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职工不但面临着各种社会压力,同时还要承受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自身技能提升、职业发展等压力。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教职工的言行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成材,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教职工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也要有积极健康的心态、稳定完善的人格、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一、工作内容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教职工心理健康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内容应包括:增强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心理调适的方法,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习如何提高幸福感,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学会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二、工作团队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既属于员工福利,又关系到员工个人的健康发展,因此应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实施。具体可由人事处提供相应的制度和经费保障,工会负责牵头协调,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配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业务支持。根据教职工具体的心理需求,还需聘请学校兼职心理教师和校外心理专家,必要时还要和校外一些专业机构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保障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工作原则

1.普遍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在了解和把握教职工共同需要的基础上,针对教职工中具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性的主题和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让尽可能多的教师参与,从而有效发挥“预防和促进”的功能,促进教职工的全面发展。

2.差异性原则

每位教职工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和价值追求。在普遍性的基础上,心理健康工作还应针对教职工的个体差异性,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活动,从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使每位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最终实现全体教师心理健康发展。

3.保密性原则

开展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难点在于,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与客体是同事,存在双重关系,教职工难免会有所顾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应设立健全的储存系统,个案资料不得泄露,个人记录不得公开,不得随便让人查阅或带离咨询与辅导机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要恪守职业道德,保护教职工的个人隐私,对教职工的个人情况和谈话的内容严格保密,必要时可以聘请外校或社会机构的心理咨询师。在参加一些暴露个人隐私的团体活动后,参与者也应遵循保密原则,在活动之后不得随意泄露和议论其他成员的所暴露的内容。教职工的心理健康工作只有严格遵循这一原则,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让参与的教职工畅所欲言,敞开心扉。

四、工作方式

1.心理健康调研

首先,要开展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调研工作,了解教职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教职工心理需求,找出共性与差异,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

2.专家讲座

对不同的教职工群体,或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聘请心理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如压力管理、婚姻爱情心理等专题讲座,对班主任辅导员开展师生沟通方面的讲座,针对青年教工育儿方面的困惑开展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讲座,对女性教职工开展女性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等。

3.心理沙龙

定期开展一些心理沙龙,使参与者针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邀请专家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解除教职工的一些心理困惑。

4.团体辅导

建立团体辅导室,针对教职工共同存在的心理困惑,开展多种主题和形式的团体辅导,使参与者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困惑,增强教职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5.专场咨询

聘请校外心理专家定期到学院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和校外的心理咨询机构合作,为教职工报销一定次数、一定金额或一定比例的咨询费用。

6.心理宣泄

建立沙盘游戏室、心理减压放松室、心理宣泄室等,面向教职工开放,使教职工在宣泄的过程中释放心理压力,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7.同伴互助

提供相对温馨优雅的空间,如心灵茶座,定期对教职工开放,让教职工自行结伴,相互倾诉,缓解心理压力,相互提供心理支持。

另外,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和学院不同的发展阶段,教职工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也会发生变化,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变。

五、可能存在的困难

教职工的心理特点和学生有很大不同,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和组织形式也提出更大的挑战。因此,在此项工作开展初期,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

1.工作组织上的困难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可能会出现教职工工作繁忙、家庭负担繁重、抽不出时间参加的现象,导致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因此,必要时需要相关部门组织协调,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以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2.参与者的顾虑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个体和团体咨询工作,会涉及一些个人隐私,工作者与工作对象存在双重关系。因此有些教职工难免会有所顾虑,导致实际有需求但参加活动不积极的情况发生,影响工作效果。因此,可聘请校外一些心理专家开展相关工作,避免双重关系,以保证工作效果。

3.工作条件有限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场所设在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一些工作场所,国内一些高院校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条件并不乐观,若对教职工开放,难免会出现场地紧张、经费不足等情况,使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因此,为保障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应设立专项经费,有条件的,应设立一些专门针对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场所。

参考文献:

[1]黄淑颖.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如何[J].职业技术教育,2014(6).

篇2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运用教学、宣传、讨论、训练等多种活动,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情感的培养和行为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其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力,促进高职生健全人格的和谐发展和心理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

做好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仅仅靠一个部门、一个人单打独奏是难以奏效的。做好此项工作,除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外,相关部门与人员的协助、支持与合作,特别是良好的体制之共建,才是做好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靠保障。为此,各高校富有成效的开展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机制之共建。

一、学科资源联动机制

有人认为:目前,我国绝大数高校没有针对高职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而各高校开设的基础文化课、专业技术课、实习实训课以及选修课中,也只有基础文化课里的德育课在对高职生进行思想品德修养教育的同时,涉及到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其他的课程则是单一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知识,进行技术素养与综合能力培育、提高的课程。其实,这种说法是欠妥当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面对思维活跃、个性迥异的当代高职生,面对诸多学生难以打开与解决的心结,仅仅靠一个部门一个人而富有成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不现实的,仅仅靠某一门课独自应对也是不切实际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宏大工程客观上需要各学科之间携手共进、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协同作战,共同担当与完成培育一代新人这一历史重托。

高等学校所开设的每门课程都兼有塑造人格、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与心理调试等多项功能,但德育课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高等教育中,担当育人重任与排头兵的德育课,主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解决高职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二是解决高职生的政治信仰问题。

高校开设的专业课、实习实训课以及选修课,在向高职生传授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同样也担当着锤炼意志、提高心理素质与培养社会适应力的重任,肩负着培育和塑造具有健全人格与良好心理素质的高职生的历史使命。

术道有攻,专业有别,课程迥异,但对当代高职生进行健全人格与健康心态培育与塑造这一宏大工程,客观上要求建立课程资源连通机制,需要学科之间加强联系,形成合力,从而使各学科与课程之间相互连通、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以应对高职生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二、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外延宽泛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硬件设施建设,也包括软文化建设;既涉及校园整体布局与规划,也牵涉到校园局部建设与美化;既包括学校文化建设,也包括系部、班级文化建设;既包括教室文化建设,也包括公寓文化建设。各种文化之间内涵有别,特点迥异,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为高职生的身心发展与成长成才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进步、高雅舒适的学习氛围与愉悦环境。

在高职生的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状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既能使高职生精神愉悦身心放松,也能使高职生陶冶情操享受温馨,更能使当代高职生在文化熏陶中美化心灵、开启心智。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将会为学习、生活中承受着巨大心理负荷的高职生,排解郁闷与减缓压力,从而营造舒适恬静的外部环境。

当然,要完成这一共同的历史重任单靠某一种校园文化活动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其效果也是事与愿违、差强人意的。这就要求校园文化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互为补充,要求校园文化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协同作战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更好的服务于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虽然有各自的活动特点与开展方式,有各自的运行模式与发展规律,但服务于人这一共同的历史使命,客观上要求各种校园文化之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补充机制。另外,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壮大与完善,客观上也需要各种校园文化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包容,只有这样,各种校园文化之间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谱写培育时代新人的新篇章,开创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三、学校家庭以及师生间的沟通机制

高职生跨进大学校园后,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与困惑将会接踵而至。这些诸多问题显现于高职生活,然而,它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况且这一问题的彻底解决,仅仅靠学校一方也是难以奏效的。

高职生虽然离开了家乡,告别了父母亲人,迈入校园独自闯天下,但多数学生长期以来对家人父母的过分依赖,使其仍处在心理的“断乳期”。他们与亲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亲人家庭有着深深地情感寄托与心理依附,况且许多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发展本身就同家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这一切注定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序进行与全面展开,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彻底解决,客观上需要学校与家庭携起手来,建立定期的、良好的沟通机制。

学校家庭以及师生间沟通机制的构建,应以教师与学校为主,社会家庭为辅。学校要定期向家庭通报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与困惑,全面了解学生在社会特别是家庭的种种表现,加强同家庭的沟通与联系,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做到有针对性。

四、社会资源共享机制

人的一生要先后接受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是系统教育,教师是我们的人生导航师;社会教育是终极教育,是人们行为的试金石,也是心灵的考验场。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这三种教育之间内涵有异,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共同完成对一个人的心灵塑造与人格培育。共同的责任与使命要求三种教育间不仅要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更要建立一种社会资源的共享机制,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开放办学、开门办学、建没有围墙的大学,使高职生走出书斋,融入社区与社会,同社会共享资源,不仅是办好一所大学的需要,也是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成长成才的需要。

大学属于社会,社会需要大学,大学与社会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不仅是新时期办学的需要,也是高职生放松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五、实践实训联合机制

篇3

二、自媒体时代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自媒体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机遇。一是自媒体在开拓学生失业、健全大学生心理机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媒体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便捷的资讯,使大学生的感官世界、内心世界更为丰富,在提升大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塑造坚毅、坚强的品质,顺利渡过青春期危机。二是自媒体平台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获得新的发展契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进行,这种教育模式难以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且其心理诊断工作也相对困难。自媒体的出现与发展较好地解决了这种问题,并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无处不在。三是自媒体为大学生创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并普及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自媒体平台的交互性使众多资源能及时共享,大学生可避免直接面对心理咨询的尴尬,通过微博、微信、博客等形成心理咨询的合力。另外,自媒体也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是在自媒体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趋于复杂。一方面,大量的信息涌入大学生视野,大学生一时间难以对所有信息及资讯做出判断,以致于出现短时间的认知失衡现象。另一方面,现实中的面对面交流变得更加困难,在自媒体影响下,大学生的虚拟网络生活逐渐取代现实交际,以致于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放纵自身情感,从而导致人际交往能力逐渐下降。同时,自媒体平台的不断丰富与多样也催生了网恋现象,大批大学生将情感体验寄托在网络平台上,以致于出现恋爱心理扭曲的现象。二是自媒体的问世与发展加大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自媒体的开放性特点使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并对课堂教学产生怀疑,传统教育的影响力正在削弱,新问题、新情况开始出现。

三、自媒体时代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创新的主要策略

(一)搭建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自媒体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完美融合是现阶段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只有坚持科学教育理念,结合内容与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媒体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引导大学生克服自身困难,发展自我。所以,高校要积极利用自媒体技术,在微博、微信、人人网上以班级、学院为单位搭建平台。一方面,大学生可通过浏览主页了解集体活动,并在规定平台上与其他各成员进行交流、互动,从而构建相对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消除可能出现的矛盾。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自媒体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培育其主人翁精神与意识。

(二)建立健全相对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围绕学工室、心理咨询室、班级三个方面,构建相对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首先,学工室积极设计与管理校级或院级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并将其植入各自媒体平台中,从而起到推广与宣传的作用。其次,心理咨询室以校园BBS论坛、人人网为主要场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预防,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最后,学生辅导员要积极开设个人微博、邮箱,参与对本班、本年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让班级心理委员与各学生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QQ群、微信群,从而形成相对封闭而又不失开放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篇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运用教学、宣传、讨论、训练等多种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情感的培养和行为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其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力,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和谐发展和心理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

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仅仅靠一个部门、一个人单打独奏是难以奏效的。做好此项工作,除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外,相关部门与人员的协助、支持与合作,特别是良好的体制之共建,才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靠保障。为此,各高校富有成效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机制之共建。

一、学科资源联动机制

有人认为:目前,我国绝大数高校没有针对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而各高校开设的基础文化课、专业技术课、实习实训课以及选修课中,也只有基础文化课里的德育课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修养教育的同时,涉及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其他的课程则是单一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知识,进行技术素养与综合能力培育、提高的课程。其实,这种说法是欠妥当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面对思维活跃、个性迥异的当代大学生,面对诸多学生难以打开与解决的心结,仅仅靠一个部门一个人而富有成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不现实的,仅仅靠某一门课独自应对也是不切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宏大工程客观上需要各学科之间携手共进、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协同作战,共同担当与完成培育一代新人这一历史重托。

高等学校所开设的每门课程都兼有塑造人格、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与心理调试等多项功能,但德育课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高等教育中,担当育人重任与排头兵的德育课,主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二是解决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问题。

高校开设的专业课、实习实训课以及选修课,在向大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同样也担当着锤炼意志、提高心理素质与培养社会适应力的重任,肩负着培育和塑造具有健全人格与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术道有攻,专业有别,课程迥异,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健全人格与健康心态培育与塑造这一宏大工程,客观上要求建立课程资源连通机制,需要学科之间加强联系,形成合力,从而使各学科与课程之间相互连通、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以应对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二、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外延宽泛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硬件设施建设,也包括软文化建设;既涉及校园整体布局与规划,也牵涉到校园局部建设与美化;既包括学校文化建设,也包括系部、班级文化建设;既包括教室文化建设,也包括公寓文化建设。各种文化之间内涵有别,特点迥异,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为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成长成才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进步、高雅舒适的学习氛围与愉悦环境。

在大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状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既能使大学生精神愉悦身心放松,也能使大学生陶冶情操享受温馨,更能使当代大学生在文化熏陶中美化心灵、开启心智。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将会为学习、生活中承受着巨大心理负荷的大学生,排解郁闷与减缓压力,从而营造舒适恬静的外部环境。

当然,要完成这一共同的历史重任单靠某一种校园文化活动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其效果也是事与愿违、差强人意的。这就要求校园文化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互为补充,要求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协同作战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虽然有各自的活动特点与开展方式,有各自的运行模式与发展规律,但服务于人这一共同的历史使命,客观上要求各种校园文化之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补充机制。另外,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壮大与完善,客观上也需要各种校园文化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包容,只有这样,各种校园文化之间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谱写培育时代新人的新篇章,开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三、学校家庭以及师生间的沟通机制

大学生跨进大学校园后,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与困惑将会接踵而至。这些诸多问题显现于大学生活,然而,它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况且这一问题的彻底解决,仅仅靠学校一方也是难以奏效的。

大学生虽然离开了家乡,告别了父母亲人,迈入校园独自闯天下,但多数学生长期以来对家人父母的过分依赖,使其仍处在心理的“断乳期”。他们与亲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亲人家庭有着深深地情感寄托与心理依附,况且许多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发展本身就同家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这一切注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序进行与全面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彻底解决,客观上需要学校与家庭携起手来,建立定期的、良好的沟通机制。

学校家庭以及师生间沟通机制的构建,应以教师与学校为主,社会家庭为辅。学校要定期向家庭通报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与困惑,全面了解学生在社会特别是家庭的种种表现,加强同家庭的沟通与联系,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做到有针对性。

四、实践实训联合机制

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既有校内实训,也有校外实践;既有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也有工种实习,还有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参观考察等。诸多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大学生书本理论知识的一个应用过程,使大学生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更为重要的是当代大学生体恤民情了解社会的一个平台,是大学生良好心态与健康心智的一个确立过程。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素养的同时,承载着在艰苦环境下磨炼意志熏陶情操,以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力这一重任。这一切不仅要求我们以工学结合为载体,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外延,做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更要以实践教学为载体,不断丰富、充实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做到技能培训与心理素质强化的同步展开,以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要做到这些,就要求学校与生产实习单位携起手来密切配合。学生走到哪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延伸到哪里,建立以实习单位、学校、学生与社会四方紧密结合的联合机制以及各种实践活动之间的联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完成通过实践活动培育建立良好心智与健全人格这一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篇5

1中专院校在德育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要求也随之不断的提高,很多人的生活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在心理方面有很多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中职生是要即将步入社会工作的一部分技术型人才,他们为我们国家的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支柱力量,中职生应该拥有良好的心理才能使我国社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好。通过开展心里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以及面对困难绝不放弃的勇气以及决心,提高学生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们掌握社会生活的技能,能够好的面对社会生活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们内在的潜能,让学生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国的科技越来越发展,网络社会吸引了大多数的人。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职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且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这些问题如果集中在一起爆发的话就会使我国的人才培养受到严重的影响并且使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所以,中专院校在德育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另一方面,中职生的就业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学生职业生涯能否顺利展开。中学生本来就处于生理以及心理波动比较大的时期,处于青春叛逆期。因此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符合学生们现实的需求,能够在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们在以后面对社会的压力的同时能够坚持下去、不被困难打倒,不会做出危害自己甚至危害社会以及他人的事情。并且能够客观的处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为自己的未来做好职业的规划,能够把自己投身到社会的建设工作当中去。

2如何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1通过实例教导学生们

篇6

一、我县心育教师队伍现状及开课情况

我县有中小学教师5000多人,1289个教学班,然而,专职心育教师只有3人,少的可怜,根本适应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根据省市要求,没有专职教师,要配备兼职教师。为此,我县建立了由班主任、校医组成的240人的兼职教师队伍,来承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3名专职教师,有2名是本科教育心理专业毕业的,1名是学俄语后改心育的,其他兼职教师都没有系统学过教育心理学或心理学,专职教师只分布在两所高中,小学、初中的心育全靠兼职教师。高中有专职教师,开课只限于高一年级,每周一节课。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纳入课时计划,只是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一些活动,如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随意性强,满足不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二、积极开展培训,加强队伍建设

鉴于上述状况,我们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来提高专兼职心育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注重探索了以下四个培训渠道:

1、指导校本培训。

为了给专兼职心育教师提供学习素材,我们征订了由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编写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一书,供基层学校校本培训之用。同时我们还深入基层学校对《读本》的使用及重点、难点进行指导。指导部分学校编写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教材》,并在会议上展示,供同类学校学习、借鉴。

2、组织县级培训。

“十一五”末到“十二五”初,我们举办了三期专兼职心育教师培训班,对243名专兼职教师进行培训。由我们心育教研员和骨干专兼职心育教师作专题讲座,培训的内容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等。在培训中,我们还采取了主讲者和学员互动的方式,研究探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以期达到培训的最佳效果。通过培训使专兼职心育教师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奠定基础。

3、参加市级培训。

从2008年12月至2011年11月,我县共组织1211名班主任参加了齐齐哈尔市教研院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一次是面对面培训,三次是网络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教师职业道德与心理素养、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等。我县的专兼职心育教师都参加了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负责组织、指导、布置作业,以此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通过培训提高了专兼职心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

4、推荐省级培训。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综合教育研培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研室定期举办骨干专兼职心育教师培训班,我县推荐24名骨干专兼职心育教师参加了3次省级培训。这些骨干得到了省一级专家的培训,他们受益匪浅,回来以后还要承担二级培训的任务。他们在我县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教研活动发挥着带头作用,有力地推动我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搭建教研平台,交流心育经验

1、发挥专职教师的示范作用,开展心育观摩活动。

龙江一中、龙江二中是高中,配备了3名专职心育教师,他们参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和其它资料编写出教案,每周在高一年级上一节心育课,课型有三类:心育知识课、心育活动课、心育辅导课。龙江二中丁艳春老师的心理辅导课在“龙江县‘十一五’中小学德育心育总结表彰会议上观摩,受到与会人员的好评。”龙江一中朱静、周思聪两位老师的心理活动课接受省级检查,受到省教育学院领导的赞扬。3名专职心育教师均在省市“龙心杯”心理健康教育课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2、开展主题班队会竞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主题教育。

我县已经开展六届中小学“育人杯”主题班队会竞赛,每次竞赛都有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兼职心育教师中的班主任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从容面对挫折》、《走出心理阴影》等主题班会教育效果很理想,教育学生如何从心理上战胜挫折、如何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如何调适自己的心理等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结束后对优胜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并在县教育信息网上简训,提出活动的优点、不足及建议,为今后开展此项活动提供方向。

3、搭建技能展示平台,调动兼职教师积极性。

由于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固定的课时,我县的兼职心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专题讲座和主题班队会,素材自己找。为了发挥兼职心育教师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我们开展了兼职心育教师专业技能展示活动,形式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心育案例进行演讲,全县有34人参加了展示,达到了很好的交流效果。展示结束后心育教研员进行总结,在内容设计、表达形式和演讲技巧上进行指导。我县推荐参加上级比赛的选手,有5人分别获省市级特等奖,受到上级的好评。

4、举办心育论坛,提升教师心育水平。

为了提升专兼职心育教师的育人水平,我们举办了“心育论坛”,组织、策划论坛的主题、形式和内容。龙江一中、实验小学各出一个代表队在全县会议上展示,每个代表队由6人组成,一个主持人和五个成员,五个成员各以一个心育专题进行演讲或叙事,或者是根据一个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分五部分进行演讲或叙事。演讲结合案例、运用课件,有理有据、有声有色,深深打动在场观众。龙江一中的心育论坛还在省心育课题结题会议上展示,受到省领导的好评。

篇7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和深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来华留学人数持续增加。来华留学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已是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1]。来华留学生的主体是处于人生发展阶段中最活跃阶段即青年时期,以发展心理学角度看,青年人呈现多变、创新和叛逆的特点。青年人的心理发展是在其社会生活环境和自身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的,对自我的探索、认同、人际关系、社会角色也在不断变化,其智力发展、自我意识、情绪与情感、性格、性意识、成长需求都呈现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动荡与稳定、突变与渐变相统一。来华留学生群体心理发展复杂性在于,多元文化背景下,不但要面临着青年人共同的心理发展任务,同时还要面临环境适应、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等多方面的任务。因此,留学群体的心理压力较国内本土学生压力明显增大。(一)负面情绪问题。留学生在国外经常会出现思乡感、孤独感、抑郁症和挫折感。这种消极情绪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就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在缺少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倾向消极模式情况下,孤独感、挫败感体验会相对强烈。较长时间的负面情绪体验会影响留学生的自我认同,生活满意度。(二)人际关系敏感。留学生身处异国生活和学习,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语言交流的障碍,导致留学生在社会交往上会呈现出更多的焦虑状态。与中国大学生相比,在华留学生存在更多的强迫、人际关系紧张、焦虑和恐惧等心理问题。留学生较多采用幻想和退避等消极的应付方式来处理上学生活中的应激事件[2]。(三)文化、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留学生的负面情绪问题、社会交往中的人际问题往往都是内在的文化、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外在体现。多元文化背景下,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个性差异等因素在同一个场域,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对留学生群体发挥着影响。场域中的每个个体既要保持个性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又要接纳和尊重交往对象的正当诉求和尊严。这需要个体具有一定强度的心理韧性和灵活的应对方式。当然,从生态系统角度讲,每个个体都是具体的,需要从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中,来理解适应问题。适应能力的提升不单单是个体的问题,环境需要具有相应的包容性、丰富性,具有为个体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四)学习与就业压力。来华留学生都是怀揣着个人梦醒、职业理想、甚至肩负使命来到中国的。在华学习和未来就业是留学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些包括学业成绩、作业难度、专业选择和就业前景等问题[3]。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针对留学生学习学业培养标准趋于严格,很多留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方面的压力。

二、留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困境

目前,我国高校留学生在管理模式上采取独立的培养方案,单独的班级编制,完全有别于中国学生管理机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我国高校基本上已经建立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然而由于管理模式、服务提供能力、留学生教育工作发展情况等多方面原因,面向服务于本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能全面覆盖留学生,造成工作中的死角。(一)服务提供能力不足。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进一步指出“每所高等院校均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配备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在实际操作层面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专职教师配备尚不能达到指标要求。一是数量不足,在未能满足本土学生服务需求同时,很难能全面覆盖留学生,开展工作很难常态化。二是专业咨询教师双语交流能力限制,制约了针对留学生个体咨询服务工作。(二)工作机制和举措问题。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抗挫折能力,高校为本土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为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发生,为新生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导致的突发事件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应当说,在专职教师队伍配备不足的情况下,这些举措是有效的。然而针对留学生,这些举措存在着制约因素。以课程教学为例,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方案有别于本土学生,培养方案中未列入心理健康教育等通识课程,来华攻读本科学生未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学习。在心理咨询服务方面,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实际上是社会工作模式,专职教师、辅导员是主动发现、主动介入和服务,而在西方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是被动服务,需要学生主动咨询。特别是在心理普查环节,我国高校采取的是利用标准化量表,针对全体新生开展网络或纸质测量,同时建档。在现实操作层面,需要做好保护隐私和知情同意。(三)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问题。有效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面对困境、挫折的积极影响因素。来华留学生面对学习、交往、就业等方面问题时,由于身处异国常常等不到家庭和社会及时心理支持,更加容易产生情绪问题甚至危机事件。专业辅导教师和留管人员面对资源匮乏的辅导对象,常常显得无力,进而影响主动介入的积极性。

三、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议和对策

篇8

2.教师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要认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建设好校园环境建议,使学生有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3.班主任工作要扎实,成为学生发展健康心理的启迪者和榜样,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指导班队工作时,要发展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自主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4.建立心理健康辅导站,热情接待学生和家长来访。心理辅导教师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后才可上岗。本着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的宗旨,科学地给学生以教育、指导和心理支持。定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定期举行心理辅导教师工作会,组织培训,交流工作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为保证档案资料的保密性,除心理教师,其他人不得单独呆在咨询室。做好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对咨询纪录、咨询信件、心理测验数据、工作文件、参考材料等定期存档。

5.做好平时宣传教育工作,做到:专栏固定,信息畅通,辅导及时。通过宣传专栏、红领巾广播等阵地,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特点、心理需求,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提高认识,全面促进心理素质。心理教育、辅导的内容、方式要符合文化传统、国情、地方情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内容要适时、适量、适度。

6.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校工作日程之中,融进日常教育教学中。鼓励老师开展心理教育研究,确保每年有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职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是开展这项教育工作的骨干队伍。

(一)基本责任

1.协助学校校长、学校管理工作者和学校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积极从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提出各项建议、意见和评价,发挥心理指导与顾问的作用。

2.帮助学校全体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得到良好发展,帮助学生预防和克服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发展中的偏差,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各种冲突、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以及升学就业上的困惑,发挥心理辅导与助人自助的作用。

3.协助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开展家长学校工作,积极做好家庭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家长、教师、学生之间发展良好的交往关系,发挥心理指导和协调的作用。

4.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调研和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在学生面临各种心理危机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干预,完成上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布置的专项任务,发挥心理研究和促进的作用。

(二)基本任务

1.承担和开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能了解学生的兴趣、学习水平、爱好、能力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设计各种形式的适合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活动训练,促进学生心理能力和心理水平的健康发展。

2

.指导和协助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师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力和心理辅导能力。

3.协助校长开展提高学校全体教师和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帮助教师解决自身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教师的心理调节能力,以保证全体学生能在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学校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4.指导和帮助学校各年级开展家长学校的工作,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学习辅导、升学就业、家庭心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服务。

5.测量和诊断学生在智力、个性和情感方面的发展状态以及产生偏差的原因,能从心理和教育的角度制定干预、矫治以及预防的措施。在学校统一安排下,为学生建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档案。

6.主持和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各项心理服务工作,能为学生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情绪调控、个性发展、青春期性健康等方面提供各种有效的自我发展方法与策略,为学生心理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三)基本职业道德准则

1.努力掌握坚实精深的专业科学知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自己的专业上应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既要对心理学、心理健康学、心理咨询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基本内容和原则、基本技术和方法十分熟悉、运用自如,又要能通过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准确地、全面地、深入地了解全体学生和来访学生,能科学准确地判断和鉴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熟练选择运用各种心理辅导技术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心理服务。能事实求是地对待自己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辅导能力,对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学生个案,应当及时转介到有关专业人士或专业部门,不能延误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2.坚持发扬诚实守信的工作作风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中应坚持发扬谦虚、谨慎、诚实、守信的工作作风。应始终以事实求是、老老实实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所讲的每一句话、所答应的每一件事都必须认真兑现,尽力做到,要让学生始终得到充分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要努力使自己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有利于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有利于及时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焦虑,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3.始终保持热情友善的交往态度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应始终保持热情友善的交往态度,应始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爱,努力通过自身的热情友善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防卫;努力通过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帮助学生敞开心扉、主动地与自己交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里得到温暖、关注和帮助。

4.严格遵守为来访学生保密的心理辅导原则

篇9

事实证明,不仅要给青少年一个健康的体魄,还需要赋予他们健康的心理。社会、家庭、学校都必须伸出双手,共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做出应有的努力。在学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专门开设健康课外,我认为在各科教学中,老师的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而政治课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

下面,谈谈我在政治课教学工作中具体是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篇10

躁动起伏、变化剧烈的社会环境给人们的心理世界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强烈震荡。给人们的是竞争机会的增多和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给人们的则是心理的威胁和生存的压力。社会现象会使大学生在社会上遇到很多很多问题。

第一,激烈竞争的压力,这些大学生,一路“过关斩将”,能最终踏进高等学府大门者实属凤毛麟角。他们本以为进了大学就可以松上一口气了,殊不知,高等学府强手如林、高手云集,昔日的“佼佼者”,如今可能成了“平庸之辈”。以前被家长哄着、老师捧着、同学夸着的“宠儿”失去了往日的辉煌。面对着比自己强得多的竞争对手,那些自尊心、自信心极强的学子们,地位的失落、心里的失衡、情绪的急躁,由此可想而知。

第二,日常生活的重负。随着高校收费和市场物价的不断上涨,一个大学生一年中需要支付上万元不等的学杂费和日常生活费,这对那些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和来自下岗职工家庭的城镇学生来说,绝不是一个小数目,对有的家庭来讲则可以说是个天文数字。这些学生入学前为高昂的学费发愁,入学后一日三餐操心。他们既要面对繁重的学业,又要面对生活的重负。

第三,家庭变故的干扰。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代家庭也出现了许多过去不曾出现的问题,父母的离异,家庭的失和,车祸煤气和电力事故的不断发生,意外事故的突然袭击……种种天灾人祸,使位数不算少的大学生再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致命的打击。悲观、失望、烦躁、抑郁等异常心理最容易在这些学生身上突然发生。

第四,周围环境的影响。对于那些由全省各地来到青岛的新生来说,他们好像来到一个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全新的世界,与农村生活巨大差别,来自贫富不同家庭学生生活的巨大反差,也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刺激和心理上的不平衡。

以上所讲的几个问题不是某个人的个别问题,而是这群人或那群人所存在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面对人的心理疾病和心理健康问题,如果一味简单地采用严肃的理论教育方式,则似乎很难达到对心理问题的真正解决,最有效的方法只能是用心理健康的方法去排除。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应高度重视的严肃问题。我院采用SCL-900问卷,对我院大学生一年新生结果发现,3%的大学心理健康有问题,主要症状表现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忧郁和偏执等五个方面。

以上情况分析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简单的说教是不解决问题的严厉的处罚更是适得其反。生活上的关心、心灵上的沟通、心理疾病的医治、知心朋友般的信任、关怀和亲人般温暖才是至关重要的。正如我们经常说的“心病只能用心治”这一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高度重视。

第一,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教育引导。成立三级心理健康网络,聘用心理咨询师,设专门地点、指定时间,对学生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咨询可采用个别谈心,书面指导,心理信箱等多种形式进行。建立贫困生档案,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解决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

第二,准确摸清学生的心理素质情况,及时了解学生潜在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对那些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则可做到心里有数、早作预防,平时主动关心,多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以“防患于未然”。平时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用大量的事实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把工作做在前面。

篇11

2010年10月份对学院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此次普查采用电脑网络测评方式,心理问卷方法,参与调查的学生有3167人,收回有效问卷2958份,回收率为93.4%,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2份问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从感觉、情感、思维、 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它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主要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筛查,大学新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心理健康的动态观察,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受试者,以便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并作出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轻度适应性困难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新生,在调查中发现:从高中到大学环境的转变以及生活学习方式的不同导致60%的学生有轻度的适应性困难,脱离了以往埋头题海的状态,面对相对自由和自主的大学学习生活状态却不知道该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特别是文科生学理科的课程产生了不小的压力。

1.2中度人际关系不和谐

两份问卷调查的相关项目显示,人际关系不协调、焦虑、抑郁自卑、迷茫,成为困扰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经历了高考,昔日的天之骄子聚集到一起,势必会重新分出高低,表现突出的学生会保持自己的优势,在大学的舞台上尽情展现自我,而相比之下优势不明显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就变得极为敏感。调查学生中有56.3%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情开朗,但仅有39.1%的学生认为自己人缘好、受欢迎。

1.3个别重度自虐倾向

调查中有个别问卷显示出有严重的自虐倾向,根据相关调查项目分析主要是曾遭遇过突发创伤事件的学生为主,这些突发事件有的来自家庭,如孤儿、单亲家庭子女等,这些学生长期缺少亲情或关爱,感受不到完整家庭的温暖,极易产生怨世愤俗和嫉妒心理,严重的甚至会扭曲人的灵魂,妨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如不及时发现引导,容易产生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也有的来自于社会的各种关系,认为自己没有一定的关系背景,必将在各个方面输给其它同学。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认识

通过调查发现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诸多隐患,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精神问题产生的各类伤人伤己事件频频发生,已经引起各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采取了很多措施,如选聘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此种模式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也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因而需要我们重新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与一般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区分开来。

2.1工作环境特殊。对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来说,工作环境相对单一,尤其是社会上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不外乎一间布置温馨的独立的房间,周围都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士。而在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身处高校这个特殊环境中,所采取的教育模式应与社会上专业心理咨询有所区别。

2.2工作对象特殊。社会心理咨询工作的对象是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人群,年龄层次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所处行业不同,概括来说是不同的职业人。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无论是已经产生问题的还是出现征兆的,他们年冷层次单一,共同生活在校园里,概括来说是在校的大学生。

2.3工作身份特殊。在高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身份应先是高校教师,而后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一特殊的身份要求在工作中不能向社会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那样被动的等待来访者,而应主动出击,及时发现有异样的学生。

3有效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举措

3.1建立一支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因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特殊身份以及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将学生普通的日常行为与特殊行为混在一起,尤其是夹杂个人情感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判断失误。如果是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虽然所处角度和看问题的方式都是客观的,但是对于学生的一些行为有时候需加以分辨,才能对症下药,不是任何行为都是心理问题的反应。在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是学生的第一接触人,也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久的教师群体,因而也最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异常状况和行为。

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高校寻求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就业不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对非毕业生、就业之外的包括学业、职业、事业发展等问题都应该从入校开始给予指导和帮助。兼备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如果同时掌握职业指导相关知识,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进行深入系统的辅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而,建立一支兼备辅导员、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的特殊师资队伍是做好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

3.2建立三级信息反馈系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到高校的方方面面,要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目前一些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主要采用"三级网络"模式。院系同学和辅导员构成一级网络,心理咨询中心构成二级网络,校医院心理门诊及社会心理咨询及诊疗专门机构构成三级网络。那么与三级网络相对应的就是建立三级信息反馈系统,班级设立心育委员,系部学生组织设立心育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发现问题及时往上级反馈,全方位检查监督学生的异常行为,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过程之中,有效实施危机干预。

参考文献:

篇12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常生活、学习、交往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新世纪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如何帮助并使大学生摆脱心灵上的束缚与困扰,走上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方向,促使他们全面健康发展,辅导员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战线,不但负有教育、管理、服务、指导、中介等众多职能,是与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入的,对学生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也是学校校园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日常心理教育做具体分析:

1 开展日常的谈心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大学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朝气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地方,在这里如何调整自身的优势,发挥自身的特长,确立自身的目标与方向,都是大学生所必须面对的。有些人只看见别人的长处而忽略了自身的优势,从而使自己陷入了自卑的泥潭,如果这种思想得不到及时疏导,就会由心理问题加深为心理疾病。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开展深入而又细致的谈心问题,建立心理学生档案制度,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工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量,从而查找出有症状的学生进行重新评估,并采用另外一种量表进行测量,如果还是有问题,那就要加强关注,对其进行重点的引导,关键时刻有选择地向分管学生工作的院方或校方领导汇报,必要时告知家长,让其带回治疗直至康复后再返校。

2 开展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建立心理学生档案

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筛查工作?最好是在新生入学时入手,针对学生的空虚与孤寂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入学手册》、《大学生安全手册》、《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健康教育》等书籍给予学生适度加以讲解,并适时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特质加以考核与量化,掌握学生的第一手个人资料,为提升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与调适过度打下基础。具体有以下几个措施:

2.1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

通过课堂系统地介绍大学生时代具有的特质与心理发展过程,让大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所处的阶段,找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与对策,特别是大学生热衷关心的话题,如大学生恋爱与性的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专业技能问题、继续深造问题、就业问题等。及时给学生做一个正面的引导,不要羞于面对,而要大方地提出,让学生有个正确的认识与防御。

2.2 举办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讲座、影片观摩活动

首先针对我院整体女生占大多数这一现象,每学期我院都会举办一次大型的关于女生的活动――女生节。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不经意地穿插一些隐性测试的调查问卷,之后可以对比量表筛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而又针对性的采取个人面对面的交流,解决学生的障碍。其次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如《活着》、《早熟》、《美丽人生》、《当幸福来敲门》等,然后让学生写下观后感,找出典型的文章加以解读,加深学生的印象。

2.3 要充分应用转介的功能

也就是说,遇到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力所不及的问题时,不要推辞也不要不懂装懂,要把学生转交到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处,让专业的心理老师给予指导与解决,不要半途而废。

2.4 在每年的5月25日举行大型的“我爱我”日活动

其活动的主题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互助问题,口号为“我爱我――走出心灵的孤岛”。以此来营造一种关注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借以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心灵的理念,为学生搭建起锻炼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平台。

3 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防范措施

任何人的成长轨迹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或多或少地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与困难,如果在适当的时间没有找到解决问题途径,这时就会陷入困惑、苦恼、沮丧的痛苦之中,直至问题解决这种心态才会退去。大学生更不例外,他们正处于情绪极不稳定与成熟时期,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也又少,易于偏激与暴躁,遇事易采取极端的解决方式,成立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不是为了简单地在危险出现时才加以制止,更重要的是在危险中寻找机遇,怎样化险为机,从这里来说,危机是个人成长中的转折点,关键是看转折后的结果对个人成长是起到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

4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阴影,不但是我们高校每一位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关系到学生本人今后的人生道路,我们应该加强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机制的干预与防范措施,更要发展与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机构,配备专业人员预警机制,使大学生在高校能得到及时、正确、健康的指引与帮助,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奠定下良好的心理素养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持教育、预防、治疗、发展四结合,为彻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坚定的基础而做出我们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13

研究显示,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检出率在10%~20%之间。广西某地区小学生在思维内容、注意力、自信与自尊、责任感、学习与工作、情绪反应、社交问题、言语问题、人格问题、睡眠饮食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比例均超过10%。陈永胜H认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情绪、行为等方面,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人数约为10%~15%,情绪方面问题约在10%~20%之间。多数研究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小学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要差于男生。

1.2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许多研究显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注意障碍、情绪障碍、违纪、行为问题、欺负行为等问题。情绪障碍是影响学前及11岁以上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多动性障碍是影响6~11岁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6]。男孩多动性障碍高于女孩,女孩情绪障碍多于男孩2,男生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显着高于女生(P<0.05);在恐怖倾向得分上女生显着高于男生(P<0.05)。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除了要面向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针对不同年龄和性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有较为严重问题的学生要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心理指导。要从预防心理问题、矫治心理疾病和培养发展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多方位开展工作。

2.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要向每一名小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传授给他们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让他们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并且能够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以达到预防心理问题、及时发现问题、正确疏导问题的目的,从而帮助小学生学会学习、正常的人际交往、正确的面对困难、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要针对小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加以集体辅导。如针对刚入学的小学生开展集体辅导,帮助他们尽早适应学校生活,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完成个人的角色变化;针对高年级小学生,要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以帮助他们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生理特征,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主要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形式多样且灵活。

开设心理健康课各个学校大多开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通过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方式,寓教于乐地将心理健康科学常识普及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作文和体育教学中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外,要注意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心理健康意识和知识。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学生通过写作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见解。通过制定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命题作文,既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又可以从学生的作文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利于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有资料显示,运动和体力娱乐活动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参加体育运动越多,情感困惑的情况越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在身体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便进行正确的疏导。同时,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消除消极情绪,还可以通过竞技体育运动,培养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乐观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家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采取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听讲座、咨询、座谈及班主任家访等形式,增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引导家长转变错误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并促进家长注重自身的良好素质养成,营造和谐的家庭心理健康环境,发挥家教的作用,以父母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孩子健康品格及心理素质的形成。

2.2根据人群特征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年龄的小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还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存在多动性障碍的特征,学校应该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以帮助低年级小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克服问题,养成好的行为,遵守学校纪律,促进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形成。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情绪障碍问题,学校应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从而促进高年级学生积极情绪的形成。

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问题不同。针对男生好动和女生易出现情绪问题,应开展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疏导男生克服好动的问题,调节女生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同时,由于男女生的青春期表现特征不同,面对身体上的变化,青春期学生易产生心理问题,还要针对于此分别对男女生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让他们健康平稳地渡过这一生理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