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

篇1

一、引言

数字故事是故事的数字化表达,是指使用信息技术将故事视觉化,以更形象、更生动、更直观的数字形式呈献出来的一种新的讲故事的方式,主要区别于传统故事形式。

针对数字故事本身的特点,本文将其与各个学科相结合,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感悟等项融合,主要致力学生对数字故事的制作和创新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同时借助于故事的数字化、视觉化表达,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氛围和环境里进行视觉化的表达,更重要的是故事中的一个个情节,采用形象的数字化表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自主能动地积极思考和发问,学习知识的能力。让数字故事与课程整合更加生动自然、更有效,让数字故事成为生活中视觉化表达的一部分。

二、“数字故事拓展课”开设背景

上海市某小学是电子书包项目试点学校之一。基于对信息技术重要意义的认识和实践教育创新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十余年来,她一直走在教育信息化探索的路上。随着电子书包项目的逐步推进,丽英小学开始关注拓展型课程,追求新的突破。为了运用信息技术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上实现新的突破,充分依托数字化环境开发拓展型课程创造属于学生们自己的课堂,学校启动了拓展型课程领域的重构和再设计。如何依托数字化课程环境,实现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成为学校思考的新命题。

数字故事协会在2002年,对数字故事有这样的定义:一个古老的讲故事艺术的现代化表达。丽英小学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把 “数字故事拓展课”定为18个拓展型科目之一。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考虑:

(1)培养学生学会讲故事

(2)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3)视觉化思维的培养

所谓的视觉化思维是指视觉形式的感受能力,借助于形象语言进行思考的能力,运用图形语言及绘画媒体对所见与所思进行描述的能力。所以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就是视觉化思维形成的过程。

(4)数字故事与语文作文的整合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小学生心理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字故事所具有的故事性、艺术性、创造性等特征,使学生经历了整个故事的发生、体验、感受和创作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5)信息素养的培养

数字故事的创作要用到很多信息化的手段,比如:如何得到一张精美合适的图片,如何剪辑音乐,如何收集字体等一系列的信息工具和资源。数字故事的制作,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必然的。

三、“数字故事拓展课”具体实现

“数字故事拓展课”项目于2013年3月15日正式启动,通过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本项目进行实施。本文讲述的是笔者教授的五年级数字故事拓展班,一共有20位学生参与,每周五进行一个小时的学习、交流和分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学生具有制作数字故事的基础知识,熟悉制作数字故事的基本过程。

(2) 学生能在原有的故事范本中,进行创编、模仿、制作,用简单的技巧丰富故事内容。

(3)通过数字故事的鉴赏,培养学生对色彩、音乐、图片的鉴赏能力。

(4)学生会在生活的情节和体会中寻找写作材料,经过构思、写作和修改形成一个2-3分钟的精彩的文本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颠倒课堂”、微信公众平台、爱班网络平台,采用课堂交流、互动、分享的教学过程达到课堂内容的讲授。

(2) 掌握图片、音乐的搜集方式,以及常用的处理技巧,进而掌握制作数字故事的步骤。

(3) 课堂教学中,采取分组协作的教学形式,小组分工完成教学任务。

(4) 通过模仿、鉴赏、讲述、创作数字故事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对数字故事的形成过程有完整的理解并能够进行完整的创作式操作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提高学生对故事、图片、音乐等事物的美的鉴赏力。

(2) 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协作能力。

(3) 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形成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多元智能。

(二)教学策略

本项目的实施策略是结合教师、学生和家长三位一体的全面开展。

教师方面:通过接触和了解,参与项目的老师对数字故事还停留在知道的层面,所以对教师的数字故事制作的指导和教授是由作者团队完成的,双方合作学习,共同成长。

学生方面:主要进行两个方面的教授,一是教授数字故事的制作技巧,最后是以数字故事呈现成果。二是学生在数字故事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故事的脚本写作和数字故事的制作,把故事用视觉化的数字故事来表达。课下老师通过建立qq群,爱班网等,用线上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百度云盘等多种方式进行数字故事微课程的发送,使学生能够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有效的学习和分享。

家长方面:考虑到孩子的学习或创作如果有家长的参与,更加能增强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希望能邀请家长参与,笔者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qq群,方便家长之间和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并设想把优秀的作品上传在qq群共享,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学习单,让更多地家长去分享和学习,家长也可以参与学生作品的点评。针对家长作者团队还录制了数字故事制作技巧的微课程,在“微型家长培训班(百度云盘)”上供家长学习提升。

(三)教学方法

根据选题的内容,每节课都会有一个3-5分钟的ppt技术小技巧的教授,然后针对每个小技巧,会有一个相对应的课外小练习,这样学生可以对每个技巧能够熟练的掌握,在大作品的制作过程就会得心应手,最后针对大的作品会教授一些ppt设计的方法和原则,按照这样的流程螺旋上升,每节课的上课方式都不尽相同,内容也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历,数字化讲故事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个人学习体验,让学生有感所发,有话所说。

(四)具体过程

数字故事拓展课实施的整个过程,都是采用颠倒课堂的方式,但是这里所谓的颠倒的课堂,是经过了“本土化的改良”,笔者将其称之为“呼唤自主学习的课堂”,又为“三个三分之一”,也就是:老师讲、师生互动和学生活动各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一。同时我们还采用可汗学院的方式把整个学习活动分为课前、课中、课后,通过先学后教,问题引领、合作互动和自适应评价的理念进行项目的实施。

那么针对一个学期14周的数字故事拓展课的具体实施方案(参见下表),笔者详细的设计和策划了在接下来的13次课中,通过13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数字故事拓展课的实践。

四、最后成果

本次项目最后成果是以数字故事的形式呈现的,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题材和故事进行数字故事的创作,也可以对散文、电影、歌曲等进行改编,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最后把作品在网络平台,让其老师、家长、同学评价,也可以自评。汇集所有的评价,最终选出本次项目的冠军、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和最佳表现奖,以此来鼓励学生。

五、教学效果

数字故事拓展课使原本不相识的孩子,因为共同喜欢的课程走在了一起,从陌生到熟悉,又从熟悉变成好朋友。在为期的14周里,每个周五,笔者都会和孩子们在一起共度他们的数字故事之旅,看着孩子们一天的快乐成长,这是最值得纪念的事情。孩子们从对数字故事的惊叹和羡慕,到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经历课堂上即兴创作、非语言活动等过程,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数字故事背后的故事。记得曾经黎老师说过一句话“数字故事给人们带来的最大的收获,其实并不是数字故事本身,应该是数字故事背后的故事”。通过学生的数字故事,可以看到很多属于学生自己的故事,只有深入地了解孩子,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最让笔者感动的是五年级一班学生王悦在她的一次课后感悟中这样写到:当你走在丽英小学,如果你听到从三楼传来的音乐,千万不要以为我们是在上音乐课,你肯定想不到我们是在学习数字故事,这个课堂让我难以忘怀,不仅让我发挥了自己的才艺,更加发挥了想象力,我情不自禁的感慨,原来上课可以这么有趣和快乐,在数字故事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即兴创作,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还有一位学生的家长也通过新浪微博给笔者留言,告诉笔者她女儿特别喜欢数字故事拓展课,希望能多教给学生一些东西。

在项目接近尾声的时候,笔者又做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数字故事课前后学生、老师和家长状态的变化。

从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字故事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接触到数字故事这种新形式之后,学生都想制作属于自己的数字故事。数字故事给学生直观感受,令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学生经常在下课后对课堂上的故事进行回味,并和身边的人复述,或者和同学讨论。这个过程,教师会辅导、帮助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提高更快。从以下数据中可以看出(参见图5),学生更愿意和身边的人分享故事,增强其表达能力。

六、总结和展望

教学要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让学生学会自己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获取所需的知识。而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孩子的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正确的讨论和交流,如何与同伴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如何安全地完成一项任务等等。

至于其他,我们应该更相信孩子学习的潜能。数字故事是一种简单易学的方式,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对象。所以,应该探究把数字故事开发成一个“数字故事拓展课”课程体系,使其他学科也融去其中,这样学生会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数字化的学习才能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陈静娴.数字化故事叙述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4).

[2]国际数字故事中心网站[DB/OL]. http:// 2012,2.

[3]教师数字故事资源[DB/OL]http:///digitalstorytelling.htm2012,2.

[4]黎加厚.教育叙事的可视化,数字故事的新发展[EB/OL].

[5]周洁. 数字故事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3).

篇2

明白了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如何指导孩子写好数字,我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在实践中,我发现其实每个数字书写时都要经过一些关键点,如果这些关键点的位置学生清楚了,对书写规范、美观的数字必然有帮助。起初我教学时只注意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因此在书写时,我给每个学生的生字本上写出几个字头,让学生模仿练习。在实践中,我感觉到,这样做既加重了我的负担,学生练习成效也不明显。于是,我又进行了改进,设计出标有数字关键点的《数字描点练字卡》(如下图),每个数字都标有数字书写关键点,帮助学生掌握书写数字的正确方法,让每个学生复印后进行数字书写练习。这样既能让学生对数字书写进行规范的练习,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还便于家长的辅导,最终达到每个学生都能轻松写出规范数字的目的。

篇3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中,我们会运用到数学和数字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运用到,例如:我们要写信,自己的信将从邮局寄给收信人,怎么样才能在全国各地收到寄信人的信件呢?这时邮局就会采用一种通俗的记忆方法,把将要寄出的信件编号,全国的各个省份编成一个程序号,在发往各地的信件里,邮递员按照编号分类,这样就明确分发的省份,更好的使信件无错发放。

一、数字的表现形式

1.数字在座位分号的意义

如何把数字在座位分号的意义区分开来呢?我们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章《数学广角》这一课里,一起来了解数学中的数字运用,在上课的时候,老师经常要点名,有的时候叫名字,有的时候叫数字(编号),同一个班的学生,按照座号定编号,这样在点名的时候就可以直接点号码,学生根据自己所坐在的位置记住自己的号码就可以了,经过几次的点名,学生就会慢慢的习惯自己的号码,因此,数字在座位分号的意义就是便于对学生点名的方便,所以说数学数字在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密切的。

2.数字在邮政局寄信分类的运用

如何了解数字在邮政局寄信分类的运用呢?有很多编辑室经常收到全国各地读者的来信,这些信件是怎样传递到我们编辑室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邮件的工作吧!首先邮局会把全国各地的省份用数字进行分类,例如:我们海南省儋州市是571700号、湖北省荆门市是448268号、北京市是100081号等各地都编上相应的号码,邮递员在分发邮件的过程中只要看到第一个字母就可以知道是什么省份,由于省份的信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比较广泛,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视这方面的知识学习。

二、数字在身份证上的运用

1.身份证号中数字的运用

如何分析身份证号中数字的运用呢?我们知道每一个公民,都会有一个身份证号码,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公安机关为了把每一个公民都记住和便于管理,采用这样的分类管理的方法。例如: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身份证号里会运用的数字最普遍的是出生年月日都会编入号码中,开头的是省份号然后到出生年月日最后是男女分类号,这样的分类是最容易记住也容易管理,现在新的身份证还要进行手印、人像采集,因此,数字的运用是现实生活中最普通的学习知识了。

2.学校在管理学生学籍时会进行数字编号

如何理解学校在管理学生学籍时会进行数字编号呢?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在上学的时候经常遇到一些学籍问题,由于父母经常到外地打工,会把自己的孩子从一个学校带到另一个学校,这样学校很难知道这个学生上过什么课程,是否跟得上学习教材等等问题,为了把这样的问题解决好,今年教育部颁发上学规定,从幼儿园到大学统一一个编号,不管你是在哪里读书,还是读几年级书,只要你的编号确定了,就可以知道你是在哪里读书的,这就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结果,这将是数字变革中的伟大成就,因此,我们小学生有必要学习这些知识。

三、数字在图书管理上的便利

1.如何理解数字在图书管理上的便利呢

我们在学校里经常会到图书馆看书,有的图书馆比较大,一排一排的书籍摆放在书架上,一层层的书如何才能找到自己要的那一本书呢?我们可以通过图书管理员找书,但是图书管理员又是如何找到我要的那一本呢?在书籍的管理中,图书管理员就会运用到数字的管理了。现在可以通过电脑进行分类,首先要把每一本书进行编号,一排一号、二排十号等,在把这些书号和书名一起录入电脑,在电脑的快速查找中就可以知道是哪一排哪一号什么书就知道了。因此,数字在图书管理上带来极大地便利。

2.数字编号给我们生活需要的汽车带来畅通

如何理解数字编号给我们生活需要的汽车带来畅通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汽车,当全国各地的汽车在公路上跑时,公安部的交通部门又是怎么进行分类的呢?为了管理,交通部门在每一个省份都进行设定,如:广东省开头一个字母要“粤”代表省份,其中“粤”就是广东省的简称,海南省开头一个字母“琼”其次就是各地市县可以采用外语字母表示如琼A12380号蓝底、琼C2345号蓝底,公安局常用的琼WJ1234号白底、琼A1234号白底,白底代表公安、部队等执法车辆的意思。蓝底代表普通车辆,这样交警在执法过程中,很快的分清执法车和普通车,在进行违法管理上得到很好的识别。有的普通车如:医院的120车,在救人的过程中,很多交通执法人员会很快的让出车道,使救护人得到很好的救护,因此,在这些特殊的车辆交通部门可以让它们安装一些闪光报警器,在急救时开通报警器让其他车辆让道,从而达到救人的目的。

四、科学管理数字分类在现实生活的应用

篇4

一提起欧拉、欧几里德、费马等著名的大数学家,人们往往在仰慕之余还有一丝敬畏,仿佛数学是阳春白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我也曾经对周围的成人进行过一个小调查:“你喜欢数学吗?”结果回答喜欢的人寥寥无几,问及原因,大多是觉得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下来,数学是越来越抽象、枯燥和乏味,慢慢地也就不喜欢甚至是有点害怕了。所幸的是我了解到我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还是喜欢数学的,我也很希望他们能在成长的过程中继续保有这种对数学的喜爱,长大后做一个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而对于如何培养并保持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很多教师更多关注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评价方式的赏识化等,而对于通过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关注不多。而我认为,要使学生真正迷上数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逐渐拥有一双能发现数学美的眼睛,用这双眼睛去寻找、体会数学由外至内的美,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并引领自己步入数学的瑰丽殿堂。

二、概念界定

美是指由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完美性、和谐性、最佳状态等审美属性所引起的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数学美的内涵和外延是很丰富的,它不仅包括符号美、数字美、简单美、构图美、格式美、对称美和统一美、静态美和动态美等这样外延,更包容了知识的严谨美、逻辑美和思想美等内涵。我们的数学审美教育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这些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更加浓厚和由内而外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实践

数学的美就蕴藏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隐藏在看似繁多的各知识点的后面。我们的孩子也许最初还无法将数学和美联系在一起,但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不断的渗透,我发现他们还是有这个能力,有这样的眼睛去发现数学的美的。因此,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数学中的各种美。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一点做法和体会。

篇5

1幼儿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部分老师幼儿的数学教育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把教育目标仅指向于粗浅知识的传授,且认为知识的传授过程是单向的,这种认识导致了教师直接把数学知识,概念教给幼儿,并采用集体“上课”教学模式,教师讲概念、幼儿看教具、回答问题、背诵知识,然后是反复练习,巩固,使大部分幼儿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突出表现在:教师主要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理论知识欠缺,对数学教育目标认识不够,缺乏对教学活动的总结与反思,同时在数学教育过程中,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很少,使幼儿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没有很好地将教学活动贯穿于幼儿生活、游戏、周围环境和一日生活中,缺少对差异幼儿个体进行因人施教。幼儿主要年龄偏小、能力偏弱,对数学中的数、形、量、时间、空间的认识理解在概念上,平时动手操作、探索、尝试的机会较少,导致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弱。

2培养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对策与措施

积极为幼儿营造环境,使幼儿从生活、游戏和周围环境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关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促使幼儿自觉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并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实物教学与活动相结合。为了孩子识数字1~10,就制作了数字连线,例如,绘制多个鱼缸里有不同数量小鱼卡片,让幼儿把鱼缸有多少条小于与其对应的数字用线连接起来;还可以进行在开赛车送小朋友回家,每个小朋友手里拿不同数字,赛车每次挂不同一个或多个数字,数字相同小朋友才可以上车坐车回家。利用此方法教师可以绘制多重实物卡片。如:房子、蘑菇、船、大树、水果等,让幼儿就相应数量实物卡片上粘贴相应的数字,活动还可以倒过来,不同数字让幼儿粘贴相应数量的实物卡片。这样幼儿从活动中学习到了知识,不仅认识了数字,还分清了数字的次序性以及数字与实物的对应关系,并从中获得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信。

加强幼儿对几何图形认知学习,幼儿的几何图形的教育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几何图形是对客物体形状的抽象和概念,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的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的物体作出辨认和区分,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例如,通过观察和触摸,让幼儿在充分感知图形的基础上,配以说出图形名称,最终达到正确命名图形的要求,同时通过图形和图形比较认识图形,让幼儿区别不同图形的特点,找出两个相近图形的相同点的不同点,在比较中掌握新的图形名称及其特征。在以上基础上,持续反复巩固和复习对数字与图形认识,并让幼儿找出不同几何形状物体的实物,从而达到从抽象概括回到具体的物体,进而扩大幼儿的视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幼儿学习过程是集体化、游戏化的教育活动,必须积极为幼儿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活动,比如:开设《开心超市》区角活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真实的情景变成幼儿容易接受的具体事物,通过让幼儿在亲身体验购买物品的同时,将数学活动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同时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又学会了与人的交往、协调能力,知道要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等等。为了使幼儿对数学不在感到枯燥和乏味,运用语言、艺术等形式通过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利用以数、形等知识为内容的儿歌、歌曲等,把数学和文学、艺术巧妙结合起来,将抽象而单调的数形知识转变成有旋律,有节奏的艺术形式,使幼儿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针对差异幼儿个体要保护其富有的个性,并与家长互动,共同设计适合其发展的计划,必要时进行单独的辅导,确保不同水平的幼儿在其自身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3 结束语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研究,教师改变了以前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体现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以幼儿教学实效为关注点,绘制和设计多种多样的操作学具,增强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性。课堂强调师生互动,课余强调与家长互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主动学习,主动地观察、探索、发现、操作等,本班幼儿对数字和数学的掌握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明显优于同龄幼儿。

参考文献:

[1]李季湄,肖湘宁. 幼儿园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47

[2]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79

篇6

(齐先生,34岁,中学物理教师)

生活中,时时处处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因此,我一直比较重视培养我儿子卫卫的“数学细胞”。

卫卫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不会唱儿歌,就经常抱着他一边走一边数数。我买了许多经典的数学玩具,比如串珠、分数模型、有凸凹感数字的积木等。玩这些玩具长大的卫卫,在3岁的时候忽然对扑克牌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寻找不同花色的“7”,用小手指着牌面上的红桃或方块图案数着个数。我趁机启发他:“这是7,数数看,1、2、3、4、5、6、7!”卫卫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高声叫:“7!我找到了7!”

接下来的几周,他乐此不疲地重复这个游戏。奶奶报出一个数字,他找出相应的四张牌;去小区遛弯,他指着车牌号码朗读。

后来,他又对门牌号产生了兴趣,认为“101室和102室”的上面应该是“103室和104室”。当他跑到二楼发现门牌上写着“201室和202室”的时候,就很好奇。我告诉他:“第一个数字表示楼层,到几楼就是几零一、几零二。”他摇头表示不懂。接连一周他一直琢磨这个问题,并用他的“逻辑推理”进行思考。妻子认为这是孩子逻辑思维发展的表现,借此启发他:“你观察一下,我们楼每层有几户人家呢?”儿子说:“两户。”

妻子说:“假如有三户的话,就是101、102、103……假如有四户的话,就是101、102、103、104……”

儿子一下子懂了,说:“我明白了,假如有五户的话,就是101、102、103、104、105……”

妻子的方法更加科学,她让我意识到孩子有自己看待数字的逻辑。当孩子反复询问一个数学问题,而大人总解释不清楚时,不妨询问、学习并套用孩子的逻辑,教他“以此类推”的办法。

比如,我家住在12楼,儿子洗澡的时候常问:“水流到哪里去了?”我笼统地说:“阴沟、地下、底楼。”他不能理解,不断追问。我思索一阵,套用他的逻辑说:“水流到11楼,11楼到10楼,10楼到9楼……1楼到地下车库,车库管道到地下河。”儿子满意这个答案,跟家人复述几遍之后又讲给小朋友们听。

这个“对数字排列特别敏感”的时期,持续了大半年。到幼儿园中班时,卫卫了解并掌握了数的序列,能自己进行数学推理。加减法的学习对他来说毫不费力。在乘、除法的学习上,我使用“实物教学”的方法,稳扎稳打,帮助儿子把数学的逻辑关系搞得清清楚楚。

我刻意在游戏中让卫卫进行“数学操作”,培养他更高级的数学观念。比如,卫卫清点玩具数目或归类收纳时,我要他分组,问他:“每一组玩具数目一样吗?”“能不能做到平均分?”卫卫经常给家人分桔瓣、分零食,做不到平均分时我就趁机教他“除法”和“余数”的概念。

上幼儿园大班后,卫卫对生活中的乘除法越来越上瘾,“自创”了许多游戏。比如,他知道自己走20步是10米,便根据自己走多少步来推算家门口离物业办公室的距离,以及幼儿园离家的距离等。老师在幼儿园发饼干,他会主动计算每个人得几块、最终余几块……

伴随着对数字的兴趣,卫卫又瞄上了货币和理财。他曾拿着一张10元纸币和一张5元纸币,笃定地告诉我:“我手里有两块钱!”我猜卫卫只对“同质量的数量”有概念,对纸币的抽象概念没有认识。于是,我去银行兑换新钞,让卫卫“抓握、触摸、感觉”人民币各种面额纸币上的隐形数字,告诉他“这不是普通的纸片,而是具有不同意义的纸币”。买东西时,我们让卫卫算账找钱。这样,他不但能熟练地操作加减法,也对纸币所代表的数字渐渐有了感觉。

到五六岁时,卫卫像大多数同龄孩子一样对“无限”产生了兴趣。他常问:“9999是不是最大?”“比999万更大的数字还有吗?”……这些问题表明他在进行“1―10―100―1000―无限大”的推理与比较。我趁机告诉他有关序列和极限的概念……

上小学后,卫卫的数学成绩非常好,老师说他能自发地从学过的知识推演出未知的知识,在计算方法上搞“创新”。比如,一年级刚开学时,小朋友们在学“3+7=10”的时候,卫卫自己就琢磨出了“30+70=100”。他得意地说:“3个1加上7个1等于10,3个10加上7个10就等于10个10。10、20、30……100。”他扳着手指头,将10个10等于100算了出来。后来,他经常主动挑战练习册和试卷上的“聪明题”,乐此不疲。小学五年级时,他被老师选进“奥数队”,在希望杯奥数赛上获得铜奖。

当然,我们不希望卫卫偏科,而是要在文科理科、数学语文之间架起桥梁。我们看重“实用”数学――与奉献社会、造福人类相联系。

比如,儿子上小学五年级时,我在“某生化”股票10元左右的时候以卫卫的名义买了100股。看K线图时,让卫卫算算自己持股的市值是多少、赔了还是赚了、利润应如何投资。我告诉他,科技类股票的资金可以帮助企业投入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发展环保健康的高端技术。通过学校开展的实践和家庭的投资活动,我们在卫卫的心田早早埋下了“价值投资、回报社会、造福人类”的种子。

培养孩子学习主动性关键在父母

(周女士,33岁,早教机构管理者)

婆婆退休前是小学特级教师,迫不及待地想把肚子里的“墨水”倒给孙子。我是一家教育机构在本市的业务主管,对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很反感。我将儿子送入注重生活教育的私立幼儿园,告诉婆婆孩子在幼儿期间应该学习跟小朋友相处、在游戏里发展兴趣。

婆婆抱怨说:“小孩不学认字和识数,天天疯玩,将来跟不上怎么办?好的私立小学的招生试题,都是一年级的卷子啊,你这不是害孩子吗?”

婆婆给孙子偷偷报了5个兴趣班。每天放学之后去学一节课才回家。我下班很晚,经常加班,迟迟没有发觉。直到有一天,我和儿子过马路时看到一个红白相间的防撞栏。儿子三步一回头地说:“这个防撞栏是圆锥形的。圆锥,下面是一个圆,上面是尖尖的。”我这才知道他在兴趣班里学了几何形状。回到家,我和婆婆辩论了一番,引用某外国家长因为孩子过早认识字母而状告幼儿园的新闻,向婆婆表明立场。婆婆很反对,说我好高骛远,不合国情。

看到我们教育意见不统一,我老公出面协调。他一针见血地说:“上何种幼儿园、上不上兴趣班、要不要学小学知识,这都是表面;问题的症结是咱要看哪一种教育形式能够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让他爱上学习、自发学习并且快快乐乐地去探索!”

老公亲自出马,陪儿子参加了一周的“兴趣班”。据他判断,有些兴趣班在培养孩子的兴趣,有些则是机械地灌输,是填鸭式的教育。最终他帮儿子退掉了3个班,并建议我花更多的时间陪儿子学习。他说:“你总批判爸妈的教育方式。你干吗不示范一下,如何调动儿子的学习主动性呢?”

说来惭愧,我的确有点儿光说不练、不接地气。于是,我调整工作时间,每周抽出两个晚上和一个全天来陪儿子。一家人约定,以我为主导,公婆在旁边观摩学习,不插手、不多嘴。

我让儿子列出他最想做、最好奇的事情,然后根据这些兴趣来设计“生活课程”。比如,儿子想体验交警“开罚单”。我们陪他带着相机去给小区外路上违规停放的车辆拍照。之后,我教儿子用电脑制作罚单的模板。打印出来后,他将抄下的车牌号码一个个填上去。当我们带着“自制罚单”去贴时,很多车都开走了。不过,儿子自始至终忙得不亦乐乎,认数字基本没有问题,而且操作电脑的能力也不知不觉提高了,后来甚至整天吵着要玩Excel(一种制作表格的软件)。

再比如,大都市里的孩子对季节越来越不敏感。儿子说:“要春游了,我感到春天来了;吃螃蟹的时候我知道秋天到了;商场里摆了圣诞树,表示冬天来了……”于是我带儿子去“寻找季节”――我给他朗读有关季节的绘本和散文,带他在散步的时候搜集植物标本,做成“四季书”,配上手写的小诗。我周六开车带家人去郊外玩,让儿子嗅到春天泥土的味道、听挥扇乘凉的老人讲故事、看秋天红叶的美丽、享受冬日和煦的暖阳……这个过程,孩子乐在其中,产生了对自然、生物的兴趣,也提高了对语文之美的感悟,并不知不觉中认识了许多汉字。

看到我的“示范”取得成效,婆婆也开窍了。她不再拘泥于“幼升小”的大纲,开始注重教育的趣味性、发散性与实用性。我不在家的时候,她不再填鸭式地灌输,或强迫孩子死记硬背,而是使用网络上的一些优质资源,比如BBC的纪录片等,来启发孙子对各种知识的兴趣。

公公退休后,在郊外开垦了一小片荒地。老两口种植、浇灌的时候,经常会带上孙子,让他拍照做“生物书”,然后带他百度搜索相关知识,给照片配上说明性文字……这种教育方式越来越接近于我的教育理念:寓教于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不知不觉中,儿子对写字产生了兴趣,对自然和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对美的事物也有了欣赏的能力。

现在,我们婆媳的教育理念趋于统一。我更能体会婆婆对“幼升小”的未雨绸缪,婆婆也能理解我对“拔苗助长”的担忧之心。

像我家这种以爷爷奶奶为带娃主力军的家庭,一定不在少数。老一代人特别重视“学知识”,对孙辈进行填鸭式教育。这就需要年轻的父母来做家庭教育的“主心骨”,给老人灌输科学的理念,并向老人“示范”如何寓教于乐,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把孩子的学习丢给兴趣班或老人,都是极为不妥的。作为父母,无论工作多忙,都应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示范并引领孩子主动学习。

“如何学”比“学了什么”更加重要

(孙园长,幼儿园特级教师)

教育部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学习能力的整合提升”是一个重要部分。唯有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避免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才能让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后持续抱有对学习的主动性。

对广大家长来说,应该从关注“孩子学到什么”转变为“幼儿如何学”,从关注“眼见的结果”转变为“学习的过程”。具体实践,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操作。

首先,发掘天赋的敏感期,让学习的本能得到充分发展。

所谓敏感期,是孩子在某一阶段内,专心地吸收环境中某类事物的特质,并且不断重复进行实践。家长不难发现孩子在某方面的强烈学习欲望,代表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作者孙瑞雪写道:“我相信人类所有智行的活动,一定储存在人的集体遗传基因里,在人成长的过程中,在合适的时间,它们会一部分一部分地展现出来,成为孩子对自己的发现和兴趣。这种来自生命内在的动力,比外在的强制要有效和有趣得多。强制实在是愚蠢的办法。”

案例中的齐先生,趁着儿子的数学敏感期,较系统地启发孩子对数字的理解与运算,并且将数学与实际生活、回报社会联系起来。这种做法值得借鉴。案例中的周女士,用“亲身示范”的方式来消除两代人教育理念的差异,也值得广大隔代教养家庭借鉴。一般来说,父母总比祖辈更能捕捉孩子的学习敏感期,更能想出创造性的学习方法,所以父母才是营造家庭学习气氛的带头人,是家庭教育的主心骨。

其次,善于解读、善于提问,创造探究性的环境来满足孩子的求知需求。

篇7

这包括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相互衔接与配合,共同让幼儿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的有趣

在家庭中进行随机教育――

孩子喜欢外面的世界,作为家长不妨多领孩子到外面转转瞧瞧,有意识的让孩子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孩子认识事物的颜色、个数、形状等,多看看、多数数、多认认。在这样的随机教育中,孩子不仅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还能在不经意间了解几何图形,认识颜色、感受数字的有趣。在社区里还可以让孩子数数汽车的个数,让孩子记记车牌号,记记门牌号等等熟悉数字。这一切都为孩子们数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孩子们在生活中不断积累有关数学的经验。

在幼儿园中进行随机教育――

孩子们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常常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每天的生活中孩子提出的问题很多都会和数学有关如:看到钢琴上新放置的台历会问:老师哪些画面上有那么多的数字是什么意思?今天是星期几,什么时候可以看动画片呢?其实让孩子在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数学也是引导孩子学习数学的一个好办法。因此利用餐前我在引导孩子欣赏各种质地的日历时让他们感知月、日的顺序、知道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几月几日,在带孩子在园内散步时关注幼稚园每天安排的食谱并从中了解星期并分清上、下午。在分享孩子们的旅游经历时带他们共同关注景区门票上的各种数字并引导其知道数字所代表的含义。在上下楼梯时和孩子们一起唱数,在收玩具时带他们一起点数。

在游戏中快乐的玩数学――

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形式,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中后,孩子掌握起来不但很快而且有趣。好玩的游戏情节能让孩子记忆深刻。如在让孩子了解形状、颜色对应这一数学概念时我把整个活动室变成了大马路、停车场、动物园等孩子喜欢并常见的场景。孩子们扮演小司机自己从停车场开出一辆自己喜欢的车(车是各种形状和颜色的,停车场用KT板制作,车辆镶嵌在KT板上)开过大马路时认识了红绿灯,在到达动物园时把自己的车再停回停车场。这时就提出了形状颜色对应的活动目标,要求孩子观察自己手中的车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应该停在停车场的什么位置。孩子们在轻松的游戏过程中掌握了对应这一概念。因此

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快乐的数学――

篇8

1 新颖而有趣的多媒体教学构建生态高效课堂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进行课堂研究,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时展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科技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习的方式和模式也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了新的内涵。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当前教育。例如,英语、音乐等课程,由于科目及内容特殊性的原因,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确实能令人耳目一新,能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很难达到的。可以说,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打破了几十年来的常规教学模式,亦将课堂形式进行了颠覆。对比起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学生们更喜欢新颖而有趣的多媒体教学,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堂内容变得有趣

孩子们是天真无邪的,对于小学生来讲,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而数学的确是一门较为乏味的课程。如何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呢?我想多媒体可以帮大忙。利用PPT把一个个数字变成动态的、颜色绚丽的,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加减法的时候,我们可以把“3+7=?”这样的问题演化成3个苹果加七个苹果让孩子们来算,这样就把课堂内容变得丰富有趣。孩子们的眼睛都盯在教学内容上,还愁孩子们的学习效率不高吗?

1.2 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的生态高效课堂

数学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学科。特别是小学数学,教的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得很紧密。例如,认钱币、钟表,还有分清年月日、度量衡等这样的常识性问题,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缺乏演示效果,课堂效果可能就不会很好。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可操作性就很强。就拿认识时间来说,讲到时针、分针、秒针的时候就可以在多媒体上清晰地将各个针的走动情况放出来,图文并茂地让孩子们认识和学习,甚至还可以在演示的时候给不同的针加上不同的颜色,寓教于乐。这样的生活常识在孩子们学习后马上就可以将这份热情带进生活中去,十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巩固。这也是数学这门学科广泛性的体现。

1.3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构建生态高效课堂

多媒体教学带来的并不仅仅是课堂效率的提高,对于教学效率同样有很大的提高。它亦可节省教师的板书时间,转而把课堂内容增加。对于教师来说,多媒体教学要比传统教学省时省力。特别是数学,需要不停的板书和演示,如果能够把这一过程放到大屏幕上,自动化地播放出来,既能让每个步骤清晰,又增加学生的印象,一举两得,这样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是生态高效课堂。

2 如何通过多媒体教学构建高效生态课堂

2.1 综合运用多媒体构建高效生态课堂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和教学体系,那么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上,每一位教师也都应该大胆创新,敢于打破常规。利用多媒体的一大好处就是综合性很强,可用视频、PPT、音乐等给学生做一个视听方面的全方位的展示。我们教数学的也不应过多的拘泥于原来的模式套路。例如,在讲应用题之前,完全可以根据题意把题目用一个简单的小动画展示出来,再让学生进行计算和演练,在最大程度上发散学生的思维。又例如,在进行数字教学的时候,可以把数字和音乐结合起来,让孩子们根据音乐来判断数字,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我认为这才是素质教育的创新和体现。

2.2 给予学生生态的人文环境

上课的模式也不一定是单一的教师演示、学生听课。在步骤简单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展示。亦可以在教案上留白,让学生当堂根据课堂内容去填写。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展示个人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将计算机与学习相结合的能力,这从当前的教育情况看是普遍缺乏的。我们在创新的过程中,就可以培养孩子们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构建生态高效课堂的具体方法,体现了生态高效的内涵。通过这样的互动,就是要让孩子们学会自主学习,学着让他们走在教师的前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除此之外,从情感角度讲,这既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团队配合,增强责任意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加教师和学生的感情。

2.3 营造充满爱的生态课堂

教书的最终目标是育人,这也是所有教师都必须谨记的责任和肩负的使命。我们应该在牢牢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它只是我们传道授业的工具,并不能从根本意义上抹杀教学。从教学的意义上来讲,我们还应该重视实际教学和课本的结合,不要把课本知识抛掉,本末倒置。从教育的意义上来讲,我们还应该注重德育,在学习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课堂。所以在多媒体这个强大的工具下,我们要把教学和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篇9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荷兰父母对待青少年的态度比较开放但有约束,用一句话来概括:允许它、远离它、控制它。一方面,孩子们甚至会在餐桌上和父母讨论这方面的话题;另一方面,荷兰父母通常允许孩子带异性回家过夜,但会监督他们避免因性生活受到伤害。父母可以事先为女儿准备避孕药,也可能早已认识女儿的男朋友。如果他们不喜欢这个男孩,可以巧妙地把他撵走;如果喜欢,就会把他视为准女婿,请他参加家庭聚会。

学校的系统教育也必不可少。荷兰学校认为,既然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从电视或者网络中,会不断接触和“性”相关的概念,那么他们就有义务承担起让孩子正确认知“性”的重责。基于此,荷兰性学专家中心和荷兰公共健康服务机构合作,研发了一套性教育指导计划。

现在,全荷兰大约已有1/3的小学在使用这套教材。阿姆斯特丹的莱亨布赫小学是积极推行此项教育的成员之一。该校一名教师告诉记者:“一年级时,我会教孩子识别男孩和女孩的区别。我们组织一些游戏,让孩子说出男女不同的性器官时,他们也会咯咯地笑。不过,我希望借此能让孩子们意识到认知这些并不需要偷偷摸摸,性应该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记者的荷兰朋友帕斯卡至今记得,中学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来到他们学校,讲述了“第一次”和自己的真爱。“那年我14岁,我和同学们都觉得很有趣。课程结束时,我们还进行了考试,题目涉及易、生育以及性传播疾病等方方面面。我们几乎没落掉一件事情。”

政府:禁欲培训教会节制

最近10年,原本性观念开放的美国人,开始不断推广“禁欲教育”,使青少年的性观念慢慢回归传统。据了解,近几年,美国卫生福利部已将500万联邦教育基金拨给禁欲教育项目,这是唯一一个获奖的教育项目。

美国国家禁欲教育组织(NAEA)主要帮助州立及联邦政府普及性知识,解答青少年在性方面的疑问,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数据研究和分析,从而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的性观念。禁欲教育组织目前主要涉及13个主题,统计数字表明,目前在全美高中生中,至少有70%的学校讲授了其中的8个主题:禁欲是避孕的最有效方法(87%),抵抗来自已发生过的同龄人的压力(83%),拥有多个的风险(81%),同学如何影响他人做出关于的决定(80%)等。至少3/5的高中还会讲婚姻与承诺(69%),安全套的功效(65%)这两个主题。在小学里,老师最常讲的主题是人体发育。

禁欲教育组织还会到全美各个城市,根据学校要求及孩子的年龄提供不同课程。这些课程大部分是短期的,课时不超过两个月。对授课老师的基本要求是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老师们组成团队到各个学校进行演讲。各个学校还可以申请让本校老师参加培训。

2011年,我在大学里上过一门“人类”的课,老师曾对全班150多名同学(其中约有一半是女生)进行了一次统计,发现大概80%的女生都是处女,她们大多是90后。这个数字比往年高出许多,老师对此也很震惊。她说,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加,这或许就是推广禁欲教育的成果。

学校:保健老师倾听困扰

日本人很重视性教育,但亚洲传统文化中对性的含蓄也给性教育出了难题。于是,日本校园里的保健室就成了性教育的第二阵地。

日本各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门都有详细规定。比如,东京都教育委员会制订了一个统一的性教育指南。规定中学生必须上性教育课,老师要引导学生接受自己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变化,同时理解男女关系。课上,老师会讲解受精、怀孕等知识,但不涉及的经过。学校还会根据教育委员会的指南为学生编辑小册子,帮助孩子理解性知识。

此外,日本的学校一般都设有保健室,这成为了性教育的第二课堂。日本《学校保健安全法》规定,学校必须设置保健室,进行健康诊断、指导和急救处理等。保健室里都是医科院校毕业的老师,取得专业资格后,就能成为保健教师。保健教师不讲课,也不担任班任,这让学生可以更放松地谈论隐私。他们有了恋爱的烦恼、不好意思问家长和其他老师的性问题,都会到保健室倾诉。保健室的老师对所有来访的学生都很随和,亲切地跟学生谈论心事,并且绝对会给学生保密。

同辈:师兄师姐帮着学习

在英国,青少年对性的认识除了来自于课堂,朋友间的交流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英国的“国家必修科学课程”中,有一门“性与关系”课,在教授性知识的同时,还会告诉学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课程大纲,将学生分为4个年龄段授课。5岁至7岁的孩子只需知道身体的各部位等;7岁至11岁,要了解青春期、婚姻、离婚;11至14岁时则要学习避孕、怀孕、艾滋病等知识。14至16岁,学习的是的选择、情感健康、如何减小风险等。

目前,在英国 “同伴教育”非常流行,简单说就是利用同辈间交流的影响力,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性观念,抵御来自社会和媒体的消极影响。因为,很多孩子不愿与30多岁的成年人分享自己的隐私,但会觉得跟同龄人更容易“开口”。年龄相近的青少年,总能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从而自然地获得正确的性知识。

很多学校都会定期组织10岁以上的孩子参加“同伴教育”培训。一些受过性健康教育培训的高年级学生将其掌握的性知识教给低年级的同学。他们往往是通过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等参与性、互动性很强的方式进行培训。这个模式跨越了传统性教育中家长、教师对子女、学生的沟通障碍。

媒体:一本漫画解答疑问

在性教育中,媒体的影响力不容忽视。1966年起,瑞典就开始尝试通过电视实施性教育,打破家长难以启齿谈性的局面,使性病患病率和少女怀孕率显著降低。

风趣幽默的漫画也被很多国家当成科普性知识的方式。在法国,风靡10年的漫画《狄得夫小子》就为儿童打开了性教育启蒙的大门。漫画从1992年问世至今已经出版了13部,通过8岁半的狄得夫的视角,帮孩子解除性的困惑。

篇10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游戏化的意义

基于上述的教育现状,可见,如何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课题,如何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如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动手、动脑去探索问题,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将数学活动游戏化,能充分激发幼儿参与的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自主动手操作,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和经验。

《幼儿园指导纲要》要求,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引导儿童在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通过探索、感受和体验,获得主动的发展”,要“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和创造性于一体。游戏的这些特点和幼儿好奇、好玩、好动的年龄特性完全符合。因此,我们可以将数学课程游戏化,在游戏的真实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且让幼儿在不断探索中,去解决问题获得自信。”因此,我们要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既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又掌握了数学的知识。

例如在游戏“接龙游戏”中,幼儿能通过数字接龙的过程,知道了数字的排列顺序。如在进行数学活动《图形的分类》中,我们以“小熊分饼干”的游戏为切入点,首先让“小熊”给幼儿带来许多图形的饼干,让幼儿看一看,进行感知,然后再让幼儿说一说,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再以“小熊要分饼干”的游戏形式,进行图形的分类。通过这样的游戏教学,幼儿在游戏中感知了不同图形的特征,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如何将科学教育活动游戏化

数学教育游戏化是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数学活动,让幼儿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活动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乐于参与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新颖、实用的操作材料,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巧妙地渗透于游戏中,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各项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获得真实的认识和体验。

1.创设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

幼儿的注意力是短暂的,因此教师需要为孩子创设有趣的情境中,让孩子对活动产生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

2.操作活动中的数学游戏化

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排序、空间方位辨别和等分这三个知识。如在学习“排序”时,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彩旗飘飘”的游戏情境,并提供各种色彩的旗,以“彩旗飘飘”的形式展开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有规律的彩旗”与“无规律的彩旗”放在一起对比,让幼儿自主发现,并尝试运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经验进行排序。

3.寓数学教学于各种游戏之中

幼儿园的教育游戏是多种多样的,数学内容不仅可在数学游戏中进行,也可以融汇到其他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各种数学信息设置在各种游戏活动中,让幼儿愉快地游戏,开心地学习,积累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例如,积木游戏可使幼儿对平面和立体的图形有所认识;超市游戏使幼儿学习将各种物品分类摆放,学习记数、认识钱币和数的运算等。而各种体育、音乐、语言和民间游戏中,也都蕴含着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因素。

游戏化了的数学活动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动手动脑进行操作、学习,在与材料的接触中,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取真实的经验,帮助幼儿理解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的概念,让其在玩中学数学。

幼儿通过参加数学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爱数学的优良情感,产生渴望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为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活动中数学游戏的成功,可给幼儿带来愉、满足感,从而增强自信心,进而成为幼儿渴望再游戏的动力。

四、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游戏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选择游戏内容。幼儿的心理水平和智力水平与年龄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选择游戏内容。

篇11

生活处处有数学。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正处于数字化的时代,对我们人类来说,数学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做个有心人,以灵活、丰富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那么怎样在一日活动中引导幼儿发现数学?我常常以十分惊奇的口吻告诉幼儿:瞧,电视机的遥控器上怎么有这么多数字?时钟上也有许多数字,电话也是由许多数字构成的,不知道什么地方也有数字呢?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处呢?幼儿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寻找着、发现着,纷纷交流着:我发现鞋子上也有数字,是告诉我们这双鞋子有多大;针筒上也有数字,是告诉我们刻度的;书上好有数字,是告诉我们书的页码……带孩子观赏生活中的各种房子,并引导幼儿说说谁能看得出这些房子上有哪些什么图形?在幼儿的活动也到处有数学:如幼儿吃点心时,引导幼儿说“桶里有许多的点心,我拿了一块点心”以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幼儿上下楼梯时,引导幼儿边走边数梯子的数量,正数一次,再倒数一次看看,一样吗?多有趣呀!玩玩具时,引导幼儿按颜色规律拼插,拼完后边欣赏边说说你拼的物体美吗?为什么你觉得它美?数一数拼了几个?;引导幼儿看看时钟,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事,说说自己什么时候生日,如果要在日历上找出来,会是在哪一月的哪一日呢?让他们初步感知时间概念;户外活动时,引导他们通过滚、拍、摸球,感知球体的特征,增添玩的乐趣;利用一切时间,如散步、劳动、散游等,随机引导幼儿数数、感知图形……幼儿发现在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中有着这么多的有趣的数学,从而萌发了他们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体验中激发兴趣

《纲要》指出,应让幼儿“…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和有趣…”。教师可通过创设相应的环境,让幼儿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的生活。因此,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及手段: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揪尾巴》等,让幼儿练习数数、比较谁揪的尾巴最多,如果不懂得数数就体验不到比赛的乐趣;在角色游戏(超市)中的买卖游戏,让幼儿通过买卖、找钱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关系、复习加减运算;在结构游戏玩沙、玩水中,幼儿用不同形状、容量的杯子、碗等容器装水装沙,通过探索感知量的守恒,也体验了其中的乐趣;在“过生日”的活动中,引导幼儿等分蛋糕、等分苹果等食品,并把等分好的食品与同伴分享,每人一份,需要怎么分呢?在这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等分的作用、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活动因有了数学而变得有趣、新奇,也使幼儿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体验到数、形、量在活动中的乐趣。

三、在运用中培养兴趣

《纲要》指出,要让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在数学活动或游戏中,教师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让幼儿互相影响、启发、交流,运用已有的数学方法解决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例:在《买图书》的数学活动,通过让幼儿拿票乘车(两张车票上的数字合起来必须为10)──买图书(10元可以买几本书?)──分享,在活动中幼儿必须运用到10以内加减的数学知识,如车票应凑齐10才能上车,而买图书时应买价格是10元或10元以下的。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表现得十分充分;在认识人民币的活动中,通过开设专卖店(1元、2元、5元的专卖店),让幼儿带上10元钱到超市购物,让幼儿在购物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中使活动变得生动而有趣,从而摆脱了数学枯燥、单调、抽象的现象,在运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四、在操作中培养数学兴趣

1、操作材料的趣味性材料有趣才能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我们应努力挖掘材料的趣味性,如在比较数的多少、一样多时,提供击球玩具,让幼儿与同伴比赛击球,比一比谁击得比较多,在操作材料中添加了比赛的趣味性,幼儿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篇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045―04

一 研究动因

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中央和地方累计投入111亿元,完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设施。这项资金包括中央专项资金50亿元,地方投资61亿元。

陕西省也累计投入6.3亿元用于“农远工程”项目建设,在2007年提出《陕西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到2007年底,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并提出“一表三册”(专用课表,教育资源登记册、教学应用登记册和为农服务登记册);“一机三用”(上课学生用,课余教师用,节假日农民用):“五进三不漏”(信息技术与优质资源应用进计划、进课堂、进管理、进德育,进为农服务活动,不漏学校、不漏教师、不漏学科)等基础要求。

在“农远工程”、“百亿工程”已经实施的大背景下,陕西省已经为中小学学生开展数字化学习提供了硬件设施、师资等方面的条件,但是,以上仅仅完成了“教”的一方所需条件的基本完备,而作为“教”的对象“学”的一方目前进展如何,如学生数字化学习的能力、数字化学习的方式、数字化学习的态度、对数字化学习的评价等方面都值得我们研究关注。同时对数字化学习的调查研究,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价值判断:

第一“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通过“不教”,让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会学”的能力,达到“学会”即“教”的目的。我们知道人的“能力”,如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自理能力,创造能力等,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是无法“教”给学生的,更不可能“交”给学生。因为能力是潜伏在学生本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是不能由外人“教”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逐步“自我形成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受众,而是一个个能够主动地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改造的生命主体,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不是由教师或书籍直接给予的,是在学习者与环境、与他人、与各种学习资源在一定意义上的相互作用中,通过学习者本人转变实现的。正如泰勒所说,教学的成败,归根结蒂还要看学生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第二教学中,恰当使用数字化多媒体,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设计、制作或选择适合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多媒体课件,并将自己的教学目标、以学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有机的贯穿于其中:二是学生在上网学习、利用数字化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综合运用,能够激发起大脑中对原有或已学过知识的回顾和再现,并创造性地应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同时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好奇、记忆和情感,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渴望。

二 概念界定

数字化是用零和一两个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即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图像等各种信息全都变成数字信号,在同一种综合业务网中进行传输,它是将人类的一切信息都以计算机语言零或一的二进制数来表达。

数字化学习的概念,我们引用南国农老先生的定义“数字化学习,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多媒体软件和网上资源进行的学习活动。”

三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以陕西省中小学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5620份,其中教师问卷910份,学生问卷4700份,回收问卷5219份,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均为92.9%。在问卷调查同时,对个别样本学校进行了访谈,以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

1 样本选择

按照陕西省行政区域划分以及各区域学校的分布情况,随机选择47所学校作为样本学校,涉及小学、初中、高中并涵盖了在陕南、陕北和关中的十个地市。选取这些学校作为调查样本,无疑具有广泛的代表意义。

2 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围绕三个主题展开。一是设计“经常”、“偶尔”、“很少”、“从不”等答案,通过被询问者的回应,了解学生数字化学习的真实情况。二是顾及影响数字化学习因子的多元特点,通过设计具体表述选择项,让学生进行“多项选择”,这既充分了解数字化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的显性影响,又试图辨析数字化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个人情感等方面的隐性作用与否。三是“学”离不开“教”。因此在设计学生问卷的基础上,也设计了相应的教师问卷,通过“教”的视角来审视、探讨“学”的过程。

3 过程规划

为了避免一些非客观因素的影响,保证问卷结果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本次调查没有采取委托样本学校组织调查的形式,而是由各地调查人员在样本学校协助下,独立开展调查,整个过程严谨、规范,问卷填写认真、详细。

四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与结论

为了测试问卷的真实性,我们在对十地市问卷统计的基础上,利用spss16.0进行可信度分析,测试克伦巴赫Alpha信度系数在0.926~0.990之间,表明问卷调查数据的可信度是非常高的。

1 学生开展数字化学习基本状态

(1)学生开展数字化学习的基础

在数字化学习基础方面,我们给学生设计了三道选择题:在对学生计算机的操作能力的调查中,有53.7%的学生选择“非常熟练”或“比较熟练”,40.3%选择“会一点”,选择“不会”的占6%:在熟悉数字化工具的调查中会使用QQ或ICQ交流的占59%,会收发E-mail占31.4%,知道如何上网浏览、查询资料的占58.1%1在对学生上网历史调查中,有30%的学生选样“1~3年”,32.2%选择“1年以下”,“3年以上”占37.8%。

(2)学生开展数字化学习的环境

在数字化学习的环境方面,我们设计三个方面的问题:在多媒体教室与互联网连接情况的调查中,有21%的学生选择“经常联网”,22%选择“偶尔联网”,28%选择“很少联网”,29%选择“从未联网”;在每周多媒体教室上1~2节课的学生占65.3%,也有18.6%的学生从来没有在多媒体教室上过课;使用数字化教学媒体进行过教学,且学生选择较多的科目依次为,信息技术(42.7%)、语文(41.5%)、数学(31.9%)、英语(27.4%)。

(3)学生开展数字化学习的方式

学生开展数字化学习方式方面,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学

习媒体的喜好有多种选择,67.5%的学生喜欢利用“视频”或“动画”进行学习,选择“听教师讲课”有22.3%,32 7%的学生选择“图片”或“书本文字”;在对学生每天上网学习时间的调查中,有55.8%的学生选择“基本没有上网学习”,选择“1~2个小时”占30%,“2小时以上”占14.2%;学生上网学习吗?学生也进行了多项选择,选择“打游戏”和“看电影或听歌”有74.8%,选择与学习有关的“查资料”和“请教问题”的也有61%;学生平时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学习资料?55.5%的调查者选择“向同学或老师求助”,“通过网络获取”占35%,选择“其它”9.5%。

(4)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态度

学生对数字化学习态度调查结果见表一:

(5)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评价

学生如何看待数字化学习?回答数字化媒体对学习有无帮助这一问题时,有23.9%的学生选择“很有帮助”,55%选择“有些帮助”,10.9%选择“没有帮助”。10 2%选择“不清楚”:对数字化学习是否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有6.8%的学生选择“有很大影响”,44.4%选择“影响不大”,35.8%选择“没有影响”,12.3%选择“不清楚”;在对数字化学习有益性的多项选择中,选择“自主、灵活,可以自己把握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和方式”的有46%,“学会了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利用信息”有50%,认为“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有44%,选择“学到了很多的课外知”有48%,选择“提高了学习质量和效率”和“开拓了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分别为26%和29%。

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主要困难有哪些?选择“生理疲劳。难以保证自己长时间面对计算机学习”占被调查学生总数43%,“学习资源太少”有17%,“缺乏学习动力”有27%,“没有数字化学习的经验和技巧”30.2%,“计算机基础差”26.3%,28.1%选择“经济原因”。

2 结论与讨论

(1)开展数字化学习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通过对学生数字化学习的基础调查统计数据来看,九成以上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些了解,近七成的学生有一年以上的上网历史,对一些常用的网络应用工具软件也很熟悉,这充分说明学生能够进行数字化学习,具备开展数字化学习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方而,有近七成的教师能够对计算机熟练操作,教师对常用网络应用工具软件熟悉程度的比例与学生相比,每个选择项要高出近十个百分点。调查结果说明教师具备数字化教学的基础,可以胜任数字化教学工作。

硬件方而,通过“普九”和“农远工程”的实施,各个学校的硬件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数字化教学的需求。以“农远工程”为例,陕西省在实施中主要推进三种模式的建设:教学光盘播放点(简称一模)、卫星教学收视点(简称二模)、计算机教室(简称三模)。其中模式二的项目学校应能拨号上网,模式三的项目学校应能宽带接入互联网。

以上分析说明开展数字化学习各方面的条件完全具备。

(2)数字化学习环境有待完善

通过对多媒体教室联网情况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其联网情况不容乐观。在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一些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就是为了“摆样子”,应付上级检查,仅有的使用也局限于教师“赛教”中的公开课上。这从近两成的学生从来没有在多媒体教室上过课的问卷调查结果得到了验证。教师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也反映出这个问题,仅有不到两成多的教师经常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同时,从问卷统计结果来看,信息技术、语文、数学、英语则成为多媒体教室上课较多的课程,而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科学、生活、化学等课程很少在多媒体教室上。

对于数字化学习资源方面,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学生主要关注资源的质量,如资源是否系统、全面?资源能否突出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资源是否易用?等方面。而现有的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资源缺乏,两一方面是资源的质最不高。

通过以上分析,使我们了解到数字化的环境有待完善。

(3)数字化学习方式有待形成

近七成的学生乐于利用视频和动画开展数字化学习,学生每天进行网上学习的比例不到五成,学生上网打游戏、看电影的比查资料的要高出十三个百分点,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方式仍然以是传统的请教老师和同学。

学生虽然喜欢利用数字化媒体学习,但是上网游玩、娱乐的比较多。这在访谈中,有学校教师和家长怕孩子染上“网瘾”,因此也不赞成孩子进行网上学习。这表明近几年大力推广的信息技术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并没有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习惯,没有形成数字化的学习方式。

(4)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态度积极

通过表一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数字化学习持积极态度,米卢曾说:“态度决定一切”。学生积极的态度,为我们进一步开展数字化学习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但我们对数字化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的把握要适度,并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使数字化学习从知识传授、情感关怀、个性发展等方面适应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的学习者,从而有利于数字化学习的推广。对教师的调查表明:有82.3%的教师认为,学生对数字化学习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5)学生对开展数字化学习评价正面

总的来看,学生对数字化学习乐于接受,并认为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有帮助。但同时我们也要对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给予高度重视。96%的教师在调查中认为数字化教学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有帮助,教师对数字化教学的评价很高。

五 思考与建议

数字化学习的环境与学习方式的不足,说明数字化学习在广大中小学只是处于初步推行阶段。而在开展数字化学习基础条件具备,学生对开展数字化学习态度积极、评价正面的情况下,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十年后的今天,如何加快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的推广,使学习设备真正运转、使用起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 改革评价制度

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每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如同我们通过语言的学习,来与人交流沟通一样。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3G手机、MP4、宽带上网等数字化产品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了解一些有关数字化知识也显得尤为迫切。

短期而言,要推进数字化学习,必须推行高考制度改革,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必修必考应试科目。这样可以发挥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使数字化学习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及日常生活中。

长远来看,大力开展数字化学习,必须改革我国人才评价方式。现有的评价方式是用人单位“唯文凭论”,直接导致“应试教育”的恶性循环。尤其是中学,面临中考、高考的压力,使学生、教师疲于应付,整天泡在题海当中,根本无暇顾及数字化教学。政府应该改革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单一用人方式,努力创造一个“天生我才都有用”的用人环境,而不被“考试”、“文凭”所困。

2 改变技术至上的教育观,实现数字化学习从技术层面

到教育层面回归

“农远工积”在实施中主要推进三种模式是典型的简单技术思维的模式,以为设备到了,应用自然而然就可以推进,效益会自然而然出现。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推动应用包括教学设计、基础设施、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运营模式等一系列问题,只关注某一个环节容易造成基层实施单位只做应付检查的表面功夫。

“农远工程”同高等教育中的网络教育性质一样,最终要从技术层面向教育层面回归。我们要建立面向实际应用的解决方案,让技术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技术为教育服务,而不是舍本逐末、不切实际地让教育问题来适应技术的要求。

3 加强教师培训

一是要加大培训的范围。访谈中我们发现,有的学校没有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课程由其他老师代上,而教师本身对计算机等数字化学习工具了解不多,上课任由学生自学。结果,学生都打游戏,信息课变成了“游戏课”,造成学生会打CS、传奇,但是不会WORD、EXCEL的结果。老师受自身信息技术水平所限,实际工作中也就难以开展数字化教学。因此提高所有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势在必行。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香港对提高教师专业化方面的做法,即规定所有教师,不论其级别和职务,均应在每个三年周期内,参与不少于150小时的信息技术培训,使所有教师必须达到基本信息科技水平。

二是在培训内容上,现有的信息技术培训往往集中在教育理念、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等方面,对于VCD机、投影仪、计算机的基础操作以及简单故障的排除方面关注不够。这样教师即使想使用数字化媒体开展教学,在遇到故障时如不能及时排除,也会严重打击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积极性。因此培训内容应该调整,应该加入硬件基础知识的培训,特别是常用工具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方面的培训。

三是改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如同我们手中的笔一样,是一种工具,我们通过它来认识世界,与人沟通交流,获得知识。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过多的以“知识”的面孔授课,使学生产生神秘、畏难情绪,不利于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

篇13

超越“老中医”

在初高中阶段,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怎么样的呢?假设他在考试后批阅学生的卷子,除了卷子上题目的对错,他还会回忆学生近期的表现,分析学生为什么会错,是知识点没掌握,还是无法将题目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相联系。优秀的教师由此在脑海中对每个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感觉,知道如何因材施教,然而这种感知能力是要靠长期经验积累的(而且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难以表述和传授,只有靠少数极优秀的老师进行方法总结,但代际传承的效果并不好。

张凯磊认为,教育资源的不足,本质是优秀教师数量的不足。如果能在降低教师负担的同时,将优秀教师的能力“复制”给普通教师,同时“放大”这种能力,将大大缓解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他将教师的工作和医生进行了类比。医生的工作可以划分为诊断和治疗两部分,对应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判断和知识讲解。目前的教育模式恰似传统的中医,诊断同样是要靠医生 “望闻问切”的个人水平,而且传授不易。“没有清晰的数字可让人理解,也没有可供分析的系统。”但现在医院已经靠数字化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诊断的问题,“未来教育也会变成一个有科学依据,有信息数据做支撑,数字驱动的领域,因为这样的效率更高。”张凯磊说。

相较人类教师,计算机的问题在于机器的理解能力,要如何看懂题目。这也是学霸君利用人工智能在做的核心工作。智能机器人Aidam在考试中被扣掉的16分,全是在理解上出的问题,当然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能看懂134分的题目了。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学生做完作业和测试后,将结果传输给机器进行判卷,除了判别对错,还和以往的数据进行比对,通过算法发现学生知识的薄弱点,给出针对性训练的题目,并将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可视化图表的形式传递给教师。

这个场景已经开始实现。学霸君在安徽落地的合作学校中,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使用了学霸君软硬件服务的班级,这几门学科的成绩都大幅提升。通过学霸君研发的数据采集笔,在不改变学生书写习惯的情况下,将整个过程的数据全部采集,然后由机器进行识别判卷。“目前批改作业,机器批70%,正确率会在99%以上,机器判断不了(主要是无法识别)的交给人工,未来会全部交给机器。”张凯磊说,每天仅批改作业,教师就能节省接近2个小时,而数据分析结果将通过云服务展示给教师,“作业数据和考试数据实时更新,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的知识点、学习态度,全部在表上清清楚楚”,学科主任、年级主任和校长还可以看到学科、年级和全校层面的数据分析。

和时间做朋友

追根溯源,中国的教育源自于普鲁士教学法,本质是“在规定的时间,以规定的课时和标准,学规定的内容,最后考一次试”。在张凯磊看来,这样的教育模式就像工业的标准化生产一样,而未来的教育模式将是高度个性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个性化是解决教育负担过重和教育不公平的核心手段。”

这个发展可能会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行教育基础数据的数字化,并且可以进行数据管理。

第二阶段,学生的学习数据被全面数据化,学校以数字化的形式对全校学科进度进行管理。

第三阶段,教育实现中度的个性化,学生开始按学习进度分层教学,出现小规模的教育集团推动数字化技术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阶段,教育实现高度个性化,中度的规模化。出现少数的大型教育集团,“比如现在有7.6万所学校,未来2万所头部的学校,是由100家教育集团组成的。”一个校长可能会管理十几个校区,体系内高度信息化,体系外形成学科、教学理论的竞争。

第五阶段,教育高度个性化、规模化、专业化。不再有教布置作业,学生使用系统进行个性化的自我训练,并依据能力和学习效果,在两个月或更短时间内分为不同层次接受教学。由最顶级的教师,通过系统观察学习数据,对班级进行针对性辅导。通过发达的视音频及时通讯技术,一名教师也许可以教学上万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