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经验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信息技术德育工作经验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经验

篇1

2 建立完善的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保证文书档案信息的完整性

在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设规范化的信息档案建设标准和要求,明确数字化档案资料建设、档案信息安全、档案资料管控等各方面的要求,逐步构建起系统完善的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从而确保文书档案资料管理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读性。同时,还应该创新文书档案管理的载体形式,制定标准的文书档案要求,丰富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内涵,真正达到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管理水平提升的目的,为充分开发和利用文书档案资料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强化档案管理人员培训,打造高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

在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提升文书档案的管理实效性,便需要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培训,全面了解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与规程、信息档案的管理方式与原则、信息的汇总和分析,不断提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还应该强化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培养和信息管理思维锻炼,让档案管理人员全面学习档案管理的方法、流程和实务操作,逐步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流程化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

4 制定系统的档案管理制度,优化文书档案管理

为了最大限度提升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的管理水平,便需要制定系统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增强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尽量影响文书档案管理的水平。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文书档案管理制度,是开发和利用文书档案资料的重要途径,所以需要在以往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调整,保证所制定的制度与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保持统一和协调。同时,需要科学的分配责任,制定完整的领导体制,构建系统的质量监督体系,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文书档案管理制度来强化文书档案管理的实效性。

篇2

基于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践可知,目前教师在学生德育方面的工作内容、形式以及成效均存在一定的缺陷。笔者经过观察和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将目前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工作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无法切实解决学生发展与网络文化弊端之间的矛盾;(2)德育工作的形式未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成长规律,导致工作成效低下;(3)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科学的高中德育工作思路,工作实际与网络文化背景的契合度较低,导致其工作实效性不足。总之,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文化背景下达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3.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3.1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

随着时代的改变,要真正实现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必须首先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首先,必须充分把握现阶段的网络文化背景特色,并通过交流、沟通、调查等形式了解高中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文化领域。其次,针对学生的热门关注领域进行分析,结合传统意义上的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改造、优化和升级。在改善与创新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德育内容应遵循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利用“顺应与改造并举”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获取人格的健全发展。

3.2充分考虑学生特点,丰富创新高中德育工作形式

德育工作形式是联系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对象的重要桥梁,恰当的德育工作形式可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几率,从而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强制性、落后、呆板的德育工作形式则容易引发学生的反叛情绪,为工作的进行造成阻碍。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德育工作形式创新和改造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使德育方式符合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以及个人性格特点,从而可促进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发展。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生感兴趣的途径开展高中德育工作;例如,通过建立微博官方平台,并定期与学生分享德育内容,将德育工作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其更容易接受性格、价值观等情感方面的教育。

3.3及时总结并分析德育工作思路,以促进德育工作的长久发展

除了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以及形式进行重塑、改革以及创新以外,要取得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发展,教师必须及时对工作过程、成效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从各方面入手分析德育工作思路。首先,教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以网络文化背景为依托的高中德育工作计划,使后期的总结分析具有真实可靠的参考依据。其次,教师应在德育工作的各个阶段进行定期总结和分析,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才能真正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发展。另外,为实现德育工作的先进性与现代化发展,教师在进行普通高中的德育工作内容、形式以及思路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必须以信息时代的网络文化动态为导向进行相应的更新,只有充分保证自身的发展速度,才能促进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篇3

2.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现状

基于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践可知,目前教师在学生德育方面的工作内容、形式以及成效均存在一定的缺陷。笔者经过观察和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将目前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工作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无法切实解决学生发展与网络文化弊端之间的矛盾;(2)德育工作的形式未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成长规律,导致工作成效低下;(3)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科学的高中德育工作思路,工作实际与网络文化背景的契合度较低,导致其工作实效性不足。总之,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文化背景下达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3.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3.1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随着时代的改变,要真正实现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必须首先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首先,必须充分把握现阶段的网络文化背景特色,并通过交流、沟通、调查等形式了解高中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文化领域。其次,针对学生的热门关注领域进行分析,结合传统意义上的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改造、优化和升级。在改善与创新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德育内容应遵循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利用“顺应与改造并举”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获取人格的健全发展。

3.2充分考虑学生特点,丰富创新高中德育工作形式德育工作形式是联系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对象的重要桥梁,恰当的德育工作形式可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几率,从而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强制性、落后、呆板的德育工作形式则容易引发学生的反叛情绪,为工作的进行造成阻碍。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德育工作形式创新和改造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使德育方式符合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以及个人性格特点,从而可促进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发展。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生感兴趣的途径开展高中德育工作;例如,通过建立微博官方平台,并定期与学生分享德育内容,将德育工作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其更容易接受性格、价值观等情感方面的教育。

篇4

我借鉴龙艳红撰写的《隐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一文的相关策略,结合自己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介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情境中隐性知识应用的具体做法。

一、教师与教师之间的隐性知识传递

主要是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德育工作经验及与学生沟通能力经验等的传递。这类隐性知识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活动都可以进行交流,教师在轻松的环境中吸取别人的经验。信息技术教师比较头疼的是课堂纪律,有时自己琢磨许久的良策在课堂上根本起不了作用,课堂乱成一团。我和同事就经常交流各自管理课堂的做法,还有市教研室会举办一些培训或教研活动,针对教材的某一个章节,大家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谈谈自己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的。在交流过程中,每个人或多或少地获取一些有用信息。教务处定期组织一些活动,如定期召开优秀教师工作经验座谈会、老教师帮带年轻教师活动。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隐性知识传递

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学生之间学习经验、实践经验、良好习惯、气质养成等的交流。学生在一起学习的时间多,彼此受影响的几率大,教师可以精心安排一些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流。教师给学生创造条件,建立合作化的环境,保持指导者的身份,大部分事情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关系中学到好的经验和习惯。在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这一章时,我依据学生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性格特点的不同,把32个学生按4人一组,每组按高、中、低不同水平合理搭配,全班分成8组。小组内每个成员被赋予特定的职责,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小组动态进行管理,指导学生有步骤地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索问题。这样做大大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从而以好促中,以优带慢。小组合作学习活跃了组内同学的思维,更为可喜的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及创作想象力被激发出来。很多小组学生开始不满足于教师提供的素材,积极上网查找优秀作品,收集整理素材,进行讨论分析,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及原有的基础,集思广益,积极建言献策,设计出的作品水准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以小组间的竞争带动小组内成员之间隐性知识的传递,促进每个成员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

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隐性知识传递

主要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习惯、思维方式对学生无形的影响,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会引起教师的思考,教师会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很多学生一些习惯的养成,为人处世的原则,跟他们老师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可以多找学生谈心,多参与学生的活动,了解学生的动态情况;课堂教学时,要多注意肢体语言的使用。

因为计算机教室里的硬件设备比较贵重,学校对计算机教室的卫生抓得比较严,学生不允许携带任何与上课无关的物品进入,必须穿鞋套才能进入机房。在这点上,教师得做学生的表率。我进入机房上课,从不携带与上课无关的物品,包括手机,在我的意识里,上课不得接听任何电话。记得有几次,有学生在进入机房前主动掏出手机,让我这节课替他保管。遇到这种情形,我真的感到很欣慰,正是我一贯的行为在无形中影响了他,让他有这种觉悟。还有一件让我深受鼓励的事:每当我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时,基础好的学生兴致勃勃,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不知所措。在这个时候,我常常会说:大家可以大胆地尝试,就算没成功也不要紧。我同样认为你很棒。正是长时间对学生的激励,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哪怕是他没学过的,也敢尝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逐渐培养起来。这正实现了我信奉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我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我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学生都能理解并领会。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人类智慧的发展规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加之学生善于接受新事物,在某些应用软件操作方面的技能娴熟,同一个问题,他们或许能提出更好更简便的操作方法。在教学中我与学生互为师生。这是我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经常提倡的“同帮同助、共同进步”,学生的一些好做法会给我启发,学生的一些金点子也会让我产生灵感。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有时会寻找到写作的源泉,学生的点滴进步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结合新课程的教学,探究有利于改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利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隐性知识,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真正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

参考文献:

[1]龙艳红.隐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管理,2007(1):114-115.

[2]王惠东.课堂教学的隐性教案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07(1):75-76.

篇5

1.德育工作应该结合时代性、围绕启发性,让德育工作活动“活”起来

高中的德育工作作为中学生发展的基础,其拥有自身发展的特征,它永远都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国际形式的风云变化,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变化,社会的稳步发展,各种信息技术的腾飞与通讯技术覆盖面的加大给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动素材,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要学会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的热点问题完美结合,充分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充实教材内容,利用社会事实射影教学内容。并注重教学与启迪思维相结合,引导学生对当今时事的思考,引导学生运用现学的知识对当今时事做出正确的评价,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为高中德育工作增添时代活力力。

此外,高中德育课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班主任应该以国家各种重大节日为契机,大胆对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将爱国教育与政治理论教育结合,让德育工作实现紧扣时政,围绕成长成才,塑造新时代全面发展人才,积极开展爱国爱党知识实践课,如:与政治老师配合,在学哲学知识的时候适当的创设实践课,让学生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并从体味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原理,此外还能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更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大学生求学报国的雄心壮志。赋予了德育工作时效性、时代性。

2.改变重视智育轻德育的传统方式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现今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以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过程,为了学习甚至取缔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逐渐沦为学习的工具,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情感认知逐渐缺失。因此,在新时期班主任应该把学生当做发展的人来看,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的情感认知,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思想觉悟。

3.寻求科学的教诲办法,做到爱如慈母,管如严父

学生是发展的个体,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每个个体在不同阶段发展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中要注意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相信他们最终都会发展成为完善的个体,在进行各种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不能总是按照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每个学生,更不能以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学生品质的好坏。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充分信任学生,正确引导学生走出当前的误区,而不是一直沿用以往的“尊师严肃”的传统模式,对学生的小错误采用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的方式。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事理懂做人,所以在新时期,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

4.重视榜样示范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榜样争做榜样中得到长足进步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如在创建宿舍文明方面,在开学初的第一节班会课上就让学生分享某学院某宿舍全体宿舍成员相互鼓励、相互相互影响,最后共同考上研究生的事迹,让学生参与讨论在学习工作中同宿舍成员应该一起遵守什么样的行为准则,整个宿舍全体成员方能学得下学得好,今后有更好的人生路,这样的情境教育不断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让学生时刻牢记生活在集体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周围同学的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5.1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5.2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5.3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总之,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用生动的、贴切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完善它。努力做好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篇6

班主任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这也是其他工作的基础。班级管理工作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具有很强的结构性,由于高中教育的普及和大学扩招,导致中职教育逐渐降低入学门槛,就读中职院校的学生通常都是中学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他们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每个班级中,都会有几个很难管教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学习成绩较差,甚至还会违反校规、上课顶撞教师,这些都加大了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难度。

2.德育工作无法有效协调家庭教育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健康,促进人格发展,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形成正确的三观。但只依靠中职学校和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中职学生还没有完全从家庭中脱离,因此,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比较差,这也有没有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的原因。德育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但是中职学生的家长不够重视德育教育,甚至向学生灌输错误的观念,导致德育工作更加艰难。

3.教师队伍结构不够科学合理

中职学校的工作人员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教师结构也不够科学。从年龄层次看,中职教职人员中中年人比较少,大多都是年轻人;从知识体系看,缺乏师范专业的教师,而非师范专业的教师比较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很多教师容易出现问题,工作缺乏创造性和积极性,通常情况下,只是做到了上传下达。班主任结构不合理就会影响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二、中职班主任工作难点对策

1.加强班级日常管理

中职班级管理的一个难点就是学生的素质比较差,因此,需要狠抓班级班风建设。班主任要选任班干部,建立具体的班规,开展班风建设。班主任要对全体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选出那些具有领导能力的学生,建立班委会和宿管会。班主任要对班干部进行教育和培训,让这些学生明确自己在班中的角色,通过互相协作,大家一起对班级进行管理。班主任要结合校规校级,以本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和班干部一起制定班规,并且建立检查制度,建立具体的监督体系。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采取特殊的管理手段,突破管理障碍。班主任要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各种课余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活动中帮助学困生,鼓励学生融入班集体中。利用丰富的课余活动,可以营造出良好的集体氛围,使学生回归集体生活。

2.经常联系学生家长

班主任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和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提高德育工作的效力。班主任可以利用电话和短信,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情况,帮助学生家长形成关心学生的习惯,当家长没有回复班主任的短信时,班主任可以主动询问家长,使家长有效地参与到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可以通过QQ群或者微信群与家长建立联系,随时将学生的成长变化与家长分享,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商议教育对策。这样,家长就可以发现学生在学校中的不良行为,及时对学生进行约束,帮助班主任管理学生,同时,也提高了家长的教育积极性。在班级活动和校级活动中,班主任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感受到学生的成长和变化,促使家长重视道德教育、配合学校教育。

3.强化培训系统

学校要对不同专业的班主任采取针对性的培训。在思想方面,班主任要熟知党的政策和方针,使中职学生的思想水平得到有效增强。班主任要注意掌握中职教育管理方法。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使班主任适应当今时代对中职教育提出的要求。在管理上,学校要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重视年轻班主任的发展,帮助他们总结工作经验。

篇7

2、在开学之际,为了进一步规范学生日常常规行为,让学生明确学校德育常规要求,使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新学期的校园生活当中来,夯实我校学生和班级的“常规养成教育”,德育处开展了“常规行为训练周”活动,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了良好的铺垫。

二、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明确德育教学目标。坚持以思品课为德育主要课程,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坚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功能,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三、创设活动载体,寓德育教育于活动之中

1、抓好养成教育,以创建平安校园为契机,全方位,多渠道,强化了养成教育,本年度,为突出我校的德育主题,我校继续开展了“五星学生”评选工作,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文明之星”为引领,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继续强化了“文明班集体”的创建评比活动,通过卫生、纪律、两操、行为习惯及爱护公物等内容,每天公布各班得分情况,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为创建平安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结合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组织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中秋节开展了“手抄报”活动,让学生用彩笔献上自己对节日的祝福,“九月十日”教师节进行感恩周活动;“十月一日”国庆节,组织少先队员走进文庙和三苏,感受祖国文化的独特风情。十一月份,开展了“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养成孝老、尊老、爱老、敬老的美好品行。十二月初,举行了冬季体育运动会。通过召开体运会,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我们的师生陶冶了品质,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养。

3、环保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栏、校园广播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我们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组织开展以“爱护校园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的主题班会,学生和老师一起清扫卫生死角,使学生树立了良好的环保意识。

4、精心布置宣传阵地。继续发挥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板报等文化阵地的指导管理。宣传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文明礼仪。法律知识、先进人物事迹等,每月进行一次板报评比,力求主题突出,图文并茂,通过评比活动,使板报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多样化。收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活动,每天广播站定时播音已形成我校的特色。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四、继续积极开展班级常规量化评比工作。

1、本学期德育处继续以评选“五星级学生”、“先进班集体”为主要抓手开展各项教育活动。评选“五星级学生”方案,是我校落实养成教育的一项举措。内容融合了学生学习习惯、文明养成习惯、艺术修养等方面,学生一日卫生、仪表、课上课下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悉数在内。本学期德育处更是对此项工作常抓不懈,并要求各班主任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五星级学生”评选变为激励学生正能量及教师班级管理、教学的主要途径。一学期来,通过“星”与“卡”的有机结合,增加了“五星级学生”评选的情趣。小学部德育处对班级开展情况定期进行检查与抽查,为了督促各班把此项工作做好、做实,我们还进行了入班实地检查与询问。与此同时我们依据附属活动“28天,我们一起见证”, 要求每月各班都要评选出五星代表,并把他们的典型事迹及照片悬挂在班级外的展板处,除此之外我们还利用了升旗仪式的时间为各星代表颁发奖卡以及佩戴星牌,通过这样的做法树立了典型,学生不仅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而且思想道德素质、学习思维品质、言行举止等各方面都有了明显地提高。在全校内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在不断的追求中,学生得到了不断的激励。

2、继续设立“红领巾执勤岗”,坚持学生自主管理与学校巡查、纠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班级常规行为检查工作,同时德育处每天在黑板上反馈各班成绩,每天下发各班扣分及不足情况明细单,并利用锦旗的形式表彰优秀班级,对于执勤工作中的问题,德育处定期召集执勤生会议,梳理及时,分析到位,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评比的公正性。

五、工作的不足与反思:

1、工作的计划性不强,工作还不够细致。

2、与班主任的沟通不及时、不到位各项工作、活动的反馈不及时。

3、工作的思路狭隘、创新性不强、

4、全员育人方面,教师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5、、需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今后工作设想

1、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突出全员育人观念,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真正做到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的全方位育人观。

2、加强德育科研,探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加强德育课题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把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学校教育工作中去。

篇8

1、重视德育工作的系统性。切实从学校、家庭、社会出发,加强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努力构建了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重点加强了家校联系,充分利用现代通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优势,密切与家长联系,注重实际效果。

2、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充分利用“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构建了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课堂教学为主,充分发挥了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寓德育教育于各科教学中。

重视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对照《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评价细则》,细化了小学生

一日常规要求,并从最基本、最简单、最容易忽视的细节入手,增强了学生的礼仪意识、节俭意识、卫生意识。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种阵地,使学生真正将一日常规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3、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充分发挥了少先队的重要作用,通过读书活动、征文演讲、手抄报比赛、民族传统节日教育等有效形式,强化了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学校以“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管理的切入点,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让小学生懂得“感恩”是一种美德,要学会知恩,学会感恩,学会报恩。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增强全体德育工作者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心与自觉性,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1、我校实行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组成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按计划召开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努力发挥德育工作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学校每年都将德育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

2、抓学习培训。组织本校老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班主任培训;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法规、教育理论的学习;组织主题班会观摩等。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并及时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与班主任沟通等。

3、抓检查考核。切实做好对班主任各项常规管理的考核,班级管理实行一日常规量化考核。

4、抓总结交流。不定期参加上级部门举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德育个案或论文评比活动。

5、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我校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组织学习。先后组织教师学习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的通知》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的精神。组织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其次,制定各种教师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大力表彰师德高尚和教学成绩卓著的教师,严肃处理品行不良、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玩忽职守、影响恶劣,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师。再次,树立典范,采取帮教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教育,进一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把““严谨 、求实 、灵活 、创新”作为学校教风,切实把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

三、扎实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努力规范学生行为和提高学生素质。

1、注重“一旗一评比,三会说教”。这里所指的“一旗”是指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这是雷打不动的事情(雨天除外),是学生接

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一评比”是指少先队组织的每天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评比活动,有力地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促其良好习惯的形成;“三会说教”是指早会、班会及课间操后的小集会,早会、班会就不说了,所谓的课间操后的小集会是指每周二至周五学生做完课间操后站好聆听教育。讲教者由学校的校长、教导、总辅导员组成,教育内容有集体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突发事例剖析等,实践证明,特设这一会,对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起到关键作用。

2、注重案例熏陶。我校从08年开始,试行每班两周一次,从地方课程中抽出一节课,进行专门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的典型案例播放观看(地点为音乐多媒体室),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案例中熏陶情操,不断形成良好的品德。

3、注重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讲文明语,见了面“敬个礼,问声老师好”是我校强化训练的科目。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篇9

中等职校德育队伍专业能力发展的基本内涵

德育队伍专业能力是指作为专门从事德育教育教学与管理的人员,在德育工作过程中,能利用德育工作理性和德育工作经验,灵活地应对德育情境,做出敏捷的德育行为反应,以促使学生德育的习得。它是在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中提出来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而发展是指人或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或者是变化的趋势。因此中等职校德育队伍专业能力发展可以理解为中等职校德育队伍依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实践中德育理论、德育工作技能不断提高,德育成效不断增强,在德育发展中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中等职校德育队伍专业能力发展目标确立的基本原则

1.遵循人的发展规律

中等职校专门从事德育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德育队伍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因此确立专业能力发展目标,首先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这里所指的“人的发展规律”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人的发展是有梯度的,确定能力发展目标也应考虑其梯度性,应设立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二是人的发展方向、发展程度、发展过程等都是由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确立能力发展目标必须基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三是人是有差异的,确立能力发展目标应尊重这一差异,对不同类型、同一类型的不同个体应提出不同的能力目标。

2.突显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需要哪些能力,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其实际工作。中等职校德育队伍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学生群体,承担的德育工作与学生年龄相仿的基础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对德育工作专业能力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中等职业教育更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对于德育队伍而言其专业能力的发展目标也应与此相呼应。以信息处理能力为例,发展的目标应更突出对现代信息工具的综合使用能力,以及时捕捉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的信息,并合理地引导、指导。

3.突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专业能力发展的目标确立是否有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程度。现在我国正在加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因此确立发展目标也必须与现代职教发展相适应,突出现代职教的发展。如现代职业教育是与现代化大生产及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一种教育体系,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方面要求中等职校德育队伍专业能力与教师的生产劳动观念、生产技能等紧密结合,形成具有现实生产力的教育技能,另一方面还要求中职教师应该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与传播媒体,以形成符合时展的德育技术与技能、技巧。

中等职校德育队伍专业能力发展目标确立的基本思路

1.认同生产劳动,奠定中等职校德育队伍专业能力发展的心理基础

囿于“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和社会看法的片面性,人们历来对生产一线工人的认同度不高,总是认为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就是“低人一等”,并且深刻影响着我国当前的教育机制。一部分中职教师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而缺失了必要的职业幸福感,总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价值不够高,培养的学生没有发展空间与前途,从而导致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动力不足,德育效率低下。

提高中等职校教师生产劳动的认同度,首先,学校要在教师赴企业顶岗实践锻炼活动中,妥善安排好时间,让公共基础课、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一起参与企业一线生产或者管理,真正体验生产生活,培养劳动观念。教师顶岗锻炼的内容还应该包含教师对于企业生产纪律、职业道德等的认识与认同,便于教师体认职业素养,丰富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德育认知。其次,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改变既有的、偏误的人才观念,将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为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对学生现在及未来的发展要有积极期待,充满信心。只有相信学生的未来,产生对学生未来的美好希冀,“罗森塔尔”效应才会在中等职校的教育生活中不断显现。再次,教师要树立充分的德育自信,相信自己的德育技术与技能一定可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自己一定会有办法转化好后进学生。无论如何,中职教师一定要摒弃“孺子不可教”的旧观念、旧思维,不拔高、也不贬低中职学生的发展基础,灵活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以适宜的目标指引学生健康发展。

2.遵从核心价值,确立中等职校德育队伍专业能力发展的方向目标

亚里士多德指出“教育服务于社会”。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指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显然,教师与社会在价值追求上保持高度一致是教育有效服务于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德育尤其如此。

现今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然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重要基石。中职教师一方面要全面领会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并将社会主义道路与自己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中职教师要潜心钻研中职学生德育特点,挖掘德育资源,设计好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班团活动,以及课堂教学的德育融合,具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具象为中等职校德育实践活动的能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德育新知。

在中等职校的德育工作中,德育队伍专业能力的发展还要服务于学生的就业、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一般地,我们仍然坚持着中职教育办学的就业导向,普遍追求学生“能就业”、“就好业”、“好就业”,因此,中等职校德育队伍专业能力也应依此发展。中职教师要具备基于学生就业、创业的学生职业(专业)认同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指导、学生创业帮扶与跟踪咨询等技能、技巧。

3.熟悉德育方法,提供中等职校德育队伍专业能力发展的技术保障

纵观当前中等职校德育发展趋向,教师在德育专业能力的发展中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一是要发展德育环境的创设能力,注重营造、渲染具有鲜明企业文化特色的德育氛围;二是要发展专业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能力,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合理设定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是要发展班团活动的组织能力,在集体的德育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四是要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在德育中融合好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

同时,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学生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德育目标随之改变,中等职校的德育也不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了。一方面,人的个性化成长在社会发展中日益彰显,因人而育的个性化德育呼之欲出;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现代德育的空间,为新的德育途径的开辟创造了现实条件,一对多,多对一,甚至一对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式育人网络成为可能。由此,中职教师必须具备网络德育的基本技能,不断发展自己的网络技术,熟练掌握网络语言及网络沟通的技巧。

4.追求德育风格,实现中等职校德育队伍专业能力发展的最高境界

所谓德育风格,就是教师在长期德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德育价值观、德育方法和技巧等的独特整合和一贯表现,是教师德育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表现。一所学校德育队伍的德育风格一旦确立,就会形成一定的德育贯性,提高德育效率。事实上,德育风格也是学校提升办学品位、铸就办学品牌的一条重要路径。

篇10

班主任工作是开展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途径。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及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在目前网络发达的E时代,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不断地改善德育工作方式,是摆在每一位中学班主任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个班级一个QQ群,一位教师一个博客”的管理思路,促使中学班主任构建QQ交流平台,与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展开即时讨论,打破时空限制。其优越性是传统班会与课堂教育上的德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笔者针对目前使用网络的社会现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构建QQ交流平台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和功效。

一、运用QQ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则信其道”,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隔阂,能有效开展教育活动。

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教师多是家长和师长的角色,说教色彩浓,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当代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尊心很强,更希望被认同,被理解。而QQ聊天交流的方式正好能让师生轻松地交谈。于是,笔者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大胆尝试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走下权威圣坛,利用网络渠道,构建师生QQ群,与学生交朋友,平等对话,消除师生之间猫鼠般的关系。

QQ聊天,受心理习惯的影响,学生倾向于将聊天对象看作好友。笔者也调整自己的角色,以好友身份融入交谈,营造民主和谐的交谈氛围,消除师生间的代沟。根据交际学的原理,隔阂通常都是原于对交际对象的不了解。利用QQ,通过昵称、头像、QQ秀、个性签名等,让学生耳目一新;通过空间相册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课堂之外的某些生活侧面;聊天时通过多样化表情符号和网络语言增添几分轻松感与幽默感。通过这些信息改变自己在课堂上的严肃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的教师形象,让学生觉得自己与老师之间有诸多方面的共同语言,从而增强老师的亲和力,促使学生亲近老师。

案例1:韦男生很孤僻,少说话,不与同学交往。一次QQ聊天时,他说话了,说看了我QQ空间里的散文很有感悟。我们就散文而聊,聊着聊着,他告诉我他从小患口吃,害怕说话被人取笑,所以少讲话,其实他也很想跟同学打成一片。我以牛顿、伊索的结巴鼓励他在QQ群里打字聊天,让同学了解自己。他真的在群里积极发言了,且语句富有文采,幽默风趣,很快被大家欣赏,性格也因此开朗了。

二、运用QQ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德育工作大都涉及道德品性,学生基本不发言,或不敢表露自己的内心想法。一是因为他们自尊心强,害怕自己言论不当,引起同学轻视;二是因为德育课堂是即兴发言,他们大都缺乏即兴发言的经验,常因口头表达能力不足而怯场,便干脆闭口不言。很多不正确或消极的道德思想便被隐藏起来,成为今后德育工作更大的隐患。QQ聊天,彼此不在同一个空间,如果用网名则身份相对隐蔽,相互之间戒备心理减少,可以让学生把埋藏在心底的话大胆真实地表达出来。而且在电脑上打字表达己见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相对显得从容。

传统的德育工作,班主任获取学生思想动态的渠道主要是观察、个别谈心、同学或家长的反映。备受时空的限制,相对滞后,以致错过最佳的教育时机。只有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在QQ群中,班主任则可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时空限制,及时获知学生的思想动态,高效地开展德育工作。

案例2:学生“一叶知秋”的个性签名为“天塌下了”,引起我的注意,通过私聊获知他爸爸出车祸了,正在养伤。于是我及时给予他安慰和帮助,让他感受温暖,学会坚强。

三、运用QQ搭建多元互动的德育平台

QQ群功能可以轻松地链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构建整体优化的大德育体系。

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和谐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品德发展才是健康的、积极的。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很多家长虽望子成龙,但由于工作无法常去学校与老师沟通。老师既要承担教学任务又要管理学生,事务繁多,也不能和每位家长保持较好的联系,做到很好的沟通。建立家长QQ群之后,家长与教师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方便多了。同时在线可即时聊天,一方不在线可QQ留言,既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又不干扰对方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还可以邀请富有经验的心理学专家、行为学专家等社会人士入群,增强QQ群的社会力量,就学生的道德成长问题为家长出谋划策,集学校、家长、社会的力量共同促进德育的良好发展。

案例3:女生“人比黄花瘦”近期成绩滑坡很大。我找她谈心,她支支吾吾。第二天聊QQ时,她才说出原因:近期父母闹离婚,心情不好,上课无法集中精力,甚至想自暴自弃。谈心时没说,是办公室有其他老师,不想让太多的人知道。我安慰她,同时给她一些建议。之后我又通过家长QQ群联系她父母,告知女儿情况,提点他们多关心女儿,尽量不在女儿面前发生争执。我还请了我一位跟女生有类似经历的朋友,与她QQ谈心,告知她遇到这类问题时做女儿的要保持冷静,父母之间的恩怨,女儿也许现在无法理解,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父母都希望女儿能够健康成长,学业有成。后来女生慢慢调整好心态,学习成绩也很快回升。

四、运用QQ促进学生品德的完善

雅斯贝尔斯说:“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存在着。”QQ构建了一个巨大的网络群体,通过网络联系与群里其他同学的思想发生碰撞,可以加深学生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和定位,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促进自己道德的自我完善。

使用QQ,虽处于一种虚拟环境,但也应当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如尊重、诚信、负责、自爱、自律、文明礼貌等。QQ聊天,学生的一些操作习惯与用语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其缺点。班主任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加以指出纠正,引导他们注意文明礼仪,尊重别人,不辱骂诽谤别人,不暴露别人的隐私,注意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与辨别能力,不传播不利于国家人民的谣言,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案例4:我在QQ邮箱给学生发通知,很多学生都会回复,但有的学生从来不回复,有的学生只回复一句“知道了”。在课堂上我先表扬了回复邮件的学生,然后指出通知类电子邮件需作回复,这既是保证工作生活不误事的需要,又是一种礼仪。并引导学生:电子邮件是一种应用文,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应按照书信的格式来完成,要有称呼、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等组成部分。此后,学生对电子邮箱都会设置自动填写的祝愿语、署名等。这培养了他们的礼仪规范,对以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

总结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QQ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能够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得力工具。因此,作为一个中学班主任,应利用好QQ交流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寓教于网络,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从而在师生间架起一座零距离的“连心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班华 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篇11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我国广大职业教育研究者在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模式精华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实践和努力探索总结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它既吸取国外精华摒弃糟粕区别于国外的模式,又与我国以往的传统模式有所不同,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思想方面,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将学生的所学与市场的需求密切结合,把学生的就业作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第二,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培养出来的是能带动我国工业现代化发展的技能强、综合素质高服务于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第三,专业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在自身条件许可范围内,设置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强区域性明显的专业。第四,课程设置方面,打破常规,改变目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建立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目标,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全新的课程模式。经验显示,高职教育可以没有专业和教材,但不能没有课程。第五,教学模式方面,采取各种手段逐步推进“订单式”培养。第六,评价体系方面,社会、行业、企业三方共同担任评价主体。最终评价标准看学生通过工作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和三方评价主体即社会、行业和企业(或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来综合评判。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德育教育的影响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本身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在高职教育界被普遍认可,且近年来全国各高职院校纷纷以其为契机进行办学。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给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全方位的冲击,德育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必然深受“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进而发生变化。

(一)德育教育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教育主体也悄然的发生了变化,它由以往的单纯的由学校老师担任逐渐转变为由多方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技术员等社会人士来担任。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实习带队教师、企业经验丰富的师傅都在无形中起到了教育主体作用。

(二)德育教育客体由身份单一转向双重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不再仅仅只是单纯的德育教育客体身份,还具有企业职工的身份。这使得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工”的角色定位不准,不具备爱岗敬业精神,无任劳任怨思想准备,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意识不到“工”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角色转换不及时、不到位,并且要把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还需要一定的磨合过程,再加上既然步入了社会,就需要处理在工作中所面对的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原因,这就必然会导致学生出现畏难和逃避等各种负面情绪。要想很好的解决上述情况,就必须引导学生认清自己所处的角色和自己的多重身份,找好人生定位,尽快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

(三)德育教育环境由简单转向复杂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环境不再只是局限于单纯的校园环境,而是要在更复杂的企业和社会环境中接受锻炼。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有严格的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在工作上的竞争必然会带来复杂的人际关系,这都会给新走上岗位的学生带来深深的困惑。高职学生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期间与社会充分接触,社会上各种观念、习惯、行为都对其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学生由校园走向企业,受教育的环境由简单走向复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可控因素减少,有时候甚至鞭长莫及,这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四)德育教育载体更为宽泛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要想对学生继续提供德育,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无能为力。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和整合企业在德育教育方面的长处,探索学校德育教育与企业的员工教育、企业的文化建设相一致的德育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更具针对性,能够与企业的教育有机衔接。同样学校在选择校企合作企业时也应认真考察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员工德育教育内容等,使企业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开展高职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确保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正确性

现今,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世界各地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意识形态下的价值观念和多元化的文化借助网络这一媒介在各个国家民族之间传递着。同时受中国自身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化,一些消极的思想和文化在人们生活中显现,并借助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高职生们。“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与其他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相比,学习生活的环境更为开放和复杂,与社会的交融更大,受到消极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更为严重。在各种文化和信息的熏陶下,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高职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坚信党的领导并且深深的热爱着自己的祖国,但又容易对各种负面新闻反应敏感偏激,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体系教育,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难免会盲目崇拜西方国家的物质文明;难免会认识不到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容易对出现的个别不公平现象形成偏激的看法;难免会法律观念淡薄而导致社会公德水平不高。在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只有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保驾护航下才能保证办学方向上的正确性。

(二)确保“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贯彻实施

现代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的力量,要想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企业就需要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要以此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始终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德育工作中。在开展德育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顶岗实习期间除了能提高专业特长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改变过去轻视学生个性发展只重视社会价值发展的观念,让社会服务和个人服务达到和谐的统一。我们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方法论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进而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人。从内到外的提高就业竞争力,顺利实现由“学生人”向“职业人”的顺利转变,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三)确保高职德育机制的创新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必须使学生一方面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一方面对现代企业有着较强较快的适应能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不再只是学校的事情,同样实训也不再只是企业的事情,教学和实训等环节需要两者的共同参与。同样在新形势下,只有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才能走出传统的学院式教育形式,让高职生德育教育机制得到创新。创新的德育教育机制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除了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工艺技术、管理模式有所了解和思考外,还将对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和社会价值观有亲身体验和明确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因此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加强实习学生德育教育,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紧密融合,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搭建一个德育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平台,必将推动高职生德育工作在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机制创新,从而提高高职德育教育水平。

篇12

二、工作目标

1、围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这个学校德育工作总目标,在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上要有新成效,在德育队伍和德育网络建设上要有新举措,在德育教育活动组织上要有新思路,在学校德育工作运行机制构建上要有新突破。

2、强化学校在德育工作中提出的“细节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和改进学校各项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进步。

3、全面开展校风学风建设活动,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4、建立优美实用的德育网站,使之成为展示班主任、学生的舞台。

三、工作重点:

1、狠抓安全教育,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加强安全宣传与防范工作,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确保学期无一例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2、积极推进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率控制为零。

3、切实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打造文明校园。

4、启动朗朗读书声,声声香满园工程,努力倡导“人人爱看书,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使“知书达理,好习惯”成为官渡中学学生的鲜明个性特征。

5、抓好学生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6、关注学生的生命,认真开展青春期、人口理论、艾滋病的预防、安全、禁毒、心理健康和违法犯罪等教育,倡导师生尊重生命和关爱生命。

7、继续做好问题学生的帮教结对工作,完善学校问题学生档案,使工作开展富有成效。

8、建立有效的学校、家庭、社会联系制度,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合作工作机制。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德育教育队伍建设,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

进一步健全德育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小组的工作责任心;有阶段、有重点地实施既具有内化功能,又适合当前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开好讲座、搞好系列活动,强调德育实践环节,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工作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

1、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学校是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因此要切实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师德建设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教师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师的举止言行、行为准则,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并且要把育人放到首位。

2、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

在某种意义上说,班主任是一个教育基地,是一个动力源,是一所德育学校。因此要采取措施鼓励和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班主任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入手,学校对德育工作做到有计划,每月有安排,每周有打算,重点抓好计划的落实,扎实抓好每件小事,促学生的行为规范化。九月将组织以“新课改背景下的我们德育作为……”内容组织德育论坛。

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通过组织班队观摩课、专题研讨、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提高班主任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建立班主任日常工作的考评制度,实行班级工作的量化管理。各班应继续抓好班集体建设,抓好班内制度和阵地建设,创设自主发展的教育氛围,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4、以“学生成长导师制”为突破口,创新德育工作模式。

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教育主角”、“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德育理念,创新德育工作模式,认真做好“学生成长导师制”深化工作,逐步形成以学生成长导师制为基本模式的亲情化、互

官渡中学年度秋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动化、人本化的校园人际关系,构建全员参与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着重做好学生成长导师制的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全面促进校园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让更多的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对学生管理做到“严格要求”和“精心呵护”相结合——“严格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在校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中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精心呵护”就是教师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育人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每一个最微小的进步。“精心呵护”的另一层意思是体现服务育人,教师要时刻关心学生的安危冷暖。

(二)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打造文明校园——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

2006年秋,以社会礼仪为重点,以遵守规则为突破口,使学生逐步养成在公共场所轻声交谈、右行礼让;乘车购物,不拥不挤;观看演出、比赛文明喝彩;遵守规则,走人行横道、不闯红灯等方面的文明礼仪行为。组织文明礼仪示范班和文明礼仪示范家庭的评选表彰活动。组织中小学“文明礼仪从我做起”演讲比赛。

广泛开展“与文明礼仪同行,让成长更健康”校园礼仪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师生校园礼仪风采展示、征文等活动,展现师生员工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成果。做好文明礼仪宣传工作,通过家长学校和培训文明礼仪宣传员,面向家庭、社会进行礼仪知识的宣传,组织“小手拉大手,礼仪进万家”的活动。

(三)、规范班级管理,促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按照“面向实际,严格管理,贵在坚持,重在渗透”的原则,确实加强对班级工作的管理。从常规工作入手,抓好“五个一”的训练。即整顿“一个阵容”,抓好升旗仪式,课间操的队列,塑造学生的精神面貌;建立“一种秩序”,即课堂秩序、集会秩序以及课间秩序的文明有序;养成“一种习惯”,做到语言文明、待人接物大方礼貌并形成习惯;坚持“一项制度”,卫生责任区的包干保洁制度,确保学校环境的整洁优美;树立“一个观念”,即遵纪守法,尊敬师长讲究团结

(四)、要切实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继续加强与公安、综治部门联系,共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通过组织中学生法律知识竞赛、问题生的结对帮教、法律知识讲座等措施,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学生中普及法律常识,提高法律素养,努力减少违纪和违法犯罪现象,提高依法维权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尊重、保护他人的意识。

(五)、积极探索生命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体育卫生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及反警示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从而逐步形成珍爱生命的教育体系。

要积极引导每位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着力构建学校安全教育的主体网络,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安全常识、安全制度,增强师生、家长和全社会的安全意识。邀请公安、交警、消防、卫生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安全专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逃生技能。学校将通过组织广大学生学习安全知识、观看学生安全教育系列VCD、组织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普及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有声有色、入脑入心。

(六)、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和教育。建立和完善教育帮困机制,对弱势群体实施教育援助,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外来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学习帮困制度、学困生跟踪制度。要关爱心理行为有偏差学生和学习有困难学生,通过结对帮扶、个别辅导、学生导师等多种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自信。

(七)、加强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德育工作中的特殊作用,不断提升各团体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积极开办中学生业余团校和中学生党校,对学生会进行重新改选,强化学生干部的培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各类管理活动,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增强学生在德育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学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实行党员教师联系困难学生制度。

(八)、要继续加强德育大环境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作工作机制。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家访、等形式,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努力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德育基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完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制度,以社会实践为契机,加强道德体验教育。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

(九)、加强体艺、卫生工作。规范学校卫生制度和卫生档案整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学校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教学卫生工作的监督检查。抓好传染病、常见病的预防教育,落实预防措施,建立健全传染病的登记制度。结合相关的节日,采取不同的载体,进行“爱护我们的眼睛”、“牙齿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远离、预防爱滋病”及青春期卫生等教育活动。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近措施,严格控制近视率和近视新发病率。

(十)、加强网络德育的研究,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加强德育信息化建设。鼓励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建成集德育管理、信息资源、网上德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学校德育信息化平台。积极参加黔江区优秀德育网站、网页评选活动。

(十一)、积极探索开展德育科研,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本学期在抓好德育常规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探索开展德育科研活动,引导组织全体教师重视对学校德育中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和研究。学校定期进行德育专题的研讨,要求班主任撰写学生教育的个案分析,组织召开学校德育工作研讨会。充分利用十一五德育课题立项,学校教科研、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准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申请德育研究的课题,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带动、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力争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所创新。

(十二)、创建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努力创设全员育人的整体育人环境,迎接五月校园环境示范校的检查。

篇13

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也包括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工艺”,工艺凝结着预前、优化、能动等“人的意识”。人类进行的技术发明和技术选择(即使是最早的石斧),使“人的本质”一方面对象化为人工自然,一方面积淀为工艺文化。后者给社会的多层面、多领域以深刻的影响。在物质生产部门以及精神生产部门,工艺的推动作用是无庸置疑的。工艺的进步带来产品的优化甚至可以带动产业的发展,已成为科技界、企业界的共识。这一认识很快也移植到教育界,本世纪60年代末,教学技术依托电子工业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教育工艺学诞生了。

中小学德育工艺属于广义的教育工艺学范畴,和后者有着共同的理论依托:工艺进步促进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德育的工具、手段方面借助于现代科技,改进施教技术手段,对于提高中小学德育效度,是有正向作用的”这一表述应该是中小学德育工艺的理论假设的组成部分。

之所以说是“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乃是因为以上分析的仅是“德育工具系统”,仅是“技术性考察”。由于德育的主体与对象都是人,德育工艺要研究人的“产出”(表现为人的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不是物的产出;不是完成一个工件的制作,而是完善一代灵魂的塑造,因此,如果中小学德育工艺的理论假设只作工具性、技术性思考,不仅是不够的,而且是有偏颇的。

任何凝结了先进科技的教学工具(媒介)都代替不了教师的讲授地位。整个德育以至某一德育教程的实施和完成,都离不开施教者教学语言传递和人格魅力的影响。即便是教学技术媒介的设计与运用,也反映了施教者的匠心和情意倾向。施教者的素质(尤其是道德、审美、心理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德育的效度。

无论是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还是德育实际工作的经验,都表明一个规律:要打通受教者接受德育信息的心理通道,往往需要情意手段。工具意义上的技术手段(不是心理技术)无论其科学性如何严密,在情意领域却常常会一筹莫展。何况,德育对象在自我教育层面同时是德育主体,其主体选择、适应和享用功能往往受主体情意的强烈支配。因此,德育工艺不能简单称作德育技术,它是在现代科技介入德育领域的同时仍然不失去教育机智、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感应的德育方法系统。工业技术领域的工艺学理论,一旦给予德育工艺假说以技术论、工具论的影响,就必须同时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的改造,从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上、从工程与心理的结合上、从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上规定德育工艺的理论构架和实际操作。

综上所述,我们这样来表述中小学德育工艺的理论假设:在中小学德育目标被正确设定的前提下,如果运用先进的德育工具和技术辅助德育施教,并运用情意手段打通受教者的德育接受心理通道,努力提高德育施教技艺水平,设计完善的德育工艺,改善传统的德育方法,以形成最优化的德育操作系统,就能大大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效度。(二)操作定义

中小学德育工艺,可以概括为“发现并实践能够达到最大德育效果的具体操作”。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施教过程中,就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德育手段的现代化乃是现代社会德育的必然要求,它既包括工具的现代化,也包括用现代思维及现代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方法论来指导现代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现代中小学德育问题。

作为操作应用研究,中小学德育工艺关注德育过程中所有影响德育效度的参与要素。教育工艺学把其研究对象划定为“教材与教具的构成与功能”、“教授者的构成与功能”、“学习者的构成与功能”三项[2]。其操作模型大致如下图:

(附图{图})

这一模型图式基本上反映了教学(教育)流程的大致面貌,揭示了教学(教育)的一般规律。它已把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操作定义中最重要的变量都描述了出来,变量之间的关系也解析得非常正确。但是,它还没有能涵容教学(教育)操作流程中参与作用的所有要素。我们的研究认为,德育施教过程中发生着重要作用的变量,除了施教者、德育媒体、受教者以外,还有德育情境和德育程序。

德育情境是德育实践赖以发生、运作的物质基础(时空)和德育施、受双方在德育过程中必然发生的情感与意志乃至人格互相感应的结合。无论何种德育活动,特定的时空因素、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情绪,都会影响德育效度,或使其得到强化,或使其受到削弱。特定的德育情境会使受教者的德育接受心理受到影响。研究情境对德育的影响,既可从硬环境的作用,亦须从软环境的作用来考察,考察人际的相互作用,施受双方的情意互动。总之,在德育施教过程中,德育情境这一操作要素从开始到终结,即作为背景,又作为工艺环节,发挥着“场”和“力”的双重作用。

德育程序是施教者为实现既定的德育目标,根据一定的德育对象、内容、要求,整合参与施教的所有要素,按照科学、有效的原则,设计并实施的德育活动的方式与步骤。德育程序的设计与实施,能对德育过程进行有力的制导和有效的调控。它的运行在施教者德育机智的辅助与补充下,使德育活动既“顺其轨”又“畅其流”。因此,德育程序必然是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视野里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综上所述,我们把中小学德育工艺的操作定义概括为:中小学德育工艺,就是在德育目标确定以后,从追求德育效益出发,研究施教者的构成与功能,研究德育媒体的构成与功能,研究受教者的构成与功能,创设使德育信息达到最大可纳量的德育情境,设计并实践能达到最大德育效果的德育程序,通过整体的、全程的优化设计和优化操作,形成能达到最大德育效度的方法、工具系统和教育技艺流程。

二、研究过程及内容

“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课题在进行了调查研究、培训教师、组织研究队伍、设定子课题项目等一系列准备以后,于1991年底正式开题。我们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将课题建设向前推进。

(一)理论研究

1.广泛借鉴,完善理论体系

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虽然可以从教育工艺学中汲取理论营养,但由于教育工艺学本身十分年轻,其理论建设尚需不断补充、丰富,因此,我们从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家的实践和论述中挖掘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德育方法,从国外道德教育家的实验和研究中考察操作模型,梳理若干德育施教中的工艺范例,加以分析、提炼,结合中国特点,形成我们自己的工艺理论素材。另外,我们尤其重视当今我国中小学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德育改革探索,分析他们的成功做法,归纳他们的成功经验,进而探寻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律,建构我们自己的中小学德育工艺理论框架。在借鉴考察中我们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和西方哲学一样,西方道德教育崇尚理性,注重分析,强调科学精神,其德育操作研究的实证色彩浓烈;现在,国外德育工具、设施、教学手段的科技化水平较高。这些特点为我们确立中小学德育工艺的效率原则、最优化原则和预前性原则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东方,特别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崇尚感性,注重整体,强调人文意趣,其德育操作的审美色彩、情感色彩浓烈,在创设德育情境方面有独到、深刻之处。国外德育工艺中的情境,往往是“问题情境”,即向儿童提供道德实际情境中的问题,借此训练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而中国传统的德育情境,则是浸染着施、受双方情意,负载着德育信息的“德育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重视施教主体的资质、修养,强调“身教”。中国传统道德还极其重视情感与人性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与价值,“它既体现为一种道德教育思路,道德教育理念,又表现出道德教育的一种操作样式。”[3]这些特点为我们确立中小学德育工艺的整体性原则及用人文精神改造工艺,避免单纯技术化倾向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3)现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应该汲取中西方德育技艺中的各自长处,其德育工艺研究既注重科学实证意义,又注重人文精神取向,并将二者紧密结合。这一理论认识,对于形成中小学德育工艺的理论假设与操作定义(如前所述)是有指导意义的。

2.确立工艺原则,规范控制实验

“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多数属于行动研究。由于这项研究的特殊性质,其变量控制不可能在严格的“实验室”状态下进行,基于此,总课题组对子课题组采取“准则控制”方式,研究设定中小学德育工艺原则。

(1)可操作原则

德育工艺研究特别关注操作性、应用性,更多地在德育具体、微观的方面进行研究,在行动上、做法上进行设计、选择与实施研究,而不作经院式思辩。中小学德育工艺遵循可操作原则,一方面规范课题研究始终在操作层面展开,避免研究范围的宽泛;另一方面,要求在工艺设计中,决不能脱离实际,而要从中小学现有的德育工作基础出发,在开发德育的硬、软件,完善一系列德育基础设施、工具等建设时,做到因地、因校制宜,土洋结合,追求操作效果,既不能等条件尽善尽美才有所作为,也不能不顾条件限制好高鹜远。

(2)整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进行设计和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忽略德育的任何一个要素和任何一个环节。系统论的“木桶原理”在中小学德育工艺中同样适用:德育工作的效度,往往受那些“短板”——相对消极的、有缺陷的甚至产生负效应的因素影响。只有所有参与德育过程的各工作要素整体优化,方能取得理想的德育成效。整体性原则体现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全员育人机制、全课程领域,还体现于中小学德育的施教区域范围的广泛性和整合性,即在经常、普遍的联系中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合力。

(3)预前性原则

这一原则体现着中小学德育工艺的能动性。讲求“工艺”的德育,必定十分讲究设计,尤其是可以有所准备的、较为规范的德育施教过程更是如此。即便是随机出现立即需要进行德育施教的问题,预前性原则也要求施教者运用教育机智,调动平时积累的德育施教经验,立即选择适合的方式方法、处理意向和调适机制来解决突发、偶发事件或问题。是不是有预前意识,也就表现了是不是真正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是体现了人的自主自觉的意识活动。

(4)最优化原则

追求最优化是工艺最基本的精神。换一种表述,德育工艺完全可以称作“德育最优化操作”。最优化原则,首先体现在对德育工作的操作设计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论设计会有所“损耗”,最优化设计与操作损耗成反比,即设计的优化程度越高,则损耗率越低。最优化原则还体现在德育工作的操作实践过程中,德育施教过程不仅是技术性的规则复现过程,更是艺术性的创造工作过程。最优化原则要求整个操作是一个精心实施的过程,是一个相机调控的过程,要求特别重视反馈、即时评价和适时矫正。最优化原则还体现在对德育工作的自觉总结上,按照工艺精神组织的德育活动,应该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逐步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不断筛选,不断积累,再在新的实践中不断验证,形成较为稳定的工艺模式。以上所列四条主要的中小学德育工艺原则和其他教育原则,如序列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反馈—矫正原则等一起给予“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各子课题实证研究以指导与规范。理论研究在这一方面也不断发展、完善。

(二)实证研究

1.中小学德育工艺是实际操作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实证。在实证研究方面,5年多来,我们10余个子课题研究项目承担学校(或单位),在不同类型的中小学同时推开,坚持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创造、积累了大量德育实际操作经验,不少经验形成了一定的范式,给予中小学德育工艺这一应用研究以强有力的实证支撑。

下面是子课题研究项目一览表:

(附图{图})

2.把课题研究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与德育整体改革紧密结合,使我们的研究既从德育实践中获取永不枯竭的事实之源,又为德育改革注入科研的生机与活力。

第一是德育队伍的优化。

开题之初,我们即通过报告会、科研读书班、小型交流研讨等活动,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提高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德育工作任务和课题规定目标的实现。

许多子课题学校,将校内德育队伍重新调整:班主任、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团队干部等多条德育工作“线”,统一由新成立的德育处管理,形成了德育主体的工作合力。

我们注重社区教育中德育主体的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全国优秀校外辅导员、总参离休干部王遐方,多次接受我们邀请,到子课题承担学校做报告数十场。“南海守礁王”、某部参谋长龚允冲,将在祖国南疆飘扬过的五星红旗赠给家乡教育部门,我们组织千名中小学生在1996年10月1日举行广场升旗仪式。平时,我们请法院、检察院干部到学校做法纪报告,请宣传部领导到学校做形势报告。通过一系列活动,使社区德育力量整合进学校德育队伍之中,发挥了巨大的教育作用。

家庭教育中的德育主体,在新形势下同时又是受教者(通过教育父母来教育学生)。许多学校的家长学校坚持数年,课程建设完备;另外,家校结合,增强教师与家长的教育合力,形成特色,成效显著。

第二是德育课程建设。

加强主导性课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建设,是德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一方面抓教材建设,编撰《南通德育人文景观》作为地方乡土教材,还补充若干思想政治课、交往课教材等。另一方面抓教法改革,通过组织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总结出实事求是说真话、理直气壮讲真理、师生互动融真情、务求实效显真功等原则与方法。

加强辅助型、濡染型课程的德育结合与渗透,各学科均坚持“双纲”(教学大纲、德育大纲)备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求自然渗透和有机结合;所有子课题承担学校都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育人的良好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德育格外讲究知行统一,因此加强活动课程是我们课程研究的重要方面,各校创造出许多新颖的活动形式。总课题组则抓综合型大型活动。如组织1995年度优秀中小学生代表赴京参加国庆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活动。这一活动通过观看升旗仪式、在国旗护卫队军营一日生活、拜访老孙毅、参观圆明园遗址和芦沟桥等,使学生在短短几天里受到深刻教育。再通过他们回来后的辐射作用,造成更大范围的教育影响面,可以说是一次大投入(财力、精力)换来大回报(受教面大、受教效果强)的成功尝试。

第三是德育媒体、工具和基地建设。

除了上面说到的印刷媒体(教材)外,声像媒体、计算机媒体在各校得到普遍的开发与利用。承担子课题研究的市电教馆,将南通地方德育资源、人文景观以及大型德育活动制作成专题教学片,供学校使用;各中小学在德育教学与活动中大量使用投影仪、电视、录像设备和计算机。特别要报告的是我们的德育基地建设。海安县中学的校办农场、江苏省南通中学与军垦系统东方红农场联办基地,在实施德育过程中都体现了自主性、主体性特征。海安县中学的农场,被列为江苏省德育基地,是全省唯一的学校自办的德育基地。通过个案和行动研究,德育基地已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形成了较规范的运作工艺系统。第四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受教者的心理问题,既关系到德育信息通道的畅通,又是德育工作的目标对象。我们多数子课题承担学校都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课程计划、有教师、有教材、有考核,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设立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引进和改制适合本校使用的计算机心理教育软件,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工作格局,教育效果十分明显。

第五是德育方法的改进研究。

改进德育方法,是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这里讲的德育方法,既指微观意义的操作技艺层面,又指中观意义的方法类型层面,还指带有宏观决策意义的改革举措。开题以后,课题组发动广大教师从成功的德育工作经验中筛选、总结,撰写了大量德育工艺案例,其中不乏方法得当、技艺精湛的施教实录,再反馈到广大教师中,使技艺层面的德育方法成为全体德育施教者共同的工作财富。而“德育性态研究”、“少先队操作工艺”等则属于中观意义的方法类型层面。在决策层面上,总课题组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从思想政治课教学和考核的现状与要求出发,提出1995年南通市中考政治课开卷考试的建议,经教委论证后被采纳。这一做法实施后反应良好,省内有的兄弟市也采用了我们的做法。在评价研究方面,我们通过调查、分析、比较,博采众长,结合德育工作实际编制出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考评系列,该工具经试用,得到不少德育工作者的肯定。

三、成果与讨论

(一)课题研究促进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改善

1.从子课题研究报告中看,各中小学学生的道德风貌均呈现可喜的变化,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行为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校、市、省级三好生人数逐年增加,参与研究的全部子课题学校都被评为市级德育先进学校,其中有5所为省级德育先进学校,有5所被评为省模范学校。

2.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参与研究的教师。这些教师的德育实际操作技艺和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伴随着整个课题研究过程,得到同步增强与提高。他们从科研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推动了教育效益的提高。再由他们去影响带动其他教师,就会形成育人效果不断增大的“链式反应”。

3.实证研究一方面为理论建设提供了大量事实材料,另一方面也通过筛选、试验、再筛选、再试验,形成了相当一批德育实际操作的工艺范式。如德育基地活动模式,心理咨询技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社会化、活动化形式,等等。

4.经过5年多的研究,课题组获得较为丰厚的理论成果:一批有创见的于教育报刊;体现课题研究集成性的成果——《中小学德育工艺论稿》一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总课题与子课题全部15个研究报告完成并结集;许多子课题学校编印了自己的论文集、案例集和补充教材。

(二)研究工作走出了自己的探索之路,表现出一定特色

1.教育科研工作、教育实际工作、教育行政工作三方面结合,发挥合力作用,保证了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和教育决策、操作的科学性。

2.参加研究工作的子课题承担学校,有重点中学、实验小学,也有一般中小学;有城市中小学,也有乡镇中小学。多方面的实证研究为课题理论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事实支持,课题也因此而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扩大了成果的适用领域。

3.如前所述,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致力于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探索及二者的结合。德育情境的提出和创设研究,应该是对教育工艺学和德育学的贡献。当然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三)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的价值

1.从理论建设方面看,作为教育工艺学的分支,我们的研究为这门新兴的年轻学科增添新的研究内容,并以情感性、审美化和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对特别注重科学性、技术化的教育工艺学进行丰富和补充。作为德育学的分支,我们的研究注重通过汲取德育基础理论营养,建构应用理论体系,在操作性、应用性上下功夫,为德育学增强可操作色彩。

2.从德育实际操作方面看,该项研究作为解决德育现实难题的对策性研究,对德育方法系统的改善作用是明显的。中小学德育工艺的实践意义已被许多中小学德育施教者所认识,他们自觉地将德育工艺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践,用显著的工作成绩证实该项研究的实际价值。

该项研究从开题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遇到不少困难,存在着问题和不足,如德育媒体工具的优化开发,特别是计算机德育软件的制作与使用方面,研究成果还不理想。这一不足,我们将在今后努力弥补。而德育工艺学的理论体系,则更需要从幼稚走向成熟。

注: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