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合同智能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合同智能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合同智能管理

篇1

一、合同管理职能的特殊性

合同管理简单说就是指企业为实现合同目的,结合本企业实际,对本企业一系列可能产生法律后果的“合同行为”进行审查、控制、监督的过程。合同管理职能就是指企业从事合同管理的机构在合同运行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应发挥的作用。与企业其它管理职能相比,合同管理有自己的特殊性。

1.合同管理主体的特殊性。合同管理的主体是指企业内部按照职权分工做出合同管理行为的各有关部门。企业其它管理职能的主体通常只是一个部门。而合同管理主体是以合同管理部门为核心构建的一个系统性、综合性整体,通常不是一个部门。

2.合同管理客体的复杂性。合同管理的客体,也就是企业合同管理主体的管理行为所指向的对象,即企业的“合同行为”。企业的合同行为是指企业内部相关部门为了企业的利益,以企业的名义,依照职权实施的与合同关系相关的磋商缔约、实际履行、履行异动(变更、解除、转让等)、维权救济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所有的合同行为都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多个相关岗位、多个时间接点,是一个动态与静态结合的过程。企业其它管理职能行为相对简单,涉及到上述情况的行为相对较少。

3.合同管理行为与法律后果的紧密性。企业合同管理直接作用于合同行为。合同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合同行为其实质是民事法律行为,是企业为实现合同目的不断设立、变更、处分自己民事权益的过程,随时产生法律后果。企业其它管理职能通常只及于企业内部,不对外产生法律后果。

二、合同管理职能的主要内容

根据合同管理的内在逻辑,将合同管理职能进行归纳和划分,有助于合同管理的专业化运作。合同管理职能就是管理主体对合同行为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指导)、控制的过程。

1.计划职能。计划职能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确定的目标对工作进行的规划和安排。合同管理的计划职能主要表现为制定合适的合同管理制度。企业在制定合同管理制度时要根据企业现在所面临的法律环境和现在所处的合同管理发展阶段,确定企业合同管理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梳理合同管理业务,编制合同管理各个子项目的实施计划,安排相应的组织保障、资源保障,确保合同管理各子项目的顺利实施。合同管理制度要适度超前,体现对合同行为的引导。如果只是拘泥于现状则不利于合同管理水平的提高,如果过度超前则会给合同管理带来太大的阻力,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2.组织职能。组织职能是管理者为实现管理目标和计划而对各种管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安排的过程。合同管理的组织职能主要表现为建立有效的授权管理体系,即给所有的合同行为设计组织结构、分配权力、明确责任、配置资源、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网络等。有效的授权管理体系应当同时包括合同签订授权管理体系和合同履行授权管理体系。合同行为是不同合同业务部门发起的跨部门、分阶段实施的行为体系,组织协调难度较大。实际工作中要避免只注重合同签订授权体系的管理而忽视合同履行授权体系的管理;要授权给真正负责从事这项业务的相关人员,做到权责明确和权责相适应。企业的各级领导应当通过“合同管理”对合同行为进行指导与审核,少直接参与具体的“合同行为”。

3.领导(指导)职能。合同管理的领导(指导)职能主要是指对合同管理体系内相关成员的合同相关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过程,使合同管理体系内的相关个体或者群体能够自觉地为实现合同管理相关目标而努力。这个职能通常由两方面组成。一是纵向的领导职能,主要指合同管理主体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内部涉及合同事务的相关人员进行的指挥、激励、考核等管理行为。二是横向的指导职能,主要指合同管理部门的合同管理员对合同业务部门相关人员从事的合同行为进行的指导,即对合同磋商缔约、实际履行、履行异动(变更、解除、转让等)、维权救济等一系列行为(包括这些行为的准备阶段)所进行的指导。

4.控制职能。控制职能是指在管理计划的执行过程中,由于管理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使人们的活动或行为与组织的要求或者期望出现偏差,管理者采取纠偏措施,使管理计划能按预定计划进行,或者适当调整管理计划从而达到预期目的。合同管理的控制职能主要表现为合同管理部门对合同的审查、检查和评价。

合同审查主要包括合同的主体审查、合法合规性审查、商业性审查和表述性审查四个方面。主体审查是合同审查的前提。主体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合同当事人的民事主体、合同人、经营资质的符合性、信用审查与履行能力等问题。合法合规性审查内容主要是合同效力、合同内容、合同订立程序与流程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与企业内部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商业性审查主要审查合同中约定的实现双方合同目的的条款、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条款、解决争议的条款等是否清晰、明确、全面,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有利于实现企业权益最大化。表述性审查可能不直接涉及法律问题,但表述不精准的合同条款可能产生不利的法律后果,甚至有损企业利益。表述性审查应当做到使合同体例严谨、内容齐备、表达精准、版面美观等。

合同管理部门通过对合同行为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和评价,开展持续性的合同纠偏,促使合同管理水平循序渐近、螺旋式提升。

三、加强合同管理部门的职能建设

企业合同管理职能建设工作的关键是加强合同管理部门的职能建设,加强合同管理部门的职能建设应当注意以下要点:

1.合同管理要有正确的思维定位。合同管理的宗旨是为企业实现合同目的。在合同谈判和合同审查中要特别注意自己代表的是一方合同当事人,而不是处于“居中裁判”的地位。必须明白所代表的企业在合同谈判中所要追求的合同目的,在法律障碍与合同目的之间寻找平衡,要促成交易而不能破坏交易。不要片面地追求所谓的合同条款上的平等,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追求一个效益、效率、权益、风险和企业形象的最佳组合。

2.合同管理部门业务要向纵深发展。传统的合同管理部门仅仅满足于合法合规性审查、项目谈判和应对必要的诉讼等传统业务,法务人员缺乏对企业管理运营的兴趣,在企业职能部门中常常处于边缘化的位置。我们要突破传统法律思维局限,不只是关注传统法律事务范围内的事情,更多地关注与企业紧密相关的其它边际法律事务。服务要尽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法律,服务形式要多样化,积极介入制度合法合规性审查、流程设计、合同信息化管控、纪检监察事务法治化运作等新领域,以传统法律事务推动边际法律事务的开展,以边际法律事务带动传统法律事务的深化。

篇2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7800(2016)010013402

0引言

城市交通是在城市这个特定地理环境中开展的活动,离开了城市这种特定地域,城市交通问题将不那么突出,比如乡村基本不存在城市所面临的交通拥堵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城市交通所面临的地理环境,对分析其中的各种交通行为特征十分重要。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实际地理环境提供一个最接近现实的交互界面,在GIS基础上展现城市交通活动将更直观确切,有利于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效率和针对性。城市交通管理需要全方位信息数据,而这些数据并没有建立起内在的逻辑性,可能还存在冗余和不一致性。因此基于GIS构建一个统一的城市交通数据模型,对城市智能交通建设将起着基础性作用。

GIS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目标是建成一个基于网络环境的、实时的、可视化的交通管理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它综合集成交警部门现有的子系统,如车辆管理系统、驾驶员管理系统、交通控制信号、交通违章监控系统、122接处警等实时动态信息,以及警力分布、交通标志、城市规划数据等进行集中管理,实现交通信息的完全共享、各子系统协同运行。通过各种数据分析,提供城市主要道路的交通流量、车速、是否有事故发生等信息,方便交通部门做出调度,同时可通过广播电台为司机提供全方位的交通信息。具体表现在:① 将集成各子系统的数据与空间位置信息关联;②实现各子系统的可控设备在线调度;③建立智能交通模型,对交通信息管理进行辅助决策;④将多个子系统协同运行,实现1+1>2的整体效果;⑤采用多种信息技术,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交通服务。

1总体设计

本系统建设目标是建成一个基于网络环境的、实时的、可视化的交通管理地理信息服务平台,见图1。系统采用C/S和B/S相结合的计算机技术,使用ArcGIS系列产品作为地理信息的基本平台,将系统建成交警内部资源共享、图文一体化的办公平台和交通信息对外服务公共平台。采用Oracle10i企业版数据库存储基础数据和其它数据。使用ArcIMS9.0 和ArcSDE作为数据服务器,空间数据库引擎采用 ArcSDE。在数据应用层采用ArcEditor(ArcView)进行数据管理以及数据编辑处理;系统数据管理采用VisualStudio 2015平台嵌入ArcObject开发工具,建立子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电子地图的空间信息服务采用ArcIMS地图服务器向外提供,用户只需在Internet/Intranet上就可通过浏览器访问所需交通信息。

GIS平台的所有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管理数据都存放在小型机上的ORACLE 9i数据库。对于各个子系统中的数据,如果需要提供给GIS系统进行交通管理模型建模、提供给GIS系统日常管理维护,系统可通过实时数据采集、数据同步/异步复制、数据挖掘等方法,将原系统的数据复制到GIS数据库中,并对数据结构重新定义,对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在今后的系统模型分析、数据查询时,将不再从原系统获取,直接从GIS数据库获得即可。

各子系统不需提供GIS系统建模数据,将数据存储在原系统数据库,在需要访问使用时通过分布式数据库访问接口(采用ADO、ADO .NET、JDBC、数据库访问中间件技术等),以XML文本格式读取。

2功能设计

2.1基础地理信息录入维护

基础地理信息是GIS综合控制平台最基础的部分。交通地理数据库的空间数据划分为城市基础地理要素和城市交通管理要素两大类,每个要素采用单独的图层进行存贮管理,可选择性进行叠加查看。

2.2电子地图制图方法

针对GIS系统中城市基础地理要素和城市交通管理地理要素两大类多个图层的电子地图制图,采用以下流程进行:

(1)产生城市基础地理要素图层:采用成熟的扫描矢量化软件,把现有的高精度地图进行扫描矢量化,对图像进行增强、校正、拼接,数据检查,转变为分层的数字化图形数据,同时录入有关属性数据。

(2)实地校正:采用高精度的GPS定位仪对电子地图进行实地校正。

(3)转化为标准的ArcGIS图层文件。

(4)采用ArcEditor工具,直接增加新的图层,录入相关属性数据。

2.3图层数据更新维护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电子地图数据和实际地理要素信息会不一致,需要系统维护人员管理和维护电子地图,针对不同的图层信息,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维护。

(1)城市基础地理要素图层更新,直接在ArcEdit图层编辑工具进行维护。

(2)城市交通管理地理要素图层更新,采用GIS平台中的基础地理信息录入维护模块进行。通过用户界面,直接采用鼠标拖拉和键盘输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更新。

2.4电子地图基本图形操作

系统通过电子地图提供基础图形操作,如图2所示。

2.4.1图层管理及数据浏览

图层管理提供显示图层、关闭图层、通过鼠标点击或拉框放大和缩小图层、移动图层、全屏显示图层功能,采用鹰眼方式对当前图层定位操作,并提供对整图的预览。

2.4.2信息查询

利用空间信息数据与属性信息数据有机结合,实现从电子地图上的实体与数据库存储、关联字段信息间的双向查询。只要用鼠标点击地图上的相应元素,该实体所关联的数据库信息数据便可显示出来,同样也可通过输入要查询的实体名称等信息,在地图上标识该实体的位置信息。

数据编辑功能包括添加实体、删除实体和修改实体属性等操作,实现对图形和属性数据的操作与管理,以满足局部少量数据更新的需要。该功能只限于对交通管理地理要素进行编辑,包括以下操作:

(1)添加实体:根据当前层的类型,允许有权限的用户添加相应的点、线、面交通要素实体,录入相应的属性数据,或与已存在的数据库数据进行关联。

(2)删除实体:允许有权限的用户将当前打开图层中所选定的实体从数据库中删除。

(3)属性编辑:系统允许有权限用户对实体的属性值和当前图层字段属性进行修改,并写入到数据库。对于路口、街道、卡口等重要交通设施,可将一些图片、视频等二进制文件信息录入有关属性。

2.4.4分级图层链接

用户在电子地图点击某个有下层详细地图的实体后,系统将打开新的窗口显示详细地图,如路口专题图等。

2.5交通数据集成与网上视频监控

GIS平台工作站可以通过访问应用服务器的实时数据访问接口,获取各子系统的实现数据,结合GIS平台电子地图对应的各类交通要素图层,在电子地图进行实时数据显示,形成有关专题图,功能有:①与交通信号控制子系统集成;②与视频监控子系统集成;③与电子警察子系统集成;④与卡口子系统集成;⑤与122接处警子系统集成;⑥与GPS巡逻车定位子系统集成;⑦与交通诱导子系统集成;⑧与车驾管、违章管理子系统集成。

3结语

本系统采用Norden提出的质量控制法模型,对事故点作出分析,统计模块将统计数据图形化,更有利于用户理解、接受;系统界面风格简洁,清新自然,贴近现实又具专业性,用户体验感好;使用第三方控件,界面更加美观,统计图表显示效果更好;利用跟踪层,动态表现车流量状况;与多个子系统集成,实现数据共享。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顾朝林,段学军.论“数字城市”及其三维再现关键技术[J].地理研究,2002,21(1):1424.

[2]SCHANK RC.The virtual university[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0,3(1):916.

[3]MA,JH,HUANG,et al.An integrated education system,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eleeducation an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M].Burlington USA: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2000:109139.

篇3

目前在企业管理实务中,许多企业财务部门对经济合同的签定、执行与结算过程监管缺失,财务人员在事后被动地接受业务部门传来的结算单据,依据自己对结算单据的理解进行核算,甚至没有真实经济合同的备案资料,这种经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不准确、不及时,导致财务人员对经济业务性质不了解、对经济合同的执行情况不掌握,使财务数据失真,财务核算严重滞后,使出具的财务报表与真实的经济业务脱节。这样的财务数据既不能给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的决策支持,也不能为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投资信息,这是对现行新会计准则的严重背离,也是企业财务工作者的失职。

要改变这种现状,既需要财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努力改变财务工作环境,更取决于企业管理者改变经营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到财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经济运作流程的关键环节设置财务控制,决策过程中应更多地进行财务数据的分析。在企业管理中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要实现的一个目标,就是在财务领域实现国际趋同。实现新准则,首先需要改变的是财务人员与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的作用的认识,否则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只能照猫画虎。财政部于2007年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这份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版“COSO(内部控制框架)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合体”的内控规范,在具体准则中对合同控制规范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笔者认为,财务部门如何在企业经济合同的管理过程中发挥其监管的职能作用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财务对经济合同管理过程中的环节控制

(一)经济合同的签定

经济合同的签定过程,应建立授权与审批制度。业务部门与客户签定各项合同必须经公司授权、同时经相应层级审批。未经授权及未经审批,无权签定合同。

企业应确定不相容岗位的分工。不相容岗位包括:一是合同的谈判与审批;二是合同的审批与执行。合同审批过程应有财务部门的参与,财务部门关注的重点事项包括:

1.标的是否符合企业经批准的经营范围,符合企业的经济利益。

2.双方企业是否具有履行经济合同的能力,如企业资信的可靠性,筹集充裕资金的能力,取得的担保是否切实、可靠等。

3.所涉财务数据是否严密准确,包括数量、价款、金额等标示准确;计算方式正确;财务等有关附件齐备;符合企业价格政策、采购政策等有关规定。

4.是否符合相关财税法律法规的规定,如资金来源合法;资金使用合法;结算方式合法等。

经审核同意签定的合同,应当由合同管理部门进行编号并加盖单位印章或合同专用章。印章管理部门不得对未经审批的合同用印。

(二)已签定合同的备案

合同签定后,承办部门应当及时将合同副本送合同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备案。发生变更或达成解除协议的,应重新审批并及时报合同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备案。合同正本由承办部门负责履行、保管,合同履行完毕应按有关要求及时归档。

(三)合同的履行

财务部门对送存备案的经济合同应严密关注其实际履行情况,针对不同合同建立不同的收益成本核算体系,制定有效的费用管理控制办法。按不同项目建立明细分类账,做到核算清晰、准确。

财会部门根据合同条款审核执行结算业务。凡未按合同条款履约的,或验收未通过的业务,财会部门有权拒绝付款。

在会计期末应根据合同的不同性质、区分是否履行完毕的合同及时确认收入,同时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及配比制原则归集费用,结转成本。

(四)建立合同管理及保密制度

送存备案的经济合同,作为重要的财务档案应指定专人保管,同时提高财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严禁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在订立和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

二、对经济合同的监管必须与企业其他管理体系相结合

对经济合同的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独立事项,同时必须有其他相关内部管理政策的支持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企业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工程,单纯强调某一方面往往使管理失衡,进而影响全盘。在讨论财务对经济合同的管理过程中,如果合同签定部门、执行部门、合同审批人员,对合同的管理控制没有调整到位,那么财务的监管就如同空中楼阁,失去了管理的基础和存在的理由。

三、企业财务部门对销售合同的监管

下面以企业签定的销售合同为例探讨财务及其它部门如何共同履行其对合同的监管职能。

要实现财务对销售合同的监管职能,首先企业应制定销售定价政策,建立售价控制制度。同时企业还应建立应收账款管理体制,制定客户信用管理政策。

(一)制定销售定价政策,加强对产品价格的控制

企业应以产品成本核算为基础,根据市场需求与竞争情况,结合企业产品营销策略等因素制定销售定价政策,包括产品价目表(应包括浮动范围、执行期间等信息),折扣政策、收款政策等。销售定价政策作为企业核心决策方案应经企业高层审批,经审批确定的政策文件送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备案,企业应依据市场变化定期对现行定价进行评估、修正与重新审批,价格政策一经确定后就要求业务部门严格执行。

(二)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政策

对于任何存在赊销的企业来说,客户信用评估和授信既是信用管理工作的开始,也是信用管理者运用专业能力最多、投入精力最大的工作,是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企业应定期组织(或至少每年)相关部门对客户资信情况进行评估,就不同的客户明确信用额度、回款期限、折扣标准、失信情况应采取的应对措施等做出规范。评估过程应有财务部门的参与。对评估确定的赊销客户的名称、批准赊销额度等信息应送业务部门及财务备案。

与客户签定赊销合同时,赊销额度应控制在批准的额度范围内。

(三)对签定销售合同的授权与审批

销售合同应区分现金销售合同与赊销合同,执行不同的授权审批程序。签定不同金额的销售合同须由公司不同级别的经授权人员谈判确认,并经公司不同级别的领导审批。

对现销合同财务部门需要审核的重点事项包括合同标的是否符合本企业经济利益,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合同定价是否符合本企业价格政策等,不需要对客户信用情况进行评估。合同执行过程中应坚持款到发货。

对赊销客户及赊销订单,财务部门除审核现销合同需审核的项目外,还需依据已备案的客户信用评估资料及连续的应收账款管理情况确定赊销额度是否合理,对不符合公司赊销信用条件的客户,不得签定赊销合同。赊销合同应明确注明收款方式、收款期限及未能按期收到货款的违约责任。货物发出后及时记录应收账款。

(四)已签定销售合同的备案

已签定的销售合同副本送合同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备案。合同正本由业务部门保管并具体执行,合同执行完毕应通知合同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并及时归档。

(五)应收账款的管理

赊销行为发生后,业务部门应按赊销合同收款期限及时向客户催收货款,催收记录(包括往来函电)要妥善保存。财务部门对逾期应收款项及时向业务部门进行通报。

对于可能成为坏账的应收账款,应当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对确定发生的各项坏账,应当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并在履行审批程序后做出会计处理。已核销的坏账应当进行备查登记,做到账销案存。已核销的坏账又收回时应当及时入账,防止形成账外款。

(六)销售发货及开具销售发票

销售部门应当按照经批准的销售合同向库房下达销售发货单,通知库房发货,同时编制发票通知单连同出库单一同送达财务部门,销售发货单及发票通知单上应注明合同编号,财会部门在开具销售发票前对客户收款情况、信用情况及实际出库记录进行审查无误后,向客户开具销售发票。

四、结论

目前,在国内的很多企业管理实务中,财务部门的合同监管作用受到多方面的抑制和约束。财务核算水平较低、财务管理缺失,严重制约着企业规范化管理。应以提高企业中经济合同的财务监管职能作为一个切入点,完善与其关联的其他配套管理体系,以提升整个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进而保证财务部门出具真实准确的财务报告,使经营者与投资者对财务报告数据的有用性有所期待,得以满足。

【参考文献】

[1] 陶志明.合同管理在会计事前监督中的运用[J].财会通讯・理财,2008.6.

[2] 刘慧.如何使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J].今日科苑,2008.14.

[3] 石兆梅.对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7.12(下).

篇4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智能仪表和工业控制系统利用标准通信接口和现有网络,如公用交换电话网、电力网,移动通讯网络等,实现远程数据通讯和控制管理,特别是家用电器日趋智能化的今天,运用标准通信接口进行远程遥控有着广阔的开发和应用空间。

二、数据通信网

1、公用交换电话网

公用电话网是铺设最为广泛的网络之一,虽然它是完全基于模拟传输且带宽较窄,数据传输率低,误码率高,但它是已有的电话通信设施,无需另铺私有电缆,成本低,目前对数据通信勉强够用,因此对数据流量不大的远程数据传输和控制管理系统来说是一种较为实用、经济的选择。采用PSTN传输数据,由于其本地回路信号是直流信号,经滤波后频率限制在300Hz~3kHz范围内,因此直接把数据信号加在线路上,接收端收到的信号将不再是方波,而是上升和下降都较缓的信号。造成波形畸变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线路上分布电容和电感的影响,其次是信号传输速率随频率变化而变化造成。为了避免用直流送信号带来的问题,通常我们将标准通信接口传输的数字信号在发送端调制成300Hz~3kHz范围内的模拟信号进行传输,以某个振幅、频率或相位为二进制/00,另一个为二进制/10;在接收端经解调还原成数字信号,通过标准接口传给计算机和数据终端。通常在通信两端均需要调制和解调,因此我们把这种既调制也解调的数据传输设备称为调制解调器

2、电力载波通信网

电力网也是铺设最为广泛的网络,利用电力网进行数据传输不仅运行成本低而且方便实用,发送端将数据调制到一个高频载波上去,在经功率放大后通过耦合电路耦合到电力线上,一般耦合到电力线上的信号频率为几十到几百kHz,峰值只有几伏,因此不会对电力线路造成不良影响。接收端同样通过耦合电路将高频信号分离出来,滤去干扰信号后放大,再经解调还原数据。但是,利用电力载波通信存在许多不足。首先是线路干扰非常大,各种电设备的通断会在线路上产生瞬时的脉冲干扰,这些干扰脉冲的峰值最高可达上千伏;各种大功率开关器件的开合,会产生很宽频谱分布的驻波干扰。其次,不同种类线路和不同线路上的负荷都会对高频信号在电力线上的传输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选择合理的数据调制方式十分重要。

3、移动无线网络

移动无线网络,包括移动和联通的GPRS,电信的CDMA,现在移动网络发展迅速,信号稳定,为智能仪表的远程控制增加了新的渠道,并且节约布线成本,减少施工,使远程控制有了更旷阔的发展空间。为了减少移动通讯费用一般组成网络分为4级,第一级火灾或者燃气报警以及智能家居可以用射频信号或者wifi接口,连接到第二级中继器,由中继器通过移动无线技术或者互联网,将数据传输到第三级服务器,以便于用户在第四级pc机或者手机上就可以看到设备的运行状态。第4层的网络结构,一般以下采用2种方法:(1)网页登陆,(2)客户端登陆,需要安装特定的应用程序,观察监控状态。

4、有线宽带网络

有线宽带网络铺也很广泛,特别是光纤技术的应用,推动有线宽带更快的发展。采用有线宽带网络可以减少移动通讯费用,采用的结构:射频-以太网/wifi-服务器-客户端;wifi-服务器-客户端;网络结构可以结合仪表的特点和客户的需求去改变。

三、智能仪表在火灾应用中的控制

在火灾探测过程中,可以利用的火灾信息很多:如烟雾、气体、温度、火焰、燃烧音等。根据火灾中发生的现象,人们已经利用了数十种物理转换效应作为火灾探测原理,并研制开发出相应的火灾探测器,任何一种火灾探测器,都只是针对火灾中同时出现的多种物理量中的一种进行探测,则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中某些相似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误报警尽管对火灾探测器在灵敏度、可靠性和使用性能方面做过许多技术改进,但是至今仍然没有一种单一参数火灾探测器能有效地探测各类火情;人们要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所以及该场所可能会发生的火灾类型来合理地选择火灾探测器的种类,如果选择不当,就易造成误报或漏报;现实中的火灾多种多样,又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和不稳定性,早期阶段的火灾现象和虚假火灾现象常常混杂在一起,很难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由于火灾报警事关重大,要求火灾自动探测系统非常可靠,不允许有漏报警,同时,其误报警应当越少越好。现在火灾自动探测系统的误报警与真实报警比率在 10:1 以下,经常发生误报警会降低火灾自动探测系统的可信度,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影响它的应用。因此,寻找适当的信号处理算法,在确保正确检测火灾的同时又具有极低的误报警率,一直是火灾自动探测系统的首要任务。

四、智能仪表在燃气应用中的控制

我们在设计燃气报警系统时候,主要使用到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采集技术、无线MESH技术、后台管理控制技术,并把几种技术进行结合和集成总体设计了燃气报警系统。

1、传感器采集技术:通过前端传感器采集设备,我们可以采集到具体的监控数据,然后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至控制机,通过控制机对上传的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做出报警等级处理。

2、无线MESH技术:组网技术采用无线MESH技术,它可以将最前端的传感报警主机信息通过mesh网络技术及已有的局域网技术、设备,把信息发送到调度指挥中心的后台管理设备或系统上。

3、后台管理控制技术:报警主机可以控制数据采集前端节点进行数据收集,并根据专家数据库进行有针对性的数据分析,做出声、光报警。同时,将传感器采集的浓度信息和报警信息传到后台管理系统,该系统集成了信号采集、数据分析、报警输出和音频视频的显示技术。

4、气体报警系统核心设计

(1)燃气报警系统流程

报警系统的信息采集是通过前端的探头,可以采集到多种有用信息,如可燃性气体的浓度值、温度等。当我们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至上位机时,上位机就根据接收到的气体浓度信息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当发现危险状态,比如探头上传的浓度过高时,则进行报警信号输出;若浓度值在安全范围内,则继续监听探头上传的数据信息。此时,上位控制机将采集到的信息和报警处理信息上传至上一级管理系统。通过后台管理系统进行整体控制,以便形成集中性控制管理和调度指挥。

(2)燃气报警系统机制

首先,在设计的报警机制中采集设备使用的是多种传感器,直接安装在用户和关键节点上,用它监测其危险成分。如果发现可燃性气体浓度有变化,就立刻将该信息发送给单元内的上位控制主机,然后马上与经验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并做出报警处理决策。此时,小区监管员看到报警消息,就可以根据系统提示进行调度安排。同时,系统需要将报警信息和处理决策通过综合局域网上传到小区物业管理处本地管理后台服务器上,该后台系统就会根据上传的数据进行整体综合的监控分析,并可以在设计系统平台上查看当前管道探头的浓度信息与报警信息。在设计系统平台上查看当前管道探头的浓度信息与报警信息。此时,小区监管员看到报警消息,就可以根据系统提示进行调度安排。在后台系统设计时候,需要加入自定义报警级别设计,在设计报警级别时候,可以将有高危险报警信息时直接自动联动上传至消防报警中心后台。当119报警服务台收到信息,对当前服务器发出的报警信息进行人工确认,若事态紧急或严重,就可以及时出动消防车,从技术上做到事前监控,事后及时处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简单介绍了智能仪表的远程通讯。例如: 公用交换电话网、电力载波通信网、移动通讯网和有线宽带网。也在火灾报警器和燃气报警器中进行了实际的应用和控制,在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也应用到各个领域,特别是工业上,同时智能仪表的远程通讯也随之发展起来,在很多领域就要应用各种智能仪表进行远程和控制管理。

参考文献:

篇5

对酒店而言,能源费用的支出也是未被酒店有效控制的最后一项成本。在酒店的能源消耗中,空调是耗能大户,热水供应次之,而照明用电量仅仅排在第三位。下面,我们就主要探讨智能化系统在酒店节能控制中起到的作用。

一、酒店大堂的温度控制

大堂是一个酒店的门面,全天24小时面对客人开放,几乎全年都需要空调。但是随着大堂人流的不同,空调负荷也不同。

大堂人流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清晨,入住的旅客较多;而离店的旅客多集中在中午时分;其余时间,旅客往来则比较随机,因此,大堂的空调热负荷也随着客流的尖锋时间而呈现出规律性波动。楼控智能系统就可以根据这种负荷曲线的规律,提前调整控制状态,根据不同时间段调整空调机组和冷水机组的的运行功况和效率,减少控制系统动态波动的能源耗费,既确保了室内温度舒适性,又实现了节能控制。

二、客房温度的控制

客房温度的控制主要采取将客房的房态控制进行联网而实现。房间内有客人时,客房温度主要由客人自主调节,以满足客人感受为第一要任;但在其余房态下,如空房状态时,空调一般不完全关闭,而是开到1/3工况,以保证房间内家具的保养和寿命,并维持整体酒店的温度平衡。

客人在大堂登记入住时,可通过前台软件和客房控制系统的接口,自动将客房空调打开,并根据不同客人需要将客房温度设置到一个合适度数上;客人离开后系统自动恢复到离开状态。当清洁人员或其他工作人员进入客房时,系统又可根据不同人员的身份及工作内容,将房间的空调等电气设施调整到相应的设定状态。

通过这种方式酒店可以有目的的控制客房末端的电气状态,了解客人的习惯,并有效避免“房间内空调常开或因为空调关闭让客人进房时感觉不舒服”的状况发生。

三、楼层温度的控制

对于大部分酒店来说,尤其是旅游观光酒店,均有旺季与淡季之分。在淡季,客人对温度舒适度的要求不会改变,但这时如果将酒店内所有机组都打开,则会造成大量的电能空耗,增加酒店成本,甚至造成入不敷出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依靠酒店管理软件的自诊断功能,将客人集中安排到一个或几个区域,仅仅控制相关区域的机电设备启动,就可为客人营造出舒适的小环境。

四、室内照明控制

酒店的室内照明场所,大体上可分为营业场所(大厅、餐厅、客房)、内勤办公场所和公共空间(走廊、洗手间)三部分。通常采用的控制方式有:

1. 配合时序控制器

于预定的时间自动地对照明环境作模式进行切换,或灯具的明灭控制,无须手动操作控制。这一设备可避免因忘记关灯而浪费电能。例如:在上班、下班、午休时段,以及针对夜间景观照明的自动点灭照明灯具。

2. 配合照度传感器

当屋外自然光照充足时,该设备可自动地调降可调光型电子控制器的输出以及靠窗灯具的亮度,或直接关闭灯具。因此其电路设计需采取平行靠窗方向来配置,适合于酒店内的办公场所靠窗灯具、靠窗走廊、采光井、夜间室外景观灯等的自动控制。

3. 人体感应传感器

该装适用于酒店内的小型会议室、会客室、卫生间等场所。人体感应器可自动检测该空间内的人体温度:当室内有人时,自动开灯;无人时,自动关灯既方便又可避免浪费能源,目前已广泛地使用于国内酒店。

4. 整体群控式照明控制系统

例如照明中央监控系统、二线式照明控制系统、客房智能照明系统等,可机动配合酒店作息来变动照明需求。

五、设备区和厨房温度控制

设备区包括洗衣房和设备用房,这些用房通常面积大、空间大、设备多、发热量大,对空气舒适度要求不高,但要求大量的空气流动,带走设备发热量,保证人员工作效率,并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寿命。

所以,在室外新风的供给量和换气次数方面,应根据设备区的空间体积、发热量及耗氧量,调整到合适范

围。

六、地下停车场空气控制

停车场对空气质量的要求不高,只要达到室内空气环境品质的正常值或最低值即可。通过手动、自动方式,根据室内CO2浓度、CO浓度与烟雾浊度含量等来控制外气吸排气量,用中央监控系统启停送排风机电源即可实现。

以上主要探讨了智能化系统在酒店节能方面起到的作用。此外,酒店里水源消耗量也是相当巨大的。由于施工、装修、使用,或者设备老化等诸多问题,都会造成大量水浪费。面对这一情况,可通过干管流量的监测以及安装在水源出口的末端流量传感器,检查大楼用水泄漏的情况,通过干管流量和末端流量之差检查输送水管是否有泄露处,通过末端流量传感器的监测信息来判断末端水龙头或抽水马桶是否长流水。

通过以上各类控制的使用,可以达到:

1. 系统节能:即通过合理的测控手段,解决建筑物总体能量的需求、输送和供给的平衡,节约运行开支在20%-40%左右。

2. 设备节能:在满足系统的总体要求下,使各种设备工作在最低能耗的状态。

篇6

Key words: Contract Energy Management (EPC);risk aversion;risk prevention;risk allocation; risk transfer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234-03

0引言

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控制可以分为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回避、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防范、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分散、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转移等四个子系统。其基本逻辑是在进行风险评估之后,首先是对根本性的风险予以回避,放弃或拒绝该项目;其次对无法回避的风险采取可行而有效的手段予以防范,降低该风险的发生概率;再次对无法回避而且降低程度有限的风险进行分散,即在节能服务公司(EMCo)与客户以及相关合同当事人之间进行风险承担与损失的分配;最后对于自留风险以及公共风险进行风险转移,将此种风险转移到其他进行风险管理的社会组织。

1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回避

合同能源管理(EPC)的风险回避是指EMCo经过对所识别出来的EPC风险进行评估之后,考虑到风险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损失的程度,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或者对原来的项目方案进行修改调整以避开风险源。风险回避具有简单易行,全面彻底的优点,能将风险的概率降低到零,使回避风险的同时也放弃了获得收益的机会。

风险回避是风险评估之后的决策结果,如果一个具体的EPC整个系统有巨大风险或者某个子系统或某个风险发生的几率很大且损失也可能很大,那么就必须进行风险回避。根据EPC在我国的实施情况,我们认为风险回避一般来自于客户风险(信用风险、经营风险)、技术风险、融资风险、设备与原材料采购风险、施工风险、节能量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违约救济的环境风险(行政救济风险与司法救济风险)等,当任何一种风险或某几种风险的组合发生的几率很高、可能引起的损失很大,致使原来预期的收益目标产生负向偏离的时候,就必须要立即放弃或拒绝该项节能项目;如果进行适当的修正可以的话,则也可以进行修正后再行启动。

2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防范

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防范是指对于无法回避的风险我们应该寻找现实可行的方法与途径与以防止和降低,若在采用了防止与减少这类风险的方法之后,该项目的风险仍不可接受,EMCo就应该放弃该项目,转而寻求其它风险低、回报高的项目。值得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风险都可以防范,合同能源管理的主要风险中不可抗力的非人为风险就是不可防范的。有关风险防范的具体方法有:

2.1 EMCo内部风险的防范。内部风险的防范不仅是对EPC所有风险的应对,更是对可行性研究风险的相应防范。

2.1.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里有两种含义:一是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按照管理学的要求,制定和规范各种管理制度,使之达到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和谐统一。制度的低成本供给、制度结构的协调、制度的静态稳定与动态调整相统一,保证EMCo在EPC的整个过程的风险调控能力。

2.1.2 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EPC中有三个层次:员工层次、人力资源层次、人力资本层次,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达到我们所谓的第三层次。特别要注意人力资本的产权界限模糊性所带来的风险,人力资本的流动性风险以及人力资本价值不确定性风险。

2.1.3 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构建科学的管理组织,优化管理流程,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使组织资源可以得到充分使用,系统内外的各个运作过程节点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EPC的整个成本可以降到最低,并且可以减少风险源的存在,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能够进行很好的控制。

2.2 客户风险的防范。客户风险的防范旨在选择合适的客户。确定适当的客户是风险防范的重要措施,EMCo必须确保所选择的客户业务状况良好,财务制度健全,会按项目的节能量支付给EMCo应分享的比例。因此,EMCo从一开始就应通过多种渠道对客户进行全面了解,通过银行、其它客户、客户上级主管部门、客户的客户等去了解客户的各方面情况,并与客户单位的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保持联络,随时获得他们对项目的反馈意见,以便改进工作;同时避免因客户单位机构改革和人员变动带来的风险。选择客户从对客户评价开始,以了解与评价客户的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

2.2.1 客户基本情况的了解和评价。①客户公司成立时间、注册资本额、资本到位情况、股东名称及实力等。一般来说,若公司成立时间太短,在与其合作时应予以充分关注;公司注册资本较大时,说明其实力较强;如果客户的股东是很有实力的大公司,那么客户的风险就会小一些。②客户经济形式。客户属于国营、民营、三资还是私人企业,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往往预示着不同的风险程度。但一般因地区而异,因社会发展阶段而异。③客户与政府关系类别。有些企业与政府关系深厚,这些企业往往在经营上无太大风险,但可能会存在一些信用风险。④企业组织结构。包括:全资子公司有多少,控股公司有多少,参股公司多少,各自的状况如何。了解这些以便全面了解客户的整体经营情况和实力。⑤企业的综合素质。如领导素质、社会评价、厂区面貌、员工精神面貌等。了解这些以便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2.2.2 客户财务情况的了解和分析评价。①了解客户的主营业务和兼营业务。了解EMCo要投资的项目是与主营业务有关,还是与兼营业务有关。一般来说,企业较重视其主营业务,投资于此风险会小一些。②了解经营情况。包括了解:生产能力、销售收入、利润总额、总资产、净资产等数据。同时,还要了解客户产品的市场状况、市场竞争情况和市场前景等。一般来说,规模较大,生产经营持续增长、市场前景良好的客户是优质客户。③关注财务报表的审计情况。看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是否经过审计,审计报告结论是什么,有无保留意见,存在哪些需要说明或调整的事项。④财务状况分析。包括资产变动的来源分析、利润增减额变动分析、利润构成变动分析、资产负债结构分析、获利能力分析、财务比率分析等。⑤银行负债及偿债能力分析。一方面要分析客户的银行负债情况,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客户的或有负债分析。⑥应收账款与其它应收款分析。⑦现金流分析。除了偿债能力、经营能力等分析外,还应分析:a.利润质量;b.未来状况。以便全面了解客户的过去和将来的财务状况,充分评估可能的风险。

2.2.3 重大事项的了解。EMCo还应该关注客户可能会出现的重大事项,因为重大事项对投资项目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对重大事项的分析主要包括:①分析客户近期可能进行的重大建设项目或重大投资项目;②对客户可能会出现的重大体制改革,包括资本结构变化、高层人员变动等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③了解客户当前有无面临重大法律诉讼问题;④了解客户近三年是否出现较大的经营或投资失误,如果有,原因是什么;⑤客户是否参与了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的交易。在资金使用方面是否存在违规违纪行为。如果有,客户则会面临很大的法律风险,可能导致EMCo的投资项目失败。⑥其它重要项目情况的了解和分析,主要针对客户存在异常情况的资产、负债项目。

2.2.4 科学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可借用银行的信用评估系统,剔除信用不良的客户。示范EMCo之一的辽宁EMCo就非常成功地与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利用他们的客户信誉评估系统对自己的目标客户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同时对客户群进行正确评价和细分。他们根据评估结果,结合本公司的技术特点和全省的行业特点,将客户分为三类:黄金客户、机会客户和高风险客户,并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从而将客户信誉风险降到最低。在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时,EMCo内部负责相关项目的人员应回避,因为他们的评估意见可能不够客观。向与客户有业务往来的其它单位核实客户的信用情况。如向客户的原设备供应商、合作单位等核实。在对客户进行详细的评价基础上,尽可能地选择优良的客户。这类客户应是真正有节能潜力,而且真诚地愿意与EMCo合作,而不是由于急需使用资金或出于其它目的。

2.3 节点风险的防范

2.3.1 合同风险的防范。合同风险是合同的不完全性所导致的,合同风险的防范重在签订一份尽可能完善的合同。目前来看,这方面的风险还是比较高的。要力争将风险控制在合同上,通过合同的约束来保障项目的正常执行,以及EMCo正常地收回应得的收益。

2.3.2 融资与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够不投资而更新设备、节约能源使EPC的重要优势,如果融资出现风险,则该节能项目将面临失败。融资风险的防范有两个方面:一是EMCo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二是选择好的项目或者是选择资信良好的客户,这是保障项目的未来稳定收益的关键,也是融资途径顺畅的关键。关于财务风险,特别强调EMCo应成为项目成本分析的专家,这是取得项目利润的重要前提。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有:不要忽视项目中发生的各种杂费,它们累计起来很可观。例如,更换荧光灯镇流器时,要用的导线和连接件,这些材料的成本虽然低,也应计入项目的成本内;应将“间接”成本如交通费用、清理现场垃圾费用等都计入项目成本内;明确可能的“附加”成本,应让客户清楚地理解这些都是项目的额外成本。例如,要更换泵或风机上的电机时,应将滑轮、密封件、皮带等的费用包括进去。如果门窗玻璃或百叶窗损坏了,EMCo更换时就有额外费用发生。

2.3.3 施工风险的防范。EMCo必须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完成项目,以使客户按时向其付款。如果建设期比计划期延长了许多,EMCo的贷款利息就会增加,其它费用也可能会增加。降低这种风险的方法有:在制定施工进度表之前确定各有关设备的交付日期;仔细地计划施工步骤,让客户方面相关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介入这一过程,以便他们能指出潜在的施工问题;让EMCo的项目经理对项目施工全面负责;在施工进度表中留有一定的时间余量,以防可能发生的工期延迟。

2.3.4 设备和技术风险的防范。尽管设备制造商对设备的性能和质量有担保,如果所安装的设备运行情况不佳,EMCo仍然会为解决有关问题而承担额外费用。减少这种风险的方法有:只使用经过考验的技术,EMCo不应在其业务中进行新技术的应用试验;采用有可靠性记录的设备,例如,很多电子镇流器都具有极好的性能,但在实际项目中,应选用有良好运行记录的镇流器;选择愿为其设备提供担保的、优秀的设备供应商,所提供的担保应包括承担更换设备的人工费用。这里要注意,尽量避免接受那些财务状况不太好的设备供应商的设备,尽管他们也提供了优厚的担保。因为,一旦设备出现问题,而该设备制造商却停业了,无力履行其担保责任,这时EMCo就会遭受损失。

2.3.5 节能量风险的防范。这是EMCo容易犯大错误的地方,降低这种风险的方法有:对项目的目前状况进行实测,而不能靠假定。例如,对调速传动设备更新改造前,必须确定泵的负荷分布,以精确计算节能量。为节能量的计算误差留出余地,确定合理的误差幅度。例如,按计算节能量的80%来确定实际的节能量。对项目的节能量进行连续地监测,密切注视项目实施后未达到预期节能量的早期迹象,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3.6 投资回报风险的防范。这是EPC业务的独特风险,需要EMCo关注和研究。在项目开始前,EMCo应结合客户的具体状况制定详尽可行的风险管理方案,确保按计划收回项目投资和应分享的效益。根据国内示范EMCo的经验和教训,回避此类风险的方法有:知己知彼,主动安全。只有全面了解客户的情况,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并在出现风险时有相应的对策来化解。必须在合同谈判时就与客户将效益分享及期限谈清楚,并向客户解释清楚“为什么”和“怎么做”。如辽宁EMCo采用资金封闭运行机制,就较好地保证了EMCo的投资回报,同时也使客户容易接受。制定合理的分享年限,并留有一定的应变余量,以保证在客户方面出现任何不利变化时,EMCo仍然能收回全部投资。选择权威的能源审计部门监测项目节能量,以保证能公平合理地进行项目的能耗评估和节能效益分析。该审计部门最好是国家有关部门、当地或该行业影响力较大的机构。

2.3.7 证据风险的防范。在违约与救济阶段,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是EPC的外部环境,或者说是外生变量,在风险防范时我们一般不予考虑,但证据风险我们可以有效防范,措施是分工清晰,责任明确,记录准、及时、完整。特别是对于影响履约的因素与结果的记录与签字,对于合同履行变更与解除的缘由与情形要记录与按规定签字盖章。还要注意发挥法律专业人士的指导作用。

2.3.8 风险的防范。在争议解决时,其EMCo代表人无论是属于公司内部员工还是公司聘请的外部律师或其他专业人员,都存在风险问题。对于风险的防范除了选择人之外,主要是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把所的事项与其付出的努力相联系,尽力达到中的信息对称性,消除信息的不对等、不充分、不真实、不完整,解决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3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分配

合同能源管理(EPC)的风险分配,是指对于无法回避而且预防无力的风险,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在EMCo与客户以及其他合同当事人甚至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分配,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通常情况下,EMCo会将一些损失频率高而损失程度轻微的风险自己保留下来,而把自己不能很好管理的风险分配出去或转移出去。EPC风险分散是站在法律角度予以阐述的,这里有三个基本假设:①EMCo与客户能够清楚地约定这些风险管理条款;②些约定条款能够被全面适当执行;③当一方没有全面适当执行时,另一方可以无成本地申请强制执行。很明显,救济风险不能以此来分散。下面我们对EPC的风险分散措施予以阐述。

3.1 客户信息的合同化。通常情况下,EMCo要确保与之签订合同的客户具有相应的资格与履约能力以及基本的信用,如果出现客户的信用风险或者经营风险,那么EMCo要承担其不利的后果。但是如果EMCo要把客户的基本或者关键信息作为合同的一部分订立在合同之内,性质就发生变化了,客户必须保证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否则客户就应当承担 “欺诈”EMCo的法律责任,这样就把本应由EMCo承担的风险分配给了客户。

3.2 不可抗力的约定。对于EPC中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法规风险、行政与司法救济风险等非人为风险可以采取不可抗力的条款约定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散。由于这些风险是人力事前不可预见、发生时不可控制、发生后不可克服的事件,故从责任上区分,双方都没有过错责任。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不可抗力的涵义、不可抗力的范围、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的处理以及双方损失的承担,十分必要。这有利于包括EMCo在内的所有合同当事人预期行为后果,对于风险进行适当管理。

3.3 情势变更的约定。对于双方节能服务合同中不可抗力没有涵盖的情况,如果发生了异常变化则应约定情势变更条款。特别对于节能量风险、节能价格风险、设备与原材料采购风险等适用较多。当价格或节能量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应属商业风险,EMCo应该自我承担,但如发生大的变动,致使合同履行严重显失公平,属于无法预见的不正常的商业风险,应允许当事人以情势变更原则主张变更或解除合同。但如果迟延履行,在此期间发生的异常变化则不能适用情势变更。情势变更必须是对一方当事人显失公平,或是履行合同已没有意义,或对一方造成重大损害。

3.4 违约责任的约定。违约责任的约定是对履约阶段中的风险分配。一般情况下,融资、技术与设备和原材料、施工的风险由EMCo承担的居多,对于EMCo的约束也多,但是这些环节仍然需要客户的密切配合,有时这些配合至关重要,如此在合同中明确客户的违约责任就可以把部分风险分配给客户。而设备监测与维护、节能量的核算以及投资回报风险更与客户息息相关,这就需要约定客户如违约应该承担的风险与损失。

3.5 免除责任的约定。对于不可抗力和情势变更,EMCo可以依照合同和法律免除责任,将风险转移至客户或共同承担。但在EMCo与设备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技术供应商、资金提供者、施工者等按照合同行事时仍然会受到不可抗力的困扰致使相关的节能服务合同的履行遭受障碍,此时双方协商在节能服务合同中也可以约定EMCo的免责或部分免责。

3.6 履约担保的约定。由于EPC的节能模式,EMCo承担了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有时会使项目本身遭受不合理的阻碍。为使项目运行顺畅和公平合理起见,也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履约担保。这既可以在节能服务合同中约定,也可以在牵连合同(技术服务合同、设备与原材料供应合同、施工合同、融资或融资租赁合同)中约定。担保主要来自于EMCo之外的其他合同方,如可以要求客户提供第三方担保或者资产抵押等有效担保方式。

3.7 牵连合同的约定。把由EMCo承担的部分风险通过与其他第三方订立合同的形式分配出去,这主要体现在牵连合同中。为了实施一项EPC节能项目,EMCo必须把自己不具备能力的业务承包出去,与相关方订立节能服务合同的牵连合同,如技术服务合同、设备与原材料供应合同、施工合同、融资或融资租赁合同等。这时EMCo就有机会把有关风险――融资风险、技术风险、设备与原材料采购风险、施工风险等合理地分配给合同方。如邀请设备制造商共同参与实施节能项目,用节能效益分期偿还设备费用等方式。

3.8 合同主体的多元化。按照风险分散的基本原理,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选择风险特征不同的主体进行组合,是不同的风险之间相互抵消,最终形成无风险或风险低的组合。这表现为合同主体的多元化。EMCo可以通过储备各种供应商和分别与之订立合同的方式分散风险。“不要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合同主体的多样化使EMCo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但并非是越多越好,供应商过多将会带来过高的成本,从而出现新的成本风险。

4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转移

对于无法分散或无法回避的风险,EMCo可以将该风险转移到合同当事人之外,通常情况下是风险管理的专业组织。本报告认为风险转移有三种方式:保险转移、合同债权转移、期货转移。

4.1 保险转移。EMCo可以根据自身对风险的管理能力和风险损失承担能力,将那些认为不能进行有效管理或者管理成本很高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并交纳一定的保费,在保险事故发生后,EMCo可以获得了向保险公司索赔的权利,此时衡量的是保险费用与得到赔偿之间的差距。但是现在保险公司承保的险种有限,需要EMCo进行通盘考虑。

4.2 合同债权转移。合同债权转移是EMCo将EPC模式下的全部或部分节能利润的收益权转让给银行或其他组织或个人,银行或其他组织或个人将折算后节能收益一次性支付给EMCo,由银行或其他组织或个人取代EMCo的合同主体地位,收取将来的节能利润,实际上是将由节能服务合同产生的债权转让出去,这既是一种融资方式也是一种风险转移方式,EMCo在转让自己的债权的同时也把自己的风险转移出去了。

4.3 期货转移。期货转移主要是针对EPC模式中所需要的大宗期货商品所具有的风险,如设备原材料采购风险、融资租赁风险等。期货是指买卖双方墙顶协议,确定在未来的某一时间,以规定的价格交割一定数量的某一品种、规格的商品。期货交易的产生,为现货市场提供了一个回避价格风险的场所和手段,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期现货两个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避免商品价格的千变万化导致成本上升或利润下降,可利用期货交易进行套期保值,即在期货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与现货市场上数量相等但交易方向相反的期货合约,使期现货市场交易的损益相互抵补。锁定企业的生产成本或商品销售价格,保住既定利润,回避价格风险。

上述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控制模式之间既有逻辑关联,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EMCo在进行风险管理时要系统考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每一个节能项目的情况(客户情况、节能设备改造、资金与财务等等)进行组合式风险控制或单独式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田基赞,李鸣,关瑞.“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与节能降耗对策.经济视角,2007,(11):70-71.

篇7

在众多节能灯具中,LED灯具一直是受到注目的产品。根据市场预测分析,到2013年的LED照明市场产值将达137亿美元。目前全球的照明大厂如飞利浦(Philip)、殴思朗(Osram)以及奇异(GE),均已积极投入开发。从应用技术面来说,照明网络化与智能化是LED照明产业的重要趋势。所谓照明网络化代表着每个灯具都具有被寻址的能力。透过寻址的方式,让每个灯具都可以下达命令到网络来控制各个灯具,并随时的监测灯具的使用状态。要实现这样的功能必须要有良好的通信接口来处理网络配置的需要,在众多的通信标准中,ZigBee可说是一个极位适合的选择。

ZigBee与LED智能照明

ZigBee是由ZigBee Alliance所提出的无线通信标准,这个标准是建构在IEEE 802,15.4之上,所使用的是2.4GHz频段。ZigBee标准的应用主要定位在短距离(10m以内),低速率(250kbps以下)的数据传输。此外,ZigBee具备星状(start)、树状(tree)以及网状(mesh)的网络拓扑型态,能够满足许多应用情境的需要。而近年来有许多的应用情境以成为未来的趋势,ZigBeeAlliance也为这些应用领域制定了相关规范(profile),其中包含了Building Automation (BA)、SmartEnergy(SE)、Home Automation(HA)等9种类别,其中与照明相关的定义在HA的范围里。

一般来说,在需要照明的场所中,灯具与灯具间的距离都不会太远,而控制命令与灯具状态的的信息量都不会太大,所以很适合利用ZigBee作为通信及控制的接口。ZigBee还有一项计大的好处就是能自动地产生互连的网络。只要连上电源,各个节点就会尝试互相沟通,最后达到一个能互相通信的网络环境。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的减少在网络设定上的负担,也降低了导入整个照明系统的门坎。而照明系统在结合ZigBee之后,便有更多的控制选项来满足不同情境需求。而智能照明系统不仅可以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提供照明,同时也达到供安全指引,环保节能及有效管理的目的。近年在一般的建筑内的场所,逐渐开始使用智能照明系统来涵盖室内的照明需要,例如在办公室或会议室,透过感测网络监测室内外的光线明暗,进而控制灯具的亮度达到节能的目的。而照明系统也能针对用户所需要的情境做出正去的反应,像是简报开会的时候,自动关闭部分电灯,增加简报的布幕效果等等,这些都提升了智能照明应用的价值。

应用案例:停车场路灯管理系统

除了在室内,室外也有很多场景需要照明设备,停车场就是一个极为适合导入LED智能照明系统的好例子。以传统停车场为例,不管是在建筑物内或是露天的型态,照明的功能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接下来从信息通信、应用情境及管理等面向,分析结合ZigBee的智能照明系统有什么样的优势。

通信接口

ZigBee具有良好的网络架构,在灯具上直接将上模块后就可以互通,但在设备寻址上要先做一些设定,但这些设定远比拉通信控制线来的容易而且便宜。另外,由于一盏灯剧照明的面积通常不会太大,所以灯具布建的密度较高,彼此的距离不会太远,正好适合短距离的ZigBee。一般停车场大多是空旷宽敞的场所,所以不会有遮蔽的问题。此外,为了得知环境的状态,也须布建一些光传感器及红外线动作传感器,藉此来掌握停车场的状况信息。这些传感器同样可以使用ZigBee的标准沟通接口,可以减少系统建置的硬件成本。对于传感器来说,需要回传到后端的数据就是感测到的信息。光传感器侦测到的就是环境的照度值,动作传感器则是在区域内有无物体移动等等。而灯具部份的通信则是双向的,除了需要回传开关的状态以及用电量等数据,还要能接收系统所发出的控制命令来调整照明的状态。另外,当有一些特别的情况,可以考虑一些其他的通信方式。举例来说,在停车塔的情境,有时会有要跨楼层通信的需要,这时无线信号有时会有遮蔽的情况,这时可以考虑使用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Communication),来确保各个设备间有稳定的通信。

应用情境

在停车场所,照明情境分为引导和无人两种。当有车进入时,也就是当红外线传感器侦测到有车时,车道需要较为明亮的照明。车在停入车位的时候,车位的照明也要提高。动态的灯光调整可以让使用者更清楚行径的动线,也可以降低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在摄影机或红外线传感器都侦测到无人的情况时,全部的灯光就可以调低亮度,但仍需维持一定亮度,以避免系统发生误判,影响到使用人安全的情况。管理

篇8

在性能的需求上,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需求:第一,开放性标准。具有开放性的标准技术可为系统的兼容性提供更好保障。第二,系统体系结构的灵活性。系统的体系结构必须可容纳现有的相关标准,同时可需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可促进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之内的相关功能扩展得以顺利实现。第三,计算机平台无关性。系统需支持Web服务器、浏览器、数据库服务器等,对所有投资者的投资进行良好保护。第四,系统安全性。智能楼宇安全管理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含身份验证、数据安全、访问控制,对安全性能提出较高的要求。第五,通讯技术无关性。通讯技术的无关性是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设计的一个最重要要求。第六,控制网络信息可通过相应的方式进行收集。在楼宇控制系统中,主要有HVAC、防火系统、安防等诸多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均为综合管理系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控制网络一体化具体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图中的控制网部分指的是整个智能设备网络,其功能主要为控制和监视。

2.系统的具体设计

2.1功能设计

功能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分别为控制网络设计和管理系统设计。控制网指的就是整个智能设备网络,以游戏系统的控制功能和监视功能。在综合智能管理中所应用的相关软件促进系统的三大功能得有更好地实现。三大功能具体为办公及楼宇自动化、通信和网络系统。企业间互联是中间层,其作用是促进通用连接性得以更好实现,对控制网络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理解,然后将结果传递到应用系统。企业间互联实际上就是控制网络与应用系统间所进行的协议转换。中间层还可对控制网络与应用系统二者之间相关数据进行解释和推理,并提供相应的控制、管理入口,进而实现系统的智能化控制。

管理系统可凭借IP所具有的媒体独立性来促进其性能要求得以实现,其通过利用IP提供技术促进管理拓展得以实现,并保证管理的安全性。在设计过程中,可通过授权、加密、数字签名认证技术的应用提高系统运行和管理的安全性。借助信息网、控制网之间的连通来实现趋势预测、状态日志、报警及联动、账务管理、系统性能评价等一系列的系统功能。趋势预测为系统中实施数据分析的一个重要功能,其预测包括楼宇内压力、温度、流量等相关信息,并将预测结果通过可视、实时的方式进行表达,将一段时间之内的变量的变化情况绘制出曲线。状态日志对智能控制质量,工期的按时完成均具有重要意义。账务管理主要是对物业、电、水、煤气等进行管理。

2.2数据库设计

智能楼宇中的办公自动化、楼宇自动化、通信及网络系统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各个子系统均尤其各自的数据库,各数据库结构也存在差异性。但是各子系统间又有信息流,因此,各系统、数据库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各数据库间具有互操作性能。系统中的集成目标可对所属子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因此,在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需建立一个具有统一性的异构数据库管理系统。异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存在的异构性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第一,计算机体系结构异构。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相应数据库的异构系统。子系统所拥有的数据库系统不行同时运行在小型机、大型机中,以及同时运行在工作站系统或者嵌入式系统中。第二,操作系统异构。子系统相应的数据库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操作系统可为Linux、Windows NT、UNIX等。第三,DMBS自身异构。子系统所拥有的相应数据库系统可有效形成一个关系型数据库系统,或者可以建立起层次、关系、网络、函数等各个不同数据模型的数据库,异构数据库系统由这些不同数据模型的数据库共同组成。异构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可促进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数据库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功效,实现对信息资源进行更好的控制和管理,进而促进信息资源的价值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应用异构数据库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各种数据库之间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合并。数据共享的实现首先要保证数据库有效转换的实现、数据透明访问的实现。因此,在Internet应用环境中,想要促进异构数据库系统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建立一个具有独立性和统一性的编程界面以及一个具有通用性的数据库访问方法。

3.结束语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地推动下,人们对智能建筑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相关应用间的互操作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智能楼宇系统不是一个由楼宇诸多子系统简单堆积而成的,其是个系统相应功能的有机结合。通过一个具有安全性、稳定性、高效性的综合管理系统来促进个子系统相关功能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不断提高管理模式的灵活性、开放性和适用性,进而提升整个系统的综合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篇9

电力企业传统的抄核收模式是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服务社会民生,为我国早期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随着社会发展,用电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客户多,业务多,需求多,变动快,分布广,金额大等等特点,而这种人工手动抄表、核算、收费的模式以及与此相应的电力企业管理模式、业务模式,以大量的人工参与操作为主,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加上业务环节众多、标准不一,导致电费抄核收工作耗时、费力,差错频繁,效率低下。这显然已经不堪应付,更不用说开展更多的业务、进行更好的服务以及维护了。同时传统的抄核收体系缺乏科学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不能对抄核收各环节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监测,难以提前发现风险隐患并及时处理。同时,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业务需求,造成电力营销人力资源、客户服务资源大量浪费,无法有效地建立“客户导向型”的高效灵活服务机制。

于是,整个企业的营运效率和水平低下,更不用说是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改进管理方式了。长此以往,必然为用电市场病垢乃至淘汰。

1.2 智能化技术进步为抄核收智能管理系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等的的快速发展,手持式抄表机、智能电表、Rs485通信技术、低压载波通信技术、GPRS远程集中智能抄表系统以及3g4g及时通信技术的成熟应用,催生抄核收智能管理系统产生。

2 按部就班实施抄核收智能管理系统

2.1 抄核收智能管理系统概述

依据系统论的管理理论指导,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实施抄核收智能管理系统。

抄核收智能管理系统,可以分为用电信息采集子系统、数据分析统计子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三部分。用电信息子系统是抄核收智能管理系统的基础,将客户抄表、电费计算、电费复核、电费发行等传统业务环节通过自动调度任务、队列控制、流程自动传递、作业全过程监控等各项功能有机结合,实现抄表、核算过程的智能化处理,可极大地提高营销业务处理效率。数据分析子系统,接受采集的数据,也可以连接电力企业原有的用电数据以及客户资料,建立自己的数据库,使用灵活的功能模块,实现多样化的分析统计功能,还可以以多种定制化的方式输出。业务管理子系统是以企业管理的层面,建立各个管理需求模块,各层各级管理者一目了然,权责分明,上通下达,灵活处理。

2.2 优先加快实施用电信息采集子系统建设

首先要加快专变终端和智能表加装步伐。是推进抄核收业务的前提。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分步有序地组织终端和智能电表的加装,实现客户的用电信息实时采集,同时扩大集中远程抄表实施范围,对采集系统覆盖地区的客户全部取消人工抄表模式,实现集中、自动、远程抄表,不断提高自动抄表应用比例,提升用电信息采集成功率。这是用电信息采集子系统的基础,由此改变旧有的分散、人工现场抄表模式,实现“全采集、全覆盖、全费控”的现代化抄核模式。

电力企业各个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分工协作,提高用电信息子系统的采集效果,至关重要。

2.3 输入原始数据或者对接原始数据库到数据分析统计子系统,建立综合各种数据库或者对接处理机制

以用电信息采集子系统成功稳定运行为基础,就可以逐步建立数据分析子系统。如果电力企业原始没有使用其他各种管理系统,那么只需要输入原来的用电客户信息等到数据分析子系统中。如果曾经使用过其他管理系统,那么数据分析子系统可以接管其原来的数据库,以后输入数据就可以直接输入到数据分析子系统中,而原来使用的管理系统的管理功能,数据分析子系统也可以通过增加智能化管理模块予以实现。如果还想使用原来的管理系统,那么数据分析子系统也可以只对接其数据库。由此,原来的各种业务、各种管理流程,可以全部被接管而不会错乱,而原来没有实现的业务或者管理流程,智能系统可以实现。一般包括以前人工操作的制订抄表计划、抄表数据准备、抄表数据上传、电费计算等工作,转交智能系统在后台自动处理,系统根据设定相应的复核规则,对用户自动进行判断,达到在线监控、自动发行的目的,实现营销业务管理系统抄表智能化,减少人工抄表差错等。

2.4 应用业务管理子系统,加强全过程管理

在用电信息采集子系统和数据分析子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就可以实施业务管理子系统了。业务管理子系统可以整合原有的各种业务和管理需求,优化配置公司各种资源,分步骤、量化、直观的实施各个管理功能。一般将核算异常派工和稽核工单流转等业务内容由传统的人工事件监管改为全流程过程管控,由过去的点控制改为面控制,实现了事件处理的全过程监管、集中监控和实时监控,增强了业务工作的管控能力;将传统抄核收流程中的事后人工核对档案错误改为提前自动对档案的正确性进行分析,利用智能化抄核收体系对客户档案的正确性进行校验,确保了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实现海量客户数据分析,实现客户评估分级管理,为防范呆坏账以及对口营销提供有效的支持等等。

3 实施抄核收智能管理系统效果分析

抄核收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创新技术手段、完善管理机制、全面优化业务流程,彻底变革了传统的人工电费抄核收管理模式,有力促进了电力抄核收业务的现代化建设,是深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全采集、全覆盖、全费控”的重要成果。

通过优化流程,提高了电费抄核收工作效率;;通过推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深化应用,提升了智能化系统的实用化水平;通过智能化抄核收,减少了人工作业带来的不规范现象,降低了客户投诉率。自动化抄核收创新了集约、专业、实时、智能、高效的抄核管理模式,使得电力抄核收业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优质服务能力显著加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增强。

3.1 抄核收智能管理系统提高了抄核收工作效率

自动化抄核收管理模式改变了过去采取人工抄录或抄表机上下装等手工输入模式,实现了抄核收的智能化运行,通过专业化运行维护实现了用电采集信息的挖掘分析和专业系统的业务融合,实现了抄表管理和核算管理的一体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了电费抄核收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差错,提升了工作效率,优化了电费抄核收人力资源配置。

3.2 抄核收智能管理系统实行闭环管理,降低了业务异常差错发生率

业务开展过程中,通过全面管控,提前预警,提升了抄核收工作管控能力。通过档案校验异常、业务异常、自动化运行异常等业务模块,在智能化管理系统中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缺陷处理,对毎一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督促落实。通过复核异常、异常信息确认、异常分类、异常派工、异常处理等管理环节,实现业务复核异常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有效降低了异常差错的体外循环和不规范行为。

3.3 抄核收智能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常态化,增强了营销业务管控能力

通过对抄表时限预警、核算时限预警、智能审核监测、智能复核监测等各业务环节的全面预警与监测常态化,确保了抄核收业务的规范处理和准确及时;各个业务环节和运行指标全部在监控中心的数据平台上实时显示,系统自动提示异常信息,做到业务处理过程的实时跟踪监管。

参考文献:

[1]申梅花.低压电力用户远程集中抄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湖南大学,2007年.

篇10

一、引言

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重要发展进程,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科学事实,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采取多种措施减排二氧化碳。中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协议》的缔约方之一,虽然在《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不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但是,作为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在不远的将来势必会承担更多的减排任务。国家已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GDP能耗水平下降20%的目标,并将在“十二五”期间制定更为严格的能耗排放标准。在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下,采取致力于低碳发展的创新金融工具和手段,应用“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acting,EPC)这一全新的节能金融机制,已成下一阶段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向。较之于欧美相对成熟的合同能源管理市场,中国仍处在节能金融机制的探索阶段,在推广EPC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EPC中的节能服务合同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二、背景及文献综述

合同能源管理(以下简称EPC)是一种致力于节能融资的新型金融机制。受全球和国家气候变化应对政策的影响,与碳减排相关的节能服务市场规模日益壮大,以建筑、工业和交通等部门为代表的高耗能产业部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节能挑战,他们需要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为其提供高水平的节能服务。与此同时,尽管节能可以在长期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但在初期往往产生较大规模的资金和资源投入,使得大部分中小型的节能客户望而却步。节能服务在成本和收益上的时间差显然为那些可以解决节能初期资金缺口的创新金融工具提供了发展的机会,EPC正是为此应运而生。

在EPC的模式下,节能服务公司(国外称为Energy Service Company,ESCO,国内名为Energy Management Company,EMCo)与能耗部门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节能项目进行投资或帮助其向金融机构融资,向其提供能源效率审计、节能项目设计、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 安装及调试、运行、保养和维护、节能效益保证、检测和确认等一条龙服务, 其关键所在便在于通过节能服务公司的介入使客户在未来产生的节能收益得以资本化,使之提前用于节能改造的成本投入。在合同期内,节能服务公司的投资回收和合理利润由节能项目产生的节能效益来支付,或者由节能服务公司与节能客户共同分享项目的节能效益,在合同期结束后,一切设备的所有权和以后产生的节能效益归节客户所有。在该模式下,节能服务公司不仅提供节能管理上的经验和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利用其它多种融资渠道来为有节能需求但又缺乏节能资金的客户提供金融上的保证,这显然比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节能服务有更大的生命力(P. BERTOLDI 2005)。

(一)常见的合同模式及比较

EPC有两种最基本的合同模式,分别是节能量保证型(Guaranteed Saving Contract)和节能效益分享型(Shared Saving Contract)。

节能量保证型,是指在节能服务合同中节能服务公司向客户承诺最低节能指标,保证其项目在改造后的节能收益。在项目实施后的合同期内,由客户归还进行节能改造的金融机构贷款,如果实施节能措施后的合同期内项目的节能收益没有达到节能服务公司在合同中承诺的数字(通常还包括统计误差), 那么节能服务公司必须将这部分收益差额退还给客户。而如果节能收益超出合同规定的部分则可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按合同上事前商定的比例分配。

节能效益分享型,则是指即合同中商定工程初期进行工程改造的款项可由节能服务公司单独融资,或者与客户分担融资,项目运行后所得的节能收益在节能服务公司和客户之间按比例分配,其中节能服务公司分得的节能收益足以偿还其进行节能改造的贷款以及保证其合理利润率。

以上两种合同模式的区别主要是借贷风险的承担者不同(Cudahy and Dreessen 1996)。对节能量保证型合同,节能改造的工程款由节能服务公司为客户寻找,以客户的贷款信用向融资机构借贷,这笔贷款也由客户自己归还,此时,贷款信用是与客户的日常借贷信用相联系,同时节能服务公司也必须保证每年的节能收益能够偿还这笔贷款的利息和本金, 使客户得以在合同期内还清所有贷款。因而,借贷风险由客户承担,而节能服务公司则承担项目的运营风险,从而实现风险的共同分担。但由于贷款人是客户,所以这笔贷款是出现在客户的,而不是节能服务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这样节能服务公司就可以以保持较高的现金流和较低的资产负债比,来同时承接多个节能服务项目(Poole and Stoner 2003,Bertoldi and Rezessy 2005)。

而对于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则是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所有主要的风险――借贷风险和项目运营风险。也就是说,节能服务公司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贷款出现在节能服务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而客户与第三方金融机构没有借贷上的联系。这样一来如果客户中途没有按照节能服务的安排进行运营,从而产生了节能效率的不足,其结果就会比前一种模式更大程度上影响节能服务公司的收益和债务。同时,并且每年回收节能收益的方式使得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流动比较缓慢,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也会较高,并影响到它的下次借贷。

所以,在节能服务市场发展的初期,节能效益分享型模式比较有利于吸引客户进入市场(不用承担较大的风险),有利于节能服务市场的培育,但是却不利于负债能力有限的中小型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只有在节能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节能服务的需求规模扩大,出于分担风险的需要,合同模式才会逐渐向节能量保证型过渡,这种模式有利于比较有利于节能服务公司的长期发展。(Hansen 2004)

(二)关于EPC的研究进展

目前国外大部分对EPC的研究都是基于市场调研的数据以及实践经验的一些总结和定性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对EPC的合同模式进行介绍和比较,以及对各国EPC和节能服务的发展过程、现状和经验教训作总结和归纳。

国内有关EPC的研究也主要是集中在总结分析欧美各国开展EPC的情况和EMCo发展状况(朱霖 2003,吴刚 2006,续振艳 郭汉丁和任邵明 2008),以及调研和总结分析国内节能服务市场现状和EPC推广与EMCo经营面临的诸多障碍(杨振宇 赵剑锋和王书保 2004,王李平 王敬敏和江慧慧 2008,张春雷 2008)这两个方面,而对合同模式本身的理论研究比较缺乏。

本文将尝试通过模型来对最常见的两种合同模式――节能量保证型和节能效益分享型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社会总福利函数来讨论在不同合同模式对节能服务效益的影响,以及分析节能服务公司和客户间的博弈行为所产生的制度和福利效应。最后,通过模型分析总结出一些结论并且提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三、两种合同模式的制度和福利分析

(一)基本框架

模型的基本设定:

e为客户按项目设计进行节能化管理和运营的努力水平

q为项目本身的系统性风险系数

s(e,q)为项目最终实现的节能量,,即在风险系数不变的条件下,客户按规定运营的程度越高或者简单讲客户的努力水平越高,则实现的节能量越高,但是努力的边际回报是递减的;并且项目的风险系数越高,同样的努力水平实现的节能量越低。节能量的货币表示为,其中P为能源的价格。

c(e,q)为客户努力的货币成本,,即在风险系数不变的条件下,客户的努力水平越高,努力的成本就越高,且努力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并且项目的风险系数越高,同样的努力水平花费的成本就越大。

L为EMCo为客户进行节能改造的花费,由第三方金融机构贷款,需要在合同期内归还。

我们将客户和EMCo的效用简单考虑为分到的节能收益减去付出的成本。

节能量保证型合同模型:

S*为项目在改造后,在能源价格处在合同规定的最低水平时,能够保证客户偿还贷款的预期节能量,r为当实际节能量超过预期时,EMCo可分得的比例

在实际节能量s>s*时,

在实际节能量s≤s*时

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型:

t为合同规定的保证EMCo能够偿还贷款时分得的节能量比例

(二)两种合同模式的制度性分析

在考虑外生因素――项目的系统性风险和能源价格的影响时,我们不考虑EMCo与客户相互之间的作用,因为他们的相互作用造成的他们各自的效用变动对社会来讲只是福利从一个口袋向另一个口袋的转移,对社会总福利来讲是没有什么影响的,所以我们只需要考虑社会总福利函数:

(7)我们分别加总节能量保证型以及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式下的客户和EMCo效用,最后得到的社会总福利函数的形式均是

(8)即社会总福利是实现的节能量水平减去在项目实施时客户按规定运营付出的努力成本以及归还给融资机构的贷款,它与三个因素相关:项目的系统性风险、能源的价格,以及客户的努力水平。

考虑外生的因素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我们首先排除内生因素-客户的努力水平e的影响。

给定项目风险q和能源的价格P,在社会总福利函数中对客户的努力水平求导:

(9)

由于,则在给定项目的系统性风险系数的情况下,实现社会最优福利水平的努力水平是使努力对节能量的边际贡献与客户努力的边际成本相等,即Pse=ce,从中我们可以推出最优努力水平ew(q,P),即每组给定的项目的风险系数和能源价格总会对应一个客户的最优努力水平ew(q,P),使得在这个努力水平下的社会总福利函数为:

(10)

这样我们在假定客户总是进行最优努力的情况下讨论项目的系统性风险和能源价格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

1.项目系统性风险()

在以上函数中对q求导,根据包络定理:

(11)

由于sq0,(11)式小于零,即当项目的系统性风险很大时,即使客户进行该风险水平下的最优努力,社会福利仍然有可能为负。

在W=0处,对应每一个给定的能源价格P我们可以从总福利函数(10)中解出一个社会可接受的最大风险系数q*=q(P),当项目的总风险超过它时,实施EPC会造成社会总福利的净损失。

在现实中影响项目系统性风险系数q的因素主要有:

技术进步。在节能服务的合同期内,若有新的更准确和完善的测算和认证实现的节能量的方法出现和被采用,或者新的管理节能项目和实施节能服务的技术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节能项目的系统性风险,根据前面推出的在客户最优努力水平下社会总福利的变化与项目的系统性风险呈负相关((11)式小于零),技术进步会带来社会福利的增加。

项目的规模。在节能服务市场上,特别是建筑节能服务市场上,项目的规模对项目实施的风险有较大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要求节能改造的初期投资较多,还表现在项目设计时需要的信息量更大以及在项目实施的合同期内管理和监督更加困难。

以建筑节能服务市场为例,设单位建筑风险系数为,项目的规模系数为a,项目的总风险是,根据前文的分析,在最优努力水平下的社会总福利函数(10),在W=0时存在同样的,即在单位建筑风险系数相同时,项目的规模越大,面临的风险也越大,也越易超越社会可接受的风险系数上限从而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则项目的规模上限是。

2.能源价格(P)

在社会总福利函数(10)中对能源价格求导,根据包络定理可得:

(12)

由于对每一个给定的项目系统性风险系数,客户在最优努力程度下实现的节能量总是为正的,所以能源价格的上升会增加社会总福利,即在能源价格较高的情况下,不论通过哪一种合同模式实施节能服务对全社会来讲都是有益的。

在W=0时,可以找到可接受的最低能源价格Pmin,当P

(三)两种合同模式的福利性分析

前面我们分析了项目的系统性风险因素和能源价格这些外生的因素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下面我们从两种合同本身出发,来分析不同合同模式下,客户和EMCo的效用,以及他们各自的行为是怎样影响各自的效用。

1.两种合同模式的比较

在节能量保证型模式下,s*为保证客户能归还贷款的节能量指标,而在节能效益分享型模式下,t为在预期节能水平下保证EMCo能归还贷款时,EMCo分得的节能收益比例。那么对于一个系统风险性风险确定的节能项目,经测算得出的进行改造后的预期节能量无论采用哪种合同模式均是相同的,所以,当实际节能量为s*时,一定会成立:

,则根据 (13)

以预期节能量s*为分界点:

当实际节能量s≤s*时

当实际是实现的节能量s>s*时

(17)

可以看出 ,即在实际节能量未达到预期时,客户在节能量保证型的合同模式下获得更高的效用水平,而节能服务公司在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式下获得更高的效用水平,因为根据节能量保证型的合同规定,在实际节能量达不到预期时节能服务公司需要支付这部分差额给客户,在该种情况下合同总能保证客户的收益。而在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式下,客户需要自己承担损失。

而与的符号取决于t与r的比较,即当节能量超过预期水平时,两种合同模式下客户与EMCo的效用孰高孰低,取决于对EMCo对节能效益的分配比例,由于在节能量保证型合同模式中EMCo仅承担项目运营风险,而在节能效益分享型模式中EMCo承担了借贷风险和项目运营中的风险,所以要求的分配比例t会比较高,所以在通常情况下t>r,即

则客户与节能服务公司从自身效用角度考虑对合同模式的选择如下图所示:

以上选择结果的可能解释是,对于公共部门、大型社区和大型企业来讲,它们本身的借贷信用较好,比较容易获得银行的贷款。在金融体制较完善的欧美国家,这些部门出于节能社会和经济效益而在采用节能改造技术上有着较高需求,使得他们倾向于以自身信用进行融资。并且,在EPC中,节能收益用于弥补节能改造成本,并进行还贷,所以项目运营的风险是与借贷的风险紧密联系的,对前面提到的节能客户来讲,只要项目运营成功,借贷风险基本不存在,也就是说他们基本不承担任何风险,而如果项目运行的不尽人意,节能量未达到预期水平,也是由节能服务公司来弥补损失。所以从总体来看,节能客户面临的风险是较低的,这也许是他们倾向节能量保证型合同模式的一个原因。

2.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式的福利分析

在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式中,要求在测算的预期节能量水平下EMCo所分得的节能收益能够归还银行贷款,即在保证的条件下,对应每一个预期的节能量水平,有一个分配比例,预期的节能量水平越低,则EMCo要求分得的比例就越高,则在实际项目操作中,EMCo有激励低报预期节能量水平,以期获得更高的分配比例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下面对这种情况建立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分阶段:

第一阶段:EMCo确定分配比例t

第二阶段:客户看到分配比例和对应的预期节能量,在合同期内选择其努力水平e

用逆向归纳法(Backward Induction)求解

看到EMCo选择的分配比例t时,客户选择一个努力水平最大化其效用,即:

(18)由于,则在时有客户效用最大化下的努力水平e(t)。

预期到客户的努力水平, EMCo的选择分配比例t最大化其效用,即:

(19)

由于,则在时有EMCo效用最大化下的最优分配水平。

但是,社会在实行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时,还需要考虑节能服务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

对于社会福利函数:

(20) 由于,则当时,社会总福利最大,此时的客户努力水平是ew。

比较ew与e(),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分配给EMCo的比例越大,则客户的努力水平越低,并且极端的情况,即当客户全部占有节能收益时,客户的努力水平是最大的,所以在t>0时,总会成立e()

令W=0,会得到一个对应的e0,并且e0=e()在时,会得到一个对应的0,这是在保证社会总福利为正时EMCo所能确定的分配比例的上限,当分配比例大于0时,不能对客户的节能努力构成足够的激励,从而不能产生令社会满意的节能效果。

所以在节能效益分享型的合同模式下,节能服务公司有可能低报预期的节能收益,并通过制定较高的分配比例以获得更多的实际节能收益,而客户考虑到这样的情况,则会根据分得的比例选取一个最优的努力水平,以实现相应的节能收益。在此,如果节能服务公司能够比较准确的预计到客户努力水平对分配比例的反应情况时,就会选取较为合理的分配比例,而不会制定过高的分配比例,造成客户努力程度不足而最终致使低效的节能水平。然而,如果节能服务公司不能形成对客户努力水平对分配比例反应情况的准确预期,为了规避客户努力不足造成节能量水平较低的风险,节能服务公司有激励制定一个更高的分配比例,来保障其最基本能够归贷款,而这样一个过高的分配比例可能对社会总福利带来负效用。

四、基本结论

前文中我们建立模型对EPC的合同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通过两种常见的合同模型分析了EPC在推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问题。基于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基本的结论:

(一)制度角度

无论采取哪种合同模式,项目本身的风险和能源的价格都是在进行EPC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

社会可接受的项目风险系数存在上限。考虑到项目规模越大,越难以进行管理和监督,由此,项目的规模越大,项目的风险系数越高,从而社会福利可接受的项目规模也存在着上限。

能源的价格则存在下限。能源价格过低时,能耗部门的耗能成本较低,开展节能服务产生的节能收益并不显著,节能收益甚至无法弥补节能改造的成本,在此情况下,客户接受节能服务和采用EPC的积极性较低。

(二)福利角度

通过比较两种合同模式下客户和节能服务公司的各自福利,可以看到,客户总是倾向于选择节能量保证型合同模式,而节能服务公司比较倾向于选择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式。

就中国而言,虽然现在大部分项目采用的都是节能量保证型合同模式,但是我们仍处在EPC市场发展的初期,出于推广EPC和发展EMCo的需要,应着力于发展有利于培育市场的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式,而当市场逐渐成熟和金融体系较完善时,再过渡到风险分摊的节能量保证型合同模式。因而,在EPC的初期推广中政府应予以一定的政策扶持和保护。一方面政府需要对EPC市场进行合理规制,不仅要为符合市场准入标准的节能服务公司进行贷款担保,而且还要逐步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为EPC提供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推广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式时,EMCo和客户的博弈过程中可能会有不合理的行为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EMCo可能会低报预期节能量而获得高的分享比例,而客户可能会采取规避措施,不完全按合同规定运营,造成节能量水平达不到预期目标。这时需要政府或者政府设立的第三方独立机构对合同签订进行项目审计以及对合同执行过程中客户的行为进行监督,提高博弈双方的信息透明度,以避免不合理的行为给社会带来的福利损失。

参考文献:

1.Bertoldi, P. and Rezessy, S., 2005.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 in Europe Status Report 2005,European Commission Directorate General Joint Research Center

2.Cudahy, R. D. and Dreessen, T. K. 1996. A review of the energy service company (ESCO)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nergy Services Companies(NAESCO) report to the World Bank, March

3.Dreessen, T.K., 2003.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dominant world ESCO models; shared savings and guaranteed savings. In: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Pan-European Conference on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 Editor: Bertoldi, P.

4.Edward Vine.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the energy service company (ESCO) industry [J]. Energy Policy,2005(33):691-704

5.Hansen, S., 2003. Performance contracting models and risk management, Presentation at the workshop Developing the Business of Energy Efficienc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 organized by Ibmec and INEE, Rio de Janeiro, In Bertoldi, P. and Rezessy, S. 2005.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 in Europe. Status report 2005”

6.Hansen, S. (Kiona International, USA), 2004. Personal communication, January. In Bertoldi, P. and Rezessy, S. 2005.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 in Europe. Status report 2005”

7.Hopper, N., Goldman, C., McWilliams, J., Birr, D. and McMordie, K., 2005. Public and Institutional Markets for ESCO Service Comparing Programs,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LBNL-55002, March

8.Osborn, J., Goldman, C., Hopper, N. and Singer, T., 2002. Assessing U.S. ESCO Industry: Results from the NAESCO Database Project,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LBNL-50304, August

9.Poole, A.D. and Stoner, T.H., 2003. Alternative financing models for energy efficienc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 Sponsored by the USAID Brazilian Clean and Efficient Energy Program (BCEEP), administered by Winrock International

10.The EMC Association of China (EMCA), 2006. “市场化节能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2005年对中国EMCo调查报告

11.rge-Vorsatz, D., 2007. An Assessment of on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 (ESCOs) Worldwide,Sponsored by WEC ADEME project on energy efficiency policies, administered by World Energy Council

12.王李平,王敬敏和江慧慧:“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J], 《电力需求侧管理》,2008年1月,第10卷第1期,16-18页

13.吴刚:“美国合同能源管理( EPC)市场发展现状”[J],《大众用电》,2006(6), 15-16页

14.续振艳,郭汉丁和任邵明:“国内外合同能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建筑经济》,2008年第12期,100-103页

15.杨振宇,赵剑锋和王书保:“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及待解决的问题”[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6年11月,第6卷第6期,10-12页

16.张春雷:“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的难点分析与对策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8年第1期,113-115页

17.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篇11

文献标识码:A

1、思想与方法

1.1思想

不同于基于理性主义(规则、转换、中间语言)和基于经验主义(实例、模板、统计)的翻译方法,基于知识管理的协同翻译方法的本质是提出了以用户模型为核心的知识管理与机器翻译技术融合的新思想,关键是在创建用户状态模型和用户行为模型的基础上,将翻译人员作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一体化设计,从而动态优化系统的全过程控制策略,实现人机双向对翻译知识的动态积累、实时转化、同步增益,进而实现翻译过程的人机合一。

从全自动高质量的翻译到人助机译的翻译,再到机助人译,反映了人们对机器翻译认识的不断全面、客观和深化。无论采用何种翻译方法,一条公认的原则是:系统对知识的拥有量、应用能力和对知识管理的有效性决定了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人作为知识管理系统的核心角色,可以看作是知识的直接“载体”,也是典型的知识管理“系统”。实现知识管理和机器翻译的融合,其本质就是要实现翻译用户与翻译系统的融合,即需要将用户作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一体化设计,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机协同翻译环境,从而确保用户和系统的优势得到最大化发挥。

以下是基于知识管理和智能控制的协同翻译平台(以下简称:协同翻译平台)在系统设计模式上与自动翻译系统和辅助翻译系统的区别:

自动翻译系统:该模式中用户与系统不能交互,用户只能被动地接收系统自动生成的翻译结果;系统不能得到用户的反馈,系统所使用的知识也是静态的。如图1所示。

辅助翻译系统:与自动翻译系统相比,辅助翻译系统(包括人助机译或机助人译)中增加了人一机交互模块,用户能够通过交互界面有限地参与机器翻译过程并指导译文的生成,系统能够记忆用户的最终翻译结果并作为之后翻译的参考。如图2所示。

协同翻译平台:通过创建用户模型,实现了人(用户)机(系统)的一体化设计,使用户、系统和知识处于一个和谐统一的管理平台中。用户模型作为用户在系统中的一种映射,为系统在翻译过程中的决策优化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也进一步提高了翻译知识积累和应用的有效性。如图3所示。

在协同翻译平台中,人与系统的翻译能力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也同步增长,同时相互的适应性也越来越强,协同工作效率也越来越高。如图4所示。

1.2方法

综上所述,用户模型是知识管理与机器翻译技术融合的核心和关键。通过创建用户模型,使各系统能够动态获取和共享翻译过程中的知识,并通过系统与用户、用户与用户的协同工作,实现了全过程中知识的有效循环和共同增益,从而确保了用户和系统的优势得到最大化发挥。

1.2.1用户模型分析与设计

用户模型是用户在系统中的一种映射。映射建立的过程是针对设计目标,对用户进行抽象的过程。在对协同翻译全过程中用户和系统交互状态和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本平台提出的用户模型包括状态模型和行为模型,状态模型描述了用户的特征(静态属性)和属性(动态属性),行为模型描述了用户在翻译过程中动作(显)和决策(隐)。如表1所示。

1.2.2过程数据采集和处理

由于用户数据的来源和性质不同,本平台采用多种策略的数据采集处理方案。具体过程如下:

1)用户静态属性

用户静态属性来自用户的自然状况,可由个人简历等文档中抽取和挖掘,这里不再细述。

2)用户动态属性

用户动态属性是通过实时采集用户翻译过程中的任务接收时间、任务提交时间、质检分数、翻译总量等基础数据,动态统计分析出用户的翻译速度、翻译质量、翻译总量、翻译排名、质量变化、速度变化等。

3)用户显

用户显是通过对用户操作日志进行分析计算得出。具体包括:鼠标左(右)键点击的术语和译文、鼠标点击的功能控制按钮、键盘快捷键控制的功能、键盘编辑的内容和习惯、查询的记录、制定的术语、报告的错误、检索的句对、提交的问题等。

4)用户隐

用户隐是通过分析协同翻译过程的各种中间结果所作出的决策。通过对比翻译和质检结果、质检和校对结果,结合翻译过程中用户所提出的疑难问题等,分析和评价各种结果的差异和相关语境,从而得出量化(形式化)的结果。

1.2.3用户模型建立和应用

用户状态模型基于用户静态属性和动态属性建立,其特征包括翻译速度、速度波动系数、翻译质量、质量波动系数、领域、经验和错误等特征。其中的翻译速度和质量反映了用户的综合翻译能力和水平;速度波动系数和质量波动系数反映了用户翻译速度和质量的稳定性;领域特征描述的是用户擅长的专业领域;经验特征是从翻译历史(数量、质量和速度)中分析提取的;错误特征是从译文质检结果和校对结果中获取的。

用户行为模型基于用户显和隐建立。如通过分析翻译人员修改参考译文和质检人员修改初期译文的过程,建立用户操作行为模型,可以用来辅助用户更高效地发现和定位译文中需要修改的地方。其建模的基本思想是:首先要定义人机交互翻译或校对过程中可能进行的基本操作集合(如插入、删除、修改、替换等),然后将翻译或校对过程看作是用基本操作对初期译文进行标注的过程,即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序列标注问题。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序列标注问题可以用CRF、HMM、MEMM等方法来求解,如果假定所有操作是相互独立的也可以直接使用最大熵模型求解。

与其他现有机器翻译系统相比,本系统提出了建立用户状态模型和用户行为模型,从根本上解决了动态开放知识库建立过程中的知识评价、知识冲突和知识共享等问题,实现了知识的有效循环。

综上所述,用户模型是用户在平台中的一种映射,是实现翻译过程人人协同、人机协同、人机合一的基础,是知识管理与机器翻译技术融合的核心和关键。

2、设计与实现

2.1系统设计

基于人机一体化设计思想,面向翻译全过程构建基于知识管理和智能控制的协同翻译平台。平台以翻译知识及用户模型的管理和应用为核心,综合利用机器翻译技术(统计翻译技术、模板翻译技术、 实例翻译技术、规则翻译技术、翻译记忆技术、知识管理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和组件技术,针对用户对翻译任务的接收、理解、翻译、校对和提交的每一环节提供相应的支撑工具,详见图5。

平台主要由用户(包括翻译人员、质检人员、校对人员和管理人员)、协同翻译子系统和翻译知识管理系统三部分构成。用户作为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与系统交互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推理、判断、联想、学习和决策等能力;协同翻译子系统提供了用户在翻译全过程中所需的各类工具包;翻译知识管理平成对翻译知识、过程知识,以及用户模型进行管理,实现知识的采集积累、加工处理、更新维护和共享应用等。如图5虚线所示,在人机协同工作的过程中,知识的循环是通过各子系统在用户与知识库之间进行。用户通过各种交互操作实现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系统基于用户模型实现了过程控制的智能化。随着系统与用户间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换,两者的翻译能力和协同能力也逐步提高。

2.2系统实现

该平台主要包括:协同翻译系统、协同质检系统、协同校对系统、知识管理系统、任务管理系统和系列工具包,基于领域本体建立的大规模知识库包括用户模型、双语术语2 600万、双语句对900万等多种关联的动态开放资源。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平台各子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

2.2.1协同翻译系统

协同翻译系统是本平台最核心的子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基于网络的、面向全过程的交互式协同翻译环境。其主要由翻译交互、输入助理、拼写校改、辅助排版、术语积累、翻译记忆、用户行为记录和多策略引擎等模块组成。主界面如图6所示。

图6中的原文显示窗口展示用户当前翻译内容及进度信息;知识检索窗口为用户提供术语、语块、句子和篇章等相关翻译知识;译文编辑窗口是翻译中间结果编辑的区域;协同翻译窗口实现了对当前内容、过程和结果的可视化展示和交互控制功能,是翻译人员最重要的协同区域;译文显示窗口展示译后的双语对照信息,以便翻译人员进一步确认和参考;各窗口的不同操作键、文字的不同颜色和不同字体风格等是不同的控制策略、用户模型的不同作用和知识的不同来源的体现。

2.2.2协同质检系统

协同质检系统为质检人员提供了集成化的操作环境。系统由译文抽检、自动标错、规范检查、质量评估、自动评语、错误分析等模块构成。该系统作为翻译质量控制的核心,借助统一的用户模型控制,与任务管理系统的任务分配模块、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冲突处理模块、协同翻译系统的知识展示和培训系统的考核等进行协同工作。

与协同质检系统不同,协同校对系统是帮助校对人员对初译结果进行校对和修改。系统由自动校改、自动对齐、知识检索、行为记录和错误统计等模块组成。系统能够对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形式化错误(如拼写、单复数、主谓一致等错误)进行自动纠正;对语法语义错误和不符规范等错误进行主动提示。系统通过对校对过程和校对结果的自动记录和分析,借助用户模型逐步完善校对知识,调整校对策略,改善校对效果。

2.2.4翻译知识管理系统

翻译知识管理平台通过对翻译知识(如术语、句对、篇章、实例和规则等)、翻译过程知识(如新术语、翻译历史、行为特征等)以及用户模型(包括翻译质量、速度、专业、性别等状态知识和训练产生的行为知识)的管理,实现知识的采集积累、加工处理、更新维护和共享应用等。知识管理系统作为整个协同翻译平台的管理与控制中心,为协同翻译系统、协同质检系统、协同校对系统及翻译任务管理系统等提供了全过程的支持。

2.2.5翻译任务管理系统

翻译任务管理系统通过翻译任务管理、校对任务管理、质检任务管理、实施进度管理、培训考核管理和系统后台管理等模块,实现了对翻译任务、校对任务和质检任务的导入、导出、分配、实施和监控。系统基于用户模型研制的任务自适应分配技术实现了翻译任务与翻译人员、质检任务与质检人员、校对任务与校对人员的最优分配策略,在提高综合翻译效率和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翻译前、翻译后相关处理需求,协同翻译平台还研发了任务聚类分析、术语识别、模板抽取、模型训练、格式转换等系列软件工具,为平台提供了全方位的实施支撑和应用保障。

3、分析与应用

3.1分析

该平台在大规模科技资料(如:2亿汉字的百万专利)翻译工程实践中取得显著的应用效果,即500名用户协同工作,在错误率不超过1.5‰(国家翻译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平均翻译效率提高2至4倍。

以下是由汉译英翻译的三种测试方案的结果分析。

3.1.1方案1:用户能力测试

在协同翻译平台中,用户与系统的能力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也同步增长,同时相互的适应性也越来越强,协同工作效率也越来越高。

1)日翻译量测试:自2008年2月1日入职之日到2008年4月18日的专利翻译人员的数据,见图7。

由图7可以看出,经过3个月的人机协同工作,用户翻译能力提高了2~4倍。

2)翻译质量测试:翻译人员自人职之日起到两个月后的质量数据,见图8。

质量评定采用5分制,分数越高质量越好。由图8可以看出,用户经过接近1个月的协同工作,翻译质量稳定在4.5分以上,即错误率可控制在1.5‰以下。

3.1.2方案2:系统能力测试

本方案选择18篇不同专业的专利摘要文献,成立甲乙两个翻译测试小组,每组9人,每人两篇,由非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四级、英语专业八级的翻译人员组成。甲组不使用本平台翻译,乙组使用本平台翻译,进行封闭式测试。分别记录各组成员的实施时间,并对翻译结果进行打分评价。

甲组测试结果汇总如表2所示。

乙组测试结果汇总如表3所示。

3.1.3方案3:子系统能力测试

本测试方案通过对173名翻译人员开展调研,分析了主要功能模块辅助作用,如图9所示。

由图9可以看出,术语检索、交互窗口功能对翻译人员的辅助作用超过了70%,自动校错、翻译记忆、辅助工具功能对翻译人员的辅助作用超过了30%。

3.2应用

“格微协同翻译平台”的成功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作坊式翻译方式,实现了翻译服务的智能化、网络化、工程化和产业化。在我国国防领域、国际合作以及国家知识产权(专利)的国际化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2.1科技资料翻译服务

2007年6月,该平台成功应用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百万专利翻译项目,项目有关信息参见表5所示:

经过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以英语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为主体的数百位翻译人员同时基于该平台进行计算机协同翻译,最终提前1个月保质保量地完 成了翻译任务。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创造了我国翻译服务规模最大、专业最广、速度最快等新纪录。有力推动了我国知识产权工作的国际化进程,为我国创新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必要基础。

3.2.2网络在线服务

基于该平台推出的在线多文种翻译服务平台酷客网,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了包括英、日、俄、韩、法、德等语言在内的多文种术语检索、例句检索和学习交流等服务。目前注册用户已达3万人,访问量超过500万人次。酷客网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小语种翻译用户的首选平台。

3.2.3翻译产品服务

历经多年的产品化研发,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翻译Robot(协同翻译平台)为代表,涵盖多文种输入助理、多文种电子词典、多文种辅助阅读、多文种辅助翻译等在内的“环球使者”系列产品,并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累计用户规模超过12万。

3.2.4翻译人员的必备工具

平台的实用性在多年的产品化、工程化和服务化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实践和证明。正如Windows操作系统对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一样,随着平台的进一步完善、推广和普及,也必将成为翻译人员的得力助手和必备工具,为传统翻译产业带来新的生机和未来。

3.2.5翻译人才的培养平台

人机协同翻译模式逐步代替传统人工翻译模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顺应市场需求,机器翻译人才的培养工作已经变得日益紧迫。该平台为建立国内最大的机器翻译服务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4、历程与展望

4.1历程

本文第一作者于1986年攻读研究生期间就选择了机器翻译这个充满挑战的研究领域;1988年有幸参加了由日本(ODA)投巨资的“中、日、印、马、泰万国语言机器翻译”项目;1995年回国创建了沈航人机智能中心,率先推出了“环球使者”系列多文种处理软件。由上百名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以及几百名用户组成的研发队伍,经过二十年的执著探索,走过了自动翻译(汉英自动翻译系统)――词典翻译(俄语、日语、韩语和法语等一典通产品)――辅助阅读(俄汉、日汉和英汉等辅助阅读系统)――辅助翻译(英汉、汉英辅助翻译系统)――翻译工作室(翻译知识ROBOT)的研发历程;在对机器翻译发展艰难历程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用户模型为核心的知识管理与机器翻译技术融合的新思想,实现了技术攻关到需求服务,语言分析到信息转换,数据驱动到知识管理,难点切入到全过程服务的人机协同翻译,展示了机器翻译走向实用的广阔前景,开创了人机合一翻译的新方向。

“格微协同翻译平台”的成功研制,是产(格微公司的产品开发和承接的大规模翻译服务项目)、学(北方软件学院的人才培养)、研(沈航人机智能中心的研究人员二十年如一日的执著追求)一体化机制的典型范例(缺一不可);是以项目组主要成员尹宝生、陈建军等为代表的全体成员长期以来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的工作硕果;是多年来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国防基础科研计划,以及(教育、信息产业)部、(辽宁)省、(沈阳)市等重点支持的成果;是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从幼苗时精心培育、成长中高度关注的结果;是在汲取国内外机器翻译领域专家(同行)的经验和成果精华过程中迈出的可喜一步;是到项目中去、到实际中去、到用户中去的成功实践。

篇12

欧盟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在1990年的排放基准上,从2008年到2012年减少8%温室气体排放量。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使得欧盟各成员国积极采取措施减少能源消费从而达到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在欧盟的发展。另外一方面,欧盟实行了电力、燃油等能源市场进行自由化改革,使得能源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加剧,如何降低能源消费价格成为能源供应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节能服务公司进行合同能源管理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能源损耗,成为各能源供应商青睐的解决方案。

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发展水平、市场结构各不相同,各国间的合同能源管理市场也有较大差别。在欧盟内部,有的成员国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已经相当成熟,法律政策也相当完善;有的成员国的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各项制度还有缺陷。欧洲各国能源服务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差异,大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高度发达的国家,如德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第二个层次是中等发达的国家,如法国,瑞士,意大利,捷克;第三层次是发展欠缺的国家,即其余的欧洲国家。[1]

一、德国

自20世纪90年代初节能服务产业在德国出现以后,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在德国不断发展,目前德国已经成为欧洲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最为完善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节能服务市场。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一直致力于建立高度市场化的节能市场,并不断开发清洁能源,注重保护环境。德国已经在节能服务领域形成完善的法制体系,并且设立了专门的政府机构负责节能市场的监督管理。为了规范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德国出台了大量的合同能源管理执行标准和合同范本,对合同能源管理的采购设备、节能改造设计等环节予以规制。同时,德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刺激节能服务市场的发展,对节能市场的相关性企业减免税收,对采用节能服务的公司给予财政补贴,极大的促进了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在德国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5年德国在柏林设立节能伙伴机制(Energy Savings Partnership,简称ESP)。节能伙伴机制要求政府等公共部门必须加入到节能市场之中,对公共建筑和设施进行能源管理外包。之后又在在节能伙伴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节能伙伴附加计划(Energy Savings Partnership Plus),附加计划使得节能伙伴机制不仅局限于公共领域,而是推广到更多的相关领域,例如医院、写字楼、私人住所等。

在节能服务公司发展方面,除了私营的节能服务公司外,德国还有所谓的“交互模式”(Interacting Model),即公共机构内部节能服务部门(Public Internal Performance Commitments,PICO)。该部门承担公共机构内部节能服务职能,相当于节能服务公司,自行组织实施节能措施,并自行融资。这种机制在基金多来源于市政基金,缺少节能承诺和约束,但是,有助于开展大量的节能活动。[2]

二、奥地利

尽管在欧洲众多国家中,奥地利的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较晚,但是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奥地利的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发展很快,目前已经跻身欧洲合同能源管理产业的领导者行列。奥地利的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开始于1998年,到目前为止,奥地利已经有几十家节能服务公司,其中五家主要的节能服务公司占整个合同能源管理市场份额的70%以上,合同能源市场投资潜力大约在5亿欧元。

奥地利的合同能源管理市场主要模式是节能效益分享型模式,并且主要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是由公共部门参与的项目,例如对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项目等。从1997年到2005年,奥地利有超过1000个公共建筑进行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仅在2004~2005年度,就节能改造大约800个公共建筑。奥地利公共部门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不仅数量较多,而且质量较高,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一般持续的时间也在10年左右,可以保证20%左右的节能效益。对于私有部门,目前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发展缓慢,但是最近几年,奥地利政府对于私有部门的节能市场发展也越来越重视。

在奥地利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政府在整个社会中率先参与到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来,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其次,在政策制定上,政府规定对于节能效益较好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可以享受补贴、税收优惠、贴息贷款等诸多政策优惠。此外,为了保证项目的质量和节能效果,奥地利的一些地区对于公共建筑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具体环节也有所规范,要求必须进行严格的能源审计,同时规范能源审计的方法。

参考文献:

篇13

二、 住宅小区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统中防范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研制和应用

将摄像机安装至小区的出入口、车库、主要通道、重要住宅楼门庁,以图像的方式把实时监控信息传送至管理中心,小区管理人员通过闭路电视便能直观地掌握重要场所的信息。闭路电视系统的主要技术为系统的传输宽带、摄像机的清晰度、视频信号的信噪比及电视信号的制式等。在管理中心,闭路电视系统的主要设别包括视频分配器、监视器、录像机、画面分割器、分控设备、视频切换器及时间日期发生器等。

如何保障摄像质量在设计中至关重要,如对于距离大于400m的摄像机视频信息应采用线路放大器来提高其增益,选用低照度高分辨率的摄像机保证夜间能见度不高时的摄像质量。小区工作人员可在应用该系统时同时观察各个监控画面,各路摄像机图像都是经多画面图像处理压缩后的,便于管理监控。如果工作人员在监控过程中察觉到图像存有异常,可将其通过主机调出该图像进行全画面细节观察。

三、住宅小区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统中出入口管制系统研制和应用

该系统为小区第一道安全屏障,它需要与周界防越相配合来准确识别进入小区人员和车辆,防止非法人员由围墙非法进入小区。在小区大门口监控和控制车辆出入住户出入及访客出入。并在小区人员出入口设置门禁系统,小区管理人员、住户及保安人员均配备不同级别的IC智能卡,以此鉴别和确认小区住户出入人员身份。采用信息登记模式针对出入小区人员并通过楼宇系统识别独立访客。本文系统研制中重点采用先进的集成芯片卡技术解决上下班高峰期人/流准确快速通过小区入口问题,尤其芯片卡能在0.6m之内自动检测,便于更快的实现合法人员通过。

四、住宅校区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统中住户报警系统研制和应用

住户报警系统即通过住宅门窗及室内其他部位安装各种探测器,当监测到警报时,会立即通过住宅内的报警主机传送至智能治理中心,计算机收到警报信息后会准确显示警报发生的住户名称、具置和警报类型,最后提示保安人员及时赶赴现场确认警情,从而确保住户和人身安全。该系统作为小区的第三道屏障,是有效防范内部及外部各种意外灾害的有效措施。尤其在设计中有针对性地设置了感烟探测器、红外线双鉴器、紧急按钮及门磁开关、燃气泄漏报警器等报警终端,值班人员会通过室内对讲分机掌握报警信号,进而就近调度保安人员及时处理。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住宅小区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统的研制和应用得知,其系统主要分为安全防范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各个子系统共同发挥作用,有效满足住宅小区用户舒适、安全和方便的需求,此系统的应用为用户构建一个高效自动化数字网络社会的同时,也相应地提高了住宅的附加值。