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课堂教学概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教学概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课堂教学概述

篇1

1.2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分层教学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要意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同时要给予学生相应的尊重。一方面,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并思考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来说,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由重点,有突出的内容,只有这样才会使得信息技术的教学更加有针对性。所谓的分层教学的方式主要是指,用较短的时间通过观察等多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同时还应当对其进行能力上的划分,教师在进行上机操作课的时候,可以让那些能力比较强或者是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提前完成作业,同时还应当对其进行并不断地鼓励,引导其完成更加艰难的任务,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来说,不能仅仅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去完成,要配合那些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实行一个帮一个的学习方式,这样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同时还能够使得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1.3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说,教育工作者还应当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课堂请将教学方式等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自己进行发展以及对知识的学习进行体会。比如说快到母亲节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word文档的相应形式为自己的妈妈制作感恩卡片,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还应当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在对Photoshop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比较有意义或者是有比较搞笑的图片,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向学生进行展示,继而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被尊重感,同时还会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拉近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得到提升。

篇2

一、PBL教学法

PBL也称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提倡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为目前国内外医学教学领域最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在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由教师预先根据所要讲授的章节内容进行临床问题(病例)设计,依据具体病例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分组讨论,小组成员要从既有的知识与问题情境出发,去分析问题,表达自己对该问题的知晓程度、想了解的程度,再针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提出假设,查阅资料,在既定的时间内学习研究,返回小组、报告研究结论并重新反思问题,最终给出明确诊断和诊疗方案。采用PBL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近年来,PBL教学法被广泛应用到《中医内科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及临床见习、实习带教、小讲课中,一改以往“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讲授法的枯燥无味,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围绕老师给出的PBL案例情景,发挥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对给出的案例情景进行分析、推导,最终总结出该案例情景所对应的《中医内科学》具体章节的病证,以及该病症的概念、病变脏腑、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大法、各个具体证型的治法方药、疾病的预防调摄以及该病证的西医学对应的相关疾病、鉴别等相关知识,还涉及到该病证的源流、范围及诊疗进展等。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方法能让学生在对给出的问题进行认识、分析、讨论、解决的整个过程中始终精力集中,这样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充分理解教师给出的案例情景所对应的《中医内科学》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要比教师单纯课堂讲授,学生靠单纯听课去进行记忆要稳固、持久得多。在整个从给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担任的角色只是“引导员”和“记录员”的角色,为学生围绕所给出的案例情景而进行的分析及讨论指明方向,并把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成果分阶段进行记录。这样反复训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自主、有效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日后成为合格的临床中医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CBL教学法

CBL(Case-based learning,基于案例的学习)教学法也称案例教学法,该教学方法最早由哈佛大学提出,近年来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接受并广泛运用于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中医内科临床上的大量经验和知识,必须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在临床实践及经典案例中接触与学习。因此,有必要在《中医内科学》具体章节病证的理论教学后,及时安排学生到相应临床科室去进行临床实践,以加强学生对中医内科病证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中医内科学》理论课程所涉及的病证较多,内容复杂,连惯性、逻辑性不强,讲授起来内容枯燥乏味,加上《中医内科学》的课时少、内容多、难记忆等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中医内科学》难学,并因此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通过病案教学法,引导学生在临床实习或生活中进行现场病案讨论,让学生通过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所遇到的案例的病因病机、证型,确定理法方药,同时把临床治疗过程及效果展示给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中医内科学》的热情和信心,能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感受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临床见习过程中,可以循序渐进地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中医四诊查体训练入手,再进一步指导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去查阅文献、充分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派代表总结发言,指导学生引经据典,阐述该病案的中医病机及证候特点;鼓励组内其他学生时时进行质疑和补充,通过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及分析病例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该案例所涉及的中医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引导学生用中医思维进行辨证分析,制定治则、治法及诊疗方案,在解决具体病案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最后教师分析点评,通过具体病案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

《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内容既丰富又庞杂,包括临床各个内科病种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等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是无可比拟的。在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章节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结合文字、图片、有声读物、动画、视频资料等多种媒介来展示教学内容,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形象生动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教学通过紧密联系的图、文、声、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把抽象、单调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形象的多媒体材料,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讲授具体章节病证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通过板书与PPT结合,通过PPT的图表形式和分级显示的特点,使学生把握所学病症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等,配合讲解逐步明确所学病证的概念、源流、病因病机等,讲解完病因病机后把所有病因放在一张幻灯片上归纳总结,以加深学生对该病证的病因病机印象;并对病证的分型论治进行重点、详细的讲述,分析各证型的主要表现、治法、代表方药的选择,将关键词使用红色或黄色标注,以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多媒体展示,将该病证所涉及的重点内容标注并投影出来,最后利用PPT将本章的重点进行总结、强化,使学生把握所学病证的定义、源流、范围、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除了上述教学方法外,中医内科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另还有TBL(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LBL(以讲座为基础的学习)、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式教学法等。《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单调,病证较多,又与学生已学的中医基础课程多有交叉重复,从而易使学生认为本课程只是这些基础课程的简单组合,而不加以重。目前国内大部分中医院校仍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一味地单向灌输,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以及授课章节的特点进行教学模式方法的创新,结合授课的具体章节内容以及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的情况来灵活地运用上述各种教学方法,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应用中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其由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角色转换。

篇3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了不少问题:如教

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有不少教师,上课没

有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讲课,讲课速度很快,重要定理、

公式、法则等新知的推导没有留给学生思考、想象、探

索和发现的时间,也没有留给学生体验、交流和表现的

机会,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较为普遍。更有不少教师

随意拔高要求,讲得过多过难等等。这些倾向和现象淡

化了基本知识的教学,弱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效

率十分低下,由于课堂效率不高,课内损失课外补,大

搞集体补课、大搞"题海战、满堂灌",加重了学生的

负担,偏离了培养目标。

面对上述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改变其现状,使

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真正焕发出课

堂的活力,我认为,应该从优化课堂教学这个角度着手,

来提高效率,推进素质教育,即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

学环节和优化教学方法。

一、要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预期的学

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它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

想情感目标)。教学活动是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

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

选择、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等三方面定向功能,因此优化

教学目标功能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我们

始终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不仅要求教师认真钻研大纲

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

点、关键的知识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而且要

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使学生的层次性在教学目标

中有所体现,并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类型学生

相互协调,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有

所发展。这就要求目标要具体、多样、尽量贴近学生的"最

近发展区",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和准确划分学生类型层

次,准确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有效把握教学内容、不超纲。

第二、注意教学目标陈述的准确性。真正做到优化教学

目标的定向功能,是"了解"的不能定成"理解","理

解"的就不能定成"掌握"。第三、要保证教学目标定

向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每一环节设计都要瞄准目标,凡

是要求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当堂完成,并实施当堂检测,

保证大面积达标,否则,课堂教学将陷入随意性、盲目性。

二、要优化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的效益密切相关,优化

课堂教学就是使其每一个环节尽量合理化、科学化。

实践中把握好两个原则:第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

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作

用,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要给学生较多的思

考、探索、发现、想象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在教

师的启发下,独立完成任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

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性。确

定课堂教学每一环节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

规律性。尽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同,内容更是不尽相

同,但鉴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

其教学环节应按: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探求新知

――巩固练习――归纳小结的程序进行。

1、优化复习铺垫: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转化总是

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的目的在于对已学

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信息反馈。它具有控制、调节教学活

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

对知识的深入追求欲望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从新知

识相关联的若干旧知识中选择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

旧知识的连接点,提出启发、思考性强的问题,使学生

感到"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从而激发学生尝

试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例如:在讲分式方程的解法时,可设计如下一组

复习旧知识的提问: (1)什么叫方程,以及方程的解

和解方程?举例说明。(2)你都学过哪些方程?解这

些方程的主要步骤是什么?解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这组问题实际上为理解新课,作了必要的铺垫,使得新

知识――分式方程和它的解法――成为整个"方程"这

段知识整体结构的一个自然发展,使得新知识成为一个

容易从旧知识"进入"的最近发展区,这样解分式方程

的关键步骤――去分母,可以由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

键步骤――去分母进行联想。为此如何优化复习,需要

我们作精心 的设计。

2、优化新课导入:新课导入在整个教学中是一个

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

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

新课一开始就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

创造良好的开端。在设计导入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

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防止脱离教学

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拉硬套,牵强附会。(2)导入对

学生接受内容要有启发性,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3)导入要有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

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

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高。(4)导入语言要有艺

术性。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象磁铁一样

牢牢地吸住学生,需要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5)导

入新课的时间不宜过长。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开头,它

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不能喧宾夺主。为此,要优

化新课导入,要精心设疑,创设问题的情境,真正做到

"导情引思"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

状态。下面举几例说明优化新课导入的重要性:

(1)用设计几题练习题来导入新课:"一元二

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这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让学生

先解三个较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x2+3x-1= 0,x2-

10x+25=0,2x2-6x+5=0,这三个方程分别有两个不相等

的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和没有实数根,由此鲜

明地引出课题,直接了当地推出思考的客体:一元二次

方程何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何时有两个相等的实

数根?何时没有实数根?有什么规律?立即把学生的思

维兴趣引向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上,实现知识迁移。

(2)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导入新课。如:"三角形

的三边关系"一课的导入可先让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根塑料吸管(长度分别为 13cm、

9cm、6cm),启发学生能做成一个三角形吗?然而把

最短的边剪去 2cm 观察又会出现什么呢?教师再继续

提出三个问题:①你做成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各是多

少?②最短边剪去一小段后,是否能"首尾顺次连结"?

若能连结是否组成了三角形?③最短边再剪去一小段,

是否能"首尾顺次连结"?学生通过实验后正确回 答,

教师再次设问:是否具有任何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

尾顺次连结"构成三角形?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新课的

探索上等等。

3、优化新知探求:新知探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

节,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感知方法的主要途径。为

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

要创设数学思维的情景,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参与到

学习活动中去,即参与到概念、判断、推理的形成过程,

法则、定理、性质的推导过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

中去。教师在启发引导时,要善于在知识的生长点上设

疑,特别是当学生不能凭原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

题、陷入了迷惑不解的困境时,这儿既是新旧知识发生

矛盾的焦点,又是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的最佳情境,更是

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契机。教师在设计时,一要注意暴

露学生学习过程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并且引导

学生自己尝试、发现、解决;二要注意寻找学生思维的

闪光点及时赞扬,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见解,增强学生

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与此

同时,应特别关注学困生,要多给其一些指导和帮助,

如: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来回答,一些简单的练习让

他们来板演,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愉快。三要注意加强操

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先从操作中获取大量的感

性材料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认真的对比、

分析、判断、综合等思维活动,再引导学生把思维的

过程或总结概括的结论作简炼语言有层次地准确加以表

述,既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又发展了思维,发展了

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整个新知的

探求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学生是探求新知识的主体。凡是学生能回答的由学生说,

说不完整的让学生间互相补充;凡是学生可以做实验尽

可能让学生动手去做;凡是学生自己能归纳的内容让学

生自己去总结;凡是可由学生评价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

评价可学生间相互评价。在探求新知过程中,教师的主

导作用是指路子、出点子、想法子,引导和鼓励学生独

立思考、主动实践、积极探索。(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要注意能力的培养、思想方法的提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4)要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要

讲究情感化和艺术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在教师情

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为此教师在探求新知识的过

程中要努力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情

感的形成,从而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4、优化巩固练习: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

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且对学生智力发展和能

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巩固练习要遵循以下几点:(1) 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2)练习要及时,

使学生对当堂所获得信息反复循环,实现记忆层次的

转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

练习要有层次性。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教师要根据教材

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的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

做到由易到难、以简驭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二是教

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即要使

中下生"吃得消",又要使优秀生"吃得饱"(4)练

习要多样化,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

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

等等。同时,练习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口答、笔算、抢答、

板演等多种形式激发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效率。(5)

练习中要有反馈。没有反馈的练习是盲目的练习,教师

要根据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

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予以纠正。特别是在学生板演练

习前,教师要有预见地有意识地让能充分暴露练习时可

能出现的各种错误或失误的学生来板演,通过反馈再次

强调、纠正,真正起到课堂练习的效果。

5、优化归纳小结:课堂小结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内

化,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课堂教学中

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要引导学

生回忆、整理、归纳本节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同时教师要强调重点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准确评价学

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指出下一步要求。需

要强调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梳理的同时,要注

意引导学生对获取知识所用的方法和思路进行回忆、总

结、明确,即进行学法小结。整个课堂小结要做到两个

突出:突出教学目标,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

数学思想方法,语言要简明扼要。

三、要优化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方法,就是使教学方法科学化。近年来,

在改革教学方法方面各地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实验,提出

了探究教学、启导教学、发现教学、自学辅导教学、创

造教学、问题教学、单元目标教学等方法。可以说各具

特色,各展风采。但每一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

应范围,切不可生搬硬套别人的方法,用一种模式去适

应各种课堂,否则将事与愿违,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方

法是针对每一堂课而言的具体的特殊的教学策略。这种

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 等因素,

通过对某些基本模式的合理挑选,恰当组合而构成的。

要优化教学方法必须研究考虑的问题是:(1)根据教

学内容的特点,适合采用什么模式? (2)根据教学对

象的特点,适合采用什么模式?

教学内容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的类型、难度和抽

象度。一般说来概念性强或者比较陌生的课程,可采用

教师讲授的策略。比如初中讲"反证法"一课,可以首

先概述反证法结构(反设――推理――根据矛盾作结)

然而用适当的例子来阐述这个结构,其后再说明理由。

当教学内容与原有知识可以类比时,可选用学生讨论的

模式,如分式的概念与性质。为了发现某一个公式或定

理,可选用学生活动的模式。如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等

手段来推测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等。

教学对象的特点,主要指教学对象的活动方式和

班级整体素质。活动方式可区分为接受教师影响为主,

直接感知为主,还是自己活动为主。整体素质较高,可

较少采用活动模式,整体素质较低,可组织一些有趣的

活动,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形成教学方法还应考虑

的是:要理顺两个"序",落实三个"点"。两个"序"

指教学内容的"序"和学生认识的"序",要把两个"序"

统一起来。三个点是:突出重点、排除难点、抓住关键

点(知识点)。

特别强调指出的是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问题,就

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综合因素选用教学方法时,

一节课内也可以有多种教学方法,不必囿于某一固定模

式。如引入概念时,可用归纳法;探索公式时可用发现

法;知识巩固时可用讲练法;容易混淆的内容运用对比

法等等。这要求每位教师就必须广泛涉猎各种教学方法,

了解和掌握其特点及其适用范围。在教学实践中练习运

用自如,必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和

质量。

综上可知,优化课堂教学最根本的措施是优化教

学目标,在强化目标意识,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的设计、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现代教学手段(如电教手段)的运用,

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有知识目标、能力

目标和思想情感目标,要紧扣所授知识,强化学生能力培

养和思想情感的熏陶,从而既使知识目标得以实现,又使

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目标得以实现,即提高了课堂效率,

也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正真焕发出课堂的活力。

作者简介:梁 静,女,(1963 年 12 月 8 日―),

中学一级教师。在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第五初级中

学任教数学兼班主任,于 1999 年、2002 年、2005 年和

2008 年中考均获港南区教学成果数学科一等奖,分别

篇4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途径概述

1.授人以渔,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导向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多种智力因素的结合和多种心理机制,以及对数学的敏感性共同参与而形成的综合性能力。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的任何教学活动都是要围绕着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培养,因为无论何种教学方法都无法代替学生进行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有很多途径,但重点还是在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心底具备了学习数学的内在驱动力,让学生学会研究数学问题,由苦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变为主动,这也正好契合了“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比如,我们通过让学生领会数学思想来代替模式化的解题过程,如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类比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整体思想。以此来让学生超越条条块块的定理,通过知识的串并,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种符号、数据、图形之间的联系思想来学习数学[3]。比如学习圆的公切线知识时,某题目为:如果两个圆的一条外公切线长为10,另一条外公切线长为2a+5,请问a是多少?本题就可以利用数学思想中的“方程思想“进行解题,考察内容为圆的两条外公切线长度相等,根据这一性质,可知2a+5=10,所以,a=2.5。

2.趣味教学,以调动学习积极性为宗旨

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是以丰富的教学手段为基础的课堂。趣味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途径,主要是教学中将知识点运用有趣的例子、问题、比喻、故事等等相联系讲授,包括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好奇心理、逆反心理等都可以利用,其目的在于寓教于乐、学趣并重,让知识生动形象、和谐温情的氛围下灌输进学生的大脑。比如学习勾股定理时,可以通过先为同学们讲解一些关于这个定理的一些历史故事,如勾股定理在外国被称为“百牛定理”,原因是因为毕达哥拉斯发现了这个定理后,即斩了百头牛作庆祝;又如也可以用多媒体做一个动画,让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当时间t一定,公路长度s是汽车运动速度v的一次函数,以此通过这种视觉冲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类似的例子,让学生摆脱过去学习知识机械记忆的模式,而认为知识很有意思,有趣,这样他才能真正的愿意去学习,教师也才能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3.分层教学,以因材施教为核心

“新课改”认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从客观上肯定人的差异性,而且每个人学习的能力不同,只要学生已经尽力,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就是教学的成功。分层教学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分层教学就建立在承认学生差异,面向学生差异,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实施教学的理念之上,这是对新课改理念的最有效践行[4]。比如把班里学生根据数学成绩分成A、B、C三级,或者把整个年级的若干个班按学生具体情况打乱重新分级组合。初中数学中的分层教学一般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即:制订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练习与作业分层、考核与评价分层等几方面的分层。另外要善于运用积极的鼓励和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信,树立学习的信心,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结语

“新课改”是我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重要改革,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初中数学课堂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提供了诸多理论指导。但我们应该看到,要想真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应该针对具体学生群体具体分析,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客观合理的树立教学目标为前提,不断传授学习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只有不断的充实和丰富教学技巧与方法,才能真正使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同时,又能检验各种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有效教学的各种途径。

参考文献

[1] 章新金,肖晓红. 研教一课受益多课-师徒同教“八年级数学(下)实践与探索”[J]. 数学教学,2010,5(12):10

[2] 张小鸽.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2010(10):57

篇5

例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时,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导入课时,我创设了下面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一个问题:一个水池装水12m3,如果从水管中每小时流出xm3的水,经过y小时可以将水放完,请问,水管中每小时流出来的水x与放完水所用的时间y之间的关系。该问题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进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为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做好前提工作。

二、实施小组合作,凸显学生个性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该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弊端,给死板的课堂注入了活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展示以及思维的发散。所以,教师要有效地贯彻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最大化地展现该模式的价值,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展现自己。

例如,已知在ABC中,点D、E在BC上,∠BAD=∠CAE,∠B=∠C,求证:AD=AE。

该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而且,本题的解题思路并非唯一。所以,我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思维得到碰撞,进而,在提高学生解题效率的同时,也有助于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有用的数学知识。如,有学生通过证明ABD≌ACE来证明结论;有学生通过证明BAE≌CAD来证明结论;还有学生通过做辅助线来证明等等。方法不唯一但结论是一样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还会组织组间交流,目的是要不断充实自己的思路,进而,帮助学生积累解题经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三、开展先学后教,强化主体意识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这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所以,将先学后教模式引入到数学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有效地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

例如,在教学《整式的乘法》时,我选了先学后教模式,目的是让学生逐渐树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课堂效率。

先学: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将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去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后教:在先学结束之后,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我发现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性的讲解。比如,符号问题、幂的乘方问题和积的乘方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进行强化的。

当堂练:在进行简单讲解之后,我设计了当堂练环节,引导学生完成了几道练习题。如,(-3xy)?(-4y2)= ;(-3x2y3)2?4(-x3y2)5=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检验自己的自学成果,也有助于学生重新发现问题,进而,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篇6

信息技术课程也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师生关系、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等都有了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改变了以往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单纯的演示和讲授的授课现象。另外,教师在教学中情感的外显对学生也能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1]

1.2教学对象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建构知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向学生演示的过程,使得课堂变得机械。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升华,主张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认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主动展开建构活动,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获得的新知识与已有经验建立实质性联系,即建构意义。[2]

1.3改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具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3]。

1.4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上,教师必须从多方面评价学生,让课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以及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结合。

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发展分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1982-1990)2、逐步发展阶段(1991-1999)3、全面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4]

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对于其教学规律的研究仍然非常欠缺。其教学法很不完善,因而目前仍不成科学体系。具体的问题概括如下:

2.1缺乏师资力量。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刚刚开设,教师队伍严重缺乏。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代任,没有经过正规师范培训,其教学能力可能有一定欠缺。

2.2教学对象的知识技能不统一。一些有条件地方在小学阶段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而一些偏远的没有条件开设该课的学校甚至在初中的时候还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2.3实践性不强。我国现在的学校教育,一直是重视理念教育,对于实验时间安排的课时数较少。信息技术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实践性较强,它在实际应用上有和其他学科更密切。

2.4教学设备缺少。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需要大量的上机实践。一些学校没有机房,或有机房而无网络,或机房的软件少,老师在这样的机房里组织教学难度很大,学生操作也很难。

2.5没有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大多数信息技术课程都以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为目标,而在新课程标准的规定下,教学方法要从单一信息技能的培养转向综合信息技能的培养。这集中体现在重视知识与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技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完美整合。[5]

3.时下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因为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性质、目的及其所依据的基本条件和教学手段等,都与其它课程迥然不同

照搬、套用其它课程的教法,无法满足该课的需要,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广泛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在短暂历史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的实际,探索最优化的教学方法。

3.1演示与操作法

3.1.1方法概述。教师通过投影机、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获得知识和学习技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基本教学方法。它的一般模式是,教师首先演示操作的步骤,通过计算机网络或者投影仪演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做,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辅导。

3.1.2演示与操作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演示与操作教学法的实施基本过程与一般的讲授法与演示法有根本性的区别,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以教师为主体,所以其过程可以归纳为:教师示范演示、学生动手实践、教师指导和师生归纳交流。

(1)教师示范操作。通过教师的演示,使学生明确做什么。并且还要指出学生在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2)学生动手实践。通过观看教师的操作,确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方向,进行各种操练与练习。

(3)教师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情况与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技能与知识,并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思维方法。

(4)师生共同交流。通过交流总结,再一次强化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成果,促使学生把学会的东西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与素养。

3.1.3方法评价演示与操作法具有以下优点

(1)示范性操作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操作技能要点,使学生在自主实践时减少错误。

(2)演示与操作法强调的是学生动手实践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做而不是教师灌输,引导学生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形成。

3.2任务驱动教学法

3.2.1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篇7

多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初中数学课堂教改实践,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了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反思”教学为基本流程的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合作交流,提高数学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它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由于这种交流是多向性的群体交流,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⑵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且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要使得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⑷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⑸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二、自我反思,深化知识结构

在教师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在反思中发现的新问题又可以深化进行探究和延伸。通过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内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元认知理论认为: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认知结果的监控和体验。数学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对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如没有这一理性的反思,以上的方式就会流于表面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因此,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障。为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上许多环节适时“布白”,如在出现规律处留下思考的空白,在创设情境处留下悬念的空白,在新授部分结束后留下回味的空白……并给学生适度的时间和空间,采取“以提问促反思”的策略,即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在任一学习环节中不断提问、追问,使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让他们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具有批评性的再思考,就能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教学起点。从而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认识得到了升华,体验得到了丰富,“元认知”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思考与体会

实施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反思”为基本流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并非是全盘否定传统的,而是应批判地吸收和继承。如学生对知识的必要模仿、记忆、听讲和练习,教师的启发诱导等都不能丢。

2、在教学活动中,应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学生充分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要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篇8

一、学生的学习应有明确的目的

教育学指出,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学习的目的性越明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心理学认为,学习的自觉性,就是指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它的社会意义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在,一般的数学课是这样开头的:“今天我们讲……”,至于为什么要“讲”,教师不谈,学生也不清楚,反正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又哪儿有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必须使学生明确学习每门课程、每一章节乃至每一堂课的目的。“大目的”是建立在许多“小目的”的基础上的,离开了这一个个小的目的教育,大目的教育只能是一些空洞的口号,所谓学习目的性的教育也就要落空。

二、采用自学存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的思维活动来源于认识需要和求知欲望,而认识需要和求知欲又来之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只有当学生碰到似乎熟悉但又说不清楚,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时,他们才会产生思维的需要,进行积极的思维。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听课而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听课时常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因而也就不易引起积极的思维。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们建议,在教师讲课之前,安排一个自学存疑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自学存疑,就能产生认识的需要,带着问题去听课,思维活动就会得到积极的开展。此时无论是注意力的集中方法,还是思维活动的展开方面,都较那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为强。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经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精辟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有参考价值。

三、采取教师重点讲课,引导学生“自得”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满足于“讲细讲透”,学生致力于“听懂听会”。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这样批评过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最大缺点是没有高级的心理活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他提倡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我们要培养出有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人,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采取教师指出门径,引导学生“自得”的方法,即采取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法,有条件时,对部分内容也可以采取独立发现法。

四、不能只重结论不重过程,只重演绎结构不重合情推理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前人探索数学真理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数学方法的揭示,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去“想数学”。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重结论不重过程,不注意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这就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许多数学的真知都是人们通过对大量特殊事例的观察、分析、归纳、联想而抽象概括出结论,然后经过严格的数学证明,使之组成严谨的数学理论。这种严谨掩盖了数学学科生动形象的侧面。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揭开这种严谨性的面罩,将其发现和发展的过程“返璞归真”地交给学生,使学生感到数学不仅有着严谨的特点,而且也是一门有活力的不断发展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进行严格的演绎推理外,还必须注重合情推理模式――归纳、类比、联想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通过猜想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富有创造性。

五、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自觉性

有些教师认为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只是教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运用这些知识的基本能力,至于思想教育,那似乎是额外的负担。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

首先,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数学有四千六百多年历史,宣传我国数学史上杰出的成就,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现代许多数学家的爱国事迹以及他们在数学上的贡献,可以激励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勤奋学习的热情。

其次,学习态度的教育。数学是一门十分严格的科学,“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错了一个符号,就会前功尽弃。这就需要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而决不能粗枝大叶,马马虎虎。

篇9

在一次校内公开课上,一位教师讲授简单的推理,在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应该怎样做一个善于推理的人,于是教师象征性地在教室内走了一圈。其中,有几组学生并没有配合展开讨论,甚至无从下手。私下里,听课教师议论,质疑这位教师为什么不停下来指导学生讨论。为了完成公开课要求的基本环节,追求所谓的教学“完整性”,竟然对学生的学习感受置之不理,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得不偿失,违背了教学的真实性。

同样是这堂课,学生在讨论推理的方法有哪几种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有语言描述法和连线法,这位教师走了一圈后也没有发现哪个学生用表格法,可在展示讨论结果时,他撒了一个谎,说有一位同学用了列表法。这时,全班学生一片茫然,都在观望是谁想出来的,而教师不知怎么圆谎,不管学生的言论,直接继续上自己的课。教师已经习惯了“作秀”,习惯了形式,可学生却变得敢于质问,而这种好奇心和质疑的精神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反而扰乱了学生的心。

从以上两位教师的教学来看,他们的改革还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读懂素质教育的本质。在教学的路上我们要脚踏实地,做一个本质的教学者。

二、严禁喧宾夺主,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另一个要求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幕后者,是学生成才的推动者,所以,教师要放手把“舞台”交给学生。

一次参加“同课异构”听课,一位资深教师的课堂主线分明,重难点突出,她的课堂掌控能力令我瞠目结舌,她对教材的把握如轻舟熟路。一节课下来,非常充实,虽然技艺高超,但听者疲劳,思者困扰。同比之下,一位青年教师虽技艺平平,但听她的课犹如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讨论,也能和教师一起授业解惑,慢节奏的徜徉反而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是值得的,因为学生会给你更美的交代。

三、鼓励学生演练,激发学生的成功欲

教学需要提供平台来让学生操练,过去的“满堂灌”已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当知识得到理解之后,每个人都有用实验去证明真知的冲动,这种冲动若能得以保护,并给以机会施展,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理想。

篇10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自我完善和学会认知,掌握独立获取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1.1 要激发学生参与欲望。首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揭示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引入“认知――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感知――思维――拓展――记忆”等凝集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活跃状态,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1.2 要制造学生主动参与条件。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水平一般是有差异的,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和发展,而发展往往是通过主动参与来实现。因此,教师要重视角色转换,深入了解学生探究新知的知识基础及能力起点,预想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考方法及会遇到的种种困难,要提供有利于各层次的学生展开思维信息,给于讨论、交流及展示思维过程的时间和场合,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整堂课的学习活动,并获得相应的成功经验。

1.3 要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信心。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强烈的探求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除了用“小步子,多成功”的原则进行教学外,还要善于发现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点滴进步并给以表扬,要发现和寻找失败中成功因素,并经以鼓励从而保护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以增强其学习信心。

2 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提高学生能力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用自己思维过程的展开来替代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数学的认识活动是理性活动,数学思维来自本身的心理运算和对运算的抽象理解,不能靠传授知识和传授方法来代替。而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发现知识,就必然会经历一定的组织或转换嵌进认知结构的某种模式,才能完善和发展其认知结构,同时发展和培养认知能力。因此独立思考是发展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关键和需要,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和意志品德的养成,这是关系到学生今后能否成才的关键。

2.1 要让学生明确思考的对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思考对象,这样,才能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反之,学生会漫无边际无目的地去思考,而这种思考非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误导。故教师要深思熟虑,为学生提供或引导学生明确的有价值的思考对象。

2.2 要培养学生独立自由思考的能力。要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围绕着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教师不能完全替代学生的思维,也不设置思维圈套把学生的思维套入圈内。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3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启发性指导。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常常需要教师给予指导,这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那么,怎样指导才能有利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呢?首先,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是应该设计好有利于学生继续展开思维的问题,如;题目要求什么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如果你认真思考,知道哪些条件,你就有办法了!你能从已知条件中找到你需要的条件吗?等等。对于那些独立思考并获成功的学生,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还有其它方法吗?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有什么规律吗?等等。然后,在由学生一一展开,针对性地解决,最后,教师再引导和督促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和总结,这样做,十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把握好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而发展思维,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自我完善和学会认知,要掌握独立获取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才能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篇11

在讲授旋转这部分内容时,有的教师反映这部分内容难教,如果把教学重点放在教学生画旋转图上,效果并不太好,学生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细细分析,问题主要出在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缺乏已有的生活经验,老师没有正确把握学生的认识水平上。笔者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办法:先让学生拿两个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板绕一顶点旋转,然后让学生用透明的白纸蒙住书上例题中的三角形画一个三角形后练习旋转,再变换不同的旋转中心、变换不同的旋转角度、变换不同的图形,如四边形、圆等进行练习。通过这种练习,学生也明白怎样判定所画的旋转图是否正确,为后面的学习扫清了障碍,激发了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热情。

又如,讲“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时,笔者让学生自己用六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硬纸板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然后再拼成正方体纸盒,学生对小正方形在平面中的位置与在正方体纸盒中的位置的对应关系有了感性的认识,以后再接触此类相似问题时自然就迎刃而解了。笔者还用“冠名权”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2.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智力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而且,学生还存在差异性的发展。新课改理念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因材施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传统教学,过多地强调知识、技能目标,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因此,在备课的时候,笔者十分注意研究三维目标并积极加以落实。每堂课开始,学生给老师行注目礼时,笔者便要求每个学生在老师面前展示充分的自信。笔者还十分注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和成功给予积极的评价,在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上,便对学生说:举手就是一百分,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哪位学生答错了,笔者会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对较难一点的问题,还经常采用让学生上讲台讲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敢精神。

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数学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时候,笔者是这样引入的:现有足够的2元和1元的钱,要将1张10元的钱换成2元和1元的零钞,问有多少种换法?同学们一下子兴奋起来,通过讨论,提出了这样的方案:设换二元的x张,换1元的y张,列方程2x+y=10,解这个方程的非负整数解有6种换法。这样,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学了“数据的收集”后,让每个学习小组写一份调查报告,学生兴趣很浓。有的调查“班级同学每月零花钱的使用情况”,有的调查“每个家庭每月塑料袋的使用情况”,有的调查“每个同学的叠被情况”。然后,专门用一课时在多媒体教室展示成果,学生热情很高,再也不认为数学是高深莫测的东西了。

三、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教学任务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要实现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局面。

1.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要动脑、动口、动手。在新教材的使用中,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还学生以主人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好师生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2.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过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之上,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感知――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如讲“多边形的内角和”时,笔者是这样处理的:请同学们探索过n边形的一个顶点能作多少条对角线;接着问,受此图形的启发,你能计算n边形的内角和吗?谁还能为我们发明一种计算n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学生很兴奋地以“发明家”的角色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中去。

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学生应首先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乐于与他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

五、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于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笔者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如讲到“成功的机会”这一节时,可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彩票中奖率进行研究,比较各种形式的彩票中奖率的高低。学了“平移和旋转”后,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个湖两对岸有两棵树,怎样利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国旗上的四个小五星是由一个小五星旋转而得来的吗?如果是,你能找到它的旋转中心吗?

篇12

《水处理理论与技术》课程是武汉大学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能源化学工程专业重要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熟悉水处理工艺单元、设备、系统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设计、计算水处理工程中的设备、工艺系统的基本能力,为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工程设计、科研及运行管理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一、课程的性质和要求

《水处理理论与技术》课程主要包含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涉及化学反应、化工传质、流体力学和机械设备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处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工艺设计和计算方法,了解水处理在电力、煤炭等能源行业的应用知识,初步具备将各种水处理单元技术组合成水处理系统的能力。

二、课程现状

1.传统教材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全国高校同类课程参考教材主要是许保玖主编的《给水处理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许保玖、龙腾锐主编的《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这些教材都是水处理领域经典的教学参考书,都很好地阐述了水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但是教材出版年代比较久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水处理技术不断发展的需求,不能及时更新拓展教学内容。

2.教学方式落后。水处理设备及构筑物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复杂,依靠传统课程讲解及板书的教学方式获得的信息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而且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较难理解工作原理和设备运行情况。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难以被激发出来,导致教学效果欠缺[1]。

3.考核与评价方式片面。传统的考核方式通常以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这种单一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不能适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三、课程体系的建设

1.教材的选择与建设。考虑本专业是以电力行业为办学特色以及将来学生就业方向,选择了周柏青、陈志和主编的热力发电厂水处理(上册,第四版,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年)及李培元、周柏青主编的发电厂水处理及水质控制(第一版,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年)作为主教材[2,3]。并参考国外大学的原版教材,把最前沿的理论和知识融入教学中,让学生从Water research,Desalination等著名期刊上搜寻最新的水处理技术文献,掌握最新最前沿的理论与基础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的理论课程,共3学分54学时,包括水质概述、水的混凝处理、沉淀与澄清、过滤、离子交换除盐、凝结水精处理、循环冷却水处理7章内容。《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的实验课程18学时,包括混凝实验、树脂RH―Na交换平衡等温线的测定、循环冷却水阻垢剂的快速筛选、水处理药剂缓蚀性能的测定四个教学实验。

3.教学大纲的修订与教学内容的调整优化。在新大纲中对原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如将絮凝反应池中新的设计理念、新型过滤材料、凝结水精处理新型过滤技术等,在教学内容中得到补充和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将授课内容分为基本和重点两类。对于重点内容,对书本中的知识重新设置并对相关知识加以补充,例如重点内容阳离子与阴离子之间的关系、含盐量与溶解固体之间的关系、硬度与碱度的关系、pH值与碳酸化合物之间的关系、pH值与硅酸化合物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工程应用时以电厂水处理各个工段的处理方法和工艺为例,重点讲述基本原理在工艺流程上的应用。

随着发电厂高参数、大容量机组的增加,凝结水处理技术越来越广泛得到应用[4],增加了凝结水处理系统混床树脂的分离,混床运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可能原因及处理方法等内容。循环冷却水处理增加了盐量平衡与水质变化,补充水量的计算。此外,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与优化还包括当今国内外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和工艺,并与传统技术与工艺进行对比,使学生真正掌握水处理技术的精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模式的改革

1.开展引导式、启发式、举例式教学。开展了引导式、启发式、举例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本课程内容广、名词概念多,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能及时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讲授时要突出重点,启发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学生共同探讨;鼓励学生积极查阅国内外文献,寻找答案。此外,教师在课前将课件上传班级QQ群,使学生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能力均有很大促进。

2.利用多媒体、板书、视频相结合进行教学。“水处理理论与技术”课程有许多工艺流程图、设备及构筑物结构图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现场绘制或展示挂图等,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本课程以文字、图片、三维动画和视频录像为基础,精心制作课程PPT,将水处理工艺的各个流程以现场照片、视频和电脑制作的单元处理过程的动画再加上文字说明展示给学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知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水处理设备、构筑物和工艺系统的工作原理,为今后在工作中能够合理选择和设计水处理工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专家讲座。定期聘请水处理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给学生进行讲座,能够使学生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拓展视野。通过专家讲座,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水处理领域的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发展趋势及应用特点和适用性,对培养学生深入探索的精神具有显著的作用。

4.讨论课。将全班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小组3~4人,每个小组对不同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查阅国内外最新文献并制作PPT。每小组推出代表上台讲述5~8分钟。陈述完毕后,其他同学和教师对其论题进行提问,由该小组成员负责回答。讨论结束后,教师概括其主要内容,评价该组同学的陈述情况,并提出建议。通过开展讨论式课堂教学,极大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结束语

根据笔者近几年在《水处理理论与技术》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体会,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着重对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构建有利于培养电力、煤炭等领域的水处理技术研究和管理人才的教学新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元化考核体系的建立,能更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出符合国家需求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国红.水质工程学多样化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34(6):595-597.

[2]李培元,周柏青.发电厂水处理及水质控制[M].第一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3]周柏青,陈志和.热力发电厂水处理(上册)[M].第四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4]牛微,毕孝国.“火力发电厂水质净化”课程内容的优化研究[J].课程教材改革,2013,(264):65-66.

The Class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Exploration for the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Water Treatment"

ZENG Yu-bin,ZHOU Bo-qing,LIU Guang-rong

篇13

1引言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课堂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大学校园的课堂,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它肩负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把学生培养成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1]。同时让学生具备基础知识、具有创新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如何高效地利用全媒体资源开展教学工作是高职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理论,以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学校教学基础课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特点,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2翻转课堂的概述和特点

翻转课堂是将课内外的学习方式进行互换,即“颠倒的课堂”,也称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它打破了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答案的传统,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课堂或课本,而是可以多途径的获取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多形式的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将获取知识的决定权交给了学生。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可能存在问题的方面进行及时的反馈,并做好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2.1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以学生为主体

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翻转课堂里,学生是主体,老师是组织者和辅助者。这意味着关注学生角色的转变也是这种教学模式的重点,也是教师必须考虑到的问题。高职数学是高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且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其中的内容对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来说难度较大,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翻转课堂中角色的转换弥补了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缺点,“扬优点,补短板”,给学生提供了课前自主学习,课后自主探究的机会,教师的教学视频充分的给各民族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的机会,有些语言还很吃力的学生,能够反复观看视频,不会的教学内容主动提问,寻求解答。去做笔记,与其他同学互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高职数学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为数学教学提供实践经验;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成绩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2.2教师与学生的时间分配,以学生为主导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占据了绝大多数时间。合理分配时间,体现了翻转课堂为学生争取自主学习的时间特点。在分配时间上,教师和学生应各自合理分配。教师应在传统教学中融入翻转课堂,最大限度的利用教学时间,打破传统的“期末+平时”的形式。另外,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前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进行预习,只有更好地先了解课程重点、难点和掌握内容后,才能在教师讲解中充分掌握知识点。因此,这种模式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分配时间,课前预习,才能在课堂讲解答疑中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翻转课堂,不仅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在时间上的合理应用,而且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针对数学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2.3教师与学生的资源利用,以学生为重点

应用翻转课堂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除了对时间把握以外,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全媒体手段、在现有的基础设施上,充分整合信息资源,实践教学改革,并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对学生而言,利用微信、微博、QQ等多媒体方式,充分获取信息,已是现在的流行手段,而在高职数学学习中,学生能够“翻转课堂”这个网络平台进行课程学习,不仅很好的利用了“数字化校园”,而且知道了通过网络是可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翻转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提高了学生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3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实践中的局限性

3.1支撑案例少,易浅尝辄止

课程组自2015年以来,就在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专业的部门课时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在开展过程中,教师从自身出发,积极查阅文献,总结整理各种案例发现,现阶段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教学模式,有些教学模式对细节的强调少,程序又繁琐。从而导致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推广。对于数学教学就存在此问题,数学教学注重扎实的理论和很强的实践性,要根据课程的特点才能把教学模式推广开来,不能将学科通用模式简单的复制到数学教学中。

3.2教师缺乏经验,传播推广慢

课程组在几轮的翻转课堂实践中发现:教师虽然实施了翻转课堂教学,但是缺乏反复验证的态度,对出现的题不能及时进行修改,问题积累较多,从而导致缺乏教学改革的信心,使得翻转课堂推广速度慢。如果教学改革没有踏实的态度,没有解决问题的信心,以及做事遇事的耐心和恒心的话,那么,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和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也不会改善高职数学教学不容乐观的局面。

3.3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差,对全媒体利用率低

数学课程本来就是非常机械化和固定化的。如果教师在课程中只会使用单一的模式,没有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借鉴和吸收,不仅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学生也容易认为课程本身枯燥乏味,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同时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与热情。另外,课程组还发现,高职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差,在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时显得被动,课下不愿意利用全媒体资源学习,甚至有些学生除了简单的手机工具外,不具备更多、更好地网络资源与条件。因此,全媒体资源可以丰富教学方法,同时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只有主动获取充分利用,才能完成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融入翻转课堂的角色。

4反思与建议

4.1翻转课堂的实践反思

《高职数学》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高职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认真总结高职数学教学实践和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专业、学生以及教育教学特点编写而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满足了高职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要求。其次,高职数学教学不容乐观,其课程定位以应用为目的,能够联系实际,注重实用,提高素质教育,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围绕此目标在整个课堂设计中得到了更好地运用和不断的优化。此次开展的翻转课堂教学采用的是学生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一轮的教学实施,发现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具体表现在:学生自愿参与度高,更愿意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参与;另一方面,学生对课程评价度高,枯燥的高职数学开始受欢迎了,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这就是教师最愿意看到的教学效果。

4.2翻转课堂的构建建议

首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需要利用课下时间录制教学视频,并且回答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所产生的问题,对于教师如何充分的利用时间和资源是很大的考验。其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从课堂学习延伸到了课外学习,学生自觉性、主动性必须提高,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需要提高学习兴趣,养成优良学风的习惯是巨大的挑战。再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管理提出了高要求,高要求不仅体现在对教师课下准备时间的教学准备和答疑解惑进行管理,而且还要求对学生学习进度要时刻把握[2]。总之,高职数学教学在不断改革,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也在不断更新。将翻转课堂学习中,可增设自评、互评、师评等方式,并纳入期末测评,不仅督促学生行为,也极大的提高了教师信息化科研水平能力,促进了教与学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