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 世界范围内的多数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地进行着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逐步将此项调整提到日程上来。事实证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可以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必然趋势和方向。 近年来,各个国家也纷纷出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顺利发展和壮大提供政策引导和支持。我国也正陆续出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而且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在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强调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中央统筹国内外局势,既着眼于现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策略,又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历史经验表明,科学技术在应对经济危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走出危机、实现新一轮经济繁荣的根本途径。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
发改委张平主任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具体意义如下:
2.1 国家层面
2.1.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应对危机、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2.1.2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升国家竞争力、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科技创新将深刻影响或改变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竞争格局。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可以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可以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2珠海层面
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珠海被定位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 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促进本市经济的稳定、 快速与可持续性的发展。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珠海市传统的六大支柱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增长压力,珠海的经济增长面临前所未有的强大压力。同时随着能源的日趋枯竭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一种新兴的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共进为目标的产业发展模式也随之逐步形成,在此背景下,珠海传统的产业模式发展道路已难以为继。为此,珠海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而其突破口就是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当今国际和国内大力倡导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期,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将有助于推动珠海市经济的腾飞,在新一轮大发展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
3.珠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珠海具有如下优势:
3.1珠海市位于广东省南部,坐落于珠江口西岸,背靠粤西南,毗接港澳,地处珠三角核心区;方便快捷的“一桥双港、五纵三横、两铁一网”交通网络,独一无二交通优势。
3.2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对于新能源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装备制造业、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高端文化休闲娱乐业等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条件。
3.3珠海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具有高效灵活的政策体制和政府管理机制优势。
在珠海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与规律,结合技术发展和未来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立足珠海市的现实基础条件和特色优势,选择符合我市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安排新兴产业间的布局,探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政策措施,努力把珠海市打造成为中国主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参考文献】
[1]王忠宏,石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发展观察,2010,(1).
[2]任晓.“十一五”温州新兴产业兴起之路径[J].市县走笔,2005,(11).
篇2
1、新发展中药材基地1万亩,其中,在*等乡镇发展金银花5000亩,在*等乡镇发展柴胡1000亩,在*等乡镇发展板兰根1000亩,在白桑、大柳、南化等乡镇发展苍术1000亩,在*发展杜仲500亩,在叶*营等乡镇发展丹参、连翘、五味子、山茱萸等其它中药材1500亩;
2、建立中药材育苗基地40亩,兴办百亩以上的样板示范块4个;
3、引进金银花深加工龙头企业一家,金银花茶生产线两条,建成加工网点10个;
4、制定以金银花为主的GAP生产标准和基地的GAP认证。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应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农业、林业、水利、移民、发改、财政、科技、扶贫、科协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中药材产业领导小组,下设中药材产业办公室,具体负责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开发、科技服务和苗木生产体系与市场建设,为产业发展搭建强有力的组织平台。
2、强化资金扶持。将中药材产业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库区移民补偿、扶贫开发等项目相结合,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年度规划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要谋划包装一批中药材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
3、大力招商引资。在支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放宽政策,提升服务,优化环境,吸纳省内外制药企业、中介组织、个体承包业主通过买断经营、土地转让、入股、租赁等方式建设基地,购销药材,从事中药材深加工。特别是要以申报GAP基地认证为基础,采取宣传推介、网上招商、专班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引进一家以金银花为原料的绿源酸加工企业,建成金银花烘干加工网点10个,金银花茶生产线两条。
4、健全服务体系。药材产业办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本县人才,引进外地人才,全力配合龙头企业做好科技人才的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站。充分发挥“专家顾问组”的作用,及时解决中药材发展中的科技难题。同时,通过兴办金银花等中药材规模种植,野生连翘、山茱萸去杂连片,五味子、苍术、柴胡、丹参等药材的野转家试验和退耕还林地套种短品种药材四个示范样板,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5、强化督办检查。县药材产业办要加大基地建设的督导检查力度,及时督促各乡镇保质保量完成基地建设任务,加强对中药材基地建设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并对药材产业的发展进行目标考核。
六桑蚕产业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把桑蚕产业作为优势产业发展的思想不动摇,坚持走基地连片化、品种优质化、养殖标准化、蚕农组织化、服务网络化、(桑)农企(业)一体化道路,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农户联动、科技助动的发展格局。不断加大桑蚕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逐步把桑蚕产业培植成出口创汇农业,从而实现桑园增效、桑农增收,推动桑蚕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任务目标及工作重点
1、任务目标
新发展桑园面积5000亩,年养蚕2万张,产鲜茧680吨,为桑农增加收入1300万元。
2、工作重点
(1)稳步推进基地建设
①规范建园标准。新建桑园基地,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修建反坡梯田,平整土地,对无法平整的地块,实行等高线栽植。新建成块成片桑园,要按照桑园快速丰产的要求,抽槽施肥,客良。一般丰产密植桑园亩栽1000株的优质嫁接桑苗,要求按行距150cm抽槽,槽宽、深各60cm。
②严格技术操作。新发展的基地,品种主要以农桑14号、农桑12号、育71-1号等优良品种为主,良种率达到100%。栽植技术要求按每亩100担有机肥(即农家肥、厩肥、城镇生活垃圾、稻田土、河塘泥等)施入槽内作为底肥,然后填盖表土至槽深2/3。等高线栽植桑园,一般为中干桑园,以穴栽为主。栽植穴要纵横成线,以70cm为直径,50cm为穴深开挖。每穴按50斤有机肥作底肥(肥源同前),有机肥施入后覆盖表土至穴深2/3。
③抓好示范样板。计划建设丰产示范样板1000亩,具体布局为胡家营镇土地沟村200亩;鲍峡镇200亩,辽坡村、鲜鱼寺村各100亩;城关镇黄土梁村200亩;刘洞镇孔沟村200亩;白桑淘沟河村200亩。
(2)争取政策扶持。继续与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建立友好合作关系,通过他们积极向国家商务部争取国家实施的“东桑西移”工程项目继续在我县实施。同时,积极向省农业厅申报,争取把我县的桑蚕产业列入全省优势板块予以扶持。
(3)引进龙头企业。今年要引进培育蚕桑龙头加工企业一家,培育养蚕专业村20个,养蚕1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100户。
(4)加大技术培训。全年计划培训蚕桑实用技术20批次,5000人。培训对象是桑蚕技术员、产业信息员、村组干部、养蚕农户。通过培训,使每家养蚕户至少有一人掌握栽桑养蚕技术,每个村有2至3名技术骨干,每个乡镇有一支技术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
(5)健全服务体系。形成县有桑蚕技术服务中心、乡有桑蚕技术服务站、村有桑蚕技术服务员的服务网络体系。
(三)工作措施
1、坚持集中连片,扩大基地规模。在受国际经济危机冲击、桑蚕产品出口大幅下跌、蚕茧市场低迷的大背景下,要教育群众树立长远意识和“向前看”的思想,做到“逢俏不赶、逢疲不丢”,巩固管护好现有的桑园。同时,选择群众有积极性的专业乡镇、专业村,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原则,建设新基地,确保5000亩新基地和2000亩更新改造任务按期完成。
2、想尽千方百计,引进龙头企业。一方面,要拿出优势资源,加大对桑蚕产业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要降低进入门坎,创优发展环境,给予优惠政策,提供专班服务。通过采取盯紧现有线索抓住不放、借用各种平台宣传推介、网上查找线索专班登门拜访、利用各种途径以商招商等方式,确保引进一家龙头企业。
3、整合现有资源,加大产业投入。对新建标准桑园,优先纳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优先纳入丹江库区及其上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生态农业建设规划,优先纳入石漠化治理规划,予以项目、资金扶持。发改、农业、移民、扶贫等部门要把支持桑蚕加工龙头企业作为支持重点,尽可能为企业争取项目资金,提供优质服务。
篇3
曹鹏在媒介经济与经营管理领域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出版了多部专著,在新闻传播学术界很有影响。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媒介资本市场、媒介职业经理人、厚报、媒介核心竞争力、媒介人力资源管理、党报改革、影响力经济等业界最为关注的热点概念,他都著文予以提出或研究。有了这一背景,才更容易理解这本实务案例的意义与价值。
事实上,曹鹏的论文专著与这些案例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理论探究与现实尝试的结合,两者相得益彰。书中收集的策划案例有不少都是近年来引领一时的,如IT、社区、商务、艺术报刊等等。因此,作者在书中说,此书与自己的论文专著,相当于内外篇。当然,单纯从实用参考的角度出发,《媒介资本市场创意策划实务》也是一本品种齐全、信息密集,充满了点子与想法的媒介行业工作参考书。
全书所收几十个案例,有不少存在着关键点、操作模式相同的例子,很明显,这是实际工作中常有的状况。可以看出,作为策划人与设计者,曹鹏在报刊产品的构思与定位上,有自己的特殊偏好。如十分重视视觉设计,突出文化品位与高端市场等等。所以,这本案例参考书,虽然篇幅庞大,但却是一部带有鲜明个性的、学者兼业者的著作。
篇4
(二)产业初具雏形。截至目前,我县以银花为主的中药材面积超过35万亩(银花30.1万亩、白术3万亩左右、天冬6000余亩、黄精3000余亩、青蒿8000余亩、百合20__余亩,另试种了白芨、重楼等名贵中药材),药农户年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中药饮片、绿原酸提取和植物中间体提取、金银花凉茶生产线已经投产。与西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了____银花成分分析和药理、药效、毒理等基础研究,开发试制了包括银天颗粒在内的一批新产品。“____银花”获国家地理商标认证和GAP基地认证,“药食同源”认证在国家卫计委网站完成公示。依托中药材天地网建立了首个国家基本药物中药原料动态监测与信息服务站,“中药材买卖通”等电商交易平台运行良好。成功举办两届武陵山中药材产业发展论坛,____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三)扶持政策给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单节列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将____银花、白术等纳入特色中药材基地规划。全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__—2020年)》将____银花作为“五园七基地”之一进行布局。今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中药材“1211”的发展战略,明确到2020年,中药产业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并从今年开始,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000万元以上,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
二、问题和挑战
(一)外部竞争激烈。近年来,外资医药企业争先恐后地加大在华投资,国内各大医院进口药、合资企业药和国产药大约各占1/3,技术领先、资本雄厚的外资医药企业基本上垄断了高端药物市场,传统的中医药产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就渝东南地区而言,各区县中药材资源都比较富足,发展思路大同小异,且大多各自为阵,缺乏统筹规划和差异化发展,甚至存在恶性竞争。
(二)资源欠缺管理。部分中药材品种受市场、病害等客观原因影响严重,产量差异极大。如银花产业因受市场低迷、《药典》分离等因素影响,群众种植积极性有所降低,目前很多中药材种植基地养护、管理不到位,自生自灭现象普遍存在。对稀有药材还未形成系统管理,乱采乱摘现象仍然存在,破坏十分严重。
(三)产业结构失衡。虽然我县明确提出打造100亿级的中药材产业的战略目标,但我县企业仍然集中于简单的种植和加工等生产环节,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化工等行业仍处于“零”起步阶段。以祥华生物、红星中药材为主的我县中药材企业,在化工原料、制剂和制药等方面研发投入不够,生产水平仍然十分落后,如不能引入大型制药企业落户,产业集群将很难形成。
(四)队伍素质不高。目前,我县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未受过专业培训,专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成立了专门的中药材产业办公室,但与中医药专业相关的人才几乎没有,既缺乏中药材种植、加工、制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也缺乏专门从事医药产业评估、市场运作的产业化人才。而在产业开发方面,虽然与重庆大学等科研机构研发了一些科研产品,但仍未成规模开发、生产,利用效率太低。
三、对策和建议
篇5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ultural Industry;Cultural Capital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先民创造的极其丰富和珍贵的文化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重要载体。他所包含的口传作品、民族语言、民间表演艺术、风俗礼仪、节庆、美术音乐及乐器和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等,无不凝聚着人类文化记忆的点点滴滴。这些文化记忆由于年代的久远、时事的变迁以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与其最初的形态已经相去甚远,我们今天所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趋于符号化了。换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活的记忆”,所呈现出的是各种文化符号的活态聚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符号可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的生产提供原材料,利用各类传统节日可以发展旅游业,各种民间戏曲可以进入演出市场,实行产业化运作,各种民间服饰中的民族元素可以进入纺织业,提升我国纺织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运作成为可能。但并非所有的文化符号都可以转化为符号价值,只有那些具有独特性,具有文化示差作用的文化符号才能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在人类历史中的不可复制性而呈现的独一无二性,使其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的文化资本。
一、文化差异与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理论由布尔迪厄首先提出。布尔迪厄认为,社会领域是一个积累的世界,为了理解社会领域的积累性,必须引进资本的概念。布尔迪厄认为资本已经深化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经济资本,这种资本可以立即直接转换成金钱,这一转换过程是以私人产权的形式制度化的;第二种是文化资本,在某些条件下,这种资本也能够转换成经济资本;第三种是社会资本,它由社会义务(“联系”)所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而这一转换过程是以某种高贵身份的形式被制度化的。由此可见,“经济资本”是所有其他资本类型的根源。布尔迪厄主张,一方面必须防止把其他资本形态统统简化为经济资本,进而忽视其他资本形态所产生的特殊功效,另一方面又必须注意到一个严酷的事实,这就是所有的资本形态最终都可以在经济学中被简化。“……正是通过这种简化,经济理论将交换的其他形式隐喻性地界定为非经济的(non-economic)交换,因而也就是超功利性(disinterested)的交换。这种经济理论之所以要改变某些资本的性质,并把它们定义为超功利性的,是因为通过改变性质,绝大多数的物质类型的资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经济的资本类型),都可以表现出文化资本或社会资本的非物质形式;同样,非物质形式的资本(如文化资本)也可以表现出物质的形式。”[1]在布尔迪厄看来,文化资本的这种超功利性和非物质形式,是在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经济资本通过交换改变了本身的性质产生的。也因此,布尔迪厄有时候也用“象征资本”或“信息资本”来形容它。由于文化资本的传递和获取的社会条件比经济资本具有更多的伪装,因此文化资本预先就作为象征资本而起作用,即人们并不承认文化资本是一种资本,而只承认它是一种合法的能力,只认为它是一种能得到社会承认(也许是误认)的权威。[2]
布尔迪厄区分了文化资本的三种存在形态:一是以精神或肉体的持久的“性情”形式存在的具体形态;二是以文化产品方式存在的客观形态;三是通过外化的可观察得到的各种规范、资质体现的制度形态。实际上,布尔迪厄所说的三种文化资本形态大体上可以对应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人力资本、文化产业和文化制度。
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强调了文化产品是客观化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统一。在文化生产的过程中,文化资本借助经济资本得以转换成文化商品,而在进入流通环节之后,文化资本又通过接受者的文化消费再次转换成经济资本的收益。文化资本就是文化商品的一种资本形式。交换是文化资本得以转换生成的条件。文化资本是在进入流通环节、在可交换的基础上才能够成为一种资本的。在没有进入交换之前,文化资本往往只以资源的形式存在着。正是交换过程把文化资源资本化,成为可以在文化产品中积淀和传递的象征资本(或信息资本),并最终在交换之后获取资本的收益。就此意义而言,布尔迪厄说:“文化资本的象征性功效的最有力的原则,无疑存在于它的传递逻辑之中。”[3]
众所周知,交换或“传递”的前提是差异性的存在。正所谓“互通有无”,无论是交换,还是“传递”都要以差异性的存在为前提。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更是如此。作为符号消费的一种,文化产品的消费同样是一种差异性消费,没有独特性,没有区别于其他产品的独特的符号价值,文化产品就缺乏竞争力。不能进入交换领域,文化资源就不能转化为文化资本。所以,发展文化产业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在文化差异中提取可用的文化资本。在当前文化全球化文化同质化大行其道的语境下,我们更加应该重视文化产品的差异性,而非同一性。对此我们有过惨痛的教训。当冯小刚拍摄由好莱坞哥伦比亚公司投资的《大腕》时曾说:“需要做的是,减少影片中的地域性,使受众更广泛一些,不仅仅是中国的南北方的问题,还要考虑到不同的语种。”[4]在把自己的影片推向国际时,冯小刚采取尽可能抹平文化的地域差异的策略,以更具同质化的形态去扩大文化认同的范围,结果遭遇惨败。究其失败的原因,梅特·希约特说得好:“只有当我们以自己的特色展现自己时,我们才可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企图径直接近符合国际口味的现存标准,至少在三个方面来看是失策的。首先,这样做会破坏对自我表现的真实性所做出的承诺,使获取国际认同的愿望南辕北辙;其次,如果我们根植于弱势文化,我们把握标准和达到标准的可能性便不会大;最后,要具有主流文化的影片制作技术,要使其摹仿能力让人拍手叫好,确是一件罕事。”[5]由此可见,差异性对于文化产品至关重要,事实上,我们也不乏由于成功地从文化差异中提取了文化资本而大获成功的文化产品,如《霸王别姬》、《洗澡》、《秋菊打官司》等,由于成功地将民族文化中独特的文化资源,京剧、方言和旧式澡堂等引入文化产品的生产,大大提升了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据此,我们可以并不夸张地说,差异性之于文化产品可以说能够点石成金,尤其是当我们的文化处于弱势地位时,这种体现文化差异性的文化资本就更加重要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文化差异的文化资本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出的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多样性,体现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的文化形态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创性,这就决定了其具有独特性和惟一性及其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消亡的命运,有的已经消失。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景象,但是,不可否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又是不可避免的,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亡的现实更加凸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稀缺性。而恰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其具有了经济价值的增值性,成为最能体现文化差异性的文化资源,并具备了进入文化产业,成为文化资本的潜质。
文化产业究竟能够生产怎样的差异,这是一直以来困扰着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自从迈克尔·波特提出“差异化”竞争战略后,企业家们莫不将其视为圭臬。但是,究竟实现什么样的差异化,各个企业理解的层次是不同的。起初,企业比较重视产品实用功能的差异,这表现为强调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然而,现在产品和服务变得越来越难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一方面,这种以实用功能为内容的差异的运作空间十分有限,人们所需要的实用功能并不复杂,过多的实用功能反而是一种浪费。另一方面,在人们基本的物质需求被满足之后,产品功能很难再成为人们购买行为的激励因素。而且,就技术层面而言,我们的文化产业在国际上并不占优势,如果只在技术层面争短长,无异于以吾之下肆对其上肆,所以,就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只有利用我们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我们的文化产品附加丰富的文化符号价值,才能使我们的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但是,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开发还远远不够,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但有很多没有有效地开发、利用,包括民间手工业、民间戏曲、民间活动和传统节日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包括内隐性和外显性两个部分。比如民族服饰、特色建筑及生活方式等民俗文化及生活事项属于外显性部分,而民俗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则是内隐性的。它一般通过载体或文化氛围表现出来。高层次的民俗文化旅游是非常注重文化环境及文化氛围的营造,它不仅仅需要表征的民俗文化载体,而且还必须有一种能充分体现该文化的环境及氛围,即旅游者追求原汁原味的文化享受;民俗仿照景观在这方面是有其欠缺性的。我国历史悠久,民间文化的土壤丰厚肥沃,几乎祖国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以至每座桥梁、每个街坊、每一种地方特产,都有着脍灸人口的美丽传说,这就使祖国山水、风物带有更浓郁的诗情画意、浪漫色彩,赋予旅游更多的文化内涵。正是这些大量的民俗传说、风物故事,强烈地吸引了游客,增加了旅游情趣。就旅游资源而言,要在保护文物资源的前途下,大力开发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开拓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以及红色旅游等等。就休闲产业而言,我们要开发工艺美术品、字画、珠宝以及花卉产业等。还有些公共文化设施包括科技馆、文化馆、艺术馆、博物馆等,也要提高其文化价值。
但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项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前,首先要做的是对该资源进行立项研究,对开发的可行性、投入产品等都要有实质性的分析数据,要找到一个适当的“度”,过与不及都应尽量避免。而且,既然是一个产业化的过程,那么必然受到投资环境、人力资源、投资渠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建立一个相对科学的准入制度,相对有效的监督机制就显得尤其重要。然后就是要突出特色,说到特色,有人常常想到的仅仅是外在形象,其实特色是一种文化的反映,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的反映,地方特色是地方文化的反映。较之外在的形象或形式,特色产品所具有的深刻的人文内涵才是“特”之所在。而这恰恰是常常被我们所忽视的,有些地方人为建设民俗景点却不尊重原本民俗的基本习惯。如某地建设永宁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的房子,却舍弃了房中独具特色的象征女、男的中柱,而这种中柱不仅是家庭的象征,也是妇女颇受尊敬的标志。又如鄂伦春族的居民点,原本五、六个并排的“撮罗子”,变成了前后排列的现代格局,殊不知鄂伦春族房后有供神树,并排的“撮罗子”可以有效防止人们随便看到神,以示对萨满神灵的敬畏。还有的地方生搬硬套,搞所谓“标新立异”的“图腾柱”,柱上雕满西南民族的傩面具,看似民族风情浓郁,但却犯了相当严重的常识性错误。图腾柱本是北美东北部印第安人的信仰,在世界上并不普遍,中国有无图腾尚无定论,而且这种傩面具汇集的图腾柱既是对傩面具所代表的神灵的亵渎,也不是原本的图腾柱。这些凭主观想象,不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不但不能有效保护我们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资源,还会对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极其重要,也是极其复杂的。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已经达成共识的,那就是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应当遵循一定的“度”,达到某种“特”。而这种“度”与“特”都必须建立在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严格遵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中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生态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偏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应遵循的真实原则、生态原则、人本原则、发展原则,就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害,从而危害到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而这是我们万万不愿看到的。
参考文献
[1]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2]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篇6
1.浙江加快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战略意义
加快浙江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和认识:
A.推动浙江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是提升浙江制造业与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
浙江经济的重头是工业,工业经济的重头又是制造业。浙江制造业的绝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行业,从事的是低加工度和低附加值的产品生产,仅在加工制造的环节有一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长期以来由于企业规模小、发展实力有限,浙江制造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产品研发和产业升级速度缓慢,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效应、全球营销网络等核心竞争力,因而只有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低价格竞争优势和扩大加工规模为跨国公司进行贴牌生产,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无奈的处在价值链的低端位置。由于浙江的制造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位置,所以浙江的制造业企业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自己获得的价值却少之又少,实际上是在为处于价值链高端的跨国公司打工。这导致了浙江主要制造业行业的产品产量虽然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却不能算是制造业强省;一些产品虽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但多数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浙江的生产业发展滞后于制造业,生产业与制造业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关联程度不高,生产业对制造业应有的强大支撑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生产业是降低制造业成本、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浙江制造业要摆脱自己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价值链低端地位,就必须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生产业,即一方面,通过生产业的发展促使浙江制造业内部的产业升级,使制造业向产品设计、现代物流、产品营销、品牌经营等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另一方面,通过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总部经济、港口经济、都市圈经济促使产业间的升级,带动浙江省整个经济结构的升级,这是浙江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B.推动浙江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是浙江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内在要求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浙江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符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要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增强工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经过30年的发展,浙江步入工业化后期,但是浙江的工业化即浙江制造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性经营方式基础之上的,浙江制造业发展在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时,浙江土地资源锐减,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相对较高,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作为制造业大省和资源贫省,浙江的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两头在外”,制造业的发展对市场的依赖性很大,这是浙江省的省情。今后随着浙江制造业规模的日益庞大,土地、环境等资源瓶颈约束也日益增大,长期以来实行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和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浙江制造业已经到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关口,浙江只有调整、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浙江制造业才能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地位走向中高端地位,使制造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从战略高度重视生产业和制造业的协调发展问题,形成制造业和生产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两轮驱动”的格局,对于推进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浙江的工业化进程至关重要。
C.推动浙江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是浙江应对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实施的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增高,目前已经达到70%以上,国际市场风云变换对浙江经济的影响极大。加入WTO以来,浙江制造业产品出口面临发达国家技术壁垒的制约,大大削弱了浙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跨国公司利用其技术垄断地位不断向浙江制造业企业索取高额技术转让费,进一步加强了对浙江省相关企业的技术控制,迫使浙江的制造业企业接受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业分工。特别是在当前,发端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扩散,浙江制造业首当其冲,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势。浙江要从根本上缓解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的压力,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业,加快制造业内部和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步伐。尤其是面对工业领域日趋扩大和增多的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现象,浙江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急需寻找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作为发达国家增长最快的部门和最大新增点的生产业,显然是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浙江经济较为理想的选择。大力发展生产业,促使制造业内部和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是经济规律的使然,也是当前浙江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的现实需要。
2.当前浙江加快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重要机遇
A.浙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发展经济学认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是一个国家初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生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2007年浙江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的人均GDP为4883美元(2008年达到了6000美元),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业化进程”研究课题组2007年9月的研究结论,浙江已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即正处在从中等发达的经济体向发达的经济体转型升级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是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生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增产最快、比重最高的产业领域。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浙江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
B.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在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中,制造业与生产业是互动的,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生产业的有效整合。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举措。按照《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的目标,到2010年,浙江将基本建成国内领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20年,浙江制造业将全面融入世界现代制造业体系,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与现代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必将为浙江现代生产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C.浙江制造业的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型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微笑曲线”理论认为,产品的研发设计、要素采购、组装加工、物流运输、产品营销、金融服务等各项活动构成了一个两头高中间低的价值链“微笑曲线”。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属于高附加值和高利润的生产业,中间底部则属于劳动密集型的附加值最低的组装加工环节,制造业要发展、要创造持久的竞争优势,离不开生产业的支撑和提升。生产业的发展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起着重要的“助推器”作用。浙江迫切需要实现制造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型,因而大力发展生产业就成为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由之路,只有通过现代生产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制造业向研发和营销两端拓展延伸,即价值链向“微笑曲线”的两头攀升。
D.国际服务业转移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生产业从本质上说是制造业等生产企业职能的外延,两者之间的天然联系决定了在国际制造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同时,必然带来部分生产业的连带转移。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纷纷将其商务流程中非核心的中间环节和客户服务环节向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形成了“商务流程外包”的新潮流。根据制造业借助引进外资实现腾飞的经验,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生产业的加速转移,无疑为浙江省生产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业,不但可以增强我省生产业的实力,而且有助于推进国内生产业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E.新的产业政策的加速形成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宏观环境,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从国家层面看,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把生产业放在发展服务业的突出位置;2007年3月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从浙江省来看,2007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等规划和政策文件。上述中央和浙江省的重要决策和部署为加快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篇7
第二,休闲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和调整。在农业资源流向非农业部门的过程中,存在着过高的成本和壁垒,从而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我国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进程缓慢,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发展休闲产业:一是能够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使之就地向其他非农产业转移。中国农村丰富的劳动力市场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只具备中等或中等以下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可以适应休闲产业对劳动力整体素质的要求。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统计,在休闲业安排就业的平均成本要比其他经济部门低36,3%。发展休闲产业可以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二是农村休闲产业的发展使农村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有了提高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通过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建设现代农村,能够造就一大批真正扎根农村,造福农民的现代农业人才,逐步改善农村人力资源就业状况,变农村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而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休闲产业的发展可以实现城乡生活方式的一体化。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由于经济差距的客观存在,城乡在生活方式上是分割的。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休闲产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流动,带动农村各业发展。促进村容镇貌和农村生活的改善,逐渐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通过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升农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实现城乡生活方式的一体化。这对于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8
(一)经济总量不断做大做强,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以来,内蒙古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着力加快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做大做强,结构不断优化。200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有色金属产业企业达到337户,比2005年增加190户;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1173.49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11%,比2005年增加956.71亿元。有色金属产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33.46亿元,实现利税总额达到117.54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4.4倍和3.37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全区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产业企业中,从事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4.4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中有色金属产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比2005年下降12.3个百分点;而从事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38.5亿元,占的比重达80%,比2005年上升1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在岗职工人数达到9.24万人,占规模以上在岗职工人数的8.4%,比2005年增长64.4%,年均增长13.2%,快于全区规模以上在岗职工人数增速6个百分点,成为工业中吸纳就业人数比较高的行业。
(二)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加工基地初具规模
“十一五”以来,内蒙古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有色金属矿山开发结构,严禁低水平建设,重点建设了包头铝业生态工业园区、霍林河煤电铝一体化工业园区,建成了包头铝业有限公司、东方希望包头稀土铝业有限公司、内蒙古霍煤鸿骏铝电有限责任公司、中电投霍林河煤电集团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赤峰金峰铜业有限公司、巴彦淖尔西部铜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大中型有色金属矿开采冶炼加工骨干企业。同时,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加强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注重环境保护。“十一五”前4年,全区有色金属产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77.02亿元,2009年比2005年增长2.82倍,累计建成投产项目达到815个,增强了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后劲。到2009年底,全区电解铝的产能力达到162万吨/年,形成精炼铜产能60万吨/年,铅冶炼能力31万吨/年,锌冶炼能力41万吨/年。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比例达到40%以上。2009年,内蒙古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80.75万吨,占全国的6.8%,比2005年增长1.56倍;电解铝产量达到128.09万吨,占全国的10%,比2005年增长1.49倍;精炼铜产量达到21.08万吨,占全国的5.1%,比2005年增长2.66倍;铅锌产量达到23.76万吨,比2005年增长1.29倍。内蒙古还是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的重要产地,金、银、锗、钼等都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并且具有比较先进的冶炼加工技术。内蒙古正逐步成为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加工基地。
“十一五”以来,虽然内蒙古的有色金属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方式相对粗放;经济规模还不够大,结构调整滞后,产业延伸、产业升级不足,产业支撑力不强;上游的初级产品较多,而下游高附加值产品较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资源的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发展面临着节能减排压力比较大等。
二、对未来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全区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建议要求,依托资源优势,以新型工业化为路径,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支撑,大范围配置资源和要素,发展大产业,培养大集团,建设大基地,形成大集群,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技术跨越,提高加工深度,保护生态环境,将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一)坚持高起点和规模化,突出主导产业
内蒙古要按照大基地、大集群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引导和促进规模化经营,推进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根据能源基地所在地的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和发展方向,确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以重点园区、重点项目为支撑,积极拓展关联产业。在产业布局上,以赤峰市和巴彦淖尔市为中心,以铜、铅、锌为重点,加快大兴安岭中南段(包括赤峰、锡林郭勒东北部、兴安盟北部和呼伦贝尔北部)和狼山地区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建设。以包头市和通辽市为重点,建设铝产业基地。积极发展培育和发展与大项目、大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集群,促进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形成联动机制。
(二)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抓好大项目培育和引进,重点发展深加工产品和新材料,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抓好龙头企业建设。重点依托包头铝业、希望铝业、大唐铝业和霍林河铝业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铝的深加工产品,突出发展精铝、铝板带、高档铝箔、稀土铝及铝基系列合金材料,适度扩大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生产规模,支持以铜冶炼为基础的敷铜板、铜箔等深加工产品的发展,实现有色金属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打造东北经济区乃至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加工基地。重点支持霍各气铜矿、白乃庙铜矿、白音诺尔铅锌矿、东升庙铅锌矿、甲乌拉银铅矿开发,以及对巴彦淖尔狼山地区多金属矿和呼伦贝尔乌努格图矿区进行大力度勘探开发。
篇9
一、抚州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抚州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中医药工业发展情况。抚州中医药工业基础好、类型多,而且有独特的品牌和产品优势。截至2015年,抚州市拥有中成药生产企业32家,占全市49家医药类企业的65,其中规模以上13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 家,汇聚了珍视明药业、银涛药业、昌诺药业、桔王药业、桔都药业、山高制药、仁丰药业、百盛药业等一批知名中医药生产企业。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6亿元,其中仅银涛药业主营业务收入就超过6亿元。中药生产企业产值上亿企业有4家(珍视明药业、银涛药业、百神昌诺药业和科伦药业)。作为抚州的传统支柱产业,抚州的中医药工业发展主要呈现出四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企业基础好、类型多、剂型全,在江西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全市有中药批文近300个,基药中药品规34个,国内独家中药品种数8个,分别为珍视明药业四味珍层冰硼滴眼液,百神昌诺药业大黄总蒽醌、大黄总蒽醌胶囊,银涛药业右归胶囊,山高药业参芪十一味颗粒、肾康宁颗粒、宫瘤清颗粒,仁丰药业百癣夏塔热分散片。13家中成药制剂生产企业,涵盖了注射剂、滴眼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丸剂、口服溶液剂、糖浆剂、喷雾剂等10多个剂型。中药滴眼剂和口腔喷雾剂全省也仅1 ~ 2家。二是已形成一批有独特的品牌和产品优势的骨干中药企业。有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量的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如珍视明的四味珍层冰硼滴眼液、夏天无滴眼液,银涛的六味安消胶囊、右归胶囊、强力定眩胶囊,昌诺的活血止痛胶囊,山高的参芪十一味颗粒、肾康宁颗粒、宫瘤清颗粒,桔王药业的舒胸颗粒,红星药业的结石通胶囊,仁丰公司的六味木香胶囊等。这些中药品种(企业)已经成为抚州市中药产业加快发展的中坚力量。三是一批新药即将投放市场。近年来,各企业均加大了医药研发力度,如昌诺药业的国家二类新药大黄总蒽醌原料药及制剂已正式获得批准文号;其他企业还有十多个新药正在研发中,将陆续申报。目前我市各药品生产企业已累计获得新的药品注册批准文号45个,还有一个国家一类新药临床批件和十多个新药等待国家局审批。四是“建昌帮”具有独特的自成体系的药材加工炮制技术,“建昌帮”饮片拥有广阔的市场。“建昌帮”中药炮制技术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且一直得以继承和发扬。“建昌帮”中药饮片在国内各地、港澳台地区及日、韩、东南亚地区备受青睐,具有客观的经济效益。饮片销售价格每吨2万元,加工毛利达30%以上,纯利达15%左右。出口产品毛利达35%以上,纯利20%左右。
2.中医药农业发展情况。抚州在中药材种植方面具备传统优势,拥有16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其中已通过国家GAP认证的中药种植基地1个。全市中药材种植种类达四十余种,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其中黄栀子、泽泻、陈皮、四花青皮是闻名全国的地道药材,广昌县是全国泽泻三大主产区之一。目前全市共有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企业29家,中药材种植面积17万亩,年产量近10万吨,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种植品种多,有黄栀子、金银花、当归、泽泻、灵芝、紫株、杜仲、元胡、白术、薄荷、玄参、桔梗、白花蛇舌草、决明子、吴茱萸、厚朴、丹参、金毛耳草、黄柏、铁皮石斛、白芷等植物性中药材种植,还有梅花鹿、熊胆、石龙子等动物性中药材养殖。江西天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黄栀子种植、新品种培育、栀子产品研发、加工、销售的企业,已形成年加工6000吨黄栀子干果及附属产品生产能力,公司先后投资近6000多万元建设黄栀子基地,有黄栀子基地18个,面积达6万多亩。二是分布范围广,种植区域相对聚集。中药材种植遍布全市,但主要集中在临川区、南城县、黎川县、金溪县、东乡县和广昌县6个县(区),光临川区种植规模就达4.4万亩。全市种植面积超过千亩的中药材主要有黄栀子、山药、灯芯草、金银花、泽泻、水栀子、白花蛇舌草、铁皮石斛等品种。
3.中医药商业情况。一是在中医药流通方面,抚州市目前尚无大型中医药专业交易市场,无大中型药材购销企业,只有抚州医药公司及开心人大药房、江西黄庆仁栈华氏大药房、华民康大药房、抚州市春天平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等连锁药店兼营中药材。市内中医药商品流通不畅,亟须引进现代物流体系,构建规模大、覆盖广、服务优的中药销售网络。二是在中医药医疗服务方面,目前全市已创建3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工作单位,建有3所特色中医院,10个省级基层临床特色专科,2个名中医工作室。全市有国家名中医1人,江西省名中医9人,江西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
4.抚州市对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情况。抚州市一直将生物医药作为全市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从资金扶持、培育上市、发展总部经济等多个方面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做大做强。“十三五”期间,抚州市将大力实施中医药产业振兴工程,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专项发展扶持基金,围绕“全产业链”模式,大力培育中药骨干企业,重点建设中医药产业基地,着力构建以现代生物制药和现代中药为主导的中医药研发、生产体系,全力打造中医药千亿级产业。
(二)强化中医药产业财政性金融支持
一是及时掌握国家中医药产业政策信息,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支持。二是积极参与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建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大项目建设、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等,利用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推动中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增加财政对中药材贷款贴息资金等,积极为中医药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注资设立或参股担保公司,参与医药企业贷款的抵押、发放和还贷工作。四是加大对中医药产业重大项目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吸引国内外具有爆发性增长的中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入驻。
(三)改进和创新对中医药产业的金融服务
一是加快面向中医药产业的信贷产品创新,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自身业务和信息优势,因地制宜推出各种信贷产品,完善差别化信贷服务机制,为企业融资及成长提供多种信息咨询服务,不断提升信贷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中药材龙头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方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三是积极向上级行主动推荐本地的特色医药企业和项目,大力争取资金支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增加贷款授权方面的弹性,适当扩大基层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
(作者单位为抚州农行)
参考文献
[1]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DB/OL].人民网,2016-02-22.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11号)
[DB/OL].人民网,2016-03-04.
[3] 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抚州日报,2016-03-
22.
[4] 罗娜,帅筠.全力打造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江西样板”的“抚州模式”[DB/OL].人民网(江西频道),2016-05-24.
[5] 李保金.温建民:设立发展基金推动中医药产业化[N].经济参考报,2016-03-18.
[6] 郭鸿军.金融支持医药产业发展思考[N].金融时报,2009-11-30.
[7] 廖斌,谢文君,吴柏涛.补“短板”金融该如何定位?对樟树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N].金融时报,2016-06-04.
篇10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球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孕育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发展新兴产业,对于缓解我国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稳定增长,带动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2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明晰
《规划》明确了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
(1)节能环保产业:要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
(3)生物产业:要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开发,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
(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发展。
(5)新能源产业:要发展技术成熟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等,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化。
(6)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开展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建立认定和统计体系,引导材料工业结构调整。
(7)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加快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体系。
3 营造良好的新兴产业发展环境
3.1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
篇11
农业产业的组成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农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而所谓的农业产业结构也就是农林渔牧四大主要农业结构的区域分布。农业产业结构组成在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释义,例如从产业构成角度去进行理解,农业产业结构就是农林渔牧四大农业产业在指定区域内所占比例的结构组成。从空间划分角度去理解农业产业结构组成,就是指定区域内农业产业结构所占空间的比例协调。而从产业发展角度去理解农业产业结构组成,其主要含义就是农业产业结构与其他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1]。对于陆良县而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对农业产业中农林渔牧四大产业所占比例的调整,实现最优化的农业产业配比,以此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当地农业从事者的经济收入,提升陆良县的农业经济产值,以推动陆良县发展。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够保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进而推动陆良县农业产业发展,提升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提升陆良县整体的农业经济产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满足农业产品市场需求原则。新时期的农业产品市场需求变化明显,由原来的数量需求逐渐向着质量需求和档次追求进行转变。基于此,要想保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科学性,就首要满足市场需求原则,提升农业产品的质量,提升当地的农业经济收入。第二,立足当地农业产业资源优势的原则。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必须立足自身的农业经济资源实际情况,对自身的农业经济资源优势充分了解,然后根据当地农业经济资源的优势进行科学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资源不仅仅指土地资源,还包括农业发展所必须的水资源、光照资源、气候条件等等,对各方面资源进行全方位考察,进而保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科学性。第三,提高农业经济产值的最终原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必须立足于提升当地农业经济产值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严格的科学计算,确认最优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实现当地农业经济的增长,提升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第四,提升现代农业设备利用的原则。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离不开农业设备的利用,通过农业设备,能够有效提升农业工作效率,提升农业工作的质量,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先进的农业设备支持[2]。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类农业机械设备不断在农业产业中应用,大大提升了农业产业工作的效率,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事业的发展,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设备支撑与保证。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篇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3-0031-04
“十二五”时期是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在甘肃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王三运强调,“各市州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结合各自的优势,找准自己的首位产业”。据此,本文就首位产业选择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如何把生物产业发展成定西市的首位产业,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一、首位产业的内涵
培育首位产业,是王三运书记到甘肃工作以来,针对各市州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产业集群,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看,目前国内外理论界还没有对首位产业做出全面、系统的界定和分析。王三运书记的提法应当属于实践层面的创新性概念。各市州在具体的研究工作和规划编制过程中,如何界定、选择和培育首位产业,笔者认为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位产业的定义
在产业经济学中,产业分类的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农经重产业分类、三次产业分类、行业部门分类、战略关联分类等。其中,按照战略关联法划分的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等名称,是大家比较熟悉、在各地规划中经常出现的叫法。据此推断,所谓首位产业,比较接近于支柱产业的范畴,指在一定区域经济体系中具有战略地位、产值份额较大、支撑作用较强的产业。在城市发展理论中,有一个城市首位律理论,相应地,有一个城市首位度的概念,是指一个区域中,首位城市与第二位的城市之间人口规模的比值。借鉴这一理论,可以考虑用一个区域内产值规模居前的两个产业之间的产值比例作为判断首位产业地位和规模的一种定量方法。综合起来,可以初步把首位产业定义为:一个地区范围内,产值规模居于首位、支撑作用最强、在区域经济体系中地位最突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二)首位产业的特点
选择和培育首位产业是为了在区域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中形成第一位的引领带动作用。因此,作为首位产业,必须具备如下四个特征:一是比较切合当地的比较优势,比如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或人才科技优势,可以把组合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二是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并且有规模扩张的可能性;三是具有较高的成长性,能够长期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在区域经济中的份额可以进一步提升;四是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能够在区域发展中充当主要财政来源、就业领域和经济增长极,也就是说,不论从现实状况和发展前景来看,首位产业都具有比其他产业更大的规模、更高的比重、更快的速度和更强的影响力。
(三)培育首位产业的意义
培育和发展首位产业是根据甘肃经济社会总体水平、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状况提出的新要求,对各市州发挥比较优势、把握发展机遇、集中扶持方向、增强发展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一是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错位发展,通过各市州选择、发展更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在产业链、细分市场等方面实施差别化竞争,形成竞争合作的共赢局面;二是有利于发挥投资拉动和政策叠加效应,甘肃省一个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省份,又处于政策机遇较多的重要时期,按照“首位产业、首位支持”的思路,能够集中施力、凸显压强,在较短时期内取得成效;三是有利于调整和优化甘肃省经济结构,通过明确各市州首位产业,各出各的特色牌、各打各的优势仗,实现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并进,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四是有利于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总结东西“两翼”的发展经验,就是利用区域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培育首位产业,进而构筑形成新的增长极、振兴区域经济、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二、定西首位产业发展的取向
定西是典型的传统农业产业区,工业发展一直是其区域经济的短腿,产业基础薄弱,工业经济总量偏小。但在长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中,马铃薯、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业作为具有定西特色的产业,一直处在基础不断夯实、优势日益凸显的发展趋势中,成为定西工业经济崛起的标志。以马铃薯、中药材和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生物产业,具有培育和发展为定西首位产业的现实基础和发展潜力。
篇13
魔芋是云县涌宝镇的重要产业,按照建立“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核桃+魔芋=万元山”的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对促进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 生产优势
涌宝镇地势南北狭长,东南两边较高,中部较低。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800 m以上,年平均气温14~16 ℃,全年≥10 ℃以上活动积温4 000~5 250 ℃,无霜期275~305 d,年降雨量1 200~1 500 mm。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魔芋的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2 发展前景
2.1 供求关系
由于受种芋繁殖系数低、用种量大和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病害发生严重以及种植区域狭窄等因素的制约,加之原料紧缺,加工企业收购大规格种芋加工形成了种芋短缺的恶性循环,故魔芋初级产品(商品芋)在当前及今后5年左右的时间或更长时间内,仍然处于卖方市场的地位,简单讲就是生产出来的产品供不应求,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状态。
2.2 国内市场
魔芋在我国国内市场发展很快。据统计,国内现有的魔芋食品行业,年需魔芋精粉5 000余t。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保健和营养功能,魔芋制品的需求会逐渐增加。魔芋除了可以作为食品行业的原材料,在化工、医药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尤其是其作为生产生物全降解薄膜的原料,对消除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魔芋用途广,近年来国内外市场需要量大增。
2.3 国际市场
从现有的销售市场来看,国际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日本市场。日本传统饮食中魔芋制品较多,但受其国内自然和耕地条件的限制,其国内魔芋产量不稳定,需从我国进口魔芋精粉。目前,日本市场魔芋精粉价格3万美元/t左右,为我国魔芋精粉价格的8倍左右。我国魔芋精粉与日本国内市场相比,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有利于进入日本市场。二是韩国及东南亚市场。韩国及东南亚与我国饮食习惯相似,对魔芋的消费量较大,目前每年从我国进口大量魔芋精粉。三是欧美市场。欧美市场传统饮食中没有食用魔芋的习惯,但是受健康饮食风潮的影响,对魔芋的减肥保健功能非常重视。因此,可以预见,欧洲魔芋市场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度增加。从上述三大市场的分析可以看出,魔芋产品的世界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3 发展现状
涌宝镇魔芋种植历史悠久,分布范围较广,涉及全镇20个村。过去农户以房前屋后零星种植为主,种植模式以“魔芋―粮食、魔芋―林业”间作套种为主。近年来,随着国内外魔芋产品需求剧增,价格持续上涨。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抓好魔芋生产对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以现有林下资源和林下生态环境为依托,充分挖掘林下发展空间,创新发展林下经济,以核桃、玉米等进行林下套种。在人力、资金投入和措施落实等方面加大力度,使得魔芋生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核桃林下套种魔芋平均单产22.5 t/hm2,平均产值12.42万元/hm2,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地群众在核桃林下套种魔芋获得了较好的收益,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2015年全镇种植面积达726.7 hm2,涌宝镇也成了远近闻名的“魔芋之乡”。
4 存在的问题
4.1 魔芋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
当前魔芋育种技术发展相对滞后,缺少优质、高抗、广适性品种,种植过程中多采用地方品种,品质差且退化严重。尤其是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多采用自繁自种,造成种芋退化,病害加重。虽然组培和快繁能解决种芋退化的问题,但因技术含量较高农民很难掌握,成为制约涌宝镇魔芋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1]。
4.2 魔芋病害突出
受多年种植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当前魔芋病害突出,没有有效的缓解办法,尤其是魔芋土传病害没有根治的办法,如软腐病、白绢病等[2]。
5 对策
5.1 做好魔芋产业发展规划
认真制定涌宝镇魔芋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布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加科技含量,选育高产、优质、抗病的魔芋新品种,进一步加强以现有林下资源和林下生态环境为依托,充分挖掘林下发展空间,创新发展林下经济,以核桃、玉米等进行林下套种的种植模式的探索。
5.2 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
建立扶持魔芋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鼓励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以规划为依据、项目为平台、企业为载体,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对魔芋产业的资金支持[3]。强化科技支撑,做实“三层”技术服务,为“核桃+魔芋”产业提供技术保障。与相关科研单位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由对方负责全程提供种植区域地块规划、外调种芋的选择调供、示范样板建设、种植管护、病虫害防治等各环节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
5.3 鼓励支持当地强化招商引资,培育“三型”企业
引进魔芋精深加工企业到县城附近投资建厂进行魔芋精深加工,鼓励种植大户投资建厂。通过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推动种植企业与加工企业联合,形成企业协作配套关系。实现优势互补,构建生产、加工、营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加快魔芋产业化发展进程[4]。
6 参考文献
[1] 何家庆.论我国魔芋资源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