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景观规划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景观规划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景观规划方法

篇1

Keywords: Scenario, landscape plan, benefit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区域景观发展的过程往往具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等特点,其发展的目标与趋势并不局限于单一的解释和答案,往往具有多种方向与途径。由此,现代景观规划的目标早已不仅仅是描绘未来景观风貌的美丽蓝图,更要为区域景观发展政策的确立提供参考,为景观发展的总体趋势与发展过程作出预测。本文通过预景规划方法在潮州供水枢纽管理处景观规划项目中的实际应用,探索其作为一种景观规划的有效途径在规划实践中的应用。

1、预景的概念与内涵

预景(Scenario)一词源于戏剧艺术,韦氏新版大学词典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是戏剧作品的情节或概要(The plot or outline of a dramatic work),二是分镜头的情节编写和事件安排(The written plot and arrangement of incidents of a motion picture),三是一系列行动或事件的概要或规划(An outline or plan of a projected series of actions or events)(Landau, 2001)。从决策论的角度来看,预景(Scenario)是决策者对未来所期待的状态的描述和相关的系列事件,并由这些事件确定将现状导向未来的目标(Veeneklaas等,1995)。

预景研究方法最早应用于企业的发展决策过程(刘滨谊、王玲,2007)。在企业做出决策之前,设计几种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形,并依次评估各种可能性下的结果与效益。企业决策者们在这个过程中展开充分客观的讨论,使最终的企业发展决策更具弹性。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为有效地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欧美生态和景观规划师们将预景研究方法用于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区域与环境管理的规划实践中(Georgantzas等,1995)。随后,预景研究方法也用于探讨不同发展需求下景观规划的保护与开发战略(俞孔坚,1996)。

2、景观规划的途径——预景规划方法

作为景观规划的有效途径之一,预景规划方法是通过分析影响未来的最不确定因素和最具影响驱动力的特征、作用力来了解未来的一种规划方法。

预景规划方法在景观规划实践中的应用可以按照以下六步进行:(1)确定预景规划前提;(2)明确影响规划的关键要素;(3)分析单一影响要素的可能性;(4)提出预景规划方案;(5)对各预景方案进行效益评估;(6)反馈与决策。

3、潮州供水枢纽管理处景观规划过程

本文以潮州供水枢纽管理处景观规划实践为例,详细阐述预景规划方法在景观规划项目中的应用过程。

潮州供水枢纽管理处位于潮州市湘桥区城西街道古美村旁,处于韩江两溪口的江东洲首部,占地36.33公顷。景观规划范围包括西溪右岸土坝区、西溪右岸生产服务区、江东洲办公区、东溪左岸,以及东、西溪与江东洲之间的两座水工建筑群。预景规划方法在本次景观规划中的应用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确定预景规划前提

本次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建设花园式的水利风景园区。因此,景观规划需保证园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花园式办公园区的基本要求。通过参考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区、北京植物园等城市近郊区环境品质优良的公园和景区,将高峰日使用者人均绿地面积约300-320平方米,确定为本次规划人均绿地面积的最低要求,作为预景规划的前提条件之一。

通过对场地现状的景观格局、功能布局、道路交通、景观品质、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分析与评价,对整个场地的功能布局进行梳理,规划江东洲综合办公区作为主要办公与高品质接待区,西溪右岸生产服务区作为辅助办公、职工宿舍和普通接待区,西溪右岸土坝区和东溪左岸作为景观提升区域,作为预景规划的另一个前提条件(如图1)。

图1规划功能分区图

明确影响规划的关键要素

本次规划中影响场地发展的要素主要有建筑规模、人口容量、环境品质、经济造价、管理政策五项。其中,人口容量、建筑规模和经济造价三者呈正相关关系,建筑规模又与环境品质呈负相关关系,即人口容量越大,建筑规模越大,经济造价越高,环境品质越差。可见,建筑规模、人口容量、环境品质、经济造价几个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可以选择人口容量为代表,作为影响规划的关键要素之一。而人口容量与管理政策之间不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则选取管理政策作为影响规划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分析单一影响要素的可能性

人口容量与管理政策两个要素直接影响着区域未来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变化有三种可能:一是人口达到编制满员、二是人口达到场地人均绿地率要求的上限、三是人口在编制满员与场地上限之间。管理政策的的变化有两种可能情况:一是保持园区封闭式管理政策,二是采取适度开放的管理政策。

篇2

随着景观规划设计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愈来愈重要,新的景观规划设计思路也在不断的产生于创造。对于我国有着几千年地域文化的国家来讲,积淀的历史景观必定会萌发出更多的创造,从而促进地域人文景观的发展,丰富地域文化的再次萌发,这对于现代城市的整体景观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创造源泉。

1历史文脉是人文景观营建的核心

所谓文脉(Coniext),原意指文学中的“上下文”,也可以认为是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它事物的关系。在此认为“文脉”,是指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的关系。一个城市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可以说是代表一个城市社会的精神,历史文脉是一种文明的渐进延续,是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它与城市文化和历史环融为一体,反映自身的文化特征。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地域文脉成为了重要的地域性的体现。

景观规划设计是地域文化的体现,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物化现象,是不断和人类各方面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果。这不断演变的历史文化信息就成为了地域的一种文化脉络,这些文化脉络是这个地区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记载着这个地区历史发展,对于今天的风景营建来讲,依然是重要创造的基础,必将会对这些历史的记忆再凝练与创造,从而延续地域的文脉,弘扬地域的历史文化精神。

2传统人文景观的特征

2.1人文情感性

传统人文景观最核心的特征即是有人类的文化创造,是人类文化的产物。人类文化创造作为人文景观的核心,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创造,是这个地区中人类共同的记忆创造,沉淀了这个地区中人们集体的感情,是最有凝聚力的智慧创造。

2.2历史文化性

人文景观在其内容和特性上都深刻的反映出这个地区的历史文人价值,凝聚有重要的人文信息,不仅仅是体现了一种景观环境的氛围,也展现了这个地区的历史展现功能,具有该地区的历史景观意义。

2.3地域特征性

人文景观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性,其景观的营建在设计风格、形态艺术、还有色彩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都深刻的反映了当地人们的追求,承载着当地人们千年以来的智慧创造,成为这一地域的文化影响核心。

2.4时代应用性

人文景观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必然是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人类创造,都有着不同背景历史条件下的创造,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历史人文景观都有其重要的实际价值与功能,都是时代的反映,是人类在不同时期的需求,具有重要时代价值。而且经历时间而积累,这些人文景观对任何时期的人们都具有时代意义。

3基于传统文化基础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1将自然与人工融为一体进行规划设计

中国古代山水风景营建文化是景观规划设计重要的方法。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对于城市风景环境的营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总是以一种整体的观念去看待城市风景的营建,总是将城市周边与城市之内特殊的风景点相互的结合起来,将自然山水更为人性化的处理,将山水环境的美景转化为人的特殊情感而从展现给世人。古人总是以宏观的视野结合于周边的自然环境舆图人文特色而营建的,使这些景观具一定的文化意义,并与自然保持一个空间上的整体性,整体展示给世人,强调整个空间环境的历史意义。

3.2通过视觉的空间联系进行规划设计

对于景观环境的空间设计中,掌控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景园设计中,前人都已总结出了大量的设计手法,例如借景、对景、障景、框景等。从这些手法中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基于视觉基础上。人的透视则可以产生轴线,从历史的风景规划设计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轴线规划设计方法存在。轴线有着明显的功能性特征,可以组织空间,加强对空间的控制,可以升华空间的特殊含义。传统文化别崇尚“以中为尊”,因为人的视线总是发散的一种状态,每个人则成为世界万物的视觉中心,而视觉的光线是按直线的路径进行的,自然便产生了“轴线”唯一性的概念,也是人们最早掌握和认识空间的基础。因此大量的历史营建作品特别强调轴线,也因此成为了城市设计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

3.3借重要的景观节点控制整体环境的空间秩序

在传统历史的景观规划中,对特殊的自然环境总会进行重点的设计,例如明清北京城的万寿山的设计,以及颐和园的佛香阁的规划设计,还有园林中的沧浪亭中的亭子的选址,都是选择在重要的地方,成为控制整个景观环境的核心,从而协调周边的空间秩序。在传统的景观营建中,往往根据自然环境和自身的社会文化特点,在重要的地方点缀以人工建设。这些建筑在当地则可以称之为地域的标志性建筑物,其在城市中都有着重要的功能含义,并且对城市的空间格局和城市形象都有着密切的影响。例如山东泰安城,在空间上,城内的许多重要建筑与泰山上的主要标志建筑基本都从整体上控制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古人强调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利用重要的景观节点来控制整个环境的布局。依靠自身独特的空间形态,以重要建筑之间或与自然环境相互的空间关系作为其选址的重要控制因素,最终使整个城市的重要建筑之间产生一定的空间联系,形成一个空间上整体的联系网络,通过之间的协调性来对城市的整体空间格局进行控制。

3.4借“人文环境”培育城市精神

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展现出了一个城市空间的文化。芒福德曾说:“城市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类文化的高级体现”。[[美] 芒福德著.宋俊岭等译.城市文化.]一个好的景观环境,能反映出这个城市的文化发展的水平。《荀子》中有句话:“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眺……不禁叹为之治也”,[ 《荀子》]景观环境也可以说是在营造一种文化。城市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场所,是人生意义的体现场所,而不只是生命消耗的物质空间。亚里士多德曾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在那里过一种更好的生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A章二]在城市中有许多文化胜迹与古迹,古人向来崇尚历史圣贤,对当地做出重大贡献的明吏十分崇敬,总会在城市中建设重要的建筑铭记先贤。这些胜迹彰显出了这个境域的人文气息,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精神文化,表达了一个地方的文化追求。虽然城市文化多种多样,但城市的景观空间规划中则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主导文化需求,这是一种历史环境所影响的结果,这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追求的核心所在。一个城市的景观好空间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时代追求,通过空间环境所展示的“文化语言”进而对空间的寓意进行阐述,从而在整体上塑造一种文化空间格局。

小结

传统人文景观,其具有明显的历史人文特征,是这个地区文化积累的重要体现。人文景观是人类文化、思想、生存情感等众多活动的积累,是人类最凝练的文化创造,它指导着地域的人文精神价值,对该地域人文的思想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些传统的人文景观蕴含着浓厚的地域性风采。现代的人文景观设计应积极的从传统的历史文化中吸取智慧,并结合当今的现代生活需求,继而创造一种具有本土的人文历史特色,把一种人文精神融入到景观规划设计中去。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建筑·城市·人居环境[G].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 (美)凯文·林奇.城市意向[G].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0.

篇3

2南平市城市色彩景观现状分析

对于现代城市来说,不同的城市都在积极加强自身特色的建设,力争从色调、形体等多方面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但还存在城市色彩在局部地域跨度过大而缺乏整体统一感和连续性的问题。近些年南平市经济快速发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多种类型的城市开发主体,受到不同主体文化以及“装配式”建筑模式的发展,造成城市色彩景观缺少自身的特色。另外,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很多建筑在规模、材料以及环境协调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建筑整体差异性较大,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视觉效果,严重情况下某些建筑色彩过于突兀,对于整个城市的形象造成影响。

3城市色彩景观的规划

以清新淡雅、端庄素雅、温馨浪漫的中高明度、中低彩度色系当作城市最核心的色调,为了确保色彩的明快性,要降低色彩的复杂度,原则上每栋建筑立面色彩控制在3种之内,连续性街道立面色彩控制在5种之内。(1)地域特色的武夷红。选用体现武夷特色的色彩,诸如石黄、素色、武夷红、月白、檀色等。推荐选用武夷当地的材料,诸如楠木立柱、青石基座、暗红色毛石垒砌,白色拉毛粉面、暗红色蝶形片瓦等。(2)端庄素雅的黑白灰。第一,灰白以及砖红色系的建筑。该种建筑更多位于福清以及漳州等区域,此种建筑墙体主要采取的是灰白色以及砖红色系,而屋面主要采取的是砖红色系。第二,砖红色系建筑。该种建筑更多位于莆仙以及闽南等区域,此种建筑墙体主要采取的是砖红色系,同时辅以一定的灰白色系,而屋面主要采取的是砖红色系。第三,灰白色系建筑。该种建筑更多位于闽中、闽西、闽北以及闽东等区域,此种建筑墙体主要采取的是灰白色系,而屋面主要采取的是灰色系。第四,石头屋建筑。该种建筑更多位于海岛以及沿海等区域,此种建筑墙体主要采取的是灰白色系,而屋面主要采取的是灰色系以及砖红色系。(3)舒适雅致的暖灰色系。为在统一中寻求变化,第三种采用暖灰色系,过渡协调武夷红色系与黑白灰色系,这样能够更加凸显建筑的柔和性。针对南平市的历史沿革,站在环境学、美学等视角来看,暖灰色系更能体现出该市的气质。南平市存在着大范围的森林资源,整个城市充满着绿色感,但是绿色系偏重于冷色系,所以需要一定程度的暖色系进行中和。灰色系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淡淡平和的感觉,几乎可以和任何颜色进行搭配,在城市建筑使用上很受欢迎。

4城市色彩景观的控制

4.1城市色彩景观控制方案整体概述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城市彩色景观在规划以及控制主要采取的是分区控制的方式来进行的,就是指按照功能的不同对城市进行区域性划分,之后针对每一个区域所具有的特点设定色彩的控制原则。具体所要采取何种色彩控制方案还是要按照城市规模、地理规格等情况最终确定。不同于城市功能区域情况,城市的街道景观和城市居民的感受更加紧密,所以街道的景观模式主要是建立在线性、连续、动态的体验方式来建立的,街道景观和城市的设计也更为紧密,和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接近,同时也更容易控制。所以在色彩控制时,在秉持城市整体色彩基础上可以对某些色彩和总体环境不协调的旧有景观进行再设计,同时对于景观的色彩进行指导以及控制,实现景观色彩和环境相协调的目的,之后利用公路网络推广到整个城市,总的来说就是采取“从点到线、从线交集成面”的控制模式。利用此种控制模式能够将城市建设设计和色彩景观设计进行有机融合,通过色彩设计理念对建设设计进行引导,同时也不会影响建设的创新发展。

4.2南平市色彩景观总体控制解读

南平市色彩景观总体控制要建立在《武夷新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所提出的城市空间结构基础上来进行,要打破原有按照行政划分的原则,要遵照“北旅南城”的基本思路对建阳区实施统筹建设,最终建立起“一心两翼、产城联动”的总体空间结构和“三结合、五适宜”的发展方向。色彩概念总体来说以中高明度低彩度暖色系和中性灰色系为主调,色彩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各个区在一个基调中但又有各自表情。一心:指规划区中部的城市中心区,包括南林和新岭两个城市组团。两翼:北翼为规划区北部将口和兴田组团,规划定位旅游度假休闲及集散服务功能;南翼为规划区南部潭城组团,包括童游大道以南现状建阳城区及其周边区域。产城联动:以生活为主导功能的城市组团与以产业为主导功能的城市组团之间联动发展,强调产城联动。三结合:城市发展方向突出“发展与保护相结合、新区与旧城相结合、城市与乡村相结合”。五适宜:城市发展目标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文、宜养”的新中心城区。

4.3建筑色彩控制内容分析

4.3.1具体建筑类型色彩控制第一,居住建筑。(1)高层居住建筑。主要色调:亮灰、暖灰,建筑立面应采用高明度,中低彩度的现代材料,选择与当地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建筑风格。(2)多层居住建筑。主要色调:灰白、暖白,多层住宅应延续本地建筑主导色彩,以灰白、暖白两色为主导,辅以暖黄、瓦青等副主色调,形成高明度、中低彩度的素雅色调。(3)低层居住建筑。主要色调:亮灰、砖灰、暖黄、武夷红。滨水低层居住建筑宜呼应滨水建筑特点,以滨水特色的亮灰、砖灰为主色调,注重本地装饰符号的运用。沿山低层居住建筑宜呼应山区建筑特点,结合武夷特色,以山体土壤的砖红、暖黄为主色调,并加强装饰性木构的使用。第二,办公建筑。(1)高层办公建筑。主要色调:暖黄、亮灰,高层办公建筑是展现城市风格特色的重要建筑,应充分体现地域特点及标志性(2)多层办公建筑。主要色调:灰白、暖白,多层办公建筑在建筑色彩上与周边区域协调,建筑立面可传承文化特色的装饰符号及元素。第三,教育建筑。主要色调:亮灰、砖红、暖黄色,两色搭配,其余点缀色搭配充分利用各种符合地域性、生态化、可持续要求的各类建筑材料,体现城市地域文化和时展的特征。第四,医疗建筑。主要色调:暖黄、亮灰,医疗建筑应以现代地域材质为主,选择高明度,低彩度的中性色彩组合,营造温和、明快的建筑形象。第五,工业产业建筑。主要色调:亮灰、暖黄,工业厂房建筑以现代风格为主导,注重经济、实用、美观,立面可采用轻质的环保板材及新型节能材料。

篇4

一、引言

具有地域色彩的景观设计常常可以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品味和风格,成为城市发展迅速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各个大中城市对于道路带状景观设计重视程度都在提高。而如今,随着人们审美的不断提高,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不再停留在规划的基本属性上,而更加侧重于生态景观、人文景观等文化因素,对带状道路景观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城市带状道路绿化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点、线、面的绿地组成,其中的线是城市带状绿地的初始称谓。带状道路景观在城市系统中,是线型的概念,有其相当的长度和一定的宽度空间。绿地是以自然要素为主体的人工或自然植被,给人们提供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和户外生活工作环境,并对城市的建设发展和历史景观保护等方面起到承载、支持和美化的作用。总而言之,是城市中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脉、物质展示的窗口。城市带状绿地景观,是城市中绿色的线形结构,建立和完善了城市廊道空间,联系城市中的各个版块,是适宜人们生存的人性场所和领域。

三、我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速度突飞猛进,城市面貌得到了巨大的改观。但城市景观布置是局部的,或是临时改造,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还不完善,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功能设施不健全。主要反映在道路交通环境中只考虑对道路交通要求,不够重视道路两侧各种设施建设和美化设计,如交通标志和照明等。

2、环境质量差。主要表现道路绿化系统不健全,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车站站牌、广告箱及其它建筑物的随意布设等等,缺乏系统化和标准化设计。

3、城市道路环境重车不重人。交通繁忙路段缺乏停车点,以致停车挤占人行道。

4、城市街道建设缺乏个性。城市街道建设在空间上,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及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别性等。其原因有历史原因、观念原因、经济问题,各专业学科间分离等,结果造成了城市道路景观缺乏地方特色或者是区域特色。城市建设尤其是绿化城市、美化家园、卫生城市的建设是不会停止,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它是为居民提供优美及公共活动空间而服务的,因而它必将得到持续发展。

四、城市带状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的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总体原则是满足道路的交通功能,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基础上,做到四季花卉草木映带左右,以增加城市色彩,减轻环境污染,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小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道路空间是提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相互往来与货物流通的通道。在交通空间里,有各种不同出行目的的人群,在动态的过程中观赏道路两旁的景观,产生了不同行为规律下的不同视觉特点。在设计道路时,须充分考虑行车、行人的进度和视觉特点。提高视觉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1、与城市道路景观的性质和功能性相适应。

由于城市布局、地形、气候、地质、水文及交通方式等因素影响,不同性质和功能的道路组成,会产生不同的路网。如西安市是混合式路网,有环道,高架桥等快速道路系统,但仍不能满足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影响的交通需求。所以必须根据城市的特点,提高道路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加强道路自身设计,促进经济发展。

2、考虑文化特色原则

把道路与环境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加以考虑,并作一体化设计,创造有特色又有时代感的城市环境。如西安不但是丰富历史遗存城市,而且是经济繁荣,环境幽雅的现代化城市。所以,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不仅要求各个景观元素组成的街景统一协调,而且应与城市历史文物(古建筑、古街道,塔等)以及现代建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3、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表现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三方面统一。在道路景观设计中要尽量加强自然要素的运用,恢复和创造城市中的生态环境,让城市道路中的硬质景观融入自然并与自然共存。个性设计指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突出城市自身的形象特性,使每个城市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地形和气候,在城市整体形象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

五、道路带状景观的设计方法

1、以点带线、以线控面布局

城市带状绿地是城市景观廊道,在城市中,有效的系统的组合各景点和景观元素促成各景观元素相互融合,各景点互相贯穿,互为关联、统为一体。以点带线、以线控面的布局模式,有效地把握与控制了城市带状绿地景观综合效果。在南京林业大学紫湖溪绿化景观设计中,利用三个节点为点,用园区道路、景观视线和水岸线组成三条线,形成四个景观区,形成了控制,有效地实施了以点带线、以线控面布局的规划设计手法(如图1).

图1以点带线,以线控面布局

2、百叶窗的模式布局

百叶窗是窗帘的一种模式,我们在城市带状绿地的规划设计中,应用了百叶窗的外型,组织景观元素,形成景观元素的互熔和视觉景观效果。用百叶窗的模型来种植植物能有效地组织道路两旁的视线和景观空间,形成安全行车和观景的空间环境。在某大学的入口处,采用了百叶窗的模型来种植植物,有效的组织了交通,给车辆通过营造视线的通透性和有序性,同时成功的排除了主干道与教学区办公区的之间的功能干扰问题,构筑了生态型的校园环境。

3、适度体现以人车分流的交通方式

城市带状绿地,是城市中人性的栖息地,在交通布局上,适当体现人车分流的交通方式,保护生息环境,体现了安全、生态、健康、舒适、优雅、娱乐,利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降低污染和干扰,充分发挥各自的效率,利于绿地景观和其他生物群落的生息和迁徙演变,保持了城市带状绿地的复合式生态系统稳定性。南京林业大学紫湖溪绿化景观概念性规划设计中的交通组织就适度体现以人车分流的交通方式,车道和人行道的有机生态性结合和分离,形成便于人与车安全、高效和生态的环境,为整个景观场所营造出动静结合、安全与观景结合、休息与工作结合的氛围。为适度体现人车分流交通方式提供了范例。

以大轴线、重结构进行网络化组织绿地空间

城市带状绿地的形体布局,要以城市规划设计及其他专业规划设计为基础,体现带状绿地的轴线,视觉景观轴线和布局轴线,以确定布局的统一性和系统性,注重各个系统的营造,比如:道路的结构体系建立,植物群落的结构体系的建立,景观元素结构和谐建立等,都为形成网络化的绿色空间形成条件和基础,(如图4)。南京林业大学紫湖溪绿化景观概念性规划设计中,在空间布局上,用大轴线串联各个景点,优化各个景区的空间结构。在有效的组织交通的同时。设置辉煌岁月景区,有效地组织了校训台、临水构架、休息亭和网络园路,以及乔、灌、草结合,落叶与常绿树种相结合的植物网络空间,构筑了多层次的网络化空间,形成可持续的绿色景观场所。

六、结束语

城市带状道路的设计,需要更多的注入个性因素,根据道路不同的活动方式,不同的功能位置,选择相适宜的景观设计方案。就像苏州园林的设计一样“让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而城市带状景观道路的设计追求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篇5

Keywords: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蓬勃兴起,房地产业也日益成熟,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提高小区住宅的档次,便于营销,已经成为各个房地产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设计师们纷纷开始以景观的功能性为根本出发点,加强小区的人性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设计,为人们创造绿色、自然、健康的生态住宅环境。

1住宅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

1.1以园林景观的功能性为根本出发点

小区住宅环境的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要考虑能否满足人们在物质层面对景观的要求。附属于建筑的辅助设施,必须具有切实的使用功能,景观的布局最重要的是考虑人们生活的方便和安全。

1.2 立足生态环境、崇尚自然

营造那种舒适、优美、内涵丰富的住宅环境。居住区景观的设计逐渐进入稳步的发展阶段。

根据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化层次越来越高的特点,住宅的景观设计要突出文化特色、文化品味,可以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相互交融,营造一种多元文化的共存氛围。全面了解居民的运动休闲、交流需求,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居民的要求,立足于生态,体现自然,从而使居民接触到更多的绿色,观赏到更丰富的景观。

1.3 渗透文化艺术

在住宅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既要满足植物和环境在生态上的统一,又应渗透文化艺术的构图原理,从而体现个体景观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产生的意境之美,深层次地发掘文化艺术内涵。巧妙地对形体、线条、质地、色彩进行运用,通过各种植物的季相变化形成艺术构图。

1.4 通过小品进行点缀

住宅景观中景观小品的点缀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比如雕塑、灯具、水景、凳、花架、阶梯扶手等,它们给住宅景观增添了生动、丰富的情趣。

1.5 生态环境绿化

住宅区的环境绿化,是在住宅区的用地上种植花草、树木等而形成绿地。小区住宅的绿地功能有:构建户外的生活空间,为各种休闲环境创造条件;创造接近自然的环境,通过小品景观等手段,创造丰富多彩的小区住宅环境。

1.6 生态保护

实施生态保护,不仅可以遏止有毒、有害物质,而且其本身属于一种自然资源,住宅区绿地的种植,使自然资源的范围大大增加了。

2住宅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商业竞争的需要,开发商普遍存在求快、求新、求超越的心态。这样的心态使小区园林绿化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2.1景观存在的问题

盲目引进,结果栽培的植物因环境不适,成活率不高,从而增加维护费用;小区中使用的树种未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盲目移植大树,结果使用过多,既增加成本,也造成对现有生态资源的破坏。

2.2建筑缺乏地域风格和文化特色

环境设计跟风照搬,缺乏特色和个性。把国外成熟的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和一些经典作品不加分析、不分地域地搬到国内来应用,建出一些明显缺乏地域文化特性的建筑。

2.3追求形式,忽视功能

过分强调视觉的美化性,追求装饰性、豪华性、异域性,缺少实用性。设施不足,无处休闲,忽略了人休息和娱乐最基本的行为心理。

3住宅景观设计的对策和建议

3.1 注重人性化原则

建筑师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考虑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人活动的特点,要求

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如老年人活动区、青少年运动场地和儿童游戏设施等),要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人性化设计更大程度地体现在设计细节上,如各种配套服务设施是否完善,还有尺度问题和材质的选

择等。另外,在居住区的公共环境中无障碍是必不可少的设施,身体障碍者更需要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和舒适使用的环境空间。为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的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总之,在现代居住区的规划与设计中,应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3.2 创造和谐的交往空间

居住区的空间布局要合理化、科学化。居住区环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合理布置交往的空间场地,满足居民交往的需要,除文化娱乐场所外,组团空间是理想的方便的人际交往空间,应作为居住区园林建设的重点,把它建成既有观赏景观又有交往设施(亭台、桌椅、器具等),又便于居民就近享用的绿化空间

3.3 优化绿化水体设计

在居住区绿化中,各园林要素要与居住环境和谐统一,从而体现绿化所带给居民的人性关怀。创造从住宅区中心绿地到组团,可按“公共――半公共――半私有”空间系列,在居住区以不同组合形态构成的院落。空间虽然有限,但经过精心布置绿色植物、花坛、座凳和雕塑等环境小品,还有可供老人和儿童休闲游戏的场地和设施。组团中心绿地是半公共领域,也是院落空间的延伸,是便于居民闲暇散步休息、儿童游戏的主要场所。中心绿地则可以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水系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开辟有利于邻里交往等共享空间及设施,创造丰富的景观和富有情趣的空间环境,居住区水体的设计就应表现出人与水的情感,在尺度上应与居住区整体环境相协调,水池、喷泉、瀑布以及小品、雕塑之间能做到主次分明,附属要素很好衬托主体。

3.4 交通道路合理分流,减少对居住的影响

居住区的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户的干扰,以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和多层次性的要求。交通以人行优先,不能让车干扰居住环境,有条件可人车分流。车辆对住宅区域全无干扰,效果良好。“ 以人为本” 原则还应考虑到居住区外部空间的空气环境、声光热环境、水环境等问题,应通过景观的高低、穿插、围合、引进、剔除,以及生态技术等的运用,尽量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例如,对小区汽车噪声和尾气的隔绝,以及汽车对小区住户日常出入的干扰的避免,可以通过人车分行,在车行道两旁种植绿化带;也可以将小区汽车直接停放在小区周边,使其不进入小区内部,实行小区内部步行化,辅助以自行车交通等措施解决。

3.5适度发展智能小区

住宅小区智能化是利用现代4C(即计算机、通讯与网络、自控、IC卡)技术,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将多元信息服务与管理、物业管理与安防、住宅智能化系统集成,为居住区的服务与管理提供高技术的智能化手段,以期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与管理,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

4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居住质量有了新的追求。住宅规划和景观设计需要多考虑人的因素, 本着 “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最符合人们需求的,充满人情味的空间,遵循当地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要敢于改革与创新,为居民创造优良的生活环境,造福于后代

参考文献

篇6

一、植物景观的功能

任何规模的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无论庭院或城市公园绿地,都是为人类创造福祉,减少热岛效应,提供野生动物避难所,为植物、动物、微生物提供需要的栖息地联动空间,促进环境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植物景观对于城市有多方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生态功能、保健功能、社会功能等。

(一)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

拥有稳定生态性的植物景观对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保护的优势和功能,集中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提高景观美感和相对降低后期养护难度这几个方面。对气候的调节可以缓解城市的热岛、干岛效应,减少居民由于干热环境所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带来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舒适度和生活质量的效益,在城市这一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具有特殊的和重要的意义;林绿化植物自身的固碳能力就可以将城市中的部分二氧化碳吸收转化为氧气。有些园林植物还具有吸收有害气体的作用,可吸收城市中 SO2、NO、CL、HF、NH3、Hg、Pb 等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植物景观设计,可以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建立一个良性的植物群落。使群落内的每一种植物都可以相互依存、健康的生长,便可以减小植物群落对人类干预的依赖度。从而达到降低建成后后期养护的难度,节约改善城市环境的成本。

(二)植物景观的保健功能

在城市环境中多用绿色材料、自然材料,减少使用人工材料可以增强幸福感。植物景观的保健功能集中体现在:第一,激励锻炼,有利于散步的环境可以减轻压力。第二。积极的引导,自然的植物、水景,以及与植物相关的活动可以给人积极的引导。第三,避免外界干扰,城市噪音、烟尘、人造光源应尽量减少,因为自然的光线、声音是花园中的积极要素,对人的健康十分有益。

(三)植物景观的社会功能

城市植物景观的游憩功能早已被绝大多数所认识。当今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更加需要在自身居住的城市中,有一处离自己的居住地很近的,用来放松自己的身心、缓解生活压力的植物景观。优美的植物景设计观可以通过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张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可以情与景的交融,利用植物寓意、联想来创造美得意境,寄托感情。总而言之,城市中丰富的植物景观可以满足久居城市的人们对自然美的向往之情。同样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行动不便的老师更加需要一处可以方便到达的休闲娱乐场所。

二、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工作程序

(一)确定规划目标

无论从事社会实践工作还是科学研究工作,首先要搞清楚第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进行这项工作。在植物景观规划工作当中也是同样的道理,首先要确定的就是工作的目标。因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每一个城市的自身情况和条件各有不同,要针对城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来确定工作的方向。只有确立了能够解决规划对象问题的规划目标,才能指导后续工作在正确的方向上开展。

(二)适宜性分析

适宜性分析可以被定义为:某一特定地块的土地对某一特定的使用方式的适宜的程度的分析。本文所涉及的适宜性分析要在两个层面上进行。首先,要对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城市生活型进行分析,以便制定规划策略。这也是对适宜性分析对象的一次拓展,将政策、发展策略也纳入到适宜性分析的范围。其次,就是要对规划范围内的绿地进行适宜性分析,以便制定合理的规划内容。

当然,能够完成适宜性分析工作的前提条件就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现场的实地调查。对于一个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风土条件, 要通过深入地调查研究, 才能认识充分, 体会深刻。由于城市植物景观规划是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补充和完善,对城市现有的规划成果是必须要认真解读的。同时,对城市规划范围场地的各种生态因子也要全面的收集,人文因子的收集分析工作在过去往往不够重视,但在植物景观规划工作中非常重要。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全面收集各种影响因素时,也要主要取舍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现实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制定规划策略

在经过规划目标的确定和适宜性分析,就能够以前两阶段的工作为依据制定规划策略。规划策略是确定城市植物景观规划的总体布局,明确要以什么样的方式解决问题。通俗的讲第一步提出问题,第二步分析问题,第三步就是回答将要以怎样的方式解决问题。规划策略的制定完成也就标志着解决问题的方案已经初步形成。

(四)制定规划方案

在规划策略制定完成后,就需要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对规划策略进行贯彻和执行。由于城市植物景观规划是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必须有准确和可实施的具体执行计划。本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使植物景观规划得以实施,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规划,要让其成为一个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只要这样才能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城市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一)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通常分为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和施工设计两个不同的阶段。初步设计(详细设计)需要绘制出种植设计平面图,图纸上应明确标注出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常绿灌木、落叶灌木及非林下草坪等不同的种植类别,重点表示其位置和范围。应编制出初步设计苗木表,表示出植物的中文名称、拉丁学名、种类、胸径、冠幅、树高等,统计种植技术指标。图纸绘制常用比例为1:300~1:1000。施工图设计应满足施工安装及植物种植需要、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需要、满足编制工程预算的需要。设计文件一般包括设计说明和图纸,种植施工设计图纸常用比例1:500~1:1000,局部节点施工图设计可采用比例为 1:300。城市植物景观规划首先也要遵循先调查分析的原则。基本规划方式也是三段式的规划模式“现状调查―问题分析―规划方案”。在每一阶段的工作中采取植物景观的方法。特别要注意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衔接。

(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当由计算机地理制图和计算机图像处理产生了地理信息系统(简称 GIS),地理信息系统就不再是纯粹的计算机地理制图系统或纯粹的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并也再不是此两者功能的简单加和,地理空间数据的储存、检索、制图和显示功能越来越完善,它有了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和更深层次的用途。

在城市植物景观规划的过程中,运用GIS系统可以进行快速、准确的现状分析,掌握城市综合现状,为规划设计提供设计依据。

(三)植物景观单元的结构

植物景观单元是模块化的思想体现,将具有不同特点的景观环境与不同的植物群落组合配置在一起,构成一个景观单元。而且植物群落组合是由不同功能的植物群落所组成的,这一植物群落组合的核心是一个具有特色的植物群落,群落组合内的其他群落是围绕这一核心而展开建设。而且特色植物群落与环境也是要有一定的匹配度,组合内的其他基调植物群落要拥有更高的生态稳定性,使植物景观单元可持续的发展和演替。

(四)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可视化

目前在种类繁多的设计软件当中,建模和渲染功能的软件很少有为以植物景观为主的场景建模提供帮助。现阶段植物景观设计最主要的应用软件是 CAD、photoshop 这一类传统软件。CAD 软件虽然在最终设计成果递交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初期设计初步方案阶段的展示上不直观,运用 Photoshop 软件制作的方案展示效果图不是非常令人满意。目前在建模软件的模型库当中存在的植物模型主要是为了美化硬质设计和增加场景真实度而存在的。但这一状况可能会在不远的未来得到改善。

结语

风景园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植物造景又在风景园林建设中颇为重要, 应当重视和加强植物造景的管理,合理运用适当的植物造景方法,达到美化环境、给人们带来视觉美感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1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构成要素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背景下,聚落性景观和生态性景观两要素共同构成了整体的乡村景观。

1.1 乡村聚落性景观

乡村的建筑以及整体的生活环境共同构成了乡村聚落景观,乡村聚落性景观作为环境景观,在整体的乡村景观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这是因为较高的观赏价值存在于聚落性景观中,因此加大对这部分景观的完好保存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在上百年甚至更久的发展时间里,会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都将被乡村建筑景观所记载,因此村庄特殊的审美倾向将被当地建筑充分的展现出来[1]。例如,在安徽宏村,乡村建筑中完整的保留了徽派民居,因此在现代社会,可以将拥有上百年历史文化的村庄展现在世人面前,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审美功能。

乡村中的广场、庭院、文化场所等公共活动空间,都是乡村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环境是村民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由于各地区民族特点不同,因此这部分环境也形成了一定特色。

由此可见,乡村建筑以及乡村生活环境对乡村聚落性景观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因此决定了乡村规划设计者必须在尊重村庄肌理的基础上,才可以规划设计乡村聚落性景观,加大对村庄原始形态的保护力度,尽量减少建设用地面积,这是规划设计村庄基础设施以及村庄聚落风貌的重要内容。

1.2 乡村生态性景观

在乡村的生态性景观中,包含多项组成内容,如自然保护区、水文、植被等。这些景观不可以被乡村建设用地所占用,在乡村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加以保护[2]。森林绿地、植被斑块以及生态防护林等是植被的组成部分,在加大对这些内容的保护力度过程中,景观规划设计还应当进一步统一设计自然生态环境内容,实现科学布局,从而促使乡村开发空间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合理而舒适的服务,并为促进当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湿地以及河流等都是水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将科学规划以及生态设计应用于这一系统中时,有助于提升水体景观的优质性;生态敏感区即自然保护区,通常需要得到重点保护,才能够维持当地生态平衡。

2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新寨村地貌特点为喀斯特地貌,拥有3.5km2的区域面积,村户数量为185,在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合理构造乡村生活空间和凸显乡村的地域特色,提升了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并取得了一定成就。

2.1 合理构造乡村生活空间

街道是构建整个乡村的重要纹理,是乡村空间特色形成的基础。只有合理的规划公共服务设施,才能够提升乡村生活空间的合理性,在满足村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基础上,给予村民最大的舒适度。例如,为了满足村民正常的步行需求,应确保村民可以在15min以内到达公共服务设施地,而900m的半径应当存在于公共服务设施中。而要想提升人际交往的便利性,村民应当能够在10min内到达目的地。如果步行速度为1m/s,那么,600m应当作为人际交往的半径[3]。由此可见,在规划设计乡村建设用地时,不可以盲目扩大范围,从而降低乡村生活空间的这通达性,影响村民生活质量。

2.2 凸显乡村的地域特色

当地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是地域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给予村民最大的精神财富。因此新时期在积极加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当地地域特色的凸显,充分利用乡土元素,如包含当地历史文化的建筑以及特殊植被等[4]。同时,在凸显地域特色的过程中,还必须注重促进自然景观同生活环境的融合,在重视域特色的规划设计中,对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求乡村规划设计者能够全面C合考虑乡村的生态、环境、经济等因素,从而在美化乡村景观同时,加大当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力度,从整体上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展开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能够加大对乡村与生俱来的特色利用率,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法,综合应用多种景观要素,从而凸显出乡村景观的个性化特点,在给予当地村民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基础上,为我国整体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戴松青.“燕城古街”乡村景观营造――北京市雁栖镇范各庄城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16,32(1):28-31.

[2] 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桂林市阳朔县新寨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住宅科技,2014,34(1):39-43.

篇8

作为一项多元关系的综合艺术品,城市景观是城市周围空间与各视觉事物、事件组织关系的艺术,受到人们主观感受和视觉思维的相互影响。此外,城市景观作为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集艺术、工程技术、科学等于一体,范围涉及到城市人居环境的各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组织各类事件和事物,让城市景观意境、形象、风格能更有效的表达和显现。

一、城市景观设计的范围

城市景观设计最早是源于美国景观设计和城市建设的融合,作为一个符合设计体系,其包含植物设计、风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城市设计等。城市景观设计应用十分广泛:从大地生态规划、流域规划到区域景观规划;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到城市广场、步行街规划;从城市公园建设到私家花园建设;从局部环境建设到街头城市小品、雕塑设计等,涉及到城镇规划、场地规划、区域景观规划、公园与休闲区规划、环境设计、土地发展规划、生态规划与设计、社会与行为学设计等诸多领域。

二、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

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文化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三大原则。

1、尊重人

尊重人,就是尊重最为普通的、平等的、有血有肉的、有情感的人,而非集体名词,他们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而非奴隶或被征服的人,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和贵族。尊重人,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尊重人性,景观设计师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需要结合实际,摒弃决策者的标新立异,用设计语言把大众社会需求表现出来。

2、尊重自然

在人与自然中建立一种亲切友善的关系。在城市历史的发展中,人们从屈服自然向征服自然转变,从一面的不和谐走向另一面的不和谐。尊重构成自然的风、水、生物,尊重自然地形自然格局。

3、尊重文化

作为历史的一种象征,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尊重历史文化脉络,重视继承、保护和利用已有的景观资源,把握特定的本土环境特征,寻求客观规律,创造一种更为适合本土特色的城市景观形态。通过对环境进行设计,实现人与自然及文化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谐共存。为此,景观设计师需要将城市和景观设计的前沿理论、现代技术及传统文化进行巧妙地融合,创造更为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并让其为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人服务。

三、现代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方法

1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在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根据当地周边的环境与地形地貌,尽量做好既经济划算又美丽非凡。对于盲目的照搬欧美发达国家的景观园林的设计方法是不合理的,不能盲目的追去奢华,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现在我国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居住环境的改善,保障居民的身心健康,景观园林应该扩大绿地的面积,开展各项的绿化工作,建造一个科学合理的绿化格局。

2充分的发挥景观园林的生态效应,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 在城市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尽量把园林建设成最接近当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在种植时,要多选择看可以有效抵抗病虫害的树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再引进外来树种,相互结合同时作为补充来发挥更好的作用。

3注意注重每一个细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在进行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时,第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在整个城市之中,景观园林的性质、功能以及形式要结合城市的发展现状来进行准确的定位,统一协调好景观园林的建设、周边环境等因素,景观园林建筑的各种性质要适应和符合环境的需要,统一协调好其他的景物,景观园林的设计要讲究烘托对比、承上启下、主次分明、最大限度的让所有的景物在景观园林中都扮演自己的重要角色。注重每一个细节,体现设计的特色。

4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和机制,有效地管理景观园林的规划和设计 为了使景观园林的设计工作能够更加有力的开展和进行,使专业技术队伍明确自身的责任和设计施工的顺序,要建立专门的协调会制度,让技术人员对自身的职责进一步明确,并且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建立健全各项相关的管理制度,减少设计施工中出现的专业问题,注意协调各个施工部门的工作,甲方作为管理者,要协调统一领导,要有专人指挥,甲方管理人员要严格的遵守执行国家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提高自身的业务学习能力和素质修养。

四、城市景观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1、调查求细

设计注重运用创意的设计理念和内涵,但前提需要详细调查城市、市场背景。周边环境未来发展能否与此项目汇合一起?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怎样?这些都需仔细的调查清楚,让项目跟将来周边环境很好的配合。

2、方案求值

方案经系统设计须经济、有效益。许多片面的想法认为好设计定靠昂贵材料、奇特方案、新颖方法才能制作、表达出好的效果,这个是不绝对的。但另一方面,好设计创意对整个方案都有影响,方案富有经济效益很重要。

3、设计求远

设计要考虑长远,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是好项目,这对城市景观设计师来说非常重要。如环境设计、园林设计须考虑植物5年后、10年后的样子,把植物生长与将来效果融合在一起。一些公园,如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就是比较成熟的设计方案,经多年变化实现了永恒的效果。

4、材料求宜

城市景观设计材料要因地制宜,选择植物更注意每个地方都有不同植物可利用,特别是植物配置上要讲求配置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因树制宜、因景制宜。

5、风格求准

每一个项目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需有一套切合项目主题风格的设计语言。根据项目特点,通过系统设计,把一些特别元素通过一些创意和设计语言运用在项目上。

五、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1、学科优势互补

理论上,城市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是相对独立的学科,但它们最终目的是创造理想的人类聚居环境,核心内容都是规划和设计,也就是说它们的学科性质、任务是一致的。其次,以人居环境的观点,这三门学科的知识结构是重叠的。

为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城市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将会由几个人合作到只需一人就可完成。随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城市景观设计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三者合一的复合型人才是社会的需求。

2、信息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大量运用

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引起了信息革命,如何规划设计信息社会中的各种空间环境也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城市景观设计行业的重要课题。虽然这方面的研究正在起步,但这蜂拥而至的知识浪潮、星系革命必然对此行业产生重大影响,让城市景观设计设计理念、研究方法、工程技术等发生巨大变化。

3、城市景观设计思想的传播

先进的甚至超前的城市景观设计思想需要得到提倡和传播,引导人们树立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大众传媒对城市景观设计时尚的形成将产生重要影响,城市景观设计关系每个人。通过环境教育,让公众自然地关心环境,普通民众把地球当成人类的家园;通过环境教育,草坪四周栅栏及广告牌、警示牌也将被取消。传媒对公众环境意识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公众环境教育的一种方式;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又会对城市景观设计提出更高要求。此外,景观设计师怎样利用好传媒扩大自身影响,传媒如何正确引导大众对城市景观设计鉴赏力也值得思考。

城市景观设计发展取决于人素质的提高,某些地方失败的城市景观设计能实现,甚至被称颂,可以说是设计师和决策者专业素质不高所造成的,同时也说明普通受众的鉴赏力、分辨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引导、培养公众对城市景观设计鉴赏力,加大对该专业基础知识的普及十分有必要。

结论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和自然演化的协调,城市景观设计在未来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发展形势也是一片大好,为此,景观设计师在进行作品设计时需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着眼于未来,看到城市景观未来的发展,设计出时代精品,让我们的城市成为人见人爱的大家园。

参考文献:

篇9

Key words: the city road; Planning methods; Landscape ecology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作为一种线性基础设施,道路在促进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如路域理化环境的污染、动植物栖息地的干扰、水土流失的加剧、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地质灾害的诱发、景观视觉质量的下降等。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该学科理论与方法用于道路及道路网生态效应研究。

l城市道路景观对生态的影响

为了获得生态效益,道路必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为人们服务。在此过程中,道路起到了引导路人、组织交通的重要作用。它将各个景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伴随着整个交通过程。然而,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讲,人为道路的构建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组成部分,对生态必将产生影响。因此,在道路规划时,需要避免道路对重要物种的生态斑块进行人为分割,同时道路形成了新的阻隔带,影响了原有生态斑块之间的相互作用。

2道路景观设计思路方法

对于道路的景观设计要着重强调其领域属性,以形成其区域特色,使道路与两侧空间相融合,进而弱化道路与周围界面的隔离,使行人在其中行走时有鸟儿翱翔空中,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动的感觉。其设计手法可通过布线、空间变化、领域分隔、道路设施及周围建筑环境等方面来实现。

3.1布线

“蛇形”布线是由一系列相反方向的S型曲线组成,S型曲线可以给人们观察周围环境提供最大限度的方便。

3.2空间变化

道路可根据各路段交通流量不同或地形条件限制出现宽度的变化。在区别空间变化波动时,宽度变化是一个很重要内容,它可提供错车空间,在特殊情况下亦可提供停车间,有时还能为行人提供休息逗留的场所,给人以空问的惊喜。

3.3领域分隔

作为居伟区内的生活性道路,应有为居民提高生活空间的领域感,其效果可以通过分离法来实现。

3.4道路设施

生活件街道通常有步行者在活动,此种活动常仃随意件和观赏性,故要求其上面多设置公用设施等硬质景观(如座椅、花坛、候车亭、交通标志等)以及选择宜人的色彩和尺度,这样可增强人们的美感和愉悦感。

3.5建筑环境

建筑因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类型应该和谐并具有艺术特色。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经常采用柱廊和悬挑,它们为行人创造了一个庇护的环境,使街道空间与建筑内部问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内外兼顾的整体,使道路与室内空间连接起来,使街道真正成为居民生活场所的一部分。

3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3.1分析现状,明确目标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不仅仅是考虑狭义的视觉景观和道路交通功能,而是连带城市总体规划、交通、环保、经济发展、历史文脉、自然、旅游资源等因素一起考虑的综合规划设计,针对具体的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必须对道路所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道路承担交通功能、道路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等进行周密的调查分析,指出现状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规划设计目标及指导思想。

3.2景观规划构思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构思包括功能、景观、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等多方面的初步思考策划。设计构思中首先要确定道路景观风格定位,影响道路景观风格定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如山、水特色,道路功能定位,如迎宾大道、商业街,人文因素,例如是体现现代气息还是传统风格。围绕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目际和风格定位,结合道路各区段所处位置和所具备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关系特点,构思道路景观结构,拟定主题思想,进入具体景观规划设计。

3.3道路景观构成要素设计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道路工程中应用较多的是生态护坡和道路绿化。道路两旁的边坡为景观生态学上的边缘和边缘地带。它属于诱导边缘,过渡显著,在工程上会有边坡不稳定的效果,在景观上它是一个不连续的边缘地带。因此,采用绿色植物材料对斜坡和山体进行覆盖,以防止坡面和山体的侵蚀、风化。

道路视觉景观设计应和道路平、纵、横及路面结构等设计相结合,道路平面线形、竖向设计和横断面布置要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的变化,力求做到道路线形、分隔带、绿化带、边坡等连续、平顺、自然且通视效果好,与周边环境色彩协调、风格统一、融为一体,切忌把道路拉直推平,导致视觉上单调乏味。

道路公共设施和小品满足道路作为市民公共活动空间需要的信息交流、休闲甚至游赏娱乐等功能,种类繁多且有实用性的,如公交站点、休闲椅凳、公厕、垃圾筒、电话亭、广告牌、宣传栏;有观赏性的,如树池、花架、亭廊、艺术雕塑、水池喷泉。如果说道路本身景观应力在求“势”、追求大气的话,道路公共设施和小品由于多布置在行道及城市绿化带,行人缓慢通过甚至可以驻足观赏,其景观设计则应着重在“型”的处理上下工夫,对公共设施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出匠心独具的形态,对景观小品进行细部刻画,细致地反映一定的文化主题,既有助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又有利于塑造道路的特色风格。

4展望

道路景观生态学在我国是个崭新的领域,许多研究内容有待探索。我国近期道路景观生态研究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开展工作。

(1)总结国内外现有成果,引入新方法与理论,开展前沿研究。通过全面系统地总结国内外近年来道路生态学研究成果和相关学科如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为道路景观生态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重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如3s技术、三维动态可视技术;加强对典型地区的跨尺度综合研究,对景观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作深人的探索。

(2)以典型旅游公路为突破口,开展细致深入的景观调查、路线优选、构造物设计等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充分收集和利用现有历史资料,如航片和卫片,对道路沿线水文、土壤、地质地貌、气候、土地利用、经济发展、文化、历史、民俗等资料开展充分细致的景观普查、规划与设计工作。我国道路选线历来重视地质选线、地形选线.而结合生态环境选线相对处于弱势,从景观资源保护(尤其景观美学资源)来考虑选线更是欠缺。

结束语

道路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随着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和我们对道路景观生态问题的关注,相信研究队伍会越来越壮大,前景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篇10

1 景观生态园的概念

生态园是以生态学的原理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的四美生态园林工程。

2 景观生态园的内涵

2.1 生态园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能够美化环境,创造宜人自然景观,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

2.2 生态园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

2.3 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3 生态园的分类

从自然资源角度化分,可分为以下几类:

3.1 自然保护区生态园(区)类

3.2 森林生态公园(区)类

3.3 地质生态公园(区)类

3.4 农业生态园(区)类

3.5 城市生态保育(区)类。

从产业经济与技术角度化分,可分为

3.5.1 观光农业生态园

3.5.2 都市科技型生态园

3.5.3 休闲度假型生态园

4 景观生态园的规划设计原则和总体思路

4.1 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

生态园的规划应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电、食宿及娱乐场和度假村的进一步建设等。另外,生态园的规划必须结合生态园所处地区的文化与人文景观,开发出具有当地农业和文化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旅游精品,服务社会。

4.2 培植精品,营造主题形象

生态园规划应以生态农业模式作为园区农业生产的整体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态旅游型观光农业精品。另外,要发挥生态园已有的生产优势,采用有机农业栽培和种植模式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体现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前景,形成产品特色,营造“绿色、安全、生态”的主题形象。

4.3 效益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的规划设计以生态学理论作指导思想,采用生态学原理、环境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机制,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规划的生态园主要是以生态农业的设计实现其生态效益;以现代有机农业栽培模式与高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生态园的经济效益;以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实现它的社会效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

5 生态园整体规划方案

5.1 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

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

A、生态农业示范区

生态示范区是生态园设计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态园最主要的效益来源和示范区域,是生态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B、观光旅游区域

生态园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园内建设花艺馆、野火乐园、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生态公园、天然鸟林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

C、科普教育功能区

旅游科普规划时应遵循知识性原则、科技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例如可以通过在生态园中设立农业科普馆和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绍农业历史、农业发展现状,普及农业知识和加强环保教育。还可在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设立现代农业科技研究中心,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种农作物,形成特色农业。这样生态园一方面可以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为大中院校和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场所,同时也为各种展览和大型农业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农技培训提供场所。

5.2 生态园中其他规划

A、园路规划

依照园林规划的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生态园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园务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局既不会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园内景区风景的和谐和美观。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

B、给水排灌工程规划

生态园以生产有机农产品为主,园内农业生产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同时考虑到环保及游人、园工的饮用需水,所以进行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规划中主要利用地势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沟,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水体;一切人工给水排水系统,均以埋设暗管为宜,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农产品加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统,不得排入园内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环境。

C、园区绿化设计

生态园内的绿化规划,均以不影响园内生态农业运作和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全园内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绿化均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场所(餐厅、科普馆等等)周围绿化则采用观花、观叶树为主,全园内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

5.3 生态园的建筑设计

篇11

    有些学者从微观经济理论的角度探索消费和投资的最优比率。例如,Phelps构建了不确定收入下的最优消费率[2]。基于这一模型,Merton以布朗运动模拟不确定收益,利用动态规划建模的方式,求出在连续时间假设下获得最大消费效用的消费和资产投资组合[3]。然而Merton的模型采用了Pratt的绝对风险厌恶度(absolute risk aversion)[4],即假设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是和年龄、财富无关的常数,从而把家庭总财富比率设计成常数。为了改进过于严格的常系数风险厌恶假设,Farhi和Pan-ageas假设投资者可以通过控制退休时间来调整劳动供给,从而实现最优消费和投资[5]。另外有些学者拓展了Merton等人的模型,如Hakansson和Richard研究了存在保险时的生命周期最优消费[6][7];Karatzas使用鞅方法研究了个人如何选择消费率来实现消费和财富效用最大化[8];Bodie等人探讨了退休期间的最优消费投资问题[9]。有些学者则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阐述消费和投资对消费效用最大化的影响。李嘉图的古典消费理论强调了消费对经济的刺激。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主要取决于当期绝对收入,平均消费倾向(APC)随收入增加而减少。按此假说,一战后,美国人民收入增加,储蓄应随之增加。但是,Kuznets实证研究发现战后储蓄并未增加,长期APC稳定[10]。为解析上述矛盾现象,Duesenberry提出相对收入假说,家庭会比较其他家庭的收入,即相对水平,来决定自己的消费水平[11](P3)。相对收入假说的缺陷在于家庭的消费是短视行为,没有考虑未来收入。为克服相对收入假说存在的问题,Friedman提出了家庭将根据终生收入来决定消费的持久收入假说[12](P26-135)。内生增长理论被广泛用于分析投资和消费的最优分配。该理论假设在生产过程中的规模收益不变,即凸性生产技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生产要素,生产率是由模型内生所决定的,而不是由资源、人口等外部因素决定。典型的内生增长模型有AK模型、Rebelo模型等[13]。

    曾经有人质疑AK模型是否可以用来评估经济增长。Jones建立了技术为常数的AK模型,对函数关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求最大值,并基于1950~1988年加拿大、法国、德国等15个OECD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发现战后投资额同经济增长无关,并由此推断AK模型对投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预测是短期的或不正确的[14]。为了反驳AK模型不适用于研究经济增长的结论,McGrattan建立了技术为常数的AK模型,对函数关于消费和资本求最大值。McGrattan用1870~1989年11个国家的数据验证了投资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证明政府投资诱导政策会永久性影响经济增长[15]。McGrat-tan发现Jones之所以用AK模型测不出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一是数据期限短,二是模型设计存在缺陷。McGrattan的模型假设如下:(1)代表性家庭选择投资和消费,从而实现生命周期效用最大化;(2)家庭有两种资本,分别是结构资本和设备资本,家庭收入来源于把结构资本和设备资本租给公司的租金;(3)家庭收入要向政府缴纳税收,因此政府政策可以影响投资产出比和劳动闲暇选择。这样一来,McGrattan就解释了Jones观察到的投资增加而产出稳定的短期离差,并从理论和实证角度验证了AK模型的有效性。本文在持久收入假设和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研究经济增长的最优消费投资比率,从理论上指导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之所以选择资本产出弹性为单位弹性的AK模型,是因为资本对发展中国家很重要。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购买技术先进的国家的设备得到知识,这种由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可以加速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另外,由于行业间存在溢出效应,当资本提高某个行业的生产率时,与之相关行业的生产率也随之提高[16],所以不仅要考虑资本对单个行业的作用,还需要考虑资本的社会回报。Ljungqvist和Sargent建立的AK模型与本文有类似的目标函数yt=Akαt,也猜测了相同的值函数形式,并得到了类似的策略函数[17],但本文与之不同的是:第一,他们假设资本产出弹性大于零而小于1(0<α<1),从而使资本边际效用递减,通过数学推导发现资本收敛,而本文假设资本产出弹性等于1(α=1),从而使资本没有边际效用递减,通过数学推导发现资本不收敛,而值函数收敛;第二,本文考虑了资本折旧;第三,本文通过真实数据,再现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和投资对提高社会效用的贡献。本文余下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建立包含资本折旧率和贴现因子的最优消费模型,通过猜解求出策略函数,讨论了消费、资本积累序列的意义,并通过求导分析了各变量对值函数的影响;第三部分比较了不同贴现因子下的值函数,并用三维效果图展示了1978~2010年中国消费、资本和值函数的演变关系;最后是本文的结论。

    模型

    本文考虑生产单一商品的经济,此商品既可消费又可投资,投资以资本的形式体现,消费品和资本品可以相互转换。消费数量和消费投资比决定代表性行为人的效用,社会计划者的目标是通过政策引导消费路径,使代表性行为人在任意时期都能获得最大效用。经济增长由资本驱动,因此设生产函数为yt=Akt,其中A反映技术水平,yt、kt和ct分别表示在时期t的生产量、资本存量和消费。对于任意t期,有ct≥0,kt≥0;且初始资本k0已知。由此,可得模型:max∑!t=0βtln c(t)s.t.kt+1=yt+1-(δ)kt-ct,  yt=Ak烅烄烆t(1)其中δ为资本折旧率,0≤δ≤1;β为贴现因子,0<β<1;βtln c(t)是消费效用。式(1)是终生消费效用,资本积累规则为下期资本的数量取决于本期的有效商品总供给和本期的消费。令f k(t)=Akt+1-(δ)kt=(A+1-δ)kt表示包含资本折旧的有效商品总供给,则式(1)可转化为:max∑!t=0βtln c(t)s.t.kt+1=f (kt)-ct,f (kt)=(A+1-δ)k烅烄烆t(2)式(2)目标函数的含义是代表性行为人追求一生消费的贴现效用最大化,其中消费ct是控制变量,资本kt为状态变量。由约束条件kt+1=f (kt)-ct,可得ct=f (kt)-kt+1,即控制变量可表示为状态变量的函数。求式(2)的最优解,就是在给定约束条件下,找到一个恰当的序列ct,k{t+1}!t=0,使目标函数∑!t=0βtln (ct)取得最大值。(一)猜解求值函数和策略函数为方便求极值,将式(2)由离散形式转化为连续形式,并定义值函数()V k为投资者在给定财富下所能达到的期望终生总效用。在竞争性均衡中投资者的效用得到了最大化,则根据汉密尔顿-雅可比-贝尔曼方程(Hamilton-Jacobi-Bellman equation,HJBE)可得:()V k=maxk'()ln [f k-k]'+β{V (k)}'()=ln [f k-g(k)]+βV [g(k)](3)式(3)中,k是当前时期的资本存量(相当于kt),k'是下一时期的资本存量(相当于kt+1)。g(k)是利用HJBE进行递归迭代的策略函数,且g(k)=k',表示计划者面临的决策为:究竟是应该用政策引导代表性行为人当期多消费一些,还是当期少消费,留作下一期的资本,从而使下一期能消费更多。()V k和g(k)都是连续可微的。根据动态规划理论,可猜测值函数的形式为:()()V k=E+Fln k(4)其中,E、F是待定常数。对式(3)和(4)计算一阶最优的必要条件,并根据式(2)可得:g(k)=k'=βF A+1-(δ)k1+βF(5)()c=f k-k'=A+1-(δ)k1+βF(6)式(5)是策略函数g(k)关于k的显式解,F是待定系数。(二)最优消费、资本累积序列令n=1,式(3)变成式(7)。由式(2)可知当t=1时,以下两式成立:V1()k=maxk'()ln f k-k[]'(7)V1()k=maxk'()ln f k-k[]'+βV0k()'(8)式(7)是目标函数(2)的最大值,即社会计划者最优问题中的值函数;式(8)表示代表性行为人一生的效用贴现值等于当期效用、未来效用的贴现值之和。当期消费和期末资本的选择c,k{}'产生了当期效用ln(c),下期的资本k'将按照策略函数g(k)来选择。此处可获得的最大期望效用是V k()',而k'的贴现值为βV0k()'。类似的,利用式(5)、式(3)逐期递归迭代可得到值函数Vn()k序列。对任意t期,有:Vn()k=∑n-1i=1(β)i-1 lnA+1-δ1+β()F+βn-1ln (A+1-δ)+    ∑n-1j=1j(β)j lnβF A+1-(δ)1+β[]F+∑ns=1(β)s-1()ln k由于0<β<1,根据级数理论容易证明:当n!时,Vn()k是收敛的,且其极限值()V k=limn!Vn()k就是无穷序列的唯一解。也就是说,得到的函数方程与式(4)的猜测完全符合。可以解出E=11-βln (1-)βA+1-[(δ)]+β1-(β)2lnβA+1-[(δ)],F=11-β。将E和F代入式(4)可得到函数方程(3)的具体表达式和相应的策略函数:()V k=11-βln (1-)βA+1-[(δ)]+β1-(β)2lnβA+1-[(δ)]+11-β()ln k(9)g(k)=βA+1-(δ)k(10)式(9)也就是式(1)的解。对于任意给定的k0>0,值函数()V k采用策略k'=g(k)=βA+1-(δ)k恒可取得最优值。回到式(1)的离散形式,对任意时期t(t≥0),当资本存量按策略kt+1=βA+1-(δ)kt逐步演变时,式(1)必定取得最优解。相应地,ct=1-(β)A+1-(δ)kt。综上所述,可得式(1)的最优消费、资本累积序列ct,k{t+1}!t=0为:ct=1-(β)A+1-(δ)ktkt+1=βA+1-(δ)k烅烄烆t(11)从式(11)可以看出:资本折旧率δ和当期消费ct以及下期资本kt+1负相关。资本折旧率反映了资本的使用成本,折旧率越大,资本越少,收入越少,可供消费也越少。对资本的良好维护,可以降低资本折旧率。宏观政策能改变折旧率,比如政府推出投资刺激政策,会使维护既有资本的成本高于重新投资,从而提高资本折旧率;再如,高利率增加贷款成本,导致生产者更倾向于用廉价原材料,产品耐用度降低,资本折旧率提高。贴现因子β和当期消费ct负相关,和下期资本kt+1正相关。贴现因子反映了资产预期总收入超出当期总收入的部分折现到当期末的值。贴现因子越小,代表性行为人越倾向于当期消费ct;贴现因子越大,代表性行为人越希望把消费推迟到将来。贴现因子是随机的、主观的,受真实的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引导贴现因子变化。比如福利保障制度可以提高当期消费者的信心,而提高利率会导致人们推迟当期消费。α=1时,AK模型y=Akαt的资本增长率kt+1kt=βA+1-(δ)更大,而且资本不收敛。0<α<1时[1 7],AK模型y=Akαt的资本增长率kt+1kt=αβAkα-1t更小,而且资本收敛。另外,根据方程(1)最优解的一阶必要条件可以断定,当且仅当ct+kt+1=Dkγt(D为常数,γ是大于零的任意实数)的形式时,即ct+kt+1必须与kγt成正比关系,AK模型才可能求出显式的最优解。

篇12

2 景观生态学分析内涵 

在城乡统筹的绿地系统规划,区域部分的绿地系统规划更主要的是基于生态方面的规划与控制;而中心城区绿地的规划则必须更多的考虑居民使用和可操作性的问题,在融入景观生态学的思考同时也必须对现有的所有相关规划作整理以确定可用用地。 

2.1 绿地斑块 

城区景观中一切非线性的绿地,根据其类型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城区绿地斑块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最易接触到的类型,其功能、规模、布局对整个城市绿地系统有最重要的影响。 

2.2 绿地廊道 

城区景观中线状或带状的绿地,河流两侧自然林带、道路两侧绿化带等都可视作绿地廊道。 

2.3 基质 

城区景观中的基质是指城区中城市绿地以外的区域,主要是人工的元素,包括建筑论文、道路、广场等组成。 

2.4 其他非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分析工作 

城区绿地的规划必须更多的考虑居民使用和可操作性的问题,在现状分析的时候应该同时对现有已编制的控规、地块征用批准情况、具备改造可能的地块、相关政策等各方面相关规划、计划进行全面仔细的分析,分析出可能调整为绿地的“准绿地地块”,为合理规划做好前期准备。 

3 景观生态学在规划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的许多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对于创造一个高品质的可持续性的生态城市是至关重要的。该文所分析的蒲吕组团城市设计项目,在其中的绿地生态系统的打造上着重应用了相关的设计手法。 

从功能定位上来看,蒲吕组团是未来铜梁区东部的城市副中心,是城市东部的公共服务中心和邻近工业园区重要的居住配套区。规划区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居住人口近5万人。项目用地靠山临河,自然环境优越,但又处于城市的东门户,被高速公路和工业厂房围绕,是典型的山水型新型城区。如何处理好高强度的城市建设和自然生态的保护之间的关系便成为了该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 

在充分分析现状城市景观基质的基础上,规划重点把自然山水中的绿地板块和绿地廊道进行了强化和优化,塑造了一个结合基质机理和自然机理的绿地开敞空间系统,并将城区休闲人流有意识地引导入该系统中去,从而塑造出一个山水相融,活力开放的现代化生态城市中心区形象。规划具体涉及的景观生态学设计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优化整合现状斑块 

3.1.1 扩大斑块面积 

一般来说,斑块中能量和矿物营养的总量与其面积成正比,大斑块比小斑块拥有更多的动植物和更完整的食物链,其生态价值也更高。在规划中,应将相邻的各个小斑块尽量整合为较少数量的大斑块,例如:可以将相邻但相对独立的、现状较分散的自然生态林地规划整合为一个较大的生态林地,扩大斑块面积,提高生态价值。 

3.1.2 优化斑块边界形状 

斑块的边界形状一般都不是平滑的,而是弯曲凹凸的,具有最小周长面积比的形状(例如:圆形)不利于能量与物质的交换,相反周长面积比越大越有利。在规划中,应尽可能在满足使用功能前提下扩大周长面积比。 

理论上,最佳斑块形状应该具有多种生态学效益,通常与“太空船”形态类似,即具有一个近圆形的核心区,弯曲边界和有利于物种传播的边缘指状突出。(图1)在规划中,结合周边用地状况与地块划分,在易于管理的前提下,应该有意识的将规划绿地(绿地斑块)形状与最佳斑块形状靠拢,即在核心区域外争加边界长度和边缘突出部分。在蒲吕组团规划中,在滨河桥头、城市干道两端、大小水系两侧规划了比较集中的城市公园绿地,并通过城市道路绿化带形成了网络化的绿地系统,其中优化的绿化斑块在景观生态系统作用重大。 

3.2 拓展和新建生态廊道 

3.2.1 拓展廊道宽度 

廊道宽度与其能够发挥的功能紧密相关,根据研究,12 m是一个关键值,廊道宽度在3~12 m时,物种多样性较低;如果廊道宽度大于12 m,则有内部种开始出现,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根据研究,廊道宽度在12~600 m宽度范围内,其生态学意义可分4级定义。(如表1) 

在蒲吕组团规划中,有意识地建立了沿着河道和垂直河道对应山体的绿色廊道系统。特别是在河道两侧控制了12~60 m宽窄不一的绿廊,这有着不可小觑的生态景观意义。一般来说,结合国家相关规范,融入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可以提出以下廊道规划思路:(1)城市绿地中沿道路景观绿地、绿地通廊等较窄的绿地廊道应尽量大于12 m;(2)沿重要交通设施廊道的绿地(例如:铁路、高速公路等防护林地),以及次级河流两侧防护林地、自然林地,规划应不小于30 m,尽量大于60 m,使其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3)重要河流(如该规划中长江、乌江)两侧防护林地、自然林地,以及主要山体廊道,在非城市规划建成区部分应超过100 m,并尽可能的拓宽,创造自然化、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如图2,图3) 

3.2.2 新建生态廊道与踏脚石原理的应用 

踏脚石原理简单来说,即是在斑块间没有廊道或难以靠廊道连接的地方,加设一行踏脚石(小斑块)来增加景观连接度,并可增加内部种在斑块间的运动。换而言之,踏脚石原理就是通过连续的小斑块达成廊道的作用。在旧城区中,由于建设现状和改造难度的原因,要想在绿地结构上形成联系各主要斑块的生态廊道往往非常困难,这种情形下可以有意识将“踏脚石”以街头绿地、小游园的形式布置,替代廊道的作用,形成联系度较好的绿地网络结构。 

4 结语 

通过对景观生态学原理在蒲吕组团规划城市设计规划中的应用分析,可以总结出,在城乡统筹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主要应用于3个方面。 

在规划目标上:(1)区域层次以区域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优化为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评价基础上,建立优化的空间结构和模式;(2)城区层次上,通过优化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斑块、廊道)而调整或构建良好的景观生态结构,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规划分析上,应用“斑块—廊道—基质”的理论帮助分析,区域层次的“斑块—廊道—基质”是较为宏观和大规模的生态因子,城区层次的“斑块—廊道—基质”则是由平常所及的绿地、道路绿化等因子所组成。在规划手法上,区域层次主要着眼于构建宏观的、结构上的景观生态系统;(3)城区层次主要着手于绿地系统的构建和具体斑块、廊道的处理,例如:在绿地斑块、廊道控制上引入景观生态学的佳斑块形状理论、踏脚石原理等应用理论,优化和创造良好的形态,增加景观要素的生态价值。 

篇13

1.房地产项目的规划设计管理

1.1设计必须以人为本,以住户的生活舒适方便为本。

这应该是最高原则。楼盘建成是让人住的,要住七十年,业主花几十万买一套住房,你必须对住户的七十年负责。细节看起来是小事,其实有大隐患, “规划方案无小事”。这种细节就显示出设计师有没有从用户的方便舒适角度考虑问题,只是简单地从平面布局的美学效果出发做设计,犯了一条大忌。

1.2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将来物业管理的方便。

现在物业管理已经成为楼盘项目成败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区全体业主共享的,那些住在多层、小高层的业主要去湖边散步游玩时,都要从别墅的花园、门前甚至窗前走过才能到达湖边,别墅的业主经常受到这种门前屋后纷纷来去的干扰,个人隐私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1.3必须符合项目定位,不要偏离定位去追求不切合实际的东西

项目定位是一个项目的根本大纲,框定了规划设计的方向,背离定位就会做出完全不能用的方案。如定位是中小户型的白领社区,价位适中,档次中等,但如设计院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中庭园林景观设计,我们粗略计算一下,每平方米的造价要几百元,而物业管理的运转费用更高得可怕,这样一个中档小区,向业主收取的物业管理费是很有限的。这就是设计师背离项目定位的情形。2.房地产开发规划设计的要点

2.1总体开发设想

房地产商在拿到项目用地后,结合政府对于项目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未来的发展方向,周边配套设施、其他项目的定位、物业种类等等因素。在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规划来制定本地块的项目定位。而在实际操作中主要从以下几个重要环节着手:①企业现金流测算与把握;②政府的控制规划;③项目的土地条件;④销售的速度;⑤客户的群体的调查;⑥房屋的单价、总价构成;⑦开发商擅长的开发类型;⑧开发商要求的利润和品牌,结合以上7点,基本能把项目定位问题解决。而后在根据政府要求的建设周期、项目所在地的市场行情、公司的现金流等等指标,制定合理的开发周期。

2.2道路系统规划

路网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骨架,只有便捷合理的路网设计才能提升整个城市的通畅感和品质感,居住小区或是城市综合体也同样遵循这一理论。设计合理使用便捷的路网系统设计是项目规划设计的要点之一。目前,国民经济发展良好,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私家车增长较快,一家一部车,甚至一家几部车,车辆的增加不仅仅给城市道路带来较大的压力,同时也对居住小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使小区内行人安全,行车对人无干扰,路网规划时设计人车分流道路系统,即车行道路系统和人行道路系统分开,汽车入小区后直接下地下车库或是地上停车位,减少车辆在小区内道路上行驶。随着汽车数量的日益增长,不仅对小区的道路系统要求设计合理,同时对小区的停车车位数量要求满足汽车的增长。为此,政府相关部门也在居住区开发设计时对小区车位数量的设置做了明确规定,基本上是每120m2要配置一个车位。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除了人车分流设计外,还应对步行系统的无障碍设计、系统的可达性等等做详细合理的系统设计。

2.3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规划

为提高项目的附加值,增加销售卖点,为后期客户带来便捷、舒适的生活氛围,项目配套公共服务系统的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人们的生活不仅仅只是买个房子睡个觉,还需要买菜,购物,娱乐等等一系列的其他活动。而项目的公共配套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需求而设置,因此,房地产开发在项目前期规划设计时应根据项目地块居住人口的数量,合理设置公共配套服务设施,要求数量合适,分布合理,以便方便每位小区居民,同时在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后期管理和经营的相关问题。

2.4综合管网的规划

综合管线的规划是将小区的各种管线进行综合,如果规划出现问题,小区将停水、停电甚至无法居住,由此可见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小区的管线涉及到雨水、污水、强电、弱电、燃气、供热、智能等等,而各种管线的进口、接口的位置规划以及与市政综合管网的连接都是摆在设计师面前的问题。良好的规划设计,不仅为房地产商降低开发成本,还为后期的各种管线的验收,小区的顺利交房打下基础。

2.5绿化与景观系统规划

如今社会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对于居住环境要求在不断的提高。具有优美宜人的园林景观几乎成了人们评判居住小区是否高档的重要标准。为此,在居住区项目规划设计时,房地产开发商应要有所取舍,可适当增加建造成本,降低建筑密度,尽最大可能增加项目绿地的面积。我们知道,小区的建筑密度高,意味着建筑占地面积大,绿地面积就要减少。其实在同一地块容积率一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建筑物的高度来减少建物的占地面积,以增大小区绿地面积,提高了小区景观品质,同时在建筑单体布置时要多结合景观设计师的想法,尽力为后期景观设计多留发挥的空间。

2.6生态与节能规划

鉴于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为居住居民后期生活质量着想,生态节能设计规划也是当前房地产规划设计的要点之一。项目规划设计时适当从现代、科技、生态等方面考虑,尝试使用新能源、新型科技技术增加居住的舒适度、降低开发成本等等。

2.7建筑设计规划

建筑单体的规划设计可以说是房地产规划设计重要要点之一,建筑单体是项目总体规划理念的展示体,建筑立面风格、外墙颜色是该项目的规划理念、产品定位、公司实力的展现。建筑户型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项目的销售,资金的回笼,企业的发展。

(1)建筑立面、色彩的规划设计。建筑单体的立面造型变化多样,色彩可以丰富多变。而在规划设计时,房地产更多应重点关注外立面的造型、色彩是否符合项目的总体定位和总的规划理念。

(2)建筑户型规划。建筑户型的设计相对立面和颜色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是居民每天都使用的对象,它的舒适与否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

3.工程成本控制

3.1前期(项目规划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施工图纸设计阶段等),根据设计的深度,以及以往工程建设经验数据、市场价格因素,结合项目市场定位、销售市场预测情况,通过不断调整、修正的方式尽早确定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

3.2工程施工和材料采购过程中,坚持“三堂会审、货比三家,最低价中标”的原则。同时,加强承包商管理工作,完善投标单位的资格预审、考核制度,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广泛吸收各类承包商,以实现充分的市场竞争,最终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

4.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发展的现状,其距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差距。为此,在今后的房地项目开发规划设计方面依然需要我们做更为深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虹.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策划工作的几点认识[J].安徽建筑,2004(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