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网络规划的定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网络化管理若干规定
全文
为适应我市住房制度深化改革和推动普通住宅建设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的需要,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房地产交易的信息,加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促进首都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特制定如下规定:
一、由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设立房地产交易信息网络中枢。
本市各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机构,市及各区县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及权属登记部门,以及经确定的市各有关部门均设立网络终端,并与市网络中枢实现联网。
二、北京市房地产交易市场管理委员会对市房地产交易信息网络中枢进行监督,日常的网络化管理工作由管委会下设的办公室负责,办公室设在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
三、申请北京市房地产信息网络中枢联网的主体,开发企业必须有市建委核发的资质证书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经纪机构必须有市房地局核发的资质证书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其它主体须有合法有效的证件。
四、凡销(预)售或销(预)售在本市国有土地上开发建设的内、外销商品房或经济适用房的开发企业或经纪机构,均须按网络中枢的要求通过终端将具体规定的信息传送到网络中枢后,方可开始销售。
五、上网销(预)售上述的商品房,须有市房地局核发的销(预)售许可证;上网销(预)售经济适用房,须有市建委开发办核发的证明;上网销(预)其它房地产,须有有关部门核准的有效证件。
六、市及名区县的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和权属登记部门,须按北京市房地产交易信息网络中枢的要求及时将上网销(预)售商品或经济适用房的预售登记、抵押、转让、立契过户、权属登记及税费收缴的信息输送到中枢。
七、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网络中枢将收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核准、汇总、统计、分析整理后,通过北京市房地产交易信息网和北京市房地产交易中心的大屏幕向社会公布。
八、上网项目的有关数据发生变化之后,各提供单位应及时变更信息传送到网络中枢加以调整,保证信息的真实和准确。
九、各开发企业、经纪机构、相关部门及其它单位或个人欲通过网络查询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网络中枢在网上的有关信息,须经办公室同意。
十、凡不按本规定向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网络中枢报送信息、接受网络化管理的,市及区县的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和权属登记部门将不予办理其销(预)售商品房或经济适用房的立契过户、权属登记及发证手续。
篇2
本文认为,教师主导作用在教学系统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为学生设计符合其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路径并利用程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为此,本文提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网络学习模式。教学系统在提供给学生所需学习资源的同时,可根据教师定义的教学活动规律,生成与之对应的学习活动路径及相应的调度方案,从而指导学生将学习资源转化为知识和能力。为了实现这种模式,需要对学习过程进行形式化描述,形成量化指标,才可能引入有关调度规划方法实现学习路径的自动生成,实现以教师为主导的网络学习模式。
3教学模式设计
3.1学习过程的量化
网络学习过程一般是用自然语言来描述的,而自然语言描述的实体定义和过程环境下的实体定义往往存在差异,势必造成过程和过程度量的定义不能和实际过程匹配的问题。为了在网络教学系统中用程序方式来生成学习活动路径,必须对网络学习过程做出形式化定义,同时设计符合远程教学规律的目标函数。在一般的调度环境中,调度方案的好坏可以通过时间跨度、延迟任务数等指标来确定;而在远程教育环境中,调度的优劣不能简单地由时间跨度等指标来衡量,而是应该通过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效果来确定。如何建立比较客观和科学的学习效果评估量化指标一直是远程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各类文献中也提出不同的量化方法。网络学习活动的五个过程。
1)启动阶段:
完成网络学习开始前的准备工作。
2)检测阶段:
根据学习的预期目标确定学生当前所处的位置,即学习起点。
3)调度阶段:
是在预期目标确定后,选取完成既定目标需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并为这些学习活动设定展开的先后顺序,即建立一个活动规划与调度方案,帮助学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4)执行阶段:
是学生按照调度安排开展学习活动以完成各项任务。
5)改进阶段:
是通过某一学习过程结束后的实际教学效果反馈,为后续学习过程调度策略的改进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以上网络学习活动的过程可以借助ePAL(e-LearningProcessAssetLibrary)标准进行形式化定义,并在此基础上把网络学习活动分解并映射为规划与调度算法执行所需要的任务集合。同时,通过适当的分类,借助相关参数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实现学习目标的形式化。
3.2实施方案
在建立远程学习活动形式化描述方法的基础上,便可在现有的课程资源库上根据学习目标使用调度方法生成学习活动路径。需要强调的是,课程必须按照知识点的方式来组织。知识点的划分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需要具有该门课程长期教学经验的教师或领域专家来完成,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也决定了本文提出的学习活动路径节点之间的前驱后继关系。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本文将学习活动路径的生成分为动态课程定义和规划调度两个阶段。动态课程定义阶段由教师参与,而规划调度阶段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这样就使教师可以专注于课程教学规律的研究,而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对数量庞大的学生逐一进行指导。
1)动态课程定义阶段。
首先,要建立虚拟班级和学习内容包。虚拟班级的参与者由一组需要学习相同内容但学习偏好不同的学生组成。而学习内容包可借助智能检索、个性化推荐算法得到。由于算法都是基于知识点的,所以学习内容包和知识点关系图之间存在映射关系。其次,建立学习活动对象以及它们对知识点的影响,即生成学习活动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规律来定义这些联系。通过学习活动层的定义,教师能够清晰地表达学生若要掌握某个知识点应该开展哪些学习活动。如果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要求不同,如某些学生希望熟练掌握,而另一些学生只需要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进一步定义学习活动对象对知识点的影响程度,使得调度算法的执行结果能够反映这种需求。此外,当应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课程信息、学习评价指标、学生的数目和偏好、可用资源的数量、并发访问数等,均可以在本阶段重新定义。最后,需要完成学生属性和学习活动对象属性的设置。除一般属性设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建立学生和某个学习活动对象之间的联系。
2)规划调度阶段。
本阶段系统根据结合不同的教学场景下目标函数反应的学习目标,利用调度算法在有效的时间内计算生成一个活动调度方案。该方案具体地给出了从初始时刻开始,针对特定的学生应该用多少时间,对哪部分学习内容(知识点)展开何种(如听、说、读、写)学习活动,最后一步一步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篇3
互联网以其提供的方便、快捷的沟通手段成为当今人们充分开放、自由地发表意见及传播信息的平台,使人们不必再借助传统的媒体发表观点和言论,从而使信息的生产和交流变得越来越方便和简单。在这种环境下,基于互联网活动而直接产生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得到迅速增长。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John Pal―frey和瑞士圣加伦大学教授Urs Gasser在他们通过E―mail合著的Born Digital:Understanding the First C-ca―eratlon of Digital Natives一书中所说,Born Digital(数字原居民)开始出现,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网络原生时代。这些“数字原居民”(主要指生于80、90后的青少年网民)在学习、工作、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与互联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生活在互联网中,同时也生产了大量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据CNNIC2008-2009中国互联网研究报告统计: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中国的青少年网民达到1.67亿人,占到全国网民的55.9%。可见,网络原生时代已经开始悄悄来临。网络原生数字信息逐渐成为互联网时代数字信息的主流,并为人类的学术科研、经验分享、教育教学、文化传播等做出重大的贡献。本文对我国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述评,旨在引起学界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关注。
1 数据统计、分析
1.1 宏观方面
以CNKI为数据源,以“题名:原生数字”为检索式,对检索结果全文下载,剔除重复的和主题不合的论文,得到6篇学术论文。根据我国学界对原生数字资源的理解,这6篇学术论文所研究的对象存在两种意义:一是具有原生态特征的传统文献数字化后的转化型数字资源,这是对原生数字涵义的误解;二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定义的除了数字形式再没有其他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这是目前国内外较权威的一种理解。根据这两种理解,这6篇文章中有2篇文章的研究对象为转化型数字资源,另外4篇研究对象为真正的原生数字资源(见表1)。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到2006年,我国理论界才真正从宏观层面来研究“原生数字资源”,其中常娥、袁曦临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管理问题探析》一文专门以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为研究对象,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评价、组织、长期保存进行了简要阐述。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Born Digital”(原生数字)的定义,国外在原生数字资源理解上不存在误区,并且"Born Digital”这一术语来源于互联网,从一开始就具有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意思。以读秀外文期刊知识库为检索源,以“题名=Born Digital”为检索式进行检索,剔除重复的和主题不合的论文得到3l篇以“Bom digital”为研究对象的外文学术论文。国外学者早在2000年就开始对“Born DiotM'’进行研究。由此可见,国外在“Born DigitM”宏观研究方面比我们起步早,理论成果比国内多,但仍然还处于起步阶段。
1.2 微观方面
在“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称谓提出以前,国内已经有许多学者就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某一具体内容进行大量的研究。目前,互联网中常见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包括博客(Blog)资源、网络论坛(BBS)资源、播客(Podeast)资源、维基(WIKIS)资源等。现以博客资源、网络论坛资源、播客资源和维基资源为例,同样以CNKI为数据源,分别以检索式为:题名=博客+或者Blog,题名=网络论坛+或者BBS+或者电子公告板,题名=维基+或者WIKIS+或者维客,进行检索,剔除重复的和主题不合的论文,如表2所示:
以时间为轴,以研究以上四项内容的学术论文为例,在CNKI中统计2002年至2008年的论文数量,可以发现,研究博客和播客的学术论文在2007年达到顶峰,网络论坛和维基的研究论文在2007、2008年也已
近年来,国外网络原生资源的微观研究逐渐减少,已经转向开发、应用的实践阶段。我国学者从微观方面研究这些具体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时,许多是研究和总结国外的实践经验,这对我国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国内的这些研究还缺乏对国外实践成果的科学分析和系统归纳,难以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2 从不同的研究内容来分析
2.1 关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定义
国内有关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博客、网络论坛、BBS等某一具体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开发以及保存上,而系统研究整个网络原生数宁资源的很少。所以,究竟何为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李宝强、孙建军从数字资源产生的技术手段出发,把原生数字资源定义为:直接由文字处理软件、CAD、数字摄像设备等数字信息系统产生的数字资源;常娥、袁曦临从原生态的角度出发把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定义为:网上最初始的信息资源,指那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创造、生成、存储及传播的数字资源,并且没有经费支持,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或者商业公司加以管理,由网络用户自发创作的,原汁原味的信息资源。
我国对原生数字资源的定义强调原生数字资源的数字原创性,并没有明确指出数字形式是其唯一的表现形式,因此不能很好地定义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揭示其外延和内涵。笔者认为,要定义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应把握好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两个本质特性:一是网络原创性;二是数字形式唯一性。只有从这两个特性出发才能较好地定义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概念。
2.2 关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规划
在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规划方面,马海群、周丽霞认为应该从技术、经济、法律、人文方面对网络数字资源进行综合性调控。孙建军等人在分析PEST方法在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环境分析中的应用与改进后,构建了基于系统观的国家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将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过程分为战略环境分析、战略功能定位及战略形成三个阶段。李宝强和孙建军在研究网络数字资源建设时,把网络数字资源分为转换型网络数字资源和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认为根据网络数字资源的不同类型和性质,对转换型数字信息资源的配置宜采用政府调控模式,对网络原生数字信息资源的配置宜采用市场驱动模式;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应当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介入其中。
我国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规划研究仍然沿袭对网络信息资源规划的政策方法,主要侧重于宏观规划的研究,强调国家应该从资源整合的角度进行统一规划,分工协作,联合进行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建设,而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微观层面的规划,也可以说是忽视了基础规划,使得宏观规划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微观规划方面的研究,即对每个信息服务机构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规划的研究,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加强。
2.3 关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评价和采选
我国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评价和采选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例如:栗久珍针对网络论坛(BBS)中的情报收集,提出FAQ生成的方法,并依此概念模式研发出网络论坛情报收集系统;邱均平等基于Page Rank算法提出Blog Rank算法,应用于对图书馆博客的搜索和评价;刘莉等提出基于RSS技术的博客采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案;蒋凡等设计了BBS主题发现原型系统,通过计算词语在回帖传播链上的影响力,采用对有影响力词语进行聚类的方法,发现BBS论坛中具有影响力的主题。只有常娥、袁曦临专门针对整个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评价和采选进行过研究。她们认为:首先按照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对网站进行分级处理,收录较高等级网站上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然后根据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进行评价应考虑从其内部和外部特征人手,形成一套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评价和采选方面的研究,微观研究多,宏观研究少;个性化研究多,标准化研究少。虽然,微观方面的具体研究可以对某一种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评价和采选进行深入研究,其评价和采选系统易于实现,但是从宏观方面来看,由于各种评价和采选方案标准不统一,一方面会造成微观方面的研究成果应用范围狭窄,难以推广,不利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会使得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开发利用。
2.4 关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组织
我国学者专门针对某一具体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提出过一些组织方法,特别是针对网络博客资源。曹锦丹针对网络Blog的原生数字资源提出Web2,O―Blog的他组织与自组织模式。陈志新对博客中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组织模式进行研究,讨论文章时序组织、形式分类法、形式主题法以及关键词聚类组织,提出博客数字资源的自我组织、博客网站的公共组织方法以及博客资源网络分类目录。常娥、袁曦临则针对整个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组织进行研究,认为原生数字资源种类多、范围广、数量大,应采用自动化的方式进行处理:首先,利用网络蜘蛛程序,自动将经过严格评价和采选后锁定的、稳定的、质量可靠的原生数字资源下载到本地服务器;然后,根据系统构建的分类体系进行自动分类,使资源序化;最后,将自动分类后的原生数字资源,按照系统确立的元数据字段进行自动标引入库,形成原生数字资源数据库。
由此可见,我国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组织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方面,特别是对博客资源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如自组织和他组织,传统组织方法在博客资源中的应用等,新技术在博客资源组织方面的应用,这些都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组织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是,一方面组织模式多样,标准不统一,难以实现资源的集成整合和共享利用;另一方面过于依赖现代化科学技术,许多研究都是基于新技术在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组织中的应用,而忽视用户需求。
2.5 关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
近年来,网络数字资源保存经历从基础理论研究到个体实验再到最佳实践的发展过程,研讨内容不断拓展和深入,吸引越来越多的机构和学者关注;但专门针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研究却寥寥可数。
常娥、袁曦临提出原生数字资源的保存可以借鉴网络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技术,如数据的更新、迁移和仿真等,但是除了利用网络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技术外,还有必要建立多个副本的分布式长期保存体系;刘钊、陈以敏、贺晶晶认为在生产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时候,生产者应该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和人类长远发展的角度,将生产过程中的所有原生数字信息都保存下来,让使用者来决定哪些是有价值、哪些是没有价值的。但是,这些研究都摆脱不了在网络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研究中形成的固有思想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是网络数字资源建设研究的扩展和延续。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原创性决定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其数字形式唯一性决定其存在形式的单一,因此在保存标准、保存期限、保存方法等方面都有别于一般的非原生网络数字资源,在保存技术上也更加复杂和棘手。
3 两个突出问题
3.1 没有进行较系统化的理论研究
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是网络信息系统、网络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其研究应该在系统论的前提下把其内涵、规划、评价、采选、组织、开发利用、长期保存等一系列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系统化研究。
不管是从数据上分析还是从内容上分析,我国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研究显得过于散乱、单薄。从宏观研究来看,明确以“原生数字资源”或“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太少,还没有较系统的研究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及其建设等情况,没有将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看成是系统中的有机整体;从微观研究来看,以某一具体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论文虽然数量多,甚至出现繁荣迹象,但是却没有理论研究将其串联和归类系统化,还没有任何理论研究将其囊括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之下,只有量的突破,而没有质的飞跃。
因此,有关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研究不但研究范围单一,没有全面地对其各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而且大多数研究也只是浅尝辄止,很难形成较深的理论体系。这也是我国目前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研究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的重要表现。
篇4
1、IP地址规划的重要性
IP 地址的合理规划是网络设计的重要环节,企业网络必须对IP 地址进行统一规划才能得到有效实施。IP地址的规划与设计,影响到网络的性能、扩展和管理,也必将影响到网络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如何能够有效的规范网络IP 地址和管理IP地址,并且能够有效的节约网络地址资源,也包含企业的经济资源,是目前企业网络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Internet 和 IP 相关技术经历了快速发展。最初的网络设计没有预料到 Internet 的普及速度如此之快,网络主机的数目激增,是无法预料的。IP 地址可用数量正在快速耗尽,为了解决内部IP 地址短缺和有效的节约公有IP 地址问题,笔者提出了私有IP地址和网络地址转换 (NAT)两项网络服务有机结合的地址规划方案。
2、IP地址规划解决方案
为了有效的解决企业内部IP地址的短缺和管理问题,可在路由器或专用服务器上配置DHCP服务进行配置与管理。
DHCP服务器可以实现为每一个新接入的主机分配IP地址、子网掩码、缺省网关、DNS等参数。与静态配置IP 地址相比在管理的工作量上要减少很多,并且利用配置DHCP服务还能实现跨子网传播。
为了有效的节约公有IP地址,同时也为了节约企业支付WAN的经济负担,可在路由器或专用服务器上配置NAT服务进行配置与管理。
NAT 的应用,使得内部网络主机可借用合法的IP 地址来访问Internet资源。当请求的流量返回时,合法 IP 地址便可重新回收,以供内部主机的下一次 Internet 请求使用。有了 NAT,网络管理员只需设置一个或少数几个 IP 地址,便可通过路由器为主机提供服务,而不需要为加入网络的每台客户端提供唯一的 IP 地址。
3、IP 地址规划实施
本实例中将在RA路由器上配置DHCP服务和NAT服务。一台路由器为DHCP服务器,另一台路由器将DHCP申请转发到DHCP服务器,同时配置静态和动态NAT配置以及NAT 过载。
最佳做法是在全局配置模式中配置要排除的地址,然后创建 DHCP 池。ip dhcp pool 命令创建具有特定名称的地址池.必须配置可用地址,指定 DHCP 地址池的子网号码和掩码。使用 network 语句定义可用地址范围。还应使用 default-router 命令定义供客户端使用的默认网关或路由器。
任务一:配置DHCP服务器。
(1)定义 DHCP 在分配地址时的排除范围。这些地址通常是保留供路由器接口、交换机管理 IP 地址、服务器和本地网络打印机使用的静态地址。
RA(config)#ipdhcpexcluded-address172.16.10.1172.16.10.10
RA(config)#ipdhcpexcluded-address172.16.20.1172.16.20.10
(2)配置地址池的具体信息。
RA(cofnig)#ip dhcppool product
RA(dhcp-config)#network172.16.10.0255.255.255.0
RA(dhcp-config)#dns-server 172.16.40.2
RA(dhcp-config)#default-server 172.16.10.1
RA(cofnig)#ip dhcp poolsale
RA(dhcp-config)#network 192.168.11.0255.255.255.0
RA(dhcp-config)#dns-server 172.16.40.2
RA(dhcp-config)#default-server 172.16.20.1
在复杂的分层网络中,企业服务器通常是位于服务器群中。这些服务器可为客户端提供 DHCP、DNS、PROXY等服务。问题是,网络客户端与这些服务器通常并不在同一子网上。因此,客户端必须找到服务器才能接受服务。客户端经常使用广播消息寻找这些服务器。
本例中的DHCP等网络设备需依赖第2层广播才能起作用。当提供这些服务的设备与客户端不在同一子网上时,它们便不能接收到广播数据包。因为DHCP服务器与DCHP客户端不在同一子网上,所以应使用ip helper-address接口配置命令配置R1转发DHCP广播给DHCP服务器R2。必须在涉及的每个接口上配置此命令。
RB(config)#int f0/0
RB(config-if)#ip helper-address 172.16.30.2
RB(config)#int f0/1
RB(config-if)#ip helper-address 172.16.30.2
任务二:配置静态路由和默认路由。
ISP使用静态路由到达RA以外的所有网络。不过,给ISP发送流量之前,RA将私有地址转换成公有地址。因此,必须以公有地址配置ISP,这些公有地址是RA上NAT配置的一部分。
ISP(CONFIG)#iproute219.168.200.240 255.255.255.240 s0/0/1
RA(config)#ip route0.0.0.0.00.0.0.0219.168.200.226
RA(config)#routerospf 1
RA(config-router)#default-informationoriginate
任务三:配置静态NAT。
使用 NAT 提供对 Internet 的访问。因此,DHCP 服务器分配动态 IP 地址给网络内部的设备,而启用 NAT 的路由器则保留一个或多个有效 Internet IP 地址供网络外部访问使用。当客户端发送数据包到网络外部时,NAT 将客户端的内部 IP 地址转换为外部地址。对于外部用户来说,所有进出网络的流量均具有相同 IP 地址,或者是来自同一地址池。
(1)静态映射公有IP地址到私有IP 址。
RA(config)#ipnatinsidesourcestatic172.16.40.254219.168.200.254
(2)指定内部和外部NAT接口。
RA(config)#ints0/0/1
RA(config-if)#ipnatoutside
RA(config-if)#intf0/0
RA(config-if)#ipnatinside
(3)利用地址池配置动态NAT定义全局地址池。
R2(config)#ipnat poolcompany-nat-pool219.168.200.241 219.168.200.246 netmask 255.255.255.248
(4)创建扩展访问控制列表,以便确定转换哪些内部地址。
RA(config)#ip access-list extendednat
RA(config-ext-nacl)#permitip 172.16.10.0 0.0.0.255any
RA(config-ext-nac)#permit ip 172.16.20.0 0.0.0.255any
(5)将地址池与访问列珠绑定,建立动态源地址转换
R2(config)#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NAT poolmy-nat-pool
(6)NAT 过载。
NAT 过载可以将多个地址映射到一个或少数几个地址,因为每个私有地址也会用端口号加以跟踪。NAT 过载利用 Internet 上的服务器确保每个客户端会话使用不同的 TCP 端口号。当服务器返回响应时,源端口号决定路由器将数据包路由给客户端。它还会检查是否请求过传入的数据包,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话的安全性。
RA(config)#no 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NAT poolcompany-nat-poolRA(config)#no ip nat pool my-nat-pool 209.165.200.241 109.165.200.246 netmask 255.255.255.248
配置与动态NAT相似,不同之处在于不是使用地址池,而是使用interface关键字来识别外部IP 地址。因此没有定义NAT池,利用overload关键字可以将端口号添加到转换中。已经配置ACL来确定转换哪些内部IP地址,并且已经指定哪些接口是内部接口和外部接口,所以只需配置以下命令:
RA(config)#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NATinterface s0/0/1overload
4、结语
IP地址规划是网络的第一步,也是网络管理的关键。为以后的网络故障排查和网络扩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纵观国内外作战建模研究,主要遵循两条技术路线:一种是传统的数学建模路线,主要运用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博弈论、存储论和排队论等运筹方法,获取作战系统宏观参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而后仿真,揭示这些宏观量的演化轨迹与路线,进而对战局与结果作出解释与预测;另一种是基于Agent的作战模拟,它是以复杂适应系统(CAS: Complex Adative System)理论为指导,通过构建微观主体自适应与进化模型,进而对战争的演化趋势与行为作出解释与推测。
然而,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是敌我双方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无论传统的数学建模还是基于Agent的作战模拟,在发挥其各自优势的前提下,由于模型结构的限制,也存在着不足。近年来,随着复杂网络理论日益完善,基于复杂网络的体系对抗作战模拟逐步凸显。国外比较有影响的成果有Jeffery R.Cares(美国)的作战网络模型和A.H.Dekker(澳大利亚)的网络拓扑与军事效能研究,国内也有部分学者对复杂网络在军事方面的应用给予较大关注,但仍处于起步状态。复杂网络应用于应急军事物流配送体系对抗模型的研究方面还是首次。
2、复杂网络(CN)模型简介
CN适合于对于大规模微观个体动态交互形成的复杂拓扑结构和网络演化行为的研究与分析。CN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CN起源于“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图1),“六度分离”假说的验证、“小世界现象”的发现和“Strength of Weak Ties”论文的发表,促进CN的发展,“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s”和“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的发表,开创了CN发展的新纪元。
图1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简图
典型的CN模型有:规则网络模型、随机网络模型、小世界网络模型、无标度网络模型、等级网络模型和局域世界演化网络模型。对于任何模型,刻画CN结构的统计特性的基本概念有:节点度与节点度分布、平均路径长度、聚类系数。其中,节点度反应节点在某种意义上的重要程度,节点度分布反应网络连接的类型;平均路径长度反应任意两个节点距离的远近;聚类系数反应节点的聚群特性。
3、配送体系网络的生成
《现代汉语词典》将体系定义为: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实际上,“体系”的概念并无公认、统一的概念,国际上,既有军事领域的定义,又有商业领域的定义,还有教育领域的定义。我们这里采用网络中心战中的定义:体系是一个有多个复杂、独立的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各子系统相互协作完成同一任务。由此可对配送体系的定义如下:
定义1(配送体系):配送体系是由感知系统、指控系统、通信系统、调度系统构成的“大系统”,这些组分系统相互协作共同保证物质流的顺利进行。
3.1配送体系网络与配送网络
3.1.1定义
研究配送体系对抗模型之前,首先应明确配送体系网络与配送网络之间的关系。结合定义1,可对配送体系网络定义如下:
定义2(配送体系网络):配送体系网络是指对配送体系,运用图论的方法,从拓扑角度,将感知系统、指控系统、通信系统、调度系统抽象为节点,将这些实体间的信息交互抽象为边而得到的网络。该网络的功能是保证信息流畅通的前提下实现物质流的畅通。
结合配送的定义,可将配送网络的定义如下:
定义3(配送网络):配送网络是指以交通枢纽(汽车站、火车站、机场、港口、道路交叉点等)为节点,以交通枢纽间连通的道路为边而构成的网络。该网络的功能是保证道路畅通的前提下实现物质流的畅通。
3.1.2区别与联系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配送体系网络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关系网,节点之间相互影响,网络中的流体是信息,信息交互的畅通与否是检验网络可靠性的重要指标;配送网络中绝大多数节点之间相互独立,网络中的流体是物质,物质流的畅通与否是检验网络可靠性的重要指标。当然,两种网络又有相似之处:其一,应急军事物流活动中,二者都是动态的;其二,二者都具有小世界特性、高聚集性和度分布的幂律性。
配送体系网络与配送网络密不可分,缺一不可。配送网络包含在体系网络之中,配送体系网络建立在配送网络基础之上,体系网络中信息流的内容都要受到配送网络状态的影响,反过来,高效畅通的信息流,指引物质流的方向。
3.2配送体系网络的生成
通过以上对体系网络和配送网络的分析,结合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军事运输保障机制,可得应急军事物流配送体系网络的动态交互如图2所示。
图2配送体系动态交互图
配送体系动态交互机制:配送网络展现的是军事运输的立体投送,在无任何干扰源的情况下,通过物资运量的合理分配,运输方式的优化组合以及路径的优选,能够将物质在最短时间内输送到目的地;指控网络是配送体系的“大脑”,时刻接收感知网络和调度网络的信息,并根据信息的不同,结合配送网络的实况,通过感知和调度网络,指挥物质的流向;感知网络是配送体系网络的“神经末梢”,时刻监视物质流动的过程中配送网络中的动态变化,并不间断的将感知信息传送给指控网络和调度网络;调度网络是配送体系网络的“手足”,在不断接收感知网络信息和向指控网络反馈信息的同时,接收指控网络的指令,合理调整配送方式和配送路线;通信网络是配送体系网络的“经脉”,只有在通信畅通的情况下,才能够保证各类信息和指令的有效传播。
显然,配送体系网络具有网络平均距离小、聚集系数较大、节点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为复杂网络的一种。
4、配送体系对抗模型建立
结合定义1,配送体系对抗的定义为:
定义4(配送体系对抗):配送体系对抗是战争一方配送体系与另一方作战体系之间发生的大规模联合行为。
配送体系对抗与常见的体系对抗形式不同,常见的体系对抗是对抗双方进行火力比拼,配送体系对抗是一方在另一方采取各种手段破坏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采取各种防御和规避措施保证物质流的正常进行 。
以“随机破坏”为例,简要说明配送体系遭破坏时网络工作机制:假设某次配送过程中,配送路线中的前方路段遭到敌人破坏而使物质流停止,感知网络获得配送网络实况信息并将其传至指控网络,指控网络对破坏程度分析,在对配送网络的宏观掌控的基础上,决定下一步的配送方案(暂停配送等待路段修复,或者更换配送路线,或者更换运输方式等),并将指令下达,调度网络按照指令采取相应的行动。
可见,四种破坏模型是配送体系对抗建模的关键。根据网络破击原理,建模的核心步骤即下:
Step1:建立破击函数;根据破坏模式的不同,建立四类破击函数,其中SoS破击函数是度优先破击函数与C2优先破击函数的有效组合;
Step2:调用破击函数;根据体系网落统计特性,分析网络脆性,在不同的节点(或边)分别调用相应的破击函数,破坏配送体系的完整性。
5、结语
应急军事物流配送体系对抗建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本文首次采用复杂网络理论对其分析研究,给出了基本建模思路。然而,如何真正实现配送体系对抗建模仿真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篇6
1 引言
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基于Ethernet和TCP/IP的网络因为其设计的松散性和简单性的特征,使得其在Internet得到了规模化应用和快速发展,然而随着Internet的应用日益深入和广泛和使用规模的不断扩大,Internet的结构和功能日趋复杂,传统网络与生俱来的缺陷逐渐呈现并且爆发起来。
传统网络架构设计的数据中心网络中,由于传统网络的纯分布式控制特点,管理者无法从全局角度指定数据包的整体路径,只能通过包头标识符的方式对数据包进行有限约束或优化。SDN(Software Define Network 软件定义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架构概念,具有控制和转发分离实现了逻辑集中控制、开放式编程接口,从而解决传统网络中的问题,为这些路径控制不明确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案。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在SDN新网络架构下使用OpenFlow技术来研究低负载条件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中的SDN实时路径规划问题。
2 基于SDN的实时路径规划的设计
2.1 网络拓扑
采用对称的Fat-Tree网络模型来分析问题,对称的Fat-Tree网络模型简便易行,胖树架构下,网络带宽不收敛,胖树网络则更像是真实的树,越到树根,枝干越粗,即:从叶子到树根,网络带宽不收敛,适合用来说明和解决问题。
2.2 系统设计思路
根据系统的功能性与非功能性需求分析,将本系统划分为4大功能模块:控制器交互模块、人机交互模块、路径选择模块、流量分析模块。
控制器交互模块:控制器交互模块分为三个子模块:Topo信息获取、Topo信息处理、转发控制。
人机交互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可分为图形界面设计、Topo显示、用户输入、转发路径输出共四个子模块。
路径选择模块:路径选择模块是本系统的计算核心,实现对数据包转发路径的计算。本模块可以划分为最短路径选择、最优路径选择两个子模块。
流量分析模块:流量分析模块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核心功能:第一个是验证转发层是否在Ryu控制器的控制下按照路径选择模块计算出的转发路径转发数据包;第二个是监控整个Fat-Tree网络Topo中的流量。
2.3 软件体系结构
其中使用了跨平台的B/S结构,实现了PC/Mobile的平台兼容性,后台使用Flask作为Web框架,利用Nginx来进行py文件的渲染。在Ryu/Ryu和Mininet的环境下搭建拓扑,并读取数据,Application端的软件完全采用面向对象的方式来实现,极大的提高了`活性和可扩展性,为软件功能的扩充带来了方便。
2.4 应用场景介绍和特性总结
通过平台搭建和后台编程,最终实现了基于SDN的实时路径规划,总结起来应用场景有如下两个特征:
第一个是OpenFlow将控制功能从网络设备中分离出来,在网络设备上维护流表(flow table)结构,数据分组按照流表进行转发,而流表的生成、维护、配置则由中央控制器集中管理,灵活性和扩展性更高,从而加速网络部署周期。
第二个是可以通过中央控制器灵活地进行动态管理和配置,可在不影响传统网络正常流量的情况下,在现有的网络中添加规则,降低了网络复杂度。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实时路径规划需要加入动态路径规划(DP)模块的RYU控制器,DP模块可以读取整个网络的流量分布,并且可以根据策略对交换机进行流表配置。为交换机设置具有带宽控制的队列,每个队列可以设置经自己转发的包的最大最小带宽,以及对链路的占用时间。配置路径选择策略,控制器的DP模块根据策略建立每个交换机的流表配置,并写入交换机。
3 小结
本文分析和总结SDN相关的发展历程,分析基于SDN的实时路径规划中的各个核心问题,基于SDN的数据中心网络实现逻辑和控制分离,结合本文相关工作总结SDN有如下三个优点:1.集中高效的网络管理和运维维护;2.灵活的组网和多路径转发;3.智能虚拟机部署和迁移,解决当前数据中心网络集中自动化管理,多路径转发,绿色节能问题。
概而言之,SDN网络能力是开放和虚拟化有效实现数据中心容量提升,虚拟机智能部署和迁移,大规模虚拟租户需求,目前SDN技术还不成熟,多控制器控制机制的研究也将是下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范伟.软件定义网络及应用[J].成都:中国电子科技集团,2013.
[2]罗正华.可编程的网络――软件定义网络[D].成都:成都大学,2013.
篇7
一 、同频优化流程
1、对于同频邻区,应结合小区GIS地理信息和WNCS统计数据,核查网络中存在的单向邻区关系。应考虑两个因素:1)地理上相邻且有覆盖重叠区域,或者同级有切换发生,则增加反向邻区。2)地理位置非相邻,没有重叠区域,而且统计没有切换的邻区,删除该单项邻区关系。
2、对于满配和冗余邻区,首先应周期性提取统计数据筛选满配小区,统计其邻区的切换次数,对于无切换的邻区关系,在地图上查看距离和地理位置的相邻情况,确认为,确定为没有重叠覆盖区域的,则删除该邻区关系;如果是相邻小区,则保留。收集一段时期内的WNCS数据(如1-2周),统计全网同频邻区关系的切换次数(满配和单向的除外),对有话务,没切换,距离比较远三个条件都满足的邻区关系,在地图上查看距离和地理位置的相邻情况,确认为没有重叠覆盖区域的,删除该邻区关系。
3、对于补配邻区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 通过日常WNCS统计,查找漏配邻区,在地图上查看距离和相邻关系,确认有覆盖重叠区域的,添加该双向邻区;2)对邻区数量比较少的小区进行核查,添加漏定义的周边邻区;
3)通过计算距离,相距比较近,但网络中未做相邻关系的小区,在地图上核查,确认是否需要添加;
4)对比规划数据,前期规划需要添加,但因为各种原因未加上的邻区,补充定义双向邻区关系。
4、邻区优先级优化
邻区优先为1-31,共分31个等级,结合DT测试数据,WNCS统计和距离,可按照如下原则调整:
1)同站邻区优先级高于5;2)室分到宏站邻区优先级为10;3)宏站到室分优先级为15;4)其他情况下,则对源小区的所有邻区按照切换统计和距离进行排序,高切换邻区优先级高,距离近的邻区优先级高。
二、 调整周期
1、冗余邻区删除,工作量较大,工作依据的数据统计周期越长有效性越大,建议以自然月为周期。
2、邻区补配工作,重要性较高,对网络质量提升的作用较为显著,建议以双周或15日为周期,此外可根据日常优化中发现的漏配现象实时开展。
3、 优先级调整,整网核查的工作量极大,可由日常优化中,以邻区变更事件为触发条件,进行变更站点调整,降低整体工作量,并以季度或年度为周期,全网核查数据有效性及日常缺失。
三 、优化原则与建议
1、爱立信设备邻区列表为同频邻区0-31,异频邻区0-31,异系统邻区0-31共3张,其中异频邻区及异系统邻区只在进入压缩模式时才下发测量,而一旦进入压缩模式,则说明当前链路质量已经下降,异频及异体同邻区列表应尽量简短有效。因此,建议如下:
a)同频邻区数量大于等于28个,即定义为频临满配。
b)异频邻区数量根据站点是否处于双载频与单载频覆盖区域边而定,边站大于等于28个,非边站大于等于20个,即定义为邻频满配。
c)异系统邻区数量大与等于20个,即定义为频临满配。
2、地理距离对应于覆盖区域平均站间距,低于平均站间距即可定义为地理距离近,参考值市区500米、市郊1000米、乡村2000米。
3、邻区优先级排序原则如下:
a) 同站或共址站邻区为第一梯队;
b)室分站点配置宏站邻区为第二梯队;
c) 宏站配置室分站点邻区为第三梯队;
d) 其余邻区,根据切换统计,切换数量占比高的小区加入第一梯队;根据GIS测量,地理距离近的室外小区加入第一梯队;其余邻区按照切换占比及地理距离排序后,按照宏站邻区第二梯队、室分邻区第三梯队的原则,分别补充入第二第三邻区梯队。
总之,切换性能时移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邻区关系的配置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切换性能的好坏。一组可持续的邻区优化流程,可全面系统地完善网络中的邻小区关系,降低日常优化工作中问题时间的不确定因素,并提高网络中的用户感受,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性网络优化方法。
篇8
近年来,随着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的理念与技术的成熟,国内有些部门的信息系统成功地实现了SOA化,如南京市玄武区政府、北京市朝阳区政府的案例。中国科学院资源规划(Academia Resource Planning,ARP)系统的建设,标志着中国科学院首次建成了全院统一的管理信息平台并在全院120多个单位得以应用。但从软件体系构架上,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方面仍有许多值的探索的地方。本文从ARP系统现有的技术构架、所面临的业务需求等方面入手,分析该系统存在的不足,并探索该系统SOA化的新思路。
二、中国科学院信息化的特点
中国科学院是国家级事业单位、科学研究的国家队,科研水平在国内当属首位,但对信息化的需求确是多元而易变的。首先,中国科学院似政府非政府,似大学非大学,属自由探索的科学研究机构却又有中央集权的院机关,院机关掌握部分科研经费与领导任命权,研究所是独立法人,有自己的主观管理意识。科研人员或成团队、或成科室、或单打独斗,自由探索也有各自的管理与研究方式。因为管理方式不同,所以很难实行一元化的企业管理方法,也很难用政府式的分级管理手段。对信息化的业务需求往往是多样的、易变的。
计算机软件是遵循一定管理需求或信息处理逻辑而设计的,面对中国科学院这种机构一定是难以应付,结果是存在多种管理方式、多种信息资源、多种软件形式。唯一的统一是对网络的依赖,这一点无论管理与研究部门均非常强烈。
中国科学院ARP系统是典型的分布部署的应用系统,形式上分为院所两级,院级系统是根据院管理部门需求开发完成的,所级系统是基于ORACLE EBS商务套件(ERP)的部分模块并部分定制开发的。体系构架上存在两种J2EE的中间件,分别是ORACLE iAS的和神州数码开发的CO-OFFICE平台(参见图1)。
这种构架的方便之处在于开发速度快,可以迅速完成系统开发任务,但同时又过分依赖于中间件开发平台,造成无法应对系统升级、业务重组等需求变化。
三、软件体系结构的演变与SOA时代的到来
软件的体系构架可以用美国哈佛大学理查德・诺兰(Richard L. Nolan)早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信息化发展规律,即著名的诺兰模型加以说明。该模型将信息化的过程分成了从起步到成熟的6个阶段,各个阶段之间信息化的程度是逐步递增的,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参见图2)。
⒈初始阶段:初始的局部计算应用,如报表、开票。
⒉普及阶段:应用软件产品化(单机版应用增加,计算机代替手工)。
⒊发展阶段:IT系统化(开始注重规划,网络版单项应用增加,如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发的MIS系统)。
⒋集成阶段:IT集中化(开始统一技术平台,进行一体化集成,消除部门间壁垒,目前的中国科学院ARP系统部分达到这个阶段,但仍存在分布式系统带来的矛盾)。
⒌数据管理阶段:IT集成化(统一规划组织内的信息资源,开始全面的数据综合利用,这是中国科学院ARP系统二期的目标,目前仍未实现)。
⒍成熟阶段:IT资源化(全面整合内外部资源,形成完整的信息管理、辅助决策体系,是ARP系统的终极目标)。
第三向第四阶段的转化是计算机时代向信息时代迈进的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借鉴这一阶段划分理论,结合目前中国科学院信息化的现状,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科学院的信息化已完成了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的部分迈进,进入到向第五阶段IT集成化迈进的历史性关键时期。这一步的完成将是质的飞跃,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科学院信息化的整体进程与最终目标的成败。
四、基于服务构架(SOA)是软件发展的必然趋势
回顾计算机软件、硬件与网络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IT成熟度模型中各个阶段对应计算机软硬件发展的关键进程(参见表1)。
为解决软件面临的许多问题,过去曾做了许多探索,从最早的自动编程软件到面向对象的技术、组件或中间件技术等,其目的均为解决软件的复用,提高软件开发效率,让软件适应业务逻辑变化等问题。
SOA的基本思想是以服务为核心,将企业的IT资源整合成可操作的、基于标准的服务,使其能被重新组合和应用。这个梦幻般的理念在提出之初曾引起业内的轰动。今天,SOA已经从一个虚无飘渺的概念,变为业界追捧的技术、企业未来的投资重点,几个关于SOA的基本概念是:
⒈服务定义
服务是一种功能,它是一种定义好的自我包容而且不依赖其他服务内容或状态的一种服务。一个组织的内外服务综合起来形成基于服务的构架。
⒉服务构架的定义
基于服务构架本质上指一组彼此连接的服务。这种通讯可能是简单的数据传送或两个或更多服务协同作业,需要一些将服务连接的手段。网络服务采用XML(扩展标注语言)形成非常强壮的连接。
基于服务的构架并不新奇,过去对许多人而言,第一代的基于服务构架是DCOM(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或ORPs(Object Request Brokers,对象请求),这是基于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通用对象请求构架)规范。
图3说明基于服务的基本构架。它表示位于左侧的服务消费方,向右侧的服务提供方发出一个服务请求的消息。服务提供者给服务消费者返回一个消息。这个请求及后来的回答之间的联接以一种双方都能理解的方式定义好。服务提供者同时也可以是服务消费者。这些连接如何定义将在网络服务解释中加以说明。
⒊网络服务
首先,网络服务需用规定语言定义(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WSDL),它是形成网络服务的基础。图4说明了如何使用WSDL,左边是服务提供者,右边是服务消费者,服务的提供与消费步骤包括:
服务提供者用WSDL描述或定义其服务,这种定义到服务目录中。服务目录采用使用统一描述检索与综合(UDDI)的技术表示。服务消费者向目录发出一个或多个请求去寻找所需服务并决定如何和这个服务进行通讯。
服务消费方用WSDL向服务提供方发出服务请求。由服务提供者提供的部分WSDL传向服务消费者,该语言告诉服务消费者所提交的请求与应答。
图4所示的UDDI目录就是所谓的登记处,登记处的目的是作为一种查找用WSDL描述的网络服务的手段。UDDI登记的作用是允许各种组织用各种方法查询网络服务的使用方式及是否可用。
图4中所有的消息均使用SOAP发送。SOAP基本上是提供网络服务消息的信封或包装。SOAP一般用HTTP(超文本协议)协议发送,也可能使用其他连接方式。HTTP是互联网上常用的协议,它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网络服务的应用。
经进一步抽象简化,如图5所示,在图顶部标注“网络服务”的长条表示目录或网络服务。可以认为网络服务如同PC计算机中的数据主板总线,在上面插上许多电路板,其他中间件解决方案类似使用总线的概念。
一个基于服务构架的重要概念是任何服务提供方同时也是服务消费方。这就是为何图5中网络服务下方只表示出服务,而非“服务提供方”与“服务消费方”。
SOA构架的重要标准是看系统中不同的组件是否能提供服务。实际案例如美国西北航空公司(North West Airlines)的业务系统,该公司超过80%的乘客喜欢通过网络接入和设在机场、酒店等地点的登记处办理手续,而不是在售票机构排长队。该公司的业务系统通过SOA技术向乘客提供可靠、便捷、定制化的服务。
10年前,解决灵活性问题的方法是企业应用集成(EIA),在主机端运行经过整合的软件。不过,这一方法已越来越难于适应日新月异的业务环境,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新的业务过程往往跨越多个组织或需要复杂的分析和协作。因此,新的解决方案不仅需要提供高效的业务推动力,更需要的是能组建未来业务模式灵活的模块。客户机/服务器(B/S)架构的时代必然转向面向服务的架构(SOA)这一新的潮流。
事实上,早在10年前,Gartner公司就预言了SOA的未来。但由于当时缺乏实现SOA的技术基础,SOA并没有立即引起企业和IT公司的重视。直到近年来XML、SOAP、WSDL、UDDI等Web服务标准逐渐成熟,SOA才成长为可部署的技术、产品及下一代应用系统的方法论。
中国科学院ARP系统是典型的客户机/服务器(B/S)模式,但目前面临系统升级带来的烦恼。软件升级对用户就意味着每三年来一次革命,不仅需耗费大量金钱,还会闹得人仰马翻。现有的ARP各大模块几乎都是铁板一块,当某一点业务变化时,某一点功能需要调整时,就必须全部升级或下发补丁,这不但造成升级成本太高,而且牵一发动全身,质量无法保证。
从理论上讲,在SOA构架下的软件就像是一个不断进化的生态过程,某些“服务(业务组件)”不断地局部升级,新的“服务”不断地加入,只有这样的系统才能真正做到快速适应业务变化。
五、基于SOA的ARP系统解决方案
由于ARP系统当初的设计思想基本上是遵照业务流程,通过ORALCE EBS配置或开发完成的,二者共享不足,基本自成体系、自立门户。因为任何应用离不开最基本的三个内容:界面、业务逻辑和数据展现,这些内容应该可以重复利用。过去的系统因为各应用自成体系,所以每开发或增加一个新应用,就需要重开发一遍界面与数据展现,重写一遍业务代码,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将ARP系统SOA化,就是改变过去开发应用软件的模式,首先根据业务需求,将其定义成“粒度”合适的“组件”,作为全院共享的资源,由不同业务系统随时调用。ARP的SOA架构模型如图6所示。
将ARP系统SOA化,要分为4个阶段:业务规划、成熟度分析评估、前景展望和定义路线图。
⒈业务规划
这一阶段组织并定义可SOA化的业务范围。通过对中国科学院ARP系统所涉及的院所两级8大系统业务建模(已有或新建)的分析,形成业务系统的优先级、参数和粒度,从而形成SOA的业务组件。
过去的面向对象、技术组件等概念主要关注技术,一个技术组件往往用某单一技术来实现一个技术功能,技术组件是紧耦合的,组件粒度通常过小,不但组装成本高,而且一个组件的改动对另一组件的影响很大,从而影响整体质量。但基于SOA架构的业务组件(也叫服务)却将注意力集中在业务功能上,每一个业务功能必须是完整的,至于实现这一个业务功能的技术可能涉及很多,如数据库、JAVA、JSP等。也就是说,在一个业务组件中,可能所有这些技术同时出现,以实现现实生活中所需的业务功能,如财务报销、网上文字处理等。它强调技术无关性,是对业务对象的抽象。具体过程包括:
通过业务模型分析,定义网络服务的范围。
确定与其他IT行动的边界并建立合作。
SOA的业务论证与粒度划分。
分析现有业务行动与未来业务行动的优化级与衔接关系。
⒉成熟度分析评估
在成熟度评估分析阶段,要为当前所处状态建立一个度量标准。此时将定义当前已经实现、可作为SOA起点的服务和业务功能,并确定出可作为基础项目的项目。通过分析服务,形成描述业务的元素和语言,也可以在技术空间得到直接的表达,从而成为沟通业务与技术的桥梁,也缓解了技术与业务之间“阻抗不匹配”的困难,使得信息技术能够随业务需求灵活应变。其次,SOA通过标准化的、跨平台的技术规范,使得运行在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中的服务能够被统一调配组装,从而在业务流程上实现整合。所有的“服务”都采用同样的标准、建立在同样的平台之上,当发出一个业务请求时,系统将自动根据需要调用平台上的“服务”,无论这个“服务”是在什么业务系统内。
⒊前景展望
在这一阶段中,信息化管理部门与业务管理部门通过专题研讨会来确定并定义要求的“预期”状态,并确保举办整个全员参与的联合讨论。对近期事件要详细,而较远的事件要灵活,以便在前进中融入所得到的经验教训。
⒋SOA路线图
根据前三个阶段所收集的信息完成SOA路线图。
⑴定义
规划与范围:确定SOA业务的中长期规划与业务范围。
现有状况(SOA成熟度):对现有系统进行成熟度分析。
来来愿景(SOA能力):确定未来SOA化后的愿景。
差异分析:SOA目标和适当的时限进行彻底的差距分析(gap analysis)等。
⑵执行
业务策略与过程:对业务策略与过程进行自顶而下的查看。
架构:评审当前架构、策略和标准以及参考架构。
成本与收益:概述现有成本构成与收益情况。研究未来科研活动指标、科研成本构成及科研产出物路线图。
构造块:对现有服务、过程、工具和技术进行分析。共享的服务基础架构需求及标准化的工具。将共享服务战略和标准化进程列入优先地位。
项目与应用:评审现有系统以及未完成的和已规划好的项目。
组织与管理:对现有管理结构和策略进行分析。
⑶回顾
阶段性里程牌回顾:通过对SOA化的系统进行阶段性分析比较,得出更新的经验教训。
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考虑更多的业务能力。
⑷优化
在已有的SOA路线图上增加应用。
从经验中汲取教训,提高业务适应能力。
整体性提高SOA化的系统对业务的支持,从而进入下一轮循环。
SOA路线图应该是不断融入经验和教训的循环过程(参见图7)。
SOA路线图最终完成以下几个工作层次以实现信息化的战略目标:①繁乱的业务形成,单独的“服务”;②完成业务功能的SOA化,完成多层次的集成;③将整体系统的IT基础设施转换为SOA模型;④转换用户的业务模型,进入SOA的良性循环,达到IT成熟度第六级,从而使ARP系统实现中国科学院的战略目标。
六、结束语
基于服务的构架(SOA)是软件系统设计的必然趋势,在改造与新建业务系统的同时,应用SOA的理念与技术进行系统设计与实施将是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基本工作思路。本文从信息化成熟度模型入手,通过分析IT系统的规划,提出对中国科学院ARP系统的SOA改造路线图,希望对中国科学院及其他部委信息化建设有所借鉴,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信息化投资的效益。
参考文献:
[1]Erl T. SOA principles of service design[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2007
[2]SOA architecture lends itself to profitable partnerships for plant-level information[J]. Manufacturing Business Technology,2007,25(7)
[3]祝勇仁,张炜,姚荣庆. 基于面向服务构架的企业应用集成的研究[J]. 轻工机械, 2007(4)
[4]吴家菊,刘刚,席传裕. 基于Web 服务的面向服务架构(SOA)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 2005(14)
[5]张建飞,金连甫,陈平. 电子公文交换的SOA解决方案[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6,27(4)
[6]李蕾. 企业未来的软件架构: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J]. 电脑知识与技术(技术论坛),2005(11)
篇9
在这里我们将一般数控系统的概念广义化,定义成由控制器,机械结构,伺服单元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的产品模式。控制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计算机数控系统,它由专用或通用计算机硬件加上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组成,完成数控装备的运动控制功能,人机交互功能,数据管理功能和相关的辅助控制功能,是数控装备功能实现和性能保证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整个数控体系的中心模块。机械结构是展现控制器运动控制功能的执行机构和机械平台,如数控机床系统中的铣床、车床和加工中心等机械部分;数控机器人系统中机械手和机械臂等。机械结构根据具体应用场合的不同,具体形态千差万别,但都可以按照运动学和动力学方法简化成运动机构的各种组合形式,这种组合越复杂其对控制器的能力要求就越高,同一种控制器可以完成对不同机械结构的控制,同样一种机械结构可接受不同控制器的控制,这说明机械部分和控制器组合起来可形成形式多样的产品类型。伺服单元是连接控制器和机械结构的控制传输通道,它将控制器数字量的指令输出转换成各种形式的电机运动,带动机械结构上执行元件实现其所规划出来的运动轨迹。伺服系统包括驱动放大器和电机两个主要部分,其任务实质是实现一系列数模或模数之间的信号转化,表现形式就是位置控制和速度控制。在此基础上,随着开放式数控技术的出现,数控系统体系具备了自我扩展和自我维护的功能,这得益于各种二次开发手段提供了自由完善和自定义系统软硬件功能和性能的能力。因此,开放数控所特有的二次开发平台也作为一个新的组成部分融入了数控系统体系结构中,并在深刻改变着传统数控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应用方式。
2、应用开发系统组成和功能规划
本文所建立的一体化数控系统应用开发平台,完成对上面四个组成环节的统一管理控制,系统规划,设计开发和仿真校验流程。系统组成规划模块完成所需数控装备产品的单元组合,功能规划和性能规划;机械结构设计模块完成对机械执行机构的物理建模,动态性能仿真,实体造型,结构绘图和工艺设计;伺服单元控制模块完成伺服系统的选型,位置控制规划,速度调节规划;运动规划控制模块完成运动轨迹规划,插补算法设计和仿真,控制策略设计和仿真;人机交互管理模块完成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和实现,数据管理和通讯功能。
整个应用开发系统的每个模块都分为应用和开发两个部分:应用部分针对于现有的系统模式和控制方法,从熟悉、使用、理解角度出发通过相应的软硬件技术手段实现对现有技术资源和产品资源的消化吸收;开发部分在应用部分的基础上,针对应用中发现的问题和产生的创意,对数控系统体系的某些组成环节进行旨在提高其性能和丰富其功能个性化的二次开发并提供进行这种二次扩展的软硬件技术支持环境。
应用开发系统采用两种模式来实现这一目标:第一种是硬件仿真模式,即为特定的典型硬件结构建立一个由软件虚拟的硬件层。硬件层以硬件电路图框的形式展现,其输入输出口可进行交互,以此来模拟整个硬件部分工作时的信号流程,并可像真实硬件一样接受软件算法的代码控制。第二种是建立模块化的硬件单元框架,以真实的硬件模块封装后加入到系统结构中,模块之间采用便于安装和检测的接口,以此来实践系统硬件部分的实际搭建能力。
3、关键技术及其实现
(1)引导型应用和开发模式
层次化的教学模式要求应用开发活动有一个可依附的实践模板,它体现一种交互式的资源响应机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作出引导和评价,并提供获取相关资源的渠道。本系统所建立的引导环境是一种浮动式内嵌帮助平台,它底层以数据库的形式作为资源实体,按照具体应用开发的层次和场合,主要采用交互对话模式,符号描述模式,精灵向导模式三种手段来集中或分散地展示资源。交互对话模式是采用工作步骤预定义的方式,将一些比较成熟的应用开发流程的顺序和内容固定下来,以对话框的形式体现配置环境,最后展现出整个过程的信息结果。符号描述模式采用自定义编程语言的模式对一些需要验证的软件算法和控制流程进行规划,它有别于一般通用的编程语言,只是针对于具体应用场合采用特征描述的方式搜集特定的信息表示,与其所连接的资源数据库进行交互后,给出算法或流程运行的结果和评价。精灵向导模式是提供一个实时在线的帮助信息窗口,该窗口具备智能化的交互形式,可自动根据当前所处的状态提供出相关的引导型帮助信息,并具备自学习的记忆模式,按照用户的应用开发进展调整引导的策略。
篇10
近几年,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成熟、WCDMA/HSPA的规模商用和无线数据业务资费的下降,移动数据用户迅猛增长,数据流量日益增加,这对核心网分组域sGsN(Servmg GPRS Support Node,服务GPRS支持节点)的容量配置及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动运营商既要不断增加节点、重新规划和分裂无线分区,又要兼顾网络资源利用率和投资效益,还要确保节点容灾和网络安全。这在传统组网模式下是难于实现的,而3GPP在R5阶段推出的基于TS23 236协议的SGSN P00L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2 SGSN POOL组网优势及关键概念
SGSN POOL组网模式打破了传统网络中BSC/RNC与SGSN问一对一的控制关系,“池”内所有SGSN共同服务“池区”,“池”内每个BSC/RNC与“池”内所有SGSN控制逻辑关系全连接。SGSN POOL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与传统网络相比,POOL内SGSN共同分担网络负荷,能平滑潮汐流量和峰值话务,防止单节点拥塞;当“池”中某个SGSN宕机后,其它SGSN可实时自动接管业务;且在POOL内没有跨SGSN的切换,减少了Gr/Gn接口信令流量;因而可以提高整个核心网资源利用率、服务质量和可靠性。
SGSN POOL也常被称为Gb/lu―Ps FIex,包括两个关键概念:
(1)网络资源标识NRI:唯一标识POOL内一个SGSN,当移动用户或用户终端MS/UE初次注册到POOL内的一个SGSN时,该SGSN将分配含有本局NRI的分组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P-TMSl给MS/UE;
(2)非接入层节点选择功能NNSF:位于BSC,RNC,MS/UE分别在临时逻辑链路标识TLLI(2G)或域内NAS节点选择器IDNNS字段(3G)中携带NRI,当第一次进~POOL时,由NNSF节点根据相关负载均衡算法为MS/UE选择“拜访SGSN”。
3 SGSN POOL部署规划要点分析
现阶段部署SGSN POOL实际是对现网核心网分组域的组网改造,网络规划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这里仅对以下几个需重点考虑的方面进行阐述:
3.1Gb/Iu over IP是组网前提
现阶段国内移动运营商GSM、WCDMA、TD-SCDMA核心网分组域均采用2G/3G融合共建模式,其中3G网RNC一般直接按IU-PS over IP建设,而2G网BSC与SGSN之间的Gb接口JP化工作目前正在实施,尚未全部改造完成,早期建设的部分BSC仍采用Gb over FR(物理上采用E1作为传输电路)。
部署MSC POOL时BSC/RNC可单连媒体网关MGW,通过在MGW启用虚拟媒体网关VMGW功能使得每个BSC/RNC受POOL内所有MSC Se rver控制。与此种组网模式不同,现阶段PS域SGSN尚未实现控制和承载相分离,因此部署SGSN POOL时要实现IU/Gb接口全互连;对于仍采用Gb over FR的BSC来说,其Gb接口物理上必须采用E1经SDH网与归属POOL内的每个SGSN相连,其改造成本、网络调整及运行维护的复杂程度都是难以接受的。因此,需在部署SGSN POOL前完成全网Gb over IP的改造,主要是在网络服务层从原来的帧中继承载改变为IP/UDP承载。通过基于IP的路由寻址完成Gb接口的信令和数据交换。相关协议栈如图2所示。
3.2SGSN POOL区域及容量规划
SGSN POOL的覆盖区域及容量规划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1)尽量选择覆盖连续的无线区域组POOL,POOL边界不宜选择现网切换频繁的区域,POOL覆盖区域宜相互独立,尽量不要进行重叠POOL区的规划;
(2)2G/3G网络融合组POOL,现网话务具有互补性或潮汐特征的配对区域,以及现网局间切换多、信令负荷高、3G无线覆盖不连续且2G/3G互操作频繁的区域应尽可能规划在一个POOL内;
(4)单个POOL内规划的SGSN数量初期建议不小于3,考虑到数据配置和运维管理的复杂性与负载均衡的难度,也不宜过大,建议以4~8为宜;一般不建议为POOL内单个SGSN配置冗余备份容量,但是POOL容量规划必须满足“SGSN POOL内任意(N-1)个SGSN的规划容量和×30%>SGSN POOL内任意SGSN的规划容量×70%”的原则,确保任意一个SGSN宕机时其业务可被POOL内其他SGSN网元100%接管(按70%设备利用率);
(5)建议POOL内各SGSN用户容量和处理能力尽可能保持一致且采用相同的计费策略。现阶段不建议跨计费区域组POOL,否则覆盖多个计费区域,SGSN就要实时将路由区标识RAl通知计费网关CG和网关GPRs支持节点GGSN,S/G-CDR和CG合成的CDR(Call DetallRecord,呼叫详细记录)中均需提供RAI信息,业务运营支撑系统BOSS也需改造支持对RAI采用不同的计费策略;
(6)为减少POOL改造过程中对现有业务的影响,POOL内的SGSN应能够同时接入支持和不支持Gb/IuFlex的BSC/RNC节点;但是SGSN POOL改造完成后,一般不建议POOL内SGSN同时为POOL外的BSC/RNC提供服务以避免“吸尘器”效应。对于SGSN POOL规划区域内确实存在少量不支持Gb/lu Flex或Gb/lu over IP的旧型号BSC/RNC的情况,可采用以下两种解决方案:
方案一:通过软硬件升级使其支持Gb/lu FIex及Gb/lu over IP功能,或者采用新的支持Gb/lu FIex及Gb/Iuover IP功能的BSC/RNC将其替换;
方案二:个别厂家提出SGSN池(SPP,SGSNPOOL Proxy)的解决方案,即在BSC/RNC侧或者SGSN侧引入sPP功能模块,使原本不具备Gb/Iu Flex功能的BSC/RNC能连接并使用SGSN POOL。
其中方案二仅有少数厂家支持,不是3GPP标准的Gb/Iu Flex解决方案,且串接SPP后,BSC/PCU、RNC侧或者SGSN侧也需要进行改造和电路割接,不建议采用。
3.3NRI规划
3GPP TS23 236对SGSN POOL中NRI的定义如图3 所示:
现阶段国内运营商定义NRl长度为7位(图中第23~17位,其中23/22比特作为省际标识统一分配),每个NRl值能管理的最大附着用户数不小于100万。NRI规划在SGSN POOL组网中非常重要,NRI一旦确定后期想再进行调整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建议:
(1)规划初期就按四色定理,对全网NRI进行统一规划,各POOL的NRI长度一致,POOL内不同SGSN的NRf值不同,相邻POOL之间NRI不重复;
(2)规划时要充分考虑POOL的可扩展性,对于大容量或可扩容的SGSN可以预分配多个NRI;
(3)空NRI(Null-NRI)是一个不属于任何SGSN的特殊NRI,与普通的NRI统一编码,用于负载重分配时指示NNSF~MS新选一个可用的服务SGSN,一般一个运营商只需统一定义一个NulI-NRI,如127;
(4)组POOLR寸某些设备厂商的软件属性需要定义一些特殊的NRI,这些特殊的NRl规划时需预留,不能分配给POOL内的SGSN使用。
3.4Non-broadcast RAI规划
Non-B roadcast RAI(非广播路由区标识)是一种特殊的RAl,与普通RAI统一编码,但不能和SGSNPOOL内所有已经配置的RAl相同,不需要在系统信息广播消息中广播。在SGSN POOL内进行负载重分配处理中,Non-B roadcast RAI用于Null-NRl触发MS重新发起位置更新后目标SGSN定位原SGSN。
POOL内的每个SGSN都需配置一个属于本局的Non-b roadcast RAI,并且需要能识别同一POOL内其它SGSN~JNon-Broadcast RAI;规划时建议集中申请一段未使用的RAl作为Non-b roadcast RAI,在DNS上集中配置Non-broadcast RAI和SGSN的对应关系。
3.5Default SGSN规划
DefauIt SGSN(缺省SGSN)用于解决用户漫游出POOL时定位原SGSN的问题。即对于漫游出SGSNPOOL的用户在从源SGSN取用户信息(用户的P-TMSl及未被使用的加密参数信息)时,DefauIt SGSN能够根据NRI信息找到源服务SGSN,因此DefauIt SGSN中应配置POOL内所有SGSN的地址信息。可将POOL内的每个SGSN都配置成Default SGSN,但是为避免对POOL内某一个SGSN造成冲击和单点故障,建议将整个POOL区划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规划2~34SGSN为该区域的Default SGSN,通过域名服务器DNS的轮询机制实现Default SGSN的负荷分担。
4 SGSN P00LT程实施建议
与MSC P00LT程需双联改造大量的A接EITDM电路不同,分组域的Gb/Iu-PS over IP改造进程要快得多。在Gb/lu-PS over IP改造完成后,SGSN POOL的工程实施基本不涉及物理电路割接和调整,因此要相对简单些,不过仍有大量的软件升级、数据修改和配置工作。以下为实际工程实施的一些建议:
(1)SGSN POOL的前期规划和准备工作非常重要,需按照目标网结构“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部署,后期尽量不进行POOL的拆分和NRl等参数调整;
(2)在部署SGSN P00L前加快完成现网所有BSC/RNC的Gb/lu-PS接口lP化改造工作;
(3)若同期工程有新建SGSN和BSC/RNC,可考虑先利用新建SGSN和BSC/RNC进行SGSN POOL组网相关功能的实验与测试,积累组网经验;
(4)在实施Gb/lu over IP改造期间,可同步升级现网所有SGSN节点支持Gb/lu Flex。建议先将现网SGSN按照规划目标组成“虚拟POOL”运行和测试,此时BSC/RNC上的NNSF功能未打开,不会影响现网业务的正常运行;
(5)升级现网BSC/RNC支持Gb/lu Flex功能,做好割接入POOL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6)现网BSC/RNC开启Gb/lu Flex功能,按计划分批次割接入SGSN POOL,并完成相关测试,包括普通业务拨测、计费验证等基本功能测试、POOL特性测试、POOL OMC测试等;
(7)SGSN POOLi式上线运行后,观察网络负载并通过网管进行调整优化。例如,TS23 236中并未规定或建议具体的NNSF负载均衡算法,各设备厂商采用的算法不同,包括采用“SGSN的附着用户数”作为负载均衡容量因子的静态算法,和采用“SGSN激活用户数”或“数据吞吐量”作为负载均衡容量因子的动态算法。客观来说,不管哪种算法都无法从根本上保证POOL内“各SGSN内PDP激活用户数”和“忙时数据吞吐量”的绝对均衡;因此,实际运维时需要加强网络实时监控,必要时可通过网管系统对POOL内不同SGSN上的用户进行负荷迁移调整,避免流量溢出。
5 SGSN POOL向EPC的组网演进
随着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在无线接入网的引入,2G/3G核心网分组域也将向EPC(Evolved Packet Core,演进的分组核心网)架构演进。3GPP提出未来移动通信网将向全IP网络演进,其中EPC将作为核心网络承载层,IMS(IP Multimedia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将作为业务控制层架构在EPC网络上为用户提供多媒体应用。EPC核心网架构继承了现网电路域控制与承载相分离的思想,将现网2G/3G核心网分组域SGSN的移动性管理/信令控制功能与媒体转发功能相分离,分别由移动性管理设备MME和服务网关S-GW来完成,分组数据网关P-GW仍承担现网GGSN的职能,归属用户服务器HSS负责存储用户签约信息,PCRF(PoIicy&Charging Rules Function,策略计费规则功能)则完成策略控制决策和基于流计费控制的功能。
目前,国内各通信运营商已在积极进行LTE/EPC的部署试点,在SAE(System Architectu re Evolution,系统架构演进)引入初期,试点网络一般采用新建方案,即新建MME和S-GW/P-GW节点支持LTE的接入,这样可以做到对现网2G/3G业务运行影响最小。通过试点积累组网经验后,将在全网逐步部署EPC组网。为保护投资,建议采用现网升级与新建相结合的演进方式,即现网SGSN、GGSN网元不再进行大规模扩容,增长的业务需求主要通过EPC来承载;同时逐步升级SGSN~SAE架构的MM E,升级GGSN支持S-GW/P-GW功能,最终实现SAE与移动核心网CS/PS域的全面融合。在演进过程中,通过使用SGSN POOL的负载重分配功能来确保SGSN至MME的平滑升级。
核心网分组域的组网演进如图4所示。
篇11
随着网络建设日益推进,LTE网络架构与频率使用情况越来越复杂,基于终端的网络测试受限于异频测量策略无法完整记录和呈现道路上所有信号的覆盖情况,对网络覆盖评估与结构优化带来了诸多不便。与之相比,扫频数据则能更全面更完整地反映网络覆盖的真实情况,对扫频数据的深入挖据与分析能有效补充前者的不足,成为网络优化又一重要手段。本文从扫频数据应用出发,通过对其深入分析与挖掘,辅助网络进行结构优化,提升网络性能。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关于扫频数据的基本应用与原理介绍,主要针对扫频数据在天线覆盖评估、网络结构评估、频点与PCI规划、参数个性化设置、其他功能实现五个方面的应用原理进行介绍;第二部分是扫频数据应用在实际网络优化中的一个样例,由此论证扫频数据分析对网络优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基本应用与原理介绍
2.1天线覆盖评估
通过扫频数据的信号分布情况,结合现网工参的方向信息,能有效分析过覆盖、弱覆盖、反向覆盖等天线覆盖问题,用于指导天线调整,评估天线性能。
2.2网络结构评估
根据扫频数据,A小区作为主覆盖小区的所有采样点数记作NA;在这些采样点中,所有B小区与A小区的信号强度差值小于或等于敏感阈值RSRPth采样点数记作NB,A;那么,小区B对小区A的干扰系数定义为:PB,A=。在干扰系数的基础上,我们定义A小区的被动干扰系数一,其中i为所有对A造成干扰的小区,该参数表征了A小区被周围小区干扰的程度;定义B小区的主动干扰系数=,其中i为所有被B干扰的小区,该参数表征了B小区对周围小区干扰的程度。被动干扰系数可用于整个网络中结构复杂干扰严重的区域定位,主动干扰系数则可标识造成该区域结构复杂干扰严重的最坏小区,借助这两个参数分析可迅速实现问题定位,指导优化调整方向,提升优化效率。
2.3频点与PGI优化
通过扫频数据分析,我们可以迅速进行频点与PCI问题定位,如PCI MOD3干扰,借助GOOGLE EARTH或MAPINFO的拉线标识,可以直观反映问题成因,输出调整方案,并判断新方案是否会带来新问题,从而选择最优配置。
另外,利用干扰系数矩阵,可借助程序进行全区域频点与PCI自动规划,从整体上优化网络性能,当然,只参考扫频数据的干扰系数矩阵过于武断,可加入MR数据与地理分析。
2.4参数个性化设计
利用采样点上的各频段各小区信号强度进行统计分析,可实现如异频测量A2门限的个性化设计。如可将RSRP样本分为“需要进行异频测量”与“不需进行异频测量”两类,按RSRP的值分别进行统计,描绘出两类样本的RSRP分布样本数曲线,并采用满足80%“需要进行异频测量”样本起测条件的RSRP设为a2ThresholdRsrpPrim值。如此能保证该小区覆盖范围内区域在需要起测异频时能及时起测,既保证了大部分区域信号顺利接续,又最大限度降低因起测异频带来速率下降的负面影响。
2.5其他功能实现
基于采样点LTE与GSM信号的共同分析,可把扫频数据挖掘的内容推广至系统间互操作应用,如CSFB频点优化、ESRVCC邻区优化与门限设计等应用。
三、扫频分析工具应用样例
江门恩平区域4月份第三方测试覆盖指标(综合覆盖率、SINR>=0比例)较差,针对影响该指标的主要因素MOD3干扰,我们采用扫频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得到恩平区域MOD3干扰分布图并进行精细优化,情况如下。
篇12
1引言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被认为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在我国物联网被列为国家“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2月14日,中国的第一个物联网五年规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由工信部颁布。我国正大力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力求“十二五”期间实现物联网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本文将围绕物联网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问题展开分析,总结学者的不同观点,追溯物联网的本质和主要技术,分析其在电子商务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做出简要评论。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1物联网内涵方面的研究
目前,国外业界比较有代表性的物联网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1999年最早提出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定义为: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功能的网络。RFID 标签可谓是早期物联网最为关键的技术与产品环节,利用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或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2)欧盟第七框架下 RFID 和物联网研究项目簇(Cluster of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CERP-IoT)于2009年9月的《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研究报告认为,物联网是未来互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被定义为动态的基于标准的和可互操作的通信协议且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全球化网络基础架构。
(3)按照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但是与传统互联网不同的是,H2T是指人利用通用装置与物品之间的连接,从而使得物品连接更加的简化,而H2H是指人之间不依赖于PC而进行的互联。
2.2物联网技术方面的研究
美国很多大学在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CENS实验室、WINS实验室、NESL实验室等。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DARPA的支持,从事着极低功耗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的研究。奥本大学也获得DARPA支持,从事了大量关于自组织传感器网络方面的研究,并完成了一些试验系统的研制。宾汉顿大学计算机系统研究实验室在移动自组织网络协议、传感器网络系统的应用层设计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
除了高校和科研研究所之外,国外的各大知名企业也都先后参与开展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克尔斯博公司是国际上率先进行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先驱之一,旗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产品众多(包括IRIS,MicaZ,Imote2等),为全球超过2000所高校以及上千家大型公司提供无线传感器解决方案。目前Crossbow公司与软件巨头微软、传感器设备巨头霍尼韦尔、硬件设备制造商英特尔等都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都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进一步的发展以及最终的商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1物联网含义方面的研究
我国在2010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物联网有如下的说明:(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石亚萍(2011)将物联网定义为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线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我比较倾向于张立志(2012)对物联网的定义:通过射频识别装置、无线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3.2物联网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研究
孙玮(2011)从企业库存管理、支付环节、物流方面等方面阐述了物联网对电子商务的推动作用。在电子商务企业仓库管理中,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对库存物品信息的实时感知,形成自动化库存,实现整个网上零售营销体系信息共享的目的;在支付环节中,网上零售商可以加强与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合作,探索比较合理的新商业模式,发展多样化的手机支付业务;在物流方面,通过物联网和GPS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将配送包裹模块化,让消费者、网上零售客户和物流公司三方实时获悉货物的路线。孙玮认为电子商务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而物联网的兴起会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促使电子商务更好更快发展。
4结论
从现有研究来看,有关物联网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研究成果较多,研究方法相对比较成熟。目前关于物联网对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比较一致的结论有:物联网能够提升库存管理效率、优化网络营销环境、改善物流质量、提高售后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等。进一步考察不难发现,已有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研究框架上,国内学者对物联网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作用机制的分析极为少见。而要应用物联网相关技术作用于电子商务,使电子商务更好更快发展又必须清楚其影响机理,因而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内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首先,强化物联网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理论机制分析;其次,创新物联网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分析方法;再次,拓宽分析范围,即分析物联网对电子商务不同模式发展的影响,以期为指导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2011(3)
[2]工业和信息化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R].2012(11)
[3]石亚萍物联网现状分析与发展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1(7)
[4]张立志物联网环境下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研究[N].武汉理工大学,2012(6)
[5]王大文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问题分析[J].中国市场,2007(15)
篇13
随着我国汽车购买和持有量的增加,汽车广泛使用,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汽车产品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为了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增加购买率,制造商和销售商在产品销售中普遍采用相对宽松的退货政策。然而,在汽车制造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能源,而随着资源和能源的稀缺性不断凸显及价格的持续上涨,给众多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节约能源、材料循环利用开始成为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逐渐关注的部分。面对这种压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和研究应用有关报废汽车的回收再利用问题。特别是在欧美发达国家,逆向物流已经成为影响制造商和零售商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中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研究意义
2001年,美国制定并发表了《未来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指南》(简称《指南》)。该《指南》明确指明美国将于2020年实现95%的废旧汽车回收利用率的目标。同时表明:废旧汽车可拆解出10%,其中5%是金属零部件,可以回收再利用,其他成分为可再使用的零散材料;报废汽车90%的材料分拣回收和粉碎,而填埋的只占5%。与此相比,在我国,汽车逆向物流的发展还存在巨大差距,而逆向物流的加快实施对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节约社会资源,实现循环经济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资源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而汽车制造业是高能耗产业,面临日益减少的资源,逆向物流的实施是必要的举措。
(二)降低企业成本,实现更高利润
汽车逆向物流对废旧的汽车进行重新拆解,将可循环的废旧材料回收利用,对可再使用的零部件进行翻新,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使企业获得成本竞争优势。当已售出的货物出现产品问题,及时地召回问题产品及零部件退换能够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三)树立环保意识,提升企业形象
企业对逆向物流给予重视,把废旧的汽车进行回收,体现了企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塑造企业良好的绿色形象,提升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逆向物流概念综述
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开始对逆向物流给予关注,“逆向流”逆向渠道”开始出现在学术文献中。Stock和Lambert在1981年较早地提出了有关物流的描述,他们把正向物流渠道形象地比喻为单行道,而将逆向物流说成是在单行道上走错方向。进入20世纪的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深入探索研究逆向物流领域。而Stock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一份报告中首次提到了“逆向物流”,他将其定义为“一种集合了产品回收、物料再循环、回收再利用报废产品、维修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Carter等认为,逆向物流是物品在渠道成员之间的反向流动,企业在这一流动过程中为了获得环境保护上的优势,对其中再循环利用的物料进行有效管理。美国学者Rogers和Tibben-Lembke通过在本土进行广域性的调查访问给逆向物流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即: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组织、计划、控制,使其有效益有效率地从消费地到始发地的流动。
我国对于逆向物流的研究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在2006年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定义了逆向物流,逆向物流包括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两部分。
综合上述文献可知,有关逆向物流的定义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点,至今尚没有形成确切的标准,但是它们都着重强调了逆向物流的参与方、流动的逆向性和目标性。因此,随着逆向物流的不断发展,其定义也会日趋完善。
(二)逆向物流网络综述
1.特定产品的逆向物流网络结构研究和设计。Caruso等研究了固体废弃物的回收与处理,建立了多目标的选址规划模型。Jayaraman等对美国一个设备制造商的物流网络进行分析,得出资本、运输、处理和存储与逆向物流效果相关,建立了多阶段容量限制的选址模型。Nagumey和Toyasakil(2005)设计了一个框架模型,用来管理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处理,建立了电子废弃物的分阶电子回收网络模型。Der-HomgUe,Meng Dong(2007)构建了确定性规划模型来更好地解决电脑租赁到期的产品逆向物流问题,研究了包含正逆向物流的供应链网络。
2.一般产品的逆向物流网络结构研究和设计。Jayaraman
(1999)等开发了一个模型,以确定最佳的处理设施的数量。这些数量是根据逆向供应链的三个层次确定的:已知回报的收集点、潜在的处理设施和已知需求的重用网站。Gomes等(2011)研究反向物流链的规划和设计,并提出了一种通用的MILP模型,用来选择收集和分拣中心的最佳位置,同时定义战术网络规划,它的新颖之处在于能够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产品买价最优的目的。Amin和Zhang(2012)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提出了一个混合整数线性规划,用来优化闭环供应链。
国内对于逆向物流网络的研究相对比较滞后,设计多以线性方程为主,进行算例分析。马丹祥(2005)探讨了可循环产品、可重新制造产品、有回收价值产品的逆向物流网络构建,运用混合整数规划和双层规划构建模型,建立逆向物流网络。范体军(2009)等以废旧成品回收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线性整数目标规划数学模型,构建废旧成品逆向物流回收网络。
3.汽车逆向物流网络综述。国外方面,Schleiffer等对废旧汽车进行了研究,采用遗传算法构建了模型,用来对工厂的地址、数量、服务区域进行优化。N.Kanari等描述了日本在汽车循环方面的法律制度,并介绍了欧盟报废汽车的处理现状以及再循环的具体过程。Panate Manomaivibool分析了瑞典与英国两国废旧汽车再循环带来的现有影响,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用来评价荷兰的汽车回收状况及方法。
逆向物流近年来是国内学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董天舒分析了在汽车制造业中,废旧钢铁逆向物流的三种基本模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张英研究分析了影响汽车逆向物流的相关因素以及它们在逆向物流网络构架中的秩序和方向。李晓玲探讨分析了我国汽车逆向物流网络模型架构,分别构建了在自营模式下和第三方模式下的两个模型,为我国汽车逆向物流网络结构提供了借鉴。
由上述文献可知,回收物流网络设计是从特殊产品的研究开始,以单一简单的废旧产品回收为案例构建网络架构,进而推广到一般产品的回收。物流网络的设计也越来越实用化和信息化。国外的学者倾向于从实际情况研究逆向物流中的资源配置等问题,多采用数学规划、系统仿真等方法。国内学者研究的相对简单,模型大多采用混合整数线性规划,往往采用Lindo软件及遗传算法求解,针对小规模问题可以解决,但对于大而复杂的问题则无能为力。逆向物流系统需要综合考虑多种问题,回收产品的数量、质量都是未知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物流网络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汽车工业和汽车消费市场也以惊人的速度、蓬勃的态势迅速成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界和学术界也逐步地开始着力关注逆向物流和报废汽车回收问题,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也陆续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规范和加速报废汽车回收行业发展。但是,我国的汽车逆向物流的研究与实践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废旧汽车再利用率、回收率、环保水平都比较低,报废汽车回收行业竞争相对粗放和混乱,特别是政府对回收废旧汽车的宏观管理也极不完善。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还亟待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Caruso C,Colorni A,Paruceini M.The regional urban solid waste management System:A modeling approach[J].Euro 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3(70):16-30.
[2]Jayaraman V,Guide JR VDR,Srivastava R.A closed-loop logistics model for remanufacture[J].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1999,50(05):497-508.
[3]马丹祥.逆向物流网络设计优化模型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