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创业风险与防范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创业风险与防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创业风险与防范

篇1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创业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政策取向。要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离不开科学的创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然而,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除具备创业者应有的能力和素质外,同样需要增强防范风险和应对风险的意识。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进行创业风险分析

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要加强创业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同时也要把创业风险意识融入到创业教育之中,不但要解读创业成功案例,也应剖析创业失败的个案,分析这些个案背后存在的原因,增强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意识,教育学生要认识到创业成功更多的是很好地防范和化解了风险危机。大学生创业存在着诸多风险,他们是否具备风险意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创业的成败。

1、创业项目选择的风险。创业是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技术,借助相应的载体,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成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目前,大学生创业的项目选择多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和智力服务领域,如软件开发、网络服务、网页制作、设计工作室等。此外,快餐、零售等连锁加盟店也是大学生青睐的创业项目。因此,大学生创业前期的市场调研和论证非常重要,项目投向的选择决定着创业成败,如果只凭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来决定投资方向,不去做大量细致的市场调研与论证,不结合自身已掌握的资源状况做出决定,创业过程定将非常艰苦、甚至失败。

2、创业能力不足的风险。大学生在校期间主动接受创业教育和培养,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能力,但将创业计划付诸实施,需要独立解决现实问题时,便会感到力不从心,创业中的实际能力不足,在实施中多方求助,甚至于顾此失彼,严重影响到创业活动的顺利展开。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眼高手低,既不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也没有在相关企业的工作、实践经历,缺乏能力和经验,却对创业的期望值非常高。当创业计划转变为实际操作时,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市场瞬息万变,时刻都有风险,防范风险只能靠自己增加本领。一方面应在校期间有意识地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积累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经验;另一方面应积极参加创业教育培训,积累创业知识,接受专业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

3、财经知识缺乏的风险。创业应具备资金、市场、人才和产品或服务等要素,融资是企业资本运动的起点,也是企业收益分配赖以遵循的基础。足够的资本规模,可以保证企业投资的需要,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和规避融资风险,融资方式的妥善搭配,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因此,融资机制的形成,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除了银行贷款、自筹资金、民间借贷等传统方式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创业基金等融资渠道。银行贷款申请难、手续复杂,如果没有广泛的融资渠道,创业计划无从谈起。

4、社会资源贫乏的风险。大学生创办企业、市场开拓、产品或服务宣传等工作都需要调动社会资源。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策划,创业园内模拟利用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少,有老师、同学的帮助支持,无需太多宣传公关。当走入社会实施创业时,在宣传广告、市场营销、工商税务、融资租赁、生产服务等方面将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耗费很大精力。

5、经营管理上的风险。在校期间进行创业活动的大学生,虽有老师指导下的创业模拟活动的经营管理经历,创业技能相对出众,但是筹资理财、采购营销、沟通协调、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尚显不足。一旦走入社会实施创业构想时,创业团队内部经营管理将会难以组织,导致创业历程的半途而废。

二、进行创业风险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即通过教育、培养和锻炼,使大学生获得创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育培养适应和引领社会需要的创业型人才。通过教育,既要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其创业知识,增强其创业能力,又要教育大学生理性认识到创业历程的艰辛、创业过程的复杂性、创业风险的不确定性。

1、创业意识与风险意识教育。创业意识激发人们进行创业实践的欲望,是心理上的一种内在动力机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敢于投身创业实践活动,支配着人们对创业实践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并影响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及强度。同时,创业风险意识教育并不妨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激发,主要是理性地分析创业活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相反,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创业历程中存在的风险,更能够促使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的自我培养和技能的提高。

2、创业能力与创业风险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创业能力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等,在学校进行的创业能力培养和锻炼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当进入社会实施创业计划时,面对竞争激烈与风险遍布的市场,便会深感应对能力的欠缺,无法顺利实现创业计划。因此,加强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防范和应对危机与风险的能力,是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任务之一。大学生增强创业风险意识、金融危机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必然且能够促使大学生创业能力自觉提高的动力。风险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教育大学生学会调研、分析、捕捉市场信息与掌握市场新动态,包括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产业调整、消费结构等信息研究工作,预防和应对市场存在的各种风险,创业能力与创业风险意识的提高对大学生创业成功极为重要。同时,教育大学生学习掌握经济法律基础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创业的合法权益。

3、专业技术与创业风险意识加强。创业计划和设想与现实之间有很大差距,其差距是可以缩小的,能够减少创业风险不利因素,关键看学生所学的专业,要选择更加适合自主创业,风险更小的创业项目。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着很多未知数,除了具有经营头脑外,还要有资金、专业技术、创业背景、懂得市场运作,等等。影视艺术、装潢设计类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工作本来就是一种创作行为,只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未来在摄影、装潢、美工等行业领域创业,能够抵御创业中的风险。

指导大学生发挥技术优势和专业知识功底,选择与自己专业技术相近的创业项目,这样可以避免创业中的过多风险。即使专业技术

在自主创业上不具优势,同样需要加强创业技能培养教育。成功创业者的例子很多,并非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同,创业所具备的要素也并非只有创业技术,而需要综合能力,况且创业活动存在着内外条件的变化。相对于其他背景的创业者而言,学生最大的劣势就是社会经验的严重缺乏,所以学校应当理解、支持和正确引导学生创业。学校应适当地在平时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一些市场动态、融资、法律等知识,让学生逐渐树立起创业的意识与信心。

三、创业风险意识的教育

在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授课指导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分析、解剖创业中将会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如何防范和应对创业过程危机,指导大学生在创业前期、创业当中如何对待和化解创业风险。

1、谨慎选择创业项目。选择既有市场需求,又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者既要客观地分析自身的创业条件,更要冷静地分析创业环境,立足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项目,或者选择符合自己综合优势高的项目,扬长避短,发挥己有的特长。在选择过程中切忌盲目跟风,选择擅长的行业项目创业。

2、总结并积累经验。在创业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向同行学习,积累经验。学校应教育学生要认识到,缺乏资源整合、实施管理的能力将影响其创业的成功率。因此,大学生创业应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熟知企业管理及市场运营知识。大学生要在社会上积累足够的社会经验,对行业、企业有初步的了解,对创业进行充分的准备后才能抓住机会进行创业。

3、培养创新精神。创业的过程就是不断创造与创新的过程,没有创新,仍经营着相同产品或服务的项目,企业只能陷于激烈的同业竞争,面临生存的考验。尤其是大学生创业,经验缺乏、资源不足己处劣势,唯有创新来弥补。产品新颖、技术独特、营销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企业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

4、打造核心团队。在风险投资商看来,再出色的创业计划也具有可复制性,而团队的整体实力是难以复制的,因此他们在投资时,往往更看重有合作能力的创业团队。在创业时,打造核心团队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形成团队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力量的发挥是组织赢得竞争的必要条件,团队在核心成员的影响下勤奋工作,使整体组织保持活力。

5、健全管理制度。制度建设是企业建设的基本要求,要打造一支企业员工队伍,必须明确岗位职责。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制度对创业者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企业管理分为: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企业混乱以至于瘫痪。因此,完善的管理制度必不可少,同时还必须严格执行,奖惩分明,否则再好的管理制度也会成为摆设。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亮点。但是,与国际比较成熟的创业教育实践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转变观念,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体现创业价值,实现收益,但同时也存在风险,风险与收益共存,创业风险意识教育能够培养更具创新能力的创业型人才。

篇2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259-02

一、引言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为其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国内外很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欧美国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快速发展、70年代的高速发展、80年代的飞速发展、90年代的鼎盛时期。戴曼斯库从具有学位的工程科研人员和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界定了科技型企业。我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是在1999年科技部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时,首次定义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从主营范围、职工人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等方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界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主要依靠技术研究与开发,基于一项科技成果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诸如高新技术企业,如电子企业、半导体企业、新材料企业、机器人企业、网络企业等,它们早期的形成过程都是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创业过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由于新技术的不确定性,使企业面临技术风险。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创业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管理,可以加快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规避技术风险,将技术最终转化为被市场接受的商品,从而创造出价值,促进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增加就业量。笔者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创业技术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与控制。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的技术经济过程分析

1.创业与创业风险。关于创业的研究在过去二十年间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什么是创业?Shane和Venkantaraman提出的定义是比较权威的,他们认为:“作为一个经营领域,创业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或服务、新市场、新生产过程或原材料、组织现有技术的新方法)的机会是如何出现并被特定个体发现或者创造的,这些人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或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结果。创业被定义为一个经营领域,创业者创业的过程就是建立创业企业的过程。”关于“风险”这个词的由来众说纷纭。据美国学者爱瓦尔(Ewald)考证,这个词来自意大利语的Risque,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个词来自希腊语Rhiza,是在早期的航海贸易和保险业中出现的。笔者研究的是创业风险,所谓创业风险,也就是指创业中存在的风险,它是指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创业是企业整个成长过程中的孕育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可塑性强;投入大,且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对企业以后的发展影响大。

2.创业的技术经济过程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作为一个技术经济重要的动态系统,一个完整的技术经济过程,一般由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等五个基本阶段构成。

种子期是创业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也是萌芽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是技术,生产工艺逐步完善,将基于某项科技成果研究开发出产品。严格地讲,处于种子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企业,因为此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还只是拥有一项新技术和美好的产品设想,还没有组成现实的企业形式。如果技术研发失败,初始投资将没有任何价值。创建期通过种子期的资金投入与运作,技术基本完善,将成果、样品和专利进行商品化,市场开始建立,依托开发的产品创建了企业,并且发展前景逐渐明确。企业顺利渡过创业伊始的创建期后,创建的企业开始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成长期。此时,开发出的产品得到市场的初步认可,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发挥出了系统整合效应。扩张期是开发的产品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同,逐步形成经济规模,达到市场占有率目标,建立起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进入成熟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已经完全获取了市场的认可,企业开始步入相对稳定的阶段,形成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这时商机和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有良好的组织团队,各项规章制度更加完善。

这几个阶段之间紧密联系,后一个阶段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开展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技术经济链。创业技术经济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创业技术的本身特性,而创业技术本身存在一系列风险。可见,对创业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创业技术风险

创业技术风险是因为新技术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技术风险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在项目运作的实践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运用的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基于的科技成果往往是当代科技前沿的技术,将其变为现实是产品或服务,需要经历研发和商品化的过程,任何一个技术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新产品研发失败,从而使创业活动前功尽弃,能否研发成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在美国这样一些科技相当发达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研究计划只有60%能在技术上获得成功,而在技术上获得成功的高新技术中只有30%能够转化为产品并推向市场。而在我国,技术上获得成功的高新技术能够转化为产品的更低,只有20%。另外,新产品在商业化生产过程中,需要配套的工艺和设备往往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也会使商品化过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例如中关村开发区的一家著名公司于1987年10月在德国国际发明和技术贸易展览会上展出了呼吸监视仪等8种传感技术产品,各国代表在亲自操作这些新产品之后对产品快速的反应、精密的显示感到十分惊讶,称赞“这是来自中国的真正技术”,获得了该展览会上唯一的一块金牌。然而,由于原材料和生产工艺条件的限制,这些系列产品要推向市场却进展缓慢。

2.盲目追求技术领先的风险。技术领先是指企业试图成为第一个实现新技术研发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率先性。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了在本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积极追求技术领先,认为技术领先的产品带来的附加值高,而为此企业往往需要有大量的研发经费,高素质的研发人员,高新技术设备等大量资源的投入。同时新技术带来的产品对消费者而言是新产品,它的市场多是潜在的,有待进一步发展。越是新产品,消费者购买时越谨慎小心,持观望态度,被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此时,创业者对市场能否接受新产品以及需求量会是多少难以作出准确的估计,如果某一新技术投入资金多,再加上短期时间内不能被市场接受,使投资收回困难,严重时最终会导致企业倒闭。正如一句行话所言“快一步是先驱,快三步是先烈”。可见技术不能决定市场需求,也无法决定企业的收益。

3.技术寿命和技术效果的风险。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产品的寿命日益缩短,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原有技术极易被新技术所替代,如果不能在新技术寿命期内迅速实现产业化,收回投资并实现利润,会给科技型中小企业带来极大的技术风险。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所研发的技术,其可能实现的技术功能把握不准确。往往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所研发的技术实现不了预期产品功能,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使收益无法实现,使企业创业陷入困境。第二种情况是企业所研发的技术是为了解决某种特定的问题,而结果意外地解决了另外与先前不相关的问题。第三种情况是企业所研发的技术虽然实现了产品功能,但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违背企业伦理,如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损害了社会利益。也许短时间内可以实现产品化获得利润,从长远发展来看,会遭到社会否定,其技术不能运用,这样导致投资无法收回,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失败。

四、科技型企业创业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技术风险防范是在创业风险尚未真正发生之前,事先对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应用等进行防范,以减少企业面对技术风险的概率。而技术风险控制则主要是指风险发生以后,企业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来分散或控制风险,以减少由于技术风险造成的损失。针对以上技术风险,提出了以下几点技术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建议。

1.对每一个技术环节要严格把关。技术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实现商品化时,技术始终贯穿其中,也就是说每一技术环节对产品的研发都至关重要。此时要把产品研发时所需的全部技术提炼出来,考虑在现有条件下能否全部攻克。由于某一环节或某几环节技术不能实现,导致新产品研发失败,使初始投资无法收回,这时就要停止继续研发工作。还应充分考虑配套工艺、材料等能否实现,避免再次出现上文中呼吸监视仪的事件。

2.运用技术模仿(技术追随)战略。技术模仿是指企业试图采取跟踪战术,对在技术领先的企业研发出新产品后,通过实物剖析或情报分析等合法方式,掌握新技术的关键内容,然后再进行二次开发,对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进行改进和升级。这样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用较少的投入,获得技术领先者的技术,由于此时该技术被市场普遍接受,企业可充分吸取技术领先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所获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开发和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因而可有效的回避市场开发初期需求和市场行为不确定性的技术风险,成功率要高。在我国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筹集到的资金非常有限,技术模仿策略比较适合。同时,我国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也为我国科技企业采用技术模仿提供了有利条件。采用技术模仿的企业是市场的后进入者,面临的市场风险要小的多。

3.加快技术不断升级。面对技术寿命短这一特征,解决时效性成为最紧迫的任务,决定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的成败。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把技术研发活动贯穿在创业的整个成长周期。同时不断寻找下一个技术创新点,这就要加快技术的不断升级,在新技术寿命周期内迅速实现产业化,赢得市场,在科技企业竞争中获胜。另外,在不确定技术功能时,不可盲目投资进行大规模生产,只有在准确把握技术功能的情况下,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投资。还应注意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商品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社会责任,这样有助于科技企业的长足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结语

笔者从理论角度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中面临的主要技术风险,针对不同的技术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方法与控制策略,为更好的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中渡过高技术风险提供理论指导,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笔者没有研究科技型企业创业过程中技术风险如何识别及其评价,缺乏相应的实证分析,这些问题都有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Arnold Gould.Small Business in America Overview and Issues[M].NewYork:NovaSeienee Publishers,2002:180-195.

2.PaulBurns,Jim DewhUrt.Small Business in Europe[M].Macmillan,1986:176-200.

3.Wiklund,Hlkan,Pia Sandy.A collaboration concept for TQM implement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Quality Management,1999,(1):101-115.

4.邢以群.高科技企业经营管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5.罗伯特.A.巴隆,斯科特.A.谢恩.创业管理基于过程的观点[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刘国新,王光杰.创业风险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7.张陆洋.风险投资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8.蒋太才.创业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3(10)

篇3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03

在以高智力劳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社会,科技人才作为创新主体,具有普通人无法比拟的特定创业优势。党的十以来,鼓励科技人员创办企业就成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硅谷创业成功的故事案例启示:创业为高科技人才提供了一条告别低薪、高压等诸多职场困境的高收益路径。同时,硅谷的失败案例给人们另一个启示:创业也为高科技人才开启未来的高风险路径。有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中小高新技术创业失败率高达70%,清华大学的《全球创业观察报告中国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的创业成功率仅仅为20%~30%。高层次科技人才若要取得创业的成功需要对创业过程有清醒的认识,并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有完整的把握和充分的准备。因此,开展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外部风险管理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 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的生命周期划分

学界关于创业生命周期的影响较大的划分标准包括莎尔曼提出的创业种子阶段、创立阶段、早期发展融资阶段、扩展期融资阶段、盈利但资金短缺阶段、快速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退出阶段的8阶段学说,还有格莱斯顿提出的创业种子阶段、创立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的4阶段学说,其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均是以此为基础进行划分的。由于本文以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业外部风险为研究对象,在创业生命周期的种子阶段,一般受到外部风险影响较小,或者可以说不存外部风险,因此,本文将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生命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新生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创业生命周期划分

2 创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外部风险构成

2.1 创业新生阶段的主要特征及外部风险

该阶段主要是高层次科技人才将其科研成果转化,即将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智力和技能与市场相结合,通过知识财富转化为现金回报,具有强烈的知识创新特征。

这阶段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面临的主要外部风险有市场风险和融资风险。高科技人才拥有的科研技术往往处于领域前沿,与人们的生活存在即时联系的可能性弱,因此,将其转化容易出现脱离市场而失败的风险。有统计表明,在科技研发过程中,从最初创意的提出到研发成功的概率仅5%左右,而研发成功再到投入市场的概率更低,即便研发成功,将产品投入市场,也需要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影响消费者的因素不确定性大这一系列问题便构成了市场风险。此外,这一阶段的另一外部风险为融资风险,新生期需要建立企业组织机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高层次人才利用技术研发创业的失败率高,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容易导致资金短缺构成融资风险。

2.2 创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及外部风险

该阶段是将科技成果投入市场后,针对产品的市场运营和围绕主营业务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完善和调整。这一阶段虽然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由于产品的销售盈利能力增强,获得融资的渠道将相对广阔。

创业发展阶段市场风险的相对重要性下降,而技术风险随着同业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的冲击最容易导致风险危害性增加。一旦核心产品被竞争对手或者后进者模仿,或者被新产品替代,那么创业新生阶段的投入将成为沉默成本,给高层次科技人才带来巨大打击。这一阶段的另一主要外部风险则由企业组织不完善带来的管理风险。由于发展阶段需要应对风云变幻的产品市场,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从高层次科技人才本身扩展到营销、管理等各类专业技能人才。管理层的能力、项目管理者的经验与能力、企业生产及组织管理的风险等是考察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管理风险的重要因素,只有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和优秀的组织文化,从而制定更科学的战略规划,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才能来应对各种风险,推动企业发展。

2.3 创业成熟阶段的主要特征及外部风险

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企业规模增大、技术成熟、市场稳定。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各个资源要素都已成熟,但面临着利润率下降的情况,有学者提出这是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进入衰退期的前兆也是进行二次创业的契机,该阶段的外部风险主要是管理风险和突发事件风险。

该阶段不仅是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的成熟阶段,更体现在其企业发展成熟时,关系到的是企业发展的未来走向,是走向衰退抑或是取得更大的成功。从发展阶段进入到成熟阶段,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经营理念、产品技术的更新频率、企业发展的战略、企业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都已经稳定,而且容易形成一定的“惰性”,这一阶段是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走向两个极端关键节点,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管理风险。如果能够使企业各种资源要素经过整合实现良性质变,那么创业将推向另一个“波峰”,如果不能将原有固化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进行变革,那么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的难度将会加大,必然会引起创业效益的波动而诱发转型风险。同时,由于产品和技术的成熟,创业者和企业受到社会的关注度不断增强,也容易因为企业的顺利发展而忽视突发性问题的产生,如社会责任问题等,一旦遇到此类突发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则容易让创业者进入危机处境,突发事件风险在创业的各个生命周期阶段都可能出现,但在创业成熟期出现概率大,破坏性强。

2.4 创业衰退阶段的主要特征及外部风险

进入创业衰退阶段,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的前景就只有失败――破产。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衰退期主要遭遇技术的落后淘汰,管理水平跟不上,盈利能力下降。这一节点企业的融资能力和人才吸引能力将会快速下降,最容易出现的是融资风险和人才流失风险。

3 全生命周期创业外部风险传导强度

风险具有可传导性和传导的复杂性。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外部风险也存在诞生、成长、成熟和衰退多个阶段的特征(见表1),分析创业的不同生命周期的外部风险有传导模式及强度,有利于更好地掌握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外部风险传导的规律。

所谓风险传导强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风险传导过程中风险流量大小。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外部风险传导强度即为在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过程中各类创业外部风险流向的大小,结合生命周期理论,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面临着外部风险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具体体现为创业外部风险在不同时间上传导能力大小差异现象,据此可以将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外部风险分为增强型外部风险、稳定型外部风险和衰退型外部风险(如图2所示)。

增强型外部风险的传导强度随时间逐步增强,其诞生阶段初期危害较小甚至没有危害,成长期发展非常迅速,成熟期更大。具有可传导性和突变性,具有非均衡、不稳定性的特征。应对此类风险传导最理想的状态是对风险的类别及所在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快速识别和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尽力将其消灭在萌芽阶段。在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外部风险中管理风险属于增强型外部风险,在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新生期,对创业者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技术和产品环节,对企业管理的要求层次不高,随着创业生命周期的推进,越发凸显管理的重要性,管理风险也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强,在创业的成长和成熟阶段具有较强的风险传导性和突变型,若不快速识别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控制,破坏性极大。

稳定型外部风险的传导在一个时期内风险传导量呈现出均衡稳定的特征。此类风险从风险的危害程度(空间)看,其风险传导量比较均衡;从不同的风险的生命发展周期(时间)看,风险传导的波动小,具有相对稳定性,风险容易识别且可控性强。应对此类风险需要根据主体自身特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处理。在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外部风险中市场风险属于稳定型外部风险。在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各个生命周期,均需要创业者用各种方式来应对市场风险,市场风险随着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的推进总是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一直受到创业者的高度重视,因而容易识别。它不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却能通过创业者的科学应对而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衰退型外部风险的传导过程中随着时间发展呈现逐步减弱的特征,“近强远弱”。此类风险传导的不确定性很强,风险传导的事前预防工作并不能做得很理想,通常发生在突发事件激化后,采取一定应急管理措施后,风险传导强度一般会逐步衰减。应对此类风险的重点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危害,尽可能地使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在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外部风险中突发事件风险属于衰退型外部风险,在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各个生命周期,均需要创业者用科学正确的方式来应对突发事件风险,突发事件带来的风险往往能够通过应急管理得到消解。

混合型外部风险即增强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外部风险的几种形式的混合形式,具有上述风险的综合特点。此类风险的传导强度随着创业生命周期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强弱特点,此类风险往往是创业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重要的基础风险。在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外部风险中技术风险、融资风险、政策风险即属于混合型外部风险,在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各个生命周期,均需要创业者用各种方式来应对技术更新、融资问题和政策环境,三者随着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的推进总是处于基础性重要地位,在创业新生期它们是创业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展和成熟期创业技术基本成熟,融资风险相对稳定,创业者对政策环境的把握也相对得当和成熟,到衰退期对技术更新的要求再次提到新的高度,融资风险的影响再次凸显,创业者对政策的识别能力虽然增强,但是却由于事业本身的衰退而难以应对。由于混合型风险的危害最大,所以往往首先被创业者识别,但由于混合型外部风险是主体和发生机理的外部性却不容易被创业者采取措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4 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外部风险的应对策略

4.1 市场风险的应对策略

在创业的各个阶段依托和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积极对接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初创期既要建立研发团队也不能忽视市场团队,有必要明确企业的业务分工和市场分工。科技企业的科技优势越做越强,从而使相应的市场越做越大。

正确进行科技转化成果分析。判断产品的市场前景,明确产品定位和目标顾客群体。需要利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产品是否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市场进入壁垒,预期市场竞争态势以及本产品可能的竞争能力,可能创造或者占领的市场份额,其他产品替代该产品的可能性,以及该产品的市场成长速度,特别是全新产品的市场从蕴育到成熟需要经历的时间长短等问题。

提高市场进入速度和质量。高新技术创业的产品市场面临不确定性因素,降低市场风险的重要策略是提高产品的市场进入速度,占领市场先机。同时还要提高服务质量,培养一支既熟悉技术又了解市场的营销队伍,提供有意的售前、售中、售后顾客服务。

4.2 技术风险的应对策略

注重技术创新模式的变化。新生阶段选择成功率高的模仿创新模式,将成果迅速投入市场并带来收益,从而可缓解资金瓶颈。步入发展和成长期后,应该以合作创新为主,避免发展的盲目性。成熟期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实现企业向更高层次的转型。

注重生产工艺上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不仅注重基于新技术的产品创新,还要注重与之相关的工艺和流程创新,产品设计要考虑顾客使用的经济性,利用并行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在产品设计中强调生产环节、顾客和供应商的参与。

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产品研发前期和过程中用专利等形式保护好科技企业的相关利益。还要更多地使用市场的办法,可以利用保密、发展补充性资产和时间领先等方法获取创新利润,使自己的专利技术和产品能够迅速地占有市场,防止技术和经济利益的流失。

4.3 融资风险的应对策略

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融资方式。新生期充分利用政策扶持,通过申请各项扶持基金来获得创业资金。发展和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里,通过股权融资、引入私募基金等风险资本的方式获得外部资金支持。衰退阶段可将一些盈利低或亏损的资产打包变卖来筹集资金。

降低融资风险强度。加强与金融机构建立良好关系,在资金强度可容忍范围内进行多元化经营,注重创业项目的效益分析,包括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注重资金的“节流”。充分利用外包等各种形式节约资金.并避免重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沉淀成本的风险模型与来源,制订未来的资金使用计划与还款计划。

4.4 管理风险的应对策略

注重不同阶段管理模式的选择。新生期可以采用管理过程简化、决策制定和执行迅速、管理效率较高、经营管理灵活的集权式管理。发展期、成长期和成熟初期可采用明确企业员工的责、权、利的制度管理模式。进入成熟中后期运用人本管理模式。

做好选人用人留人工作。对关键员工实施期权和股权激励,不仅让员工的收入与企业的未来发展挂钩.还为关键员工提供更好的事业发展平台,建立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企业文化。

降低合作关系风险。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作用并避免相关的风险,利用好创造相关公司知识共享路径、选择互补合作伙伴、发展和管理共同的专用资产、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管理程序等合作关系管理战略。

4.5 突发事件风险的应对策略

加强突发事件的预警。针对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危机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梳理创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突发事件,并逐步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与防范机制、富有应变能力的决策系统,随时修正和充实危机处理对策,通过降低风险和缓冲管理来更好地进行危机管理。

化危机为机遇。从企业的宗旨和社会责任出发,把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最快的速度确定危机的性质以及危机的影响范围,根据危机发生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制定危机处理对策,展现企业公民良好形象,增强公众对企业突发危机事件处理的公信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业华,王英.科技型小微企业突发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的灰熵评价[J].科学决策,2014(1).

[2]邓剑波.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创业外部风险构成及其管理研究[J].管理观察,2010(14).

[3]李洪彦.高科技创业风险管理的方法与策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5).

篇4

纵观全球经济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生产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带动了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引起资本在国际间流动速度的加快和规模的急剧膨胀,从而使得为此提供服务的金融全球化,传统的金融经营模式和服务品种面临严峻挑战。为适应资本的流动需求,银行业务的传送渠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面”的柜台交易方式已渐渐被因特网在线交易所替代,电子金融服务日趋完善,金融衍生工具发展迅猛。

2.我国面临的金融市场环境促使银行大力开展金融创新,以求生存

(1)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金融市场的环境发生了巨变。就整个外部环境来说, 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快,外资银行已被允许在中国境内陆续开始经营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为积极稳妥的推进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央行还决定取消外资银行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的地域限制,开放全国所有的中心城市。目前,外资金融机构的规模和数量在不断增加。

(2)国内金融市场竞争加剧,买方市场的局面已逐步形成,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争夺市场份额。交行、中信、光大、深发展等全国股份制银行的经营机制完全商业化,资产总额不断扩大,招商银行还与四家国有银行一样进入了世界千强银行之列。

除了竞争对象的增多,金融竞争的范围和空间也越来越大,不仅存在着业务上的竞争,而且管理上的竞争、资本竞争、价格竞争、技术竞争、信息竞争、人才竞争日趋白炽化。

社会大众的金融投资意识,随着银行多元化的服务渠道的拓展而增强,他们开始选择和享用前所未有的金融产品,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3.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促使银行开展金融创新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观念还未随市场的变化而转变,从业务类型分析,仍然停留在传统业务的经营上,缺乏对表外业务的开发,贷款种类和服务对象特定,导致金融业竞争环境恶化,资产结构和风险类型单一。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上看,被动性负债较多,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绝大部分局限于传统的客户存款上,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大大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积累能力。资产方面,主要是贷款,但贷款的对象、方式、品种、数量和流动性都未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要解决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合理问题,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就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突破公存、储蓄的服务范畴,加大中间业务的研究开发,大力倡导发展消费信贷。

二、 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1.对存量风险来讲,金融创新是改善资产结构,化解风险的最佳途径

我国商业银行基于传统业务的沉淀,负债限于公存与储蓄的范围,资产停滞于企业贷款,且贷款的构成结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搭配不合理,导致贷款流动性差,致使主要依靠贷款收益的银行效益不良,资产质量低下。

银行通过发展新业务,加快资金来源的流转速度,一方面可通过提高盈利性和流动性来补偿资产的安全性,并充分利用这三性的均衡与相互补偿,来达到银行总资产效用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能够将银行资产在资产种类和客户上尽量分散开来,从而避免银行资产单一,过分集中于某几种或某几类客户所造成的过大风险,减少银行的坏账损失,进而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国外金融发展史也表明,金融创新与开拓是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并回避风险的最佳选择。

2.对风险增量来说,就要在超前分析预测、严格控制的前提下,大力开展金融创新

银行在开拓市场、经营货币信用业务中,由于某些不利事件引起的货币资金不能回流和增值,导致银行资产损失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论是在目前还是在今后的发展中,加强风险管理都是银行整个业务经营管理的必要和主要内容。

金融创新是为了有稳定的和长期的收益,但市场也往往是“双刃剑”,如果成本风险控制和资产风险控制不利,就会使开拓市场的初衷落空。防范风险、强化管理和业务竞争、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不能只强调一方面而不顾全局,否则最终带给银行的只能是风险。所以,要把追求发展的速度与提高效益、防范风险统一起来。讲效益必须以安全为前提,讲发展必须量力而行,讲创新必须内控先行,超前预测分析风险,坚持速度、效益、安全的统一。

三、 金融创新中防范风险的措施

1.加强金融监管部门的风险防范

(1)完善立法。对银行业金融创新设立一整套完备的法律程序,制定关于金融交易管理的统一标准,以消除交易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使金融交易从合约的签订到最后执行完毕的整个过程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来规范。同时建立关于风险管理和交易咨询的有效机制,使各金融机构都有防范金融风险的举措,确保投资的安全性。

(2)参与金融创新的研究和开发。金融监管机构要派专人参与金融创新的研究和开发,全面了解金融创新的过程,准确掌握其产品的风险情况,组织有关专家和教授对金融创新产品进行全面论证并审定能否进行金融创新。

(3)严格监管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活动。除了按照《巴塞尔协议》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作出规定外,还要根据其资本量、信用状况、经营能力、对风险的应变能力及当前的市场波动状况给其制定一系列风险监控指标,将风险控制在所能接受的范围内。同时,在对待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上,要做到放松管制与加强管理并重。对有争议的金融创新工具应严格控制其上市,尤其是对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应加强管理力度。对金融机构进行信用评级时,要把金融机构从事的投机易所占的比例作为重要指标来考察。

2.金融创新主体的风险防范

(1)确立风险管理意识。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风险日益增大,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金融企业面对金融环境变化、风险增大的现实,要想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必须确立风险管理的意识与观念。必须在员工中树立风险意识,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把防范风险作为每个人的职责,力求员工在处理每一笔业务时,都能严格按章操作,自觉注意防范风险。

银行的业务部门应把风险的监控和规避视为本身的基本职责,作为每天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日常的监控中及时发现并避免风险。在业务经营过程中,业务部门应严格执行授权授信制度,与法律事务部门协调配合,对业务中的法律风险做到事前规避,事中化解,事后补救。同时,应提高银行各部门业务经营的透明度,加强部门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

(2)明确风险管理原则。金融机构在创新新产品,推出新业务时首先要遵循谨慎决策的原则,切勿盲目从事,急于求成;其次,金融机构还要遵循分散风险的原则,扩大经营范围,实行多元化经营,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此外,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还要遵循规避风险的原则,避开高风险业务,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3)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机构要统一制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制度,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预测评估指标系,通过该体系,随时对全行各项业务的风险作出比较准确的监测和判断,测算风险的时间、风险发生的环节、风险量,以及风险化解的可能性,及时通过系统指导各行解决问题,化解风险。同时,通过建立动态风险报表,随时发现业务创新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及时通报全行注意回避,并协同业务部门就该风险制定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4)加强内部监管。加强金融创新主体内部的监管,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①要加强表外业务的管理。金融创新主体应根据自身的规模、资金、能力等确定表外业务占全部资产额的比例,并把握好表外头寸。同时,表外业务与表内业务要分开管理,建立完善的表外业务报表制度,加强表外业务的统计和核算。此外,还要加强对表外业务定期与不定期的内部稽核,及时发现表外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应付突发事件的措施。

篇5

(一)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也正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尤其是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股票、债券、基金等新型金融工具层出不穷,这都为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了创新的必要。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交流日益频繁的影响下,国际金融机构不断进入我国市场,我国商业银行所面对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地位,促进自身获得长期发展,商业银行就必须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商业银行的发展取决于它所提供的产品能否满足市场需求,能否被客户接受并使用。但是,目前许多创新业务我们还缺乏管理经验,对其潜在的风险认识不足。另外,市场所要求的持续性产品创新也迫使商业银行需大量推出创新型的产品,而这都提升了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事实上,不同金融产品所带来的风险类别有所差异,而在进行风险防范过程中也需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因此针对不同产品创新的风险特征进行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手段十分必要。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以商业银行借记卡、信用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四种产品为例,分别结合具体案例,对其风险及具体的防范措施进行分析,以求为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认识与防范。

(二)研究设计

本文的研究利用了案例研究法与规范分析法搭配使用,在对当前学者关于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及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分别从借记卡、信用卡、网上银行及电话商业银行四个方面进行了规范性分析,从而找出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中所面对风险的一般性特质,进而针对每一种产品创新,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的解释说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产品创新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为了实现研究目的,本文在研究开展过程中,不仅查阅了大量资料,而且精炼出研究所需要的案例,从而保障结论的完备性与普适性。

二、理论透视

(一)商业银行产品创新

国内对于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研究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理念,学者们最早针对国外金融市场中所存在的各种类型的金融工具产生了兴趣,并纷纷撰写著作来介绍国外,尤其是美国的金融产品创新。事实上,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于商业银行发展路径的分析并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这与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状况处于起步阶段不无关系,相关的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伴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我国总体金融环境逐步呈现出开放式的状况,因此学者们基于变化了的背景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进行了分析。在这一时期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同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活动对于优化我国金融体系是十分有益的。面对外资商业银行的进入,我国商业银行也可以不断汲取对方在产品创新中的优秀做法,从而带来有利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张晖的研究指出中国在金融开放式环境下,能够借助外力来突破原有的封闭状态,而外资商业银行恰为金融方面的革新带来了帮助。当然,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刘立新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实质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行政垄断式特征,而这显然无法与纯粹的市场竞争机制相联系,从而外资商业银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力不会很大,而金融体系的改革及金融产品的创新仍然需要依赖商业银行自身。在以上观点的影响的下,学者们对于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策略给予了充分关注,观点也较为一致,认为对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机制的革新以及对于金融环境的优化是两个重要方面。

目前,学者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对产品创新的实质性问题加以关注,如风险问题,而仅仅聚焦于产品创新的动因或功能,需要进行深入有针对性的研究。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首先,从新资本协议角度出发a研究如何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巴曙松(2003)认为新资本协议满足商业银行对于风险更敏感的风险监管框架,并总结出新资本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各方面的影响,认为我国应主动、加快实施新资本协议,向全面风险管理转移。杨毓(2004)在分析了新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并阐述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后,认为我国应从风险管理文化、风险计量方法模型、风险制度等方面构筑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滕赶远、谭方东(2002)分析了在实施新资本协议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管理会受到的影响,并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

篇6

1资料与方法

护理部和有关人员在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中,有意识抽取老、中、青3代护理人员120名参加问卷调查。护龄在20年以及以上者为一组,>5年20年以下为一组,

2结果

阅卷后,>60分者9名,及格率为7.5%。>50分者11名,>30分者20名,

3讨论

3.1压力源分析

3.1.1护士工作性质带来的压力 由于护士的工作在临床一线,是医生的左右手、观察哨,是医患之间纽带和桥梁[3]。执行医嘱不当就会带来不少的护理纠纷,这是临床护士潜存的风险之一,是各科室共存的风险。长期以来,就形成了压力,导致护士们精神紧张、神经衰弱,睡眠质量严重下降,不少护士生物钟紊乱。

3.1.2外环境的压力 管理层只抓医疗队伍,不注意护士的新老更替,护理人员配置严重不合理,医护比例失调,严重缺编的情况仍然存在。医院设置配备不全带来的问题,如医院的环境卫生问题,地面滑造成患者摔倒的问题等,这些诸多的不满意,患者只能逮着与他们相处时间最长、最常见到的护士发牢骚,这样的工作环境产生的压力管理层不会体会也不会去想。

3.1.3职业风险带来的压力 护士是医嘱的执行者,也是最容易出现纰漏的地方。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如果护士观察不仔细,稍有疏忽,患者因疏忽大意引起严重后果的,责任护士要承担法律责任。人命关天,一些过激的家属会把这些病情变化全部归咎为护士处理不当观察不及时的结果。轻则言语辱骂,重则抬手就打。因此,护士的工作责任重大、风险较多。

3.1.4社会的不公正待遇引起的压力 多年的医学模式,造成了社会上的人重医轻护的局面[4]。一些患者或家属不尊重护士的劳动,护士成了特殊保姆的代名词,医护人员收入严重不平等。领导层的不关注等等,能力与业绩被忽略,压抑、自卑、失望焦虑等都会成为临床护士的压力源。

3.1.5 来自家庭和亲人的压力 临床护士队伍现阶段仍然是女性的主力军,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女,她们不但要应对繁重而琐碎的护理工作,还要应对来自家庭的压力。生理周期的到来,生物钟的紊乱,会让她们睡眠质量下降,严重者会神经衰弱。

3.2职业风险分析

3.2.1与护理记录有关的风险,传统的护理模式往往造成护士重操作、轻记录的现象发生。

3.2.2记录不及时、不完整、记录医学术语缺乏专科特点,护理体检与医生的记录不吻合,抢救危重患者后,没有提醒医生在规定时间内补记抢救记录,让自己的医疗操作行为变成了无医嘱用药,给医患纠纷埋下了隐患。

3.2.3记录字迹潦草、模糊、不规律、记录不连续、记录有措施、无效果、无评价、无整改。缺乏相关专科知识,描述不得当,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记录简单、潦草,代签名,有涂改。

3.2.4昏迷不醒的患者神志、意识、瞳孔变化、出入水量以及有无压疮、用冷或者用热时防止烧伤和冻伤问题、留置导管的有无扭曲、堵塞、引流不畅等护理问题,鼻饲患者的喂食温度、量、间隔时间,都得向患者交待清楚,必要时要反复交待,只至听懂,大小便失禁如何护理,指导并亲自操作,让家属掌握一定的知识。如果这些问题出现了纰漏,患者便会指责护士没有交待清楚,或者是埋怨护士不亲自操作。

3.2.5临床药物的副作用,比如甘露醇和碳酸氢钠溶液都会引起输注血管相应肢体的疼痛,甘露醇和七叶针剂如果发生渗漏会造成皮肤的肿胀坏死,长期应用会引起血管硬化或闭塞。安定推注不易过快,时间不得

3.3防范措施 从报告可以看出,年轻初上岗的护士经验不足,对护理风险认识不够。针刺伤达100%,这就要求各科护士长,强化训练,让每位护士必须熟悉针刺伤防范流程、熟悉各种化疗药物、特殊药物的化学损害,加强人性化管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班次,老、中、青搭配,老中青的传帮带做到恰到好处是有效规避护理风险的措施之一[5]。护理部定期举行通过学习和培训,让她们有应对压力的能力和资本。提高护士们的操作技能,改善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工作氛围,增强弹性工作制,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护理资源。给护士提高收入,让她们感觉付出与回报平衡。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加强专科业务训练,规范护理记录[6]。学会及时准确无误地记录病情和用药方法时间、剂量、毒副作用等。学习医学伦理学和医疗风险相关书籍和安全,培养护士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应对能力和有效沟通能力。目前,各大医院已经开始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单病种付费在各级医院实行,这些举措将会减少和杜绝因为医疗费用发生的口角和纠纷,也是减少护士工作压力的一种有效措施。

4结论

综上所述,护理工作是一项繁琐、复杂、责任大、风险高的工作 ,它与人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充分了解护士工作压力的来源与潜存的风险,管理层切实有效地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能够较好的调整护士心态,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

参考文献:

[1]周敏.浅谈护士现存的压力及应对措施[J].求医问药,2011,9(11):709-710.

[2]孟庆菊,丛培霞,邹静.护士职业压力现状及应对措施[J].全科护理,2010,8(11):2976-2977.

[3]方芳,陈永红.浅析临床护理的常见风险及防范措施[J].西南军医,2012,14(1):174-175.

[4]魏侍萍,彭相富,麦顺和.基层医院不同科室工作压力源调查[J].2012,12(4):123-124.

篇7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概述

1、企业内部运行中风险防范的作用。首先,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会有效的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加强对财务信息和经营状况采集、计算和汇总过程的控制,保证各项数据资料可以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及时的发现和解决问题。其次,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可以有效的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通过采取各种预防和控制手段来将企业的各种经营风险降到最低。再次,实现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企业通过采取各种内部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率。

2、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风险防范和控制体系不健全。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各种风险的控制上采取统一的管理措施,风险控制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缺乏对风险识别的意识。受专业技术和知识的限制,目前很多企业只是单纯的依靠经验来发现风险,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再次,风险防范的范围有限。企业内部控制运行中的风险防范是全过程的,企业需要对工作的每一个程序和每一位员工进行风险防范意识的教育,加强全体员工对风险防范的认识。

二、企业内部控制运行中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的关系

1、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概述。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无处不在,企业只有与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及时的采取措施应对风险,企业经营价值才不会被风险所破坏。企业风险防范由风险的评估和控制活动组成,其中风险评估是指风险的识别、分析与应对,而控制活动是指职务分离、会计系统和财产保护的控制以及运行分析与绩效考评。只有企业加强风险防范,企业价值才会遭到最小程度的破坏,企业预期的收益才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

2、企业缺乏内部控制下的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企业在缺乏内部控制的情况下,还需要加大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资金投入,提高企业对国家内部控制政策的了解,减少企业因控制不足而导致的重复工作和资金浪费。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会随着企业资金投入的加大而不断完善,企业的风险也会进一步降低,但是企业的价值创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企业的收益小于成本的支出。

3、企业内部控制适度情况下的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如果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则企业的员工会不断的加深对内部控制体系的了解,相应的执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成本会减少,费用支出降低。合适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仅可以有效的配置企业资源,还可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的价值创造大于成本的支出。

4、企业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在采取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要注意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如果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过度的关注经营风险,则风险防范的资金会进一步加大,企业会丧失很多的商业机会,丧失自身参加市场竞争的机会。此外,过度的内部控制还会降低执行风险防范体系的效率,加大成本的支出,降低企业的反应能力,使企业的价值创造进一步低于成本的支出。

三、企业如何进行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

1、树立科学的内部控制理念。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难免要面临这样或者那样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理念的正确树立可以帮助企业加强资产核实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提高对于资产负债评估和资产高估的关注,真正的将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此外,企业还要进行科学的内部控制,加强对经营重点环节与重点方面的控制,减少风险防范的支出,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

2、加强内部监督机制的建设。首先,企业在经营之初要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做好各项经营活动成本支出的规划,避免重复的工作和资源的浪费,实现全员性和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控制。此外,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还要建立内部的监督制度,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完善企业问责制度,确保全体员工树立风险控制意识,加强企业价值创造。

3、合理组织风险防范与控制。如上所述,过度的和不足的内部控制都会降低企业经营价值的创造,减少企业的预期收益,企业要在明确经营目标的前提下树立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目标,合理的投入风险控制的成本,在出现问题的时候采取及时的纠偏措施。此外,企业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的情况下有效的降低各种经营风险,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四、结语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的结合,企业只有采取合适的内部控制目标,合理的投入风险防范的成本,企业的价值创造才能达到预期的收益计划。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还没有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内部控制的措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经营目标来合理的制定内部控制体系,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莉.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J].企业经济.2012(03)

篇8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自身特点带来的审计风险

1.创业板上市企业经营业务导致的审计风险。创业板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处于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普遍面临着棘手的技术风险。高科技产品在开发出来后,是否能够投产成功,都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继续研究和开发,现有的技术可能迅速过时而被淘汰,使得企业经营风险和利润波动较大,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创业板企业受到行业影响比较显著,比如,我国的光伏产业严重依赖境外市场,2012年,我国的光伏产品收到国外反倾销调查,使得行业业绩急剧下跌,刚上市两个月的晶盛机电,业绩迅速变脸。使得投资者对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提出疑问。高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较大,受行业限制的影响。无形资产比例过大无疑给注册会计师审计带来很大的审计风险。

2.企业管理层的投机心理导致的审计风险。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相比入市门槛低,监管不严格,甚至相关的制度也不是很完善,导致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良莠不齐。由于证券市场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企业管理层很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粉饰报表,财务造假,甚至和会计师事务所合谋以谋求成功上市。一旦上市成功,他们又着手套现,从证券市场为自己圈钱。因为“深口袋效应”,一旦所有者利益遭受损害,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也会受到法律诉讼,这给会计师事务所也带来巨大的诉讼风险。

(二)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带来的审计风险

1.执业能力不强导致的审计风险。在我国创业板一般IPO审计中,不仅仅会涉及到会计方面的问题,也会涉及到信息产业、农业、建筑业等不同的专业领域的知识。这些已经超出了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如果没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辅助审计的话,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是难以估计的。近年来,证券市场对于公司治理的要求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新增了内部控制审核业务,但是相关的具体审计程序、审计范围等都没有固定的模式。虽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但由于不健全的市场环境,具体的操作性不强,在实务操作中更多依赖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没有足够的职业关注很容易导致审核失败。

2.职业道德丧失造成的审计风险。由于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公司治理结构等不够完善,在IPO前期,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和保荐机构进行上市辅导,很容易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和上市企业形成审计合谋。因为保荐机构的利益来自于创业板企业顺利上市的中介费用,注册会计师的收入来源于相关的的审计费用,只要对申请上市的企业进行包装,使企业顺利上市,他们的利益才能实现。一些动机不良的发起人和上市公司的高管很有可能利用创业板市场较低的发行标准,恶意包装骗取上市资格,进而圈钱套现。

(三)审计环境引发的审计风险

审计环境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创业板是个高风险的市场,不确定因素很多,加上创业板市场本身在我国设立时间不长造成审计环境的复杂化,加大了审计风险。我国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创业板市场的设立限制了一个较低的标准。主板市场上市要求最近三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但创业板仅要求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5 000万元,最近两年增长率不低于30%就可以。主板要求连续三年赢利,总额不低于3 000万元;而创业板只是要求连续二年赢利,总额不低于1 000万元。这种“宽进”的政策,使得一些抗风险能力不强,或者发展不稳定的企业得以上市。也使一些无良企业在上市之后恶意套现,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降低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防范能力

1.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保持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能否提供高质量审计的关键。因此,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则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核心要求。一方面,要做到为创业板上市公司提供审计咨询、会计系统设计、纳税筹划以及IPO前期辅导上市的注册会计师不能隶属于最终为企业提供审计服务的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这样可以充分保证负责审计和被审计的企业没有太多利益的往来,可以大大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独立性。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应该保持足够的职业谨慎性。在创业板审计中,会遇到各个中介机构相互配合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某个中介机构“偷懒”或者“搭便车”的现象。所以,进行审计前,注册会计师应该在合同约定书中明确各方责任,从源头上控制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减少因此而引起的审计失败。

2.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首先,要加强教育的培训,会计师事务所应要求所有从业人员定期参加培训,一方面提高从业者的审计技能;另一方面充分了解市场经济的政策新规。使注册会计师从业者能够及时补充新知识。其次,要严格控制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时间。注册会计师在参与对企业的审计前必须经过足够长的从业时间,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以保证审计的质量。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的合规与否需要依赖注册会计师的经验来进行判断,而这些特殊的能力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注册会计师长时间的积累和总结。

(二)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

1.健全内控制度。创业板企业大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初创期,在IPO之前普遍存在内控缺失,公司治理不完善的现象,所以在IPO前期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上市辅导,如果在此过程中,切实为申请上市企业建立了完善的财务以及内部控制系统。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保证各部门提供充分有效的企业信息,这样能够充分有效地保证创业板企业信息披露的质量,这样可以从源头上获得可靠的审计证据,有效地防范发生审计风险。

2.提高创业板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资金,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对于大多数创业板上市企业而言,上市是为了使企业获得更多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金,更好更快地发展。创业板中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必须把健全人力资本结构,吸纳和引进全方位人才作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篇9

一、创业板市场信息披露现状

创业板市场是主板市场之外的一种专门为高成长性中小型新兴公司、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渠道、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创新性股票市场。由于实行较低的上市公司标准和要求,使得其存在着很高的市场风险。

毋庸置疑,严把上市过程准入关,强化信息披露监管,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因“披露”不实、不规范和不及时而导致市场风险的有效保障;但是,现实中的信息披露情况却并不乐观。上市过程中相关信息披露责任人为了能获得自己的利益,往往会把“诚信披露”的义务抛之脑后,隐瞒拟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以获得上市资格,这成为导致市场风险的元凶。

“海普瑞”在创业板上市创下了财富神话,创立“海普瑞”的李锂、李坦夫妇也荣登中国内地新首富;但是一份要求查处“海普瑞”涉嫌虚假陈述的申请书递至证监会,称“海普瑞”在《招股说明书》中涉嫌虚假陈述、给投资人造成损失,要求证监会进行调查;[1]还有媒体发表《海普瑞“神话”的财务哑谜》报道,质疑其2009年可能存在虚增收入并夸大利润。此外,在创业板上市的国内最大户外品牌“探路者”也被告上法庭,被的理由居然也是其创业板上市资格存在虚假欺骗行为;金刚玻璃公司也发生应收账款披露不真实的事件。[2]通过审视创业板市场上市企业的这些违规行为,使我们不得不承认,创业板市场上市过程中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令人担忧。

二、创业板市场违规信息披露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上市过程中涉及信息披露的主体实际上有很多,但上市公司本身的信息披露却最为重要。因此,本文这里以此种信息披露主体的成本收益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1)一般证券市场状况

对于上市公司这一信息披露主体而言,进行虚假的信息披露成本主要包括:信息披露的正常成本、虚假信息所付出的额外成本,如因虚增收入和利润多缴纳的增值说和所得税、机会成本、处罚成本等;其收益包括:成功上市后发行股融资、再融资、与主力机构暗箱操作,获取股价上涨的收益等。

利用成本收益模型来分析:设成本C=C1+PN,收益R=R1- PN。C1代表虚假信息披露的经济成本,R1代表各种经济收益,P表示披露虚假信息被社会公众察觉或被证券监管机构查处的概率,N表示因察觉而导致的法律成本,也就是处罚成本。(见图1)

当CR,即披露虚假信息的成本收益空间处于R曲线上方时,披露主体有更多的动机披露真实信息。在经济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如果社会公众能够更多更详细地察觉披露信息中的真伪,或者证券监管机构查处虚假信息的能力和力度更大,那么P会更大,即披露虚假信息被察觉和查处的概率更大;另一方面,如果社会公众在察觉虚假信息之后能够更坚定地“声讨”这家上市公司和保荐人,或者法律责任更重一些,例如证券监管机构的罚款更高一些,高到可能使其“倾家荡产”,那么N就会更大,即因披露虚假信息而可能获得处罚会更大。即R曲线会向左下方移动,而C曲线会向左上方移动(见图2),也就是说,信息披露主体披露虚假信息的博弈空间缩小,而披露真实信息的博弈空间会扩大。[3]

(2)创业板市场特殊状况

相比较一般的证券市场而言,创业板市场具有特殊性。它为新兴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及高科技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和市场,以支持和推动新兴高科技企业的迅速成长。所以,创业板实行较低的上市公司标准和要求,上市对象定位于尚处创业阶段、发展规模尚且不足的中小企业。根据会计学研究的成果,“规模较小的公司往往风险较大,市场对高风险的公司定价通常也较高,也就是说,规模越小的公司,市场对其反应就越大”。[4]正是由于创业板的这种特殊性,所以企业一旦在创业板市场成功上市后,往往会引起很大的市场反应,获得的融资收益也比一般证券市场大得多。正如前文提到的“海普瑞”公司,上市后使得公司的创办人一夜之间跻身中国内地新首富。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说,创业板市场提供了融资机会,只要能成功上市就会获得高额的融资收益,所以其往往愿意冒更大的风险进行违规信息披露,导致披露真实信息的空间比一般的证券市场更小(见图3)。

(3)小结

根据上文,我们可得出完善上市过程信息披露的两个有效途径:加大信息查处概率和增加信息披露法律成本。但相比较大量不知真实性的信息披露报告而言,监管部门的查处力量有限,而公众所获得的信息更是少之又少,在实践中查出虚假陈述的概率是很小的;因此法律成本的大小就变成制约信息披露主体披露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成本因素。鉴于创业板市场的特殊性,我们需要设计比主板市场更为严格的法律成本。

三、严格法律责任,加大信息披露违法成本

一般认为,法律责任应包括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由于这三种责任性质不同,所以在心理上反映出的成本大小也是不同的。刑事责任是最严厉的法律责任,所以在信息披露主体心理上反映出的成本也应是最大的;民事责任由于面对的赔偿主体较多,赔偿数额相对会大一些,所以心理上反映出的成本次之;行政责任相对来说,由于多为警告等形式,心理上反映出的成本最小。加大信息披露违法成本,要综合的运用这三种法律责任。

就刑事责任而言,目前的刑事责任设置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虚假披露方面犯罪的刑罚以短期自由刑和罚金为主;只对在持续信息披露中财务报告虚假行为作规定;犯罪主体主观方面大都要求有故意或“重大过失”,在情节上要有“严重后果”等。所以,要严格信息披露主体刑事法律责任,最基本的就应该设置适当的处罚方式,要对上市过程信息披露虚假行为作出规定,使之与其他责任相互配合,更好的起到威慑作用。

在行政责任方面,我国目前的行政责任方式包括行政处罚和证券市场禁入制度。对虚假信息披露的主体处罚不能过轻,不能仅仅适用“警告”的行政处罚方式,而要加大处分的威慑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高罚款金额、适用市场禁入资格等。

最后,关于民事赔偿法律责任制度,可以说民事责任是信息披露法律责任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项责任。因为,违规者承担民事责任能最大限度的补偿投资者因其虚假陈诉造成的损失,而且最后的赔偿总额也相对较大。民事责任虽很重要,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行为人承担侵权民事责任时,还是需要符合特定的标准:首先,行为人是否具有过错,应当分析其是否符合理性人标准;其次,虚假陈述的内容是否构成侵权,关键在于该内容是否重大;最后,行为人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取决于虚假陈述是否导致投资者的经济损失。关于计算虚假陈述侵权的赔偿额,要采用交易价差额计算法,[5]以投资人因虚假陈述而实际发生的损失为限。需要注意的是,虚假陈诉与投资者之间的投资损失的因果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交易因果关系,即如果没有违法行为,交易就不会完成,至少不会以最终表现完成。其次是损失因果关系,即原告的损害(一般指投资值的减少)直接归因于被指控的违法行为以及违法方式。损失因果关系是被指控行为与原告金钱损失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在行为人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时,要从这两方面的因果联系加以认定。[6]

相对于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更偏重于“经济处罚”,法律成本可以以一种“定量”的方式体现出来,其表现形式更多的是罚金和民事赔偿,在现实中较容易实现。

总之,严格信息披露主体法律责任,加大信息披露违法成本,要综合的运用三种法律责任承担形式,使得信息披露主体在考虑风险成本和风险收益后,能主动的选择真实披露信息,从而有助于从创业板上市源头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凤凰网-财经频道:finance.省略/stock/special/hprzj/.

[2]资料来源: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省略?main/chinext.

[3]凌艳萍.基予博弈论的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81-88.

[4]毛建英.IPO公司盈利预测信息的市场反应研究――来自A股市场的实证检验[D].广东:暨南大学,2008.

[5]郭锋.虚假陈述侵权的认定及赔偿[J].中国法学,2003(2):95.

[6]黄振中.美国证券法上的民事责任与民事诉讼[M].法律出版社,2003:217-218.

篇10

(一)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集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于一体,企业加强风险防范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企业拥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那么在进行企业内控管理时,会通过实施一系列科学的措施来保障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企业的财务信息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管理者可以依据财务资料来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企业的各项内部措施落实到实处,可以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高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但企业内控和风险防范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内控和风险防范制度的不完善、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风险防范的范围受到限制等,因此企业应重视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最大化。

(二)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体现

企业内控管理程度不同,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表现也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1、企业在内控管理不当的情况下,即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控制。企业应加大对内部控制建立上的资金投入,随时关注国家出台的有关内控的相关政策,减少企业资金浪费和工作重复的现象发生。在此种情况下,由于建设内控资金的投入加大,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逐渐健全完善,企业内控中的风险防范也会增强,风险会随之降低,但同时,企业的价值创造受到影响限制,出现价值创造降低的局面,企业的收益也会小于成本的支出。2、在企业内控制度管理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应该深入了解其财务状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企业内控体系。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宣传,加深企业人员对内部控制体系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内控的管理,减少企业成本费用。而且,适度的内控体系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企业的创造价值也会大于成本费用支出。总之,企业在内控管理上,应该本着企业内控成本效益的原则。

(三)企业内控运行中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关系

风险无处不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创造于风险并存。如果一个企业害怕风险,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不能正确地辨别风险,无法采取措施防范风险,那么,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而风险与价值创造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所以,企业必须在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与权衡。如图1,在企业内控管理过程中,OA阶段指的是企业内部控制首次执行期间,AB阶段表示企业内部控制良性运行期间,BT阶段表示企业内部控制处于过度运行期间。假设随着时间不断的向前推移.企业用在风险防范上的执行成本逐渐增加。(见右侧图1)

图1 执行成本与预期收益的关系分析

二、增强企业内控体系中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措施

(一)健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

健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首先,树立正确的内控管理理念。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遭遇各种不同的风险,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可以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促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从而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加强企业内控执行力度。

制定严格的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细则,企业管理者应将人员、制度与内部控制运行流程结合起来,制订可行的内部控制实施计划,另外,企业实施奖罚规则和内部控制责任追究制度。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可以保障企业内控措施落实在实处。在内部控制制度面前遵循“人人平等”的原则,企业工作人员都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和维护者,使内控制度具有极大的权威性。

(二)合理组织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

根据以上所讲,过度的内控制度使企业的价值创造减少,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好价值创造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合理控制好风险防范的资金投入成本。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的情况下有效的降低各种经营风险,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二者的有机结合,最终是企业创造价值最大化。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时刻要权衡各项经济活动产生的成本和收益,当估计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时,就会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反之,就会减少或放弃。只有对企业的实际面临的风险进行正确认识和分析,企业管理者才会对执行企业内控产生的执行成本和预期收益进行合理的权衡。所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风险防范意识,促使实现企业价值创造最大化。

篇11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19日

目前,大学生创业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然而,大学生进行创业,可以说是创业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因其所受到的教育背景、社会环境与创业政策的影响,使其所受到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创业群体。为保护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减轻社会就业压力,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创业教育和创业风险管理。不过,风险管理的目的并不是消灭风险,而是要求大学生有准备地、理性地进行创业,从而减少风险的损失。因此,对创业进程中风险问题的分析、管理与防范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风险分析

创业风险是指在企业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是指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

对于经验、能力、资金等各方面都相对不足的大学生创业群体而言,时刻都将会遇到创业风险。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几率只有0.5%,这个比率如此之低,足以说明大学生创业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大学生在自主创业中主要遇到的创业风险有如下方面:

(一)项目选择风险。创业项目选择风险是指:在创业初期因选择的创业项目不当,导致企业无法盈利而难以生存的风险。目前,大学生创业的项目选择多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和智力服务领域,如软件开发、网络服务、家教中介、设计工作室等。此外,快餐、零售等连锁加盟店也是大学生青睐的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时如果缺乏前期市场调研和论证,不去了解市场,只是凭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来决定创业项目,甚至仅凭一时心血来潮做决定,不去做大量细致的市场调研与论证,不结合自身掌握的资源状况作出决定,那么其在创业过程中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会非常艰苦甚至会走向失败。

(二)技能不足风险。大学生从象牙塔走出来就开始进行创业,期间还未实现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完全转变,其年龄、阅历、心理等与有社会经验的人相比处于劣势,“眼高手低”是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评价。创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市场不会因为创业者是学生就网开一面,在单纯的校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面对社会和市场时,比有社会经验的人更容易迷失和迷茫,思考问题理想化,对困难估计不足。另外,大学生还缺乏创业必备的知识和能力,不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也没有在相关企业的工作、实践经历,缺乏能力和经验。同时,这种缺乏不仅仅是表现在职业技能、技术、管理等方面,还同时表现在人生阅历、心理承受等方面。所以,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并不高,其技能不足影响了他们,也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三)环境风险。创业环境与创业活动是相互作用的,对创业的成败起着决定作用。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如社会环境、企业治理环境、政治环境等。这些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大学生的创业造成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尤其表现在创业的中后期,其一旦发生,对企业的危害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高技术产品的创新活动以及一些敏感性产业。在我国,还会对大学生创业带来较大的影响的是政治环境,我国政治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法律环境的变化,对于任何一家企业的影响都很大,更深远的是,这种变化往往是大学生创业者自身无法预料和改变的。

(四)资源风险。这里所说的资源风险主要是由于社会资源贫乏而产生的风险。社会资源是企业以及个人在社会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是社会资源广泛,其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企业作为社会企业类公民,需要与各方进行沟通和联系,如政府、社会团体、供应商、销售商等等,企业的所有工作都需要调动足够多的社会资源。然而,初出社会的大学生的社会资源毫无疑问是相对的少,尽管有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一些地方,也有政府创业机构的支持,但这些帮助对于大学生的创业尤其是企业的持续经营而言,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所以,当大学生走入社会实施创业时,在宣传广告、市场营销、工商税务等方面将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在面对这些困难时,往往会显得一筹莫展,并会为此而耗费了大量精力、物力以及人力之后,不得不怀着受挫后的复杂心情而离开。

(五)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因资金不能适时地筹集和供应而导致创业失败的可能性。可以说,财务风险贯穿在创业活动的整个过程。足够的资本规模,可以保证企业投资的需要,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和规避融资风险,融资方式的妥善搭配,可以降低资本成本。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支持、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典当融资、股权融资和融资租赁等渠道。其中,除去家庭支持外,其他资金来源渠道的获得途径都需要一定的资质和担保,这对于刚进行创业的大学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不管是银行,还是风险投资担保机构,都需要有实业或者其他企业机构的担保。当今社会,空手套白狼的创业奇迹越来越少,如果没有广泛的融资渠道,创业计划无从谈起;如果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很可能会导致在创业初期就遭遇失败。因此,财务风险普遍是创业前期的“命门”。

(六)管理风险。创业管理风险是指:在创业管理运作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管理不善、判断失误等影响管理的水平,而导致创业失败的风险。企业的管理不仅仅需要知识,还需要阅历,需要在平常的工作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经验。一些大学生创业者虽然可能接受过创业方面的培训,但是大部分是来自于书本,过于理想化。他们怀抱着一腔热情和抱负“纸上谈兵”,造成经营理念淡薄、产品营销方式呆滞、信息闭塞等,特别是大学生知识单一、经验不足、资金实力和心理素质明显不足,更会增加在管理上的风险。

二、大学生创业风险成因

大学生创业之所以存在上述诸多种风险,这不仅仅与大学生自身有密切关系,也与大学生生活和创业的外部环境有密切关系。

(一)自身原因。内因是主因,是决定大学生创业成败的根本原因。从大学生创业者自身来看,大学生创业中容易出现以下情况:第一,眼高手低,盲目乐观。比尔・盖茨的神话,使IT业、高科技业成为大学生眼中的创业金矿,以至于不少学生不屑于从事服务业或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大学生如果对自身经验和能力认识不足,对创业的期望值又过高,一开始就起点较高,很容易失败;第二,纸上谈兵,经验不足。缺乏经验是目前大学生创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大学生创业者不习惯对其产品或项目做市场调查,而是进行理想化的推断;第三,单打独斗,缺乏合作。在强调团队合作的今天,创业者想靠单打独斗获得成功的几率正大大降低。团队精神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创业素质,风险投资商在投资时更看重有合作能力的创业团队。如今大学生一般都有个性,自信心较强,在创业中常常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这些都影响了创业的成功率。另外,大学生创业时资金准备不足、市场应变不灵、法律意识淡薄,同时缺乏对创业项目的深度审视和市场前景的理性评估以及良好的创业心态,都是造成创业风险的重要原因。

(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也是让大学生创业有诸多风险的重要原因。这种外部因素较多,一是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我国的高校往往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重视个人而忽视团队,这种教育体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让大学生在自我创业过程中表现出的惯常毛病,从而影响其发展;二是社会机制,尽管政府以及社会都在鼓励大学生创业,但事实上,这种鼓励往往是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而作出的无奈应对之策,在其创业的配套上,则没有多大的举动,如法律完善,政策的鼓励性制定等等。尤其是在一些职业精神和道德秩序的培养上更是缺乏,职业精神和道德秩序的缺失是形成创业风险的前提。一个成熟的、健康的竞争生态圈,不是简单地在政府所提供的若干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追求利益,它更应该体现为法律与道义传统、社会行为规范的整体协调。目前,对中国的创业者们来讲,要想事业成功并成为这个社会和时代的主流,最重要的工作是塑造中国企业家的职业精神和重建中国企业的道德秩序。

三、大学生创业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目的并不是消灭风险,而是要求大学生有准备地、理性地进行创业,从而减少风险的损失。

(一)创业能力和风险意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可以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和讲座,通过教育培养适应和引领社会需要的创业型人才;通过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其创业知识,增强其创业能力;通过教育,使大学生理性认识到创业历程的艰辛、创业过程的复杂性、创业风险的不确定性。通过实际案例理性分析创业活动的复杂性,让大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创业历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防范和应对创业过程危机,指导大学生在创业前期、创业当中如何对待和化解创业风险,促进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的自我培养和技能的提高。

(二)创业能力和风险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防范和应对危机与风险的能力,是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任务之一。大学生增强创业风险意识、金融危机意识、市场竞争意识,是促使大学生创业能力自觉提高的动力。风险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教育大学生学会调研、分析、捕捉市场信息与掌握市场新动态,包括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产业调整、消费结构等信息研究工作,市场是瞬息万变和残酷的,时刻都有风险,防范风险只能靠自己增强本领,预防和应对市场存在的各种风险。因此,创业能力与创业风险意识的提高对大学生创业成功极为重要。同时,教育大学生学习掌握经济法律基础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创业的合法权益。

(三)创业风险管理

1、谨慎选择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上创业。一般来说,大学生创业者资金实力较弱,选择启动资金不多、人手配备要求不高的项目,从小本经营做起比较适宜。

2、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大学生创业所存在的风险往往是由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创业过程中具有的劣势造成的,因此想要规避风险,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具备各项创业所需的技能与素质。如,策划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公关能力,只有这几方面的能力同时具备,大学生在创业中才能技高一筹,使企业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

3、准备好创业必备的硬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分的硬件准备,再好的创意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再优秀的人才也没有用武之地。大学生创业所需要具备的硬件主要是经验、资本和技术。经验的积累避免陷进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误区;资金为成功创业建立物质基础;技术则是大学生想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方天地的王牌。

4、打造核心团队。团队力量的发挥是组织赢得竞争的必要条件,企业团队应该有动态的发展观,团队组成应随着成员的实际贡献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具有发展观念的团队才有可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调节机制,从而形成团队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及核心力。在创业时,用科学手段构建和谐团队,打造核心团队,可以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同时,团队在核心成员的影响下勤奋工作,可以使整体组织保持活力。

5、健全管理制度。制度建设是企业建设的基本要求,要打造一支企业员工队伍,必须明确岗位职责。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制度对创业者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企业管理分为: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企业混乱以至于瘫痪。因此,完善的管理制度必不可少,同时还必须严格执行,奖惩分明,否则再好的管理制度也会成为摆设。

四、结束语

总之,创业是有风险的。创业教育不仅为学生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垫脚石,也更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的新生力量。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需要转变观念,继续加强对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使创业教育理论能够真正服务于高校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业的不利影响。同时,加强对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的教育、培养和管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熊晓云,张涛.创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7.9.1.

篇12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机会,但创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资金、管理、市场等各种风险,因此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应对创业风险的心理素质[2]和规避能力。只有这样,大学生才具有创业的能力基础,才能在艰苦的创业过程中努力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也只有这样,大学生创业才能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一、创业风险阐述

Timmons和Devinney将创业风险视为创业决策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3],其中包括处理进入新企业或新市场的决策环境以及新产品的引入。如果从主体“人”的角度来界定创业风险,创业风险就是指人才在创业中存在的风险,即由于创业机会的复杂性,创业者的能力有限性以及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而不论哪种解释都说明,创业风险就是影响创业成功的不利因素。

虽然不同的创业活动中遇到的风险可能不一样,也不能够准确预知会出现哪些风险,但可以根据风险的一般规律进行总结,做好面对风险的心态准备和防范工作,提高创业成功率。

根据大学生创业风险的表现和类型,创业风险主要有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两大类。内部风险是大学生通过学习锻炼可以避免的,需要做好的是培养应对这类风险的规避能力;外部风险主要是由大学生不能改变的客观条件引起的,需要做好的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应对这类风险的心态和灵活应对这类风险的能力。

1.内部风险

(1)项目风险。项目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创业项目的选择至关重要。项目风险是在项目选择、市场定位、消费需求、项目进度安排等问题上把握不清而引起的实现项目目标的不确定性或危险。大学生选择创业项目时不仅要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更要经过一系列的严密论证、细致的市场现状分析和详实的市场调研后,合理选择创业项目。

(2)技术风险。技术是“概念设计”向“创业产品”转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技术的不可行性会导致设计概念无法实施,从而造成创业损失。首先,技术所需要的相应设施影响技术的适用性、先进性、完整性、可行性和可靠性;其次,对技术创新的市场预测影响技术的市场适应性、先进性和收益性。所以,创业不仅要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勇于创新,还要适应一定的市场需求。

(3)财务风险。资金短缺是大学生创业初期遇到的最大瓶颈,如果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创业很可能遭遇失败。财务风险产生的一般原因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根据市场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而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没有及时应对财务风险的准备措施;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因此,科学地进行财务预算与管理和合理地分配有限资金是避免资金运作不良、企业现金流中断的有效措施。

(4)管理风险。管理在创业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创业者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水平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企业的生存。管理风险具体体现在构成管理体系四个部分上:管理者素质、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管理过程。要培养大学生的企业管理风险规避能力最好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5)团队风险。一个好的创业团队对于创业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团队的高效与团结是企业成功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良好的团队能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来协同工作、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奋斗目标。而成员之间的不同价值观、个性特点等引起的冲突往往会导致团队内部分裂,企业氛围不和谐,团队工作效率降低。

2.外部风险

(1)竞争风险。激烈的市场竞争,给创业过程中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行业都存在竞争,任何企业都要面对竞争对手,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创业过程中的竞争风险贯穿于创业的整个过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2)市场风险。古往今来,市场是生产或生活资料由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一个交易平台。市场也是影响创业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创业必然依赖于市场,创业成果(产品或服务)没有市场往往导致创业的失败。

(3)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指的是创业过程中由于经济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法律环境等宏观环境的变化而给企业的利益带来损失,它同样贯穿于整个创业过程中。

二、大学生创业风险规避能力的现状

风险规避是应对风险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变更计划来消除风险或发生风险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既然创业风险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那么风险规避是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任务。结合大学生的能力基础、心理素质、社会经验和风险规避手段,大学生创业风险规避的最佳途径是对风险采取事先控制,那么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创业风险规避的能力。目前,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风险规避能力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创业风险意识低下

部分大学生在创业准备阶段没有清楚意识到创业将面临的现实及潜在的风险,没有做好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导致他们在面对创业风险时发现理想与现实落差很大,精神压力剧增,束手无策。

2.盲目创业起步草率

由于不了解市场,不了解行业,大部分大学生在创业项目选择上会眼高手低,纸上谈兵,而不对市场环境、行业需求进行调研,深度审视考虑各种创业条件,谨慎地选择创业项目并全面周到地策划创业计划。

3.缺乏专业创业技能

由于缺乏社会了解、工作实践经历,很多大学生不具备创业的知识技能,如不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缺乏企业管理及市场运营的统筹能力,不具备协调团队成员和加强团队凝聚力的方法手段等。

4.企业资金运作不良

大多数大学生在创业初期都会遇到资金难筹、资金链中断的问题,这不仅是因为大学生不会运用相关的融资政策,融资渠道单一;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大学生不熟悉资金的运营程序及管理,资金运作不熟练,资金管理不科学。

5.管理企业能力有限

由于长期接受应试教育,大学生创业者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等管理方面只会纸上谈兵,不仅知识单一,缺乏实践验证,而且运用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不足。

6.社会资源严重贫乏

创业是一个庞大、复杂、艰苦的工程,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本身就容易迷茫,如果再与有创业经验和社会资源的人士相比,长期处于单纯的校园环境中的大学生创业者在社会阅历、人际关系等方面必定处于劣势,所以在面对风云多变的创业过程时难免产生退缩情绪,不能适应创业环境。

三、培养大学生创业风险规避能力的路径

目前,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多注重于的讲授创业成功的事例以鼓励学生选择创业就业,不重视对学生的创业风险意识教育,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盲目创业以及在创业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发现、识别和防范创业风险。所以,不仅创业教育老师要注意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而且大学生创业者自身也应该注意形成创业风险意识[4],具备未雨绸缪的观念、有备无患的意识、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思想。如果大学生在创业未发生损失之前能够识别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那么这个风险就有可能被管理和控制,所以具有风险意识是进行风险规避的基点。

1.慎重选择项目

大学生创业在项目选择上必须慎重。第一,大学生选择创业项目时必须考虑市场需求,根据市场缺口和缺口的大小进行选择,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创业者的产品或服务不符合市场需求。第二,利用政府、各金融机构、相关企业等对大学生创业的倾斜政策选择创业项目。第三,综合各方面情况选择技术熟悉精通的,有竞争力的,或者最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

2.注重技术创新

在企业设计向产品转化过程中,技术是影响产品转化的关键因素,技术的可行性、可靠性、完整性、适用性都会影响概念设计的实施,而技术转化出的产品更要符合市场需求,否则一切产品皆是废品[5]。所以,大学生创业者不仅要精通专业技能,注意技术创新,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还要注意产品是否适应市场发展需要,避免由于企业对市场方向判断失误而引起的利益受损。

3.合理运作资金

资金是一个企业的主心骨,资金链的稳定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没有流畅的资金流,一切商业运作、一切企业发展都不可能实现[6]。所以,大学生创业者必须依靠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找到融资的方法,并充分利用政府相关的融资政策、有关金融机构支持政策等获得资金支援。另外,企业要想持续稳定地发展就必须更好地、更大利益化地利用资金,及时对资金流向做出调整,科学计划性地分配资金,降低企业发展的资金风险。

4.科学管理企业

企业要想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就要抓好各种管理工作,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科学良好的管理能够协调企业内外的各种关系,确保企业和谐运作,发挥作为经济主体的最佳功能。所以,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正规严格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规范性和员工的自觉性;加强先进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培养企业家精神,提高企业竞争力;建立内部员工培训制度,提高员工的技术素养;建立系统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5.重视团队思想

一个好的创业团队对于创业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团队的团结与高效是企业成功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建立集体成员之间平等相容的气氛,加强团队凝聚力都是提高团队工作执行力和效率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业团队应该具有明确的共同发展目标,实现理想目标所需的技能和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而对于不可避免的诸多外部风险,大学生创业者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积极参与到竞争中去。作为大学生创业者,必须做好与风险和困难作斗争的思想准备,端正心态,克服急躁和急功近利的情绪,在创业中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的策略;同时注意扩大社交圈,通过社会交往活动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使企业产品适应市场需求,以获得更大发展。

总之,创业是一个机会与风险并存的过程。大学生创业首先应做好面对风险的心理准备,掌握应对不同风险的知识和技能,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实际创业过程中去,才能规避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找到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将企业做大、做好、做强。

参考文献:

[1] 杨明.学生创业1%成功[N].广州日报,2009-02-20

(A17).

[2] 程艳林,周勇炜.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困境与对策[J].中

国青年研究,2007,(11):75-77.

[3] 戴雪滢,缪校莉.大学生创业行为分析[J].管理观察,

2010,(23):214-215.

[4] 王珍.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探析[J].科技资讯,2009,

(12):5-7.

[5] 关勇.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篇13

1 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风险形式

1.1 机会风险

机会风险主要是指在选择创业过程中,由于心理、生理等各种主观因素,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和评估有所偏差,导致创业方向选择错误。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基础都是认为自己抓住了难得一遇的机会,本着蓬勃高涨的激情,花费大量的精力、物力和人力,全身心投入其中。在这期间,由于部分学生对创业机遇把握不准确,盲目投入,最后人财两空,导致创业失败。

1.2 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是创业设计转化为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因技术指导失误导致生产的产品达不到预期效果,而造成创业失败。由于创业初期,其主要研发工作是对创业概念的基础设计,而缺乏实际的技术可行性操作,对于面向市场的技术可行性具有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创业过程中,即使初期都较多风险资金支持,在后期操作中可可能因为技术问题,导致创业失败。

1.3 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主要是指创业过程中投资成本不能满足创业需求而造成的创业失败。资金风险在创业的整个过程中都可能存在。商业运转时,若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很容易造成某个环结运转瘫痪,使整个创业项目暂停。尤其是大多数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不足,缺乏对财务的分析能力,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去应对企业的正常运转,导致创业中止。

1.4 市场风险

市场是一个生产者将产品转移向消费者的一个平台。创业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企业失败的首要原因就是产品没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消费者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创业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很多大学生只凭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没有对市场进行精确的定位,导致创业失败。

1.5 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创业者在创业期,由于管理、决策不到位而造成的不确定性和损失。在创业中期,管理的难度通常由人员剧增,生产规模扩大,市场区域拓展等因素造成。创业失败者往往是在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如:决策随意、理念不清、用人不当、盲目跟风、意志薄弱等等。

1.6 团队风险

团队的力量越来越被现代企业所重视。创业团队一般是企业在初期或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力量来源。优秀的创业团队有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存在着风险。因为一旦团队中的某些核心人员的意见发生分歧而得不到统一时,对企业造成的冲击往往是巨大的。

2 如何防范大学生创业风险

在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授课指导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进行分析、解剖,创业中将会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如何防范和应对创业过程遇到的危机,指导大学生在创业前期、创业当中如何防范和化解创业风险。

2.1 选择项目要谨慎

为有效避免创业风险,大学生在准备创业之前,必须谨慎选择创业项目。选择创业项目之前可以先进行一项市场调研,冷静分析当前的市场环境和自身的创业条件,使选择的创业项目既符合自身的条件,又能迎合市场需求。大学生在选择项目创业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不能盲目跟风,应当根结合自身的特长和所学专业,选择自己所擅长的行业。

2.2 管理制度要健全

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要素,健全的管理制度对创业者不仅仅是一种鞭策,更是对事业执行的激励和动力,有助于打造一个精良的企业合作团队。通常情况下,企业管理可分为人力资源、营销、财务、生产等管理,在企业运转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管理出现问题,都可能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首先要制定一个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分工明确,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在管理过程中对制度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做到奖惩分明。

2.3 积极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当心大学生创业的一个突出主题。大学生创业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造和创新的过程。在当今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创新就是竞争力强的一个代名词。若一个由企业没有创新,仍然经营着同样的服务和产品,企业只能陷身在同行激烈的竞争中,面临着被淘汰的挑战。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创业者,缺乏企业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相关资源供给不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势必处于劣势,很容易被淘汰。因此,需要通过产品的创新,营销的创新,独特的技术以及新颖的理念,才能在激烈的企业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2.4 创建核心创业团队

发挥团队力量是提升组织竞争力的核心条件。团队的整体实力是一个企业难以复制的,对于部分风险投资商来讲,往往会更重视团队的整体创业实力。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应当充分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尊重个人的兴趣爱好,重视培养团队凝聚力,致力于打造一个核心创业团队,才可以在创业过程中积极向上,齐心发展,使创业事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能够立于不败之位。

2.5 积累并总结经验

大学生需在创业过程中向同行学习,不断总结并积累经验。学校同时也应给予学生实施管理、资源整合方面的教育。大学生要想抓住创业机会创业,必须先在社会积累足够多的经验。

当今社会,创业是时代的主题。大学生创业活动也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同时,大学生创业也存在着不小的风险。创业者需预测自己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进行分析,更要懂得如何规避与化解。近年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各大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但是和国际创业相比,我国依然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转换创新教育改革理念,进行进一步深入发展和研究。这对当前大学生教育学字来讲,不仅仅是一个实现自我的重要机遇,同时也将面临着巨大的创业挑战。高效在培养创业人才过程中,要向学生灌输创业风险意识,以培养出新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