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课程网络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于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为解决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基于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教学网络化的特点,本文从学校教育视野下的初中科学实验效果与新课程培养目标之间的现实差距分析出发,建构了新课标下初中科学实验课程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并做出了问题探讨。[1]
二、新课标下初中科学实验课程的问题分析
尽管目前我国对于科学素养还没有比较一致的表述,但是当将科学素养落实到科学实验课程中时,都比较一致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具体描述。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技能和基础知识,了解现代仪器在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研究中的应用,初步形成运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了解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求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改革。现实实验教学所达到的效果与课程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之间仍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为:1)在现实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依然无法摆脱理论教学和验证性实验的情况,与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以及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新课程实验目标之间的差距;2)在现实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强调实验结果,忽略了对学生实验过程的引导,使得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实验的趣味,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新课程实验目标之间的差距;3)现实实验教学由于受到学校教学经费的限制,部分学校出现实验课程不能正常开课的现象;4)实验课程课时、课堂容量的局限性使得现实实验教学无法更多地进行探究性实验。[2]
因此,本文尝试从改变教育教学内部组织和结构着手,提高教学效率来缩小现实实验教学效果与新课标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三、新课标下初中科学实验课程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建构
1.教学目标
新课标下初中科学实验课程网络化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层面,要求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了解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科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层面,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索的科学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鼓励学生发现学习实验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让学生在宽松的网络环境下愉快地自主学习;正确认识网络不仅是娱乐的工具,更是辅助学习的工具。
2.教学过程
新课标下初中科学实验课程网络化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模块:预习模块、实验模块和评价模块。
2.1预习模块
预习是实验成功的一个重要步骤,在网络化教学模式中,预习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书本知识、网络信息、虚拟实验。
针对不同性质的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课本或网络信息作为预习的参考材料。虚拟实验包括虚拟实验室、虚拟实验点播室、虚拟实验信息栏。学生可以通过浏览虚拟实验信息栏了解教师的实验课程安排、最新的科技信息等,通过虚拟实验点播室自主选择各种实验视频或动画进行观看,再在虚拟实验室里进行虚拟实验操作。当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时,如果操作错误,计算机将提醒“操作错误”并模拟错误操作的结果,让学生看到错误操作带来的危害,认识到科学的严谨性;如果操作正确,计算机则给予奖励,显示鼓励学生的话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
虚拟实验阶段过后进入测试阶段,测试将结合游戏形式进行以提高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也可以了解自身对实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虚拟实验”中的表现以及测试结果都将被计算机记录并储存在数据库中,成为日后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有效数据。
2.2 实验模块
实验模块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实际操作、交流讨论、实验报告、提交新方案。首先,学生在通过测试阶段后进入实验室动手操作实验,并如实地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接着,针对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学生通过网络论坛或电子邮件与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讨论。然后,学生书写电子实验报告,同时也可以将疑问写于报告之中,以电子邮件形式发给教师。最后,学生可以根据对实验的讨论结果,向教师提出新的实验方案。教师在阅读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实验设备,进行再次实验。
2.3 评价模块
新课标下初中科学实验课程网络化教学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家长评价。首先,通过每个学生在测试中的结果及在虚拟实验室的表现情况,教师可以很快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初步诊断,从而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查看学生在预习阶段的一些评价数据,实际操作时的表现,实验报告的书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其次,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实验合作过程中的感受,网络论坛上讨论的积极性等方面对自己或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自评,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以及学生对自身学习的反思。 [4]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康长运.论课程改革的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3,11:16-21.
篇2
网上资源包罗万象,通过新闻报道、报刊、原版英文读物和图片图表等不同的来源,展现文化、体育、保健、娱乐、科技和环保等多方面的知识,涵盖教材所涉及和学生所关心的所有话题,且可以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些网络资源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更直观形象的素材。
2.网络英语教学资源促进了学习形式多样化。
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习的方法比以前多了。除了传统的学习方法之外,还出现了一些合作学习方法,如同学合作学习、网上合作学习、人机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等。此外,课堂学习变得比以前更丰富多彩,网络资源里的图片文字、声音对话等都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3.网络英语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开发与利用网络英语课程资源进行的教学是一种学习过程交互化的学习模式。它以内容选择自主化,知识呈现多样化,图文音像趣味化等优点,降低了理性知识的认知难度,实现了学习过程的个别化、个性化、随机化,扩大了教育的范围与途径,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些优点都能够为优化英语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二、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1.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为课堂教学提供支持。
教师可以将搜集到的网络资源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建立一个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的好处在于教师方便地调用所需要的教学资料,并可以制成课件,供教学使用。通常来说,教师可以按照资源的表现形式,将不同的资源放到不同的文件夹里,这样查找起来比较方便,其中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以教学主题为主线,构建知识资源库。
2.利用网络教学方法,丰富完善教学内容。
教师可将精读文章放到网页上,给文字内容添加声音、图像、Flas等,对要讲解的语法重点和句子结构进行必要的链接。教师可在网上调出各类英文有声文件,这样既有原声朗读,又有原文对照,可以使阅读和听力得到同步训练。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中的交互功能,增强教学互动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多媒体课件和教辅材料挂靠在教学网站上,实现常规课堂和网上课堂的结合。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求索,使内在的学习潜力得以挖掘,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3.广泛搜集优秀的英语学习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
互联网上资源繁多,教师需要事先搜索,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兴趣爱好,选择下载大量可理解的融声像、语言、文字于一体的多维立体语言材料,如西方文化小知识、格言警句、英语幽默、实时新闻追踪、每日更新的美国之音慢速英语和常速英语、英语简易读物、英语原版小说。教师事先浏览英语学习网站,把适合学生的英语语料下载下来,链接到固定的多样化栏目中,增加真实语言的摄入,使语言学习不仅具有历史积淀,更具有时代特征。
三、网络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网络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问题,其中主要涉及教师网络操作能力及使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方法和理论指导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在网络资源环境下所受到的冲击,学校网络设备和技术方面的制约。
1.教师方面。
开发利用网络英语课程资源进行英语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它要求每个学生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按照适合自己的节奏学习。这对教师运用网络知识操作课堂教学的能力是极大的挑战和检验。即便是那些有电脑和网络经验的教师,也缺乏网络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网站太多,网络英语课程资源过于丰富,刺激了学习者的浮躁感。教师如何调整自己的英语教学方法,使网络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是教师需要慎重考虑和探索的问题之一。
2.社会大环境及学校网络设备和技术的制约。
就整个社会环境而言,不少人认为过去不用微机、不用语言实验室,人们同样教外语,依然能够做到成绩斐然。许多对教学上利用网络英语资源持消极态度的人士,往往强调目前国内的大环境和社会需求,尚不支持网络课堂的发展。
篇3
21世纪是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随着IT产业的迅速崛起,计算机网络的触角已经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并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我国的计算机网络也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尤其Internet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术对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中职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直接关系到我国21世纪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素质。因此,探索课程内容,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具备分析比较和选择网络技术元素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局域网组建的技术,具备一定的网络管理与维护知识,掌握一定的网络配置管理等综合应用能力。
在近几年的教学与实践中,笔者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进行研究,认为《计算机网络基础》应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用脑、用心、用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中职学生基础较差,素质不高,他们没办法掌握难度较大的知识,只能理解和掌握一些比较基础的内容。但中职学生具有“二强一高”的优点,即动手能力强、可塑性强,对新鲜事物兴趣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充分利用这个优点。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产生兴趣,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其次要向学生指明所学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学生只有清楚了这些,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学习。最后采用容易让学生理解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和中心,是学习的主角,老师起着启发、帮助和引导的作用。
2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各部分内容教学探析
通过分析与比较,笔者觉得《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应该从六个方面进行教学,分别是:计算机网络概述、数据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计算机局域网技术、Internet及其应用、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讲理论性内容,多讲实践性内容,让学生多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1 计算机网络概述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讲授三个方面的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及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其中,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是教学的重点。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计算机网络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可分为不同的网络,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实例分析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的不同;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区别;再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讲述星型网络、总线型网络、树型网络、环型网络和网状型网络的特点与差异。在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教学中,可通过案例列举出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如: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电子银行、在线娱乐等等,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讲授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内容时,可通过查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资料,结合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2.2 数据通信基础
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数据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主要讲授三个方面的内容: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介质和数据传输交换技术。首先让学生掌握信息、数据和信号的概念;其次明确通信介质中有线介质和无线介质之分,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实物介绍双胶线、同轴电缆和光纤三种有线传输介质的物理特性和传输特性;再通过实例介绍红外线、蓝牙、激光等无线介质的特性。然后讲授数据传输技术,让学生明确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单工、半双工和双全工这三种传输技术的区别。最后了解三种数据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2.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内容,但要求中职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确是相当困难,因此教学中也只能讲授最基础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有: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特性、OSI参考模型的七个层次结构、常用的计算机网络协议、IP地址的分类等。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功能特性,只有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特性才能够掌握各种网络的特点,才能了解网络运行的原理。其次要让学生明确网络为什么要实行分层,并且能够知道OSI参考模型到底是哪七个层。但是具体七个层是怎样工作的就不要求学生掌握。然后让学生了解一些重要的网络通信协议,如TCP/IP、UDP、FTP、HTTP、SMTP等。最后讲授IP地址的分类。
2.4 计算机局域网技术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本课程的重点。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组网技术。讲授的内容有:局域网概述、局域网组成、网络设备、网络互连技术、局域网的组网技术、网络操作系统、局域网规划与设计等。学生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初步能够具备网络管理员的基本素质。本部分的教学最好都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我们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1)引导学生认识网络设备:网络适配器、中继器、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还要动手制作网线。(2)要求学生理解网络互连的本质,能区分硬件互连与软件互连。虽然这部分内容较难,但这部分是核心内容,学生一定要掌握。(3)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必须掌握简单的组网技术,包括怎样布线、选择网络设备、进行简单的配置等,重点训练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4)最后要求学生能够掌握Windows 2003 server的基本操作,如配置用户、共享、服务等。
2.5 Internet及其应用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同样是重点。学生通过学习,基本可以掌握Internet及相关知识。本部分的内容包括Internet的概念、Internet的主要服务和应用、Internet的接入方式、域名的认识等相关内容。本部分可教学的内容很多,学生也能够很好掌握。Internet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结合当前的一些新技术和新元素,使学生对Internet有更深的了解。在讲授Internet应用的过程中,除了讲授Web服务、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等传统的Internet服务以外,还可以结合当前的发展介绍其它流行的Internet服务,如:即时通信、博客(或微博)、搜索引擎、网络电视、网络娱乐、电子商务、网上银行、远程教育等等,多举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例子,这样不仅让学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也增长了许多网络知识。在Internet的接入方式的教学中,可结合当前“三网融合”的政策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国家的一些政策。另外还可以介绍世界和我国目前的互联网发展情况,介绍先进的“云计算”和“物联网”知识,让学生对未来网络有一个美好的憧憬。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只要教师备课充分,一定能够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2.6 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
网络安全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网络安全概述、网络安全的威胁、网络安全目标和网络安全技术。重点讲述四个网络安全技术:加密技术、数字认证、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治技术。另外对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网络的不安全因素来源也要求学生有一些了解。
网络管理部分的内容较难,因此只能讲授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网络管理的概念、网络管理的功能和简单网络协议(SNMP)。重点分析网络管理的五项功能(网络故障管理、网络配置管理、网络性能管理、网络计费管理和网络安全管理)和介绍SNMP的内容。最后再介绍一些常用的网络管理软件。
3 结语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已经成为我校中职教学的特色专业课。计算机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充实教学内容。同时计算机网络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概念原理多、学生较难理解的抽象的课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赖于教、学双方的不懈努力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欢,徐师.计算机网络基础(第2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4.
篇4
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受升学率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经常处于“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考,学生背”的“师授生受”状态。这种状况既不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也不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向。寿光市上口镇第三初级中学十分注重学生的维持性接受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虽然使学校的成绩都名列前茅,但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可取的,这样的学习只是将学生视作灌注知识的“容器”,仅仅教给学生知识。这样的学习并不是学生感兴趣和希望的形式,学生看不到学习这些知识的必要性、迫切性,更无法在学习中表现自己的能力和作用,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导致思维惰化,这必将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
现代宽带教育城域网的开通以及网上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网上课题交流平台提供的信息便于交流沟通,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因此,上口镇第三初级中学以网络资源为突破口,让学生自发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积极性,使之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学习中。学生的这种自觉性的学习过程对其心理的作用和意义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对更高的能力和素质具有不可低估的发展价值。以后的社会发展,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在同一项任务中必须分工自主探究,才能够顺利完成。对《基于网络课程环境下初中学科自主探究型教学(学习)模式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实践和探讨,构建了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2 课题界定
1)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2)自主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本课题着重研究基于网络课环境下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的具体策略,力求通过研究和实践,逐步构建起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创新品质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并以此为突破口,研究上口镇第三初级中学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策略。
3 基于网络课程环境下构建自主探究型教与学模
式的具体策略
3.1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教学的策略
1)自主探究学习任务的设计。在网络课堂中,学习任务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它可以是围绕学习目标、源于真实生活的、富有挑战性的某些问题;也可以是为了解决问题、来自于学习需要的真实任务,或者是结合学习内容所提出的研究课题。
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要在学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2)自主探究学习情境设计。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就是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为自主探究小组共同学习服务。在学校教育资源网上,各学科都建立了网络资源,便于师生教学和学习。在网络环境下,首先,学生可以通过Web浏览器、E-mail电子邮件、BBS论坛等认知工具,在网上获取问题的解决方法;其次,学生可以利用Web网页、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幻灯制作、Excel电子图表等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处理信息,并以多种媒介方式表达、展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3)自主探究学习小组的设计。在基于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中,建立自主探究学习的小组非常重要,学生不再作为一个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小组成员的角色参与更加广泛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建立自主探究学习小组,依据整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进行分组,每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人一台电脑,这样既有利于自主学习,又有利于相互促进,有利于自主探究学习优势的发挥。自主探究学习小组是在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下,学生间的多方交流,以完成某项研究课题为主要学习任务,在网络中可以通过基于网络讨论来实现。
4)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设计。最常用的是BBS论坛方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参与讨论和交流,在其中发表帖子,每个人的发言随时都可以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浏览到,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网页浏览并参与讨论、发言。也可以采用网络聊天室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参加者建立一个融洽的讨论环境,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里,把对某一主题感兴趣或有研究的人集中起来,让每个参与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以集思广益。还可以采用E-mail、ICQ等方式来实现讨论和交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基于网络的人机、人人互动交流的方式,将更加受到新技术的支撑而变得更加多媒体化、网络化、个性化。
5)自主探究学习的评价。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面,不能只是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该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例如,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态度如何,所完成的作业表述方式是否清晰,陈述理由是否充足,解决方法是否新颖,学习效果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现,等等。这些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的方法,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公正的评价,也给学生提供了利用反馈改进学习的方法,并帮助他们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念。当然,这种过程性评价仍然需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3.2 基于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学习的优点
1)以自主探究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2)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3)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教学效率;4)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突出;5)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综合能力;6)小组自主探究学习能够激发学习兴趣,锻炼操作能力。
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小组自主探究并且制定相关的操作任务,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在网络课程环境下计算机其实只是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可以帮助完成一些具体的工作,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只介绍一些基本的操作,进一步的操作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探索验证。比如在文字处理软件使用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如何高效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显得越来越重要。基于网络课程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应当看到未来网络教育的发展方向,加大研究力度,促使基于网络的教育应用尽快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魏国生.基于网络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8):40-44.
篇5
摘要:网络编程基础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知识体现出变化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分析了课程特点,阐述了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特点,分析了在课程中实施此法的可行性及实施过程,并通过比较法验证了案例教学的成功。
关键词:网络编程基础;案例;教学;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18-02
在信息爆炸的经济时代,用人单位对有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强的技术人才求贤若渴,而很多本科生限于“没有工作经验”的门槛找不到工作,这样的现象归根到底是课堂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目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很多高校教学改革的目标。“网络编程基础”是赤峰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务外包方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内容包括三部分:HTML、CSS+DIV、JavaScript。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CSS+DIV技术制作出具有动态效果的网页的能力。课程特点是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综合性强。为了培养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可明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与综合运用能力。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网络编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优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其思想源于抛锚式教学。[1]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问题或真实事件基础上,[2]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具有自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3]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学生要想深刻理解事物内部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所以抛锚式教学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情境式教学”。[2]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由教师把学生引入到一个适合的学习情境中,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发现规律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突出实践性、学生主体性、过程动态性、结果多元化的特点。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优点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潜能;有利于增进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意识;[4]有利于集思广益,教学相长。
二、“网络编程基础”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
“网络编程基础”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Dreamweaver等网页设计工具开发小型网站的能力,课程特点是操作性、实践性强。课程中HTML是标记性语言,用来表示网页的内容;CSS+DIV用来表示网页的样式,决定了网页布局,颜色搭配;JavaScript是客户端脚本语言,可制作网页的动态效果。要想把枯燥的标记、命令与生动的网页对应起来,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要做什么,然后才是怎么做,这样学生才能带着兴趣去学习新知识。案例教学法正是按这样的思路去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展示网页案例,这些案例来源于生活,学生立即有了直观的印象,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能完成这个案例的相关命令和标记。学生为了做到案例效果,会主动探寻标记与网页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忽略了学习的乏味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习效果。
我院“网络编程基础”的教学完全在机房进行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为案例教学法提供了良好的实施环境。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是案例―理论―案例。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教师可方便展示案例,讲解理论,学生可自主查看案例,动手制作案例。
从以上两方面分析看出,“网络编程基础”适合使用案例教学法。
三、案例教学法在“网络编程基础”课程中的实施过程[4]
1.案例准备
教师准备案例应根据以下原则:
(1)案例要小而精。案例教学费时会比较多,所以案例选择要精准,既能保证教学,又不会耽误太多时间。“网络编程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标记的使用与网页的展示有对应关系,所以小而精的案例比较容易选择。
(2)案例要新。为了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案例要选取学生关心、感兴趣的内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案例设计要合理。包括案例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案例中知识点的先后顺序,提问设计环节要得当,这样案例教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案例引入
案例引入指讲授前先提出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再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的方法,最终引出新知识点。案例引入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求得答案的欲望,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引入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把握好各知识点引入的时机。“网络编程基础”课程中案例引入是先展示网页效果,介绍网页元素,再讲解具体步骤。以“超级链接”内容为例,案例是“狗狗大全”,教师展示网页并操作,点击小狗的标题,让学生猜猜会有什么结果,然后再展示另一个页面,显示狗的图片和介绍。小狗可爱的图片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的链接效果清楚明了,学生观看后都会跃跃欲试想马上掌握超级链接的设置方法。教师应在这个时机详细介绍超级链接的设置方法。
3.案例讨论
案例实施的第三个环节是案例讨论,这个环节适用于综合性案例。比如在CSS+DIV内容讲完后,可让学生做一个稍复杂的网页,如“淘宝网”简易页面。在前期知识的基础上,由学生讨论分析案例完成的方法,讨论过程中教师是辅助角色,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得出结论。讨论过程中综合性案例实施方案肯定不唯一,可鼓励探讨最优版本,促进了学生了解知识的变化性和结果的多样性,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性。
4.学生练习
学生练习阶段分课堂练习和实验课练习。课堂练习是教师展示案例,讲解步骤后,学生自己模仿案例加深印象,消化知识。本门课程的知识具有变化性的特点,所以学生的课堂练习是随机的、多样化的、丰富的。实验课练习是教师根据已授内容单独设计的综合案例,旨在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内在练习的理解。实验辅导中,教师可总结出案例编排是否得当,学生的薄弱点有哪些等问题,有利于提高下次的教学质量。
四、效果检验
1.实训
本门课程在一个学期中有三次为期两天的实训,内容为阶段性、综合性设计。由实训教师采用案例教学带领学生完成一个小项目。实训结束后,学生能独立提交一份作品。通过比较发现2011级、2012级的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明显增强,比没有参加实训的2010级以前的学生有较强的综合网页设计能力。
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本门课程在期末设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旨在较全面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实验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分组完成一个简单的网站,页面内容积极向上,主题明确,布局合理,字号大小、颜色搭配得当。笔者对计算机应用技术(服务外包)专业2011级、2012级学生的“网络编程基础”课程实施了案例教学法。实施前的 2009级、2010 级学生的笔试考试成绩平均为67.2分,实施后稳定在71~80之间;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 90%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完成的作品有创意,界面设计合理,颜色搭配得当,网页整体效果好。综合效果比前几年未实施案例教学法有很大提高。
五、总结
“网络编程基础”这门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课单独占有一学分,足见教学大纲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视。案例教学法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帮助教师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案例教学可以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案例教学法具有直观生动、真实可信、深刻启发性的特点,对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方法,不仅适合在“网络编程基础”中实施,也适合在其他类似课程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勇.案例教学法在网页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10,(6):107-109.
篇6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丰富的情感、积极向上的态度、合理的价值观,能促进学生的有效认知,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规律来组织课堂教学环节。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教育多年的工作者应该把以往注重按学科体系传授知识转变为更多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促使职业中专的学生职业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本文结合个人的一些学习思考和教学实践,就《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训教程》课在教学过程中关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谈些体会。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围绕学科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乎包含了人们在情义领域的全部,内涵很广。考虑到每个学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培养时应当有不同的侧重。对于职业学校的课改在“情感与态度和价值观”应达到的目标,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学习课程的兴趣。主要指教师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环节,有效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表现为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学习活动,显示出对课程学习的喜爱。
(二)自信心与意志力。主要是表现为通过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体验到成功,逐渐树立起学好课程的自信心,逐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三)学习课程的态度与习惯。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逐步培养出中职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以上的这些目标是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牢牢把握。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结合学科特点
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需要学生学习掌握:数据通信原理与实现技术、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及广域网原理、网络互联原理与技术等内容。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今后学习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网络开发的基础。学好了这门课程,将会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系统性、应用性、抽象性、严谨性。课程自身的特点有别于其他课,需要教师在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环节时,要以实训为主,让学生通过实训活动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提升实践技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遵循情感养成的规律
情感养成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很难通过具体的量化目标来进行衡量,学生只有在实训活动中才容易获得情感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多的是体验和感悟。通常在教学环节的组织过程中,由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为学生设定好学习任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后,学生通过完成预设的任务,体验到所学的知识,从而得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直接经验。如果想只通过一两次课就让学生对讲述的知识有所感悟,形成学生自己的经验,这是很不现实的。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中职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自控能力非常薄弱,学习基础较差,对理论知识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们,对“有用”、“实用”的内容很有兴趣,而且很乐于动手。例如:将五台电脑互相联通,形成一个小的网络,可以互相访问。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所学知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用网络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爱学习的情感和主动学知识的意识。
四、如何在教学环节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要求教师要首先树立与学生人格平等的观念,不仅在课外与学生有着良好的情感交流,课堂上更需要与学生有心灵的碰撞。上课时,如果学生能较好的回答问题,我会微笑着与学生握握手;当学生成功完成了制定的实训任务时,我会故意说:“你真厉害,比我当学生时掌握的快多了!”用此种方式对学生的成绩加以肯定;当学生之间为某一问题讨论得面红耳赤时,我会对胜方说:“感谢你们为全班同学带来的精彩!”,然后又对败方说:“是你们让大家从错误中加深了对知识的正确理解,你们虽败犹荣!”学生在课堂上,如果有不同意见,都会主动提出,享受一种互相学习、共同思考的乐趣。增强了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效果。
(二)创设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1.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创设情境、布置任务、设置悬念等方法,从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入手揭示课题,进行讲解。例如:讲解TCP/IP协议的时候,教师在机房里先用相关的DOS命令发几条信息,让信息内容在每个学生的电脑上都显示出来,然后提出问题:(1)为什么每台学生机上面都能看到教师刚才发的信息?(2)学生机发的信息能在其它每台学生机上看到吗?(3)学生机之间能实现指定的某两台机互相通信吗?(4)如何让几台机子之间能够互相连接?(5)每台连通的机子之间是怎样进行通信的?学生通过思考,会发现要想发信息让指定的学生机看到,必须要保证这两台机子之间是通信畅通的。而保持通信畅通,除了装好网卡、插好网线,还要设置相应的IP地址。学生在思考中,获得了一种潜在的兴趣。实践证明,要想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
2.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从成功中提高自信
作为一名教师,不管学生的学习基础多么差,多么讨厌这门课程,教师都应多肯定他的每点成绩,多鼓励、多表扬,多引导他们获取成功。课堂讲解的例题、课后作业、实训任务、考试题,一定要面向全体同学,不要过深、过难,避免因难度过大而挫伤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教师善于去挖掘,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潜能,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学生尝到了学习进步的甜头,就能逐步克服学习上的自卑感,树立信心,激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3.多元的评价机制,起搏学生的内动力
篇7
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所以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师亦应如此,计算机教学是新科技发展下诞生的学科,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上,使学生产生求知意识。基于此本文作者旁征博引,引用实际案例清晰明了的阐释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并对Packet Tracer的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一、Packet Tracer的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教学应当在中职教学当中广为流传,但是实际生活与教学当中却恰好相反,传统灌输式教学仍然是教师们的教学首选。我们不妨追根溯源,第一中职教师在理念上就逊色于教育思想发展,多数的教师对于实验教学设计操作技能还不是很感冒,将它应用到日常教学当中更是不可能的事情[1]。第二,中职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为己任这句话不是很理解,日常教学中局限于熟练重复,而不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用提,这些都是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所欠缺的。第二,对于实验实训的条件只是针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对于实验教学提倡的创设技能操作的情境在短期内是无法达到的。第三,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的基础普遍较差,认知起点与学习能力也都不是很高,制约了中职院校对于实验教学的推广[2]。
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带有中职教学的普遍特性,强调学生技能形成与熟练,当然它也有自己独有的特性,它提倡课程技能掌握要建立在网络原理、技术与概念的理解基础之上,同一时间计算机网络在知识体系方面比较庞大,难度也相对较大,我们结合多年的教学实例,比对中职生学习积累程度,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课程的学习目标实现几乎是难于登天的。所以说,在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当中加大力度普及实验教学,使学生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对技能进行掌握甚至是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Packet Tracer对于虚拟局域网当中的实验教学
虚拟局域网可以说是在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当中的重点,学生对于其概念与技术的掌握一般都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就拿它做个比方,阐释一下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引用Packet Tracer到虚拟局域网实验教学当中,创设情境主要是针对实际应用方面。我们从安全、网络连接的灵活性与隔离网络当中一部分人的需要角度看,都可以将问题情境设计的很好。在带领学生分组与对问题的表征进行明确以后,小组成员凭借Packet Tracer对解决措施进行构想。他们既可在Packet Tracer当中尝试创建一个网络拓扑,对深入研讨初始图景进行设计。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不难发现Packet Tracer网络图上的交换机和计算机端口对学生创建交换机的端口思路方面的启发作用。老师还可凭借网络图对学生在对端口进行逻辑分组加以引导,为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方案验证与实现的阶段做好铺垫。我们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比对Packet Tracer与单纯言语讨论,可以看出Packet Tracer教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3]。
对于方案进行验证的时候,中职生对交换机的端口进行逻辑分组这种方法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最终可做到通过资料对相关命令进行理解。这时,结合Packet Tracer师生可以很容易验证自身对相关命令的掌握情况,同一时间,试验途中,Packet Tracer对问题有很好的预估能力,还可以辅助学生多样化对问题进行解决。还有一点特别主要的是,Packet Tracer对于学生对虚拟局域网的配置命令实际应用方面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再也无需对概念与命令格式死记硬背,对于富有挑战意味的学习也无需机械似的在键盘上输入命令字符了。
对于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时候,每个小组可结合Packet Tracer仿真设置对自己方案、结果与操作过程进行解释,可以这么说Packet Tracer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结合我们以上谈的教学实例,Packet Tracer在中职生对虚拟局域网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起了坚实的保障作用,也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我们只是以虚拟局域网这个教学重难点为例,对于其它的教学内容,Packet Tracer的效果也是无需多言的。基于Packet Tracer的实验教学设计,对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形态进行了改革,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乐趣,而且自身效能感也是很良好的。
综上所述,放眼我国中职计算机教育现状,可以得出结论目前对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足,虽然已经意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高校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短期内进步的幅度依然比较迟缓。那么这就对中职计算机未来发展提出了要求,首先要聘用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结合现代化教学形式展开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力量。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当中引入Packet Tracer,不但提升了学生学习热忱与网络技术学习能力,对于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培养效果也是很不错的,这对新课标下中职教学的模式创新,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
参考文献:
篇8
在日常教学中,课程教学通常以单个的任课老师为主体,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应用主要由任课教师自主把握。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中教师之间相互隔绝现象比较普遍,师生的交流绝大多数也仅限于课堂,教学资源的更新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这与时下提出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考技能的提升有很大的差距。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的时代到来,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和途径,就是从封闭的教学模式转向基于网络的协同教学模式。本文以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探索网络协同教学在课程改革中的实践应用。
一、课程特点剖析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技术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其课程的性质具有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该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液压气动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安装、调试、维护及故障诊断与排除等方面的能力。液压与气动课程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流体力学、液压组成元件、液压基本回路、典型液压系统故障分析以及气压传动部分。整个课程学习内容量大、耗时长,液压与气压传动元件结构复杂,系统过程抽象,这些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挑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由于元件和工作介质都在封闭的管道中工作,直观性比较差,回路发生故障时,无法利用仪表进行测量和分析,使课程的学习和技术的掌握难度增大。经调研,我校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是进入企业自动化生产线工作,而生产线上以气压传动居多,这尤其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合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灵活地把握重点难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实施过程
针对以上课程特点,我们通过基于网络的协同教学模式探索,让传统教学中教学伙伴与学习伙伴作用在网络中得到延伸,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首先,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制订课程教学实施整体方案。依托学校的数字平台,我们组建了由3位任课教师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团队教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编制了校本教材,制定了应用型较强的实训指导书。经集体研讨,确定了课程的授课大纲,对液压传动部分的理论知识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而对气压传动部分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项目化,分解了多个任务,以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
其次,按照团队成员专业能力,匹配协作实施项目。教学实践中,按照所有成员都参与每堂课教学设计的原则,同时充分考虑每个人的特点,将课程教学任务分解为三个部分: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任务驱动探究解惑、任务实施过程考核。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负责总体方案设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负责教学任务的设置,其他老师负责任务实施过程各种素材的收集和考核的设计。具体过程如下例所示:
(1)在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阶段,教师通过学校数字平台上传企业设备的分拣装置的动作视频,本课的任务书(如图1),任务书上有预习的内容、要求及预习时需要完成的设计,每位学生可通过教师上传的教学视频进行提前学习;通过QQ等方式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老师提出的预习任务,并把完成的预习情况上传,教学平台可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自动给分。
(2)在任务驱动探究解惑阶段,老师通过分析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重难点的答疑解惑。在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和相关设计要求以后,以小组为单位将预习进程中完成的气路设计和电气接线图的设计进行修改优化,并利用相关教学软件把设计的回路绘制出来,通过软件自身功能,检查各元件之间的连接是否可行,并对绘制的回路图进行实际仿真,通过仿真过程来显示元件的状态,演示回路的动作过程,以此验证同学们设计的正确性。在仿真过程中,老师可通过数字化平台将部分学生设计的回路和仿真情况实时地上传并及时加以指导、点评和修改。
(3)在任务实施和过程考核阶段,完成仿真以后,即安排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实际的操练,要求组长先完成任务,由老师进行实时评价和打分,提出操作时的注意点及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由组员分别独立完成,组长可进行适当的辅导和帮助。在所有同学均完成操作并实现了气缸动作之后,小组和小组之间互换,在实训操作装置上人为地设置3个左右的故障,然后由原小组成员回位进行故障排除并填写故障现象及原因(如图2)。每小组组长将组员的操作过程按照老师设计的评分表(如图3)和任务检测评价表(如图4)对组员进行打分。由于每个实训工作台都装有摄像头,学生的操作情况均可进行实时记录下来,并通过硬盘录像机传入教学电脑,老师和学生自己都可以随时调看,检查操作过程。待大家基本完成任务后,老师播放预先拍摄好的,设计正确的回路,布置合理美观的实训操作过程,并将部分学生在回路的搭建、故障的排除中出现的典型问题的过程以及组长的评分情况调出,让学生进行比较,点评、错误的纠正和总结打分。
三、协同教学启示
(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网络为平台的协同教学,有效地将学校数字化教学平台、绘图仿真软件、硬盘录像机、动画演示软件等网络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加强了对教学环境的设计,过程评价贯穿学生的预习、课堂仿真、实训操作以及拓展训练整个过程,将教师的主要精力转移到了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上,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真正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做到“做中学,做中教”。
(二)实现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实时交流
篇9
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网络教学是以《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为基本框架,结合国外教材进行整理和编写的教程,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含教案库、图片、案例库、知识拓展和习题库等。其网络教学课程内容有课堂课程简介、教学内容总纲和介绍、在线学习和多媒体课件下载、素材资源系统和名词词典解释系统等多个板块,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类课件的下载,方便学生通过下载进行自主学习和观看。在素材库系统中有各种各样的素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为教师提供参考,帮助学生自学。免疫学学科有很多抽象难懂的概念和名词解释,难以理解的内容较多,病原微生物学知识比较繁杂、琐碎,有很多的抽象的病原体形态需要去了解和掌握,因此,通过现代多媒体以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学习。病原微生物学内容复杂烦琐,免疫学内容抽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即使有些内容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动画,教师依然很难讲解清楚,学生仍然不能理解。在网络教学中有很多的录像资源,通过录像把具体过程展示出来,能够避免教学中的抽象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现阶段,网络教学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需要通过网络平台制作和提供更多的多媒体课件,将更多的课程以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丰富网络资源。学生在参阅资源的同时巩固了课程知识,开阔视野。大量的信息资源方便学生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问题式教学方式和网络教学相结合
教师可以将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而来的关于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典型案例,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和课程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系列的讨论问题,促进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到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方式。针对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典型案例中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导致该疾病的免疫学方面的原理、疾病所呈现的症状或者疾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疾病发生过程中如何采取保护措施和疾病防治重点等,通过整理设计成问题式教学资料编入网络教学资源中。教师针对案例中所涉及的案例问题,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校图书馆、指定的网络等方式进行资料查阅和相关文献的阅读,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和合作得到案例问题的答案和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并且拟订出相应的方案及实践中重要环节的注意事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进行讲解,让学生针对自己小组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以PPT的形式进行讲述。最后老师做出相应的教学总结,将小组的讨论课件整理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资料。
三、课堂教学评价和网络教学相结合
网络教学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学生浏览网络平台的访问率、浏览的版块内容和浏览的日期时间,了解学生网络教学的自主学习情况。网络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很好的监督和督促,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由学习成绩的终点式评价转变为学习过程式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方面能力在评价中都能够得到体现,在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后,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一来,教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水平。例如,《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由原来的90个课时缩短到72个课时,教师可以将减少的课时中必须要学习的课程内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网络教学,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在网络教学内容完成后,再配以相应的自测题,最后将学生学习访问情况和自测题成绩相结合作为评价学生的一部分。学生可以把课堂实验的结果图片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提高学习乐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截图的方式把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公布在教学平台,让学生认识到课堂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四、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和网络教学相结合
教师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对课堂教学的重点知识内容进行分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内容形式的约束。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内容通过网络平台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去搜集相关知识热荩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解决问题。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与免疫学、微生物学以及护理学等学科相关的知识网站,让学生自由选择,扩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
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疑问或者疑惑。教师单单靠课堂教学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的回答,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设置“课前版块”引导学生的网络学习,同时对学生的网络学习有一个好的约束和指导;设置“疑问讨论”版块,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及时给予相应的解答;设置“常见问题”版块,教师总结归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或者难点问题,对问题进行统一解答,培养学生通过问题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设置“留言”版块,便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分享教学心得和一些学习小策略等。网络平台的空间广阔,资源丰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促进教学发展。
五、结语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对于空间、时间等条件的限制。网络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网络教学的运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医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 萍,韩晓伟,侯殿东,等. 护理专业《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THEOL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初探[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24):127-128,130.
篇10
一、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分析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并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各行各业的基本工具,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手段,成为促进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技术支柱。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通常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同时也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软件专业、计算机网站专业、数据处理专业等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常包括: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有线传输与无线传输等教学内容。
二、项目教学法分析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具体项目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项目,教师的主要角色是指导,项目由学生自主完成。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要进行资料的收集,获取有效知识,进行完成项目的方案的设计,并最终完成项目。在这一学习方法中,学生通过项目的具体操练实现了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过程,同时也真正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理论。
2.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1)学法的转变
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学法,传统的学法是以学生被动的听为主,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脱节,实践学习也主要以听为主,即使有实践部分也十分的零散,一个一个小操作,不能整体上培养学生对于具体工作任务的操作能力。
在项目教学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获取理论知识,并以具体项目为依托进行实践性操作,通过具体工作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符合知识构建原理,符合认知规律,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2)教法的转变
所谓教无定法,教学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不仅仅是进行了讲授这样的过程算是讲,例如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所讲的内容并不多,即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这一过程中教师教的不是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自主学习参与实践的技能,在这一教的过程中,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掌握应会的知识同时还学会了学习方法。
(3)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理念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就局限于这节课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往往忽略素质目标。但是,现实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往往比掌握一个知识或技能更为重要。在项目教学法中,在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多方面受益,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项目教学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1.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中即有理论基础又应当有实践操作,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因此在进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具体教学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在此,我们明确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
将理论教学内容分为局域网技术、网络互联技术、网络应用等三个基本模块,其中,局域网技术重点介绍以太网技术和交换与虚拟局域网技术、网络互联模块重点介绍TCP/IP体系结构中个协议的工作原理,网络应用模块重点介绍电子邮件系统、客户-服务器编程、DNS、WWW技术等,在三个模块的基础上适当介绍Internet 接入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使整个理论体系完整,合理。
(2)实践教学内容
精选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我们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教学目标为:熟悉网络的架构,掌握各种网络设备的特性;第二阶段的教学目标为:熟练掌握双绞线的制作、测试、排错技术,以太网和虚拟局域网的安装、配置、测试技术,子网划分的技术、路由器的配置技术等;第三阶段的教学目标为: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管理、维护技能;第四阶段的教学目标为:掌握网络的应用技术,包括:DNS的配置、客户-服务器的编程技术、WEB站点的配置技术等;第五阶段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学过的知识技能进行综合训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操作和日常管理及维护的基本方法。
2.选取并改造项目
项目教学法的重要载体就是项目。因此,在教学之前首先要选取项目。项目最好是真实性项目,但也要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体系情况进行恰当的改造,将其改造成学习性工作项目。在此,介绍项目选取的原则:
(1)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在项目选取时,要尽量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以调动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
(2)适用性
项目选取不能贪大,若太大,则难度也高,学生完成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部分学生会丧失学习兴趣,使得学习过程变得很压抑。但是太小,是不能体现一个完整工作过程的,也不适合项目教学。
(3)真实性
项目选取要尽量真实,比如某某公司的局域网配置等,项目真实且有具体依托,而不能是完全无所依,完全虚拟的。真实的项目,会有真实的问题,才会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行业需求,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某某寝室网络配置、某某公司局域网的组网、某某学校网络的应用为主线,可以具体安排多个实验,课时通常在30课时以上,以满足学生实验的需求,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教学过程
项目教学的教学过程一般有六个步骤:任务、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归档。
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充分准备教学资料,以方便学生获取信息。
四、小结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后,不仅课堂上学生参与性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知识技能提高快,教学效果好,学生满意度高。
参考文献:
[1]李英春;忻志海,“项目教学”的试点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09
篇11
随着新课改的到来,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最近几年,不管是文综还是理综科目,广西高考的平均分大致都在130分左右,但理综科目每年都会出现一些拔尖的考生,甚至在某些科目上会出现满分情况,而文综尤其是历史则基本不存在这种现象。以历史为例,高考中六七十分的成绩很常见,但能考到八十分以上则寥寥无几了,而九十分以上则几乎绝迹。
我们的历史学科正面临着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突破的瓶颈――随着命题难度和对能力要求的增加,海量做题的局限性也显现出来,对于文科而言,很多的经验和能力是没办法通过做题来形成的。我认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注重思维过程,形成多维的能力是实现文综高分突破的关键所在。
再者,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出于利益的考量,其人文功能实际被边缘化了,课堂枯燥乏味,缺乏鲜活的历史气息,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功能也严重脱离现实,导致学生对历史课堂的望而却步。
二、网络平台教学:能传统教学所不能
这种现状需要广大的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勇于创新,探索新的模式。而网络平台教学恰好有着传统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对传统教学形成重要的补充:
1.极大地扩充教学资源。历史资料本身就瀚如烟海,图片、文字、声音、影像等资料极其丰富,而网络平台可以任意调用这数量巨大、多视角、多元化的资料。比起高度精简的课本,无疑这才是丰满的、全面的、有血有肉的历史,是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
2.大幅提升学习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传统课堂也有互动,但这种互动的范围极其有限,比如,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参与者只能是少数,而且无法将不同的观点见解与更多的人充分沟通和交流。网络平台则可以通过语言讨论或贴吧、论坛等各种形式的交流工具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不仅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取知识,还能从其他同学的观点中逐步完善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3.学生拥有很高的自。在网络环境下,课本和老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来源,他们在更为广阔的视野内做出自己的选择,他们将学会阅读、筛选和提炼,学会概括和评价。这种可以选择的方式也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
网络平台教学的这些特点对于高考的能力要求无疑是具有特殊的优势的。
三、尝试:做学生能力的培养者
传统教学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师的定位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学的权威。但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最基本的定位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种教育理念上的变化是颠覆性的,也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教师必须从教学理念到授课方式上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革命。
笔者曾经利用网络平台上过一节公开课《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感觉有所收获。
上课流程如下:
1.阅读资料:收集资料,获取信息是学生掌握史料、形成观点的前提。因此,第一步是由教师建立资源库,并将相关资料分类梳理,方便学生查找。
2.观点陈述:在阅读相关资料后,教师通向学生展示一份调查问卷。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加工信息并形成观点的能力,学生的能力就是在一次次的尝试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
3.现场分组:根据学生的不同观点,现场将学生分为三个组。每组推选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组织分工,分配同组同学收集论据、形成逻辑证据链、发表观点、补充发言等等。
4.讨论:每个小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论据发表观点,展开讨论。不同小组间可以对对方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这一形式有助于验证学生的观点与其所提取的史料信息之间是否形成严密的逻辑链,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5.讨论的延续:如学生有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也可以到网络平台上的讨论区进一步讨论和交流,包括课后的讨论和交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四、反思: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我们的实践
篇12
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更具多元性的方式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了当前历史教师的共识。初中历史教师对于多媒体资源的运用,特别是在教学上方法的改进等,都有进行非常积极的尝试,并且也通过实际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互联网上也有非常多的历史知识资源,这些资源都可以辅助到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
二、初中历史教学与网络数据之间的联系
第一,网络数据能够拓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知识外延,尤其是初中历史课程知识能够借助多元化的网络资源,让自身的教学更具备多元性。因为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主要还是以课程的教学为主,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结合历史课本当中的内容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以及教材本身的设计状况均有重要的联系。很多初中学校的历史课程教学由于课时相对较少,很多历史教师都没有办法加入更多的知识外延,导致学生没有接触到更为丰富的历史知识资源。因此,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当中运用多元化的网络资源,能够拓展他们的知识空间,提升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积极性。第二,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也需要通过网络数据的多元性连接,提升课堂的气氛,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历史事件,以及从历史当中学习到更多智慧。对于学生而言,历史事件是相对陌生的,因为并不是在他们日常的生活当中能够接触到的,不过学习历史却能够让学生提升个人的智慧和拓展他们的阅历。所以,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更好地把握多元化的网络数据,特别是从网络上撷取有关的资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能够发挥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这对于学生而言,多元化的网络数据拉近学生和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避免学生在学习历史事件过程中产生生疏的感觉,能够让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作用,发挥到更加有影响力的教学效果。所以,综合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接触到具体的历史事件,而且多元化的网络数据也能够切实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真正的为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获得更多积极效果。
三、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问题分析
当前,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已经对历史课程的教学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尤其是很多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能够更真切地理解历史事件,帮助他们记住并且理解一些具体的历史事实。但是,很多初中历史教师由于课时相对较短,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仍然没有更好的把握住调动学生气氛和积极性的关键要素。此外,当前的初中历史课程知识量相对较大,而课时较少,许多的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师仍然依赖传统的教学手段,这样是不利于初中生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有一些初中学生对于历史事件有自己了解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由于课程所提供的知识量相对较少,也大大的降低了他们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热情。因此,当前初中历史课程在教学方面主要出现的问题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教师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掌握到基础的历史知识,这对教学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压力。第二,初中历史课程对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应用较少,很多教师仍然是针对教材中所提出的内容进行传输和教学,而并没有真正满足学生拓展自身知识面的需求,特别是没有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三,当前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应用较少,一般仅局限于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而且信息化程度较低,也反过来降低了初中历史课程的综合教学效率,没有发挥出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从当前的状况上分析,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应该充分地运用多元化的数据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性的气氛,让初中学生真正能够配合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需求,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更进一步地学习到历史知识当中的精华。
四、运用多元化的网络数据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合路径
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行为而言,积极地运用多元化的网络数据进行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进而真正地推动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结合当前实际,运用多元化的网络数据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二者结合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采用多种媒体数据支持初中课程的教学。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师应该运用当前网络资源数据获取的便捷性,从多种载体的媒体出发,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历史课程的认知,尤其是帮助初中学生更进一步地接触到当前与初中历史课本相结合的一些视频资料、音频资料,帮助他们更深入地学习特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事实,培养他们热爱历史课程学习的信心。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师应该采用一些更加简短,但是却能全面介绍到具体历史事件的资料,利用网络数据传输的便捷性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到利用网络数据进行历史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到这一特定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第二,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师也应该采用不同网络数据之间的差异,应该让学生能够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感受到多样化。比如,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情景模拟的方式,利用网络数据当中的配乐以及一些图片等资源的结合,然后学生在更加生动的历史氛围当中进行历史场景还原,从而帮助他们更深入地进行历史课程知识的学习。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而言,只要抓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当中,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到历史事件对于民族国家、个人的影响,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让他们更用心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当中。第三,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师也需要从网络的平台上面创造一些互动性的机会,利用网络数据传播的及时性,让学生能够以便捷的方式进行交流。比如,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师可以通过课题探讨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探讨不同的历史事件的演变和发展,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数据传输等多种渠道,如利用移动的智能手机进行信息互动等,让学生能够自由地探讨历史课题,从而让历史知识和历史探讨的行为都能够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上。
五、结束语
对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而言,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对于当前的日常教学而言,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利用多元化的网络数据从多媒体数据资源以及多元化的数据传输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历史的习惯,从而真正意义上推动初中历史课程的发展。对于未来的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而言,只有善于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多管齐下,调动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程的学习当中,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具体的历史课程学习思维,最终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为他们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晓峰.浅谈教师教学反思与后记的内涵要点[J].亚太教育,2015,(30):213.
篇13
一、加强网络平台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网络教学平台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在已经有所开展,但从目前的平台建设本身来看还是存在着教学平台设计单一和固化、教学平台与资源中心不匹配、个性化不足以及与校园网不能很好兼容等多个问题,就平台的使用来看也还存在着学校政策激励不够、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对课程开展网络平台教学重视不够等多个问题,需要在网络平台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初中物理传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历来以理论教育为主,在授课方式上往往以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为主。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和学生主体性意识的不断加强,传统授课方式以讲为主,不重视学生主观感受和客观学习结果的弊端也日益体现。表现为:
第一,传统的课程授课方式旨在建立学生精研细读的知识结构模型,片面追求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却往往忽视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习惯于按照书本上的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理论来开展授课,常常形成罗列条文、单向灌输的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稿的单一教学模式,缺乏教与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生被弱化为被动的听讲者和接受者。
第二,将理论与实践人为地割裂开来,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强而实践能力弱的现实。在课程教学中,理论讲授往往比较重视原理和理论,即重“知其所以然”。然而,过于重视讲授背景和理论,忽视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度了解,会形成学生连“知其然”都不能做到的情况,因此更罔顾“知其所以然”。
第三,学生参与程度低,课程学习停留在“听课”而非“学习”的阶段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课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所在。而能力的提高,最终依靠的是学生的自我培养。
三、网络平台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初中物理教学中网络教学平台则通过教学内容展示、教学材料拓展、交流与沟通、自我测试、作业和考试等各种网络学习方式,一方面为理论教学提供辅助工具,另一方面为学生不分时段、不分场合地随时学习提供可能,因此对于课程来说有积极的意义
一是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大学生的参与力度。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学习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学生更具有学习的自主性。网络教学平台改变了教师一支笔、一张嘴的授课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文字、影像、动画等先进技术,使学习内容的表达从单一模式改进为多元模式,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教学平台还有网络交流、网络作业等多项网络功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种方法检验学习成果,与教师就难点热点问题实时展开讨论,从而更加体现了学习的个性化和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