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发展规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信息技术发展规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信息技术发展规划

篇1

不合理的基站布点规划不仅会增加网络建设的成本,还会严重影响到用户的正常通行。例如在地形比较复杂地区,局部地区基站建设密度过大,导致导频污染,或是出现覆盖盲区影响正常通话等,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换而言之,如何能将基站规划在最佳位置,是网络建设和运营的关键环节,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

方向。

1 基站的基本建设形式

利用移动通信基站进行定位是近年来移动通信应用发展的新方向,也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大量的通信基站,利用通信基站作为无线定位基站成为移动通信网络提供LBS业务的新途径,使得移动通信终端也具备了定位功能,并进一步降低了移动定位的成本,增强了移动通信功能的实用性。

基站的建设形式按照其占地面积和区域的不同,可以分为自建型基站和附建型基站。自建型基站一般是运营商通过土地建设来将机房和落地塔进行建设,而附建型基站一般是运用上通过租用的方式,在建筑物顶部建设系统,包括楼顶桅杆、支架、天线等。

2 基站的选址要求

通过对我国通信行业建设和发展的整体规划方向分析,结合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基站选址需要满足的基本要求是移动通信信号的覆盖。站址要求主要从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角度提出的对站址的要求,包括站点具置、机房位置、铁塔定点、天线高度、天线方位角及供电情况、传输路由等内容。以上内容应在现场确定,由设计院负责填写《选点操作表》,并由各方签署勘察纪要,交建设单位作为原始资料存档备案。例如优先在建筑物周围进行规划,将基站进行建设,结合居住环境、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来确定最终的建筑

形式。

此外根据建筑物设置的基本要求,应该和公共设施相结合,重点关注的是建筑物本身的功能。例如根据重要程度的划分,从政府部门的建筑到市政建筑,再到一般的商用建筑和居住建筑的顺序划分。对于一些人口密集的区域,例如学校、医院等区域避免设置基站。在位置确定之后,需要规划选址要求,看其是否能符合规划的基本方向[1]。如果需要调整,则需要在周围的小范围内进行重新

选址。

组团的基站也应该进行距离的选定。而在安全防护方面,如果必须要在军事设备、加油站、电力设施周围进行基站布点的情况下,需要考虑到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尤其是环境问题,是目前对于移动通信基站布点工作影响非常大的一大因素。因为移动通信基站本身是通过电磁波和终端进行通信联系,也是一种电磁辐射。但是国家环保总局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中也明确规定,通信领域的标准限值为功率密度每平方米0.4W,这也说明在超^这一范围的情况下需要和环保部门进行申请,然后在检测合格之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3 基站的站距要求

通常在进行移动通信的网络规划时会考虑到一个方面的问题,即基站之间的距离如何设置,蜂窝半径如何规划能够最合理。而实际上站距问题也是决定基站数目具体需求的方式。除去本身的投资限制,基站的距离或是小区半径对于实际的通信质量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基站的距离如果一直提升,到了一定的范围之后必然会影响到正常的网络覆盖,但是这也不代表基站距离降低的情况下就能显著提升网络性能。而实际上的结果是当小区半径降低的情况下同样会导致问题的产生[2]。

3.1 发射功率

移动终端的辐射功率是通信中的关键指标,辐射功率如果能够保持高水平,不仅会减少收集的待机时间,也会让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程度更大。一般情况下CDMA的功耗低,是在于其本身终端所需的辐射功率很低,不仅依靠CDMA自身的技术特点,还会使得网络规划受到影响。而站距正是决定终端发射功率的重要条件。反向链路的发射功率会随着收集和基站距离的提升而提升,收集辐射的最大功率一般是系统达到覆盖边缘。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反向链路中,无论是用户处于哪个位置,只要在同一小区内,其干扰基本是相同的,而手机和基站距离的增加也会加大路径的损耗,提升手机的发射功率,所以减少小区半径可以显著降低手机的能耗,但是从基站发射的角度来说,小区半径并不能无限制减少。当减少到一定程度时也需要考虑到软切换

问题等[3]。

3.2 小区容量

基站覆盖和容量本身是相互矛盾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希望小区半径能够尽量提升,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小区半径增大的情况下会降低其容量,所以在基站的布点规划环节当中需要找到一个更合理的方式。由于反向链路的容量和小区的干扰因素油酸,小区半径的提升会导致发射功率的提升,而相比于反向链路,前向链路的容量会和路径损耗的距离有关,小区半径减少的情况下短路距离以内的用于路径损耗程度会比较小,因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区的整体

容量[4]。

4 规划要求

对于移动通信的基站布点规划,应该将其纳入具体的建设规划体系当中,并且通过相关的规定来规范基站建设。作为通信行业的管理部门也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基站要求进行制度建设,从体系上进行保障,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着的建设问题,另外从基站的建设形势来看,对于一些类型的基站管理流程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尤其是一些发射功率比较小的基站,在环保审批环节可以进行适当的和面管理。未来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也会让技术标准有显著的变化,通信技术标准的升级和更新也会给通信基站的规划指标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根据市场的变化合理调整通信及占布点方式,也是有效指导建设的重要

途径。

5 结论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移动通信基站布点对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为了能切实提升其质量,为今后的通信网络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就需要在布点规划上更加合理。我国的很多城市已经开始着手建设,因此未来的发展空间也是非常广阔的。

参考文献

[1]周维章.移动通信基站防雷接地技术探讨[J].广西通信技术,2012,1(3):27-30.

篇2

1、推离算盘,应用计算机(器)进行计算

我院是使用计算机技术最早的单位之一。1979年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内业汇总首次应用到计算机,当时计算机还处于“01”时代,也就是采用机械码,进行数据录入、计算。1980年以后,使用ASClI码进行计算。一是以fx一8O为代表的系列计算器大量使用,标志着珠算的年代已经结束。这可以说是我院计算技术的一次革命。二是以502P为代表的带有编程功能的计算器(计算机)出现,使计算工作进入了程序运算阶段。三是以TI一59创先的小型、便携式计算机使用,使得计算结果可以打印输出。四是trsZ一80第一代微型计算机应用,改善了调查规划设计内业工作方式与效率。1984年始森林资源调查的内业统计汇总工作主要依靠计算机来完成。与此同时计算机语言、关系数据库知识在我院逐渐普及。汉字输出将我院计算机应用推向新的阶段。从第二代微型计算机始,计算机输入输出使用了汉字,使得所有的统计计算全部用于计算机来处理。‘

2、甩掉图板,实现制图电子化

计算机制图应用,是计算机应用的一次飞跃,将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即数字化、矢量化。80年代初我院完全依靠图板制作各类规划设计图,绘图人员走在哪里将图板背在那里,在各业务科室都培养了-tL绘图能手。从80年代末开始引入计算机制图,用10年多的时间,我们甩掉了图板,全部采用计算机制图。(1)Autocad的应用我院于80年代末开始使用Au—tocad,主要用于土建、道路等专业设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制图工作的普及。逐步应用到林业工程项目规划设计中,并在土建、道路专业使用专业的Autocad软件。(2)Mapcad的应用(数字化)非线型图形的矢量化是林业制图走向数字化的一次飞跃。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制图以非线型制图为主,没有矢量化就不可能有林业制图数字化。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国外已经推出的制图自动化软件在国内难以推广运用。9O年代初,我们选择了Mapcad软件。从486计算机DOS系统开始运用,发展到更新WINDOS系统版本使用,逐步使我院制图走向自动化。(3)Gis的应用CAD、空间分析与数据库的结合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又一次发展。我院首次应用Gis系统是从Mapgis开始,随着软件技术和使用技术的提高,到2004年后发展为应用ARCGIS,之后的工作成果都是在此平台上产生的。

3、扔掉钢笔,进入办公自动化

微软的普及应用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扔掉钢笔,进入办公自动化。我院从80年代末就开始使用电子文本,进行文表处理,由于受计算机数量的限制,直至9O年代初,一直处于学习阶段。从90年末始,大量配备计算机,在调查规划设计工作中开始普及应用文表处理,与此同时网络开始应用,调查规划设计文本及日常办公文本的编写、传输、印刷等逐步用计算机来完成,到目前为止,我院职工已经是人手一机或多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文书、财务、人事、技术资料等管理全面使用计算机,进入了办公自动化时代。

4、力减野外作业,使用遥感技术

我院遥感技术主要用于进行森林资源调查,最早试用遥感技术是从7O年代开始的,当时使用的是航空照片,借助立体镜进行解译判读,8O年代末开始试用航天遥感研究试验,并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奖。1999年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进行了样地判读调查,2004年开始,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荒漠化沙化土地调查、湿地资源调查等项目中大量使用,与此同时,影像的处理技术全面掌握。2004年前主要采用的是分辩率较低的TM影像,2004年后主要采用分辨率较高的SPOT影像。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调查规

划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成果现代信息技术在我院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应用成果较多,主要介绍近年来采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在调查规划中的重要应用成果。

1、陕西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管理信息系统

陕西省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为县级和省、市级。县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最小单位为小班:省、市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到县,访问到小班。系统能够与其它林业子系统相互兼容、资源共享;根据提供面积或图幅求算面积对范围内自动求算的面积进行平差,使图面面积等于控制面积:进行资源数据的即时更新,确保资源数据准确性、时效性。

2、陕西省退耕还林管理信息系统

陕西省退耕还林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ARCGIS地理信息与ORACLE数据库平台上共享的图、数、文、表一体化的网络管理系统。通过遥感影像、DEM数据、矢量地形数据等模拟真实地理环境,将退耕还林小班信息与实地山头地块相关联,图数结合;采用国家数字林业数据标准,实现资源共享:运用了网络技术,数据传输与管理最终在网上运行:多种数据源、多种比例尺、多种格式基础数据共同应用;采用多尺度数据无缝拼接技术及先进的内存管理方法与数据调度机制;系统采用了分级管理。

3、陕西省荒漠化沙化土地调查数据库

从1994年开始,间隔5年一次的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调查已经进行了4次,2004年后普遍使用3S技术,通过建立解译标志、判读、区划、现地验正的环节进行调查。按照全国荒漠化沙化管理信息系统要求,我院建立了陕西省荒漠化沙化土地数据库,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库、属性数据库、图形数据库等。

4、陕西省湿地资源调查数据库

从1995年到2003年,国家林业局(林业部)组织开展了建国以来首次大规模的全国湿地资源调查,陕西省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是1999年进行的。2010年陕西省进行了第二次调查,采用3S技术,通过建立解译标志、判读、区划、现地验正的环节进行调查。按照全国湿地管理信息系统要求,我院建立了陕西省湿地资源数据库。

5、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库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从1979年始,采用固定样地连续清查体系,从1994年开始我院建立固定样地属性数据库,经逐步补充与完善,现已建立了各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属性库。

篇3

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和调度需要对变电站、水电站、配变设备以及开闭所等进行实时的监测,并且要及时将监测数据发送到管理中心的服务器上进行相应的处理。电力系统的监测点大多分布较为分散,并且范围较广,利用无线通信技术进行数据的传输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基于无线网络的电力数据采集系统介绍

新型的基于无线网络的电力数据信息采集系统的建立,主要是由中心处理子系统以及前端数据采集系统两部分组成。前端数据采集系统包括采集器、集中器以及电能表等几部分,可实现对底层数据的采集。通过无线方式实现集中器和采集器之间的通信,在利用485总线实现采集器和电能表的通信,从而可实现电能表通过采集器向集中器传输数据的作用。中心处理子系统是由主站计算机及其相关软件共同构成的。主站计算机通过PSYN或是GPRS实现与前端数据采集系统中的集中器的通信,从而实现抄读及远程监控的作用,并且能够对用户电能表的数据进行分析、读取以及参数设置等。

2、无线网络数据采集系统方案简介

2.1 系统的总体方案

远程电力数据采集系统是建立在无线通信和电话通信的基础上的,可以将其细化为数据库服务器、无线网络、数据前置机以及电力数据采集终端等几部分。远程电力数据采集改变了传统的点对点拨号的方式,采用MODEM拨号上网、无线网络等进行数据信息的采集,并且在内外网服务器上建立相应的安全隔离机制,采集终端将采集的数据传送到管理中心的主服务器上,通过通信接口和GPRS数据传输终端进行连接,再经过无线网络通信协议对其封装后传送到中心服务器,从而实现电力数据信息的远程采集、控制工作。

2.2 通信的总体方案结构

远程电力数据采集系统主要是通过GPRS/CDMA的实时在线特性、系统的无时延特性以及其同步接收处理多个数据采集点的数据等来作为通信方案的,这种方案能够较好的满足系统的传输实时性以及对数据信息采集的要求。通过接口将内外服务器相连,并且只能传输指定的数据信息。

3、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实现

前端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包括采集器和集中器两部分,并且他们的硬件设置基本相同。主要就是,通过RS-45接口将集中器和GPRS模块连接,将收集到的数据转发到主站计算机。集中器的硬件设计主要分为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以及数据传输模块。数据处理模块采用高性能的16位单片机,能够确保任务的快速执行,一般均可在1个时钟周期内完成,能够实现高级编程,为软件的开发提供了便利。对于数据的存储可采用铁电随机存储器FM18L08,这种非挥发性存储器,有利于系统的扩展。对于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可以采用CWDP1205芯片进行数据的传输。

4、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无线网络通信协议

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制定的无线通信协议,适用于集中器与采集器、采集器与采集器之间的无线射频载波信道通信。该协议主要可分为三层。物理层、链路层以及 应用层。物理层主要是用CWDP1205进行硬件实现,链路层能够提供可靠的无线数据传输,将应用层传输过来的长数据帧,合理的拆分成较短的数据帧,然后加上相应的包头和校验和,重新打包之后进行数据的发送传输。接收数据时,将数据进行解包处理,然后将短数据帧重新组合成完整的长数据帧,再移交给应用层。CWDP1205无线射频通道属于不稳定的通信信道,因此,需要一个辅助的机制来完成数据信息的可靠传输。

4.2 无线网络初始化设置

CWPD1205芯片是基于XE1205无线射频收到装置设计的,因此,在进行与CWDP1205通信之前,要先设置XE1205的寄存器。XE1205寄存器通过SPI总线进行数据写操作,由SDA、SCL来控制该模块的收、发等工作状态,NSS-C作为SPI的使能端,IRQ0与IRQ1是用于设定数据传送时钟和验证码的中断控制、SCK是时钟控制端、MOSI与MISO是模块内部寄存器的数据输入输出接口、DATA用于外部数据的输入输出。XE1205的内部寄存器是用来设置发送频率、工作模式以及带通滤波器的带宽等。通过2byte的设置来控制数据的收发工作,其中,1Byte包含一个读写控制位、一个停止位、一个起始位以及5位寄存器地址;2Byte在读模块中用于读取数据,在写模块中用于发送数据。当SCK处于上升沿时,改变MOSI的数据,在下降沿时采集MOSI数据。

4.3 基于无线网络的数据传输

在CWDP1205完成初始化之后,首先对传输的数据进行检测,看是否有需要用无线射频方式传输的数据,如果有责转换到相应的传输状态,对CWDP1205的寄存器进行设置,将接收模式转换为发生模式后再进行数据的发送。反之,如果没有,则寄存器仍然保持原来的空闲状态,CWDP1205则保持接收模式。无线数据的接收工作对于实现整个无线数据通信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5、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5.1 远程抄表应用

远程抄表工作是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现场采集电能终端的信息,按照系统主站预先设定的任务参数,每天上报、补报电能表的各种电能示值数据。采集主站对其进行存储和管理。有系统对营销体系的每个抄表段发起抄写、核对、接收流程,在电能信息获取阶段点击功能按钮,利用系统数据库接口从电能数据采集系统中得到每个电力用户的抄表信息,最后完成电能信息采集与核对环节。

5.2 防窃电应用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具有实时监控窃电行为的功能,如果发生用户窃电、电能表出现异常数据等情况,立刻发出报警提示,使防窃电工作逐渐转为智能化。

5.3 提供优质服务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不但能够为供电企业收集用户用电信息,同时,它的开发建设也为电力用户实现信息共享、交流互动提供了可能性。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能够为电力用户提供一系列优质服务,包括电力平衡度提示、用电时段提醒、用电设备报警、用电数据查询、发送停复电通知等。

6、总结

篇4

传统理念的教育学习,大多受到地缘地域的限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已经冲破时空限制,无论在哪个区域只要有信息的传递就可以选择性地吸收所需要的信息。

在涉农专业的高校教学中,土壤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土壤学教学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遵循着“黑板、粉笔、课本、笔记、考试、忘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吸收的信息量毕竟有限,而学习新的知识需要课堂外下功夫,大量的网络资源正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如信息量集中的百度文库平台http://wenku.baidu.com/,专业性很强的中国知网数据库http://epub.cnki.net/KNS。但是目前大学校园课堂、课外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无处不在的“手机依赖症”。这种现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很多负面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大学生人生目标不明确,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三,不懂得选择性吸收网络资源,四,网络围城是现在的大环境。网络信息使学生具有了随时获取信息的便利,但往往缺少甄别与选择,造成有益资源的阅读真空和宝贵时间流逝的后果,这就需要学校注重管理,加强引导,创建一个有益于学习的信息平台,拓展学生学习渠道。众多学者对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早就展开了研究。祝智庭认为,信息技术与应该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学效果[2]。何克抗认为对专业学科教学,应该用信息技术创造教学环境,实现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相长”的新型教学模式[3]。这些研究对信息时代教师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即充分了解信息技术之于学科课程的能动作用,要能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作为认知工具、情感体验与内化工具以支持学生的学习。

目前的大学课堂教育,依然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占主导地位,未能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信息技术专业工作者尖锐地提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太少”[4],这一现象的另一种理解为“人才培养已经落后于时代进步”,如何深入解决这一严峻的问题,对教育工作者而言,需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在思想认识上进一步升华,在技术操作上对专业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将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作为一种制度

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信息技术发展要作为战略任务来落实,到2020年,实现教学手段信息化和方法现代化[5]。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教育信息化要全面融合到现代教育事业中,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步伐的有力支持,是实现全民受教育、信息资源共享、转变“教育”和“学习”观念和推动社会文明建设中的有力支持和不可缺少的驱动力[6]。在这一明确的规划纲领下,应该有相对应的教学大纲、制度和政策导向,那就是把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作为一种制度,按照专业课程的特点修订到教学大纲中,逐步完善运行,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和多样性。并着重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实支撑[7]。

(二)信息资源教学平台的建设

近年来,从美国高校兴起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中文译作“慕课”)是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融合的突出代表[8]。没有系统的信息资源平台建设,传统教学理念的转变过程会迟缓,信息技术为导向的现代教育难也以实现,一旦建立完善的课程资源网络平台,一般的基础性理论科学知识的获取,就不再受“大学围墙和课堂”限制,只要有正确的引导,通过信息网络的共享平台的学习就可以实现。和所有的专业课程一样土壤学专业知识在信息时代也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繁衍,现代土壤学的起源可追溯到17世纪中叶,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现代土壤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在传统的教学过程由于时间限制老师只是简单地讲解一些基本概念,要想全面的了解现代土壤学,借助网络信息资源可以了解到大量相关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习速度。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资源教学平台,会加速“全民大学教育”的步伐。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变革

篇5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已经逐步成为电子信息社会,电子信息推进我国各行业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的对象准确的分析研究,充分认识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优势,结合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标准,不断完善、不断提升,改善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 电子信息以技术的发展重点

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其中包含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管线技术等多项具体内容。电子信息是以电子元器件为载体,通过计算机编程、微电子处理、数据通信等业务,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在基础性平台的支撑下,实现信息数据的存储、加工、传递、交换、更新等步骤。为了有效的推进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充分的发展科学技术实力水平,面向多元化、多平台标准,逐步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运行水平,结合我国社会综合技术发展趋势,确定符合社会的变化革新内容。电子信息技术为社会提供巨大的资源,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了全球化的数据发展,是面向全球的、多层次化的、多元的发展模式。电子信息推进社会的变革,根据信息资源分析我国社会的发展水平,逐步认识到现代科技社会的发展模式,促进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提升,

二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1)人才缺乏的问题

受现代社会竞争的刺激发展,电子信息技术需要培养高新科技人才,不断开发研究电子信息技术,让社会技术人员掌握更多更适合的精尖技术内容,不断完善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需求量巨大,符合性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这直接影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落后与西方电子信息技术发展。

(2)电子信息发展环境不足

我国目前的电子信息技术市场管理混乱,存在较多的虚假信息产品,这严重的影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环境发展。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缺乏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保护管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电子信息法律规定的漏洞,窃取电子信息技术,造成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受到影响。电子信息市场盗版猖獗,市场规范不合理,缺乏有效合理的公平竞争管理环节,这直接影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快速发展,是不利于我国电子信息管理水平发展的。

(3)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管理不规范

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管理模式不规范,一些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没有合理的基础管理模式。与国际上优秀的电子信息企业相比,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过于落后,缺乏有效的产业结构合理分配,这直接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的管理和发展,严重的制约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正规化发展。

三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对策方案

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面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需求,需要从实际出发,准确的分析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角度,明确我国经济大发展环境的影响因素,确定符合市场需求的空间,结合电子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需求,建立适合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优势方案,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的科技含量,提升电子信息的竞争实力,降低信息技术污染,不断完善电子信息经济发展水平。国际上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对整体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经济财力资源的有效规范,我国需要向全球信息技术发展管理的优秀案例学习,不断提升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电子信息管理市场。

(1)阶梯队伍完善全球化管理模式

电子信息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需要逐步实现阶梯化的管理,实现全球化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国际化发展特点,从电子信息入手,可以实现全球化的经济快速发展。从电子信息角度实现科技生活的集成,不断完善产品的研发水平,不断提升电子信息产品的技术发展和转移,更好的完善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电子信息的全球化发展,这是有利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

(2)规模化的个性发展管理趋势

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应当符合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合理的规划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有效的提升电子信息的规模化发展水平,实现电子信息的产业化生产发展。在规模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电子信息的个性化发展,保证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产量和品质,加强技术升级,不断完善经济社会的效益快速发展。随着规模化个性发展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更加符合我国的社会市场发展需求,实现我国综合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3)网络国际化的发展

利用国际上的电子信息资源,通过数据信息的交流分析,不断完善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系统。利用网络管理平台,向世界优秀的电子信息技术行业学习,不断完善我国全球化的信息发展水平,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完善我国电子信息的搜集、开发、研究和利用,尽可能的完善人才核心管理价值标准。从创新开发的角度,提升科技企业的灵活发展水平,鼓励中小电子信息企业的快速发展,建立政府扶持管理机制,提升我国知识产业的创新发展,不断完善我国网络化知识的创新研究,实现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需要依照我国的实际发展需求,准确的认识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向国际上优秀的电子信息产业学习,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发展管理的电子信息发挥管理模式,提升我国电子信息的发展技术水平,实现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对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整体发展规划性价值。

参考文献:

篇6

1引子

春节后应邀拜访本地一家企业,缘起该企业老总鉴于业务在去年增长50%的基础上,今年又可望有大的增长,因此员工招聘也要增加。又因通常招聘办法成本高效率低,故该企业老总希望与高校建立战略级的校企合作关系,签订长期合作培养人才协议。――这是一个做IT运维服务的公司,该公司却金融危机之下传统产业市场严重受挫纷纷裁员时期,该公司却保持增长。该企业老总对我证实说他们的同行企业这两年都在增长。

这个行业正是属于IT服务业。IT服务业包括信息服务、软件服务和IT系统运维服务等。

2经济发展新趋势下的信息技术

纵览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由科技进步推动文明史,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即人类社会每一次经济上的飞跃,都只是某一个领域(而不是几个领域)的技术革命带动的,比如炼钢、蒸汽机、电力、汽车、微电子等,谁能够预见到这个领域,早做准备,主动出击,就能形成竞争优势。

已经可以形成定论的是由微电子技术的突破带来的全球第三次浪潮,携电脑和计算机网络的威力,已从上个世纪末席卷而来,掀起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波大浪。转眼新世纪已过去十个年头,又一个经济轮回,低潮到来。再次准确判断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对国家对地区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材料产业和生物工程产业等几个最有可能产生突破的方向之中,其最有持续爆发力的还应是信息产业。

人类社会经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经过上世纪末微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科学诸技术(尤其是软件技术)的推动,信息技术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各行业发展和突破之关键技术,当下世界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就是各行各业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和复合。几乎一切行业发展都与信息技术的导入和应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尽管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关于全球化的思想由于这次金融海啸由一国波及全球的现象引起学者们的争议。但是他关于计算机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论断是充满睿智的,他提出有9条线,每条线都将计算机技能与其他领域的一项技能结合在一起,形成真正创造价值的知识综合体:这9条线分别是计算机与智能、计算机和实施方案、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计算机和平台、计算机和信息、计算机和人、计算机和媒体、计算机和建模、计算机基础。

弗里德曼的表述可能与经济学家们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其根本的思想相似,说明了计算机技术(IT技术)与其它领域的技术融合后,形成新型经济实体的强大潜力。

3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强国政府都已看到了信息时代的大趋势。在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新的商机包括主流关注的实体经济:金融、旅游、先进制造、保健食品等等,也往往来自主流经济没有规划或并不注重的区域,如长尾效应、网络游戏、及时通信、动画漫画、已经生产无数数码产品的IT业本身等。

然而,从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信息时代已经经过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那么,下一步该怎么走呢?

可以看到,在新经济形势下,信息技术影响下的社会正在发生四个转变:

(1) 信息产业从散乱弱小态势向做大做强转变;

(2) 信息化从分散局部建设向整合共享融合全方位推进转变;

(3) 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向工业化信息化融合转变;

(4) 从点到面、从重点突破向体系化科学发展转变。

我国政府很早就已将信息化发展战略放到了很高的层面。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中写道:“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我国各级各地政府,尤其是中心城市地区,都将发展信息服务业提高到提振地方经济关键环节的高度。今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2020年)中写道:“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之前,国务院正式《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长三角未来发展提出了清晰的方向、要求和目标。指导意见指出,长三角地区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并进一步强调长三角地区要“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大力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

4信息服务时代来临

我国的每座城市乃至每个行业,信息化建设自从新世纪以来都有长足发展。信息技术已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渗透,例如在每个城市都可以体验到应用移动通信、火车飞机联网购票,医院看病,申办出国护照,公司工商年检……直到验证发票真假等等。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的推广,已使得现代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所有这一切放在二十年前,都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目前在美国,金融、商业、能源、交通、制造业的日常业务都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和通讯网络来完成的,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竞争的加剧,这种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将会越来越强烈。可以说,美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美国经济全面的发展。

不言而喻,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无所不在而且仍在快速推进,对信息服务为首要诉求的IT服务的需求日增,其庞大的市场业已形成。

有经济学者提出目前人类已步入了服务经济的时代。在这个经济时代,哪个行业要生存就必须变成服务行业。服务资源的开发能力就是先进生产力。信息技术要成为服务于服务的学科,成为服务资源开发的技术中坚。IT就是服务业。

政府已经认同这个观点并正在部署产业发展。例如,今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2020年)》中,明确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信息技术支撑了现代服务业。以印度为例,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54家的IT服务是由印度企业来完成,世界有36个国家的IT服务完全依赖印度企业,它实现了在自己的国度空间中创造了服务于世界的典范。广东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根植于政府和各个行业,不断改变行业的经营模式,拓展企业的运营空间和降低成本,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契机,因此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现在,在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上,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将信息化之信息服务或现代服务作为最重要增长点。

5IT服务的内涵和外延

IT产业系从上个世纪中后期开始,从最初的硬件技术带动型,逐步转为以软件技术为核心,由应用服务带动的互联网型的产业生态。其特征是,IT技术本身形成了产业链(用信息技术建立新的行业),产品包括通常意义上的硬件、软件,例如电脑、网络设备、操作系统、查杀毒软件等等。

同时,IT技术又与其它行业的技术或特点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形成诸如:

(1)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产品设计开发(CAD/CAM等);

(2)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控制和生产改造(自动生产线等);

(3)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内部管理(ERP等);

(4)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市场营销(电子商务);

(5) 依靠信息技术融入的产品(嵌入式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的数字产品如游戏机、数码相机等)。

无论是教育、文化、体育、旅游、金融、商务、交通、物流、港航、会展以及医疗卫生等服务领域,还是政府各职能部门、社团、新闻媒体,其拓展或深化业务效率,体现社会效能和人性关怀的目的,其中的核心技术还是在于信息服务。故谓现代服务业的崛起为信息技术提供了新的扩展空间。或者说,是信息技术催生了现代服务业。

所以IT服务担当的正是所有服务中的服务。软件产业是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

如果说,IT服务的内涵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那么,信息化与服务业的结合就构成了IT服务的外延――现代服务业。或者说IT服务的外延包括了所有的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技术。设想一些网上服务业:医院看病、政府办公、银行理财、酒店住宿等。没有网络的银行能够称之为现代金融服务吗?更不敢想象当交通信息系统瘫痪,没有专业队伍及时响应的运维服务会是怎么样的情形?没有互联网信息传送的新闻报道会不会像今天这样丰富迅捷?甚至,对很多人而言,没有电脑(最关键的是应用软件)还能否工作?教师还能上课吗?跨国公司还能做业务吗?个人生活还有乐趣吗?

探究IT技术的内容,其中包括了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硬件技术所包括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的规律其实同其它科学技术类似。唯一不同的是它是用来处理信息的。信息包括了全部人类活动的文明和智慧。软件是沟通人类和计算机的桥梁。所以可以说是软件推动的计算机技术的飞快发展。软件技术也在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自然包括在计算机技术中一定是从软件及信息服务方面展开。从软件的特点及其它对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作用,不难归纳出软件在经济学方面的意义:一是提升软件的行业应用和推广创新模式就是推动行业发展。信息化用在医疗行业,就能推动医疗行业的发展;信息化用在制造业,就能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二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是软件的创新,进而推动现代信息服务业向国际行业融合方向发展。三是需要政府来促进地区软件产业合作一体化发展,才能取得信息化的最大效益。

6IT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专业设置思路

从上世纪开始,各国高等教育跟进了IT技术的发展和需要,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计算机技术人才和软件人才。到了本世纪初泡沫经济破灭,从美国开始的高等院校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规模开始逐年下降。有资料显示美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在校生规模已下降了七成。业内人士都能看到我国情况也大致如此。

然而人才市场的表现并非如此。每年从人才招聘或企业需求的数据分析,对IT人才的需要仍然供不应求。

问题出在哪里了呢?问题就出在对IT人才的需求内涵已有较大改变。

很多IT企业要人不是更强调工作经验吗?其实是对拥有IT技术的复合性人才需求的另一种表示。

很多软件公司不是在大力招募业务或市场人才吗?其实就是为了应对信息服务和运维业务增长的需要。

换句话说,市场对计算机人才教育和培训的需要,体现在由原来对计算机科学、软件技术等“纯粹技术”人才的需要,转为对复合型、服务型、掺杂型IT人才的需要;

从对高度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需要,转为对这类人才在能力结构中跨行业复合性技术成分增加的需要。例如,随着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纷纷信息化,必然产生对推广应用运维之服务型人才的大量需要。与此同时,随着IT产品和信息化的研发在朝各种应用的纵深发展,在保持高度专业性的同时,同样会产生与其它产业知识和技能交叉复合方面的教育要求。

毫无疑问,新型经济的发展态势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就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方向。IT专业需要向行业渗透才能有发展,目前最主要的技术渗透就是为各行各业提供服务技术。

IBM公司在10年前在计算机正在处于时,就已经预料到信息时代将让位给服务,提出了服务科学的概念――SSME:Services,Sciences,Management,and Engineering(服务、科学、管理和工程)。

在新经济形态下,一方面信息技术的研发模式已成型,专业分工关系逐渐明晰。所以那些研究算法关系、表示模型、标准协议等基础研究的队伍在数量上发展将放缓。在另一方面,应用推广服务信息服务和系统运维工作大大增加。

传统的IT类专业的设置基于行业的工程和研发,故专业设置表现出浓厚的单门学科的味道,比如:

(1) 软件技术或其下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游戏编程等;

(2) 网络技术或其下的网络管理、网络工程、互联网技术等。

上述课程体现的单纯技术已不足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企业需要IT专业的人才更要增加在业务、管理、服务和客户沟通方面的技能。

因此,对于IT类人才的培养,大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职)的目标定位是否应该调整为行业企业的增值和服务提供技术+服务型的高技能人才?其专业培养的主要方向如何作出相应调整?以前以技术和工程为主的课程体系如何进行改变?显而易见,如果认同了IT服务业正在崛起的观点,改变都将在其中。

7结语

当下世界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就是各行各业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和复合。几乎一切行业发展都与信息技术的导入和应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新经济形势下的信息技术

影响下的社会正在发生由分散局部建设向整合共享融合全方位推进转变等四个转变。信息服务时代来临,软件产业是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所以,对IT人才培养重新定位和改变培养规格的任务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篇7

1 学院科研秘书面临的形势变化

1.1 科研工作种类繁多

科研管理工作涉及项目、成果、经费、学术交流、考核、奖励等,工作内容繁多。科研项目根据归口不同,分为纵向项目管理和横向项目管理。根据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分为项目申报管理、在研项目管理、项目进展管理、项目变更管理、项目结题管理。不同类型的项目、项目的不同阶段管理终点和管理方法不尽相同。科研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学术著作、专利、软件著作权、其他类型成果、鉴定成果、获奖成果等,涉及人员众多,数量巨大。科研考核和奖励指标多元、过程复杂、工作量计算任务繁重。以上这些都决定了科研工作的复杂性。

1.2 科研种类和投入的变化

目前,随着国家多科技投入的增加。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均不断增加。同时,投入渠道也呈现出多样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教育主管部门及业务主管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

(2)学校与其他部门或企业进行科研合作所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

(3)高校自筹的配套科研经费。

由于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不同,不同的科研由于其资金来源、科研内容、管理规定等的不同,其科研管理过程和经费使用情况,均有不同的要求,这给科研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复杂性。

1.3 国际交流不断深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也需要以开放的视角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诸如举办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出国考察、进修和学术交流等[3]。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带来了科研工作的繁荣和开发,也给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众多的国际会议和国外学术期刊,如何比较它们的学术价值,对相关的科研成果作出适当的评价,在目前还缺少切实可行的科研管理方法。

1.4 信息技术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和无线通信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广泛反映在日常科研管理的普通交流方式中,从传统的电话交流,发展到qq、msn、飞信、短信等的互联网和无线手机交流。同时,在掌握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技术更新,将整个科研资源、科研信息有机整合在一起,实现科研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 提高学院科研秘书素质的基本途径

2.1 强调服务意识

作为科研管理人员,其核心任务是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科研保障,其价值最终也是通过一线科研人员的成果体现出来的。而日常的科研管理工作脱离最终的科研成果,其价值无法体现。因此,管理人员应强化服务意识,履行科研管理服务职能[4]。科研管理中,科研秘书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把多出科研成果、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作为工作的核心目标,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及时传递各种项目申报、科研奖项申报、重要科研基地申报等申报信息,协助做好各种项目的及时结题和资料提交,了解项目进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科研人员解决问题。深刻掌握各种科研政策,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政策解释、质疑。

2.2 不断学习

随着科研体制的变革,各种科研政策不断更新,及时了解各种科研动态,详细、透彻的掌握科研政策、文件的精髓,是进行科研管理的必要准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项目管理、日常科研管理、年终考核、任期考核等多个科研环节中应用了大量的计算机软件和信息系统。只有科研秘书真正地对这些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操作,才能够掌握其中的操作规律,及时排除科研人员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科研管理人员要结合学校科研专长,学习相应的学科和专业知识,以便在项目申报、结项过程中发挥更大的组织作用。

2.3 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针对目前学院科研管理的不断改革,需要学院科研秘书及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持较高的创新意识,及时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2.4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软件平台

在当前科研管理任务繁重,工作量巨大的情况下,为有效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现有的软件平台,降低电话通知、文件排版、数据统计、文件传送等事务性工作的时间,将主要集中于科研管理的核心业务中去,以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在传统的事务通知中以电话通知为主,而高校教师因需要上课、出差、开会等众多原因,电话有时会不方便接听,因此,采用短信、邮件等形式更为灵活、有效。针对大量的数据统计任务,尽可能采用现有的统计分析软件,或者充分利用excel中的统计、排序功能,降低数据统计的工作量,提高效率。

3 结语

学院科研秘书作为校院二级科研管理机制中的重要角色,起着连接学校和一线科研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学院科研秘书多面临的形势变化,给出了提高学院科研秘书素质的基本途径,对于学院科研秘书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科研服务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篇8

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中国人民总参谋部、中国人民总政治部、团中央七部门今天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而长期以来,计算机产业一直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计算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随着近几年中国对外软件外包和服务的长足发展,对软件开发与信息技术等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专业教育的特征和作用进行分析,指明“创新”才是信息技术专业的根本,探讨如何培养适应信息技术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这一信息技术专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1 信息技术工程人才现状

信息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发现尽管最近受欧美金融和债务危机的影响,但是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新兴行业,其供需关系依然是卖方市场,供不应求。但是,由高就业率掩盖下信息技术专业中就业结构性矛盾却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个人能力与信息技术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矛盾突出。为此,我们归纳为以下几条:

1.1 部分高校本身定位和其设定的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缺陷,需要信息产业和高校自身定位的实际需求调整培养方向。相当多的高校的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办学思路、市场定位等方面定位模糊,一般都是先从国外或者其他国内知名高校相同或相近专业引进,从而失去了自有办学特色,从而脱离自有高校定位,脱离产业实际需求。

1.2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相对发展更新速度跟不上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课程内容陈旧,或者几年,甚至十年不更新,无法适应产业需求。目前多数高校雷同的专业培养模式,强调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的定位,关注与学院型研究人才的培养,缺失与信息技术产业界的沟通,从而忽视创新工程师方面的人才培养也相对不可避免,从而结构性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就出现了。

1.3 学生本身作为学习的主体,对未来职业规划的缺失,学习过程中也不关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实践能力的锻炼,一旦毕业独自面对实际项目的开发和设计时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的问题。这样企业会因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学生展开入职培训和工程实践培训。

信息技术专业教育从其发展特征来看本书兼顾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的属性,而信息技术人才是信息技术产业中最宝贵的财富,新兴专业和新兴行业的特征要求信息技术人才必须坚持“创新”,不断学习,才能使得企业和自身得到发展,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

2 培养创新型信息技术工程人才的探索和实践

针对信息技术产业人才中出现的结构性供需矛盾和学校在人才培养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技术专业教研室在信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改革探讨,如何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同时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在信息技术领域中从事研究、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这也是一个以普通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机遇和挑战。这里就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信息技术工程师人才,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的人才保障,给出我们在信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方面开展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2.1 针对信息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特色和我校在信息技术专业工程应用的定位,重新修订创新性信息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基础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两头齐抓,素质教育打基础,专业教学树人才”的办学理念,建设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同时兼顾教学统一,以达到“兼容并收”的效果。教学方案在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强调学科基础课程的牢固掌握,保证教学基础的稳定性,形成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能够有牢固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形成本科生导师制度,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调节和分类指导,让学生有个人特色,保证培养方案的弹性和活力。这样,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就能够实现根据产业需求进行快速调整,同时,适应学生个性多样化的特征,促进学生成材。

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湖北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合作联盟”的重要组成成员,我们充分利用合作联盟内非高校成员的师资,利用其在信息技术产业界的影响,聘请各类公司和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作为我们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融合进入我们学生学习指导环节,参与信息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让学生在学校也能够接触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理念,把握好个人的未来职业规划,从而更好地实习毕业即融入社会工作,达到学生和单位共同满意的效果。

2.2 逐步改革并完善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相对封闭和陈旧的课程内容,同时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产业发展动态与技术,开拓学生学科视野,提高其创新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项目开发能力。在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我们将理论课程按照学科基础课程进行分类,将专业主干课程分类为内容高度集成化,专业选修课程分为多途径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同时辅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这样,即有相对基础的学科基础课程和大学生基础课程,也有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专业课程,能让学生在集成性和实践性的工程教育体系环境下,多途径多方位地接触学院和产业新技术动态,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专业方面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与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实际需求进行对接,提前完成毕业前的岗位实践。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紧跟产业发展,能够更快地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跟踪产业变化,动态地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能够极大地改善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就业率,特别是就业质量。

2.3 我国一般的教学模式由于主要是引进前苏联模式,强调理论基础,轻视实践教学,为此,我们改革了针对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方式,提出“理论为基石,实践解问题”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强调信息技术中问题的重要性,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强调软件项目的实战型,教学全程围绕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展开。通过“实践类专题研究型”课程的学习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创造能力,最终达到与传统教学模式机能互补,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为此,我们在学生学习专业选修课的时候进行改革,不同的课程辅以不同的上课方式,部分专业课程以专题研究的方式,通过学科交叉综合性科研小课题的设计、实施与完成来组织课程教学,将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思维。而另外部分课程特别强调企业实训,通过合作联盟的内部机制,直接聘用外部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为学生进行课程辅导,引入产业最前沿的知识,让学生紧跟产业节奏,课程甚至可以是开放式的,学生的实践性课程可以直接深入企业。例如,我校很早就推出了毕业设计宜化模式,让学生的毕业设计直接深入企业,在企业完成其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这部分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100%。

2.4 针对大学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我们对理论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部分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教学以例题,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上课多讨论,强调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新问题,启发主动思维、创造性思维。同时,我们也发现项目驱动也是信息技术专业的一个特色,为此在课堂上,我们让教师在理论课程中也实现“项目驱动教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进入课堂就进入软件项目实战,教学全程都会围绕如何进行项目开发而展开,同时要求学生的作品具有实用价值,这对课程的项目要求就非常高,要求其必须来源于实际应用。

2.5 信息技术专业的实践实验教学课程改革则从实践技能,综合提高,科技科研这三个层次进行展开,我们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四个类型,强调实验必须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课堂内外结合,并鼓励学生积极申请武汉工程大学大学生校长创新基金,自主立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工程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开设一批综合性、设计性的创新型实验,为学生提供申请创新基金的前期积累,并调动教师指导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尽早进入教师自有的科研项目,参与研究工作,学习和研究互促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产业研究开发技能。同时,在学生的综合设计和各类实习实训等高强度的实践性教学课程中,我们引入产业界直接参与的模式,同时也附带本专业的教师多方位指导,通过与合作联盟的产业界人员的合作,先给学生进行相关技能培训,附带相应的企业实际项目,逐步提高其创新和工程技术能力。以09级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为例,我们和多家企业合作,开展了关于ios项目研发,Android项目研发,J2EE项目研发,C#项目研发,SAP项目研发和职业规划等多项企业项目实战实践性实验,极大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多名学生在教研室教师的指导下,获得了多项武汉工程大学的校长创新基金,并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多篇科研论文,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

3 结束语

通过上述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专业教研室建立了紧跟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自己特色,完整的,弹性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湖北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合作联盟”和武汉工程大学在武汉地区的地域优势,在校内展开多层次的教学实验,多方位的教学实践,在校外则联合企业建立面向产业发展,结合工程实践和前沿技术实践教学基地,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有良好的研究素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多层次,个性化的信息技术工程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工程性技术人才将是我国新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特别是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间的中国需要深化改革,从生产走向创造。要完成这一过程中国也需要大量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这里将这些经验总结归纳,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经济转型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N].北京:人民日报,2012.1.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N].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1.4.

篇9

“信息技术已经给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但这只是刚刚开始。”杨学山在讲话中表示,在新的信息技术和产品支撑下,在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变换的前提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也就是信息时代。他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在原来的轨道上、新的方向上发生重要变化,信息技术体系正走向智能化阶段。而新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传感技术、大数据技术、显示和反映技术、软件和集成计算技术,也正是这些技术和原有处理存储传输技术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信息技术体系,并为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传感技术像人一样能够感知外界的变化,并把这种变化变成系统处理的资源。所谓大数据技术实际上就是把系统所能得到的数据用最恰当的方式给予结构,只有结构化的信息才能变成系统。此外,在新一轮技术的推动之下,在网络和大数据的推动之下,显示和反映技术也在加速发展,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机器人。

未来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杨学山指出,从今天可预见技术可以发现,几乎有很少的工艺环节不能用机器来替代,绝大部分的工艺流程都可以实现无人生产。在信息技术支撑下,机器取代人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可以看到,智能化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不仅是生产线,未来将很快延展至服务和家政等行业。杨学山大胆预测,机器替代人,将会在未来几十年发生比过去两百年更加显著的作用。

篇10

掌握企业信息化中一般员工的工作。

实验情况及实验结果:1、上网查找一个企业信息化的成功案例,思考一下问题:

(1) 该企业为何进行信息化的建设?

答: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成功的信息化的企业.

九十年代,随着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司的信息技术建设也迈上了新的台阶。由于公司机构众多,各地业务差异较大,信息系统建设多是各自为政,全盘的考虑与规划存在不足。于是于XX年,公司与ibm携手制定了中国人保信息技术发展五年规划,这是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的制定结合了公司当时的经营、管理情况,并与总公司、分公司各层级管理、技术人员充分沟通、交流,吸收了他们很多的建议、想法,同时参考了国际上许多金融企业成功案例。

(2) 该企业的信息化过程是怎样的?

答: 信息技术五年规划制定以后,信息技术部便以此为参照,目标是建设全险种、大集中、共平台、宽网络、同标准的基本体系架构。

信息化整体思路:

1、数据模型标准化,应用平台统一化;

2、业务数据逐步集中存储,业务系统逐步集中处理;

3、分析产生的数据,为业务、管理和决策服务;

4、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提供多渠道的客户访问服务。

(3)信息化给企业带来了什么效益?

篇11

(三)创新性计算机网络通信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极致。尽管如此,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也时时刻刻发生着技术的创新与变革。在初期,网络通信仅能实现区域间信息传递与流通;逐步成熟的广域网技术为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创新和拓展提供了契机;3G无线网络技术使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迎来了一次大变革。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网络通信的技术创新。

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常见问题

计算机网络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技术故障及通讯安全问题。通讯安全主要表现在信息的泄露、篡改、非法渗透、非法使用等方面,而技术故障往往是硬件连接和软件设置问题。

(一)技术故障网络技术故障诊断常用的命令有ping命令和ipconfig两条。ping命令主要用来检查本机到目标站点路由是否能够通畅,ipconfig命令显示IP协议的具体配置,查看主机名、节点类型、DNS服务器等信息。综合运用这两条命令可以诊断出网络的常见故障。

(二)网络通信安全问题网络信息系统具有开放性、脆弱性和易受攻击性的特点。网络通信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容易被泄露、信息篡改、非法使用网络资源、非法信息渗透、假冒等。互联网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来自硬件(电磁泄露、搭线窃听等)和软件(病毒感染、非法入侵、系统漏洞等)两个方面。

三、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融合技术的发展趋势三网融合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让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以及计算机网络通信进行相互合作、兼容以及渗透,更完美的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功能,为用户提供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服务,合成一个全球的网络通信,从而更好地实现全网络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大幅提高网络效率、减低运行成本。

(二)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趋势无线通信技术是网络通信改革的重要方。WiFi是无线通信市场的一个新开拓,使得网线网络通信变为开放性、灵活性的无线网络通信,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加大WiFi的研究和拓展力度将使无线通信得到有更好地发展。

(三)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在今后的发展中,对3G技术进行突破和改进依然是移动通信研究的主要方向。应不断研究三种主流3G技术,使其向商业化方向进行发展。

篇12

—、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回顾

(一)美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政策

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较早的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了计算机辅助教学。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微型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更多的计算机进入了美国校园。

1996年可以说是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克林顿总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教育信息技术发展规划:要在2000年以前把每间教室和每二个图书馆(包括所有中小学的教室和农村的图书馆)都联到Internet上,要“让每一个青少年八岁能阅读、十二岁能上网、十八岁上大学,让每一位成年美国人都能进行终身学习”。同时,美国联邦教育部制订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正式报告——《让美国的孩子为21世纪做好准备:迎接技术读写的挑战)的教育技术发展计划,提出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目标:(1)全国所有的教师都要接受训练,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方面的需要都得到支持;(2)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运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3)每一间教室都要联上Internet;(4)将有效的软件和在线学习资源作为每一门学校课程的内在组成部分。围绕着这些目标,美国大大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

经过近五年的努力,美国已大体实现了克林顿总统和教育部1996年提出的国家目标,在教育信息技术的物质基础建设方面硕果累累。2000年12月,结合新一轮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美国联邦教育部了第二个教育技术发展计划,题为《电子学习:在所有孩子的指尖上构建世界课堂》,提出了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和相应的保障措施,又进一步提出了美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目标:(1)所有的教师租学生都能够在课堂、学校、社会和家里接触信息技术;(2)所有的教师都应当能够有效地运用技术帮助学生达到学业高标准;(3)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具备技术和信息素养方面的技能;(4)研究和评估应促进下一代的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5)以数字化内容和应用来改造教学和学习。

2001年1月,新任总统布什了题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计划,明确提出各学校应将技术作为工具以提高学业水平,而且课堂中最新技术应用的目的不应仅仅局限于其本身,进一步明确了新战略的发展方向。

(二)英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政策

在欧洲国家中,英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最引人注目。英国是欧洲最早把计算机应用到教育中的先行者,早在1978年,英国的教育与科学部就制订了第一个旨在促进学校教育中运用计算机的“微电子教育计划”;1988年,又通过了《教育改革法》,制订了全国统一的《国家课程》,明确规定在5—16岁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十门必修课,其中“技术”课程中就包含了信息教育的目标;1995年,英国政府宣布了一个名叫“英国网络年”的五年计划,拨款1.6亿美元用于所有中小学的互联网的联网工作;1996年,英国教育部对《国家课程》进行了修改,增加了“信息技术”课程,而且在各类课程中被列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在主要发达国家是走在前列的。

1998年,英国政府公布了题为《我们信息时代》的政策宣言指出:政府应改革教育,在教育中利用新技术,使得人们能够获得信息时代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扩大信息受益面,确保信息时代在有利于所有百姓等方面起主要作用。同年,英国政府启动了“国家学习网格”计划,该计划旨在促进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与学以及改进学校管理的效率,计划目标是到2002年:(1)所有中小学、高校、公立图书馆以及尽可能多的社区中心通过因特网加入国家学习网络;(2)所有教师自信和能干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图书馆人员接受类似的培训;(3)使学校毕业生对信息技术有。良好的了解,并制订用一些措施评估他们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4)教育部门与,政府之间的一般的行政沟通很大程度上实现无纸化;(5)使英国成为网络化软件内容开发的中心,成为学习服务—输出的世界领导国。

(三)日本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政策

日本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一直走在亚洲国家的前列。从1985年起,日本政府将教学中的计算机应用作为重点加以扶持,日本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社会整体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1990年日本文部省制订了教育用计算机装备的五年计划,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配置计算机;1992年;日本文部省首次在报告中提出多媒体计算机的教育利用问题。报告认为,多媒体的教学特点是吸收和综合传统教学媒体的特性,利用多种储存的图像资料和对话式信息检索功,能,培养信息应用能力。

1995年,文部省制订了“面向高度信息通信社会”的基本方针。要求中小学教育:(1)有计划地配备计算机以及推进学校设施的智能化;(2)配备优秀的教学软件以及研究开发优秀软件;(3)对全体教师进行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培训;(4)研究运用包括光缆在内的信息通信网络的教学方法;(5)建立具有提供综合性教育、文化信息的全国中央性组织功能的教育综合信息中心。

1997年,日本政府制定“教育改革计划”,提出推进全国互联网建设的计划,确保全国的学校进入因特网;1999年,日本政府制订了“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该计划提出,到2001年,所有公立小学、中学、高中等学校连接因特网,所有公立学校教师都能够有效利用计算机。到2005年,所有学校连接因特网,全国中小学所有课程都要实现计算机和因特网授课,以实现三个根本转变,即学生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的根本转变。

同时,日本文部省与其他部门合作,实施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实验计划,包括1994年的100校计划(“百校联网工程”)、新100校计划、E平方计划和儿童网络计划。

二、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目前,发达国家已深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政策工作对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因而对信息政策的研究、制定愈来愈重视。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已日臻完善,对各自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导向、调控、干预和规范作用,对我国相应政策的制订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关注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目标性。教育政策目标的确定,是制定政策的决定性环节。目标的合理性和正确性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政策的成败。各个发达国家在制定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时,对目标确定都有高度的认识和理解,重视信息化系统工程的战略性构建。这方面,美国政府的做法很具代表性。该国先后两次制定修改了国家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目标,与1996年的国家教育信息目标相比,2000年的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对学生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要求已经从课堂、学校延伸到了社会、家庭;二是信息技术教育与美国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着的“提高学生学业标准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三是不仅要求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体现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而且要成为变革美国未来教学和学习方式的重要工具,四是注重开发和研究新一代的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这些政策目标设置科学,形成体系,导向性强,为美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2.关注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倾斜性。发达国家在制定教育信息化政策过程中,注重和本国国情相结合,一方面努力保持各自发展优势,另一方面又极力避免不平衡现象的出现。1997年,美国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和农村学校、图书馆跨越“数字鸿沟”,实行折扣补助计划,由联邦政府通讯委员会每年从通讯服务基金中向有待帮助的学校、图书馆提供超过19亿美元的高速上网、Internet配线和长途通信的费用折扣,降价幅度为20%至90%。还为在经济上处于不利的学生提供了有关技术的投入。特困学校的学生和残疾学生将有机会运用相对于其他学校的学生来说同等先进的技术(包括对残疾学生的辅助技术)。我国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面对的“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一是东部西部发展的不平衡;二是各级各类教育的不平衡。国家应积极借鉴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功经验,采取强有力的统筹举措,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投人向中西部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

3.注重调动多方面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实施工作。在现代社会中,各项教育政策通常社会影响面大,而且问题复杂,需要多部门协调解决,因此邀请多方面的专家、各阶层人土的广泛参与,制定的政策才可能切合实际、有效。例如,美国政府在制定“教育信息服务折扣政策”时,成立专门的机构对政策进行规划、调查和讨论,并向社会公开征求建议,各类的经济、教育、文化组织和机构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计划,政府采纳了其中有用的建议。同时,为确保各项政策真正实施到位,美国政府十分重视民间组织和企业的参与,积极鼓励地方、州及私人部门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解决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1996年1月,克林顿总统在其国情咨文中宣布了《总统的教育技术倡议》。该倡议的特点是,广泛依靠私营企业和非赢利组织来帮助美国中小学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企业来讲,为提高职工素质,扩大企业影响,也十分愿意与学校合作。比如,1996年微软公司开始投资教育市场,目前已经进行了“微软教师网”和“教育技术网”两个计划,向美国乃至全球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免费教育资源;英特尔公司赞助康乃尔大学在校园中建立无线网络系统;甚至《新闻周刊》、《华盛顿邮报》等新闻媒体也在网上开展了学历教育。

篇13

二、信息技术教师将成为新高考方案中的“新宠”

2010年11月《江西省2011年普通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出台,新高考方案最大的改革在于,我省从2013年起实行分类考试,报考高职(专科)类的普通文理考生必须参加技术学科考试,技术学科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科目考试定于每年一月进行。考试时间为90分钟,科目总分为100分。这符合《全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有关精神。

得不到学校应有的重视曾是信息技术教师的集体抱怨。新课程将信息技术列入高中课程领域的“技术”领域,使其成为高中阶段的一个独立科目,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得到了确认;新高考改革方案将信息技术列为高考科目,使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得到凸显。 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不考”到“学业水平测试”,再到“高考”的“三级跳”,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技术教师也将从“边缘化”状态过渡到“新宠”状态。

三、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整合中优势明显

随着形势的迅猛发展,我们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为每个班级都安装了投影、实物展台、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实现了备课无纸化、办公自动化。经过这些年持续不断的校本培训,教师们普遍掌握了计算机及网络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全校老师的课程整合能力普遍较高,都能独立完成课件制作,使用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常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在整合过程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中,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优势明显,是其它学科教师不能相比的。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整合中的优势地位,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这样学生上课更有积极性,更感兴趣,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优势更加突出,我们的价值也将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四、信息技术教师成为学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成员

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教育信息化,关键在教师,要使我们的教师成为信息时代的“愿意者”,最好的途径就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让教师成为参与者和研究者。

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承担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以外,还要承担学校软、硬件设备维护,学校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网络中心、校园监控系统、电子显示屏、电子备课室、语音室、卫星接收系统,搭建对外的校园网站,对内的办公OA系统,资源库建设,信息技术培训,乃至全校所有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故障排查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教师的辛勤劳动。计算机及其网络是当今最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信息时代的标志,而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就处在代表时代特色的风头浪尖上。

五、信息技术教师应自觉做“终身学习”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