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厅规划财务处。
二、主要任务
(一)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调研和重点课题研究工作。拟定“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专题,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形成前期课题成果;成立“十二五”卫生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为规划制订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组织开展“十二五”卫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认真总结“十一五”、充分研究“十二五”有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着手制订相关“十二五”卫生专项发展规划,研究提出“十二五”规划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重点、对策措施和政策取向。
(三)完成《江苏省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前期调研、重点课题研究和编制卫生专项规划的基础上,起草《江苏省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初稿。下半年,组织不同层次专家对规划初稿进行论证、完善,按照规定程序报省政府审批。
篇2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新规划理念,突出规划重点,改进规划方法,促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主要任务
研究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着重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年以来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目录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确定,以招标和委托方式组织开展研究。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进度安排分四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20**年5月至6月底前),向市政府提出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对规划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开展重大课题前期研究工作,做好“十二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年7月至12月底前)。研究确定我市“十二五”总体规划思路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专家对基本思路进行论证。听取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定。
第三阶段:纲要基本框架、专项规划草案研究起草阶段(2010年1月至6月底前)。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就发展战略、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与市直有关部门衔接。
第四阶段: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完善、审议阶段(2010年7月至12月底前)。完成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经市政府审定后,提交人大审议批准。
(三)编制重点专项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点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市直有关部门牵头负责起草,报市政府审定。
具体分工及阶段:20**年7月至12月底前,市发改委在广泛征求市直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我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题目及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各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组成“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编制提纲。2010年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框架性草案,并报送市发改委。市发改委就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中的重大问题,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县(市)区政府进行衔接协调。2010年1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对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作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上报市政府审定。
(四)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把经济中心、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是编制县(市)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其它规划的重要依据。要根据省“经济区”区域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具体工作包括:进一步完善**市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市“嫩江-爱辉-逊克”矿业经济区开发建设规划、**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市“嫩江-五大连池-北安”南三县农业产业综合开发规划、“五大连池-孙吴-**界江”黄金特色旅游开发规划、**市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对俄贸易加工园区)“十二五”建设规划。由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修编起草。
(五)编制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地提出,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市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应尽可能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同步并略有超前。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经本级政府审定前,就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支柱产业、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布局、重要的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其它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内容,与市发改委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衔接。各地规划纲要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后,送市发改委备案。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各地、各部门要对本地、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必须编制规划,且要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以政府为主体的规划中,重点项目主要是指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四)加强规划间的相互衔接。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衔接协调的内容包括: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要做好市“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各地规划纲要衔接,避免冲突,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尽量使本市规划和省、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要求,以使我市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的大力支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防止规划部门化,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衔接,把各项发展思路和措施落到实处。
(五)增强规划编制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能更好地反映民情,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除本部门、本系统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注重吸收相关部门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篇3
(一)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是我县化危为机、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的重要举措。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将更趋复杂多变,影响加快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将不断增多,因此,我县经济如何经过自身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何继续巩固和扩大现有优势,这些都是我们编制“十二五”规划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利于我们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客观分析和把握全县经济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新需求,从而妥善应对挑战,化危为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是我县加快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目标的现实需要。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我县除GDP和财政收入两项指标外,其他各项指标均可圆满完成规划目标,但发展水平与其它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近年来,周边区县发展势头迅猛,有的县主要经济指标已经逼近甚至超过我县,“民不富、县不强”依然是我县的基本县情,经济发展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十二五”期间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科学提出“十二五”期间新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和措施,有利于我们把握主攻方向,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并早日实现强县富民目标。
二、把握“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
编制“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县情,以“作强,服务西宁”为总体思路,从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手,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在此,我强调五个方面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第一,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农业方面,要坚持建成全市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这一定位不动摇,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首要任务,在建设、生产、销售等环节作实规划;工业方面,要坚持建成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这一定位不动摇,重点规划好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传统产业的提质改造、北川工业园平台的建设、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三产方面,要坚持建成全省重要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的定位不动摇,重点规划好旅游业发展,突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宣传推介三大重点,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三产的龙头。
第二,突出项目工作的支撑作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投资方向以及我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现状,科学谋划一批有明显带动和促进作用的骨干项目和重大项目,不仅要做好改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类的项目,更主要的是从全县经济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研究,做一些促进经济总量扩张、经济增长加快的扩张类项目。农业方面,把特色种植业、畜产品、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农村交通、水利设施建设、扶贫开发、人饮工程等作为重点,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工业方面,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开发向市场、知识、技术、资本与自然资源相结合的方向转变,重点研究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关联度的项目,同时作实招商引资项目;三产方面,做好旅游综合开发、商贸流通、园林片区房地产开发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城镇基础设施方面,把重点放在重大项目空间布局和配套项目的建设上,提高综合配套能力,解决各种瓶颈制约;社会民生方面,重点做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领域的项目。
第三,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研究分析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加强设施农业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思路、发展方向。
第四,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协调是编制科学规划的重要原则。“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指标完成情况总体良好,但还有一些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一些民生问题还相对滞后。“十二五”规划必须突出统筹协调,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仅要着眼于搞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方面的工作,同时要更加重视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切实强化“注重民生、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将民生方面的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来体现,更加关注反映社会发展状况的科教文卫和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认真研究城乡发展、生态建设、居民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调整等方面的问题。
第五,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研究。坚持建设全省最大的生态型、宜居型城镇这一定位不动摇,把城乡统筹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分析研究如何加快园林片区开发建设,逐步建立特色鲜明、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城镇功能组团;如何依托桥头镇现有建成区,以梯次渐进的发展模式,推进城市向多单元、多中心、多功能发展;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建制镇特色产业,形成城镇产业支撑,促进农村人口到城镇稳定就业,有序向二、三产业转移;如何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篇4
按照《监督法》规定和2013年区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今年11月下旬常委会将开展听取和审议原黄浦、卢湾两区政府关于“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为了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近期,区人大常委会全面启动审议前的调研工作。调研工作采用“1、4、9”模式开展。
“1”即一项目的。今年是“十二五”规划执行的第三年,原黄浦、卢湾两区“十二五”规划实施以后,两区于2011年“撤二建一”,建立了新的黄浦区。常委会将在总结原两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区委提出的关于制定建设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总体行动方案系列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掌握两区整合后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客观评估和审议“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及其落实情况,理性分析规划实施中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根据当前我区发展环境和形势的变化,科学调整发展目标,进而提出推动规划更好实施的意见建议,同时对新修订的新黄浦未来两年半发展规划进行审议,明确工作重点,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既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确保我区可持续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4”即四种调研方法相结合。常委会将在政府部门自评的基础上,开展专题综评和调研,力求科学性、实效性和连续性;同时邀请有关专家,部分市、区人大代表,部分市民代表,以及有关中介机构参与本次调研活动,提高调研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主要采用四种相结合的方法:一是人大调研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拟向生活或工作在本区域的部分市民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他们是规划目标享有的衡量者,对规划实施情况、存在弊端有切身的感受,最具有发言权。二是点与面相结合。在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体调研的同时,各工委会将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选择确定1-2项调研重点,做到点面结合。三是调研与审议相结合。听取有关部门汇报,实地考察调研,对获取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全面梳理、归类和对照,看是否符合规划制定的初衷。四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和个案实地勘察等方式开展科学合理的论证,聘请专业机构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指标比对,通过采用正确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力争为整合后的“十二五”中后期工作目标提出具指导性的意见建议。
“9”即九个机构协同完成。鉴于“十二五”规划涉及本区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常委会结合各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的职责分工,统一成立专项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委会分管主任为组长,其成员包括常委会下设的三室六委负责人,共同参与和完成这项调研任务。总体安排和调研工作由财经工委牵头,办公室协调。在开展调研之前,相关资料由财经工委收集和分送。内司和侨民宗工委就社区管理、社会稳定和推进养老事业等情况开展调研并形成专题分报告;财经工委就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功能区建设情况等开展调研并形成专题分报告;教科文卫工委就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等开展调研并形成专题分报告;城建环保工委就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旧改工程和环保事业进展情况等开展调研并形成专题分报告;人大代表工作室和人事工作委员会就参与调研对象(包括市民、市区人大代表)的组织安排和聘请中介机构联系沟通开展相关工作;以财经工委为主,研究室配合汇总各项分报告后形成总报告,于11月下旬提交常委会会议进行审议。
篇5
从昨天起,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联合举办为期三天的“城镇建设年”和“产业平台推进年”专题培训班。市委副书记、市长在培训班上作了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题辅导报告。强调,“十二五”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全市广大干部要深刻理解“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神聚力、真抓实干,奋力推动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
在报告中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的时代背景和特点,精辟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刻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国内外环境变化的新趋势新特征,全面解读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实现途径。
指出,未来五年,经济发展将进入转型攻坚期,新型城市化将进入高速发展期,社会建设将进入整体提升期,生态文明建设将进入全面加强期,区域发展将进入加速联动推进期。针对新的发展形势和机遇挑战,《纲要》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以及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更加牢固等三大目标。围绕这三大目标,在今后五年的政府工作中,重点要在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创业创新环境、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等五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强调,“十二五”规划《纲要》是引领今后五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全面实现《纲要》提出的宏伟蓝图,务必进一步明晰市域功能区布局、市域城市发展布局、市域产业发展布局和市域土地功能布局等四大布局,务必全力推进产业平台和城镇平台等两类平台建设,努力为“十二五”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城镇平台建设上,要围绕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建设一流幸福家园,全面建成文化商务区,加快城南综合改造片区、城西综合改造片区、景观大道综合改造工程等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强化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完善,大力推动三个中心镇由镇向城跨越;在产业平台建设上,要围绕加快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全面推进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慈东工业区、新兴产业集群区、鸣鹤风景区、商品市场园区、综合物流园区等重要产业基地建设。
篇6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新规划理念,突出规划重点,改进规划方法,促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主要任务
研究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着重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xx年以来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目录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确定,以招标和委托方式组织开展研究。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进度安排分四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20xx年5月至6月底前),向市政府提出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对规划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开展重大课题前期研究工作,做好“十二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xx年7月至12月底前)。研究确定我市“十二五”总体规划思路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专家对基本思路进行论证。听取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定。
第三阶段:纲要基本框架、专项规划草案研究起草阶段(20xx年1月至6月底前)。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就发展战略、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与市直有关部门衔接。
第四阶段: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完善、审议阶段(20xx年7月至12月底前)。完成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经市政府审定后,提交人大审议批准。
(三)编制重点专项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点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市直有关部门牵头负责起草,报市政府审定。
具体分工及阶段:20xx年7月至12月底前,市发改委在广泛征求市直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我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题目及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各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组成“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编制提纲。20xx年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框架性草案,并报送市发改委。市发改委就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中的重大问题,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县(市)区政府进行衔接协调。20xx年1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对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作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上报市政府审定。
(四)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把经济中心、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是编制县(市)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其它规划的重要依据。要根据省“经济区”区域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具体工作包括:进一步完善**市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市“嫩江-爱辉-逊克”矿业经济区开发建设规划、**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市“嫩江-五大连池-北安”南三县农业产业综合开发规划、“五大连池-孙吴-**界江”黄金特色旅游开发规划、**市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对俄贸易加工园区)“十二五”建设规划。由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修编起草。
(五)编制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地提出,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 并与市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应尽可能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同步并略有超前。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经本级政府审定前,就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支柱产业、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布局、重要的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其它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内容,与市发改委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衔接。各地规划纲要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后,送市发改委备案。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各地、各部门要对本地、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必须编制规划,且要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以政府为主体的规划中,重点项目主要是指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四)加强规划间的相互衔接。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衔接协调的内容包括: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要做好市“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各地规划纲要衔接,避免冲突,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尽量使本市规划和省、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要求,以使我市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的大力支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防止规划部门化,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衔接,把各项发展思路和措施落到实处。
(五)增强规划编制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能更好地反映民情,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除本部门、本系统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注重吸收相关部门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篇7
二、主要任务
研究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着重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年以来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目录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确定,以招标和委托方式组织开展研究。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进度安排分四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2009年5月至6月底前),向市政府提出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对规划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开展重大课题前期研究工作,做好“十二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09年7月至12月底前)。研究确定我市“十二五”总体规划思路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专家对基本思路进行论证。听取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定。
第三阶段:纲要基本框架、专项规划草案研究起草阶段(2010年1月至6月底前)。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就发展战略、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与市直有关部门衔接。
第四阶段: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完善、审议阶段(2010年7月至12月底前)。完成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经市政府审定后,提交人大审议批准。
(三)编制重点专项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点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市直有关部门牵头负责起草,报市政府审定。
具体分工及阶段:2009年7月至12月底前,市发改委在广泛征求市直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我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题目及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各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组成“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编制提纲。2010年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框架性草案,并报送市发改委。市发改委就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中的重大问题,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县(市)区政府进行衔接协调。2010年1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对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作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上报市政府审定。
(四)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把经济中心、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是编制县(市)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其它规划的重要依据。要根据省“经济区”区域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具体工作包括:进一步完善*市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市“*-爱辉-逊克”矿业经济区开发建设规划、*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市“*-五大连池-北安”南三县农业产业综合开发规划、“五大连池-孙吴-*界江”黄金特色旅游开发规划、*市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对俄贸易加工园区)“十二五”建设规划。由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修编起草。
(五)编制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地提出,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市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应尽可能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同步并略有超前。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经本级政府审定前,就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支柱产业、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布局、重要的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其它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内容,与市发改委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衔接。各地规划纲要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后,送市发改委备案。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各地、各部门要对本地、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必须编制规划,且要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以政府为主体的规划中,重点项目主要是指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四)加强规划间的相互衔接。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衔接协调的内容包括: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要做好市“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各地规划纲要衔接,避免冲突,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尽量使本市规划和省、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要求,以使我市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的大力支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防止规划部门化,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衔接,把各项发展思路和措施落到实处。
(五)增强规划编制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能更好地反映民情,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除本部门、本系统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注重吸收相关部门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篇8
德院长:说到感受,我想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感到如释重负;同时又感到任重而道远。
根据《赤峰学院“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写作组负责学校总体规划的编写工作。学校“十三五”总体规划是“十三五”期间学校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性纲领,是各个子规划的基本依据,既包含对学校“十二五”的客观总结,对学校当前面临新形势的准确分析,也包含“十三五”期间学校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组织上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写作组,作为组长,我深感责任之重大。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力配合下,“十三五”总体规划编写任务终于圆满完成,我确实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想到学校“十三五”的建设目标和发展任务,想到学校面临的良好契机和诸多挑战,我又觉得还不能松劲儿,“十三五”的建设和改革才刚刚起步,宏伟的目标需要扎实的行动来实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教育咨询与观察》:德院长,听说学校“十三五”规划的编写工作前后持续了近两年,您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具体的编写过程吗?
德院长:2014年12月15日,《赤峰学院“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经学校党委二届十八次会议讨论通过,这可视为学校“十三五”总体规划编写工作的起点;2016年9月30日,《赤峰W院“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经学校党委二届四十四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这可视为学校“十三五”总体规划编写工作的终点,前后持续了21个月有余。
2015年5月,写作组成员赴上海参加了为期2天的高等学校“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交流研讨会,全面了解了国家对于高校“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基本要求,为编写“十三五”规划提供了理论指导。
2015年7月,学校出台了《赤峰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工作方案》,开展了历时3个月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研工作,并形成了《赤峰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为编写“十三五”规划提供了现实依据。
“十三五”规划的编写并非一气呵成,而是经过反复讨论、多次修改才最终定稿的。学校主要领导对于规划编制工作高度关注,亲自参与,曾多次召开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研究讨论规划编制工作,对“十三五”的建设与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并组织召开多次座谈会向学校各个层面、各个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正是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写作组的不懈努力,“十三五”规划才能得以不断充实和完善,可以说,“十三五”规划凝结着全校教职员工的心血,是学校集体智慧的结晶。
“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的关系
《教育咨询与观察》:德院长,“十三五”规划中对“十二五”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您能介绍一下学校“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之间的关系吗?
篇9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球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孕育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发展新兴产业,对于缓解我国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稳定增长,带动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2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明晰
《规划》明确了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
(1)节能环保产业:要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
(3)生物产业:要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开发,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
(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发展。
(5)新能源产业:要发展技术成熟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等,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化。
(6)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开展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建立认定和统计体系,引导材料工业结构调整。
(7)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加快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体系。
3 营造良好的新兴产业发展环境
3.1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
篇10
“十二五”时期,我国总体上将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加速推进,对重化工产品的需求会逐渐增加,工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与此同时,将会出现一些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特征,特别是在中部经济发达地区,这种特征和趋势会更加明显。初步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发展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第一,经济增长将主要由制造业拉动开始向制造业服务业双带动转变;第二,产业发展开始由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推动向消费需求和技术创新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转变;第三,“十二五”时期将是建立我国长期竞争优势,占领重要产业制高点,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第四,“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将进一步趋紧,产业升级将面临发达国家的阻碍和发展中国家追赶双重挑战,在国内面临着成本上升和环境资源的双重约束。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将更加迫切,任务将更加繁重。“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基本原则还应该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科技融合,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巩固充实第一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提升加强第二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尽快形成高技术产业领衔的以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努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任务包括五个方面:第一,要基本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第二,要基本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双带动的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第三,要基本形成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智力资源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质量;第四,要实现产业升级和保障劳动力就业和谐发展,努力扩大就业,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第五,要推动建立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我国主要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国际分工模式,提升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增强市场竞争力。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
要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坚持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的关键,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着力突破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还应该加大政府的科技投入,出台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政策措施,也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创新的体制、机制。
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入融合。要注重信息化在工业发展当中的倍增效应和催化效应,促进信息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最后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要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研究提业支撑,努力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信息化。
要以现有的制造能力为依托,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方向,以研发创新增值为重点,不断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产业的附加值,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努力从工业单纯加工制造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由成本竞争向质量品牌和服务竞争转变,由单一生产向综合服务和全球运营方向来转变。
篇11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城乡社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地方特色规划
《浙江省城乡社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社区服务业增加值超过2200亿元,占全省GDP的54%;从业人员总数达到440万人。到2015年,实现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平台、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村(居)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城市社区用房满足工作服务要求,村级社区服务中心达到15000个以上。
教 育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建成浙江教育计算机网、浙江省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浙江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浙江省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浙江省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和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浙江开放大学;教育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师生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基本建成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中职教育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5000元以上;生均校舍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生师比达到16:1左右,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中职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获得中级职业资格的比例达到85%以上。培养和培训能力达到1∶1,面向社会的各类职业培训年均规模达到70万人次以上。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分别达到30%左右和10%左右。
社会民生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城镇住房保障方面。到2015年,全省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0%以上;“十二五”期间,全省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5550万平方米、76万套,新增廉租住房货币补贴家庭16万户。
房地产业方面。开发投资:到2015年达到4050亿元,五年总额达到18000亿元;市场供应:“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6亿平方米;企业发展:到2015年,全省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的大型房地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住宅产业化:到2015年,全省新创建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3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10个以上,20个以上住宅小区通过国家A级住宅性能认定。
房地产服务业方面。到2015年,年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物业服务到2015年平均覆盖率达到80%以上;房地产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以上;培育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全国性物业服务企业1-3家。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2015年达到80%以上;2、健全两个体系;3、依法维护权益;4、优化社会环境。实现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区)”创建率达到75%以上。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孕产妇死亡率稳定控制在10/10万以内。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2、孕产妇死亡中因产科出血死亡比例控制在30%以下;3、以县(市、区)为单位,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4、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稳定在93%以上;5、妇科常见病检查率达到80%以上;6、生殖健康和优生知识宣传普及率达到80% 以上;7、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70%以上;8、孕前优生检测率达到70%以上。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以内;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9‰以内;3、幼儿体质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4、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85%以上;5、学前3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 96%以上,学前1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
服务业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生态文明的先导产业、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和品质生活的助推产业,使浙江成为全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示范省和国际化发展的先行省,率先在全国建成旅游经济强省。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企业间网络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15%以上;网络零售额超过2500亿元,占全国10%以上;B2B、C2C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全球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辐射力不断增强。集聚一批国内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总部、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生产资料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培育2-3家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和20家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网络零售企业;推动5-10家电子商务企业上市,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及配套服务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80%,一批龙头骨干工商企业建成自主电子商务平台,并实现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云计算和移动商务等技术创新快速推进,培育1-2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研发机构;建成覆盖全省地级市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突破6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2.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1.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16%左右。
2015年全省工业品产销率保持在97.5%以上,品牌营销逐步推进,生产企业新设品牌连锁网点2万个,新增运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10万家,培育有产业依托的省内重点展会20个,培育交易额超100亿元的生产资料市场15家,30个城市建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水泥散装率达80%。
全省性和区域性商业中心基本形成,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合理,5000平方米营业面积以上网点达300家,省级特色商业示范街达50条。
乡(镇)连锁网点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村级连锁便利店覆盖率达70%。培育营业额超亿元的农产品流通企业50家,交易额超10亿元的农批市场75家,营业额超亿元的农资企业15家,农村现代居民消费、农产品流通和农资供应网络逐步形成。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直接经济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达到50亿美元,在岸外包执行额达到150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额占执行总额的比重达到25%;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有所增加,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稳步提高。
社会民生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年均新增直接就业人数突破3万人。
企业发展指标:2015年全省形成1-2家万人以上服务外包企业,引进和发展50家千人以上企业,培育30个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50个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左右,达到4500亿元左右(按2010年价格计算),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相对于GDP的比率明显下降。
其 他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16项重大水利科技项目、开展4个方向的水利基础研究、开展7个领域的面上应用性研究、建设和完善8个水利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广应用50项左右各类先进适用水利技术和产品、建设20个地方水利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创建10个左右水利科技创新团队等主要任务。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到2015年,取得核安全许可证的企业达到50家左右,取得核电合格供应商资格的企业达到200家左右;初步建立具有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行维护、教育培训、建筑安装等功能的核电技术及产业服务体系,全省实现核电关联服务产值400亿元左右;培育龙头骨干制造企业5家左右,全省实现核电设备销售产值200亿元以上,带动关联设备制造企业销售产值2000亿元左右。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力争到2015年,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主要指标比2010年实现翻番;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5%;研发人员 40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10000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2万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万亿元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5% 以上,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0%。
《浙江省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到2015年率先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基本形成充满活力的转型升级机制;2、基本形成普惠均衡的公共服务体制;3、基本形成繁荣活跃的文化发展机制;4、基本形成绿色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5、基本形成依法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文 化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42%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比达到40%以上;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比达到45%以上。
《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文化服务业总产出、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文化服务业年均增长20%,2015年实现增加值900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的一半以上。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城乡社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教 育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建成浙江教育计算机网、浙江省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浙江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浙江省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浙江省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和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浙江开放大学;教育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师生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基本建成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中职教育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5000元以上;生均校舍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生师比达到16:1左右,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中职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获得中级职业资格的比例达到85%以上。培养和培训能力达到1∶1,面向社会的各类职业培训年均规模达到70万人次以上。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分别达到30%左右和10%左右。
社会民生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城镇住房保障方面。到2015年,全省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0%以上;“十二五”期间,全省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5550万平方米、76万套,新增廉租住房货币补贴家庭16万户。
房地产业方面。开发投资:到2015年达到4050亿元,五年总额达到18000亿元;市场供应:“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6亿平方米;企业发展:到2015年,全省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的大型房地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住宅产业化:到2015年,全省新创建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3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10个以上,20个以上住宅小区通过国家A级住宅性能认定。
房地产服务业方面。到2015年,年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物业服务到2015年平均覆盖率达到80%以上;房地产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以上;培育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全国性物业服务企业1-3家。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2015年达到80%以上;2、健全两个体系;3、依法维护权益;4、优化社会环境。实现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区)”创建率达到75%以上。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孕产妇死亡率稳定控制在10/10万以内。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2、孕产妇死亡中因产科出血死亡比例控制在30%以下;3、以县(市、区)为单位,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4、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稳定在93%以上;5、妇科常见病检查率达到80%以上;6、生殖健康和优生知识宣传普及率达到80% 以上;7、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70%以上;8、孕前优生检测率达到70%以上。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以内;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9‰以内;3、幼儿体质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4、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85%以上;5、学前3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 96%以上,学前1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
服务业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生态文明的先导产业、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和品质生活的助推产业,使浙江成为全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示范省和国际化发展的先行省,率先在全国建成旅游经济强省。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企业间网络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15%以上;网络零售额超过2500亿元,占全国10%以上;B2B、C2C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全球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辐射力不断增强。集聚一批国内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总部、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生产资料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培育2-3家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和20家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网络零售企业;推动5-10家电子商务企业上市,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及配套服务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80%,一批龙头骨干工商企业建成自主电子商务平台,并实现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云计算和移动商务等技术创新快速推进,培育1-2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研发机构;建成覆盖全省地级市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突破6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2.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1.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16%左右。
2015年全省工业品产销率保持在97.5%以上,品牌营销逐步推进,生产企业新设品牌连锁网点2万个,新增运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10万家,培育有产业依托的省内重点展会20个,培育交易额超100亿元的生产资料市场15家,30个城市建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水泥散装率达80%。
全省性和区域性商业中心基本形成,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合理,5000平方米营业面积以上网点达300家,省级特色商业示范街达50条。
乡(镇)连锁网点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村级连锁便利店覆盖率达70%。培育营业额超亿元的农产品流通企业50家,交易额超10亿元的农批市场75家,营业额超亿元的农资企业15家,农村现代居民消费、农产品流通和农资供应网络逐步形成。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直接经济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达到50亿美元,在岸外包执行额达到150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额占执行总额的比重达到25%;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有所增加,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稳步提高。
社会民生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年均新增直接就业人数突破3万人。
企业发展指标:2015年全省形成1-2家万人以上服务外包企业,引进和发展50家千人以上企业,培育30个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50个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左右,达到4500亿元左右(按2010年价格计算),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相对于GDP的比率明显下降。
其 他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16项重大水利科技项目、开展4个方向的水利基础研究、开展7个领域的面上应用性研究、建设和完善8个水利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广应用50项左右各类先进适用水利技术和产品、建设20个地方水利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创建10个左右水利科技创新团队等主要任务。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到2015年,取得核安全许可证的企业达到50家左右,取得核电合格供应商资格的企业达到200家左右;初步建立具有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行维护、教育培训、建筑安装等功能的核电技术及产业服务体系,全省实现核电关联服务产值400亿元左右;培育龙头骨干制造企业5家左右,全省实现核电设备销售产值200亿元以上,带动关联设备制造企业销售产值2000亿元左右。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12
因此,在执行计划上,下步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从时间上来算还有一个季度的时间,九月份为了大稳定,我们的工作缩手缩脚,这剩下的一个季度,我们如何打翻身仗
1.每个县回去党委会要研究。责任到领导、到科室、到人头,盯牢计划,确保完成。哪个县完不成任务,那个县写检讨。我们的项目是按照条块结合定的。哪个县没完成任务导致市里任务完不成,市里也要写检讨。
2.要讲诚信度。计划是分头上报的,既报市政府又报省交通厅,我们自己报的计划不能打自己嘴巴,要做到言而有信,行动要迅速,而不是往后推,这个诚信要政府来检验,要老百姓来检验,要自己来检验。
我们要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检讨,工作还有哪些不适应,要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抓落实。
二、加强计划的编制
三、加快规划研究
“十二五”规划市政府发了〔2009〕74号文件,提出了四个明确:即明确了指导思想、主要任务、进度安排以及保障措施。省厅也召开了专题会议,刚才姜副局长进行了传达。我们的规划要做到“五为四体现”:五为即为综合运输服务,为均衡发展服务,为畅通工程服务,为衢州经济、块状经济、园区经济服务,为城际快速通道服务。四体现即:
1.要体现规划的前瞻性。不能规划放一边,计划年年搞,规划的项目放一边,没有规划的拼命上,出现“两张皮”,这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前瞻性就是要调查研究,多方听取意见,合理布局路网,合理排出项目建设时间。
2.要体现规划的严肃性。王副厅长在全省规划布置会上强调,今后路的建设要看规划中有没有,规划是经过反复论证研究形成的,原来的规划是什么情况,现在的情况又是什么,要研究清楚。在编制过程中要把握省厅重点方面:内河港口要有一个全新的建设体制,按照“政府主导、航电结合、以航为主,以电养航”的理念,规划好“十二五”建设任务,充分体现公益性特征。我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内容有四个:一是相对薄弱的国省道干线公路,高速公路浙江体制是省交投投资,也有市场化运作的,同“十二五”规划没有多大关系。二是有条件建设的通村公路、联网公路、危桥改造、安保工程仍然是解决均衡发展的重头戏。三是城际扩容路。金华谋划的很好,市区到县里的道路要扩容、改造、提升,也要做好规划,江山—常山—开化应该规划快速通道。四是重要的疏港公路、省际断头路。
篇13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表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的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家电行业要由原来主要依靠速度、规模、价格的竞争,转为主要依靠质量、技术、服务、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的竞争。国内外环境变化给家电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
据了解,如何实现由家电大国向家电强国的转变,成为规划的主要目标。据接近起草方的人士透露,虽然不会涉及到具体的细分行业规划,但是对于能效、主要技术、新材料 等的应用还是会有共性的、相对量化的任务指标。这提示我们,新五年中对于家电产业的投资,还是要“向上看”。
在规划讨论稿中,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提出了经过十年的努力,要实现由家电大国成为家电强国的目标,并根据此目标,提出了“十二五”具体的经济指标、技术创新指标、质量指标、节能环保指标和国际化指标。
为奠定家电强国的基础,“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品牌建设为突破,以提高管理水平为基础,以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线,通过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调整,产业合理布局,引导家电行业向内涵型方向发展,实现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围绕主要目标和任务,讨论稿还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据起草方人士透露,在目前完成的草案中,节能环保将是重要主题,同时对于家电产业发展的具体任务提出了相对量化的指标,比如希望平均能效可以提高多少、主要发展哪些核心技术等等,希望通过引导技术的创新,渐渐增加我国的家电标准体系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并加重世界级家电品牌在行业中的比重等等。
新材料的应用
家电业是对新技术、新工艺接受最快的产业,但前不久有舆论称,部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导致家电缺陷增多。对此,中国家电协会副会长刘福中指出,将新产品与产品缺陷挂钩的理论对中国家电业发展不利。没有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中国家电业就会停滞不前,最终被市场淘汰。
刘福中认为,技术创新是中国家电业成长的主要驱动力,而近年来,考虑到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国家对节能环保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成为家电由传统向绿色升级的主要手段,这是行业的进步。比如受欧盟RoHS指令影响最大的彩电、碟机行业,多年前便开始尝试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包括引入无铅焊接技术,并要求上游供应商提供无铅化电容电阻等等。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更是实现家电产品向绿色升级的主要手段。
另外,考虑到品牌和社会形象,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的上市都十分慎重,新产品出厂前,一般都会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反复的实验,慢慢推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