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财务报表的利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
财务报表分析是基于对这些报表和资料的分析,了解企业的过去、评价企业的现在以及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财务报表分析是指通过比率、比较、趋势、结构、因素、项目等分析方法分析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企业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从不同的方面反应了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财务状况分析、资产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和盈利能力分析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四个主要方面:第一,企业财务状况分析包括企业资产构成分析、权益构成分析、现金流量分析三方面;第二,企业偿债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两个方面。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主要分析反应资产流动性的指标,如营运资金、流动比率等;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主要分析反应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指标上,如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等;第三,资产运营能力分析主要分析企业资产周转能力的指标,如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存货周转率;第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主要分析反映企业盈利的能力的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销售额利润率等。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
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现金流量表分析的作用。企业现金流量表能够有效的反映出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状况。现金流量的状况最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因此,应切实充分掌握现金流量表的种种状况,进而,有效的掌握企业的内部融资能力和通过外援筹资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总结来说,把握好了现金流量这一“血液”,才是企业维持、发展、壮大的根本。(2)利润表分析的作用。企业利润表能够有效的反映出一定期间内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由于企业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均是围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为中心进行,因此,应切实做好企业利润表的有效分析。企业利润表不仅仅反映出了企业的经营业绩,而且还充分记录了企业的各项收支费用等,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利润表中不同时期的比较数字,还有助于预测企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和获利能力,为企业经营者更好的做出未来经营计划提供了基础保障。 (3)资产负债表分析的作用。企业资产负债表分析能够有效的反映出企业会计期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企业投资是企业进一步强大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有效分析有助于帮助财务管理层准确的分析资产类项目,了解企业投资活动的结果。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投资和企业融资是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主导因素,而企业融资为企业投资提供了基础保障,为推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利润操作方法
1、通过应收和应付款的利润操作。应收与应付款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商品购销有关的应收?应付款项,包括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等;另一类是与商品购销无关的应收?应付款项,包括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等?利用应收账款调节营业收入的手段早已被广泛使用,其方法是:在本年底虚开发票,增加应收账款和营业收入,到次年底又以质量不符合要求等名义将其冲回,使本年营业收入虚增?如果是为了隐藏部分收入,则可推迟开票,将营业收入藏于预收账款之中?除此之外,企业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极小,按规定应当计提坏账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但有的企业却未按规定计提坏账,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2、利息费用资本化。利息资本化是为了满足收入与成本相配比原则的需要,但在实务中,不少企业将它作为一种操作利润的手段。企业通过利息费用资本化来操作利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以某项资产还处于试生产阶段为借口,甚至拿出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对“在建工程”的定性,利息费用年年资本化,虚增资产价值和利润。(2)在建工程中利息费用资本化数额和利润表中反映的财务费用,远远小于企业平均借款余额应承担的利息费用,利息费用还通过其他方式被消化利用,最终都被拐弯抹角地资本化并形成资产。
3、运用财务核算和财务估计方法变更的利润操作。(1)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时,减少当年利润,而以后年度冲回减值准备时则可以增加当年利润。某些上市公司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先前提取大额减值准备,以后再以各种名义说明那些已减值资产逐年恢复了原有价值,因此冲回已提减值准备,虚增利润。至于资产的减值与增值本来就是一个很难界定的主观问题,提取减值准备为以后增加利润提供了来源。此外,有的企业对存贷计价在先进先出与后进先出法间变动等。(2)长期投资核算方法的变更?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有成本法和权益法,各自有严格的适用条件和标准,但有的企业却无视这些条件和标准,对长期投资随意在成本法与权益法间变动。在被投资企业盈利的情况下,将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一方面可以虚增当期利润,另一方面,如果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率相同,则无须为这些增加的利润缴纳所得税。(3)折旧年限和折旧计算方法的变更。利用政策规定的模糊性,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改变折旧计算方法,使本期折旧费用减少,相应减少了本期的营业成本,从而增加了本期账面利润;同时还可以通过低估资产价值达到同样的目的。对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大的企业,折旧政策的调整对当期的利润影响重大,因而成为某些上市公司操作利润的重要手段。
4、应用资产重组的利润操作。很多企业通过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来优化企业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战略转移的一种方法,但因资产重组需要将企业某些以历史成本记账的资产转化为现实价值,所以,为原资产升值留下了想象空间,导致资产重组被滥用。近年来。不少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将原以历史成本记账的资产转化为现实价值,从而产生巨额利润?这种方法在上市公司中被广泛用于利润操作。典型的做法是:凭借关联交易,用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或闲置资产,以大大高于账面价值的金额,与其国有控股母公司的优质资产交换或向其国有控投母公司出售,从而获得巨额利润。
结束语
做好财务报表分析工作,可以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揭示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可以检查企业预算完成情况,考核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为企业利润操作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新民,钱爱民.财务报表分析(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篇2
由于盈余信息在现代契约中的重要作用,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截至2009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两市上市公司(包含B股)有1826家。在2008年公布的1756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中,有1679家公司同时提供合并财务报表,占总数的95.62%。可见,合并财务报表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年报的主要形式。而在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处理过程中,因为需要对企业集团各子公司与母公司报表进行合并抵消,因此存在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其中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与之前实行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的背景下,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是否因此发生变化,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是否产生显著影响,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动因。关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黄菊珊、陈小培(2008)认为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在限制盈余管理方面加大了判别合并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的难度,作用是消极的。朱桂芳等(2008)在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之下从合并会计处理的方法选择、合并范围与合并日期的确认等方面探讨了合并会计处理中盈余管理的手段。现有研究结果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集中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之后盈余管理手段变化的分析,并没有做出明确结论;而仅从盈余管理手段变化的角度,无法准确得知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无法帮助准则制定机构了解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本文的目标在于定量分析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以期为会计准则制定者提供科学、可靠的判断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下,假设母公司与企业集团的盈余管理程度应该大致相同;而现实中,母公司、子公司与企业集团在不同的战略定位下,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盈余管理水平。从技术上来说,合并财务报表为不同战略定位下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而我国要求上市公司采取“双重披露” 制度,即同时公布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因此可以对比研究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差异,以此作为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判断指标。本文首先研究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采用盈余分布检测法考察2004年至2008年间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净资产利润率的异同;其次使用调整KS模型计量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操控性应计利润(DA),并以此作为度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进一步考察两类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在准则变迁前后的差异。
(二)研究假设 由于现有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一般情况下采用的是合并财务报表,主要是因为外部信息需求者通过合并财务报表满足了对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信息的需求,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信息有用性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合并财务报表在提供企业集团整体财务信息的同时,也常常因为在其编制过程中会计信息被重新处理而导致合并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减少。由于合并财务报表的广泛使用,笔者认为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应比母公司财务报表有更明显的盈余管理。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各年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比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更明显
前文研究已经证实,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之后,合并财务报表比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现象更明显,但未能对盈余管理程度进行度量。因此本文将首先对盈余管理程度进行计量。为研究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前后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在盈余管理程度上的差异,将对第一步计算得到的指标进行对比检验,以考察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前后的两个时段(2007年至2008年间和2004年至2006年间)内,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异,以及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两类报表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前后的盈余管理差异。因此本文结合前面的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2:会计准则变迁使得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升
假设3:会计准则变迁使得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升
假设4: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后,合并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
假设5: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前,合并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
(三)研究方法 为验证假设1,需要对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对比。理论界对盈余管理的计量主要是对操控性应计利润和报告盈余在特定水平区间的分布频率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对报告盈余分布的观测,可以通过观察报告盈余在某些临界点(如零点、分析师预测的盈余等)附近的分布频率来检验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利用报告盈余在特定水平区间的分布频率,可以对企业是否发生了盈余管理进行有效观测。因为如果没有盈余管理发生,则所有公司的报告盈余应该呈正态连续分布;而如果进行了盈余管理,则会在临界值附近有明显的不连续分布。在我国已有研究证明我国上市公司围绕ROE达到配股临界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随着证监会对配股政策由“最近三年内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达到10%以上,但每年不得低于6%”调整为“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李远鹏等(2005)的研究发现,原有的“10%现象”已经不明显,而出现了“6%现象”。为验证假设1,首先本文将计算样本公司各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并对各年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计算得到的ROE进行分布检验。如果假设1成立,使用合并财务报表计算的ROE应该比使用母公司财务报表计算得到的ROE有更明显的“6%现象”。
对假设2和假设3的验证,需要对比两类报表在准则变迁前后的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假设2和假设3成立,则在两类报表的对比中,变迁之后的盈余管理程度将大于变迁之前的盈余管理程度。对假设4和假设5的验证,需要对比在两个时段里,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假设4和假设5成立,即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前后的两个时段内,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则可证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为验证假设,首先本文将考察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差异,再进一步考察不同样本的盈余管理程度差异。因此证明本假设需要首先对各年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进行计量,再对变迁前后两类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均值差异检验,以验证假设。
(四)研究模型 本文研究采用夏立军(2003)中使用的调整KS模型对操作性应计利润进行计量。调整KS模型使用截面数据对公司的正常性应计利润进行估计,模型如下:NDAi =α1(1 / Ai)+α2(REVi/ Ai)+α3(COSTi / Ai)+α4(PPEi/ Ai) (1)
其中:NDAi是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公司i的正常性应计利润,REV 是公司i当期主营业务收入,COST是公司i当期主营业务成本,PPE 是公司i当期期末固定资产价值, Ai是公司i上期期末总资产α1,α2,α3,α4 是行业特征参数。这些行业特征参数的估计值根据以下模型,并运用经过不同行业分组的数据进行回归取得:ETAi/Ai=α1(1/Ai)+α2(REVi/Ai)+α3(COSTi/Ai)+α4(PPEi/Ai)+?着 (2)
其中,a1 ,a2 ,a3 ,a4是 α1,α2 ,α3 ,α4 的最小二乘估计值,ETAi是公司i的总应计利润,根据夏立军(2003)的研究,本文使用GAi代入,GAi等于采用线下项目前总应计利润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着i 为剩余项,代表各公司总应计利润中的操控性应计利润部分。其他变量含义同上。最后,采用下列公式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DAi=TAi-NDAi (3)
其中,是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公司i的包括线下项目的总应计利润,TAi等于净利润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因此在对假设2至假设5的验证中,首先将使用KS模型分行业计算各年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对盈余管理程度的计量。
(五)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通过前面的分析,对假设1的验证所选取的样本为非金融行业2004年至2008年度A股上市公司,由于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因此对只有单独财务报表的公司予以剔除。在将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分别进行计算处理后,剔除数据不全等客观因素。
由于基于假设2至假设5检验的调整KS模型需要分行业估计特征参数,因此本文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选择样本数最大的六个行业进行研究,由于制造业样本数量占上市公司的60%以上,因此对制造业按照二级分类进行筛选。本文研究所选样本为:机械、设备、仪表;石油、化学、塑胶、塑料;金属、非金属;医药、生物制药;服装、纺织、皮毛;批发和零售贸易等六个行业。由于计算过程中需要涉及上年资产、收入、成本、固定资产净值等数据,因此数据中将剔除数据不全和当年新上市公司。以上6个行业的有效样本数和样本分类统计见(表2)。本文研究所使用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来源于锐思金融研究数据库(省略)的年报数据,使用的统计软件为Excel、SPSS。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样本公司ROE和盈余管理程度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
(1)ROE的描述性统计。在2008年母公司报表的描述性统计中,均值异常偏高是由于受其序列的最大值影响。在剔除该最大值后计算样本均值,得到均值0.00599,较其他年份偏低。2007年合并财务报表的ROE均值为0.2385,受最低值比其他年份较高的影响,均值较大。在准则变迁之后的2007年至2008年间,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ROE极差有明显提高,极差是指序列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绝对差,代表了该序列的分散程度。这表明在准则变迁之后,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回报率差异变大。同时可以看出,2005年至2008年合并报表的极差大于其母公司报表极差。为更直观观测ROE的分布特性,本文对其做频率统计以发现其是否在临界点有明显的高频分布现象。在对各年度样本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ROE进行计算后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进行观察,结果见(图1)至(图5)。由于ROE分布较为分散,频率统计时在ROE高于50%和低于-50%时组距取0.5进行统计,对低于50%和高于-50%之间的ROE组距取0.02进行统计,以此获得在该区间内净资产回报率更为详细的分布。直方图中首尾翘起与组距增大有关。通过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看出,各年的ROE在[0%,10%)区间范围有明显的集中,在准则变迁前后均如此。因此可以认为在会计准则变迁前后均存在盈余管理现象。同时对比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可以看出,合并财务报表的ROE在[4%,6%)范围内连续多年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的ROE有更明显的集中趋势,因此可以认为,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同时可以看出,2006年至2008年母公司财务报表在负值区域比合并财务报表有明显增加,而2004年至2005年在该区域则相差无几。两类报表所有期间的ROE在[0%,10%)之间都有明显突起。由于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报表的ROE分布应该大致相当,即使个别公司可能因为企业集团的整体业务与母公司业务有一定差异而导致两类报表资产回报率有差异,但在总体上均应服从正态分布。但观察以上五年ROE频率分布图可以看出,在会计准则变迁之前的2004年至2005年,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ROE在[0%,10%)内有明显凸起;在2006年至2008年,母公司财务报表的ROE在负值区域有所增加,可以看出,这三年的母公司财务报表ROE已经近似正态分布,但合并财务报表的ROE在该区域内却依然分布很少。由于2006年已经新会计准则,2006年处于过渡时间段,不能完全代表会计准则变迁前的ROE分布。因此可以看出,合并财务报表在准则变迁之后有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而不存在明显的以“6%”为分界线的ROE分布,笔者认为这与近年来融资渠道拓宽,配股作为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性正在逐步下降,另一方面政策的调整使得某一年的ROE尽管不能达到6%的配股及格线,也可以因为其他两年有较高的ROE而使得三年平均ROE达到6%。因此ROE的分布检测只能对盈余管理的存在有指示作用,并不能确切判断其程度如何。本文将通过调整KS模型计算的操控性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程度,并对此加以研究。
(2)盈余管理程度描述性统计。对以上样本数据分行业代入以上公式可得到样本公司的操控性应计利润(DA)。由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正负代表了操控性应计利润调整的方向,其绝对值代表对利润的调整程度,绝对值越大代表操控性应计利润越大,即对报告盈余的管理程度越大。对六行业各年均值作折线图见(图6)。通过对六行业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计算和对比可以看出,操控性应计利润总体在不断增大,表明盈余管理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上升。在2007年度,即适用新会计准则的第一个年度里,操控性应计利润有明显上升。表明会计准则的变迁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多机会,导致盈余管理程度大幅上升。从(图6)可以看出,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差异在2004年并不明显,在2005年至2006年母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略高于合并财务报表,而在2007年该差异开始减小,在2008年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远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由此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企业的盈余管理重点在向合并财务报表转移;特别是新准则实施以来,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趋势逐渐显现,合并财务报表已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
(二)两独立样本t检验 由于计算得到的操控性应计利润大体服从正态分布,因此对变迁前后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差异的检验,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为检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笔者将研究样本分为四类,见(表4)。为验证假设2、3,分别对样本Ⅰ、Ⅱ和样本Ⅲ、Ⅳ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分别考察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在会计准则变迁前后盈余管理程度的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差异显著,则说明会计准则的变迁对盈余管理程度有显著影响;为验证假设4、5,则分别对样本Ⅰ、Ⅲ和样本Ⅱ、Ⅳ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考察在变迁前后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差异显著,则说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盈余管理程度有显著影响。第一,对样本Ⅰ、Ⅱ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5)。可以看出,样本Ⅰ、Ⅱ的盈余管理程度在显著性水平1%下存在显著差异,且样本Ⅰ的均值高于样本Ⅱ的均值,即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在会计准则变迁之后有明显提高(均值差异=0.0364)。假设2得到验证。第二,对样本Ⅲ、Ⅳ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6)。可以看出,样本Ⅲ、Ⅳ的盈余管理程度在显著性水平1%下存在显著差异,且样本Ⅲ的均值高于样本Ⅳ的均值,即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在会计准则变迁之后有明显提高(均值差异=0.02169)。假设3得到验证。横向对比(表5)与(表6)可以看出,合并财务报表在会计准则变迁之后盈余管理提高程度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0.0364>0.02169),这与(图1)的结论一致,证明了会计准则变迁之后盈余管理程度有所上升,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升幅度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第三,对样本Ⅰ、Ⅲ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7)。可以看出,样本Ⅰ、Ⅲ的均值差异检验在显著性水平1%下不显著,但在10%的水平下显著(Sig. (2-tailed)=0.055),且样本Ⅰ的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样本Ⅲ的盈余管理程度(均值差异=0.01312)。即可以认为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之后的合并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假设4得到验证。第四,对样本Ⅱ、Ⅳ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8)。可以看出,样本Ⅱ、Ⅳ的均值差异检验在显著性水平1%下不显著(Sig. (2-tailed)=0.652),即可以认为旧准则制度下,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没有显著差异。假设5验证没有通过。第五,对以上检验的结果总结见(表9)与(表10)。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假设2、3得到验证,即在会计准则变迁之后,盈余管理程度有所上升。假设4得到验证,即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之后,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大于母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而假设5未能通过检验,即在旧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并无显著差异。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印证了对(图6)的分析。
四、结论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2004年至2008年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布频率以及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行研究,证明了在会计准则变迁之后的2007年至2008年间,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均有显著上升,合并财务报表的上升程度大于母公司财务报表,且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大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但在实行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之前,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程度的提高存在影响。通过本文研究可以看出,现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因此有必要对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进行改进,以压缩盈余管理的空间。例如可以增大信息披露程度,提高内部交易抵消、合营及联营企业相关信息的披露程度等,特别是子公司与母公司的关联交易以及子公司盈利能力等相关信息披露程度,以利于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正确解读。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会计准则变迁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项目编号:09XJA79000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桂芳、宋希亮、杨远:《企业合并会计处理中的盈余管理研究》,《税务研究》2008年第11期。
篇3
作为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属的子公司――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有财务报表报送单位42个,其中子公司10个、分公司及经费单位32个,集团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工作涉及单位较多,最终报出的合并财务报表是兼容着各种不同会计政策、不同行业的。这就要求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要掌握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特点。为正确阅读和理解2009年的集团合并财务报表,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即笔者在编制集团合并财务报表工作中的三点体会:
一、要正确理解会计核算办法对财务指标含义的影响
旧准则下采用母公司理论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仅站在母公司股东立场设计合并财务报表格式,而会计核算办法下采用实体理论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是站在集团公司全部股东的立场上设计合并财务报表格式。“少数股东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一项所有者权益列示。也就是说,合并财务报表净资产中将包含少数股东权益。如果少数股东权益为正数,公司净资产将增加;如果少数股东权益为负数,公司净资产将减少。利润表中子公司当期净损益中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份额,在合并利润表中“净利润”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损益”项目列示。为了方便母公司股东,在资产负债表上单列“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在利润表上单列“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会计核算办法中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与旧准则相比,一些财务指标所代表的含义已发生变化。如“净资产”、“净利润”,旧准则中二者所反映的是母公司拥有和所得部分。而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下表示集团公司所能控制的全部,强调只要有权决定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就可以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就要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拥有和控制是二者的最大区别。
由于新旧准则下集团合并财务报表中财务指标(净资产、净利润)的含义不同,因此要求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在阅读和理解时要注意,要从新的视角来更加深入分析这些财务指标,并在企业价值分析中确定新的合理的市盈率、市净率。有必要对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盈利进行再次确认。
若公司合并报表为盈利,但主要是由于依靠少数股东权益的贡献实现盈利,即实际上“净利润”项目中在扣除“少数股东损益”后为负数,这种情况下,若认定公司当期是盈利的。那么就会出现一类很奇特的公司,即当期实现盈利却无法实施分红。因为“净利润”在扣除“少数股东损益”项目后当期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为负数。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盈利的公司,报表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对报表使用者有一定的误导作用。
二、把握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新规定对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
我国新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在企业合并方面有很大的区别。我国新准则把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并不一定是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双方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也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不代表公允价值。因此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以避免利润操纵。
这一做法对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非常大,有时因在同一控制下台并了一家公允价大大高于账面价的子公司,导致合并方合并日的净资产大幅下降;有时期末因在同一控制下合并了一家盈利很好的子公司,导致合并方合并当期的净利润大幅增加。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一定要了解当期是否存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若有,需关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一行为对集团合并财务报表列示的净资产和净利润的影响额。
三、对于已执行新准则的母公司而言,与旧准则相比,母公司的财务报表会显得非常“单薄”,子公司实现的利润无法反映到母公司财务报表上。影响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旧准则下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期末母公司按照子公司的利润表实现的利润按投资比例确认投资收益,子公司实现的利润反映到母公司财务报表上。
篇4
1.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性
1.1 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企业的管理者通过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为考核分析企业财务计划的完成情况,揭示财务活动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改善经营管理提供方向和线索。
1.2 预测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
财务报表分析体系主要就是围绕着盈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等为主的财务指标体系展开。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分析也很重要,可以通过企业过去几期的销售收入、营业利润、净利润等指标的增减变化情况来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为债权人、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决策提供帮助。
1.3 检查企业的预算完成情况,考核经理人员业绩,为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提供帮助
由于财务分析主体不同,在其特定利益主题约束下,财务分析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对于不同的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讲,财务报表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比如,对投资人而言,通过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把握和预测公司的资产和盈利能力状况,包括公司现在和可预期未来盈利及这些盈利趋势的稳定性和成长性,公司的破产风险和竞争能力,公司的筹资和股利分配政策等方面,从而决定是否投资;对债权人而言,他们更为关心公司的信用风险和还债能力,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了解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和偿还债务能力;而对公司管理层而言,财务报表分析是重要的财务管理工具,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有助于改善财务决策,正确评估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管理效率。
2.财务报表分析中的局限性
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经常会有一些粉饰甚至是虚假的数据或事项。财务报表中粉饰报表、制造泡沫的一些手法,对企业决策绩效的评估容易产生偏差甚至完全出错的现象。因此,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一大任务是要读懂、读透财务报表,仔细阅读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注意识别报表中的陷井和假象。财务报表造假以操纵利润最为典型,对财务报表利润操纵行为进行分析。
2.1 利用财务报表操纵利润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管理层为了达到获取某种非法利益的目的而蓄意粉饰会计报表,通过各种办法来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并不罕见。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手法很多,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本期费用、潜亏挂帐、会计方法变更或会计处理错误、利用会计政策调整。
2.1.1 通过挂账处理进行利润操纵
按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所发生的该处理的费用,应在当期立即处理并计入损益。但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尤其是为了使当期盈利,则故意不遵守规则,通过挂账等方式降低当期费用,以获得虚增利润之目的。具体方式有:
①应收账款尤其是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挂帐。②待处理财产损失长期挂账。
2.1.2 存货计价方式不当
企业对存货成本的计算若采用不适当的方法或任意分摊存货成本,就可能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润。如按定额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应该将定额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按比例在期末在产品、库存产成品和本期销售产品之间进行分摊,但有的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定额成本差异只在期末在产品和库存产品之间分摊,本期销售产品不分摊产品定额成本差异,从而达到虚增本期利润的目的。也有一些企业任意改变存货发出核算方法,如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把加权平均法改为先进先出法,以期达到高估本期利润的效果。
2.1.3 通过折旧方式变更操纵利润
企业对固定资产正确地计提折旧,对计算产品成本(或营业成本)、计算损益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影响计提折旧的因素中,折旧的基数、固定资产的净残值两项指标还比较容易确定,但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确定上却较难把握。事实上,固定资产折旧除有形磨损外还有无形磨损,而且企业和行业不同,磨损情况也不相同,因此,企业往往有足够的理由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
同时,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只会影响会计利润却不会影响应税利润。因为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确认收入和费用的特点及标准不同。税法对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另有规定,企业降低折旧率只会增加会计利润却不会增加应税利润,对企业现金流量也不会产生影响。
2.1.4 通过非真实销售收入操纵利润
对于销售收入,企业一般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但由于实际销售过程中情况比较复杂,因此给了企业适当调节会计收入灵活性。一些企业通过混淆会计期间,把下期销售收入提前计入当期,或错误运用会计原则,将非销售收入列为销售收入,或虚增销售业务等方法,来增加本期利润以达到利润操纵之目的。再比如,对于会计年度的销售退回不予追溯调整,而是冲减下一年度销售收入,从而扭曲了企业际经营业绩,操纵了利润水平。
2.1.5 通过非经常性收入进行利润操纵
非经常性收入是指企业不经常发生或偶然发生的业务活动产生的收入,包括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等科目,企业可通过这几个科目来操纵利润,或者作为掩盖企业主业亏损的重要手段。如果我们分析中发现企业扣除非经常性业务损益后的净利润远低于企业净利润的总额,比如不到50%,那么我们可以肯定企业的利润主要不是来源于其主营的产品或服务,而是来源于不经常发生或偶然发生的业务,这样的利润水平是无法持续的,也并不反映企业经理人在经营和管理方面提高的结果。
2.1.6 通过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进行利润操纵
企业对外进行长期股权投资,一般使用两种方法核算投资收益:一是成本法;一是权益法。企业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但事实上一些企业却违犯法规的规定,肆意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在被投资企业盈利的情况下,将投资收益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一方面可以虚增当期利润,另一方面却无须为这些增加的利润缴纳所得税。
2.2 滥用八项计提准备金
会计制度要求,对于应收帐款坏帐、短期投资跌价、存货跌价、长期投资减值、固定资产减值、无形资产减值、在建工程减值、委托贷款减值等八项应计提准备,上述准备金的计提也为企业提供了操纵利润的空间,例如上市公司董事会在亏损年度,过度计提各类准备金,而后在后续年限内,将该减值准备冲销管理费用而冲回,从而虚增利润。
2.3 以关联交易方式改善经营业绩
关联交易并不一定导致会计报表粉饰,如果关联交易确实以公允价格定价,就不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公允性。但是,在一个并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关联交易中的公允价值,往往会成为某些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利用关联交易协议定价的不确定性,使得会计利润在关联方之间进行转移。
财务报表造假、粉饰的手段还有很多,可见财务报表分析的复杂性,报表使用者应综合运用多种财务分析手段,深入、细致地研究财务报表,以获得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3.综合运用财务分析手段,识别财务报表假象
综上所述,既然企业有充分的空间来操纵利润,因此,对于会计报表使用者来说,更要注重对财务报表做全面、综合的分析。财务报表分析不是一种有固定程序的工作,不存在惟一的通用分析程序,而是一个反复研究和不断探索的过程。
在具体分析时,以下几方面应该重点注意:
3.1 浏览报表,探测企业是否有重大的财务方面的问题
拿到企业的报表,首先不是做一些复杂的比率计算或统计分析,而是通读三张报表,即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看看是否有异常科目或异常金额的科目,或从表中不同科目金额的分布来看是否异常。比如,在国内会计实务中,应收、应付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其他应收款过大往往意味着本企业的资金被其他企业或人占用、甚至长期占用,这种占用要么可能不计利息,要么可能变为坏账。在分析和评价中应剔除应收款可能变为坏账的部分并将其反映为当期的坏账费用以调低利润。
3.2 研究企业财务指标的历史长期趋势,以辨别有无问题
要强化对企业会计信息时间序列的应用研究。利润操纵是利用了会计应计制的特点,但在较长时间内,有些利润操纵手段将失去效用,如推迟确认费用必然引起下期费用升高;提前确认收入和利润就会引起下期收入和利润降低。因此扩大信息观察的时间范围就能缩小利润操纵的应用空间。一家连续赢利的公司业绩一般来讲要比一家前3年亏损,本期却赢利丰厚的企业业绩来得可靠。
3.3 比较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与其现金流量水平一致
要注意分析收入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有些企业在利润表上反映了很高的经营利润水平,而在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方面却表现贫乏,那其中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利润为什么没有转化为现金?利润的质量是否有问题。同时,要结合运用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动态情况,反映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全貌。通过现金流量表能够说明企业一定期间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原因;能够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股利的能力;能够分析企业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也能够分析企业投资和理财活动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
3.4 将企业与同业比较
将企业的业绩与同行业指标的标准进行比较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更深阔的企业画面:一家企业与自己比较也许进步已经相当快了,比如销售增长了20%,但是放在整个行业的水平上来看,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行业平均的销售增长水平是50%,那么低于此速度的、跑得慢的企业最终将败给自己的竞争对手。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M].财务成本管理.2009.11.
[2]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M].会计,2011.8.
[3]金斯.财报告与分析案例[M].中小企业,2009.12.
篇5
企业活动可以划分为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是企业的实体运营活动,金融活动是指为经营活动筹集资金以及对闲置资金的再投资等应用的活动,是企业的资本运作。两类活动的成果构成了一个企业的业绩。传统财务报表没有区分这两类活动,不能明晰地观察企业的经济行为和业绩的变化。而管理用财务报表对这个缺陷进行了改进。
管理用财务报表包括管理用资产负债表、管理用利润表和管理用现金流量表。这三张报表在传统财务报表的基础上经过归类和整理编制而成,对分析企业经济状况有很大的帮助。
二、管理用财务报表的编制
1.管理用资产负债表
管理用资产负债表以传统资产负债表为基础,首先将资产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金融性资产,将负债分为经营性负债和金融性负债,经营性资产和负债是用于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的资产和负债,而在筹资过程中涉及的以及利用经营活动之外的剩余资金进行再投资的资产和负债是金融性资产和负债。然后变换恒等式,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换为“净经营资产=净负债+所有者权益”。
管理用资产负债表编制的难点之一在于经营性资产和金融性资产的划分,区分这两类资产的主要标志是看该资产是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还是经营活动暂时不需要的闲置资金利用方式;其次根据形成资产业务的实质分类;最后根据形成该资产的目的进行分类。
管理用资产负债表编制的难点之二在于经营负债和金融负债的区分,金融负债是公司在债务市场上筹资形成的负债,包括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短期应付票据、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除金融负债以外的其他所有负债均属于经营负债。
管理用财务报表与传统财务报表的对比如下:
2.管理用利润表
管理用利润表是在传统利润表的基础上,将企业损益分为经营损益与金融损益,并同时分摊所得税填入表中。金融损益是指金融负债利息与金融资产收益的差额;经营损益是指除金融损益以外的当期损益。管理用利润表的基本公式为:净利润=税后经营净利润-税后利息费用。
金融损益涉及以下项目的调整:
(1)“财务费用”作为金融损益处理,“财务费用”包括汇总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
(2)将财务报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中属于金融资产价值变动的损益计入金融损益。
(3)财务报表的“投资收益”中,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属于金融损益。
(4)财务报表的“资产减值损失”中,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属于金融损益。
所得税的分摊有以下两种方法:
(1)严格方法是分别根据适用税率计算应负担的所得税。
(2)分摊的简便方法是根据企业实际负担的平均所得税税率计算各自应分摊的所得税。
公式为:平均所得税率=所得税费用/利润总额
管理用利润表与传统利润表的对比如下:
3.管理用现金流量表
管理用现金流量表将企业的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金融活动现金流量,但它的编制与传统现金流量表的关系不大,主要是依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数据计算编制而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营业活动以及与此有关的生产性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金融活动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因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量。
管理用现金流量表与传统现金流量表对比如下:
管理用现金流量表的左边为实体现金流,它体现了经营活动的成果,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满足生产再投资需求的剩余部分,又称为自由现金流。自由现金流是正值则说明企业经营现金流入大于再投资需求,剩余部分可以作为自由现金流量分配;如果自由现金流量为负值,则说明企业经营现金流入小于再投资需求,不足的部分应该从外部筹集。
三、管理用财务报表的优势
1.区分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有助于提高报表的清晰度和可比性
管理用财务报表将所有的项目按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划分开来。这种划分使三张财务报表具有相同的划分依据和列表顺序,而且将项目这样分类,有助于报表使用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更便于报表使用者对报表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所需要的数据与资料,做出有效决策。
2.区分无息负债和有息负债有利于提高报表的真实性
负债分为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由于无息负债没有固定成本,将其计入财务杠杆会歪曲财务杠杆的实际作用,因此在计算财务杠杆时,应该将无息负债剔除,用有息负债与股东权益相除,这样才能得到更真实的财务杠杆,真实的财务杠杆能更为准确地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3.传统财务报表更多关注利润的变化,而管理用财务报表更关注现金流量的流入与流出,更清晰地反应企业的经济业务
相比于会计,财务管理更重视现金流量的变化,重视利润而轻视现金流量是传统财务报告的不足之处。企业出现变故,例如,破产等,不只是因为资不抵债,也可能是现金流断裂所导致的。在传统的财务报表体系中,企业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利润上,不仅可能导致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操纵利润的行为,也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用财务报表体系,更清晰地表现出企业的现金流量的变化,从而通过分析报表做出预测,规避风险。
4.管理用财务报表改进了杜邦分析体系
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在分析数据时有诸多不足之处,管理用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有效地改善了这些不足。
(1)总资产净利率的“总资产”与“净利润”不匹配。
总资产利润率=净利润/总资产
总资产是资产的所有提供者所有的,其中包括股东的投资和债权人的债券,而利润属于股东,这两者不匹配,因此不能体现实际的资产回报率。所以要用经营资产和利润代替上述公式,即管理用财务报表改进后的公式:净经营资产利润率=税后经营利润/净经营资产。
(2)传统杜邦分析体系没有区分经营损益和金融活动损益。
企业的金融资产是尚未投入实体经营活动中的剩余资金,应与经营资产分开,而金融费用也应当从经营收益中剔除,这样经营资产和收益才能相匹配,正确计量企业的基础盈利水平。
(3)传统杜邦分析体系未区分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
管理用资产负债表列入金融负债的部分全部属于有息负债部分,无息负债部分全部列为经营负债。
(4)传统杜邦分析体系与管理用财务报表分析体系的指标分析。
四、管理用财务报表的缺陷
1.报表使用者无法辨明企业的金融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报表使用不方便
管理用财务报表体系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融资与投资活动以及企业的业务内容,而报表的外部使用者不能完全了解这些详细信息,这导致了金融资产和经营资产的划分不明确,会导致报表分析出现误差,从而使决策出现错漏。
2.管理用财务报表目前的可操作性还比较低
由于管理用财务报表是近几年出现的,因此了解和有能力编制报表的会计人员比较少,能读懂并使用管理用财务报表的人也不多,这阻碍了管理用财务报表的推广。而且管理用财务报表是以传统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而来,这将花费会计人员较高的时间成本和较多的精力,很多企业不愿意使用,可操作性偏低。
随着会计人员会计知识的强化,以及相关人员的学习与研究,管理用财务报表体系将越来越完善,使用范围也会随之扩大,管理用财务报表弥补了很多传统财务报表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做出准确的决策,规避风险,目前该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潜力有待开发。
参考文献:
[1]周.管理用财务报表的优势及其在企业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3(33).
篇6
老准则下采用母公司理论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仅站在母公司股东立场设计合并财务报表。而新准则下采用实体理论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是站在集团公司全部股东的立场上设计合并财务报表。“少数股东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一项所有者权益列示, 也就是说合并财务报表净资产中将包含少数股东权益。如果少数股东权益为正、公司净资产将增加, 如果少数股东权益为负, 公司净资产将减少。利润表中子公司当期净损益中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份额, 在合并利润表中“ 净利润”项目下以“ 少数股东损益”项目列示。为了方便母公司股东理解财务报表,在资产负债表上单列“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 在利润表上单列“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与老准则相比,一些财务指标所代表的含义己发生变化。如“ 净资产”、“ 净利润”,老准则所反映的是母公司拥有和所得的部分, 而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下表示集团所能控制的全部资产和所得。拥有和控制是二者的最大区别。
由于新老准则下集团合并财务报表中财务指标净资产、净利润的含义不同, 因此要求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在阅读和理解时要注意, 要从新的视角来更加深入分析这些财务指标, 并在企业价值分析中确定新的合理的市盈率、市净率,同时更有必要对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盈利进行再次确认。
若公司合并报表为盈利, 但主要是由于依靠少数股东权益的贡献实现盈利, 即实际上“净利润”项目中在扣除“少数股东损益” 后为负数。这种情况下, 若认定公司当期是盈利的, 那么就会出现一类很奇特的公司, 即当期实现盈利却无法实施分红。因为“ 净利润” 在扣除“ 少数股东损益” 项目后当期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为负数。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盈利的公司,报表所反映出来的信息, 对投资者有一定误导作用。
财政部门为不同行业会计核算制度企业的填报需要, 特意在集团合并财务报表下加注“ 表中带*科目为合并会计报表专用;加楷体项目为金融类企业专用。”2009年度财务报表格式兼容了新准则和不同行业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 由企业根据实际执行的会计核算制度分别选择相关项目、口径和内容填列。
因此, 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要仔细阅读合并会计报表附注, 看清纳入合并报表的各类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 了解各类执行的新旧会计政策企业的家数找出新旧会计政策产生的差异。
二、特别关注相同业务在不同会计政策下处理对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
在新旧会计准则共存的情况下, 常常会针对同一经济业务作截然不同的会计处理, 集团合并财务报表中所反映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即使是都采用新准则的情况下, 因选用了不同的具体会计政策, 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时这类差异同样会很大。如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可以采用成本模式计、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若选用公允价值模式计, 一方面因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与账面价之间的巨大差额会大幅增加或减少公司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净资产, 同时也增加或减少公司利润。集团内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 部分采用成本模式计量, 部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最终导致集团合并财务报表中归并形成的“ 投资性房地产” 项目是一个由两种计童模式混合而成的“ 混血儿” 。
三、掌握集团内企业执行的新旧会计政策及其差异
通常集团公司下属有各类单位, 有的执行新准则, 有的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老准则, 甚至有的执行行业会计制度。在我国新老准则共存的现阶段,为降低合并报表编制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规定企业集团无需进行会计政策调整, 直接依据不同会计政策形成的母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汇总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所以, 集团合并财务报表是兼容着各种不同会计政策的“ 大杂烩” 。
四、把握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新规定对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
篇7
假设母公司当期将成本为8亿元的产品以10亿元的价格销售给全资子公司,而子公司尚未对外出售该产品。本期母公司、子公司对外销售均实现利润1亿元,子公司尚未向母公司分配利润,母、子公司均适用25%的所得税税率,母、子公司均无纳税调整事项,则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上的利润、所得税和净利润列报结果比较如下(单位:亿元):
这样合并的税前利润恰当反映了整个集团的经营成果,但所得税和净利润的合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显然,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公司间内部交易的抵销考虑了这些内部交易对个别财务报表税前利润的影响,而未考虑这些内部交易对所得税的影响,从而导致合并财务报表的税前利润能够恰当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合并的所得税费用仍然是个别财务报表所得税费用的简单合计,也就是说,合并所得税费用仍然包括了公司间内部交易对个别财务报表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因此,合并的所得税费用与合并的税前利润仍然不配比,合并财务报表不能恰当地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有必要对公司间内部交易引起的未实现损益对所得税的影响进行抵销,即合并财务报表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对公司间交易的抵销处理作了规定,但抵销的仅是公司间交易的税前影响,而未涉及这些业务对所得税间接影响的抵销,其结果是:在合并财务报表上,所得税项目直接以母、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上该项目金额的合计数列示,而利润总额项目则是以剔除了未实现内部损益后的金额列示,这必然使合并财务报表的所得税项目与利润总额不相匹配,从而造成财务报表使用者对集团获利能力的错误判断。为避免出现这种结果,就必须对公司间交易所得税间接影响采用适当方法进行抵销。
2012年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修订)(征求意见稿)》对合并所得税进行规定:“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导致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在所属纳税主体的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调整合并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但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及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除外”。
二、合并所得税的具体会计处理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由于需要对企业集团内部交易进行合并抵销处理,由此可能导致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反映的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一致。为了使合并财务报表全面反映所得税相关的影响,特别是当期所负担的所得税费用的情况,应当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在计算确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差异的基础上,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一)内部应收账款相关所得税会计的合并抵销处理。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随着内部债权债务的抵销,也必须将内部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抵销予以抵销。通过对其进行合并抵销处理后,合并财务报表中该内部应收账款已不存在,由内部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所形成的暂时性差异也不能存在。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对持有该集团内部应收账款的企业因该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则需要进行抵销处理。
例1:甲公司为A公司的母公司。甲公司本期个别资产负债表应收账款中有1 700万元为应收A公司账款,该账款账面余额为1 800万元,甲公司当年对其计提坏账准备100万元。A公司本期个别资产负债表中列示有应付甲公司账款1 800万元。甲公司和A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
甲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其合并抵销处理如下:
1.将内部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相互抵销。
借:应付账款 18 000 000
贷:应收账款 18 000 000
2.将内部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予以抵销。
借:应收账款 1 000 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1 000 000
3.将甲公司对其内部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导致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予以抵销。本例中,甲公司在其个别财务报表中,对应收A公司账款计提坏账准备100万元,由此导致应收A公司账款的账面价值调整为1 700万元,而该应收账款的计税基础仍为1 800万元,应收A公司账款的账面价值1 700万元与其计税基础1 800万元之间的差额100万元,则形成当年暂时性差异。对此,按照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规定,应当确认该暂时性差异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25万元(100×25%)。甲公司在其个别财务报表中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一方面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25万元,另一方面贷记“所得税费用”科目25万元。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随着内部应收账款及其计提的坏账准备的抵销,在合并财务报表中该应收账款已不存在,由甲公司在其个别报表中因应收A公司账款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形成的暂时性差异也不存在,对该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则需要予以抵销。所以其抵销分录为:
借:所得税费用 250 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250 000
(二)内部交易存货相关所得税会计的合并抵销处理。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将纳入合并范围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对个别财务报表的影响予以抵销,其中包括内部商品交易所形成的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金额。对于内部商品交易所形成的存货,从持有该存货的企业来说,假定不考虑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其取得成本就是该资产的账面价值,这其中包括销售企业因该销售所实现的损益,这一取得成本也就是计税基础。由于所得税是以独立的法人实体为对象计征的,这一计税基础也是合并财务报表中该存货的计税基础。此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是一致的,不存在暂时性差异,也不涉及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问题。但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过程中,随着内部商品交易所形成的存货价值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抵销,合并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存货价值是以原来内部销售企业该商品的销售成本列示的,不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由此导致在合并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存货价值与持有该存货的企业计税基础不一致,存在着暂时性差异。这一暂时性差异的金额就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所抵销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数额。从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来说,对于这一暂时性差异,则必须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例2:甲公司持有A公司80%的股权,系A公司的母公司。甲公司2011年利润表列示的营业收入中有5 000万元,系当年向A公司销售产品所取得的销售收入,该产品销售成本为3 500万元。A公司在2011年将该批内部购进商品的60%实现对外销售,其销售收入为3 750万元,销售成本为3 000万元,并列示于其利润表中;该批商品的另外40%则形成A公司期末存货,即期末存货为2 000万元,列示于A公司2011年的资产负债表中。甲公司和A公司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均为25%。
甲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其合并抵销处理如下:
1.将内部销售收入与内部销售成本及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销,其抵销分录如下:
借:营业收入 50 000 000
贷:营业成本 44 000 000
存货 6 000 000
2.确认因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导致的存货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相关递延所得税资产。本例中,从A公司来说,其持有该存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均为2 000万元;从甲集团公司角度来说,通过上述合并抵销处理,合并资产负债表该存货的价值为1 400万元;由于甲公司和A公司均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这一存货的计税基础应从A公司的角度考虑,即其计税基础为2 000万元。因该内部交易抵销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导致的暂时性差异为600万元(2 000-1 400),实际上就是抵销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金额。为此,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还应当对该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50万元(600×25%)。合并时的抵销分录: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 500 000
贷:所得税费用 1 500 000
3.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等相关所得税会计的合并抵销处理。对于内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资产,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将该内部交易对个别财务报表的影响予以抵销,其中包括将内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资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销。对于内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资产,从持有该固定资产的企业来说,假定不考虑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其取得成本就是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其中包括销售企业因该销售所实现的损益,这一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是一致的,不存在暂时性差异,也不涉及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问题。但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随着内部交易所形成的固定资产价值所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抵销,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该固定资产价值不包含这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也就是说是以原销售企业该商品的销售成本列示的,因而导致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列示的固定资产价值与持有该固定资产的企业计税基础不一致,存在着暂时性差异。这一暂时性差异的金额就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所抵销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数额。从合并财务报表来说,对于这一暂时性差异,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必须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例3:A公司和B公司均为甲公司控制下的子公司。A公司于2011年1月1日,将自己生产的产品销售给B公司作为固定资产使用,A公司销售该产品的销售收入为1 680万元,销售成本为1 200万元。A公司在2011年度利润表中列示该销售收入1 680万元,销售成本1 200万元。B公司以1 680万元的价格作为该固定资产的原价入账。B公司购买的该固定资产用于公司的销售业务,当月投入使用,其折旧年限为4年,预计净残值为零。B公司对固定资产确定的折旧年限和预计净残值与税法规定一致。为简化合并处理,假定该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在交易当年按12个月计提折旧。B公司在2011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中列示该固定资产,其原价为1 680万元、累计折旧420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 260万元。A、B公司和甲公司所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
甲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会计处理如下:
1.将该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相关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及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销。
借:营业收入 16 800 000
贷:营业成本 12 000 000
固定资产――原价 4 800 000
2.将当年计提的折旧和累计折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金额予以抵销:
借:累计折旧 1 200 000
贷:销售费用 1 200 000
3.确认因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导致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从B公司角度来看,因该内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相同,不产生暂时性差异,在B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中不涉及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问题。
合并财务报表中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1 200(企业集团取得该资产的成本)-300(按取得资产成本计算确定的折旧额)=900(万元)
合并财务报表中该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B公司该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1 260万元
合并财务报表中该固定资产相关的暂时性差异=900-1 260=-360(万元)
关于计税基础,企业所得税是以单个企业的纳税所得为对象计算征收的。某一资产的计税基础是从使用该资产的企业来考虑的。从某一企业来说,资产的取得成本就是其计税基础。由于该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属于B公司拥有并使用,B公司该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也就是整个企业集团的计税基础,个别财务报表确定该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与合并财务报表确定的该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是相同的。
合并财务报表中该固定资产相关的暂时性差异,就是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而产生的。本例中该固定资产原价抵销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为480万元,同时由于该固定资产使用而当年计提的折旧额420万元中也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120万元,这120万元随着固定资产折旧而结转为已实现内部销售利润120万元,因此该内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资产价值中当年实现抵销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为360万元。这360万元也就是因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而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对于合并财务报表中该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因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而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应当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90万元(360×25%)。确认相关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合并抵销分录如下: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900 000
篇8
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第二章 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
第三条 中期财务报告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
中期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应当是完整报表,其格式和内容应当与上年度财务报表相一致。
当年新施行的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格式和内容作了修改的,中期财务报表应当按照修改后的报表格式和内容编制,上年度比较财务报表的格式和内容,也应当作相应调整。
基本的每股收益和稀释的每股收益应当在中期利润表中单独列示。
第四条 上年度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中期期末应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上年度财务报告除了包括合并财务报表,还包括母公司财务报表的,中期财务报告也应当包括母公司财务报表。
上年度财务报告包括了合并财务报表,但报告中期内处置了所有应当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范围的子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只需提供母公司财务报表,但上年度比较财务报表仍应当包括合并财务报表,上年度可比中期没有子公司的除外。
第五条 中期财务报告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提供比较财务报表:
(一)本中期末的资产负债表和上年度末的资产负债表。
(二)本中期的利润表、年初至本中期末的利润表以及上年度可比期间的利润表。
(三)年初至本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和上年度年初至可比本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
第六条 财务报表项目在报告中期作了调整或者修订的,上年度比较财务报表项目有关金额应当按照本年度中期财务报表的要求予以重新分类,并在附注中说明重新分类的原因及其内容,无法重新分类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能重新分类的原因。
第七条 中期财务报告中的附注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编制,披露自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生的,有助于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化情况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对于理解本中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也应当在附注中作相应披露。
第八条 中期财务报告中的附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信息:
(一)中期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上年度财务报表相一致的说明。
会计政策发生变更的,应当说明会计政策变更的性质、内容、理由及其影响数;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应当说明理由。
(二)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原因及其影响数;影响数不能确定的,应当说明原因。
(三)前期差错的性质及其更正金额;无法进行追溯重述的,应当说明原因。
(四)企业经营的季节性或者周期性特征。
(五)存在控制关系的关联企业发生变化的情况;关联方之间发生交易的,应当披露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和交易要素。
(六)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发生变化的情况。
(七)对性质特别或者金额异常的财务报表项目的说明。
(八)证券发行、回购和偿还情况。
(九)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的情况,包括在中期内实施的利润分配和已提出或者已批准但尚未实施的利润分配情况。
(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规定披露分部报告信息的,应当披露主要报告形式的分部收入与分部利润(亏损)。
(十一)中期资产负债表日至中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非调整事项。
(十二)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以后所发生的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的变化情况。
(十三)企业结构变化情况,包括企业合并,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共同控制或者控制关系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购买或者处置,终止经营等。
(十四)其他重大交易或者事项,包括重大的长期资产转让及其出售情况、重大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取得情况、重大的研究和开发支出、重大的资产减值损失情况等。
企业在提供本条(五)和(十)项关联方交易、分部收入与分部利润(亏损)信息时,应当同时提供本中期(或者本中期末)和本年度年初至本中期末的数据,以及上年度可比本中期(或者可比期末)和可比年初至本中期末的比较数据。
第九条 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各中期财务报表项目时,对项目重要性程度的判断,应当以中期财务数据为基础,不应以年度财务数据为基础。中期会计计量与年度财务数据相比,可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估计,但是,企业应当确保所提供的中期财务报告包括了相关的重要信息。
第十条 在同一会计年度内,以前中期财务报告中报告的某项估计金额在最后一个中期发生了重大变更、企业又不单独编制该中期财务报告的,应当在年度财务报告的附注中披露该项估计变更的内容、理由及其影响金额。
第三章 确认和计量
第十一条 企业在中期财务报表中应当采用与年度财务报表相一致的会计政策。
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生了会计政策变更,且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将在年度财务报表中采用的,中期财务报表应当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按照本准则第十四条的规定处理。
第十二条 中期会计计量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财务报告的频率不应当影响年度结果的计量。
在同一会计年度内,以前中期财务报表项目在以后中期发生了会计估计变更的,以后中期财务报表应当反映该会计估计变更后的金额,但对以前中期财务报表项目金额不作调整。同时,该会计估计变更应当按照本准则第八条(二)项或者第十条的规定在附注中作相应披露。
第十三条 企业取得的季节性、周期性或者偶然性收入,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应在中期财务报表中预计或者递延,会计年度末允许预计或者递延的除外。
企业在会计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应在中期财务报表中预提或者待摊,但会计年度末允许预提或者待摊的除外。
篇9
一、外币财务报表折算概述
为了全面反映跨国公司的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每一会计期末母公司需要将以外币表示和国外子公司的财务报表折算为与母公司记帐本位币相一致的个别财务报表,以便母公司以折算后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对于将境外子公司的财务报表折算为以母公司记账本位币反映的财务报表,这一过程就是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
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过程只是将一种货币换算为另一种货币,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经济交易行为,因此无需作帐务处理,只需对财务报表作相应的调整。外币财务报表在折算过程中会产生报表折算差额,它是由于对外币财务报表中各项目采用不同折算汇率而产生的。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将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并入本企业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折算:(一)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项目除“未分配利润”项目外,其他项目采用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折算。(二)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项目,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也可以采用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三)按照本条(一)、(二)折算产生的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在并入后的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单独列示,其中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部分,并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比较财务报表的折算比照上述规定处理。
二、外币利润表折算的相关问题
如何获得境外子公司损益类项目折算的历史汇率和折算后的金额数据?对于境外子公司的利润表中损益类项目的折算汇率问题,新准则规定:既可以采用交易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折算,也可以采用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显然,对于折算汇率是可选择的。一般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在对报表损益项目采用期初与期末的平均汇率折算方法,如果损益类项目采用交易发生时的即期汇率,则一方面可以使折算后的利润额更为合理;另一方面又能与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折算汇率口径保持一致,即都采用发生时的历史汇率。那么如何获得损益类项目折算时的历史汇率和折算后的金额数据呢?实务操作中,对于所有者权益项目,由于一般企业年内发生笔数不是很多,通常是采用设置账外备查簿的方法获得相关项目发生时的历史汇率和折算后的金额。但利润表项目则不同,即便是小企业年内发生的笔数也不会少,采用备查簿的方法工作量太大,而且由于是账外统计很难保证准确性,笔者建议有条件企业利用现有的会计系统,获得子公司损益类项目折算为母公司本位币的历史数据。具体为:(1)在子公司账套中维护子公司本位币折母子公司本位币的折算汇率;(2)在凭证行项目中设置“母公司本位币金额”与“母子公司折算汇率”统计字段。(3)子公司会计系统在生成凭证时,自行判断:如果某凭证行项目中的“科目”字段涉及损益类科目,将根据当前母子公司的折算汇率,将该行项目“公司本位币”字段中的金额折成母公司本位币的金额,在“母公司本位币金额”字段中反映,并在“母子公司折算汇率”字段反映折算汇率。
三、外币资产负债表折算的相关问题
(一)子公司未分配利润项目的外币折算
未分配利润期末数的计算公式为:年初未分配利润+本年利润一本年利润分配。子公司折算后的年初未分配利润根据上年折算后的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数填列,本年利润根据当期折算后利润表的各项目金额轧抵后取得,只有本年的利润分配项目需要采用一定的折算汇率,进行直接的外币折算。对于利润分配项目采用何种汇率折算,新准则中并未明确。实际工作中,在对报表损益项目采用期初与期末的平均汇率折算的情况下,通常的做法是对利润分配项目也使用相同口径按照该平均汇率折算。但是利润分配项目按照报表期初与期末的平均汇率折算并不妥当。采用这种折算方法,“未分配利润”项目的转入按照转入当期期初与期末的平均汇率折算,转出按照转出当期的期初与期末平均汇率折算。由于两者折算汇率可能不同,会导致“未分配利润”期末数出现以下异常情况:(1)折算前“未分配利润”期末数为正数,折算后为负数,或者相反。(2)将折算后的“未分配利润”金额除以折算前的金额,得出的母子公司折算汇率过大或过小的情况。所以建议对子公司利润分配采用个别认定方式折算,即按照所分配的利润转入未分配利润时采用的汇率折算。目的是使“未分配利润”项目折算前后不至于相互矛盾。
(二)子公司其他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外币折算
篇10
一、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概念
1.财务管理的含义
财务管理是指,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投资,资本筹资以及经营中现金流量、利润分配的经济管理工作。
2.财务报表分析的含义
财务报表分析,也称财务分析,是通过收集和整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相关数据,结合其他有关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情况进行比较和评价,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和控制依据的一项管理工作。
二、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与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关系
1.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区别
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与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之一的财务报表分析,其资产、成本控制、经营现金流入流出、净利润等是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是否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但是财务报表分析在财务管理活动中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而存在。其外在表现形式与财务管理活动的依据原理和关注的侧重点不一致。主要表现在财务报表分析与财务管理活动之间在会计信息处理、财务研究侧重点、服务对象管理、会计职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就会计职能而言,财务报表分析的会计职能主要侧重于对报表的“分析”。财务管理活动的会计职能主要侧重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企业才财务管理活动主要包含预测企业的资产利润、合理制定企业的纳税筹划方案、合理有效地控制企业的成本支出、对企业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等内容。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针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经营现金流量表等报表中财务比率的选取、计算与分析。就财务研究的侧重点而言,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主要侧重于企业在筹资、投资、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各个阶段的全过程,而财务报表侧重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销售、利润结果。
2.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联系
财务报表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财务报表可以作为衡量企业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的标准。企业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或者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的总目的是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强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由此可见,财务报表分析与财务管理活动在目标上是保持高度一致的。其次,财务管理活动是对财务报表分析情况的总结和完善。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一个季度或者一年的资产负债情况、成本费用支出、营业利润等状况,并不代表企业最近几年的财务经营状况及其管理水平。因此,财务管理活动是对财务报表分析的总结与完善。
三、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性
1.为不同信息使用者提供便利
针对不同财务信息使用者来说,财务信息使用者在研究、参考财务报表信息时关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首先,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能力是影响投资者决定参与企业投资的重要因素。其次,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的盈利能力、资产流动比率、内部成本控制能力、负债偿还能力是决定债权人是否仅需投资企业的主要因素。最后,就经营管理者而言,通过分析财务报表中的财务比率、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收益率、其他业务收益率和销售利润率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对比分析同行业的财务比率并及时调整高于同行业的财务比率。由此可见,分析财务报表可以为不同信息使用者提供便利。除此之外,政府监督机关还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的纳税筹划的指标考核,比如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税种的筹划标准方针制定,避免企业出现偷税、漏税等现象。
2.体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解释
在会计学领域,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对外会计信息披露时亦称对外会计报表,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会计主体财务信息质量等情况的重要杠杆。会计报表的结构体系包含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经营现金流量表、利润表、财务状况变动表等。作为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之一的财务报表,其结构体系中不包含股东投资报告、董事会报告、企业经营管理报告分析说明书、人动报告、人事资料说明书等。企业的财务报表主要由对外报表与对内报表两大部分组成,就对外报表而言,其编制准则主要遵循会计准则与会计政策的选择,在对外会计报表信息披露的过程中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在债权人、银行、政府纳税机关、社会媒介等债权所有人。由此可见,财务报表在财务管理活动体系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3.体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描述
篇11
一、间接控股关系下控制权计算方法
间接控股是指母公司通过子公司而对子公司的子公司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对于间接控股,会计实务中存在两种计算拥有表决权比例的方法,即“加法原则”和“乘法原则”。前者强调控制原则,把间接拥有子公司的子公司(或母公司的孙公司)表决权视为直接拥有的表决权,只要投资方拥有被投资方50%以上的股权,就等于完全控制了被投资方全部资产和经营决策权,就应当采用完全合并法合并被投资方会计报表;而后者是所有权理论的体现,要求把对子公司的子公司的间接持股按比例换算为实际“拥有”的直接持股,并且只能按比例合并被投资方会计报表。例如:A公司持有B公司60%表决权,而B持有C公司60%的表决,如果根据加法原则,A通过B拥有了C公司60%的股权,从而完全控制了C公司全部资产和财务,A应将C纳入合并范围。但是,如果根据乘法原则,A只拥有C公司36的股权,不应当将丙纳入合并范围。
既然合并会计准则以实体理论为基础的。根据实体理论,母公司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孙公司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表明母公司有权支配该子公司和孙公司的全部资产、统驭它们的经营决策和财务分配决策,母公司应当将它们纳入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并且母公司应当采用完全合并法合并子公司会计报表。那么在间接控股情况下,可以推断应当适用加法原则,计算间接拥有的表决权比例。
二、间接腔股关系下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方法
在间接控股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自下而上,逐级合并的方法编制整个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即先编制子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再根据子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总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
例:假设A公司投资400万元持有B公司80%股权,B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其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等;B公司投资300万元持有C公司60%股权,C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其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等。假设2010年,B公司净利润50万元,提取了10%的盈余公积,分配了50%的利润;C公司2010年净利润40万元,提取了10%的盈余公积,分配了50%的利润。
(一)B对C的合并
1.首先将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
(1)将净利润份额全部确认为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 24
贷:投资收益 24
(2)把成本法确认的投资收益全部冲减(即分配的利润)
借:投资收益12
贷:长期股权投资12
2.B对C的报表合并
B公司持有C公司60%的股权,由B公司合并C公司。B公司个别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为312万元(300万元+12万元),少数股东权益为208万元(200万元+8万元),合并抵销分录为:
(1)合并资产负债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抵消。
借:股本――C公司 500
盈余公积―― (年初)0
(本年)4
未分配利润――(年末) 6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 312
少数股东权益 208
(2)其次是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抵消。
由于母公司本期投资收益就是子公司本期净利润,母公司本期投资收益和子公司期初未分配利润,就是子公司本期全部可供分配的利润,构成了子公司对利润的分配(包括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提取盈余公积)和期末未分配利润。所以,需要抵消的母公司投资收益和子公司期初未分配利润,与子公司本期利润分配的各项目及期末未分配利润的数额是相对应的,应将其相互抵消。
借:投资收益 24
少数股东损益 16
未分配利润――C公司(年初) 0
贷:提取盈余公积 4
对所有者的分配 20
未分配利润――C公司(年末) 16
(二)A对B的合并
B公司合并C后的股本500万元(B公司),盈余公积5万元(B公司),未分配利润16万元(B公司),少数股东权益208万元;合并净利润为50万元(90万元-40万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万元,归属于C公司少数股东的净利润为16万元;合并本期提取盈余公积5万元(B公司)。
1.首先将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
(1)将净利润份额全部确认为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40
贷:投资收益 40
(2)把成本法确认的投资收益全部冲减(即分配的利润)。
借:投资收益20
贷:长期股权投资 20
2.A对B的合并报表
A公司个别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420万元(400万元+20万元),少数股东权益为105万元(100万元+5万元),合并抵销分录:
(1)合并资产负债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抵消。
借:股本――B公司 500
盈余公积――(年初)0
(本年) 5
未分配利润――(年末) 20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420
少数股东权益 105
(2)其次是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抵消。
借:投资收益 40
少数股东损益 10
未分配利润――C公司(年初) 0
贷:提取盈余公积 5
对所有者的分配 25
未分配利润――C公司(年末) 20
三、对我国合并会计准则的建议
(一)间接控股关系下的合并会计信息披露
在间接控股情况下,母公司对被控制对象的的控制力势必弱于直接控股关系,而且随着控制链的拉长,母公司对被控制对象的控制力将会越来越弱,因此,与加法原则计算出来的控制权比例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并且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人对合并会计信息的正确解读。因此,在间接控股关系情况下,建议在合并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控股关系的性质,以便将直接控股关系与间接控股关系区别开来,从而增强合并会计信息与投资者决策的相关性。
(二)多层控股关系下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顺序
在多层控股关系下,财务报表的合并方法有顺序分层合并和一次合并法之分。上文重点分析了分层合并法,其特点是先编制子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然后再逐级向上编制母集团合并财务报表。一次合并法的特点是直接编制母集团合并财务报表。与一次合并法相比,分层合并法能够提供多层次的会计信息,从而增加合并会计信息含量,而且分层合并法是以每一子集团合并财务报表为基础的,不需要额外增加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成本。所以,笔者建议我国合并会计准则应当明确多层控股关系下采用分层合并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以提高合并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进而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篇12
一、对合并范围进行调整,缩小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一)明确并扩大了合并范围
旧会计准则规定符合“已关停并转”等共计6个条件的子公司,可以不包括在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之内。并且根据重要性原则,对于盈利的子公司,当其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及当期净利润额按照资产标准、销售收入标准和利润标准计算的比重在10%以下的,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对于特殊行业(银行和保险业)的子公司,可以不将其纳入合并范围。这些规定使得相当一部分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并且旧会计准则规定的6个条件具有一定的弹性,为盈余管理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新会计准则取消了这些规定。新会计准则规定,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母公司控制的特殊目的主体也应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二)在合并子公司利润的时点上进行了控制
在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上,旧会计准则的规定,只要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点受控制的公司就是子公司。在这个时点上是子公司的,其全年利润就有可能都被并入合并利润;在这个时点上不是子公司的,其全年的交易就都不是内部交易了。在此规定下,母公司可以通过收购或出售,增加或减少子公司,改变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新会计准则在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上,除了有空间上的限定外,还有时间上的限定。其规定,因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应当将该子公司购买日至报告期末的收入、费用、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并且规定,母公司在报告期内处置子公司,应当将该子公司期初至处置日的收入、费用、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这使得当年减少的子公司在被处置前的内部交易未实现利润要在合并财务报表中被抵销。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盈余管理的漏洞。
二、将子公司的超额亏损并入合并利润,缩小了盈余管理空间
在子公司超额亏损即子公司已资不抵债,所有者权益的负值即超额亏损部分,旧会计准则规定,在合并财务报表中设立“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分别作为合并资产负债表的减项和合并利润表的增项。使得子公司的超额亏损部分只减少合并股东权益,不减少合并净利润。这一规定便于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母公司可以通过内部交易将成本、费用及不良资产转嫁给子公司,使子公司发生巨额亏损。
新会计准则去掉了旧会计准则的这一规定,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规定子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当期亏损超过了少数股东在该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的,如果公司章程或协议规定少数股东有义务承担,并且少数股东有能力予以弥补的,该项余额应当冲减少数股东权益。否则,该项余额冲减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这一规定表明,子公司的超额亏损必须在合并资产负债表和合并利润表中反映,而且在多数情况下超额亏损全部由多数股东承担。新会计准则将子公司超额亏损并入合并利润,缩小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三、对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的使用做出规定,但存在不足
我国的旧会计准则没有明确规定企业合并应使用哪种会计处理方法,但从具体规定看,其允许使用的是购买法。可是在权益结合法制造“瞬时利润”的诱惑下,许多公司违背会计规范,滥用权益结合法,这是合并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上市公司采用换股方式进行的企业合并,基本上都采用了权益结合法。
新会计准则中的一个重要规定是将企业合并划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规定分别采用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核算。这一规定使得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能再随意使用权益结合法了,从而有助于遏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也会增大盈余管理的空间。
在新会计准则下,只要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无论是否采用换股支付方式,都应采用权益结合法,而权益结合法是有助于盈余管理的。另外,这一规定也会诱导企业设法将合并"做成"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新会计准则对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的使用做出规定,但存在不足,就是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使用权益结合法,会在制度允许的情况下增大盈余管理的空间。
四、改变商誉处理方法,增大了盈余管理空间
旧会计准则有关商誉的规定不够系统、清晰,严重滞后于实务,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与国际惯例都存在很大差异。
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商誉处理进行了明确规定,主要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与旧会计准则相比较,变化很大。新会计准则规定,商誉作为合并财务报表中的一个项目应单独列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的差额,应当在合并资产负债表“商誉”项目中列示。并且,新会计准则对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重大修改,规定对商誉不再进行系统摊销,而只采用减值测试法。
在经济体制转型并没有完成和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的处理方法会扩大盈余管理的空间。减值测试需要确定测试单元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确定有赖于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或最近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或预期未来净现金流量的现值。而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并没有完成,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活跃市场还会受到种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资产或负债缺乏完善的交易市场,投资者难以通过交易市场取得有关公允价值的完备信息。减值测试中还需要运用估值技术,这必然要依赖主观判断。而目前我国公司治理还存在许多缺陷,一些高层管理人员的道德观和诚信意识缺失,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执业能力也参差不齐,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在减值测试中出现会计选择、会计估计的滥用。
五、加大了合并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的难度
母公司财务报表中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改用成本法核算,加大了合并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的难度。《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母公司财务报表中,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再按照权益法调整。而旧会计准则规定应采用权益法。这种变化加大了母公司利润与合并利润之间的差异,并且使二者之间的差异复杂化。
篇13
1企业财务报表中粉饰行为
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很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和信贷机会,就会设置很多不同的财务表,尤其是经营不佳的企业,通常情况下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资金。为了有效解决集资问题,获得更多的贷款,就会粉饰会计报表。②企业主要通过财务报表粉饰来减税,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存在差异,企业采用的会计方案会直接影响到需要交纳的税款。如果税款较高,相应的就会增加企业成本,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迫于财务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就会出现财务报表粉饰行为。③在财务指标考核过程中,企业为了达到既定标准,就会根据企业财务情况粉饰报表,通过完善销售利润率、投资回报率以及速度比率等指标,降低需要缴纳的税费。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为了获得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会粉饰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2财务报表中的粉饰行为手段
受到我国管理公司制度的影响,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会直接参与到日常的经营过程中,甚至干预内部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外部人员而言,只能通过企业公布的财务报表获得信息,所以,企业为了获得良好的企业形象和融资条件,就会粉饰财务标准,误导债权人和投资人。在我国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财务报表粉饰行为比较常见,主要包括对财务状况粉饰和经营业绩粉饰。在进行企业财务状况粉饰的过程中,财务资产与负债指标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负债指标和资产成为了重要的粉饰对象,有的企业会采用低估负债与高估资产等方式,获得相对有利的筹资环境。在企业经营业绩粉饰过程中,也会通过粉饰财务报表,反映企业的经营利润,具体通过利润平衡、降低利润以及增加利润等途径,从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更多的外界支持,提升企业的经济利润和自信等级,为企业筹资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并且修改不想被外界看到的信息,然后利用跨期摊提账户和递延账户等手段,提升企业的经济利润,促进企业利润的均衡化。在企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过分粉饰企业财务报表就会导致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出现失真的情况,导致信息使用者不能真正了解企业基本的运行情况,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实际过程中,企业粉饰财务报表手段形式多样,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①企业为了掩盖自身发展问题,会隐瞒真实的财务信息,或对信息不进行及时披露,只把正面的财务信息透露给外界,进而对信息使用者在投资决策方面产生失误,导致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②企业在制订财务报表系统的过程中,会变更会计估算和会计政策,粉饰财务报表,很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③利用固定资产项目粉饰财务报表。对于有的企业而言,固定资产消耗比较大,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润,在会计估计不确定的影响下,企业就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和冲回,进行财务报表粉饰。④随着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有的企业会采用赊销方式和分期付款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客户,导致往来项目应收账款不断增加,占有比例越来越大,有的企业就会利用虚假应收项目进行挂账处理,虚增企业利润。⑤利用成本项目分析财务标准。企业会根据自身生产情况,通过水电量耗费或辅助材料分配费用上进行造假,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3财务报表粉饰行为的防范措施
在企业进行财务报表粉饰的过程中,虽然在短期内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但是从长远来看,会对企业和市场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扰乱市场经济的发展秩序,降低企业信用,损害企业的形象,甚至导致企业倒闭。因此,需要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规范企业的财务报表行为,避免各方受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和生产经营情况,制订完善的财务会计控制机制,明确各个岗位财务会计的职责,保证管理机制和措施能够真正落实到位。因此,在实际中,为了有效防止造假形式和粉饰行为,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可以采用会计强制休假机制和定期轮岗机制,从而规范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行为。在企业发展运行的过程中,监事会要制订完善的监督机制,加强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监督,重点做好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会人员的监督,定期对企业财务情况进行检查;明确监督人员的职责,验证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会计的合法性,不断规范企业财务报表行为,满足实际需要。为了有效避免出现财务报表粉饰行为,企业要建立高管监督机制,降低高管工作的随意性,防止在实际过程中出现营私舞弊的行为;企业要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对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从根本上消除企业的财务报表粉饰行为。为了有效防止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出现,管理部门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强化审计部门在企业报表监督中的重要作用,减少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的干预,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保证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效果.综上所述,为了有效防止造假形式和粉饰行为出现,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可以采用会计强制休假机制和定期轮岗机制。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企业财务会计行为的监督,从而规范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行为,排除企业高层对财务会计人员的干扰,消除企业财务报表粉饰和造假行为。
参考文献
[1]温永兰,王琛.浅析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防范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11).
[2]赵江利.浅析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防范[J].财经界(学术版),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