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对外贸易概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对外贸易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对外贸易概念

篇1

在合理界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这个概念之前,必须首先搞清楚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这两个基本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如果能够使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同时消费者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其所需要的商品,则经济效率就越高;反之,经济效率就越低。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所获得的经济利润与所投入的总成本之比;经济利润越多而总成本越低,则经济效益就越好;反之,经济效益就越差。

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之间的主要联系表现为,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建立在企业讲究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的,这是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的根本联系。如果企业是理性的,即企业以利润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其根本目标,则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为了实现利润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就会不断提高生产与经营技术水平以及加强企业管理,从而使得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进而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相反,如果一个经济社会并不讲究经济效益,那么企业就会缺乏改进生产与经营技术的动力,也不会加强企业管理,从而不会追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进而也就谈不上提高经济效率的问题。另一方面,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在完善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就是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的过程。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会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同时在技术外溢的作用下,就会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又会促进市场竞争更为充分,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又会使得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从而又迫使企业不断地实现技术创新;如此循环往复,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会在市场竞争的均衡中不断变化;市场竞争的结果会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波动变化,而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则总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之中。总的来说,对于整个经济社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要使得所有企业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而是要使得企业在公平、公正、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形成并具有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

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为:一方面,提高经济效率是整个经济社会的根本目标,而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的根本目标,这是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的一个根本区别。对于整个经济社会来说,如果能够使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同时消费者能够以较低的消费支出获得最大的效用,则经济社会的生产就能够节约经济资源,减少资源耗费和浪费,从而提高了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其产品的销售价格越高而成本支出越少,则其经济效益就会越好。现代微观经济学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假设为基础来研究如何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影响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存在较多的差别:(1)从市场结构来看,在市场的长期均衡中,相对于不完全竞争市场来说,完全竞争市场具有最高的经济效率,但完全竞争厂商的利润或经济效益是最低的;随着市场垄断程度的不断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会下降,但企业的经济效益会越来越好。(2)从同一个时点的单个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来看,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生产或经营技术水平较高或管理能力较强的企业,显然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产业技术进步能够提高经济效率,但未必能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以中国彩电行业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彩电行业的产业技术水平明显低于当前的水平,那时彩电行业的经济效率明显低于当前的经济效率,但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大多数彩’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好于当前的经济效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较为简单,20世纪90年代虽然中国彩电行业的产业技术比较落后,但那时市场供小于求,因此,那时彩电企业普遍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当前彩电行业的产业技术比较先进,但市场供大于求,因此,当前的彩电企业难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由这一点来看,产业技术进步能够提高经济效率,而市场供求关系则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的重新合理界定

本文认为,应该将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作重新界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活动所获得的经济利润与所投入的总成本之比,经济利润越高而总成本越低则经济效益就越好,反之经济效益就越差。从企业、产业和国家层次来说,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又可以分外三个层次,(1)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所获得的经济利润与所投入的总成本之比,这是对外贸易的微观经济效益;(2)单个行业的对外贸易效益: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单个行业(如纺织服装或机械电子或化工等等行业)内所有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润总和与所投入的成本总和之比,这是行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3)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有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润总和与所投入的成本总和之比。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同时影响不同层次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因素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如何,国内外市场的供求状况是影响三个不同层次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水平的重要因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本文同时定义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概念:对外贸易经济效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产出越多而投入越少则对外贸易经济效率就越高;反之,对外贸易经济效率就越低。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论类似,对外贸易经济效率也具有三个层次的内涵:(1)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率,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

动的产出与所投入主比,这是对外贸易的微观经济效率。例如,出口生产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可以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降低产品的废品率,在不需要增加较多投入的情况下便可能获得较多的产出,于是,出口生产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就提高了经济效率。(2)单个行业的对外贸易效率: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单个行业内所有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比,这是行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率。(3)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有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在开放经济中,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率的重要内容;提高外贸企业经济效率是提高单个行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基础,而这两者又是提高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基础。当然,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同时影响不同层次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因素也是不同的。提高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率,就是要以较少的经济资源投入通过国际交换来获得较多的产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如何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以促进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的问题。

从整个经济社会来看,经济社会所关注的是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提高,而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提高又会通过市场竞争影响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外贸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如此循环反复,在完善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外贸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理性动机就会推动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如果缺乏公平竞争的、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外贸企业就缺乏通过实现技术创新来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或者通过“寻租”之类的非公平竞争的方式来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对外贸易的发展就不可能推动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和整体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最为重要的是社会经济要形成公平竞争的、完善的市场环境,并促使外贸企业具有追求较好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

三、当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的局限性以及对该概念进行重新界定的重要意义

以上分析表明,当前有关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实际上混淆了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的概念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人们对于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认识出现一定的偏差,也难以根据当前的概念来分析如何提高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和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率。笔者认为,当前的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概念基本上就是本文的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概念:然而,根据本文的概念界定,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和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本文通过重新合理定义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至少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篇2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0日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改革以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决议体现了对经济增长的重视。江苏作为经济大省,也同样面对经济增长的压力。同时作为沿海省份,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或者说对外贸易对江苏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江苏经济增长数据分析过程中,本文发现江苏外贸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贡献程度或者说比重的波动非常大,因此分析清楚外贸因素对江苏经济增长作用程度以及影响江苏对外贸易的因素,对江苏经济增长路径和方式有着正面积极的作用。

一、江苏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要素贡献

(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在本文开始分析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弄清这一认识是理解文章分析的前提。经济增长被规定为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GDP总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人均GDP)。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各不同方面的总体进步。总之,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

本文利用经济学相关工具着重对江苏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关系及与对外贸易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因此研究的是江苏对外贸易的增长及经济的增长。

(二)拉动江苏经济增长的要素及其贡献。为了分析江苏经济增长的几个关键因素及其贡献程度,本文采用凯恩斯国民收入恒等式这一工具进行分析,由于现实的统计工作难度,本文对于后面关于消费,以及各个乘数的计算也采用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来进行分析。

支出法下国民收入恒等式Y=GDP=C+I+G+nX。其中,C表示消费,I表示总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nX表示净出口。而要素的贡献程度表示为*/GDP,其中*表示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各个要素的变动量。由于江苏省统计年鉴一般在历年下半年出版前一年度的数据统计,在本文写作时,江苏统计年鉴更新至2014版本,即数据更新到2013年度,因此本文采用2002~2013年度数据对相关要素贡献进行分析,汇总至表1。(表1)

根据表1的数据显示,外贸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波动最大,而消费、投资的贡献程度比较大,为了直观地看出其波动趋势,本文利用表1的数据,绘制折线图,以分析其趋势。(图1)

从图1可以发现净出口的影响与消费的影响相对应,甚至粗略的说可以成一种相反的趋势,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消费提高时,进口增加,从而降低了净出口。但是我们也发现,净出口的贡献程度在国民经济四个要素中最低,波动却非常大,因此本文有必要对江苏对外贸易进行着重分析。

(三)要素乘数分析。要素乘数是指当某一要素增加时,收入的增长将是要素增长的倍数,这个倍数即是乘数。当然,要素乘数产生作用的有三个前提假设,虽然现实中完全满足这三个假设可能性很低,但是乘数计算有助于我们直观地看出外贸等因素对于江苏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此处不过度强调其前提假设,而着重在于直观展示出要素的促进作用。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C=α+βY,其中β为边际消费倾向。进口方程M=M0+γY,结合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我们对方程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分析,汇总至表2。(表2)表2中Y的系数为即为β值,整体拟合优度较优。而β比较低的原因在于近年来江苏省收入分配非常不均衡,从2000年开始至今,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江苏亦是如此,而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往往较低。

根据进口方程M=M0+γY,γ为边际进口倾向。结合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及海关进口总额(经营单位)和当年平均汇价,我们对方程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分析,汇总至表3。(表3)表3中Y的系数即为γ值,整体拟合优度较优。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本文认为表中得出的进口边际倾向与实际情况相符。

外贸净出口对国民收入的乘数为K=1/(1-β+γ),由于我国税率复杂,无法根据官方实际税率统计出一个统一标准的平均税率,因此本文模型中忽略了税率,从而实际乘数要略大于本文的乘数。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外贸净出口乘数约为1.0942,说明外贸净出口对于江苏经济增长起着超过单倍的促进作用。

二、江苏对外贸易相关因素分析

从上一章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江苏经济增长过程中,按照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对外贸易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投资等因素有着类似的加速促进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单从净出口因素分析,净出口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表现出的趋势波动非常大,甚至出现了相反的趋势。因此,本章着重对江苏对外贸易的各个方面或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于有针性地对江苏对外贸易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按经济类型分类的江苏对外贸易状况。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江苏是全国的经济大省,其经济制度与开放程度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因此有必要首先按照经济类型区分江苏对外贸易的状况。根据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数据的整合,我们将相关数据分类整合至图2。(图2)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各方面的数据会存在差异,因此本文着重保持数据口径的一致性。由图2的直观显示可以发现,在江苏对外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净出口额和私营企业及其他净出口额与江苏净出口总额的增长趋势非常一致,这说明江苏省对外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受到这两方面的促进,表明对外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江苏对外贸易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按主要商品类型分类的江苏对外贸易状况。为了解江苏省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本节根据江苏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类型进行分析。按照官方分类,江苏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分为农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三类。本文指出,在本节分析中总净出口是表示主要产品的净出口额。江苏的对外贸易产品繁多,分类复杂,并且还有例如纺织服装产品、食品等对外贸易量也很大,由于其分类在其他详细类目中,相对数据并不突出,所以本节不详细列出。本节对主要的对外贸易产品数据进行分析并整合至图3。(图3)由图3结果可以直观的看出,江苏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状况趋势与主要产品对外贸易净出口总额增长趋势相一致,这表明当按照主要商品分类进行分析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对江苏省对外贸易的影响是主要的。

由于在2006年前,江苏省统计年鉴对农产品的对外贸易主要在详细类目中统计,并未归类统计,因此,之前的相关数据有一时间段并未在图3中显示,这并未影响本文对于总趋势的判断分析。

(三)相关因素与江苏对外贸易。为了研究江苏对外贸易的相关因素,本文根据投资、生产、科技、物流、金融、人均收入等几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并根据江苏历年统计年鉴选取数据。(表4)由表4的指标分析,结合实际情况,由于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外汇管制,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还在进行过程中,所以本节分析略去该因素。由于收入既受到生产总值的影响,也受到外贸出口因素的影响,因此用其分析与对外贸易的情况时,该变量会因为与净出口有着较强的线性相关性而会影响到分析结果。因此,本节着重对江苏省对外贸易状况与投资、生产、科技以及物流等因素进行分析。

在本节分析过程中,本文曾采用作图、制表及线性回归来拟合相关指标数据,从拟合结果发现,这些指标与理想的拟合结果相差甚远,从另一方面说,这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直观存在,但并不能拟合分析。为了避免科学主义和滥用数学的误区,本节分析仍然采用最直观的作图分析,来分析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图4)从图4我们可以发现,江苏省对外贸易净出口与总投资的发展趋势相一致,这印证了投资促进生产再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这一事实。

从图5的直观表现可以看出,当能源消费上涨的时候,净出口也伴随着上涨,两者趋势一致,这表明当工业增加能源消耗而生产发展的时候,对外贸易也在不断地增长。(图5)

从图6看出,江苏省的专利技术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在2008年以后表现明显,在这一阶段,江苏的对外贸易也伴随着这一趋势上涨,尤其在近几年,其趋势的一致性越来越明显。(图6)

沿海港口物流状况与对外贸易的趋势一致性更加明显,甚至几乎达到同步增长关系。从图7的结果可以直观地看出这一趋势,一方面说明了海运对于江苏对外贸易的至关重要性;而从另一侧面也客观地反映出江苏对外贸易对海运的较强依赖性。(图7)

从本节的分析可以看出,投资、生产、技术、物流这四个方面的因素与江苏对外贸易增长的情况和平时分析的常规情况基本相符,即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加强江苏对外贸易。

三、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分析结论

通过本文前两章对于江苏省对外贸易的状况分析,本文对于江苏省对外贸易拉动江苏经济增长以及影响江苏对外贸易相关因素有了初步的分析结果,综合两章分析过程及其结论,我们可以发现对外贸易对于江苏省经济的增长有着加速的促进作用。而在江苏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的增长趋势表现出与经济不同步,波动较大的情况。

(一)对外贸易对江苏经济增长有着加速的促进作用。在第一章的分析中,通过对江苏对外贸易乘数的求解结果可以发现,对外贸易对于经济的增长不是简单的部分相加作用,而是超过单倍的促进作用,也就是加速经济增长的作用。而对于其贡献率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江苏的对外贸易在地区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表现出波动较大,与经济增长不同步的情况,即江苏对外贸易虽然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但是其波动大,发展极其不稳定。

(二)外资经济与私营经济的增长对江苏对外贸易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经济类型的分析,本文发现外资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与江苏地区对外贸易的状况有着极其一致的趋势,这表明,在江苏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其主要作用的是这两个方面的经济。

(三)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江苏对外贸易中占据高位。由第二章的分析结果可以直观地看出,在江苏对外贸易主要商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一直在保持着增长,江苏主要产品的对外贸易增长趋势与这两个产品的增长趋势完全一致,这两种产品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四)投资、科技、物流服务以及生产状况是江苏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本文在第二章的分析过程中没有面面俱到地将所有因素都分析一遍,但是对于这几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以及其对江苏地区对外贸易增长的促进情况,本文在分析过程中直观地表现出。当然,在分析的过程中,本文也发现江苏在能源消耗结构等方面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这一情况值得我们注意,但这并不影响本文的分析结果。

四、建议及对策

针对本文的分析结果,结合江苏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相关的建议及对策:

(一)短期政策向对外贸易与投资倾斜。根据传统的三驾马车的理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消费、投资和出口,而消费的提高需要由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的支持,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能在短期内实现。结合江苏出口贸易波动比较严重等实际情况,为了能拉动经济的增长,短期内政策应该向对外贸易和投资倾斜。

(二)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决定,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根据本文分析结果,外资经济和私人经济对于江苏对外贸易和拉动江苏经济增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优化经济结构,让要素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在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加快产业改革,着重发展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等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占据高位,这类产品不仅仅能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更能够提高江苏地区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以及利润率,因此有必要在调节好各方面利益的情况下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的专业和结构改革。

(四)提高研究生质量及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率。从本文的关于科技方面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科技的促进作用。从实际情况来说江苏的研究生数量、科研机构及其成果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但是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还不是占据极高的位置,尤其在分析过程中虽然趋势一致,但是科技比重却不是非常大。促进科技方面的提高既有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同时对于产业结构的改革也具有决定作用。

(五)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多样化低成本的运输以及基础的服务是经济发展的依托平台,江苏对外贸易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海运河运的低成本尤其明显,但是在其他运输方面,表现得非常一般,尤其在中国陆上丝绸之路建设这一背景下,江苏省要想在中亚市场上分享丝路效益,还需要加快基础服务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篇3

一国对外贸易政策是以增强国家国际综合竞争力为宏观目标,以提高本国居民收入及社会福利为具体目标,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同时,由于各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又使得其贸易政策具有非静态变化的基本特点。例如,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宗旨是服务于其全球霸权地位的巩固与发展;俄罗斯对外贸易政策的宗旨是利用能源出口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日本则是通过对外贸易奠定其科技优势地位。上述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随偶有变动,但其宗旨却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因此,《贸易政策比较》课程的重点,理应放在对不同国家、不同阶段的政策动态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法的广泛应用,使学生了解贸易政策的延续性与波动性。但现行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着知识点重复、政策比较实例较少、各国政策特点分析不足等一系列有待改进之处。

一、《贸易政策比较》课程中概念的教学创新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本科阶段所采用的《贸易政策比较》课程,在开篇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中往往包含以下几点内容:国际贸易中的专业词汇及其概念;国际贸易产生的发展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变化的特点;国际贸易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其用意是使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有一个直观性的了解,同时学习国际贸易产生、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掌握不同阶段国际贸易的特点与变化。但是,对于本科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与其前面所学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两门课程多有重复,而且,不同教材其专业用语也不尽相同,极易造成学生对国际贸易基本概念记忆混淆,或概念模糊。

因此,笔者建议在《贸易政策比较》课程体系中对本部分可做出如下更新:

第一,以教师课堂带领学生简单回顾相关概念为主要方式,强调概念的理解,而不再要求学生对具体概念强制性记忆。例如,在“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概念回顾中,可主要阐述其分布特点,以及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地位的指标。同时,引用中国、美国及其他各国近10年的进出口数据,对比分析其在世界进出口市场中所处位次。再如,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概念中,除讲述进出口商品结构外,还应着重分析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所反映的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贸易与国内经济联系的具体情况,使学生认知到国际贸易的最终目的是为发展本国经济所服务,其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第二,强调Excel等统计软件工具的运用。基于多数学生对统计表格阅读、分析知识的欠缺,在本部分教师可针对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差异化实施实训课程的相关训练。例如,使用Excel表格时可分为如下步骤:1.填写我国1978-2009年度进出口商品结构数据,区别不同统计指标的经济含义;2.令学生找出所占比重较大的商品种类,并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中所学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SITC中的分类标准,总结我国进出口商品的具体类型;3.通过对进出口商品结构增减比例(%)的计算,观察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商品结构上的变化,对照与变化折点时间相符的我国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细节,找出其中所蕴含的国家对贸易政策宏观调控的具体思路与趋势。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国际贸易相关理论性概念的理解,熟练掌握各种常用国际贸易专业词汇;另一方面,强调概念的灵活运用,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对相关统计软件、统计表格、统计图表的认知程度,加强其自我动手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贸易政策比较》中“政策和措施”解释的教学创新

在现行《贸易政策比较》课程体系中,通常将“政策和措施”部分作为重点内容,其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政策概述、国际贸易政策演变、进口关税及非关税措施、出口管理方法等。笔者认为,在这一部分可适当减少对概念性问题的阐述,转而增加对与现实世界相耦合的国际时政及其与贸易关联性的内容讲解。例如: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部分,在帮助学生分析、掌握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与构成、类型与区别的基础上,着重讲述各国政府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是,代表本国统治阶级,为本国统治阶级利益及本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其出发点主要是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积累资金并维护本国对外的政治关系。各国政府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往往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各国的经济发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思想和外贸理论而随时调整和改变。但不论如何变化,总不外乎是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演变部分,重点讲述:自资本主义初期重商主义的产生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超保护贸易政策的进化过程,以及现阶段国际贸易所呈现出的保护与自由结合的混合贸易政策。这里,可引用如下的中美两国贸易政策演变为实例。(1)中国实例:1978年之前,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是以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为主要贸易对象,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力争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与制裁;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转向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更加强调国际间的沟通与合作,将对外贸易转变成为引领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并通过鼓励出口等措施的实施,扩大外汇储备、增强综合国力。(2)美国实例:在2007年金融危机波及国内实体经济之前,美国一直是自由贸易的积极倡导者,但是应当看到其贸易政策的利己性和攻击性,特别是美国“301条款”表明美国贸易政策的实质是美国利用贸易政策推行其价值观念的一种手段,其威力不在于条款本身,而在于它所带来的报复性后果和制裁的可能;2007年以后,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扩散,基于向外扩散危机以及提高国内就业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美国主动放弃了对自由贸易的捍卫,转而公然违背WTO准侧,持续加大贸易保护,这一切均是美国贸易利己主义的集中体现。

进出口关税措施部分,则重点应放在进口方面。主要包括进口关税的税率标准、分类标准、普惠税的给惠方案等,在细节上,应关注学生对非关税壁垒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进口配额方面,以中国为例详细阐述绝对配额、关税配额的定义与区别;在自愿出口限额方面,使学生分清自愿出口限制的原因、配额的协商机制;在进口许可证制度方面,重点讲述进口许可证发放规则、发放手续、管理程序以及进口许可证的种类等;在外汇管制方面,帮助学生理清数量性外汇管制、成本性外汇管制、混合性外汇管制在管制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中国自1994年实行外汇体制改革以来,取消原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行的双轨制度的原因及其影响等。

出口管理措施部分,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国家对出口的鼓励措施和实际应用效果评价。例如,我国出口信贷政策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优惠措施及具体实施细则;短期信贷、中长期信贷的政策提供与企业选择之间的耦合关系;出口补贴,特别是中美两国农产品出口补贴制度的联系与区别,详细向学生讲解WTO《农业协定》第10条之规定(即不得通过出口信贷和食品援助来规避出口补贴减让承诺,并要求按一定的纪律来管理出口信贷和食品援助);偶然性倾销、间歇性或掠夺性倾销的原因与影响。

综上所述,在第二部分“政策和措施”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必须从全球现阶段经济与贸易发展变化的特点出发,通过对比分析、引用实际案例等多元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贸易政策及其执行措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能够正确解读国际贸易热点问题的起因与后续可能发生的影响。

三、《贸易政策比较》中“国际贸易的基本准则”的教学创新

传统的《贸易政策比较》课程中,“国际贸易的基本准侧”部分将解读WTO原则作为重点部分,主要阐述WTO中的非歧视性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透明度原则等。在传统教学课程中,对本部分往往单一注重基本准则的文件性解释,针对具体操作以及如何在WTO框架下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实际案例较少。

因此,笔者建议在这一部分的课堂教学中,应将美国等发达国家如何利用WTO准则干预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以及新世纪以来我国如何应对历次WTO诉讼等案例作为重点,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如何合理运用WTO准则。例如,在本部分中,添加“发展中国家与WTO案例”,讲述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运用WTO准则的具体措施,具体案例,如美国向WTO提起的关于对中国用于生产钢、铝和化学产品的多用工业原料实施出口限制的投诉,本案的诉讼方都以WTO准则和中国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即《入世议定书》)的承诺为重要的诉讼理由,美方的诉讼理由主要包括中国以出口配额、征收出口税以及建立招标体制分配矾土,氟石和碳化硅配额,向企业收取费用等,违反了中国在 《入世议定书》和《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中关于取消出口产品税费和出口限制的承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入世议定书》中附件6仅列明84个税号的商品不承诺取消适用于出口产品的全部税费,许多在近年引起关注的资源性产品(如稀土、锰等)并未被列入,这为今后的争端埋下了伏笔:由于中国对稀土等战略性资源的出口配额及关税制度和此案中涉及的9项原材料适用的WTO条款差别不大,因而,若WTO做出不利于中方的裁决,可能会引发中国更多的贸易政策在WTO的争端仲裁台上成为被告[2]。

除此以外,在本部分中还可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各班学生的兴趣度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适当讲述美日贸易冲突、欧美钢铁保卫战等著名案例,提高学生对WTO准则的认知度,并使其能够根据现实案例分析WTO准则如何适用于不同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如何利用准则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等。

四、《贸易政策比较》中“国际贸易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教学创新

在本部分中,笔者认为,讲述的重点应放在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利弊分析以及国际贸易新变化所带来的政策取向问题上。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分析经济一体化的含义与成因。在含义方面,应明确阐述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建立多国的经济联盟,并分析广义经济一体化与侠义经济一体化在概念上的区别;在成因方面,以“三环外交”、北美自由贸易区、美洲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实际案例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成因与必然趋势。

其次,以欧盟为例,讲述从欧共体到欧盟的演变过程,以及经济一体化给欧洲各国带来的影响。例如,欧元区的成立,实际上加速了整个欧洲经济一体化,而非仅仅局限于欧盟成员国,其后续影响应结合当前欧盟国家,如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国出现的财政危机,着重分析欧洲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列举其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经济一体化并尽善尽美,而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第三,结合我国及东亚周边地区形势,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部分,也可对未来APEC的发展趋势,以及亚元区形成的可能性进行展望,加强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能力,促进其多元化经济思维模式的形成。

五、总结

国际贸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各国贸易政策的适时调整则凸显了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正如前文所述,《贸易政策比较》课程是本科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教学重点应有别于《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两门课程:(1)《贸易政策比较》应更注重对各国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采取的贸易政策的比较分析,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定义与概念的讲述;(2)《贸易政策比较》应更注重对现实案例的解读,其案例的特点应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即结合当年发生的各国贸易摩擦、贸易政策调整等;(3)《贸易政策比较》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国际贸易政策能力放在第一位,力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具备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篇4

二、精心培育民族自主品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化的市场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品牌竞争和品牌优势较量。知名品牌既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快速成长的支撑因素。进入品牌竞争和品牌消费时代,企业要想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育发展知名品牌,使自己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培育自主知名品牌,是一项创新的系统工程,须在科学的品牌理论指导下,选择正确的路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本文以上海轮胎公司“双钱”品牌为案例,从理论上分析了知名品牌的理论价值和市场作用,从实践上探讨了知名品牌的培育路径与成功经验,对于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发展知名品牌,增强市场竞争优势,促进生产经营增长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品牌知名度能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影响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最终会民族经济产生因此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是企业制胜获利的关键。

1、我国企业品牌经营的现状

国内企业的品牌战略与国外企业的品牌战略还是有相当大差距的,更多的还是默默无闻的小品牌,或是昙花一现的局面哈,还有一些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被抢购、被抢注或是被压垮。国内市场的品牌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同样的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面临困境,处在“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尴尬境地,品牌的缺乏造成了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弱势地位。

2、中国企业如何正确构建品牌战略也就是品牌的创造

(1)我国企业要进行品牌的创造活动,也就是要从头做起,实现品牌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阶段关系到整个品牌的发展动态,因此要制定出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这是品牌创造的首要任务,也是整个品牌战略的前提条件。企业在品牌的创造阶段肩负着以下几个任务:进行外部市场和内部企业的调查和分析,确定品牌战略的可行性。要对当前的市场状况进行调查,以了解目前的市场环境,还要对企业自身进行一个适当的评估,看看自己是否确实能够达到实现品牌战略的水平。(2)产品的质量管理:它是企业立足的根本,也是实现品牌战略的基础。唯有质量被消费者所认可的产品,才有继续发展的可能。从质量出发,才能在一开始就引导消费者,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品牌的概念。质量使消费者认识产品、评价品牌的最便捷、最准确的途径。(3)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品牌推广的第一步,如果不能很好的找准合适自己品牌的定位,那么以后的工作也会受到影响,造成资源的浪费。品牌定位就是要给品牌定下一个特定的位置,是消费者对某个品牌产生相应的联想,通过那个特定的位置。使消费者能够准确找到相应的品牌 。比如,劳斯莱斯,它的购买者不单单是买车,更多的是在买一种超豪华的标签;再如哇哈哈,一提起名字就知道是专为儿童所设计和生产的饮料。只要一提起品牌的名称,人们就能很快了解产品本身的特征、个性、档次等等,这就是成功的品牌定位。(4)品牌命名:一个成功的品牌除了有准确的品牌定位,还应该有着家喻户晓的知名度。给品牌取一个独特的名字,不仅能区别于其他产品,而且还能使顾客能在第一时间回想起品牌的名称。这样就能使品牌广泛的传播出去,最大程度的提升其知名度。(5)商标注册:在确立了品牌名称之后,紧随其后的就是要对新成立的品牌予以保护。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与品牌相关的专利或商标的注册,运用法律手段以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

3、中国市场上目前虽然品牌创新能力不强,但已意识到这种创新意识的必要性,目前提出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口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积极的转变。品牌创新,也是“中国创造”的一个必然途径。创新有五种形式:引进新原料或半成品、引进新生产方法、引进新产品或提供新产品质量、开辟新市场、实行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前三者包含了是技术创新和概念创新,后两者则注重传播的创新。通过自主研发的科技手段进行新的产品设计,将技术转化为价值,生产出符合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是技术创新的过程。而概念创新则可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给消费者到来新的选择空间,创造了新的利润。传播创新,也就是利用一切宣传方式最大限度的传播品牌,扩大其知名度。

三、品牌国际化

品牌的跨国发展,实际上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撞击。要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才会以其独特优势融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国目前的品牌国际化还处在起步阶段,这些年所形成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在当前国外品牌占据强势地位的情况下,要想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国际品牌,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中国的品牌国际化的过程是长期性的,所投入的资源也是巨大的。要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必须结合自身的优点,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子,要建立具有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品牌。

总之,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数额的不断增长,制定更为合理的、符合国情的对外贸易政策,对持续推动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各级政府要放弃以追求贸易数量增长为对外贸易政策核心的一贯做法,转变观念,建立科学评判外贸政策和政策实施效果的指标体系,将已往的立足于进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转化为将“以质取胜”确立为整个外贸政策的核心,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能源资源使用的最小化,并以此作为制定外贸政策乃至经济政策的核心所在,以利于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外贸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以及零关税政策的实施,中国、东盟相互开放市场,加强经济合作,促进了两地区的共同发展。201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3623.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4.7%。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开放为贵州、云南、广西三省打开了新的开放之门,为三省带来“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发展机遇。

二、概念界定

关于区域对外开放,很多学者已对其进行了界定。从国家和区域对外开放角度来定义区域开放度。从区域对内以及对外开放的角度来定义的即包括以国内的区域间和区域与国外之间的要素流动的程度,也包括以国内的区域间和区域与国外之间的要素流动。

但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区际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区域性组织不断成立,衡量区域之间的开放程度也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关于区域对外开放的定义是针对性的指一个区域对另一个区域的开放程度。

三、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对东盟区域开放度分析

(1)三省对东盟区域开放度测算方法

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正式启动两年以来,两区域市场还未全面开放,合作中存在较强的在因素。目前合作较多的主要还是在贸易方面。因此,本文仅用外贸依存度来测算贵、云、广三省对东盟区域开放度,即进出口额与GDP的比值。并不失片面,反而更符合中国与东盟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同时,为了让区域开放度与对外开放度具有可比性,本文同样采取贸易依存度来测量三省对外开放度,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不全面性,但本文对对外开放度的引用主要是为区域开放度服务。

(2)三省对外贸易以及对东盟贸易情况

贵州、云南、广西三省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274亿元,增长11%;7002亿元,增长12.2%; 9150亿元,增长12.4%。分别位列中国各省GDP的26位、24位、18位。2007-2011年,贵州对外贸易额从227300万美元增至488400万美元,对东盟的贸易额从43000元增至50700万美元,云南对外贸易额从878000万美元增至1605300万美元,对东盟贸易额从217500万美元增至595000万美元,广西对外贸易额从1046666万美元增至2333100万美元,对东盟从290845.9增至955823.1万美元。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三省对外贸易额上升中略带波动,除贵州对东盟贸易额呈波动上升外,云南和广西与东盟的贸易额呈绝对上升趋势。特别是广西,对东盟的贸易额长势强劲。

2.值得注意的是,在2008-2009年中受金融危机影响,三省在对外贸易出现急转直下的转点,但对东盟的贸易额却一直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3.五年中,贵州、云南、广西对东盟贸易额平均分别占其对外贸易额的16.08%、32.83%、33.09%,可见,云南、广西对东盟的贸易是拉动其对外贸易的主要动力。

4.贵州对外贸易额甚至低于广西对东盟的贸易额,贵州对东盟的贸易额远远低于云、广两省。这与贵州未好好开放东盟市场有较大的因素。贵州未将东盟作为自身对外开放的有效渠道,也并未有开发出其他有效地渠道。

(3)三省对东盟贸易开放度测算

本文利用贸易依存度测算公式(进出口额/各省GDP)来测量三省对外开放度以及区域开放度,以期对三省区域开放度进行横向、纵向以及对各省对外开放度进行比较,使读者更加清晰的理解三省对外开放度的概念,认识区域开放度的重要性。

贵州省区域开放度从2007-2011年的对外开放度分别为1.13%,1.15%,0.70%,40.71%,0.57%。云南为3.47%,3.37%,3.49%,4.29%,4.34%。广西为3.80%,3.94%,4.36%,4.62%,5.20%。

由此测算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各省对外开放度呈波动略微下降趋势,云南和广西对东盟的区域开放度却呈逐年上涨趋势,这与其对东盟贸易增长一致。同样,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对两省区域开放度的影响也比较大,两省区域开放度分别增长了0.05和0.58个百分点。

2.值得提出的是, 贵州在对东盟贸易中有逐年缓慢上升的趋势,但是在区域开放度中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即说明贵州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东盟的贸易额并未与本省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所以呈下降趋势。

3.云南、广西对东盟发展的实践,贵州虽然提出很多方案,但没有实效,但具有潜力。

四、三省加强与东盟合作的对策建议

在与东盟的发展中,云南、广西利用与东南亚接壤的地利,抢占先机。贵州近年与东盟的合作,总体上还是呈现不稳定趋势,处于较低水平阶段。随着昆曼通道打通,有助于贵州借助云南、广西两省窗口和桥头堡作用,也可通过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泛北部湾等次区域合作,加强与东盟的合作。

参考文献:

篇6

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值就是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值。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进出口值,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贸易量。然后,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指数同各个时期的贸易量指数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反映贸易实际规模变动的贸易量指数。

五、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 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务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

七、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一)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直接贸易是“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二)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

间接贸易是“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者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的交易关系,仍然属于转口贸易范畴。

八、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一)总贸易(general trade)

总贸易是“专门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在总出口中又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和未经加工的进口商品的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原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二)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

专门贸易是“总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存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未进入关境,不列为专门进口。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口,则列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称为专门贸易额。德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九、有形货物贸易

这10类货物分别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

饮料及烟类(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3);

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

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

机械及运输设备(7);

杂项制品(8);

没有分类的其他货物(9)。

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0到4类货物称为初级产品,把5到8类货物称为制成品。

十、复出口与复进口

(一)、复出口(re-export)

复出口是指外国商口进口以后未经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称再出口。复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经营转口贸易有关。

(二)、复进口(re-import)

复进口是指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未经加工又输入国内,也称再进口。复进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货)所造成。

十一、知识产权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土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包括如下内容:版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外观设计(分布图)等,是一种受专门法律保护的重要的无形财产。

十二、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特点

(一)世界市场上国际类型的多样化

战后,在世界市场上,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国家,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或 地区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约占70%左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约占20%,而社会主义国家和原苏联、东欧国家约占10%左右。

(二)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出现了一些新贸易形式,主要有:补偿贸易、对外加工装配贸易、租赁贸易等。

(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更为剧烈

战后,世界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强,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争夺市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

1、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

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

3、国家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

4、从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性能、改进产品设计、做好售前售后服务等。

5、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场的概念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十四、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单纯的进出口贸易方式

买卖双方自由选择交易对象,通过函电往来或当面谈判,达成协议签订合同,进行交易活动,这是国际贸易最普遍的一种交易方式。

(二)展览交易方式

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长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点或无固定地点的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博览会、贸易中心、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场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场上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种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种有组织的商品市场。其经营活动是根据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规定的条例进行的。

(四)国际拍卖

国际拍卖是经过专门组织,在一定地点定期举行的一种公开竞争的交易方式。

(五)补偿贸易

补偿贸易是与信贷相结合的一种商品购销方式。买方用进口设备开发和生产的产品或用其他产品或劳务去偿还进口设备的贷款。

(六)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把加工与扩大出口或收取劳务报酬相结合的一种购销方式。

(七)租赁贸易

租赁贸易是把商品购销与一定时间内出让使用权相联系的一种购销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给承租人在一定时期内专用。承租人根据租赁时间长短付出一定的资金。

十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篇7

对外贸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既能够带来正社会福利(增加社会经济福利),也能够带来负的社会福利(减少社会经济福利)。因此笔者通过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把河南省对外贸易所产生的社会正负福利加以计算(福利均指经济福利),当正福利大于负福利时,即使污染环境而继续发展对外贸易也是正确的,因为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当对外贸易产生的负福利大于正福利时,就应该限制对外贸易的发展,因为它会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

二、模型的构建

(一)计量对外贸易所产生的正福利模型

1•模型的假定

基于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即:y=F(k,l,x),其中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k代表资本存量;l代表劳动力总量;x代表贸易额,揭示国内生产总值与对外贸易额存在正相关关系。笔者应用这一结论对国内生产总值和河南省对外贸易额进行回归分析。

2•研究框架和方法河南省经济的增长与对外贸的发展是高度相关的,可以进行它们之间的回归分析。同时,河南省经济总量与社会福利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河南省经济总量这一个中介变量可建立起对外贸易与社会福利指标的相关关系。在这里笔者运用的福利指标有:(1)贫困率。即收入低于预先设定贫困线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应该指出这一指标忽略了贫困程度的不同,学术界一致认为贫困率能基本反映社会的福利状况,但并不是最理想的指标。随着贫困指数的提出,人们对贫困的理解更为深入,由于贫困指数的计量还在探讨阶段以及数据的收集等工作的困难,在这里并未采用。(2)人均收入。笔者应用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将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提出的福利指标即福利指数y(1-G),这里y是人均收入,G是基尼系数。森认为产生福利的不是一个人得到物质财产,而是其所得到的机会或能力。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标,就是按照这种思想设立的。

3•模型的建立 根据以上数据,运用spss软件计算可得:(公式略)上述三个式子都通过了假设检验,这说明它们的线性关系是成立的①。

(二)计量对外贸易所产生的负福利模型

1•模型的假设

在本模型中,对负福利的计量仅限于环境因素。河南省对外贸易的负福利决不仅限于环境困素,如低水平贸易对河南省产业升级的影响等,但这一部分的计量工作牵扯的变量很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故不再考虑。

2•研究框架和方法

计量这一部分负福利的关键是,要得到由于对外贸易增加环境资源破坏的数据。这一部分数据由于没有专门的统计来源,同时也很难把本地区的污染量区分为:国内贸易部分和对外贸易部分,所以直接数据很难得到。据有关资料分析,对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工业部门中使用矿物燃料的部门以及制革、纺织、造纸等部门[3]。这些部门既为国内贸易提品也为对外贸易提供服务,直接获得对外贸易的污染量是困难的。但是这些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都是有贡献的,而对外贸易又是和国内生产总值高度相关的。可以看出随着河南省经济总量的增长,无论是环境污染的排放量还是治理成本和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是上升的。因此河南省经济总量与这些环境污染指标是正相关的。

3•生态环境污染价值的计算

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功能效用所体现的是生态环境资源满足人类某种需求的属性,即使用价值。而经济补偿费用是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环境资源进行恢复、弥补或替换。费用体现补偿价值,效用体现使用价值,对这一部分的计算可参考有关文献[5]。笔者将生态环境污染价值记为t,并把它作为已知变量。

4•负福利指标的计量

负福利指标U为:水污染、空气污染、心理污染、噪声污染四个负福利指标。笔者采用ABC分析方法,来确定指标重要性。这些指标受众多因素影响,内涵与外延都不十分明确,其概念具有模糊性,因而用模糊数学建立模糊评价模型,使模糊因素数量化。此指标可通过专家评分,赋予权重计算其值②。

5•负福利模型的建立

篇8

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的出口增速显著快于进口的增速,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之前出口型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进而使得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失衡的现象。尤其是近些年,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差不断增大,即便是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依然有着2981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正是由于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欧美国家对于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并指责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对其造成不利影响,将矛头对准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这必然会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深刻的影响。

汇率及贸易收支概念界定

贸易收支跟汇率都是国际金融学科中较为重要的两个概念,长期以来学者都对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研究较为关注,相应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尤其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各个国家所采取的汇率政策以及汇率制度各不相同,加之受到各个国家经济政治体制以及全球金融环境的深刻影响,各国汇率在对外贸收支的影响上各不相同,相关的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讲,在研究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方面,主要涉及到实际有效汇率、贸易收支、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相关概念。

贸易收支即贸易项目,指的是一个国家商品出口所获得的贸易收入以及商品进口所付出的外汇支出的总称。在进行相关研究时,通常将一个国家的贸易收支划分为三类,即对外贸易顺差、对外贸易逆差以及对外贸易平衡。其中,对外贸易顺差是指一个国家的进口总额小于其出口总额,对外贸易逆差是指一个国家的进口总额大于其出口总额,对外贸易平衡则是指一个国家的进口贸易总额等于其出口贸易总额。

汇率则可以区分为实际利率跟名义利率,实际利率是依据两国的价格水平对名义利率进行调整之后所得出的汇率,能够表示两国货币的相对购买力水平。名义利率则是一种货币在以另外一种货币作为基础的条件下所获得的价格表示,也可以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是两个国家货币的交换比例。一般情况下,如果将一个国家跟其所有的贸易合作伙伴国的名义利率进行加权平均之后就可以得到本国货币的名义利率,将这一名义利率有效剔除掉国家通货膨胀的因素之后就可以获得这一国家的实际利率。从这个意义上讲,实际利率能够全面考虑名义利率的相对变动性以及货币本身的价值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全面综合地对本国的货币相对购买力以及对外价值情况进行反映。

汇率及贸易收支关系分析

依照微观经济学中的弹性分析方法对国际经济进行研究,立足于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汇率变动对于国际贸易收支的影响,由此引申出了马歇尔―勒纳条件,依照相关的研究分析,当一国的货币发生贬值时是否会对其贸易收支情况产生影响主要取决于相关的贸易产品是否具有一定的需求弹性,也就是说这一国家的进口需求弹性跟出口需求弹性的绝对值的和是不是大于零。在假设国际市场的就业情况充分条件下,相关的贸易产品在供给弹性上就存在着无穷大的可能性,当然这一假设在现实生活中是完全不存在的,在市场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在数量上会逐步增加,这也会使得相应的商品供给价格逐步提高。

我国于2010年重新启动了汇率改革,人民币的汇率变动弹性进一步增强,在此基础上,加之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逐步收窄,并向着合理区间靠拢。图1介绍了我国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变动情况。

与此同时,货币贬值在对一个国家的贸易收支情况产生影响时也应当关注到时间因素的影响,在这其中主要是货币合同、商品数量调整以及汇率调整等所产生的时滞性。在国家收支弹性调节的分析方法中,如果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那么当该国的货币贬值时能够有效改善该国的国际贸易收支情况,但是从短时期来看,这一国家的贸易收支却难以在货币发生贬值时立刻就会得到改善,相反却很可能因为货币的贬值而造成恶化的情况,在等到贸易收支得到调整之后才会发挥出货币贬值对于贸易收支的积极改善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讲,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会使得其贸易盈余随着时间的变动先呈现出下降后呈现出上升的J曲线效应,这一效应可以由图2来表示。

图2的J曲线效应所反映的内容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发生贬值之后贸易收支先发生恶化进而又发生改善的整体趋势,相反地在此基础上又有学者提出了相应的反J曲线效应,指的是一个国家的贸易收支在其货币升值之后所出现的贸易收支情况先上升又进而下降的情况。当本币发生升值之后,完整的反J曲线效应理论应当包含货币恶化期、货币改善期以及货币稳定期这三个主要的阶段,这一效应可以通过图3来进行表示。

汇率变动对于贸易收支影响的传递性分析

在分析宏观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时,需要进一步分析汇率变动对于贸易收支的影响,了解和把握汇率变动对于贸易收支影响的传递性。一般来讲,汇率传递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汇率变动对于该国的进出口商品目的地货币价格的改变程度,这一概念也可以称之为汇率传递弹性。就目前研究来讲,汇率变动对于一国贸易收支影响的传递性研究还不够系统化,不过一般情况下都认为汇率的变动首先会影响到汇率-价格的传递机制,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替代效应以及收入效应,这些效应都是价格机制所产生的,它们的综合作用都很可能会引起进出口商品数量发生变动,并最终会在进出口商品的价格以及数量上发生变动,两者的共同作用可以引发贸易收支发生变动。

汇率的变动是否会对贸易收支情况产生影响以及相关的影响程度如何基本上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汇率的变动所引起的进出口商品单位价格的变化情况,也就是汇率传递的速度;另外一个就是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化所产生的进出口商品数量上的变化情况。汇率传递对于贸易收支的影响可以从图4来进行分析。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汇率变动对于进出口贸易收支的影响机制也并不是完全有效的,也就是说汇率的变动不一定能够一对一地反映在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动上,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也并不是都很明显,在此基础上一个国家的贸易变动以及价格变动对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敏感性也就不是很强烈,甚至于会产生贸易顺差与货币的大幅度升值并存的现象发生,也就是汇率中断现象。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能够对我国的进出口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结合我国近些年来进出口贸易的实际数据,分析我国的多边以及双边贸易情况,可以发现我国出口的汇率弹性相对比较大,进口的汇率弹性相对比较小,这就使得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人民币的贬值可以有效改善我国跟主要国际贸易伙伴之间的进出口收支状况。同时,由于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存在着差异,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对于商品出口的抑制作用要显著地大于对进口的促进作用。在综合考虑中国加工贸易的商贸特征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存量情况下,动态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以及其与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收支的关联关系,能够确定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会显著地影响到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相应地外商直接加工贸易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上的进口都会直接冲击和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情况。而且从长期来看,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跟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在短时间范围之内,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可以有效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状况。以中美贸易为例,人民币汇率的实际升值就会对中国向美国的出口造成较大的冲击,会显著地减少中国向美国的商品出口。另外一方面,在分析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时,还应当关注中美贸易中的最重要两个特点,也就是人民币对于美元的汇率制度实施紧盯的政策以及美元在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国际存储货币地位。按照一般均衡理论的观点,人民币在升值之后将会进一步减少对于美国商品的消费,同时增加中国国内消费需求,减少国际贸易顺差。

在此基础上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外商直接投资、贸易以及汇率之间的关联关系日益密切,依靠实践观察可以发现,人民币升值之后会有效促进市场导向型的外商投资,进而抑制成本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一般都倾向于技术创新较高的行业以及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依靠出口示范效应、竞争效应等能够提升我国的内资企业转向出口。不仅如此,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动在对中国内资企业的出口影响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关系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进出口的影响,一般来讲东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出动对于内资企业的出口促进作用会更为积极有效。

长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活动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增长,这其中包括实际有效汇率、相对国民收入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在内的六个变量,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关系,长期之内会相互均衡,而且这三个变量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收支情况的影响也最为显著。因此,在考虑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对外贸易收支的影响时假如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系数会更大一些。

总的来讲,人民币汇率变动在短期之内不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状况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主要是受到前期发展状况的影响,而且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跟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对其贡献度上也是缓慢上升的,因此其贡献度相对比较小,因此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有着有限的影响,并且存在时滞性。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在长期范围来看会首先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增长,但在之后会抑制其增长,并且在长时期之后相关的影响会逐步消失。

参考文献

1.黄基伟,于中鑫.中美贸易逆差与人民币升值的悖论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3)

篇9

1品牌概念

品牌就是企业代表性的商标或者是图形,就目前的品牌形式分析后可以发现,大多是由字母、名称等组合形成的,组合后的品牌具有一定的设计性,同时还包含了一定的意义[1]。就目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分析可以看出,有大部分消费者在消费中有品牌意识,当其倾向某一品牌的时候,就会优先选择这一品牌的商品,同时品牌还是一个企业的代表,提到某一品牌,人们就会想到这一企业的信誉、文化以及商品质量等相关内容,所以说,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对提高其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2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品牌营销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2.1品牌意识较为薄弱

在对外贸易中,我国出口的商品数量是庞大的,但是在众多的商品,仅有一小部分有自己的品牌,而大多数商品都是没有品牌的,这样的情况就使得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底层地位,商品的销售价格十分低廉。导致此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企业的品牌意识较为薄弱,很多企业都没有树立有企业内涵的品牌标志。同时,在我国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加深的情况下,外商投资企业规模增大,数量增多,但是商品的品牌一般都是外商品牌,这样的情况对我国企业抢占市场份额有着不利的影响。

2.2品牌保护意识较为匮乏

在对外贸易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商标抢注,而我国企业对此方面的关注不多,这样就使得企业想好的商标被其它企业所注册,而即使部分企业关注了这一内容,但是因为抢注者提出的商标转让费用过高从而放弃商标,这些情况的出现充分说明了我国企业品牌保护意识较为匮乏,这样的情况对品牌营销有着不利的影响[2]。

2.3营销方式较为单一

我国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主要是从价格、广告等方式入手进行营销,这些营销手段可以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因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这些传统的营销方式的作用越来越小,面对这样的情况,品牌营销作为新的营销手段应该被充分地应用。但是因为我国企业缺乏品牌意识,从而忽视了品牌营销的作用,并没有将品牌营销和其它营销方式结合起来,这样的营销现状就导致我国企业品牌现代化以及全球化特点不显著,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比较低。

3做好我国对外贸易品牌营销应该采取的对策

3.1增强品牌意识,树立品牌保护理念

我国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然后以企业产品生产、企业文化等多重因素为基础来打造合适的品牌,代表企业,同时,在国际市场中商标抢占这一问题较为严重,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企业应该树立品牌保护理念,以相关法律基础为后盾,维护企业品牌以及产品[3]。

3.2采用多样化的营销方式

企业在进行品牌营销的过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营销方式,增强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以此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首先,企业可以通过国际展览会等进行营销,国际展览会并不是每个对外企业都可以参与的,这本身就是对企业实力的一种认证,因此,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机会,加深其影响力;其次,企业应该对当前网络以及新媒体的力量进行充分地应用。现在网络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际交流日益密切,所以企业应利用微信、微博等进行品牌宣传,让更多国家了解这一品牌,接受品牌;最后,企业可以通过用户体验的方式来让更多国家的人民了解品牌产品,通过网络销售的方式来拓宽品牌产品销售范围,以此来实现品牌营销的目标。

3.3准确定位品牌

在市场瞬息万变的背景下,企业进行品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创新这一过程中,企业必须要深入调研,对不同消费群体的意见进行参考,以此为基础来设计有现代感、有国际感的品牌标志,从而加深人们对品牌的第一印象。在此基础上,企业应该根据管理技术、生产技术以及管理体系等多方面的发展来对品牌定位进行适当的微调,以此来促使品牌定位更加的准确和清晰,同时还应该对产品的优势进行分析,将此作为品牌定位的考虑因素之一,从而增强品牌的生命力,延长其使用周期[4]。

3.4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企业在进行品牌营销的过程中,其基础还是产品质量,若是产品质量不达标,那么无论品牌营销多到位,都不会受到消费者的信赖和喜欢,因此,为了做好品牌营销工作,首先就应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尤其是对外贸易企业,其主要参与的是国际市场的竞争,而国际对产品质量要求是比较高的,所以若是企业想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让国际市场认可这一品牌,就必须从产品质量入手,通过生产质量有保证,并且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来打响品牌。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处于劣势地位,这不仅和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较少有关,还和企业品牌形象有着一定的联系。众所周知,我国是制造大国,很多外国企业的产品零件等都是在我国制造的,但因为外国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同时有自己的品牌,所以其市场竞争力依然很强,反观我国企业,有品牌意识的较少,大多数企业都没有鲜明的品牌标志,从而使得我国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劣势,鉴于这样的情况,培养我国企业的品牌意识,打造有特色的品牌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赵俏姿,丁会凯.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品牌营销策略分析[J].中国商贸,2012,(18):213~214.

[2]马中超,丁宇,李文胜等.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品牌营销问题分析[J].经济师,2014,(5):11~12,15.

篇10

一、2006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及湖南省对外贸易的状况

2006年1月4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以8.0702开始了新一年的行情。此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不断刷新历史新高。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2006年人民币的月平均汇率已从1月份的8.0688升值至12月份的7.8238。并在2008年5月突破7关口进入6关口达6.9724。但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之路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继续前行。在2007年一年中,人民币汇率先后70多次改写汇改以来汇率的新高。2008年10月人民币汇率达到6.8316。从2006年第一个交易日至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15.3%。

自中国加入世贸以来,湖南省对外贸易总额急剧上升。到2005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60.05亿美元,增长10.4%。其中出口37.47亿美元,增长20.9%。2008年前10个月,湖南省对外贸易总额就达到了101.7亿美元。已经高出了2007年的96.90亿美元,全年总额达125.7亿美元。

在人民币开始升值之后,湖南省的对外贸易并没有出现传统理论分析推论的结果,而是出口继续攀升,且有加速的可能性。从2001年至2008湖南省对外贸易方式变化可以看出,一般贸易在其中占据了绝对地位,其总额和增速也明显高于加工贸易。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湖南省对外贸易现状的大致特点:一是湖南省对外贸易增长势头强劲,且贸易顺差越来越大;二是在贸易方式上,湖南省对外贸易仍保持着传统出口市场的格局,但正在向新的出口市场格局转变,这主要表现在一般贸易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加工贸易比例虽然逐年在下降,但是总体数量却是上升的;三是在贸易商品结构上,商品出现了多元化,机电产品上升速度飞快,但总比例却没有保持相同的速度。

二、人民币汇率对湖南省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及变量的选择

从经济学研究的角度,汇率可分为名义汇率、实际汇率和有效汇率。本文选取的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的概念(其定义已在本文第一部分里介绍),在剔除了通货膨胀等因素后,实际汇率更有利于实证研究的准确性。

本文选取了我国从2005年8月―2008年12月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其单位为:元/1美元)(下文中用RE来表示),湖南省2005年8月―2008年12月个月份的进口总额(IV)、出口总额(EV)、进出口总额增长率(TV)。本文对湖南省对外贸易各项数据配对的单位是万美元,而不是亿美元,因为这样可以使数据更具体、有效。本文探讨的时间跨度为2005年8月到2008年12月。共41组数据(1-41)。选取该段时间跨度,主要是因为我国实行汇改的时间是2005年7月21日,以此为转折点,分析湖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在人民币实行汇改之后的情况,进而分析人民币汇率、湖南省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之间的关系。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软件

本文选取的月份汇率和湖南省对外贸易的实际数据,对人民币汇率对湖南省对外贸易的影响从进口、出口、以及进出口这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银行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和湖南省统计信息网。根据整理后的数据,借助EVIEWS统计软件来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便得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湖南省对外贸易的影响。

(三)检验分析及结果

在得出四个变量的平稳性之后,对平稳序列之间进行某种线性关系的检验,如果这种组合存在,就认为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即协整关系。

由以上检验结果可知,EV和RE之间最多存在一个协整方程。该方程为:

EV=-0.0022704RE-6539.270

上式表明RE和EV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但关系较弱,两者之间为负相关关系,即RE越少,即人民币升值,EV就越大。就湖南省而言,汇率下降人民币升值将使湖南省出口上升,而湖南省的实际情况是在2005年8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是总体上升的。这与一般经济学理论分析结果相违背,即本币升值并没有导致该经济体的出口减少。

通过用ADF单位根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从结果我们不难看出,人民币升值对湖南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与理论不一致,即人民币升值会带来出口的下降和进口的快速上升。通过汇率与出口值的反向关系,人民币升值没有对湖南省的出口造成太大不利影响。根据经济理论,升值对贸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进出口的商品价格弹性,即出口或供给的价格弹性和出口对象国的进口或需求价格弹性;二是一个经济体总供给的数量与结构;三是该经济体的闲置资源,即能随时用于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生产的资源。本文认为,造成人民币升值对湖南省出口没有太大不利影响的原因是:

一方面,湖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生产规模,从数量上提高了出口贸易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通常伴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完善和升级,以及产品竞争力的提高。目前湖南省出口商品结构中,机电产品占据绝大部分,而且,据目前情况来看,湖南省内供经济发展的储备资源是较丰富的。

从贸易方式上来看,湖南省对外贸易的大半壁江山是一般贸易,而非加工贸易,不是“大进大出”的对外贸易模式。这就使得湖南省的对外贸易受到人民币汇率的影响非常有限。

根据凯恩斯的出口需求理论,一国的出口总量受贸易伙伴国的实际收入和该产品的相对价格影响。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迅速时,其居民的实际收入就会提高,那么对出口国的产品需求就增多,有利于出口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由于湖南出口的商品质量不断上升,主要目标市场在此时段的前段和中段,经济发展平稳,故能对湖南的出口产品保持消费能力。

尽管人民币在这段时间一直在升值,但其升值后,国内物价与湖南省出口对象国国内的物价要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湖南产品还是可以节约成本的。

合同履行与合同签订的时间差使得金融危机对湖南省对外贸易的影响向后推迟了一段时间。

根据上述情况,要想进一步发展湖南省对外贸易,政府和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出口企业要转变经营机制,转变营销策略,降低经营成本。企业要苦练内功,进一步加强管理,努力降低经营成本。外贸公司要增强整体营销能力,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生产企业要利用人民币升值,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增强外贸营销经验,加快培养外贸人才。转变营销策略:积极开拓新市场,扩大市场的回旋余地,回避传统市场的激烈竞争;寻找价格可比性不高的产品,回避同质化竞争。

第二、积极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带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出口商品基地建设,进一步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通过对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把发展出口从依赖增加数量和依靠价格竞争转移到主要依靠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一批高附加值和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即使是传统商品,也要采取提高质量、更新款式、升级功能等办法,以提高成交价格,消化人民币升值所增加的成本,逐步适当提高对外成交价格。

第三、进一步加快湖南省出口品牌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湖南省出口品牌建设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四、加快发展加工贸易。调整湖南省对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充分利用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特点和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努力改善加工贸易经营环境,用足用好省内现有加工能力,完善加工产业配套,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加工贸易出口在湖南省出口中的比重,在人民币升值程度有限和全球经济平稳运行的情况下,这对湖南省的对外贸易是很有帮助的。

第五、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支持扩大出口。无论是从发展本省经济、扩大省内财政收入,还是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出发,继续积极支持扩大出口都是有利的。在当前人民币升值和未来人民币存在继续升值预期的时期,特别要在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立出口品牌、人员培训、质量认证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使其尽快克服升值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维持并扩大湖南省商品出口。

人民币一定程度的升值并不会给湖南省出口贸易造成太大的不利影响,而对湖南省的进口贸易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从湖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湖南省进出口贸易的核心因素,人民币一定程度的升值对湖南省对外贸易的影响是有限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无论是“量”还是“质”,湖南省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湖南省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这得益于湖南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政策,沿海地区向内地的产业转移,“3+5”城市群建设的构想,让湖南在“弯道超车”上具备了更多更强的优势。这就为湖南强劲的出口能力奠定了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华.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8-23.

[2]Olugbenga.Exchange Rate and Trade Balance in East Asia:is There a J-curve.Ecnomics Bulletin.2005(18):1-13.

[3]许恋梅.人民币升值对降低我国贸易顺差的作用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8(10):104-108.

[4]沈蕊.浅谈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金融视界.2007(02):25-27.

[5]刘燕.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分析.财金之窗.2008(06):16-17.

[6]赵翠萍.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2006(O5):14-16.

篇11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大多呈现出日益迅猛的趋势。同时开放的经济市场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国际竞争环境的日益加剧也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国际竞争对手例如东盟、印度等国的中小企业大多具有经济实力强、竞争实力大的特点。它们的对外贸易出口发展迅速并不断的挤占着我国中小企业的贸易渠道,同时,中小企业的投放市场如美国、欧洲等过近年来经济发展缓慢。这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需求也渐入低迷。面对着如此严峻的国际贸易竞争形势,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是一件亟需解决的问题。

2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中面临的问题

21出口产品单一

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就要求企业要学会与时俱进,在产品的更新换代上要做到质高、价廉的特点。这对于技术的要求就非常严格,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大都受到传统的经济形势影响主要集中点都在服装等比较单一的产品加工业上面,对于自主创新的出口产品上面还严重缺乏。

22企业融资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小企业大多具有资金链短、融资难的特点,这些特点一直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一般都缺少抵押物质,这样很多银行都不愿意按照中小企业的自身需求来给以资金。融资困难直接导致中小企业资金不足,也就会间接的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作,同时在企业的扩大规模、技术和增加设备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23企业缺乏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弱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自动技术不断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技术和质量水准,但从整体角度来看与国际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小企业大多不注重自身自主品牌的家里和培养,在国际经济贸易中长期担当者加工和搬运工的角色。缺乏自身的核心技术和品牌这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问题,同时还会不断的加大我国中小企业与一些跨国企业的距离。

24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大多选择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具有的统一性和行为一致性决定了初期的企业管理会很有效果,为企业节省了很多管理成本。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不断加深。家族式管理模式已经无法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保障,同时也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会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5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不当

企业的经营管理包括企业的运作、出口产品的定价、出口财务清算和对外客户沟通等方面。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单一、企业缺乏优秀人才等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管理运作,同时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贸易经营常审计的有出口产品的定价、客户的沟通、汇率的计算等,从企业的自身出发建立健全出口贸易经营体制,在结构和制度上完善中小企业出口贸易制度。

26新贸易保护主义爆发,宏观经济形势影响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状态,尤其是对外贸易方面显得尤为突出。直接的特征就是出口订单数量明显减少。受次贷危机影响比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大都是和我国的对外贸易有着紧密的联系。金融风暴的出现直接导致各国的新贸易主义爆发,掀起了一股贸易保护主义浪潮。贸易保护主义在西方经济体国家里比较突出,在贸易保护盛行的当下,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金链不稳定、外贸订单量锐减和外贸成本上升这三个方面。以美国为例,向来以贸易自由标榜的西方发达国家在面对利益受损的情况下,往往会采取为违反贸易规则的手段,即以公平贸易替代自由贸易。与此同时出现的就是各种贸易壁垒,这一切对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声誉都有损害。在金融风暴的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现显得更加艰难。

3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对策

31树立品牌形象,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细化市场并占据有利的市场竞争位置,同时倡导概念的差异化。与同行竞争相对的是要形成企业自身品牌的概念化。通过对自身产品的定位,突出和强化产品的深层次的核心价值。概念差异化就是说对于消费者所购买产品的专家化,这就需要核心产品的概念化了。从我国海尔企业的成功营销案例来看,在面对我国无氟冰箱市场空白的情况下,积极打出了以海尔无氟的新概念。这样就成功的占有了我国冰箱市场份额。这是产品概念化的成功典范之一。市场的创造来至于对于产品概念的创新上,没有了创新的概念是无法实现对市场的控制的。由于现在市场经济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的消费观念往往会比市场的恶心竞争给扭曲。市场的核心竞争就是对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概念的竞争,概念的竞争反映在的是品牌的形象。对于竞争力比较弱势的中小企业来说,如何在发展中创建属于自身的品牌这将直接决定这企业未来的走向。中小企业在面对着市场的竞争时,往往无法从长远的角度来定位企业的目标,在面对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方面无法做到战略性的估计。企业在发展初期就应该有一个长远的品牌定位,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而丢掉了企业发展的未来命脉。

32推动企业商品的差异化、多样化

从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贸易出口占我国总出口额的69%,中小企业是对外贸易的中坚力量。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企业的发展它们往往会选择以价格战来实现企业的短期利润,就处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产品档次低下、产品附加值不高、抵御外部风险能力弱都是企业存在的问题。企业应从传统的产品发展模式桎梏中解脱,在把握国际消费者的心理的情况下,在产品的设计、功能和使用寿命上下功夫。实现产品由传统初级价值走向了高附加值的转变。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增强自身品牌意识,加大企业品牌能力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企业在面对市场多样化的情况下应从产品的风格、档次和品位三个方面来增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以海尔集团为例,该公司以白电为基础,同时涉及黑电小家电等多种行业,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强大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33从多方面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

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风潮下,企业应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这就要求企业要建立和健全相关的体制体系。从企业内部的治理出发,健全财务、会计审计制度。完善会计报表体系,提升企业的财务透明度和会计报表可信度,从而从内到外全面提高企业的信誉。另一方面就是要从多方面的渠道进行企业融资,从传统的银行贷款到资产证券体系的建立来构建全方位的增加企业的自己来源,在企业内部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库存制度,在库存的减少和排除冗杂库存方面积极应对,不仅可以很好的提升资金的使用率还能降低各种消耗,节约资本。企业可以通过股票市场筹资、组建风险投资基金和鼓励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链接等方面来拓宽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同时利用企业债券实现企业市场化。

34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企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前提,当前企业大多管理模式陈旧、管理制度落后。随着企业进一步面向国际市场,企业面临着来至各个方面的问题,此时的企业高层就无法处理企业的所有事物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分权,采取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来对企业进行管理。企业应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企业良好运行的保障,也是企业更好的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化经营的前提。

35优化市场结构,积极开展多元化海外市场

企业在面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应从相关的法律法规着手来处理贸易中出现的贸易壁垒多样化和隐蔽化等问题。通过政府外交、行业协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度过企业难关。企业自身方面产品的技术、环境、安全等方面要达到进口国标准。同时还应建立相关的贸易壁垒预警体系,从而保证企业突破贸易壁垒,促进企业的出口。在市场方面,企业应该从原有的集中型贸易出口到多元的贸易出口转变,通过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这是企业在面临经济衰退的情况下能够尽快调整的保障。外贸企业在面对新经济市场的情况下,应从新产品的开发、市场的变化等角度来抢占市场份额。

小结;中小企业在面临多么的市场环境,应谨慎对待,在扩大对外贸易市场的情况下,加强企业内部体制改革,优化企业管理模式,从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禹平红,何秀丽外贸企业危机面前如何求生[J]市场周刊

[2]付罡,于洋我国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战略研究,2009年4月上,30-31

篇12

(一)我国现有贸易模式和结构不具有可持续性

我国外贸模式与结构存在着许多不合理性,缺乏可持续性。我国出口增长十分迅速,出口贸易依存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采取高收入、高消耗、低收益的数量型模式,对资源严重浪费,对环境严重污染并削弱了贸易发展的后劲。由于自己的品牌很少,产品技术含量低,再加上宏观管理乏力,引起低价竞销,经营秩序混乱。在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成交价格却一路下滑,不少外贸企业有规模没效益,仅靠着退税勉强获得微薄的利润。同时,出口的扩张带来进口的高速增长,由于对国外原材料需求旺盛,造成进口价格大幅攀升,贸易条件明显恶化,阻碍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贸易摩擦频繁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实体和第二大出口国,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中国的外贸出口市场的选择过于狭窄,过分依赖少数市场,主要是美国、香港、日本、欧盟、东盟、韩国、台湾、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俄罗斯等国家或地区,尤其是美国、日本、欧盟,近年与他们贸易纠纷不断,以至于影响总体出口的增长。从理论上讲,这种过分依赖状况极容易引发贸易摩擦,增加市场风险,从而造成中国对外贸易的不稳定性与波动性。

(三)服务贸易滞后于货物贸易

相对于货物贸易,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相对较晚且基础较差。由于长期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我国服务业在规模和结构上均落后于世界水平。服务贸易发展的滞后对国民经济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使就业不充分,不利于解决当前严峻的就业问题;影响工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使经济呈粗放式增长;制约外资进入,影响外商对华投资热情;由于服务业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也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目前,随着全球服务外包的兴起,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新增长点,如果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缓慢,将会影响整个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与贸易的可持续

我国外贸企业要想保证贸易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众说纷纭,最早应源于1987年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表述,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可持续发展”理念,自从它形成、提出以来,就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广大学者更是将其应用、渗透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中。由于贸易与环境的密切关系,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联合国在《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了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概念,指出它是一个开放的、公平的、安全的、非歧视性的、可预测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并能使全球生产按照比较优势得到最佳分配的多边贸易制度,对所有的贸易伙伴都是有益的。国际贸易实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各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来实现。

所谓对外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处理和协调好对外贸易发展与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关系。外贸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外贸易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能够促进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促进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要合理使用和开发资源,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出口;要通过国际问资源调节、通过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转让,改善环境保护工作,从而有助于改善全球的生态环境。②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应注意发展对外贸易的综合效益,其中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应当系统地考虑和关注对外经济贸易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促使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协调发展,共同为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③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应改变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的观念,努力寻求与可持续发展相互协调的外贸发展规模与速度。依靠科技兴贸和技术进步,积极开拓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④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应在出口商品质量管理中,密切注意一系列环境要求,如环境标志、清洁生产、质量认证、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制度。⑤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应通过国际问商品、劳务、技术、信息、资本的交换,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

三、我国企业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曾多次反复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外贸企业应该分别从经济、生态等多个角度出发,增强对外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树立绿色环境战略

首先,要提高环保意识,健全环境保护立法,强化贸易环境立法,尤其要加强对外资项目的管理,防止外商向我国转移国外禁止生产的高污染产业。其次,应合理制定资源价格,实行税制改革并建立绿色的税收制度,同时改革排污交易制度,以实现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再次,要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积极推行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以应对绿色贸易壁垒。要加大环保的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不断地开发绿色产品,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上都注意环保,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行绿色型经济增长模式。山东省金乡是“大蒜之乡”,金乡县的大蒜企业拥有有机大蒜生产基地,在包装上也遵循“绿色包装”,有利于大蒜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企业还要重视营销活动,要把绿色营销观念作为制定公司营销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这样才能使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绿色营销,企业不仅可以通过自身的绿色形象在国际市场上提高产品的环境竞争力,在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同时,对公众的消费行为也起到了强化作用,有利于开拓绿色产品市场,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二)推进出口多元化战略

我国出口市场应在地区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合理布局。要充分利用各种博览会、经贸洽谈会、展销会、出国推销小组以及电子商务等多种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坚持贸易与投资、贸易与经济合作、贸易与援外有机结合。以广东体育用品业为例,美国、欧盟和香港为主要出口市场,2010年1月-10月广东对美国出口体育用品8.6亿美元,对欧盟出口5.2亿美元,对香港出口3.8亿美元,出口到上述三个市场合计占同期广东体育用品出

口总值的75.6%。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而且欧、美是设立技术性贸易壁垒最早、数量最多、壁垒要求最严的国家,易引起反倾销。要全方位地开拓国际市场,可以利用电子商务,进行网上销售,根据服务贸易总协议中的准入方式,我国体育服装企业可以进行跨境交付和到其它国家开办商业网点及提品的售后服务;还可以以体育赞助等营销形式参与国际性活动,增强品牌的号召力;也可以直接在国外开品牌商贸城。

(三)注重品牌策略

我国企业要强化品牌意识,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弱,品牌建设落后。例如广东玩具业的主要经营模式仍然是贴牌生产,来料加工或来样加工,这样,广东玩具出口不仅容易受到国际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而且企业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加工组合后再出口,形成封闭循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们的自主开发能力,企业不自觉地形成被动接单的习惯,仅获取低廉的加工费,也造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严重缺失。我国玩具业长期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状态,绝大多数玩具生产企业没有技术创新和改造能力,没有产品设计和研发优势,以自创品牌出口的中国玩具生产企业很少。三星就是通过“品牌创意战略”而一举成为世界品牌企业。

(四)培养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在引导企业培养自主创新方面,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云南省为例,云南省商务厅扶持、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按照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二次创新相结合的思路,提高出口商品的加工深度、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变“高能耗、高污染”产品为“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还引导和鼓励有优势、有能力、有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云南省的地缘优势、产业优势和境外资源优势,在境外投资办厂,规避出口退税率调整和国外贸易壁垒的影响,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宽企业生存发展空间。此外,高校可以培养创新人才,并在科研中使用更多资源进行研发,业界可以利用高校成果生产出成品,拉动社会经济发展。

(五)发展服务贸易

当前,全球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发展服务贸易应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具体来说,发展服务贸易要做好以下一些的工作:完善服务贸易的基本法律,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实现服务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的双边与多边谈判;更新服务贸易的观念;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拓展新的服务贸易领域;有步骤的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六)实现贸易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改善出口商品结构,要加大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其产品质量和档次,逐步扩大其国际市场份额。集中力量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将生物工程、电子通信等作为开拓海外市场的突破口。应当转变过去单纯追求出口创汇指标的观念,在努力扩大出口的同时,抓好以引进技术为重点的进口工作,把引进国外成熟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性任务,促进贸易结构的升级。

全球金融危机的浪潮的确给世界各国经济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各国及世界各经贸组织相继出台并实施的各项经济复苏政策和计划的影响下,全球经济正逐渐回暖。但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牢固,出口贸易的形势仍存在诸多变数,这使我国外贸企业的对外贸易的形势比预期的要复杂。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企业要选择合理的战略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立新.“低碳经济”压力下的可持续贸易战略调整.理论研究,2009,(8):49-51.

[2]李京生.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宏观经济管理,2010,(9):45-46.

[3]陈建,付静.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新思考.教学与研究,2010,(4):51-59.

[4]胥明琳.简论国际贸易中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国际交流,2010,(9):121-122.

[5]付钧文.建国60年对外贸易述评一基于可持续贸易发展视角的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10,(7):3-8.

[6]张振华,王旭.金融危机背景下广东玩具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商业经济,2010,(8):25-26.

[7]刘英梅.开放模式下广东体育用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经贸导刊,2010,(15):58.

[8]高建明,庞立华.论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商界,2010,(7):106-107.

篇13

(1)对外贸易战略概念。对贸易战略,一般都分为“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两类,但是事实上在讨论时不同的学者对其所赋的涵义并不完全相同。国际上,对贸易战略分类和定义比较有影响的有杰巴格瓦蒂和世界银行的一些学者。巴格瓦蒂是用有效汇率(EER)来区分和衡量不同战略的。他将均衡汇率加上任何出口补贴或税收优惠定义为一国出口品的有效汇率(EERx),将均衡汇率加上任何进口关税或数量限制等等定义为一国进口品的有效汇率(EERm)。

(2)我国对外贸易战略发展概况。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我国贸易自由化步伐逐步加快,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战略也不断调整。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基本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混合外贸战略;1994年后,提出商品贸易与资金、劳务合作与交流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大经贸”战略;加入WTO以后,提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选择可持续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比较自由的,配以适当保护的综合战略”和有管理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11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36418.65亿美元,同比增长22.5%,外贸总额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其中出口18983.81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进口17434.84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作为贸易大国,应充分认识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提出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符合我国国情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全球贸易自由化,以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提高我国整体对外贸易竞争力。

二、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条件

战略的选择是不能以抽象的优劣评判来决定的。我们认为,战略作为一种政府决策行为,是一种上层建筑的活动,其选择自然要受制于它所存在的经济基础。只有符合客观存在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条件,一国的贸易战略才能取得实效。所以,贸易战略选择的关键首先是必须深人认识这些客观条件—国内的客观经济条件和国际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依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实行战略模式的转换。

(1)国内客观的经济条件。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是为实现本国工业化服务的,所以制约战略选择的本国经济条件也就是一国工业化过程中的约束条件。这便是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战略选择时必须面对的国内客观经济条件的约束——投入约束和市场约束。

投人约束指对任何产业一国无法满足其要素投人要求的约束,包括资本约束、劳动力约束、自然资源约束和技术约束等;市场约束指一国国内市场太小,未达到产业规模经济要求的约束。一般而言,农产品和初级产品的生产技术要求简单,资本投资额要求低,劳动最为密集,因而投人约束较松。同时,它们是规模报酬不变的产业,无论其市场多么小,只要有需求就可以进行生产,因此其市场约束也松。相反,耐用消费品的生产技术要求先进且复杂,需要的最低投资额也高,并且是规模报酬递增的产业,其两方面的约束较紧。而日用消费品工业的约束松紧度则属于二者之间。

(2)国际经济环境。接下来探讨与贸易战略选择相关的另一个基础决定因素—国际经济环境。因为贸易战略无论是进口替代还是出口替代,都与世界市场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和结构变化相联系,因而,发展中国家如何依照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反应才是战略选择中最重要的。在80年代,整个世界经济贸易增长都放慢了,唯有东亚国家一枝独秀,它们的实际出口年增长率在1980 --1989年间平均都达到了10%以上,比其他各类国家高。东亚国家的实际说明,相对外部条件而言,各国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才是更关键的因素。各国只能根据其变化及时作出战略调整才能不断适应。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出现问题

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在过去三十多年里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这种增长更多的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主要表现为对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效益低。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出口贸易的发展主要依靠要素的粗放投入。中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金、土地以及资源等要素粗放投入实现的,相当一部分产品的竞争力来自于低工资、低土地成本,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生产加工环节。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上升,对低工资现象的治理等,劳动报酬势必是增加的趋势,虽然增长速度比较缓慢,但经过长期发展也会降低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必须要突破制约,从体制、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

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中国出口产品中,对生态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以及污染较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如化工、农药、印染、制药等)占较大比重,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污染,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中国资源!能源!原材料短缺虽然并不全是出口大量增长造成的,但是,中国出口商品中相当一部分为高耗能、高度依赖于原材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商品,粗放型的出口增长加剧了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如果继续保持这种以高耗能、高耗原材料为基础的粗放型出口增长,会让本来已经十分脆弱的资源和环境来承担这种高消耗的发展道路,无异于用短期利益换取慢性自杀。

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调整的必然性

进入21世纪,中国必须改变贸易战略的“保护”导向,突破“出口导向”、“进口替代”两种贸易模式的思维定势,得以适应世界经济的变化,制定正确的贸易战略,正确认识一个国家的贸易利益,应用怎样战略手段实现战略目的。

(1)克服传统贸易发展战略的局限性。虽然一国迅速崛起,经济独立自立,夯实工业基础,口替代战略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较强的排斥竞争和排斥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特点,口替代战略在工业最初增长之后,通常会陷入困境。而且,在当代开放经济条件下,全面的高度保护,很难行产业发展的思路。从根本上讲,比较利益原则是出口导向战略遵循的原则,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充分利用比较优势,获得劳动力资源带来的比较利益。但政府扶持的标准在出口导向战略中是以企业出口业绩为参考,这容易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技术合作中,形成固定化垂直分工模式,生产结构也过分依赖劳动资源,进一步形成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过于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产业升级难,产品结构难以优化,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实行贸易自由化与优化资源配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开放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共识。据统计1997 年,世贸组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下降到12.5%。由于在国际经济体制构造中,主导地位一直被西方发达国家占据,发展中国家市场开放很难由自己掌控,按自己预定的时间实施开放,往往市场开放过快发展中国家共同的特征,国内支柱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发展中国家面临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就是如何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既实行贸易自由化与资源优化配置,又实现产业的自身发展。中国也面临这一问题,如何在加入WTO之后,国内市场开放度加大,传统的贸力减弱的情况下,中国克服自身战略措施存在的实施缺陷,成了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3)提高国家产品竞争力。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培养动态的比较优势。目前,影响一个国家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强劲增长态势表现在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上。统计显示,在2002年,占制造业出口1/4是高技术产业,而发达国家在世界技术贸易中占了80%的比例。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技术贸易差距不仅使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地位,而且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外贸优势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受到巨大的无形冲击。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资本和技术含量稳步提升;另一方面,资本和技术的劣势让发展中国家没有与发达国家竞争能力。

五、我国外贸发展战略选择的对策

从我们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条件分析,以及目前国家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重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尤其加入WTO对我国当前外贸发展战略的新挑战,要求我们必须有一种比以往在考虑加入WTO对策时更宽视野的思考。贸易全球化战略就是从世界经济范畴中规划贸易的发展战略,是更好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把本国外贸发展与全球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的战略。

(1)树立贸易全球化发展思想。在树立贸易全球化发展思想,要求我们必须做到:第一,全方位地参与经济分工。在贸易全球化发展战略中,传统的根据本国优势要素开展对外贸易的思想将根本改变,要素投入的国际化使一个国家一个产业的发展不再完全或主要依靠自身的要素投入。第二,充分利用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现代产业。不论进口替代产业还是出口产业,都要注重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只要这种投资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国际直接投资的新的发展形式,包括国际收购兼并形式。同时需要避免的是不考虑产业水平只注重外资的倾向。第三,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参与国际分工。中国应当广泛地参与各个层面的国际分工,而不是简单继续发挥我国劳动力优势的分工。通过国际直接投资,我们完全可能进入传统产业的一些细分市场的分工,即利用产品差异性、多样性进入高级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加入 WTO 以后,要利用海外市场扩大和稳定的机会,以市场细分的战略进入现代制造业的国际分工。第四,致力于国际分工地位的提高。由于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几乎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发展中国家有可能保持与发达国家较小的差距。要从总体上改变我国“国内生产、向外出口”的开放方式,转变为当代跨国公司普遍的“全球生产、全球经营”的模式。

(2)依靠自身的独特优势。一方面,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这种生产禀赋的比较优势,既表现为拥有丰裕的部分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又体现在某些工艺品制造技能和中等技术上,甚至已开始反映在一些特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很清楚,比较优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当用它来理解一个正在迅猛发展的经济时,尤其需要注重这种动态性,即一国的比较优势是会演进、变化而逐步提升的。另一方面,明显的大国优势。我国极其广阔的国内市场是开展对外贸易的强大后盾,可以发挥缓冲和支援的重要作用。当国际市场大起大落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冲击时,广阔国内市场能够吸纳相当部分原先用于出口的商品,或者提供多样化的商品结构,以缓解出口贸易的各种风险。

(3)外贸的三方面统筹发展。外贸发展在于获取静态、动态和社会三方面的经济利益。就静态利益而言,国际贸易可以互通有无、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增强经济实力和增加社会经济福利等。从动态利益角度来说,国际贸易是国内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能够增加生产要素供给、就业机会和国民收入,获得诸多规模经济,促使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产生各种经济刺激(如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等),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等。还必须指出,国际贸易的深入开展也对各类企业形成了竞争压力,这同样是一种动态利益。相对来说,静态利益是短期即可获取的,也易于进行计量,而动态利益则要较长时间才能得到,一般还较难加以估算。至于讲到社会利益,则在于关注国际贸易给予社会经济进步的推动作用。应该指出,尽管在具体实施的某个时点,获取这三方面的贸易利益会有范围和程度上的差异,但作为一国贸易发展战略,对此一般并不应有所偏废或舍弃。

(4)树立进出口大致平衡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所致,我国的外贸决策与运行基本上是按照一种偏重出口的思路来进行的。如果我们目前仍然拘泥于这种思路或做法来探索推动出口的措施,视野就未免过于偏窄了些。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和他国实践(如日本)都告诉人们,一国的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倘若长期遵循偏重出口的思路和做法,必然会招致种种难以逾越的障碍,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并最后被迫改变为去追求进出口贸易的大致平衡。可以说,现在是我国努力确立这种进出口大致平衡基本方针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王飞.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与比较优势陷阱[J].国际贸易,2010.

[2]于蕾.关于我国贸易战略调整的探讨[J].国际商务,2008,( 1) .

[3]刘恒,陈涛.金融危机下对我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反思[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 3).

[4]康珊.我国贸易发展战略文献综述[M].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2).

[5]李计广,张汉林,桑百川.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回顾与展望[J].世界经济研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