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精细化服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税务精细化服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税务精细化服务

篇1

以国家税务总局的《“非接触式”网上办税清单》为指引,积极调整税收重点和服务方式,整合现有信息化技术,创新开展“非接触式”办税平常化工作模式,突破传统“面对面”服务方式,依托“互联网+”,从外部入手,内部深入,本着“特殊时期可行即可行”的原则,总结疫情防控期间的经验做法,同时破除思想羁绊,充分发挥基层税务部门的主观能动性,优化再造实体运作办税流程,提供规范高效、便捷优质的精细化服务保障,提升纳税人缴费人和基层干部职工满意度、幸福感。

(二)优化办税大厅,融入人工智能

篇2

前言

通过对管网水质影响主要因素的分析,将利用精细化管理手段对管网水质进行提升的方法及措施提出来了。精细化管理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理念,是在常规的管理基础上建立的,在管理模式和基本思想中将常规管理融入到里面。在城市供水的全流程保障将精细化管理思路引入,是将供水企业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进行转变的要求。

一、管网水水质管理的现状和难点

(一)管网水水质受管道材质影响

从当前来看,钢管和铸铁管以及镀锌管是城市供水管道包括的主要几项,这几项管内壁都容易结垢和腐蚀[1]。无论是管网水在管中停留的时间太长,还是水力条件发生急剧的变化,管网水都会有铁锈味臭水或者黄水产生。所以,将供水水质得以保障的基本方法,除了配件和管材需要选用不释放有害物质和抗腐蚀外,还要将管网水在管中停留的时间缩短。

(二)管网水水质受管道使用年限影响

对于正常管网水而言,与出厂水进行比较,溶解性的总固体和浊度稍有增高,余氯稍有降低,其余指标没有什么变化。但是,钢筋混凝土以及水泥砂浆衬里面的铸铁管,如果管道里面没有衬里,使用的年限又太长,由于结垢和内壁腐蚀,造成水中的一些金属物质及细菌的指标含量过高,使水质直接受到影响。一般情况下,管道使用达到五年以上,结垢和腐蚀就会对水质有一定的影响。使用的时间越长,水质就会变得越差,水流方向改变和流速降低的情况,都会对水质造成影响。所以,对管网水水质若想得到有效地保障,需要早期将容易锈蚀的管道进行更换,将水流的方向进行合理而有效地控制。

(三)管网水水|受施工质量影响

管道施工的质量太差,会导致水质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对管道进行排水时,强度不足,冲洗的时间不够;新铺的管道,冲洗用的消毒水的浓度不足;对维修管道和分支管道进行安装时,管道的渗漏现象没有及时发现;消防栓长期不用,变成了死水;管网由于铺设的时间太长,致使末端水发生滞留;在水中长期浸泡的水表和阀门以及管件,导致污水进入管道等[2]。

二、管网水水质精细化管理实施的目标及思路

将管网水水质的粗细化管理进行推出,是将观念进行改变,挖掘管理方面的潜力,将人力和现有资源,以及设备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在使出厂水水质达到标准的情况下,采用精细化管理手段的管网分片和分区的管理,将用户终端服务和维护管网等一系列工作进行有效地开展。

(一)实行监控全过程水质

使供水水质得以保证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合格的出厂。为了使管网水水质能够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对于出厂水的余氯和浊度以及pH和氨氮等指标必须进行严格地控制。无论是科学管理,还是技术改造,都要进行有效地加强,将水厂常规的处理工艺进行优化,从而将严格控制出厂水指标得以有效地实现。

对于用户供水的全过程的水质监测工作,都要加强,无论监控净水过程连续监测水质的数据,还是在线仪表定时的水质数据,都要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使水质集中监控及动态管理得以有效地实行。

(二)实行供水管网管理分区分片

在供水的范围以内,将精细化管理分区分片的控制体系建立起来,形成一个4级管理模式,即分区-分片-分块-分单元。将控制点设置在市政的配水管网和市政的主干管网以及小区管网和用户终端管网等一些关键节点上,对全过程的水质逐渐形成动态的监测。管网全过程的供水和水压等变化数据,对于终端水质的保障和水质变化规律的掌握,以及管网运行调度的优化,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现实作用。

(三)消除梳理管网水水质盲点

实行供水管网分区分片的管理,对于通过水流方向和管网特点,可以将梳理管网水的水质盲点分布进行发现。根据监督的重要性,以及管网水的水质监测点特点,来对监测管网水水质分类。控制管网水水质的关键节点,将思维方式进行逆向地控制,在小区进水口和市政主干管网,以及市政配水管网和用户终端设置关键点,通过对这些关键点进行控制,形成这些关键点的三维立体网络的控制,使管网水水质监测点的设置得到有效地优化,使管网水水质盲点目的的消除得以实现[3]。

(四)建立管网水水质评价体系

将全流程关节点的水质评价体系进行建立,无论对于市政的配水管网和市政的主干管网,还是用户的终端管网和小区管网,这些控制点的各关键点的水质都需要评论,将管网水水质的情况尽快掌握。将管网运行周期内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下一阶段管网运行优化的建议,使管网水水质和水质数据的联动得以有效地实现。

(五)合理加氯进一步保障管网水水质

根据在线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数据,在保证灭活水中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前提下,设置管网投氯点,合理提高管网余氯量,使管网水水质与出厂水水质基本保持一致。

(六)加强管网设施维护,完善服务

作为供水行业,一定要保证合格的水质和供水管网的持续完好性,以及发生爆管后的抢修及时性都体现着服务质量的好坏。管网维护队应坚持二十四小时值班,加强管网的巡线,检漏,配备先进的专用抢修工具,车辆,通讯器材等,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尽量缩短停水时间,减少水资源的流失。同时,加强用水管理的监察力度,成立一支水政管理专业队伍,查处市场上非法将生活用水用做商业,建筑用水,从中牟利的行为,坚决杜绝偷漏水现象,让供水管网良性循环,企业效益良性循环。

三、精细化管理对供水服务提高的效果

精细化管理实质是转变服务的理念,某自来水公司将片和区及单元为服务的目标进行推进以后,将以往比较粗鲁的服务形式,转变为对用户细致的服务。将精细化管理在区域开展以后,收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很明显:

1.片区服务人员的电话向用户公开,用户随时有事都可以与服务人员进行联系,尽快解决。

2.辖区内的用户,用水情况,片区的服务人员必须充分地进行了解,致使用户对于供水的疑虑减轻了。

3.片区内拨表和水表损坏以及无表用水等相关的现象减少了。

4.用户的迟交和欠费等的相关现象减少了,用水的纠纷情况没有了,从而使企业生产的回笼资金得到了有效保证。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终端用户而言,管网水质是影响水质安全举足轻重的环节,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利用精细化管理,对保障服务及供水水质的供水管网及时进行划片和分区,将每个片区的义务和责任进行明确,对控制和监督管网进行加强,使终端供水的服务质量得以保证。精细化管理无论对于人民安全用水的保障和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还是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近年来,河南科技大学不断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临时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绿色通道”缓缴学费、医疗保险等“七位一体”的激励和解困助学体系,全力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学校把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作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主要途径,按照“应贷尽贷”的指导思想,努力提高贷款比例,同时加大其他各项措施的工作力度,实行多管齐下的帮扶策略,取得了突出成效。仅2011年,学校就为5562名学生办理了助学贷款,助学贷款覆盖率达到16.52%;为8530名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2559万元,为382名学生发放企业和社会助学金82万元;通过“绿色通道”现场为837名特困新生办理了学费缓缴手续;设立869个勤工助学岗位,发放勤工助学款101万元;为1000名学生发放了过冬棉被,并通过“情系特困生、严冬送温暖”活动,为340余名学生发放临时困难补助近3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267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予以学费减免,减免总额77.8万元;完成了29458名学生的续保和新参保工作,建立了大病救助机制,给5名特困生解决医疗救助费用10余万元。5年来,学校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2亿元,发放各类奖学金、资助金、临时困难补助等累计1.5亿多元,惠及学生5万余人(次)。学校连续5年在河南省助学贷款工作和学生资助工作考核中获得“优秀”。

二、三级联动,点面结合,做好心理问题学生帮扶工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级学生王某,因未能考入理想的大学,在大学第一学期一直处于极度的失望和困惑中,还几度表现出可能会发生过激行为的迹象。为挽救该生,学院制定了心理帮扶方案,请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给予辅导,在他情绪出现波动时,宿舍成员每晚轮流通宵值班,班干部白天轮流值班跟着他,辅导员和学院领导定期找他谈话,全班同学关心他的心理变化。经过4个学期的努力,该生终于走上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之路。

河南科技大学通过“学校――学院――班级”三级网络体系,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重点心理咨询工作,学院辅导员开展一般性的心理咨询工作,班级心理委员负责发现和关注苗头性的问题。三级网络互动,形成了完整的帮扶体系。学校每年5月都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系列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举办各种主题的心理知识讲座。每年开展心理知识讲座、组织心理沙龙、团体辅导20余场(次);每年都对本专科学生心理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并对普查结果进行分析,建立心理档案,对普查中发现的需要关注的学生进行筛选,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及时与学院沟通并实施跟踪辅导。近年来的普查结果显示,有10.8%的学生存在心理异常,平均每年有700余人得到各学院的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年接待“一对一”重点学生咨询300余人(次),每年对300余名心理联络员、心理委员、心理协会会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同时,对一些因各种原因不愿走进咨询室进行面对面咨询的学生,加强网络咨询力度,多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建立档案,重点跟踪,做好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车辆与动力学院2007级学生李某,从大二开始沉迷网络游戏。到大三上学期,他还有50多学分未修完,并收到了两次退学警告。若再有一次退学警告,李某就要离开大学校园了。针对这一情况,学院动员各方力量开始了与网络游戏争夺学生的较量。学院分管教学、学生工作的老师找他谈心,同宿舍同学、学生干部和他一起上课、聊天……为帮助该生,他的父亲也到校陪读,学校后勤集团公司为他们父子单独安排了住房,并为其父亲找了份临时工作。经过一系列的努力,该生发生了巨大转变,性格开朗了,与同学们相处融洽了,有疑问能够主动向老师咨询。经过多方帮助,该生终于顺利毕业。该生父亲在给校党委副书记苟义伦的感谢信中写道:“是河南科技大学给了孩子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学习和生活,是河南科技大学挽救了他!”

近年来,学生工作系统高度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关注处在退学边沿的学生,号召全校各学院建立学习困难学生档案,制定跟踪措施,采取多种帮扶措施,及时挽救学习困难学生。为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除建立档案实行重点帮扶外,学校还通过“抓好学风建设、酿造学习氛围”“建设教育平台、引导学生学习”等方式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近年来,学校把抓好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每年11月开展“学风建设月”特色品牌活动,并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先进单位、考研工作先进单位、学风建设月优秀组织单位等评比活动,从整体上推动了全校各学院抓学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学生工作处重点建设的“成长论坛”和“文化大讲堂”教育平台,通过开展系列讲座,引导学生学习,每年举办讲座50余场(次),在推动学生学习及成长成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四、个案关爱,群体引导,做好适应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医学院2006级学生李某,高中复读过3年,2006年考入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5年制本科,进校后由于不适应医学专业的学习,于2007年休学一年。按规定休学复学后要留一级,这就意味着他至少要用7年时间才能完成学业。由于该生家庭十分困难,多上一年家里就无法承担。这样他就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是不能留级,二是不适应医学学习。怎么办?他终于鼓足勇气找到了校党委副书记苟义伦。苟书记根据他的实际情况,与学校相关部门协调,将他转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4年制本科专业学习。最终,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李某顺利完成了学业。

适应大学生活是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适应问题并给予特殊的关怀。学校重点从四个方面开展学生适应帮扶:一是各学院在新生入校时选派高年级优秀学生与新生结成帮扶对子,帮助新生办理报到手续,介绍学校和学院的基本情况、专业特点、校园周边环境、学校办事流程等,让新生尽快熟悉并适应大学生活;二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不适应的个案问题,如由于特殊原因不适应某些专业的学习等;三是在军训活动中融入团队合作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提高新生的适应能力;四是开展“破冰训练”等团体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培养学生主动寻求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提高适应性。

五、分工协作,合力关注,做好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最后环节,也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为形成全方位服务毕业生就业的机制,河南科技大学要求全校教职员工人人关注学生就业、人人帮助学生就业,每一个教职员工都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不断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招生就业处下大力气组织各种类型的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充分发挥高校就业联盟的优势,利用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大容量的就业信息服务;学生工作处高度关注对就业有特殊困难学生的帮扶,指导各学院加强就业教育,指导重点跟踪帮扶;各学院建立健全学生就业实习基地,以实习带动就业,多渠道加强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篇4

实施国际化战略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战略选择。国际化战略主要包括学生的国际化、师资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拓展等。其中,师资的国际化在高校国际化建设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在引进一定比例外籍专家和优秀海归人员的同时,鼓励教师队伍“走出去”,创建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日益频繁、愈加复杂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因公出国(境)的管理方式理应做出积极应变。

一、因公出国(境)管理面临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因公出国(境)业务量不断增加,传统审批方式已经无法应对

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公派短期出国(境)数达6394人次,公派长期出国(境)数达493人次,近年来的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具体如图1所示,随着出访量的日益增长,业务管理队伍却维持不变,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人员每天疲于应付,无法抽出精力提供更多的服务。传统的审批方式显然已经无法应对如此庞大的业务量。因此,为加强审批管理和提高服务水平,因公出国(境)信息系统的建设势在必行。

2.传统纸质流转审批方式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较高、服务质量不佳

审批面向全校师生,服务对象很广,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纸质版申请表格需要在学院内部、职能部门、学校主管部门等流转。在学院审批通过的情况下,职能部门按序依次审批,一旦中间有任意一个部门未能及时审批,就会延长最终的审批时长,难以提升学校整体的行政办公效率。而且,传统审批方式下,出访人员无法实时监控文件流转的进度,管理人员业务处理沟通的成本偏高,无法整合利用学校现有的邮件平台和短信平台,实现智能沟通。同时,传统审批方式无法实现数据的共享,造成大量的人工重复操作。

3.智慧大学和服务型机关建设对因公出国(境)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服务机关、效率机关、责任机关”建设对服务部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公出国(境)审批纸质版流转效率低下,矛盾重重,而且违背了整个学校推进信息化、无纸化办公的理念。

智慧大学要求主动感知师生的需求,通过相关信息的主动推介,提供个性化服务,使教师专注于学术、学生专注于学习,实现人本、绿色行政服务。相当一部分的行政流程实现智能化处理,如信息校验、格式审查等,简化行政流程。打通校院两级管理系统,支撑校办院到院办校的转变。

二、因公出国(境)系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建设理念

在学校推进智慧大学的形势下,建设一个可持续、面向服务的因公出国(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理念主要包括:

(1)放眼未来。设计系统的时候,考虑基于未来开发,要能适应部门之间的协调一致和学校的整体发展,避免短期内重新开发。

(2)面向服务。面向全校师生,通过信息系统解决学院和学校职能部门的协调问题,实现无纸化办公。尽量改善用户体验,师生只要负责填报,后续具体的流转过程交给系统,随时查看审批进度,通过邮件平台和短信平台加强两者的互动,提高工作效率。

(3)资源发掘。做好因公出国(境)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为出入境中心数据统计分析提供便利。做好数据的利用和服务,实现办公自动化并解决与市外办的信息系统对接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4)信息共享。因公出国(境)的数据信息量大,价值密度较高,与人力资源处、档案馆、图书馆、教务处、研究生院、财务计划处等实现数据共享,便于各个归口部门对数据进行发掘和分析,为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指导意见。

2.建设基础

经过985工程的支持,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因公出国(境)管理系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学校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和智慧大学的发展,逐步完善校园网、服务器等基础设施建设。各个业务部门自行开发的系统,服务器逐步迁移到网络信息中心统一管理,再加上数据库和云存储的发展,学校有能力整合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通过数据交换或同步,实现信息共享。

(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教职工的人员基本信息有权威的数据源;本科教务管理系统,本科生的人员基本信息有权威的数据源;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本科生的人员基本信息有权威的数据源。

(3)基于审批流程,自主研发了InfoPlus工作流系统,实现可视化的流程、表单开发,通过接口第三方系统集成。主要对应用系统通过BP+BI模式,前者解决“事务处理”(工作流),后者解决“决策支持”(数据分析管理)。

(4)统一门户平台(我的数字交大),整合各个业务系统的管理功能,统筹面向全校师生的办理业务,实现资源整合。统一身份认证,使用统一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身份验证,有效减少系统管理工作量,提高信息系统的通用性,加强系统数据的移植性。统一授权平台,可以通过岗位设置权限,也可以通过赋予角色,增加人员属性的方式设置权限,灵活地实现权限的统一管理和分配。

(5)邮件平台和短信平台。通过两个平台,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邮件和短信通知,加强与用户的沟通,降低时间成本,提高办事效率。

3.系统模型

审批流程、后台管理、网站是因公出国(境)系统的三个核心要素,形成铁三角模型。具体见图2所示审批流程,使用统一门户平台(我的数字交大),实现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的功能,把审批同意的数据推送到后台管理。后台管理,即外事管理系统,实现后台数据的管理和分析,维护了批件管理、证照管理等模块,促进办公自动化。网站,即出入境中心的网站(),实现信息、网上公示等功能。三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能有效地服务全校师生,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办公自动化。

4.系统设计

审批流程是整个因公出国(境)系统的核心,流程的重组和优化,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技术问题,而且是规范流程、业务重组的过程,能推动传统管理方法向管理信息化理念的转变。首先,通过“院为实体”,即实行学院制的管理模式,优化职能部门的审批流程,把原先依次审批的过程转变为根据学院意见并行审核的过程,提升审批效率。其次,通过“预受理”的步骤,即先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判断出访任务和时间等是否符合规定,在此基础上学院再根据任务进行审批,然后流转相关的职能部门并行审批,从流程上避免出现多次重复审批的问题。最后,通过系统设定已经审批同意的学院或职能部门不用再次审批,有效地降低重新审批的工作量。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分利用系统模型,把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授权平台等进行资源整合。

(1)审批流程,使用统一门户平台(我的数字交大),实现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的功能,并把审批同意的数据推送到后台管理。

1)网上申报。通过统一身份认证把教职工、本科生、研究生的基本信息实时交换,解决用户登录的问题。具体如图3所示,利用统一门户(我的数字交大),实现网上申报。

2)网上审批。审批权限是审批流程的难点,可以通过统一授权系统,按岗位配置审批权限,只要此人在相应岗位上就可以审批,而不用分析人事关系在哪,或是哪个部门的领导。审批互动是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统一门户的“正在进行中任务”,实时查询审批流转的进度,透明化办公。并利用学校现有的邮件平台和短信平台,实现智能沟通。

(2)后台管理,即外事管理系统,具体如图4所示实现后台数据的管理和分析,维护了批件管理、证照管理等模块,促进办公自动化。

批件管理实现了自动打印任务批件和政审批件的功能,大大解放了劳动力。签证管理通过导出xml格式文件的方式,与市外办的因公出国(境)管理系统对接,实现数据交换的功能,提高工作效率。证照管理通过证照录入、领用、归还、注销等功能,实现了因公证照的科学管理。财务管理通过“经办+复核”的模式,从管理模式上避免发生财务问题的同时,对财务数据实现数字化管理。

5.建设成效

充分利用由审批流程、后台管理、网站组成的铁三角模型,发掘各个元素的延展功能。通过信息系统,在加强管理的同时,促进服务,又通过服务反过来促进管理。因公出国(境)系统的主要建设成就如下:

(1)在业务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审批效率大幅提升。

传统纸质流转审批方式效率低下,申请表格需要在学院内部、职能部门、学校主管部门等流转。在院为实体的理念下,学院审核后,职能部门按序依次审批。每个职能部门审批都需3个工作日,学校主管部门审批需5个工作日,所以传统的审批方式总共需要3N+5个工作日。而通过因公出国(境)系统审批,能实现职能部门的并行审核,最多只需要3个工作日,总共需要8个工作日。由此可见,审批效率大幅提升,出访团组审批过程中涉及的职能部门越多,效率的提升越明显。

(2)规范管理,提升服务,实现“T”型延展。

“T”型延展主要分两方面:一方面是纵向实现业务管理一条龙,通过信息系统,全方面覆盖了网上审批、与市外办系统对接、签证管理、证照管理、财务管理等业务工作,实现科学化、自动化办公;另一方面是横向为全校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通过出入境中心网站,整合师生所关心的办事流程、友情提醒、信息系统介绍等内容。网站经过两年的时间,访问量已近10万,重要性可见一斑。同时不断完善审批流程,优化网上申报步骤,加强用户体验,结合邮件平台和短信平台,实现智能沟通。

(3)提升了服务质量,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

2014年底,出入境中心分别以民主生活会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征求对因公出国(境)系统的意见建议,各方面对这个系统给予好评。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无纸化审批,只需网上申报后,等待短信通知领取批件即可。全校师生感受最明显的是“足不出院”就能完成整个审批过程。同时学院外事负责人可以随时查询统计本学院的出访情况,为师生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促进了学院的管理工作。

三、总结

因公出国(境)系统的使用,不仅优化了审批流程,而且促进办公自动化,解放劳动力,业务管理人员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服务上去。通过对因公出国(境)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和发掘,还可以为学校推进国际化提供指导意见。

结合高校因公出国(境)面临的新形势,笔者建议:

1.转变观念,积极推进因公出国(境)信息化建设

高校因公出国(境)业务量不断增加,传统审批方式效率低下,矛盾重重,已经无法应对如此庞大的业务量。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可以进行业务重组,简化审批流程,同时规范流程,实现科学管理。

2.建立业务模型,打造一门式因公出国(境)管理服务平台

在现有的体制下,由审批流程、后台管理、网站组成的铁三角模型,基本适用于所有高校。审批流程解决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的问题,后台管理解决数据管理、数据统计的问题,网站解决网上公示、信息的问题。三个元素相对独立,侧重点不同,对出访人员而言,只要进入审批系统的一门式入口,就可以完成整个审批过程,而不用学习如何使用整个因公出国(境)系统。

3.整合高校现有的信息化资源,通过业务流程实现数据共享

高校推进数字化建设,第一步往往是按照职能分工分别建立用于信息的网站,并建有人事、教务、科研、财务、OA办公等多个管理信息系统。这种方式必然会造成各自为政,共享程度底的问题。利用因公出国(境)、科研协议签署等综合性业务,从多个管理信息系统中提取相关信息,再反过来把业务信息推送回各个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促进整个学校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把各个管理信息系统有机整合联结,服务智慧大学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旭,刘志杰.高校教师国际化问题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2]徐永洁.潍坊市因公出访网上申报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王培雷.业务流程重组与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篇5

1.2评价指标定义

1.2.4用户评价 设计不同人群的满意度调查问卷:①医生满意度:设计医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并选取一个病区,随机抽取一定量的护士填写问卷,计算满意度均值;②护士满意度: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护士填写问卷,计算满意度均值;③决策满意度:设计决策满意度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中层干部填写问卷,计算满意度均值;④患者满意度:设计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抽取一定数量的出院患者填写问卷,计算满意度均值。

3 结论

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医院服务水平信息系统各项指标,选取Saaty权重法对指标进行加权,引入秩和比法进行分档排序,从而构建数字化医院服务水平评价模型,评价了医院基础建设、服务能力、工作质量、用户评价四个方面的指标,指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评测的准确性。通过该评价模型可以将医院信息建设不同阶段的指标体系纳入到评价模型中,从而评定出优劣档次。"优"档代表医院数字化建设对医院服务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中"档说明数字化建设对医院服务水平的影响程度不明显,"低"档则说明数字化建设影响了医院服务水平的提升。该评价体系便于分析医院进行数字化建设前后对医院服务水平的影响程度,为医院决策者在实施数字化建设和制定医院发展目标提供决策依据。现有学者在医院服务能力评价和信息系统评价方面均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在数字化医院建设和医院服务水平两者结合下的评价系统研究方面探索不多,文本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应用性,但限于本人的研究水平,还有许多不足之处,①主要表现子在文中应用的层次分析法的思想,由于依据专家主观判断,存在一定的误差,没有客观定权法更公正,会导致判断矩阵产生不一致的情况;②在指标的选取上,由于对象和范围的不同,有可能对评价结果排序产生影响;③选取不同的指标定权法也会影响结果的稳定性所以必须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一致性检验后才能确定最后的权重值。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医院服务水平评价模型为评价数字化医院服务水平,基于以上不足,需要在以下3个方面不断完善:①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采用不同视角、不同深度进行挖掘,使之更加具有代表性;②进一步扩展医院服务水平的内涵,利用决策分析、区域医疗、电子档案等方面寻找评价对象;③ 结合管理类、信息技术、统计学等多学科、多领域,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探索更为优化、合理的研究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孜,刘智勇,马敬东,等.医院信息系统评价复杂性研究_stakeholder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6,3:192-194.

[2]邢一亭,孙晓琳,王刊良,等.信息系统概念模型评价研究-一个研究框架[J].情报杂志,2009,28(12):5-10.

篇6

一、“世界城市”建设的时代需求

城市是伴随人类文明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人文家园,世界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是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具有广泛控制力的城市,具有国际意义的生产要素聚集和配置的战略中心。”①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首次提出要将北京建设成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2010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世界城市的宏伟目标加以确定。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提升文化影响力是北京打造创意之都,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战略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发展方式,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是多元的、集约的、低碳的。设计、会展、媒体、软件等文化产业行业门类的蓬勃发展,可以逐步取代不适应世界城市发展要求的落后企业,为城市创造新的活力和经济增长点。“据统计,2011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938.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12.1%.全年文化产业实现收入突破9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产业支柱地位更加稳固。文化产业收入增速高于第三产业收入增速3.3个百分点,”②北京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通过创新文化功能,传承城市文化,创造文化价值,极大地满足了世界城市的发展要求。

虽然,近些年北京市文化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水平提升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从全球来看,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世界城市文化产业在经过长期精细化、集约化、可持续化的内涵式发展之后,汇聚了创意产品研发、制造、供应的整个产业链条,开放的政策环境、完善的中介服务、专业化的培训体系、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实现了产业内信息、资本、人力等要素资源的最大化共享,形成了一套系统化、专业化、完整化的产业服务体系。北京文化产业由于起步较晚以及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使其在科技创新、文化创新、集约化管理等方面,与世界城市还存在一定差距,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科学、专业化的服务指标体系加以衡量,局限了北京文化产业服务水平的提升。

努力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服务水平,拓展国际化市场份额,打造“文化之都”,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优先发展路径。北京市亟需将以文化创意领域为代表的“软实力”加以升级,针对产业链条发展的各个环节,企业创业需求,公众消费预期,打造精细化、专业化、完整性的服务指标体系,有效指导文化产业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内容、开发服务特色,促进北京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增强城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实现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定位。

二、集聚区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

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企业的集聚不仅有利于文化智力资源的共享,节约运作成本,促进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而且产业集聚所引发的关联效应,也进一步推动了交通、金融、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促进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作为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2012年1-5月,“北京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拥有规模以上文创法人单位778家,实现收入479.8亿元,增速甚至比全市规模以上文创产业收入增速还高5.5%。”③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最初大多由一些企业改造老厂房自发运营,具有成本低、可复制的特点,短期经济利益的取得也加剧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间的竞争,各区县为争夺优质文化产业项目,吸引优秀文化企业入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质化竞争、产业园泡沫等发展弊端。2013年《北京市文化产业资源空间布局规划》,也指出北京市将整合已有的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19个产业功能定位鲜明的文化产业功能区,有效改善集聚区同质化竞争现象,形成错落竞争,重新布局产业定位,强化集聚效应。

近十年来,基于城市空间成本的增加,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逐步由中心向外扩散,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宋庄原创艺术与动漫产业集聚区、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市级集聚区的规模、品牌和影响力已逐渐赶超中心城区集聚区。可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并不单纯依赖地段、政策、资源,而越来越向品牌、内涵、服务发展。仅以收取租金和提供物业配套初级服务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只能带来低端和同质化的客户和企业,在经过快速扩张和优胜劣汰之后,北京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始更加注重内涵建设,逐步转型到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产业整体联动发展的新阶段。

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推广是政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载体。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内容涵盖政策咨询、产品孵化、技术服务、人才培训、展示推广、投融资等,从多个维度为集聚区提升配套增值服务,使集聚区从一般房屋租赁到提供完备的物业服务,进而发展到注重集聚区服务能级提升和运营模式创新的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在从单纯的招商引资向孵化企业、同区域企业共同成长转变,努力实现从集聚区运营者到区域产业撬动者、从二房东到服务集成商的角色转变,促进区域的整体转型升级。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孵化器,集聚区服务水平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北京市应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提升发展效能的必然需求;是文化产业投资热点背景下,集聚区经营者提升企业识别和服务能力的阶段需求,在调结构、促转型、增活力、提能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对用。

三、中小文化企业优化创业环境的的成长需求

服务对象的需求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目标和主要方向,文化创意集聚区的服务对象大部分为从事文化产业的中小企业,其生存现状与可能面临的发展问题是集聚区所致力解决的关键问题。自2011年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着普遍性问题。政策扶持在高成本、高通胀时代下,力度仍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小文化企业的生存问题,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和持续落实,已成为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关键,加之落实政策审批一系列时间、交通、协调等隐形成本,也削弱了政策的贯彻执行。据北京市社科院调查发现,北京中小文化企业每年用于获得政策扶持的公关费用占到收入的5%,费用之高不仅限制了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扶持政策效益的良性发挥。融资困难同样也带给中小企业成长的阻碍,据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小文化企业从金融机构直接融资比例还不足2%,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比重不到20%,当企业受到资金制约时,由于投融资渠道不畅,导致企业破产或项目中止,这对创业人员和民间资本投资都是一种打击和浪费。中小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的未建立,也加大了金融机构的放款难度。在面对第三方服务组织难以满足其发展需求时,中小企业仍无法以自身力量冲破制约。针对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的北京市行业协会、商会等中间组织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措施、管理体制、交流平台、活动经费等方面还存在不健全、不完善、不充足、不规范等问题,资产规模和经营范围有限,大多局限于本地区,经营管理的随意性较大,难以保证业务质量,无法提高工作效率,导致针对中小文化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十分有限,获得人才、资源等发展要素的独特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作为中小企业的创业环境,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中小企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因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面对中小文化企业上述诸多问题之时,推出更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增值服务十分有必要。如在针对中小文化企业人才欠缺,面对与求职者信息难以对等时,应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宣传、招聘、培训、考核、监督等服务;对于扶持政策难以落到实处的问题,集聚区应推出针对政策咨询、政策实施反馈、优化政策落实的服务。而中小企业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合作与共赢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鉴于服务多元、外延等特性,以一套标准规范、具有参照性的服务水平指标作为中小企业选择集聚区的衡量工具也极为关键。因为服务指标体系的制作是通过大量调研将难以用常规直观的衡量标准评判的服务水平系统分层分类,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赋权量化,再通过不同角度进行合理性求证的过程。根据此过程,研究者可以通过指标更加客观地了解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服务目标、服务侧重以及每一项服务的指向性,而园区服务的方向正是园区入驻企业的需求所在,因而指标体系的建立同样恰好反映出入驻企业对集聚区的服务的需要。此外,从北京三十家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角度而言,指标体系的构建目标是可以更好地衡量三十家集聚区的服务优劣以及在不同服务方面的侧重或偏颇,这将是入驻企业选择园区最好的参照依据,如某一企业对人才培训方面有较高需求,可参考指标评定结果找出在人力资源等部分得分较高的集聚区。而其最终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对三十家集聚区进行分类排名,如排名靠前的A类园区分别是哪几家,排名最靠后的C或D类园区是哪几家,一方面提供合理的依据刺激集聚区两性发展,另一方面也初创阶段的企业提供发展方向。因此,北京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园区中小企业对集聚区大背景的需求,是对集聚区所提供的各类服务的需求,是结合自身发展方向而在合作园区方面进行择优入驻的需求,也是中小企业成长发展选择创业背景的需求。

四、公众提升文化消费服务层次的心理需求

除了园区入驻企业,公众也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主要消费者与服务对象,这种园区一般包括消费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主要业务涵盖旅游休闲、艺术品鉴赏收藏、文化体验等文化消费,如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琉璃厂历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卢沟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斋堂古村落古道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前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北京欢乐谷生态文化园等。而国内的文化消费市场却并不景气,一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长期的贫困、灾难、危机的集体记忆和对突发事件的恐惧,成为我国民众不敢多花钱、乱花钱,并养成要多存不时之需的储蓄习惯。而今居高不下的房价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教育高支出等现实问题,又为大众的文化消费增加了不小的经济与心理阻力。加之我国长期的审美教育缺失,文化认同感与共鸣不足,缺乏对于知识产权及“软”性、品牌、无形价值消费的意识,也成为制约文化消费发展的主要因素。④以北京市为例,其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仍有待挖掘。一方面,北京市按常住人口计算,2012年人均GDP达到13797美元,依据世界银行划分各国贫富程度的标准已达到中上等国家水平,这也是文化消费的爆发期;另一方面,北京市文化消费水平人均只有700多元。2013年9月3日,2013文化产业(北京)研讨会“文化消费与文化投资”分论坛上发言指出,北京市文化消费尚不及生活消费的10%,而欧美的发达国家已达30%。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人视野的不断开阔,有许多市民有了强烈的文化消费意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作为提供文化消费设施与场所的主要平台,有必要提供相应的文化消费服务,并且以此来促进公众对文化场所的了解,对文化活动的关注与参与,从而带动文化消费市场的活跃以及提升国民文化消费能力。一般广义的文化消费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具体到北京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针对大众或个人文化消费而提供的服务包括观光旅游消费、展览观赏消费、游乐设施消费、娱乐场所消费、艺术品购买消费、线下文化活动参与消费等,这些活动大部分需要特定的文化场所,如北京的前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欢乐谷生态文化园等,与日常生活场所具有一定的割裂性,因而个人或公众的自发性文化消费需要文化消费提供方做形式上的诱导,使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的选择有时间、空间上的参照。根据前文所述,公众在选择文化服务时由于与意识形态或个人审美等因素,以及由于我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积累的种种社会因素,“没有相应的信息反馈采集系统,没有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之间彼此关系的互动模型,以及没有面向全社会的文化统计数据存储和的权威平台”因此“在文化的消费生产营销领域缺少统一完整科学的指标体系”⑤,即缺少一套公认度较高的量化标准,因此,北京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北京市个人或公众文化消费的选择指南,是提升公众文化审美的重要衡量工具。

总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作为文化产业资源集聚的主要路径和载体,对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集聚区服务功能发挥的有效程度,是检验集聚区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立足城市、集聚区、企业、受众的发展需求,提升集聚区服务水平,对集聚功能效能、形成品牌效应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校级资助项目《北京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服务水平指标体系研究》(编号:E-b-2014-02)阶段性成果。

注解:

①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对策研究》[J].周家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03期

篇7

(一)税收精细化管理离不开信息系统整合,信息系统整合服务于精细化管理。

首先,精细化管理原则要求不同部门、不同职位的人需要承担已经细化的不同的责任与任务,需要汇总相当大的信息量进行分析处理,需要相对比较合理的精细化分工,税收精细化管理离不开信息系统整合。其次,信息系统整合也离不开精细化管理,离开了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就缺乏了指导原则,就会陷入低效率甚至一团糟的地步。因此,税收信息系统整合对于税收精细化管理来讲,既是精细化管理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点。

(二)整合信息孤岛,实现税收管理精细化的主要信息技术障碍。

信息孤岛现象是由于信息化过程中缺乏统筹与规划,或者筹划不力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一是每个部门各自开发建设,各自处理信息,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二是由于相互之间的差别与孤立,根本达不到全局范围内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互;三是无法实现跨部门之间的应用和综合决策。信息孤岛不仅是整合的主要攻克“堡垒”,也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障碍。

(三)精细化管理理念与信息系统整合的管理手段。

从管理体系的层次上来看,精细化管理属于管理理念,处于管理体系的高层次位置,而信息整合处于管理体系列的操作层。是具体的管理手段。基于精细化管理的信息系统整合作为指导思想,既从管理理念层面指明了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更精确的、更细致的、更科学的工作来提高税务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又有实际操作层结合了具体的方法和策略。要求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从现有的信息体系出发,围绕信息整合这个中心,构筑精细化管理的信息支撑平台。

二、税收信息化整合实践引发的思考

进行税收资源整合,将有利于推动实现我国税收管理精细化进程,有利于推动基于信息和知识的税收管理和服务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主题数据库

目前的各类税收业务应用系统产生了许多税收信息生产的中间环节和大量冗余信息。因此,我们要对来自原始数据的海量税收信息做深入的分析,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再组织。建立标准化税收业务主题数据库和数据仓库。这是做好税收信息资源整合的核心与基础工作。

(二)异构税收业务数据库同步

决策层要做出一项决策,往往需要查询多个基于各种异构数据源的业务系统和外部系统,要在进行大量数据分析后才能做出此决策。随着业务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信息系统中的异构数据源已不再能够满足用户的要求,制约信息化进程的障碍。

(三)分散税收业务数据整合

目前税务部门多系统、多平台共存,导致数据采集不规范。数据的质量差;信息重复与信息漏采的现象共存;数据孤立,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普遍存在,每个系统里都保存有大量涉税数据,形成了庞杂的数据海洋。这些分散的数据对税收工作的分析、决策和管理应用带来很多难题,也给数据的备份增加了难度,并直接影响到为纳税人提供涉税服务的质量。

(四)保持业务应用的个性化

为了保持业务应用的个性化,在重视和加强税收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各类专业税收业务软件的应用开发,保持协调发展,在发展中求得融合和统一。

(五)重视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

作为电子政务重要环节的税收信息化建设,如果忽视了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而“埋头苦干”,再先进的税收信息化系统也只能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三、基于精细化的信息系统整合的主要内容

(一)精细化的税收业务整合模式

1、信息管理对象的整合。信息管理对象的整合,主要体现在表证单书的简化上。是税收管理中一个指标归类、整理、合并、精简的过程。整合的目标之一是简化、归并各种征管资料,提高资料信息的电子化程度,使之符合业务流程再造的信息化集中管理的需要,切实减轻纳税人报送资料的负担。而且可以保证纳税人资料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提高数据的真实性。

2、业务流程的整合。信息化支撑下的业务流程整合过程是对税收业务进行解剖、分类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划分业务类型、明确业务标准、衡量业务绩效。

3、信息的整合。信息整合的目标是建设为税务管理服务的税收信息模型,这一模型具有以下特征:清晰分类,税务管理各方面的数据没有二义性地进行划分;互为补充,各部分的信息能够形成闭合环,完整地描述税务管理的各方面情况;动态流转,随着时间的变化,动态地反映税务管理的变化情况。

(二)信息系统整合的层次

根据精细化税收管理的业务需要,结合当前信息整合的实际开展情况,可以将整合过程具体规划为两个层次:

1、整合现有系统。构建一体化应用平台,初步实现数据集中。首先,构建一体化应用平台和公用组件,要既能满足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标的各项要求,又能满足现有的税收业务和其他应用系统整合的需要。其次,在巩固、完善和拓展金税工程二期、综合征管软件、出口退税审核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加大整合力度,实现信息共享。最后,在整合现有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统一应用系统平台的用户认证体系。实现税务人员都可以通过税务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界面登陆后完成所有业务。

2、全面建设四个子系统,促进系统全面优化。通过整合现有信息系统,在新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全面实现征管业务、行政管理、外部信息交换、决策支持四个子系统的功能,充分发挥数据综合效能,在税源监控上实现由重点税源监控向全面税源监控的转变,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和执法监控的质量考核工作。

经过以上两个层次的整合,将基本实现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即根据一体化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平台,助力税收管理精细化。

(三)信息系统整合的相关策略

1、建立基于税收业务的参考模型。可以指导应用软件开发,并帮助用户进行信息系统规划。

2、基于合理的软件体系结构开发应用软件系统。应基于合理的软件体系结构进行设计,同时采用构件化设计,从结构上保证软件的易维护性和可升级性。

3、对业务的定期跟踪。与业务定期进行交流,了解业务发生的变化,发现潜在的整合的需求。

4、对与自身产品相关的技术的跟踪。这既包括软件平台的升级等直接相关技术。也包括竞争对手同类产品采用的技术。

5、及时为业务提供 新的解决方案。对信息系统做出评价,在具有升级与整合潜在需求时及时提供解决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信息系统整合的成功尤其需要长期的策略。信息系统升级与整合的长期策略是项目具体实施策略的基础,有了长期策略的支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展开,实施过程才能向应用过程平稳过渡。

四、基于精细化管理的税收信息系统的远景框架

(一)精细化的操作。

在细化分解每一个税收战略,决策、目标、任务、计划、指令的基础上,税收信息系统的实施将进一步落实到人,通过信息系统的强化约束作用,管理活动中的每一个行为都有一定规范和要求,每个员工都应遵守这种规范,从而使税务活动的基础运作更加正规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二)精细化的控制。

精细化控制要求税收业务的运作要有一个细致流程,要有调研、计划、审核或审批、执行和回顾的过程,从而大大减少业务运作失误,杜绝部分管理漏洞,增强流程参与人员的责任感。

(三)精细化的绩效考核。

篇8

降本增效是公司价值实现的最有效、最直接手段。研究制定工程技术服务公司降本增效实施计划,找准成本形成的关键环节,定措施、定目标、定责任、定考核,抓实抓细抓出成效。按照“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产、处置无效资产”的思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施资产轻量化战略。严控投资规模,按照效益优先原则确定投资方向;实行装备资源集中统一管理,盘活用好存量资源,加大内部调剂周转,能内部调剂的决不新购;积极探索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开展对外装备租赁业务。要着力在减机构、压层级、减冗员、降成本、控费用上下功夫,切实做到成本费用的“硬下降”;着力在扭亏控亏减亏上下功夫,对长期亏损业务采取革命性措施“止血”,保证公司整体盈利水平。树立“节约就是利润”的思想,把成本节约理念贯穿于做决策、办事情的始终,提升盈利能力和水平。

二、全面实施成本精细化管理

在成本管理过程中把精细化管理理念贯彻到管理的全过程,以精细化的分析、精细化的操作、精细化的核算,严格执行制度标准和程序规定,严格控制偏差,实现从经验管理、粗放管理到科学管理、精细管理的转变。细分岗位职责,细化目标任务,细化制度流程,培育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全面细化业务流程操作规范,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

首先,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制,是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根据预算行事,事前心中有数,过程全面控制,量入为出,精打细算人、财、物消耗,真正意义上实现效益最大化。其次,做好成本分析报告,是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方式。企业上下严格执行财务成本核算制度,按照量本利分析模型,精细分析成本构成。在确保数据真实、完整、准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项目的论证、计划、投资、采购、生产、回款等全价值链进行精剖细分。再者,加强过程管控力度,是成本精细化管理的保证。实施精细化管理,就是从小事入手,对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做到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事事有检查、时时有计划、事事有总结,杜绝管理上的漏洞,消除管理上的盲点,提高管理效能。

三、完善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进一步强化资金集中管理,通过深入分析资金运行状况和资金存量情况,科学预测资金头寸,合理设定流动资金存量,充分挖掘资金运作潜力,减少资金沉淀。跟踪研究国内外融资市场利率变化,统筹规划国内外融资方案,优选融资主体和融资工具,优化债务结构。

(1)加强应收款项管理,降低资金占用成本。按照“谁销售、谁清欠”的原则,明确清欠责任,实现从“事后清欠”向“事前防欠”转变。加强商务谈判,严格约定付款程序、方式及违约责任等相关合同条款,从源头规避资金回收风险。督促油公司按照实施进度和合同条款及时、足额拨付工程款项。强化应收款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考核兑现。

(2)强化汇率风险管控,努力降低汇兑损失。加强国际货币政策及金融市场研究,分析预判主要币种的汇率变化趋势,并有针对性的采取避险措施加以应对。按照“收硬付软”原则,加强汇率风险的事前防控;通过优化外币资金的集中管理、收支两条线管理和预算管理,统筹安排资金运行,自然对冲汇率风险敞口;通过富余外币及时结汇、境外利润及时转回国内、定存高利息存款、金融工具锁定汇率等措施,控制汇率风险。

四、强化税务管理,向纳税筹划要效益

篇9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居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定位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努力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的人本理念,激发干部工作热情,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深入持久地开展以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建设,努力营造人尽其才、安居乐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积极开展各种争先创优活动,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使每一名税务干部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干部职工做好工作的主动性,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必须强化责任意识。一是建立健全税收执法责任制。将税收的征收、管理、稽查等执法工作,细化为具体的执法岗位,以岗定责,以责定人,构建完整的岗责体系;对每个岗位的工作步骤、顺序、时限、形式和标准等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设计科学、严密的工作规程;以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为标准,对执法质量进行定期检查,建立奖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评议考核体系;与评议考核、执法检查相衔接,实行严格的过错责任追究。二是要严格落实好以查促管工作制度。通过税务稽查,不仅要查处纳税人违法违规的问题,也要发现和分析税务部门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而强化税务干部的责任意识,为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指明方向、找准症结、提供对策。

二、实施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重点是抓住征管工作的具体环节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体现着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凝结着管理的质量、效率及效果。只有不断地关注细节,认真加以规范和解决,才能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纳税人户籍管理。这是税收征管工作最基础、最基本的管理环节。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制度,明确征管范围,落实管理责任;建立户籍日常巡察、实地核查工作制度,防止漏征漏管;健全户籍管理档案,及时归纳、整理和分析户籍管理的各类动态信息,强化和细化管理。

2、纳税申报管理。尽快探索完善纳税评估管理制度,使之成为税务机关强化税源管理、解决申报不实问题的一项重要管理手段。同时,要规范申报资料在征、管、查环节中的传递,注重申报信息的应用。

3、税源管理。强化税源管理,一是要明确管理责任。二是要明确管理重点——税基,就是要核实纳税人的收入与支出。三是实施分类管理。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纳税人,根据其生产经营状况和纳税信誉好坏程度,进行科学合理分类后,实施与之相对应的监控办法。对重点税源实行重点监控网络管理;对市场税源实行划片集中征收管理;对零星税源借助各行业、部门的管理优势,实行源泉控管综合治理;对关、停、并、转企业,失踪户、非正常户等特殊税源,按地域分户到人,实行行业监控和户籍管理,定期开展清理。

4、征管工作规程。征管工作规程是开展税收征管所必须遵循的基本的操作规范,包括业务处理流程及与之相关的表、证、单、书等,建立科学、规范、严密的征管工作规程,是推动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手段和基本要求。由于各地在征管模式及计算机应用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完全制定全国统一的征管工作规程难度很大,但其中的对外执法类业务流程及其相关文书必须统一。

篇10

为推进我市工业企业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企业实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振兴实体经济深入开展“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试点示范的若干意见》(永委发〔2018〕8号)精神,决定开展2018年度精细化管理奖励资金的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与相关管理咨询公司(需经信局认可)签订服务合同,实施精细化管理等管理咨询服务,在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完成合同规定的服务内容,且当年度新增税收在10%以上、财务制度健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二、申报截止时间:2019年3月26日。

三、申报材料要求

1.实施精细化管理奖励资金申请表(附件1);

2.企业与咨询机构签订的咨询服务合同复印件;

3.精细化管理咨询服务费用支付清单(附件2);

4.企业咨询服务费支付凭证及自付资金发票复印件;

5.税务部门出具的上交税收增长情况证明(原件);

6.经经信局盖章认可的《永康市精细化管理咨询项目备案申请表》;

7.管理提升项目实施完成情况总结。

以上申报材料一式二份,装订成册。

请各镇(街道、区)经发办(局)认真进行调查摸底,通知符合条件的企业按时做好申报工作,并报送到市经信局经运科;联系人:胡福强;联系电话:89208793。

附件:1.实施精细化管理奖励资金申请表

2.精细化管理咨询服务费用支付清单

篇11

一、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狠抓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征管质量和水平

截止5月底,全市地税系统累计组织各项收入52,735万元,同比增收9,370万元,增长21.61。其中:入库地方工商税收23,945万元,占年度计划55,000万元的43.54,同比增收3,780万元,增长18.75,超平均进度1.81个百分点;征收社保费25,759万元,同比增收4,158万元,增长19.25;入库教育费附加和其他基金3,030万元,同比增收1,432万元,增长89.61。

从分税种情况看,1――5月企业所得税累计入库2,440万元,同比增收990万元,增长68.24%,仅陕西xx南化有限责任公司汇算清缴2005年度企业所得税305万元。营业税累计入库10,774万元,同比增收1,234万元,增长12.93,主要是电信和住宿餐饮行业增长较大,分别增长31.51%和29.07%。城建税累计入库4,494万元,同比增收730万元,增长19.41。主要是汉烟二厂今年以来,产品对路,产销两旺,流动资金周转较快,销售形式较去年好。个人所得税累计入库2,220万元,同比增收251万元,增长12.77。个人所得税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受今年开始执行新扣除标准后使我市月均减收近200万元的影响。剔除这一政策性减收因素外,个人所得税仍属于增长较快的税种之一。资源税累计入库717万元,同比增收240万元,增长50.53%。增收的主要原因是近期国际铁矿石价格上涨20左右,钢铁行业生产经营形势逐渐好转。

从全市地税系统组织收入情况看,全市14个征收单位中,汉台、南郑、勉县、洋县、西乡、宁强、镇巴、涉外分局、开发区分局9个征收单位达到均衡进度。其中,汉台、勉县、洋县、西乡、宁强、镇巴、开发区分局已提前超额实现“双过半”。通过全市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加上我们实行的精细化管理、推行电子定税、年终考核收入任务一票否决制等措施,预计全年地方工商税收有望达到5.52亿元,占年度计划5.5亿元的100.36。

全市地税系统在组织收入工作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岗责明确,税收管理职责精细化。一是建立科学的岗责体系,将税收管理员基本职责确定为10项,共50个岗位流程,85项工作标准,30个责任追究项目。二是根据税收管理员工作的要求和xx地税实际,加强一线征管力量,压缩内勤岗位人员,所长直接管理重点税源,使税收管理员岗位达到总人数50%以上。止目前,全市在一线直接从事征收、管理、稽查的人员达到总人数的70%以上。

2、科技推动,税源管理精细化。去年以来,随着精细化管理的深入开展,原来的TS税收征管软件已不能适应各级管理需求及税收执法责任制端口需求,通过走出到西安、宝鸡学习,使我们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采用新的大集中式的征管系统迫在眉睫,市局做出了全面上线税收征管软件、税收执法责任制软件、0DPS公文处理软件的决定,并投资1,000多万元,加大软硬件投入,实现了系统内人手一机。并对三大软件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绩效考核,软件的运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征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今年以来,我们又认真组织实施电子评税试点工作,全面测算各地区、各行业的税负标准,制定了电子定税前期方案,在略阳地税局进行了试点。目前,试点工作已全面结束,电子评税工作将于近期在全市地税系统推开。“三大软件”的应用,全系统已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36,394户税收户、8,395户社保户通过电脑管理,直接增加税收收入达3,000余万元。

3、分类控管,税种管理精细化。对企业以税收负担率为参照,按照其税源的大小、行业的类别进行

分级分类管理,建立重点税源户监控体系,掌握纳税人税源动态。市局重点抓好占全市税收任务60%的100户纳税大户监控,落实各级监控职责,加强与相关部门联系,取得第一手资料,逐步建立符合xx地税实际的税收监控预测模型。根据各个税种、行业的特点实行分类控管,对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实现了行业管理的精细化。一是开展了企业所得

税汇算清缴,及时印发了年度申报表,制定并落实了《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和《建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认真落实了所得税预征管理办法,统一了全市核定征收率。二是继续推行个人所得税“413”工作思路,调整了个人所得税附征率幅度,开具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4,000余份。认真做好了工资薪金提高费用扣除标准、年终一次性奖金计算新方法等的衔接和落实工作。印发了新的《个人所得税核定征收附征率幅度表》,纳税人普遍反映此举降低了个人所得税税负,纳税比以往更为合理。三是强化了各种取消审批事项的后续管理办法的落实。做好了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事项的审查、审批工作,为享受西部大开发、下岗再就业等纳税户减免税收3,200万元。

4、以票控税,发票管理精细化。首先进一步健全了多项内部管理制度,做到从计划印制到领售、检查、处罚的每个环节、每个岗位都有责任目标。其次对饮食业、娱乐业、旅店业、广告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实行以票控税。其次,扩大定额刮奖发票使用面和提高奖额,从去年9月起,将发票奖额由原来每年50万元,提高到每年240万元,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做到“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报纸上有文、手机上有信、店铺里有画、吧台上有牌”。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对实行定期定额征收的饮食业户参照上月营业额先缴足税款或者先税后票。通过以票控税堵塞了税收漏洞,夯实了征管基础,直接增加税收收入达2,000余万元。全局还加强了对税收票证、社保费票证的管理,保证税款基金及时征收入库。

5、落实岗责,绩效考核精细化。为探索一条税收执法责任制推行的切实可行之路,我局先行一步,于去年10月在学习引进“TS征新征管软件系统”的同时,开发上线运行了“xx市地方税务局税收执法监控考核系统”软件,共设定了四个体系、36个岗位、42个执法考核指标,采取以计算机考核和手工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实行考核按月通报、按月追究,逐级落实责任。经过几个月的调整完善,执法过错由考核初期的每月差错数3,160余个下降到目前的610余个。工作中我们一以贯之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责任追究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纠正过错与改进工作相结合,严格要求与爱护干部相结合,做到了有责必究,追究适度。实际追究执法过错责任300余人次,除通报批评等行政处理外,并进行了经济惩诫,共处罚款31,200余元。运行几个月来,我们边试行、边总结、边改进、边完善,形成了基本切实可行的执法责任考核体系。

6、加大力度,稽查管理精细化。今年全市稽查工作按照突出一个中心(专项检查)、加大两个力度(涉税违法案件查处力度、稽查人员培训力度)、推行三项制度(分类稽查制、首查责任制、下查复查制)、完善四个办法(案件移送、案例评析、精细管理、目标考核)、建立五种机制(科学选案机制、稽查预告机制、税款追缴机制、内部监督机制、优化服务机制)的工作思路,确定了房地产及建筑安装相关行业、娱乐业、金融保险、邮电通信业、矿产企业和涉外企业为专项检查的重点行业,城固为专项整治的重点区域,全市专项检查工作全面铺开。目前,涉外企业税收审计工作基本结束,共审计涉外企业58户,入库税款108万元。同时,各县区还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漏征漏管户清理整顿工作,前5个月全市地税系统共对23个专业市场的5346户经营户进行了清理整顿,清理漏征漏管户685户,征回税款25万元。

7、创新方式,纳税服务精细化。在“首问负责制”、“提醒服务”、“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办理的基础上,在全市地税系统建成“地税服务直通车”12辆,负责本辖区内边远地区税法宣传咨询、税款征收、发票领购、纳税检查等业务,被纳税人誉为“移动的办税服务厅”。目前,地税服务直通车已办理税务登记证3,500余个,征收税款1,000多万元,发放宣传资料60余万份,接受群众咨询24万人次。此做法已由《中国税务报》予以报道。在此基础上,市局还推出了纳税辅导制度和纳税函告约谈制度,要求税收管理员定期对纳税人进行政策辅导并记录在册,对税收政策有不清楚或征收处罚不理解的,通过约谈增进了解,减少差错。认真开展了税收宣传月活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税收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召开了税收新闻会,通报了诚信纳税企业,曝光了4起涉税案件,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了送税法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营造了依法诚信纳税的良好氛围。

8、税费同管,社保费征收管理精细化。将社保费和税收任务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罚,大胆创新,实行“三费合一捆绑式”征收模式,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实行“同期审定、同时征收、同步运转”的捆绑征缴模式,以养老促失业,达到应收尽收,足额入库。通过税收征管软件的上线运行,完善了社保费、基金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了社保费、基金的征管质量。目前,全市已征收社保费及各项基金26,862万元,同比增收4,811万元,增长21.82。

二、以人为本,狠抓干部队伍建设,为税收工作提供坚强的人力保障

1、抓班子,提高领导能力。首先是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强化“以学强身”意识,培养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形成班子成员自觉学习的长效机制。不断强化领导干部政治意识,增强领导干部政治敏锐性,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其次,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合力促发展。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重大决策、干部任免、大额资金支出等重大事项,提交党组会、局务会集体研究。三是加强作风建设,求真务实谋作为,形成了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遇到矛盾不回避,不站在群众的后面督促群众干,而是站在群众的前面带着群众干的良好氛围。在车辆管理等制度上,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带头遵守,层层监督。我们通过正确的政绩观选人用人,对工作不力的县局调整了领导班子,各县区局加强了对税务所长的管理,对空缺职位全部实行了竞争上岗,为有本事、靠得住的人提供了平台,真正做到以干事图立身,以贡献求进步,形成了想干事的有舞台,能干事的有空间,干成事的有前途的良好环境。

2、抓整顿,转变工作作风。一是狠抓纪律作风整顿。在去年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xx地税存在的“十大矛盾”,并要求全市地税干部牢固树立“十种意识”,统一了干部思想,提高对今年各项工作新要求的认识。狠抓督查督办,对各阶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上下班纪律、车辆停放情况等进行不定期检查通报。

3、抓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市局提出了将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进行突破,对进入地税部门后未参加过培训的税干进行统一摸底,安排培训。先后进行了全市稽查业务骨干赴大连的学习,税政、基金业务骨参加的业务学习,全系统科级领导干部赴扬州税务学院接受培训和股所长赴长沙税院的学习,税收管理员、办税服务厅人员师资培训班等培训活动。全市地税系统还以XYZ系列教材为主要内容,开展了每月一税、每周一题的教育培训活动。同时,各单位组织开展了计算机二级培训班,截止5月18日,全市地税系统计算机应用能力省二级培训考试工作已全面结束,共有1100人顺利通过考试,成绩合格,取得了省二级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书,为秦税工程的全面启动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4、抓廉正,树立地税形象。全市地税局把丰富廉政文化、推进育人工作作为队伍建设的重点工程,在全系统创造性启动和实施了以“十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促使廉政文化寓教于乐,深入人心。一是实行了领导包抓、科室主抓、各部门配合、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市局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唐陇利为组长的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整体协调和组织实施。二是落实十项文化措施,采取地税人员“眼、耳、口、脑、心”五官并用的宣教方法,全面构建起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廉政文化氛围。即:一网(设立“地税廉政网页”)、一刊(开办《行风警示专刊》)、一栏(创办“廉政文化专栏”)、一责(建立并落实《有错无为问责办法》)、一题(每季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廉政知识测试活动)、一曲(在全系统开展创作和传唱廉政歌曲活动)、一会(举办廉政晚会)、一书(编写《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案例实录》)、一讲(开展反腐倡廉知识演讲)、一碟(制作“廉政文化建设”光碟)。三是建立工作时限与工作任务挂钩的目标责任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区分旬、月、季,将总体目标分解细化到10项活动中,明确各项活动工作时限和任务要求。四是实行工作绩效与考核配套的奖罚制度。将廉政文化建设情况与“创佳评差”工作、机关目标考核相挂钩,结合工作运行,不定期派员检查,对创新明显、亮点突出的,择优在全市地税系统推广经验,对工作完不成、落实不得力的,在全年“创佳评差”考核中给予扣分。五是实行专项工作总结报告制。要求各单位对工作开展情况认真总结,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积极探索廉政文化建设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手段,建立廉政文化的长效机制。

5、抓载体,凝聚队伍活力。一是成立了摄影家协会地税分会,全市地税系统80余名摄影爱好者成为分会会员。二是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陶冶情操、凝聚人心。继机关干部职工自行车越野、10公里慢跑赛后,又分别成功举办了xx地税系统首届运动会和陕西省地税系统首届运动会(xx赛区)等活动。特别是全省地税系统首届运动会(xx赛区),得到了省局和xx市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很好评价。

三、当前工作存在问题

今年前5个月,我们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税收工作任务,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上级高标准、严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工作中也还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一是收入任务连年增长与地方税收增长乏力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二是信息化建设和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所带来的经费支出压力大;三是精细化管理水平还需提高,抓落实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干部队伍素质与地税发展形势还有一定差距;五是征管基础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税收信息化与管理精细化结合上有待进一步强化。

四、近期工作打算

1、狠抓组织收入中心工作,确保实现双过半。我们将认真落实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和坚决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加强纳税申报的审核,提高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完善税费催缴制度,促进税款费款及时足额入库。认真落实欠税、欠费公告制度,加大清理欠税、欠费力度。加强延期申报管理,严格执行滞纳金制度。切实加强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工作,认真研究加强行业营业税管理的具体办法和措施,特别是做好重点建设项目营业税的征管工作,堵塞征管漏洞。高度重视社保费和各项基金的征缴工作,切实做到税费同抓共管。不断优化纳税服务,全面落实纳税服务工作规范,加强纳税咨询辅导,实行文明、公开办税,推行多元申报、缴款方式和涉税事项一站式服务。加强税源调查、分析和评估,为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出合理化建议,增进征纳互信,增强其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

2、围绕三大突破,抓好信息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一是继续完善、改进软件,对各县局现有的网络进行统一的优化、维护,使网络覆盖到所有直属单位、县局和税务所。大力推广个体户电子定税系统,积极探索社会综合治税系统,认真做好信息数据的采集、录入工作。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保证信息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二是加强税收精细化管理,完善征管工作机制,夯实征管基础,认真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积极推进纳税评估。进一步发挥税务稽查职能作用,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优化纳税环境,全面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三是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把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征收管理人员作为重点培训对象,把更新知识和提高领导能力、岗位技能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作为培训的重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组织十名尖子、百名能手、千人业务技能竞赛活动,为省局考试选拔人才

篇12

目前基层税务管理是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建立的“集中征收,重点稽查”模式,基本确立了征收、管理、稽查相互分离的精细化运行格局。县级局设有征收、税政、办公室、人教科、服务大厅、管理和评估等内设机构组成,面向个体纳本文转载自税人的基层税务所也全部撤消。机构大幅收缩,在提高纳税人办事效率的同时基层税务人员也深切的感受到“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征收、管理、稽查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信息的沟通严重脱节,象是人人有责任又是人人无责任的局面;对税源、税基的监控不力,基层管理人员对纳税人的缺少全面了解,漏征漏管现象严重;管理人员感到力不从心,怎样管,管什么心中没数;工作缺乏主动性,大厅人员等上门,管理人员等派工,稽查人员搞游击。综合上述原因主要是“部门信息衔接不畅,责任追究难以划分,税源监控不力”是当前税收管理面临的基本难题。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在改革中求发展、求创新,是有利于我们进步的好方法。与征管改革相比税务部门的人事改革相对滞后,改事没有改人、人事相分离,推行竞争上岗没有当成一种制度形成一种氛围长期坚持下去。税务部门是一个业务性比较强的执法机关,后勤、人事、监察等部门应当以加强税收服务、推进税收业务建设、组织税收收入为重点,然而在实操作中存在对非业务事项所花精力逐渐大于业务事项,与推进税收业务建设、组织税收收入无关的成本和精力在逐渐加大;在内部管理和责任追究上普遍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责任疏松,落实不到位,干好干坏一个样,多干不如少干或不干。在税收制度和措施上的缺陷不是根本的原因,人为的因素永远是最重要的。

二、基层税务管理目前面临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和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大量涌入,国有、集体企业的经济改革,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集团公司、协作企业、分支机构,甚至跨国经营愈来愈普遍,企业性质由过去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发展为目前的股份制有限公司为主,民营经济急剧壮大,而我国人口众多促使从业人员相对复杂。自九四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税务部门的人员结构没有发生跟本的变化,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从事经营纳税人的数量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基层税务人员以前人均管理100个企业,现在可能要翻倍甚至更多,加上企业复杂的经济业务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要做到精细化管理难度很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融合,我国的财务制度也基本同国际接轨,企业由过去单一财务会计、税收统一核算向复杂的财务会计、税收分离核算的方向转变;财务会计电算化管理是企业财务核算的发展方向,多年来基层税务工作部门的人员基本以内部子弟、转业干部、税务中专院校毕业生为主,业务素质相对偏低,虽然做过不少的培训、后续教育,但实际收效甚微;加上年龄在40左右的基层工作人员成为基层的中坚力量,职务前途基本到顶,人际关系趋于成熟,部分人员安于现状、无功无过的心态;虽然部分年轻人员挑起了业务大梁,但是地位一时难以改变,僵化的人事制度和竞级体系使基层税务人员缺少工作热情。因此税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信息技术和财务核算的运用能力与企业会计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在管理上给税务机关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版权所有

篇13

二、加强发票管理

发票管理是税源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普通发票的管理。目前,虽然发票的管理得到了加强,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纳税人不主动开具发票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开发票是纳税人最普遍的偷税行为,主观动因当然是为了达到偷税的目的,但也有其客观原因,就是众多消费者不主动索取发票,即使个别人想索取发票,纳税人也往往采取打折优惠或者赠送的手段诱使纳税人放弃索要发票。由于大多数私人消费者在消费后并不能报销,只要纳税人给予一定的赠送和打折刺激,消费者为了自身利益自然会放弃索要发票。虽然税务机关为了激励消费者主动索取发票而采取了发票刮奖的方式,但是目前的发票中奖的额度偏低,而且中奖率比较低,还不足以激发消费者主动索取发票的积极性。二是纳税人借用发票、使用假发票的现象普遍存在,缘于普通消费者不具备鉴别发票真伪的能力,也很少过问获得的发票是否属于该纳税人。上述纳税人违法使用发票的行为不仅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流失,而且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扰乱了经济秩序。加强发票管理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化管票护税氛围,让广大消费者普遍认识到索取发票的重要性。其次,建立发票摇奖机制,提高发票中奖的奖金额,逐步将所有行业发票纳入摇奖的范围,定期开奖,使其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刺激消费者主动索取发票。再次,实施举报重奖的手段,打击使用假发票和借用发票的行为。消费者可以通过12366服务热线或者税务机关网站对所持有的发票进行认证和登记,一方面是为了摇奖的需要,同时可以对假发票和借用发票进行举报,一举两得。最后,扩大税控收款机的使用范围,要求具有一定规模和固定经营场所的纳税人,都按规定安装税控收款机。

三、进一步完善纳税评估工作

对企业进行纳税评估是强化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征收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纳税评估是一种现代化的税收征管手段,对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来说也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一是要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建立科学的税收评估的模型和评估指标体系,二是要做好纳税评估所需要的所有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这项工作是纳税评估工作中最重要、最复杂的工作,它直接决定了纳税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由于税收管理员承担着纳税评估和收集纳税评估所需资料的职责,因此,要加强税收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工作,确保其所收集的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三是纳税评估要体现动态管理的方针,不能只停留在静态的数据分析,要适时更新和调整,税收管理员对评估后的纳税人应进行事后跟踪管理,掌握动态信息。

四、加大税务稽查的威慑力

近些年,税务机关的税务稽查已经由收入型稽查转变为打击型稽查,有力地打击了纳税人的税收违法行为,但是打击型的税务稽查主要还是属于“事后打击”的形式。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虽然每年税务机关都要进行税务稽查,而且一旦发现问题都要给予一定的处罚,但是每年的税收违法案件却有增无减,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税务稽查的威慑力不够强大。而削弱税务稽查威慑力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税务稽查的效果和质量不高。由于纳税户越来越多,稽查人手不够,一个稽查小组日常稽查往往只由两个人组成,很难保证稽查结果,给纳税人以侥幸心理。另外由于稽查小组只有两个人,也容易出现人情稽查、关系稽查等情况。二是处罚力度不够,税务稽查时发现问题,往往只要求纳税人补税或给予一定的罚款就了事,以罚代刑的情况时有发生。三是社会舆论压力小。社会公众对税收违法行为漠不关心,纳税人对税收违法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