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财务报表有何作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资产负债表分析
资产负债表能够反映上市公司拥有和控制的资产、特定时点的债务构成以及所有者权益的来源。通过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不仅能够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发展趋势,还能够评价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财务弹性。资产负债表分析一般分为三类:第一,资产负债表主要会计科目质量分析。即通过逐个分析论证,得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第二,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即通过计算资产负债表中会计科目占总资产或者权益总额的比重,分析企业资产结构和权益结构变动的合理性。第三,资产负债表趋势分析。通过连续几年或者几个时点的资产负债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各有关项目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
(二)利润表分析
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不同,其作为一种动态的时期报表,能够反映上市公司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和盈利能力。利润表分析包括了历史同期利润表分析和盈利指标分析。其中,历史同期利润表分析包括了历史同期数据对比分析和利润表结构分析;盈利指标分析包括了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成本利润率、销售净利率和每股收益等相关财务指标。盈利指标分析是对利润表结构的分解,可以分析和评估企业各部分业绩成长对公司总体效益的贡献,以及不同分公司经营成果对公司总体盈利水平的贡献。通过利润表分析,可以评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反映盈利能力的作用对于上市公司的投资者来说尤其重要,常被称为资本市场的“晴雨表”。
(三)现金流量表分析
现金流量表是继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后产生的,专门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变化过程的财务会计报表。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分析,有利于财务信息使用者了解一定时期内企业的现金变化情况,帮助其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趋势、评价公司获取和运用现金的途径,以及衡量公司在到期日支付利息、股息和清偿债务的能力。[2]
(四)财务报表附注分析
财务报表附注是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财务报表附注分析能够使财务信息使用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财务会计信息、增加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希望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相关信息,也希望了解企业更具前瞻性的信息,而报表附注恰好满足了其需求,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决策的有效性。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
(一)为潜在投资者提供投资的决策依据
2006年版《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地将投资者作为财务会计报告的首要使用者,体现了法规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要求。因为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作为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方,其投资行为要求收益水平和预期的风险水平成正比,所以投资者需要了解和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挖掘出上市公司实际的盈利情况和营运状况,从而决定是否进行投资。在风云变幻的资本市场,潜在的投资者不仅关心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还关注该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率以及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帮助债权人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
上市公司债权人是指为企业提供信用的金融机构以及购买公司债券的单位和个人等。在资本市场,债权人作为资金的放贷者,不仅要求本金能够按照合同的约定按时回收,还要求保证相应的收益。债权人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不仅能够判断上市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还可以判断债权人的收益情况和风险水平是否相适应。债权人综合分析判断预期收益,在可承受的风险下决定把资金贷给企业或者购买公司发行的债券。
(三)有利于企业管理者作出决策
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财务价值最大化。财务报表分析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的盈利情况和资金周转状况,不断挖掘、利用财务信息,改善财务状况。因此,财务报表分析不仅能使企业管理者发现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进一步提高资产利用效率,盘活人力资源,还能找出问题的本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财务报表分析还能帮助企业管理者分析企业的历史业绩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力。因此,财务报表分析能够使企业管理者作出有效的信息Q策。
(四)有助于维护社会经济市场秩序
财务报表可以帮助监管机构准确地了解企业信息,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持续、健康的运行。监管机构一般是指国家财政、工商行政、税务、审计、银监会和证监会等相关行政部门。监管部门能够结合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有效数据信息,判断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进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同时,其还能通过对财务报表信息进行审查的方式,保证上市公司所披露、公开的信息真实无误。
(五)为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
其他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经营有关的企业单位,一般是企业材料的供应商和购买产品的客户等。这些单位和个人出于权衡风险的考虑,也很关注企业的财务情况,其进行财务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材料的供应商可能希望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来了解企业的持续购买能力、支付能力和商业信用情况,从而调整材料的采购策略和信用政策等。购买产品的客户为了解企业能否长期、持续运行,以便能够提供稳定的货源,则比较关注企业能否长期履行产品质量的担保义务以及所提供的信用条件等信息,产品的客户往往会对企业的发展能力、盈利能力等进行专项分析。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一)规范财务报表的编制和信息披露
为健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容,提升财务信息的质量,使其更加准确地反映实际经营状况,上市公司要严格按照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要求,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工作。首先,为保证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信息具有可比性,要求上市公司对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口径进行统一,并在各个阶段使用相同编制方法。只有这样,上市公司在各个阶段的会计报表中的信息内容才能确保可比性,各个公司之间也能通过比较分析来获得更具有价值的信息。其次,提升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人员和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确保财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由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主要依靠财会工作人员,而年度财务蟊砩蠹乒ぷ饕揽可蠹乒ぷ魅嗽保通过提升公司内部财会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培养和素质,有利于确保财务报表信息数据的准确性。
(二)多种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相结合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包括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在规范财务报表编制方法和信息披露内容相统一、健全财务报表指标构成体系的前提下,上市公司还需要增强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科学性,提升财务报表分析工作的效能,以获得对公司未来经营发展有用的信息。在选择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过程中,因为各种财务分析方法都存在其不同的侧重点,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缺陷,所以在分析过程中要避免采取单一化的分析方法,通过各种分析方法取长补短,以获取上市公司全方位的财务信息分析报告。以比较分析为例,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异常数据变动的因素,根据异常变动的因子选择因素分析法,挖掘造成数据变动的背后原因,从而找出每个因素的贡献值等;通过多种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实际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此外,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必须要强调财务分析手段的时效性,对公司财务情况要能及时反映,确保提升财务报表分析工作的效能。
(三)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有效结合
利用传统的财务指标分析存在的种种缺陷,建立在历史数据基础上的财务指标反映的只是往年的绩效,缺乏预测性和发展性,而非财务指标则是对财务指标的有效补充。市场越发达,资本市场越活跃,影响上市公司的因素就越是错综复杂。因此,上市公司只有把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对其进行全面、长期、战略性的评价分析。
非财务指标反映的往往是那些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传统的财务指标基础上增加各类非财务指标,如顾客满意度、产品和服务质量、潜在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等,使财务分析更加全面。把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结合起来分析,既能避免企业的短视行为,又可使企业得到更加准确的评价,弥补传统财务指标分析的不足。以平衡记分卡方法为例,其弥补了企业只关注财务指标考核体系的缺陷,并且其设立的考核指标既包括了对过去业绩的考核,也包括了对未来业绩的考核。与传统业绩评价体系相比,其实现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实现了业绩的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的统一,揭示了企业价值创造的动因。
(四)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内部控制相结合
财务报告信息是企业管理者经营决策的依据。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提出了“委托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这一理论早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但在委托的关系中,由于委托人与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多,而人追求的则是自己的工资奖金收入、奢侈消费和休闲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经营权和所有权相背离,企业经营者与企业所有者在追求的利益上不完全一致,如果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不合理,则企业经营者提供给企业所有者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发生扭曲,债权人所获得的会计信息也有可能是虚假的,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因此,上市公司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尤其是控制环境和会计制度,明确管理层的权责分工,明确经济事项认定、分析、归类、记录、编报的各种方法,利用好部门之间的纽带关系,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信息使用者做到正确决策和科学决策。
四、结语
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上市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财务报表分析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以及确定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外界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因此,上市公司在提高财务报表分析工作质量的同时,更要积极地推动上市公司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为广大投资者创造更加理想的回报。
(作者单位为北京中邮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篇2
吴勇为:我们首先需要认清金融机构发行衍生工具时为其定价和对衍生工具评估其公允价值这两项不同范畴工作之间的分别:前者(即为衍生工具定价)是指衍生工具发行商中的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专家,通过复杂的计量财务模型,为衍生工具厘定其发行价或买卖价,并从而收取衍生工具的溢价和佣金,在定价过程中,并不需要根据任何特定的评估准则,而是受发行商以及投资者各自所预期的回报、风险、投资年期等种种因素所决定;后者则是独立的评估师根据一些认可的评估方法准则为客户去评估他们拥有或发行的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从而符合财务会计准则的要求,增加财务报表的透明度与发行商及投资者买卖衍生工具时的定价并无直接关系。
因此,我认为评估体系的准则和标准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评估并不是危机爆发的成因,相反我认为近年来国际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协会所推行的有关公允价值评估方面的要求及确立公允价值的基准,正是希望能够让企业及金融机构更确切的反映出衍生工具的风险与价值。而公允价值评估,这里包括对企业有型、无形资产及企业价值的整体评估,还有金融工具的评估等,在避免降低金融投资风险方面从本质上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席财务官》:经历过这次危机,您觉得当前通行的评估准则是否会在将来产生变化?
吴勇为:正如我刚才讲的,评估准则并不是构成此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当然长远而言,评估准则肯定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增补改进。比如国际与各国的会计及评估标准逐渐统一,均有助于改善财务数据及资产价值的可比性;中期而言,我相信会计及评估准则对评估方法、参数和假设的披露会有更高的要求,让投资者对财务报表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有更透彻的了解。
《首席财务官》:财务核算能直观反映资产价值,但在当前动荡的经济环境下,您怎么看待评估中的非财务指标对资产价值的影响?企业的CFO如果在当前开展并购业务,除了目标公司的财务指标,还应该关注什么?
吴勇为:一项并购活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合并双方能否迅速有效地融合其商业模式和日常运作,并互补长短、增加销售渠道、减低成本、获得更佳的市场战略地位,从而产生协同效应,为企业增值。当然,除了目标的财务指标外,有各种在财务报表以外的“无形”因素:如企业文化、管理层作风等,同样非常重要。在当前相对波动的市场环境下,我认为以下几点财务指标以外的因素需要特别的关注:
在目前经济环境下,部分投资项目在缺乏信贷及资金的情况下往往变成不良资产(Distressed assets),有些投资者认为正是以低价购入不良资产的好时机。但是,在收购不良资产时,投资者同样需要考虑财务数据以外的因素,例如该等不良资产价值大幅下跌的原因是由于管理不善或是这些项目本身的收入或商业模式出了问题?完成收购时,有何方案可改善这些项目的状况并从而提升其价值,产生投资回报?
在过往数年经济周期上升时,目标管理层能领导企业年年上升,在目前经济环境下,管理层是否有同等卓越面对逆境的能力,领导企业逆流而上?
在节省成本的前提及趋势下,目标公司管理层是否能够凝聚员工士气、同心协力、共同面对挑战?
在过往数年原材料价格呈上升趋势,有部分企业对签订定价的长期购货合同,而这些签订的合同未必会在资产负债上得到确认。当整体经济收缩,原材料的需求和价格下跌,这些定价的供贷合同往往变成公司的潜在负债并带来亏损,所以企业收购前进行的尽职调查,除了关注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外,也要透彻了解报表外的无形资产/负债所带来的影响。这些都涉及到我们评估及交易顾问服务的内容。
《首席财务官》:那么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像美国评值这样的专业评估机构对在本土CFO进行相关并购和私募的过程中能带来哪些不可替代的帮助?
吴勇为:一般在中国,很多时候客户是在事后因为监管需要才聘请评估师的,但客观来讲,实际上独立的评估服务其实在并购投资前实施对项目的成功投资显然有着更为实际的用途。
美国评值在大中华地区提供独立的资产评估服务已有超过30年的历史,有极为丰富的评估经验,在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对并购、私募投资特色服务包括:
协助企业到海外进行收购:有不少市场相关人士认为,目前海外企业的估值相对便宜,正是到海外进行策略性收购的好时机,美国评值在全球共有超过50个办事处,超过1000名专业评估人员分布在亚洲、南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能够为客户提供全面一站式评估及咨询服务,包括交易前收购价的敏感性分析,无形资产及固定资产尽职调查,买卖双方价格的咨询顾问服务和交易后符合国际或美国会计准则的收购价分配方面商誉减值测试的资产评估服务。
行业整合及合并相关的评估在目前经济环境下,也有不少企业积极透过各种方式(例如股权互换)进行合并,以强大本身实力,面对逆境的挑战。美国评值在企业及股权公允价值评估方面,也有极丰富的经验,能够协助参与合并的各方,制定合理、公允的合并方案。
篇3
会计电算化对于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促进会计职能转变,高效快速提供会计信息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篇4
A.秦朝 B.宋朝
C.汉朝 D.唐朝
2.注册会计师审计起源于( )。
A. 日本股份制企业制度 B. 英国股份制企业制度
C. 美国合伙企业制度 D. 意大利合伙企业制度
3.注册会计师职业诞生的标志是( )。
A. 1581年威尼斯会计协会的创立 B. 1721年英国的“南海公司事件”
C. 1845年英国《公司法》的修订 D. 1853年苏格兰爱丁堡会计师协会的成立
4. 关于国家审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国家审计关系是经过授权形成的 B. 国家审计是独立性的审计
C. 国家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主体 D. 国家审计是有偿审计
5. 社会审计最主要的职能是( )。
A. 经济监督 B. 经济鉴证
C. 经济评价 D. 经济咨询
6. 对注册会计师而言,没有完全遵循专业准则的要求而造成的过失,属于( )。
A. 重大过失 B. 单方过失
C. 普通过失 D. 欺诈
7. 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注册会计师法定业务的是( )。
A. 审查企业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
B. 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
C. 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的报告
D. 记账
8. 从独立性来看,社会审计( )。
A. 仅仅与委托人独立,与被审计单位不独立
B. 仅仅与被审计单位独立,与委托人不独立
C. 与委托人和被审计单位都独立
D. 与委托人和被审计单位都不独立
9. 审计标准的相关性是指审计标准与被审计事项和( )相关联的程度。
A. 审计目标 B. 法律法规
C. 被审计单位 D. 审计人员
10. 审计对象可以概括为被审计单位的( )。
A. 会计资料 B. 经济活动
C. 财务收支 D. 财务报表
11. 下列项目中,不属于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的是( )。
A. 建议改进权 B. 调查取证权
C. 检查权 D. 采取临时强制措施权
12. 审计监督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职责属于( )。
A. 会计师事务所 B. 内部审计机构
C. 国家审计机关 D. 审计研究所
二、多项选择题
1. 英国式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早期注册会计师审计,其特点有( )。
A. 审计的对象是会计账目
B. 审计的目的是查错防弊
C. 审计方法是对账簿记录进行逐笔详细审查,
D. 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是社会公众
2. 审计的独立性包括( )。
A. 组织机构独立 B. 人员独立
C. 经济来源 D. 业务工作独立
3. 审计关系构成的要素有( )。
A. 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 B. 被审计单位
C. 注册会计师协会 D. 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
4. 我国审计组织由( )构成。
A. 国家审计机关 B. 内部审计机构
C. 会计师事务所 D. 资产评估机构
5. 以下项目中,属于审计标准的有( )。
A. 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 B. 公司法
C. 税法 D. 被审计单位的规章制度
6. 按审计目的和内容不同,审计可以分为( )。
A. 财政财务审计 B. 经济效益审计
C. 经济活动审计 D. 财经法纪审计
7.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制定的依据有( )。
A. 企业会计准则 B.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C.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D. 审计法
8. 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报告中,具有法定效力的有( )。
A. 验资报告 B. 年度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
C. 季度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 D. 办理企业合并审计业务出具相关的报告
9. 审计准则的作用有( )。
A. 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B. 有利于维护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正当权益
C. 有利于增强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结果的信任程度
D. 有利于实现审计工作的规范化
10. 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处罚包括( )。
A. 警告 B. 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
C. 暂停执业 D. 撤销
三、判断题
1. 审计就是查账,其目的就是查错揭弊。( )
2. 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时,如发现被审计单位正在转移、隐匿所持有的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有权封存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 )
3. 一般而言,如果审计报告是真实的,那么财务报表也必然是真实的。( )
4. 审查企业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非注册会计师不得承办。( )
5. 如果注册会计师在缺乏足够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情况下提供专业服务,就构成了一种欺诈。( )
6. 只要取得了注册会计师资格就可以执行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并签署审计报告。( )
7.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的行为规范,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时,也必须遵守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要求。( )
8. 合伙会计师事务所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合伙人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 )
9. 从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来看,国家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都属于外部审计,但是二者的审计对象不同。( )
10. 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各类业务时应当遵守的标准。( )
四、问答题
1. 如何理解审计的独立性?
2. 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各有何特点?
3. 简述审计的职能和作用。
4. 简述审计的分类。
5. 审计准则和审计标准有什么区别?
6. 简述我国现行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
7. 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包括哪些?
8. 国家审计机关的权限主要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 D 3. D 4. A 5. B
6. C 7. D 8. C 9. A 10. B
11. D 12. C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
2. ABD
3. ABD
4. ABC
5. ABCD
6. ABD
7. BC
8. ABCD
9. ABCD
10. ABCD
三、判断题
篇5
一、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功能
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究竟有哪些功能,自其产生之日至今,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一些国家和机构对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表述如下:
(一)美国关于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描述
1987年,美国欺诈性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提出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1)应熟悉、关注并有效地监督公司的财务报告过程和内部控制活动;(2)管理当局和审计委员会应保证内部审计师适当地参加整个财务报告过程的审计,并与注册会计师进行协调;(3)应具有足够的财力和权力来履行职责,包括进行调查和聘用外部专家的权力;(4)应就管理当局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价,监督注册会计师保持独立性;(5)审核拟聘请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咨询计划;(6)管理当局在重大会计问题的处理上应听取审计委员会的意见等。
199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公共监督委员会提出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1)复核年度财务报表;(2)与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协商年度财务报表事宜;(3)从会计师事务所获取注册会计师应遵循的审计准则的信息;(4)评价财务报表是否完整,是否与所了解的信息相一致;(5)评价财务报表是否遵循了恰当的会计准则。
1999年,蓝带委员会提出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1)监督财务报表,如复核年度已审财务报表、中期未审财务报表及其他财务报告;(2)保证审计质量,包括主持外部审计事务,领导与监督内部审计;(3)评价内部控制,通过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监督公司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2002年,萨班斯法案提出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1)负责聘请注册的会计师事务所,给事务所支付报酬并监督其工作;(2)受聘的会计师事务所应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3)可以接受并处理本公司会计、内部控制或审计方面的投诉;(4)有权雇用独立的法律顾问或其他咨询顾问。为了保持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萨班斯法案要求审计委员会的每一位成员应是公司董事会的成员,除其以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董事会的其他专门委员会成员的身份外,不可以接受公司的任何咨询费、顾问费或其他报酬,也不能是公司或其任何子公司的关联人。
(二)加拿大关于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描述
1990年,加拿大证券管理局提出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1)复核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计划;(2)检查有关重大会计政策的变更、重大风险和不确定性、关键的会计估计和判断;(3)讨论协商审计过程的重要问题;(4)检查年度财务报表,询问管理当局各年度间的重大差异;(5)检查从内部审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处获取的管理当局声明及其对内部薄弱环节的反映和采取的对策;(6)复核所有的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公布前已审计过的和未审计财务信息;(7)检查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依据;(8)检查CFO和其他主要财务官员的聘任。
(三)证监会国际组织关于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描述
证监会国际组织(IOSCO)最近提出的审计委员会在监督注册会计师独立性方面的职责是:(1)审计委员会应作为与外部审计师沟通的首要代表机构;(2)评价注册会计师收取的审计费用是否足以完成出具审计意见所需的工作;(3)与注册会计师会谈其在审计过程中与管理当局的分歧,以及这些分歧的处理最后是否让注册会计师满意;(4)选聘或续聘注册会计师时应由审计委员会认同其独立性;(5)监督注册会计师履行非审计业务的计划和程序;(6)向股东大会报告为保证注册会计师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以及非审计服务合同的内容及收费情况。
(四)我国关于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描述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提出的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1)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2)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3)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4)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5)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
可以看出,尽管不同国家和机构对审计委员会功能的表述均不相同,但其基本功能都包括:监督财务报表,管理内部审计,负责与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审核内部控制制度等。与审计委员会制度较发达的国家比,我国关于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描述还不够全面、具体,但考虑到我国审计委员会尚处于试运行阶段,对审计委员会的职责作如此规定基本合适。我们认为关键问题是在实务中怎样发挥审计委员会的功能,而不仅仅是一纸空文。
二、如何保障审计委员会发挥应有的功能
(一)确保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
治理准则要求上市公司专门委员会成员全部由董事组成,其中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证监会2001年8月16日的《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董事会成员中应有1/3以上为独立董事,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平均人数约为9.88人,独立董事应为3~4人。目前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独立董事“不独立”,现行独立董事主要是由政府主管部门、董事会或董事长聘任,独立董事的任免权掌握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手中,从而造成独立董事不够独立的现象;二是独立董事“不懂事”,很多公司聘请独立董事时过分看中其名望与社会地位,陷入“名人误区”,而不管该名人是否有空“光顾”公司。三是对独立董事没有明确的约束机制,如谁来监督独立董事的工作即不明确。四是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人数未达到法定要求,多数上市公司只有2名独立董事。如果专门委员会由3人组成,这2名独立董事便是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3个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和召集人,若专门委员会由5人以上组成,则独立董事不可能占多数。
篇6
(一)Littleon关于会计目标的论述早在1953年,ACLittleo在《会计理论结构》一书中多次阐述会计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目标。在该书第12章,作者对会计的目标作了简明的概括。他指出:会计的最高目标在于帮助某人借助于数据了解某个企业。”这可以通过一个具有同样意思的更详细的论点来说明:“为了实现帮助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士了解企业这一首要目标,会计必须对数据加以如实分类,正确地浓缩并充分地报告”②不过,Littleon在这里所阐述的会计目标,似乎意犹未尽。因为作者讲的“帮助某人”并未点明是哪些人,即数据(信息)的使用者是谁?除管理当局外,还有哪些其他人士?同时,也未说明他们了解企业有何目的(这里涉及需要哪些数据和信息)?然而,作为一位会计大师,Littleo并不是不了解会计目标的终极目的。他在该书12章概括的最高目标主要是针对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来说的。那就是要求他们必须如实地反映、正确地编制财务报表,即必须反映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成果的真实情况。而他在该书第2章论及会计的基本目的时则十分明确地表示:“会计的首要目标(hfPuP〇eOAcounting)是向管理当局提供控制(内部)言息(otOt〇n)或报告经管责任(twadhP)的信息”
20世纪50年代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分尚不明显。Littleton在其著作中所指的会计当然包括会计的两大分支。虽然如4此他在该书关于报告经管责任(现在经常称为受托责任)的提法已经明确了是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至今仍被公认的两大目标之一另一目标为“企业和经济决策有用性”)Littltm提出的反映受托责任的目标,完全符合他的一贯的会计思想和主张。那就是会计必须如实反映企业经济真实;历史成本是唯一可取的计量属性;以及通过配比定期决定净收益并提供可靠的收益表是企业会计最重要的产品(ThemostmPonamPoductofenteprieeaccountg经管责任即受托责任被认定为会计的目标,由来已久,甚至可上溯到簿记时代。但是在一本会计名著中明确而不是含糊地确认它是会计的目标,在笔者所见到的会计文献中,Little的《会计理论结构》可能是首次。这里要补充述及的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过1929—1933年的大经济危机之后,重建资本市场,得风气之先,美国会计学会(AAA)率先研宄公司财务报表的原则。第一份有关的研宄报告发表在1936年6月,WAPa〇是主要执笔者。以后历经三次修改。从第一次修订起pao就分道扬镰,不再参予,而同Littletrn合作,根据他的把会计原则视为一个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的主张,不再阐述准则本身,而写出了会计的经典名著《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fitoducticnoCoportAccountngStandars1940)。公司财务报表会计原则的第一次修订至第三次修订分别为1941年6月、1948年和1957年。现将AAA关于编制公司财务报表的四份公告和Pa〇n与Littleton合著的y。会计责任与会计目标的含义是十分接近的。在涉及会计责任的论述时,他们已讲到后来成为会计目标的两个重要方面:(难需要会计信息?两位作者回答:随着投资者的利益分离和分散,会计的服务职能也不断扩展,除了为业主兼经营者记录和报告财务数据,还增加向外部投资者报告信息的职能”(mtodcion’,1940/197QP)“公司最重要的会计责任不是针对每个企业的一个或若干个的业主和经营者,而是针对每个经营主体的一个或多个的分离的投资者群体或类别”①(“Inoduton”,1940/197QP)(2)这些与业主分离的投资者群体需要什么信息?该书也有回答:“公司报告呈现出公众化的特征,会计是表述企业所有重大财务事实的手段(“ntoduto,1940/197QP3P4)公司会计和公司报告是由会计准则指引的。会计准则的体系应解释如何提供’公司的财务状况(fnanciaipasitim)和公司的经营成果(esultsofoperaticn。(“fitoduction’,1940/1970P)而这两种数据正是投资人集团所最需要的信息。”如上所述,在Pa〇n和Littleton的著作中,讲到准则时实际上已涉及会计目标的内容。特别是在该书第二章讲述会计的基本概念时,强调指出:“为了相关性,准则必须与会计的目的(heessentialpurposesofaccounting)相关联”(“ntoduction’,194〇八97〇P7)。而且他们提出的会计的目的是对投资人集团的决策有用,即决策有用性。可惜在这本会计名著中,未曾对会计“目标”(objectivesofacounting)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展开研宄。
再看AAA的四份财务报表编制原则是否涉及会计的目标?应当说,历次的原则公告均以编制财务报表为目的。但面向的对象有所不同。1936年的第一份报告是以债权人和投资人为对象;1941年的修订报告则以股东债权人及社会股东为对象;1948年第二次修订报告似乎以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关心人士或有兴趣者为对象;1957年的第三次修订报告的对象仍为股东和有关人士。不过这四份编制财务报表的原则公告的共同问题是没有真正研宄会计的目标及其有关的基本概念。它们不过是就原则论原则,而未涉及指引会计原则的若干基本概念其中包括目标)的探讨。这一缺点,Pa1Dn和Littleo已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的序言中讲得很清楚了。这也是它们两位不再参予修改财务报表的原则公告、而另行编制《公司会计准则导论》的主要原因。
(二)AAA关于会计目标的说明
在上列一些会计文献之后,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为纪念成立50周年,组织一个专门委员会,经过两年的研宄,提出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会计理论综合报告,即著名的《基本会计理论报告》(ASBAT)该报告首先明确地提出会计的目标是:
1作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其中包括重要的决策领域和确定目的与目标;
2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一个组织内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3保护资源并管理其情况;
4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
在上列四项目标中,1、2、3是主要的。第1项目标实际上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助于投资人以及其他重要决策人士进行有效决策。这一目标可以说是“决策有用性”的不同提法,是决策有用性目标的最早提出者。第2、3两项目标实际上是指反映经管责任和受托责任是针对管理当局作为人来说的。第4项目标则要求会计承担社会经管责任(®caiunctinsandccnrolshatissocial(public)
(三)AICPA的努力
20世纪60年代初,AICPA决定研宄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理论与原则。一方面指定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制定名为“APBoPinio”作为GAAP另一方面成立会计研宄部(ARD)指定一些学者专家研宄GAAP所依据的理论。当时,AICPA理事会设想以会计基本假设为研究的出发点,然后推导出广泛适用的会计原则。
1961年和1962年ARD先后出台了ARSN?1和ARSN?3分别代表基本假设和基本原则的两份研宄论文集。然而在1963年,却遭到APB的否决。两份文件均运用演绎法,但它们都未考虑目标在会计理论中的作用。ARSN01和ARSN?3皮否定,说明从“基本假设指引理论研宄”来评估和发展GAAI在当时行不通。
以会计的基本假设为理论研宄的起点原是AICPA理事会(接受研宄项目委员会的建议)的主张。ARSN01和ARSN03则是按照AIC-PA理事会的意图进行研宄的成果。这两份会计研宄论文集遭到APB反对后,ACPA理事会却默不作声,未对ARS的两份报告的作者给予支持或进行辩护。这说明,ACPA理事会此时已开始改变了想法。虽然会计基本假设很重要且环境是决定会计的客观存在。但会计作为一个人造信息系统,使用者的目的和用途对研宄会计准则的理论更为实用,更符合实际需要。AICPA默默地转向以会计的目标为研宄的起点,可以从1965年5月另一个专门委员会(会计原则委员会)向理事会提出如下的意见并得到AICPA的采纳足以证明:
这个委员会建议会计理论的研宄应要贴近财务会计实际的概念问题。它建议:
第一,会计理论仍要研宄,但可责成APB负责;
第二,APB在其研宄报告中应当尽快陈述:
a关于公开财务报表的目的(pupoes即目标和局限性(milatiGns)
b列举并描述作为会计原则来源的基本概念;
篇7
欧美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减速,我国经济亦难以独善其身,加之市场竞争程度日益激烈,企业生存和发展压力日益加大,在此背景下加强企业财务分析能力对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企业财务分析加以阐述,并对提高企业财务分析水平作出思考。
1. 如何进行财务分析
1.1财务分析的方法
1.1.1比率分析法
计算、分析财务报表中不同项目之间的数量比率,来揭示、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是财务分析中最基本的方法。
运用比率分析法,不仅要计算各项比率指标,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分析各项比率指标的数值所包含的经济意义。否则,指标数值的变动可能仅仅被解释为两个相关因素之问的变动。
1.1.2比较分析法
将财务报表中各项数据和计算出的各项比率,与本企业的计划数、历史数以及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同类数据比较,来揭示、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1.1.3趋势分析法
对连续数年(一般是3~10年)的报表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趋势分析既可用于对会计报表的整体分析,即研究一定时期报表各项目的变动趋势,也可对某些主要指标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趋势分析法的一般步骤是:首先,计算趋势比率或指数;然后,根据指数计算结果,评价与判断企业各项指标的变动趋势及其原因;最后,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1.1.4因素分析法
对影响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各因素对财务指标的影响程度,从而揭示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
1.1.5综合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有两种方法:财务比率综合评分法和杜邦分析法。
(1)综合评分法
综合评分法又称为沃尔评分法,选择7种财务比率,分别给定了其在总评价中占的比重,总和为100分。然后确定标准比率,并与实际比率相比较,评出每项指标的得分,最后求出总评分。综合评分法应用需考虑指标及所占比重的合理性。
(2)杜邦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由美国杜邦公司的经理创造,以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为核心,通过对各种财务比率进行分解,从而对企业进行综合财务分析。
杜邦分析法的主要不足是,不能反映企业的成长性。所以,杜邦分析法的使用应和企业经营规模、利润总额等总量指标的分析相结合,这样才能得到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结论。
1.2财务分析的内容
1.2.1企业经营业绩分析
财会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是比较关注的,比如收入、利润等指标完成情况如何,同以前年度同期相比有何变化等。
(1)分析企业收入的构成情况
企业的收入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是企业最重要的收入指标,对该指标的分析,可采用本期收入和以前年度同期相比较,一般使用最近三年的数据为好。在主营业务收入分析过程中还要注意各收入项目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以便了解企业主营业务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2)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
主要分析主营业务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利润指标是企业最重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之一,通过对该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盈利水平和企业发展前景。通过观察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及营业外净收入在企业利润总额中所占的份额,还可以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
(3)分析企业的发展能力
主要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和股本增长率等等,以判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2.2资产管理效率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各项资产运转能力的强弱,体现了管理者对现有资产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资产使用效率越高,周转速度越快,反映了资产的流动性越好,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强,企业的资产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1)对应收帐款周转率,通常可采用帐龄分析法,重点分析应收帐款的质量状况,评价坏帐损失核算方法的合理性,对于呆帐和坏帐,还要具体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对存货周转率的分析,主要是将这一指标与同行业和企业以前年度同期进行比较,同时还要对影响存货周转速度的个别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如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存货周转情况,以找出影响存货周转率水平的根本原因。
(3)对投资报酬率的分析主要是看投资期限和投资回收期,从而可知企业的投资是否有效,投资风险的程度有多大。
(4)对三大资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总资产)周转率的分析,主要是看企业对资产的使用效率,是否有不良资产。
1.2.3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其中,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股东权益比率和已获利息倍数等,还包括其他一些因素的分析,诸如租赁、担保责任和或有项目等。
(1)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为2时比较理想。但对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要求,如非生产性企业,由于存货较少,流动性资产主要是现金和变现能力较强的应收帐款。其流动比率较低也是合理的。
(2)一般而言,速动比率1比较适合。但由于流动资产中有可能存在帐龄较长的应收帐款,所以,企业的实际偿债能力会受到影响。为弥补该比率的局限性,较客观的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还可以用超速动比率来进行评价。该指标是用企业的速动资产,即用货币资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和信誉好客户的应收帐款来反映和衡量企业的变现能力及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该指标由于剔除了与现金流量无关的因素如待摊费用和影响速动比率可信性的重要因素如信誉不高客户的应收帐款,因此,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变现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
(3)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率为60%较适宜。比率过低,说明企业负债经营的意识不强,比率过高,企业的财务风险太大。
(4)对于股东权益比,该指标值大,说明高风险的财务结构,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较低;而该指标的值小,是低风险的财务结构。
(5)利息保障倍数说明的企业利润偿还借款利息以后还有多大盈余。该指标值越高,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小,偿还债务的能力就越强。
1.2.4现金流量分析
由于现金流量的客观性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可以对其他指标的分析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1)现金流量结构分析,包括现金流人、流出结构分析和现金流出、流人比率分析,反映企业现金流入、流出和增减变化的结构和原因
(2)现金流量与销售收入比。该比率说明了每实现一元销售收入所获得的现金流量。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经营产生现金流量的效果越好,支付能力越强。
(3)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该比率说明了每实现一元营业利润所获得的现金流量。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实现帐面中流入现金的利润越多,企业的营业质量越高。
(4)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该比率说明了每实现一元净利润中所获得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的数量,反映企业净利润的收现水平及企业分红派息的能力。
(5)资产的现金净流量回报率。该比率反映了每一元资产所获得的现金流量。比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
(6)负债现金流量比率,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平均流动负债的比率。由于有利润的年份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所以,利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负债现金流量指标,能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偿还当期流动负债。
1.2.5财务报表附注分析
(1)对或有事项的分析。企业的或有事项指可能导致企业发生损益的不确定状态或情形。常见的或有事项有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形成的或有负债、未决诉讼、仲裁形成的或有负债、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形成的或有负债等,这些事项可能导致企业资金的损失,是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
(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指自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这些事项对企业来说有有利的和不利的方面,财务报告报告使用者通过对日后事项的分析,可以快速判断这些重要事项将对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还是企业将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3)关联易。对这些交易,我们应着重了解其交易的实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2. 财务分析局限性及改进措施
2.1财务报表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是企业会计系统的产物,受会计环境和企业会计战略的影响,使得财务报表数据可能扭曲企业的实际情况。
2.1.1会计规范要求以历史成本报告资产,使财务数据不代表其现行成本或变现价值;要求假设币值不变,使财务数据不按通货膨胀率或物价水平调整;要求遵循谨慎原则,使会计预计损失而不预计收益,有可能少计收益和资产;要求按年度分期报告,只报告短期信息,不提供反映长期潜力的信息等。
2.1.2各项会计政策选择可能使财务报表扭曲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现行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企业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外投资的核算方法等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会计估计的选择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如采用备抵法核销坏账的计提比例估计、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等。已经披露的财务信息存在会计估计误差,不一定是真实情况的准确计量。
2.1.3通货膨胀会使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中的各项数据发生严重歪曲,非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负债可能会大大超过原账面价值。如何将资金时间价值观念纳入财务分析缺乏统一规定及标准。
2.2财务分析指标经济假设的局限性
财务指标分析常常暗含所涉及的相关项目成比例的经济假设,这一假设忽略了固定金额要素的存在。例如,当存在固定成本时,总成本及利润不与销售收入成比例变化。此外即使没有固定要素,暗含在分子和分母间的线性关系假设也未必正确。
2.3财务分析比较基础的局限性
比较分析需要选择比较的参照标准,包括本企业历史数据、同业数据和计划预算数据。历史数据代表过去,并不代表合理性,会计规范的改变也会使财务数据失去直接可比性,恢复其可比性成本很大,甚至缺乏必要的信息。同业的平均数只有一般性的指导作用,不一定有代表性,不是合理性的标志。实际和预算出现差异,可能是执行的问题,也可能预算不合理,两者的区分并非易事。
2.4财务数据的可靠性问题
财务分析的依据是财务数据和相关资料,因此财务数据和相关资料的正确性、及时性、全面性是财务分析的前提条件,用于分析的财务数据和相关资料不可靠会直接导致财务分析出现问题,从而导致企业决策失败。
2.5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改进措施
2.5.1尽可能去异求同,增强指标的可比性。将不同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的影响差异剔除;将某些特殊的、个别事件和因素剔除;选择同行业有代表性或同等规模企业进行横向比较等。
2.5.2对比较基础本身要准确理解,并在限定意义上使用分析结论,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对财务指标线性关系假设应考虑相关范围和固定金额要素。
2.5.3注意财务分析的综合运用,如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趋势分析与比率分析相结合,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相结合,总量分析与个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便取长补短。适当结合财务学分析方法,对通货膨胀及时间价值进行考虑。
2.5.4不能仅凭某一项或某几项指标便草率作出结论,而必须将各项指标综合权衡,并结合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及企业不同时期具体经营理财目标进行系统分析。
2.5.5不要机械地遵循所谓的标准,应当善于运用“例外管理”原则,对各种异常现象进行追踪调查和深入剖析。
篇8
就笔者所在学校赣南师范大学而言,商学院七个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其他学院,如,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专业,政治与法律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学基础》课程。就此可以看出,《会计学基础》课程在帮助管理类专业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方法、将会计知识运用于本专业,提升管理素养有重要作用。
一、非财会管理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未与财会类专业作区分
目前,大部分高校非财会管理类专业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上并未作区分。财会类专业学生使用的会计学基础教材涵盖全面,理论深度较高,如笔者所在赣南师范大学,选用的教材是同济大学出版社,周京徽等主编的《会计学基础》一书。因为是基础课程,一般是经验丰富、理论层度较高的老师来授课。大部分院校非财会管理类学生也使用此类教材,教学内容也一样,没有结合本专业的特色设置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不理解该课程的作用及对本专业有何意义,学了基础原理,但是不知道如何与自己专业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W目的混同
财会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是让本专业学生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能、特点和对象、任务,理解会计要素、科目和账户的相关理论和记账方法及具体运用,同时能够掌握会计凭证、账簿基本内容和实务操作中的要求,最终能够阅读和编制基本会计报表。非财会管理类专业学习会计学基础的目的是能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对科目、账户有较深的了解,懂得运用凭证,能够看懂会计报表,并且根据各种报表能分析相应财务数据以为做管理工作而服务。从目的上来看,前者是站在培养专业财会人才的角度,侧重基础理论的讲解和培养实践运用的能力,为后面《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及《财务报表分析》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后者则是站在培养企业管理者的角度,侧重会计核算、会计报表的运用等知识的讲解,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管理工作岗位能看懂并运用财务会计报表打基础。
目前,非财会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的目的与财会专业教学有混同,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因授课对象的不同而改变教学目标,而是以同样的目标去讲解会计学基础知识。易造成非财会专业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同时由于学习内容较多没有重点,慢慢失去兴趣。
(三)教学方法单一
因教学内容没有与财会类专业相区别,教授该课程的老师也一般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按照章节,先讲述会计的概念、基本原理,到后面以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主,介绍企业资金运动各阶段的会计核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没有调动学生学习会计学基础的积极性,会计学里大量专业术语令其觉得与本专业没有联系,很多非财会专业学生认为会计学基础是枯燥的、无用的。
二、案例分析式教学模式在非财会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中运用设想
案例分析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是结合特定的教学目的,通过相关案例,让学生参与分析,在此过程实现特定内容的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以致用。
(一)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本专业
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应有针对性。如,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会计学基础,应假设在物流公司的情景之下学习,酒店管理专业学习会计学基础,应当假定在酒店财务会计工作情景之下,而不是一味的按照大部分会计学基础课本以工业、制造企业为学习背景。同时,应将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加入到教学内容中来。
(二)区分教学目的
在非财会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中,设置以实用为原则的教学目的。站在培养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教学。不应要求该类学生掌握过多、多深的会计学知识,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能运用会计知识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例如将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纳入课程学习,让学生知道报表中每一项内容所代表的意思,并能通过专业的方法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服务于管理工作。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目的发生了变更,一些较为复杂的会计问题可以不在教授,注重基础和实用。
(三)课堂上采取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
授课教师应提前做好准备,按照不同的专业设计好不同的教案。课堂讲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基础理论讲授阶段,二是会计核算讲授阶段,三是实践阶段,四是运用报表阶段。其中,从第二阶段开始,课堂上要有与本专业相关内容的大量案例。将学生分为小组,教师上课先介绍基本核算方法,之后由学生小组讨论具体案例的解答。例如,在学企业资金筹集阶段的会计核算时,先由老师介绍资金筹集的流程,简单讲解下核算。随后,通过企业资金筹集的案例,比如在酒店管理专业的会计学基础课堂里,给学生如下案例:有一家即将成立的酒店,需要筹集资金,让学生分组讨论怎么筹集资金比较有效,同时资金的比例怎么安排,资金筹集到了之后,会计上怎么处理等问题。讨论之后,让小组派代表公布方案和会计核算的内容。
此种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感到会计学能辅助其本专业的学习,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兴趣。
参考文献
[1]熊微.《会计学基础》教学模式探索[J].会计之友,2007(2).
篇9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过程
1976年Ullmann提供了一个完全针对环境的模型,即公司环境会计系统(CEAS),该模型通过社会影响报告来反映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1986年美国颁布的旨在确定清理受污染土地的财务责任的《环境反映和补偿综合法案》以及《超级基金补偿和再授权法案》。环境信息披露的增加,促进了有关研究的发展,主要是针对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如何进行报告、如何计量企业环境业绩等的问题。
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的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经过调查发现:在企业所提供的对外报告中,公司的环境影响未得到充分披露,从而使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无法将企业的环境业绩和财务业绩联系起来。为此ISAR给出了一些建议。1995年通过了《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成为环境财务报告的第一份国际指南。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于2000年提出了生态效率的概念,以财务指标、生态影响指标来表示,探求将企业的财务业绩和环境业绩相结合,规范企业对外报告的方式,并在20多家跨国企业进行了试验。全球报告促进会计准则将环境报告融入可持续报告的范畴之中,并于1997年设计了指导编制可持续性报告的指南,以探求建立对外报告的通用框架。
二、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
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最早是从环境会计的研究开始的,葛家澍教授和李若山教授1992年首次向国内介绍了西方的环境会计。此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包括对披露现状、披露必要性、披露内容、披露形式以及相关的建议上的研究,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披露的内容和形式上。
1.披露的现状
学者们对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都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如林惠忠(2005)认为: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公布环境报告的企业寥寥无几;在公布环境资料方面持低姿态,公布的环境资料不全面且可比性差,资料很少定量,且定性信息不附时期。此外,由于看不出花费的资金与取得的成果和规定的指标之间有何关系,故而无法评估公司的环境绩效以及公司的环境活动对财务成果的影响。环境会计有关实务在我国企业界已经存在,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摸索着开展的。就目前而言,我国环境会计披露理论与实务脱节比较明显。
2.披露的必要性
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上,学者们有着一致的看法,如耿建新(2002)等学者认为应不断规范我国企业有关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大部分学者都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分析了我国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不足,并借鉴国外相关的成功示范,结合当前我国企业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我国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充分显示了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优势所在。
3.环境信息披露内容
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孟凡利(1999)认为应该包括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和环境绩效两个方面;耿建新等(2002)认为应包括环境问题及其影响、环境对策方案、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应当重点披露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耿春梅认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包括环境会计要素信息和环境绩效信息两部分;袁广达(2004)认为应包括环境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信息和环境管理控制信息系统的信息。
4.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及相关建议
骆良彬(2003)构想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包括三部分:简单模式,应用叙述法,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以非货币性信息、非正规的形式描述企业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中级模式,在现有的财务报表中添加一些新的项目,将与环境有关的项目单列出来,以一定的货币指标反映企业的环保情况,其他补充的信息则在附注中说明;高级模式,将环境报告纳入会计报告体系,编制单独的环境报告。郭静娟(2003)则从环境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披露的目标出发,一方面可以借鉴财务报告模式的思路;另一方面可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来提供企业的环境绩效状况。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现阶段的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应单独的采用非独立的补充报告模式。学者们还认为当前应突出重视上市公司以及重污染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耿建新等,2005)。
三、对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过程进行回顾,纵观我国当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情况,提出一下建议:
健全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准则。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
加强对环境会计的监督。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存在不会全面、如实地披露对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履行的可能性。因此,应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包括行政管理、监督和专项环境审计。
积极促进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尽管目前西方的环境会计理论还处在初创阶段,但不可否认其有许多合理可资借鉴的理论。
篇10
一、关联方交易及规范其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一)关联方交易
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这一定义包含了三个要点:
1.主体的特定性。按照关联方的判断标准,构成关联方关系的是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交易,即通常是在关联方关系已经存在的情况下,才有关联各方之间的交易。
2.资源与义务的转移是关联方交易的主要特征。通常情况下,在资源和义务转移的同时,风险和报酬也相应转移,所以,企业必须运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判断交易是否发生,而不能只根据交易价格去判断。
3.关联方之间资源和义务的转移价格是了解关联方交易的关键。关联方交易通常来说能在一般商业条款中使双方受益,关联方在确定价格时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弹性。但在某些情况下,关联方交易是为了使交易一方受益而进行的,比如:某一公司的董事可能会影响销售给本人的一项资产的价格,使之低于市价。另外,一项关联方交易的定价可能是为了减少企业由于某种原因而引起的财务负担。
(二)规范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从财务信息的供应方――上市公司经理人员来看,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存在有利于其操纵业绩,上市公司经营者很可能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收入和费用的人为转移。关联方交易由于关联方关系而使得其中一方能够运用类似于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决定交易的发生,制定可能低于或高于公允市价的成交价格(该价格有时甚至为零)。即使不发生关联方交易,仅由于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就可能会影响其中一方或几方的财务和经营活动,从而影响企业的业绩。如果不披露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经营者可能会以牺牲股东利益来追求自身利益。
从理论来看,该理论将企业看做各种契约的结合点,其中,最重要的契约是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契约。经营者通过契约对所有者承担“受托责任”,他们应该主动并充分向所有者提供财务会计信息,但事实上经营者没有主动披露会计信息。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不完全契约,这会直接导致契约双方权责不明确或者不对等。不完全契约和信息不对称不仅使企业经营者逃脱充分披露会计信息的责任,也诱使他们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利润操纵,使利润非正常地、人为地达到预定目标。
综上所述,关联方关系及交易信息的充分披露,既可以增加财务报表的有用性,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经理人员利用关联方交易来操纵业绩的交易行为发生,为此,非常有必要规范关联方交易信息的披露。
二、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关联方关系的理解有所偏差
有的上市公司认为只有对其控股或有重大影响的股东才是关联方,而对存在控制关系的子公司却不予披露;有的上市公司只认为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为关联方,而对其控股股东和有重大影响的股东进行揭示;不少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未有交易,就声明其不存在关联方关系,但从财务报告其他方面可以显示出关联方关系的存在;还有的上市公司对其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及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等关联人的情况披露明显缺乏甚至空白。
(二)交易内容和要素披露不全
1.《准则》中列举了11种关联的例子,除了商品购销、提供劳务等经营性业务外,关联方的资产重组、资金借贷、担保和抵押、权利转移、合同协议等都应在关联方交易项下披露,
但许多上市公司仅将经营性业务放入关联方交易项下,而将资产重组放在其他重大事项中说明,将担保、抵押等列示在或有负债事项下。
2.《准则》要求披露的关联方交易要素主要有三点,即交易金额或相应比例;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相应比例;定价政策。但能全面揭示以上三点的上市公司很少。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对交易的金额或相应比例的揭示,一些公司只披露金额,而不愿披露相应比例,使报表使用者难以判定关联方交易对该上市公司全部交易的重要程度和影响程度;二是对定价政策的披露混乱,缺乏可比性。多数上市公司仅披露了成本价、内部价、优惠价、协议价等定价政策,但对这些定价与市场正常交易价格有何区别却很少提及;对提供或接收担保的披露中,只有个别公司披露了有关费用收支标准及金额;尤其对资产重组中的定价披露十分模糊,有的公司仅说明重组中资产转让或收购使用的是协议价,具体定价标准却只字未提,等等。
(三)对关联方交易的内容披露模糊不清
某些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时采用了模糊战术,披露的内容不够准确具体。比如,有的公司披露向关联方销售货物若干万元,却不详细说明销售的是何货物,如何定价;有的公司只说明是关联方交易,未说明与关联方是何种关系;有的上市公司在揭示股东持股情况时掩盖许多关联方;有的只说明交易数量,没有说明金额量,这样使得报告使用者在阅读分析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时候,难以准确把握某些关联方的合法性,难以弄清关联方交易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四)利用会计准则和其他政策法规的不完善,掩盖非正常关联交易
在《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以前,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内部关联企业的关系或与控股股东的关联企业的关系,通过采取诸如买卖商品、转让资产、提供劳务等各种手段,在关联企业之间进行非实质性转移交易,粉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该准则实施以后,对关联方交易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由于上市公司关联方关系错综复杂,如果上市公司或其控股的大股东故意向中介监督机构隐瞒关联方关系和关联方交易,就可以利用关联方关系粉饰财务报告,由此造成财务报告可靠性差,这对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和股市的公正、公平是一种冲击。
三、规范关联方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加强准则建设,完善披露制度
我国于1997年颁布了《关联方交易》具体准则,对关联方交易的信息披露进行了规范。但由于控股股东在关联方交易中有决定权,具有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权为自身谋利的行为动机,并且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美化财务报表,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与关联方交易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体系的制定工作,提高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和透明度。
1.建议制定有关重要性披露问题的实施细则。出于重要性原则的考虑,《准则》按关联方交易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不同而划分为“零星交易”、“非重大交易”、“重大交易”三个披露等级。但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标准缺乏量化指标,显得比较模糊,上市公司难以把握。关联交易的重要性有两种指标,一是数量指标;二是质量指标。那么如何根据交易性质判断其重要性呢?本文认为,除普通购销业务以外的其他交易,如资产转让、相互提供资金、担保等都应充分披露,而不论其金额大小。
2.在关联方交易要素的披露上,关联方交易所占比例必须披露,而且应该要求强制披露。因为只有这样,报表使用者才能真正了解该关联方交易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关联方交易的定价政策应加以规范,对定价政策的披露,目的在于充分揭示关联方交易定价政策与非关联方交易定价政策的区别,使报表使用者对关联方交易有实质性的理解,因此,不能仅笼统的要求披露定价政策,而应该要求详细披露关联方交易定价与市场正常交易定价的差异,并作出合理解释。
(二)增加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方式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主要渠道是定期报告,包括季度报告、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根据《证券法》、《公司法》、《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的有关规定,在公司季度、中期和年度报告中应披露重大关联交易事项,并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报刊上公布。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网上披露已经成为趋势。因此,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全文、重大关联性资产重组的公告及有关财务顾问报告、法律意见书及资产评估报告等,必须在指定的互联网上进行披露,打破指定报刊信息披露的版面和出版时间的限制,使披露的财务信息更加详细、全面和快速,将有助于投资者及时迅速地得到公司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三)加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力度
通过对上市公司实行注册会计师年度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加大社会审计、监督力度,提高关联方交易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在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审计中,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对某些上市公司披露的重大关联方交易出具了保留意见,那么这些保留意见可以帮助投资者正确地认识这些公司的真实业绩和潜在的关联交易风险。因此,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能力培养,对于弄虚作假、审计不严的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坚决执行处罚制度,保证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丽新,李恒悦.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信息披露问题初探[J].审计与理论实践,2001(8).
[2] 马玉华.关联方交易及其披露[J].科技与经济,2006(5).
篇11
作为上市公司过去一个会计年度所有财务数据和信息的汇总,年报直观系统地反映出了一个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运行态势。 年报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巨大的,要看懂年报先要搞清楚年报的大体结构,这样看起来才能井井有条,有个提纲挈领,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整个年报按顺序大致分为以下部分。
一、 重要提示:公司董事会对此次报告的认可情况,会计师审计意见等。
二、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三、 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主要是第九项的三张表格的重要数据的摘录(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总资产等)和以表格中的数据为基础按照财务分析理论计算出的各主要财务指标(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现金流等)。 四、股本变动及股东情况:包括股份的构成及变动情况、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股东总人数的变化等。 五、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六、董事会报告:包括报告期内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主营业务分行业或产品情况表、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表等。 七、重要事项:包括收购资产、出售资产、重大担保、关联债券债务往来、委托理财、承诺事项履行情况、重大诉讼仲裁事项等。 八、监事会报告。 九、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了解了年报的基本结构,我们就可根据这个结构顺序,抓住重点,顺藤摸瓜,看看读年报里都有哪些“门道”。
“重要提示”,提示哪些内容?
重要提示中的内容就像法庭上的宣誓词,往往都是公司董事会对报告的诚信度作出的保证,阅读该项时我们主要关注的不是这些保证有多少可信性,而是应该看董事会内部对该报告的内容是否有异议,以及产生异议的原因。(如2003年度,上海爱建股份有限公司在重要提示中声明,一名董事对该公司因前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涉嫌犯罪一案提取长期投资准备预留表示反对而对报告投了反对票。)另外,要注意会计师审计意见是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还是否定意见,对保留和否定意见要特别在后面的具体注释中加以留意。
股本结构及股东人数变动,传达哪些信号?
在年报第四项股本变动及股东情况中,除了可以观察到该股票的股本结构和大股东持股的静态状况外,还可以从股本结构和股东数量的变化中触摸到整个公司股票走势的脉搏。
如果股份变动表中有配股、送股、增发等股本扩张现象,投资者要注意股份数量的增加有没有带来第三项中每股受益的大幅度的减少,即股本扩张对业绩的稀释作用是否强烈,如果每股收益随着股本的扩张而减少,那么投资须谨慎。反之,如果每股收益与股本扩张成正向变化,那么股价的任何低点就是买人的好时机。
上市公司股东人数的变化与其二级市场走势存在着一定相关性,股东人数越少,表明筹码越集中,股价走势往往具有独立个性,比较强悍;股东人数越多,表明筹码越分散,股价走势往往较疲软不具有独立性,常常跟随大盘随波逐流。所以投资者有必要对股东人数变动情况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大盘与个股的脉搏。例如,股东人数突然锐减,有可能表示庄家开始建仓;大股东变化情况则显示出主力资金流向。但是由于股东人数变动分析理论在实效性、灵活性和全面性等方面存在缺陷,投资者最好结合其他分析方法才更为可靠。
“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自我评价如何?
年报第五项,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中包含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年龄、收入和持股变动情况。关注这方面,能从管理层持股情况看出他们对本公司前景是否看好,如果是连本公司的内部高层都不看好的股票,建议中小投资者谨慎持股。
“董事会报告”,检验诚信的一面镜子
董事会报告中都包含了公司董事会对过去一个会计年度整体经营状况的总结与分析,类似“自我鉴定”。从对这一部分的阅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公司董事会对取得的业绩或造成的亏损认识是否客观,态度是否诚恳,分析是否合理,是不是“报喜不报忧”,阅读时务必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过去是如何反思的,主要看董事会剖析过去一年的经营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关键是看陈述的理由是否可信,即对经营成果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对存在的问题有没有找托词;二是对承诺事项是如何兑现的,结合“股本变动与股东情况”一节,重点关注上市公司最近一次募集资金是否如数到位,到位后承诺的投向是否改变,这些都是上市公司的诚信问题,容不得中小股东有半点疏忽;三是对未来公司的发展有何长远打算,由于“买股票就是买上市公司的未来”,因此,中小股东对董事会未来打算要格外重视,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公司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更可以检验有没有必要继续做这家公司的股东。
董事会报告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司管理层的工作态度和诚信度,一份客观、诚恳的董事会报告更能使广大投资者树立起对公司长远发展的信心,有利于股价的稳定。
“重要事项”中隐“地雷”!
年报第七项重要事项包含的信息是投资者们应该特别留心的,因为这里面很可能隐藏着随时都可能引爆的“地雷”。
一号地霍:出售资产。如果公司有出售资产的行为,而且收益为数不小,就要结合第九项中的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流量净额分析,看看出售资产的现金流人是不是整体现金流的主要来源,如果经常性营业现金流和融资现金流都为负值,则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劣,很可能已经处于破产边缘。
二号地雷:重大诉讼仲裁事项。看上市公司近期有无可能败诉的诉讼及其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影响。如果公司涉及诉讼纠纷,即使尚未判决,无论判决的结果如何,都有可能影响公司的声誉和投资者的信心,从而引起股价的波动。如果败诉的可能性大,“地雷”更有随时引爆的危险。
三号地雷:重大担保。注意上市公司是否为关联方提供巨额贷款担保及担保期限。该公司如果为子公司提供数额较大的担保,占其净资产的比重已经很大,则要特别引起注意。若被担保方(子公司)在担保期限内不能偿付债务,则担保方(母公司)需要随时准备偿还债务。
财务报告,解读年报重头戏
年报第三项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主要是根据第九项财务报告中的三张报表摘录和整理计算出来的,所以在阅读年报时可以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结合第三项中的重要数据及其变化艳势加以分析。
阅读财务报表并从中分析出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其实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会计学里是专门约一个研究领域――财务报表分析。分析财务报表是解读年报的重头戏,普通的投资者不可能像专家一样掌握财务分析复杂高深的理论,但是可以通过对分析财务报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了解为自己的投资决策找到一些科学的依据。
财务报告的三张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是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反映。财务分析对表中数据的研究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投资收益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等。各种分析都是在表中大量的第一手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据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各种财务比率,然后对其中表达的意义加以研究的。 偿债能力分析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用于分析公司的流动资产是否足以偿付流动负债。流动比率过低说明公司的偿债能力较差,流动资金不够充足,短期财务状况不佳;流动比率过高则表明公司的管理可能过于保守,将资金过多地使用在流动性较强的资产上,而放弃了某些投资的机会。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存货能否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变成现金以支付债务具有不确定性,不同性质的存货对于企业来说具有不同意义。例如,食品生产企业的存货越多则变现成本越大,而原材料供应企业的存货则有可能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增值。用扣除了存货的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相比衡量公司短期偿债能力比流动资产更科学。
现金比率=现金余额/流动负债
对于债权人来说,现金比率越高越好,但是对于公司和股东来说,现金比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资产的流动性与盈利能力成反比。过高的现金比率不利于公司的业绩增长。
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则其给予股东的回报越高,企业价值越大。在分析盈利能力时要注重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下面介绍具体的分析指标与方法。
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 100%
它反映了企业产品销售的初始获利能力,是企业净利润的起点,没有足够高的毛利率便不能形成较大的盈利。毛利率提高说明公司生产成本下降或是售价提高,毛利率的增长是股票内在价值增长的重要因素,看毛利率还要注意将它和同行业其他企业比较,如果普遍高于其他企业则说明公司的竞争力强,产品的附加值高。
销售净利率二税后净收益/销售收入× 100%
税后净收益是销售收入扣除一切生产成本、费用和税金之后的效益。净利率表示每一元销售收入中有多少纯收益。同行业的企业中,净利率高则股东获利多。
营业利润率二主营业务利润/销售收入× 100%
它比销售净利率能更好地刻画公司主营业务对盈利的贡献情况,因为净利润是以营业利润为基础加上投资收益、补贴收人及营业外支出净额后得到的,而这些收入或损失的持续性较差,排除这些影响能更好地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变化及不同公司盈利能力的差别。
股东权益收益率=税后净收益/股东权益× 100%
它是与股东关系密切的一个财务指标,反映公司所有股东投入资本的收益状况,对公司的发展也十分重要,如果偏低,说明公司不能给股东提供足够的报酬,也就不能吸引潜在的投资者。
投资收益分析
投资收益分析通常是投资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但投资收益的分析方法比较复杂,它是将公司年报中财务报表公布的数据与有关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数、股票市场价格等结合起来计算出各种指标,然后对公司股票的优劣作出的判断。以下简单介绍几种常见指标。
每股净收益=税后净收益/股票数量
每股净收益一部分以股息形式派发给普通股股东,一部分以留存收益的形式留在公司内部扩大再生产。它的高低是发放股息和股票升值的基础,投资者在投资前应特别重视。如果企业的税后净收益绝对值很大,但每股净收益却不高,说明它的经营业绩并不理想,股票的市场价格也不会很高。
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净收益
表示投资者愿意为公司1元钱的净收益支付多少元的股价。市盈率是投资者评价股票价值最常用的依据,市盈率高说明公司盈利能力较低或是股价偏高;市盈率低说明公司盈利能力强或是股价偏低。投资者一般都偏好市盈率低的股票,趁价格被低估时买进,增长后卖出。
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主要是通过对组成现金流量表的三组数据――经营性现金流、投资性现金流、筹资性现金流之间的结构关系进行分析,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作出判断。下面我们就以很多投资者在现金流量分析上普遍存在的误区为例,介绍现金流量表的基本分析思路。 误区:现金流净额为正――好
很多投资者在看年报时看到数字就认为正的比负的好,特别是像现金流这样的名词,“现金流为正说明资金是从外流人的”,“有现金流人说明公司在盈利”,这样的观点普遍存在于一些投资者心里,然而“外行看热闹”恐怕也就体现在这里。现金流净额总和(以下用W表示)由三部分组成: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以下用A表示)十投资活动净现金流(以下用B表示)十筹资活动净现金流(以下用C表示)。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企业通过运用所拥有的资产自身创造的现金流量,主要是与企业净利润有关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的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以及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的购建和处置,包括取得和收回权益性证券的投资,购买或收回债券投资,购建和处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的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及借款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它包括吸收权益性资本、发行债券、借人资金、支付股利、偿还债务等。
如果W为正,则A、B、C的关系会有多种可能的典型情况:
1.A、B、C均为正。表明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在现金流方面能自给自足,投资收益较为理想,没有进一步的投资,而仍然进行融资,造成资金过剩,资金利用效率不高。
2.A、B为正,C为负。说明公司经营和投资的运行状况良好,融资现金净额减少是由于偿还借款或支付股东股利引起的,不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负面影响。
3.A、C为正,B为负。说明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处于良性发展中,企业通过筹集资金进行投资,上市公司的业绩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时投资者要重点研究该公司的投资项目的发展潜力。
篇12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必须采用相同或相近的会计准则,以提供真实、公允和可比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准则国际化是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需要。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过程中,不仅资本的供需双方需要了解彼此的财务状况,满足各自需求,而且国际证券监管机构为实施有效监管,也要按照国际标准,严格审核跨国筹资公司的财务报告。这就要求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公司,按照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
(三)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需要。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必须要了解其他国家的有关政策,特别是会计政策。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等为维护自身利益,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这些都要求会计准则国际化。
(四)会计准则国际化是全球企业兼并的需要。在全球企业兼并的浪潮中,由于缺乏通用的会计准则,造成了不同国家和企业之间的财务信息不具有可比性。国与国之间会计准则的巨大差异,已成为国际资本合理流动和国际资源有效配置的障碍。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势在必行。
二、影响会计准则的因素
会计本身具有国际化的本性,但是由于各国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环境因素各异使得各国的会计准则呈现出形形的差别。世界上没有两个会计环境完全相同的国家,也就没有两个会计准则完全相同的国家。所以,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过程中还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诸因素中对会计准则影响最直接、最主要的一种。它不仅影响公开准则,而且通过影响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因素间接地影响会计准则。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结构特点、国家经济政策及社会政策、发展国际贸易及参与国际经济组织情况、通货膨胀程度等。
(二)法律因素。会计准则是对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进行统一管理的准则,它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主要来源于制定和颁布法规的部门,所以说法律因素成为影响会计准则的重要因素。由于法律系统的差异以及政府在制定会计准则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使国与国之间会计准则有所不同。
(三)文化因素。会计是一种社会与技术相互影响的行为,牵涉到人和物质技术两方面,不能摆脱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是影响会计准则的重要因素。由于会计目标的差别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各国财务报表的构成有显著的差异,财务报表的格式也存在不同。财务报表的格式与排列方式除与会计目标有关外,还很大程度上受传统习惯的影响。
(四)政治因素。由于采用不同的会计准则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从而影响相关者的利益。因此,会计准则不纯粹是一种技术手段,也是一个政治程序。经济结构的巨大差别将导致国家间会计准则的显著差别。
(五)教育因素。教育因素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只有普通教育和会计专业教育达到相当水平,才能设计出与现达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准则,并使之顺利付诸实施。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概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该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新企业会计准则有四大创新:
首先,新会计准则体现了理念的创新,体现了面向市场经济的理念。会计准则就是要看负责人、企业管理层作为受托者履行职能的情况,要给企业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充分和有用的信息,以便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新会计准则有体系上的创新。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也就是报告准则,这形成了一个体系,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领域。
第三,新会计准则有内容上的创新。会计准则体系从过去偏重工商企业的17项准则扩展到横跨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的39项准则,覆盖了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规定的空白。
最后,新会计准则的创新还体现在国际趋同上。
(二)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中国特色。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我国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坚持了自己的“中国特色”:
第一,关于企业合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合并只包含没有任何关联的合并行为,把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排斥在外,要以公允价值为基础。但是由于我国目前产权交易市场还不成熟,公允价值难于取得,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绝大部分合并实际是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如企业集团内部的企业合并,以及同一所有者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应当说在我国的企业合并、重组案例中,有相当一部分并非纯粹的企业行为,而是受到了其他方面的影响,因此其处理办法类似于股权联营,合并通常以账面价值为计算基础。因此,我们需要对这种合并进行规定,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也纳入合并准则范围之内,没有完全照搬国际准则。
篇13
二、房地产开发的预售制度及其完工确认收入法
1、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供求现状分析
国家对房地产行业采用预售制度,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解决房地产行业资金短缺不足,降低房地产行业门槛、增加商品房供应以活跃房地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处于供大于求的阶段,但是也会根据开发商的具体情况有一定的差别。信用好、有实力的开发商开发的楼盘,销售状况会好于信用不好、实力差,或是定位不准的开发商开发的楼盘。在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中,供求关系一直是一个矛盾的集合点,对于供给方来说,我国政府部门的土地控制影响着供给量;但是对于需求方来说,影响其购房需求的主要因素很多,例如人均可支配的收入、城市的人口比例、房子的价格等等,对房地产的需求都会造成影响。分析我国人均的实际需求之后发现,我国人均住房需求普遍是比较低的,这是因为大多数的住房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不高,购房的能力有限,因此对于成本较低、价格较低的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需求比较大。但是从房地产企业来分析,目前建造的多以高档商品住宅为主,成本和价格都比较高,人均负担较高,购房承受的压力太大,所以更多的消费者偏向于选择成本价格较低的住宅,这也就导致我国目前房地产行业供大于求现象的发生。
2、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预售收入确认法分析
(1)完工确认收入法
房地产公司若是选择将房屋完全建造好之后再开始售卖,那么承担的资金压力就比较大,因此更多的房地产企业更愿意采取预售制度,帮助企业解决自身的资金周转,减轻自身的资金压力。一般是项目达到了预售条件,就开始进行预售,目前,我们所使用的预售机制只是根据商品销售的收入确认条件,并不能真正的来确认收入,仅仅只是用来确认为是预收帐款,只有完工交房之后才能进一步确认收入,这也就是我们一直所说的完工确认收入法。
(2)完工确认收入法适用的原因
分析我国现有的情况来看,房地产开发商来进行确认收入是要遵照销售商品的收入确认条件来进行的,也就是说,要严格满足我国相关的规定来确认收入。单单就从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所实行的商品预售难以满足真正的需求,很难在第一时间就及时的确认收入,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在流动负债表中列支而已。现在,我国选用的房地产预售收入确认法,主要是依照销售商品的原则来进行确认的。根据这一原则,在没有转移商品的风险及其收益的情况下,若是开发商对商品进行比较有力的控制,那么将会很难满足收入确认的条件,因此,在完工之前要确认收入基本不能立即做到。只有在正式交房之后,才能确认收入。我们所采用的完工确认收入法因此极易造成业绩波动及其财务指标不真实,不能及时的反映出目前现有的房地产市场的真实有效的情况,以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也很难立即反映出来,财务报表不能直接反映出它本身的作用,严重的影响到投资者的决策。
(3)完工百分比法运用的前提条件
房地产开发企业所使用的完工百分比法主要是要根据合同完工的进度来进行收入和费用确认。其中,使用该种确认方法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确保资产负债表能有效地进行费用估计。其中,具体的表现方法体现在以下方面:能够可靠的估计出固定的造价合同,并且合同总的收入能够可靠有效地进行计量;能够可靠地估计出成本加成合同的结果,也就是说与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能够清楚地区分和可靠地计量。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运用百分比法进行会计核算的优势所在
第一,选用完工百分比法进行核算时能有效的整合房地产企业收入和成本匹配原则。与其他行业的公司相比,房地产企业主要的会计收入特点体现在成本计算上。项目结构复杂,成本高,建设周期长,从立项、到建设、交付等才算一个项目真正完成。我们怎样才能更准确、真实、客观地反映会计信息,这是大家一直讨论的重点所在。现在,我国很多大型企业都是依照《企业会计准则15号—建造合同的》明确规定来进行收入和成本确认的,选择该种方式是可以在能准确有效的估计出施工合同结果的情况下,选择使用完工百分比方法来进行收入确认成本,很多企业就可以直接利用资产负债表来进行收入确认。对比之前所提到的完工确认收入法,若房地产公司采用完工百分比法,其优点之一就是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投资者做决策提供帮助。完工百分比确认收入主要是根据不同的阶段的不同比例来结转收入的,能够清晰地体现出生产的成果。我国有明确的规定,房屋的预售是有条件的,一般会受到开发方的实力、土地的权属、建设方的资质以及建设进度等的影响,但是一旦符合预售的条件且预售已经发生的时候,说明该项目的成本已经大部分发生了,且对于购房者而言由于预售时房地产公司已在房交所对购房者进行了网络签售,除非购房者退房,房地产公司没有办法对已网签房源进行二次签售,这说明购房者不论房地产公司是否交房,对网签的房屋已有了完全的权利。因此在这个时候来确定收入是完全可行的,也是符合权责发生制的。各个企业单位在使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时,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各种会计表格不会有特别大的幅度波动,并且财务指标也不会受到很大影响。一旦总的成本及其其他的各种投资的净利润处于一个合理的阶段范围时,所确认的收入的差别也不会特别明显,所以利润率也不会有很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