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春季季节性疾病预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加强卫生消毒
在鸡病防治工作中,要始终把消毒放在重要位置。要抓好三个环节,即雏鸡入舍前,整个饲养期间、卖鸡后的消毒工作。雏鸡入舍前,鸡舍及器具应严格冲洗,消毒(鸡舍内应反复消毒三次以上);整个饲养期间要掌握三个要点:鸡舍门口要设消毒池,并经常更换消毒水。喂鸡前,要更换工作服并注意手和鞋的消毒。平时要坚持对鸡舍内外实行定期消毒,一般冬春季每周2次,鸡群发病时增加消毒次数;卖鸡后要及时清理鸡舍内外的鸡粪,对鸡舍内外器具进行彻底清扫、冲洗、消毒。
二、正确接种疫苗
养殖户应根据适合当地疫情的免疫程序,严格接种好疫苗。正确接种疫苗须注意如下问题:疫苗品种应与鸡群日龄相符;各种疫苗的接种方法(主要有滴眼、滴鼻、注射、刺种等)都有其严格规定,应按照说明去做;疫苗的稀释一般用专用稀释液或蒸馏水,稀释好疫苗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用完;每只鸡都应接种好疫苗;注意疫苗的存放;进行滴眼、滴鼻免疫接种前后24小时不要进行喷雾和饮水消毒。
三、加强饲养管理
舒适的环境不仅能使鸡产生最大的生产能力,而且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温度是育雏阶段主要因素之一,适宜的温度可以发挥饲料的最大效益。温度过低易引起鸡发生呼吸道病和打堆死亡。判断方法有:一是把温度计悬挂在与鸡同一高度处测温,春季育雏第一周一般控制在35~36℃,以后每周降低2~3℃,二是根据鸡的反应,这也是养殖户最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温度过低时鸡只尖叫聚堆,温度过高时鸡只则分散并有喘息,温度合适鸡只分布均匀。也可采取温度计和感官相结合判断温度是否适合。鸡舍空气新鲜,可以避免呼吸道病的发生。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或灰尘都能影响鸡的健康,甚至引起死亡。鸡舍中厌氧菌分解粪便和含氮有机物产生氨气,鸡舍内氨气浓度在15×10-6时,人就感到不适,加上利用煤炉进行保温时,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所以应在不降低正常室温的前提下通风,减少鸡舍内有害气体和灰尘的含量。鸡的饲养要特别注意垫料的干爽、清洁。育雏期最好用禾秆做垫料,较干爽,利于提高温度;中大鸡阶段温度低于18℃应加厚垫料以增加温度。密度过大会造成鸡的生长不平衡,空气中有害气体增多,特别在春季,湿度大,鸡容易感染大肠杆菌,球虫,葡萄球菌等,并可使疾病流行加快。所以,肉鸡一般要控制在每平方米10只左右。减少应激反应。过大的声音,转群,接种疫苗,天气突变、断喙等对鸡是一种不良刺激,常可引起发病。在饲养期间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抓鸡和惊扰。转群、接种疫苗、断喙前可以投放抗应激药物进行预防;处理好因气温下降带来的冷应激。
四、定期药物预防
病毒性疾病都是通过疫苗的接种来达到预防的目的,而大部分细菌性疾病则要靠药物的定期投放来达到预防的目的。春季流行的细菌性疾病及寄生虫病主要有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慢性呼吸道病、球虫病等,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大都与日龄和环境变化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制定不同的用药预防程序。如:沙门氏杆菌病易发生于育雏鸡;而慢性呼吸道病和大肠杆菌易发生于冬春季;球虫病多发生于15~60日龄等。正确安排用药时间必须首先了解各日龄、各饲养阶段易感染发生的疾病,适时投药才能达到预防目的。早发现病鸡,尽快处理疾病尽早发现可以尽早采取措施,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早期觉察疾病的发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每天检查鸡群(最好在早上),注意观察症状特别是鸡群精神,活动性及粪便状态;每天鸡群采食量的观察,一旦剩料较多,可能有一定数量的鸡发病;每晚在鸡舍外静听鸡群有无不良呼吸音。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五、案例分析:鸡异刺线虫的治疗分析
刺线虫寄生于鸡的盲肠内,在鸡群中普遍存在,除引起鸡腹泻、减食、消瘦、贫血、精神萎靡、羽毛粗乱、产蛋量下降外,还是火鸡组织滴虫的传播者。危害鸡异刺线虫在盲肠寄生时,能损伤盲肠黏膜,引起出血;其代谢产物可使机体中毒。幼虫寄生于盲肠黏膜时,可引起盲肠肿大,盲肠壁上形成结节,有时发生溃疡。病鸡主要表现食欲不振或废绝,贫血,下痢和消瘦。成年母鸡产蛋量下降,甚至停止产蛋,幼鸡生长发育不良,逐渐衰弱引起死亡。另外,鸡异刺线虫还是鸡黑头病的病原体、火鸡组织滴虫的传播者。当同一只鸡体内同时有异刺线虫和组织滴虫寄生时,组织滴虫可侵入异刺线虫的卵内,并随之排出体外。组织滴虫得到异刺线虫卵壳的护卫,不致受外界环境因素的损害。当鸡食入这种虫卵时,同时感染异刺线虫和火鸡组织滴虫,导致鸡发生黑头病,即盲肠肝炎,极易死亡。在防治过程中保持鸡舍内外的清洁卫生,及时清扫粪便并进行堆积发酵。保持饲槽、饮水器的清洁,并按期消毒。鸡异刺线虫在发育过程中,蚯蚓可以作为其贮藏宿主,蚯蚓吞食了异刺线虫的虫卵,卵在蚯蚓体内能孵化,幼虫能钻入蚯蚓组织,在组织内能生存数月或更长的时间,当鸡食入这种蚯蚓便可感染异刺线虫。所以鸡场要防止蚯蚓的潜入。应将雏鸡与成年鸡分开饲养,防止成年鸡带虫传播给雏鸡。按期进行驱虫,幼鸡每两个月驱虫一次,成年鸡每一年驱虫2~4次。加强饲养治理,饲料中应保持足够的维生素A、B和动物性蛋白。导笼养,减少鸡的感染机会。天应每隔10~15天用开水或热碱水烫洗地面、饲养槽以及其他一切用具一次。
篇2
The curative effect of Qingjiefang combination with large dose of Houstonian Cordata on Herpes Sim plexeratitis and impact on patient′s serum and tear index of oxidative stress
SHI Yu-jin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Maternity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Quanzhou City in Fujian Province,Child′s Hostipal, Quanzhou 362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Qingjiefang combination with large dose of Houstonian Cordata on Herpes Sim plexeratitis and impact on serum and tear index of oxidative stress.Methods 81 Patients with Houstonian Cordata on Herpes Sim plexeratitis and TCM syndrome type belonging to KangCheng from August 2012 to May 2016 had been randomly into control group(n=40) and observation group(n=41).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Ganciclovir eye drops during the day,with Gel Ganciclovir during the nigh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Qingjiefang with large dose of herba houttuyniae in addtion,a course of treatment is 30 days,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was compared.Results The serum,TAC and GSH-PX levels of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of treatment, MDA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Qingjiefang;Large dose of herba houttuyniae;Herpes simplex viral keratitis;Serum and tears;Oxidative stress indicators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临床常见的角膜病变,单纯疱疹病毒型是本病的病原体,该病具有类型多、易复发、迁延不愈的特点,而随着病情反复发作可引起角膜混浊日渐严重,是角膜疾病中致盲率较高的炎症性疾病[1]。近年来本病的诊疗水平有极大进步,以更昔洛韦为代表的广谱抗疱疹病毒药物的应用显著改善预后,但存在复发率高的弊端[2]。本病容易复发及病程迁延,研究显示,此类患者泪液及血液中氧化应激表现异常,采用清解方联合大剂量鱼腥草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6年5月于我院眼科确诊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患者81例纳入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1)。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6~68岁,平均(34.70±9.67)岁;病程1~6个月,平均(3.72±0.95)个月;初次治疗29例,复发11例;病情分级:轻度15例,中度21例,重度4例;角膜炎类型:地图状角膜溃疡24例,树枝状角膜溃疡16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17~69岁,平均(33.86±9.37)岁;病程1~8个月,平均(3.68±0.92)个月;初次治疗30例,复发11例;病情分级:轻度16例,中度20例,重度5例;角膜炎类型:地图状角膜溃疡26例,树枝状角膜溃疡15例。诊断标准参照《眼科学》[3]:①存在反复发作病史或发热、感冒、外伤等诱因;②患眼异物感、刺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眼红,可见角膜水肿;③进行角膜知觉定性试验,发现消失或迟钝,操作时用无菌棉丝尖端轻触角膜,瞬目缓慢为知觉减退,无感知或瞬目运动为角膜知觉消失;④角膜炎症浅层型,表现为树枝状、星状病损,荧光素钠染色结果显示阳性。中医证型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眼痛明显,抱轮红赤,畏光流泪,视物不清,黑睛浅层如地图状、树枝状或如星点翳障,口苦口干,烦躁不安,舌红苔黄厚,脉弦数。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单眼发病并知情同意者;②经医学伦理会审核通过;③停止抗病毒药物使用>3 d;④中医证型属肝火亢盛者;⑤近期未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排除标准:①妊娠期不便纳入者;②受试药物过敏者;③精神病不配合者;④肝肾功能障碍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白天用更昔洛韦滴眼液(湖北远大天天明制药,国药准字H20041429),1滴1次,2 h 1次。睡前眼下睑穹隆部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湖北科益制药,国药准字H20050406)涂抹,30 d为1个疗程。
观察组采用中药自拟清解方,方由生石膏30 g,龙胆草、玄参、丹皮、生地黄、知母、蒲公英、金银花、黄芩、白术、木贼、黄芪、夏枯草、防风各15 g,蝉蜕10 g。由中药房统一提供并代煎,煎煮成300 ml,每日1剂,150 ml/次,2次/d。用无菌注射器吸取鱼腥草注射液(河北神威制药,国药准字Z13020885)3 ml,注入无菌眼药水瓶,1滴/次,2 h 1次。取5 ml注射器抽取3 ml鱼腥草注射液行结膜下加球旁注射,1次/d,30 d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抗氧化活力(TA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等氧化应激指标改善情况,MDA以硫代巴比妥酸方法检测,GSH-PX、TAC用ELISA法检测,试剂盒为同一批次,由南京建成研究所提供。检测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完成。②比较临床疗效差异。③对患者随访,比较治疗后6个月内复况。
1.4临床疗效
疗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治愈:刺痛、畏光等角膜刺激Y状消失,角膜溃疡已完全修复,角膜厚度正常,后弹力层皱褶及角膜部位水肿消退,实质浸润已吸收,荧光染色(-)。有效:症状改善,角膜溃疡及浸润愈合,上皮可见点状染色。无效:症状未改善,角膜溃疡及浸润未见愈合。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个月对照组血清TAC、GSH-PX水平升高,MDA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泪液氧化应激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泪液中TAC、GSH-PX升高,MDA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7,P
2.4两组患者复发率的比较
对照组复发率为37.50%,观察组复发率为1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2,P
3讨论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眼部疾病,好发于急性扁桃体炎等热病后,外伤、日晒、疲劳及激素应用也是常见诱因[5]。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多沿三叉神经分布,当免疫力降低时,潜伏状态的病毒可因此活化而使感染复发[6]。病毒在上皮细胞内活化复制是其重要发病机理,因此治疗上以抑制角膜内病毒,减轻炎症为治疗思路。更昔洛韦是常用抗病毒药物,可选择性抑制病毒DNA合成,效果显著[7]。但研究表明其抗复发作用较差,且易产生耐药性。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隶属于中医“聚星障”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部位在眼,与肝脏关系密切。风热病邪是本病的主要病因[8],脾胃湿热或外感湿邪,在内不得通泄,在外不得及时疏解时导致湿热熏蒸肝胆也可发病,但肝火亢盛是常见的证型,火邪循肝经犯目而发病。火为热之渐,火热邪气往往同时并存,但临床多以肝火亢盛证型为主。疾病初期病性以实为主,火热邪气易耗伤津液,导致气阴两虚,表现为虚实夹杂的局面。若失于治疗,又可因虚致实,导致瘀血、痰浊等病邪的产生,形成恶性循环。清解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其中龙胆草清泻肝火;黄芩、夏枯草入肝经,与龙胆草合用共奏清泻肝火功效;生石膏入脾胃、肺经,可清解气分实热,避免邪气入血分而加重病情;防风祛风止痛,有助于肝火疏散;金银花、蒲公英、蝉蜕、木贼共奏疏散风热,解毒功效,且能明目;丹皮、生地黄、玄参清热养阴生津;知母滋阴润燥;白术、黄芪补益肺脾,全方共奏清肝泻火、疏风滋阴功效。鱼腥草是治疗肺痈的要药,具有解热镇痛、抗菌、抗病毒、抗炎、调节免疫力作用。鱼腥草注射液是从鱼腥草中提取而来,富含鱼腥草素,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具有显著疗效,其作用机制与免疫调节及炎症反应控制密切相关[9]。本研究在操作时采用大于常规剂量的3 ml鱼腥草注射液结膜下加球旁注射,使房水、角膜局部药物浓度保持在较高浓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使病程得到快速缩短。本研究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证实该治疗方案的显著疗效。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与氧化应激失衡的关系已得到证实,可表现TAC、GSH-PX水平降低,MDA则高于健康人群,导致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10-11]。研究发现,氧化应激水平失衡也是机体炎症反应的重要病机,使TNF-α、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因此通过纠正氧化应激失衡已成为研究的热点[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TAC、GSH-PX、MDA均改善更显著。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龙胆草、金银花、黄芩均有显著抗菌、抗病毒作用[13];白术、黄芪可提高免疫力,调节T淋巴亚群,从而预防疾病反复发作[14];丹皮、生地黄可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防风、蝉蜕可抑制组胺分泌,达到抗过敏作用。
综上所述,观察组治疗方案效果显著,可作为此类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案。研究表明,T淋巴亚群水平失调及炎症因子水平提高与本病关系密切,也是引起氧化应激失衡的重要因素,日后可增设指标以更好地评价疗效[15]。
[参考文献]
[1]王斌,吕颂谊.龙胆泻肝汤治疗肝火炽盛型聚星障30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5,50(1):33.
[2]姜洋,李莹,王忠海,等.重症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延误治疗原因和综合治疗效果分析[J].眼科,2012,21(3):172-176.
[3]葛坚.眼科学(七年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0-183.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5]刘玉红,李宗港.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病毒性角膜炎30例[J].中国民g疗法,2013,21(12):45.
[6]张爱雪,孙旭光.我国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十年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纵览,2014,38(3):204-206.
[7]胡益山,金艳华,童耿民.更昔洛韦在病毒性角膜炎中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15, 17(13):383-386.
[8]丁银银,丁淑华.病毒性角膜炎的中医药治疗[J].吉林中医药,2012,32(4):362-363.
[9]赵子剑,郭胜雄,刘译等.鱼腥草药理作用的文献再评价[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33(1):63-65.
[10]王昕华.更昔洛韦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血清及泪液相关指标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3):300-302.
[11]邓显峰,朱峰,陈伟,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70 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4,20(13):80-81.
[12]刘梅英.血清多项细胞因子检测在单纯病毒性角膜炎诊断中的意义[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0,26(12):1272-1273.
篇3
1、 传染性疾病
1.1 病毒性疾病
1.1.1 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A 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以呼吸因难,咳嗽、打喷嚏为主要特征的高热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夏秋季节较少。
(1)病症。体温升高、精神沉郁、缩颈、排黄绿色的粪便、眼肿胀流泪、头部和颜面肿胀、鸡冠、肉髯肿大发紫,个别出现抽搐、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腿脚鳞片出血。
(2)防控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隔离和消毒工作,提高鸡体的抵抗力对鸡舍和场地进行定期消毒;在平时的饲养管理中,可用中药黄芪多糖、洋霍、黄芩、大青叶等进行预防;预防其他并发疾病的发生强化疫苗免疫接种,提高鸡体免疫力 合理治疗,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1.1.2 鸡新城疫
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常呈败血症经过。一年四季都能发病,但以春秋季节多发,夏冬季节较少。
(1)病症。精神沉郁、鸡冠及肉髯呈暗红或暗紫色、粪便稀薄呈黄绿色或黄白色、后期排蛋清样的粪便、个别肉鸡出现神经症状。
(2)防控措施。35日以内的肉鸡发病,首先把病鸡隔离,健康鸡用克隆30疫苗,4.5倍饮水,紧急接种;坚持抗体监测制度,大型现代化养鸡场,通过鸡新城疫血清学监测手段,及时了解抗体水平,以确定最佳免疫时间;小型鸡场可参考供鸡场所提供的免疫程序和方法进行。当鸡发病时,应马上将病鸡隔离、淘汰,注射蛋黄液抗体,同时马上对全群鸡作紧急接种。
1.1.3传染性法氏囊
传染性法氏囊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以破坏鸡的法氏囊为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一年四季都能发生,但以6、7月份发病较多.
(1)病症。病鸡排白色奶油状粪便,食欲减退,饮水增加;羽毛逆立、无光泽,嘴插入羽毛中,严重的卧地不动;个别病鸡有啄肛现象,胫爪脱水干瘪。
(2)防控措施。给病鸡施以适当温度,严格消毒,对6-12天的鸡群进行法氏囊弱毒疫苗饮水;饮水中加5%葡萄糖、0.1%维生素C 和食盐;对发病鸡群提高鸡舍温度2-3摄氏度;并注射高免蛋黄1ml/只。
1.1.4传染性支气管炎
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各种年龄的鸡都可发病,但雏鸡最为严重,死亡率较高,本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但以冬春季多发。
(1)病症。主要特征是咳嗽、打喷嚏,气管有锣音,流鼻涕。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肾肿大呈“花斑肾” 表面有槟榔状花纹,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腺胃肿大、出血、呈球形。
(2)防控措施。在肉鸡7~8日龄时,用新支二联疫苗进行点眼滴鼻预防新城疫的同时预防本病。当鸡群发病后,呼吸型传支可用红霉素、强力霉素、泰乐菌素、环丙杀星进行治疗。肾传支可用乌洛托品、小苏打、碳酸氢钠、进行饮水治疗,消除肾肿及尿酸盐的沉积。
1.2 细菌性疾病
1.2.1 大肠杆菌病
肉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杆菌的某些血清型所引起的一类疾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夏季节多发。饲养环境不卫生、通风不良、舍内氨气浓度过高、温度过低或过高、过冷过热或温度骤降、温差过大等都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1)病症。主要的症状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羽毛粗乱,消瘦,排绿色或黄绿色稀便,有时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头颈震颤、角弓反张,呈阵发性。
(2)防控措施。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最多、最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治疗前最好进行药敏试验为了防止发病,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配合适当的药物预防还可以用当地的分离菌株制成多价油苗在肉鸡7-10日进行免疫注射。
1.2.2雏鸡白痢
雏鸡白痢是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细菌性传染病,在出壳后 周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1)病症。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松,采食量下降,怕冷,常扎堆在一起,闭眼嗜睡,排灰白色石灰渣样稀便,泄殖腔周围羽毛常被粪便污染,泄殖腔孔燥粪便糊住。
(2)防控措施。在平常的饲养管理中要及时投药预防雏鸡出壳后用的葡萄糖饮水在用 头孢类等药物进行预防。发病时可用庆大霉素、氧氟杀星、新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苯尼考、头孢类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
1.3 寄生虫疾病
1.3.1球虫病
该病分布广泛,发生普遍,危害严重。比较常见的主要是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两种。
(1)病症。病鸡精神沉郁、羽毛逆立、贫血、鸡冠苍白、食欲废绝、排水样稀薄带血或含未消化的饲料的粪便。
(2)防控措施。选用抗球虫药物,如地克株利、球痢灵、马杜拉霉素、盐霉素、甲基三嗪酮等药物治疗。肉鸡发生球虫病时,往往伴发坏死性肠炎或大肠杆菌病,治疗时要注意联合用药。
篇4
从公元7世纪起直到1963年,共有2亿人被麻疹夺去生命。
什么是麻疹?
麻疹是 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呼吸 道传染病,冬春季呈季节性高发,在人员拥挤、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中,麻疹病毒很容易传播。对于这种以发烧、咳嗽、红色皮疹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出疹性疾病来说,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措施。
麻疹并非“终身免疫”
接种麻疹疫苗后,抗体一般维持10~12年,部分儿童4~6年后抗体就全部消失。抗体消失后的人群又成为易感 人群。此时若再 感染麻疹病毒,即会发病,故少数人会患第二次麻疹。
麻疹症状
会有咳嗽、鼻塞、流涕、咽部充血及声音嘶哑等类似感冒的症状;
眼结膜发炎、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体温会在2~3天内升高,最高可到40℃;
脸颊内侧可以看到白色针尖样的斑点,斑点外周有红晕,范围可扩展到口唇内侧;
麻疹病变有可能波及其他器官,常见的并发症有喉炎、肺炎、脑炎、心肌炎等。
麻疹的传染途径
麻疹病人是惟一的传染源,从接触麻疹病毒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
麻疹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方式传播;
麻疹病毒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有90%以上的可能性会发病。
麻疹不是儿童专属,大人也会被传染
由于人口流动性增加,部分人在儿童时期可能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这导致成人麻疹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年人患麻疹后症状会比较严重,除了支气管炎、肺炎、腹泻、喉炎等症状,还容易出现肝脏损害。
如何预防麻疹
麻疹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若去可携带卫生湿巾,以便随时消毒;
外出时佩戴口罩;
凡接触感染 源的易感人群应采取隔离措施,需观察21天;
应按计划接种麻疹疫苗;
室内空气要保持流通,家居勤消毒,衣物清洗要除菌消毒;
保持口腔、眼、鼻清洁,外出归家后使用具有除菌作用的香皂或洗手液洗手;
篇5
呼吸道感染指的是病原体经过人体的咽腔、鼻腔、支气管、器官等器官侵入人体而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具有潜伏期短、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发热传染性强、难以控制等特点,是对人类生活具有较大威胁的传染病类型。上世纪末,许多发达国家都对水痘、肺结核等传染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研究,我国也在非典后做出相应的隔离防护标准,使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有所成效,但是随着不同类型呼吸道疾病的逐渐发生和发展,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始终不能放弃。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呼吸道传染病的相关传染特点,及其有效临床预防和控制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5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临床检查并确诊为呼吸道传染病;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1-72岁,平均(5314±25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全身酸痛、头痛、流涕、咳嗽、水痘、风疹等。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期间的临床资料,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临床症状、用药情况等有效信息录入excel表格,进行系统研究[1]。主要针对患者的发病特点、传播途径等进行,并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症特点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总结有效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措施。
13 统计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χ±s)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经本组研究发现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染源表现为呼吸道传染病、阴性传染源、动物等,经临床对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
31 感染源 经本组研究发现,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类型十分复杂,种类繁多,主要表现为病毒、细菌和衣原体等,其中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病毒,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2]。呼吸道传染患者是引发呼吸道感染的主要传染源,特别是水痘、麻疹、百日咳等不具备携带病原状态的传染病,携带病毒的患者是其主要传染源。其次,健康带菌人群和隐性感染也是传染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感染源。此外,禽鸟类等动物也会携带较多病毒或细菌,是导致人类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感染源。
32 传播途径 猩红热、麻疹、肺结核、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尘埃、飞沫、气溶胶等方式传播,其中飞沫传播方式只是在患者与传染源距离很近或接触时才能被传染,在无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只要与感染源之间的距离保持>2厘米就能绝对防治感染[3];此外,部分呼吸道传染病也可以经过间接接触传播。
33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呼吸道传染病,特别是儿童、婴幼儿、来年人等,其中季节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冬季和春季比较多发,主要原因表现为季节性的门窗进步,房屋内空气不流通,气候变化大等。
4 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由于呼吸道传染病的易感人群较为广泛,且不易治疗,反复发作,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具有较大影响,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是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具体的措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41 隔离 隔离带有感染病菌的患者是治疗呼吸道传染病的一项有效措施,传染病患者是导致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主要感染源,有效的将病毒携带者、传染病患者等隔离治疗可以从根本上减小健康群体感染传染病的几率。
42 追踪接触者 接触传染病患者的人群会携带细菌、病毒等,根据消息的监测信息确定影响其影响人群和范围,加强对密切接触者的观察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新病例,并及时予以相应的治疗。
43 带菌患者用药治疗 对携带喜剧行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疫情发生时可以给予敏感的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44 保护易感人群 季节交替是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原因,冬春季节应对易感人群进行疫苗接种,疫情爆发时要对老年人或儿童等抵抗力低下的人群进行急性接种或给予预防性药物治疗[4]。
45 环境处理 生活环境对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结合传染病的感染源、污染范围等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必要的环境处理,保证生活环境的清洁、空气流畅,并给予必要的消毒处理。
46 健康教育 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于发展与患者对其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关系密切,加强对易感人群的将抗教育,使之了解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告知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是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邓小雁衢州市44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九卷 预防分卷)[C]2011,18(07):109-110
篇6
一、羊疾病的种类
羊作为一种食草型家畜,它的食谱很广泛。再加上羊本身的活泼好动而且非常喜欢清洁与干燥,所以在通常的情况之下,羊自身的抗病能力是比较强的,而且不容易得病。但在现在的集体大规模饲养的条件之下,羊自身并不能保证所有的体质很好,差别不大。大规模饲养的羊群在体质与进食方面差异性很大,因为大规模饲养的羊群在进食方面存在着竞争,导致了优胜劣汰。那些被淘汰的在体质方面的缺陷很容易导致它们染病,造成羊群其他的羊感染,使得整个羊群发病造成死亡。所以在大规模饲养的时候应做好疾病的防治方面。羊疾病的种类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传染病类的、一种是寄生虫引起的、一种是普通的疾病。
1.传染性疾病
羊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是因为外界的病原体造成的,外界的病原体感染了部分的羊之后会通过羊与羊之间的接触而迅速的在羊群之间进行传播,从而导致了整个羊群染病。羊的传染病主要包括了羊痘,羊的口疮以及口蹄疫,口蹄疫是最常见的。还有部分的传染病是由于细菌感染造成的,包括破伤风羊快疫等疾病。因为细菌感染而引起羊的发病并不是在什么地方都会发生的,主要发生在高海拔的地区,因为高海拔地区气候条件的特殊性,所以此类疾病一般出现在新疆地区,此处海拔较高。
2.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蠕虫、原虫、蜘蛛等等的寄生虫在生物的体内引起动物感染疾病称为寄生虫病,寄生虫寄生在羊身上,会对羊的器官造成损伤。寄生虫也会吸取羊自身的营养为己用,或者产生毒素释放给羊,会造成羊的生理机能下降,营养不良,更加严重的会造成羊的死亡。常见的寄生虫病有肝片吸虫和螨病等。
3.普通病
普通病的成因主要是因为群体饲养管理不当造成的,同时也包括一些外界的因素,普通病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不具有传染性,个体患病不会影响到整个群体的健康。普通病包括了内科病、外科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等一系列的疾病。例如内科病比较常见的就是前胃疾病。引起这种疾病主要的原因就是饲养管理的不当,比如喂养的草料发霉腐烂,长期喂养的饲料难以消化以及羊群的放养与饮水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会造成羊的胃积食,胃迟缓等一系列的羊的健康问题。营养代谢疾病的成因主要是因为营养的缺乏或者营养的过盛。在饲养的草料选择方面,如果饲养的草料中某些维生素与矿物质不足会造成羊本身的营养失衡引起新陈代谢的紊乱。从而最终导致了羊的发育不良,生理机能失衡更会造成羊的免疫力降低,更加容易感染疾病,造成羊的死亡。羊缺乏微量元素本身就会造成羊营养不良,比如缺碘就会造成白肌病。然而微量元素过量也会导致羊中毒。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就是中毒性疾病,这类病症稍加不注意就会产生,在现在的农业条件之下,杀虫剂的大范围使用造成了羊食用的牧草还有残留的杀虫剂过多,食用这样的牧草会使得羊群造成中毒反应;而且给羊进行治疗是使用药物过量同样也可能引起羊的中毒反应。
二、如何对羊疾病进行预防
1.做好羊群卫生与饲养的管理
要想保证羊群的整体健康与安全,首先要做好的就是羊群居住环境的的安全与洁净。羊舍建筑的选址首先就要选择高地势,环境要干燥,羊群活动的范围内不能有积水,同时要确保羊舍使羊群在冬季的时候能够晒到太阳。还有就是羊群的饲料饮水必须洁净,不能够有霉烂。在羊群中消毒工作要做好,对羊舍饲料以及喂养工具必须进行严格的卫生管理。喂养人员进入羊舍应该先进行消毒处理,平时非饲养员应禁止进入羊舍。在饲养方面,要求做到能够统一调度,首先要保证羊本身的营养需求,其次才是提升羊群整体的营养价值。对于成年的公羊羽母羊,更应该在其营养的搭配上面做到更加全面与优化,从而保证好羊群的生长。尤其在新疆等地区,由于当地的水源缺乏,所以选择羊舍的位置首先考虑好饮水的问题,不仅是水源同时水质必须也要有足够的保证,所以说环境的条件必须要做好。
2.落实羊群的自繁自养工作
要进行大规模的羊群发展,自繁自养的工作一定要做好,在羊群初期的选择时,必须购买健康无病的母羊来保证羊群后代的健康。采取这种措施的优点是让羊群不引入外来的羊种,减少羊群患有外来疾病的可能,这样对整体羊群都会有益处。
3.做好羊群的检疫与驱虫
做好对羊群的统一管理是开展免疫工作的前提,在这方面,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在羊群的饲养过程中,不能够出现喂养已经发生霉变的饲料,也不能出现含有残留农药过多的牧草,这些必须保证。在检疫过程开始之前,还要在羊饮水方面做好工作,保证羊的饮水的清洁,整体的羊舍同时也需要进行清洁与消毒工作。羊群的检疫工作是羊群进行疾病预防的重要环节,只有在进行检疫的工作过程中才能够较为迅速的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及时的对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羊群的养殖过程中,驱虫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驱虫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羊群的营养的流失。在驱虫的防治过程之中,一般采用的是定期的预防性驱虫方式。避免了在羊群轻度感染之后进一步的恶化造成对羊群更加严重的危害。同时,进行驱虫的时机要根据当地羊群寄生虫的季节动态而采取相应的不同的措施。一般情况下,在秋季和春季可以各安排一次,春季容易患病的概率比较高,而秋季开展驱虫活动,能够保证羊群在冬季能够平稳的度过。
三、羊疾病的防治
1.传染病防治―以口蹄疫为例
一般情况之下在羊群发生传染病时,需要采取果断的措施,控制住传染病的范围把传染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中。当发现传染时,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就地扑灭已传染的羊群,防治传染病的扩散,同时,要向上级部门进行疫情的报告。同时要隔离健康的羊群,防治被传染,如果有与染病羊接触的羊也应该单独的进行隔离观察,确认不会发病后再并入羊群。对于隔离的羊群要及时的进行治疗,而且对于羊舍要及时的进行消毒,而病羊的尸体需要进行焚烧或者集体掩埋,不能够出现随意丢弃的现象。
对于口蹄疫的防治,需要更加的重视,因为口蹄疫作为一种急性烈性的传染病,一旦发生如果不加重视一定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口蹄疫一般是季节性的发展,一般在秋季快要结束的时候开始流行,冬季更加严重,等到春天时会有所减缓。当发生口蹄疫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做好羊群的隔离与消毒工作并接种疫苗,对于已经患病的羊,不进行相应的治疗,二是直接进行扑杀并焚毁。
2.寄生虫防治―以羊肝片吸虫病为例
肝片吸虫是养殖产业危害最为严重的寄生虫中的一种,它的幼虫一般寄生在螺蛳体内,它会通过羊群食用的水草等进入到羊的体内,进入到羊的肝脏之中,这种虫子引起的疾病分为两类,一种快速,一种慢性。快速的会导致体温身高、食欲减退、口眼黏膜苍白等症状,受感染的羊一般活不过五天。慢性的会导致受感染羊贫血,逐渐的消瘦、消化紊乱、胸下产生水肿直到最后死亡。这就要求放牧时需要注意不要到低洼处进行放牧,对羊进行治疗时使用相应的驱虫药物进行灌服。
3.普通病的防治―以前胃迟缓为例
前胃迟缓会导致病羊的正常食欲的下降,反刍与胃蠕动的减弱,严重的会引发酸性中毒。造成这样的病因主要是羊本身的体质衰弱,加上长期喂养难以消化的粗硬的草食,或者突然进行了饲料的更换,饲料的霉变都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对于这种疾病的防治,过食可采用饥饿疗法,然后喂养容易消化的食物。对于已经患有该病的羊,可以先喂泻药兴奋瘤胃蠕动,防腐止酵。
四、对于羊疾病防控的总结
在羊的疾病的防治过程中,需要我们科学的对病害进行预防与治疗,同时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从根源上解决疾病的发生与扩散。对于疾病应该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过分依赖治疗会导致整体利益的损失,而且后期的治疗会带来更加大的费用消耗,所以需要我们在疾病的防治上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篇7
[Abstract]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infectious disease, occurs in winter and spring frequently, the common pathogens of CAP includes bacteria, viruses and atypical pathogens. In China, bacteria and viruses are the main pathogens of children CAP,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is the most common bacteria pathogen, and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s the most important viral pathogen; Mycoplasma pneumonia is the first pathogen of CAP among young adults; Gram-Negative bacillus is the main pathogens of CAP among the elderly, Klebsiellia pneumonia is the most common pathogenic bacteria of CAP among the elderly. The pathogens of CAP distribution varies significantly in different countries, districts, periods and age groups, closely monitoring of major pathogens of CAP and categories of pathogens of patient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in our country not only helps to assist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ut also to guide prevention measures adoption in disease control.
[Key words]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Etiology; Children; Young adults; Elderly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亦称院外肺炎,是指在社区环境中机体受微生物感染而发生的肺炎,包括在社区感染,尚在潜伏期,因其他原因住院后而发生的肺炎,并排除在医院内感染而于出院后发病的肺炎。CAP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约有20%的CAP患者需要住院治疗[1],而在住院患者中有10%需要入住ICU治疗[2],以CAP为代表的下呼吸道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病死率第四位的疾病[3]。CAP早期用药不准确使病程延长、细菌耐药率上升,了解我国不同人群的病原菌分布特点,除了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还能帮助我们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及控制其发生、流行。现就近年来不同人群的CAP病原学研究进展做简要概述。
1 CAP病原谱研究现状
CAP的常见病原主要分为3大类:细菌、病毒及非典型病原(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此外还有真菌和原虫。CAP的病原体检出率低,既往的研究显示,30%~60%的CAP患者未能找到病原体[4],其原因包括:①引起CAP的病原体复杂多样;②细菌培养阳性率低,小于10%,留取血、痰等标本前使用抗生素是造成阳性率低的重要原因;③分泌物采集方法:肺活检、支气管肺泡灌洗等有创性检查难以推广,直接通过鼻咽部吸痰或咽拭子标本送检,可靠性差,导致病原体检出率降低;④检测技术的灵敏度、检测范围的限制;⑤新的病原与病毒变异体的发现为临床病原诊断提出更大的挑战。
不同人群的病原体组成有所不同,儿童CAP的主要病原为细菌和病毒,年龄越小,病毒、革兰阴性(G-)杆菌感染的可能性越大;住院时间越长,细菌感染的比率随之增高;青壮年CAP细菌感染占首位,但国内外多项研究均显示肺炎支原体感染已超过肺炎链球菌成为成人CAP的最常见的病原体,且以年龄≤50岁的青壮年和无基础疾病的患者多见[4];老年人因身体器官功能衰退,会出现代偿能力降低、气道屏障功能减退、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降低、合并多种慢性基础性疾病等一系列问题,这使得其CAP的发病概率及死亡率均高于青壮年,约为后者的10倍。细菌是老年CAP的主要病原体,其中G-杆菌占老年CAP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和非典型病原体)的60%以上[5-7]。
2 CAP的细菌病原
CAP常见的细菌病原包括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SP)、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卡他莫拉菌(Moraxelle catarrhalis,MC)、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ia pneumonia,KPN)、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ii,AB)等。在世界范围内SP和HI是引起CAP的最主要细菌病原。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人类机体同病原体的相互作用等因素,CAP的病原谱构成正在逐渐发生改变。
2.1 儿童
在世界范围内,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据WHO统计,呼吸道感染是仅次于早产的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位原因,在发达国家病原体主要为病毒,而发展中国家则以细菌为主[8]。细菌感染占儿童CAP病原的1/3~1/2,是儿童CAP常见病原。5岁以下接近50%的儿童肺炎死亡病例与SP和HI相关[9]。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CAP的细菌病原学发生了一些变化。SP感染虽依然为主要致病菌,但G-杆菌如KPN、E.coli、MC和PA在儿童CAP中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甚至在某些地区已占有优势地位[10]。且儿童CAP病原菌分布与年龄有一定关系,低龄儿(≤3岁)主要致病菌为G-菌,大于3岁患儿则为肺炎链球菌[11]。
2.2 青壮年
细菌是青壮年CAP的主要病原,SP和HI仍然是常见致病菌[5,12-13],但其占比在减少,KPN、PA等G-杆菌的地位在上升,甚至在部分地区已占主导地位。刘向欣等[14]对2011年10月~2012年9月唐山市6所医院成人CAP致病菌调查显示:唐山地区
2.3 老年人
细菌是60岁以上老年人CAP的主要病原,随着年龄增高,细菌感染所占比例不断增大。有研究显示,65岁以上老年CAP患者细菌感染比例高达81.31%[15],其中又以G-杆菌感染为主[5]。林春生等[6]对2012年1~11月天津232例老年CAP患者痰及血清进行病原学检测,G-杆菌占62.8%、革兰阴性(G+)球菌占3.2%,支原体占9.0%,KPN为首位细菌病原;卢海跃等[7]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浙江临海市463例老年CAP患者的痰培养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G-杆菌占64.27%、G+球菌占26.36%、非典型病原菌占3.49%,其中G-杆菌主要为KPN(18.74%)、E.coli(14.81%)、PA(10.67%)、HI(10.24%),G+球菌以SP(12.64%)感染最为常见,SA(10.24%)。这种现象的原因考虑有:①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可能反复住院,存在常见院内感染病原菌定植的可能;②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均增加CAP患者G-杆菌感染的危险。
国内SP检出率较之国外偏低,其原因考虑有:①入选前使用过抗生素,抗生素的应用影响了G+菌的检出[16];②标本送检不及时;③检测方法单一,国内标本采集多用痰或血液细菌培养一种检测方法,国外多采用痰培养联合血清学检查的方法,或大多联合应用尿抗原检测等多种方法。
3 CAP的病毒病原
由于检测技术的限制,病毒引起的CAP的发病率被严重低估,全球每年近两亿人发生病毒相关性肺炎,儿童和成人各占一半[17]。CAP常见的病毒病原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PIV)、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IFV)腺病毒(Adenovirus,ADV)、人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A)、埃可病毒(Echovirus,ECHO)、人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等。
3.1 儿童
病毒是儿童CAP感染常见的病原,占儿童CAP的1/3~1/2,尤其在婴幼儿时期和肺炎的初始阶段,也是小儿CAP病原学区别于成人的重要特征。病毒总检出率随年龄增长递减,婴儿组检出率最高[18],2岁以下儿童中约80%的肺炎患儿源于病毒感染,0~2岁的婴幼儿呼吸道病毒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2~3岁幼儿和3岁以上的儿童[17],这与3岁以下小儿免疫功能较差,呼吸道防御系统尚未完善有关。
儿童CAP常见病毒主要包括 RSV,其次是PIV、IFV、ADV、HRV,不同区域主要病毒可有差异。其中RSV占50%及以上[18-19],是儿童CAP首位病毒病原,在0~4岁儿童最常见[20],且是儿童重症CAP的主要病原体[21]。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新的病毒病原如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人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等不断从CAP患儿呼吸道标本中检出,hBOV、ADV也是儿童重症CAP的重要病毒病原[22]。有研究结果显示,ADV多见于6个月以上患儿,婴儿组检出率低于幼儿及学龄前儿童[18]。
3.2 青壮年及老年人
成年人CAP病原体中,病毒感染居第3位,检出率约为30%[23],常见的有IFV、PIV、HRV、ADV、RSV等。青壮年CAP病毒病原以ADV为主,老年以PIV为主[24]。应晓波等[13]于2013年5月~2014年5月对平阳县人民医院就诊的88例成人CAP患者标本进行病原学调查显示,细菌检出率为40.91%,病毒检出率为25%,支原体检出率为29.55%;石伟先等[20]对2012年1~12月北京市5家医院就诊的110例CAP患者的鼻咽抽吸物样本进行病毒检测,病毒检出率为27.27%,检出率前3位是PIV(5.45%)、HRV(4.55%)、ADV(4.55%)。病毒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儿童为42.5%、青壮年为20%、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16.0%;于红霞等[25]对128例成人CAP咽拭子多重PCR检测病毒病原学,阳性率为34.4%,前3位是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A,Flu A)占22.7%,HRV、ADV各占15.9%。
4 CAP的非典型病原体
近年来非典型病原体CAP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在许多国家非典型病原体成为CAP主要病原体之一,在中国甚至成为了首位病原体[26]。非典型病原体主要指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和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LP)等。美国感染疾病学会公布的CAP非典型病原体在病原体构成中占3%~40%,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4.1 儿童
近年来,我国儿童CAP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呈上升趋势,阳性率为50%左右[27-28],其中MP感染占一半以上,逐渐成为儿童CAP的主要致病原。MP感染多见于3岁以上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8,29],高峰发病年龄为5~15岁。近年来其临床特征也呈现新的变化趋势,3岁以下婴幼儿感染也屡见报道,难治和重症病例明显增多。
4.2 青壮年
我国多个地区的多项CAP病原体调查均显示MP感染率已超过SP,成为成人CAP首位致病原。赵海峰等[5]对2011年北京同仁医院的CAP病原学分析示,MP检出率为17.5%,CP为12.0%,SP为7.3%,LP为3.5%,MP在所有病原体感染中居首位;鲍中英等[12]对2007年北京世纪坛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的402例CAP患者病原学分析示,MP检出率居首位(7.0%),高于SP(6.2%),成为我国成人CAP首位致病原;刘又宁等[4]于2006年对我国7个城市的665例成人CAP患者进行病原学调查显示,MP感染以≤50岁、无基础病的青壮年多见。
4.3老年人
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刘慧等[15]对广州市2009~2012年CAP的病原谱分析显示,儿童(≤15岁)非典型病原体(MP、CP)感染率(25.99%)高于成年人(≥16岁)的5.12%(其中青壮年感染率为6.77%,65岁以上老年人为3.44%)。但近年来MP在老年人CAP中的感染率有上升趋势,钟雷等[30]对浙江某院2008~2012年315例老年CAP患者痰标本进行培养,SP的检出率由34.8%逐年下降至18.8%,HI的检出率由26.1%逐年下降至9.4%,KPN的检出率由8.7%逐年上升至18.8%,MP的检出率由13.0%逐年上升至31.3%,并得出结论:老年CAP的病原体构成由以往以SP为主,逐渐变为以MP和G-菌感染为主。
5 CAP病原体混合感染
CAP病原体混合感染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检出率为8%~40%。儿童CAP混合感染病原以细菌-病毒混合感染检出率最高,其中以SP合并RSV感染最多见;其次为细菌-肺炎支原体混合,其中以SP合并MP感染最多见;再次为病毒-肺炎支原体混合,以ADV合并MP感染最多见[27,29,31]。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以婴儿最多见。刘又宁等[4]认为成人CAP混合感染病原以细菌-非典型病原体感染为常见,MP是最常见的混合感染病原体。而欧洲地区报道,CP为混合感染常见病原体,CP合并SP多见[17]。
6 CAP病原体流行季节性
CAP病原体检出率有季节性差异,细菌、呼吸道病毒、多病原混合感染在冬春季节多见[13,25,31]。肺炎支原体CAP则报道不一,有研究显示夏秋季多发[18,27,31],也有研究显示冬春季节多发[29],也有学者认为非典型病原体检出率无季节性差异[4],考虑与地域、气候等自然因素有关[32-33]。笔者认为,秋冬季节室内活动多、空气流通差及人员接触密切,容易造成MP传播而致病。提示冬春季节是预防CAP的重要时期。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人类机体同病原体的相互作用等因素,我国CAP的病原谱构成已发生很大改变,且不同人群CAP病原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各有其特点。了解我国CAP的主要病原体和不同人群感染病原的主要种类,把握其季节性,从而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Woodhead MA,Macfarlane JT,Rodgers FG,et al. Aetiology and outcome of 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J]. J Infect,1985,10(3):204-210.
[2] Leeper KV. 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J]. Semin Respir Infect,1996,11(2):96-108.
[3] Lozano R,Naghavi M,Foreman K,et al. Global and regional mortality from 235 causes of death for 20 age groups in 1990 and 2010: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 [J]. Lancet,2012,380(9859):2095-2128.
[4] 刘又宁,陈民钧,赵铁梅,等.中国城市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665例病原学多中心调查[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3-8.
[5] 赵海峰,付岩.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研究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14(2):358-361.
[6] 林春生,张楠,魏殿军,等.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原学及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4):777-779.
[7] 卢海跃,边保华,葛慷艳.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5,16(8):624-627.
[8] Liu L,Johnson HL,Cousens S,et al. Global,regional,and national causes of chuild mortality:an updated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2010 with time trends since 2000 [J]. Lancet,2012,37(9832):2151-2261.
[9]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World pneumonia day [J]. MMWR,2009,58:1184.
[10] 郑申健.孝感地区5岁以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细菌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 19(11):70-84.
[11] 张长吉.某基层医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12):39-42.
[12] 鲍中英,苑晓冬,王蕾.402例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状况及病原学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1(3):362-363.
[13] 应晓波,民,宋波,等.不同季节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30(6):843-844,849.
[14] 刘向欣,张桂芳,王树华,等.唐山地区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致病菌流行病学调查[J].天津医药,2013,41(12):1160-1164.
[15] 刘慧,肖新才,陆剑云,等.2009-2012年广州市社区获得性肺炎流行特征和病原学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3,47(12):1089-1094.
[16] 刘一,王东,樊再雯,等.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的多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14(1):34-36.
[17] Ruuskanen O,Lahti E,Jennings LC,et al. Viral pneumonia [J]. Lancet,2011,377(9773):1264-1275.
[18] 彭懿,舒畅,符州,等.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1613例病原学特点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11):1193-1199.
[19] 古奕文,张煜华,马远平,等.1岁以下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4):113-115.
[20] 石伟先,申红卫,李爱华,等.应用再测序芯片技术调查北京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呼吸道病毒流行情况[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25(14):2319-2321,2324.
[21] 刘祖亮,李红沙.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毒学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6):70-71.
[22] 曾静,靳蓉,陈敏,等.贵阳地区150例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呼吸道病原学分析[J].贵州医药,2015,39(8):730-732.
[23] 李琳,刘飒,付爱双,等.不同时期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不典型病原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3):467-469.
[24] 李艳,赵明泽.482例社区获得性肺炎呼吸道病原体谱IgM抗体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22):3335-3337.
[25] 于红霞,陈永芹,蒲增惠,等.烟台市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毒病原学分类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4, 13(10):842-843.
[26] Yu Y,Fei A. Atypical pathogen infection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J]. BioScience Trends,2016,10(1):7-13.
[27] 舒林华,许姜姜,王淑,等.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致病微生物分布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10):1056-1061.
[28] Chen K,Jia R,Li L,et al. The aetiology of community associated pneumonia in children in Nanjing,China and aetiological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age and season [J]. BMC Public Health,2015,15(1):113-118.
[29] 张永平,牛得水,徐锦华,等.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儿童呼吸道分泌物和血清病原学检测及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37(8):931-937.
[30] 钟雷,裘雨林.浙江省某院5年来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变迁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 17(13):1506-1510.
[31] 马慧轩,孙琳,吴喜蓉,等.北京单中心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儿病原学分析[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5,10(5):361-365.
篇8
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市、县有关文件精神,以科学的观点,人本的意识,和谐的主题为中心,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管理和应急机制,切实做到对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二、实施措施
(一)成立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二)完善传染病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建全传染病报告网络。
班主任、科任教师如在晨检、午检中发现病例,应立即报告校主管领导,采取相应措施。学校疫情报告员向县疾控中心和教育局主管局长报告,主管局长向局长办公会议通报。卫生部门上报卫生局主管领导。H
(三)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
1.各班要严格执行晨检、午检制度。
学校要指定专人负责疫情统计报告,于晨检、午检后1小时内,统计出勤情况,严格筛查学生缺课原因,追查病因,并及时上报各类传染病病例。目前尤其对于水痘、腮腺炎、麻疹、风疹、流脑、手足口病的学生尤为关注。要求学生提前10分钟进班,班主任教师首先要仔细观察学生精神状态,发现萎靡、发热和皮肤异常情况的学生及时通知领导小组进行筛查。
2.实行传染病快速报告制度
(1)同宿舍、同班级一天内发病3例或连续3天内多例(5例以上)学生患病,并伴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要在24小时内报告。
(2)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立即报告。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要在24小时内报告。
(4)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4小时内报告。
(5)发现甲类或甲、乙、丙类传染病暴发出现,1-2小时内必须报告。
(四)做好宣传普及工作
1.加强师资培训。
以“学校传染病的防控”为主要内容,对班主任、住宿生管理员进行岗位培训,并利用全体会时间对全体教职工进行传染病知识的培训,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为晨检、午检的落实寻找科学依据,共同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
2.在学生和家长中大力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
下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五)构筑防病屏障
1.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积极有效的方法。
2.切断传播途径。
(1)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结合传染病预防重点工作,及时清整校园死角,清除蚊蝇滋生地,清除园林绿地、闲置空地、垃圾杂物,彻底消灭卫生死角。
(2)开窗通风,让教室有足够的新鲜空气,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方法。
(3)鼓励学生多到室外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加强免疫力。
3.隔离传染源。
严格按照《传染病法》规定的隔离期实施病员规范隔离。复课时要有卫生部门(传染病医院)开据的病愈证明方可进校上课。水痘隔离14天,并结痂完全脱落,腮腺炎从发病至少10天,并腮腺肿大完全消失。
4.室内消毒。
由总务处安排专人,按学校制定的制度进行。
5.日光消毒:对于寄宿学生的被褥、垫子不易擦拭的物品要定期清洗干净,并在日光下暴晒,可以起到良好的杀菌效果。
6.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教育并督促学生用肥皂和流水洗手。
可用淡盐水漱口,清洗鼻腔,不用公用毛巾及手帕。
三、工作要求
(一)学校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落实好各项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确保人员、物资、经费得到保障。
(三)严格落实防控工作措施,认真处理好各环节工作。对措施不力、引起严重后果的,对迟报、瞒报疫情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预防传染病工作计划2学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学生是有关传染病易感人群之一。为进一步加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有效预防与控制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和蔓延,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特制订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计划: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强化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密切配合卫生等部门,制定、完善和落实相应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预案,确保学校师生身心健康,努力把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抓紧、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从而将学校卫生防疫工作落到实处。
二、认真监控,及时报告疫情信息
建立和落实晨检制度,加强对学生健康状况的监测。晨检工作应在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的指导下,由班主任或副班主任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及时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者(例如发热、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咳嗽等)以及可疑传染病患者(请病假的学生应查明病因),及时报告兼职卫生保健教师和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进行排查,以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班主任要利用晨会课、健教课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同时要教育学生,进行自我观察,如有发热、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咳嗽等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以确保早发现、早治疗。
学校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人,负责学校传染病的监控与报告工作。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要与班主任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应在第一时间向校长室及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发病时间、发病地点、发病人数、主要症状、密切接触者、已采取的措施等。防止瞒报、漏报、缓报现象发生。
三、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疫情
学校除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以外,要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对患病学生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将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如发生暴发疫情或新病例持续不断等情况,要根据卫生疾控部门提出的疫情控制措施,经区局同意,在一定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人群集聚的大型室内活动,严防疫情扩散。要注意做好学校教学、生活场所的通风和换气,保持空气新鲜;食堂不得购买无证食品;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鼓励学生有病及时就医并在家休息等。
四、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卫生与防病意识
学校要充分利用时间及各种形式,对学生集中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强化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还应利用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相关预防知识,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预防传染病工作计划3为进一步贯彻《中国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控法》,全面落实传染病的各项防控措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提高传染病发现和诊治水平,做好今年传染病防控工作,在医院分管院长的领导下,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20--年传染病防控工作计划:
一、认真执行国家传染病有关法律法规,健全规章制度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控法》等相关法规,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我院制定的有关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要求和规定。
2、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条例,建立和健全医院疫情管理和报告制度,组织制定各项疾病防控工作计划和措施,并组织实施。
二、严格督促检查规范化管理
1、做好传染病疫情管理和报告工作,有专职人员负责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工作。
2、传染病病例报告:责任报告人在首次发现或诊断法定传染病人、疑似病人时,应立即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传染病登记本”,并按规定的时限和程序上报。
3、传染病信息网络直报:根据疫情需要,专职疫情报告人员,审核确认“传染病报告卡”后,通过国家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4、定期开展传染病的漏报检查,进一步加强传染病报告时限的落实工作,做到各负其责,抓好各个环节。
三、加强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
1、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根据传染病特点和季节性普及传染病防控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病知识和能力。
2、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控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3、认真做好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疫情管理和报告的检查工作,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搞好疫情调查工作。
四、加强疫情管理,落实防控制度
完善传染病防控工作各项制度,认真细致地落实预检分诊、门诊日志登记工作,每月对各科室进行传染病报告检查,查阅门诊、急诊病人登记,检验科及放射科及CT室的各种登记本,确保全年传染病防控工作做到无漏报。
五、加强对科室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技术指导
督促各科室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门诊日志记录,提高疫情信息报告质量。报告及时率和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准确率必须达100%。
六、规范肠道门诊、完善发热门诊建设
进一步规范肠道门诊运转,按时开诊;完善发热门诊建设,依托感染科,做好发热病人管理。
七、完善传染病防控部门自身建设
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防控部门自身建设,明确岗位职责和任务,做好传染病、肿瘤报告、死亡医学证明管理等工作。同时持续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3月份安排专人到疾控中心接受专项短期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根据情况增加防控人员,保证各项防控工作的有效实施。
预防传染病工作计划4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每天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学校,由于他们的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一旦传染病发生,易于传播和流行,并可能扩散到家庭和社会。及早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对学生中的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防控学校传染病,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学校常见传染病种类及症状:
1、出疹性疾病: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全省多次组织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目前多为散发。好发于冬春两季。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其发疹特点为先热后疹,皮疹颜色深,疹间参差不齐,手摸粗糙,疹后皮肤呈皮糠样改变。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以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日传染性最强。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较少见。
隔离期限: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隔离至出后10天。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疫苗接种率普遍不高,儿童普遍易感,易呈暴发流行。流行季节为冬春季,临床特征为为发热,皮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皮疹颜色淡,出疹均匀,整齐,疹后皮肤光滑,干净如常。
隔离期限: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隔离至出后10天。
2、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
在学校及幼托机构易造成暴发流行。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肿、痛。腮腺炎其病虽不可怕,然而其并发症却十分可怕。可能导致:1、男生炎:较大儿童及体弱患儿易并发炎,常有一侧或双侧肿大、疼痛。若治疗不及时出现萎缩而引起无精症,故而不生育;2、卵巢炎:10岁以上女患儿易并发卵巢炎。症状是小腹部及腰骶部疼痛、全身乏力,发烧较重可达39℃以上。治疗不及时,婚后不孕;3、脑膜脑炎:在腮腺肿大一周后出现嗜睡、呕吐、头痛、颈项强直、发烧39℃以上,一般无抽搐。
隔离期限:至腮腺完全消肿后3天止,自发病起约3周时间。
3、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最典型的起病过程是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幼儿表现为流口水、拒食。手、足、口腔可发现皮疹、丘疹或疱疹,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呕吐等症状。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14天。
4、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
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体温达39-40℃甚至更高,伴头痛、全身酸痛等。以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轻为特征。流感病毒的变异化非常快,是一种无国界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多数人以为流感是小病而不加理会,其实每年死于流感的人不胜其数。流感病毒若入侵器官,可引致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肺炎、支气管炎、心力衰竭等,后果十分严重。传播途径为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
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7天
5、水痘: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儿童传染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临床特点是皮肤粘膜出现瘙痒性水疱疹。水痘结痴后病毒消失。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这种传染病的有效措施。并发症:皮肤继发感染:最常见,如脓疱疮、蜂窝组织炎等;水痘肺炎;心肌炎、脑炎。易感孕妇在妊娠早期如患水痘,终止妊娠是最佳选择。
隔离期限:至水痘疱疹完全结痂为止,但不少于发病后7天。
6、流脑:为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见于冬春季,病变主要在脑膜、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高烧、头痛、皮肤瘀点及脑膜刺激症。
现已有疫苗预防,发病率低。
隔离期限:症状消失后3天,但不少于发病后1周。
7、乙脑:为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流行季节为7、8、9三个月,传播途径是经蚊子叮咬。临床上以高烧、意识障碍、抽搐及脑膜刺激症为特征。现已有疫苗预防,发病率低。
隔离期限:隔离至体温正常。
8、艾滋病:根据教育部和卫生部要求预防艾滋病学校健康教育要达到以下目标:
在青少年中普及有关艾滋病预防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能明确认识到人类通过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和行为能够避免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增强预防艾滋病、性病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青少年认识到艾滋病的传播没有国界。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一员,有责任和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努力以制止艾滋病的蔓延。倡导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患者的关爱,反对歧视,开展救助。具体实施要求:
1、学校应遵循“预防为主,严堵源头为重”的原则,成立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建立防控传染病应急预案,使学校对艾滋病等各类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切实有效地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
2、建立健全学校卫生管理组织网络。
以学校领导、班主任、学生及各班卫生委员等为主干组成三级管理网络体系,组织学习教育部、市教育局、市卫生局下达的有关贯彻、落实《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等文件,进行广泛动员宣传教育。
3、制定实际的防控艾滋病政策、制度及计划,使防控工作有序进行。
4、运用多形式、多渠道开展防控艾滋病教育。
通过专题讲座、播放多媒体教学片;通过课堂教育如在政治、生物、体育与保健等各学科教育中有机渗透相关知识,使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做到经常化、多样化,并始终贯穿整个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反复强化,深入人心,确保遏止与防治艾滋病五年计划贯彻、落实,并得到有效防控。
5、利用年内各个世界卫生日、卫生宣传日等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如开展板块展览、知识竞赛、班团课、社区服务等活动,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的有益健康教育活动,寓教于乐。
6、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等应备有一定数量的健康知识教育丛书,供学生阅读。
7、要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团委、学生会的协同作用,提高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
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学生参与社区综合实践活动,把相关知识传递给家庭以及社区其他成员,从而带动社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蓬勃开展。
预防传染病工作计划5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做好学校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对保障全校学生及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
一、传染病预防
1、按照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学校人口密集的特点,容易在学生中发生的常见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肠道传染病等,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和预防措施的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2、定期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
3、定期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昆虫及其它传播传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危害。
4、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
5、建立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每年新生入学进行传染病预防接种。
6、食堂饮食从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
疫情的报告和管理在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准确及时的疫情报告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情报信息,健全的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是确保疫情报告准确及时的关键。
疫情报告时限和办法: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要求执行。
按照《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之规定,每个教职工及学生均为法定疫情报告人,学校为我校责任疫情报告人。任何人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均有报告的责任和义务,可用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向学校、管理老师或班主任、保卫迅速报告,相关科室和人员接到报告后,迅速报告校医务室,由校医务室及时整理出文材料向学校领导报告,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财政厅)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如果隐瞒不报、漏报、谎报或延期报告的,要追究当事人有关责任。
三、传染病控制措施
1、经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部门确诊为传染病者,应及时予以隔离治疗(学生应当办理休学手续),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疑似传染病的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安排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
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篇9
安全不保,何谈教育。安全工作,是学校常抓不懈的首要工作,是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如何加强农村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师生的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下面结合对校园安全工作的认识,谈谈我们粗浅的想法和做法,与同行交流。
一、制定科学的目标
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要通过各处室、各班级的通力协作和不懈的努力达到“三有、三无、三不发生、三加强”的目标。“三有”,即有周密细致的责任体系和管理网络;有规范、完善的安全工作制度和奖惩考核机制;要有与我校安全任务相适应的“三防”(人防、物防、技防)设施和强力到位的工作措施。“三无”,即校园内无打架斗殴现象发生,无盗窃学生财务现象,无明显地安全隐患存在。 “三不发生”,即校园内部不发生严重侵害师生人身安全的案件,不发生在校学生违法犯罪案件,不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三加强”,即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形成维护广大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争创零犯罪校园;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努力消除各类治安安全隐患,使学校周边治安秩序明显好转。
二、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学校的安全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想做好此项工作,没有制度是不行的。大家都知道,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制度和规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依靠制度来管理,才能做好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学校安全管理办法》《学校安全责任分工》《学校安全责任追究制》《学校安全工作岗位》《学校安全一日常规》等。就拿学生一日常规安全管理来说,要想管理好学生在校一天得安全,让学生知道,在学校里,有些什么规定,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不能做的事情,如果做了,会受到学校什么样的处理,这就是制度。在学校,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是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做好宣传教育
学年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听好各种安全专题讲座,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讲解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使师生受到法制教育。我们还利用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另外,我们利用班会、板报、广播、录像、标语、图片、宣传单等多种形式经常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使师生基本懂得一些法律法规知识、交通安全知识、消防安全知识、食品安全知识和传染病防控知识,树立安全意识,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我们把学生在校内存在的各种隐患制成ppt,利用班会时间播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我们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危险,以及如何去避免,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的安全。我们每学年都要对所有的教师进行安全培训,让教师掌握在工作中如何预防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及在出现问题时我们如何去解决问题等。
四、抓好季节性的安全工作
在学校的安全教育中,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要注意季节性的安全教育。春季安全教育的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教育、火灾预防教育、交通安全和饮食卫生安全教育;夏季安全教育重点:洪水、暴雨、雷击、台风等自然天气预防教育、防溺水教育、食物中毒、交通安全、犯、用电安全教育;秋季安全教育重点:运动受伤、建筑安全、消化道疾病预防教育;冬季安全教育的重点:防寒保暖、煤气中毒、户外运动、冰面溺水、火灾、雪雾天气交通安全的预防和教育。可以通多过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防火教育,禁止学生在教室等密集的场所使用明火、电热器、烤火器、堆放易燃物品等。做到经常检查,并组织学生进行消防演练。
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绝大多数学校都不允许学生在宿舍安装个人电脑;与许多学生上课都在偷偷地拿手机上网的热情相比,学校管理者更多的是把互联网视为洪水猛兽。诚然,确实有少数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热衷于网恋、浏览黄色信息,但这些毕竟不是主流。值得一提的是高等院校在这方面的投入和努力,值得广大学校的管理者借鉴和学习。学校积极利用而不是打压学生的上网热情,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运用网络;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积极沟通、因势利导,建设一个健康、美好的校园网络环境。
篇10
二、工作目标:进一步抓好安全工作,确保广大师生的生命和幼儿园财产安全。通过各项安全卫生安全教育活动,在广大师生中树立起安全观念,明确责任,争创无事故校园,为确我园幼安全稳定作出贡献。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组建领导小组,明确岗位责任:
1、成立安全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以园长为安全卫生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以副园长为安全卫生监督员,各班班主任为安全卫生的具体工作实施者。精心组织,制定好各项安全操作的规章制度,认真部署安全卫生工作的工作任务,大力支持实施安全卫生工作的宣传,并积极参加各项安全卫生指导、巡视、检查等工作,起到引领表率作用。安全卫生监督员必须做好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各班班主任负责各班房屋、电线、消防等设施的检查维修、更换及幼儿、教师的饮食安全卫生检查评比工作。
2、明确责任。由园长与各岗位教工之间明确安全工作责任,要求每位教工都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安全卫生工作是幼儿园的重点工作之一,是确保幼儿园保教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全体教职员工必须提高认识,认真履行自己岗位的安全卫生职责。
(二)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安全意识:
1、根据季节的变化,有针对性的对师生进行安全卫生教育。内容包括:交通安全、用电安全、防火、防溺水、预防食物中毒、各种传染病的预防、家庭生活、户外活动、安全活动等。
2、开展多媒体宣传安全卫生工作。例如:利用家长会、家访活动、家园之窗等途径对家长进行有关安全卫生方面的宣传教育,协助幼儿园做好安全卫生工作。
3、各班的教学活动更要围绕安全卫生工作主题,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营造安全教育氛围。
4、联合消防队、卫生院、爱卫办等部门,在“119”、“爱牙日”、“无烟日”等日子,开展有关安全卫生活动,对师生进行自救、自护方面知识的演习、观摩教育。
(三)加强安检管理,确保财产安全:
根据季节的不同,对有关安全情况进行重点教育检查,做到防患于未然。交通安全、饮食卫生等要常抓不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房屋检查:严格执行幼儿园规定的安全检查制度,正常情况下每月一次大检查。
2、用电、防火检查。
①加强幼儿园各种电器的保管、检修、使用日期。发现线路的插座、插头有安全隐患,在及时上报的同时立即解决。
②职工要养成随手关闭开关、拔掉电源的好习惯。严禁超负荷用电。
③幼儿园的灭火器材要放在指定地点,有关教师心须了解灭火器的原理及使用。
(四)加强后勤管理,落实安全工作:
1、认真贯彻落实各种文件精神,做好各类的卫生工作。每月一次进行安全检查评比工作。
2、认真执行每天的晨检统计制度。与班级教师作好沟通联系工作,确保幼儿健康入园。
3、做好防控传染病工作。对换传染病师生进行严格隔离管理,杜绝传染病的蔓延。
4、做好师生的饮食管理和检查、厨具、餐具等要定期消毒,厨房、用餐地点必须每天打扫卫生。炊管人员要严格把好购物、制作等质量关,不购买无证摊位食品、不购置怀疑变质的食品。一定要严格监督、管理饭菜质量,严禁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五)加强交通安全,确保师生安全
1、加强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师生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在路上靠右行走(行驶),车辆有序停放。不做有碍交通安全的活动。
2、学年初,园长与各岗位人员签订安全责任书,幼儿园向家长发放安全通知书,共同教育学习,防止事故发生。
(六)加强门卫管理,促进校园和谐
1、严禁陌生人进入幼儿园,发现可疑人或有扰乱教育教学秩序的要及时制止,或与上级联系,打110报警。
2、加强校园周边的综合治理工作,制止在园门口摆摊、堆放杂物、制止在幼儿园周围有干扰正常保教工作的活动。
3、作好外来人员入园登记工作及夜间安全巡逻工作。
(七)加强安全教育、确保生命安全
1、加强学习,严禁出现体罚或变相体罚现象。
2、生活老师及班主任要尽职尽责负责幼儿在进餐、午睡时的安全卫生工作。
3、值班教师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出现问题及时上报。
4、经常与公安、消防、部队、居委会等社区保持联系,组织好安全教育活动,进一步作好卫生安全的相互督促监督作用,确保幼儿园卫生安全工作正常运行。
(八)加强考核管理,促进安全工作
1、每月进行一次各岗位安全卫生检查评比工作。
2、定期进行安全卫生管理工作的业务学习,并写好学习心得的交流体会,对保育员、营养员进行一年二次安全卫生理论考试。
食品卫生工作计划
一、加强校园传染病防控的监测工作,定期向学校汇报校园的卫生工作。
牢固树立“健康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指导方针,建立和完善学校预防传染病的监测制度,对全校学生认真做好健康状况的晨检工作和因病缺课统计。做好常见季节性传染病的预防和预报工作,如:春秋两季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夏季预防肠道传染病,夏秋两季预防虫媒传染病等。协助学生科对班主任进行动员和培训,坚持学生晨检工作制度化,强化传染病防控工作责任追究制。
二、进一步开展学生卫生防病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的健康教育工作。
针对传染病流行特点,学校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活动,保持校园和班级环境卫生整洁。医务室将认真进行卫生防病知识宣传,通过健康教育专栏、广播、专题讲座、班级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疾病预防知识,提高师生自我保健的能力。四月份拟定协同学生科和教务处,由医务室牵头开展“预防艾滋病”专题知识讲座,主要面对中专一年级学生,地点拟定在学校阶梯教室。
五月份开展一次心理健康辅导,主要针对我校高考学生,拟定由张丽老师主讲。下学期还将安排开展“预防肺结核”专题健康讲座,并对新生发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争取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增强学生预防疾病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三、认真进行学生门诊登记工作。
做好医务室卫生消毒工作,确保师生用药安全和医疗用品安全,努力提高工作服务质量,日常工作中发现异常情况时积极配合班主任与家长联系,妥善处理好各种情况。
四、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的管理工作。
通过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健康知识、卫生知识的培训,使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能够深入大家的心田,让食堂从业人员在工作中能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医务室和总务处将定期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去年已经开展了两次有关培训,效果很明显,拟定下学期开始还将开展一次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还将进一步施行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从源头抓起,建立经营者采购食品时索取产品合格证制度,严把进货渠道关。协同总务处把好食品采购、储存、餐饮具消毒、食品留样等主要工作环节,强调从业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才可以上岗,不得供应凉拌菜,禁止向学生出售变质的食品和“三无”产品,依法强化学校食品卫生后勤管理,让学生吃上放心的饭菜,坚决控制学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确保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
卫生监督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学校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教学环境及生活设施卫生监督检查,不断推进学校卫生各项工作,改善教学卫生环境,进一步提高学校卫生监督工作水平。
二、工作内容
对辖区内所有中小学及托幼机构开展卫生监督检查,监督覆盖率100%。检查的重点是:
(一)生活饮用水卫生:全面掌握我县学校及托幼机构供水情况,重点检查学校饮用水卫生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供水设施设备卫生状况及学校开水供应情况,有效防范传染病的发生。
(二)传染病防控工作:督促指导学校按照卫生部、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建立和完善传染病防控制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有效防范传染病疫情在校园内的发生,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三)教学环境、生活设施卫生情况:加强对校舍、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卫生保健室配备等基本卫生条件的监督检查,对学校内影响学生健康的教室建筑、环境噪声、室内微小气候、采光、照明以及黑板、课桌椅等教学卫生环境开展监督检查。
(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学校开展“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在宣传健康知识的同时,注重季节性、传染性疾病及个人卫生防暑等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提高个人疾病防范能力。
篇11
学校占地12000多平方米,学校运动场近5000平方米,图书二万多册,各管室和设备均达到省级二级办学标准。近几年来,我校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用“科学”理论指导学校发展,把创建健康学校当作规范办学的重要内容,既促进了师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养成,也促进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我校《2008年---2010年发展规划》确定了我校办学目标是:“创英语特色学校,建师生发展乐园”,为了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我们提出了贴切学校实际和教育发展的办学理念,-------“均衡、和谐,健康、快乐”。从现在来看,我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都涵盖了“健康学校”内容。在实际工作中为贯彻这一办学理念和实现办学目标,全校教师探索中学习,探索中整改,探索中提高,使健康学校工作融人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经过全体师生努力,学校先后被评为“安徽省卫生先进单位”、“市英语特色学校”、“市地十四届文明单位”、“市绿色学校”、“市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市教科研先进学校”、“市师德建设先进学校”等光荣称号。在学校取得这些成绩的过程中,健康学校工作始终是重要内容之一。在每次考核检查中,优雅整洁的健康氛围,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都给来宾留下了美好印象。
在创建健康学校工作中,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1、加强健康学校工作领导。学校是儿童聚集的地方,健康教育和环境卫生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做好健康教育和环境卫生,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健康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的健康卫生整体工作。在学校的健康卫生领导小组中确定了健康教育、环境卫生、除“四害”、食品安全、心理咨询、职工教育和帮助、困难学生救助等领导机构,各小组成员责任到位,目标明确。在学校健康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校园、馆室、食堂、厕所、走廊、过道、绿化带等卫生工作等有专人负责,校园环境没有卫生死角。
2、定期召开创建健康学校专题会议。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健康学校专题工作会议,建立健全了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规章制度,校长和书记定期组织人员开展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检查,把校内外的环境卫生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学校建立了少先队监督岗和教师值日制度,随时随地检查学校卫生情况,并记录下来,作为评比先进个人、先进班级的依据。卫生有了制度保障,有人员负责,学校的卫生工作开展的井然有序,随时走进校园,都能看到一个卫生整洁的校园。
3、我们深知,师生要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健康习惯不可能仅靠行政命令来完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习惯只有在文明优美的环境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逐步形成。所以学校把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健康教育已成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每学期的学校宣传栏、墙报、黑板报、手抄报、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和国旗下讲话等都有卫生健康教育内容,并随时进行变化。在这样渗透了健康教育的环境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等文明习惯已逐步养成。健康学校工作已成学校各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
4、要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充分表现在对教师和学生的健康教育中。学校在不同季节,都开展预防季节性疾病的预防和教育工作,定期进行卫生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建立重大传染性疾病预防工作和食品卫生工作预案,几次与市、区卫生防疫部门的合作,较好地控制了季节性传染病的流行。如,在预防“手足口病”、“春季流脑”、“禽流感”、“血吸虫病”、“季节性流感”、“H1N1甲型流感”等传染病预防工作中,学校就按照工作预案,及时采取措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举报,及时隔离和及时消毒。对患病儿童痊愈后能及时给以关怀,为他们免费补所缺功课,定期对学生进行视力测试,学生视力良好率达到90%以上。学校预防传染病工作已成学校重要管理工作。
5、在除“四害”工作中,学校加大除“四害”卫生经费投入,及时添置卫生工具和消毒药品,对滋生蚊蝇蟑螂的卫生死角定期进行杀灭,并对杀灭过程进行登记。添置灭鼠器,保护野生黄鼬等措施,进行灭鼠,能定期进行卫生死角和绿化带的整理清洁,从环境上清处“四害”的滋生地,杜绝了校内产生传染病的可能。在进行除“四害”工作的同时,我校积极开展节约一张纸,一粒粮和“二手货”交易活动,以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并对垃圾进行封闭和袋装化,使我校始终保持整洁卫生的环境。
6、对食品和饮用水安全我们做到警钟长鸣,食堂的一切食物来源正规,定点采购,登记注册。食堂一切用具做到每天消毒,填好消毒记录,食堂卫生有专人管理,天天打扫。食堂所有剩菜剩饭及时处理。从事食堂工作人员,每年定期进行体检,确保每位食堂工作人员证照齐全,身体健康。通过严格的食堂卫生管理,我校从未发生过食品安全事故。
7、重视学生的健康教育。学校已把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之中,做到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材,学校对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进行检查考评,师生健康教育测试合格率达到100%,师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普及率和参与率都达到85%以上。我校健康教育工作每学期都有计划和报告,能及时反馈,及时整改。通过努力工作,我校的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已步入常态化、自觉化、规范化轨道,使健康教育工作落到了实处。为建立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学校实施“35分钟课堂”教学,积极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和家庭作业不超过半小时的作息时间,为孩子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自主发展时间和空间。
篇12
甲型H1N1流感病毒已成为一种家喻户晓、罪恶深重的病毒了。大名鼎鼎的H1N1流感病毒,最早可追溯到1917年末或1918年初开始的西班牙流感。自1918年三月的第二周在堪萨斯州军营士兵开始发病,到1920年最后的余波,西班牙流感感染了全球约97%的人口,并造成至少5 000万人死亡。不过,目前正流行于北美并播及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西班牙流感H1N1病毒的一个子代,其基因与它臭名昭著的前辈并非一致。
随着时间的推移,A型禽流感病毒通过随机突变而明显改变它的外部特征。虽然西班牙流感病毒、甲型H1NI病毒(最初被称作新型猪流感病毒)以及近几年冬春季流行的人流感病毒都称为H1N1病毒,但它们的外部特征却明显不同。通过对自1918年死亡患者肺组织样本中提取的病毒片段进行重组,发现西班牙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主要在于H蛋白。而甲型H1N1病毒尽管拥有广义H1N1病毒的特征,但并没有相同的致病因子。
研究表明,近几年感染过流感的人虽然对大多数普通H1N1流感具有免疫力,但对甲型H1N1病毒缺乏抵抗力。原因是因为人H1N1流感病毒每年冬天流行,其H基因和N基因渐渐发生突变,抗原特性也逐年缓慢改变,即“抗原漂移”。若干年后,人H1N1流感病毒发生质变,H或/和N蛋白与其祖先大不一样了,病毒八个基因片段中一个或两个或更多的基因被替换。另一种可能是,二株不同流感病毒感染同一细胞并复制时,RN段可能随机重组,产生新的病毒变异株。不管以哪种方式出现,产生新型流感病毒的可能性均存在,由此发生抗原性、传播性、致病性的变化。
1957年一种被称为“亚洲流感”的新流感病毒以H2N2的身份出现。这是一种新的整合体,人类缺乏免疫力,四处传播,远胜于H1N1病毒。现在它虽在人类消失了,但仍然存在于猪体内。
1968年,另一株流感病毒以H3N2组合出场。人们同样对其没有免疫力,全球易感,导致了当年及次年“香港流感”的大流行。
1977年,在人类销声匿迹数年的H1N1病毒重出江湖。令人惊奇的是,它与20世纪50年代的H1N1病毒几乎一致,以致有人怀疑可能是因为操作失误导致冻存的H1N1病毒从实验室冰柜中释放了。但不管它来自何方,很快蔓延,感染了许多20世纪50年代H1N1病毒消失后出生的人们。这就是“俄罗斯流感”。
此后,H1N2和H3N2病毒一直在人间传播,年复一年感染新的易感人群。现在一个全新的H1N1病毒出现了,它最初来源于一位圣地亚哥的10岁男孩。人们对于这种新型病毒缺乏免疫力,只有感染了这种病毒或者接种了这种灭活病毒的疫苗,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这表明地球正面临着自1968年发生H3N2流感以来最为严重的流感大流行的危险。
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点
根据近期基因分析提示,引起本次疫情之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由两种猪流感病毒融合而成,有8个基因片段。其中6个基因片段来自北美猪流感病毒,对此6种基因溯源提示为猪、禽、人三种基因来源。另2个基因片段来自欧亚猪流感病毒,含HA和M基因。
新近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对本次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该研究分析了2009年4月15日至5月5日美国确诊病例642例,这些病例分布于美国的41个州。年龄跨度大。自3个月至81岁,但60%患者的年龄小于18岁(40%的年龄在10-18岁之间),仅有5%超过51岁。18%去过墨西哥,16%为学校聚集发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症状包括:发热94%,咳嗽92%,咽痛66%,腹泻25%,呕吐25%。9%的患者需入院治疗。有11例并发肺炎,4例发生呼吸衰竭,其中2例死亡。
来自墨西哥的资料显示,死亡病例多与继发细菌性肺炎、病情危重、未能及时就治以及慢性基础疾病恶化等因素有关。易发生并发症的高危人群:5岁以下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儿童和成人,妊娠期妇女。
分析美国的病例资料,可以发现一些特点。(1)多数病例为自限性,无并发症,发热等症状与季节性流感相似。(2)相当一部分病例有恶心或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这与季节性流感不同。(3)60%的患者在18岁以内。这一方面提示儿童和青年人可能更为易感,另一方面可能与青少年的社交网与成年人不同有关(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与外界接触机会多,接触病毒的机会相应增加),还可能与病例选择存在偏倚有关,因为学生更多接受检测,而接受检测的老年人较少。(4)新病例持续出现,提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还在继续。(5)人群间的传播方式尚未完全明确。虽然感染者咳嗽产生的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但接触受呼吸道或胃肠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此外,由于不少患者发生腹泻,粪便中病毒排毒以及粪一口传播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一般来说,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在7天左右。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不同的是,甲型H1N1流感在潜伏期里就具有传染性。根据季节性流感研究结果推测,感染患者可能从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7天或直至症状缓解均可排毒,而且,儿童或免疫功能抑制或病情危重者传染期可能更长。
甲型H1N1流感的发展态势预测
病毒性疾病造成大流行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出现新的病毒亚型,人群对其没有免疫力;二是这种新的病毒能在人体内复制并具有致病力,即致病性;三是新的病毒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即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目前逐渐播及全球的甲型H1N1病毒完全具备此3个特点,已具有造成流感大流行的生物学特性。如果防控不当,我国难以幸免。
在北美洲乃至于全球,甲型H1N1流感虽然总体病情温和,但已经造成了大量病人患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剥夺了一些健康成人的生命。然而,真正甲型H1N1流感病毒到底会怎样变异和发展,仍然悬而未决,其答案可能随时间而改变。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开始时相当温和,但病毒辗转几个月之后却变异成了一种更为致命的形式。本次甲型H1N1流感会不会出现与此相似的情况,尚难以预料。
侯云德院士在“5月4日全国甲型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会议”上分析认为,本次甲型H1N1流感疫情时间尚短,病毒不断变异,人群尚处于适应中,难于准确预料其走势。可能存在三种走势:一是呈现1918年流感大流行态势:病毒在人群中进一步适应人体,变异重组,毒力增强,导致秋冬季第二波大流行;二是呈现季节性流感流行态势:病毒趋于稳定,疫情继续保持温和流行,不高于现在季节性流感中的H1N1病毒的流行强度,或替代原有的A/H1N1病毒流行;三是呈现1976年美国猪流感流行态势:在人群中流行几个月后消失。
从1918年、1957年以及1977年三次流感全球大流行来看,很少只有一波,一般是两波甚至三波。在第一波后,流行的面貌和严重性在一些国家或大多数国家可以出现显著的变化。因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基因常常发生突变,存在出现毒力更强的病毒的可能性。世界卫生组织近日以1918年的流感为例,从战略角度警示本次甲型H1N1流感有可能出现第二波,而且第二波可能更为严重。但是会不会出现第二波?第二波何时会出现?或者说第二波毒性是更强还是更弱?现在没有人能够预测,因为偶然性太强了。如果出现的话。北半球可能是入秋后、天冷的时候比较容易爆发,而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现在应该保持警惕,因为这些地区快进入冬天了。
世事难料,疫情难测。本次甲型H1N1流感流行前景未卜,只能是做到有备方能无患。现今世界的流动性很大,相互依赖的程度高,即使是轻症的严重大流行。也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坚持不懈,流行必能控制,使严重程度降至最小。应当说,我国以及国际社会都在积极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在我国,国家公共卫生应急预案以及过去数年间在处理SARS、禽流感时所积累和总结的很多经验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储备的抗病毒药物则是治疗患者不可缺少的武器。与国际社会合作,研制出一系列拯救生命的技术和抗病毒药物,尤其是研制行之有效的疫苗,才是战胜这一疫情的最终法宝。
解读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
李 莉 时仲省
对甲型H1N1流感,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果断有力的防控措施。卫生部办公厅及时研究拟定了甲型H1N1流感的诊疗方案(以下简称诊疗方案)。诊疗方案指出,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等,临床上早发现、早诊断是治疗的关键。美国、墨西哥临床经验也证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避免病情恶化和死亡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对原本就有其他慢性病者和孕妇、体弱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更要早发现、早确诊,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以挽救患者生命。
甲型H1N1流感临床表现
甲型H1N1流感是甲型(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猪或人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现已证明,该毒株包含有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可以在人与人间传播。
甲型H1N1流感潜伏期一般1-7天左右,较流感、禽流感潜伏期长。其临床症状早期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但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腹泻、呕吐、肌肉痛或眼睛发红等非典型感冒的症状。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突发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衰竭、败血症、休克、Reye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患者肺部体征常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及湿哕音或有肺部实变体征等。合并肺炎时胸部x光片可见肺内片状影像,严重病例片状影像范围广泛。
实验室检查包括外周血象、血清学诊断、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及病毒分离。由于RT-PCR技术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等特点,已用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基因的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病毒分离常用的方法有鸡胚接种法和细胞培养法,可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咽拭子、口腔含漱液、鼻咽或气管吸出物、痰或肺组织)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现有的诊断方法中,病毒分离法是较敏感的,但需要2-3周时间。
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病死率约为6%。据国外报道,死亡病例多数在发病前患有慢性疾病,孕妇、体弱者也易造成死亡。美国一例患者在发病4天后才接受治疗。也导致了死亡。
甲型H1N1流感治疗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
诊疗方案指出,临床上早发现、早诊断是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关键。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诊断标准为:
1,医学观察病例:曾到过流感疫区,或与病猪及甲型H1N1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1周内出现流感临床表现者,应对其进行7天医学观察(根据病情可以在家或医院隔离)。
2,疑似病例:曾到过疫区,或与病猪及甲型H1N1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也可流行病学史不详),1周内出现流感临床表现,呼吸道分泌物、咽拭子、痰液或血清H亚型病毒抗体阳性或核酸检测阳性者。
3,临床诊断病例:被诊断为疑似病例,且与其有共同暴露史的人被诊断为确诊病例者。
4,确诊病例:从呼吸道标本或血清中分离到特定病毒;RT-PCR对上述标本检测,有甲型H1N1流感病毒RNA存在,经过测序证实,或两次血清抗体滴度4倍升高,可确诊为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
此外,甲型H1N1流感应与普通流感、禽流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SARS、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军团菌肺炎、衣原体或支原体肺炎等鉴别。
甲型H1N1流感应早期、就地隔离治疗,以综合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注意休息、多饮水、补充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病初48小时是最佳治疗期,对高热、临床症状明显者,应拍胸片,查血气。药物治疗包括抗病毒、抗菌药物治疗及中药辨证治疗。早期抗病毒治疗可试用奥司他韦(达菲),如出现细菌感染可使用抗菌药物。
关于甲型H1N1流感疫苗,诊疗方案强调目前只有用于猪的流感疫苗,还没有专门用于人类的。就目前情况看,普通的流感疫苗对预防人类甲型H1NI流感没有明显效果。
人群普遍对甲型H1N1流感易感
甲型H1N1流感病毒较易灭活,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对氧化剂、卤素化合物、重金属、乙醇和甲醛也均敏感。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即可灭活;对紫外线敏感,但用紫外线灭活病毒能引起病毒的多重复活。
诊疗方案指出,H1N1毒株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其传染途径与流感类似,通常是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等传播。人群普遍对甲型H1N1流感易感,患者多数年龄在25-45岁之间,目前报道以青壮年为主,应注意老人和儿童。从事养猪业者、在发病前1周内去过养猪、销售及宰杀等场所者,以及接触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为高危人群。
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监控是预防关键
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健康人群、加强院内感染控制措施这四项来实现。
诊疗方案指出,通过开展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猪之间流感疫情监测来控制传染源,一旦发现猪类或其他动物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应按照《动物检疫法》有关规定,对疫源地进行彻底消毒,对病人及疑似病人进行隔离。对发现有病猪的养殖场、曾销售病猪肉的摊档以及患者所在单位、家庭等进行消毒;收治病人的门诊和病房按照禽流感、SARS标准做好隔离消毒;标本应按
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求进行运送和处理。对于健康人群,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充足睡眠,勤于锻炼,减少压力,足够营养;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立即就医(就医时应戴口罩),并向当地公共卫生机构和检验检疫部门说明。加强院内感染控制措施,对于疑似病人或确诊病人进行隔离并佩戴外科口罩;医务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加强手卫生,使用快速消毒剂进行手消毒;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等重点部门的医务人员应佩戴外科口罩,必要时佩戴护目镜或防护口罩;对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等重点部门应当加强室内通风。
最近,我国科研人员对甲型H1N1病毒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如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绘制了流感病毒两个重要基因的多样性全景图,为抗击甲型H1N1流感病毒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功分离了我国内地第一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诊断试剂、疫苗、分子流行病学、传播机制等各项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中科院、军事医科院等,研制出全新速效安全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口罩,经系列检测证明,可在5秒内杀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虽然对甲型H1N1病毒的变异及蔓延状况还有一些未知数,但从目前情况看,只要各国加强协作,加大防控力度,加强科学研究,阻止甲型H1N1病毒大面积流行,进而制服它,是大有希望的。
附录1
国家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疫源地消毒指南(节录)
(三)预防性消毒
指没有病例发生的情况下,在家庭、公共场所、学校、交通工具和医院开展的相关消毒活动。
1,家庭
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无患者家庭,应注意家庭成员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应注意勤洗手、洗澡,勤换洗衣物,勤晾晒被褥。每天开窗通风2次~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家庭地面和桌、椅、床、柜、门把手等各种物体表面应做好卫生清洁。家庭成员回家后应及时洗手、更衣。有客来访后,对相关物品进行清洁处理,必要时进行消毒。
2公共场所和学校
(1)无明确病例发生的公共场所和学校应以清洁为主。消毒对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意义有限。应加强通风,保持好环境卫生,清洁消毒工作按已有法规即可,不需专门针对甲型H1N1流感开展消毒工作。
(2)甲型H1N1流感流行地区。居民应尽可能避免前往人多拥挤场所,公共场所和学校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和其他相关规定采取关闭和停课措施,没有关闭的公共场所和学校除加强通风、保持好环境卫生外,可对门把手、电梯扶手、收银台等人员经常接触的部位定期进行消毒。
(3)公共场所和学校应有洗手设施或者手消毒剂。相关人员应及时洗手,必要时使用免洗型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甲型H1N1流感个人防护知识问答
张 禹
问:甲型H1N1流感和以往的流感病毒一样吗?以前注射的流感疫苗对预防甲型H1N1流感是否有效?
答: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以往的普通流感(季节性流感)病毒不一样,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其传染途径与季节性流感类似,症状也基本相同,通常是感染者咳嗽、打喷嚏等,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染。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7天,比季节性流感、禽流感潜伏期较长。
因本流感是一种新型流感,故以前注射的流感疫苗对本型流感无效。
问:甲型H1N1流感病情是否特别严重?国家为何这样重视?
答:本型流感与普通流感相比较,病情并不特别严重。如能及时就医,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是比较容易治愈的,治愈后也不会留下后遗症,死亡率与季节性流感相仿,而且治愈后会对同型病毒产生免疫力。
本型流感是一种新流感病毒所致,人群普遍易感,较易流行和传播。如果这种流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传播蔓延,会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影响,对人民的正常工作、生活形成巨大的危害,因此我国对此非常重视。
问:夏季常见普通流感,患了普通流感是否会变成甲型H1N1流感?
答:不会。因两者的病毒基因不同,普通流感病毒不会转变成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此不必顾虑和害怕。
问:怎样预防甲型H1N1流感?
答:预防主要是:(1)避免与看起来身体不适和有发烧及咳嗽症状的人密切接触。(2)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筒,不要乱丢。(3)洗手是预防本型流感(也包括其他传染病)重要且有效地措施,要经常用肥皂和水彻底清洗双手,如果没有水和肥皂,也可使用卫生洗手液。(4)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睡眠充足、营养丰富,以保持身体的免疫力。(5)不要带病上班或上学。(6)多喝水,注意坚持锻炼。(7)不要扎堆或到人多的地方去。(8)注意家庭成员个人和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应注意勤洗手、勤洗澡、勤换洗衣服、勤晾晒被褥。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时。家庭地面和桌、椅、床、柜和门把手等,各种物体表面,应做好卫生清洁。
问: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为什么在个人防范措施中强调洗手、通风、运动、营养、睡眠、不扎堆?这些措施对于预防甲型H1N1流感有什么意义?
答:手是传播病毒的重要媒介,不论是自己还是流感患者咳嗽、打喷嚏,手拿卫生纸或手帕掩挡咳嗽、喷嚏时易受染,故要强调勤洗手;在不通风的室内,病毒聚积程度稠密,易于感染,故要勤通风,以驱散病毒,减少流感传播的机会;经常进行有氧运动,如骑车、快走、慢跑、游泳等,以及加强营养,充足睡眠,对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至关重要。这些方面做好了,对预防流感非常有益。在出现确诊病人的地方,人们应减少聚会,不扎堆,尽量不去人群密聚的场所,尤其是通风效果较差的商场、超市、拥挤的公交车、电影院、剧场等,尽量减少或不接触病人。
问:甲型H1N1病毒用什么消毒效果好?
答: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有囊膜病毒,故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敏感。在200毫升/升浓度的乙醚溶液中,环境温度保持4℃,一夜之间病毒感染力就被破坏。
此病毒对氧化剂、卤素化合物、重金属、乙醇和甲醛也敏感。用750毫升/升的乙醇处理5分钟,1毫升/升的碘酊处理5分钟,1毫升/升的盐酸处理3分钟,1毫升,升的甲醛处理30分钟,均可消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病毒对热敏感,在56℃条件下,30分钟病毒即可灭活。
问:已经证实甲型H1N1流感与猪流感病毒有关,那么吃猪肉或猪肉制品安全吗?民间流传“大料八角
炖猪肉预防甲型H1N1流感”,成都中医药大学提出的“鱼腥草炖猪蹄”预防甲型H1N1流感。有没有科学依据?
答:该病毒害怕高温,猪肉加热到71℃,就能杀死这种病毒,故食用烧熟的猪肉及其制品不会感染该病毒,即人不会因吃猪肉或猪肉制品感染该流感。
至于上面说的偏方预防甲型H1N1流感,因这是一种新型变异性病毒,尚无大宗病例实践的机会,很难说预防有效或无效,但不妨一试。
问:为了预防甲型H1N1流感,是否需要在露天环境戴口罩?普通感冒飞沫传播病毒有一个“1米安全距离”要求,甲型H1N1病毒的飞沫传播途径是否也遵循这一要求,即1米以外是安全距离?
答:关于戴口罩问题,以下情况一定要戴:(1)接触病人的医务人员;(2)自己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在去医院就诊途中;(3)前往医院看病和探视病人;(4)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购物、办事。
不建议健康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包括露天环境)戴口罩,因为没有证据证明戴口罩可以阻止病毒在人群中传播。以不正确的方式戴口罩,反可会增加感染风险,比如一个口罩使用太久,就无法有效抵挡病毒;若摘口罩不得当,还会将病毒传播到人的手上和脸上。
甲型H1N1流感也需要安全距离,要注意离咳嗽或打喷嚏的人至少要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WHO推荐为6英尺)。当遭遇咳嗽或打喷嚏的人时,要扭转身体背对飞沫,以减少飞沫飞人自己眼睛或口鼻的机会。
问:有无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
答: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总干事贝尔纳・瓦莱特5月初估计,针对人类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的研制,最少需要6个月的时间,这其中包括研制样品约3个月,以及随后投入生产也需要3个月左右。在不久的将来这种疫苗即可制成。
问:何谓密切接触者?如系密切接触者该咋办?
答:密切接触者是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密切接触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群;与患者共同生活或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人员;或直接接触过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或可能暴露于患者污染的环境及物体的人员等。
如果系密切接触者,应按以下方法去办:(1)医学隔离观察7天,因此种流感潜伏期最长7天,如从接触起7天未发病,说明未感染,即可解除隔离观察。(2)积极配合疾病控制机构的专业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相关信息。
问:怀疑自己得了甲型H1N1流感该怎样做?
答:如果感觉自己身体不适、发烧、咳嗽和(或)喉咙痛,出现这些症状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应该及时就医。请注意:(1)尽量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疗机构。(2)若乘坐出租车前往医疗机构,要索要并保存好票据,以备将来查找患病可疑者。(3)自己和陪同人员务必戴口罩掩盖口鼻。(4)抵达医疗机构后,要详细说明为什么怀疑自己可能患了甲型H1N1流感。
问:甲型H1N1流感发生期是否还可旅行?如允许旅行应注意什么?
答: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没有建议因甲型H1NI流感流行而限制旅行。现在的重点是通过迅速确诊以及为患者提供适当医疗,尽量减轻病毒对身体的损害。染病的个人应推迟旅行计划,返回的旅行者如染病应及时就医。
只要您近期乘坐飞机或火车出行,请您一定要保存好相关的信息:请您记住您的航班号、座位号、登机日期、登机地点、换乘的航班及换乘时间、换乘期间居住的酒店以及居住酒店的房间号等,还要保存好您的登机牌。一旦有人发病,您可以确认自己是否与其同机,是否居住过同一酒店等,以协助疾病控制部门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附录2
国家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节录)
二、饮食预防
饮食宜清淡,少食膏粱厚味之品(易化生积热),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作一些简单、美味的小药膳,对预防流感也有帮助。
二白汤:葱白15克,白萝卜30克,香菜3克。加水适量,煮沸热饮。
姜枣苏叶饮:苏叶3克,生姜3克,大枣3个。生姜切丝,大枣切开去核,与苏叶共装入茶杯内,冲入沸水200"-300毫升,加盖浸泡5~10分钟趁热饮用。
桑叶水:桑叶3克,3克,芦根10克,沸水浸泡代茶频频饮服。
薄荷梨粥:薄荷3克,鸭梨一个,大枣6枚(切开去核)加水适量,煎汤过滤。用小米或大米50克煮粥。粥熟后加入薄荷梨汤,再煮沸即可食用,平时容易“上火”的人可吃。
荸荠、百合、梨等具有清热生津的作用,可以适当食用。
鲜鱼腥草30~60克,蒜汁加醋凉拌。
鲜败酱草30~6O克,蒜汁加醋凉拌或蘸酱吃。
篇13
【Key words】 Avian influenza A virus; Epidemiology; Etiology; Preven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Urumqi 83000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6.038
流感病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属于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既能引发禽类感染,又能感染人、猪、马等哺乳类动物[1]。禽流感是甲型流感病毒在禽类引发的传染病,既可以引起鸭、鸡、鹅和鸽子等家禽发病,又能够致天鹅、大雁等野生鸟类生病,而水禽是禽流感病毒最大的储存库。国际兽医局和中国农业部均将高致病性禽流感列为甲类传染病。人禽流感是人类感染H9N2、H5N1和H7亚型禽流感病毒中的某些毒株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我国已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列为乙类法定传染病。近年来,不断发生人感染禽流感病毒事件,通过了解禽流感研究进展分析危害因素,对预防和控制禽流感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1 流行概况
1.1 西班牙流感 1918-1919年发生“西班牙流感”,大流行造成4千万人死亡,病毒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内部基因片段来源于禽流感病毒[2-3]。
1.2 我国南部流感 1957年2月起源于我国南部的流感,随后传播到美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病原是人源和禽源流感病毒经过重组的H2N2亚型病毒,其中有5个基因来自当时人群中流行的H1N1亚型人流感病毒,而H2(HA)、N2(NA)、PBl 3个基因来源于禽流感病毒[4]。这次流感可能是在中间宿主猪的体内进行重配,再传播到人群当中。
1.3 香港流感 1968年香港流感疫情,很快波及到世界各地。这次流感病毒由人/禽重组流感病毒替代H2N2亚型病毒,拥有禽源H3(HA)基因和PBl基因[5]。
1.4 墨西哥流感 2009年2月,“墨西哥流感”即新甲型H1N1流感,该病毒成功适应于人类并导致疾病流行[6]。该病毒是人/猪/禽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进行重配产生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7-9],之后蔓延到全世界。世界上出现4次世界流感大流感,都与禽流感病毒有关。
1.5 人感染禽流感概况 (1)20世纪50年代,发现H7N7亚型病毒能够直接感染人[10];(2)1997年,中国香港特区发生18例H5N1患者,其中死亡6例[11];(3)2003年,中国香港出现H5N1病例2例,其中死亡1例[12];(4)2003年,荷兰出现H7N7感染85例,其中死亡1例[13];(5)在2003-2012年,全球就有柬埔寨、老挝、缅甸、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土耳其、尼日利亚、埃及和中国等15个国家,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病例达610例,包括360例死亡病例[14];(6)2013年,我国上海、江苏等多地发现H7N9型禽流感,这是一种流感病毒新亚型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截止2015年11月10日,我国共报告66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包括270例死亡病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由H7基因、N9基因和H9N2病毒的6个内部基因片段重配的新型病毒[15-16]。
2 禽流感病毒
2.1 病原学特点 1955年,首次证实禽流感为甲型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 nm,有囊膜[17]。根据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基因特性和结构不同,甲型流感病毒可以分为许多亚型,共发现16个HA亚型(H1~H16)和9个NA亚型(N1~N9)[18]。能直接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有H5N1、H7N1、H7N2、H7N3、H7N7、H9N2、H7N9、H10N8和H5N6亚型等。2013年我国出现的人感染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全球新发现的禽流感病毒亚型[19],根据H7N9亚型病毒基因序列和生物学分析显示该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来源于H9N2、H7N9和H7N3禽流感病毒,至少从四种不同的鸟类病毒获取基因,鸭提供HA基因,东南亚地区迁徙的候鸟提供NA基因,可能来自两个不同群体中的H9N2禽流感病毒提供了6个内部基因,并证实可从鸡中分离[20]。
2.2 理化特性 比较人和禽流感病毒,理化特性有着明显的差异[21]。(1)有较强的抵御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冷的环境下在粪便里能够存活3个月以上,0℃能够存活30 d以上,22 ℃的水中能存活4 d,在56 ℃时,3 h才能够灭活;(2)较耐酸:pH值达到4.0时,仍然有一定的抵抗能力;(3)禽流感病毒暴露在阳光下,40~48 h就可以灭活;如果紫外线直接照射,病毒传染性迅速被破坏,裹在粪便中的病毒则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2.3 生物学特性 禽流感病毒能够在禽类胃肠道复制,特别是水禽,大量禽流感病毒存在泄殖腔中,通过粪便排出体外[22]。根据禽流感病毒对鸡的毒力不同,可分为高致病性、中致病性和低致病性/非致病性禽流感[23]。(1)根据形成融斑的能力判断高致病性或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细胞培养中在无胰蛋白酶条件下能够形成融斑,即为高致病禽流感病毒,否则为低致病性或非致病性禽流感病毒。(2)在病毒颗粒上,根据血凝素蛋白分子重键与轻键之间的连接肽上碱性氨基酸的多寡来判定,有多个碱性氨基酸即为高致病性的,1个或2个碱性氨基酸则为低/非致病性的。(3)静脉内致病指数(IVPI),高致病性禽流感IVPI为2.0~3.0(波动1.74~3.0);中致病性禽流感IVPI为1.2~1.4;低/非致病性禽流感IVPI为0(波动0~1.0)。(4)禽流感病毒种属特异性高,人与禽流感病毒在相互宿主间不易传播。研究表明,人与禽流感病毒受体特异性存在显著差异,禽流感病毒主要识别和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含SAα 2,3 Gal的受体,而人流感病毒主要识别和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含SAα 2,6 Gal的受体[24]。鸭肠道上皮细胞表面主要含SAα 2,3 Gal,人气管上皮细胞表面主要含SAα 2,6 Gal[25]。
3 流行病学特点
3.1 传染源 主要为携带或患禽流感的禽类。研究发现,携带大量流感病毒的野鸭在传播中起重要作用[26]。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野鸟可能是重要的传染源,而鸭群从野鸟传播到家禽起到至关重要的中间宿主作用[27-29]。此外,猪呼吸道上皮细胞含有唾液酸半乳糖两种类型的受体SAα 2,3 Gal和SAα 2,6 Gal,它既能够识别人流感病毒,又能识别禽流感病毒,可能作为流感病毒的“混合器”,促进人、禽和猪流感病毒的重组,可能产生导致在人群中大流行的新毒株[30-33]。在历次流感大流行中如2009年甲型H1N1,起到中间宿主的作用。禽流感病毒可以在水中依靠温度、盐分和pH保持延长感染性[34]。
3.2 传播途径 禽流感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是粪便-水-口[26],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和密切接触感染的禽及受病毒污染的水、粪便和分泌物等。活禽市场暴露、仅近距离接触病死禽和直接接触病死禽是3个独立的危险因素[35-36]。我国城市和农村两种暴露发病模式明显不同,城市病例感染方式主要是暴露活禽市场,农村病例是间接或直接接触病死禽[35]。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直接接触病死禽,其次的潜在危险是禽类制品未经深加工即食用。很多病例唯一发现的危险因素是访问活禽市场[37]。发生聚集性的病例往往以共同暴露为主,非常密切的接触也发生了局限的人传人[38-41]。
3.3 易感人群 目前,在全球范围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仍以散发为主,也发生了聚集性疫情[37-44]。全球来看,一个家庭内有血缘关系的成员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其中93%的聚集性病例都是如此,但是目前尚不能判定病例的发生是否与遗传或其它因素有关[45]。发生家庭聚集性病例可能是病毒发生变异的一个指示,反映人传人的可能性增加[46]。
3.4 时间分布 我国禽流感主要发生在每年的冬春季节(11月-次年3月),病毒的循环规律与人禽流感病例的发病时间相匹配[47-48]。自1965年,我国出现一种趋势,禽流感流行在南方多是夏秋季,北方多是冬春季[47]。国家流感中心统计显示,凡是较大规模的流感流行,南方主要发生在5-8月,北方则主要集中在11月-次年2月[49]。其次,可能与季节性的候鸟迁徙密切相关,主要发生在农村散养的家禽。候鸟的迁徙导致禽流感病毒的广泛传播,世界上候鸟迁徙路线有8条,这些路线存在及其复杂的重叠汇集区域,全部集中于北极圈附近,造成不同候鸟种群间的交叉感染和候鸟栖息地外环境的污染,形成了禽流感病毒远距离传播和循环的条件。我国主要有3条候鸟迁徙线路,“东非西亚迁徙线”、“中亚迁徙线”和“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线”[50]。
3.5 地区分布 流感流行地区极为广泛,是一种全球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在一定时期内地区性分布特点明显,时而南方地区较高,时而以北方地区为主。但从历次流感大流行来看,流感活动频繁程度北方低于南方。流感流行沿交通线分布的迹象明显,从平原到山区,铁路到公路,有飞机起降的城市,城市到农村,城市里则从集体单位开始发生,再传播到居民中[51]。
有学者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中国禽流感疫情发生的相关环境因素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疫情主要发生在各省的省会及周边地区,分布于一级河流、沿海区域及湖泊周边;分析相关环境因素显示发生禽流感疫情的当天平均气压较高、相对湿度大和气温较低,疫情与中国中部和东部的禽鸟迁徙密切相关[52]。
4 预防措施
4.1 做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园林和交通等多部门的联防联控,落实防控措施,建立信息平台,更好防控禽流感。
4.2 做好禽流感宣教工作,提高大众对人禽流感的认识程度,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提高市民的防范意识,不要接触和食用病死禽。
4.3 加强公众就诊意识,提醒市民若接触禽类并出现禽流感症状及时就医,以提高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诊断率和治愈率,降低病死风险。
4.4 当发生禽流感疫情时,应尽早对活禽市场采取暂停活禽交易的防控策略,及时将疫情得到基本有效地控制。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发生时,活禽市场及时关闭,在2周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研究显示越早关闭活禽市场疫情控制效果越好,临床发病人数越少[53]。
4.5 对禽类继续强化免疫执行力度、评估疫苗免疫效果,根据禽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情况,及时调整禽流感疫苗毒株,确保免疫效果。
4.6 规范管理市场活禽交易,取缔野禽贸易,对候鸟实施监测。
4.7 科学管理市场,控制市场活禽携带病毒。美国新泽西州和纽约的研究表明,市场1周内开放7 d和卖野兔是危险因素;每周关闭市场>1 d,每天消毒和清洁是保护因素[54]。中国香港对活禽市场“休市日”的效果评估表明,休市日明显降低了市场内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率[55]。此外,有学者认为禁止活禽过夜的管理措施比休市能更有效地降低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率[56]。有研究显示,定期休市对于活禽市场控制禽流感并不理想,推行“过夜零存栏”制度,实施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冰鲜上市”,才是控制禽流感的长效措施[57]。
5 结语
由于流感病毒基因组自身特点,重组和重配现象不时发生,导致流感病毒发生变异,无论是高致病性禽流感还是低致病性禽流感都可能作为禽流感病毒变异的基因供体,所以应加强禽流感监测。预防和控制禽流感是全球的责任,国家之间要建立疫苗、药品、信息和技术的共享和协调机制,地区之间也要在政府和社区各界紧密配合,共同努力使各项措施有效落实,提升防治禽流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塞弗.禽病学[M].1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版,2005:147-177.
[2] Taubenberger J K,Reid A H,Krafft A E,et al.Initial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1918 “Spanish” influenza virus[J].Science,1997,275(5307):1793-1796.
[3] Reid A H,Fanning T G,Hultin J V,et al.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1918 “Spanish” influenza virus hemagglutinin gene[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99,96(4):1651-1656.
[4] Subbarao K,Joseph T.Scientific barriers to developing vaccines against avian influenza virus[J].Nature,2007,7(4):267-278.
[5]郭元吉.流行性感冒引起高危人群的超额死亡问题[J].中国结核与呼吸道杂志,2002,25(11):643-644.
[6] Khan K,Arino J,Hu Wei,et al.Spread of a novel influenza A(H1N1) virus via global airline transportation[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9,361(2):212-214.
[7] Vijaykrishna D,Poon L L M,Zhu H C,et al.Reassortment of pandemic H1N1/2009 influenza A virus in swine[J].Science,2010,328(5985):1529.
[8] Maurer S S,Ma J,Lee R T,et al.Mapping the sequence mutations of the 2009 H1N1 influenza A virus neuraminidase relative to drug and antibody binding sites[J].Biology Direct,2009,4(1):1-9.
[9] Chang L Y,Shih S R,Shao P L,et al.Novel swine-origin influenza virus A(H1N1):the first pandemic of the 21st century[J].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9,108(7):526-532.
[10] Kundin W D.Hong Kong A-2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among swine during a human epidemic in Taiwan[J].Nature,1970,228(5274):857.
[11] Subbarao K,Klimov A,Katz J,et al.Charact erization of an avian influenza A (H5N1) virus isolated from a child with a fat al respiratory illness[J].Science,1998,279(5349):393-396.
[12] Sturm-ramirez K M,Ellis T,Bousfield B,et al.Reemerging H5N1 influenza viruses in Hong Kong in 2002 are highly pathogenic to ducks[J].Journal of Virology,2004,78(9):4892-4901.
[13] Meijer A,Wilbrink B,Mdrvb H,et al.Highly pathogeni c avian influenza virus A ( H7N7 ) infection of humans and human to human transmission during avian influenza outbreak in the Netherlands[J].International Congress,2004,1263(1263):65-68.
[14]庞素芬,朱迪国.2012年全球禽流感流行概况[J].中国家禽,2013,35(9):50-51.
[15] Kageyama T,Fujisaki S,Takashita E,et al.Genetic analysis of novel avain A(H7N9) influenza viruses isolated from patients in China, February to April 2013[J].Euro surveillance,2013,18(15):20 453.
[16] Ranst M V,Lemey P.Genesis of avian origin H7N9 influenza A viruses[J].Lancet 2013,381(9881):1883-1885.
[17] Schafer W.Sero-immunologic studies on incomplete forms of the virus of classical fowl plague[J].Archiv Fuer Experimentelle Veterinaermedizin,1995,21(9):218-230.
[18] Capua I,Alexander D J.Avian influenza and human health[J].Acta Tropica,2002,83(1):1-6.
[19] Gao R,Cao B,Hu Y,et al.Human infection with a novel avian-origin influenza A(H7N9)virus[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3,368(20):1888-1897.
[20] Liu D,Shi W,Shi Y,et al.Origin and diversity of novel avian influenza A H7N9 viruses causing human infection: phylogenetic, structural, and coalescent analyses[J].Lancet,2013,381(9881):1926-1932.
[21] Webster R G,Bean W J,Gorman O T,et al.Evolution and ecology of influenza A viruses[J].Microbiological Reviews,1992,56(1):152-179.
[22]郭元吉.人禽流感研究现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4,18(3):294-296.
[23] Arbin H.The national training course on animal influenza diagnosis and surveillance[R].China:WHO animal influenza training manual,2001:49-51.
[24] Ito T,Kawaoka Y,Nicholson K G,et al.Textbook of influenza[M].London:Blackwell Science,1998:126-136.
[25] Baum L G,Paulson J C.Sialyloligosaccharides of the respiratory epithelium in the selection of human influenza virus receptor specificity[J].Acta Histochemica Supplementband,1990,40:35-38.
[26]郭元吉,王敏,金粉根,等.我国家鸭及野鸭中正黏与副黏病毒的调查[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2,4(1):30-35.
[27]赵国,钟蕾,赵坤坤,等.2株鸭源H3N2亚型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和遗传进化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2010,41(10):1354-1358.
[28] Lam T T,Wang J,Shen Y,et al.The genesis and source of the H7N9 influenza viruses causing human infections in China[J].Nature,2013,502(7470):241-244.
[29] Nicoll A,Danielsson N.A novel reassortant avian influenza A(H7N9) virus in China what are the implecations for Europe[J].Euro Surveill,2013,18(15):20 452.
[30] Shortidge K F,Webster R G.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wine(HswlN1) and Hong Kong (H3N2) influenza virus variants in pigs in southeast Asia[J].Intervirology,1979,11(1):9-15.
[31] Scholtissek C,Ludwig S,Fithch W M.Analysis of influenza A virus nucleoproteins for the assessment of molecular genetic mechanism leading to new phylogenetic virus lineages[J].Archives of Virology,1993,131(3-4):237-250.
[32] Ito T,Couceiro J N,Kelm S,et al.Molecular Basis for the Generation in Pigs of Influenza A Viruses with Pandemic Potential[J].Virol,1998,72(9):7367-7373.
[33] Landolt G A,Karasin A I,PhillipsL,et parison of the pathogenesis of two genetically different H3N2 influenza A viruses in pigs[J].Clin Microbiol,2003,41(5),1936-1941.
[34] Liu J X,Chen P C,Jiang Y P,et al.A duck en-teritis virus-vectored bivalent live vaccine provides fast and complete protection against H5N1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in ducks[J].J Virol,2011,85(21):10 989-10 998.
[35]向妮娟,周蕾,怀扬,等.2005-2009年中国人禽流感(H5N1)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6):1070-1073.
[36] Zhou L, Liao Q H, Dong L B,et al.Risk factors for human illness with avian influenza A(H5N1) virus infection in China[J].JID,2009,199(12):1726-1734.
[37] Areechokchai D,Jiraphongsa C,Laosiritaworn Y,et al.Investigation of avian influenza( H5N1) outbreak in humans- Thailand[J].MMWR,2006,55 suppl 1(.1):3-6.
[38] Virus A,Abdelghafar A N,Chotpitayasunondh T,et al.Update on avian influenza A(H5N1) virus infection in humans[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8,358(3):261-273.
[39] Organization W H.Human avian influenza in Azerbaijan,February-March 2006[J].WER,2006,81(18):183-188.
[40] Gilsdorf A,Boxhall N,Gasimov V,et al.Investigation and response to two clusters of human infection with influenza A/H5N1 virus in the Republic of Azerbaijan,February-March 2006 [J].Euro Surveill,2006,11(5):122-126.
[41] Yu H J,Feng Z J,Zhang X F,et al.Human infection A(H5N1)cases,urban area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05-2006[J].EID,2007,13(7):1061-1064.
[42] Li Q,Zhou L,Zhou M,et al.Preliminary report:epidemiology of the avian influenza A(H7N9) outbreak in China[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3,370(6):1668-1677.
[43]魏茂提,赵国平,高宏伟,等.H7N9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初步分析[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2013,22(5):351-355.
[44]余宏杰,陈裕旭,舒跃龙,等.中国大陆首例人感染禽流感病毒(H5N1)的调查与确认[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4):281-287.
[45] WHO.Summary of human infection with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A (H5N1) virus reported to WHO,January 2003-March 2009:cluster-associated cases[J].WER,2010,85(3):13-20.
[46] Olsen S J,Ungchusak K,Sovann L,et al.Family clustering of avian influenza A(H5N1)[J].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5,11(11):1799-1801.
[47]黄文金,宋诚本,赖天然,等.近年来人禽流感疫情分析及其防控策略探讨[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1,16(5):211-215.
[48]郭元吉.正确面对禽流感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威胁[J].传染病信息,2006,19(1):7-9.
[49]中国人民总后勤部卫生部.重要疫病与医学动物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48-52.
[50] Parmley E J,Bastien N,Booth T F,et al.Wild bird influenza survey[J].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8,14(1):84-87.
[51]隋世慧,朱耀才,康路.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疫情综述[J].现代畜牧兽医,2013,42(5):18-21.
[52]方立群,曹春香,陈国胜.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中国大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空间分布及环境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1):839-842.
[53]郭湘潭.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流行、治疗及防控[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3,40(3):145-146.
[54] Garber L,Voelker L,Hill G,et al.Description of live poultry markets in the Un ited States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peated presence of H5/H7 low-pathogen city avian influenza virus[J].Avian Dis,2007,51(1):417-420.
[55] Kung N Y,Guan Y,Perkins N R,et al.The impact of a monthly rest day on avian influenza virus isolation rates in retail live poultry markets in Hong Kong[J].Avian Dis,2003,47(3):1037-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