外关注,藏族文化也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藏族文化中强调善、慈悲和爱,强调行善修好、慈悲无争、博爱,这种观念作为一种思想传播到西方世界后,许多西方人从精神上获得很大的慰藉,使他们在怀揣神圣的社会理想和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的情况下,获得一定的心灵安慰。藏民族的生存环境恶劣,并且高寒缺氧,但是他们对生命万物充满博爱,他们对别人的爱和帮助无需回报,只是一直用一颗永远无私的心善待着周围的一切,这种爱正是基于一种公正、怜悯、宽容等的道德规范要求。“不要看财要看人,不要看嘴要看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要装扮表面,而要修炼内心”;“若以公事为主,私事自然办成”等民间谚语即反映如何规范人的品性和德行。

(二)藏族文化内涵

第一,受高原文化影响深远。藏族是一个以农牧业为生的民族,由于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所以对农作物的存活条件要求较高,青稞耐寒,是藏族的主要农作物,另外,还有小麦、油菜籽、荞麦和蚕豆等;畜牧业则以牦牛、羊、马为主。传统的茶马互市是主要的商业交往,它反映了青藏高原的文化特色。反映高原文化特色的还有很多,比如文学方面也很典型,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描写了雄狮大王格萨尔,也反映了藏族当时的宗教特征。

第二,受藏传佛教影响较大。文化内涵较为注重精神,而对物质看得比较轻,藏族传统文化亦然,宗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中的主体文化,这种文化观念形态中的思辨能力很高,但是缺乏自然科学因素。藏族人民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都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藏族人是以生命轮回的佛教理论来确立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是藏胞的精神寄托,视野较广,更是形成了他们人生达观的生存态度。

二、藏族舞蹈的产生和发展

(一)藏族舞蹈的形成

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成,目前学界有两种观点。其一,有学者认为它的起源和萌芽可以追溯到一千三、四百年前。目前能见到的白面具藏族藏舞就是现代藏族舞蹈表演最早的雏形?。藏族藏舞的形成本身是漫长而精彩的多幕戏剧,极为重要的一幕是生活在十世纪末十五世纪初的高僧“唐东杰布”的故事。高僧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铁桥,为众生谋利。他煞费苦心,募筹造桥经费,历时3年多仍未成功。据说后来梦中得到女神指引,到山南琼吉找到七位能歌善舞、聪明美丽的藏族姑娘,组成演出团体。唐东杰布亲任编导,将宗教跳神舞蹈和说唱等民间艺术表演形式集于一体,穿插佛教和民间故事,编成藏舞剧,演出于各地而大受欢迎,形成了最初的藏戏。唐东杰布也靠演戏募捐造桥120座。驰名的、定铁索古桥便是其中之一,唐东杰布被尊为“铁桥大师”和“藏戏祖师”。

(二)藏族舞蹈的发展

藏族舞蹈的发展是原始宗教、佛教与中原文化相结合而推动的。上文提到,佛教为“普度众生”而吸收了原始宗教苯教的跳神活动,而佛教在跳神的宗教仪式上融入了印度文化,甚至有的舞蹈动作来自印度舞蹈。苯教和佛教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藏族藏舞的发展。

三、藏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分析

(一)藏族舞蹈中的文化特点

1.服饰

从藏族舞蹈服饰即可以看出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特点。因为藏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青藏高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牧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形成了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独有的地方风格特色。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宽大的长袍,敞开的衣襟以及长身肥腰构成了安多地区舞蹈服饰的一个基本元素。这一结构特点显而易见在当前都体现在了舞蹈中,以及在一些舞蹈中可看得见男子仅穿左袖而袒露左臂,或是袒露双臂,将双袖卷于腰际而舞。这是由于其背后居于青藏高原的藏民族由于天气的多变而在天热时,农牧民为了便于劳作,而将右袖脱掉或是袒露双臂,将双袖卷于腰际,跟着劳作的号子踏出舞蹈中塌腰的节奏。

2.音乐

“从音乐的艺术角度讲,其实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学说也贯穿着音藏舞蹈同时产生的理论。此观点认为:在原始时期,劳动者为了减轻劳作的疲劳,不自觉的在劳作动作的同时喊出带有节奏劳动的号子,劳作动作发展成最早的舞蹈,而由节奏的劳动号子就是最早的音乐。按照这种学说,劳作(发展成最早的舞蹈步调和节奏)和号子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音乐和舞蹈是相伴相生的。”

(二)藏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分析

1.自然习俗

藏族以喜歌善舞著称于世,藏族舞蹈千姿百态,绵丽多彩,且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成为藏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藏族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感情了。安多藏族民间舞蹈至今久经不衰,依然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它多数是作为一种自然习俗来展现其文化内涵的。

2.

浓厚的是藏族文化产生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而安多藏族民间舞蹈就继承了藏族原始中的成分,轮回思想及原始宗教(包括图腾崇拜及早期苯教)起源于“万物有灵”的观念。其特点便是认为万物皆有灵,而对万物加以崇拜。因此,藏族先民崇拜大自然、崇拜动物、继而崇拜灵魂、祖先。于是,对生活的憧憬、期盼便反映在了平时表演的舞蹈及舞蹈服饰上。如右旋、雍仲等装饰纹样、面具、牦牛舞等这些都折射在了舞蹈中。藏传佛教文化对民间藏舞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的影响。

四、藏族舞蹈创作的神圣性和艺术性

(一)藏族舞蹈创作的神圣性

音乐的素材用了大自然中雅鲁藏布江的流水声,珠穆朗玛雪山脚下冰雪融化之时的滴水声,草原上的羊群声,牧人的山歌,牛铃声,以及八廓街街市喧闹声。这些大自然之声为《珠穆朗玛》表达的山川美景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听觉上给人真实唯美的感受。为了表现宗教文化,用了大昭寺转经筒的原声,骨号,鹰笛,大昭寺的风铃声,下密院喇嘛诵经的声音等。铜钦是藏传佛教所特有的铜管乐器之一,主要用于盛大庆典或召集臣民时使用;我们家乡很多寺咖庙将铜钦用于宗教活动。据史书和早期壁画记载,铜钦早在公元十世纪以前就在出现。

(二)藏族舞蹈创作的艺术性

“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用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之一” 藏舞是有声的艺术和无声的审美结合,有着其特殊的审美功能,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需求也不断地变化。从整体上来,民族舞蹈创作离不几个理念:贴近生活、正确地展现民族文化、丰富的舞蹈语言、不断创新。

审美是舞蹈的重要功能,因而民族舞蹈具有美学特征。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珠穆朗玛》中舞蹈创作大量运用旋转的圆形舞姿来展现舞蹈的神韵和感染力,兼具动作美和神韵之美,达到神态和动作的完美结合即神行合一的境界。舞蹈所展现的美感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可直接感观的舞姿与动作的优美,还有另外一种就是舞蹈所传递的神韵之美,即舞蹈的感染力传递。直接感观的舞姿美是由表演者的动作和服饰、舞台背景、灯光等一系列色彩综合呈现的。《珠穆朗玛》演绎过程中,除了表演者的精彩的动作节奏外,还大-量运用现代科技来展现舞美,强化可直接感观的性,舞蹈细腻若行云流水,场面宏大如千军震撼。

五、结束语

传统文化艺术注入时代的气息,通过提炼,重新组合方式达到新的视角和艺术效果,从而产生最具震撼力的舞蹈。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用现代的创作意识对《珠穆朗玛》进行设计,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另外,我们在藏族舞蹈创作中值得思考的是必须对藏族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不能只是表皮的取素材动作,这样最终导致失去藏族舞蹈的根本特征,曾经参与过藏舞《珠穆朗玛》的演员和看过的观众都会念念不忘,原因在于《珠穆朗玛》舞蹈创作来自现实生活,运用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合理的进行了艺术创作。从舞种和表现形式来看,《珠穆朗玛》在音乐,舞蹈、服装突破了很多,但所呈现的内容不失本民族的文化和风格。当我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我们是否该更加深刻思考在民族舞蹈创作中我们的思维,身体、感情、我们所追求的舞蹈是精神与肉体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刘建:《宗教与舞蹈》,民族出版社,2009年5月。

[2]刘建:《拼贴的舞蹈概论》,民族出版社,2010年6月。

[3]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民族出版社,2009年。

篇11

篇12

【Key words】Tibetan movie; cultural change; creation value

随着更加便利的信息及频繁的贸易交往,各种文化正发生着空前的交融与变迁,文化动荡使各种文化得以前所未有的整合与流变,促使当下的文化加速成为主导、或被边缘化、或消亡。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藏文文化如人们赋予这片土地的称谓“最后净土”般成为了被边缘化和需要保护的对象。而从事与藏文有关系的工作研究人员也在文化整合中为了美丽的脱茧蜕变而纠结挣扎,而藏族电影作品正处于这样的蜕变和转型期。

电影作品不同于其他的文学作品,它必须是在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下才能完成的,甚至摄像机等外在的物质条件对作品的优劣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使得诗意的栖居者——文学家们不得不从高雅的文学殿堂中走到世俗的烦忧中而卑微地活着,电影作者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得以延续运转,在关注电影的文学价值的同时还要兼顾其票房利润,作者为了兼顾这两个方面得做出妥协、放弃或者转型,而文学价值与票房利润事实存在的不等同和距离致使文学家们在这两者之间漂浮游离。与此相比,当下的藏族电影更加由于受众面小、专业人员少、起步较晚等多种因素而一直处于弱势状态被保护和鼓励,但保护和鼓励并不是长久之道,一批从事藏族电影作品创作的群体正在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去完成绚丽的蜕变。然而对于藏族电影作品的创作来说,票房收入与作品成本的不吻合使电影创作者们正陷入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针对当下藏族电影作品创作中存在的资金不足、专业人员、演员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积极有力的措施摆脱这些瓶颈制约。

1 发展的与各级政府联办的电影作品

电影作品的成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解决当下藏族电影作品中专业编导、演员、摄影等人员紧缺的问题,得需要不断引进、挖掘和培养发展,而积累实践经验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目前,藏区除了卫视、青海卫视、康巴卫视部分专栏节目中的小品、相声、文艺汇演、专题片等部分与电影作品相关的训练创作机会外,没有专设的电影录制机构和电影专业人员,大多数电影工作者忙于从事其他语种电影的翻译、配音和录制。有心参与实践的电影工作者们也因为资金投入、场地、设备、人员等因素而心愿未了,没有实践平台是当下藏族电影作品创作中存在的最大困境。藏族电影《故乡德格》和《拉卜楞人家》为缓解这一问题开了很好的先河。这两部影片都是以宣传本土文化为主导,由当地政府投资,当地电影工作者参与其中的藏族影片。其一、解决当下电影作品资金欠缺的困难。由于当前藏族电影受众面小、前期专业人员缺少、后期制作技术等因素,藏族电影几乎没有赢利可言,这为电影工作人员提供了能够继续从事电影工作的平台。其二、挖掘和培养电影导演、演员等专业人员。目前藏族电影作品创作少,由此从事电影工作者的电影参与实践显得更加稀少而可贵,高支出低收入乃至亏损的藏族电影近况对所有从事其创作的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而地方投资的这种电影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创作的自由,但是也为导演及工作人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同时,通过这一类型电影的创作,也挖掘发现了许多有培养前途和浓郁兴趣爱好的电影创作人才。

2 拓展动画电影

篇13

在万玛才旦的电影作品中,文化冲突一向是他关注的主题。已有的2005年的《静静的嘛呢石》、2009年的《寻找智美更登》、2011年的《老狗》、2015年的《塔洛》等等。

如影片《静静的嘛呢石》中,将这一主题突出体现在寺院学习成长但却着迷现代“唐僧喇嘛’,通俗剧集的小喇嘛身上,小喇嘛在接触外界事物的同时,可以看出他对现代文化的好奇与向往。这部影片其实已经为藏语电影开辟了“文化冲突”的主题。万玛才旦的第二部电影《寻找智美更登》仍旧表达了对藏族文化在现代生活冲击下衰落的无奈。如《寻找智美更登》中,那位寻找演员的导演以免在寻找过程中经历着文化的冲击和确认过程,另一方面还受着作为普通人性的家庭俗务干扰,总体上来说还是文化冲突的主题。而《老狗》开始进一步聚焦文化与外部世界的冲突。电影《老狗》,描述了一位藏族老人杀死自己钟爱的老狗的故事,藏獒是珍贵的犬种,因它一旦认定主人便会对其忠诚至死而受到人们的钟爱,也因人们对它的钟爱使得藏獒身价倍增,而藏獒本是藏区牧民最好的伙伴,它能够帮助藏民放牧,看护羊群不受狼群的侵扰。利益的驱使和贪婪的欲望让人们将目光集中于它,藏獒成为一些人偷盗和交易的对象,藏獒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就如藏区和藏族文化,在这个消费的时代里,已经成为消费对象,藏区的景观、民俗皆成为影视、旅游的热点,甚至是少数民族的原住民也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老狗”既是万玛对于藏獒处境的概括,也是对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藏区状态的反思。

二.文化冲击下身份问题的迷茫

《塔洛》讲述一位孤独的牧羊人在进城办理身份证的过程中的一系列遭遇,身份证显然是身份的指代,塔洛这一趟去镇上的目的实际上是确立自己的身份,而中间所发生的情节就是塔洛在明确自己的身份之前,所经历的种种困惑、焦虑和自我怀疑。另外一个塔洛身份的象征是他的小辫子,既包括实质上的头发,也是他之前的人生里所使用的名字“小辫子”。塔洛随身携带的小羊羔也是他纯洁、不受浸染的草原心灵的象征。杨措抽的女烟则代表了现代生活及它背后所隐含的所有新鲜刺激。塔洛对于女烟从不接受到接受,也是他逐渐适应城镇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的象征。塔洛沉湎于女烟和在城镇商店里购买的白酒,疏忽于工作导致小羊被咬死。他选择吃下羊肉,卖掉所有的羊,以这样的仪式和过去的生活告别,来到杨措身边。杨措亲手为他剪掉了留了十多年的小辫子,塔洛完全丢失了自己过去的身份。塔洛在演唱会上又抽起卷烟,但是为时已晚,杨措到底是欺骗了他。塔洛的身份证终于办好了,但是他已经不是之前的那个自己,所长讽刺地要求他再去拍一次照片,重新办一张身份证。塔洛最终停在了不属于任何地方的路边,再也没有什么能定义他的身份了。塔洛的故事,其实是一代人对于身份问题的迷茫,也是传统文化在强有力的现代文明冲击下的不知所措的状态。影片在各个维度上设计的象征和隐喻让主题的几个层次得到了完善、明显的展示。

三.宗教思想――藏传佛教

万玛才旦的影视作品中充满了藏族文化,对世人了解藏区和藏族人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藏区是一个全民信教的地区,藏传佛教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依托,有关藏族的生活,必定离不开藏传佛教,有关藏族的电影也必定少不了佛教的身影,藏传佛教是藏族文化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在万玛电影中,寺庙、喇嘛、经文等时常出现,占据了影片大量的篇幅,这不是因为万玛对佛教的偏爱,而是佛教对藏族的影响相当深远。

藏传佛教对于藏族人的意义在万玛才旦的作品中,无时不刻在体现着。在万玛才旦的电影处女作《静静的嘛呢石》中,小喇嘛回家过年,他是坐在爷爷旁边的人,而母亲在给家里的人盛饭的时候,排在第一位的是家族里最为年长的爷爷,其次便是小喇嘛。在父权制社会里,一位僧人在家里高于其父亲的地位已彰显出其身份之尊贵,同时影射着藏传佛教在藏族人生活中至高无上的位置。

观众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万玛才旦的电影作品中小僧人非常多,因为在藏区有着这样的传统,一家人如果能送一个小孩去当僧人是光荣的事情,因为僧人是藏区里的文化人,他们可以传播经文,为人祈福,也相当受人尊重,所以很多僧人都是在很小的时候,被家人送到寺庙去的。影片中的小喇嘛便是其中之一。小活佛的年龄则更小,这是因为藏族活佛如果圆寂,寺庙将会在附近地区寻找一位孩童作转世灵童,继承老活佛的衣钵,所以很多的活佛年龄都很小,他们从懂事起就在寺庙里生活,一直受到佛教教义的熏陶,所以往往长大之后都会成为优秀的高僧。在这部影片中,小活佛的生存状态,生活习性等被真实的反映出来,在另外一部影片《寻找智美更登》中小喇嘛们的特长、兴趣爱好,都以对着摄像机面试的形式表现,也是最直观的带给了观众,却使人印象深。

四、对藏族电影的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