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

篇1

然而,当新能源电动车的使用率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充电停车系统设置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在城市生活中,完善充电停车系统将大大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推动新能源的科学发展

1 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背景

低碳经济是在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之后的又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特点是以高效地运用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为基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大气污染和汽车尾气的排放。如今,汽车尾气排放是国内研究的一大重要课题,在享受汽车为我们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尾气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使我们的空气质量日益下降,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现居世界第二,给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创伤,所以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和普及新能源电动汽车是当前重要的任务。时代在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大家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人类的存在离不开空气,而如今汽车尾气严重影响到了空气的质量。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汽生产国家和消费国家,但现在减少传统能源的损耗以及开发新能源,逐渐成了一大发展趋势,并且油价的不断上涨给汽车工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我国近期颁布了相应的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新能源作为发展可代替能源,是发展可持续的低碳社会的重中之重,受到了世界的高度重视,我国政府也把新能源汽车列入七大战略性产业之一,在2012年出台了新能源发展规划。

2 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是汽车消费第一大国,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汽车尾气所引起的大气污染、城市雾霾、温室效应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能源的过度开采所引起的土质破坏,不可再生资源锐少。中国每日进口石油量500多万桶,相比去年的数据增长了4.8%,[2]而全球的石油每年都在萎缩,这些资源都是经过万年才能形成的不可再生能源,但全球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加,这就必然导致汽油的价格不断上涨。电动汽车本身不排放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废气的排出相比燃油汽车排放的尾气要减少92%~98%,[3]即使按所耗电量换算为发电厂的排放,除硫和微粒外,其他污染物也显著减少。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才刚刚起步,电动汽车的普及率并不算高,所以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以及产业化方面比较具有优势,而我们在汽车动力系统发展战略的选择上也将有更大的自由,普及和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的阻力会小得多。

如今,新能源电动汽车已经开始在市场上出现,传统烧油的汽车的地位已经被撼动,在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被新能源电动车所取代。虽然当前发达国家和有关汽车公司均在加紧研发此种新型汽车技术并取得长足进展,但总体而言,中国基本上与之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电动汽车最大的优势就是无油耗、无尾气,相比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环保的电动新能源更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与实惠。随着新能源电动车的研发与生产,其将成为老百姓真正买得起、更开得起的私家车。

3 城市对新能源充电停车系统的迫切需求

目前,世界上许多汽车公司已经开始生产甚至出售新能源电动车了,像我们所熟悉的奔驰、宝马所发行的SMART,还有奔驰所生产与SMART一样的电动代步车,特斯拉电动汽车的出现为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市场开启了新的篇章。而随着新能源电动车的发行,随之而来的就是它的停车设备的完备,如小区、街道、商场的公共场合的停车场的完备是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现在已经颁布了关于新能源电动车的相关政策,以促进新能源的使用与发展。

在我国新能源电动车政策所普及的城市里,充电系统和新能源电动车的使用逐步得到完善,但并没有重视新能源电动车停车场的建设,伴随着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新能源电动停车场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新能源电动车的迅速崛起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其在使用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根据社会调查我们发现,人们在关注新能源电动车的同时,最关心的问题是新能源电动车的充电方式及其充电时间。那么,如何将新能源充电车的充电与停车有机结合已成为着重研究的课题。发展新能源电动停车场是新能源电动车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完善新能源电动停车系统显得尤为迫切,只有完善了各种设施才能推动新能源电动车在我国的发展,才能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4 新能源停车系统对城市生活的改善

缺少石油是我国一直存在的问题,而传统烧油汽车所消耗的石油是无法再生的资源,如若仅仅用石油作为交通能源,将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一定影响。各种资源具有多种替代燃料,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地域辽阔和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基于煤炭的燃料工业,基于生物质的农业能源和基于天然气的各种气体燃料技术,实现交通能源来源的多样化。同时,从我国现有的新能源充电汽车的普及率来看,其正处于持续上升的阶段,某些城市甚至已经实行充电汽车租赁制度,可出租新能源充电汽车以便于居民出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新能源充电汽车越来越时兴的今天,新能源充电停车系统的完善也需加快步伐。

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停车系统的完备,一方面,能够使不久的将来出现的大量新能源电动车得到有效的能源补充,继而促进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另一方面,新能源电动车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缓解城市雾霾化,是我国发展新能源科技的一个重要项目,以便改善生活环境。

5 结语

如今,在“新能源”兴起的时代,解决新能源使用问题已经刻不容缓,随着新能源电动车的迅速崛起,在城市中相应的充电停车系统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只有不断完善设施建设,我们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新能源的发展,改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篇2

一、新能源发电行业发展现状

(一)新能源发电发展现状及前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战略发展时期,转变经济增长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成为我国在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发展目标。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相比于包括煤在内的传统能源,具有清洁无污染、高效、可持续开发的优越性,开发新能源有利于在满足能源需求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新能源以发电为主要用途,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发电产业开始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政府于2006年针对新能源产业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同时又制定了后续的相关新能源发电价格等实施办法,对新能源发电产业给予了大力支持,另外通过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新能源的开发使用,推动新能源发电产业的发展。

政府对新能源发电的支持有助于新能源产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风能发电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保证发展速度与质量并存,这就要求新能源发电产业加强日常管理,完善过程控制,在技术、体制等方面进行进一步优化,以应对未来面临的挑战。

(二)新能源发电工程概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新能源发电工程的概预算是指在新能源发电项目过程中包括原材料、施工内容、各阶段标准的设计等所涉及到的费用进行预估和概算,从设计、修正、施工图等三个部分分别依据技术标准进行相应的费用概算,最后计算出总的施工预算费用,这些涉及到建设项目的整个过程,概预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能源发电工程概预算管理涉及到原材料价格、招投标、工程合同等关键模块,完善的概预算管理有利于项目负责人对原材料价格进行合理预估,也提高了合同签署的科学性,有助于方案的最终决策。另外,完善的概预算管理对于工程进行投资筹资、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速度等各个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随着我国政府对新能源发电的政策倾斜,新能源发电项目规模逐渐扩大,概预算对于新能源发电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二、当前基建工程概预算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首要问题是概预算管理意识薄弱,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概预算概念认识不足,认为概预算仅仅是制定企业生产计划,忽略了项目过程中其他关键环节,造成企业概预算流于形式,概预算对建设工程没有起到应有的控制作用。另一方面是没有认识到前期编制概预算的重要性,轻视前期调研工作,在没有进行充分可行性分析情况下,急于将项目工程推上马,导致基建工程实施失去有效控制,概预算没有充分发挥监控作用。

其次,概预算编制不严格不细致,这主要体现在在编制项目概预算的过程中专业人员对项目内容计算不认真,出现多算、漏算等失误。另外,在涉及到关键数据预算时,没有明确数额,这为项目过程中随意追加预算提供了可能。在概预算编制过程中,一些本应该加入工程项目预算造价范围内的费用被忽略,没有形成完整的概预算报告,漏洞较多,这也进一步造成工程项目预决算支出的偏差拉大,工程概算超过预估的数额,而预算的结果又超过概算,最终决算超过最初的预算,预决算偏离度被拉大。

最后是招投标的规范性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招投标的不规范影响概预算的准确性,这主要体现在进行招标前对工程项目工程量缺乏深入审查,导致在错误预估工程量的前提下进行招标,投标人利用这一漏洞报价,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支出,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三、新能源发电基建工程概预算管理发展对策

(一)严格控制过程,加强监督校核

完善建设工程概预算管理,首先应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概预算专业人员应对概预算具备全面深入的认识,同时理解概预算在整个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进行严格的概预算编制。企业应重视监督和审核工作,以保证工程造价的科学性。工程概预算审查人员应就当期的概预算情况认真审核,充分搜集相应资料后,分析概预算是否合理,包括方案是否适当,指标的选取是否合适,选择的设计方法是否合理,依据是否充分等。根据审查结果,判定概预算是否需要完善或者重新修订。经过严格监督审核后的概预算方案应能够起到控制工程进度的作用。

(二)优化概预算设计,落实相关制度

分析设计图纸、确定所需费用是进行概预算的首要步骤也是关键环节。设计图纸是基建工程的重要参考,涉及到建设的工程量、工程进度、甚至所需要用到的原料等,因此概预算人员对设计图纸进行充分多角度的分析研究,并以之为主要依据形成概预算报告的过程能够保证概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保证概预算的准确性,相关人员应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基础和施工实践经验,结合对图纸平面、立面等多角度的分析,以及图纸反映出的信息测算工程量,进行相应的定额,保证预算与实际的近似吻合,不漏算不多算,避免造成无谓损失。

(三)规范招投标工作,推行责任追究

招投标是影响概预算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践中往往由于对工程量清单审核不足导致大量不必要的支出,影响概预算结果。因此负责招标的人员应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全面搜集工程量信息,做好招标前的调研工作,科学进行工程造价,合理评标,保证建设工程概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同时,为防止出现人浮于事、招标过程不细致的情况,应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促使概预算人员重视概预算过程,认真落实概预算制度,规范概预算编制。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079-01

1 黑龙江新能源产业的现状及发展的必要性

黑龙江省是能源大省,其主要的传统能源有天然气、石油、煤炭、电力等。迄今为止,传统能源仍是黑龙江省的支柱式能源。虽说总量多,但其均为不可再生能源,可使用量日趋减少。部分煤炭矿区仍采用传统的火力发电方式,产生的废气CO2会造成温室效应,有害气体若SO2未经脱硫处理散逸到空气中生成酸雨降到地面会破坏土壤的原有成份。而目前较为普遍的风能发电、水利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排放的CO2及有害污染物的量基可在原有发电方式基础上降低很多,风能、太阳能等能源又是自然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些发电设备投入使用后维护成本也相对要低很多,这对于低碳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无疑是有益的,因此,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新能源的发展为“开源节流”提供了实践保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黑龙江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是对环境产生很少污染的洁净能源。截至2009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为246.65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的12.53%。已建成并网水电装机94.15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4.8%;已投产风电项目143.2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7.3%,在建风电项目112.8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已建成并网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9.3万千瓦,在建项目装机容量26.9万千瓦。农村应用沼气、太阳能、秸秆气化与固体成型燃料年产沼气可达8000万立方米,仅使用太阳能一项就可省下28万吨标煤。新能源的补充使用有效地降低了对原有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的消耗量。

2 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新能源开发制造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发展新能源的最根本目的是节能环保,降低对原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实践证明新能源的使用也的确可以做到这一点,但这其中不包括对新能源的开发制造过程。风能、太阳能等均要通过与大量非再生资源结合转化后才能使用,而这些装置的生产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这些原料均为非再生的。在原料经过开矿、熔炼、提纯、合成等必要步骤时,其排放到自然界中的污染物量并不亚于使用传统能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这远远背离我们发展新能源的初衷。

2.2 新能源的生产耗资巨大且对新能源的相关政策不完善

新能源的生产成本也是惊人的,目前风力发电成本是传统火力发电的2-3倍,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是火电的5-10倍之多,新能源的开发资金大多依赖政府补贴或货款,然而黑龙江省新能源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仍不完善,政府补贴是有限的,在经济通货膨胀的压力之下其优惠政策也不能无限制地延续下去,部分新能源的企业对政府补贴具有依赖性。

2.3 新能源设备寿命短、转化效率低

高额的生产成本也不意味着高效的转化效率,据统计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世界最高水准的光电转化效率也仅有11%,如果遇到阴天其效率更会大幅下降。风力发电装置也存在风沙侵蚀等潜在问题,大大降低了其使用寿命,况且由最前卫的理念结合最先进的技术所创造出来的风电设备的最高使用寿命也仅为20年,这些使得新能源的发展阻碍丛丛。

3 针对黑龙江省新能源发展规划的对策建议

3.1 开发新能源同时节约常规能源

黑龙江省正处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加速改造与发展阶段,更应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应用以避免破坏性经济增长方式。但在发展新能源的同时要注意对常规能源能的节约,节带来的效益不低于新能源的开发,其以巨大、廉价、优质的独有特点被称为“第五能源”,唯有在提高生产技术的同时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才是长久之计。

3.2 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目前黑龙江省大部分应用技术仍依靠自国内外研发中心引入,新能源开发制造等方面的技术仍不成熟,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高。本省应更加重视教育科研等投资及新能源研发方向的人才培养,强调深入新能源技术开发领域的重要性。研发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缩短本省与国内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更可省去引入外来科研成果的费用,降低新能源的成本,逐渐使新能源的地位由“补充”提升到“主流”。

3.3 完善法规政策

政府应发挥其独有的风向标作用制定法规体系、完善制度环境,对某些尚未成熟的技术的补贴要慎重,结合省情脚踏实地地对新能源发展方向进行选择,不要盲目跟风,择其善者而从之;鼓力高耗能企业进行能源改造,争取做到循环利用能源无浪费;以广泛的农村资源为基础,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将农林业废弃物作为原料制成燃料用以代替原油等高耗高污产品,进一步扩建沼气池变废为宝,既能缓解农村能源紧缺的局面,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以及传染的发生概率;将新能源的优势发展到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篇4

1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

面临资源、能源与环境等诸多问题,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毋庸置疑,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被世界各国所看重,这是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时代的产物。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和环保问题日益突出,汽车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石油资源短缺,汽车是油耗大户,且目前内燃机的热效率较低,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大约只有35%―40%用于实际汽车行驶,节节攀升的汽车保有量加剧了这一矛盾;另一方面,汽车的大量使用加剧了环境污染,城市大气中CO的82%、NOx的48%、HC的58%和微粒的8%来自汽车尾气,此外,汽车排放的大量CO2加剧了温室效应,汽车噪声是环境噪声污染的主要内容之一。当前能源问题得到重视,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环保意识加强等众多社会问题,紧逼汽车产业向节约能源的绿色汽车业转型。据资料显示,我国已有16个城市被列入全球大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之中,而机动车污染排放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此,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必然是汽车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2 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用于汽车能源的石油资源是有限的,在几十年后必然会出现枯竭,要大量依赖从国外进口石油。届时世界石油资源也会出现匮乏,各国对石油资源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石油在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性日益上升。所以节制使用石油资源,发展新能源汽车将会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控制城市污染的需要。燃油汽车的尾气排放已给环境带来了破坏,世界各国都己认识到这一点,纷纷制定了相关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以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寻求无污染或低污染的“绿色汽车”成为各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发展新能源汽车能够缩短我国汽车工业与世界先进汽车工业的差距。

3 我国新能源汽车研究概况

目前,在研的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类型有新型燃油汽车、燃气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煤制醇醚燃料汽车和电动汽车。各种新能源汽车的综合性能对比见表中所示。

4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线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产后发展主要集中在纯电动汽车和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上。因这两种汽车在节能与环保方面的较高可行性,有望成为下一阶段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届时世界汽车将摆脱依靠石油能源的时代,进入单一的新能源汽车时代。

[参考文献]

篇5

我国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格局,自1993年起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使得我国接入世界能源市场的竞争。由于我国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量的相对不足,未来我国能源供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

国际贸易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国际能源价格有可能随着国际和平环境的改善而趋于稳定,但也有可能随着国际局势的动荡而波动。今后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稳定以及油价波动都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石油供给,对经济社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可相对减少我国能源需求中化石能源的比例和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程度,提高我国能源、经济安全。

二、中国新能源利用现状

近些年中国对于新能源的开发也给予了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我国新能源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即将推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 目前我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电等均实现了高速增长。2008年, 全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了1217万千瓦, 其中新增装机容量超过600万千瓦, 并且已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增长”, 现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风电大国。预计2020年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 5亿千瓦。

中国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利用前景广阔。目前,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和重要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我国比较成熟太阳能产品有两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

生物质能源原料的多样性和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全面替代性,使其重要性无可替代。生物质能的原材料有动物、植物、有机废弃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可以固体、液体和气体状态存在,可全面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然而,“十一五”期间生物质能发展在可再生能源产业中唯一一个未能如期完成目标的能源。

核能在中国和世界的主要利用途径就是用核能发电,自从日本福岛核电站地震发生核能泄露后,各个国家对核电站的建设采取了谨慎和保守的态度。不可否认,核电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的新能源,但是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其危险性是限制其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

三、中国新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1.新能源结构发展不均衡

根据中国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年底,火力发电在总装机量中仍占主导地位。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合计占26.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累计发电量7862亿千瓦时,按发电煤耗折算约合2.63亿吨标准煤。在这26.6个百分点中,水电占22.2%,风电占3.2%,核电1.1%,而太阳能发电只占0.1%。由以上数据可见,我国新能源结构发展相当不均衡,应该有重点的趋向均衡性发展。

2.各地争相启建新能源产业基地,产业盲目

近几年,我国各地纷纷上马以“新能源”为主题的产业基地,特别是风电迅速扩张,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圈风倒卖”现象,即企业以低于生产成本的电价投标以抢占项目,拿到项目后自己不开发,而是以高价倒卖牟利。

我国风电机组建成后“晒太阳”已不是稀罕事。内蒙古锡林浩特风电场一些风电机组曾经“晒太阳”3至4个月,有的长达1年之久;河北坝上风电场的几家风电企业的机组曾经变相“晒太阳”,其出力可达30万千瓦,往往只送出20万千瓦。

生物质能源发展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同样均呈蜂拥之势。2008年以来,打着发展“生物质能源”旗号的各类基地,仅湖北省就有数千家企业,但大都是以发展这一产业为旗号进行圈地。2007年之前,我国只有3家企业生产多晶硅,产量不过600吨,但2008年上半年却有近20家企业生产多晶硅,产能高达5万吨以上,几乎占全世界90%以上的产能。

3.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仍是瓶颈

太阳能光伏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多晶硅和单晶硅的提纯技术,但这一技术长期以来基本上依靠日本和德国。即使在日本和德国开始向中国输出硅提纯技术之后,中国还是面临着“技术租借”这一瓶颈。因为德国和日本与中国太阳能光伏生产企业签订的协议是:只要采取类似的工艺设计和制造流程,就必须向出让国交纳技术转让费,在这一工艺流程下进行的任何改造创新,即使取得专利,其专利归属权仍然属于出让国。这相当于用太阳能光伏每发一度电,国外就会从中拿走0.1元钱。

风能领域的电机制造技术同样受制于人。中国风能协会提供的资料表明,在风力发电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瓶颈就是缺乏高效率、质量可靠、低维护成本的国产风机。目前2.0至3.0兆瓦的风机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主流机型,但风电行业巨头如Vestas、Enercon等国际著名风机生产企业为保持其技术的垄断性,不愿意输出2.5兆瓦以上级风机制造技术,也没有在国内设立合资企业。因此,我国风机制造商多数都采取购买国外风机公司生产许可证的方式,引进的机型主要集中在1.0至1.5兆瓦。

四、中国新能源发展策略

分析造成我国新能源发展长期只能“喝汤”无法“吃肉”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的整体科研实力特别是基础理论领域长期滞后,另一方面则是国家相关政策过分强调应用领域研究,重点扶持产业转化。这两大因素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研发领域缺乏核心技术的关键环节。所以,尽快向基础理论研发倾斜,向以零部件为核心的制造业倾斜,才能推动我国新能源领域在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化两个方面实现“质的突变”。

参考文献:

[1]宋成华.中国新能源的开发现状、问题与对策[J]. 学术交流,2010,(3).

篇6

二、农村新能源推广模式

1.能源推广模式的创新。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种植业、养殖业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新能源的建设与推广,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等几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农村新能源推广进程中,起步最早的是农村沼气能源的推广,而如风能、太阳能等其他新能源的推广,也需要在沼气推广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创新,积累沼气技术推广的经验,建立起适合不同新能源的推广模式,从而促进农村新能源的积极推广。

2.拓宽新能源技术的推广范围。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的发展水平还不高,很多时候甚至需要依靠国家的资金扶持,因此在农村新能源推广方面的投资也十分有限,除了沼气这种推广力度较大的新能源,在其他新能源的推广方面还仍然缺乏足够资金支持。为了缓解这种现象,国家在农村新能源推广方面的投资力度也正在不断加大,以期通过新能源技术推广范围的不断扩大,可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新能源的需求,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沼气,适合在农村加大推广力度的新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质成型燃料、小型风电和水电、地热能源等等。在新能源的推广方面也要拜托传统思想的束缚,从农村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拓宽新能源的推广范围,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促进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农村新能源的推广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和保障,目前来看,我国在新能源建设与推广方面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可再生能源法》与《节约能源法》两部法律体系中,但是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仅仅是将新能源的推广作为一个法律框架,从理论的层面上进行规范,但是却缺乏具有指导性的、可操作性的实践性的指导文件,因此,为了推动农村新能源的大力推广,需要过在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方面加大例如,对能源、价格、建设体系、推广模式等方面进行细化。对于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利用,在系统的规范基础上,需要分别制定针对不同类型能源的开发和推广战略,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等,可以提高法律法规的针对性,也可以使农村新能源的开发与推广工作具有更多的指导和依据。

4.政府财政支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新型推广模式。农村新能源的建设与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农民难以负担其高昂的费用,而政府的资金投入可以在推广期间注入较大的资金力量,有利于保证新能源的顺利推广。比如在太阳能的推广方面,我国西部地区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技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资金困难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果政府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可以为当地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用来进行购置设备和推广技术。同时,农村新能源的推广也应当走市场化道路,当新能源的推广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可以适当的推行市场化经营模式,鼓励农村经济自给自足,不仅可以为新能源的推广创造更有效的运行条件,也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能源的持续推广和应用。

5.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创新力度是影响农村新能源推广的重要技术基础,为了实现农村新能源技术的有效推广,必须要解决科技这一关键问题。当前,我国农村的民用建筑中普遍应用太阳能,但是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对于太阳能的利用也仅仅是依靠其集热作用获得热水,而对太阳能的其他方面的利用却十分匮乏,比如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因此,要实现农村新能源的有效推广,要突破其技术瓶颈,实现科技创新,才能推动新能源推广模式的创新。

6.加大宣传力度。农村新能源的有效推广,需要以农民这个群体为根本,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活动提高广大农民对新能源的认识,并且认识到新能源推广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性。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农民对于新能源并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存在排斥心理,所以导致农村新能源的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对此,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现场讲座、技术咨询等方式,让农民对新能源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积极宣传新能源为农村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并且注重对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展示,可以让农民群众对新能源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以此来增强宣传的效果。

篇7

(一)甘南州新能源产业现状

1.新能源产业概述。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合理地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以改善和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新能源开发利用主要包括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的科研、实验、推广、应用及其生产、经营活动。新能源产业是新能源利用具体化,是一种充分体现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的产业。

2.甘南州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优势概述。甘南州具有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独特优势,据统计:在地广人稀的甘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4503m3,为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2倍,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6倍。人均和面积平均水资源占有量均为全省之最,属于甘肃省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甘南藏族自治州水务水电局局长杨志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介绍:“甘南州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361万千瓦,可开发量247.902万千瓦以上,占全省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的23.33%。若全部开发利用,年发电量可达到148.74亿千瓦时,年销售收入可达26.77亿元,年利税可达11.51亿元。由此可以看到,水能资源的开发是振兴全州经济的立足点和突破口。”除了利用水资源发电以外,对于太阳能的利用、沼气利用以及生物质能的利用是发展当地新能源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当地新农村和新牧区建设力度加大,农村沼气项目开始建设。目前,当地沼气等清洁能源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将有更多群众享受到清洁能源带来的便利。

甘南州新能源建设主要从太阳灶、沼气池、节能灶、太阳能光电板的推广,日光节能温室建设、小型水电站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大建设推广力度,积极落实“以电带薪”工程;目前甘南州依照国家法律以及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已经大力发展了小水电、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还有一些新能源产业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二)甘南州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黄河蓄水池”、“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功能和地位可以用“天然长城”、“生态门户”来概括,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气候恶劣,该地生态环境很脆弱。因此,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将甘南州划为限制开发区,旨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2011年10月25日,甘南州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对今后五年的发展做出了战略谋划,提出了“生态立州、旅游兴州、文化撑州、产业富州、稳定安州”五大战略和建设生态甘南、旅游甘南、文化甘南、多元甘南、幸福甘南的目标。此次会议提出的战略和目标是研究州情基础上对党的全会精神的创造性贯彻,为本州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对改善甘南州脆弱生态环境和加快当地社经济发展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甘南州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甘南州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果

1.甘南州在水能利用上的成就。甘南境内河流众多,水能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全州立足水电资源优势,招商引资,水电开发取得历史性突破。为了进一步加大水电资源开发力度,州委、州政府按照“以水兴电、以电兴州”的开发思路,制定了《关于甘南藏族自治州水电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省内外客商纷纷投资甘南水电开发,水电业已经成为甘南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

2.藏区清洁能源建设项目。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由省农村能源办统一组织,州农林局向农业部编制上报了包括本州七县一市和天祝县在内的甘肃省藏区清洁能源发展规划,其中本州规划投资1.687亿元,建设内容为推广太阳灶73666台,完成1056处乡村小学、卫生院房屋的太阳房改建,推广户用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27184套,在有条件的地方扶持建设日光温室943座,新建户用微水电系统151处,推广户用小型风力发电系统6462户,在半农半牧藏区示范建设“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1900户,推广藏区节能炉63753台,新建高效节能灶连炕9119户,扶持建立村级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服务网点253个,完成65259人(次)农牧民的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培训。

3.藏区太阳能温暖工程。藏区清洁能源规划同步编制了甘南州临潭、卓尼、玛曲、舟曲、碌曲、迭部及天祝县在内的甘肃省藏区太阳能温暖工程发展规划,申请国家投资1500万元,建设内容为向86个乡(镇)610个行政村示范推广太阳灶4万台,为73所小学改建太阳户24375平方米,为150个缺电村配套建设150套太阳能光伏科技书屋。

4.《规划》中关于新能源建设的意见。目前《甘南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规划》已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于2007年12月4日,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项目总投资44.51亿元。批复后的“规划”实施期从2006年到2020年,共计15年。“规划”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农牧民生活生产设施、生态保护支撑体系3部分内容,投入资金分别为19.78亿元、22.44亿元和1.63亿元。规划要求引导农牧民转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顺应自然规律,主要利用自然力恢复和重建已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其循环再生机制。

(二)甘南州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从总体上看,甘南州新能源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产业整体实力不强,市场发育不成熟,建设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对外依存度高,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未确立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及相应的法律政策。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产业政策。我国能源局负责制定的新能源产业规划迄今仍未出台,没有法律作保障势必会影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甘南州属于相对落后地区,在新能源利用方面,政府还没有确立将新能源作为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未能把新能源发展放在战略高度,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政策为其做保障。

2.政府引导性投资偏少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近年来,我国在鼓励新能源发展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明确了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制定了中长期总量目标与发展规划。但从现状来看,目前我国家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各级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新能源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需要政府加大投资以及相应激励政策的实施。甘南州新能源利用还未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在开发利用中缺乏政府给与引导性投资及有效的优惠政策扶持。

3.技术落后。甘南州境内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但由于技术的限制,对这些能源的利用大多处在原始阶段。如当地群众对生物质能的利用,仅限于直接燃烧获得热量,这些直接获得的热能利用效率很低而且污染了当地环境;太阳能发电也还在初级利用阶段,局限在一家一户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上,实际上太阳能的范围远不止这些,集中太阳能的规模利用还没有形成规模。技术的落后导致了新能源利用率低下,新能源产业发展缓慢,因此技术的提高已迫在眉睫。

4.公众参与不足,新能源利用不广泛。甘南州境内,只有政府加大力度普及的地区才有太阳能、沼气、水能等新能源的利用,但总体说来新能源利用不广泛。在新能源使用地区,由于群众文化层次低,对新能源利用的不了解,导致了新能源利用不广泛。

三、甘南州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对策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发展步伐。提高省结构调整资金向新能源配套产业项目投入的比重,各地应加大对新能源配套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新能源配套产业,推动新能源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甘南州应以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等法律法规为依据指导,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支持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提高参与新能源研发使用的积极性;建立政府管理、公众参与与社会制衡相结合的新能源立法及执行机制,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永续利用,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因此,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根据不同技术给予有区别的优惠。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整村推进项目,对农牧村能源建设,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甘南州新能源建设和生态保护的近期和远期规划。政府可设立绿色能源发展基金,加大对绿色能源产业的财政补贴、降低税率、实行低息贷款、扩大信贷,来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激发绿色能源发展的定价机制,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政策上的扶持将吸引大量资金投入,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三)引进利用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技法,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甘南州水资源丰富,但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消费浪费问题,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不论在工业节水、农业节水,还是在生活等领域里的节水,都重视开发节水新工艺、新技术和设备、依靠科技进步节约水资源。在水资源保护过程中引进利用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技法对于甘南水资源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在帮助农牧民建设沼气池的同时,甘南州正在探索发展适宜的生态模式,因地制宜开展“猪-沼-菜”和“猪-沼-果”等生态农业模式的示范建设,使沼气为农牧民带来环保效益的同时,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甘南州利用先进技术推广沼气池建设,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农牧民的能源结构问题,更重要的是实现生态环保和生产效益的双赢。由此可见,先进的技术应用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强能源法律宣传

要加强对农牧村能源法律法规的宣传和科技知识的培训,使群众比较全面地了解农牧村能源基础知识,使广大群众了解新能源,掌握利用新技术;要把新能源建设工作列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重点内容,加强领导,加强督查和考核力度;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农牧村能源技术队伍,确保其在当地能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度,使新能源利用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消费市场,进一步促进其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河、白龙江、洮河、大夏河――江河滚滚[Z].西部发展报,2006.

2.夏爽.大力促进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发展[N].科学时报,2008-03-03.

3.高世宪.政策推动壮大新能源产业经济[N].科学时报,2008-01-14.

4.严冬,王修贵,张乾元,刘丹.国外节水制度建设[J].节水灌溉,2004(4).

5.刘瑞.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张泽林,罗继学,李银忠,陈祖.沼气――甘肃农村能源的希望[J].国策省情,2005(7).

7.马存世,刘正祥.甘肃农林牧区能源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林业,2007(2).

篇8

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而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随着常规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质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

目前在中国,可以形成产业的新能源主要包括水能(主要指小型水电站)、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是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既是整个能源供应系统的有效补充手段,也是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是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最终能源选择。

当今社会,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气等。按类别可分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氢能,地热能,海洋能,小水电,化工能(如醚基燃料)等。

2可再生能源概述

2.1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利用、循环再生的一种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潮汐能、地热能等。随着世界石油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认识到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人类历史进程中长期依赖的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如薪柴、秸秆等属于生物质能源,另外还有水力、风力等,这些能源大部分都来自太阳能的转化,是可以再生的能源资源。

人类近代社会大规模开发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其能量来源实际上也是源自太阳能的转化,但它们是地球在远古时期的演化化过程中形成和储存下来的,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一旦用完就无法恢复和再生,因此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

2.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意义

2.2.1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农村是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薄弱的地区,能源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农村生活能源仍主要依靠秸秆、薪柴等生物质低效直接燃烧的传统利用方式提供。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解决农村居民生活用能问题,可以将农村地区的生物质资源转换为商品能源,使可再生能源成为农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充足、安全、清洁的能源供应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能源需求增长压力大,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不断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除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外,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2.2.3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促进经济转型、扩大就业的重要选择。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广泛,各地区都具有一定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件。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再生能源也是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有效拉动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扩大就业,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2.2.4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系统脆弱,大量开采和使用化石能源对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例偏高,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较快,对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可再生能源清洁环保,开发利用过程不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对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现在我国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整体上缺乏科学规划,发展不均衡;有的成果实际推广应用成效甚微,新能源规模化生产之前的成本也较高,配套设施跟不上;在新能源产业方面面临着基础设施和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严重缺失的问题。

4加强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4.1科学评估,加强产业引导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需要科学评估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潜力。根据我国国情,考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市场的运行,建立和完善新能源和节能政策体系,建立能源管理机构和咨询机构,使得政策对新能源和节能产业的制度保障具有综合性和战略性。

4.2加大投资力度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加大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从人才方面注重新能源研发的技术性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投资巨大、外部性明显的新能源技术研发,必须以足够投入,建立公共研发平台和检测平台,成立工程技术中心,在技术研发、风险投入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形成集研发应用于一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

4.3实现多元化发展

大力发展除风能、太阳能之外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质能源、沼气、垃圾焚烧、地热等。生物质能源在中国发展潜力巨大,应重点发展农林废弃物(如秸秆)发电、生物质液体话(如生物柴油)和生物质燃料等。

4.4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

坚持实用性第一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的完善。如电网布局、新能源汽车赖以运行的充电站建设等,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为新能源的应用提供基本条件;调整能源利益结构。

篇9

近年来,人们过度使用传统石化能源,导致其储量急剧下降。因此,我国必须着眼于发展新能源产业,以此来改善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1 新能源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我国现在的新能源的储量较大,种类丰富,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开发出了多种相关设备并兴建了多个国家级的产业基地,创造出了数百亿元的经济价值。但是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市场结构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

1.1 市场的集中度较小

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250家太阳能光能企业、268家风能企业、90家生物质能企业、20家储能企业、40家地热能企业、668家国外及国内相关产业企业,以及产业组织和研究机构。但只有不到7%的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并且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还有许多是作坊式的小企业混在其中。此外,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少之又少,产品大同小异,市场极为涣散,所以,在短

时间内,新能源产业市场集中度小的问题依旧会存在。

1.2 知名企业的产品特点很明显,但中小企业的产品差异较小

目前,我国的新能源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产品种类少,生产出的产品大同小异,只有极为少数的一些大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够生产出一些高技术产品。就拿太阳能产业来说,皇明、桑乐等名牌占有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这些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都各具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消费者认可度也较高。但其他很多小品牌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立足困难。随着产业自身的不断发展,企业也在不断地研发和升级自己的核心技术,积极打造具有自身特点的产品,届时产品的差异化会越来越明显。

2 基于SWOT分析法对新能源产业的分析

上文重点阐述了一些新能源产业市场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可以寻其根源,即众多的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在新能源产业中站稳脚跟。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导致的有利的和不利的环境,及其带来的问题。

2.1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内部环境分析

2.1.1 优势分析:

(1)可再生能源储存量大,利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首先,我国处于地球的北半边,具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因此具有极为丰富的资源。其次,我国有着储量世界第一的水资源,可以开发的水资源量也是全世界最多的。除此之外,我国有3.2万公里的海岸线,其中1.8万公里是大陆海岸线,1.4万公里是岛屿海岸线,这对于建设核电站是非常有利的,今后可以考虑向核电方向发展(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使用新能源具有低碳排放,污染少,保护环境的作用。相对于传统的石化能源,太阳能可以在不产生二氧化碳和有毒气体的情况下转化成热能及电能,风力和水力也可转化成电能,而这一过程基本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有毒气体。而核能更是具有极佳的功效,可以使用极少的核能将其转化为电能,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可见新能源较环保,对保护环境很有利。在不久的将来,它必将成为能源消费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1.2 劣势分析:

(1)产业规模小,融资困难。从2003年到2010年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原煤平均占到了能源生产总量的77.13%,原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占了能源总产量的92.04%;新能源仅占到了能源生产总量的7.96%,可见我国普通能源远超于新能源的生产规模比重,虽然新能源的生产规模大体显现增长趋势,但其增长速度缓慢,现阶段无法替代原煤、原油等的生产规模。

(2)技术落后,创新不足。近几年我国的风电装机量已居世界第二,太阳能电池的生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但由于投资不足,基础技术的研发不能正常进行,关键的技术未能仔细研究,无法得以突破。

(3)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成本过高。与传统的石化能源相比,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本相对较高,相比之下竞争力较弱。而这种高成本是由多个方面组成的:一是受技术的限制,我国无法自主生产相关的设备,需要向国外进口;二是由于新能源项目所需资金量较大,投融资渠道少,这也将推高企业投资者的融资成本;三是由于太阳能产业的主要市场在国外,这将导致我国的太阳能产业受制于人,无法按照自己的计划发展。

2.2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2.2.1 机遇分析:

(1)低碳经济下新能源需求不断扩大。21世纪是一个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是一个提倡低碳经济的世纪。在联合国峰会上,同志也曾向全世界承诺:坚持可持续发展,提倡节能环保,极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逐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个承诺对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机遇。

(2)国内外市场广阔。新能源产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国是人口第一的大国,拥有广阔的土地面积,这些决定了我国新能源产业将会有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我国的经济正在高速的发展,对新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传统石化能源的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使得人们逐渐开始使用新能源,也将决定新能源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3)政府的大力扶持,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我国不断颁布有关性能源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引导市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倡人们合理利用新能源,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十二五”规划中,也特别强调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性,并且将其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逐步改善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2.2.2 威胁分析:

(1)政府政策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健全。首先是多头管理。新能源企业在出问题后不知找哪个部门处理,许多政府部门也会互相推脱责任。其次是存在着一些企业的垄断经营和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这让许多中小企业及从外地进入投资的企业很难存活。

(2)世界能源产品价格波动剧烈。世界能源价格不断波动,而新能源作为世界能源体系的一部分在未来可能也会像石化能源一样不断地波动。就如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而我国的光伏产业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几乎让整个行业濒临崩溃,这种现象对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未掌握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于新能源技术的专门研究机构太少;二是在技术来源方面,自主研发的技术特别是高端技术非常少,许多项目和企业都是靠从国外引进相关技术或者中外合作来进行生产经营的;三是缺乏大量新能源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3 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

多与发达国家进行交流,向其学习成熟的经验和技术,必要时可以通过海外并购、联合开发等手段,让企业获得所需的技术,让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可以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3.2 逐步建立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研发投入机制

新能源的技术要求很高,其核心技术的研发需要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来支持研发。具体要做到以下三点:(1)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政府为辅的研究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逐步推进我国新能源技术的研究;(2)政府要建立相关的技术支持基金,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新技术;(3)尽快建立国家级的研究实验室和研究平台,集中攻克技术难题,早日让新能源产业步入我国的支柱产业行列。

3.3 优化新能源产业链结构

要想让新能源产业有一个长久的发展,必须要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而要想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则需要做到以下两点:(1)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主要发展设备的制造,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硬件支持;(2)引导企业制造合格的设备零部件,注重技术研发,完善售后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4 结语

新能源产业在未来具有极好的投资前景,但我国的新能源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很不成熟,新能源板块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严重。在政府尚未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管理的情况下,新能源产业仍然会存在产能过剩等问题。此外,我认为新能源产业中的许多企业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核心技术,靠自己的力量脱离困境,从而提升投资者的投资价值。

参考文献

[1] 蒙丹.我国新能源产业链的低端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J].经济纵横,2010,(5).

[2] 刘新宇.新能源产业:长期向好趋势和短期波动风险并存[J].FOCUS专题,2010,(6).

篇1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安徽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研究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9日

新能源范围确定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核能、核聚变能等共9个种类。生物质能在广义上分为传统生物质能和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属于非商品能源,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主要能源,利用方式为柴草、秸秆等免费生物质的直接燃烧,用于烹饪和供热;现代生物质能包括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燃料等,是生物质原料加工转换产品,新能源中的生物质能仅指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和大中小水电可称之为传统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则统称为新型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安徽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新能源产业正稳步有效地发展,在光热太阳能、光电显示、节能环保汽车、核能等领域都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其中蚌埠玻璃新材料,光电一体化产业园区的建立,以芜湖奇瑞为中心的国家特色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基地,以及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建立,都反映了安徽省在新能源领域的实力,在区域内已经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和技术:标杆性企业丰原集团的生物能源、生物化工和生物材料技术,奇瑞江淮的新能源环保汽车有11款被国家列为节能环保推广示范汽车,芜湖海螺川崎节能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是国内该领域的领头羊等,形成了若干个近百亿元规模的集团,提升了安徽省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力。

二、安徽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模不大,发展不平衡。安徽一直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太阳能利用及光伏产业领域虽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链,光热企业有20多家,美菱、荣事达、贝斯特等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合计已达到7亿元人民币,但是与邻近的江苏省无锡市的光热产业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后者已经形成相当完善的产业群,培育出无锡尚德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

(二)缺乏核心技术,科技力量支撑薄弱。太阳能发电首选的替代能源方式,安徽省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积极培育优势企业,2009年3月1日,阳光电源公司建设的500kW光伏电站在合肥成功并网发电,成为中部地区建成发电的最大光伏电站。蚌埠市普乐新能源公司建设的2MW非晶硅太阳能示范电站正在紧张推进中,它将成为亚洲最大的非晶硅太阳能示范电站,但是据深入了解,二者的核心技术都由国外提供,后者是美国的母公司投资兴建的。

(三)缺乏行业远见,管理不科学。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行业,在其一定的领域内,存在很多未知的因素,仍需探索,行业内存在一部分投资者纯粹是看重眼前的短期暴利,从诸如房地产的行业盲目跟风进入这一行业,盲目扩充产能,缺乏行业的标准远见,并且也扰乱了行业秩序,破坏市场。而且新能源行业在国际上看来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形成一种完整有效的规范,从各方面所了解到的是,企业的带头人中几乎很少有像无锡尚德的施正荣那样有相当深厚技术背景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从传统行业转行过来的,这样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

(四)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阻力。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性无需争议,但相比较于传统产业而言,规模仍然较小,GDP比重不高;市场培育不够,消费者大多数人持观望态度。企业和机构的技术积累不够,产、学、研三者的结合度不够紧密,例如我国的“人造太阳”,即先进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也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建设工程,在合肥科学岛首次试验成功,但其中未见到安徽省民营企业的参与。

三、安徽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建议

(一)建立健全政府引导监督的体制,促进企业、社会和政府共赢化发展。新能源虽是新兴产业,但是仍要遵循产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是要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良好完整的产业链,在这方面,政府起绝对的引导作用,构建适合安徽省长远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安徽省在这方面正在积极努力,2009年11月4日,安徽省能源局正式挂牌成立。大约在此三个月之前的8月8日,安徽省数十家新能源企业及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在合肥发起成立了安徽省新能源协会,共谋中部地区低碳经济的起飞。

(二)引进优秀专业人才,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鼓励创新。新能源产业除了产业经济新兴外,更需要的是相应的新型专业人才,而目前国内这样的人才比较少,针对这一现状,政府和企业可以加大对这类人才的奖励程度,如对其进行住房补贴、解决家属的问题。对于海归的高学历专业人才,更应该加大引进力度,也可以到各地举办专场的推介会。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基金,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建议综合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大型的区域性的国家级实验室,为以后的发展加强技术储备,提高安徽省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力,提升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三)积极配合国家新能源振兴政策,加大招商和扶持力度。国家已经把新能源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并且出台了许多相应的优惠扶持力度,优化国家的经济结构,提升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安徽省应当更多地展现自己在这些领域的基础优势,诸如科研力量、中部地区等优势,争取更多的国家级或者区域级的项目落户安徽,例如在有奇瑞、江淮等大型汽车集团的科研优势,争取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基地的项目落户,在这方面安徽省与北京、上海、江苏等汽车大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针对产业规模的扩展。应当在国内外举办各种专场的推介会,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来皖投资,特别在资本市场上,加大宣传力度,可以考虑政府为那些有潜力但是资本不足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构建良好的发展空间,如2009年10月31日,华能安徽核工程筹建处成立揭牌仪式在安庆市举行,标志着华能安庆核电项目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芜湖一期工程已被列入了国家核电“十二五”发展规划;这些都仍需要政府更进一步地做好项目的落实工作,为投资方做到“零问题,零困扰”,构建健康科学的投资环境。

(四)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加强各方合作共赢。安徽省地处我国的中部地区,淮河顺流穿过,土地大部分为平原,针对这些事实情况应当制定符合自身科学发展的战略计划,发展应当突出自身优势。新能源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作为一个区域性的省份,不可能全部发展,只有发展优势产业,例如光热电太阳能产业、多晶硅产业、氢能、核电等合适的产业,而另外的风电、水电、海洋能、地热能等是不符合安徽发展的,这一点要清醒地认识到,也就是说,要实现新能源的“有序”发展。这个“有序”主要是在发展中兼顾各个产业链的节点发展,避免资金和资源的浪费,如风电的“空转状态”。另外,安徽省可以与周边省份合作开发项目,还可以联合国内外其他有实力的企业到周边省份例如新疆等地开发风电,实现共赢。

(五)企业自身全力谋发展,适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安徽省的新能源产业也已经初具规模实力,但仍处于成长阶段,如果要健康科学的成长,就必须与国际接轨,最终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在此期间与那些走在前列的企业合作是必然的,合作才能共赢,例如像美、日、加等国的企业大都在起步阶段都寻求一定的科技合作,夏普作为日本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就与三菱、三洋等企业有过合作,最终提高了自己的竞争力。国家现在对国内企业出国投资合作持鼓励的态度,并且出台了一定的措施先后扶持,即所谓的“走出去”战略,这个战略不是单纯的出国进行投资建厂,而是企业考虑到自身的长远发展,进行合作扩展战略。企业在科学管理的同时还要多参照国内国际同行的管理和成长经验,认真吸取经验教训,避免自身在管理经营上犯同样的错误。

(六)积极配合国家产业经济政策,为国家建言献策。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因为国家意识到了传统行业在贡献GDP的时候所带来的高污染、高能耗等破坏性因素,积极提倡发展新能源这一低污染、低能耗的战略新兴产业。国家从全国的经济产业布局考虑,做出例如“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决策,也是考虑了地方的综合条件,因此地方等省份应该积极配合落实,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国家建言献策,以更好地制定国家经济良性发展的经济策略。例如,安徽省可以向国家建议出台一系列政策,改变目前新能源无法得到充分发展的状况。一方面必须让传统能源的价格反映资源和环境成本,新能源的价格优势才能得到体现。长期而言,依靠市场解决新能源发展问题,关键点是提高新能源的竞争力。国家可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打出一套“组合拳”,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控新能源和传统能源行业的成本竞争力,政府可以对新能源进行补贴,直接提高其竞争力,也可以通过常规能源价格改革,间接提高新能源的竞争力。如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这一领域的做法:提高燃油税,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并对其进行一定比例的补贴,就是很值得提倡和鼓励的,对新能源发展的推动起到积极作用。我国即将要出台的《新兴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中都有提出能源规划的指导性意见,我们希望看到政府进行必要的能源价格改革,逐步提高常规能源价格,科学合理地稳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坚持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科学发展方针;另一方面,作为构建新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向,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是最高的,安徽省应当努力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委联合治理打击破坏知识产权的行为,保护企业的核心技术不受侵犯,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2009.11.9.

[2]国务院发展改革委员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09.12.6.

篇11

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拥有规模庞大的企业群,地方经济的发展受到能源与环境方面的压力,突显出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低碳经济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齐齐哈尔市要保持经济和社会长久和谐发展,必须积极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与机制。根据复杂科学理论,低碳经济系统本质上属于复杂巨系统,一个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系统由三部分构成:作为系统运行的主体——生态经济系统;作为运行的支持系统——绿色能源和环保技术;以及政府作为保障(如图1所示)。〔1〕本文基于低碳经济系统的视角研究齐齐哈尔市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战略目标和保障措施。

一、齐齐哈尔市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齐齐哈尔市低碳主体系统存在的问题

1.能源结构单一

齐齐哈尔市冬季长而且寒冷,因此供暖需求较大,煤炭的消耗远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其能源结构较为单一。另外,齐齐哈尔市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均不能自给。比如:天然气加油站只有二马路和南市郊。

2.产业结构不合理

(1)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大部分工业企业的生产组织结构是“大而全”“小而全”形式,大企业本地区专业化配套产业集聚作用不强,社会化专业化协作生产程度差,大企业对本市经济拉动小。

(2)工业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区外缘不断向延伸,很多工业企业分布在中心城区,工业布局分散、零乱,未能及时形成推动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工业园区。

(3)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存在“大企业发展难,小企业难发展”的现象。大企业的产品,如机床、铁路货车、轧钢设备等产品水平基本为国内先进,提高档次需要的科技、固定资产、资金投入偏大,发展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小企业规模太小,原始资本积累还没有完成,不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4)地方财政对工业扶持力度小。近年地方财政对工业企业基本没有资金投入,国家出台的一些税收和融资扶持政策,因企业存在债务冗员等历史遗留问题,很多政策享受不到,影响工业企业发展。

(二)齐齐哈尔市低碳支持系统存在的问题

1.节能技改资金缺口问题

节能技改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节能减排工作的难点。

2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到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严峻形势,齐齐哈尔市的一些涉及出口和国际生产的部分企业效益受到很大冲击,节能技改资金供应不足,严重制约着企业推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和节能技改工程的建设上马。

3.对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节能减排工作对于发展齐齐哈尔市的经济来说,迫切重要,但是政府、企业到社会公众普遍认识不到位。特别是部分企业依然没有摆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GDP的提高,却忽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甚至还有些企业被明令并停的设施,依然明关暗不关的现象,检查时关闭,检查后偷开、偷排,这些现象屡禁不止。

4.市民对节能减排的参与不够

从齐齐哈尔市节能减排的实际效果来看,仅停留在重点县区、重点企业的减排上,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不高,程度不高。如果公众参与意识提高,通过舆论等手段监督到位,也会使很可能使一些企业偷开、偷排现象有所收敛,减排的效果会明显提高,而不是流于形式。

5.技术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新能源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性和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对新能源产业的资金投入较为谨慎,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从而限制了新能源产业自主研发的进程,严重阻碍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进一步推广应用。

(三)齐齐哈尔市低碳保障系统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收入短期受到的损失严重

节能减排工作关系到企业和地方的利益,关系到政府绩效指标的考核,关系到员工安置、经济补偿、债务清算等善后处理问题,工作难度大。齐齐哈尔市为了节能减排工作需要淘汰和关停的对象,通常是主要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淘汰工作阻力太大。因此从政府到企业因以上的财政税收压力对节能减排工作开展不力。

2.产业政策体系不完善

齐齐哈尔市已经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但是总体上看来,其新能源产业政策体系还需完善。如新能源规划与能源总体规划之间脱节;新能源的各种优惠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性等。要推动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还需加强整体规划等相关制度建设。

二、齐齐哈尔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齐齐哈尔市在低碳经济发展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因此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本文根据系统科学对齐齐哈尔

(一)长期目标

1.制定具体的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效目标

到2020年把煤炭资源在总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降到50%以下,到2030年把煤炭资源在总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降到40%以下,不断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使用比例。把总量能效控制目标分配到各个产业,通过合理的分配最终实现既定的目标。

2.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到2030年,齐齐哈尔市基本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化。由于资源过度消耗,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换,这个转换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我们必须做好每个环节,最终实现完成模式转化。

3.建立比较完善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

到2050年,把齐齐哈尔市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该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大力开发新能源,减少碳的排放,加强低碳社会的建设。

(二)中期目标

1.加强能源市场管理,深化能源市场体制改革。齐齐哈尔市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根据自身情况优化能源市场结构,保障能源市场安全,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2.通过合理引导社会能源需求,来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一个能源高效合理利用的管理体系。

4.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激励体制。

(三)近期目标

1.开发和引进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齐齐哈尔市必须继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来应对能源短缺、能源安全等多种问题。

2.改变不合理的能源结构现状。化石能源仍然是齐齐哈尔市消耗的主要能源,这是齐齐哈尔市碳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为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这些能源的消耗比例,最终把化石能源淘汰出历史舞台,实现碳的减排。

3.大力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齐齐哈尔市必须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技术,加强企业间、省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争取在新能源技术上的实现突破,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能源利用道路。

三、齐齐哈尔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构建

为了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构建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系统,需要有效的战略保障机制,具体需要做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立法扶持和财政支持

立法和财政支持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建立健全能效标准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规章制度;其次是实施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在财政预算中增列低碳经济发展预算支出项目,建立政府低碳经济投资增长机制,明确政府低碳投资所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二)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

实施碳交易,即政府对一个部门或者企业规定温室气体排放的上限并派发许可证,如果企业的排放量低于这个量就可以将剩下的指标放到碳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而买方就是那些超出许可证上限的企业单位。运用市场机制解决碳排放的问题,通过将利益从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转移进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交易的市场机制能够克服强制性限制以及自愿性的不足,更好地推动湖南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从生产和生活的角度来看,生产最终产品的中间过程是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降低中间需求的碳排放是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手段。齐齐哈尔市应向“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方向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步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势企业。用现代科技改造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方式,降低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降低单位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高耗能行业和高能耗产品的比例,促进节能和高能效产业发展,并最终降低GDP的碳强度。

(四)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和低碳产品

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支持,特别是齐齐哈尔市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更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为强有力的保障。目前齐齐哈尔市能源结构以传统的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资源为主,而水电、核电、风电等低碳能源所占比重很小,发展低碳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空间很大,因此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对降低或减少碳排放具有直接、明显的作用效果。

(五)加大超额排放的惩罚力度

对于超额排放的企业要加大惩罚的力度,务必使碳排放权交易的成本要小于惩罚的额度,这样理性的人为了使成本最小就会自觉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地防止了非法交易、私下交易和幕后操作等行为。此外,基于配额的交易数量渐渐增多,交易法规必须根据交易变化积极应对,细化二氧化碳排放的各项法律法规,包括温室气体排放许可、分配、收费、交易、管理等内容的规定,符合齐齐哈尔市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六)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加强企业间合作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在政府总体发展规划支持下,一方面鼓励工业企业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一方面支持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形成自主低碳创新能力。在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

(七)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

篇12

2)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通过对燃料的选用来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内容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讨论:在氢气、甲烷(天然气、沼气)、、煤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柴油和煤等燃料中,你认为最理想的燃料;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新课程标准提出可选情景素材有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西气东输”工程等。确定选用人教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作情景素材,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在前两个课题已学习了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本课题内容主要分两大点,一是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二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学生在前两个课题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探究煤燃料时产生的二氧化硫等形成的酸雨的危害,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时产生的尾气的探究,归纳出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对空气的污染的主要原因。然后再探究乙醇和氢气的燃烧反应、制取等内容,讨论燃料的选用。最后了解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结束时总结归纳本课题应该知道的知识是:1、一些燃料燃烧对环境有不良影响,应选择使用不污染环境或对环境污染小的燃料;2、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3、应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燃料,综合利用资源和开发新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重要性。

【难点】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新燃料及能源的优点。

【媒体与器材】电脑、小烧杯,稀硫酸、植物叶子或果皮,金属粒或条(如铁、铝等),小石头粒

【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设计教师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引导探究

探究煤的燃烧形成的酸雨。从煤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推测二氧化硫形成酸雨。引导复习煤的知识引入酸雨的形成。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有关酸雨的探究实验,并开展讨论P140的“讨论”。指导实验,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探究酸雨的危害。

引导探究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分析尾气中污染物。引导复习石油的知识引入燃烧产物的探究。探究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引导探究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改良和充分燃烧的角度推测减少污染的方法。引导从燃烧的反应开展探究。探究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总结归纳总结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对空气污染的原因。引导从燃烧的反应总结归纳。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引导探究从酒的酿制推出乙醇的可再生,从燃烧的反应推出其优点。引导从酒精的制备、性质来探究酒精。探究乙醇。

引导探究说出应用的例子及优点。引导从乙醇燃烧的优点探究其使用。探究乙醇作燃料的情况。

引导探究回忆氢气的性质推出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从制备考虑其应用前景。引导从氢气的性质制备来探究。探究氢气。

讨论从掌握的知识分组讨论P143的“讨论”组织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确定选择使用的燃料。

引导探究从掌握的知识描述知道的新能源。引导描述新能源。认识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总结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的知识。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检查对知识的学习情况。

作业:完成P146的习题3、4;

篇13

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使世界各国都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我国新能源汽车开发可以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开发中国首辆燃料电池汽车。2007年《新能源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正式实施,科技部将“新型洁净能源汽车”列入《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历经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体上取得突破性,新能源车产品和市场日渐成熟。2009年节能与新能源车示范推广在全国13个大中城市进行试点,2010年新能源车购置补贴在5个大中城市试水。根据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十城千辆”计划,可以预测2012年,我国新能源车达到年产100万辆的生产规模,年产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

二、襄樊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襄樊市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是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襄樊位于湖北汽车走廊中段(武汉-襄樊-十堰),是湖北省三大整车制造基地之一,是东风汽车重要的生产基地,国家汽车动力和部件制造基地,也是北汽福田的专用车生产基地。作为传统汽车生产基地之一,2008年襄樊拥有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约200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300多家,分别占到湖北省的1/3和1/2。

目前,襄樊初步形成了电池、电机、控制器、客车底盘、驱动系统到整车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在电动汽车领域技术研发上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拥有20多项专利,部分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聚集了电池、电机、控制器、驱动系统到整车10多家生产企业,还有30多家企业具备研发制造新能源车零部件的能力。制定了《襄樊市新能源车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发展新能源车产业的意见》,成立了新能源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2009年底,襄樊开通了首条新能源客车示范运营线。

三、襄樊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意义

首先,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襄樊市发挥汽车产业优势,提升产业结构的必由之路。襄樊只有发挥其传统汽车车都的产业优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的领先,并形成自主品牌,打入国际市场,才能实现其支柱产业的汽车产业升级,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提升襄樊市产业结构。

其次,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整合湖北资源、量化特色,打造新襄樊的必然选择。湖北是重工业大省,能源供需矛盾大,襄樊市只有通过整个全省资源,以新能源汽车为发展重点,才能承担起湖北省副中心城市的相应责任,实现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打造出新襄樊,推动湖北经济的“弯道超越”。

再次,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襄樊抓住机遇、走向世界,拓展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襄樊市只有积极走出去,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发挥其汽车产业优势,提升襄樊市的国际国内知名度,实现走向世界的契机。

四、襄樊市新能源汽车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

1、零部件配套产业体系健全。襄樊汽车零部件企业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东风集团内商用车、乘用车兼有、发动机、零部件皆备、产品线最全、产业链条最完整的事业基地。全市目前有汽车及零部件企业300多家,形成以东风股份、风神襄樊、东风康明斯、东风德纳车桥、神龙襄樊工厂等五大整车及主机厂为核心,涵盖近万种零部件的完整汽车产业链。襄樊初步形成了电池、电机、控制器、客车底盘、驱动系统到整车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关键总成零部件研发和生产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2、“三纵两横”技术体系健全。在新能源车“三纵三横”技术路线上(三纵:电池、电机、电控,三横:纯电动车、汽电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动力车),襄樊就占了“三纵两横”(除燃料电池动力车外),整车和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动力电池(高新青山电动车公司和骆驼蓄电池公司)分别进入项目建设和中试阶段。同时,在电动汽车领域技术研发上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拥有20多项专利,部分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聚集了电池、电机、控制器、驱动系统到整车10多家生产企业,还有30多家企业具备研发制造新能源车零部件的能力。

3、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湖北省制定了《湖北省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大力鼓励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支持襄樊市和武汉市建设成为电动汽车产业基地,投入建设中大青山电动汽车、江苏新日电动车、襄樊亨亚高蓄能电池等一批新能源汽车项目。襄樊市也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制定了《襄樊市新能源车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发展新能源车产业的意见》,成立了新能源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重点用于新能源车产业起步期发展的专项资金,开通电动客车公交线路示范运营,国家电网公司已将襄樊列为电动车充电设施建设展示城市。

(二)劣势

1、关键技术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新能源车要求电池必须具有高比能量、高比功率、快速充电和低成本、长寿命等。目前电动车使用的动力电池组的成本要占整车造价的二分之一,存在不少技术瓶颈。襄樊市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主要依靠自筹,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神龙汽车襄樊工厂、谷城石花蓄电池厂等每年按销售收入的3%-5%投入研发之中,而新能源车的研发投入力度需求较大,导致科研投入力度不够。

2、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襄樊市虽然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但其区位较偏,离大城市距离远,铁路等级低,机场航线少、航班有限。交通制约了襄樊市发展新能源汽车所需的人才、技术的交流,同时也制约着新能源汽车产品流向全国的各大城市和国际市场。电动汽车的商业化,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巨额投资,财政制约使得襄樊市的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配套明显不足,减缓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发展。

3、本地新能源汽车市场小。襄樊虽然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但是其人口总量只有武汉的五分之一,经济总量只有武汉的四分之一。相对于武汉、西安等大城市,经济相对落后,市场总量较小。且由于新能源汽车价格较高,因此其本地新能源汽车需求较小。较小的本地需求,无法形成主要市场,而远离主要市场,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三)机遇

1、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发展机遇。2007年6月我国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此后国家明确提出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两型社会。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都要求通过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达到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汽车能源消耗少、废物排放低,对节约能源、推动环境保护有重要作用。国家在大力构建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同时也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新能源车的产业政策机遇。国家节能减排,《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适时而出,特别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能源车产业发展,并计划我国在三年内形成50万辆新能源车的产能。“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车重大科技专项;“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车规模化推广应用工程的启动;受燃油税刺激,将加快新能源车市场化步伐。武汉作为全国首批“十城千辆”大规模电动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的机遇,依托东风汽车公司提高电动汽车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扩大在国内电动车市场份额,产业政策的出台为襄樊新能源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巨大需求空间的市场机遇。新能源车零部件众多,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很广,对经济拉动作用很大。如果形成以电动车生产、运行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群,假设未来年产500万辆电动车,则年产值过万亿元,而要维持几千万辆电动车运行,其服务行业年产值将超千亿元。在密集的扶持政策出台背景下,我国新能源车驶入快速发展轨道。虽然新能源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比重依然微乎其微,但它在中国商用车市场上的增长潜力已开始释放。2009年1-11月,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同比增长178.98%,达到4034辆。

(四)挑战

1、各市新能源汽车项目竞争挑战。除武汉外,试点城市还包括北京、上海、重庆、长春、大连、杭州、济南、深圳、合肥、长沙、昆明和南昌12个新能源车试点城市。广州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预计在2020年,把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从目前的1%提高至15%,新能源产业总产值预计可达4000亿。目前上海已经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在未来三年上海新能源产值可达1100亿元。这些大城市拥有较大的本地市场和充足的资金、人才投入等有利条件,对襄樊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威胁。

2、国家汽车产业布局规划的挑战。全国的很多城市都以新能源汽车为发展重点,襄樊市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支柱产业,虽然得到了湖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和项目倾斜,然而如何与全国的城市竞争,如何让国家认识到襄樊市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襄樊市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不是能够得到国家的支持,能不能进入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布局中,是否能得到国家对于地区发展的产业政策支持,对于襄樊市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对襄樊市的新能源汽车长远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3、资源集成能力的挑战。新能源产业投资收益周期较长,投入强度大。新能源车对传统汽车产业有着颠覆性的影响,因而就原有的汽车支持系统而言,需要面临一个跳跃。对于新能源车这种高风险、前景不确定的产业,只有少数有技术、有实力的企业才能在此站稳脚跟,而新能源车要通过集成创新进行产品开发,并最终实现商品化,这个过程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依靠一个系统,大量依赖汽车电子技术及材料。

五、结论

面对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良好机遇,襄樊市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特点,把握当前市场环境与国家政策导向,积极整合自身优势和湖北省的资源,通过人才引进、关键技术突破、资金与配套服务建设等的实施,才能实现襄樊从传统汽车基地向新能源汽车研发与生产基地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庾晋.新能源汽车――机遇与挑战并存[J].天津汽车,2008(1).

2、洪永福.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展望[J].汽车科技,2009(4).

3、彭红涛等.关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的一些思考[J].汽车科技,2009(4).

4、吴憩棠.“十二・五”新能源汽车发展框架[J].汽车与配件,20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