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效课堂理论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众所周知,高效课堂离不开学生们脑学习的最佳状态,若能充分调动人的左右脑,发挥大脑潜能,使其拥有积极的心态、清醒的头脑和敏捷的思维,定能实现学习的高效性。关于如何实现学生们脑学习的高效状态,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需营造利于学生左右脑功能发挥的课堂氛围
(一)注重幽默元素的挖掘
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幽默绝不可少,例如:在学习《人口与环境》的内容时,引课采用的是地球的第60亿位公民和中国的第13亿位公民领证书时的图片,读完后让学生们谈看到这两张图片后的感想,有的学生说:“还给发证书呢?”老师会问“你的感想是羡慕两个小娃娃拿到了证书?”“哈哈……”学生大笑。有的学生说:“这么多人?”老师会紧跟着说“你在感叹人类强大的生产能力吗?”学生又大笑,这样的引题方式比直接告诉学生两个数字要生动得多。既能展现轻松的气氛,又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并且加深对学习目标的印象。
(二)注重形成健康且积极向上的课堂讨论空间
若要五官并用,“说“很重要;若要深入探讨问题,“说”很重要;若要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和素养,“说”还是很重要。由此,课堂上老师就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有欲望说”也“有胆量说”的氛围。向学生灌输每个人都有提出疑问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力,每个人也都应该拥有尊重他人的美德。使他们请楚课堂上积极思考、提问并探讨和表达,那是优秀的表现。课堂由此形成了很强的“开放性”。
二、注重教学中维持大脑高效率的策略
(一)变革教学组织过程,为恢复脑动力提供条件
科研结果表明,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在40分钟内一直都保持高度集中。若要保持脑工作的高效率,就要给脑动力得以恢复的时间。我们的做法是进行分段教学,不再坚持自欺欺人的满堂灌。当然段的划分没有固定的模式,需适授课内容及学生的状态而定,不可为了“段”而“段”。教“段”之间可穿插脑保健操,呼吸运动、听音乐、瞑想等内容,帮助学生放松,让大脑的工作状态重新提升。
(二)明确教学目标,加速全脑记忆
明确教学目标是实现全脑记忆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在一章或一节内容的开始时以查看目录、分析猜想等方式得出内容的框架图,而在授课内容结束时,再根据框架图做思维导图。小到一节,大到一章甚至几章的内容,有了框图和导图整体带局部,局部构整体。学生的高效记忆后,记忆量会大增。知识的结构图和导图,尤其对于高三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是非常有益的。起初是老师领着学生做,后来学生掌握方法后根据自己的习惯也能做得很好。他们既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方法。
(三)注重色彩的使用,激发左右脑,加深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即象
在这里教师应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地理模具、地图等。例如:研究中国自然灾害时,可以采用分层设色图,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北方的寒潮等一目了然。再如学生自己动手用各色彩泥做的等高线地形图,使得学生对等高线有了更加形象的了解。
(四)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刺激左右脑并用
教学模式分为主动式、引导式、互动式、探讨式、游戏式等五种。老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要适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目标而定。例如在学习《遥感技术》一节时,为了让同学们理解里面的工作原理,可以选择做游戏的方式。五个人,一个人当做目标,另外四个人分作两组,每组有一个人蒙上眼睛,由组内另一个人用语言指挥着寻找目标,先抓到目标者为胜。通过这样的游戏方式,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遥感技术的理解,也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但对原理式、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则需教师采用有节奏的主动式教学模式较好。
(五)结合学校的二课堂活动,拓宽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左右脑并用实现了学生学习的高效率,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更多知识的探究欲望和动手实践需要。我校的二课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课外的实践经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也为课内的学习奠定了好的实践基础。
总之,教育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它需要以各种知识为内容,更需要以先进的科技成果与理念作指导,需要研究探讨出更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我们努力着,也期待着。
篇2
目前,高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还相去甚远,在教师队伍上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队伍结构上,高校现有教师队伍不够合理化,没能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来科学构建教师队伍,尚未完全形成老中青三个层次相结合的教师体制,个别教研室的结构十分不合理。敬业精神上,一些教师尚不具有足够的敬业精神,存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对于上课存在敷衍了事的心理,无法真正做到“爱一行、专一行与精一行”。业务水平上,一些高校教师的业务水平低下,缺乏积极、主动探究教学改革的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学过程,而忽略实际教学效果;过于注重学时的积累,而忽略了实际教学质量;过于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
2.课程体系方面
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上还不够完善,需要不断进行补充与优化。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一味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要求的满足,所沿用的思政课程体系并不能将理工院校的特色充分展示出来,课程体系所具有的人文素质底蕴还不够深厚,对促进当工科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作用甚微。
3.教学方法方面
目前,多数高校在思政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上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思政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足够的教学实践环节,教学过程不够规范化。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够多样化。尽管许多教师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有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在评价方式上,多以书面考试为主,无法全面、科学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
二、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存在的诸多不足,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者们必须不断探索、积极实践,采取有效措施来构建高效思政课堂。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高效思政课堂。
1.充分实施爱的教育
俗话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对于构建高效思政课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里的“爱”是大爱,不仅有对祖国、教育事业的爱,更有对自身专业、学生的爱。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教师是否投入充足的精力、上课认不认真、对学生有没有爱心与责任心等等,而教师所呈现出来的这些态度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投入度。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穿着这种爱。此外,由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教师们必须充分注重对于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的激发。也就是说,教师的爱同样也要体现在对自身专业的爱。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关注点与兴趣之所在,尤其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网络迅速普及开来的今天,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唯一传道、授业解惑者。倘若教师在课堂上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很有可能在课堂上玩手机、看小说、聊天等,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们在课堂不能一味滔滔不绝,而应认真研究思政课程的特点,通过认真讲解与耐心启发,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渴望与兴趣。
2.大胆进行教学创新
要想构建高效思政课堂,广大思政课教师们必须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上不断创新。这就要求思政教师们应积极建立思政教学创新的意识,不断尝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并且有益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来开展实际教学。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在思政课上多沿袭“灌输式教学法”,这种单一、枯燥、抽象、乏味以及空洞的“单边政策”教学方法,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转变思政教学模式,以一种更为趣味化、形象化、生动化、实际化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解决三个问题:“准备知道什么”“实际了解什么”,以及“最终解决什么”等问题。同时,为了上好每一堂思政课,教师们应精心备课,尤其是面对一些时效性较强的基础课与概论课,在认真查阅最新的、大量的参考资料后,做好资料的筛选工作,给学生提供最具代表性与最具说服力的案例。此外,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们在教学形式上应尽量多样化,避免因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而引发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厌烦感,以致思政课堂上频繁开小差。例如,为了让思政课教学过程更为形象化、生动化,除了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外,笔者还将全班学生按其个体差异的不同分为若干小组,每组由一名小组长与多名组员构成。通过在教学活动中进行速度比赛、美观比赛以及成功率比赛等诸多项目,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东西。实践证实,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形式多变化,更容易激发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兴趣,显著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与学习积极性。
3.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通过问卷调查与课堂调研,笔者发现,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自行制作PPT讲解以及小组辩论等多种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教学活动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不仅给予学生锻炼自身胆量、口才及能力的良好机会,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的关注度,更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思政课堂的积极性,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基于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广大思政课教师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多组织一些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思政教师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有效组织并调节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以课前自己单独搜索到的案例来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言语启发、鼓励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政课堂中。第二,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过激思想及言论,对于学生在思政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偏激思想与错误观点,教师应及时、明确说“No!”,并详细阐述自己的理由,让学生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意见。第三,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弄懂、弄透课本,对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编排与筛减。合理把握课本中应精讲、略讲、不讲以及学生自学的内容,并留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通过这样一种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堂的“参与式教学法”,能够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逐步养成,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此外,这种“参与式教学法”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一回当老师的新鲜感与满足感,所讲述的话题也是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
4.思政课教学内容生活化、实践化
“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育名言,强调当前教育应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作为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将品德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校思政课教学才能焕发生机。所谓思政课教学“生活化”,其实就是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尽量丰富学生的现实经验。只有将现实生活融入思政课堂中,才能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才能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思政课变成深受学生欢迎的生活课程,显著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只有源自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生活教育,才能深刻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真切感受道德体验与道德认知,而并非来自表面的、肤浅的和虚假的道德熏陶。基于此,广大思政课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思想特点与当前社会生活焦点,积极挖掘价值较高的教学资源,让思政课教学内容更为贴近当代大学生思想及生活,赋予思政课教材较为广阔的现实背景,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震撼力、说服力与驱动力。所谓思政课教学“实践化”,就是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行为的外化,让学生所拥有的思政知识与判断能力转化为一种有效行为。这就意味着,广大思政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的提高,还要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提升。由于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理念的初步形成,往往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真切体验与感悟;而道德情感与道德理念的形成,则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巩固与深化,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基于此,广大思政课教师应以实践活动为具体载体,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体会如何做人、做事,如何生存、合作。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意识,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去养老院、孤儿院等地方,让学生与这些需要帮助的群体积极进行沟通与交流,学会推己及人,感受别人的痛苦与困难,并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促进学生同情心与爱心的逐步养成。长期坚持下来,学生通过在实践中体验、感悟与成长,有助于正确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5.积极拓展思政课教学活动空间
传统思政课教学,多局限于教室内与课堂上,活动空间极其有限,必须积极拓展思政课教学活动空间。事实上,只要是学生能够涉足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大课堂。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教室延伸至家庭、社区与大自然,将课堂延伸至课外、校外。这样一来,当学生身处于不同的活动场所时,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生活,更快、更好地学会做人办事的准则。
篇3
支架式教学理论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将新的或者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以自己提供支架或者同伴提供支架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逐渐完成新知识的任务或者理解新的知识点。支架式教学理论提供支架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教师根据具体学生的发展水平提供指导,但由于学生人数的限制,教师的指导大多表现在针对全班学生的平均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同伴提供支架,课堂成员之间互为支架,通过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二、支架式教学的一般过程
支架式教学在化学中的应用主要有六个关键步骤,分别是搭脚手架、引入情境、探索引导、独立探索、合作学习和评价反馈。这六大要素贯穿于整个支架式教学的过程。情境的引入也是情境设置,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出一种学生最能接受的教学法,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在苏教版初中的化学教材中,这一特点很显著,每当新的章节出现,课前的导入通常是形象的图画、绚丽的实验案例。教师指导学生对这一章节进行预习,用导入型的语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对过往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回忆性的连接。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合作的学习,或者说协作式的学习很重要,因为化学涉及许多实验环节,不是一个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评价反馈是教师在课后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成果进行反思,做出几个方面的评价,总结失误,作用于今后的教学中,是对学生另一层面的了解。
三、利用支架理论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关于支架式教学在化学中的系统应用,我们选取《性质活泼的氧气》这一节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来讲解其具体操作过程。
1.搭建支架,创设情境:之前学生通过前一节课关于空气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基本方法。但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使用已有知识的热情,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教师通过PPT展示潜水运动员背着氧气罐在水中自由地遨游,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氧气罐这么重,潜水运动员一路都要背着?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知道,没有氧气罐,潜水员会出现呼吸困难,氧气是人们呼吸所必需的,教师以此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氧气。
2.独立探索:在探索氧气化学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展示氧气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的实验。实验前说明要让学生完成的任务,包括观察实验前、后的现象,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写出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独立学习,了解氧气的基本知识。
3.合作学习,共同探索: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疑问,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释木条复燃的基础上展示铁丝燃烧的实验,以促进学生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更深一步的理解。并探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搭建支架。
篇4
3.课堂教学高中地理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只是简单的将课本知识机械的教授给学生,教学过程中基本不创设情景,也不是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对地理的不重视,也造成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不认真备课,课堂教学毫无趣味可言,难以引起学生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太过凸显,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没有真正学到地理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基本不再愿意学习地理,形成恶性循环。
二、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意义
虽然很多高中教师和大部分学生对地理学习不够重视,但是地理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所以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同样非常重要。首先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地理学习中,需要多方面的思维,包括空间想象、逻辑思维和立体思维,其中空间想象指的是对宇宙中的天体运行规律的想象,教师可以通过模型或者视频、图片等,给学生展示这些天体的运行特点,相对于课本上的抽象知识,这种方式更加具体,能够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地理知识;逻辑思维,指在地理学习中的地球转动偏向力和时区运算的能力,这些知识比较困难,因为其中包含了一定的高中数学知识,还有逻辑思维知识。创建高效地理课堂,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些知识;而立体思维指的是“方向感”,通过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将生活知识融入到地理教学中,让学生逐渐形成“方向感”,培养立体思维。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由于地理教学的高效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就会不断的钻研学习,革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能够同时锻炼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理论实践能力等。
三、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策略
在现今的新课程背景下,要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应首先加强师生交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心情愉快,那么课堂氛围也会活泼愉快,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内接受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有了学习动力,才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转变身份,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而不是全盘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新课程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真正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地理教师应该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中学习知识。课堂教学应该围绕学生进行,教学方式要跟随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转变,最大化的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能够扫除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创建情境,例如我国很多谚语中都包含了地理知识,如“蜻蜓飞的低,出门带雨衣”,这句谚语就描述了云贵高原的气候特点,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的情境,能够让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应该难易始终,保证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评价依据不能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应该包括平时的作业情况、自主学习的情况和学习态度等,只有学习成绩方面的评价显然是片面的,恰当的评价能够增进师生感情,同样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创建。
篇5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比格(M.L.Bigge)指出:“学校的效率大半要根据学生所学材料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此,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这充分说明,学习的迁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维护和遵守信息技术的道德与规范,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必备素养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为此全国各地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先后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处理、加工、应用和的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教师在信息课的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自己的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二、学习兴趣的迁移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某件事感兴趣,他们就会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地达到目的,使兴趣成为知识积累的过程,从而达到质的飞跃,最终形成一种能力,可见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之大。第一论文省略编辑。
据观察,学生在学习汉字录入及提高汉字的速度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不感兴趣,但当学生上网聊天时,兴趣很高,聊得津津有味。根据这种现象,把学生的这种兴趣引用到学习汉字输入的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反复的练习,学习汉字录入的能力得到很快的提高。
三、感性知识的迁移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首先要有亲身体验,通过亲身体验的不断积累,形成认识事物的能力。青少年的认知规律更是如此。因此感性知识的迁移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知识的积累,形成能力优为重要。学生一旦形成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终身受益。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可见感性知识的迁移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极其重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全新的术语层出不穷,而且专业性很强。在信息技术课上,如果教师只用专业术语讲解,学生又没有感性认识,很难听懂,更谈不上理解、记忆和应用。因此需要使用一些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比拟来说明,达到教学目标。
如讲“复制”时,用“复印机复印”来解释“复制”的作用;“剪切”用学生办的剪报说明;“粘贴”可以比喻为通常所说的“糨糊”。因此“复制”、“剪切”不能没有糨糊。
讲到电子表格中的“工作标签”这一术语时,用“工作表名称”或“就是给工作表起的名字”来说明;讲解“工作薄与工作表的关系”用“作业薄与作业薄中的每一页”来比拟。这样学生就可以听得懂、记得牢。
在讲“文件”与“文件夹时”,可以把文件比喻为书包里的课本,不同的课就是一种不同类型的文件,他们有不同的功能。文件夹就像是我们的书包,书包里能放书,还可以放一些小的书包,那么文件夹里能放文件,还能放很多的文件夹。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篇6
(一)小组结合学习的方式方法
我们以新一轮基础经验改革理论为指导,结合当地实际,根据学生情况,通过很多实践、尝试和经验总结认为:
1.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从形式和人数上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均衡对待、综合搭配、强弱互补,即:好、中、差的搭配,男女比例的搭配和综合能力的搭配等等,并且实行定期不定期的轮换,实现互补和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分层指导,充分发挥师生的优势。
2.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把比较难度大的课或课题提前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外搜集材料、互相补充、交流讨论、互相评判,达到学习的目的、积累的效果和思考的效益,教师也应当作出恰当的评判,让更多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发现自己的不足。
3.小组合作学习的评判: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接受、欢迎、实施和收到效果,但是究竟怎样进行评判呢?我们的方式方法是以教学大纲规定为准、以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和学习效果为辅,兼顾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意向性、积极性和倾向性。
(二)小组结合学习的教学思考
1.在学生的智能方面,虽已有侧重,但与素质教育的智能培养目标有很大的距离;
2.在教育教学本身而言,教材是研究者编写的存在深奥难懂、回避热点话题等等;
3.在学生知识结构而言,来自于不同层次、区域、环境的学生难以迅速实现。
(三)小组结合学习的教育必要
1.在学生的智能方面,素质教育的智能培养目标是迈向素质教育轨道的思考之一;
2.在教育教学本身而言,教材的过于细致远离国计民生是制约素质发展的思考之二;
3.在学生知识结构而言,没有达到高效课堂的理论基础是阻碍高效课堂的思考之三。
二、在此全新改革理论指导下,很多教育家认为: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以外,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即:讲究教学方法、提高高效课堂、实现课改成功;
(一)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的特殊之处就是要有准确的语言、发音和单词听写能力,这就很有必要运用多媒体的音响效果予以帮助。
1.英语是语言交际的工具,必须达到学习之中听准、阅读之中读准、交流之中说准;
2.英语是书面运用的工具,必须书写准确、整齐、美观;
3.英语具有积累的重要性,必须识记大量的单词、短语和专用语;
4.英语也需要具备所学知识的文化背景、资料来源和社会知识。
(二)英语教学必须增加语言实践的训练、不断加强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听、读、说、写的基本功夫,掌握英语运用的交际能力,这就更加需要借助媒体网络进行语言跟读、语音模仿和巩固提高,准确快速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现结合。
(三)多媒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意义
1.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图像、感性音乐和激望,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内涵,理解教材思想感情;
2.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思维能力和理解程度;
3.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各节课程散乱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的章程和规律展示给学生,针对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对所学知识在总结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电视教学手段形成整体认知;
4.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Z言,赏析许多名家名篇中流畅明快、生动活泼、含蓄凝练、朴实感人、哲理透明的语言。
三、在此全新改革理论指导下,很多教育家认为:初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初步掌握英语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即:讲究教学方法、提高高效课堂、实现课改成功;
(一)初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初中学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二)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四大方式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很多情况下是有声的;
1.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语言的表达过程实际上是主动的、积极的、自然的、也是因人而异的;有些学生天生就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心理上便有一定的优势;对于这类学生应当让他们多起带头作用和表率作用;
2.朗读复述,激发兴趣:可以选择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让他们在课堂上绘声绘色的朗读、或者复述以前学习过的文章、或者以讲故事的方式给大家讲出来,以此来激发其他学生的英语兴趣;
3.循序渐进,系统训练:口语训练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个规律就是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复杂循序渐进地系统训练。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最基础的课本材料,让学生去朗读,由读到说。
(三)要提高口语教学的效果,必须掌握合适有效的训练方法
篇7
针对高效课堂的教学管理要求在全面掌握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对“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过程实施的管理。
2.对教学管理定位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管理侧重于教学常规管理,对教学过程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采取千人一面的机械式的管理方式。而高效课堂则要求融入学生学情,考虑学习的差异,尊重教与学的个性差异。
3.对教学管理环节的要求
高效课堂的教学管理环节,应该深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让管理建立在教学与学的每一个需求之上,而不是为完成管理任务而管理。
4.对教学管理措施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终结性评价管理,也就是通过检查一段时间的教学常规之后给出评价性的检查结论,以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建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效课堂的教学管理措施则要求一定措施实时动态的监测通过教学过程,根据教与学的实时回馈进行动态的管理。
二、实施高效课堂下教学管理创新策略的原则
1.为教学服务的原则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的服务本身就是必不可少,高效课堂下的教学管理同一般教学管理一样,首先关注的是管理的服务功能,在高效课堂背景下这种服务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高效课堂背景下的教学无论是目标还是教学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表面上来看,对教学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从实际上来看,在具体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各学校学科都研究出不同的上课“模式”。要想老师们理解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不进行大量的培训和实践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管理之前做好教学管理方面的服务工作。
2.关注全过程的原则
以高效课堂为背景的课堂教学要想成功地实现新课程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核心理念,就必须有对教与学全过程相匹配的教学管理策略,这些教学管理策略重点应该关注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指导实施上,为加强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课前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老师要组织一系列的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材料和任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和管理。而教学管理部门也应该有一系列的对教师的管理。这些管理要以更加全面、更加精细的方式呈现,一般来说它包括:编(学案)、备(整合教材),上(课)、辅、批(作业和学案)、设(交流探究主题)、评(组织学生互评)、改(反馈改进教学)等环节。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无论是新课程还是与之相应的高效课堂,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应该注重教师个人的特色,在关注模式教学的同时,也不能要求所有教师是千人一面,这样对教学是无益的,用一个模子将所有教师套起来,不仅实现起来有难度,在某种程度上说来还是错误的,教师个人的特色的魅力往往是课堂的生命线。这就要求教学管部门尤其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在把握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的同时,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在教学管事中把握“抓大放小”原则,就是在教学管理把握教学管理的命脉或者方向,即对新课程和高效课堂方向上的管理做到一丝不苟,而对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方式上的管理则更应该讲究百花齐放。
三、高效课堂下教学管理创新策略的实施
1.构建“多层次”的教学管理框架
针对新课程的特点和高效课堂背景下教学管理的要求,结合目前各种课堂的具体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教学管理策略中应该以多层次的教学管理为主要模型,形成各负其责的教学管理局面。多层次的教学管理的参与者不再只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包含教与学的所有参与者: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不同的对象参与管理的内容也不同,学生参与的教学管理主要侧重于对课前自主学习的相互监督和管理、课时的学习探究方式的管理、课后学习交流的管理等,管理的方式主要以学习小组内部的形式呈现。任课教师参与的教学管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以及以备课组内的教学交流管理,专职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则包括课程的管理和日常教学常规的管理。
2.开辟“自下而上”的教学管理渠道
常规的教学管理主要是“自上而下的”,这种管理模式对规范学校的教学秩序在一定时期起到很大作用。新课程改革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强调教师教的方式的转变,尽管针对高效课堂出现了许多教学模式,但是这些模式的出台并不代表教学上的生搬硬套,而是对新课程核心理念的强调,“自上而下”教学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开辟“自下而上”的教学管理渠道就是要将对教学的各环节的管理还给教学与学的参与者,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管理,让者参与教学的组织、教学材料的取舍、教学过程的呈现的管理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全方位地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3.形成动态实时反馈的教学管理策略
无论教学管理的形式如何,教学管理始终是为了指导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所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及时反馈管理信息很有必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由于教学方式的更加灵活,教学策略的更加多变,教学材料的更加丰富,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实时反馈就显得尤其重要。
篇8
1、抓好入门教育
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所以,教师要在前几节课上专门的设计一些有关的物理演示实验,上好入门教育。让学生真正的踏入物理门槛。促使一时的好奇变为永恒的爱。比如象通过演示“真空里的闹钟不能传声”、 “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2、用爱征服厌学
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学习中要有老师的爱时时从在,才能保障有学生学习兴趣的从在。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做的不仅是让学生喜欢物理实验,喜欢物理,更要做到让他们喜欢老师,喜欢自己的教学风格。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用无私的爱说话,使课堂变得和谐,温馨,孩子们的学习才会更轻松!
3、用实例稳定兴趣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例如:学了“浮力”后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里?学了“大气压”后,问:水枪为什么能吸水?学习了“光的折射”后问:放在水杯中的筷子为什么是弯曲的?为什么有彩虹的出现等。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4、注重实验兴趣的培养
实验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非常好奇,看到实验器材学生都有去探索的欲望,而且,物理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些抽象概念只要用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尝试操作就能很直观的被学生掌握。这样教师不费劲,学生又轻松,课堂气氛又活跃,不仅如此,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从而解决对有些知识的疑问或疑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把老师的 “教” 转化到学生的 “学”上来。如“光的直线传播实验”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些所用的器材,(激光笔、手电筒、洒水壶等)再让拿不同器材的学生演示不同的实验现象,这样,孩子们在多种视角下发现同样的问题,学习的热情也就油然而生了。课堂自然也就成了孩子们的学习乐园。
5、实现信息技术在课堂里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运用多煤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内容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过程,从而突出和强化了初中物理教学的观察与实验机制。另外,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能够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的直感作用,提高学生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拓展。因此,多煤体教学为物理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但这也离不开老师们的合理利用。
6、夯实物理教学中的阅读理解
学生们在阅读物理概念时往往只是一种粗浅的阅读,不能深刻理解其含义。因为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
7、 注重学以致用
学习就是为了利用和创造, 我们每们学科都有各自的用处,尤其物理学科,它的生活利用性比较强。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会理论知识,更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注重会学、会用,即学用结合。我在课堂里会因此设计一些活动,让他们不仅要随之消化所学内容,而且还要随之发现更多的相关内容。如在探索音调时,我就让学生自制实验:(1)魔变的吸管:用力吹一根吸管,并用剪刀将它不断地剪短,会发现声音越来越高。(2)变调的木梳:如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 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3)土电话:用两只空纸杯,一根棉线(金属丝)制成一个“土电话”。不仅能说明固体能传声,而且还能证明细金属丝比棉线更容易传声。这些自制简单实验的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独立创造能力,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也找到了物理学的价值。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要求教师改变以前的传统教学方法,要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由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让每个学生都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生本课堂,是学生们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1]王振宏.学习动机理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
篇9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5—0063—01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因此,必须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和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每节课的重点、难点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1.紧盯教学内容。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环节。因此,教师对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另外,在备课时,教师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不在于面面俱到而需要有的放矢,体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
2.紧盯教学对象。教师的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使教学设计符合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因为这涉及到教师所讲的内容能否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借助多媒体教学,把课堂学习与生活情景联系起来,改变过去呆板僵化、单调老套的说教形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诱惑力,使学生充满兴趣。
我们小学教师接触的都是小孩子,课堂上有许多内容需要直观展示,作为教师必须以教材为依托,尽可能使用直观教具、教学挂图、录音机、简笔画和多媒体课件等各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准备不充分,教师就会在课堂上手忙脚乱,教学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二、精心的教学设计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为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的变化而变化,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精心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三、有效的学法指导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亮点
高效课堂需要科学的学法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应该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应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而这些学习方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为主,以练为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合适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是主线,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和争议的评价等都可能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途径。这个环节教师应当视具体情况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以练习去强化课堂的互动,并通过这种练习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篇10
一、立足教材,聚焦社会
政治课是与社会关联度最高的一门课程。离开了社会,政治课就必然陷入空谈,丧失生机,因此,必须结合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关注鲜活的社会生活。例如讲“国家的宏观调控”时,应引导学生了解近几年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及其取得的成效等。其中,像讲“财政的巨大作用”时,可介绍国家对重点工程建设的投入—石武客运专线的投资(本地的实际)、北京奥运会的投资、汝川大地震的救助、新农合医疗、家电下乡等等。这样,就使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里所说的生活实际,是指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在日常生活中所争议的问题。如讲授政治理论和原理时,应当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从学生最熟悉的东西中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感性材料,由此开始分析,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所学观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政治理论和科学原理,都是源于客观存在,源于生活,但又不是存在的直接摄像和生活的简单描述。要讲清抽象的理论和原理,就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从生活实际中,通过掌握理论和原理的感性材料,从具体到抽象加强对理论、原理的理解,并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理论和原理。比如从学生亲眼看到的某官员由于腐败而变成囚犯以及某歹徒由于抢劫杀人而被判极刑的事实,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斗争的存在和表现"。又如从学生熟悉的市场上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的生活常识,引导学生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等等。这些都正是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和听到的,引导学生从这些感性材料中,去说明抽象的政治理论和原理,使学生既能由浅入深地理解某一政治理论和原理,又能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与政治理论、原理有关的事实,并能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提高自己的素质。
三、关注学生,评点思想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深入接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敏锐地捕捉具有苗头性和代表性的思想,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适时、适当的分析、点拨。例如,一些学生存在着不健康、非理智的消费行为,他们或追求时尚、或标新立异、或相互攀比,致使他们学习精力分散,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应针对所教班级同学的消费状态,组织学生讨论,帮助他们摒弃不健康的消费观,积极崇尚理性、适度的消费理念。例如,针对学生中所存在的早恋、迷恋网络和武侠小说等等不良行为,在讲“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明确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这样的教学,把教材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品德教育实际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
四、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实际
各门学科,都是互相联系的,在教学中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知识,联系学生的知识实际。如哲学和各门具体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讲授哲学理论时,应当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各门学科知识,去理解深奥的理论,这易于使学生融会贯通,激发他们的兴趣,促动他们的思维,减少学习的困难,并能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利用学生这些已知的知识,让他们分析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既看到特殊,又认识普遍,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学生运用已知知识去理解原理,容易贯通,又使他们看到各种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并能运用这个观点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篇11
一、斯金纳强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的函数,如果刺激有利,则行为就可能重复出现;如果刺激不利,则行为就可能减弱甚至消失。而强化正是指“使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关键变量,引起强化作用的物体或手段称为强化物。
根据性质,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指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正强化中能够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的积极刺激物称为积极强化物。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负强化是有机体力图避开某种刺激而提高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在负强化中,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频率的刺激物为消极强化物。
在此,要区分与明晰负强化与惩罚。惩罚是指当某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或威胁性的刺激,以减少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的方法。虽然,惩罚与负强化都是根据其结果判断的,但惩罚是抑制反应发生的概率,而负强化则是增加反应概率。惩罚的目的在于杜绝以后再出现类似情况,而负强化的目的在于增加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再者,惩罚的方式是增加不利刺激。而负强化是减少不利刺激。虽然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区别,但是这两种方式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在小学高效课堂中发挥作用。
根据来源,强化可以分为一级强化与二级强化。一级强化指所有在没有任何学习发生的情况下起强化作用的刺激,满足人和动物生存、繁衍等基本生理需要的强化,如性、食物、水等。二级强化指在开始时不起强化作用,但后来作为与一级强化或其他强化物配对的结果而起强化作用。二级强化物包括权力、地位、名声等。二级强化物大部分是由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对人类的大量行为起强化作用。
强化程序是指反应受到强化的时机和频次。而强化程式可以分为连续强化程式和间隔强化程序。由此,强化可以分为固定时间间隔强化、不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固定比率间隔强化、不固定比率间隔强化。固定时间间隔强化指每隔一定的时间出现一次强化,如定时检查作业。这是由于机体在强化后会出现反应停顿,反应速度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率达到高峰,机体学会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不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出现的时间没有规律可循,机体不知何时出现强化,所以反应速度比较稳定、不出现停顿,如不定期背书情况检查。固定比率间隔强化是指当机体每做出一定次数的反应后出现强化,如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便去玩耍。在此种强化条件下,机体做出的反应越多,得到的强化也越多,机体完全依靠自己的行为反应去控制强化,反应速度很快。不固定比率间隔强化具有不固定和无法预期的特点。这种强化由反应次数所决定,但每次强化所要求反应的次数不一样。机体做出的反应越多,得到的强化也越多。但机体不知强化的标准,不能完全控制强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与批评属于此类强化。
二、强化理论对构建小学高效课堂的重要意义
当前,素质教育不断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在这种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以往课堂上存在的种种弊端显然已经不能符合教育的要求。小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必然的趋势。
何谓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追求速度忽视深度、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现象而提出来的。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高效率、高效果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目标并取得较高教育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课堂是否高效不在于课堂上教授多少知识内容,而在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高效课堂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思维过程中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各方面能学所收获,实现课堂高效率、高效益与高质量。
小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课堂各个阶段,师生要积极参与并付出努力。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要全面理解大纲要求、熟悉教材、掌握教学重点与难点、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个体差异,以此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案。而学生则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课堂的实施――教学这个阶段,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精神。而学生要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及时提出疑难问题。而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高效课堂。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适当的作业检测课堂的成效。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学习成果与不足之处。
尽管小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师生双方的努力,但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首先,在课堂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具有主导作用。如果没有教师正确、准确的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必然会陷入一定的误区。也许学生会从误区中走出来,但是会浪费学生的时间、降低学习效率。而如果学生不能从误区中走出来,那么会严重影响学生日后的学习,甚至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这就不可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的引导作用还体现在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适当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具有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学生必然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与教师共同构建高效课堂。其次,学生在学习中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但是这种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是有待完善的。而教师虽然不是全知全能的,相比于学生,教师确是有着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之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以便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
而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而知,强化是一个人行为的动力所在,它塑造行为、提高行为的频率和维持行动的动机水平。通过强化物对行为的作用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行为取向,以及习惯,以此来塑造人的行为。小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采用一些有效的刺激与方法改变学生的习惯和行为,并使这种改变朝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方向发展。强化理论运用在小学高效课堂中,对教师来说,利于教师培养学生行为、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对学生来说,利于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自身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三、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小学高效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斯金纳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出了强化的有关规律,我们要科学且有效地运用这些规律帮助构建小学高效课堂。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强化手段。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强化手段。小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与特点,行为方式、学习态度、处事习惯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强化手段的时候,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行为特征、性格特点等,对不同的行为进行具体分析,寻找行为产生的真实动机和原因,选择合适的强化策略和强化物。同时,运用强化手段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地点、时间、学生上,所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教师要具体分析学生的行为,选择恰当的强化方式。比如,活跃的学生与沉默的学生在课堂上同时回答一道问题。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强化。活跃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一直相当积极,所以得到教师的关注与表扬(正强化)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多的。如果活跃的学生每次回答问题都进行表扬(正强化),这种表扬所带来的刺激可能就会失去效果。因此,对活跃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固定比率强化,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教师会进行表扬,所以会一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而沉默的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相对不积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对沉默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沉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可以改善学习风气,这将促使小学高效课堂的形成。
2.正确运用正、负强化,慎用惩罚。
奖励,正强化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表扬、鼓励等激励方式比批评、惩罚等更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得到奖励后继续保持某种行为,这不仅对其自身来说具有积极意义,而且能使受奖励学生周围的同学得到鞭策和鼓励,树立一种榜样意识。虽然,惩罚不是一种强化手段,与负强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在小学高效课堂中,惩罚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酌情惩处,可以使其从中吸取教训,减少不良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同样也能使周围的同学受到启发与教育。惩罚是一柄双刃剑,有利有弊。斯金纳曾说:“受过惩罚的人,并不会因此就改弦更张,不我行我素了,他充其量也不过学会了如何免于惩罚而已。”确实,惩罚只是简单地遏制了错误行为的发生,并没有教导学生什么是正确的行为,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到新的误区。在小学高效课堂上,教师要慎用惩罚。在惩罚学生后,教师要及时地使用负强化手段,以增加学生的正确行为。
3.善于选择利用二级强化物。
二级强化物本身并不具有强化作用,但如果与一级强化物进行反复结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如奖品、金钱、职位等。二级强化物的正确选择与使用,会让强化手段运用的效果更加明显。在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表扬并不是总能发挥作用的。因此,教师可以适时、适当地运用一些二级强化物。比如,对于课堂上表现活跃的同学,教师可以奖励一个作业本以资鼓励。这里的作业本便是二级强化物。这种做法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课堂沉闷的气氛,利于小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4.注重调节强化的频率与间隔的时间。
强化使用的频率与间隔时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强化虽然积极作用较大,但是如果使用的频率过高就会导致学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更强的强化物维持正强化的效果。如果强化力度不够,就会出现刺激减弱而导致行为弱化的倾向。而如果强化间隔的时间太长也不利于学生行为的持续。任何一个强化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学生在得到一个强化后会有一个持续的兴奋期,在这个兴奋期即将结束时,应该有新的强化出现保证行为的持续。如果兴奋期结束之后,还没有新的强化出现,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严重的后果会导致之前强化保持的行为减弱甚至消失。固定时间间隔强化、不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固定比率间隔强化、不固定比率间隔强化这四种强化方式就是要正确把握与调节强化的频率与时间。而在使用这些强化时,这都要依靠教师因时因地因人进行正确把握。
5.必要时不强化,消除不良行为
虽然强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使用强化手段的。在一些情况之下,不强化(即所谓的“冷处理”、“不理睬”)能消除某种不良行为。这种不予强化来让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称之为“消退”。在小学课堂上,一些由于家庭离异或父母外出工作因而缺乏父爱或者母爱的学生、一些性格问题导致缺乏朋友或老师关注的学生会在课堂上故意违法纪律和秩序,以此来吸引教师或同学的注意。如果这时教师采用惩罚等手段来遏制这些学生的行为,不仅不能抑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反而会强化这种行为,使这些学生以后还会用类似扰乱课堂纪律等手段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面对这种情况,正确的方式就是不强化。学生感觉无趣,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当然不强化并不是意味着教师不管不顾这些学生。教师可以以其他的方式与这些学生多加交往,让这些学生感受到班级集体的温暖。适当时也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来解决心理上的问题,从而改变这些行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重要的学习理论,对学生行为塑造的指导意义重大。在小学高效课堂中,教师如果能准确地运用强化手段,不仅利于小学生正确学习行为与态度的养成,而且利于课堂民主和谐氛围的营造、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然而,教师只有深刻理解强化理论,结合课堂实际才能发挥强化理论在小学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2
(三)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素养和水平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水平也应做出相应的提高,以满足教育发展和学生对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高中地理高效课堂,就是要更加强调教师的高效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效课堂的建立,促进了教师在教学素养和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建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方法措施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教学体系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非常强的学科,如果高中地理教师不能科学合理地构造自己的教学体系,就不能将其更好地言传身教,学生在课堂上更是“云里雾里”不知所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授课前期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明确教学目标,并对教学的预期效果进行评估。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为地理教学注入新鲜活力。建立科学实践实验平台,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课堂的高效推进。
(二)以兴趣教学方式为主导,建立科学的教学导入模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而学生的自主性的原动力来自于他们对于学科的兴趣。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如果对学科产生兴趣,便会在这方面提高非常快,兴趣是学生的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长中应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从形、声、文等各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并运用科学正确的教育方式加以疏导,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助力学生做到心身具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延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学科的探讨研究精神,以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为高效课堂的建立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提问式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新课改要求教师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的结合,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从提问中不断加强对学生心灵的吸引力,以达到理想高效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逐步掌握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用之于实践。这种提问式教学,在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地理高效课堂的进一步实现。
篇13
一、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在教中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即实际生活”。他主张教与学要与做相结合,要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然而,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有的教师一味追求成绩,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方式,只注重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出现了教师为了教而教、学生为了学而学的现象。教与学都脱离了“做”,即实际生活,久而久之,容易使小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导致“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出现。小学是整个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兴趣非常重要,教师如果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则必然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使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在日常教学中十分注重英语的日常交流,尤其是课前五分钟的自由对话,会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在教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译林版小学英语4B Unit2“After school”为例,在学完了表示星期的单词之后,在周一到周五的课堂中,我反复问学生“What day is it today?”,这样每天复习一个表示星期的单词,学生很容易就记住这些单词。由于第一单元学习了学科的名称,我提问学生“What lessons do you have in the morning/afternoon?”“How many lessons do you have today?”“What subjects do you like?”等问题。这些问题学生都能根据课程表回答出来,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很感兴趣,学起来也就轻松了。学完了4B Unit3“My day”之后,我组织学生运用句型“When do you get up?”“When do you go to school?”“When do you have lunch?”等相互交流在几点钟做了什么事情,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在交流中复习了已学知识,提高了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如在学完了4A Unit3 “How many?”这个单元后,我利用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门窗、书本、文具等组织学生互相问答,比如“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our class?”“How many books do you have?” “How many desks can you see in our classroom?”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来交流并复习“How many”这个句型。学生在实际的问答中复习了书本的知识,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努力找到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结合点,将教与学统一到做即实际生活中,努力创造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话题与机会,以教促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参与自主探究,在做中获取知识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称霸”的地位,享有绝对的权威;而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极大地削减。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强调做是学和教的核心,做是学生做,要确保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在做中获取知识,在做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这与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理念是不谋而合的。我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尝试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习得知识。以5B Unit7 “Chinese festivals”为例,本单元主要教授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学完本单元后,我让学生回去搜集一些西方节日的资料,比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向小组成员介绍这些西方的节日。在课堂上,我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与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又如在学习了3A Unit3“My family”这个单元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自己家里的人物关系谱即“family tree”,然后向小组成员介绍。在介绍的时候,学生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家庭相册向组内成员展示。西方的称谓与中国的称谓是有很大不同的,我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些不同点,在小组内探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介绍并展示“family tree”,养成了独立思考、认真分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在做中获取了知识。音标教学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比如在教授4B Unit 1和Unit2字母a的发音之后,我让学生自己找出更多字母a发/ei/和/?V/的单词,进一步巩固与拓展。由于这些单词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因此学起来比较轻松,很容易就记住了。接着我加大了难度,让学生同桌互相合作,找出字母a发其他音的单词,学生可以在书本后面的单词表中查找。最后,我帮助并引导学生总结了字母a发音的规律,整节课的效果很好。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从而建立一种合作、开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三、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在做中培养能力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将“做”放在第一位,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学生能用“活的知识”,具有“行动能力”、“生活能力”与“创造能力”。他极其注重实践,特别强调要在“做”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设计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培养学习英语的能力。以5B Unit 4“Seeing the doctor”为例,我先鼓励学生进行模仿表演,一人扮演医生,一人扮演病人,通过演一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并操练句型。接着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桌合作编写一个新的对话,并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来呈现这个对话。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熟练运用了句型“What’s wrong with you?”“What should I do?”等,将书本知识变活。模仿表演代替了机械操练,学生在有趣的表演中轻松记住和体会了所学的知识。如在教授4A Unit 6“At the snack bar” Fun time这一课时中,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设计一个菜单。菜单上有这个单元学过的食物和饮料的名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计菜单并给食物和饮料标上相应的价格。菜单设计好后,小组成员仿照story time,一个人扮演服务员,另外三个人扮演顾客来点菜,运用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please”“How much is it?”“How about you?”等交流。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复习并操练了已学的单词和句型,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设计菜单、改编课文对话等,也培养了小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做到了“在做中学”。又如在学完了4A Unit8“Dolls”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画一个自己喜爱的卡通人物,学生可以自己设计该卡通人物眼睛、鼻子、嘴巴等的大小。画完之后,学生在组内介绍自己喜爱的卡通人物,可以运用的句型有“Look at the...”“His/Her eyes are...”“His/Her ears are...”“His/Her nose is...”等,让小组其他成员猜测该卡通人物。在画一画、说一说、猜一猜的过程中,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学生不仅复习并操练了本单元的单词和句型,还培养了创新能力,同时增进了小组成员的友谊,在“做”中学并培养了自己的能力。教师要以任务为驱动力,让学生主动学,从而使能力得到提高。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设计生活化的教学任务,把“教学做合一”理论有效地融入小学英语课堂中,打造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师要不断实践与探索,做到真正的“教学做合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