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地理知识考点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地理知识考点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地理知识考点总结

篇1

科学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这样,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听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探讨。

一、实现初中中考教学大纲的突破与创新

初中中考中的知识只是告诉了我们一些考点,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则规定了教学的内容,规定了教学的评价体系,告诉我们哪些知识应该记忆,哪些知识应该领会,哪些知识应该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的时候应该教育学生找准知识的定位,梳理知识的脉络,重视中考知识的总结和梳理、概括,补充没有提到的知识,因此,这样的中考复习方式才是最佳的复习方式。

二、把握内容,及时归纳,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脉络,学会灵活运用

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涵盖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三部分。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刻分析教学内容,实现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和地理性的特点。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点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教师要克服地理的缺陷,创造时间和空间的条件,重视地理位置的、自然等要素的结合。

三、掌握中考知识,科学高效地复习,教育学生掌握学习特点,分清学习的主次

初中地理教师可以给学生复印中考说明,重视教育学生进行复习讲解,重视对考点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教育学生查找学习的疏漏,消除学生知识的缺漏区域。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掌握地理教学的考点,理解知识,教会方法,教育学生掌握地理复习方法。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教育学生系统拎清楚知识点,教育学生掌握科学系统的知识,掌握记忆的内容,重视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解决学习中的差题、偏题、怪题。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学会掌握考点,理解考点,详略得当地解决问题,主次分明地进行复习,掌握学生复习的要点,教育学生学会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育学生重视主要的考点,次要的内容简单粗略地看看,做到大致的理解和掌握。

四、科学练习,实现多角度思考、掌握讲解、操练和考试的融合,帮助知识消化和吸收

教师要教育学生掌握考试大纲,选择一些好的地理复习资料给学生练习和掌握,教师定期组织一些复习讲解和检查,帮助学生进行考试练习和考查的活动,教育学生深化地理知识,内化并理解知识,教育学生学会分析问题,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巩固理解,深化认识,形成自己的理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形成知识结构,教育学生学会训练,拓展知识,选择新颖的知识,涵盖更多的知识面,设计精巧的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选择精当的内容让学生练习。教师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质量,锤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从一些材料,多个知识的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重视教学练习,重视教学分析,提高学生纠正错误的能力,掌握好的学习技能和方法,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在对待主观问题的时候,能够理解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掌握学习的观点,科学分析问题,提高解答问题的精准性,教育学生科学地解决问题。

五、教育学生关注知识点,带领学生一起进步

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学会分析热点问题,掌握教材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会科学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多看新闻节目,多看社会热点话题的节目,多了解书籍和报纸的材料,掌握一些国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实现学生政治和历史知识的全面融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搜集资源,了解环境,理解人口知识和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适应学生中考复习的需要。

六、提高学生地理中考的解题能力,积极鼓动学生主动学习

1.掌握解题技巧

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选择题,简单明了地分析,了解涵盖的内容,拨开迷惑性的特征,排除容易混淆的答案,完整地回忆内容,直观地再现知识,综合地分析问题,加强训练,学会归纳和概括,学会分析问题,掌握解题的要点,学会开放性地解决问题,掌握解答问题的要点。

2.专心审题,理解题目

教师要组织学生审清楚题目的含义,掌握好的思维活动,重视从文字和图表,数据材料等方面掌握信息,重视把握词语的含义,理解题目的要求,重视加工、处理和分析问题,教育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3.理解图画,掌握含义

学生应该理解图像的特点,掌握图像的含义,看清楚图像,理解内容,分析图形中的含义,掌握各种条件,教育学生记忆学习内容,全面高效地理解图标,实现图像和文字的结合。

4.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答的准确性

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构思解答问题的答案,叙述清楚题目的解题方法,解答的词语要准确,考好每一场试。

因为初中的地理学习到了中考阶段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复习,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掌握好的方法,重视教学因素的综合,鼓励学生热爱地理学习,创造地理学习的条件,提高学生解决学习中的一切问题,实现中考地理课堂复习效果的提高。

篇2

①自然地理比重大,小题赋分大。36(1)12分,36(3)16分,39(3)16分。

②自然与人文的综合性很强。

⑧考察地图的内容比重大。

④渗透新课标的内容和思想。特别表现在第3、4、5、9、10、11题。

⑤注重考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全卷涉及的主干知识有:农业生产和区位、商业活动和区位、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地球运动地理意义、气候类型和特征、河流航运条件。

⑥注重考察考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2小题获取题干中的“沿海滩涂”的信息即可选c、D;第3、4小题可以由题干和图形信息进行选择和推理:第6小题根据获取图形中的最大值21"c和最小值7℃即可选C;第8小题如果明白热岛效应最强是温差达到最大,可以根据图形中等温线数值进行选择;36(1)(3)甲、乙地形可以从图形中判断出位于河谷(甲地为上游、乙地为下游),甲、乙气候可以由图形上的“地中海和经纬网”判断出是地中海气候;39(2)由图形和图例直接获得两条河流的名字;39(3)由图形上的等高线可以判断出东西两段的地形分别为平坦和崎岖,从而得出水流平稳和湍急,也从等高线可以判断出西段地势高过东段,河水是由西流向东,就可以得出甲段水量大等。

⑦学生审题偏差、答题思路不清和答题语言不规范,成为失分的最主要原因。36(1)题目已经明确“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可是非常多的学生还是答了“土壤、交通”等方面。39(3)“运粮经过的黄河以孟津为界分东西两段,试分析这两河段的水运条件对粮食运输的影响。”很多学生却没有分东西两段进行分析,或不分有利和不利影响,审题偏差比较严重。很多学生不会答或答从扬州运粮到长安的积极影响等,也说明答题思路不清和审题偏差。把“地势崎岖”答成“地面不平坦”,语言不规范。

2.研究高考,把握高考导向功能,提高高考复习效率。

2.1 研究高考大纲,完善教学课程内容。

2.1.1 高考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每一位高三老师,应研究考纲,熟悉考纲。本人从2006年到现在一直担任高三地理教学,经历两届高考,深悟大纲的重要性。2008年利用寒假的时间,根据考试大纲内容和顺序,自己编写了《地理考纲考点》,把每一个考点的基本知识点、出现在哪一本课本、哪一页,写下来编成册,并在研究2005、2006、2007年高考试题基础上,完善了部分内容,共61页(A4纸)。之后《地理考纲考点》成为了2008、2009、2010年备考的重要依据,经常翻阅考纲--考点成为备考的+重要习惯。在每一年备考中又不断地完善当中的部分内容。

2.1.2 根据高考大纲,完善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①高考对考生能力要求的提高、试题难度的加大,决定高三教学必须紧扣考纲进行能力强化训练。要提高备考效率,需加强训练,而研究考纲,完善教学内容,训练就可以收到成效。

②“综合”考试,决定了高考地理考点覆盖率不可能很大。只有根据考纲复习,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2.2 研究高考考纲和高考真题,把握复习主导方向。

2.2.1 2008、2009、2010年高考试题中自然地理比重大,将引导高三教学以自然地理为主攻方向。

高三地理复习注重自然地理教学,取决两方面:一是高考的导向作用――自然地理比重大;二是人类活动离不开所处自然条件,学好自然地理也是学生学好人文地理的重要基础。

讲述自然地理原理、规律时,一要讲明因果关系,搭建因果关系链。这一点符合自然地理特征,在2010年高考试题36(2)、39(3)参考答案中,其因、果均赋分、强调逻辑思维的特点正好也说明了这一点。二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是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基础。选择题3、4、9、11小题最为典型,提供的是课本外的新情境和新图形,需要考生获取信息、综合应用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平时的教学重心就要从关注学生掌握知识量转变到能力立意上,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地理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

2.2.2 高考以区域为载体,考察与区域相关的自然或人文地理知识,体现地理学两个突出特性,即区域性和综合性。这就启示高三教学要抓住区域地理,有联系的落实该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实现高中系统地理和初中区域地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我从2008年全国1卷36题中得到启发,在2009、2010年复习区域地理时,以世界13个区域、11个国家和中国4个地区为复习块,努力落实区域或国家的位置、地形、气候、植被、河流、资源、农业、工业、城市和人口、交通、生态问题。

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决定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对气候产生影响,因此把位置和地形放在最前面。一个区域的气候又决定着该区域的植被;地形、气候、植被又共同影响着河流状况。农业生产以区域地形、气候和河流为基础,又与工业紧密相连,两者影响着城市、人口、交通等分布和发展。发展中人地关系之间是否协调,最终通过生态得以体现。按照知识的相关性,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每一个区域、国家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培养其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初中课本地图是区域知识的重要载体,在这些地图上可以做好高中系统地理的区域化,使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下面以中国西北地区为例来进行说明:

2.2.3 高考为人才选拔考试,决定了各高中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备考主攻方向。各个学校学生基础不同,每位教师所教班级学生也不同,各学校高三教学目标应有所侧重。即明确自己的学生在哪些考点可以拿分,就在这些考点上下大功夫;而对于那些即使老师讲了很多,但是学生仍然没有办法拿到分的考点,就不要讲得太多,否则浪费时间。

总之,要达到真正提高复习效率,教师势必要非常熟悉高考考点和高考试题。

2.3 研究大纲和高考真题,明确教学目标。

2.3.1 高三教学强调主干知识,突出能力立意,自始至终培养学生读图(表)能力。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在地理高考中几乎是无图不成题,因为图衷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结论的能力。所以是否会读图。(表)已成为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而学生的读图能力不是在短时间内即可形成和提高的,再加上这几年高考题中的一些地图越来越新颖,需要学生不断学习和积累各类地图的读图方法和技巧,所以读图(表)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整个高三地理教学中。

本人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在平时教学中,重视使用课本上的地图,包括初中课本地图,把知识落实到相关地图上,加强知识与地图的联系;二是在每一次答题训练中,反复总结和强调,引导学生思考答案与地图、材料的关系,养成获取信息答题的习惯:三是指导学生在平时尽量用地图进行学习。

2.3.2 高三地理复习课要根据内容,尽量将表示不同要素的地图叠加在一起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读图及综合能力。高考考察学生综合能力,不仅要求学生能多角度思考问题,还要求能用多个考点的知识解决问题:有些高考图形也是多个要素叠加在一幅图上进行表现。所以我本人在讲中国地理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和顺序:第一步画6经4纬加四端,掌握中国大致的经纬度位置;第二步在经纬网图上标出主要山脉,形成骨架;第三步在骨架图上标出3个丘陵、4个高原、5个盆地、6个平原,掌握中国地形;第四步在地形图上掌握中国气候分布,理解地形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第五步在经纬、地形图上熟记34个行政区,理解很多行政区是以地形,特别是山脉为划分依据;第六步在行政图区上画出主要的铁路干线,明白主要铁路干线与省会的关系。最终实现把中国的经纬度、地形、气候、行政区、铁路综合在一幅图上,使学生理解、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明显提高。

2.3.3 高三地理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是根本、是核心,加强训练是主要途径。每次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规范答题能力、读图能力、获取信息答题的能力。要实现这个能力培养目标,每一次训练要努力做到以下几步:第一步精心选题、编题;第二步考完后及时批改,精心做好质量分析;第三步精心讲评;第四步指导学生查漏补缺。

作考试质量分析时,着重分析试题覆盖了哪些知识点,考查了哪些地理能力,试卷中的哪些试题类似高考题或不类似。分析试卷中各试题的难易情况,解析命题意图。统计好每一个考生每一小题得多少分,该题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得分率又各是多少。进行错题归类:错因归类、题号、错因分析、讲评策略。这样不仅能很好指导接下来的教学,而且能够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复习。

精心讲评,一是先简述对试卷的评价(难度、知识覆盖面和考查的重点等)和对考试情况的分析(考试成绩、答题情况,尤其是存在的错误原因),对成绩优秀和进步较大的学生当众予以表扬和鼓励。二是结合考纲有重点地进行讲解(侧重重难点、地理能力、解题技巧及错误原因的讲评分析):讲“审题”:找“和”、“并”、”及”等关键词(并用笔圈出来)确认问题数;从后面倒回去进行审题,先确认是“什么问题”,再逐一找“问题”的修饰语(并用笔圈出来),特别要注意“的”字前面的定语、修饰语是答题的方向;明白“括号里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讲“思路”和“方法”;讲“误区”;讲“拓展',深化考点的知识内容(注意点明:出现在哪一本课本的哪一页、在哪个知识框架的哪一页,以便学生查漏补缺),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思考,发展思维、丰富体验;讲“规范”;讲注意事项。

2.3.4 注重概念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010年全国1卷第6题,如果温差的概念弄清楚了,依据图上的最大值2132和最小值732就可以选择c答案。第8题涉及热力环流的概念,如果明白热力环流是由于冷热不均造成的,也容易得出热岛效应最强应该是市郊温差达到最大,最后推出正确答案。从这两道题目看,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更多体现在考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上。而概念的理解、掌握则会影响对相关知识的灵活应用程度。因为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构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的记忆。有关专家从这几年高考分析得出,概念成为很多失分的源头。所以重视概念教学,让学生科学准确的把握地理概念,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一个关键。

2.3.5 地理知识点教学要夯实基础。2010年39题(2)4分考察的是最基本的知识,可是却成为所有综合题当中得分率最低的题目,只有25%,即平均分为1分。因此,复习要以解读考试大纲为平台,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地理方法、地理过程,夯实基础。

2.3.6 在复习后阶段注重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理清知识线索,培养学生理清、突破答题思路和答题线索的能力。

我个人认为,目前中学地理教材编写系统性略差一些,案例呈现多,三维空间跨度大,再加上所带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所以我每带一届高三,都会将原来的教材进行梳理、整合、归纳,精心整理使之成为简化的公式化“模式”,使庞大的知识简单化、思维结构化,为学生熟练地调动和运用知识夯实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在建立知识框架和知识线索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框架和线索去进行冲刺复习。方法有:通过测试后对试卷的分析、讲评进行引导,学生理解深刻,最容易接受,所以最有效;还可以通过检查、监督进行引导。

结束语:从2006年至今,本人连续带了五届高三,所在学校是以艺术体育为主,学生的基础整体比较差。五年来,我每年所带的班级既有基础相对较好的班和基础很差的普通班,又有艺术体育特长班。正是这样的情况,促使我不断地去思索和总结,以提高复习效率。以上是本人在教学中,特别是2010年高三教学中的所恩、所做。

参考文献

1 张建珍、夏志芳,《2009年浙江省地理高考试题特点及启示》,地理教育,2010,第1期

2 李依铭,《新课程新高考新策略》,地理教育,2010,第5期

篇3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初中生相对来说年龄都比较小,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且具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一名地理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的课堂情景。

例如,讲八年级上册地理“多种多样的地形”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各种地形基本因素的了解情况,可以通过中国地形分布图来找出自己老家所在的地理位置,并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归纳总结出高原、盆地、山地、平原、丘陵的一些基本特点。这样结合实际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采取严厉民主的教学方法

随着课改的实施,教学理念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环境都有了极大的变动,地理知识的获取并不一定是从地理课本中得到,还可以是网络、媒体和野外等其他渠道中获得。因此,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关系微妙的调整,保留以往教师的威严和严厉,同时要对学生的见解合理的采纳,民主与学生交流、探讨。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师生互换角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能动性,这样既为课堂增添了活力与氛围,又让学生体会到了知识的结构性与整体性。

三、图文并茂与读图识图相结合

地理这门课程是研究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的学科,往大的方面说,我们研究学习的这个空间是整个宇宙,往小了说,我们可以研究自己生活的环境气候和温度变化。在实际教学中,光有课本是不行的,还要老师做一份精美直观的课件,这样图文结合才会事半功倍。地理课的学习,一定要读图、识图,地图对于同学们有很大都在帮助,因为地图可以容纳十分重要的地理知识,地图之中可以包含这块土地的气候类型,经度纬度以及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学会使用地图,会让同学们枯燥乏味的地理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而且地理考试当中有大量的读图识图题,所以让同学们掌握好地图的使用是地理老师在教学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四、引导学生善于归纳总结

课堂地理教学中有好多知识点,知识点一多,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容易混淆,容易出问题。所以不管是在教学当中还是课堂练习过程中都要注意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让知识形成系统的结构体系,要有举一反三的思维导向。例如在做选择题时,不只是要选出正确的答案,还要知道错误的答案是怎么来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有这样的答案,要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

篇4

3.紧扣中考说明,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复习,复习要注意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给学生印发中考说明,依照中考说明进行一轮地毯式复习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对考点内容和要求有全面、大致的了解,同时查漏补缺,把学生在初一、初二未掌握好的知识盲点消灭。老师要把各个考点的要求、掌握尺度向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在复习时做到心中有数。中考说明内容覆盖了初中地理四本书,知识点多而杂,记忆性内容所占比例大,而且这几年的中考命题大多考那些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怪题、偏题较少。因此,不必要也不应该让学生面面俱到、不分轻重地去复习每一个考点。一定要有详有略、有主有次,重点内容要多留意,次要内容简单看看,大体了解即可。

篇5

1、教材串讲

综合科目的考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精湛的本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教师一专多能、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能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各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文科教师应有的职业敏感性,及时关注目标形势发展变化,关注社会热点。

2、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

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二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

3、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地理是一门“讲理”的学科,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

(1)要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注意进行对比分析。

(2)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推理,提高解题水平。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一种新趋向是,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挖掘题目中包含的隐含条件,各个击破,求得正确答案。

(3)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正迁移。地理学习中有很多图形、图文之间可以不断变化,如太阳高度角可以有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地球经纬网、太阳能热水器、变化曲线坐标图等多种题型;晨昏线问题更是变化多端,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局部图等。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解题中注重加强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

(4)要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另一大特点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起来,以考核我们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感性材料(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水土流失、沙尘暴、水旱灾害、火山地震等)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难以耳闻目睹的地理知识和现象,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

4、试题研究。

综合能力测试对老师要求很高,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文科教师应有的职业敏感性,及时关注目标形势发展变化,关注社会热点。准确把握大纲和考试方向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而对试题进行研究,特别是对高考试题作深入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高考试卷中试题的形式、分值的比例、试题的切入点、考点的分布、图表的设置以及试题答案的组织都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教学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信息收集。

每年到了高考临近阶段,各种高考信息接踵而来,既有来自各类专家报告的,也有来自各类媒体的(包括电视、杂志、书本),这些信息大多贯上最新、权威、独家专访之类话语,令广大师生无从选择。在几年实践中,我认为最有效的信息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最新的报刊杂志,如《中学教学参考》、《中学政史地》、《高中生地理》、《地理教学》、《中学生时事政治报》、《考试报》等,这些报纸杂志发行量大、资料新颖,往往把握时代脉搏比较准确,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6、精练有效。

篇6

一、认真学习、深入研究《2015年初中毕业会考地理考试标准》

二、地理复习课应富有综合性、针对性、新颖性

各个阶段的复习课都非常重要,它是帮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巩固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使每节复习课不仅具有综合性、针对性,而且富有新颖性,把复习课变成一种“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三、地理复习要注意“三法”

1、培养判读各种地图能力的方法。近几年江苏的地理学业水平考试题里面就多次出现与地图相关的题目。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与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同时,地理复习中用图来复习可以摆脱文字的限制,可以避免机械的死记硬背,有利于记忆。为此,在地理课堂复习的时间里,教师应指导学生将地图装在大脑里。(1)填、写结合,读、划先行。在地理会考复习中必须要学生学会如何看经纬网地图、等高线地形图、天气符号图、地图图例、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世界地图等。例如:复习到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空白地图上画出中国三级阶梯的界限,这样学生就能很直观的掌握这个知识点了;复习中国行政区划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空白地图上填上中国的各大行政区域的名称;复习中国地形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空白地图上填涂中国的各大山脉和地形区。充分利用空白地图能很好的让学生将地理课本中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上去理解与掌握,不用凭空去记忆,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2)用图示法分析地理事物的演变。如分析地理事物结构演变用图示法即用复合图去表象抓实质,在分析褶皱与断层构造剖面图时,从地质构造上看属背斜还是向斜;从地形上看属外力作用而成的山岭还是山谷低地;进而分析出不同地质构造对钻煤井、找泉水、修建水库、铁路要注意的问题等。这样,就能避免被表象所迷惑,抓住了地理事物结构演变的实质。再如地壳结构与地下水示意图、海底扩张与六大板块构造图、世界和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等均可用此法。将地理事物量变的文字陈述转换成图表,或将图表转换为文字,揭示地理事物演变的基本规律(趋势)。2、练、测并重――“对比强化记忆法”。通过读、描、划、写填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复习活动,在熟练掌握地理教材的“双基”内容的基础上,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名、重要地理界线、典型的经济项目,可利用地图和列表分析实行“对比强化记忆法”。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如气温高与高气温、高气压与气压高,寒流与暖流等相对和绝对地理名词都要 用图解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相似地理名词用比较法:许多同类地理事物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用归纳比较法区分它们的异同。如列表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异同,如冷锋与暖锋天气特点,归纳比较可抓出其异同点。 再如恒星和星云、气旋和反气旋、降水类型、两类地下水、煤炭和石油,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等地理事物特点都可用此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区分事物共性和差异特点的能力。3、形象记忆法。地理教师在复习课上可以运用自己多年的丰富教学经验,成为学生记忆的启发者,让学生轻松牢固记忆相关地理知识考点。例如,在讲解大洲大洋、各国轮廓和中国行政区域时,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南极洲比作一个蘑菇云,非洲像一个三角形,南美洲像鸡腿,北美洲像只奔跑的袋鼠,俄罗斯像只哈巴狗,加拿大像小鹿子,中国像公鸡,美国像松鼠,黑龙江省像天鹅,内蒙古像蝙蝠,青海省像一只奔跑的兔子,陕西像跪着的兵马俑,山西像个平行四边形,山东像跪着的骆驼,湖北像警察的大盖帽,广西像黑猫警察的猫脸,山东像一头大象,台湾像香蕉,海南像菠萝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形象比喻中牢固记住考试重点要求国家和省区的轮廓。

经过上述几个步骤,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地图为中心线索,通过学生复习教材。相信更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四、精练,培养学生考试技能

篇7

近年来,中学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地理教学从“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以强化对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三年来广东高考试题的选择题来看,广东高考试题非常恰当地体现了这一要求。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考查主干知识、知识运用、思维能力提升。三年来三个方面考查的试题数量统计如下:

从统计结果来看,主干知识、知识运用、思维能力提升试题考核数量一直保持在3、4、4的比例,相对来说很稳定。主干知识是学科教学的基础,主要是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的把握,是地理科目考查的第一阶段。知识运用主要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它是地理基础知识的延伸,学生需要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分析相关地理问题,学生既要了解相关地理知识,又要学会分析、运用这些地理知识,这是地理学科考查的第二阶段;思维能力则是考查学生多种能力的融合与创新意识,这些题甚至不需要联系地理知识,通过学生对图表的分析直接就可以获得,这是地理学科考查的第三阶段。这种三阶段的考查,有利于引导师生的地理学习回归教材而不迷信教材,重视基本概念、基础思维,重视能力提升。避免了乱猜题、靠题海战术来备考的错误做法,有利于中学的素质教育实施。

2. 选择题知识点考查较集中,突出主干知识。

了解地理命题方向有利于针对性的备考,可以提高备考的效率与备考质量。从三年来地理选择题命题来看,试题主要集中在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四章地表形态塑造与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几个重要章节;必修一的时间计算与必修二的农业地域、工业地域、交通运输布局以及第三章地理技术均属于间隔性考查。因而在复习备考时,地球上的大气等五章是复习的重点,在加大训练量的同时,不仅要把教材理解透彻,更要能够学以致用。

3. 综合题体现地理区域性,区域分析成为热点。

综合题的考查相对稳定,延续了前两年第40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第41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的模式,充分展示了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点,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大局观、全球意识、区域分异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考查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区域地理,其考查内容却完全是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所学的内容,并没有深入到区域的资源、环境、人文等详细、具体的内容,避免了高考备考要再去学初中教材的问题,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从统计结果来看,气候、自然带、环境问题是三年来一直比较重视的问题,因此在复习中要加大训练量。尤其是工业、农业等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的分析是考试出题重点,试题分值高、难度大,是备考尤其要关注的部分。

二、三年文综地理试题对高考备考的启示

1. 明晰学习主线,构建思维框架。

地理学习的主线要明晰,要确立自然地理做引领,人文地理重运用,图表分析能力要突出的复思路。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科的载体,人文地理知识也都是建立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之上,其发展条件也大部分依赖于自然要素的影响。因此,学习阶段要把学习重心放在自然地理的学习中,要注重自然地理规律的总结,掌握自然地理特征,学会自然地理分析方法。

重点学习的自然地理内容有:

掌握以上重要自然地理要素后,运用地理知识进行产业要素分析、城市布局分析等人文地理内容的学习就有材可用,有章可循了,也就有了构建思维框架的基础。

2. 训练图表分析能力,加强知识运用能力。

图表分析训练要系统和有计划。图表的种类很多,哪些类型可能考查,哪些类型不会考,学生要学会甄别。由于命题专家封闭时间有限,手中材料有限,因此他们往往会根据素材用电脑绘制简单图表,一些难度较大的图表命题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常考的图表基本上就是这么几类:数据曲线图、数据柱状图、饼状图、比例柱状图、曲线和柱状图的结合等。这类图表的难度不是很大,只要耐心、细心地对待,绝大部分同学是完全可以做对的。

图表的分析把握如下几个步骤:一、先阅读图表的名称,对名称中的关键词加下划线,重点分析;二、看横坐标的名称及数据,对应坐标系中点或线标注横坐标数据值;三、看纵坐标的名称及数据,对应坐标系中点或线标注纵坐标数据值;四,对图中的重要点列出要考查的横纵坐标数据值,进行比较。

图表分析归根结底还是数据的分析。因此,读出准确的数据值是图表分析的关键。

3. 把握好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的学习深度,有效降低备考难度。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因为要建立空间想象,大部分同学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学会。纵观三年来高考试题,经纬网与时间计算问题考查较少,尤其在选择题部分还没有考查过。在专家讨论过程中,有部分专家就指出这部分出题难度不好把握,如何力求出新意,会导致试题难度提高,出简单了,考查的意义就没有了。并且各种练习题太多,难以出新意,所以选择题考查的几率不高。但在综合题世界区域地理部分考查的可能性却大大提高,但也基本上把握在能够运用简单的时区知识进行计算就可以了。至于日界线、日期差等难度较大的知识出题者一定会避开。因此,复习备考过程中,学习者一定要把握好必修一第一章的学习深度,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有效备考。

4. 理顺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

虽然两道综合题分别以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作为考查内容,但其实质是考查区域背景下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世界地图与中国区域地图只是作为考查知识的载体,导出所在区域的气候、自然带、农业、工业等考点,再结合区域进行分析,是在自然大背景下的综合考查,并不考查区域具体的地形、地貌、河流名称、矿产、人口等内容。因此,复习过程中基本可以省略初中教材的复习,把重点放在大尺度区域地理的复习上。如世界主要气候分布图、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世界政区图、世界海洋分布图等,按照经纬线规律性的学习。

5. 巧妙处理必修三教材内容。

必修三教材是典型的区域地理知识。但仔细分析三年来文综地理命题,考试中并没有针对必修三区域内容的出题。于是,有的学生或老师就轻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学习,认为学不学都无所谓,浪费时间。但这种思路是错误的,必修三不仅要学,而且要有技巧的去学。之所以近三年高考试题中都没有必修三相关区域的试题,主要是出题者考虑到各地学习不同版本教材的区别,单以某一版本教材作为考试内容会引起考试不公。同时,以教材中的区域作为考点,命题时难以考出新意。因此,命题者都会避开教材中给出的区域。但必修三的学习却不可掉以轻心,它是进行区域地理考查出题的范本,是考试答题的必要参照。必修三学习的重点应放在系统的把握区域分析的方法上面,构建区域分析的框架与体系,从而能够举一反三,在考试中遇到新的区域问题就可以有规律、系统性的答题。

篇8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主要复习必修3的剩余部分和选修地理Ⅲ旅游地理、选修地理Ⅴ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地理Ⅵ环境保护的复习,以及高考地理二轮、三轮的复习。高考二轮复习是对重点的综合性专题的突破,主要针对高考的大块考点;三轮属于高考前的冲刺。

三、教学进度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

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第五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

第二节 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球

二轮专题突破

专题一 地理基本技能

第一讲 地球仪、地图及地理信息技术

第二讲 等值线的判读

第三讲 统计图表的分析

第四讲 地理数据分析与计算技能培养

专题二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结构

第二讲 地球的运动规律及意义

专题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第一讲 大气的运动规律

第二讲 水体和地壳运动规律

第三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专题四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题五 人文地理事项与原理

第一讲 区位因素分析

第二讲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地域类型

第三讲 人口、交通和城市

专题六 区域地理与国土整治

第一讲 区域空间定位

第二讲 世界主要国家和中国主要地区

第三讲 国土整治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讲 区域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

专题七 选修部分

第一讲 旅游地理

第二讲 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三讲 环境保护

考前冲刺

专题八 题型突破与答题建模

第一讲 选择题常用答题技巧

第二讲 综合题题型与答题建模

专题九 热点问题

专题十 规范答题要诀

地理教师工作计划(二)一.工作思路

遵照学校今年本期的工作计划,我们高三地理科在本期的工作思路主要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争取得2019年高考的优异成绩。

二.工作目标

1.上好每堂课,规范课堂教学。根据2019年考试说明,逐一落实考点。努力完成学校下荙的高考任务。上重点线的人数超过目标上本科线的人数超过要求上专科线的人数超过98%。开展培优和补差的工作关注尖子生力争在2019年的高考中再现地理学科的辉煌。

2.按质按量完成学校在创建工作中所下荙的各项工作。根据教学处和教务处各项工作计划高三地理科要求每位教师完成教育教学档案资料工作(包括教师个人计划、总结、教案、听课本、积分册;教研组计划、总结、教研活动报表;科组计划、总结、教研活动报表、第二课堂活动报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工作80%以上的教师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覆盖率50%以上;能纯熟制作开发课件,优化课堂教学。

3.按新高考的要求上好每一堂课,做到考点过关,能力过关。

三、工作要求

在第一轮复习中,坚持从严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钻研考纲和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着眼教材,建立必修概念系统网络,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

(1)全面了解教材,掌握重点。

(2)突出主干,落实基础,做好用好概念系统化。

(3)留意总结,特殊是地理事现象、规律分析与归纳。

2、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集体备课: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课,要在掌握高考方向的基础上备课,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备课。

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聪明。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按学校安排本科组每周于周三下午第八节在五楼教师办公室进行。

(2)上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每一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补差提优。要留意做到讲练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3)课后反思:总结课堂得失,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求进步。

(4)完善听课制度,取长补短,年轻老师多向老教师学习,共同提高。

(5)遵照学校安排,坚持做好教学常规。

3、全面备考,习题精选、精练、精评

坚定执行学校提出的习题系列化教学要求,对试题要精心组合。从不同的习题难度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上合理安排学生训练时间。试题讲解要及时,要讲透,要留意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的培养,回元强调答题的规范化,地理语言的专业化。提高学生的解题析题能力。

四.工作措施

为荙到今年的高考目标我们高三地理科a组决心:同心协力、齐抓共管;既要质量、又元数量。清楚措施如下:

1.充分利用每节课,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还是以夯实基础为主,在高考中提高基础分;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学科能力,力争提高第二卷的分数。为荙到这一目的,我们全体高三教师要齐心协力,

共同抓重点,释疑点,收集今年的高考信息。

2.切实搞好培优和补差的工作,培优工作主要由周、罗老师负责,对象主要以第一层次班的学生为主,清楚措施是:关注尖子学生答题的正确规范,上课加大容量;每两周训练一套高质量的模仿试题;与尖子生进行个别谈话

辅导。对基础较差学生的补差工作主措施是,按照考纲的要求落实基础知识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

3.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考生的知识水平是衡量高考的成败标准,但是,考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考生的思想负担过重,精神过度紧张,势必影响到考生的知识水平的畸形发挥。临考之际,良好心理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好的心态,不要使学生在平时的考试中患得患失,要培养他们大度的心理。

4.加强文科地理的教学,本期文科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一轮专题复习任务、讲练结合,夯实基础,为深圳一模、二模和高考作预备。

5.配合各部门做好各项工作,科组及老师果断按质按量完成各项任务。

地理教师工作计划(三)本学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期,关系到2019年高考的成败,关系到又一届毕业生的前途,所以本期本组工作不能懈怠,必须尽全力保质保量完成,确保20高考圆满成功。为此特制定本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专题测试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重在抓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

二、时间安排:

1, 一轮结束:2月底。

2, 二轮时间:3月初——4月20日左右。

3, 三轮时间:4月下旬——5月底。

4, 自由复习:6月1日——考试前。

三、具体模式:

1,二轮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专题测试”相结合,每一个专题又系统的知识直接归纳,一套训练题,一至两套试题(所选复习资料试题量偏少),不定期进行单科综合和文综综合测试。即做到“三个一”:一个专题、一套练习、一套测试(最少)。

2,三轮复习以综合训练为主,重在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的养成,心理素养的培养,削减非智力因素的错误和失分,培养良好健康的应考心理。

3,考前个别诊断辅导,针对个别成绩好,答题有小瑕疵,心理不稳定的学生在考前适时进行辅导,以心理辅导为主,过程中进行知识提醒。

4,考前总动员,集中进行地理解题方法指导。

地理教师工作计划(四)一、教学目标:

本学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期,关系到2019年高考的成败,关系到本届毕业生的前途,所以本学期教学工作绝不能懈怠,必须尽全力保质保量完成,确保20高考圆满成功。为此特制定本期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以xx2019年高考说明地理科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专题测试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重在抓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

三、教学内容分析:

高三地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中学教学计划的要求,注意地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且要照顾到同其他学科的配合。

初中地理的内容,主要是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高一必修课以系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以人地关系为线索,阐明地球的宇宙环境,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以及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理环境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人类应如何合理利用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高二地理主要介绍部分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如人口地理、城市形态和地域结构、文化地理、旅游地理及政治地理等内容。高三地理选修课是在高一系统地理的基础上,着重讲授环境保护和海洋地理的相关内容,初中和高中地理必修三以区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有利于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计划安排表

地理教师工作计划(五)一、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我校地理考试成绩,为了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水平,搞好复习,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特制订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必须紧抓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标准、注重双基教学,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和生活。处理好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热点问题应体现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图表、文字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教学中应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归纳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

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2015—2018年高考题,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重视每次考试对试题的分析,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试卷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抓好“双基”把握好教学导向

在高三的备考中,教师的复习不能带有侥幸的心理去猜题、押题,一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立足于“双基”,从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事象,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要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为此,应重视地理原理的教学,并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夯实基础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三是对重点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

3、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无图表不成题”,从客观性试题到主观性试题,均以图表为信息加以命题,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时复习,应以课本中原图为基础,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等类型的综合分析能力。

4、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知识在于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素养、地理灵感以及地理能力,强调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应用,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迁移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描述、阐释事物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5.加强案例教学,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反思我们的常规教学,教与学都必须注重方法。这方法就是要做到选取典例,通过案例式学法或教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训练学生进行学科术语规范、条理清楚、突出关键词、逻辑严密的表述。

6、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

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气象灾害与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南水

北调、能源问题、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三农问题、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强,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应以反映现实和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以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

7、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答题

篇9

一、夯实基础、突出主干、构建体系。

夯实基础知识是关键,突出主干知识是重点。这也是地理新课程的基础目标。为此,重视基础知识的全面、准确掌握,抓住学科内最基本、最常见的主干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地球运动中的时间计算、大气环境中的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陆地环境中的地形地貌成因、河流、海洋环境中的洋流分布及影响、人文地理中的农业和工业的区位因素、交通、人口、城市、区域国土整治、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实事热点地区等。在一轮复习时,应当对照新课标,将知识点落实到章节。以单元为重点理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讲练结合,训练到位,不留死角。鼓励学生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联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和知识迁移等思维活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此外,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其中最重要的教学策略就是,教师要能创设情景给问题――让学生“要学要问、能学能问、会学会问”,注重“举一”,力求让学生“反三”,触类旁通。

二、重视读图表的能力培养

现代高考对考生空间思维和读图能力的要求正在日益提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地图叙述的地理事物图像和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归纳和总结,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在地理考试中,地理区域特征的表现、地理情境的设置、地理问题的提出等等,都越来越多地通过各种区域图、结构原理图、等值线图、景观图来表现,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鉴别能力、判断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统计计算的能力得以很好的考查和区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正确理解图表表述的地理信息的含义,并进而进行逻辑推理和综合判断,找出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原理和规律。对于图表中的数据,要从定量的分析中抓特征,找规律,提取有效信息,并能进行定性阐述。教学中应充分体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教材中的活动题、思考题、阅读题等,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及时对各种地图、图表运用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归纳,养成以地理图表辅助记忆进行思维的习惯。学会图文互换、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利用图表进行统计分析等技能。教师应始终把图表的运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善于抓住地图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深层次挖掘教材插图的隐性信息,形成图像分析的基本过程、方法。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课堂模拟图像思维训练,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类地理图表素材的常规阅读与训练,要求学生实现图文、图图、图表的熟练转换,并能综合归纳出图表地理信息,使地图既成为地理解题思维的源头,又成为地理解题思维的路径或归宿。

三、重视区域地理的复习

从高考命题者的角度来看,区域地理是实现高中与初中地理、人文与自然地理的最好结合点,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展示我国和世界热点地理事物和图像的最好平台,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阐述、评价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载体。在复习中,首先要树立“学好区域地理,地理的学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的思想,正确处理好地理原理、规律与区域地理的关系。在复习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时,不能脱离区域地理而复习系统地理,因为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内才能得以分析和解决,丢开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空中楼阁”;也不能脱离系统地理,纯粹复习区域地理,否则区域地理的复习就太肤浅,复习效率就太低,也不能达到高考复习的要求。其次要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重要原理,抓住典型区域的特征,分析影响其特征形成的原因,评价区域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该区域人类生产活动的合理性,探讨和研究解决区域发展的措施;要注意构建区域平台(尤其是重点、热点区域),以经纬网为参照系,以重要地理事物为知识点,以主要地理要素内部联系为思维线索,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特征。要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比不同区域的差异,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篇10

一.学生在地理读图中常出现的问题:

读图比较盲目,不看图的标题,辨不清地图的类型,弄不清地图的考点在哪; 不注意阅读和利用地图的三要素,特别是指向标、图例,如有的地图有指向标了,还要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看不懂等值线图,有的学生甚至不会区别等高线和等温线地图,不看等值线上标的数值,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不会区分山脊、山谷。在等温线图中不注意看等温线的变化。在经纬网图中,东西经度不会区别,不会运用经纬线指示的方向;,不会根据问题的要求提取有用的信息;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薄弱,对地球运动图,光照图看不懂。

二.提高读图能力的具体措施:

1.明确图表标题。图表标题往往指明此图表的属性,这是读图的前提。与老教材相比较,新教材中图象的内容和比重都有较大的增加,每一节内容都配有7张以上的图表。并在选编中还注意到图象的实用性、教育性,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图片,不然有可能会造成张冠李戴的局面,接下来是看图例、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图的基础。最后看图表内容。看时要细。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表标题、图例和地理热点对图表进行分析,紧扣图表标题和设问议图表,从图表上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用板书总结。

2. 描绘图。描图能帮学生准确地判读有关区域的轮廓、位置,以及一些特殊的地理事物,引起学生的重视,促进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课前准备好一支红笔,当老师讲到某些地理事物时,学生要自觉的在图中描出。当再次复习时学生就会发现这种做法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3. 说图。利用挂图或板图,教师进行细致地讲解。比如在讲“大洲和大洋”这节时,教师利用“东西半球图”让学生先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然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讲解哪个位于东半球,哪个位于西半球;:东西半球各分布有哪几大洲,各大洋被哪几大洲包围;各大洲分别临近哪几大洋:哪些大洲被赤道穿过,哪些大洲完全位于北半球等。这样可使学生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进一步加深印象。

例如,在河流和湖泊一节内容学习时,我设计了如下步骤:

投影展示长江图

1.首先学生读地图的名称和图例

2.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出长江的位置,并同时要求让学生在课本上描出这条河流。

3.请再仔细读图:说出长江的流向?(结合中国地势特点)

4.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出长江的流向。(用箭头表示)

5.长江干流发源地和注入地?,流经了哪些省区?(出示判断题)

a) 先让学生先到屏幕前指出各省的名称。

b) 描出各行政单位的分界线,再分别说出各行政单位的简称。

c) 找出长江的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位于哪个省区?

d)实战演习:出示湖南、河北、江西、山东、浙江、陕西、山西省区让学生判断分别位于长江的什么位置?

6.请同学们来讲述长江“黄金水道”,“水能宝库”含义。

4. 填图

通过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填图不可缺少的。正确填写空白地图,是培养学生识记地图、用图的重要方法。做填图题要注意的是,先用铅笔对照课本去填写,然后用橡皮擦掉,第二回不能照着有关图抄,而要默填,填完后对照课本,有问题的用红笔进行标注,这样才能使填充练习成为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

5.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图文结合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兴趣是教学成功前提。课前认真备课,收集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际生活例子,上课时我常将课本的内容与本地案例结合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文字时结合地图进行学习。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快速地掌握了地理事物的名称和分布而且对文字所表达内容的理解也加深了。当然,与文字相比较,地图的生动直观,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很快就会对地图有兴趣,自然会经常使用地图来促进学习。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加大课堂的读图指导,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课堂教学仍然是当今教学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读图、用图。在复习考试时更是大量地运用地图,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学好地理不会读图、用图是绝对不行的。而且在课内课外都应坚持用图来指引学生学习地理,经常、反复地向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

7.构建心理地图,培养地图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就是让学生达到“手中无图,脑中有图”的境界,也就是构建“心理地图”。所谓心理地图,即是各类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在头脑中保持和再现。如政区图、地形图、人口分布图,工业布局图等在头脑中构成的图像,即使地图不在眼前,也可以凭借心理地图进行形象思维。心理地图的构建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除了课堂上强化地图,课余我鼓励学生关注热点时事。因为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报章杂志、广播、电视及网络都是了解和积累地理知识的渠道。而了解这些知识,又常常需要借助地图。如当前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就可以借助地图查明西部的范围,进而从地理的角度了解西部开发的地理优势和限制性因素。又如巴以冲突,可查图了解两国的地理位置,还可进一步从地理的角度理解该地区冲突不断的原因等

总之,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学无定法,但学必有法。只要重视地图能力的培养,通过长期的读图、析图、绘图、填图和用图,多看图,多练图,在平时带着问题读图,就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俗话说:“熟能生巧”。自己在读图用图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读图方法,那是最为宝贵的。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和能力,这也是作为地理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篇11

地理课本上关于我国主要工业区(带)的内容多而分散,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掌握有难度,加之工业区(带)的一些知识需要通过实例去理解。在本节专题复习课的设计时,以地理学科综合性和联系性的特点为依据,通过一系列练习和历年中考试题,配合读图,引导学生对工业相关知识分析、归纳和理解,将工业区(带)的知识“由厚变薄”,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扩大复习课容量的目的。

三、课标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开章即明确指出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点:综合性和地域性。所谓地域性,就是不仅要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更要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因此帮助学生弄清影响工业区(带)分布发展的因素和不同区域间的工业联系成为本节复习课的两大重点。《新课标》中关于“认识区域”有这样的要求: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际经济发展的意义。八上第四章第三节活动部分提到辽中南地区和沪宁杭地区工业发展的不同因素;八下第七章第一节对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做了详细阐述;八下第八章第二节以长江沿江地带为主线,不但介绍本地带工业发展条件及工业部门,更提出区域的协调发展。此外,上述四个地区也很好地利用其它地区的优势资源发展本区域经济。《新课标》中还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工业区(带)的复习目的不但是应对中考,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更要让学生意识到工业高速发展必然带来资源、环境突出矛盾,应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工业的基本概念以及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通过读图,分析影响我国工业地区(带)分布和发展的因素;掌握不同工业区(带)的主要工业部门。

过程与方法:培养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读图画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结合案例分析工业区(带)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并说明区际间资源协调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区域间协作、共同发展的观念;认识过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带来的恶果,努力探索经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影响我国工业区(带)分布的因素;区际间的合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难点:通过案例分析影响工业区(带)分布与发展的因素,并能举例说明区际间资源调配的意义。

六、教学方法

读图法、任务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篇12

我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科命题的重点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突出考查最核心的主干地理知识。本人通过多年上初三地理复习课的经验积累,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认为只要充分落实好“勤、严、细、实”这四个步骤,就能上好复习课,达到很好的复习效果。

勤备课。精心备好复习课教案,一方面要认真研读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近三年来的中考试题和中考复习指南,明确出题的方向,把握好复习的大纲线索,制订好一整套的复习计划,以便在复习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复习导向,并以它为基础起到承上启下和衔接的作用。二是要认真研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中考地理科考试说明》。中考地理科试题的设置,既体现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将考查的知识点控制在《中考地理科考试说明》的要求范围之内,所以认真研读它们,才能把握好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的衔接与融合,并依此为指导思想进行备考和复习,合理使用好教材,提高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备好学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学生是考场上的主力军,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学初先调阅学生们在初一初二时的成绩表,对他们的基础做一个详细的了解;在开学后准备一次模拟考试,摸清学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有没有特别欠缺薄弱的某个知识环节,如初中学生不容易掌握的经纬网、东西半球的划分与判读、方向、等高线地形图等内容。这样在以后的复习课中更能把握好详略,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严把关。初三地理复习课课时少,内容多,增大课堂容量是完成复习内容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一定要按质按量完成已定的复习计划。在课堂上老师要导好复习方向,精心设计好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一系列问题,复习线索要灵活、准确、简单,让学生沿着这条“线”积极主动地跟着老师去想、去说、去做,真正地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中去。多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把握好讨论的时间与方向。对系列问题中的关键问题,老师要注意点拨,引导学生应该运用哪些知识来突破,循循善诱引领学生找到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如在复习“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这一内容时,我列出以下线索:四大工业基地的名称;四大工业基地自北向南沿海分布的位置;以轻、重工业为主还是综合性工业为主;有无便利的运输条件(水路还是陆路);有无丰富的原料、燃料资源或淡水资源;劳动力资源充足还是具有科技、信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市场在哪里;四大工业基地的重点城市有哪些。经过这样的思路引导,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正确选择工业基地的相关知识,还能促使学生在思想上养成全方位、多因素、多层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潜移默化地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品质。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老师及时发现知识点有偏差的地方,及时修正。复习时详略得当,多注意学生们的反应和掌握的熟练程度,及时调整复习的方向和详略讲解的内容,避免累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充分利用好4~6人的学习小组,不定时采用提问和小测等方式抽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对抽检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让他所在的小组成员集体努力,根据具体情况,或给他们开开“小灶”,提高读图或审题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或强制记忆,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布规律等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成员之间互相督促,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每一轮单元复习后,定期进行单元测试,这是检测复习效果的最好方法。对检测结果认真分析,及时总结,调整复习内容,查缺补漏,对前段复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能够及时调整今后努力的方向。

细辅导。对学生既要做好知识辅导,又要做好心理辅导。每次小测或单元检测以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辅导。根据具体情况,需要老师亲自讲评的内容,就将需要辅导的学生集中起来由老师辅导;有些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则可以交给科代表或小组长督促完成,再经老师抽查后认为过关了为止。具体到基础较差或某次考试失利的学生个体,要经常进行个别谈心,首先鼓励他们克服畏难心理,不要一遇到”拦路虎“了就退缩,多询问他们,自己失分的原因是什么,是知识运用能力不强,还是基础知识不牢固;是做题目时粗心大意,还是考试时心态不够好,等等。通过辅导与谈话等方式,让学生正视自己,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重新定好学习目标。

实操练。在复习后期,多关注各类中考信息和时事热点,收集兄弟学校的模拟试题,精心挑选部分题目,做到对题目有选择地使用,将题目与考点、教材、学生的实际能力相结合,既不偏离考点重点,又不脱离教材,编排好几套切合学生实际的模拟试题,讲练结合,老师多解疑答惑,多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温故而知新,对照考点内容,理清知识体系,逐一检查过关。除了在复习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和挖掘更深、更广的新问题,进入更深层次的知识领悟。就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推进,促使学生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达到最理想的复习效果。

篇13

高中;地理;教学;地图技能

在高中的地理学习中,地图是非常关键的部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想要成为地理成绩优异的学生,学好地图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面对复杂多样的地图学生往往无从入手,不知道怎样来读图析图,更不用说运用地图来解决地理问题了。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地图技能,这对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以及培养地理素养来说都是很不利的,所以,教师应该积极研究如何让学生有效的掌握地图技能,从而使地理教学更优质高效。

1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图的意义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比起初中学习的地理知识,高中的地理学习会更加的全面系统,难度也更大。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内容,这时候就需要借助地图,要让学生意识到高中地理学习中地图的意义,让学生了解具备一定地图技能的重要性。为学好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1.1在历年的高考文综地理试卷中,地图题的分值通常比较大,这也就意味着在现阶段的地理教学中,地图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1.2地图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在人教版地理教材中各种各样的地图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这也说明了地图是高中地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3地图具有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地图可以把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能够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变化,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

1.4地图为学生学习提供助力。学生在学习地图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方法,积累经验,从而为以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有效的降低了今后地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解决地理问题的效率。

2高中地理培养学生地图技能的措施

2.1打好基础,加强地图分析能力。有的教师认为地图是学生身边很常见的东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地图技能的培养,没有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地图技能,没有让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地理学习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重视这一问题,加强对学生地图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地图的问题,首先要教会学生认识地图的种类,其次是引导学生去了解各种图例和标记的含义,还有地图上的方向、经纬度等相关内容,都要仔细的进行讲解。同时举一反三,不同的地图可以通过对比进行分析判读,从而加强学生地图的基础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地图分析能力。

2.2重视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地图学习兴趣。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重视对知识点的教学,即只注重对于考点、重点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地培养,再加上对于高中地理而言,相比于文科的其他学科,它更加偏向理科,有些内容确实不好理解,这就使得学生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常常感觉到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渐渐的也失去了学好地理的信心。因此教师在有关地图技能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培养,不能只注重知识点的教学。通过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逐渐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对地理地图技能的学习兴趣,在具有学习兴趣之后,学生在今后的地理学习中就会事半功倍,学习起来也会轻松很多。例如教师在进行等高线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用联想教学法,将等高线的密集程度和树木的年轮相结合,使学生们能够根据树木的年轮来判断等高线的密集程度所代表的地图含义,以此来使枯燥的地图技能教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2.3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技能。在高中的地理学习中,要能够把地图语言读懂,变成易懂的文字,同时要学会整理地图中所包含的信息,不论是直观的信息还是隐含的信息,要把地图中的每一个细微处都了解到,进而有效的获取有助于解题的信息,还要教会学生把地图信息与学过的地理理论知识相结合,顺利的解决地理问题。例如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地图读出图示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水文、交通、聚落分布等情况,再进一步分析出其发展某种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2.4提高学生填图的能力。在地图技能提升的过程中,只有学生参与具体的填图训练,才能懂得如何更合理地使用地图。通过填图训练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对具体的国家有所了解,记忆相关的地形、气候知识。这样的填图训练不仅可以在课堂中进行,还可以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完成。例如在练习册中有很多幅中国地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地图中标注出中国的主要地形区及重要的河流和山脉,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中国基本地理情况的掌握,进而灵活运用知识,懂得学以致用。

2.5优化设计作业,巩固学生课上所学知识。对于高中地理地图技能的培养来讲,教师除了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课上的基础教学外,还需要优化课后作业的设计,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根据知识点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能提升地图技能的课后作业,使学生能够在课后进行地图技能的复习,并进一步巩固教师课上所讲解的知识。高中地理更加偏理科化,因此学生只有通过课后的不断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也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逐渐地完善自身的地理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地理地图技能,促进自身地全面发展。

结束语

在高中地理的地图教学中,教师应该要积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要用鼓励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地图的学习中来,在教学的时候重视地图的基础,要让学生听懂、学会、能做题,从而保障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作者:卞陈余 单位:辽宁省抚顺市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

[1]白英丽.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