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护理信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护理信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护理信息

篇1

2、病人药物信息管理

该系统在病区电脑终端设有病人药物领取与使用情况记录,医护人员可以随时监控药物的使用情况,避免人为因素造成药物滥用、错用等。

3、病人医疗费用管理

该系统可以统计整个住院过程中患者治疗的费用、详细药物费用清单、医保报销及自费情况等,有利于患者了解治疗所产生的费用,真正考虑患者的知情权,达到科学管理。

4、护理人员工作管理

该系统设置了护理工作管理流程,一是护理排班,护士长只需录入密码,即可显示排班程序,进行排班、修改、打印,并与护理部设立电子邮件,或短信通知,使信息沟通更便捷;二是护理分工,按照不同的病种病症进行不同的分级护理,通过信息录入,系统筛选出最佳护理方案,使护理工作更加人性、高效,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二、NIS的优势

1、人性化

NIS在医嘱信息处理与执行中,对于药物的使用及特殊用药的使用时间段均设有标记提示,从而避免了药物错用、滥用等情况的发生。为了更好地对重症病人进行实时监护,护理信息系统与监护仪相连接,患者的各种生理监测信息可由监护仪直接导入医生电脑和护士工作站,不仅减少了医护人员手工录入的负担和可能发生的差错,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保证病人的安全。2.2智能化该系统改变了原有的手写医嘱模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治疗要求,拉近了护士与患者的距离。同时能对医嘱执行过程进行全程记录,每一条医嘱的执行人、执行时间等主要执行信息均能得到完整的数字化体现,不仅提高了医护质量,还可有效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对于护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系统化

该系统能很好地改善病区护理、患者用药、病情监护等管理,如药房可以根据电脑提供的主治医生的医嘱进行发药,系统对每一条医嘱提供发药明细、停药扣减查询,护士能清楚地了解每位患者的用药和药物使用时间等动态情况,避免错误录入,并增强了护士对药品的管理意识。药房管理人员也能随时查询药品存药数,做到及时领补,对药品使用过程进行监管,使药品管理更规范。

3、高效化

该系统不仅可完成护理记录的各个环节,标本处理,费用及耗材的管理,还可直接查阅病人的病历及相关信息,包括各种检查结果、结论及各种检测样本图像。同时可以掌握病人及护理的动态情况,管理整个护理团队,从而提高护理管理效率与质量,而且对于科室考核能起到积极作用,如该系统可提供阶段时间内护士的具体工作量、任务分配情况及出错率等量化指标,可把量化指标作为护理质量考核的依据之一,与各护理单元效益工资直接挂钩,从而调动护士的工作热情,有效实现了护理管理高效、有序的目标。

三、NIS的缺陷

1、国内系统设计缺陷

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国内的NIS尚存在相关功能不够完善、界面使用不够直观等缺陷,以及信息不能完全共享、推广应用不足等。笔者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因为NIS开发研制缺少统一的管理标准,政府指导与医院之间缺乏相互配合与信任所导致。而且目前国内尚无专门机构或政府职能部门对NIS进行监管,国家对此也无统一的规范。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系统设计进行标准化改进,加强与国外成熟的系统设计公司合作。政府应积极组织各级医院之间进行系统并网、信息共享,减轻病人的重复检查,共同建立适合我国临床实际情况的医院护理信息系统。

2、系统成本高,衔接难

该系统软、硬件投入大,在运行中调试、维护较困难。目前我国已有医院尝试使用PAD与HIS链接,主要功能用于药物的管理,目的是给病人以清晰、明了的用药信息,方便医患沟通,但由于缺少监护参数整合,导致系统使用效率偏低。随着医院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网络系统的融合、链接势在必行,为了快速、准确地处理突发事件,护理信息系统应成为医院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3、系统安全与维护问题

系统的安全管理问题包括硬件安全、系统软件安全和应用系统安全等,一旦出现服务器系统崩溃、交换机等设备瘫痪、病毒和黑客入侵、供电线路或网线发生故障、人为操作不当引起的系统故障将会给医护工作造成极大不便,甚至是无法预料的后果。对此,必须事先设计好应急预案,在故障发生时,医保科室应及时报告维护中心故障情况,并作好解释和协调工作。门、急诊护士应帮助医生准备手写处方及相应的检查治疗单等。待系统恢复后,及时将中断的信息输入到计算机。

篇2

A discussion regarding to the discipline connotation of nursing informatics

LIU Hui1 CHI Hui2 LIU Huaping1

1.School of Nursing,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144, China; 2.Institute of Medical Infor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20, China

[Abstract] Nursing informatics, as an emerging nursing specialty in recent 30 years,has no consensus about the connotation of it around the worl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object, methodological basis, research contents, education pattern, native status of nursing informatics, and discusses the discipline connotation of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ursing. It aims to cause further research and discussion,jointly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nursing informatics discipline.

[Key words] Nursing informatics; Features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从20世纪中叶开始至今的全球信息化,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典、日本、韩国等国在护理实践中开始引入信息技术,逐步印证了弗洛伦斯・南丁格尔19世纪提出的关于收集利用信息可以改善疾病治疗和管理的理念。护理行业信息化的规模发展产生了新的学术需求,对应的护理学专业领域称之为护理信息学。从历史看,全球范围的信息与生物技术革命、社会老龄化和疾病谱的改变,将引导护理信息学向纵深发展。而当前我国护理行业不断扩大的信息建设,是国内护理信息学发展的背景和机遇。

一般认为“护理信息学”一词最早由Scholes和Barber于1980年在MedInfo大会(东京)上提出。1992年,美国护士协会(American Nurses Association,ANA)认可护理信息学具备独特的知识体(distinct body of knowledge),是护理学的一门专业[1]。从提出到认可,护理信息学只用了12年的时间。快速的发展印证了护理信息学旺盛的现实需求和生命力。各国学术组织(如美国护士协会、世界医学信息协会等)和学者不断地试图对护理信息学做出解释,已有多个版本,但其确切含义至今尚无共识[2]。

护理信息学缺少相对稳定和规范的内涵描述,给本专业的长期发展和护理人员的参与造成了困扰。本文通过分析护理信息学的基本特点、研究对象、方法学基础、研究实践内容、教育模式等问题,从护理角度构建了护理信息学研究实践领域的若干模型,探讨护理信息学作为我国护理学二级学科的可行性。期望引起进一步的讨论,以共同推动我国护理信息学的建设和发展。

1 护理信息学的基本特点

近年已有多篇文献报道国内外护理信息学的进展,本文不做赘述。为明确若干专业建设问题,我们有必要先讨论该专业发展呈现的基本特点。

1.1 实践需求的主导地位

护理行业的信息化需求与护理信息学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是后者产生的土壤并赋予其存在的价值。而护理信息学的研究、实践和人才培养必须在实践需求之下才能获得有意义的发展。护理行业的信息化又是护理行业发展的工具和现象,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的健康。脱离实践需求谈论护理信息学是没有意义的(图1)。

图1 护理信息学的服务目标模型

1.2多学科的辐射与交叉

护理信息学是多学科交叉的专业领域,而且不断有新的学科加入。新学科强化了该专业的服务能力,从简单的信息再现走向护理决策支持和信息整合开发。多学科交叉的方式是以护理行业信息化实践需求为中心,向护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各学科呈辐射状交叉(图2)。

图2 护理信息学的学科交叉模型

1.3 服务范围和人群的扩大

1.3.1 向全护理行业提供理论技术资源服务的领域从单纯的临床护理实践扩展到护理管理、教学、科研等护理领域其他部分。

1.3.2 向全社会提供护理信息的管理或服务从服务于临床护士和护理管理者,走向其他健康服务者,走向护理学者、教师和学生,走向患者和家庭;从医院走向康复服务机构,走向科研院校、行政部门和社区,成为全社会的健康资源。

1.4 加速扩大的研究规模

本文通过分析Web of Science数据库截至2013年9月收录的3088篇护理信息学相关论文的年代分布情况,初步了解当前护理信息学研究的发展状态(图3)。

2 护理信息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一个学科区别于其他的标志。关于护理信息学的定义已有多种,但针对其研究对象的讨论比较少,应推动讨论以尽快形成共识。

2.1 护理领域的信息不等于护理信息学研究对象

护理领域的信息(按照形态可表述为护理领域的数据、信息和知识),显然是护理信息学研究的内容,但不足以构成护理信息学的研究对象。因为这个提法既不能表征该专业的主要目的和全部内容,也不能区隔专业领域的边界,用来描述护理信息学研究对象是有缺陷的。因此,国外学术机构和学者一般将信息作为实践的媒介或一部分研究内容来处理,并不断地吐故纳新。2001年ANA认为护理信息学综合了护理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用以实现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管理和交流,从而在决策上为护士和健康服务者提供支持。时隔7年,ANA 2008年就修改了这个定义,在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新增了智慧(wisdom)[3],即“该专业整合护理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在护理实践中管理和传播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ANA强调“智慧”是对知识的合理运用。智慧不属于信息范畴。有学者认为智慧包括三个关键要素[4]:①既照顾公共利益,也照顾当事者间的利益;②运用智力和情感解决问题;③运用经验和常识去处理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起,管理系统的应用、护理数据的处理、通信技术的应用、护理术语的标准化等等先后成为护理信息学关注的热点,又纷纷被新的技术种类和理念所替代。具体的研究内容缺乏稳定性,因而不适合用来描述这个快速发展的实践领域。

2.2 护理信息学研究对象的描述

从需求的角度看,护理信息学研究与信息相关的科学技术如何满足护理领域需要的问题,即以人的健康为最终目标的护理领域信息化的问题。

从资源的角度看,护理信息学研究信息资源在护理领域的开发、管理、利用问题及其相关规律。

从学科的角度看,护理信息学研究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术语学等相关学科与护理科学围绕护理领域信息化实践的最佳结合。

从应用的角度看,护理信息学研究信息相关的科学技术在护理实践、护理管理、护理研究和护理教育方面的应用。

实践性是护理信息学专业研究的鲜明特色。护理信息学全部研究内容都服务于护理领域的实践活动(包括临床实践、管理、教育和科研),并在实践活动的牵引下快速发展。在护理信息学发展过程中,需求具有自变量的性质,其他内容随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基于前述观点,本文认为护理信息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描述为:以人的健康为最终目标的护理领域信息化的一切问题及其规律,包括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各学科知识的应用与结合等。

3 护理信息学的方法学基础

3.1 通过文献计量工具看护理信息学研究

护理信息学是学科交叉的结果。不同学科对护理信息学的研究和实践方法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群。本课题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护理信息学研究涉及到的理论和方法学进行了探索。

通过分析Web of Science数据库截至2013年9月收录的3088篇护理信息学相关论文,发现护理信息学主要分布于护理学、计算机科学、医学信息学(下图中最粗线形成的三角形),还包括卫生保健服务、图书情报学、教育学、工程学、心理学、经济学以及医学的各个专业领域(图4)。

3.2 护理信息学的方法学结构

按照国内目前的学科状况,将上述结果归纳如下:护理学(Nursing Science)、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信息科学(Informatics)、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其他学科。

上述学科中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构成了护理信息学的方法群。信息科学包含图4中的医学信息学、图书情报学,对护理信息学的影响至少有三方面,一是信息工程技术,二是以信息论的视角,三是信息方法论。部分学者认为护理信息学属于信息学的一个分支。管理科学包含图4中的卫生保健服务管理,是护理信息学获得更深入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本领域应用日益增多。

其他科学如教育学、工程学、心理学、经济学、语言学(尤其术语学)以及医学的各个专业领域(如社会医学、公共卫生等)则在某些方面发挥影响。多学科拓宽了护理信息学的应用范围,从侧面诠释了“智慧”作为护理信息学研究新阶段的特征。

4 护理信息学的研究内容

本文从护理领域信息化的角度出发,对护理信息学研究内容做一简单分类,并举例介绍一些热点课题进展。

4.1 护理作为一门科学的信息化问题

护理作为一门科学,其信息化至少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护理学的知识表达,如术语及分类标准化、数据编码和信息标准等,支持全领域信息化;②现代信息技术和研究理念在护理科研中的应用,如护理知识的组织和检索、数据挖掘、支持循证护理实践、科研辅助软件开发等;③关注护理领域信息化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国际研究的热点课题包括护理数据和术语标准化及其与卫生保健术语的整合、循证护理实践基础上的知识更新等。

限于篇幅,本文举例介绍护理术语及分类标准化的研究进展。按照GB/T 15237.1-2000中的描述,术语是在特定专业领域中一般概念的词语指称[5]。术语标准化则是运用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制定术语标准,使之达到一定范围内的术语统一,从而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6]。护理术语及分类标准化是护理信息数据共享与交流的基本条件。该基础问题不解决,护理领域的信息化难以避免“碎片化现象”。

美国等西方国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国际护理术语与分类标准化研究的起步以1973年北美护理诊断协会(前身)确定37个护理诊断数据集[7-8]为标志,迄今已历经四个时期,目前已从研制标准转向标准的检验、修订和实施。20世纪90年代国际护理学界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术语系统,包括国际护理协会(ICN)的国际护理实践分类(ICNP)、护理干预分类法(NIC)、护理结局分类法(NOC)、临床护理分类系统等。2003年国际标准组织ISO18104:2003《健康信息学―护理参考术语模型集成》。

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学者较早关注并研究美国护理标准化数据集的引进、迁移和本土化。2009年我国卫生部推出了19个电子病历数据集和32个健康档案数据集(试行),其中首次了临床文档基础模板的《护理操作记录数据集》[9]。2010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健康信息学―护理参考术语模型集成》(GB25515-2010-T),等同采用ISO18104:2003标准并做少量编辑性修改[10]。

由于护理具有特殊的社会、文化和管理属性,从国外引进的护理术语标准至今缺乏实践上的认可。有学者认为北美护理诊断协会NANDA的部分诊断不适于我国,需要对护理诊断进行重新定位,并提议建立我国的护理诊断分类体系[11-12]。从2011开始,国内逐渐出现关于护理术语标准化的实践与分析的实证研究。但目前我国还缺乏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临床护理术语标准化体系用于护理实践,亟需相关的研究工作。

4.2 护理作为一类实践的信息化问题

护理实践地服务于人的健康、亚健康、治疗疾病和康复,其信息化集中在护理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利用,是最受关注的护理信息学研究领域。计算机、互联网和信息系统技术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一直是近20年来护理信息学的研究主题,主要的研究实践内容有医院护理信息系统(NIS)的研发与升级、护理临床决策支持、电子病历(EMR)、个人健康档案(PHR)、移动计算技术的应用、社区(家庭)护理的信息支持等。近年国际学者还特别关注通过信息学的工具和途径改善患者安全、护理质量和健康结局,以及电子健康档案相关课题。国内关于护理实践领域的信息化报道与研究文献较多,本文不再赘述。

目前该领域有两个发展趋势:一是运用新技术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二是加强支持患者、家属和社会公众的护理知识和信息服务需求。尤其后者,是公众健康服务的新内容,有效地帮助患者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将在未来老龄化社会和疾病谱改变为背景的慢性病护理中发挥显著作用。这实际上也体现了护理领域信息化的本质即服务于人的健康。

4.3 护理作为一个教育专业的信息化问题

护理教育的信息化包括护理教学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变革三方面,参与者来自护理院校、医院、培训机构、软硬件厂商等。护理教学环境信息化包括基础信息设施建设、软硬件研发和服务人员培训;护理学习内容信息化包括课程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技能教育;护理学习方式的信息化,主要是护理课程在线学习和信息化实验教学。本文仅以护理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例简单说明。

在线学习(或称远程教育、在线教育)类项目以其更低的经济成本、更多样的选择、更大量的潜在生源,吸引了大量的学校和公司加入研发。当前美国护理联合会认可的大多数护理院校都提供了网络教学[13]。如今,在线学习的理念和实践已经发展到了“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阶段。“慕课”作为更大范围的教育资源共享方式,非常有利于弥补护理教育需求与优质资源供给之间的不平衡。我国发展大规模和高质量的护理在线学习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包括新建的网络设施、已开展的精品课程制作与传播、一大批优质的高等护理教育资源,但仍需要大量的组织和技术性工作。

信息化实验教学包括传统实验教学的信息化应用和网络化的虚拟实验教学。后者如虚拟病房、虚拟抢救室等,在西方国家已有较多应用。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除教授课程外,还具有实验模拟功能,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环境和相应处理措施,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感染控制和预防[14]。比利时根特大学提供网上课程和模拟实验平台,护理学生可以充分模拟压力性溃疡的具体情境,增加对压力性溃疡的了解,提高对压力性溃疡的辨别[15]。国内许多护理院校的教学实验室不同程度地引入了信息管理支持,有一些院校开展网络化的实验教学。

我国教育部等六部委于2013年将护理专业列入4个紧缺人才优先发展专业,而护理教育的信息化对护理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尤显价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护理专业教育的信息化也可视为教育信息化的一部分。

5 护理信息学教育

按照国外的经验,护理信息学教育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点,不同层次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对应的职业管理方式;护理信息人才的职业管理则是该专业教育的必要延续。

基础层次:该层次的护理信息学教育针对普通护理专业学生和一般护理人员,培养基本信息素质。2008年ANA指出,所有护士不论是否属于信息专业领域的都应具备信息能力(Information Competencies)。由于护士正于无处不在的计算环境之中,因此所有的护士都必须具备信息素质和计算机素质[3]。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护理本科教育,已经逐步把计算机基本知识列入基础课程。但如何让护理生掌握更具实用性、更切合护理情境的信息技能,仍是非常艰巨的课题。

专业层次:该层次的护理信息学教育针对中高级护理信息专业人才。美国的实践较为成熟,对本专业的中、高级人才有不同的培养要求:中级专业人才应全面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素质能力及信息管理能力;高级护理专业信息人才除具备前述基本能力外,还应加强培养高级信息分析、项目管理与信息系统设计能力。

职业资格管理:职业资格管理是美国护理信息学人才培养的特色。美国护理认证中心(ANCC)对符合条件且通过测试的申请者给予信息护士(Informatics Nurse)等职业资格[16]。

社会需求:美国医疗信息与管理系统学会(HIMSS)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护理信息领域受访者的平均工资为98 702美元,与2007年的83 675美元和2004年的69 500美元的调查结果相比,2011年报告的平均工资比2007年高出16%,比2004年高出42% [17-18]。

目前我国护理信息学教育尚在研讨阶段,遑论职业资格管理。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目前的护理信息化已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应考虑建立多层次护理信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及其职业资格管理,服务于我国护理事业发展。

6 关于我国护理信息学当前发展状况的探讨

6.1 发达国家的经验

早在20世纪90年代,ANA就认可了护理信息学是护理学之下的一门独立的专业实践领域。美国的经验对护理信息学的定位有借鉴意义。

从科学体系上,护理信息学具备成为护理学下二级学科的条件:护理信息学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实践领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在全国的医院拥有一批护理信息学专业队伍从事实践工作(该队伍已扩展到教育、科研和公众领域),建立起了若干专业组织机构。

从专业设置上,护理信息学已经成为护理教育内的独立专业:21世纪初,在发达国家陆续有护士学校和护理学院开设独立的护理信息学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建立了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师资队伍,涉及多个层次的学位教育以及继续教育[19]。

6.2 我国护理信息学仍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

我国护理信息学的研究实践已有很多成绩,但整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期:一是尚未在全国形成一支专业实践队伍,多由临床护士、教育工作者等兼任;二是有待组织自身知识体系建设,形成一批有影响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三是护理信息学专业教育仍在探索中,各层次护理信息学教育需要切实地组织与整合,护理信息学人才的管理机制尚未明确;四是护理信息学作为一门学科和专业,缺乏顶层设计。

我国护理信息学的发展有巨大的需求基础:一是我国已进入信息化建设的高峰时期,全国范围内的医院信息建设规模庞大,部分医院已达到较高水平。护理信息管理系统(NIS)的设计和运行产生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任务,而且加快我国的护理信息学人才队伍及管理机制的形成;二是我国老龄化社会形成与疾病谱改变的历史背景,对护理服务产生了紧迫的需求,既包括护理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也包括护理人才的培养。这都需要护理信息学发挥有力的支持作用。

我国学者很早就关注护理信息学的发展,并做了很多调查和研究工作。有多个护理院校尝试将护理信息学作为护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之一。护理信息学的学术组织也在不断涌现。所有这些努力,将为我国护理信息学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笔者认为护理信息学是护理学范围内一个独立的专业实践领域,是正在形成的一门护理学二级学科,也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护理学教育专业。

7 关于护理信息学定义的讨论

本文认为,护理信息学是研究以人的健康为最终目标的护理领域信息化一切问题及其规律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和独立实践领域,它综合应用护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服务于护理各领域的发展。本文权且对护理信息学做一个粗浅的描述,希望更多的学术机构和广大学者来批评和讨论护理信息学的内涵,共同保持这个快速发展学科的开放与活力。

[参考文献]

[1]Virginia KS,Kathleen A,McCormick. Essentials of Nursing Informatics [M]. 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ies,2011:175

[2]Linda QT,Jeanne PS. Informatics and nursing: competencies & applications [Z]. USA:Wolters Kluwer,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10:7.

[3]Bickford CJ. Nursing informatics: scope and standards of practice[J]. Stud Health Technol Inform,2009,146:855.

[4]Lois AH,Pamela G. Clinical wisdom: the essential foundation of “good” nursing care[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2008,24(4):235-240.

[5]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T 15237.1-2000.术语工作词汇[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6]李玉恩.术语与术语标准化[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5,(3):12-13.

[7]Gebbie KM. Summary of the Second National Conference:Classification of Nursing Diagnoses[Z]. St. Louis,MO:National Group for Classification of Nursing Diagnoses,1975:22.

[8]Gordon M. Nursing diagnoses and the diagnostic process[J]. Am J Nurs,1976,76:1298-1300.

[9]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S/OL].http://.cn/hism/wcmpub/hism1029/search/.2014-03-06.

[10]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25515-2010/ISO18104:2003健康信息学―护理参考术语模型集成[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11]李宁,蒋刚.对护理诊断的重新定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78-379.

[12]蒋刚,李宁.对建立我国护理诊断分类体系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8):638-639.

[13]Reinert BR,Fryback PB. Distance learning and nursing education [J].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1997,36(9): 421-427.

[14]Atack L,Luke R. Impact of an online course on infection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ompetencies [J]. J Adv Nurs,2008, 63(2):175-180.

[15]Beeckman D,Schoonhoven L,Boucqué H, et al. Pressure ulcers: e-learning to improve classification by nurses and nursing students[J].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08,17(13):1697-1707.

[16]American Nurses Credentialing Center. Certification Credentials [EB/OL]. http:///CertificationCredentials.aspx.2014-03-06.

[17]Anderson C,Sensmeier J. Nursing informatics scope of practice expands,salaries increase[J]. Comput Inform Nurs,2011,29(5):319-320.

[18]Judy M. The nursing informatics workforce[J].Nurs Econ,2011,29(3):150-152.

[19]Matin HF. New Frontiers for Nursing and Health Care Informatics [J]. Int J Med Inform,2005,(74):695-704.

(收稿日期:2014-03-07本文编辑:程铭)

篇3

1.2网络设备层通过无线传输设备将传感器获取的实时数据通过医院网络设备传输至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平台再根据各终端设备的数据请求将实时病理数据通过网络设备传输至终端设备上,从而保证病例数据的及时性和唯一性。

1.3应用系统层把云计算平台中存储的病人的病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实现进一步的智能识别、在线监控和管理。

2基于云计算平台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系统设计

对于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设计时,应满足:(1)需要满足同医院其他系统(如:HIS系统、PACS系统等)完美实现高速数据交换和数据运算,确保云计算平台中的海量数据信息唯一、可用,为每位病人、每位医护工作者提供准确、唯一、及时、易用的基础信息。诸如医嘱执行与统计、生命体征的实时采集、腕带标签和输液瓶标签打印、病人信息呼叫提示、重症病人心电监护及报警等。(2)需要保证移动护理服务平台必须具备较大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与各种各样的不同类型、不同厂商的医护设备兼容,能够完成数据交换、采集。因此目前比较通用的系统架构主要是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以服务为基础,将不同软件厂商的不同系统包装成服务的形式,从而实现强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3基于云计算平台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

在整个移动护理系统中,涉及到大量病人的个人信息,为保证病人病历信息不被泄露、医嘱信息不被篡改以及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截取,系统中所有的应用和数据都位于医院数据中心的云计算平台,网络上没有数据传输,终端设备上也并不存储数据,大大提高了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即使终端设备意外丢失或损坏,也不会造成数据泄密、丢失。在安全保障方面,该平台采用基于TCP/IP协议开发的专有加密虚拟通讯协议,云平台服务器与终端之间数据传输的终端显示变化的操作信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交互所产生的数据信息,从而保证了病人数据不会被在传输过程中泄漏或丢失。移动终端登陆采用登录名+密码+数字证书的双重认证模式,避免传统的“登录名+密码”登录方式所带来的各种安全隐患。

篇4

1.1日常上课

实训中心护基实验室及学生自主管理实验室每间配有高清摄像头、全景摄像头及触摸一体机录播自主学习系统。教师进行操作演示时,有时由于学生较多,因此部分学生看不清教师的操作,可以通过一体机或者投影仪大屏进行现场直播,也可以在其他实验室通过一体机进行观看;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办公室电脑进入平台随时观察各实验室动态,且可进行听课,为实训课的顺利开展提供又开保障。课后教师进行示范性操作,建设视频资源库,示范录像和视听教材可传至可视化平台供学生在开放实验中自主点播学习。

1.2开放实验室

学生在开放实验室中若对某项操作存在疑惑可以对本实验室的示范录像进行自主点播学习,再次观看操作细节及易错点,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操作内容的再次巩固,也减轻教师课后操作辅导的工作量。老师或学生可通过点播相应视频课件进行评价,相关评价记录保存下来,可供师生作为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参考。授课教师可以在课后通过网络点播观看自己授课的整个过程,并通过专家点评,从而更好的对授课过程进行教学反思。在开放实验中,学生也可自主拍摄练习视频上传,指导老师通过回放指出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以及注意事项等,也可将优秀的视频推荐给其他同学进行观摩。

2教学管理

2.1专家点评

教学督导小组专家及管理领导可通过网络对任意授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估,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在用于教师发展和教学竞赛中,教学管理人员通过视频资源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包括语音点评和标准化评分教学反思;授课教师可以在课后通过网络点播观看自己授课的整个过程,并通过专家点评,从而更好的对授课过程进行教学反思。

2.2教师互评

通过信息系统可以把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直观的展示出来,实现对外交流、宣传、形象展示。教师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课程的点评,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新的教与学途径,为制定护理实践技能教学的改革方案提供一定的依据,同时为学院创造性地建设教学文化提供支撑平台。

3实验室智能化管理

3.1监控系统

护基实验室及学生自主管理实验室均装有高清摄像头及全景摄像头,对各实验室进行24h实时监控和录制,可通过监控,可预防实验室用物的丢失,同时能够随时监测实验室的动态情况。在实训中心进门处设有80寸大屏,通过大屏可以实现多媒体信息管理,如通知通告、每周课表、学系简介、教学成果,根据上课内容循环播放操作视频等;同时可以通过界面切换,看到每个多媒体房间的实时动态,实现对实验室开放、实验教学、实验人员的全过程管理,使实验室管理规范化、流程化、信息化。

3.2预约系统

护基实验室及学生自主管理实验室均设有门禁刷卡器,每学期初以班级为单位,设定班级门禁刷卡时间,在指定时间内学生可以通过刷校园卡进入指定实验室进行练习,保证了每个班级的训练空间、用物的充足。每学期末,可以通过平台统计学生使用实验室频次,也能清楚地记录下实验室使用人员、时间,从而达到督促学生按时前来训练的目的。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教辅人员的开关门工作量,促进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

3.3呼叫对讲系统

篇5

自制一本记事本,封面写上护士长消息本,首页写上护士长留言、护士长反馈信息信息留言。护士长留言时应注明日期、时间并签名。护士长每天查阅信息本,以了解来自护士的信息。

2 信息本的内容

包括传达会议精神、布置工作任务、医生信息、病人信息(表扬、批评)、护士长的各种信息。

2.1 护士长留言 ①传达院部、护理部的会议精神及有关指示,要求护士认真贯彻执行;②布置工作任务,要求护士及时完成;③传达医生对护士的意见,好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不足的地方要求护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协调好医生和护士之间的关系;④传达召开公休座谈会的意见及平时病人的意见;⑤工作忙的时候护士长提醒大家“三查七对”,重病人多时提醒大家“加强病情观察”注意服务态度,及时与病人沟通避免医疗纠纷;⑥护理质量检查时发现问题及时告诫,并要求限时整改;⑦病房发现有盗窃现象时,提醒护士在进行晨间护理时应告知病人,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夜班同志“及时关门”;⑧对新知识、新技术及注意事项摘抄在信息本上,以便护士及时获得信息;⑨平时护士在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及时在信息本上批评指正,不一定药点名批评,对工作积极、自动的护士给以肯定或表扬;⑩逢年过节,护士长在信息本上给大家祝福,道声平安,使护士得到关怀和温暖。

2.2 护士留意 ①提前提醒护士长请领物品;②报告有关损坏的物品、器械及丢失原因;③遇上抢救、护士加班及时记录,以便护士长给予补休;④护士临时家中有急事留意,以便护士长调整加班;⑤护士对工作在建设性的意见、提供参考,这样加强了大家的相互沟通,加强了凝聚力。

篇6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两组护生均于入校后第3学期学习《外科护理学》,采用由熊云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了排除其他可变因素的干扰,两个组的课时数和授课教师相同。观察组护生采用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对照组护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课前预习、理论知识讲授和课后复习等相应的教学环节。

1.2.2具体教学实施

1.2.2.1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

观察组护生在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室上课。多媒体教室提供外科护理课程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及自主学习网站,包括课程简介、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实验报告及考核范围等。此外,学院图书信息中心提供护生国内外检索网站,如万方中华医学会杂志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资讯和EBSCOhost等。

1.2.2.2教学步骤

观察组护生随机分配任务小组,每组4名~6名护生。课前专业课教师与临床兼职教师集体备课设计教学方案。任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如E-mail、飞信、微信等布置讨论任务,提供护生检索文献的方法及循证护理证据的等级分级。课上教师合理运用任务引领、案例导入及小组讨论等激发式教学方法,并辅以教学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中重难点的讲解。课后任务,安排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论文,并要求护生在论文中标注论点资料获得的来源和循证护理证据的等级。

1.2.2.3评价方法

教学结束后,研究者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观察组护生对基于循证护理的信息化教学的评价,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对两组护生进行教学多阶段性、全方位的理论知识考核,考核内容包含主观题和客观题。统一进行考核,教研室教师按照评分标准统一阅卷。

1.2.2.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分析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t检验,检验水准α=0.01。

2讨论

2.1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可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材是护生知识学习的主要来源,而教材往往落后于临床。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和临床的知识冲突会使护生困惑,而又无法寻找正确的解决途径,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很好地弥补了教学和临床的脱节。护生通过该教学模式掌握了解决临床问题的一条可靠的网络途径,而不仅仅依靠教师和临床带教护士来寻求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了护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护生通过资料检索、采集和分类等,提高了文献检索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护生在学习中不再单纯地接受,而是学会了思考和判断,从而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客观化理论考核成绩的支持,观察组护生主观题考核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护生很好地将此种教学法所获得的综合能力运用到理论考核中,极大地提高了解题能力。

2.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学展望

问卷调查显示,部分护生保持中立观点,还有极少一部分护生不赞同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他们认为传统教学法获得知识的途径更便捷,而且他们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教学改革。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他们不愿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他们的学习中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实施。此外,研究发现两组护生理论考核中客观题部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护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新型教学模式不吻合有关,护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没足够的能力将自己所获取的资源进行分层构建,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导致在做客观题时,干扰选项的出现使护生产生迷茫、困惑等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应该针对性地加强护生的学习能力,适时指导护生进行知识的再构建,并利用信息化手段添加趣味性学习环节,激发护生的学习欲望,帮助护生渡过新旧交替的教学磨合期。

篇7

1.1.2出院嘱托录入病人出院时在系统中有一项医嘱嘱托的功能,主要的功能是在病人出院时,在输入医嘱出院带药的同时输入医嘱嘱托如明天上午出院等,从而使药房能及时收到正确的信息,进行正确的摆药,避免退药等不必要的重复操作。

1.1.3药物频次的录入对于一些特殊用药方式如医嘱BIW(1周2次)、QOD(隔日使用)的输入不知如何正确录入,如维生素B12250mgBIW周

二、五6PM,只要在功能键的日期选择上选择周

二、五,时间选择上选择6PM即可,而不用更改输入的日期,如果护士没有正确的掌握操作方法,则可能使药房没有及时收到此药物信息。

1.2错误操作由于责任心不强等原因护士在输入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可能会导致病人费用产生巨大差错,而产生少收费、乱收费、多收费等现象。

1.2.1默认值在录入医嘱时,没有按照对话框提供的默认值进行选择,如用药剂量上的差错,如KCl7ml的用量输入为7支。

1.2.2规格选择如在输入输血医嘱时,将两个单位的400ml的红细胞悬液,输成400个单位,造成病人的住院费由几万上升到几百万天价的巨大差错。

另外常见的还有:将类似的医嘱输入错误如将血气分析检查输入成血氧分析等情况的发生。

1.3药物相关知识不熟悉一般医护人员对于药品的商品名称比较熟悉,而对化学名不了解,但药品词库中部分药品只有化学名称或是没有选择医护人员熟悉的药品名称录入词库,所以操作人员通过软件输入法找不到相关的药品[1]。

1.4越权操作由于出现没有使用权限人员的操作,影响到护理人员对医生医嘱的执行,对护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无关人员进入操作区域,误操作电脑系统,输入错误指令;相关人员误进入别的病区,输入错误指令。

2相关对策

2.1加强培训我们首先得抓好护理人员的培训。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加强责任心强、积极性高、接受能力强、业余时间充裕的护士的培训工作,使她们成为骨干力量,以带动和辅助别的人员。为确保培训质量,同时应充分发挥各病区护士长的管理作用,使其带动、督促、检查本病区护士对各项培训制度和计划的执行情况,护理部则针对培训人员反馈的各种问题,及时地协调、解决。真正做到积极动员,提高认识;认真组织,妥善安排;分期分批,以点带面;严格考核,适当奖励;深入科室,现场指导来解决操作问题。

2.2加强责任心在保证医护工作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的前提下,努力加强她们的责任心,力求做到多做多对,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手勤、嘴勤,同时建立明确的奖罚制度,该奖时重奖,该罚时重罚,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2.3实施账目查对制度要求主班护士定期将病人的账目与医嘱进行核对,同时每天下午病区内的主班护士将明日出院医嘱与电脑再次进行总核对,发现差错及时纠正。也可以采用连环式的检查方法,如八病区主班护士和护士长查七病区,七病区主班护士和护士长查六病区的检查方式[2]。

2.4定期进行药物知识的培训临床用药都有商品名和化学名,而且药品更新较快,因此应定时对护士进行药物知识的培训,只有及时了解药品最新信息才能准确的录入医嘱[1]。新晨

2.5建立口令管理制度在信息化管理中必须实行严格的口令管理制度。对各工作站子系统使用人员的权限进行严格控制,在保障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其权限。同时做好登录口令管理工作,严格禁止共用、共知用户口令的现象,要形成定期更改密码的良好习惯,只有做好口令的管理工作,才能确保发生问题时及时解决。

3结语

实施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是医院走向现代化管理的一条必经之路,也是为真正实现医院数字化管理医疗信息的共享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平台。医院信息化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它也对我们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期间碰到各种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关心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必定能促使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向前迈进,推动医院现代化的进程。

篇8

1.1.1具体内容表单内容根据我院近10年的临床实践运用基础,由12名高级职称护理专家讨论后,进行再修订后确认。共分为7类9张表单,分别为: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杜绝不良事件记录单、临床突发事件报告单、跌倒事件报告单、非计划拔管报告单(血管通路、气道、其他管路)、压疮报表、压疮预警报表。每张表单除了都有基本的5W1H(what、where、when、who、why、how)信息外,根据事件性质,细化表单的要素内容。如压疮报表,上报要素还包括:患者压疮评分(Norton、Braden)、APACHEn评分,压疮发生部位及范围,压疮等级,压疮发生地、发生原因、当前处理、转归等。杜绝不良事件上报要素包括:杜绝事件的分类、杜绝人、所在科室、发生时间、被杜绝人、杜绝事件经过、奖励情况等。

1.1.2设计思路

1.1.2.1表单节点设计表单节点设计分2类:一类是直接发生在单例患者身上的事件,设计时表单放在患者节点下,新增表单填写时,此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等级护理等)直接带入表单,减少护士再录入填写时间,避免转抄错误;另一类是与患者不相关或间接相关的事件,如发生在患者家属身上的意外事件,发生在其他工作人员身上的医疗隐患,设计此类表单时放在病区节点下,自动带入填写人、填写病区等信息。该架构按每起事件工作流程为轴线,将该事件在每个步骤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罗列,然后让填报者以选择和文字描述的方式进行相关内容的录入,操作简单、方便。

1.1.2.2权限设计根据我院护理管理三级体系,体现“非惩罚性上报”的精神,鼓励临床护士主动上报,权限设计中考虑到逐级审签上报流程,并注重填报人隐私的保护。护士(填报人)通过用户名及密码登录系统填报表单,仅本单元护士长可见,护士长审核(可修改、保存)后签名,科护士长方可见该表单;科护士长仅可见管辖区内各类表单和汇总表,科护士长审核(可修改、保存)后签名,护理部主任方可见表单;护理部可查看、编辑全院各单元所有的表单和各类汇总表。科护士长仅有辖区内汇总表权限,护理部有全院汇总表权限,均可导出为Excel分析。

1.1.3系统环境

1.1.3.1系统的架构基于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架构的平台。

1.1.3.2服务器环境程序服务器系统:操作系统是WindowsServer2003,运行环境是Tomcat6.0+jdk1.6;数据库服务器系统:操作系统是WindowsServer2003,运行环境是DB2数据库。

1.1.3.3客户端运行环境软件所要求的硬件设备的最小配置为:处理器:PIII800MHz;内存:512M;硬盘空间:1G;操作系统:Windows2000、WindowsXP。客户端网络浏览器要求为InternetExplorer6.0版本以上。

1.1.4系统功能

1.1.4.1查询功能汇总表默认排序为按最新填报时间倒排,管理者打开页面即可看到最新填报的安全(不良)事件上报表。也可根据事件类别、填报单元、时间段、填报人等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可以选中任意一条安全(不良)事件,双击进入该事件所有上报内容的查看界面。通过高级查询功能,可选择其中的任意字段进行查看、排序,也可进行该事件部分内容的查阅。

1.1.4.2分析功能系统自动统计上报不良事件的例数,所有安全事件上报内容可全部字段导入Excel数据库,可根据事件录入字段实现统计分析,自定义导出报表。也可导入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或相关性分析。

1.2应用

1.2.1应用前培训系统开发完成通过测试后,首先在1个大科7个病区试点使用,半年后推广至全院41个病区。在应用前,一方面组织集中面对面培训,由专业工程师承担培训师方面制作护理安全信息系统教学PPT给各个单元。上线初期2个月内,24h安排专职工程师电话答疑或现场指导。

1.2.2数据分析及质量持续改进各级护理管理者及时审阅护理安全上报单完成逐级网报。普通不良事件24h内完成逐级审阅至护理部,紧急事件先通过电话口头上报,随之进行网报,6h内上报至护理部。对每例事件护理管理者及时分析原因,最大化减少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并提出改进措施。每月汇总全院的安全(不良)事件报表,经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分析,改进相应与工作流程、工作制度有关的运行机制。

2结果

7个病区试用半年期间,共上报护理安全事件12例。自2012年1月1日全院启用,至6月10日,目前网报护理安全事件749例,其中护理不良事件7例、杜绝不良事件14例、突发事件1例、跌倒事件9例、非计划拔管4例、压疮105例(其中带入76例,新发29例)、压疮预警609例。随机调查100名临床护士、12名护理管理者,对该系统的好评率分别达95.0%、91.7%。

3讨论

3.1提高上报效率,减少延迟报告、瞒报和漏报医院应用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信息系统后,由于省去了繁琐的文字材料上报,采用计算机带入基本信息、快捷选项形式录入各类不同护理不良事件的要素,方便护士操作,缩短了护理安全事件的上报时间,节约了纸张消耗,节约院内文本运输的人力成本。发生不良事件时,当班护士立即报告护士长,并在班内完成网络直报,避免了夜间或节假日期间不良事件延迟上报,或因遗忘而漏报的情况。护理部也不再需要逐份手工录入计算机所有不良事件表信息,大大减少工作量,系统自动生成的汇总表,方便管理者进行统计分析。

3.2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护理安全文化氛围系统的权限管理设计,充分体现了“非惩罚原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精神。有研究表明:建立无惩罚性的、方便的、保密性强的护理安全事件管理体系,积极鼓励护理差错事件的报告,才能使护理安全管理系统化,构建良好的护理安全文化08。护士填报的资料,其他护士、护士长不能看到,仅其直线上级逐层审阅后可见,这样保证了填报护士的个人隐私,达到鼓励护士主动上报的目的。多年来我院精心打造护理安全管理文化,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每月针对事件本身进行讨论,保护事件当事人的隐私,分析原因,提出针对流程、制度而不针对个人的改进建议。当前临床护士和护士长已认识到:护理安全事件上报不是个人的“家丑”而是为了避免同类差错的再次发生。对杜绝不良事件的奖励进一步提升护士对护理安全文化的重视。

3.3有利于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网报系统实现了对不良事件信息及时准确的采集、传输、加工、保存、维护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通过该系统各级护理管理者可迅速知晓事件发生的人员、频率、类型、时间、地点、性质、后果和原因等情况,从中发现医院护理安全系统存在的不足,制订应急预案和处理措施,提高预警行动,为不良事件管理提供了前瞻性的准确数据,为护理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管理部门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找准事件发生的源头,强化重点环节及人群的监控和管理,使修订的护理制度、工作流程更加合理和科学。医院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相结合,使护理质量控制和管理更加规范和科学,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及时纠正质量偏差,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篇9

1存在的问题

1.1难以满足护理管理工作的要求

护理管理工作所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宽泛,信息管理系统难以将众多内容涵盖其中。现阶段护理管理系统在护理工作中主要应用于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护理病历的规范整理、护理资源的优化配置、护理信息管理、护理质量的综合评估、护理人员业务技能档案管理及护理人员临床操作技能培训等几个方面。虽然护理管理涉及到了临床护理的许多方面,但是护理工作是相对繁杂、涉及面较宽的。现阶段的护理管理系统相对较为单一,许多护理方面的内容还没有涉及到[2]。比如对于各个科室之间人员的配合与协调、各个科室的人员配置及护理过程中的护理质量控制等。护理管理系统功能还有待完善,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1.2信息管理系统智能化程度较低

护理信息化管理是一种高速、智能的管理手段,它能够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整合、控制和分析来对相关事宜加以判断。但是目前许多护理管理信息系统只是停留于数字的计算和统计上,而缺乏对一些相关事宜的判断功能。当下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只是充当了信息存储、整合及分析、传递等角色,其智能化程度相对较低。加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发展,使其具有相应的判断逻辑功能,将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护理管理水平[3]。护理管理工作较为灵活,因此也需要更加智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加以辅助。

1.3对护理人员培训力度和方向不正确

信息化管理系统要想真正的应用于护理管理工作中,就需要有一批熟练掌握信息管理系统操作及相关知识的人员。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对推动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医院,在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时,只是单纯的依据护理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操作及简单的理论而开展,而忽视了技术的延伸性培训[4]。这样就导致了许多护理人员只是了解各操作系统的基础操作步骤,只是单纯的作为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者而存在。培训的力度及方向存在着严重的偏差,无论是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提高。虽然现阶段护理管理信息化逐渐在各大医院开展,但是对于信息化教学却迟迟未落实。在这种情况下缺乏具有丰富的护理专业知识、高超的信息操作技能及管理手段的高素质人才,使得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只能够在探索中缓慢的发展。

1.4网络资源不能够被充分利用

网络资源较多,但是在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却未能够将网络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逐渐普及,各大医院相继开发了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但是由于技术薄弱或者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难以将网络上的数据及信息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网络资源浪费[5]。对于部分信息管理系统,未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传递,信息系统仅仅停留于护理部内部。这样无法使医院的管理者及时了解护理管理状况,难以实现信息的交流互动。

2对策与建议

2.1更新和强化信息化管理理念

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作为护理管理者要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护理管理系统对于提高护理管理工作的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护理管理系统运行的顺畅与否,和管理者的水平有着必然的联系。信息技术是护理管理者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是有效推进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准备。作为护理管理者要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善用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方法提高护理管理效率。此外作为护理管理者也需要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强化信息意识,能够对来自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部署。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于高效的系统,逐渐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2.2建立和完善更加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的智能化是保证护理管理工作顺利、高效进行的前提,加强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和评估,逐步对其进行完善和更新。将各类型信息管理软件进行综合性对比分析,找出各种软件所具有的优点。整合优点,对现有管理系统进行完善,使其具备更高的智能化。充分考虑医院护理工作的特点,从各个环节出发,整合各个环节的逻辑层次关系,实现护理管理的信息化管理。高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将能够实现护理管理的高整体化、高组织化,使得各种复杂的环节变得更加简单、快捷。

2.3提高对护理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准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至关重要。目前各大医院在开展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人才短缺的问题,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全能人才成为各大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一个高素质的人才能够极大推动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对减少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有着重要的帮助。将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管理理念逐步渗透到信息化管理系统之中,以信息化引导护理管理工作朝着更加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加大投入引入或培养高技术人才,使其能够对网络信息技术、护理专业技能以及管理技巧有着深入的认识,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的运用和变通。

2.4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

网络可以及时的将信息进行更新和传递,做到了各类信息的共享和整合。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借助于网络信息系统可以及时将各类信息传递到相应的区域,各区域更具所提供的信息及时作出回应,极大地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网络将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的工作融合在了一起,使得各个部门、科室之间得以联系。信息更新的及时性及传递的时效性使得各层的管理状况及时被掌握,对于加强管理、调整部署有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信息及时在科室中进行共享,将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推进到同一个层面上来。护士也可以借助于网络在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下及时进行学习,对于提高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有着重要的帮助。信息更新的及时性及传递的时效性使得各层的管理状况及时被掌握,对于加强管理、调整部署有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信息及时在科室中进行共享,将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推进到同一个层面上来。

3讨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大医院相继在护理管理中应用信息网络技术,逐步形成了护理管理的信息化。护理信息化管理是未来护理工作发展的趋势,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但是现阶段在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说护理管理较为笼统单一、网络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智能化程度较低、对护理人员培训力度和方向不正确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护理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更新和强化信息化管理理念,从意识上引起护理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护理管理信息人才的培养,使得护理管理信息化能够快速的发展。建立和完善更加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新时期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逐步引进新的信息管理理念,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先进的护理管理思想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以期全面提升护理管理水平。

作者:胡艳丽 王静 周必芬 单位: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潘虹,陆燕女,王川.促进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3):169-170.

[2]李冰冰,吴晓英.大数据时代护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护理学杂志,2016,31(4):91-92.

篇10

1 护理质量信息的来源

1.1 通过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检查所得信息 我国医院普遍实施的三级医院的护理质控体系和质量检查标准,我院实施护理部――护理单元护士长――专业护士(相当于管床护士)三级质控检查体系。每日动态检查控制和每月的全面质控检查相结合,分级收集质量信息。护理部每日的质量信息是通过护士长夜查房、护理部质量控制人员白天对各护理单元巡视所得的信息,包括全院各护理单元患者数、人力、重点患者(危重、手术、分娩、新患者等)护理落实情况及其他重点事项等。护士长通过每日5次查房(4次床边交接班、1次重点患者的护理措施检查),科内质控小组的每周定期检查信息反馈(消毒隔离、文件书写、急救物品、病区综合质量等)获取本护理单元患者的护理过程及结果信息如护理措施落实、人力物质配备状况等信息。专业护士通过对本组患者的护理评估检查获得护理措施落实、辅助护士工作质量、病房管理、文件书写等质量信息。

1.2 直接质量信息 指直接影响患者的服务质量,包括护理并发症上报信息(如压疮高危或已发压疮报卡,输液反应、静脉炎、意外损伤等护理并发症报卡)和差错事故上报信息,此二类信息于24h内上报护理部。来自服务对象的信息、服务对象的信息是质量的金标准:包括满意度调查信息、服务对象投诉信息等。

1.3 间接质量信息 指间接影响患者服务质量。与护理相关的人财物的信息包括加床情况、危重患者数、新患者数、人员与工作量配比状况、护理用品的质量等。

2 护理质量信息的特点

(1)连续性、动态性:护理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质量信息的获取必然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时间上的动态性,如白班、夜班、节假日等时间段均不能忽视。人员上的动态性,如新上岗护士,各班次上岗护士、专业护士等各级人员的心理状态、业务素质均会影响服务产品质量。管理者需要把握质量信息的收集、随时调整、以保证产品质量恒定。(2)医疗护理结果的不可逆性导致管理者不能放过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偏离质量的信息,医疗服务产品的特点是不可重复性,必须重视过程质量,及时纠正过程偏差。

3 护理质量信息的应用

3.1 质量信息的应用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随时评价护理质量信息。各级质控人员检查过程中对质量信息及时分析处理,护理部白班收集护士长夜查房表了解各护理单元患者数、夜间工作量与人力是否匹配,夜间护士工作状况、夜间病区环境状况、有哪些重点患者。医疗过程不能重复,医疗结果不可逆转,最重要的是安全。对质量信息的分析要把有关安全的问题放在首位。通过1周环节质控分析确定周重点,如某月脑外科连续发生3例输液反应,虽然药品细菌培养未发现问题,但对输液操作过程加强无菌技术的监控和全面检查,将影响患者护理质量的因素降到最低点。质量信息应用过程中要放到系统中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质量信息评价需要管理者再加工,把握整体观,摒弃片面性。偶然性的问题,及时纠正,体系问题及时完善;日常工作中应动态识别质量信息,放到系统中分析,调整流程针对不合格项目查找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如基础护理不达标,是否人力不够,晨间护理时间安排不妥;药品拿错是未坚持三查七对,还是药品放置标识不清?

3.2 质量信息反馈的活用 动态反馈――动态管理呼唤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及时调节现场控制的力度,让反馈贯穿于管理者的工作,有利于达到同期控制。在我院实施的护理质控体系,重视反馈的作用,随时反馈,逐级反馈。护理部质控员在巡视重点患者时、护士长参加床边交接班时、专业护士工作过程中,随时查、随时反馈。我院各护理单元建立有信息反馈本,护士长将质量问题记录在上面,每班护士都要查看并签字。避免护士倒班,不能及时了解信息。定期反馈――每周重点反馈,每月底护理部对环节质控总结和终末质控结果结合奖惩反馈。定向反馈――对来自服务对象的信息定向向护理单元反馈,做到责任分明,及时改进工作。质量信息的反馈是对员工质量标准的最好培训。护理质量管理始于标准,终于标准。临床上常常重视质量现象,忽视质量教育[2]。质量信息的反馈以沟通为要:临床环节质控反馈过程中直接反馈到责任人,目的为了及时修正和今后避免,临床上常常是有很多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注意与当事人沟通,可以很好的取得认同,彰显标准。质量信息的反馈可帮助管理者调节检查手段。质量信息的反馈可帮助管理者调节资源分配。

3.3 质量信息与管理者的检查控制职能相关 如果管理者对质量标准掌握不透,就搜集不到有用的质量信息。又如护士没有医学知识就观察不到病情,实际工作中缺乏信息管理意识的就会出现盲目现象;护理管理者需要即时掌握动态,如今日的人力量及其心理状况情况、患者数、危重患者数、工作量、医嘱落实情况,做出判断和进行人力和物质等调整以保证质量稳定。质量信息应用使管理由被动为主动。护理管理者应用质量信息,及时调整,使工作有预见性,如今年我院临床科室大量人员在统一时间进行职称、执照考试,掌握这一情况后,护理部提前组织病区护士长进行人员调配,避免人员不足导致的质量下降。质量信息是主动管理的线索:通过对月质控信息的分析找到重点监控点,如本月输液反应较多则可加强对输液操作环节无菌技术的监控。改变了护理管理的被动现象,磨炼了管理者质量神经的质量敏感性,变要我管为我要管。

3.4 质量信息的应用需随时关注患者的需求 如质量标准“患者有需求随时拉铃呼叫”,但上午输液的患者呼叫,我们认为没有达到质量标准,说明巡视不够,预见性不强,要求护士根据输液速度算出结束的时间,及时服务,减少患者的不安全感。如门诊输液室冬天患者早上怕冷治疗来得晚,夏天早晨凉快则来得早,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调整护理人力,相应的提前或推迟上班,满足患者需求。

3.5 质量信息应用与PDCA循环 “戴明环” PDCA循环是在管理活动中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等工作的循环过程。其中每一个步骤都有质量信息的产生和处理。护理管理过程中质量信息的有效应用是实施PDCA循环重要保证。通过循环使护理质量成螺旋式上升。质量信息反馈与持续改进的有效结合。我院每季度对质量问题和差错事故面向全院互动分析,吸取教训,不重犯别人已犯过的错误,取得很好的效果。每半年评价质控过程,修改质控标准。根据质量信息评估工作流程,适时改进。以上是对我院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应用质量信息的一些体会,当今是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质量信息借助HIS系统将更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信息管理是质量管理的核心,是管理战略和战术的依据,它能使管理者迅速、科学地做出决策,需要我们护理管理者付出更多的研究。

篇11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1-0090-01

1护理信息系统内容

护理信息系统(NursingInformationSystem,NIS)是用于护理信息采集、存贮、传输与处理的系统,包括护理管理信息系统(护理质量管理、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护理研究、教学管理等)和临床护理信息系统(包括患者管理、医嘱管理、药品管理、费用管理等功能的护士工作站、临床护理记录系统等)。

2信息化管理在中医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

21建立了全院护理人员电子档案在OA(OfficeAutomation)系统内,建立护理人员电子档案,包括了护士基本信息、专业学习经历、在职继续教育情况等内容,护理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准确的掌握护理队伍的动态信息,有助于科室人员合理调配,有效避免了护理人员浮于事和超负荷运转现象。提高了护理管理的科学性,也为护理人才的管理、计划、培养等提供了依据,同时解决了以往资料保存不全、难以查询的问题。

22保证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完善护理质量标准,对照标准进行检查,包括护理部检查和科室的二级质控检查,将检查的结果汇总、统计、动态对比分析管理,在护理质量考核中寻找薄弱环节,分析原因所在,将信息快速反馈给护理管理者,及时采取管理对策,确保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23护理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护理管理系统使用,此系统包括护理管理和临床护理所有文书,具体内容包括各种规章制度、中医护理常规、工作量表、业务学习、质量控制登记本、护士排班表、护士长手册、难免和带入褥疮填写和上报、住院病人的入院评估、危重护理记录单、一般护理记录单、出院指导等,全院统一规范,在工作中以上所有内容均可在系统里按要求填写,需要归档的护理文书规范的打印后归档,不需要归档的护理文书直接保存在电脑里,护理部可随时在系统里调看护士长管理情况(各项工作是否按时记录)、科室患者情况(有危重患者及时下科室看各种护理措施是否落实、有措施是否及时规范记录)和护士在岗情况(工作量大上班护士少可提醒护士长及时调配),简化了临床护理工作的流程,提升了护理工作的效率。

24护士工作站的使用使临床护理管理更加规范护士工作站的启动并将患者的所有信息和医生工作站、办理出入院处、药房、功能科、病案室等部门连接,护士简化了医嘱单、治疗单、输液单、发药单等的转抄,同时避免了在转抄过程中的漏抄和笔误,患者三测单的所有内容输入电脑后可规范的打印,避免了手工绘制所导致的点不圆线不直等情况,同时实现对患者动态信息管理,故护士工作站的使用节省了护士大量的时间,同时降低转抄过程中差错发生率。

25OA系统的使用为护理研究、护理教育搭建了交流平台科室与护理部之间、科室与科室之间,利用院内办公OA系统将护理信息、学习资料、规章制度、操作程序、护理专科论文等内容发到院内网上,方便各科室护士随时学习,为中医护理研究、护理教育搭建了交流平台。同时各种通知及文件的发放,都可在OA系统上完成,减少护士、护士长来回往返行政与临床,真正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

篇12

2.1护理质量管理

对于护理质量,澳大利亚的Coulon等[1]认为优质的护理质量应具有专业性、整体性、可实践性和人文精神。国内学者认为,护理质量是指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护理技术和生活服务的效果、优劣程度;是衡量护理领导者管理水平、护理人员素质、护理业务技术和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志,护理服务质量由护理设施、护理技能、护理人员、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行为关系等决定。护理质量管理是按照护理质量形成的过程和规律,对构成护理质量的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服务质量达标、满足和超越服务对象需要的活动过程。也有学者认为,护理质量管理是指制定护理质量管理标准,依据标准对护理工作服务的全过程进行有目的的评价、判断患者是否得到应有的护理效果,并不断总结经验、找出差距,通过信息反馈,从而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过程。

2.2护理质量管理信息化

护理质量管理信息化是指将护理质量评分标准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将护士长、科护士长、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护理部各项检查及护理工作报表等数据输入计算机,使信息得到准确、及时的储存,利用计算机将储存的信息进行运算、统计、分析后,将各科室护理工作质量以报告的形式输出,准确地评价护理工作强度和护理工作质量,从而进行对比分析,查找缺陷,持续改进,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信息化是卫生信息化的重要分支,它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护理工作中,把护理学、计算机技术、信息学三者结合起来,通过提高信息交流、文书书写质量和工作效率等,以达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效果。护理质量管理系统包括护理质量检查,护理缺陷、护理问题资料的收集以及动态监测等,及时发现护理隐患,分析其原因,针对不同问题采取相应有效的纠正措施,防止意外的发生,将护理风险降到最低,有效地保障医疗护理安全。

3.影响信息化护理质量管理的因素

3.1思想观念因素

提高护理质量信息化管理意识淡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医疗、护理模式的同步变化,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从单纯身体健康转变为生理和心理的同步需求,出现了需求多元化的状态。很多护理工作人员还未认识到,现阶段的护理工作中心正在由信息化、网络化逐步取代曾经的纸笔化。护理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减缓,让患者不能享受高质量、便捷的服务。部分医院管理层人员对医疗市场缺乏前瞻性,不能够与时俱进,对患者所需求的高质量护理服务不够重视,这也导致医院信息化护理质量水平不高,让患者的满意度下降。

3.2管理人员因素

(1) 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够,对先进的现代护理管理理念缺乏认识,护理质量管理教育不够。一些管理人员只把安全稳定、不出事放在第一位,不重视护理质量管理,还有一些人员只看到奖金,执行护理管理质量的高低与奖金多少成正比。可见,工作人员全面参与并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意识和医院护理管理体制亟需完善。

(2) 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体制,好的护理质量依靠好的护理管理。护理管理制度不完善、不严格监控护理质量,让护理质量大大降低,最终出现各种问题,让患者不满意。例如,不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

3.3护理人员因素

护士的医疗护理任务比较繁重,还有来自患者和医生的压力,生理和心理备受折磨。护士长期处于繁重的工作任务和较高的压力影响下,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变慢、疲惫感增多、工作热情减少,导致护理质量降低。社会对护士的工作评价守旧片面,大多民众认为护士的工作只是简单的发药、打针和照顾患者,认为医生才是疾病治疗的关键,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更有甚者对护士故意挑剔、不尊重、辱骂、恶语相加等。管理者未能尽好自己的职责,造成医患沟通不畅。

3.4医院因素

一般情况下,医院为了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的支出,会缩减护士配置数量,这样就造成了实际的临床护理工作要更加繁重,护士普遍觉得身心疲惫、压力过大,护理过程中的细枝末节难免出现疏漏。因为政策的影响,医院为了生存发展就必须降低各项成本,护理人员数量上减少,护理质量管理投入也不足,护理质量管理由各部分和各科室具体负责,管理模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4.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

4.1以信息数据收集与查询为目的的过程管理和实时控制系统数字化管理

以网络为基础,对广泛的信息进行数字挖掘,知识提取、提供虚拟现实和强大的决策管理功能。实践证明,数字化管理有效实现了对护理信息的整合和利用,使护理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传输更加及时、准确和有效,促进了护理管理工作效率的显着提升。大型综合医院实行信息化管理护理质控模式对缩短护理质控时间、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各项护理质量及护士对护理质控的满意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2数字化重症监护系统

重症监护病房危重患者多,生命体征变化快,医嘱调整频繁,各种信息数据量大,这些数据是否能够及时传输、调用、分析、共享是快速救治危重患者的关键。数字化重症监护系统通过仪器设备的数据接口,将患者的信息数据进行一对多采集。护理人员根据临床需要设定采集频率,利用仪器的数据接口将呼吸机、监护仪、微量泵等医疗仪器的数据实时地传输到危重症护理记录单中,并自动绘制动态的数据曲线。监护数据的自动采集确保了数据记录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危重护理记录单采用结构化书写方式,静脉入量实现PDA扫描后实时传输至记录单,出入量数据自动汇总,提高了危重护理记录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为使护士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护士在NIS中可关联查阅到医生书写的病程记录和患者相关的检查、检验报告;同时医生在临床信息系统(ClinicInformationSystem,CIS)中也可实时查看到患者的体温单、监测记录单、危重症护理记录单及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趋势图等。各系统间有效链接,实现各系统间的数据共享。

4.3以护理质量评价与监控为目的的信息系统

目前国内护理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主要有护理质量评价与反馈系统、综合型护理质量控制系统以及基于PDA的护理质量评价与监控系统等。蔡宝英等的研宄中,借助医院信息网络平台,开发应用护理质量评价与反馈系统,实现数字化护理管理。此系统按照三级护理质量管理体系设置,质量评价标准参照《军队医院护理质量主要评价指标》,检测者可任意选择装有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网络终端根据权限录入检测结果。护士长、总护士长、护理部可实时查询各护理病区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及考评分值,查询护理病区质量考评横向和纵向比较结果,查询各护理病区及全院各项护理质量指标的完成情况。

由于护理工作点多面广、检测范围大、检测数据多,该系统应用后,利用计算机的分析统计功能,节省检测数据手工汇总统计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检测问题与结果记录准确,能够随时查询检测结果和指标分析,保证了质量检测信息反馈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使质量改进目标和管理目标更加明确,提高了管理效能。谢金美等的研宄中,根据各项护理工作质量指标、管理标准,把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转化为智能的护理质量控制系统。该系统分为6大功能模块:病房质量管理、患者质量管理、待处理督查建议、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满意度调查和质量分析。网络化护理质量管理系统的建成,为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平台。

5.结论

篇13

2护理管理

2.1准备工作

2.1.1调研和系统客户化

通过“派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多方收集先进的护理智慧系统应用程序,结合本院实际工作需求,提出护理管理信息化要素。系统客户化过程中对需求的收集和质量控制同样重要[1]。系统在模拟环境下由医务人员充分试用,发掘他们的合理需求,确保功能需求最大化。

2.1.2基础数据准备

基础数据的准备是系统建设最基本的工作,我院以国家标准、省市标准或行业规范为准则,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业人员进行数据字典的准备,如物价专管员联合护士长负责医疗收费字典录入等。

2.1.3全员培训

为保证新旧系统顺利切换,我们对全院各部门新系统用户进行操作培训。医院根据模块功能分为住院医生系统、门急诊医生系统(包括诊间结算)、住院护士系统、门急诊护士系统、输液皮试系统、药房系统、挂号收费系统、设备总务库房系统等相关人员进行分批培训,让各用户熟悉新系统的管理流程,掌握新系统的操作使用方法,规范操作行为。同时,为了实现挂号至终端,由门诊部护士长对收费挂号人员进行初步分诊的知识培训、各专家的特长及出诊时间培训。对门诊护士、引导员、招募的志愿者进行“银医通”POS机自助挂号及自助付费的操作培训、新的就诊流程培训,直至业务熟悉。

2.1.4系统测试与优化

8月初利用夜间门诊停诊时段组织以护士为主体,各部门工作人员为辅的全面测试工作。门急诊测试:各科派两名护士分别挂一个农保、医保、两个自费号去自己科室门诊医生站就诊,医生分别输入药物及检查医嘱后,护士去收费处模拟交费、药房取药,拿医技检查申请单模拟检查,再行退费、退药、退检。住院测试:模拟新患者从分配床位开始,完成医嘱输入及处理、药房及医技计费、然后退药和退检处理,体温单及电子病历输入;外科系统完成手术申请,手术室进行手术安排、手术医嘱、麻醉模拟处理及计费,最后出院带药并出院处理等。整个过程各站点有IT工程师蹲点收集问题。事隔两天后再行测试,直到测试顺利通过。

2.1.5应急预案演练

模拟信息系统故障,各病区由护理部负责总体联络协调。①暂停办理患者出院手续。②手工详细记录患者的所有医嘱、护理记录和费用执行情况;详细填写每位患者的请领单[包括姓名、住院号、床号、费别(长期、临时、急诊或出院带药)]、药品名称及剂量、用量、数量,一式两份,一份用于科室补录医嘱,另一份送药房作为领药凭证。即将出院患者须注明。③仔细核对各检查申请单,无误后送交各医技科室进行相应检查,并在申请单上注明是否为即将出院患者。检验医嘱须在标本容器上写明患者信息,包括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检验项目等。④接到信息中心通知恢复网络运行正常后,按要求补录医嘱、护理记录和本科发生的费用执行情况。注意先补录即将出院患者,并仔细核查各医技科室与病区药房是否记账。

2.1.6向民众充分告知

为取得患者的配合与理解,提前1周通过媒体及网络平台向社会民众充分告知,在各病区由护士以口头形式向住院患者告知。

2.2升级变更时的有序管理

2.2.1人员增援管理

①门诊增加两名护士巡回在挂号窗口,指导患者及挂号收费人员分诊挂号至诊室终端。各楼层分别增加3名志愿者,引导患者按挂号指引单候诊,维护就诊秩序并宣传新的门诊就诊流程等。每3台“银医通”POS机配备1名银行业务员,指导患者自助挂号及自助付费。②各病区除日常班次外,多安排两名护士核对病区所有住院患者的医嘱单、费用清单在新老系统中是否一致,医保、农保报销是否准确,确定无误后向患者发放一日清单。以上人员的增援使得门诊及住院患者均能有序就诊。③各科室指定1名护士作为网络联络员,与信息中心工程师双向联络,保证交流信息畅通。

2.2.2人员、工作站的有序管理

各病区根据工作量对科室人员、工作站进行合理分配:各科设定专门的医生护士在指定工作站用新系统对新入院患者进行有序处理;指定医护人员在指定工作站将老旧系统中的患者切换到新系统后核查,并查房处理当日医嘱;指定医护人员在指定工作站办理当日出院患者手续,并核查费用。

2.3认真核查、及时反馈

系统升级后,对患者信息尤其是住院患者的医嘱、检查检验单、各项费用、医护病历信息等进行双人核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信息科,并妥善解决。

3小结

由于医院管理的需要提出信息系统的升级变更,管理者希望借助信息系统的升级来完成业务流程的变革[2]。而护理信息系统又是医院管理信息中涉及面最广、最琐碎复杂,又极为关键的信息环节[3]。医院信息系统整体升级时的护理管理在整个事件中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我院通过事先规划、人员培训、早期测试、应急演练等周密的准备工作,使系统得以平稳升级。我们认为,全院统一指挥,人力资源统筹调配,是系统升级有序的重要保障。

作者:沈利华 范永芬 单位:浙江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