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解决问题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

篇1

根据认知理论,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数学认知过程。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是主体通过学习新的内容并和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以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为此,我们提出“分解目标,设计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策略交流,解决问题”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一、分解目标,精心设计“问题”

目标分解要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将知识目标分解成若干个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逐个解决。在教学中,一般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学习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设计出由浅入深的基础题,逐步加深,在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运用一系列问题串设问,层层递进,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讨论问题,提出方案

这是寻求阶段,即利用数学认知结构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提出方案,致力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问题串”目标分解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做好导学工作——设计好“问题串”,把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交给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构建新知。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小组,鼓励合作,强调几何直观,关注学法指导。

1.建立有效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有同质小组和异质小组两大类,基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不平衡,小学数学“问题串”目标分解教学面临着学生学习水平不一致的问题。为了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解决问题,我们建议组建异质学习小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多层次、多方位交流信息,共同探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小组的合作功能。教师一方面要督促后进生聆听优生对问题的分析,另一方面要关注学习小组讨论中的思维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精神等信息,更重要的是收集通过小组学习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难点,为后续的讲解寻求切入点。

2.鼓励合作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解决”的过程就应该是学生自己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我们提出,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给足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还学生,激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解决问题。

3.强调几何直观

皮亚杰说过,“认识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以手”。事实证明,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来解决。如学生提出问题:“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急于将结果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讨论:“你能用什么方法检验圆柱上下底面的面积是否相等?”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动眼,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关注学法指导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他们一些比较完整的解决问题过程和常用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当前,新课程反对将“应用题”分类,其根本目的是担心教师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讲得过分精细、强调得过分强烈。然而,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几种解题方法,如画图法、假设法、列表法、估算法等,我们应该教给学生,这样,他们解决问题才能有章可循,有道可走。

三、策略交流,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同的人思维方式也不同,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相同。我们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决不提前暗示,更不可替代学生的思考。教师应该做的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信中沉思,在策略交流中收获。利用“追问”,让学生知其然;利用“反问”,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通过“类比”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交流策略,发展能力。

例如学习完“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三角形除了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秘密外,还有没有其他秘密?你准备怎么去探究?”一个问题就让能够学生主动整理本堂课的学习方法,并将方法迁移到另一个探究活动中。

1.模拟练习,运用问题

新鲜有趣,与生活贴近的问题,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教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运用课堂所想的问题去探究新的世界。因此,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践性的问题。

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年月日”,“元角分”,“周长和面积”,等等。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说出来,写下来,通过交流、评比,提高他们到实践中去学数学的自觉性。做错题集、写数学日记、撰写数学小论文都是很好的练习,既可以巩固新知,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问题的能力。

2.总结经验,构建新知

篇2

2.盲目追求教学形式多样性

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需要利用一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从而将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但很多教师只是盲目地追求教学形式多样化,导致在教学时,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其中,主要的教学形式就是进行知识展览,把数学课堂当成展示道具的地方,严重影响数学教学质量。

3.学生不具备合作学习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在进行合作学习时,经常出现学生不具备合作学习能力的问题,这种问题的产生直接导致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浪费了学习时间,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交流能力与学习能力都能产生良好的促进效果。而学生不具备合作学习能力,这个问题的出现对于课堂学习而言非常不利,教师为学生安排合作学习的课题,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如果学生不具备合作学习能力,那么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完全等于浪费课堂学习时间,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学习成绩也难以提高。

二、解决小学数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进行教学,应该明确教学任务与责任,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的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素质作为教学目标。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教师的素质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主要是教师思想素质与自身的业务能力。由于教师的工作性质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教师这个职业自古以来都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虽然教师的考核已经在积极进行中,然而,对教师的工作成果是很难进行测量的。由于我国教育部目前已经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中,更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态来从事自己的职业。另外,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通过加强学习,与其他教师的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良好发展。

3.改革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针对教师盲目追求教学形式多样性的问题,教师应该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小学数学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探究式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以及接受能力,对上述几种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并且结合教学中存在着的不足,对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进而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篇3

2134 2143 2341 2431

3124 3142 3421 3412

4123 4132 4312 4321

然后,我就给出了这道的答案,一共有16种排法。可爸爸赶紧就说:“你好像漏了一些排法呢!”。然后我在爸爸的提醒下,又回头看一遍,想来想去终于发现还少了下面这些排法:

1342 14322314 2413

3241 3214 4213 4231

加上漏掉的这些排法,正确的答案是一共有24种排法。写完题目后,我就跟爸爸说这种求排法的题目可真容易错啊,少想到一种排法就错了。爸爸就笑着说:“那我们学数学,就是要利用方便的方法确保题目得到正确答案啊,容易错就说明我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我就好奇的问:“那像这种题目,除了一种一种的列出来,还有什么好办法么?”爸爸就开始用笔在纸上画起来,边画边教我。

篇4

一、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具体如下:

1.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问:“图上画得是什么,写得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2.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信息。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4页“解决问题”。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前面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他们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很快会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学生在看图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二、小组协作 探究问题

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调控。具体如下:

1.个人或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采取讨论、实验、等方法自觉矫正错误,逐步得出结论。

2.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回顾探索过程,指导解题策略。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31页“解决问题”。先引导学生结合图文,分析所收集到的信息。当学生发现小汽车的价钱不知道时,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发现必须先求“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或者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根据“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这个信息可以算出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再根据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和第二个信息“想买5辆小汽车”就可以求应付多少钱。对于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三、交流评价 解决问题

交流评价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理清思路后,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明确算法。具体如下:

1.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

2.各组成员认真倾听相互评价,表示赞同、反对,开展有竞争的合作。

3.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想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8页“解决问题”。主题图上是小朋友在跷跷板乐园游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可以怎样算?”。当小组发表自己的解题方法时,就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的先用乘法算出坐跷跷板的人数,再加上没有坐跷跷板的人数、有先用加法算出坐跷跷板的人数,再加上没有坐跷跷板的的人数、有的先直接数出坐跷跷板的人数,再加上没有坐跷跷板的的人数。让学生通过互相评价和交流,寻找最快捷的方法。教师要合理地指导学生选择快捷、有效的解题方法。

四、巩固方法 拓展思维

学生掌握了方法,还要不断练习应用中深化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以达到巩同应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发展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具体如下:

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练习。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

2.学生人人完成基础题的练习,低等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综合题,中等生在完成综合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提高题,优等生三种练习都完成。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55页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3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问题应该怎样解答。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看图题“左边小兔有18只,右边小狗有3只,小狗的只数是小兔的几倍?”进行巩固练习,还可以设计在多个信息中解决“谁是谁的几倍”的问题。教师注意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五、几点建议

1.注重学生收集信息

篇5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表现自己,创造性的发挥潜能。如果教师冷漠生硬,过多指责,课堂气氛必然会趋向紧张、严肃,学生产生的是压抑感,小学生的自尊心理必然使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的思维也就无从产生。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赞许的目光、鼓励性的语言。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点点智慧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而当他们的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时,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

二、引导主动探究,增强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大胆地猜测、推测,用科学方法去探究问题,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自己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主体意识在主动探究中增强。主动探究可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理解你的问题。

第二步:选择一个计划。

第三步:尝试你的计划。

第四步:检查你的答案。

第五步:反思你做了什么。

当然,以上五个主动探究的步骤,并不是一个接一个地直线式进行的,其间有反复、有波折。应该依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地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适当地突出或削弱某一个步骤,以便更有效地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上例中,当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时,老师设问:你喜欢解决哪一个问题,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解答?想一想有没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解决,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三、组织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必要手段。概念知识中,有许多抽象的内容较难理解,如果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形状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让学生用不同个数(5个、9个、12个、17个等)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拼法。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用5个、17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而用9个、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却有多种拼法呢?(2)这与小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3)是否给的正方形个数越多,能拼出长方形个数的方法就越多呢?然后针对学生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研究这些“个数”的特点,学生在交流与探讨中发现其中隐含的知识点:当小正方形“个数”的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时,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当小正方形“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时,能拼成多个长方形。从而引出了质数与合数的定义。这样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促进了概念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并尝试采用观察、动手、探究等教学策略解决发现的问题。

四、演绎拓展变化、强化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就小学数学学习而言,它首先存在于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学习课题;其次存在于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将学过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使学生思维向高层次发展。演绎拓展变化是一个巩固提高、迁移发散、进一步升华理性的过程。这是把上一个过程中经过反思、归纳而形成的一般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具体应用的过程。以《三步计算应用题》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模仿性演练。教师可以继续提供与课的开始相近的或类似的情境:学校体育室里有一些篮球,四年级学生借走了15个,剩下的篮球个数比借走的5倍少10个。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篇6

在日常数学教学过程中, 由于受到我国教育环境的影响, 教师通常都不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也就是教学思维的固化,教学模式的僵化, 这是不利于现实教学问题的解决的,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展开相关模式的优化, 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的解决。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难以确保其问题的正常分析的,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好相关的分析工作,实现学生自身兴趣的探究分析, 实现对学生的全面的评价。当然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应用素质, 但是难以实现学生的相关知识的深入分析、探讨的,从而影响了现实问题的解决。而有的教师又担心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难以驾驭课堂或无法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问题解决教学对老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广大教师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后,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其专业知识迅速退化, 致使自己的一些能力不能适应问题解决教学的需要,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解决问题和评价反思等。

受到我国传统教育环境的熏陶, 教师一般都具备比较保守的教学观念, 其教学方式较为保守、落后,难以确保教师对于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 不利于对课本知识的汲取。平日里,教师日常的教学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 从而补充学生的思维,优化其教学目标。在一定时间内, 保证教师更有效的知识的学习, 实现教师的自身教学模式的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有些陈旧、呆板,可对于提高学生成绩有很大的帮助。由于对问题解决缺乏认识,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开发上,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上, 在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上,都没有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活动、活动中的体验与反思作为关注点。

2 数学教学难题的解决

(1)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不能针对某些问题,展开举一反三,这与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联系。由于教师不能具备良好的教学理念, 就不能有效实现日常教学行为的进展, 从而影响了新型教学模式的开展。由于在教学起点上出现错误,学生必然不会进行更好的学习,从而影响了现实工作的开展。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教学理念的理解是非常模糊的,存在理想化的特点,其应用起来是比较复杂的, 难以确保现实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这需要引起某些教师的重视。要积极拓宽教师的理论知识来源, 实现其良好的知识理论的获得,从而有效接收外界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 从而满足现实工作的开展。能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却不容易被教师意识到, 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更多的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有些教育人士总认为一旦接受了关于数学教学的新理念, 就可以自觉地用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收效甚微。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对问题解决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篇7

一、由浅入深,连贯突破

信息技术课由于受到空间及设备的影响,对于学生课后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最头疼的是顾此失彼,一些学生的困惑教师仍然无法帮其突破,而是蜻蜓点水式的帮助。最终问题还是问题,或者只是解决了小部分人的问题。因此在上课中,我紧紧抓住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关节点,由浅入深,再连贯突破,尽最大限度解决大部分同学的难题,取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四课《看图片,输字符》(福建省义务教育教科书,福建教育出版社)一文时,其要求学生要会输入:4594+3447= 4174-926= 2402-1914= ……要知道,在电脑中准确、快捷地输入数字及相关符号,是许多财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作为小学生,只能学点基础,本节要突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认识电脑键盘上小键盘区的功能”,第二个问题才是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学会输入数字,而第三个任务则是输入算式。在教学此课时,我先抓住怎么输入数字、算式符号这个关节点,先让学生都在大键盘区输入,当然在大键盘区完成速度较慢,又容易弄错,虽然大家马不停蹄地加速,但事与愿违,不是慢就是错。在这个时候,我亲自在小键盘区演示,全班同学惊讶地发现:在小键盘区操作不但集中的数字键方便了输入,又可提高输入的速度,由于字键少,很快就熟了,多练几遍便可盲打了。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我再逐步提出训练中的注意事项,“用食指完成4、7键输入,中指完成2、5、8键输入,3、6、9键则由无名指负责,其余以最方便自己操作的手指输入进行即可。这样连贯突破,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教学效果。

二、创设良机,培养学生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问题处理质量,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中的问题关键。它体现了学生思维出发准确、思维方法的多样,从而催发学生的创造意念,生发创造意识,并进行创造性的尝试。从而体验创新乐趣。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四课《制作有动画的幻灯片》(福建省义务教育教科书,福建教育出版社),本课学习任务为1. 设置幻灯片的动画效果;2. 设置各对象的放映顺序;3. 合理使用动画效果;4. 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教学时,我以福州三坊七巷的图片素材为例,让学生设置演示文稿的自定义动画,设置时大家不拘一格,只要自己觉得可以就好,就连放映顺序也由自己制定,这样全班同学各行其是地进行作业,大家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做出了与众不同的创见设想和做法。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良机,鼓励学生敢于在操作中体现自己的见解,发现新的线索,乐于求异、求佳。达到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多思、善思、爱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同样,在教本册第十课《温馨提示牌》时,我先让学生回顾哪些提示语让人亲切温馨,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内涵丰富。这些词句正如书上所说那样:像无声的老师,在提醒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既然这样,你打算如何来完成本课学习任务呢?

所以,操作时我把设计机会留给大家,哪些地方该设计什么,大家动手试一试,做完大家互相比一比、评一评,别人好,好在哪里?自己有哪些不足,该怎样纠正?这样,一张张温馨的提示牌,就如一面面镜子在每个人的身边发出闪闪的亮光,指引着同学们前进的方向。通过本课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三、引导完成信息技术课任务当中,怎样进行纠错效果好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遇到学生不按要求完成任务时,我往往采用先进行言教,然后俯下身亲自操作给学生看,最后交代学生再按作的方法进行练习,就万事大吉,这样虽有一定效果,但速度慢、效率低。且学生在第二次练习中是否真正掌握,无法跟踪。况且这样操作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同学来说,能起到启发、引导作用。若是接受能力一般、或是接受能力中下的同学,那就麻烦了,他们看完之后往往是即时学,即时又忘了,或者是这节课学,当场会,但下一节课或过段时间又不知其所以然,此类型同学又占相当部分。那么,怎样进行纠错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呢?本人认为:遇到学生不会操作,或是操作错误时,我现在一般采用不再强求及时的纠错,而是启发学生弄清楚任务要求你必须完成什么?分几个步骤完成效果会好一些?需运用哪几个旧知识点?努力做到知己知彼,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操作,自由讨论,合作完成,如此运转,拓展了学生间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因为他们在愉快的合作中完成,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即使是大家确实操作不到位,当老师的也只要轻轻地点拨一下,大家便恍然大悟。这样学生记得牢,教师也教得轻松。

四、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对学生的美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许多美德教育代代相传,造就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古有抗金将领岳飞,今有航天英雄杨利伟。是什么动力促使这无数的英雄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那就是这些人从小就有过良好的美德教育,长大才有精忠报国的远大理想。所以,我在每节信息技术课中只要有涉及美德教育的材料,我都毫不吝啬地借此宣扬一番。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六课《打汉字,说说话》(福建省义务教育教科书,福建教育出版社)一课时,我十分注重强调文中那句“汉字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也是联合国5种通用文字之一,电脑世界里不能没有汉字”及“……为了能让汉字搭上信息时代的列车,许多电脑专家奋起直追,在以英语为‘母语’的电脑键盘上,研制出各种各样的汉字输入法”,为今后学生热爱中华、热爱祖国文字、勤劳练本领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样,在教学本册第十二课《夜色朦胧,我来画夜幕下的大楼》一课时,在完成用画图工具完成本课主要学习任务后,针对我校大部分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我深情地对学生们说:“画得像你家吗?你家漂亮吧?”“你爱不爱自己的家乡呢?”等等。短短几句一问一答,勾起学生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心中那股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油然而生。多年来,类似这样的美德教育成了我的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取得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在学校里,我所教的班级学生热爱劳动、爱校如家、与同学和睦相处,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我想这与我的上课付出是离不开的。此外,美德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对学生完成课后任务大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小学体育教学过于刚性。在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过分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指挥,而这种不切实际的、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管理,严重扼杀了学生好动的天性,如在排队时要求学生整齐、安静、听话、不吵不闹,从而降低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于是教师就粗暴、加压。然而,愈是卡、压、镇,学生就愈是不听从指挥,或是身顺心违,结果严重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新课程理念中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但是这个中心并不限定在一个表面的中心,而应该是让学生成为实实在在的学习主体。一些教师把体育课变成单纯围绕体育达标项目,机械、单调地重复各种达标项目训练,学生通过几年的体育课连篮球不会打、足球不会踢,前滚翻没学过。体育教学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和个性化发展。

(2)小学体育评价过于极端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常常运用激励性评价,例如有的学生明明做的还不够,教师也是鼓励的说好,表扬并不是越多越好,小学生还正处于一个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也需要面对挫折和困难,学生在教师面前总是得到表扬,这样怎能去遇到挫折进而去克服挫折?技能和知识都是由未知到已知,教师如果对学生之评价好话,对于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好的不评价也不说出学生的问题所在,这样的做法是欠考虑的。评价的目的不在在于当学生多听几句好话,而是要让学生对自身进行一个良好的总结,进行一个合适的调整。因此,对于学生应该实施发展性评价,如果是对技术动作掌握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在积极肯定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远的目标;对于一般的学生,则应该在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学生有所不足的方面;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则应该适当的放低要求,并逐步帮助这些学生跟上大部分学生。这样一来,通过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当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找到了目标并得到了发展。

二、上好小学体育课的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兴趣对初中学生来说是学习体育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因为兴趣具有较为稳定、持久的特性。因此,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基层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就一定会事半功倍。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的体育教育和幼儿时学生大多在户外进行体育教育有一定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以C械的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自制力差而且喜欢动手,喜欢亲身参与。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一方面要把理论的讲解和示范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尽量多地设计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活动,这样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其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设计体育课程内容,来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获得全新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技能的学习欲望,进而形成稳定的心理倾向。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如篮球比赛或是足球比赛,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体会竞技的并生出不服输的心理。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从体育教育的角度来看,就是要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得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技能,并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实现基本素质的过程也就是对于三维目标的实现,既情感与价值、过程与方法、技能与知识。过去我们往往很注重对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教师的言传身教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还是较弱的,他们喜欢动手亲自参与而往往缺乏思考。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教师要一边讲授知识,一边亲自示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不仅仅是技能技巧的显示,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充满信心的教态去影响那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创造出一种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以缓解那些怀有恐惧心理的学生的紧张情绪,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三、改进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有效对策

(1)更新体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对小学体育教学予以充分的重视,可以说是先决条件。具体地,学校应该革除办学思想的功利化,以全面促进学生发展为理念和宗旨,科学地设置好体育教学课程。

(2)增加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离不开经费的投入。可以说,足够的经费不仅是完善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场地与器材的重要保证,也是引进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增强体育教学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小学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

(3)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素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可以通过理想信念以及责任感的增强,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的道德修养,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深造等形式对体育教师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进行丰富和充实,不断完善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以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而言之,完善小学体育教学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与学校的积极配合,从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并保证其可靠性与可行性,以切实有效地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篇9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缺乏。由于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比较艰苦,许多高素质的数学教学人才选择到城市发展,不愿意留在农村。刚毕业的数学专业大学生也不愿意到农村小学任教,所以使得农村小学的数学师资力量非常缺乏。有许多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专业知识不过关,没有掌握一定的数学教育方法,所以使得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比较差。其次,跟城市相比,农村小学教师的薪资水平要低很多,所以一些小学数学老师在心理上觉得不平衡,对待教学开始变得没有耐心,总是敷衍了事,没有一定的敬业精神,所以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教学资源不足。在许多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非常辛苦,教室的教学实施非常简单,数学教师的教学工具就是一块黑板、一张木制讲桌、一块黑板刷和一本教科书,有许多教学内容,数学老师都无法用生动的形式给学生表达出来,所以有时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些困难。而且跟城市的小学相比,农村小学没有那么多的数学学习资料,因此学生的知识面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拓宽。

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因为农村所处地方比较偏僻,不能够及时地和外界进行沟通和联系,所以造成数学老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比较落后。许多农村小学的数学老师,尤其是一些年级比较长的数学老师,固执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实施单一的教学,在课堂上掌握绝对的权威,使小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抑制,不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提高师资力量。要提高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就必须首先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师资力量。一方面,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投入力度,给农村小学引进一批先进的师资力量,并且提高他们的薪资待遇,使他们能够长久地留在农村做贡献。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大对数学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地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培训,并且定期地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测试,测试的成绩跟他们的奖金和工资挂钩,从而使他们充分地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在平时多注意广泛地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此外,农村小学还应该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邀请其他学校数学教师到自己学校来听课和评课,加强学校间数学老师的交流和沟通,使他们互相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且积极地付诸于实践,从而促进他们教学质量的提高。

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教学投入。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教学投入,改善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给农村小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一方面,要加大教学实施的投入,给农村小学配备多媒体设施,减轻数学教师的教学负担,并且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小学的学习资料投入,拓宽农村小学生的知识面,并且使小学数学教师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了缩小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差距,还要在农村小学地区建设网络资源,使数学教师及时地了解城市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况,学习城市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使他们的思想跟上教育的发展步伐,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发展。

改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农村小学生相对于城市小学生来说,个性比较孤僻、知识面比较窄,所以数学老师不能够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育学生,这样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发展,并且会使学生过分地依赖老师,在学习中失去自主性。因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尊重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且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地发言,给他们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的灵活。此外,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还要改进以往的教学方法,放弃单一的教学方式,注意对学生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数学实践能力,并且通过各种形式增加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直观感受,从而增进他们对于抽象的数学问题的理解,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三、总结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了农村小学生今后的前途和发展,因此国家必须加以重视。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国家一定要重视农村小学教育问题,加大农村小学的教育投入,保证农村小学数学的师资力量,使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得到切实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玲.场景模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2]余夕凯,刘娟娟.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与思考[J]

篇10

当今社会的竞争,不仅仅是人才的竞争,更是体质、体能的较量。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作为人才接受系统体育教育最后一站的高校体育,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使命,它在培养德才兼备、体能健全的人才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培养优秀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高校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十分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对症下药,使高校体育适应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传统

技能掌握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一直沿用的教学手段,它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主张遵循运动技能掌握的规律性来安排教学过程。即便到了高校的体育课堂,体育教学也依旧沿袭着小学、中学一样的步骤:集合――列队――跑步(热身) ――关节活动――某一项运动的技术讲解、示范――学生练习――列队、解散。此等陈旧的教学年年如旧,使学生不厌其烦,既不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又不利于预期教学效果的实现。

2.教学方法死板、陈旧

由于固有观念的影响,在现行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只关注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的掌握,过分注重技术教学和运动外在的表现,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多以专项化的体育教学方法为主;教师一味地按照大纲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兴趣,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由表达,也忽视了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手段;并且还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体育成绩的唯一方式和目标,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关心的是教学指标的完成以及本节课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好坏,学生所关心的是所学项目的标准及分数,很多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的体育潜力得不到应有的挖掘。所以,也就很少有人去考虑所学内容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及自身运用的价值,致使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难以形成。

3.教学内容繁杂重复

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以达标为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根本任务,大纲对学生要学习的体育项目做了明确规定,使得体育教学内容偏多,在规定时数内难以完成,造成每个项目只能是走马观花地表面学习,效果不佳。中小学里学习过的竞技体育内容到大学又要重复学习,甚至使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就只有走、跑、跳、投等几个有限的项目。而对一些健身效果好、趣味性强、群众基础广的体育运动项目没有进行合理的设置,分不清主次,多是以提高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为主的项目,休闲体育、生活体育、民族体育等相关的内容涉及较少,不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和能力,使得大学生毕业后没有1~2个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体育绝缘,对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培养十分不利。

4.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缺乏

要保证高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就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教学场地及教学器材做基础和后盾。但由于我国经济水平发展还比较落后,很多高校都还不能满足体育教学标准所需要的教学场地与教学器材等硬件设施,与新课程改革标准规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一些大学生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如乒乓球、网球、足球、游泳等项目的锻炼场地明显不足。

5.教师的整体水平与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不相适应

高校体育教师中绝大多数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竞技体育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竞技运动技术知识的影响,知识结构偏重于竞技技术,对健康教育了解甚少,从而造成教师业务水平与终身体育教学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6.理论教学缺失

现代高校体育已不是狭义上的体育(即单纯的体育锻炼或体育运动的教育),它应该是广义上的,不仅包括身体锻炼的教育,还包括卫生保健教育。前者侧重于学生机体的培育,后者侧重于学生机体的保护,这两方面都是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然而,现阶段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只重视前者,对于后者,最多也不过是象征性地发一本有关运动卫生保健方面的教科书。这本书,课上不讲,考试不考,一般无人问津。体育理论知识是体育锻炼的向导,理论教学的缺失使众多学生不知如何参加体育锻炼,不知如何在体育运动中更好地保护自己,面对意外受伤也往往束手无策。

二 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措施

1.完善课程教材体系,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在追求课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娱乐性、健身性、文化性的同时,立足于系统设计、科学选择和整体推进。大学体育应在保留具有较高锻炼价值,又深受广大学生喜欢项目的基础上,增加娱乐性体育项目,加强非竞技运动项目,个人运动项目,以利于毕业后坚持体育锻炼。应将终身体育思想贯穿于整个体育教育之中,充分挖掘和发挥体育对大学生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使新的教材体系更紧密地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因此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在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运动习惯的养成,尤其是终身体育的内容要不断增大,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健康运动的科学方法,提高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激发其锻炼的动力。组织形式上要丰富多样,如必修制、选修制、俱乐部制,应适当减少体育必修课的比例,增大选修课的比例,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与实施,建立以健身为主要内容的新体系。

2.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伴随素质教育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也应加以改进,要结合现代化的技术,创造新方法进行教学。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运动场安装投影仪,方便教师播放课件或相关的影视、图像资料,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更为形象、生动地掌握技术动作和所需学习的理论知识。另外,讨论式教学模式可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分组式教学,培养学生竞争、团队意识,小组竞赛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也应引入高校的体育课堂。形式是外因,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教育教学的效果,可作为本质内因的教学内容无疑对教学起着更大的作用。要做到“健康第一”,要树立起终身体育的理念,就要丰富原有枯燥的教学内容。竞技田径的众多项目虽然在锻炼身体素质、培养健康体格、磨炼精神意志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考虑到体育的终身性、锻炼的健身性和休闲的娱乐性,可多开设一些学生所喜爱的新兴项目,如健身健美操、街舞、大众交谊舞、软式网球等。此外,也可结合自身实际挖掘发展一些具有地方和民族色彩的体育项目,以丰富我们的大学体育课堂。

3.加强体育师资建设,促进教师素质能力的发展

第一,加强职业道德规范,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定期举办师德培训与交流会,制定职业道德评价依据,辅以相应的奖惩办法;将师德考核纳入年度考核工作;将两种奖项作为职称评定参考依据。

第二,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用以防治教学示范中由于教师态度不当而引起的不良行为。为体育教师的继续学习和进修搭建良好平台,制定相关制度;在职称评定中加大教学成果的所占比例。

第三,转变教师的思想认识,明确体罚尤其是变相体罚并不等同于严格要求;制定相关规定与措施,对于课堂中存在的惩罚行为给予防范与禁止;积极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

第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定期开展教师相互听课,相互交流学习,举办教学研讨会和教学基本功大赛等活动。

第五,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学评价中充分发挥作用。

4.加大体育教学的投入力度,增大体育场馆的设施投资

现在很多高校都存在体育教学设施不足的问题,这就使得体育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地开展,使学生们想进行体育运动却找不到合适的场所。所以,各高校应重视体育教学,提高体育课程在高校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大力发展体育设施建设。高校可对学生进行调研,找出大学生们最喜爱的体育项目和最缺乏的体育设施,然后投入专项资金进行建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还应引进更多的体育人才,提高体育老师的福利待遇,以激发其教学积极性。增加学校体育活动的项目,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体育活动,争取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感受体育的乐趣。

5.充实理论课内容,加大理论课教学时数

高校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意识、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进而达到终身体育目的的一门课程,不仅只是传授给学生运动的技能,而且还要传授给学生体育的理论知识。长期以来,我们对体育课程的知识体系一直有误解,把一些纯概念的内容、单项竞技体育的发展史、竞赛规划和裁判法当做体育的基础知识,使其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实用价值不高,未能形成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体系,达不到终身体育的目的。要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兴趣,就应适当增加理论课程学时,充实理论课程内容,将社会体育、体育文化与教育、体育心理与保健、娱乐体育、休闲体育等方面的理论与知识融入其中,不把目光只盯在跑、跳、投、踢球上,体育教育的根本在于体育文化,没有文化就难以形成体育,没有文化也就无法发展体育。

6.改革成绩考核标准,重视因材施教

高校体育教学要突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根本宗旨,摒弃过去那种通过期末测试来评定成绩的一元化标准。因为每个学生的身体条件都是不同的,所以不能对所有学生采用同一种考核标准,而是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后再采取不同的考核标准。重在考查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出勤次数、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等,同时结合同学对其的相关评价得出最后的期末成绩。一个公平公正的考核标准不但有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11

面对新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加大了对教育领域的重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得到较高效益的状况,各门学科都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很有必要培养学生对于数学问题实际的解决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缺乏新意,讲课过程很容易使小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无法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造成问题解决能力不能获得根本性提高的局面。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要求下,小学教学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创新出了许多独特的数学教学路径,通过这些方法,为学生迅速培育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提高实际的解题能力,同时教师也能够带动数学课堂氛围,简化教学内容,形成高效率的数学教学课堂。

1 小学数学培养问题解决能力路径应具有的特征

1.1 以问题为核心,实际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创设崭新的教学路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实际地改善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为此,教师在创设这些教学方法时,应当以数学问题为核心,把这些科学的问题合理地引入到教学的过程当中,鼓励大家积极努力地去解决。问题的创设一定要有实际的可行性,面对不同阶段的小学生,要设立相应教学难度的问题,不然问题难度太大会导致学生产生盲目的感觉,而问题难度太低则对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没有实际意义。教师在设立其他教学活动或内容的时候,也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为核心,务求全面而合理地推动学生们的成长。

1.2 创设的问题须富有趣味性和实际性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路径须创设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问题,且应当富有趣味性,只有实际科学富有趣味的教学路径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如果其创设的主体问题依旧枯燥乏味,就很容易失去其本质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设计小学教学问题的时候,必须充分完善教学主体内容,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涵,同时将课本的核心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当中,使学生能够在享受课堂趣味性的时候,迅速吸收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解题思维,发展解题能力。比如,在学习加法减法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教室内的物品作为解题的实例,如将粉笔盒中的全部粉笔取出,再放入3根,然后再放入2根,问学生们粉笔盒内现在有多少根粉笔?然后再取出1根,继续询问学生。在这样的操作下,学生会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对问题的解决思路也变得更加清晰,进而形成最有效的数学解题能力。

1.3 把学生作为教学路径问题的创设主体

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高效的教学问题能够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教师在创设教学问题的时候,要切实地结合班内学生的现状,认真了解学生的数学解题兴趣所在,找寻学生喜欢的数学问题,并将之完善和创新,形成趣味的教学内容。在这其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完全地交与学生,鼓励他们进行解题方法的探索以及合作化地学习,使他们能够最大化地发展和提升解题能力。

2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实现路径

2.1 以鲜明实际的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有很多都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师可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些具有特色的数学游戏活动,以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深层次地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最终形成科学的解题能力。在教学当中,教师要以鲜明实际的教学内容为引导,不能过于脱离实际,无法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比如,在进行正方体、长方体、球体的课程学习时,许多学生对它们的面积体积存在盲目感,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相关的物品,如铅笔盒、皮球、橡皮等,然后让大家进行“盲人摸象”的活动,由蒙住眼睛的学生对物品进行随机选择和碰触,并根据得到的触感说出物体的名称及它属于的形体,巩固学生们对这类问题的认知,切实地了解体积和面积的区别,简化解题的思路,实现高效性的教学。

2.2 以丰富趣味的数学问题增强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的问题经过完善和创新后,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但是,传统的课堂提问的方式,过于死板,不仅不会改善学生们的解题兴趣,还有可能降低课堂解题过程的科学性,因此,教师要对数学问题加以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在原有计算题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更新,使数学问题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比如:教师可以在用乘法口诀解题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特别的设计,让每位同学代表一位数字,随机叫起两位同学,并向其他学生提问他俩相乘的答案是多少?虽然也是乘法口诀提问,但是随机打乱数字后,可以增强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和可玩性,能够激起小学生对于这一部分问题解题的兴趣,促进数学解题能力的生成。

3 结语

时代正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当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的教育水平,培养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教师必须对现有的教学路径进行不断创新和发展,并根据核心的数学解题思维对基础教学问题加以改革和完善,不断在教学中加入新的教学动力,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务求在提高学生们学习成绩的同时逐步改善解题方法,全面提升学生们的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篇12

(1)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够。乡村与城市的最大区别也体现在教育氛围的差异上,而教育氛围又包括社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氛围几个方面,就美术教育情况来看,城市的小孩子基本上可以受到较为正式美术教育,而校外的美术辅导班也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了,可乡镇小学一般第一课堂都没有得到保证,更谈不上受到好的美的熏陶和教育了!

从上级领导到基层教师,从家长到学生本人,都存在着重智育、德育,轻美育的认识,他们往往把眼睛盯在语、数、外等文化课的教学上,而忽视了美育对德育、智育的辅助作用。许多学校的美术课开设不完整,随意性很强,有的既便是开设了也不能正常上课,在多数家长对美育的功能更是一点也不知道,认为孩子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美术与考大学无关,学不学无所谓,开了这些课反而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影响自己的孩子“升学”。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宣传工作,特别是我们美术老师自己要先重视再渗透给学生和家长。 对哪些痴迷于美术的学生,天真的以为在家里就能拥有一方静土,可是刚刚操起画笔,就听到家长的严厉训斥:“有时间不好好搞学习,总搞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干什么?你还能成画家不成?”“咔喳!”画笔连同孩子的“美梦”,一同被扔得无影无踪!

(2)美术师资的匮乏与浪费并存。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教师,有些是土生土长的民办教师,甚至还有临时代课教师,他们极少经过艺术教育的培训,就是有这些老师也被安排上其它课了,农村小学真正开设美术课的学校也只有中心校,即使课程表上有美术课也是拿来应付上级检查的,其实是拿来上语文、数学等要统考的课。

笔者从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先是在农村中学工作十几年,现在又在一所小学从事美术教育!而我的不少同学在小学教起了语文,还做了班主任,有的则在中学教起了其它学科,到现在真正从事美术教学的屈指可数的几个了。在很多学校严重缺少美术师资,而另一方面美术专业毕业的又不能从事自己的专业,师资严重浪费?

试想没有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如何才能实现美术教育的正常化呢?所以如何把这部分美术教师留下来,稳定下来应引起我们的教育部门重视。

(3)缺少教学工具和教学场所,难以有效开展美术教学。多年来不少学校虽然有了美术教师,但学校从来就没有配置专门的画室和有关美术教学的用具和材料,教师很难按学科特点进行规范的教学,就是示范也只能用粉笔在黑板上演示罢了,根本就没有起到示范的作用,象中国画没有宣纸、没有国画颜料、毛笔等怎能去画好国画,岂不是笑话吗?那学生又能怎样知道中国画的博大精深呢?美术教学就是直观教学,需要教师亲自示范,不示范就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改善乡镇小学美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领导意识,转变教育观念。应提升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领导水平,这样方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充分认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改善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合理的投入现状。应加强乡村小学的硬件、软件的设施配备,加大对乡村小学的教育资金的投入和配齐美术专业师资及专业师资的合理利用,这样才可以缩小城乡与偏远山区的教育差距。同时,要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制教具和学具,以弥补美术教育器材不足的问题。

篇13

一、学科建设的内涵

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学科方向建设、学科项目建设、学科基地建设。

1.学科方向建设

学科建设的前提是学科建设目标,而学科方向建设就是学科建设目标的核心,同时学科方向建设也是学科体系结构的要素之一。根据学科的知识体系及行业划分的类型,一门学科会有多个学科方向,地方高校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地建设所有学科方向,因此一些高校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完全放弃对学科本体部分的研究,这样做是万万不可取的。

2.学科项目建设

项目是学科建设最有力的载体,只有通过项目的探索和研究,学者们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才有可能在各大项目中取得成果,获得奖项。

3.学科基地建设

我国学科基地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分散,设备利用率低,学科队伍与学科建设不符,等等。高等院校实验室的本科生不安于在实验室工作,而是期望通过考研考博转为教学岗,因此,实验室部分工作人员的素质往往不高。

二、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科建设催生的技术难以满足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需求

尽管我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但经济增长方式终究不是以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技进步为主,科技进步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亟须大幅度提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产业比重低,贡献小,国际竞争力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高校的基本功能,然而我国高新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所折射出来的是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水平难以满足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

2.政府和高校对学科建设的支持能力有限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迅猛,但我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国家,穷国办大教育,总是显得力不从心。从宏观上看,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足5%,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微观看,教育系统内部经费的配置也不合理,在学科建设上体现得更明显。为了与世界接轨,我国各大高校开始借鉴国外大学的排名方法,以学科为主,各大高校将相同的学科放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比较,排出名次,分出等级,学校名次越靠前,证明学校综合实力越强。除国内重点高校以外,其他高校也寄希望于通过学科建设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但是由于受到自身和国家的限制,资金投入少,因此还是无法与国内一流高校相比。

3.过度制度化现象严重

“校、院、系”体系在我国高校已经形成,在这样的制度体系下,学科已经不再属于它本身,也不属于某一个学者或教师,而是归属于这个学科的组织如院、系。随着高校的扩招,学校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院系的设置也越来越多,曾经的大学是几个学科共一个学院,而现在是一个学科一个学院,甚至一个学科几个学院。院系的建制多了,行政体制也就繁杂了,大学也就渐渐地由学科的集合体而转变为行政机构共同体,现在是行政机构代表着一个大学。如此一来,大学各院系领导对学科的认识显得越来越“无知”,大学本身对于学科建设的实质性调控越来越无力。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伴随利益的驱使,大学的组织越来越细化,制度越来越强化,学科建设已经失去其发展的组织基础,从制度化走向过度制度化。

三、加强高校学科建设的战略途径

1.树立开放、均衡的学科建设理念

学科建设不能闭门造车,高校需要敞开自己的校门,将自身的学科建设和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将自身的学科建设优势与当今市场的需求相结合,将自身的学科建设和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整合校内外资源,努力实现自身的超越;高校学科建设也要树立均衡发展的理念:要坚持发展优势学科,也要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对待应用学科和基础学科、一般学科和重点学科同样重视,努力实现科研、服务社会和推动经济进步的全面发展。

2.加强学科建设资金的投入

教育事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而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有重要联系。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学校都应该增加对校园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就国家而言,需逐步提高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学科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推动经济进步的功能。另外,国家需要在各高校的资金分配问题上更加注重公平;就高校而言,学校也需加大对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学科建设人员的待遇,解决他们的专业职位晋升问题。

3.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做到三个转变:从单一的高校学科建设向学校与其他高校、企业等联合转变;从追求眼前目标向追求长远发展转变;从重行政体制向重行政和学科体制转变。做到这三个转变,还需改革管理机制运行模式。高校要及时反思不足,总结经验,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或者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