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对外贸易的方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对外贸易的方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对外贸易的方式

篇1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建议》指出,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这是因为就业压力仍将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相对低劳动成本的优势还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因此,发展对外贸易仍将是我们长期的任务和优势。《建议》要求,要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从国内产业发展的基础看,我国具备了在“十一五”期间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一是国内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在较快提升,包括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电站设备在内的一批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有望出现突破性的快速增长。二是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继续提升,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可以从出口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三是外商投资企业继续提升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加强研发能力,有利于提升其出口商品的国内增值率。

篇2

20世纪90年代初期,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建议成立一个“东亚经济集团”(eaeg),东亚开始了经济合作的探索。随着世界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发展,东亚经济的一体化合作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东盟“10+1”会议上,中国与东盟达成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共识,是东亚经济合作最大最受关注的成果。

2002 年 11月,在第六次中国-东盟“10+1”会议上,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按照该协议中国首先与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及泰国在2010年实现零关税,与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在2015年实现零关税。于是,一个拥有17亿消费人口、gdp近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自由贸易区开始浮出水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在按既定的日程安排逐步推进。

为了不落在中国后面,日本2002年1月与新加坡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在2003年12月东京举行的日本一东盟特别首脑会议上发表了《东京宣言》和《行动计划》,达成计划在2012年建成fta的协定。韩国也宣布要加快与整个东盟建立fta的谈判进程。2003年,韩国在东盟峰会上提出了就签署东盟-韩国自由贸易协定进行谈判的建议,并开始与新加坡就双边自由贸易进行谈判。中国-东盟“10+1”关系的发展竞争性地提升了另两个“10+1”的进程,使整个东亚经济合作以3个“10+1”的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们抛开复杂的政治、边界等因素,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在东亚建立一个包括中国、东盟、韩国和日本在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10+3”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利,还是中、韩、日三国分别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3个“10+1”模式)对中国经济有利。

2 模型的建立与回归

2.1 模型的假设与建立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h-o-s模型,一国具有不同于他国的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从而需要进行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实现要素互补,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利益与社会福利都得到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与中国进出口总额增加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我们用这种联系来衡量中国与他国或地区贸易自由化后,两国间贸易额的增加对我国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

为简化模型、便于统计与计算,我们假设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全是优势互补贸易的结果。同时假设与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的外贸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有同等效应的推动作用。这样,我们通过经验分析,就能求出中国与东盟外贸增长对中国的外贸总额促进作用大,还是中日韩与东盟外贸增长对中国的外贸总额促进作用大,即哪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区对中国更有经济利益。

这里,我们假设中国对某国的或地区的进出口额与中国外贸总额存在线性关系。模型基本形式为:

y=e+ax1+bx2+cx3

其中y为中国外贸总额,xi为中国与xi国的贸易额,各系数为两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增长的边际作用。

2.2 样本的选取

在数据选取方面,截取了中国比较稳定的1994-2005年的出口总额以及与各国贸易额为样本数据。复旦大学唐朱昌曾用94-03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我国这里用更长、更新的数据进行分析。

在东盟十国中,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与中国的贸易往来相对其他五国要明显密切很多。2001年这五国的进出口额分别占东盟总进出口额的94.56%与93.36%,且这五国已统一了内部关税。另外按照《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规定中国将首先与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及文莱在2010年实现零关税,所以选取中国与这五国的经贸数据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截取1994-2005年的数据见下表。

  

2.3 回归分析与检验

首先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即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而为中国带来经济利益,在模型中表现为促进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的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增长的边际作用表示为:

y=e+ax1(1)

其中y为中国外贸总额,x1为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的进出口额之和,a为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的进出口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把上表的数据用eviews5.0进行ols回归:

y=757.4226+11.10771x1(2)

t(12.85) (104.3397)

r2=0.998991,f=10886.78,d.w=1.724

(2)式的拟合优度r2,f值、t值和d.w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检验。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的进出口额之和与中国外贸总额存在(2)式这样的线性关系。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即系数a约为11.108

接着分析“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即中国与东盟、日本、韩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如果“东亚自由贸易区”建成,中国对东盟、韩国、日本的贸易额都会有较快速度的增长。这种情况下多边贸易的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增长的边际作用可表示为:

y=e+ax1+bx2+cx3(3)

y为中国外贸总额,x1为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的贸易额之和,x2为中国与韩国的贸易额,x3为中国与日本的贸易额,a,b,c为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韩国、日本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回归得出:

y=856.9932+8.6886x1+3.18x2-0.37x3(4)

t(3.44) (3.63)(1.39)(-0.54)

r2=0.999,f=3811,d.w=1.69

(4)式的拟合优度r2,f值、d.w检验、x1的t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检验,但是和x2,x3的t检验不通过。检查发现第三、第四、第五期有异常值,估计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引起的波动。引入虚拟变量d4和d5克服第三、第四期异常值。再次回归得:

y=1159.513+8.32x1+4.53x2+1.08x3-320.8282d4-115.0581d5(5)

(5.48) (4.89)(2.74)(-1.94)(-3.22)(-1.16)

r2=0.9997,f=4708.55,d.w=2.27

可以看出(5)式引入虚拟变量后拟合优度r2, f检验,t检验和d-w检验结果都不错,t检验值也比(4)式有很大的改进,其中拟合优度r2, f值、x1的t值远远超过其临界值。由回归结果得知,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韩国、日本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存在(5)式的线性关系,他们的边际产出分别为8.32、4.53和1.08。即从历史经验分析,中国对东盟、韩国、日本贸易额增长1亿美元,中国外贸总额分别会增长8.32,4.53,1.08亿美元。

3 模型结论并分析

3.1 模型分析

从上面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和中国与东盟、日本、韩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促进双方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而贸易额增长与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其边际产出达到11.07,即从历史经验分析,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增长1亿美元,中国外贸总额会增长11.07亿美元,这比唐朱昌曾用94-03的数据所得的10.69还要大。

如果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韩国、日本的贸易额都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这种贸易额的增长同样与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不过边际产出值会发生变化。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下降到8.32,中国与韩国、日本的贸易额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分别只有4.53和1.08把三个边际产出加起来有13.93,大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模型中的11.07。

这说明建立但从贸易额方面讲,如果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中国与日本、韩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各增加1亿美元,中国的总贸易额会增加13.93亿美元,而如果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增加1亿美元的贸易额,中国贸易总额会增加11.07亿美元。如果仅仅从贸易方面讲,这个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和国内许多学者的结论一样。但这比唐朱昌曾用94-03的数据得出的结果大相径庭,个人认为原因是我们的时间序列选取比前者大,数据比前者有了更新,且最近两年中日、中韩贸易增长幅度也有很大提高。从长期看,中日韩之间的贸易更能体现出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增进贸易。

3.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利益

上面对两种自由贸易区形式进行了在严格假设条件下的模型分析,但是现实情况比这个模型复杂得多,模型只是在某种层面上对现实有指导意义,复杂的实际问题要具体分析。下面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两种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东盟国家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复苏,中国对东盟各国的贸易额均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2005年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的贸易额达到1200亿美元,东盟已经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东盟第六大出口市场。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合度tcd从1993年的0.87上升到2001年的1.18,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合度正在快速加深。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深化,加上东盟国家希望减轻自己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性,扩大彼此间以及与中国的贸易规模。相信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会得到快速发展,并通过模型中的边际产出效应对中国外贸总额造成11.07倍的扩张,为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3.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足与“东亚自由贸易区”的优势

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亦有美中不足之处。比如:它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水平提高没有太大帮助,而这又是中国长期竞争力提高的关键。由于模型的局限性,这种情况无法反映出来。

中国与东盟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的近似性将会制约双方贸易和经济的发展空间。由于中国与东盟的产业结构的近似性较强,而且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中国和东盟大多数国家的出口产品都存在一定竞争性关系。根据一家研究所对东亚地区各国制成品的贸易特化系数(tsc=(xi-mi)/(xi十mi ),其值越接近1贸易结构越趋同,越接近-1贸易结构越异化)的估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与中国的相关系数都分别在0.8与1.0之间。东盟国家中只有新加坡与中国的相关系数为负数。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产品都集中在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虽然双方的贸易会有较快的增长,但进一步的分工,特别是产业间分工受到了制约。

从上面的模型分析可以知道“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外贸总额的推动作用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即从经济和贸易角度看,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需求更迫切些。这一方面说明了近几年,尤其是从2004年以来中国和日本韩国之间保持了不亚于与东盟的外贸增长值,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种互补的经济关系在比较长的时期来看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虽然中国与日本、韩国的经贸关系比与东盟的经贸关系要成熟,所以双边贸易增长速度相对不如东盟那么快(增长的绝对值不相上下,但东盟五国的基数较小)。但从中日韩的产业分工看,中日经济关系以互补性为主。日本的国际资本密集型和研究开发、专有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有优势。中日两国的经济互补关系十分明显,具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分工的一般特征。中韩之间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互补性,产业分工基本反映了各自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禀赋条件。三国经贸合作的加强有利于各国产业优势的发挥。

贸易关系是对外经济关系的一部分,从吸收国外投资、技术引进等非贸易经济角度看,中国更需要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中国目前还处于东亚经济“雁行模式”的中后部,也就是说中国产业在整个东亚产业结构链的中、低端。一国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决定了它的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中国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就应该积极推动与处于“雁行模式”前部的日本、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关系,吸收他们的先进技术、管理模式等,从而提高中国的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以及在国际产业结构链中的位置。从这个角度中国应积极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另外,与这一地区建立全面的自由贸易区,不仅有利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对稳定中国周边的政治安全也有重要意义。

4 政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对中国而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短期优势已经由着数据样本时期的变长而不复存在,东亚自由贸易区对于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不过,对中国来说首选的是发展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关系,其次才是整个东亚的自由贸易区。中国应当采取的政策是以积极姿态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各项协议和日程安排逐步落实,从而实现中国的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使另两个“10+1”得以竞争性地提升,从而加速东亚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2004年中国第一次取代日本成为第三大贸易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日本和韩国的诱惑无疑是不可抵挡的,他们都不愿意与这个潜在的大市场失之交臂。所以即使中国不积极推动fta的建立,他们也会为之努力。但是,中国不必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做出太大的牺牲和让步。东亚地区的复杂历史、政治关系的现实,使得中国应该在不过多牺牲政治、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发挥作为一个地区大国应有的作用。这样的一种政策安排才能为中国带来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靖宇.“10+3'合作框架下的东亚经济发展前景”[j].和平与发展,2001,(2).

[2]王世金,宋健.“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选择”[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莫长炜.“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东亚'雁行模式'的发展趋势”[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4]田中青.“东亚合作与中国的战略利益”[j].当代亚太,2003,(5).

[5]杨义瑞.“日本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立场浅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5).

篇3

一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形成不仅由该国的要素结构、科技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贸易政策导向等因素所决定,而且也受制度安排的制约。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诺斯、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在西方兴起,他们通过把制度因素作为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内生变量,考察了制度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基于科斯所确立的交易成本和产权理论,以及诺斯强调制度因素变化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本文将制度分析法引入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研究中。

(一)制约外贸增长方式的制度层面

诺斯将制度分为三个层次:正式约束制度、非正式约束制度和实施特征的制度。基于诺斯对于制度的理解,即制度安排是制度的具体化,可以把影响贸易的制度因素分为三类:正式约束制度,包括产权保护制度、法律规范程度等;经济制度,包括贸易制度、货币制度、外资政策、金融政策等;企业运行制度,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企业研发机制、政府干预程度和工资政策等。另外,鉴于企业是国际贸易活动及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主体,将制约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制度因素分为两个层面,即内生动力制度层面和外部督导制度层面。

1、内生动力制度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把国家作为贸易主体,忽视了微观层面的企业行为,这对于一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型的研究是偏颇的,企业才是参与国际贸易并形成竞争优势的主体。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是外贸企业的行为,是投资者对经济利益的具体追求,涉及到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因此可以说,影响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内生动力机制即是企业内生制度。内生动力机制反映了企业潜在的能量与现实行为之间的转换过程和转换效应,机制越完善,企业成功和发展的希望就越大。

企业内生动力制度涉及到政府干预程度、市场透明度、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企业研发投入机制和企业工资政策等。政府干预,一国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会无形中加大企业的运行费用和交易商之间的交易费用。因此,政府干预越小,贸易额越大。另外,政府干预会扭曲企业内生动力机制,对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会有负面的影响。对于市场透明度来说,如果一国市场透明度越低,获取其市场信息所支付的交易费用越大,促成交易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至于工资政策,如果一国的工资水平由市场决定,则企业的交易费用就小,促成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就越大。

2、外部督导制度

外部督导制度主要涉及到正式约束制度和经济制度。

正式约束制度主要是指产权保护制度和法律规范程度。权责明确、清晰的产权保护制度和公允、规范的法律体系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更是国际投资及国际贸易的基本要求。产权制度是一种基础性的制度,它之所以重要是在于它能帮助降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从而达到降低交易费用的目的。对于国际贸易来说,一国对财产保护的程度越高,产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对贸易的健康发展就越有促进作用。同样,一国法律体系越完善,则越有利于交易和贸易的实现。建立健全约束制度体系,是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及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制度保障。

经济制度包括货币制度、贸易制度、外资政策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等。经济制度的功能在于约束人的选择、引导人的预期来减少经济运行中的外部性和不确定性。其中,货币制度对外贸影响的主要变量是汇率,货币制度通过对外贸易传导的机制也称为汇率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对于对外贸易的影响虽然是深刻的,但是对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推动性却是间接的,作用有限。贸易制度是指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它表现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其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措施的总和,是一国政府在其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外贸活动的方向,数量,规模,结构和效益所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的干预和调节行为。外资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是为了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短缺,推动经济增长,同时是为了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推动本土企业提高竞争力等。

(二)制度制约外贸增长方式的一般性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劳动力、资本、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技术可以转移,资本可以转移,劳动力也可以转移,但制度因素却无法转移。制度安排作为重要的制约内因,与其他因素之间并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制度安排是通过作用于其他内因,从而对一国的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产生作用的。

1、制度启动对外贸易

篇4

可以讲,1997年电子商务在中国刚刚兴起之时,电子商务就涉足外贸,由于当时认识上的原因,只提出了“无纸贸易”是全新的商业运作方式。亚洲金融风暴后,电子商务对外贸企业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在广交会上,电子商务让广交会“永不落幕”成为现实。这一阶段,国内众多的电子商务网站应运而生,外贸企业有更广泛、更多的选择电子商务平台业务,电子商务逐步在外贸业务中普遍采用。经过十多年探索,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启用,配套的技术支持,由国富通、国富安、国富宝公司提供,从数据平台到CA认证、到支付系统进行不断升级和改进,据悉,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应用平台。随着发展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从“在线广交会”、“中国出口商品市场”提升为“诚商网”,2006年以来,电子商务网上成交逐年递增,商务部所属进出口电子商务网站网上成交额有3400万美元到2009实现4亿美元。

广交会是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风向标,也是国际信息交流中心,来自世界的客商在寻找商品的同时,需求催生了新产品、新市场,孵化了一批批新企业,电子商务在这里寻求到了发展的土壤,参展商成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注册会员,而每年不断扩张的国外采购商成为平台光顾客户,供需关系支撑着“网上广交会”等涉外电子商务平台发展。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和兴起,可以说已成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里有一组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为49000亿美元,200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只有12992亿元人民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7.1%。到2006年交易额为15494亿,比2005年增长19.9%。2007年达到2.1万亿;2008年金融危机又一次给电子商务业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突破了3.1万亿元,其中, B2B交易规模达2.96万亿元,B2C交易达87亿元,C2C达1195亿元。2009年在2008年基础上翻番。

二、电子商务兴起给传统贸易带来的冲击

随着电子商务第一代、第二展到第三代的提出,全新的商业模式正在迅速形成。企业不再像过去那样采用人工办法购买和销售它们的产品。随着发展买主和卖主通过电子网络而联结,商业交易开始变得具有无缝性。一大批电子商务营运商兴起。电信、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商都在发挥各自优势,加大力度推出独具特色、模式创新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诚商网、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环球资源网、慧聪网等众多对外贸易的电子商务网站,也纷纷利用广交会和国内贸易展会来发展客户资源,不管是运营商和网站平台,都看中了这一发展契机,进行着一场“线上”与“线下”的商业博弈。在没有网络的时代,那些海外采购商要想找到合适的供应商,至少需要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来进行商业沟通,有的采购商要亲自跑到国外考察几天才能达成交易,这其中的国际长途费用、来回的差旅费都是很高的,而且还耽误时间。自从有了网络和电子商务,海外采购商只需要坐在电脑前,就可以很快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产品信息,包括产品规格、材质、图片,选择自己满意的产品及供应商,迅速达成交易。网络不仅减少了海外采购商的差旅费和电话费,而且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所以现在的海外采购商几乎都通过网络来寻找产品及其供应商。

据资料显示,2008年底,我国各类行业网站达到5100多家,以应用的进出口贸易的电子商务网站也就是25家之多,其中具有多种文字语言进出口贸易的网站达到6家,广交会官方网站和“诚商网”以对外贸易的进出口为主;国内B2B电子商务运营商“阿里巴巴”2008年零售份额和规模占56%以上,“环球资源网”占9.3%、“中国制造网”占4.6%、“中国化工网”占2%。广交会官方网站的增值服务形成了11份语言版本,访问量逐年上升,影响面逐步扩大,广交会期间高峰期日点击量达到200万人次,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网站电子和使用的人数已覆盖了全球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从全年的访问量来看,有70%来自中国境内,有30%来自境外国家和地区。总而言之,网上找客户、接订单已成为新参展企业和老企业扩大贸易的方式之一,已被采购商所接受。

现在,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的日益成熟,电子商务对于中小企业业务增长的作用日趋明显。网络解决了外贸参展商和采购商更多想了解的信息,同时也引起了电信运营商的关注,电信3G网络推出,各大运营商积极着手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表明电子商务对于未来电信运营商有着难以估量的意义。通过电子商务,电信运营商能有效实现从网络基础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电子商务甚至有望成为未来运营商的主要盈利点之一。 研究报告显示, 2009年中国网上购物市场规模达到了2700亿元,预计到2010年此数字将增长至5000亿元以上,届时网上销售额将占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以上。互联网技术的有力支撑,构成了新经济的动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变了人们生活环境方式。网络经济带来的相关行业经济效益30%以上的提高,直接刺激一、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外贸企业如何适应外贸方式的改变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将逐步在电子商务方面突破,全球正在崛起的区域性网络公司组织有可能形成全球最大的一条龙服务电子商务枢纽网,形式多元化的枢纽为电子商务提供更多业务服务。

1.如何选择适合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时应用程度的不断加大,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越大。一是网络信息应用在电子商务,相比传统贸易方式,减少了繁杂的程序,以无纸贸易形式,降低了贸易成本,实现了扁平化;二是商品从开发、研制、生产、消费的过程,电子商务完成了单据形成到结算,快捷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从贸易推出到交易成交,人力资本的配置与知识产品的生产之间的关系优化。对外贸企业来说,要适应外贸方式的改变,必须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是由专业的网络公司开发并运行的,他们针对不同类型的贸易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一般具有以下三个基本功能:其一,提供一个方便的建设企业网站的服务器空间;其二,提供相应的技术保障和管理;其三,提供相应的宣传推广服务。

2.怎样选择电子商务平台才能算合适。其实,这个选择过程并不困难,只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就可以了。一是选择好经营场地。首先要进行市场情况分析,要搞清楚自己产品的主要海外市场范围,是美洲市场大,还是欧洲市场更加重要。其次,要分析一下自己产品的数量、特征,10个产品需要的空间和100种产品需要的空间大不一样。二是选择规模是关键。规模大,供应商就多,竞争也更加充分,商品的价格水分也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采购商在这里能以最低价格买到同等质量的产品,所以采购商愿意来, 商机也就更多。电子商务平台的规模很重要,但不是规模越大效果就越好,这是因为电子商务平台行业处于完全自由竞争状态。三是量身制衣。有些特殊行业,由于自身专业性强的特点,选择综合型平台不是非常合适,例如化工行业、医药行业。在众多的同类产品中,能第一时间吸引买家注意的产品意味着比同行可获得更多的商机。所以,在产品信息的时候,企业需要能够引起买家关注和兴趣的产品。

3.如何有效操作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合同和传统的书面合同一样,电子合同一般都包含约首、基本条款和约尾三大部分。约首部分一般包括合同名称、合同编号、缔约双方名称和地址等项内容。合同的基本条款同样包括品名、品质规格、数量或重量、包装、价格、交货条件、运输方式、保险、支付条款、检验、索赔、不可抗力和仲裁等项内容。约尾部分一般包括签约日期、签约地点和双方当事人签名等项内容。传统的书面合同一般是一式两份,双方签名盖章生效后,各执一份。而电子合同的签字生效是用数字签名形式来实现。在平时与笔者和广大供应商的接触中,很多供应商认为,专业的卖家只需要看图片就知道产品的情况,而且如果采购商确实有采购意向,他(她)会进一步发询盘了解,现在是买家市场还是卖家市场呢?买家有那么多的选择,尤其是你的同行已经给另外对方详细的产品介绍,买家为什么还要放弃好的选择来选择你呢?所以在描述产品的时候,要注意做到产品描述的详细与专业。的信息专业与否,决定着企业产品和公司是否能够吸引买家,从而进一步获得买家询盘的机会。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可以聚集数百万的会员,要想在这些会员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获得更优先的信息位置,方便采购商容易搜索到商品信息。采购商到达电子商务平台,也是通过搜索商品关键词来找寻目标,在众多搜索结果中,付费会员总能获得更加优先的排名,也就能获得更多的商机。从网络营销角度来分析,网站的设计必须专业化和商业化,如果目标客户在进入企业网站60秒之内,网站内容还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并赢取他的信任,那么失去这个潜在客户的可能性高达70%。如果客户在2分钟之内还没有找到企业的联系方式,那么失去这个客户的可能性高达80%。

篇5

为弄清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转移量的问题,特以2011年中美、中日、中欧双边贸易为例,基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投入产出法,对双边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进行定量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2011年美国向中国净转移二氧化碳7.6亿吨

从2009年起至今,中国一直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首要进口来源地。2011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5032.1亿美元,中国对美国出口3993.4亿美元,从美国进口1038.8亿美元。美中贸易逆差2954.6亿美元。2011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多出9.2亿吨,而同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商品仅节省1.6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美国通过国际贸易向中国净转移二氧化碳7.6亿吨。在2011年中国全部对美出口商品中,二氧化碳排放占比最高的五个行业依次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22.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22.7%;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10.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9.1%;金属制品业7.6%。而同年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中,二氧化碳排放占比排前五位的分别是: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20.5%;化学工业16.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2.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1.2%;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7%。据估算,中国目前碳排放量中的7%~14%是为了满足美国消费者的需求而产生的。如果将这些商品放在美国本土生产,则美国的碳排放量将增加3%~6%。

2.2011年日本向中国净转移二氧化碳5847.6万吨

2011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为3461.1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日本出口1840.7亿美元,从日本进口1620.4亿美元。日中贸易逆差220.2亿美元。2011年,对日本出口导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多出38398万吨,而同年从日本进口商品则节省了32550.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2011年日本向中国净转移了5847.6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11年,在中国全部对日出口商品中,二氧化碳排放所占比重情况是: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8.3%,纺织业14.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3.2%,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12.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2.0%。而同年日本对中国出口商品二氧化碳排放占比前五位的是: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22.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5.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4.6%,化学工业14.3%,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5%。

3.2011年欧盟各国向中国净转移二氧化碳6.4亿吨

2011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为5939.7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4058.5亿美元,从欧盟进口1881.2亿美元,欧中贸易逆差2177.3亿美元。2011年,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导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多出92207.58298万吨,而同年从欧盟进口商品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28630.55102万吨。因此,2011年欧盟向中国净转移了高达63577.03196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11年,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二氧化碳排放占比居前五位的是: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25.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23.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9.7%,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9.4%,金属制品业7.2%。而同年欧盟对中国出口商品二氧化碳排放占比前五位的是: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30.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1.0%,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8%,化学工业10.7%。

三、碳排放转移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影响

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不仅减轻了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还为发达国家在“生产者负责原则”下向发展中国家实施新型绿色壁垒提供了依据。在此情况下,中国对外贸易面临日益繁杂的低碳壁垒,有关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随之削弱。

1.中国面临的贸易壁垒日趋严重

在“生产者负责原则”下,发达国家作为高能耗商品的最终消费者,在充分享受有关商品碳转移“福利”的同时,还以保护环境的名义,向提供进口商品国家采取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如2009年,美国众议院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从2020年起美国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产品征收惩罚性碳关税,包括钢铁、水泥、玻璃和纸张等商品。这种新型绿色贸易壁垒,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中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规模快速增长且一直处于贸易顺差状态。由于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具有“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特点,作为建立在低水平、高能耗、高污染的加工贸易基础上的出口大国,中国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碳排放贸易大国。目前,中国集中了大量高污染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如玻璃、钢铁、化纤、机电等,而这些高耗能产品又大多外销,极易成为碳关税的课税对象。高能耗产品即所谓“高碳产品”在中国对外出口总额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包括电解铜、电解铝,各类机电产品、化工产品、钢铁产品、家电产品等。另外,能源工业以及大量能源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工业构成中国经济的强力支柱,而且机电产品、钢铁、水泥、化肥等一些高碳产品在中国出口贸易中占一半以上比重。通过对1991~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分析可以发现,这段时期中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依据含碳量排列所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是:在初级产品中,占出口份额较大的是0类产品(食品及活动物)和三类产品(矿物燃料、油及相关原料),在这两类产品中,第三类产品属于高耗能产品,占初级产业出口总额的32%;工业制成品出口方面,在这一期间出口比重较大的商品是六类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七类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八类产品(杂项制品),这三类产品占了工业制成品总出口额的94%,而这三类产品均属于高耗能产品。欧美市场一直是中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然而,中国对美国、欧盟出口的商品以机电产品、家具玩具和纺织品及原料为主,这些出口产品大多是高耗能、高含碳而低附加值的产品,极易成为碳关税的课税对象,一旦开征碳关税,出口市场必然缩小。另外出口产品成本的提高也会降低出口企业的外贸积极性,出口贸易额样面临下滑的可能性。来自世界银行的分析指出,碳关税一旦全面实施,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将面临26%的关税,出口量将因此下滑21%。按照2010年中国出口总额15779.3亿美元计算,碳关税壁垒全面实施后,中国出口额将减少约3155亿美元。与此同时,对中国高碳产业的出口贸易来说,贸易摩擦数量将不断上升,贸易摩擦种类将不断增多。贸易摩擦金额也会不断增大。2009年10月26日《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通过后的短短11天时间内,美国就连续对中国钢格栅板、钢绞线、无缝管、金属丝网托盘、油井管、铜版纸、焦磷酸钾、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钾等九种高碳排放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和征收惩罚性关税。因此,在发达国家大力宣扬“环境保护主义”的背景下,中国的高碳产业将成为贸易摩擦的靶子。并且发达国家对中国“碳关税”征收的易得性,将产生碳关税征收的数量、产品和地区的扩散效应,使中国高碳产业成为世界各国实行碳关税征收的主攻目标,严重影响中国高碳产业产品的出口和主导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碳关税并不能解决目前全球变暖的问题,反而会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害。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帕乔里认为,目前气候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对于中国来说,将会面临着一系列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中国还面临着在减少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成本方面以及减缓技术方面的一些挑战。俄罗斯学者ЕвгенийШварц认为,“人类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必须要发展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减少碳的排放成为了重中之重。低碳税好像一个武器,它可以刺激企业工厂更新机械设备,以此来减少碳的排放。但是,它带来的不仅有好的一方面,还有弊端。例如,发达国家可以以此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出口,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衰退。”发达国家利用其资金、技术、产业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发展本国清洁产业或以碳排放转移的方式作出“高调”姿态,居高临下地向发展中国家提出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碳关税壁垒政策。其动机在于:一方面发达国家希望通过碳关税政策保护本国经济,制衡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中、俄、印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正处在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化初中期阶段。美国提出碳关税议案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借此对中国、印度等未承担约束性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主要发展中国家产品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实施贸易制裁,以此削弱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深刻地意识到,在未来低碳发展的过程中,有关气候问题的各种标准与准则将会成为国际气候谈判的焦点,能否在谈判中拥有足够的话语权与主动权,将直接影响着发达国家未来的霸权地位,而碳关税可以让它们在推卸环境污染责任的同时,为自己冠上“环保先锋”的美名。显然,这种让发展中国家被动排放二氧化碳且交纳碳关税的做法是不公平的。中国作为一个尚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在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对外贸易格局中,出口商品的碳排放含量相当高,在发达国家逐步对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实施低碳壁垒的过程中已然面临着诸多壁垒。另外,随着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碳产业以及进口高碳商品的不断增加,中国出口商品所含的碳排放量会进一步增加,所面临的低碳贸易壁垒也会日益严重。

2.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下降

国际碳排放转移所带来的日益凸显的低碳壁垒问题,严重影响到中国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表现在由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提高而丧失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从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中国虽然是贸易大国,但中国仍然是处在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在低碳科技水平方面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长期以来,一些加工型企业的价格优势实际上主要来自廉价劳动力,而这种价格优势将被低碳壁垒严重削弱,甚至彻底丧失其国际竞争力。就目前而言,低碳壁垒最主要的形式是碳关税。发达国家迫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支付碳关税,无疑会增加这些国家高碳企业出口的成本。受低碳壁垒影响,环境标准将不断提高,环境成本将逐步内化,大量财力、物力的投入将直接导致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上涨。这样一来,中国出口商品将失去在国际贸易中原有的生产成本优势,甚至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导致产品竞争力和在国际贸易中的获利能力不断减弱,市场份额不断降低。以碳关税为例,低碳壁垒对中国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主要有三:一是中国大部分出口企业的现代化水平不高,关键设备和生产技术更新较缓,能源利用效率低,节能减排技术缺乏。所以,中国高碳产品必然比发达国家低碳的同类产品面临更多的税负;二是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以高耗能产品为主,这与其它部分国家以低耗能产品为主导的出口结构形成鲜明对比,高耗能产品承担的税负必然高于低耗能产品;三是即使中国单位产品的碳排放控制在国际平均水平以下,但如果出口目的国生产相同产品的耗能较低,也会使中国出口商品承担更高的税负。因而,低碳壁垒将逐步减少中国出口企业的价格优势,严重影响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极大削弱中国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除价格优势的逐步丧失之外,中国企业还会受到其它形式低碳壁垒带来的影响。如碳标签等,会使进口商选择产品时首先考虑供货商在生产过程中对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情况,尤其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其社形象,也往往会被迫取消和中国公司的订单,特别是当这些产品是用于政府项目或有社会效应的大型项目时。在此情况下,中国工业生产和出口的高隐含碳排放的商品订单将会减少,出口贸易规模会随之萎缩。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因此,降低出口商品的载能量和碳排放量,大力发展低碳贸易,推动中国出口商品结构逐步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实现由“数量型”到“质量型”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改变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

四、中国应采取的相关对策

1.高度重视碳排放转移问题

正视和重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从保护环境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从明确碳排放责任、维护国际社会公平正义考虑,从有效维护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的角度考虑,我们都应该高度重视碳排放转移问题,并积极研究和采取相关应对之策。

2.强烈呼吁发达国家在碳减排方面承担主要责任

理由有三:其一,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曾对世界环境造成过长期性破坏,理应给予适当补偿;其二,发达国家必须为其实施的碳排放转移承担相应的责任;其三,在治理人类共同家园问题上,还应考虑量能负担的原则,发达国家理应多作贡献。具体来讲,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节能减排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等。积极推动确立“生产国与消费国共同负担原则”应当承认的是,现有污染者负责或者说生产者负责的原则并非毫无道理。但没有消费便没有生产,强调消费者也承担相应责任也是必须的、合理的。虽有学者提出,应确立“消费者负责原则”,但笔者仍然主张,在碳排放问题上,确立生产国与消费国共同负担原则。其理由,一是无生产即无消费与无消费即无生产同样有理,不可偏执一端;二是完全由消费者负担不利于从生产的源头上防治污染;三是所谓碳排放转移主要是国际分工与竞争的自然结果,确立“消费者负责原则”并不会对此产生决定性影响,且很难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篇6

一、国际贸易中的外汇风险的分析

外汇风险的现状分析。即因为汇率的变动而产生的各种风险和损失。在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中,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状况等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和进出口结构与其他国家存在的很大的差异,人民币又无法自由的进行兑换。从而导致我国外汇风险。

二、国贸中对外汇风险产生原因的分析

(一)兑换对外汇风险的影响

外汇风险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不同的结算方式也导致了各国之间贸易方式的不同。而外汇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自己利益的产生,开始采取外汇结算、本币记账的方式。而如果企业能够采取本币进行交易和记账的方式,我们企业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虽然在现实中,这有点不可能,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去规避风险。

(二)我国不强大的企业应变能力对外汇风险的影响

众所周知,强大的企业应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够和各国跨国公司相对抗的重要力量,是能够与外国交流贸易的主要力量,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企业没有好的规避风险的能力、企业需要的相关专业人员的缺乏,所以这些企业难以在困境中生存,难以用健全的方案规避风险,乘风破浪,成为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利的国有企业,从而导致了外汇风险的加剧。

(三)结算方式多样性对外汇风险的影响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结算方式的不同是由各国不同的经济状况造成的,而如今产生的结算方式有:商业汇票、汇兑、委托收款、银行汇票、信用证等。进而使得汇率的变动也在所难免,因此对企业外汇风险的影响也是情有可原的。

(四)我国外汇市场的不完善对外汇风险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外汇市场这个国家的贸易发展是很重要的,而对于我国来说,我国的外汇市场相当不成熟,特别是有些方面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同时,在有些方面也是不够完善。甚至可以说是我国在外汇市场非常腐败,在我国的外汇体制中仅仅是一个兑换货币的场所。除此之外,由于外汇市场也相当的落后,使得有些防范外汇风险的方法也收到了限制,从而限制了规避风险。

(五)汇率波动对外汇风险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汇率的波动越来越频繁,从而也进一步加剧着外汇风险。我们又可以猜想,如果外汇的汇率一成不变那么我们也许就可以成功的规避风险。可是这显然是现实的经济格局所做不到的。

三、国际经济贸易中对外汇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我们需要建立健全外汇风险管理管理机制

对于一个拥有良好管理体系的企业来说,企业要从自己的公司做起,制定好应该有的管理制度,并且能够以身作则的来保证其发展。要想有一个好的制度,首先,企业应该认真的分析自己能够造成的风险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努力找出自己企业外汇所存在的风险,从实际的问题出发,寻找属于自己企业适合的道路。其次,为了能够更好的建立一个好的制度,我们需要借鉴前人或失败或成功的实例,来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属于自己企业的管理体系,从而来建立健全一个好的完美的风险管理制度。

(二)有效结合市场情况来规避外汇风险

我们知道,对外市场也是能否规避外币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对价格的合理安排,我们或许可以通过适当的产品价格调整来进一步降低汇率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交易双方可以通过制定价格这个款项来设置最基本的价格。以此来共同承担一定得风险,从而能够确保交易的完全和规避风险的成功率。

(三)外企需要树立外汇风险的防范意识

我们知道,梳理外汇防范意识是一个企业能够成功规避外汇风险的基础。因此,我们需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来让企业养成树立防范意识的好习惯。首先,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度,我们知道道德的约束不如制度的约束,只有通过制度才能够更好的让企业的每一个员工提高其规避风险的防范意识;第二,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使其能够树立强大的风险防范意识;可见,作为一个效率高、成功的企业,还需要锻炼其各个部门(尤其是相关部门)的反应速度以及团结能力,使得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有效而行的应急策略,以此来减少企业的损失,从而使企业能够尽可能的规避风险,乘风破浪,成功的渡过难关。

篇7

一、国外对华纺织品服装贸易反倾销的趋势及特点

1.国外对华纺织品服装贸易反倾销的趋势

近年来,关于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反倾销案件数量急剧上升。一方面由于欧美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有变本加厉之势,有增无减;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保护本国的纺织品行业和本国的市场份额,频繁地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列入反倾销调查目录的纺织品也已经从最开始的纱线,棉坯布,牛仔布等纺织材料到后来的各类服饰,配件等纺织产品。由此可见,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纺织品种类渐渐增多,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2.国外对华纺织品服装贸易反倾销的特点

和其他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国家相比,我国承受着更多种类,更高的反倾销税税率。尤其是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征收着歧视性的高额税率。我国在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大潮中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扮演者国际上最大受害者的角色。高额的反倾销税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不仅增加了我国纺织品的出口成本,还严重地打击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市场竞争力,使得我国的一些产品不得不退出国外市场。

二、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应对国外反倾销的措施

1.促进国内纺织品服装贸易中介服务市场的发展

纺织品服装贸易中介服务市场应该是专业性比较强的,能即时掌握出口产品的价格,数量,出口的国家和地区的各种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给纺织品服装企业。企业在享用信息的同时,根据实时信息对出口的纺织品进行价格和数量的调整,以避免外国的反倾销调查。国外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大部分是因为从我国进口的产品价格低、数量大,大大地占领了国外同类商品的市场份额,对于这种容易使对方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情况来说,适当控制出口产品的价格以及数量显得十分有必要。由于纺织品服装贸易中介服务的特殊性,它需要收取一定的中介费用,同时又可以帮助纺织品服装企业打开国外市场,加大产品的销路。因此即使纺织品服装企业提高了出口商品的价格,使单笔订单的产品数量减少,也并不意味着企业会因此积压大量的库存。中介服务会为企业介绍更多的海外销路,使企业的订单数量增加。如此一来,企业在保证出口数量的同时提高了产品的利润,中介也会因为企业利润的提高而收取相应的中介服务费企业和中介互利共赢,相得益彰。因此促进国内纺织品服装贸易中介服务市场的发展已是眼前之势。

2.建立企业自律维权组织

有些纺织品服装企业在商品出口前就与国内的同类企业打起了“价格战”。纷纷压低价格,从而增加了被反倾销调查的风险。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国内竞争,降低反倾销的风险,就需要建立企业自律维权组织来维持国内市场的秩序。由企业自律维权组织来制定具体的惩罚制度,所有的同类企业共同参与形成自律,对那些故意压低产品价格的企业进行惩罚,对那些用业界认为的合理价格出口仍然遭遇反倾销调查,并积极应诉维权的企业进行奖励和标榜。自律和维权相辅相成,没有企业自律就没有竞争力,更没有文明的市场。

3.政府解决机制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可以对纺织品服装贸易行业的出口加强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巧妙地应对国外反倾销。同时政府还应当完善我国的反倾销法,健全反倾销法律制度,培养反倾销的各类人才,规范出口秩序。在适当的时候,国家还可以为纺织品服装行业建立反倾销应诉基金,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在面对反倾销诉讼时的资金压力,提高企业反倾销应诉维权的热情,另一方面还可以打击有些国家看中我国反倾销应诉率低,便频繁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的嚣张气焰。

4.加强对外交流,开创贸易环境

我国政府机构要利用好内外媒体的力量,宣扬我国市场化的进展,来加强宣传力度与规避不正当的歧视,还可通过一些权威机构对我国服装市场转轨程度进行鉴证。同时,还应为中国企业创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在反倾销这场激烈的博弈中,参战双方实力并不对等,若单纯是中国企业与外国国家做斗争,那显然是举步维艰,所以政府应该加强同外国政府交涉,为中国企业争取一个稳定健康的贸易环境。最后,应该正确充分的使用WTO这一强大的助力,用对应的机制加以评判,在反倾销的条款中争取到利益,获得胜利。

三、结束语

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在这场战斗中竭尽全力,团结一致,对于国外反倾销的策略,进行不断的考察,研究,实践,最终找到正确合适的方式,保护我国对外服装市场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冯德连.贸易保护经济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冯娅娟.中国纺织业埋伏 反倾销大棒高悬[J].WTO 经济导刊.

[3]冉宗荣.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动因及我国的应对之策[J].国际贸易问题.

篇8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一跃成为世界第十大贸易强国。但是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一度低迷,一直在低水平、低层次上徘徊,对外贸易依存度长期偏低,1996年,整个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9.4%,而全国平均水平为35.55%,东部则高达48.49%;其贸易绝对额只有109.75亿美元,约为广东省的1/10,仅占全国贸易总额的3.78%。

在进出口商品结构与地理方向上,首先从进口来看,西部地区处于能源、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前期,原材料供给较为充足,因而主要进口机电产品、钢材、化工材料、汽车及其配件、化肥、农药等物资生产资料,且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如美国、德国、意大利、香港等。其次,从出口来看,西部地区主要出口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近年来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步上升,出口商品结构已初步完成了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向出口工业品为主的第一梯级转换。以较具代表性的甘肃为例,1998年该省出口初级产品比重占11.5%,工业制成品占88.5%,其中,工矿产品占78.4%,农副加工品占12.6%,农副初级产品占9%。迄今为止西部地区出口遍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对香港、日本、美国、独联体、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就占西部地区出口总额的80%以上。近年来中亚和西亚地区在西部地区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开始加大。

二 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一)与东部相对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理论及实证分析

传统国际贸易产生的理论基础是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和俄林的资源禀赋学说。国际贸易的根源是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化生产本国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换而形成国际贸易。比较利益学说指的是:不同国家生产的不同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差异,各国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双方获取最大利益;资源禀赋学说指的是: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即劳动、自然资源、资本等要素的丰裕程度不同,因此,各国在生产使用本国最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并参与国际贸易时,可以获得最大利益。这些理论不仅是西方全部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它们同时也构成了大量经验验证的理论基础。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但同时其原来具备的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却日渐削弱,以致于在国际市场上逐渐丧失了其比较优势。那么,相对东部而言,西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及劳动力成本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表1显示了1996年东西部地区及全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差异,表2则对他们在该年度的单位工资产值和单位产值工资额进行了比较。

表1 1996年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及全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

地区省份   国内生产  从业人口  从业人口人均

职工平均

总值(亿元) (万人) 年产值(元) 工资(元)

西藏    

64.53

 

115.67

5611

  8930

四川  

4215

   6464.9

 

6519.8

  5010

贵州

 

719.83

 1783.20

   4032

  4758

云南    

1491.62

  2186.2

  6823

  6231

陕西    

1175.38

  1762.7

  6668

  4937

甘肃

 

714.18

 

1521.46     4694

  5882

青海

 

183.57

 

247.20  

 7426      6513

宁夏

 

193.62

 

245.36  

 7891  

5635

新疆

 

912.15

— 

  5098

西部地区 

8757.73

 

14326.69  

6112.88 

 5888

东部地区  37903.2

  23906.41  

15854.8  7229.9

全国

 

67795

68850  

9846.8  6210

注:(1)本表根据1997年《中国经济年鉴》编制;(2)劳动力成本用(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来代替;(3)劳动生产率=从业人口人均产值=(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地区)从业人口

表2 1996年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及全国单位工资产值和单位产值工资额

地区/省份

  单位工资产值(元)   单位产值工资(元)

西部地区

1.03

 

0.96

东部地区

2.19

 

0.45

全国

1.59

 

0.63

注:本表根据表1编制

由表1可知,西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约38%,比东部地区要低61%,而劳动力成本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2%,比东部地区低18.56%。更具体一点说,西部的工资产值偏低,在西部每获得1元的工资只需生产1.03元的产值,而在东部需2.19元的产值,全国平均需1.59元的产值;而同时西部的单位产值工资额偏高,在西部每1元的产值就可获得0.96元工资,而东部为0.45元,全国平均为0.63元。可见西部地区在劳动力成本上虽然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此优势还不足以弥补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低的劣势。

(二)西部地区资本、资源的现实比较优势分析

1.资本。由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市场不完善,竞争不足,“瓶颈”约束严重等原因,所受到的投入约束往往特别紧,资本不足是这些地区的常见特征。对西部地区而言,一方面由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非均衡的地区发展战略,国家投资大幅度向东部地区倾斜,使西部的资金短缺问题更加突出。1981年~1995年,东部沿海地区国有单位固定投资占全国比重由45.91%上升到54.27%,15年增加了8.36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由17.49%下降到14.27%;另一方面,在1985年~1995年整个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东部沿海地区占87.3%,西部地区只有4.2%。与此同时,在优惠政策和市场力量的综合作用下,中西部有相当一部分资金通过银行存贷差、横向投资和股票投资等多种形式流向了沿海地区。

2.资源。在劳动力、资本、资源这几大生产要素中,资源应该说是西部地区目前唯一的丰裕要素和优势所在。(1)能源等矿产资源。西部地区地上虽然贫穷,地下却很富饶。据勘察,西部地区主要的矿产有天然气、煤炭、石油、镍、铜、铅等,其中煤炭保守储量达3009亿吨,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石油储量为5.1亿吨,占全国陆上总量的23%;天然气的储量为4354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总量的58%;全国近62%的镍、57%的铂储量集中在甘肃,97%的钾盐分布在青海。(2)农牧业等物产资源。西部地区由于具备诸多农林牧物产所要求的特殊的生态条件,如光照、温差、土质、水质等,从而使得其物产资源具有其它地区不可替代、不可比拟的天然垄断性。西部的瓜果、药材、皮毛等特产久负盛名,如能深度加工、开拓市场,极有可能成为西部地区的希望产业。(3)旅游资源。西部地区以其悠久的历史与复杂奇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在人文资源方面,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有着众多的人类遗址、王朝故都、陵寝墓碑、宗教胜地、石窟城墙等,加之多民族聚居,民风民俗特色突出,由此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在自然资源方面,西部地区大川名湖、奇峰险山、高原盆地、雪峰冰川等自然景观构成了西部地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基础。

以上对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分析是在与东部地区的比较中进行的。而东部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尽管这种优势正在削弱)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西部相对于东部更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将使西部的这种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更为突出,但其低下的劳动生产率、严重的资本约束将极大地制约着其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发挥。西部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虽然较为明显,但是资本“瓶颈”、市场约束、技术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该优势在目前仅能成为一种潜在的优势,而难以演化为商品优势和产业优势。综上所述,依据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分析,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存在着现实比较优势上的不足与缺陷。因此,如何选择一种正确的贸易战略便成为西部开发与开放中的重要课题。

三 西部开放中的贸易战略选择

诚然,比较利益论是一种静态理论,以上对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分析也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的。但是劳动、资源和要素禀赋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客观上的确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贸易战略的基础性因素。因而上述对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静态分析并不是要拘泥于静态利益的获得,而是旨在通过对这一影响贸易战略的基础性因素的分析,为西部地区贸易战略的选择提供思路。

(一)西部地区贸易战略选择的原则和标准

各国和地区在选择贸易战略的时候都有一定的原则和标准,这些原则或标准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性。笔者认为,西部地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欠发达地区,既有着自身经济发展的特别区情,又有着发展中大国的特殊国情,因此在选择贸易战略的时候应该遵循下列原则和标准:

1.有利于动态利益的获得和可持续性发展。西部地区多年来处于低度开发状态,若在开放中只强调单纯的贸易静态利益,忽视长期的动态利益,那么在短期内可能会由于其资源禀赋、劳动力的成本(尽管因劳动生产率的低水平而被削弱,但仍具备一定相对优势)方面的优势而获得一些贸易静态利益,在长期内却丧失了贸易促进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动态利益。同时,过度的、掠夺式的开采资源又会造成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因而西部地区贸易战略的选择应有利于获得动态利益,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取得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开发联动效应的开发性收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东西协调,发挥国内市场广阔的优势,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很不合理,二元经济矛盾突出,而西部、东部地区既要支撑广阔的国内市场,又要共同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这就要求西部地区在选择贸易战略时要避免与东部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相冲突,也不能把东部的问题转移到西部,而应该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分工协作、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使东西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广阔的国内市场,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

3.有利于充分适应、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在经济全球化、全球多边贸易制度日益自由化的趋势下,西部地区如果不能抓住机遇,不逐步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其经济发展的步伐将十分艰难。而且如果其所选择的贸易战略过分倾向于保护,则可能招致贸易伙伴国的报复或贸易冲突,同时也可能给我国加入wto的进程设置故障,或者在加入wto以后因违背wto的原则和精神而招致制裁。因此,如何顺应和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是西部地区在制定贸易战略时应着重考虑的基本问题之一。

(二)几种贸易战略在西部地区的适用性分析

贸易发展战略的基本类型主要有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两种。学术界对这两者孰优孰劣的争议颇多,但对贸易战略选择的客观基础和条件缺乏深入的分析,而离开了客观制约因素来讨论贸易战略的优劣是不现实的。应该说各种贸易发展战略都有其自身的有效性和局限性,都有其在特定现实情况下的优越性和适用性。那么,对于西部地区这样一个贸易水平和层次低、现实比较优势不很明显、潜在比较优势较难发挥的落后地区,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贸易战略呢?

1.进口替代贸易战略。

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是指以国内生产和保护替代进口、以内销代替出口的贸易战略。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途径之一,它主要以保护来求得本国比较劣势产业的发展并实现工业化。

进口替代战略具有明显的政策特点:在关税水平上,高关税是进口替代实现保护下发展的基本手段。国产进口替代在高关税的保护下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通过保护国内市场建立自己的产业和工业体系;在关税结构上,进口替代对资本产品和部分投入品实行较低的关税,甚至进口补贴,以降低国内生产的投入成本;在外汇、汇率方面,进口替代战略一般对汇率进行高估以降低进口投入的生产成本,同时往往对外汇的供给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以控制进口的总量和进口的商品结构、地理方向;在政府管制方面,进口替代是一种典型的政府统制和保护型的贸易战略。非关税壁垒的设置、关税及汇率水平的规定、特殊优惠的提供等都是政府干预或管制行为的体现。

对于西部地区这样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经济贸易水平严重滞后的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无疑仍是其必经之路。一方面由于其建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各种资源要素投入约束较松,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内市场都比较大,当一些资源被用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后,其余的资源用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一来,其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后可能就没有多少用于出口了。因此,西部地区的进口替代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国内市场广阔的优势,在现阶段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从而获得工业化发展的长远、动态利益。但是进口替代在关税、汇率等方面的政策要求极有可能与东部经济逐步外向化、国际化的趋势相冲突,不利于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而且进口替代对比较优势的忽视和明显的保护倾向又不利于顺应、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还可能导致贸易冲突和制裁。

2.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贸易战略是指通过扩大制成品的出口来带动工业化和整个经济发展的贸易战略。它是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香港、新加坡等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途径。

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政策特点主要有:在关税水平上,出口导向所要求的平均关税水平较低,以有利于降低进口投入品的成本,同时也使进口替代不能在过高的保护下发展;在汇率上,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实行比较适当的均衡汇率,有时还实行低估汇率,以促进和鼓励出口;在补贴方面,出口导向的首要政策工具就是出口补贴,补贴的形式主要有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等;在政府管制方面,出口导向客观上要求实行自由的贸易体制,要求政府放松管制,取消贸易壁垒特别是非关税壁垒。

出口导向战略重视比较利益和贸易利益,特别是贸易所带来的动态利益,这有助于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出口导向是一种典型的外向型经济战略,西部地区若采用该战略有助于更好地协调同东部的关系,从而创建整体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而对出口的鼓励和扩张则为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提供了信息交流的渠道和足够的竞争压力,有利于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促进西部产业结构的转变、升级。出口替代主张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经济大环境。但是对出口的过于重视会导致依赖国际市场而忽视广阔的国内市场,出口过度将造成西部地区贸易条件的恶化甚至贫困化增长,西部在资源方面的潜在优势使得其主要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这极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从而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另外,出口替代所极为强调的出口补贴也可能引致贸易摩擦和违背wto的规则。

3.混合型贸易战略。

鉴于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各有其有效性和局限性,有人提出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既通过进口替代保护国内市场发展独立自主的工业化,又采用出口鼓励政策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混合型贸易战略”。如果这种有效结合在理论和现实上都行得通的话,那么显然这是西部地区最为理想的贸易战略。然而,尽管许多国家都没有实行单一彻底的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战略,但上述理想结合的难度极大、可行性极低。原因在于保护政策会通过经济关联的过程形成对出口行业的转嫁,加重出口的压力和负担。这种转嫁系数据统计低者达0.43,高者达0.95。进口替代既提高了可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又可能提高了不可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这会使得进口投入品和国内投入品的价格上涨,这相当于对出口产品征税。而出口鼓励政策的实行又会抵消进口替代的保护效用。总之,保护政策的“反出口倾向”决定了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战略是不可能结合的。对西部地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西部需进口的大多是资本品,技术含量、价值含量较高,对出口产品的转嫁系数更高。

4.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

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就是“以国际比较优势为依据,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以适度保护为辅助,全面对外开放的贸易战略”。(1)这种战略强调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走外向型发展道路。西部地区尽管现实比较优势不太明显,但还是具备一定的相对比较优势,特别是其巨大的潜在比较优势。因此在世界经济的广阔背景下挖掘、利用、发挥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建立自己的出口产业和主导产业,可以保证贸易经济的持续发展。(2)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重视发挥国内市场的作用,以国内市场支撑对外贸易的发展。国内市场广阔不是拒绝对外贸易的理由,但毕竟是发展中国家的优势所在。目前西部地区的市场虽然只占国内市场很小的一部分,但市场潜力很大,东部沿海的一些大型公司和企业甚至一些跨国公司现在都开始把目光投向西部。若西部地区的潜在市场得以开发,将和东部、中部共同组成层次更深、范围更广的国内大市场,为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支撑工业化和对外开放、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更多支持与保障。(3)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主张政府适度保护下的自由贸易政策。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此过程中离不开政府行为,离不开对一些落后幼稚产业进行保护,但整个贸易倾向是自由的,总体上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由此可见,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属于开放型贸易战略,追求贸易的静态利益和动态利益,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一视同仁,适合西部地区现实特点与经济发展需要,总体符合前述的西部地区贸易战略选择的原则和标准,有利于发挥西部的潜在比较优势,获得动态利益,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东西协调,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有利于遵守wto基本框架和规则,适应、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从而把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转换为现实生产力,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白光主编.西部大开发丛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2] 杨圣明主编.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篇9

一、山东和广东两省对外贸易现状

山东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从2010年至2005年,山东省进出口总值增长了150%。2012年,山东省进出口总值为2455.5亿美元,位居全国第六。

广东省对外贸易也实现了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自1985年至2012年连续27年蝉联全国首位,是名符其实的我国对外贸易第一大省。

山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是“内部驱动”加“外部力量”,即内源与外源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以一般贸易方式占主体,对外贸易企业以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并重,较偏重于沿海发展;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存在着规模相对较小、农产品等初级产品比例较高、科学技术含量及附加值相对较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是“外部力量”型,即外源力量主导的结果,以加工贸易为主体,对外贸易企业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对外贸易规模较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高,科学技术含量及附加值相对较高,对外贸易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区域,而珠三角中又以深圳等个别城市最为突出;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存在过于依赖外商投资企业、过于依赖加工贸易、区域对外贸易发展极不平衡甚至两极分化的问题。

二、山东和广东两省对外贸易情况对比分析

两省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对经济发展均具有非常明显的拉动作用;经济增长对外贸具有十分强烈的依赖性。但由于二者的地理位置、产业基础、政策倾斜等多方面不同,两省在对外开放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本文结合两者的客观条件,从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主体、对外贸易方式、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区域5个方面,对山东和广东两省的对外贸易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推进两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为促进两省经济稳步可持续增长提出建议。

(一)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

尽管近十年来山东省对外贸易规模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但是与广东省相比仍有非常大的差距。从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相对值上,二者相差悬殊。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高,纺织服装产品、农产品等低科学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占相当一部分;机电产品顺差一直较大,高新技术产品顺差极其微小、几近于无,农产品近年来出现逆差,且逆差有扩大趋势。广东省的对外贸易起点远远高于山东省;从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在全国的占比上,二者差距明显。

(二)对外贸易主体。

山东省对外贸易主体以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为主,外商投资企业约占50%,私营企业约占30%。

广东省区位优越,沿海、毗邻港澳,劳动力丰富而廉价,再加上较早获得国家政策的倾斜,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省对外贸易以外商投资企业为最主要主体,自2002年以来常年在60%以上。

(三)对外贸易方式。

山东省的对外贸易方式为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齐头并进,一般贸易较为领先。山东省以一般贸易为最主要的对外贸易方式,同时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也比较高。广东省与山东省不同,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对外贸易方式。

广东省依托沿海、劳动力密集而廉价的优势,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要出口对象、以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的贸易特征。在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中,广东省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最大。

在两省的对外贸易方式上,两省有如下异同:

1.加工贸易均在两省的对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占比均大于40%,成为主要部分。

2.两省对外贸易方式的主要区别为山东省的一般贸易、加工贸易齐头并进,而广东省以加工贸易为主。

3.从趋势上看,山东省主要贸易方式的比例正在逐步增加,而广东省主要的贸易方式的比例正在逐步缩减。

(四)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山东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服装产品、农产品为4大主要类别。其中,纺织服装产品、农产品等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占相当一部分;而高新技术产品占比相对较低。

广东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的比例非常低,而工业制成品占绝大部分。在工业制成品中,深加工及精加工产品、高技术含量及高附加值产品展绝大部分,且比例逐年增加。

在两省的对外商品结构方面,两省有如下异同:

1.山东省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服装产品、农产品为4大主要类别;广东省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2大支柱。

2.山东省对外贸易商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及附加值与广东省相比较低。山东省纺织服装产品、农产品等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占相当一部分,而高新技术产品占比相对较低;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占比高、机电产品占比高,高技术含量及高附加值产品展绝大部分。

3.从趋势上看,广东省的高新技术产品比例均在稳步增加,代表着该省企业企业科学技术水平、产品科技含量及附加值明显提升;山东省高新技术产品比例自2000至2010年有了明显增长,自2011年以来反而有微弱的降低。

(五)对外贸易区域。

青岛、烟台、威海、日照4个沿海城市2010年、2011年、2012年出口额均占全省的65%左右。特别是青岛市,在出口贸易中发挥了龙头作用。青岛、烟台、威海、日照4个沿海城市2010年、2011年、2012年出口额均占全省的68%左右。日照市在进口方面较为突出,远胜过威海。日照与威海在进出口方面各有所长,日照出口份额较小,而进口份额较大;威海出口份额较大,而进口份额较小。

总之,山东省的对外贸易区域主要以沿海港口城市为主,4个沿海港口城市进出口可占全省60%以上;4个城市在地域上并不集中,而是以海岸线为纽带连接。

广东省对外贸易区域从地理上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珠三角地区,主要由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佛山、惠州、江门、东莞8个城市组成;第二部分为东翼,有潮州、汕头、汕尾、揭阳4个城市组成,也称为“潮汕”,富有历史人文风情;第三部分是西翼,由阳江、茂名、湛江3个城市组成;其余部分为山区,由其他城市组成。

总的来讲,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区域差距较山东更大,外贸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更高,呈现两极分化。

三、山东和广东两省优化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在现有的外贸发展水平和模式下,充分发掘现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以及认识不足之处,相互借鉴和学习;

第二,加快出口产业的技术升级,把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有效地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基本结合起来;

第三,提高传统劳动力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大技术创新,不断增加其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乃静.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新探[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2]张燕生.环渤海地区的对外经贸区域战略[J].中国经贸, 2006,(08)

[3]王春燕.山东半岛对外贸易状况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7,(3).

[4]周田君.日韩产业转移与山东半岛制造业发展[J].东北亚论坛(社会科学版),2005(16).

[5]潘文达.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学习与探索,2005,(3).

[6]刘可.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6,(3).

[7]姜建华.调整出口产业结构促进山东对外贸易发展[J].山东经济,2005,(9).

篇10

在综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既考虑对外贸易自身的发展状况,又考虑外贸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将对外贸易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概括如下。

利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的对外贸易质量。

湖南对外贸易发展质量的评价

1.贸易商品结构

贸易商品结构指在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所占的比重。2012年湖南省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达85.5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38.8%,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24.6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11.2%。但是,OECD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其出口的比重平均超过40%,可见,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湖南出口商品中高科技产品所占比重仍偏小,出口产品附加值低。

2.贸易方式

2012年,湖南省加工贸易进出口为63.7亿美元,增长136%,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9.0%。但是,现阶段湖南采用的加工贸易方式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加工贸易创汇能力差,经济效益低。这种低层次、低效益的加工贸易方式,导致对外贸易的功能萎缩乏力,“动态效应”微弱,极大地影响了外贸基本功能的发挥和外贸质量的优化。

3.贸易地理分布

湖南省商品进出口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2012年,湖南对前三大出口市场的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1.6%,与前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75.8%。对外贸易地理分布的集中度与国际市场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湖南省对外贸易地理分布过于集中,将从各个方面加大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风险,阻碍对外贸易质量的提高。

4.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参与国际贸易所获利益大小的重要指示器,它从价格方面评价一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的恶化与好转,简单直观地反映一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变化情况。已有的研究大多表明,由于部分出口商品深加工程度低、质量差、档次低等原因,湖南的对外贸易条件处于不断恶化之中。如湖南出口金属钨主要是原料和半成品,但进口国外钨丝价格却是出口价的七倍。

5.贸易区域结构

湖南省内部不同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衡性,如2012年,长沙市对外贸易量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39.62%,而张家界、湘西、怀化等市州对外贸易占比则不超过1%。

篇11

一、电子商务的涵义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商务性活动,电子商务活动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人们之间的各种商务活动,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交易。电子商务帮助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增加经济效益,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使得商务交易更加简单、方便,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增加交易的成功率。

二、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推动了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变

随着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电子商务下的对外贸易方式和原先的方式不同,很多公司不再花高额的费用去租办公室或者店面进行商品贸易,通过电子商务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把握多变的市场动态和消费需求,市场虚拟化应运而生,使对外贸易的经营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显著地降低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成本

企业在进行贸易时,产品和采购成本密切相关。电子商务是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减少中间环节亦节省一笔费用。买卖双方企业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既节省了成本,又增加了交易量。

(三)创新了对外贸易运输方式

随着对外贸易的运输方式不停发展,物流体系向立体化转变且每一个步骤都得到了高效率的管理,对外贸易物流系统可以得到电子商务信息的调节和控制,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也开始变得个性化,创新的运输方式,以更高的要求来进行运作。

(四)电子商务提高对外贸易交易效率

对外贸的卖家和买家采用标准的合同和保险凭证,既节省了传送的时间,又保证了交易的效率。通过网上办理相关业务,可以提高办理业务的灵活性,为卖家与买家带来方便,大大地提高了交易成功率。

(五)促进了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

国际分工全球化不断地提高,也成为国际分工的基础。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国际货物贸易中信息产品逐渐代替工业制成品,国际综合电子化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

(六)加强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电子商务有助于寻找国际上的合作伙伴,发挥企业的品牌效应,从而扩大企业的业务量,外贸公司利用网站上的海量信息,了解客户的相关信息和资讯,减少企业在信息量不足情况下的资源流失,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完善自身产品和根据市场节奏进行自身的革新,逐渐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然而,电子商务不仅能提高交易量,更能促进对外贸易方式的改变。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之所以所占的分量相当,是因为电子商务在不断发展,技术在不断地完善。电子商务能积极参与国际间合作与沟通,电子商务能够打破时间的限制,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关税与税收也造成了电子商务的一系列新的难题,我们只有不断吸收国外相对成熟的电子商务技术,才能解决这些难题。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研究

(一)增进互信完善信息交互平台建设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开展对外贸易,利用国际通用的电子商务交流工具,积极推行国内电子商务软件服务平台的升级工作,中国企业应该积极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积极学习海外知名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形式,在合作的过程中强调技术研发交换分享与平台开发的资源整合,积极地开展国外电子商务经济交流模式的引入合作,实现更加全面的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的创新。需要企业负责人运用网络营销的思维,并且积极寻找海外客户,开展持续性的营销活动创新,了解海外地区的市场情况和主要消费需求。

(二)倡导交易模式优化升级,拓展业务

在第三方担保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把握商机,实现互联和互信更好地提升国内企业的对外贸易环境反应能力,适应当今网络购物发展的需要,在瞬息万变的商业市场,并且实现商品交易信息的无缝传递。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需要有更具效率的货运公司的配合,进行销售信息的快速对流,实现买卖双方经济交往的对称性建设。

(三)电子化的商务实现降低企业成本

通过国际互联网平台,企业通过企业网站为客户提供在线商品目录,转变了传统交易模式,为企业节省了在交易磋商期间所投入的各项费用。企业运用相关软件,突破了传统私人电子数据交换的局限性,实现电子化企业运作模式,降低企业成本和投资,但我国对电子商务运用处于初级阶段。

(四)突破实现战略思想和改变经营理念

篇12

(一)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的过程中地位相对弱势

首先,根据我们国家的相关规定,我国外贸公司的注册资金必须达到50万元人民币以上才能得到进出口的资格,同时我们国家的中小对外贸易企业的进出口额度也才勉强达到平均几十万美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在注册资金和进出口额度方面是非常弱势的。其次,我国的大多数中小对外贸易企业都是劳动相对密集型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所以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最后,我国中小对外贸易企业由于自身实力不足,在业务方面非常容易受到一些国际汇率变化等方面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导致我国中小对外贸易企业无法保证自身的稳定发展的因素,同时也就使得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很难获得银行方面的融资。上述这些问题都会对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方面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再加上近些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这就更加加剧了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的难度。由于中小对外贸易企业面对以上这些问题无法保证足够的信用度,同时又没有足够的抵押资产,这就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融资越来越难,融资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二)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对于风险的控制力比较薄弱

由于对外贸易融资涉及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问题,所以在风险性上就会更加的高,会涉及到贸易术语的选择和使用等相关问题,贸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操作问题,银行以及相关的进出口企业融资的信誉问题。我国的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拥有内部信用监管系统,这也就侧面的表现出我国中小对外贸易企业的融资信誉风险是非常高的事实。我国中小对外贸易企业不注重内部信用的结果就是会产生很多的欠款情况,再加上国际上的一些政治经济风险和外汇、汇率风险等方面的综合因素,最终导致我国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对于风险的控制和融资都难上艰难。

(三)我国中小企业对于贸易融资的相关产品没有足够的了解

我国的中小对外贸易企业由于自身的实力问题导致相关的从业人员业务能力都不是非常专业,无法和银行方面实现有效的沟通,这就会影响到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对银行对外贸易融资产品没有足够的了解,在银行对外贸易融资产品进行更新的时候,中小对外贸易企业也无法得到相关的信息,从而无法获得适合自身的相关对外贸易融资产品。

二、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一)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

随着我们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新型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可以给中小对外贸易企业提供更丰富的融资服务。这样在一方面满足了外贸融资的相关需求,另一方面,这些新型的金融机构也同时具有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廉,效益相对更高效的优势,可以提高我国中小对外贸易企业融资成功的机会。在我们国家,很多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由于资金匮乏,各个方面的知识也够不充足,因此如何选择对外贸易的融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选择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融资方式是非常有利于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进行长期稳固的发展的。中小对外贸易的企业在选择使用对外贸易融资的方法时应当先要注意性价比的问题和风险指标的相关问题。要优先选择成本比较低、风险比较分散、贸易方式与融资互相结合、交易过程都非常适合对外贸易融资的方式来进行融资。然后与专业的对外贸易融资工具一起使用,加强与供应链融资业务和结构性国际贸易融资这方面的问题的关注,这样一来对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对于企业内部的出口风险进行控制

国内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的活动中应该逐步的培养自身的融资风险意识,把对外贸易进行融资的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风险都进行研究和总结,从而能够在融资的过程中使用科学合理的不同种类的结算方式来规避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出口信用保险是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种相关政策方面的金融工具,但是在我们国家使用出口信用保险这类政策相关方面的金融工具的中小对外贸易企业非常的少见。出口信用保险可以在中小对外贸易企业没有条件对国际上的客户进行融资信用调查或者没有足够的成本进行调查的时候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它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避免由于国外客户资信不够或者银行资信不够而引发的经济损失。如果中小对外贸易企业能够有效使用出口信用保险这种金融工具来应对收受海外账款时所面对的风险,那么中小企业就能够有效的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以及扩展自身的贸易规模,也从另一方面提升了对外贸易企业自身的信用等级,为获得贸易融资铺平了道路。另外,国际保险理赔这项服务也可以为中小对外贸易企业的贸易融资、账务相关方面的管理提供很大的帮助。有一种比较特别的出口贸易融资方法叫做“福费廷”,中小对外贸易企业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在履行合同的前提下更加简单的获得融资,同时能够有效的抵抗外汇方面、银行方面、商业方面的风险以及政治风险。所以说,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在使用出口信用保险这种金融工具搭配上上述的这种融资方法就可以从根本上来规避中小对外贸易企业所面临的国外信用风险。

(三)对于外贸融资方面的相关人才进行培养

我国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对于对外贸易融资进行了充分的认识之后,就会发现对于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外贸易融资是需要非常专业的人才来操作的,这种人才必须具有非常广泛的知识储备以及非常专业的相关方面操作素质,目前我们国家的中小外贸企业的人员素质普遍不是很高,从下列图标可以看出:所以想要把对外贸易融资发展的更好更专业,就要加强相关方面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把一些国际上通用的贸易方面的法律知识尽可能详细的对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要让相关的从业人员对于国际上经常使用法律知识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其次,要帮助相关的从业人员对于银行方面的相关金融融资产品有一个具体的了解,使得相关的从业人员能够更好的和银行进行沟通,随时的对于新的融资产品有一个良好的掌握。最后要在对外贸易融资的过程中注意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掌握国际上的最新相关信息,针对随时变化的国际贸易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有效方案。

(四)建立企业的商业信誉

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无法向融资方和担保方证明自身对于账款的偿还能力。而成功的融资是建立在具有偿还账款的能力之上的。所以我国的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就应该在企业的管理中设立相关的系统用来提升自身的信誉度。为此,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就要从本身出发,结合具体的情况来对企业的具体任务进行相关参与,与此同时要不断的对银行方面新的融资方式进行掌握和了解,提高企业的还款能力。我们国家大多数的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在资金链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要在私立的信贷机构进行借款,但这种信贷机构要求的利息又非常的高。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在资金链断裂后,就四处举借民间信贷,但是高额的利息往往让企业陷入恶性循环。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病急乱投医”心理,需要较长的时间逐步改变这种心理,要在适应社会平均利润的基础上来慢慢的进行,不能操之过急。

篇13

一、“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的特点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改革的方向。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是将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的专业课。这门课具有明显的三个特点:综合性、政策性、现实性。

首先,“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涉及到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和西方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所以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老师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应用到这门课的学习。

其次,“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过的理论更深刻地理解我国对外贸易的政策及各种贸易政策的影响。例如,我国不断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我国关税政策调整的依据是什么?等等。

此外,现实性是“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的主要特点。这门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现实的能力。与国际贸易专业的其他理论课程相比,该课程的难度不大,重点是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现实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中国对外贸易现状的认识,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如何解决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内容的改革

由“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的特点可以看出,一方面,教材的内容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因为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的现实也在不断变化,所以教材的内容不能满足这门课教学的需要。要想达到这么课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在教材的结构框架下融入当前中国对外贸易的热点内容,将中国对外贸易的热点问题与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讲到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时,联系到当前的热点-TPP的推进对中国出口的影响。通过将理论与现实热点联系起来,向学生讲授最新的中国对外贸易动态和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理论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仅仅老师在课堂上讲授,不能加深学生对中国对外贸易的认识。为了强化学生对中国当前对外贸易的认识和思考,可以根据各个章节的内容拟定一个问题,让学生提前自主地收集并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

因此,这门课的内容需要不断地根据中国对外贸易的现实进行更新,更好地促使学生应用所学理论思考中国对外贸易的现实问题。

三、“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方式的改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传统单一的“教师讲授法”会使学生觉得很单调无趣,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在当今通讯网络发达的今天,网络上生动有趣的信息吸引学生上课看手机,这就会进一步导致学生中“低头族”越来越多。所以,当今教学方式的变革很重要。尤其是对于“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的特点及授课内容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方式必须多样化。

“教师讲授法”和“学生自主学习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中国的大学教学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讲授法”,中国的学生也习惯了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帮助学生梳理学习的思路,节省了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时间,这种教学方法更适用于难度很大的理论课的学习,例如数学、运筹学等。但是“教师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也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惰性,会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法”恰恰能弥补“教师讲授法”的缺点,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增强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学生自主学习法”会导致学生漫无目的地去学习,缺乏学习思路。“学生自主学习法”更适用于难度不大的课程的学习。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在该门课的教学中采取了传统的“教师讲授法”和“学生自主学习法”两种教学方法的融合,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与近几年在世界上最新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的理念类似,但方法又有区别。“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环节进行颠倒,并转变老师的角色定位,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形式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探究”的形式。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是在学习相关理论课程之后将理论联系现实进行思考和讨论的一门课,因此,在这门课的教学更适合采用“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形式,更多地使用“学生自主学习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在该课程的学习中仍需要使用“教师讲授法”,教师需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指引学生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学生自主学习法”虽然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但是如果运用不当的话,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会导致学生不适应、不配合,进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差。我国大学生整体学习的主动性差,另外,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三或大四的学生,大三大四的学生大多忙于实习或者考研,推行“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探究”的课堂教学形式存在一定困难。通常老师布置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大多同学都无法完成。所以,我们在授课时采取“问题引导”的教学方式,我们将教材各章节的内容提炼成一个结合中国贸易现实的问题,提前将下次课要学习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和提供给学生,在课堂上老师仍然会对相关内容进行讲授,但讲授的过程中会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采取引导加提问的方式促动学生自主地思考。

以此为基础,我们还设计了小组讨论的课堂环节,以增强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效果。讨论及小组论文展示是很常见的教学活动,但是,要想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需要事先对学生讨论、辩论及小组论文展示的主体、频率、要求及奖励方式等进行合理的设计。对于讨论这种教学活动,首先要确定多长时间安排一次这种活动,讨论环节的设计过于频繁会使学生压力太大随便应付讨论,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根据自己和其他同事的相关经验,一般每两周安排一次效果会比较好。讨论的主体必须是与教学各章节密切相关并且学生感兴趣的事件,通常选择最新发生的经贸事件比较好。因为每班学生人数一般至少50人,讨论一般分组进行。

四、“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教学方式改革的进行离不开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课程考核改革方式改革的步伐必须跟上教学方式改革的进度。国外“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方式由传统的试卷考试转变为多角度、多方式的测试。这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在“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考核方式改革上,大连民族学院也将改革的方向定位于“关注过程”。“关注过程”与传统的考核方式有很大差异,传统的考核方式更强调的是期末考试,平时成绩仅占30%左右的比例。“关注过程”的考核方式更强调学生平时对课程的参与,将平时成绩的占比提高至50%以上。与传统的考核方式相比,“关注过程”的考核方式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大连民族学院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的学生认为“关注过程”的考核方式效果好。

五、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国对外贸易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但教学改革仅仅靠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配合,只有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角度同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逐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将国外“翻转课堂”教学的理念引入到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的教学,采取“问题引导”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逐步培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但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最初的改革中难免遇到学生不适应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参考文献:

[1]A.N.怀特海.庄莲平,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2]曹霞,姚利民,黄书真.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讨[J].高教探索,2012,(2).

[3]金钢,刘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金融经济月刊,2016,(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