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会计账务处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会计账务处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会计账务处理

篇1

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和税法的要求,企业开展经济活动获得经营成果后需要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要求缴纳所得税,并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账务处理,。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递延所得税分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当企业在会计上认定的所得税缴纳金额与税务机关认定的所得税缴纳金额不一致时,并且这种不一致将会在后期获得税务机关认同,那么这种暂时性的情况就是递延所得税。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可知,企业在核算企业所得税时应该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方法,同时应该从资产负债表出发对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资产和负债项目进行比较和分析。企业需要了解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明确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并根据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理解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明确掌握企业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降低应交所得税的暂时性差异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简要而言,递延所得税就是会计认定的应缴纳税额与税务当局认定的应缴纳税额之间的不一致,其中形成的暂时性差异就是递延所得税金额。

二、当前会计准则下所得税会计账务处理方式

(一)当前会计准则要求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根据当前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需要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其资产和负债进行结算,而不能再使用应付税款法或者纳税影响会计法来处理所得税。应付税款法就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在当期确认为当期所得费用,在当期企业的所得税费用与本期应交所得税相等,会计期间的不同将只影响企业的所得税金额。而纳税影响会计方法与应付税款方法不同,纳税影响会计法被称为是利润表债务法,比较重视实践差异,强调收入和费用的重要性,根据收入和费用项目在会计利税法的时间差异来确认递延所得税债务和资产。而当下会计准则要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把由于时间性差异导致的纳税金额影响保留到相反期间注销,同时企业需要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企业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进行确认,从而明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二)所得税科目设置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文件内容可知,企业需要在资产项目中设置“递延所得税资产”这一科目,同时,在负债科目中设置“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在一级科目“所得税”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二级科目“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以便处理所得税暂时性的差异,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三)所得税会计账务处理操作

在实务操作中,企业应根据谨慎性原则确认递延所得税,只有当预计未来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企业开展所得税会计账务处理工作,首要的工作就是要确定企业的计税基础。企业确定计税基础是开展所得税会计账务处理操作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企业资产的计税基础是企业根据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缴纳税额时和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从应税经济效益中抵扣的金额部分。相应的,负债的计税基础就是企业根据税法和会计准则的规定,从负债的账面价值中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可予以抵扣的金额。其次,企业要根据实际要求明确暂时性差异,充分了解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并根据暂时性差异的性质将其归为时间性的差异性和非时间性的差异。在一些交易过程中,由于该类经济活动不符合资产负债的确认条件而不能直接从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但是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该类经济业务满足其要求,并且能够确定计税基础,这样就构成了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举个例子,企业在开展产品宣传或者营销过程中产生了广告费用和业务宣传费用支出,按照一般的会计准则要求可知,该类费用如果不超过当期销售收入的15%部分,将准予扣除,如果超过销售收入的15%的部分将在后期的纳税年度中进行扣除,而且这类费用将被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资产项目中。但是,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要求,企业应该确定其计税基础,两者的差异将被视为暂时性差异,同样可以在后期中予以抵扣,可以结转成为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及税款抵减,这类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其并不是由于资产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不同而形成的。再者,如果企业开展的经济活动不属于企业合并并且交易发生并不会影响企业的会计利润,对企业的应缴纳所得税额不产生影响时,该项经济交易活动产生的资产和负债初始确认金额和计税基础是不同的,此时将会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此时将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在某些情况下,企业的资产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的计税基础不同,这将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但是由于其他规定并处于多方面的考虑,将不会将其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比如合并产生的商誉。

参考文献:

[1]杨荣军.关于新所得税准则对企业所得税核算影响的研究[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7(11).

篇2

VBA语言;Excel函数;账务处理

在进行各个模块(一个模块对应一张工作表)设计之前,先建立一个工作簿“会计信息系统”,在此工作簿下,建立各个工作表相应完成各个模块的设计。

一、“会计科目表”设计

会计科目是进行会计记录和提供各项会计信息的基础,会计科目的标识有科目编号和科目名称,每一个科目对应一个编号和名称。在具体的账务处理中,会计科目是填制会计凭证的关键要素之一。为使填制凭证时调取会计科目的便捷,本文运用Excel提供的VBA窗体技术,以对话框形式设计出界面友好、方便操作的会计科目表,如图1。此窗体在宏编辑状态下分以下三步完成:添加用户窗体;通过设置窗体属性,更改窗体的名称和标题,以标明窗体的用途为会计科目表;在窗体上添加“列表框按钮”和“命令按钮”控件,修改名称属性,在模块表上对“命令按钮”分别编写代码,使“确定”和“取消”功能生效。其中“确定”按钮的代码。

二、“凭证”工作表设计

1.“凭证”模板的建立记账凭证是是将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核算,是对业务发生当时填制的原始凭证加以整理而编制的。利用Excel的常用功能(如设置“单元格格式”),即可设计出如图2的记账凭证模板。

2.“凭证”模板中数据的添加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如图2中列示,其中科目编号无论是记忆或查找,工作起来都比较麻烦,利用本文前面设计好的会计科目表(图1),可以非常方便地将科目编号自动输入到光标所在的当前单元格。实现技术分两步完成:在模块表中编写显示“会计科目表”窗体的代码;打开“宏”对话框,运用“选项”按钮,设置调用显示会计科目编号窗体的快捷键(如Ctrl+z)。设置完成之后,当需要输入科目编号时,按下快捷键,弹出“会计科目表”窗体(图1),在其中直接选定确认即可。科目名称书写起来比较费时,利用Excel提供的VBA自定义函数技术,在模块表中编写自定义函数km(),如图3。设计完自定义函数km后,在记账凭证模板(图2)的“科目名称”栏输入km函数(如“=km(B6)”,B6是科目编号所在单元格)。这样,只要在“科目编号”栏输入科目编号,就自动产生科目名称了。

三、凭证库设计

1.“凭证库”模板的建立利用Excel的常用功能,即可设计出“凭证库”模板。“凭证库”工作表的作用是提供所有会计业务发生的日期、摘要、会计科目、借(贷)方金额等。用Excel开发账务处理系统时,“凭证库”的建立为“发生额及余额表”运用SUMIF函数调取数据提供了方便。2.“凭证库”模板中数据的添加凭证库的信息来自于凭证工作表,通过VBA语言编写宏代码“记账凭证栏目数据转入凭证库”,运用循环语句(DoWhile语句和For语句)逐次将“凭证工作表”中的“日期”“摘要”等数据自动转入“凭证库”工作表的相应栏目执行“记账凭证栏目数据转入凭证库”宏后,数据从凭证工作表自动结转到凭证库。

四、“发生额及余额表”设计

1.“发生额及余额表”模板的建立利用Excel的常用功能,即可设计出“发生额及余额表”模板。发生额及余额表用于统计各级科目的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等,如图4。

2.“发生额及余额表”模板中数据的添加首先,将“会计科目表”工作表各会计科目的“科目编号”和“科目名称”复制到本工作表的“科目编号”和“科目名称”栏下,并录入(或从上期复制得到)期初余额。

在“本期发生额”的“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栏运用条件求和函数SUMIF(),将“凭证库”的借方金额(或贷方金额)作为数据源,以求得各会计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合计数。函数SUMIF(Range,Criteria,Sum_range)的第一个参数Range设定条件判断的单元格区域,此参数是从数据源所在工作表选取,在本系统中,可以将“凭证库”的“科目编号”所在列区域作为参数(见图4);第二个参数Criteria设定以数字、表达式或文本形式定义的条件,在本系统中,和第一个参数相对应,将具体的科目编号作为参数,此参数是从需要数据的工作表(“发生额及余额表”)中选取(见图4);第三个参数是用于求和计算的实际单元格区域,在本系统中,即为数据源工作表“凭证库”的“借方金额”(贷方金额)所在列区域(见图4)。设置好一个科目,其他科目用拖动填充柄的方法复制完成即可。

“期末余额”公式设置运用的原理是:“期末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和“期末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至此,一个中小型企业的会计账务处理系统设计完成,该子系统基本可以满足中小企业对会计业务的处理。

参考文献:

篇3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27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02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会计领域的广泛应用,电算化会计取代手工会计已成为必然。由于两者的处理方式和方法不同,导致其取数途径、数据存储介质、记账过程等不同,因此,账务处理程序的方法和步骤在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下存在较大差别。为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会计电算化,探究两者的区别,以及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的新规程尤为必要。

1 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账务处理的差异 #

电算化会计,也称会计电算化,即由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和报账等。与手工会计相比,两者在财务处理程序与步骤上差别较大。对两者具体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从全新的角度理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从表1可看出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账务处理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准备工作的差异

在手工会计方式下,会计的基本准备工作比较简单;但在电算化会计方式下,首次使用则较为繁琐。首次使用电算化系统需要安装电算化系统、新建账套、初始化账套。初始化账套主要包括设置操作员及其权限,录入职员、部门、客户、供应商、存货档案及存货计量单位,设置凭证类型和会计科目,设置账务处理内部控制参数,录入期初余额等。若电算化会计账套初始化未做好,将直接影响后续的电算化会计工作,甚至可能会导致后续会计处理工作无法开展。

1.2 {证处理的差异

手工处理方式下,所有经济业务都需要手工填写纸质的记账凭证,凭证填写得是否正确、完整,需要仔细检查才能发现,凭证只承载了经济业务的主要内容、所涉及的总账、明细账科目、方向、金额及原始凭证张数。

电算化处理方式下的记账凭证包括录制的电子记账凭证和机制的电子记账凭证两种。录制的电子记账凭证是指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直接在计算机屏幕上手工填制记账凭证。机制的电子记账凭证是指由电算化会计系统自动生产的记账凭证,它又分为两类:一类是ERP业务处理系统向会计系统自动传递的记账凭证;另一类是会计系统根据账户中已有数据产生的记账凭证,如期末业务处理时,根据设置的转账凭证模板中取数公式由系统自动取数生成的各种分摊、提取、损益结转凭证等。在电算化处理方式下,电算化信息系统能运用计算机技术自动检测和调整记账凭证的一些信息,如能自动生成凭证编号,保证凭证编号的连续、完整,避免出现重号和漏号;能自动对每一张记账凭证的金额进行平衡校验,如果出现借贷不相等的情况,不能保存,要求改正,直至相等为止;有辅助核算的科目,系统提示输入辅助核算项目,否则不能保存;有现金流量核算的科目,系统提示输入现金流量项目,否则也不能保存等。由此可见,电算化凭证承载的信息丰富,不仅可以承载经济业务的主要内容、所涉及的总账、明细账科目、方向、金额以及原始凭证张数,还可承载客户、供应商及个人往来辅助核算信息,部门、项目辅助核算信息,现金流量辅助核算信息等。

1.3 记账的差异

手工处理方式下,记账指会计人员依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日记账和总账。记账时,按照岗位责任的划分,由不同的会计人员按照不同科目,分别在不同的账册上加以记录,工作量大,耗时费力。这种记账工作是由不同的人反复誊抄,容易出错,需要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对账和月末结账工作量大且复杂,效率低。

电算化处理方式下,记账工作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其实质是一个数据处理过程。通过“记账”指令,电算化会计系统将“凭证临时库”转移到“流水账库”中存放,并汇总各科目的发生额,更新各科目发生额及余额库。采用这种记账方式,若记账凭证信息填写准确、完整,就无需对账。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的“对账”功能主要是为检查记账过程中出现停电所造成的的漏记情况,以及凭证辅助信息填写不完整的情况。对本月所有经济业务记账完毕后,可直接指令电算化会计系统,对选定月份进行自动结账。如果该月有尚未记账的凭证,或上月未结账,则本月不允许结账。结账后,不能再输入当月的记账凭证。可见,电算化会计记账简单,易操作,效率高。

1.4 账簿的差异

手工处理方式下,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其总分类账簿格式、形式不一样。当企业经济业务量比较少、使用会计科目不多且不需要单独专设总账岗位时,一般选择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其总账是订本式或活页试的多栏式账页。其他账务处理程序的总账一般是订本式或活页试的借、贷、余三栏式账页。日记账采用的是借、贷、余三栏的订本式;明细账采用的是三栏式、数量金额式或多栏式的活页账。

电算化处理方式下,由于账簿组合体系虚拟化,账簿是以文件形式存在的,所以其账页格式可以多样化,即每套账可生成并打印出手工会计各种账务处理程序中所有格式的账表,如三栏式、数量金额式、外币金额式和多栏式的日记账、明细账,逐项或汇总登记的三栏式和多栏式总账,发生额、期初和期末余额平衡表,各级科目汇总表和汇总记账凭证等。此外,也可根据企业管理的需要自行设置账页格式及取数公式,生成并打印出相应的账表。

由于账簿登记方式不一样,所以手工会计更正错账的方法不再完全适用于电算化会计,如划线更正法就不适用于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中,凡是已经记账的凭证数据不能更改,只能采用红字冲减法和补充登记法更正。

1.5 编制报表的差异

在手工会计处理方式下,依据总账和相关的明细账数据逐项汇总填制报表的各栏目。在电算化会计处理方式下,可依据预先定义的报表取数公式直接生成各种报表。

2 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的新规程

账务处理流程可简单概括为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手工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是登记账簿,即由不同的会计人员依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分别登记各种日记账和分类账,在这期间,登记日记账、登记明细分类账、登记总分类账、试算平衡、对账和结账等诸多程序,要经过多数人的手工才能完成,增加了数据处理差错的可能性。而电算化会计则与之不同,数据一旦通过填制会计凭证进入系统,记账、对账、汇总编制会计报表等,都是由计算机自动处理完成,即实现数出一门(都从凭证上来),数据共享(同时产生所需账表)。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具有高度的连续性、严密性,呈现出一体化趋势,极大提高了财务报告的时效性。因此,手工会计中根据登记总账依据不同而划分的不同账务处理程序已没有必要,电算化会计改变了原来的记账规则和组织结构。由于记录载体改变,原来需要手工登记的各种账簿现在变为计算机登记,记账中如果出现错误,原来的改正方法也不再适用。原来以账簿种类、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不同来划分组织结构和岗位分工,现在则是通过判断数据处理的形态来划分,改变了原来的组织结构和账务处理程序。

笔者认为,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分为单一财务账务处理程序和业务财务一体化账务处理程序两种。

2.1 单一财务电算化账务处理程序

单一财务电算化,又称为独立账务电算化,是指企业只安装使用了账务处理模块或总账模块的电算化会计系统。其财务数据是孤立的,与企业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不集成使用,且相互间的数据不共享。这种单一财务电算化适用于规模小、经济业务量不多的企业。其账务处理程序的步骤为:①经济业务发生后,依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填制记账凭证;②依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审核记账凭证;③指令计算机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自动登记各种日记账、明细分类账、辅助账和总分类账,自动汇总科目汇总表和汇总记账凭证;④月末,在财务系统中,先指令计算机自动核对各日记账、明细账、辅助账和总账,再对财务系统进行结账处理;

⑤月末,指令计算机依据会计报表取数公式生成会计报表。

2.2 业务财务一体电算化账务处理程序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管理从原来的纵向一w化转为横向一体化,企业逐渐开始进行流程重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是企业流程重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业务重组中,需要以业务财务一体化为导向。业务财务一体化账务处理是以经济业务驱动财务处理,建立基于经济业务驱动的业务财务一体化信息处理流程,使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融为一体。当经济业务发生时,利用业务驱动来记录财务信息,将企业的财务、业务和管理信息集中于一个数据库。企业业务财务一体化发展导致会计的重心发生变化,体现在会计管理实际职能的变化上。

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会计人员必须了解和熟悉研发、设计、采购、制造、运营、物流、营销等各个经营环节,精通业务流程,才能把财务体系与整个业务运营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使财务前置,参与业务运营等方式,从而加强财务和业务的关联度。通过流程再造转变财务工作方式和思维定式,将事后核算型财务转变为规划型管理会计,进一步拓展财务的管理职能。

业务财务一体电算化账务处理程序的步骤为:①经济业务发生后,指令计算机依据ERP业务系统内的原始凭证自动生成记账凭证;或依据ERP系统外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填制记账凭证;②依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审核记账凭证;③指令计算机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自动登记各种日记账、明细分类账、辅助账和总分类账,自动汇总科目汇总表和汇总记账凭证;④月末,在各业务系统中,先指令计算机自动核对业务账与财务账,再对业务系统进行结账处理;⑤月末,在财务系统中,先指令计算机自动核对各日记账、明细账、辅助账和总账,再对财务系统进行结账处理;⑥月末,指令计算机依据会计报表取数公式生成会计报表。

在业务财务一体化下主要实现业务流程和会计流程的结合,在出现业务活动的情况下,存在大量业务事件数据,这些数据将会被实时采集、存储到业务数据库中。信息使用者发出请求后,如汇总科目汇总表、汇总付款凭证等,会计信息系统能根据要求自动产生相应的信息报告,发送给使用者,即信息用户可依照相关规则与数据库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篇4

一、收入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中通过五项来确认收入,只有企业的销售同时具备了这五个条件,才能确定为收入,相反则不予确认。在具体会计处理中如售后回购业务,在收到货款时不确认收入,而作为一项负债在“其他应付款”中核算。这样可防止对收入进行高估,能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企业应对资产负债表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迹象,如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则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是因为资产未来期间不能给企业带来原账面价值的经济利益流入。资产的主要特征是它必须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如果资产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则不能确认为资产,所以企业应以能给企业带来多少经济利益流入,就确认为多少资产。这样则不致于导致企业资产和利润虚增。因此,企业资产一旦发生减值则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以后资产在摊销和折旧时以扣减了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按预计尚可使用年限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应注意的是在实际工作运用中,如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计提的坏账准备等,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要做调整,对企业的净利润有影响,对股东分红有直接的影响,要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关系,提前沟通,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做相关处理。

三、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确认

借款费用能否资本化首先要严格地界定期间界限。区分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还是借款费用非资本化期间,非资本化期间不准资本化,只能费用化。在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内,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利息才允许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否则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再次,要区分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专门借款按在资本化期间内的借款利息扣除资本化期间内未使用的专门借款的利息收益,确认为资本化利息。而一般借款的利息资本化金额以在资本期间内,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资本化率确定。它不是将所发生的借款利息全部资本化,计入资产价值。这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中的不得高估资产原则。避免企业高估资产少计利息费用,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工程初期,对于在建项目中分摊的费用要在工程预算和工程施工合同有明确划分,做好谨慎原则的基础工作。

四、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

除了已提足折旧仍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应当是企业经常。防止企业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任意调整固定资产的类别,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来人为调节利润,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通过计提折旧可以将成本费用均衡地分摊到每个会计期间。而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则是两种加速折旧方法。它是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的。特别是技术更新换代比较快的固定资产,它在使用的前期为企业创造了较多的经济利益,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固定资产将被技术更先进的固定资产所代替,则其为企业创造的经济利益成递减态势,所以加速折旧可以让企业在使用前期多提折旧,使用后期少提折旧,从而可以将固定资产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提前得到实现,并且加速了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加速折旧要与税务机关进行良性沟通,有税务风险。

五、或有事项的确认

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或有事项满足负债确认条件才能确认为预计负债。条件如下: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其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而“很可能”指的是发生的可能性为大于50%但小于等于95%,如果小于等于50%则不能确认。“基本确定”是指发生的可能性大于95%但小于100%,虽然或有事项在当期都不能100%的确定其未来是否发生,但谨慎性原则要求我们不能对潜在的负债和资产视而不见,该确认为资产或负债时就应该确认,并在报表附注中给予披露。给投资者、经营者及相关人员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对于“很可能”“基本确定”等相关比率的确定,可以规避企业滥用或有事项任意低估资产,高估费用。

篇5

一、第一种方案

写字楼产权全部归属于甲方,乙方享有该房屋30年的经营权。甲方出售的是30年经营权,账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 500万元

贷:长期投资(或在建工程) 200万元

其他业务收入300万元/30=10万元

(每年确认,不一次性确认)

其它应付款(或其他负债科目) 290万元(设立明细科目)

将对该房屋每年计提的折旧和缴纳的房产税等有关费用和其他有关费用作为其他业务支出处理, 按规定缴纳营业税及附加税。有所得额时根据有关规定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再缴纳所得税。即:

借:其他业务支出

贷:累计折旧

应缴税金――应交房产税

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金及附加

此种方法的优点:能做到收入和支出的配比,税负较轻。

此种方法的缺点:资产负债率较高。

二、第二种方案

甲方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且已作“无形资产”会计账务处理,尚未摊销无形资产,并反映在其公司的账簿中,拟将此块土地作为投资。如果甲方和乙方单独设立一套账簿反映该合建项目,双方协议委托甲方、乙方或第三方对此项目进行管理,甲方的账簿处理将比较简单,即:

借:长期股权投资(或在建工程)200万元

贷:无形资产 200万元

工程竣工后,甲方可以将该房屋作为接受捐赠固定资产作会计处理,按照《税法》规定,确定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并通过“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核算。

借:固定资产 500万元

贷: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

300万元

长期股权投资(或在建工程) 200万元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

300万元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99万元(300×33%)

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

201万元

甲方取得的捐赠金额较大、并入一个纳税年度缴税确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可以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内均匀计入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每年的会计分录为:

借:应交税金 19.8万元

贷:银行存款 19.8万元

甲方拥有该写字楼的所有权,应根据规定计提折旧,缴纳有关的税金如房产税等。乙方的会计处理则比较简单,只需将30年的经营权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在30年内予以摊销,用于抵减经营房屋带来的收益即可。

此种方法的优点:增加了权益,提高了净资产利润率,降低了资产负债率。

此种方法的缺点:甲方拥有该房屋的所有权,在30年中经营权不归甲方,但甲方必须对该房屋计提折旧和缴纳房产税等有关的费用和某些不可预见的费用,且此部分根据规定又缴纳了所得税,势必使甲方多纳了税。

三、第三种方案

甲方将对该房屋30年计提的折旧和缴纳的30年房产税等有关费用作为负债处理,实际计提折旧和交纳税金时再冲减负债,再将差额部分剔除所得税后计入资本公积。此种会计处理甲方缴纳所得税很少,此种业务较为少见,其税金的处理是关键。故甲方必须取得税务部门的同意后,方可进行有关的账务处理。

此种方法的优点:能避税。

篇6

一、新会计准则的特点

新会计准则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适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明确定义和内容

在2006年薪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在第二条就将职工薪酬精确定义为“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国际会计准则》称企业员工为雇员,我国将企业员工称为职工,而将企业发放给职工(在职期间和离职后)的劳动报酬统称为职工薪酬,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2)职工福利费;

(3)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

(4)住房公积金;

(5)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

(6)非货币利;

(7)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

(8)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2.第一次系统规范

在以往的会计准则中只是对企业和职工之间的支付关系简单的有所涉及,而没有详细说明支付关系的详细内容。在新会计规则中,明确阐述企业和职工建立在雇用关系上的各种支付关系,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具有全面性。

3.赋予新内涵

在以往的会计准则中,职工薪酬包括的含义为企业给予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为了制定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规则,新准则的内涵大为丰富,不仅包括上述含义,还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包含在福利费和期间费用中的职工福利费以及各类社会保险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

(2)辞退福利、带薪休假等新增的薪酬形式。新增内涵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4.规范计量原则

4.1统一职工薪酬会计处理原则

在新会计准则中对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原则进行了统一:

(1)在职工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确认为负债;

(2)根据受益对象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如由建工程负担的职工薪酬可以计入建造固定资产等。

4.2统一职工福利费会计处理原则

在以往的会计准则中,每个企业针对职工福利费的计量原则各不相同,并无统一的形式,有的按工资总额的14%计提并保留余额;也有的职工福利费按实列支不留余额。此准则规范和明确了职工薪酬的确认和计量原则。在新准则中对其会计处理原则进行了统一,准则规定“企业应按职工薪酬的一定比例提取职工福利费,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进行计算,确认为应付职工福利的负债,并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确认为当期费用”。

5.统一信息披露

在以往的会计准则中,没有统一关于职工薪酬的披露原则新准则,对于披露的范围和内容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而在新会计准则中对此作了修改,明确规定披露的范围和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因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各类社会保险福利费;住房公积金;支付因解除劳动关系所给予的补偿;其他职工薪酬等项目的金额等”。

二、新会计准则下账务处理方法

一种便于归集职工薪酬的形式为:首先建立一级科目“应付职工薪酬”,同时在一级科目下设置子科目如“银行贷款”、“工资薪酬”、“工会经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带薪休假费用”、“现金”等,设置这种形式有利于职工薪酬的系统化,便于企业对其进行统一核算处理。具体账务处理方法按如下情况分类。

1.确认负债时

在新的会计准则下,企业应为职工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应付的职工薪酬,职工应得的职工薪酬按职工提供服务的的会计期间的受益对象分一下几种情况:

1.1管理人员职工薪酬

对于管理部门的职工,其职工薪酬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明细科目“工资薪酬”、“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1]。

1.2销售人员职工薪酬

对于销售部门的职工,其职工薪酬借记“销售费用”科目,贷记明细科目“工资薪酬”、“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2]。

1.3生产人员职工薪酬

对于生产部们的职工,其职工薪酬借记“生产成本”、“劳务成本”等科目,贷记明细科目“工资薪酬”、“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3]。

1.4工程人员职工薪酬、

对于在建工程部门的职工,其职工薪酬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明细科目“工资薪酬”、“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1.5研发人员职工薪酬

对于研发部门的职工,其职工薪酬借记“研发支出”科目,贷记明细科目“工资薪酬”、“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4]。

1.6辞退补偿

对于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等情况,给予职工的补偿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明细科目“辞退补偿”等。

2.货币性支付时

(1)向职工支付工资、奖金、津贴等借记 “工资薪酬”,贷记明细科目“银行存款”、“现金”等。

(2)按照相关的规定向职工支付职工福利费时,借记“福利费”,贷记明细科目“银行存款”、“现金”等。

(3)支付用于工会运作的工会经费借记“工会经费”,贷记明细科目“银行存款”等。

(4)支付用于职工培训的教育经费借记“职工教育经费”,贷记明细科目“银行存款”等。

(5)企业为职工缴纳企业负担的医疗、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以及缴纳企业负担的住房公积金时借记“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贷记明细科目“银行存款”等。

(6)对于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等情况,给予职工的补偿借记“辞退补偿”,贷记明细科目“银行存款”“、现金”等。

3.非货币利支付的账务处理

货币支付以及用实物等非货币支付都是企业给职工发放福利的有效形式。货币支付的形式比较单一,但是采用实物等非货币支付的形式比较复杂,发放实物时可能关系到视同销售处理等税法的规定,应按照新会计准则下的相关税法规定进行妥善的处理。

三、结语

总之,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对于企业、投资者、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和政府部门的监管者等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为了能够在新会计准则下合理的利用会计重要性原则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工作,研究新会计准则下的账务处理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遥遥.新会计准则下会计重要性原则应用探讨[J].财会研究,2010,(11):37-39.

[2]李亚静、朱宏泉、张明善.会计信息剩余收益与市场价值的相关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08):98-102.

[3]崔淑新.新会计准则下会计账务处理方法的分析[J].财会分析,2011,(09):39-41.

[4]赵伟、王中浩、张润.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会计信息含量与股价反应得实证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1,(04):54-57.

篇7

在账簿设置方面,公司设置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外,还设置了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其中,由于繁多的业务,其明细账主要有以下几类:库存材料分类账、低值易耗品明细分类账、材料采购明细账、材料成本差异明细账、分期收款发出商品明细账、固定资产明细账、发出商品明细账等。

2.账务处理方法的优点

(1)减轻了会计登记总账的工作量。金徽酒业采用的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方法将编制科目汇总表的工作分散在平时来做,仅在年中和年终根据其编制总分类账,这样大大减轻了会计登记总账的工作量。当然其中工作的会计人员告诉我,这也是根据一个公司的整体规模和业务量多少而灵活决定的。

(2)科目汇总表有试算平衡的作用。由于由记账凭证登记科目汇总表的工作分散于平时进行,也使得其工作量有所减轻,提高了正确性。而科目汇总表编制的汇总结果体现着一定会计期间所有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之间的相等的关系,可以利用其进行全部账户的记录的试算平衡。在最后登记总账的时候,减少了工作量,也就避免了部分由于粗心和记录不全而导致的错误。

(3)科目汇总表有化总为零的作用。为了减轻年中以及年终的工作量,会计人员需要将其他小型企业在月末的工作移到日常来做,金徽酒业的会计人员,在平时,每个部门都会在月底编制科目汇总表,每半年将这些汇总表上报到财务总部,利用这种方法,将其繁杂的经济业务往来化总为零,期末再集零为总。

二、账务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

1.凭证的真实性问题

公司财务总部将日常的会计凭证的登记工作安排给各个部门分别核算,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凭证记录的真实性问题。首先,从取得原始凭证方面,总部无力也无法做到全面有效监管,会导致一定程度的不合规定的原始凭证也混杂其中,并将其填制成会计凭证;其次,在会计凭证填制方面,各个部门可能会为了本部门的效益和利益,而置整个企业的利益和效益于不顾。

2.分散核算导致会计核算费用增加

一个企业的费用控制也是重要的问题。分散核算的另外一个弊端,则是一个能够使核算费用的增加。各个部门取得原始凭证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部门组织专人核算花费的费用,组织专人调查核对发生的费用,上报总部过程中的费用等,都是分散核算较之集中核算多花费的费用。

3.科目汇总表登记复杂,各个部门的会计政策与总部的会计政策出入

首先,深入到各个部门,由于每月都要根据各种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这在一方面减轻了总部工作量,却给各个部门增添了压力。其次,财务总部将一定的会计权力下放给了各个部门,在总的会计政策之下,底下的各部门也在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相应的部门政策,而由于经验和对大局的了解不足,有些部门制定的“小政策”与公司的“大政策”有一定的出入。

三、解决会计核算中账务处理方法存在问题的建议

1.科目汇总表上的科目应该按照总分类账上的科目顺序进行排列在金徽酒业中,企业内部使用的科目汇总表是由会计人员根据实际需要去认真做了改进的,而在改进时,我想提出以下建议:最好能够将科目顺序按照总分类账上的顺序进行排列。这样反过来做,能够为之后填制总分类账提供方便,使得填制工作一目了然,不易出错。其次,在会计核算分散的情况下,会计基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每个会计部门都能够正确核算自己的经济业务往来。

2.建立健全会计岗位责任制度

篇8

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时,投资活动在被投资的人力资源的载体上形成了一项作为新增体力或智力产权的追加人力资源,按照投资收益原则,企业拥有这部分追加人力资源的产权,属于人力资源的产权投资。在这种人力资源投资的典型情形下,企业进行人力投资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在其生产:过程中就形成了人力资源的成本,而人力资源会计要在产权投资过程完成后确认相应的人力资产,并以实际成本为基础进行成本计量。

在新的会计模式下,只确认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的事项,从传统会计的费用处理流程中仅剥离出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支出信息予以确认。当属于被确认的支出发生时,借记“人力资源投资”科目,贷记与该项投资支出所相关的物力资产相应科目;在投资过程完成并计算出开发成本后,确认相应的产权资产时,借记“人力资产――××人力资源投资成本”科目和贷记“人力资源投资”科目;人力资产的形成过程是一项新的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开发,而不是企业从人力资源产权交易过程中所获得的人力资本投入价值,只能按照开发成本的补偿渠道进行摊销。因此,在实际计提人力资产入账成本的摊销时,应按照在该项人力资产形成后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期限与效力期限两者孰短的原则来确定;而对于摊销渠道来说,应区别从企业净损益中收回人力资本投资的摊销方式,按该项人力资源所服务的项目及部门的不同来确定;分期计提摊销时,依据当期计算的应实际计提的摊销数额作借记“生产成本”及“管理费用”科目和贷记“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摊销”科目的处理。同时,作为人力资产入账的相应人力资源提前消失后,要结转该项人力资产的原值、累计计提的摊销及确定所产生的损益。具体进行账务处理时,在借记“人力资源损益――投资损益”科目,贷记“人力资产――××人力资源投资成本”科目的同时,还应借记“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摊销”科目,贷记“人力资源损益――投资损益”科目;尚未摊完的人力资产原值可表现在账面的处理上,即借贷的差额反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损失的处理。

二、人力资源产权交易会计模式

当企业与作为人力资源载体的人力资本所有者进行人力资源产权交易时,交易活动使作为被投入主体的企业拥有了一项以人力形式存在的人力资产的同时,也使作为投资者的人力资源载体在该企业的全部资本构成中确立了一项人力资本。在该种人力资源投资的一般情形下,企业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进行的人力资源产权交易过程所形成的交易价格,在人力资源的投资过程中就形成了人力资本的投入价值,则人力资源会计要在获得人力资产产权的同时还要确认相应投资人投入的人力资本,并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价值计量。

在新的会计模式下,在人力资源产权交易过程完成后要确认相应的人力资产时,则以交易价格借记“人力资产――××人力资本投入价值”科目和以公允价值贷记“人力资本”科目,同时,对于两种计价标准所产生的差额则贷记“人力资本公积金”科目或借记“人力资本价值补偿”科目;以人力形式提供的资产保障可以比照计提折旧的方法在产权交易合同的有效期内分期从成本或费用中计提风险摊销,以便逐期地转销人力资产所承担的对人力资本权益保障的实际风险。由于企业确认人力资产的手续就是企业主体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主体之间进行人力资源产权交易而获得一项新人力资源的过程,则其入账的价值就不是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所以,在实际进行摊销的计提时,其摊销期应按照该项产权交易合同的有效期来确定,而摊销的渠道则应区别于开发成本的补偿方式。在进行摊销的账务处理时,应依据当期应实际计提的摊销数额借记“本年利润”科目和贷记“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本投入价值摊销”科目的账务处理。同时,当投入的人力资源在企业提前消失时,要冲销作为使用者的企业的人力资产和作为所有者的个人的人力资本,同时冲销所累计计提的摊销,贷记“人力资产――××人力资本投入价值”科目和借记“人力资本”科目,而借贷双方的对比差额则需要转账处理,作借记“人力资本公积金”科目或贷记“人力资本价值补偿”科目;应予以冲销的人力资产摊销,应视为人力资源替代的收益,作借记“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本投入价值摊销”科目和贷记“人力资源损益――替代损益”科目的账务处理。投入的人力资源在企业效用期满后,对已入账的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进行转销时,要冲销该项人力资产的原值和相应的人力资本入账值,同时冲销实际累计计提的摊销,贷记“人力资产――××人力资本投入价值”科目和借记“人力资本”科目的处理,而借贷双方对比所产生的差额则借记“人力资本公积金”科目或贷记“人力资本价值补偿”科目;已计提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摊销是人力资本风险保障的基金,该项基金的转销将形成人力资本投资人的实际资本,借记“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本投入价值摊销”科目和贷记“人力资本投资人实收资本――投入价值摊销转入”科目的处理。

三、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会计

篇9

辅助核算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对账核算,银行对账可以及时调整由于记账错误或者时滞因素导致企业与银行账目不一致,有利于企业对银行的实际存款金额有清晰的了解,可以为企业防控资金营运风险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其次,企业与银行开展定期的对账工作可以有利于提高企业银行存款金额调节表的真实性,保证银行存款金额调节表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企业出纳人员的工作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在一定程度有力预防由于出纳人员主观因素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往来核算

往来核算主要是指在电算化账务处理系统之中,企业对由于赊销或者其他原因产生的往来款项进行调整或者清理。企业在日常经济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与其他企业,比如供应商、中间商、客户等经济主体,产生赊销或者预销等经济行为,这类经济行为就会给企业带来为结算的往来款项,企业在开展辅助核算工作中就要对这类往来款项进行清理,不断简化会计科目的结构,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适当减少会计科目设置的数量和层次,以便为往来业务的查询和统计工作提供便利,进而减少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工作的复杂程度,逐渐提高财务工作的质量。

(三)部门核算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泛,内部机构设置逐渐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部门核算成为重要内容。在会计账务处理系统之中,财务工作人员要标注一些与具体部门有关的会计核算科目,并要及时开展全面的会计查询工作,保证单位管理人员在开展核算工作时可以全面落实会计核算工作内容,这就是辅助核算中的部门核算内容。部门核算要求各个部门对本部门的账务收支状况进行记录和分析,并要求管理部门给予辅助和支持,财务会计人员要开展部门辅助总账分析、部门收支分析表编制和明细账统计查询等工作,以便提高部门核算工作质量,发挥辅助核算的作用。

(四)项目核算

项目核算是指在企业的账务处理系统之中,帮助管理人员掌握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以便让管理人员能够对项目完成情况和项目实施进度有清晰的了解,保证对项目的核算工作得以顺利展开。项目核算工作内容主要有编制项目总账和统计表,对明细账进行统计和查询;项目核算工作有利于全面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可以实现会计信息的立体交叉管理,保证财务信息的充分使用。

二、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系统中辅助核算方式

(一)往来核算中的辅助核算方式

企业在处理往来核算工作时,应该将供应商或者客户等经济主体进行分类,并建立不同的档案对往来业务进行管理,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划分供应商,并设置供应商档案,以便充分了解交易对方的信息。再者,企业要在账务处理系统之中标注往来核算科目,可以根据实际的经济业务信息来选择经济业务往来的主要科目,比如与供应商交易中可以设置应付账款为主要科目。在财务处理系统之中,往来合算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往来余额表、往来账核对和往来明细账核算。再者,企业要重视凭证管理工作,要对相关凭证进行准确填制,对涉及往来核算科目的经济业务应该及时录入往来科目信息,并对该类经济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保证经济业务的顺利开展。同时,对于往来辅助账管理应该要包括余额表、往来账清理等内容,可以提供让用户进行手工核销往来业务的功能,进而弥补自动勾销的不足。

(二)部门核算中的辅助核算方式

篇10

(二)原材料、在产品、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等各项存货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是否有报废损失和积压物资等;

(三)各项投资是否存在,投资收益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

(四)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各项固定资产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

(五)在建工程的实际发生额与账面记录是否一致;

(六)需要清查、核实的其他内容。

企业通过前款规定的清查、核实,查明财产物资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各项结算款项的拖欠情况及其原因、材料物资的实际储备情况、各项投资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及其完好程度等。企业清查、核实后,应当将清查、核实的结果及其处理办法向企业的董事会或者相应机构报告,并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企业应当在年度中间根据具体情况,对各项财产物资和结算款项进行重点抽查、轮流清查或者定期清查企业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前,除应当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务外,还应当完成下列工作:

(一)核对各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内容、金额等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符;

(二)依照本条例规定的结账日进行结账,结出有关会计账簿的余额和发生额,并核对各会计账簿之间的余额;

(三)检查相关的会计核算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

(四)对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没有规定统一核算方法的交易、事项,检查其是否按照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进行确认和计量以及相关账务处理是否合理;

(五)检查是否存在因会计差错、会计政策变更等原因需要调整前期或者本期相关项目。

在前款规定工作中发现问题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企业编制年度和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时,对经查实后的资产、负债有变动的,应当按照资产、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进行确认和计量,并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二、不同角度的应纳税额的理解

1、企业财务角度的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财务决算后的利润总额×规定的所得税税率=会计本期所得税费用

2、鉴证机构审计角度的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审定后(审计调整后)的利润总额×规定的所得税税率=本期审定的所得税费用

3、税法角度的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

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规定的所得税税率=税法规定的应纳税额我们可以从上面三个计算公式可以清晰看出三者计算的口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计算的税额有显著差别。三者存在差异的原因就是它们之间有着不同口径的调整,审计机构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程度的审计调整,而汇算清缴机构和纳税检查机关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作相应的纳税调整,从而得出了不同的应税所得,计算出不同的税额。以下便是从这三者涉税调整所秉承的原则为出发点,分别举例阐述。

三、企业财务年终自查涉税调整的原则和举例:

近年来,随着《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以下简称“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陆续实施,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国家税收政策改革过程中,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现实情况也对企业所得税法规作出了一些调整。由此,使得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中就收益、费用和损失的确认、计量标准与企业所得税法规的规定产生了某些差异。对于因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就有关收益、费用或损失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规定的差异,其处理原则为: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不一致的,不得调整会计账簿记录和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金额。企业在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时,应在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计算的利润总额(即,“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下同)的基础上,加上(或减去)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与税法规定就某项收益、费用或损失确认和计量等的差异后,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并据以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

篇11

1.能够真正体现出高校的独立性、完整性会计主体特性

我国高校的基建账务与事业财务是各成体系的,分别具有不同的会计核算与账务处规范,它们分析遵照的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这种分开进行合算的方式无法将高校作为独立的、完整的会计主体的特性充分反映出来,更无法完整的反映出高校的经济活动的情况,这明显有悖于我国的《会计法》中的相关规定。最终必将导致我国高高校财务信息的严重失真。可见,只有将高校基建并账处理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2.能够有效的解决高校基建资金的会计核算问题

我国高校的基建资金主要来源于我国财政拨款,另一部分来源于高校自筹,高校的自筹资金一般都是通过“结转自筹基建:这一科目进行列支再转入基建帐,但是在基建掌中,这部分资金又作为高校的自筹拨款计入到资金来源中,可见,这样的核算方法造成资金的重复性列支。而在具体的会计操作中,这样的会计核算方式经常会使财务人员产生困惑,这也就造成高校的会计报告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科学性收到了质疑。因此,只有将基建帐并账处理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3.能够全面分析我国高校预算的执行情况

高校的预算支出中包含了事业财务中的教育事业支出、基建项目支出。对于高校的预算报表,只有一套,对于决算报表有两套。而要想切实对高校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就必须将两套报表进行合并,这样才能有效的时间数据的对比、对高校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正确的评价。因此,高校基建并帐处理后将对外提供一套完整的决算报表,这样更有利于对高校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完整的、科学的、合理的分析。

4.能够帮助高校加强成本管理

高校的基建财务报销中,并不能够完全将高校的事业财务中的资产、负债、收支等情况进行充分的反映;二高校的事业财务报表中也不能正确的、科学的反映基建项目的基本情况,核算系统的不同造成不论是哪一套报表均无法准确的、完整的、全面的反应高校的资金适应情况。这不利于高校对成本的管理。在高校基建并帐后,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大大节约了机构设置与岗位配置产生的人员成本与管理成本,更有效的减少了工作量,对于加强高校成本管理意识,增强财务风险防范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基建并帐业务会计处理的准备工作

1.加强对高校财务人员的培训

高校基建并帐处理需要高校的财务人员必须对基建经济业务的处理水平较高、综合能力较强,并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力、风险管理能力、极强理解力等。因此,在高校基建并账前,必须先对财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不仅要求财务人员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工作实践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综合能力等。以确保基建并帐的顺利过渡与实施。

2.全面清理、核对两套账

在基建并帐前,必须对两套账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及时进行树立,最好是以此为契机将高效的账务进行一次性的处理,以便基建帐的顺利并入。例如:对基建帐的会计科目进行归集、整理、合并,并分清楚各项资金的来源;对应收账款项进行清理,并对以前年度中存在的不规范的会计事项进行调整。再例如:对两套账之间的往来进行清理,对于不一致的地方一定要查明原因后,及时进行调整。

3.设置并帐后的明细科目

要使高校基建并账后的基建投资项目能够得到科学的、完整的、真实的、准确的反映,就必须与基建帐中的数据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并结合基建账中原有的会计科目所核算的内容设置明细科目。例如:基建资金占用中反应的会计明细科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预付工程款等,要在合并后设置“在建工程――基建――预算内”、“在建工程――基建――预算外”等明细科目,以此来区分资金的来源。

四、并帐后基建业务的会计处理分析

如前所述,在完成对基建并账的前期准备工作后,各高校应注意按照新的会计核算体系与会计科目进行相关业务的无缝对接后进行会计核算处理。

1.高校收到财政基建拨款

当各高校收到来自中央或地方财政的基建拨款时,主要采取的是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直接收到基建拨款这三种方式。此时,应进行的账务处理为:借记:基建工程(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基建拨款。在会计期末,一定要将“基建拨款”的余额进行结转,借记:基建拨款,贷记:本期盈余。

2.基建项目施工中的支出

而对于在高校的基建项目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支出,一定要按照“基建工程”的明细科目进行账务处理,借记:基建工程――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科目,贷记:应付账款(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基建拨款)等会计科目。同时,还必须对相应的预算会计分录:借记:预算支出――基建拨款支出,贷记:本期结余――基建拨款累计结余。高校应按照基建合同中的规定向施工单位提前预付工程进度款项,此时应按照预付的金额来进行账务处理;当高校与建筑施工单位结算工程价款时,必须按照高校应承付的工程价款将其转回,而对于擦和一定要计入到“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会计科目中进行账务处理。

篇12

人力资源会计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1962年美国的巴登提出“经过良好组合而又忠贞的人员,是远较库存商品更为重要的一项资产。”1964年赫曼逊撰写了《人力资产会计》(Accounting HumanAssets)论文,对企业人员的招聘、选拔、训练等所发生的成本费用,以及绩效衡量等的计量和报告问题进行阐述。之后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政府会计师协会(GA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等组织,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和方法的探讨。

在国际上,人力资源管理受到重视。联合国人力资源委员会致力于各国人力资源的统计,各国家或地区也积极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更具有倍增器的效果。由于将人力资源投资和使用人力资源取得竞争优势紧密结合,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社会、家庭、个人的努力更受关注。同时应该看到,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的效果不以一个企业为限,在企业普遍进行人力资源的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世界各国,人力资源会计从理论走向了实践。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在人力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中实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实践最早的是美国的巴里公司,在1967年年终结算中首次披露了公司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德国等国家实施企业定向会计,其会计理论中广泛使用企业论,将企业看成一个社会机构,为股东、债权人服务的同时,还为企业的职工、企业的顾客服务,还为征税和立法等政府机构服务。向外部提供“社会报告”已经成为基本任务,披露公司人力资源的基本信息,已经成为披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手段。在我国也已经开始有部分企业从不同的角度部分地实施人力资源会计。

二、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现状

我国人力资源信息比较分散,缺乏专门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我国许多企业处于传统的企业管理工作和财务会计工作状态,人力资源数据比较分散,没有加工为专门信息。长期以来,企业拥有职工人数,技术人员数量、等级等记录,也进行了员工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的核算,还有员工离职与招聘记录等,但是数据分散在人事部、财务部,加工的信息也仅限于应付职工薪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生产成本等账户中的有关指标,没有进行专门的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价值等信息加工、反映和披露。加之在传统的单纯降低成本观念驱使下,又不愿在人力资源投资上增加支出。这样的长期积累已经形成可怕后果,高级设备操作工、技术工人、技术人员普遍短缺,而且许多企业已经没有自己培养人力资源的观念,招聘人员时不愿意聘用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对人力资源成本与人力资源价值的关系缺乏认识,对人力资源培养成本与将获得的收益缺乏长期的专门数据记录和专门的对比分析。可见,急需整合人力资源数据加工过程,进行专门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反映与披露。

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理论正在逐步完善。为了进行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此前的探讨最关键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要点上:①在人力资源会计的属性上。流行的观点是人力资源会计属于财务会计。但是也有人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属于管理会计。还有人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应当提供模糊报告。②在计量方式上。人力资源如何计量?个人能力有大小,即便是同一学校的同一学历层次也如此,而且还受用人机制、管理方式、使用过程中的情绪、健康状况等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③在权益处理上。财务会计核算都是复式记账,必然有个确认问题。在确认为人力资源的同时其对应账户确认为什么?目前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主张人力资源权益应当以人力资本的形式来实现。也有人认为应该将人力资源确认为负债或用租赁方式。这些探讨是十分有益的。

笔者此前进一步认为:首先,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应当披露,怎样披露应根据企业实际,这也是企业的自。其次,企业从成本角度计量,还是从未来价值角度计量?既是企业的自,也是人力资源拥有者的权利。应当通过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拥有者的供给和企业的需要之间通过契约给予较为妥善的解决。再次,高素质的和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与一般的人力资源必须区别对待。人力资源会计不能停留在是人力资源就一定形成人力资本的观念上。其具体财务处理措施应该为:①针对高级人力资源。确认为资产时还同时确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本,特别纳入所有者权益参与利润分配。这就需要人力资源所有者拿出股东们十分愿意签订协议的东西,如具有重大价值的专利权、重大的非专利技术、重大的可立即实施的科研成果,以及特殊的高级管理人员素质等。这往往是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力资本所有者之间通过市场机制相互搏弈而签定特殊资源入股的协议。②针对较高级人力资源。确认为资产时还同时确认为企业的长期负债。这类人力资源所有者相应地应该具有值得企业重视的东西。如应该拥有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可立即实施的科研成果,或拥有专门的管理技能等。有特殊的能力让股东或经理们认定值得与之签订一项实行优惠年薪制的为期多年的工作合同。③针对一般人力资源。专门确认入账时将其薪酬在工作月份一方面进行费用化处理,同时记入应付职工薪酬。即对这部分人力资源使用传统的账务处理方式,其权益记入企业的短期负债。

三、有效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原则

我们认为,有效地实施人力资源会计,必须建立起合理的运行机制,针对不同情况使用适当的账务处理方式。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人力资源会计的系统核算。工作中注意把握好以下原则。

1.自主性。

(1)这是一个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尊重企业自的问题。即企业会计报告中如何披露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完全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人力资源会计信息采用表外披露?还是采用表内披露?由企业自行决定。

(2)将人力资源会计信息进行表内披露必须进行系统核算。这就应该在会计科目上进行针对性的明细科目设置。应该在“无形资产”科目之下设置“人力资源”明细科目。并在“累计摊销”科目下设置“人力资源摊销”明细科目。在“长期应付款”科目下设置“人力资源负债”明细科目。在“实收资本”科目下设置“人力资本”明细科目。在“资本公积”科目下设置“人力资本公积”明细科目。在“研发支出”科目下设置“人力资源开发”明细科目,该帐户兼具研究支出与开发支出的性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3)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要把握适度。首先,尊重企业自不能冲击企业会计准则。所以我们主张在有关科目之下设置明细科目。其次,我们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应该在各自的企业内制定本企业的会计制度,或者制定本企业的会计核算规程。这也使得各企业有进一步设置以上人力资源核算明细科目的机会。

(4)仅将人力资源会计信息进行表外披露则不必进行系统核算,也不必设置相应明细科目。

2.重要性。即充分尊重人力资源特质,区分情况进行会计处理。首先,企业对于特别重要的人才,可以按资本化处理方式记账。如提供非专利技术、专利权的重要技术人才和特别重要的高级管理人才,可以按借记无形资产――人力资源,贷记实收资本――人力资本。其次,企业对于一般员工,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可以继续按传统的账务处理方法进行费用化处理。再次,企业对于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人才,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签订特殊的年薪合同,从合同或协议开始执行起借记无形资产――人力资源,贷记长期应付款――人力资源负债。

3.实质重于形式:对实行人力资本核算或实行年薪制的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合同一经签订,就组织针对性核算,这实际上是合同将立即生效时,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立即予以确认。

4.客观公允。指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应客观公允。不能拘泥于使用成本法或价值法等具体方法。通过市场机制,个人追逐实现人身奋斗理想,企业追逐寻求到最有价值人力资源,在全社会这类合同将逐步趋向客观公允的极限。

5.规范化。企业对披露方式等一旦选定,就必须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等规划本企业的会计工作,用企业自己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等落实、固化措施。用企业自己制订的制度将借记生产成本等,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借记管理费用等,贷记累计摊销――人力资源摊销;其中一部分还借记长期应付款――人力资源负债,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等账务处理规范化。

参考文献:

篇13

(一)“人力资产”账户 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核算人力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借方反映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资本性支出,即人力资产的增加。贷方反映人员因调出、退休、死亡等而减少的人力资产数额,即人力资产的减少。余额在借方,反映现有人力资产的历史成本,本账户可按部门和个人设置明细账。因为人力资源成本业务一般在借方,设置的专栏也只反映借方金额,当人力资产退出企业时登记的贷方金额应用红字在借方栏内登记。

(二)“人力资产累计摊销”账户 人力资源能给一个组织的现在和未来带来经济效益,所以为获得人力资源而发生的投资支出作为人力资产转出后,其价值应逐期摊销,以便与该组织的收入配比。设置“人力资产累计摊销”账户用来核算一个组织人力资产价值的逐期摊销和累计摊销额。贷方登记本期摊销的人力资产价值,借方反映退出该组织的人力资源已提摊销额,余额在贷方,表示累计摊销额。通过设置该备抵账户,既可以使“人力资产”账户全面反映人力资产投资的原值,也可以通过“人力资产”账户的借方余额与本账户的贷方余额之间的差额来反映人力资产投资的现存价值。该账户还可以根据“人力资产”账户的明细分类账来设置相应的明细分类账,用以反映人力资产已提折旧额。

(三)“人力资产取得成本”与“人力资产开发”账户 “人力资产取得成本”账户用来集中核算某组织自招募人员起至将录取的新职工安置在相应岗位为止的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支出费用,从而确定当期人力资产取得成本总额的账户。账户的借方汇集当期所有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包括招募、选拔、雇佣和安置成本,贷方结转资本化的人力资产取得成本,本账户月末无余额。该账户应按人员类别设置明细分类账,在明细分类账中可将招募成本、选拔成本、雇佣成本和安置成本分别列示。“人力资产开发”账户用来汇集某组织因生产管理的需要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培训,以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技能和素质而实际发生的成本,是确定当期人力资产开发成本总额的账户。账户的借方汇集当期发生的人力资产开发成本,包括定向成本、脱产培训成本以及在职培训成本,贷方结转的是资产化的人力资产开发成本。本账户无月末余额。在账户内可按人员设置明细分类账,在明细分类账中可将定向成本、脱产培训成本、在职培训成本分别列示。

(四)“人力资本收益”账户 该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核算某组织在劳动合同到期时需要偿还给劳动者的部分价值,包括人力资产使用权让渡收益、雇佣劳动者(劳动力)违约赔偿收益、人力资产原值和评估增值部分(减值时冲减)等。当企业取得人力资源收益及评估增值时记贷方,当劳动者离开企业损失及评估减值时记借方。期末将余额转入“本年利润”后该账户无余额。

二、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价值法

人力资源资本化,涉及到人力资产的计价,对人力资产的计价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对人力资产应按照其获得、维持、开发过程中的全部实际耗费人力资源投资支出作为人力资产的价值入账,这样既客观又方便,称为成本法,但该方法不能真实反映出入力资源的内在价值。另一种方法认为,对人力资产应按其实际价值入账,而不应按其耗费支出入账,因为企业获得、维持、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中的支出往往与人力资产的实际价值不符,对人力资产应按实际价值入账,该方法称为价值法。价值计量模式更有利于反映人力资源的经济本质,使投资者更准确地把握好企业人力资源价值对企业总价值的影响程度。

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方法主要有:未来工资报酬折现调整模型、商誉法、未来收益折现法和随机报酬价值法。

(一)未来工资报酬折现调整模型1964年,郝曼森提出以效率作为未来工资报酬的调整值,以调整后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值来计算人力资源价值。他认为,组织之间盈利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人力资产素质的不同所形成的,因此可将职工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乘以反映本组织盈利水平与本行业平均赢利水平差别的效率系数作为人力资源价值的确定方法,效率系数可以用给定的期间内某组织盈利水平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相比计算出的投资报酬串反映,其计算模式为:

其中:Vn表示年龄为n的员工的人力资源价值;I(t)表示员工第t年的预计工薪收入;t表示该员工未来工作年限;r表示适用于该员工的收益贴现率;RF表示现实年度某企业的投资报酬率;RE表示现实年度全行业企业的投资报酬率。但该模式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首先,该模式没有考虑未来5年企业职工职位或工作岗位的变化情况,这与客观实际并不符合;其次,职工为企业服务的年限并非5年,因此公式的权数确定也是主观的;再次,该模式也是以企业发放给劳动者的工资为基础来计算人力资源价值,但工资只是企业使用人力资源所付出成本的一部分,是消耗掉的人力资源必要劳动的补偿价值,以工资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只是人力资源价值的一部分。它没有考虑人力资源补偿价值中还包括其他社会保障的支出。因此,该模式仅提出一种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方法,可计算出各种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相对数值,便于同一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相互比较。赫曼森的模式仅是向企业外部投资者报告信息,而没有注重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二)商誉法该方法把企业过去若干年中超过本行业平均盈利的部分作为商誉,然后乘以人力资源投资额在总投资额中的比例,其结果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公式为:人力资源价值:本企业实际净收益一企业总资产x本行业投资报酬率。但由于商誉的计算不能完全代表其真实价值,所以其准确度值得怀疑。此外,当企业的收益等于或低于本行业平均盈利时,所得的人力资源价值为零或者为负值,低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该方法比较适合于群体价值的计量。

(三)未来收益折现法 企业未来收益模式又称为经济价值法,最早在1968年由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弗兰霍尔茨提出。该模式是用某一企业组织未来赚得的收益来估计企业的经济价值,并按人力资源的投资率,乘以该经济价值的现值而求得人力资源的群体价值的方法。该模式认为人力资源价值在于其能够提供未来收

在现实中,群体价值计量是职工群体在企业预期协作中产生的经济贡献,而个人价值是职工个人在企业预期服务期间的经济贡献,两者是互补的。前者对企业整个价值及其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而后者,特别是测算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的个体价值,可提供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所以。企业应根据自身需要灵活运用,更为准确地计量人力资源价值。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报告

人力资源会计的报告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具体可从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两个方面加以揭示。

(一)对外报告人力资产的价值应通过货币和非货币方法计量,人力资产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通过劳动者权益的数额反映出来,这些信息对决策者来说是重要的相关资料,必须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方法是传统会计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革新的结果,是传统会计中要素发展的分支会计之一,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可以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加以披露和报告。

在资产负债表中,可将有关“人力资产”的数据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列示于“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之间,因为人力资产是由人力资源投入企业而形成且持续期限大于一年,是企业的一项长期资产,但其自身也有一定的流动性。相应地,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可以增设“人力资本收益”项目,用以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本及其所有者权益分成。利润表中应增设“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和“人力资源开发”项目,以反映企业为使用人力资源而发生的不应资本化的费用和人力资源的摊销额,同时应对管理费用账户的内容进行调整。现金流量表中,对为取得开发、培训人力资源而发生的现金和企业人力资源带来的现金流入,应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单独列项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