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意识形态隐患风险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篇2
风险点及风险迹象
风险等级
防控措施
部门主任
(1)部门日常管理、工作指示上传下达、内外部沟通协调;(2)部门工作计划制定与落实;(3)期刊出版任务安排及复审。
1
工作指示传达落实、工作协调是否到位
中
认真领会工作指示、研读通知文件,确保传达的准确性;工作协调中做到统筹规划,换位思考,找到最合理的解决途径
2
期刊出版工作中对意识形态、出版质量等方面的把控是否到位
高
熟知国家及行业法律法规及各项最新标准,审读时认真细致,严把意识形态关、编校质量关等
编辑
期刊出版内容的策划、组稿、初审、校对等
1
内容策划是否科学合理
中
了解国家政策及行业动态,把握读者及市场需求,精心组织期刊内容的策划
2
对稿件意识形态及出版质量的把握是否准确
高
了解国家政策及行业各项最新标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工作中认真负责,杜绝意识形态隐患,消除编校差错
3
作者队伍的写稿能力是否保持高水准
篇3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034-0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社会化以及信息网络化进程加快,我国高校风险已不仅局限于财务或债务领域的风险,而是以意识形态风险为主的包括精神文化、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在内的多维度的风险。高校风险不同于企业组织风险,其“主要不是表现为实体的消亡,而是更可能表现为大学精神的死亡或变异”。[1]因此,运用风险社会理论探讨和创新高校风险管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社会化背景下加强和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高校风险管理:构建和谐校园面临的新课题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关键期和攻坚期,社会转型的各种深层次复杂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这些矛盾和问题必然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和发展带来各种风险。同时,对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来说,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要求更高,任务更多,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期待也就更高,容易出现不能满足需求的现象,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面临着资源不足、分布不均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高校因此成为管理风险的易发区、多发区。
高校风险管理实质上是社会风险理论在高校中的具体运用,是现代大学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所谓风险是指对未来结果的变化性,即具有不确定性和损失性两种属性,其中损失性是风险的根本属性,惟有损失性才能体现风险中“险”的内涵,没有损失性,也就无所谓风险。不确定性是指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因此,风险的本质上是指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2]
一些学者从技术的视角来研究风险,如德国社会学家贝克认为:现代文明越发展、科技越进步,不确定性就越明显。吉登斯也从社会制度的视角来认识风险,认为现代社会的风险是“人为制造的不确定性”。也有学者从损失性的视角研究风险,把风险看成是一种损失的类型。
当下我国高校风险是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社会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面临资源、文化、价值以及校园秩序与稳定的一种损失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可能来源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领域,也可能来源于高校自身内部的办学思路、大学精神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以及教育教学、科研等管理具体活动。高校风险管理就是针对当前高校可能存在的风险和突出的问题,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方法预防和减少高校意识形态、精神文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种风险和突出问题,促进校园和谐、师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风险问题的形成和存在是我国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在高校的反映和投身。解决高校风险问题既要有高度重视,又要切实有效的行动,要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全面提高高校风险管理科学化水平。高校风险管理正越来越成为现代大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校风险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对高校风险关注不够,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从总体上看,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自身对我国高校存在的风险关注不够,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相对薄弱。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校不断深化招生就业制度,扩大招生自,对外开放办学力度明显加大,高校国际交往日益密切,使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和国际化轨道。与此同时,高校在办学行为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由于我国高校绝大多数高校是由政府举办,具有其特殊的办学体制机制,教育经费仍然主要依靠政府下拨,招生计划指标仍然由政府下达,学校事业支出不要求对成本进行核算,学校的办学效益也难以量化,加上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并没有引起社会、政府和高校自身对高校风险足够的关注,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即使关注了我国高校风险,那也是主要关注高校显现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对高校人身伤害、意外事故、公共卫生事件以及财产等方面的风险,多数是就事论事,对这些高校常规管理活动所蕴藏的风险关注不够,重应急、轻综合防范,重眼前的有形损失、轻长期的无形损失。对于高校政治性、文化性以及意识形态等非传统风险缺乏应对措施,对于社会发展风险所带来高校的风险,如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等,以及由新型媒体技术带来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的风险关注不足,管理意识薄弱。
2.高校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从风险管理实践看,由于高校风险管理是应对我国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进程中带来的一种损失的不确定性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高校风险管理在我国尚处在初始阶段,因而也就不可能建立起一套统一协调的风险管理预警体系。
从高校组织体系看,目前没有建立起一种常态性的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和综合协调机构。高校虽然普遍建立了各种风险应急预案和应急综合协调机构,但这些应急预案和应急综合协调机构主要是针对风险爆发事后所采取一系列应对方法和措施,而不是一种风险预警机制。
从风险信息管理来看,缺乏建立有效的信息监测和防控体系,风险信息缺乏有效整合和优化,难以对风险进行全面的监测和预警,风险防范措施相对贫乏,风险管理往往被忽视。从风险管理的范围和倾向来看,目前高校仍然是以财务风险管理为中心,重视显性的风险管理,忽视隐性的风险管理;注重物质领域风险管理,忽视精神领域的风险管理;重视现实眼前的风险管理,忽视长远战略性的风险管理。
3.高校风险监测预警相对落后
从风险管理过程看,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风险管理决策须以风险处理方案为基础,风险处理方案则以风险分析与评估为前提。目前,重视事后风险处理,忽视事前风险预警,较多侧重于风险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包括救灾、救助、补助和恢复,而在风险的分析、识别、评估和预警等方面则相对落后。
4.高校风险管理研究不足,适合高校的风险管理理论缺乏
从研究视角看,研究内容单一、狭窄,目前对高校风险管理主要集中在对高校财务风险识别、预警、化解、防患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或掩饰高校其他风险(学校意识形态风险、精神文化风险、教育质量风险、学术风险等)给高校发展的带来的影响,没有凸显高校组织风险的特点,带有比较明显的企业风险管理的痕迹。
高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不足,据中国期刊网进行搜索,以“高校风险”为题名的论文很少见,只有17篇论文。显然高校风险管理并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的关注。
高校风险管理基础性探讨不够,如高校风险管理的内涵,主要表现形式,高校风险的核心等基本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对高校出现的新型的风险研究也不够,比如,谣言和信息公开问题、恐慌情绪与信心恢复问题、秩序和稳定问题、媒体问题、风险可能带来的政治影响、经济影响和社会冲击等等。另外,由于社会风险会对高校造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还必须加强综合层面的风险管理研究,才能有效地指导高校防范风险的实践活动。
二、风险社会管理视域下高校风险的多维度考察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新旧高等教育体制机制交替运行,高校办学结构和利益格局不断地调整,高等教育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高校风险已不单一局限于以财务或债务领域的风险。高校意识形态、精神文化、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风险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按风险内容和领域可以将风险划分为意识形态风险、精神文化风险、管理活动风险(教育教学管理风险、科学研究管理风险、社会服务风险以及财务管理风险)等。因此,多维度考察高校风险,分析与辨识高校风险,对于创新发展高校风险管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高校意识形态风险
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最本质的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互联网络的日益普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不仅日益多样化,而且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
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成为境内境外敌对势力争夺的重要阵地,他们总是企图通过各种方式向我国大学生传播、渗透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同时在国内,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广大师生在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非的思想意识有所滋长,有些公开主张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否定、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大肆鼓吹整个社会应该“意识形态多元化”。
这些意识形态的存在严重削弱了在高校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淡化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如果这些风险得不到有效的化解,不仅影响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更关系到我国高校“培养什么样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核心战略问题。
2.高校精神文化风险
高校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本质体现,是高校的灵魂和支柱,同时传承与发展文化是高校最重要的使命之一。高校精神文化主要是指校园中主导群体共同遵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文化传统、学术风范、精神信念及其作为表现形式的校训、校风、学风等内容。是一所学校个性和风貌的集中反映,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是校园价值体系的精华。[3]
本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张同时,高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硬实力建设、轻软实力建设;重规模扩张、轻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等现象,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高校精神文化泡沫。尤其是当前多元化文与多样文化并存的背景下,高校精神文化,特别是高校精神文化核心价值观得不到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师生对学校核心价值和主流文化的认同,反而选择和认同各种非主流文化,甚至是滋生出来的一些“反文化”现象,呈泛滥之势,危及到高等教育文化机体的健康,如果不予纠正,会酿成各种文化冲突,导致师生共同价值缺失,理想信念迷茫,高校组织决策效率低下、涣散、沟通中断,更有可能会动摇高等教育的社会认同。
3.高校管理活动风险
高校管理活动风险主要是指高校作为组织主体在具体管理活动中存在各种风险,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科研、行政和财务等管理风险。教育教学风险是指教育教学活动受到各种各样教师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形成的不确定性。如因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设置的不合理、学生认识与了解上的偏差以及教师素质(包括态度、知识、能力等)的预测出偏差等都有可能产生教育教学风险。高校科研风险主要是指高校在组织实施科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包括科研经费风险和学术风险。
一方面我国高校科研经费来源由单一的政府拨款向多渠道发展,尤其是政府贷款项目出现与企业委托开发项目的不断增多,给高校科研的后期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风险:如课题组未能按期或按要求完成与企业签定的开发合同,给企业带来损失,也给学校的名誉造成影响;课题组与政府的有关基金会签定的贷款开发合同,到期还不出,学校要承担还款义务。
另一方面,科学研究过程,存在着学术风险。科研成果作为学者和高校社会地位主要评价条件,由此导致学术在高等教育领域内逐渐演化成进行利益争夺的私器。这种不良状况发展到极致,就滋生出“学术腐败”、“学术抄袭”等现象。这对于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声誉、形象等都会损害。高校行政风险主要是指高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各项行政行为时对行政相对人或社会造成各种非法损害的可能性以及该损害后果对行政机关及高校带来不良影响的各种情况。高校财务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举债而给高校财务带来的不确定性。目前,高校办学规模迅速膨胀,招生数量猛增,大众化教育比例不断上升,办学成果不断涌现,发展背后也存在着风险和危机。这种风险和危机主要来自于大规模举债办学。高校需要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仅仅依靠财政拔款及学费收入是远远不够的。由此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是必然的举措,然而一旦无力偿付到期债务,高校就会陷入财务困境,这一风险已经引起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广泛关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加以规避。
三、高校风险管理机制创新发展
高校风险管理机制是指在高校风险管理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收集可能引发高校风险的苗头性和隐患性信息,并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对收集到的关于高校风险的各方面信息、情报和资料,对某些风险出现的约束性条件、未来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等作出估计与推断,并向有关方面发出确切的警示信号或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防止不利后果发生的一系列运行机制。对于高校风险管理来说,尤其需要创新发展高校风险管理机制,主要体现在如下机制的创新发展。
1.创新发展高校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高校风险识别和预警水平
及时发现风险信息,并快速传递、处理收集到的信息,对高校风险的可能性作出准确的判断,及时高校风险可能爆发或即将爆发的信息,以引起高校的警惕。高校风险预警包括风险的监测、预测、预报和预控。高校风险监测是指对可能引发高校风险的各种因素和事件的表象进行监控,收集高校风险可能发生的信息,及时掌握高校风险变化的第一手材料。
风险的预测和预报是指对通过监测活动而收集上来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校风险类型及其危害程度作出估计,并在必要时发出警报。风险预控是指针对引发高校风险的可能性因素,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和制定各种预案,以有效避免高校风险的发生或减少其造成的损失。
2.创新发展高校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高校风险管理科学化水平
通过建立以高校党委为主导,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以关注校园风险的前因后果为重点的高校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高校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系统、综合、动态地评估和应对新形势下面临的日趋复杂的风险,通过预防、预警、预控来防止高校损失发生,或者通过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控制、应急管理、风险评估、恢复补偿等措施,来减少损失,避免风险事件的扩大和升级,恢复正常秩序而制定的各种规范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过程。
3.创新发展以人为本的高校风险评估机制,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社会化背景下秉持高等教育的传统发展观具有很大局限性,具有片面、非协调、难持续的弊端,这是高校风险形成的思想根源。通过创新发展以人为本的高校风险评估机制,预防引发高校风险的各种因素,从而防止或避免高校风险的发生,把高校风险损失降到最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创新发展以人为本的风险评估机制,就是要求在高校风险评估中要有“人”,即高校广大师生员工。就是要求在开展风险评估中以广大师生员工利益作为出发点,通过依靠广大师生员工来化解风险,同时广大师生员工也要以进行风险评估作为落脚点。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风险评估的基本前提,坚持统筹兼顾是高校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在高校风险评估对策中要求从广大师生员工利益入手,维护高校公正公平,在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社会化等涉及各方面利益群体改革时,要切实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充分考虑和照顾各方的利益,建立维护广大师生员工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各种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高校内部矛盾,切实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对各种潜在的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
促进高校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用软实力化解高校风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意识形态;用和谐的视野,;用包容的心态,搁置分歧;用大学精神凝聚人,用师德塑造人、影响人,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学精神认同,从根本上减少高校风险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为确保学生返校各项工作安全、顺利有序地开展,保卫处根据学校有关学生返校相关要求,制定学生返校安保工作方案,联合派出所、辖区交警大队,共同为学生返校工作保驾护航,圆满完成学生返校安保工作。
2.组织召开2021年安全稳定工作会议
保卫处牵头组织学校2021年安全稳定会议,作2020年安全稳定工作汇报、部署2020年工作任务,会上对2020年度“平安单位”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3.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
根据学校机关党委有关工作要求,组织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立足岗位责任与使命,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4.落实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工作
根据省教育厅、学校相关文件精神,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卫处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领域风险排查工作。
5.持续加强校园门岗管控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严格按照校园安全防范要求,切实强化校园门岗管理,召开门岗管理专题工作布置会,发挥“云管控”智慧力量,实现人员进出“留痕管理”。
二、常规工作情况
1.组织开展校园安全检查工作
为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春季开学前后校园安全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平安办组织12个组,36人次对全校进行了安全检查,共发现隐患37起,并及时落实整改。
2.开展校内交通整治
对校内交通设施进行定期维护,替换老旧设备;整理筛查数据库,及时做好系统数据录入工作;完成人行闸机安装;对车辆停放区域进行划线,联合属地交警对辅道栏杆进行集中整治.
4.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加强消防组织建设,修订《消防安全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校院二级工作管理的职责和要求;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坚持每日巡查和重点部位巡查相结合。
5.完成重大活动执勤任务
开学以来,治安办牵头做好重大活动执勤任务10起,拟定活动方案8份,派出安保人员300余人次,维护了活动现场秩序,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三、下阶段工作部署
1.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落实省市及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加强校园管控,管好大门,看好小门。所有人员出入校园须凭通行码,按非必要不进入校园的要求,严控校外人员进出校园。
2.加强师生安全宣传教育
加强正面宣传,以“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开展安全教育专题活动。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有针对性地让师生体验式参与演练。
3.强化警校联动协作
篇5
二、主要任务
(一)深入开展排查。对司法行政系统内的在编干部、辅助人员、公证员、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社区矫正人员、安置帮教人员、需要法律援助的弱势群体、上访者及法援中心、律师的案件当事人进行全面排查,掌握是否存在反中、的情绪,是否在网上宣扬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论。排查工作要做到细致深入,必要时可向其组织、同时或村组干部了解情况,通过排查深入了解掌握上述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
(二)严格监督管理。排查工作期间,各部门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各类群体的监督管理,防止错报漏报。对排查评估发现的具有危害国家安全等危险倾向的人员,要及时研判其政治目标、危害程度及问题原因,并给出措施建议,落实专门责任人严格管控,切实做到安全隐患早发现、早防范、早处置。
三、工作要求
篇6
生物科技风险,是指由生物科技方面的不确定性给行为主体造成的损害的可能性。当工科大学生作为科研活动的行为主体,其科技风险意识对科研活动的开展、科技成果的应用至关重要,而具体到生物科技相关专业,大学生的生物科技风险意识决定着其是生物科技风险的规避防范者还是制造者。出于个人防范科技风险、提升生活质量的动机,理工科大学生也必须提升自己的科技风险意识,在科研源头规避生物科技风险。本文对北京部分理工科院校的生物科技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对生物科技风险这一“被制造出来的风险”相当的木然,对生物科技风险的认知停留在普通民众的认知水平,大学生的生物科技风险意识现状堪忧。
近年来,生物科技风险在学术界、政界、社会公众等领域引发热议,如何有效规避防范科技风险成为重点议题。究其根源,我们应当在生物科技风险的源头寻找解决措施与方案,大学生这一潜在生物科研主体成为本文探讨研究的重点。唯有在意识形态层面注重科技风险意识的培育,才能正确的指导科研活动的开展与科技成果的论证,最终把科技风险扼杀于实验室,将具备科技性、效益性的科技成果在生产生活领域予以运用推广。
二、当工科大学生生物科技风险意识现状
1.大学生科技风险知识匮乏,生物科技风险意识薄弱。笔者对生物科学专业方向的大学生问卷进行分析,发现:近70.9%的学生对科技风险的定义认识不足,近41.6%的学生无视自身科技风险意识的培养。当前大学生对于科学技术“双刃剑”的特性认识还仅仅是停留于对现实科技后果的认知,缺乏对科技研发、应用过程中的理念风险、过程风险、结果风险的全面认识。对专业领域的科技风险意识缺乏主动性认知,对自身的理论素养及生物科技风险意识缺乏有意识的培养。
2.学校对大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环节方面的科技风险意识培养欠缺。笔者在对相关学校的课程设置分析后发现:理论性课程偏多,实践性课程偏少。大部分理工类高校十分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实验、企业实习、研发跟踪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的第二课堂缺少设置。诸如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此类方法论课程开设情况令人担忧,大学生在实践环节难以找到意识层面的指导。
3.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的科技风险意识的培养塑造缺少监督。大学生懈怠于自身科技风险意识的培养,为科技风险事故的滋生“营造”了空间。社会公众的科技风险意识具有滞后性,社会舆论往往是在事故发生后起到“追杀”的作用,这对于科技风险的预防规避效果甚差。理工科大学生作为生物科技研发的一大主体,在缺乏社会监督的模式下极易忽视科技风险意识的培养塑造,只是某些带有潜在风险的科研成果危害人类。
三、造成理工科大学生生物科技风险意识缺失的原因
1.学生个人层面
①理工科大学生自身的学识积淀是影响其生物科技风险意识高低的重要因素。当前,大学生在学业方面的自我要求更加宽泛,不再单方面注重理论素养的积淀和专业知识的储备。大学生作为相关学术科研活动的基本认知主体, 在知识探索、科研成果的培育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大量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较高的理论素养是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必备条件。现阶段,大学生往往借助实验课题来开展自己的科研活动。但是科研选题具有不确定性,如缺乏完备的知识储备存在知识盲点外加现代生物科技的复杂性。有限的认知在此种情况下会忽视对科技风险的重视,进而难以具备指导科研进程的科技风险意识。
②学术道德素养的高低是影响大学生生物科技风险意识的关键因素。在个人荣誉和物质利益等的诱惑下,学术界单方面追求学术建树,忽略学术成果的科技风险,造成严重科技风险事故的现象时有发生。具体在大学生的科研活动中,主要指实验材料的选取、流程的选择、科研成果的论证等方面。如若缺乏较高的学术道德素养,则难以对科技风险有系统的了解认知,对科研成果难以做理性论证。诸如:转基因食品的研发应用,我们看到了其积极方面却无形中忽视了对其给人类身体机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学术道德素养才能形成较高的科技风险意识,进而对生物科技成果的研发活动起到正确的引导与评判。
2.学校层面
①相关实验室规章制度不健全,一定程度上无法正确的规范引导学生开展科研实验。大学生的科研项目大多是借助学校的实验室来开展完成的,但是没有明确细化的规章制度对相关实验流程进行规范,则会造成学生主观意识不重视客观实践不认真地现象的出现。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对实验废弃物的处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致使出现诸如:有害气体泄漏、病原体外泄等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②课程内容设置偏重理论的阐述,缺乏与科技风险相结合的实践。教师以完成量化的教学任务为目的,对学生的科技风险意识培育不够。此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在运用时出现偏差,对相关科研成果的长期效益和负面效应考虑不足。在现阶段的科研进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与评判者的角色,学生的生物科技风险意识与教师有很大关联。
篇7
马克思在很早的时候便注意到了科学技术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密切关系。他在《资本论》中论述了自然科学通过技术与人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内在联系,认为:“技术会揭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根据的观点,虽然科学技术本身不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可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意识形态的变化具有深刻影响。大数据不仅是指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多样、高速变化、真实质差的数据集合,而且也是一种现代技术,其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革命f生影响。
1.大数据技术成为把握受众思想动态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等IT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无线技术及光纤通信技术等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呈“井喷”状态,这其中就包含着大量反映受众思想动态的数据。意识形态工作者运用数据采集技术全方位大纵深地获取源于不同信息载体的反映受众思想动态的数据,运用数据存储技术,将类型多样、结构复杂的数据转换为单一的或是便于处理的结构,运用数据清洗技术对内容残缺、重复冗余、过时失效以及带有随机噪声、孤立噪声等问题的数据进行清洗,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对清洗后的可信赖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反映受众思想动态的模型,进而达成对受众思想动态的准确认知和把握。很明显,大数据技术成为了意识形态工作者把握受众思想动态的手段。
2.大数据思维改变了意识形态传统决策模式
大数据不仅是指体量巨大、类型多样、高速变化的复杂数据集合,而且也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大数据思维可以被理解是一种在汇聚整合数据、分析处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思维,是一种基于客观事实而少凭借主观经验进行决策的思维模式。意识形态传统决策模式是指意识形态工作者依靠自己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学识才能、经验教训等,在对以往进行概括总结及对未来开展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展开决策活动的思维模式。科学决策并不绝对排斥经验,但决策的“个人权威性”与“个人经验性”相结合,往往可能导致决策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发生决策失误。意识形态工作者在大数据思维的指引下,深入挖掘反映受众思想动态的数据,对其进行关联分析,在此基础上制订意识形态工作方案,这有助于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效度,增强意识形态治理能力。显而易见,大数据思维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意识形态传统决策模式的替代。由此,大数据思维改变了意识形态传统决策模式。
3.大数据标准影响意识形态宣传部门的权威
可以说,大数据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科学研究、教育治理等方面带来了重大机遇,另一方面对社会其他领域带来了严峻挑战。比如,大数据使用存在泄露隐私的隐患;“大数据的异构性、规模、及时性、复杂性和隐私问题从各个环节阻碍了数据价值的创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标准(数据搜集标准、数据计算标准、数据分析标准等)的不一致,直接导致了数据结论的不一甚至迥异。当前,由于数据的采集标准不同、分析标准相异、计算标准有别,导致社交媒体、智库、互联网公司等的数据分析报告同意识形态宣传部门所的结论相去甚远,甚至相悖。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意识形态领域噪音不断、余音不绝,消解了“权威”与“元叙事”,影响到了意识形态宣传部门的权威。
4.大数据处理将增加意识形态工作部门的工作成本
大数据时代,各种信息载体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结构复杂、体量巨大、时效性强的反映受众思想动态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和存储等是把握受众思想动态的重要前提。但是,传统的数据挖掘、数据存储技术难以处理大量结构复杂、体量巨大、时效性强的反映受众思想动态的数据。具体而言:在数据存储方面,“传统的数据库追求高度的数据一致性和容错性,缺乏较强的拓展性和较好的系统可用性,不能有效存储视频、音频等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目前,数据存储能力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数据的增长,设计最合理的分层存储架构成为信息系统的关键”。在数据挖掘方面,“从数据库的观点看,挖掘算法的有效性和可伸缩性是实现数据挖掘的关键,而现有的算法往往适合常驻内存的小数据集,大型数据库中的数据可能无法同时导入内存,随着数据规模的不断增大,算法的效率逐渐成为数据分析流程的瓶颈。要想彻底改变被动局面,需要对现有架构、组织体系、资源配置和权力结构进行重组。”为此,应当对已有的数据技术进行升级。毋庸置疑,升级数据存储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意识形态工作部门投入资金、制定科学合理政策等。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意识形态工作部门的工作成本。
5.大数据治理将为维护自媒体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创造条件
大数据时代,具有平民化与大众化特征的自媒体,改变了固有的信息生产模式,重塑了信息生产主体,变革了信息生产中的精英主义传统,激发了大众压抑已久的创造欲望。大众化的话语形态因此而大量生成,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权威”与“元叙事”,造成了自媒体空间主流与非主流观点并存,红色、黑色、黄色信息同在,正面报道与负面谣言同台竞技。这在较大程度上挤压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辐射力,“同时也消解了主流话语的公信力。”毫无疑问,自媒体空间的话语治理首先应当是法律治理,但与现实公共空间不同的是,自媒体空间是话语与技术相融合的空间,所以,有必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自媒体空间的话语治理。通过大数据采集技术对自媒体空间的话语进行大规模实证采集,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并揭示自媒体空间话语方式多层面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媒体空间话语监测数据库,开发自媒体空间话语监测预警平台,进而为规范自媒体空间的话语传播,提升自媒体空间的话语传播质量,维护自媒体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创造条件。
二、大数据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
鉴于大数据对意识形态领域所产生的一系列革命性影响,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大数据的发展,研发出了许多先进的大数据技术。一方面运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维护本国意识形态安全,另一方面利用其在大数据方面的技术优势,对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为确保上述目标得到切实贯彻执行,西方国家从宏观战略层面制定战略规划,指引大数据发展进程,从微观政策层面建立保障体系,确保战略目标得以落地。
1.制定战略规划,指引大数据发展进程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大数据的作用,通过制定战略规划,指引大数据发展进程。2011年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提出建议,认为大数据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联邦政府在大数据相关技术方面的投入不足。作为回应,美国白宫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OS.TP)建立了大数据高级监督组以协调和扩大政府对该领域的投资,并牵头编制了《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以下简称《计划》)。2012年3月29日,《计划》正式对外,标志着美国率先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再如澳大利亚,2012年10月,澳大利亚政府《澳大利亚公共服务信息与通信技术战略2012-2015》,强调应增强政府机构的数据分析能力从而实现更好的服务传递和更科学的决策,并将制定一份大数据战略作为战略执行计划之一。2013年2月,澳大利亚政府信息管理办公室(AGIMO)成立了跨部门工作组――“大数据工作组”,启动了《公共服务大数据战略》(以下简称《战略》)制定工作,并于2013年8月正式对外。
2.建立保障体系,确保战略目标得以落地
为确保大数据战略得以顺利实施,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了一系列保障体系。一是技术支撑:美国高校和研究机构专注于大数据理论研究,对关键性技术进行前沿性研究,在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安全等方面研发出了大量实用技术。二是资金保障:“法国政府宣布将在2013年投入1150万欧元,用于7个大数据市场研发项目,旨在通过试点探索,促进法国大数据发展。”2012年3月,美国政府启动了2亿美元的注资计划,意在提升从大量数据中“沙里淘金”能力。三是人才支持:美国《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扩大从事大数据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人员数量。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鼓励研究性大学设立跨学科的学位项目,为培养下一代数据科学家和工程师做准备,并设立培训基金支持对大学生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召集各个学科的研究。此外,美国的一些大学通过设置大数据相关专业,培养大数据人才。四是政策扶持:(1)数据共享政策:2010年12月,美国联邦政府宣布“云优先”政策,规定所有新建的政府信息系统必须优先考虑云平台。应用云平台为实现政府部门间共享数据提供了便利,因此,“云优先”政策的实质便是数据共享政策。“法国制定了公共数据开放和共享路线图,其核心内容为:更广泛便捷开放公共数据,促进创新性再利用,为数据开放共享创造文化氛围并改进现有法规框架等。”(2)数据开放政策:2009年1月,奥巴马总统签署了《开放透明政府备忘录》,自此,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向公众大量开放公共数据,并把许多数据公布在中央信息交换库――Data.gov网站上,便于民众查阅;加拿大实施了开放地理空间数据政策;2013年5月9日,奥巴马总统签署开放数据政策(Open Data Policy);法国制定了Open Data Proxi.ma Mobile政策。(3)数据安全政策:澳大利亚政府于2012年7月了《信息安全管理指导方针:整合性信息的管理》为海量数据整合中所涉及的安全风险提供了最佳管理实践指导@。“欧盟也一直非常重视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欧盟的数据保护指令实行于1995年,当时互联网的使用并不普遍。但目前为止,27个成员国对该法令的认知各不相同,因此在推行过程中产生了很大分歧。2012年1月,欧盟委员会提出全面改革1995年的数据保护指令,以加强网络隐私权利的保护和促进欧洲的数字经济。”
有了促进大数据发展的顶层设计及保障体系,西方国家得以将大数据技术成功地运用到意识形态领域。一方面,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者运用数据分析技术自动分析出本国信息载体所蕴含的意见倾向,从而达成对本国受众思想动态的认知和把握,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工作内容与议程,维护本国意识形态安全。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利用其在大数据方面的技术优势,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通过这种柔性方式,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维护其所谓的国家利益。大数据在西方国家对华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方面的具体应用如下:首先,运用数据采集技术收集反映我国舆情动态的数据。2013年6月,CIA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透过美国《华盛顿邮报》与英国《卫报》向外界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在2007年启动了代号为“棱镜”(PRISM)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在此项计划中,NSA要求美国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Vefizon)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联邦调查局与NSA均可直接进入微软、雅虎、苹果、Palmlk、谷歌、AOL等网络巨头的服务器,通过数据传感体系、智能识别体系等数据采集技术对中国的聊天记录、文件、视频、音频等上网信息中的反映我国受众思想动态的数据进行识别、定位和接入,进而获取了大量关于我国舆情动态的数据。其次,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对涉舆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在线数据分析、预测性数据分析、数据网络挖掘、特异群组挖掘、图挖掘等数据分析技术,对涉舆数据进行关联分析,进而精准地把握我国的舆情动态。第三,通过数据载体对华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在把握我国舆情动态的基础上,打造契合我国受众接受心理的话语体系,通过手机、社交平台(skype、YouTube、Facebook)、数据库等数据载体对华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第四,改进意识形态渗透方式。运用情感语义分析、网络行为分析等数据分析技术,自动分析出我国受众对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情况,以进一步改进意识形态渗透方式,增强对华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实效性。
西方国家之所以将大数据作为对华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手段,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大数据的运用减少了意识形态渗透阻力。大数据时代来临前,西方国家以教育文化交流和培训项目为载体,以经济、技术交往为途径,以广播、电台为平台对华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这种裸的渗透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我国受众的反感,意识形态渗透的有效性因此而大打折扣,达不到其预设的渗透目标。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广泛搜集反映我国受众心理需求、接受特点、思维习惯的数据,达成对我国受众接收特点的准确认知,通过打造契合我国受众接受心理的话语体系,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华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阻力,增强了意识形态渗透的实效性。二是西方国家具有先进的大数据预测技术,为把握对华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对象和时机创造了条件。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迈尔一舍恩伯格指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不是要教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而是要把数学计算运用到海量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斥巨资研发出了许多先进的大数据预测技术。在全方位、大纵深地获取反映我国受众思想动态的数据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大数据预测技术,精准预测出我国舆情的发展趋势,进而准确把握意识形态渗透的对象和时机。
三、实施国家大数据工程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大数据时代,实施国家大数据工程是应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系列挑战的重要举措。
1.从宏观战略层面把握实施国家大数据工程的原则
一是普惠原则。要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让信息时代的缺席者有机会通过网络平台表情达意,为意识形态工作者挖掘“沉没的声音”,科学制订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方案创造条件。二是技术优先原则。无论是从类型多样、体量巨大的数据集中抽取出正确、真实的涉舆数据,还是对涉舆数据进行存储和关联分析,对关键、敏感涉舆数据进行保护,都离不开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做支撑。因此,必须秉持技术优先原则,着力开发包括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分析处理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在内的大数据技术。三是共享原则。掌握反映受众情感、诉求的数据或涉舆数据是开展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前提。当前,涉舆数据广泛分布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部门,由于上述部门缺乏统一的数据存储标准,各部门所拥有的涉舆数据无法实现兼容,这加大了涉舆数据的采集成本。因此,必须坚持共享原则,建立部门间数据资源统筹管理与共享复用制度,进而突破数据共享瓶颈,形成部门间数据共享共用格局。四是法制保障原则。采集反映受众情感、诉求的数据(涉舆数据)是科学制订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方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提。在涉舆数据的采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个人隐私遭泄露的问题,更糟糕的是,某些权力机构或掌握实权的人物可能为了一己之私而泄露、滥用涉舆数据。一旦一些关键、敏感的涉舆数据或数据分析结论遭泄露或被滥用,很可能会造成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处于守势。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制层面严格规范涉舆数据的采集和利用,为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石。五是人才支撑原则。大数据从概念到实践,从技术到应用,从战略到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既谙熟大数据理论又具有数据搜集、存储、分析及应用经验的数据人才。六是内外结合原则。对我国而言,实施好国家大数据工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技术难关有待突破。因此,不妨学习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具体做法。当然,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时,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灵活借鉴,防止生搬硬套。
2.从具体技术层面完善国家大数据工程的内涵
国家大数据工程,毋庸置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因此,要实施好国家大数据工程,就必须丰富各子系统的内涵,充实各子系统的内容。
一是实施数据搜集工程,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方案准确性。还有不少人因为各方面原因无法通过网络平台表情达意。诚如徐继华所言,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民和城市底层居民,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而成为信息时代的缺席者,无法在网络世界表达意见和诉求。尽管他们的意愿也会由一些网民代为表达,但毕竟只是“被代表”。为此,有必要通过实施数据搜集工程,搜集反映这部分人群思想动态的数据,以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方案的准确性。(1)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国家每年应从网络基础设施投资中,拨付固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现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平台表达情感、反映诉求提供便利,为意识形态工作者搜集反映该群体思想动态的数据提供渠道。(2)大力发展农村现代信息教育。依靠国家财政可以建设一大批农村现代网络基础设施,但是,如果做为信息时代缺席者的农民不懂得如何使用这些网络基础设施,意识形态工作者同样无法获取反映他们的思想与情感方面的数据。为此,应当大力发展农村现代信息教育,提升广大农民的信息素养。
二是实施数据清洗工程,确保数据真实可靠。有必要通过实施数据清洗工程,清洗掉虚假的涉舆数据,以确保意识形态工作方案的准确性。(1)着力发展数据清洗技术。数据清洗技术(Data Cleaning)可以起到改进数据质量的作用,被广泛运用于数据仓库及决策支持系统中,其主要任务是从原始数据集中剔除内容残缺、重复冗余、过时失效及错误的数据。目前,已有一些用于数据清洗的ETL工具提供了功能强大的软件平台,利用它们可以从类型多样的数据源中对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后加载至数据仓库中。因此,应当采取有力举措大力发展数据清洗技术,借助数据清洗技术,从原始的涉舆数据集中清洗掉虚假、错误与重复数据,抽取出正确、有效的涉舆数据,为开展涉舆数据分析,精准研判舆情创造条件。(2)公开数据。在确保关键、机密、敏感的涉舆数据不外泄的前提下,通过移动通信客户端、信息可视化等渠道公开涉舆数据,接受公众监督,让虚假数据无遁隐之处,为从涉舆数据集中清洗掉虚假涉舆数据创造条件。(3)监测数据。积极培育社会化的第三方数据监测机构,使其参与到涉舆数据的管理、控制与评估工作中,以剔除虚假涉舆数据,确保涉舆数据的真实可靠。
三是实施数据分析工程,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数据分析能力。对数据的误解,会动摇意识形态工作者对意识形态工作紧迫性的认识。为此,我们应该通过实施数据分析工程,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者对大数据的解读能力,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者对意识形态工作紧迫性的认识。(1)培训意识形态工作者。借助高校平台,并积极发挥社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作用,对意识形态工作者进行数据科学和数据工程等学科培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数据分析能力。(2)开发数据分析技术。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社会组织等的作用,着力研发一大批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比如,情感语义分析、探索性数据分析、定性数据分析、离线数据分析、在线数据分析等,以帮助提高广大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数据分析能力。(3)做好聘用大数据分析师工作。积极聘请既谙熟大数据理论又有大数据分析实践经验的数据分析师服务于意识形态工作部门,帮助提升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数据分析能力。
篇8
为了有效应对和减少采矿业发生的安全事故,有必要仔细分析这些事故的原因,并提出合适的处理方法。采矿过程中采矿事故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采矿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
缺乏有关采矿安全意识和采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对采矿安全信息宣传较少,对采矿的安全问题关注度不高。导致矿山事故不断发生,对采矿员工的人身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同时,部分矿企对制造业风量不足和易燃气体超限有很好的了解,教育培训安全问题没有及时完成,采矿工作安全无法及时实现,可能导致矿山发生安全事故。
1.2采矿中的管理不科学
管理松懈的问题在采矿作业现场经常发生。许多管理员不注意采矿安全管理,管理层施加更高的压力来执行管理任务而不了解矿井的具体工作情况安全。通常仅限于矿山管理以确保安全。矿山下的状况尚不了解。与此同时,许多外地办事处的监督和管理过于敷衍了事,威胁到采矿安全。这些方面客观地解释了某些矿山非科学管理的副作用。从长远来看,将会增加采矿风险,阻碍矿山开采计划的执行,并导致可能影响矿山管理,并出现一些全事故发生。
1.3安全培训活动开展少
对一些矿山安全管理的问题积极讨论表明,这些问题的发生与具体的采矿安全措施的开展并不密切相关。具体表现:①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一些矿业公司在实施开采计划时没有根据采矿队的实际情况提供安全教育。使得工人们的职业行为没有标准化,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意识理解偏差和认知扭曲。②采矿业的风险并不为人所知,因为采矿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一些采矿公司没有专门的安全或事故预防措施。由于缺乏安全培训活动,导致采矿风险增加。
1.4既有的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机制不完善
在分析采矿安全事故原因时,确定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机制的有效性也很重要。在实践中,在一些矿企的采矿过程中,现有的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机制没有完善,所以不能提供对采矿计划安全性的科学指导分析。导致大部分矿企仍然存在安全问题。同时,如果不能对若干矿业公司的现状进行有效评估和分析,可能会适时的更新采矿安全管理规则,并可能发生采矿安全问题。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找到预防事故和改善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2采矿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措施
2.1加强科学技术在采矿中的应用
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的使用也可以在能源开采行业得到加强,从而提高采矿安全指数。通过科技有效提高矿业公司的安全系数。对安全技术领域的研究不断加强,对科研成果的应用是重点,改进安全管理,以及制定战略性和以个人为中心的预防措施。在安全生产中带入科学技术,增加安全生产管理投入。但是,为了避免投入的盲目性,消除安全隐患,提高采矿效率,确保有效科学合理的投入,确保投资的经济效益您需要制定投资计划。
2.2加强管理培训工作
通过适当的采矿管理教育改变我们对采矿管理的理解,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解决现场的各种问题,并减少潜在的安全问题采取相应的行措施。预防安全事故的有效方法是相应的安全预警措施应该加以完善,以实施管理质量评估、风险管理、隐患和其他区域机制的检测.平时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提高员工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同时确保多项条例的合理性。
2.3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能源开采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是安全检查。应进行相应的检查,以直接确定在此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事故。因此,矿企需要更加注重安全检查工作,建立安全检查团队,并赋予团队作为整个企业的核心并赋予一定的权力。为了进行安全检查,必须建立严格的系统操作规则,团队人员必须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检查。一旦检测到安全威胁,给相应的管理部门及时报告问题。该部门解决问题,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4加强监督力度,深化企业改革
面对不断先进的科学技术,矿业公司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加强管理工作,加强矿山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力度,工人违规操作的现象应该不断减少,促进问题的早期发现,便于及时解决问题,我们通过建立生产安全责任制来解决这个问题。改进区域监测可以将监测范围扩大到个人,以便在监测过程中改进监测并避免出现敷衍现象。有效保障矿山安全发展的基础是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落实。
2.5注重思想转变,落实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工作
通过在采矿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过程中,矿业公司需要整合当前形势的变化,了解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提高对矿企安全生产的认识,具体表现:①采矿管理人员应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明确矿山生产安全管理要素,特别注重安全管理的预防,从思想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引起采矿安全事故的重视,促使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②管理者应根据国家指导方针和生产运行的实际要求,组织安全生产的教育工作,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加强采矿人员的思想中。为了安全生产。更好地改善采矿安全管理,以及增强事故预防的效果。
2.6提升实践中的事故防范水平
篇9
安全管理的核心是完善HSE体系和安全文化推介。HSE管理体系是安全工作的基础,安全文化是安全工作的灵魂。
一个完整的HSE管理体系,应该是由一个管理机构、一套严密的管理体系文件和运行控制文件构成的一个循环渐进的管理体系。一个企业,从最高管理层到基层车间(队)、班组,都是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班组是管理体系最基本的单元,每一个层次都有自己的结构和控制文件,文件规定了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因为一个完整的HSE管理体系是否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要看是否能够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HSE管理格局,是否能够构建安全与生产和谐、员工与管理和谐、企业与社会和谐、环境与发展和谐的安全环保机制,是保证体系运作连续和持续性的关键。
安全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产生的安全活动文化。它包括安全生产月、宣传教育、安全培训、危害识别与评价、安全标识标牌和个体行为。
完善HSE管理体系,完善各项管理规定、安全操作规程,是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树立员工HSE理念的基础,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对危害的识别与评价,逐步实现员工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树立科学的HSE价值观,实施HSE文化管理。
企业安全文化是实实在在的,是企业在组织、管理、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是积淀于企业及其员工心灵深处的安全意识形态,是企业的安全理念、行为和表现在企业的各个层次的宣扬和推介,是企业员工应遵循的安全行为方式,是安全管理的准则和灵魂,贯穿于企业安全活动的全过程,是企业各阶层安全观念、意识形态、行为方式的基础。
二、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的内在联系
安全管理的主体是对人的管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安全生产起主要因素的是人。人是国家和企业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六大之后,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安全生产管理上,首先是要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健康权和生存权。企业安全文化的特点就是重视人的价值,把尊重人、关注人、关心人作为中心内容。
安全管理的对象是人,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环境的改变、机器设备状况的改变、设备的操作与管理,都是靠人来实现的。环境、设备状况的改变,不仅要有必要的安全投入,还要靠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来制约,管理与操作要靠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来实现。
精神文化是用以规范企业员工安全生产工作规范、增强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文化,是企业员工共同的追求。河南油田以“诚惶诚恐知敬畏”,使员工在安全观念上确立了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的行为标准,使员工知道自己该敬畏什么。所谓敬畏,就是敬畏生命、敬畏责任、敬畏法律。员工一旦违背了行为标准,违背了安全生产理念,就会自责,会受到共同意识的压力和公共舆论的谴责,使其自动纠正错误行为。
物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基础,企业通过对工作环境的优化、劳动条件的改善、文化设施的建设,来满足员工追求的安全生产的需要,以合理的安全奖励机制,来满足员工追求的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激励员工安全生产的工作积极性。
制度文化是对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行为规范进行约束的规则。《安全生产法》明确了各级人员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来明确企业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的行为规范。用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来明确员工从事生产经营过程的操作规范。只有形成责任明确,责权一体,在安全管理才能做到敢抓敢管,才能落实执行力度,使员工逐步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行为文化是规范生产经营活动中个体行为的文化。在管理学上有一个“海恩法则”,讲述了安全管理的金子塔原理:每10000起不安全行为,孕育着3000起被忽视的隐患、300期可记录在案的隐患、30起严重的违章操作和1起安全事故。要想消除这一起事故,就必须从细节上把这10000起不安全行为控制着。要通过安全活动、预案演练、安全教育、技能培训、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等,并把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列入日常安全管理和生产运行中,提高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能力,使员工熟练掌握本岗位安全操作技能,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员工自觉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
三、安全管理、安全文化与执行力的辩证关系
篇10
Key words: safety; modern safety management;personnel factor;safety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1-0068-01
1现代企业安全管理
1.1 安全与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①安全管理术语及概念。安全――各种事物对人、对物、对环境不产生危害。安全管理――是指国家应用立法、监督、监察等手段,企业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对危害因素进行辨识、评价、控制,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②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各种生产资料短缺,社会产品贫乏,导致基本的民生需求不能得以解决,因此企业更多是以高投入、高产出为经营目的,产生片面追求产量、速度和效益,轻视安全和健康,违反规则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短时间内很难根除。对此,我国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为改变我国的安全生产现状做出了空前的努力。先是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紧接着又提出了安全生产责任制,随着近些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又逐步向西方企业学习了许多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安全管理方法,渐渐使我国企业安全管理得到了提高并取得了很大成效。
1.2 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弊端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了几百年的安全文化相比,我国企业安全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许多问题。
①口号多于行动。现在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把“安全第一”作为企业的安全文化口号,并且也讲“人人讲安全”,可是具体怎么落实这个口号,却并没有多少实际行动,往往以例行的安全检查和安全评比来体现。②忽视个体员工的重要作用。现在面对企业的重要组成分子-员工,大多数企业往往用各种安全教育来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操作,避免安全事故,却忽视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所起到的绝对作用。③轻视安全管理,资源配给不足。尽管高喊“安全第一”,“安全重于生产”等口号,可是多数企业在生产利益的驱使下,仍本着“侥幸心理”“不一定发生”的思想,对安全问题轻视怠慢,并且该配备的安全设施不足,可配的不给配,造成重大安全隐患。
2安全管理中的个人因素
2.1 人本主义①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道格拉斯・青格雷戈创立了X理论和Y理论,一种基于人性两套系统性的学说。所谓X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人性的消极观点,建立在四种假设条件上即:a.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只要可能他们会逃避工作;b.由于员工不喜欢工作,因此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c.员工只要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d.大多数员工喜欢安逸,没有雄心壮志。而Y理论则是基于一种人性积极的观点,它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下:a.员工视工作如休息、娱乐一样自然;b.如果员工对某项工作做出承诺,他们会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的完成任务;c.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会主动承担责任;d.绝大多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管理者才具备这一能力。麦格雷戈认为Y理论的假设比X理论更实际有效,因此他建议让员工参与决策,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和责任感的工作,建立良好的群体关系,这些都会极大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上述这些理论强调人的因素第一,把员工不仅看作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人人都是管理者,我们把它称作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②个人因素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人本主义理念我们可以看到,当企业的员工个体在被动的接受安全教育、安全培训时候,那么,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将会有X轴的各种表现,这样的员工将不会主动寻找问题,存在侥幸心理,即使面对看见的风险也会视而不见。而当他们具备了Y轴的意识形态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主人翁意识形态时,员工就会乐于主动发现安全隐患,主动规避高风险作业,并且会主动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能够极大的消除安全隐患,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2 如何提高个人因素的Y轴表现①安全教育方法的多样化。a.讲授法。这是教学常用的方法。具有科学性、思想性、严密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语言优美谈话法。指通过对话的方式传授知识的方法。一般分为启发式谈话和问答式谈话。b.读书指导法。是通过指定教科书或阅读资料的学习来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是一种自学方式,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c.访问法。是对当事人的访问,现身说法,获得知识和见闻。d.练习与复习法。涉及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识往往需要通过练习来加以掌握。复习是防止遗忘的主要手段。e.研讨法。通过研讨的方式,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达到深入消化、理解和增长新识。f.宣传娱乐法。通过宣传媒体,寓教于乐,使安全的知识和信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职工之中。②激励制度与适当的奖励。大多数企业员工工作的目的很单纯也很简单,就是要求更好的收入与待遇。而促进他们更好的履行主人翁责任的方法就是企业要对具有良好安全行为的个人进行适当的奖励(最好是物质奖励),并且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那么大多数员工就会乐于做一个真正的企业主人翁。
3结束语
对于企业而言,安全生产任重而道远。企业是社会经济组织,是构成社会组织的重要部分,企业内的从业人员应当得到全面发展,这是企业管理首先树立的管理观念。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使他们在安全领域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和教育体系,仍是企业应该不断思索的问题!这对企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今后的发展中希望我们企业能交上令职工、职工家属及社会都满意的安全答卷!
参考文献:
[1]陈军.安全生产管理知识[J].幻灯片.
[2]现代安全管理原理[EB/OL].
篇11
(三)夯实防汛基层基础,进一步增强自然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完善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对全县838名各类防汛责任人进行重新明确,对84个社区(村)和1个经济合作社的防汛防台形势图进行补充完善。组织修订了《岱山县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基层防汛体系及防汛物资储备情况检查,重点检查地质灾害隐患点、易洪易涝区、避风渔港、避灾场所等157处,检查乡镇、社区村21个,发现各类安全隐患47处。有效应对6轮梅汛期强降雨和5个台风侵袭,2次启动防台风Ⅰ级响应,共转移群众55540人(包括渔船人员、鱼山人员),出动抢险救援队伍26支3856人次,未发生大的灾情险情,达成了“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目标。积极推进避灾场所规范化建设,对全县37个避灾场所进行调查摸底,通过重新登记造册、落实责任人员、完善标志设施和提升改造,已完成高亭养老服务中心等11个省级规范化避灾场所建设,进一步有效提升我县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四)突出重点领域监管,进一步守牢安全生产防线。一是牵头开展海上安全铁拳专项行动。深刻吸取浙岱渔02611号船“3.12”碰撞沉没事故教训,根据省市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大提高”行动,严厉打击涉海涉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整顿海上交通安全秩序和渔业生产安全秩序,共检查44个渔业村社,核查渔船“一船一档”1967艘,整改问题渔船187艘,强制停航12艘,移送公安7起17人,治安拘留15人;水上交通方面开展现场检查51次,检查运输船舶152艘、港口企业10家,查获违规船舶10艘次,共立案40起。开展海上联合大巡查2次,3名无证船员移交公安边防处理。二是组织开展危险化学品大检查。“3.21”江苏响水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发生后,我局迅速行动,邀请危化专家对照危险化学品安全大检查隐患清单表和生产安全事故重大隐患判定标准对危化品企业开展拉网式排查,共检查危化生产企业3家、油品储运企业2家、加油站6家、经营带储存企业3家和烟花爆竹批发企业2家,下发整改指令书5份,均已整改完成。并制订了《岱山县危化船修理安全基本技术要求(暂行)》,进一步规范危化品船修理行为。三是部署落实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和消防综合整治。深刻吸取宁波宁海锐奇日用品有限公司“9.29”重大火灾事故教训,组织召开全县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和消防专项整治专题会议,及时制订下发了《岱山县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综合整治行动方案》、《岱山县工贸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并建立了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综合整治包片督导工作机制。目前,各乡镇、部门开展安全联合检查12次,排查企业225家次,排查隐患251处,整改223处,整改率88.8%。
(五)坚持多措并举,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共治。一是积极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以公开招标的形式,出资139.6万元引进安全生产第三方服务机构,主要对全县规模以上船舶修造企业、重点危险品企业常年开展专业性、针对性的安全服务。目前,已完成检查指导船舶修造、危化、涉燃爆粉尘等各类企业286家次,帮助企业发现并整改各类隐患826处;核查在修油轮26艘,提出整改项148项;帮助企业提升安全管理52家次,取得较好成效,并得到广大企业认可。二是推进科技兴安工作。继续推广使用智慧式用电安全管理系统,并专门发文明确各单位任务,督促各单位坚持人防技防相结合,完善事故防控体系,切实推进智慧式用电安全隐患监管服务系统建设。目前,已推广安装智慧式用电安全管理系统1082台,比去年增加了158%。三是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在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达标创建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矿山、危化、涉燃涉爆等企业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目前,已完成小微企业规范化创建验收20家,在4家矿山、1家洁具、2家涉燃爆粉尘、7家船舶企业全面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四是加大重大隐患单位治理力度。挂牌督办市、县二级(市2家、县12家)14家重大安全隐患事故单位,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和整改期限,已全部完成整改并销号。完成2处老旧小区消防设施增配改造任务。同时,积极落实《舟山市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奖励办法》,确定2家住建、3家交通、4家工矿商贸为示范企业,并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篇12
1、电力系统风险
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自身不足。这里讲自身不足就是指基础硬件的跟不上,比如系统设计不合理,供电系统质量的不过关,调度设备的老旧不稳定等,其他相关配套设备的老化也会加剧运行的质量效益,同时设备维修的不及时和不到位也会大大加剧调度的失误。
(2)外部风险。电力调度也受到方方面面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电价政策,市场允准政策等都会对电力调度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 同时一些高耗能企业效益的低迷也会导致电力市场的不景气,导致空余电力的增加;同时发电所需原材料价格的变化也会对电力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造成电力调度难均衡。
2、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主要指电力调整供应的决策者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因素而做出的不科学调度决策产生的风险,比如有的管理人员对投产规模预计不准就有可能导致电站投运的过载;还比如有的管理人员在拟定指令时出现纰漏, 导致操作人员执行指令时造成错误的操作而产生的风险;在比如,有的也是由于收集的信息不够准确,导致出现顾此失彼电的现象。
3、操作风险
电力调度的实施人员是此项工作开展的最直接的主体,从目前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少数实施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还会出现责任心不强粗枝大叶等情况,甚至还会出现部分人员一些固定的、形成习惯的违规操作,还有的由于用语不规范导致操作的失误而发生事故。同样在发生事故后,由于操作人员在专业素质等方面的短板也会造成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导致二次事故的发生和事故剧烈程度的加剧, 有的甚至还会有实施人员做出超出自己权利范围的事情, 这些都是电力调度操作过程中的大忌。
二、电力调度运行中安全风险的防范策略
1、提升业务技能
由于电力工作的特殊性与专业性, 要求内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专业素质的人员进行操作与管理, 工作人员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学会如何操作,更要明确其原理,要通过送出去、请进来、内部培训等形式加强所属人员的培训,要设立任职资格制度, 对于相关岗位要设立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将安全风险有效降低。
2、以制度完善合理规避风险
除了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之外, 完善的管理制度构建也尤为重要,这是保障调度运行安全的基本前提。与此同时,合理约束调度人员行为也是制度完善的主要目的,这与电力调度风险防范密切相关。实施制度的构建需要与现场检查与监督管理工作相结合, 及时排查电力调度过程中的潜在安全隐患,杜绝形式化现象对电力调度工作的影响。风险规避需要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的通力配合, 在完善的制度导向下提高制度控制的有效性,这对于电网运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加大经费投入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 风险的规避要学会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要树立在安全上投入是最大效益的原则,并贯彻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在设备的采购过程中,要把安全稳定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还比如在安装过程中,更要遵循其流程,不可图省事,省步骤,造成系统的不稳定;在设备运行过程中,还要学会对数据和故障进行及时收集分析,为日后排查做好准备。
4、加大硬件设备与专业技术的投入
在电力调度控制安全风险控制的工作中,加大硬件设备与专业技术的投入,是电力系统适应社会科技发展与更新的重要表现。社会科技的发展,促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将其应用在电力系统的工作中,可以有效的促进电力系统工作的有效开展。在电力调度工作中,设备作为其核心基础,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是电力调度工作中的重点工作。在电力调度的管理工作中,必须严格的按照规定,对设备进行维护与检修,加大硬件设备与专业技术的投入,以便可以及时的更新设备。此外,对设备的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素质的培训与考核,也是有效避免设备违规操作的主要措施之一。加大硬件设备与专业技术的投入,能够促使电力部门及时的更换先进的设备,有效的改善电力设备的运行环境,尽最大的努力避免恶劣环境下,电力设备运行存在安全隐患,最终导致电力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发生。
5、 完善失误处理机制
(1)要加强事故前期预防。特别是对于恶劣天气的现场调度, 要根据情况针对性做好对应的危险预测和分析,尽可能的罗列所有可能出现的事故,尽量做到一个风险针对性对应一个案子,针对性做好应急解决方案,正确处理,防止事故扩大,保障供电可靠。
(2)掌握事故现场。工作人员在进行事故处理过程中,要综合分析现场环节的天气、环境、人等综合因素,及时分析设备故障和处理进度,对停电地区要搞好合理的运行方式。
(3)妥善处理。工作人员要根据运行单位和监控中反应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设备状态、事故现象,根据实际情况,判断事故程度,采用专业技术进行事故的处理与操作,确保处理的顺利进行,及时向有关人员汇报处理结果。
篇13
(二)商业银行的系统网络不够安全和完善,易形成较大操作风险突破口国有商业银行的系统网络的不完善,甚有的漏洞百出,主要表现为硬件及软件、设备及通讯、程序犯错等原因造成交易断链而给企业和客户及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造成严重后果和损失。如因通讯故障引起的银行单边账,不能及时地处理和发现,形成较大的资金风险,造成不良的客户声誉;有的给不法份子留下漏洞,让商业银行损失很大,有的还是内部系统程序员作案,可怕性是可想而之。(三)工作中审计的查处力度不强,警示效果不浓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的操作风险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基本上是屡查屡犯、屡整屡变的,根本还是重查检、轻处罚,经常找关系,社会不正之风现象常演常现,对违规违纪行为低处理,主观不努力,客观不重视,不能查本逐末,严历纠察一切相关责任人员,处罚力度小,因达不到有力的警示作用,从意识形态上削弱了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导致一些问题从根本上得不到解决,直至案件发生,造成切肤之痛。
(四)员工业务学习能力不强,日常业务上执行有偏在当今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化,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和深化,理财产品的多样化、电子业务层次化,让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有借口业务忙,对日常业务规章制度,尤其对新的规定不认真学习,管理制度上松懈,对业务员工的业务培训也落后,导致许多业务操作员工对新业务不熟悉,潜藏风险,埋下隐患。如账户管理松散、反洗钱制度执行不力;对重要空白凭证、业务用章管理不严,各种金融法律意识谈薄,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致使违章操作时有发生;产品创新与业务人员素质脱节,使执行力和制度监督有偏差。
二、杜绝操作风险,建立操作风险制度
防范操作风险的机制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领导重视,加强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审计部门应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规范业务操作管理为出发点,做实做大业务的持续发展。严格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制度,强化事前审查防范;严格控制授权管理,加强风险事中管理和业务操作规范,强调相关人员回避制度,固化领导的离岗审计制度,加强高管和重要岗位人员的控制和不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